第一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推荐]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2、背诵全诗;
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二、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三、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 1 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 雄浑有力)
思考: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②连---横 拔---掩 倒----倾 ③神往 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 语调适合)
思考:①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② 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① 代第一段内容。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 丰富的想象 大胆夸张。理想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梦后---失落。)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别君去兮何时还)
四、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五、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 想像丰富 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 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 梦境的虚 现实的实
五、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思考练习四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梦前: 谈 语 睹 神往 梦中: 梦由 之 梦游: 登山
游山(景)(虚)兴奋 遇仙
梦后:(实)失落 感慨 感叹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情)
艺术手法: 诗风浪漫 借景抒情 虚实相生
第二课时
诵读并分析课文(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板书:第一段 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边分析边板书)月下清丽之景——1至3句(飞:夸张,形容心情急切。送:拟人)
梦游天姥 日升明快之景——
4、5句(引人入胜之景)
第二段 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殷:作动词用。栗、惊:使动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 烟霞如仙人
梦醒——
14、15句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4.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意讲解:第三段 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1.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 双横线)。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联系全诗小结: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本课重点字词 ◆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失向来之烟霞: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第三课时
赏析全诗
1、学生齐读全诗
2、播放朗读录音
3、提问:文中写梦游是从哪里开始,又至何处结束?此前写了什么?后面又写了什么?
明确:写梦游是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直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前写入梦缘由,后写梦醒后的感慨。
4、分析“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1)思考:既然题目是“梦游天姥”,为何开篇从“瀛洲”谈起?
明确:“瀛洲”是东海三神山之一,把天姥山与神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了天姥山的神奇色彩,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因为“云霞明灭”的天姥山与“烟涛微茫”的瀛洲同样神秘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山的“或可睹”就 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2)提问:天姥山除带有神秘色彩外,还有什么特点,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高大、巍峨。先用天相比,又用以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
(3)提问:这一部分使用什么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明确:比较、衬托的写作手法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5、分析“我欲因之梦吴越„„送我至剡溪”
(1)提问:“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 明确:急切兴奋之情。
(2)提问:“照”、“送”写出什么?
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6、分析“谢公宿处今尚在„„身登青云梯。”
(1)思考: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明确: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2)提问:这几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空间转移,时间推移,景象发生变化,有声有色地进入梦境。
7、分析“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
(1)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高峻。
(2)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8、分析“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1)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9、分析“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1)提问: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2)提问: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3)提问: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4)提问:“且放”两句,诗人表明了自己什么志向?
明确:绝不与恶势力妥协,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也显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的思想。
(5)提问:“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师:虽然诗人也流露了一定的消极感伤的情绪,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10、讨论: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1)大胆的夸张。(2)奇特的想象
第二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分析鉴赏
1、解释题意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幻。天姥:所梦内容。
吟:是诗体名称,属于歌行体。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自己要走了,写诗赠给留住在此地的朋友。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莫测,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寓家山东,旅游江南,经道士吴筠推荐,被玄宗召到长安,任翰林待诏。名为待诏,实际上干的是御用文人的工作,不久他就感到厌烦。由于他放荡不羁,蔑视权贵,便遭到高力士等人的排挤,天宝三年三月,李白上书请还,玄宗于是打发他回家。李白因此心情悲愤。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李白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准备去吴越前夕写的。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然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始终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激越的呐喊。可见,这首诗就是他的“发愤之作”。
2、朗诵欣赏
边听边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3、疏通大意 第一部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译文: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分析:这首诗的开头几句,写人梦的缘由。极言隐于云霓明灭之中的天姥山的高大,引起诗人探求的欲望。第二部分
(1)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
(2)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译文:(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译文: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4)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译文: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
(5)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译文: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
(6)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译文: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分析: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进人了梦境。诗人在镜湖上空飞行,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越过镜湖,明月一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当年谢公踏过的石径,一直上了高山之巅。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梦境一步步展开,幻想的色彩一步步加浓。这时,诗人在山顶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到天鸡在空中啼叫。然而,本来天是黎明,骤然黑下来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顶都在发抖,连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紧接着,梦境一步步接近高潮,景象又是一变: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透明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照耀着金银楼阁。在诗人笔下,天门打开前后的景象大为不同,前者是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声响,后者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前者衬托后者,在气势上形成一个波澜。最后,梦境达到高潮,仙人出场了。他们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凤为之驾车。可惜,好梦不长,心惊梦醒,梦中的一切顿时消失得干干净净。第三部分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分析:诗的结尾,由写梦转人抒情,点出“不事权贵”这一主旨。小结:
入梦的原因是: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把握主旨
这是一首记梦的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是诗人梦中的神仙世界。但诗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不就是因为现实世界太黑暗太令人失望吗?诗的结尾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明白地道出了诗人的心声。诗人蔑视权贵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在这里集中体现出来了。这首诗固然有宣扬人生如梦,“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意味,但它的基调却是昂扬振奋的。他的徜徉山水,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方式表示对权贵的抗争,是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种体现。全诗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不给人消沉的感觉。“不事权贵”是全诗的主旨。
5、探讨研究
(1)李白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第二段结尾又说“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反映了李白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
李白用夸张和幻想来写天姥山。现实中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李白却说“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更高大。连有名的天台山也好像拜倒在天姥山脚下。李白所写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这座天姥山是现实天姥山被夸张后的幻影。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是说,无论梦境多么美妙,最后梦终归要醒来,梦中的一切顿时破灭。一方面,这反映了李白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挂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有些消极,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李白表达的是,梦破灭后,最终还是躺在枕席上。就是说,要回到现实,不能在梦中过日子。因此,李白人生态度的基调还是积极向上的。
(2)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诗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明确:
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有人才都摆脱不了依附封建王朝的屈辱地位,无所谓人的尊严。李白却继承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优良传统,敢于向权贵挑战,与权贵决绝,蔑视权贵,而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这是李白的高贵品格,’是他的伟大之处。
说这两句诗是“诗眼”,因为它点明了这首诗的主旨。这个主旨是统帅全诗的。这首诗的主要部分是写梦境,写幻想世界。这是用幻想世界的美好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诗人在幻想世界的自由遨游衬托他在现实世界的失意和碰壁。就是说,即使写梦境,也是着眼于现实,为了一吐在长安三年所累积的怨愤之气。
6、艺术特色(1)《梦游天姥吟留别》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
一是有丰富的想像。诗人善于描写想像中的世界,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惊心动魄。诗人用想像世界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自己在想像世界中游历,表示不肯与现实中的权贵们沆瀣一气。
二是用夸张的手法。诗人大胆地运用夸张来写想像中的事物,塑造想像中的形象。在夸张的描写中,融会着诗人的感情。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的描写,正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2)在语言风格上,这首诗的语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李白有两句诗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来形容这首诗语言的特色,是恰当的。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灵活多样的句式适合于表现诗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诗中有时用了一些很普通的字眼,但有极强的表现力。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等。这些语句的表现力来自于诗中的意境,而不是靠雕琢得来的。
二、比较阅读
请将此诗与李贺的《梦天》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明确: 从主题看,《梦天》中诗人求生的意志、对天国的向往与人生的短促、现实的困厄构成尖锐的矛盾,困扰诗人的心灵。这首诗是诗人苦闷的象征。而《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方面,更有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积极方面。这首诗是诗人昂扬振奋、潇洒出尘的气质的写照。
从意境看,李白的诗是明朗、坦率的,李贺的诗则是幽深、神秘的;李白的诗是充分男性化的,充满阳刚之气,李贺的诗则是充分女性化的,显得阴柔、纤弱。补充知识:
1、李贺:
“诗鬼”李贺(公元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生命虽短暂,但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目睹朝政混暗,国势衰微,加上自己遭际坎坷,因而愤强激越,他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长吉体”诗风。李贺天才奇旷,熔古烁今,又独辟路径,自成面目,以不同凡响的创意,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篇,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为后人所不及。李贺诗歌一直让后人交口称誉,深为赞叹,李贺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在唐代诗坛和我国诗史上永放异彩。
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其诗可分为4类。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此类诗有的直陈时事,有的借古讽今。名作有《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这类诗中,五古、七古较少,多为乐府诗。或借旧题,或创新题,大都凝练绚丽。也有的含义隐晦,如《金铜仙人辞汉歌》。②个人发愤抒情。这类诗有个人失意困顿、疾病缠身的消沉和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也有“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无主”,“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③神仙鬼魅题材。这类诗曲折表现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后人因此称他为鬼才。④咏物等其他题材。这类诗总的表现了李贺诗题材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李贺诗想象丰富奇特,幽深奇谲,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富有浪漫气息。但也有少数明白易懂的诗,他擅长短篇,《天上谣》、《梦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称为长吉体。他多写古诗与乐府,近体很少,无七律。他的诗借鉴了齐梁宫体诗的词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由于太注意雕琢,有的诗往往词意晦涩,堆砌词藻。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2、《梦天》赏析 《梦天》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去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全部注释】 1.老兔寒蟾:神话传说中住在月宫里的动物。屈原《天问》中曾提到月中有兔。《淮南子•览冥训》中有后羿的妻子姮娥偷吃神药,飞入月宫变成蟾的故事。汉乐府《董逃行》“白兔捣药长跪虾蟆丸”,说的就是月中的白兔和蟾蜍。此句说在一个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阵阵寒雨,就像兔和蟾在哭泣。
2.云楼句:忽然云层变幻,月亮的清白色的光斜穿过云隙,把云层映照是像海市蜃楼一样。3.玉轮句:月亮带着光晕,像被露水打湿了似的。4.鸾佩:雕刻着鸾凤的玉佩,此代指仙女。桂香陌:《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此句是诗人想像自己在月宫中桂花飘香的路上遇到了仙女。
5.三山:神仙家说海上有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这两句写仙女同诗人的谈话,黄尘清水即沧海桑田之意,言在仙境看人世,变化很快,“千年如走马”即神仙家所谓“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葛洪《神仙传》载:仙女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 6.齐州:中州,即中国。《尚书•禹贡》言中国有九州。这两句说在月宫俯瞰中国,九州小得就像九个模糊的小点,而大海小得就像一杯水。【评析】
浪漫主义诗歌的突出特点是想象奇特。此诗写梦游月宫的情景,前四句写在月宫之所见;后四句写在月宫看人世的感觉。诗人的用意,主要不在于对月宫仙境的神往,而在于从非现实的世界冷眼反观现世,从而揭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道理。《李长吉集》引黎简语:“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九州二句妙有千古。”《唐诗快》:“命题奇创。诗中句句是天,亦句句是梦,正不知梦在天中耶?天在梦中耶?是何等胸襟眼界,有如此手笔!”
在这首诗中,诗人梦中上天,下望人间,也许是有过这种梦境,也许纯然是浪漫主义的构想。开头四句,描写梦中上天:“老兔寒蟾泣天色”——古代传说,月里住着玉兔和蟾蜍。句中的“老兔寒蟾”指的便是月亮。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来一阵冻雨,仿佛是月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
“云楼半开壁斜白”——雨飘洒了一阵,又停住了,云层裂开,幻成了一座高耸的楼阁;月亮从云缝里穿出来,光芒射在云块上,显出了白色的轮廓,有如屋墙受到月光斜射一样。“玉轮轧露湿团光”——下雨以后,水气未散,天空充满了很小的水点子。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气上面辗过,它所发出的一团光都给打湿了。以上三句,都是诗人梦里漫游天空所见的景色。第四句则写诗人自己进入了月宫。“鸾佩”是雕着鸾凤的玉佩,这里代指仙女。这句是说:在桂花飘香的月宫小路上,诗人和一群仙女遇上了。
这四句,开头是看见了月亮;转眼就是云雾四合,细雨飘飘;然后又看到云层裂开,月色皎洁;然后诗人飘然走进了月宫;层次分明,步步深入。下面四句,又可以分作两段。“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是写诗人同仙女的谈话。这两句可能就是仙女说出来的。“黄尘清水”,换句常见的话就是“沧海桑田”;“三山”原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这里却是指东海上的三座山。它原来有一段典故。葛洪的《神仙传》记载说:仙女麻姑有一回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这就是说,人间的沧海桑田,变化很快。“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古人往往以为“神仙境界”就是这样,所以诗人以为,人们到了月宫,回过头来看人世,就会看出“千年如走马”的迅速变化了。最后两句,是诗人“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齐州”指中国。中国古代分为九州,所以诗人感觉得大地上的九州有如九点“烟尘”。“一泓”等于一汪水,这是形容东海之小如同一杯水打翻了一样。
以上这四句,诗人尽情驰骋幻想,仿佛他真已飞入月宫,看到大地上的时间流驶和景物的渺小。浪漫主义的色彩是很浓厚的。
李贺在这首诗里,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排遣个人苦闷。天上众多仙女在清幽的环境中,你来我往,过着一种宁静的生活。而俯视人间,时间是那样短促,空间是那样渺小,寄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待现实的态度。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用比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浏阳九中李淑辉
第三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江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介绍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了解李白诗歌落想天外的浪漫主义风格。
3、通过其他三首诗歌了解李白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艺术风格。
4、通过这四首诗歌体会李白豪放飘逸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2、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教学重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1、读书时期[25岁以前]通读百家习剑任侠求仙访道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辞亲远游酒隐安陆十年活动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42──45]应昭入京供奉翰林得罪权贵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客居梁园喜逢高杜漫游寻仙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55──62]避居庐山流放夜郎奉节遇赦病卒当涂 2、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3.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入梦缘由(梦前)心驰神往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游梦历程(梦中)迷离恍忽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梦醒嗟叹(梦后)惆怅感怀
思路:不满现实→梦游→反抗现实[主旨]: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导入新课。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反映了诗人惊醒后面对着现实的无限哀痛。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表现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作者的消极面。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决心,与当时的恶势力势不两立,决不妥协。最后一句——是“诗眼”,“卒章显志”,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主题: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六.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第三课时赏析《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一、导入
《梦》在描写美好境界不时穿插着对险境的描写,也许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美景与险象同在。《梦》中的赢洲确实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神仙境界,可是它却也是险象环生之所在,要不然,豪气冲天的李白为什么要“哭”。请大家读《哭》。
二、赏析《哭晁卿衡》,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
《哭晁卿衡》基本解读(重点:比喻、情景交融)
(一)介绍写作背景: 中日两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交往,到唐代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高潮。晁衡是开元五年来中国的日本学生。他长期留居中国,结交了李白、王维等许多朋友。天宝十二年(753),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李白作此诗哀悼他。而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
(二)分析鉴赏
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
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 惜和悲愁。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要点总结
1、主旨: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2、抒情手法:(1)寄情于物。“明月不归”(2)拟人手法。“白云愁色”
这样,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
3、诗歌风格: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
三、赏析《丁都护歌》,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
《丁都护歌》基本解读(重点:白描、细节)一)解题
关于“丁都护歌”的来源,《宋书•乐志》记载说,彭城内使徐逵之被鲁轨杀了,宋高祖(即宋武帝刘裕)派府内直督护丁旰去处理后事。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长女,她叫丁旰到她的府阁下,亲自询问殡殓之事,每问一句,都叹息“丁督护!”语声很哀切。后人根据她的悲叹声进一步推衍成这支歌曲。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保存的《丁督护歌》都是咏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思妇的哀怨的。
(二)诗歌分析
1、在诗中找出描写“纤夫”劳苦的句子。
2、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纤夫”们的心情?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纤夫们拖着船,唱着号子,歌声凄切哀怨,故口中唱,心中悲,泪水更是如雨一样零落不止。
3、“万人凿磐石”二句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场面?这二句又和诗中的哪句是照应的? 给我们展示的是:磐石大且多,即使有万人之力拖曳也难以达至江边,的确是让人惊心动魄的场景。此句照应“拖船一何苦”,极言行役之艰巨。
4、诗中哪一句是深化主题之笔?
“君看石芒砀”二句由眼前所见联想到更远的将来,石芒砀,是指石头又大又多。这样的石头采之不尽,输之不竭,而纤夫之苦足以感伤千古,没有尽头。深化了诗歌主题。
(三)小结:
这首诗诗人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通过写纤夫们夏日拖船之苦,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四、赏析《越女词》,展示一般解读的文字: 越女词五首(其三)(重点:神态描写)写作背景简介:《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谢诗:“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
基本解读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棹”、“入”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思考•探究: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最显著的特色。请从本课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答: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指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比如《越女词》对采莲女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语言的别致就在于能抓住描写对象特别之处来下笔的。所谓“特别”,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细节,比如“越女”,既然“回”了,为什么还要把“歌”声“笑”声留下?既然又是“歌”来又是“笑”,那为什么又“不出来”呢?这岂不就是“佯羞”吗?这样写来,就如“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让人回味无穷。附:教学反思:
江鸿
第四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范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1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远大抱负,梦想着有朝一日得展才干。但当时文人盛行的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这与他“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他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喜悦地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文人。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深厚的友谊。之后,两人又同游梁宋等地。此时,高适也来与他们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李白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李白的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的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常常是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样的代表作。
这一首诗歌开头便从海客和越人的话语谈起,“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在海上归人的话语中,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这样便使人觉得瀛洲很虚无,难以追寻,但越人的口中说来却又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一开头,天姥山便有了神秘色彩。接下来作者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作者用夸张手法极言天台的高,而又将天台山与天姥山相比,更烘托出天姥山的高大,使人对天姥山油然而生敬意。天姥山原本是神话中的仙山,但作者却写来好像真有其山,使得梦有了现实的基础。作者对高大神秘的天姥山的向往,本身就是对美好事物的热情的向往和追求,文章在此便初显了诗人的浪漫的主义气质。如果说这个梦可以看做是诗人前半生的生活的折射,那么,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出诗人当初隐居山林,想通过终南捷径来走上仕途,曾经对国家和政治前景抱有多么美好的愿望!
诗人李白在梦中来到了天姥山,在梦里他来到了他所追求的美好的仙境:“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诗人于“梦”字上,置一“欲”字,是“想要,打算”,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欲”字承上启下领提下段“梦”中之事。这足以表明,李白本无此“梦”,这个“梦”不过是他的一个奢望,是他在清醒状态下安排设计出来的“白日梦”,因此,它看似奇幻不测,实则有细致的理脉。天姥山的风光明净澄澈,溪水清澈,浩空明月,夜色如洗,湖面若镜,这就是诗人心中的仙人世界,是一片净土。“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灵运是东晋山水诗人,他自恃有才,又是士族家庭出身,渴望能建功立业,但是却不得重用,他忧愤于心,于是寄情于山水,想在山水中去寻找自己的自由。李白在这里穿上了谢灵运的木屐,他也希望能在山水中去消除心中的忧伤。“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涌现,传说中的天鸡在空中啼叫。梦境是这样的美丽而真实,诗人的梦五彩缤纷,幻想的色彩越来越浓。接下来,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似真似幻,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在千回万转的山石间,道路弯曲没有方向,诗人沉醉在这种仙境的美丽中,却也的不知走往何处的迷茫。
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大量的用到“我”字的使用,比如“我本楚狂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在诗歌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然后在这首诗里,诗人却只是写了一场自己无法参加盛会,在极其热闹的场景后,我们却似乎可以看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失落。这种落寞之情让诗人写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样的句子。梦醒后,诗人转入现实,梦幻中的天姥山不是诗人该去的所在,追求那样的`行乐,不过是如同东流之水,作者下定决心,从此后,要离开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放弃那个美丽的梦幻,还是去流连于名山大川,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中。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然那个仙家之所,帝王之乡不属于自己,那么为什么要屈膝逢迎,降低人格,放弃自由,去讨好那些权贵们?诗人在感叹人生无常之后,虽然表现出了消极的一面,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立场去与当朝权贵同流合污。离开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游览名山大川的目的便在于远离权贵。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了对权贵的蔑视,表现出了一个封建士大夫阶层文人的反抗精神,正直不阿,洁身自好,也表现出了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本色的清高孤傲,豪放狷狂。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2李白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杜甫夸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我喜欢李白的诗更是崇拜他的骨气。我又细读李白的一些文章和诗,再一次被李白的才气震撼且折服。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九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游仙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是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梦境的描写,看了真使人目眩神迷心向神往。从谧静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癫,境界愈转愈奇,愈幻愈奇。最后有梦境幻入仙境,更完全是彩色缤纷的神话世界。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在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好像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推究原因,李白为什么在这里能写出使人似醉似痴神迷心惊的诗句,跟他的出身阅历经历以及所形成的思想性格分不开。他是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他接受儒家“兼善天下”思想,关心社稷关心苍生关心百姓;但他又接受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藐视世界一切的思想;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好打抱不平。总之儒家、道家、游侠三位一体,使他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他持才傲物的性格与当权的宦官外戚格格不入因此遭受他们的嫉妒压制排挤和打击,而皇帝也仅仅把他当成歌舞升平的点缀和御用文人。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所以他异常苦闷要抒发要呐喊。
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以及愤懑苦闷的情绪常常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当他政治失意之后,这种诗也越写越多越来越好达到惊人的地步。他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静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起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叛逆不羁的性格。因此他常常在诗里写出好像要登涉这些山川和天地星辰同呼吸,同天仙神灵相往来的情景。
李白的诗达到如此震撼人心的地步,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呢?他强烈的个性和炽热的感情,在诗歌中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使得他的诗增加了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上天入地无所阻挡的力量,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读来感到热情奔放亲切自然。当现实生活中事物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借助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进入到神仙的境界。他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和他认真学习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分不开的。他的浪漫主义是有其丰富生活为基础的,所以在诗歌中能呈现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当他由梦境转到仙境在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中醒来了,想到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事就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
尽管再次重读这首诗,李白的诗对我还是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怎样的豪情壮志。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又是怎样的不昧世俗。
李白,衣袂飘摇,羽扇纶巾。盛唐的繁华怎能容得下这位心比天高的志士;长安的街桥又怎能承载这位诗仙的无尽才气。醒也罢,醉也罢,无尽的感慨融于妙笔,汇聚成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人们常常同时提及李白与杜甫同时提及。世人称的“李杜”便源于此。有人把杜甫比作青铜器,把李白比作唐三彩。前者厚重,后者瑰丽。想起唐三彩就想起李白,一样的沉酣恣肆,一样的飞动豪迈,也一样的有西部的异国风情。唐三彩有大漠风沙,长河落日之美,有夜色驼铃与酒与胡姬之美。唐三彩是中国与西亚的一个文化之谜,也正如李白身世之谜。李白的血液里,涌动着胡腾舞的音乐,宝蓝色的幻思与琥珀般的酒色,涌动着中古时代西域文化的热烈、激情、豪放及其神秘的瑰丽。
李白,他是酒仙,同时他也是诗仙。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衣袂一挥便是无限风光。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的代表作,带我们走进了李白那充满奇幻色彩的梦境。想起李白的豪迈,又不觉得联想起了易安的婉约。幸甚至哉,于是作诗一首。
“阴阴翳翳,萦萦绕绕,飘飘渺渺飘飘。电闪雷鸣之势,山峦崩摧,石扉洞天仙府,轰作响,天崩地裂。九州怒,四海惊,神仙咸在其间。
洞中碧落无垠,路不见,深眸望断天涯。日月流辉,风光金阙宫殿。青云彩霞为裳,风作马,纷纷来下。虎鼓瑟,鸾驾车,风飘仙乐。这次第,怎一个乐字了得?”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被放逐出京后,遇到的一湾明月。温情,飘逸,有仙人之气,送诗人以自由美丽的山山水水。我们看看李白,他梦游天姥,一览仙境,可他并非消极避世,仍然胸怀天下。所以才有梦的醒,让自己清楚地认识这个社会,承认这个事实。这样的人,是痛苦而伟大的。自始至终,他依然记得少年的壮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颗精忠报国的心啊!
坏才,可以不遇一时,但不会埋没一生。李白,政治上的才能无处施展,于是便把满腔热血倾注于一根笔杆。于是,我们虽然少了一位政客,但我们收获的却是一位华夏奇才!
李白,是什么让你的内心如此坚毅,是什么让你的步履如此坚定。我想,那该是你的一腔爱国之情吧。
李白,愿我可以大声呐喊出你的诗篇,勇敢地踏上前方的路!
第五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1本节课的思路大体如下:
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鉴赏品味语言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课前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鉴赏、品味诗歌语言一般方法的引导是教学的重点。
2、对梦境深层含义的解读是教学的难点。
课堂教学思路
一、导入设计:这是学生上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尽量将李白的一首诗放到第二单元——“诗的唐朝”中整体考量,并强调欣赏诗歌要注意反复诵读,联想想象,探究意境,体味沉淀诗中的思想情感。通过大声吟咏,有利于学生进入今天所要营造的课堂艺术氛围。导语尽量做到简短精辟。
二、新课设计:特别突出两点:(一)反复吟诵;(二)循序渐进,进行鉴赏诗歌一般方法的指导。
首先引导学生去读诗歌的题目。《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提示学生以下三点:(1)“梦游天姥”;(2)“吟”;(3)“留别”。
然后在诗题的解析中介绍背景。(1)点出“吟”是一种古诗体。(2)留别是最终目的。(3)梦游天姥是全诗主体。
吟诵37页这四行诗,思考作者梦游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个关键词暗示了这一点?
在前两行,天姥山究竟有什么特点如此吸引诗人,竟然迫不及待地要“梦游”呢?是通过哪些诗句表现的?
在表现天姥山高峻的句子中哪几个词特别富有表现力,同时又各有侧重。
进而明确这些非常富有表现力的词往往是动词,又常常算上修辞。(板书)另举一例,加以强调。
李白乃诗仙,出语自不凡。在第二段前两行,哪个动词特别富有仙气?从中可体味出诗人的心情如何?
之后由人们惯常心态入手,赏析品读月与李白性格的关系。想象于静夜之际,李白乘风而行,脚下波光粼粼,头上明月朗照,何等自在!由东鲁到浙东一路有月相伴、相随、相知、相送,何其浪漫!其实由《月下独酌》中我们可以品味出李白入骨的寂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本诗中的月亦是如此。但李白终究是李白,一个豪迈洒脱的“奇男子”“谪仙人”“伟丈夫”,纵使胸中沉郁至极,却绝不怨天,亦不尤人,而是一笑置之,乐观待世。这也是李白和李白的诗生命力长存的缘由所在。
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第二种词——名词,往往附上情思。在诗歌中往往和诗人情感密切关联,这种包蕴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或事象,我们称之为意象。可以说它们沉淀的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情感,比如“柳”与离别相关,“雁”与书信相关等等。
诗人已游兴盎然,那么他是如何写他梦游的整个过程的呢?这一部分让学生自由朗读。
到了剡溪,去登天姥山,诗人极力通过视觉、听觉的感受暗示气氛、心境的变化。
看“谢公宿处”、“渌水荡漾”,听“清猿啼”;登山时,山腰观日出,沿路赏群花,耳闻“天鸡”嘹亮啼鸣:心情何如?
尔后但闻“熊咆”“龙吟”山林为之战栗,目睹乌云密布,云雾升腾,紧接着眼见电光闪闪,耳闻霹雳隆隆,山崩地摇,石门洞开:做何感想?
一面是阳光普照,精神振奋,安闲自适;一面是天色阴沉,气氛压抑、恐怖。
两相对比,形成顿挫,更能强调此时此刻精神上的压抑、困惑。视觉嗅觉,调动感觉。
转入诗歌难点的阅读:
“忽魂悸以魄动”之前多么光明,日月同辉;多么奢华,金银为台;多么壮观,群仙汇集。然而诗人竟到此戛然止笔,悸然长嗟。此时此刻,既没有外来的惊扰,又没有异响的惊动,是什么使诗人魂悸?是什么让他动魄?是什么让他长叹?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推举一人代表发言,言之成理,白圆其说即可。
简短的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对诗人所发出的感慨这一部分的阅读。
课堂教学当是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诗无达诂。遇到疑问,句不离篇。
联系背景,知人论世:这段梦境的描写可以理解为指几年来的宫廷生活的反映。
李白费尽心力进入官场,结果赐金放还;费尽心力寻仙道,结果天上人间一样。不难体会李白此时此刻的心情:即使进入了神仙世界,也可能因为某个缘由,而被赶下界来,最终只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借寄情山水来代替对人间富贵、对飞升成仙的追求。
在梦醒时分,心——一落千丈 身——直坠深渊,再用一幅直观的图来描述前前后后,那就是“现实一梦幻一现实”。所有的梦都破灭了,一个“失”字中隐含了诗人多少堕入虚空的无奈的叹息。
最后,诗人在低徊失望中吟留作别。诗人不禁发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感慨之余,作者终于表露心迹:我之所以离去,去访山寻仙,是为了远离这里黑暗的现实,去效法谢公,徜徉山水之乐。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摧眉折腰”,即低头弯腰。这把那阿谀奉迎、吹牛拍马、送礼行贿、丧失人格尊严的奴颜婢膝的丑态形象化。李白能这样做么?他在皇帝面前尚且傲骨铮铮,更何况对那些权臣贵戚呢!梦境是理想幻灭后幽愤心理的特殊反映。之后慨叹,乃至决绝,是诗人梦醒后的心路历程。“古来万事”像东流水,人生亦如此,一去不返,转瞬即逝。诗人此时已过不惑之年,而宏图未展,其焦虑之情和只争朝夕的紧迫之感都寓其中。尽管前方冰封大河、雪满太行,尽管心里矛盾重重,难割难舍。但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当奴才的李白最终还是舍下了官位、舍下了玄宗、舍下了自己的理想,“直挂云帆济沧海”去了。
写一篇学后记,附在随笔本中。
除上述内容外,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注重感情投入,以激情唤起激情。“情”是诗歌的生命,“情”更是诗歌教学的生命。教学中,我们只有投入真情,设身处地的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融入诗人的情感空间,激昂处还以激昂,委婉处还以委婉,如此才能更好感染、引导学生。
其次,语文课应有语文味,诗歌教学尤应如此。在教学实践中,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点燃学生诗情的最佳的方法。我认为,这堂课,不仅要书声朗朗,还要诗意盎然,故特别注意各个环节的过渡。
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行文思路:现实一梦境一现实
心路历程:幻灭一慨叹一决绝
反复诵读,联想想象
找准动词,算上修辞
找到名词,附上情思
视觉嗅觉,调动感觉
遇到疑问,句不离篇
联系背景,知人论世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2一、【教材概述】
二、【教学设想】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深入鉴赏诗的意境。
2、缘景入情,引导学生结合诗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前布置充分预习:读准字音、疏通全诗、提出疑难。
2、诵读吟咏,整体感知诗歌,品味诗歌蕴含的情感。
3、自主赏析,引导学生再现、鉴赏诗中意境。
4、探究思考,理解梦境对于诗歌主题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历史的眼光正确评价诗人,学习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鉴赏诗中“梦境”,提高联想想象与语言表达能力。
②体味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梦游天姥”与诗歌主题之间的联系,深刻把握诗歌的主题。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经验,创设情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歌;通过绘声绘色的场面再现,体会、把握诗歌意境;通过比较讨论,层层推进,完成与教材的零距离触,并达到知识巩固与迁移的目的。
2、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并综合运用诵读、自主赏析、探究思考等方法,让学生真正融入诗歌美的意境中,产生感情的共鸣,进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把握诗歌的主题,从而有效地落实本课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详见教案)
(一)、导入
(二)、解题
1、“吟”:强调读音yín,是一种歌行体。
2、“梦游天姥”:诗歌的内容。
3、“留别”:写诗的动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朗读课文:学生质疑,教师正音、释疑。
2、“梦游”本诗的主体,那么,这个梦从哪里开始又从哪里结束呢?
3、这是一首留别诗,诗人向东鲁诸公表明什么心迹呢?
(四)、赏析梦境
1、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第二段便集中写诗人梦游的过程,这也是诗歌最精彩的部分。
思考:诗人遨游于梦境之中,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赏析第二部分
(1)月夜渡湖(剡溪)——温情清幽(诗人的心情、月的形象)
(2)著屐登山(山中)——壮观绚丽、险怪神奇(迷、倚、忽、殷、栗、惊)
(3)仙人盛会(洞内)——惊心动魄、金碧辉煌、自由和睦(仙人的形象、生活)
3、对于这个灿烂辉煌,自由极乐的神仙世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这个梦境充满着一种什么情感追求?
4、解决梦游与言志的问题:诗人为什么选择梦游诗呢?梦游与诗人所言之志有何联系呢?
梦游(曲折)
言志
梦醒(直接)
(五)、探究思考
人生如梦——纵情山水——宁折不弯
(六)、总结:
李白就是李白,他总是在失望中希望,在失落中追求,在困厄中超越,现实是丑恶的,他就在心灵里翱翔。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此诗。
2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附:板书设计
1、月夜渡湖(剡溪)——温情清幽(诗人的心情、月的形象)
2、著屐登山(山中)——壮观绚丽、险怪神奇(迷、倚、忽、殷、栗、惊)
3、仙人盛会(洞内)——惊心动魄、金碧辉煌、自由和睦(仙人的.形象、生活)
五:【教学:反思】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单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
因此,我就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教学设计为美读来带动讲解。“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因此,我将朗诵技巧合为5个字“畅”“涩”“重”“长”“短”,具体而形象地将众多朗诵技巧融会在一起,在课堂上利用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试读,巩固提高等环节,教会学生怎样美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结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提高了朗读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3我说的课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型为诵读课,内容分为说大纲和课标,说文本和位置,说思路和教法三个部分。
一、说大纲和课标
20xx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 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说文本及位置
1、先说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第二年,他借离开东鲁之机,写下这首离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与宫廷生活彻底决裂的态度。
2、再说抒情特点: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大多数寄托感情寻求解脱的诗歌一样,《梦》的抒情结构大致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所以文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托物言志。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东鲁借越人之口,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用五岳、赤城、天台与之相比,烘托其雄伟巍峨,以抒发其对天姥的无限神往。此为“物我相对”。神奇的天姥强烈地诱惑着他,于是,由多情湖月相伴,一夜飞渡万水千山,目睹渌水荡漾,耳闻清猿长鸣;于是乎,登青云,赏山花,倚奇石,既而电闪雷鸣,乌云四合,云气弥漫,天崩地裂,神仙洞府,尽现眼前:神仙如麻,仙乐阵阵。此时,作者完全融入其中,远离万丈红尘,摆脱世俗的羁绊,“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已随风而散,此时的作者以与天姥融为一体,此为托梦言志、“物我相融”。然而美妙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高潮就意味着结局,魂悸魄动之后,作者重回现实,不禁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为“直抒胸臆”。通读全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以梦游为线索,借写游历天姥来抒写心志。
3、说位置
《梦》作为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故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把握意境,明了手法,结合背景理解梦境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三、说教学思路和方法
根据大纲、课标的要求及诗歌教学的特点,我确定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诵读为主,点拨为辅,同时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具体教学流程为:
1、导入,创设情境。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带到特定的氛围中。为此,我制作了一幅天姥山风景图片,意在上课伊始,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神游天姥的梦幻般的感觉,同时拟就几句导语,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来激发他们的诗情。
2、美读,体会感情:诗歌的语言是形象可感的语言,因而诵读显得犹为重要,因为不读就不能身临作者所描的境界,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不能品味布局谋篇的精巧和谴辞造句的妙处。可以说诵读是将读者过度到诗歌王国的必然之舟。因而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因是美读,故而讲究诵读方式的多样。先是个别朗读,既而集体评议并在此基础上小结本诗的诵读要点,再分声部朗读,如:以女声的清丽表现天姥的神奇美丽,以男声的雄浑来表现天姥的高大巍峨;第三段齐读,以读出其与权贵彻底决裂的决心;还有,老师配乐朗读,以感染学生,激发起竞背的热情等。这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获得读者之心猝然相遇、冥然契合的独特感受。
3、品读,揣摩语言。我注意到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欣赏是个人的活动人的说教不能代替个人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应有自己体验,诗歌教学一贯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个性化的鉴赏内容:找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把它改成散文片段的练习。通过这种方式来品味语言内化诗境。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抓住了诗歌鉴赏意境的特点。
4、研读、明了手法: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因而分析诗歌只要能抓住感情,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故而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倒嚼甘蔗法”,首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思考:本文采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样,他们能很快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作者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精神。然后,再让他们思考:既是要表明心志,为何又要描绘梦境?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同时,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播放一段李白在长安的音像资料,并引导他们回顾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及苏轼的《江城子、乙卯记梦》,从而温故知新,明了本文托梦言志的写法。最后,再问,既是记梦,中国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为何偏要游历天姥?这样引导他们归纳文中的对比、衬托的手法。这样,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达到另一主要学习目标:明了手法。
5、扩读、比较异同。投影《西上莲花山》,比较二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设计这一题,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检验他们能否学以致用,及早把握高考的脉搏、链接高考。
6、学海导航:正如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学习中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方法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另外,诗歌鉴赏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故而在这一环节中引导他们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从而获举一反三的效果。
7、探究练习:作业布置也应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巩固所学的有效的手段,也是拓展教学内容的渠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改写题,选取梦游的一个片段,把它改写成散文;另外李白作为自屈原之后,我国文史上又一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的诗风是由他的浪漫的个性决定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中对这一环节涉及较少故安排这一练习以弥补不足。
除上述内容外,我认为本文的教学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感情投入,以请激情。当代诗人海子曾说:“诗是抒情,抒情是血。”如果说“情”是诗歌的生命,那么,“情”也是诗歌教学的生命。教学中,我们只有投入真情,设身处地的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融入诗人的情感空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感染学生畅游诗的海洋。
二、语文课应有语文味,诗歌教学犹应如此。在教学实践中,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点燃学生诗情的最佳的方法,我认为,这堂课,不仅要书声朗朗,还要诗意盎然,故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过度。如学习“梦境”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这样小节:仙人如麻,仙乐阵阵,祥风庆云,融融怡怡,可这毕竟只是一个梦,魂悸魄动之后,梦醒了,梦断了,梦碎了,重回浊世的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再如,结束可以这样小结:一代诗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庐山瀑布水一泻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间、散发弄扁舟的仙风道骨,乘风破浪、横渡沧海的自信洒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个无愧我心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