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主讲:柳治国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涵义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第四节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第二章
供求理论
第一节
需求 第二节 供给
第三节 均衡价格和价格机制 第三章 弹性理论 第一节 需求价格弹性 第二节 其他弹性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欲望与效用 第二节 边际效用分析法 第三节 无差异分析法 第五章 生产理论 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函数 第二节 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
第三节 多种要素的合理投入(1):规模经济 第四节 多种要素的合理投入(2):最佳组合 第六章 成本与收益 第一节 成本函数分析 第二节 几个重要的成本概念 第三节 收益与利润最大法原则 第七章 厂商均衡理论
第一节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第二节 完全垄断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第三节 垄断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模式 第四节 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企业行为模式 第八章 分配理论 第一节 分配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工资 第三节 利息 第四节 地租 第五节 利润
第六节 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度量 第九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涵义 教学重点:介绍经济学的定义
教学难点: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西方)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社会科学,内容博大庞杂,分支众多,研究者阵营强大,因而难以有标准的定义。这里给出若干定义,以见其内涵。1.定义一:经济学是研究国民财富生产的。(亚当?斯密)2.定义二: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日常生活事物的科学。(阿尔弗雷德?马歇尔)3.定义三:经济学是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4.定义四: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科学(萨谬尔森)。
5.其他含义:“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对某一经济部门或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
二、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 1.经济科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
科学分为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如物理学与各种工程技术学。经济科学也是如此,分为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等)和应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是纯粹研究经济理论的学科。这并不能说明经济学是一门枯燥的学问,恰恰相反。2.经济学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学科
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或者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支的学科,如货币银行学、财政学;或者是应用经济学理论解决具体领域经济问题的应用经济学,如技术经济学;或者综合应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理论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如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学等。
三、(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解剖和批判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生产相关的或其后面的生产关系,或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研究目的在于提示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因此,经典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疏于对具体人的行为和经济行为分析。更由于历史原因或历史任务所限,没研究在具体社会制度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规律。2.(西方)经济学
在学术渊源上,西方经济学继承了斯密的庸俗部分,视资本主义社会为永恒的社会,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外生因素)。所以,西方经济学被称为纯粹经济学,因不涉及或不研究社会政治制度,甚至不涉及道德(价值判断)。作为纯粹经济学的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在私有制和市场(自由)竞争的制度前提下和经济人的基本假设下,资源的配置问题或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3.东西方经济学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显然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宗旨的东方或社会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各自都是不完全的,即各自与现实和实践都不完全契合。这使其在指导社会发展中,均存在一定的失误,需要相互借鉴以求发展。
我们在改革中,借鉴和引入西方经济学原理、方法甚至政策手段。中国经济学人在转轨经济学的研究中,也试图出中国经济学。西方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科斯为代表的学者也将制度和制度演变纳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因此,在我们的专业学习,开设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门经济理论课程。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重点: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基本经济问题的三种不同解决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根据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定义,隐含了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率地利用他们的资源。
1.稀缺性:资源稀缺与无穷欲望的基本经济矛盾
稀缺性指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要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不够的,稀缺的。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的,相对与人们无限的需要,资源总是稀缺的。
但这并不否认人类的无穷欲望。没有无穷的欲望人类社会和文明就不会进步,但是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如污染,过度开发等,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2.资源配置:经济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资源的稀缺性和欲望的无限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就是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资源配置问题。
资源配置: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最多的产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个定义与经济学的定义比较类似,因为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资源配置问题。3.效率与最优化
要想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最多的产品,在生产时必须做到有效率: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这项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称帕累托效率。
二、资源配置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资源配置是如何把资源分配于各种用途。一种资源有很多用途,如钢铁,可以制造飞机、轮船、大炮等等。到底生产什么?怎样进行选择?选择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一吨钢铁生产什么,汽车还是飞机?若生产飞机,生产多少最好? 2.如何生产
用什么方法生产。如蔬菜,用大棚生产还是传统的生产?是资本密集型生产,还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生产?也要做出选择。3.为谁生产
是分配问题。生产出的产品分配给谁?
以上是由资源配置而产生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这三个问题如何解决,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有不同的解决方法。(4.谁来做抉择)
三、基本经济问题的三种不同解决方式:三种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对此有明确的区分,经济制度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也称社会经济结构。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组织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和。如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没有非常明确的划分,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常通用,如萨缪尔森《经济学》中称市场经济为经济制度。在我国强调二者的不同是为了说明市场经济是一种体制,社会主义制度中可以有这种体制而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1.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国家所有,靠计划当局的指令性计划解决基本经济问题。(分别说明三种情况)计划当局象管理一个大公司那样管理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计划经济有其必然性和优越性,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但在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以后,管理就会出现困难,漏洞也越来越多,计划经济就无法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了。2.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摘自萨缪尔森《经济学》)
市场经济体制下三个经济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厂商生产什么产品?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也就是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如消费者喜欢史泰龙的动作片,好来坞就要不停地的拍摄类似的动作片。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生产成本低,效率高的生产方法必然取代成本高的生产方法。如日本的纺织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在10美圆以上,中国的纺织工人每月只有几百上千元人民币,在日本,纺织业应少雇工人,实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而中国则适宜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这样才能实现成本最低。为谁生产,是分配问题,市场经济中,分配的原则是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不同)。市场经济的运转是靠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实现的。与计划经济不同。但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存在着缺陷,也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在最后一章我们会专门学习这个问题。纯粹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各有其利弊,所以现实中的经济制度大都是一种混合的经济制度。3.混合经济
既带有市场成分又有指令成分的经济制度。经济问题的解决既依赖于市场价格机制,又有政府的调控和管制。如对于垄断行为,政府就要干预。如美国和中国都是混合经济制度,只不过美国的市场成分多一些,中国的计划成分多一些。
第三节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教学重点:介绍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教学难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1.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为了得到喜爱的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也喜欢的东西。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得必有失”,“效率与平等的矛盾”。原理二:机会成本原理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而放弃的东西。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当一个自变量发生变动的时候,会引起因变量发生怎样的变动呢?理性人会考虑这种变化。
原理四:激励反映原理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如苹果的价格上升了,会引起果园园主摘苹果的积极性增加;个人所得税减少了,会引起人们的工作的积极性增加。
2.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个人、国家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相互贸易,从使各方面状况都变好。原理六:“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 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效果为大。”
这就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表明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协调发展。原理七:“看得见的手”的原理
政府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促进效率和公平。3.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生产率差异原理
各个国家生活水平的不同,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单位时间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的差别。
原理九:边际收益递减原理
在技术水平不变得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得生产要素中去的时候,引起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当整个社会面临高的失业率的时候,整个社会可能面临低的通货膨胀率;当整个社会面临高的通货膨胀率时,整个社会面临低 的失业率;这就给政府一个两难的境地。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 ① 定义:
对经济中个单个经济因素行为的分析。② 基本假设: 第一:市场出清 第二:完全理性 第三:完全信息 第四:私有制 ③ 基本内容: 第一:均衡价格理论 第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三:生产理论 第四:分配理论
第五: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第六: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2.宏观经济学 ① 定义: 对经济中总体行为的分析。② 基本假设:
第一: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
第二: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 ③ 基本内容:
第一: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二: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第三: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四:开放经济理论 第五:宏观经济政策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两者互相补充,资源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的两个方面。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区别:
微观经济学的本质:市场有效,市场万能;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善,政府有能力。
第一,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的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如个别的消费者,工人,厂商即生产者等。宏观经济学则着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如研究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
第二,二者研究目的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为单个经济单位的决策服务。如我们到商店买一件衣服,这是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则可以解释为什么消费者做出这样的决策,如果消费者的收入或服装的价格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的决策又如何变化。所以它是为微观决策服务的。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则是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服务的。当然这里所说的目的只是主要目的。二者还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经济社会,让每个人都更好地生活。
第三,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宏观经济学则主要是规范分析。在第11章《福利经济学》中将学习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第四,拟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因为有限的资源往往还有很大的浪费,如失业,是劳动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宏观经济学研究在经济活动中怎样把有限的资源都充分利用。
第四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介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实证分析法
1.定义:在作出与 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的前提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结果。2.注意
① 回答的是“是什么”
② 其结论可以通过事实得到检验,具有客观性
二、规范经济学
1.定义: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种标准的理论与政策。2.注意
① 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
② 其结论含有价值判断在里面,不能通过事实得到检验,具有主观性
三、内省法
设身处地。把研究者处于被研究者的地位。
四、演绎与归纳法
演绎:从一般到特殊。
归纳:从个别到一般。
五、边际分析法
六、均衡分析法
七、数学方法
第五节
(西方)经济学(economy)的由来和演变 教学重点:介绍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教学难点:“看不见的手”润含的经济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经济:产出/投入的最优化。拜物教:最少的资源投入,得到最大的物质享受;最高境界:最少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快
乐或幸福。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学科)—萨谬尔森。或者,研究如何用尽可能少的支出,以取得所期望的目的的原理或方法的科学。
一、起源于古希腊的家政管理
亚里士多德(Aristotes,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之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他认为,经济一词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研究家庭关系,除夫妻关系外,主要是研究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二是研究致富技术。
二、古典经济学阶段(Political Economy)
1.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或革命)
亚当?斯密(Smith Adam,1723-1790)英国伦理学家,经济学家,集重农学派和重商主义理论之大成而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主要著作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名《国富论》。斯密研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即人的利已本性。继承了英法古典经济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传统,同时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对外贸易是致富源泉的错误观点,也摆脱了“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重农主义的片面看法。他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并据此提出了利润和地租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其“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至今仍是经济学家们热烈争论的话题之一。
2.古典经济学的分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
斯密对经济学的发展贡献很大,萨伊等人致力于分离斯密中的庸俗成分,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庸俗的经济学体系,即现在的西方经济学体系。马克思则一方面吸收斯密学说中介的科学成分,一方面对其学说中的错误成分给予中肯的批判,创建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点: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解剖和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的政治经济学。因此,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生产相关的或其后面的生产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在不同阶级的行为分析和利益矛盾分析,而疏于对具体人的行为和经济行为分析。在马克思那里,人是阶级性的人,是社会的人,抽象的人,只有阶级性,而又具体的人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很好地解释生产关系变化和发展规律,解释历史变动规律,却没能解释人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经济行为,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规律。
(庸俗政治)经济学:作为资本主义上层建筑之意识形态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至18世纪下半叶开始,其主要任务转到为资本主义秩序辩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上,从而形成马克思所称的庸俗政治经济学或当今经济学。在学术渊源上,庸俗政治经济学继承了斯密的庸俗部分,视资本主义社会为永恒的社会,是历史的终结,因而只研究经济现象的外在联系,为资本主义制度(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辩护。并最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而将政策经济学视为政治经济学。
三、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派(从Political Economy到Economy,第二次综合)1.“新古典学派”
是19世纪末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创建的一个有较大影响的学派。他们以局部均衡论为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价值和分配理论,分析经济体系中的价格形成过程和资源配置的过程。马歇尔在英国传统的庸俗经济学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新的庸俗经济学的学说,写成了《经济学原理》(1890),用折衷的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生产力论等溶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其特点是:用主观心理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用社会达尔文进化论和“连续原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方法论上吸收边际效用学派的边际分析方法和力学上的均衡概念。关于价值、价格的决定问题,古典经济学家一般是从供给即生产费用方面进行解释的,而边际效用学派则侧重从需求即效用方面来加以解释。马歇尔将两者综合,认为商品的价值、价格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当代西方经济学界称剑桥学派为“新古典学派”,主要就是指在这一点上“新”于古典学派。在政策主张上,是自由放任的积极鼓吹者。2.凯恩斯革命
Keynes John Maynard,1883-1946,现代最有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多次担任英国政府要职,曾任英财政部高级官员,主要著作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即容易流动的资产为人们所偏好因而喜欢以现金形式保存一部分资产-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认为如果投资支出或政府支出有一定增加,必定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加。据此,凯恩斯强调实行国家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府刺激消费、投资和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扩大商品与资本输出政策,加之福利政策等,以调节国内阶级利益矛盾、熨平周期性经济波动,促进资本主义持续稳定发展。凯恩斯的主要思想为:
1、否定萨伊定律
2、否定投资永远等于储蓄
3、承认经济社会有失业,否认传统就业理论
4、否定传统就业理论中的自由放任,积极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由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宏观经济学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
四、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萨谬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第三次综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萨谬尔森,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代表学者。其自1948年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D?诺德豪斯合作的《经济学》教科书,于1998年出版了第15版,为世界上最畅销的经济学教授书,共有40多种文字的译本。
以萨谬尔森为代表所提出的“新古典综合”,在坚持新古典学派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做到了与时俱进。其《经济学》涵括了(评述或反映了)当代经济学的最前沿领域,因而成为当代西方的主流经济学。
阅读材料: 1.亚当?斯密(公元1723~公元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Adam Smith,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亚当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丝毫不受外物干扰;有时也因此发生糗事,例如:亚当斯密担任海关专员时,有次因独自出神将自己公文上的签名不自觉写成前一个签名者的名字。亚当斯密在陌生环境发表文章或演说时,刚开始会因害羞频频口吃,一旦熟悉后便恢复辩才无碍的气势,侃侃而谈;而且亚当斯密对喜爱的学问研究起来相当专注、热情,甚至废寝忘食。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1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中,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家康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1778~1790年间亚当斯密与母亲和阿姨在爱丁堡定居,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也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1784年斯密出席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任命仪式,因亚当斯密之母于1784年5月去世所以迟未上任;直到1787年才担任校长职位至1789年。亚当斯密在去世前将自己的手稿全数销毁,于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67岁。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而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亚当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只不过是一位商业利益的辩护士,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他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坚决要求将其消灭。亚当斯密对现实的商业活动的认识也并非天真幼稚。《国富论》中记有这样一个典型观察:“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实际上亚当?斯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亚当斯密的接班人,包括象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对他的体系进行了精心的充实和修正(没有改变基本纲要),今天被称为经典经济学体系。虽然现代经济学说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方法,但这些大体说来是经典经济学的自然产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甚至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自然不是他的政治学说)都可以看作是经典经济学说的继续。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虽然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都坚持认为人口负担会阻碍工资高出维持生计的水平(所谓的“工资钢铁定律”),但是亚当斯密指出在增加生产的情况下工资就会增长。事实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亚当斯密在这一点上正确,而李嘉图和马克思是错的。
除了亚当斯密观点的正确性及对后来理论家的影响之外就是他对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自从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致他的一些思想已被搁置一边,因而人们容易低估他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他是使经济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科学的主要创立人,因而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
2.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阿尔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1890年出版
3.新古典综合派 ? ? ? ? ? 代表人物:
汉森、希克斯、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
理论特征:
(1)继承并发扬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
(2)在充分就业的前提下肯定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理论),并把均衡方法引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
4.宏观经济学创始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936年出版
凯恩斯是马歇尔的弟子,马歇尔是凯恩斯父亲的哥们,因为凯恩斯的父亲的剑桥大学的教务长,凯恩斯是学数学的,因为其母的关系,其母亲是市长,转移到研究经济、社会领域。凯恩斯是一个全面的天才。他在数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方面都有建树。另外,他分身有术,经营 一有大的保险公司,出任英国财政部顾问,协助管理英格兰银行,编辑一本世界闻名的经济学杂志,收集现代艺术品和珍品图书,还创立了一家剧院,娶了一位漂亮的俄国最著名的芭蕾舞演员,犹其精通投资赚钱,为自己还为他所在的剑桥大学的坎斯学院赚了大钱。当然其最大的贡献是首创宏观经济学。
思考题
? ? ? ? 人是自利还是利他的?
一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产业是让别人赚钱的产业?
为什么有贸易?如果我样样都比别人行,是否样样自己做就是最好? 用机会成本解释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第二章
供求理论 第一节
需求
教学重点:介绍需求的定义,需求的表示方法,需求定理 教学难点: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像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需求和供给是本章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名著《经济学》中就曾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你甚至可以使鹦鹉成为博学的经济学家,它所必须学的就是供给与需求两个名词”,足见两个概念的重要性。一、需求的意义 l.需求的定义
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2.构成需求有两个条件:
① 要有购买欲望,即愿意购买,没有购买欲望不能形成需求。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殖民主义者看到中国这样一个广阔的市场,非常高兴,他们把大批的棉布、棉纱、甚至吃西餐用的刀叉都运到了中国,却几乎无人问津,为什么? 是中国人买不起吗? 不是,许多有钱人是买得起的,但他们宁可仍穿中国传统的绫罗绸缎,也不去买那些洋布,人们宁愿用自己的筷子却不愿意用英国的刀叉,因为还没有穿洋布用刀叉的欲望,所以,不能形成需求。
② 要形成需求,不仅要有购买欲望,而且还要有购买能力,或支付能力,即要能够买得起。90年代住房开发热及后来的巨大浪费,闲置住宅5000亿以上,就是因为只考虑到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却没有考虑消费者的购买能力。3.需求的种类
①按对象分:最终需求和派生需求 ②按主体分: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二、需求的表示方法
有三种表示方法: 1.需求表
把不同的价格和相应的购买量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
为了学习需求这个概念,让我们先看看自由市场里商品买卖的情况。假设有商品西红柿,买多少? 那得看多少钱1斤,例如,若2元钱l斤,则买1斤;若1.5元1斤,则买2斤; 1.2元,买3斤;1.0元,买4斤;0.8元,买5斤,等等,不同的价格,购买的数量也不同。我们可将这些不同价格下对应的不同数量,列成一个表:
P 2 1.5 1.2 1 2 3 4 0.8 5 Q 1
这种表称为需求表。2.需求曲线
把不同的价格和相应的购买量用坐标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图2——1
这条曲线称为需求曲线。
这条需求曲线是描述某一个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价格和数量的关系,称作个人需求曲线。若一个市场上有多个消费者,则将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沿水平方向相加,就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例如,设市场上只有两个消费者A、B,各自的需求曲线为Da、Db,则个人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的关系可如下所示。
A 的需求曲线
B的需求曲线
市场需求曲线 3.需求函数
把不同的价格和相应得购买量用方程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Qd=f(p)
三、影响需求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这里又分为两类:
① 互补商品
互补商品,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商品共同满足人们的一种欲望的商品,例如,录音机和磁带,照相机和胶卷,等等。当照相机的价格很高时,很少有人拥有,所以,对胶卷的需求较小;若照相机降价了,许多人都买得起了,对胶卷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即一种商品的下降,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二者呈反向变化的关系。
② 替代商品
如大米和白面,猪肉和牛肉,等等,大米涨价了,就多吃白面;猪肉涨价了,就多吃牛肉。即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二者呈正向变动的关系。3.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状况
收入增加,需求增加;收入减少,需求下降,对大多数商品来讲,这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政府为了启动消费需求,曾经7次降低利率,但收效甚微,后来又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居民购买住房和汽车,仍不见效。最近,又决定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就是利用了收入和消费需求的关系,消费最终是决定于收入的。
收入分配集中于少数富人,则对生活必须品的需求减少,对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据报道,这几年,法国名酒人头马在中国的销售量很大,甚至超过了它的本土法国,许多西方人对此大惑不解,认为象中国这么低的人均收入的国家,怎么可能达到消费这么多高档名酒的程度,实际上,这主要并不是人均收入水平的影响,而是收入分配状况在起作用,它反映了我国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据官方统计,1999年我国的基尼系数约为0.45,非官方的数字,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59(何清涟:现代化陷阱),而美国的基尼系数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也才只有0.44左右,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美国。
4.消费者的偏好
偏好,也可以看成是喜欢程度,主要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广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消费者的偏好,从而改变消费者的需求,所以,许多厂商不借血本在电视、报纸上做广告,原因就在于可改变消费者的偏好,增加需求。
5.人口数量与结构
人口增加,需求增加1人口减少,需求减少。这自不用说。
人口结构主要可影响需求结构。例如,人口老龄化会减少对时装的需求,增加对保健用品的需求。年龄结构的例子,在美国,住宅开发商十分注意消费者的年龄结构,因为,这是影响住房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知道了人口的年龄结构,就可以估计出某一段时间进入婚龄的人数,从而对住宅的需求。6.政府的消费政策
例如,提高利息率,会减少需求;而实行消费信贷,则会增加需求。7.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例如,若预期不久会找到一份收入较高的工作,则会增加需求;预期商品会涨价,也会增加需求。
影响需求的因素还有很多,主要列举以上几种。
四、需求定理 1.定义
它说明商品的需求量和其价格之间的关系,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和价格呈反向变化的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反映在图形上,二者的关系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所以又称作需求向下倾斜规律。
对需求定理的解释:为什么需求曲线会向下倾斜?
① 较低的价格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② 收入效应: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在名义收入不变时相当于实际收入下降,于是不得不减少购买商品的数量。
③ 替代效应: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其它替代品的价格相对下降,于是更愿意购买其替代品。
注意:需求定理有一个前提,“其它条件不变”,即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离开了这个前提,需求定理就不成立。
2.需求定理的例外
① 某些炫耀性商品
如珠宝,项链等的消费,是为了显示身份,财富和社会地位,这类商品的价格下降,便起不到炫耀的作用,于是,需求量可能反而会减少。
② 吉芬商品
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发现,1845年爱尔兰发生大灾荒时,人们用于充饥的马铃薯的价格上升,需求量反而增加了,这种现象被称作“吉芬之谜”,具有这种特点的商品被作为“吉芬商品”,它一般是低档生活必需品。
③ 投机性商品
如股票,黄金等等,价格小幅度变动时,需求按正常情况变动,价格变动较大时,则可能反过来,或者呈不规则变动。
五、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1.需求量,是某一特定价格下的需求数量,反映在图形上是一个点,不同的价格对应不同的需求量。如图:
需求量的变动,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本身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是点在同一曲线上的移动。如图:
2.需求,不同的价格对应不同的需求量的总称。是指整个的趋势,反映在图形上,是整条的需求曲线。如图:
需求的变动,是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需求的变动,是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如图:
第二节 供给
教学重点:供给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供给及供给量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像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供给和需求是一对概念,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掌握了需求以后,供给就较易掌握了。
一、供给的意义
1.供给的定义: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量。
2.构成供给的两个条件 供给愿望
供给能力 3.种类
个人供给和市场供给
二、供给的表示方法
1.供给表
把不同的价格和相应得购买量用表格的形式表示。
2.供给曲线:
把不同的价格和相应得购买量用坐标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3.供给函数
把不同的价格和相应得购买量用方程式的形式表示出来。Qs=f(p)
三、影响供给的因素 1.厂商的目标 2.商品本身的价格 3.其他商品的价格
互补商品:甲的价格上升,乙的需求下降,乙的价格下降,乙的供给减少,呈反向关系。
替代商品:甲的价格上升,乙的需求增加,乙的价格上升,乙的供给增加,呈正向关系。
无关商品:例如,大炮与黄油,大炮价格上涨,增加生产大炮,由于资源一定,于是减少生产黄油。
4.生产技术的变动
生产技术提高,会使资源得到充分从而增加供给。
5.生产要素的价格
生产要素价格下降,会使成本下降,利润增加,从而供给增加。
6.政府政策
.
如政府的税收政策。政府减税,会增加供给,增税,则减少供给。
7.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则增加供给,持悲观态度,则减少供给。
四、供给定理
1.定义:它说明商品的供给量和其价格之间的关系,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和价格呈正方向变化的关系: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反映在图形上,二者的关系是一条左上方倾斜的曲线。
注意:其他条件不变。
2.供给定理的例外
① 劳动的供给
起初,增加工资,劳动供给增加,但工资上升到一定阶段,工资再增加,劳动供给反而减少,呈现出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所以,用提高工资的办法来刺激工人干活有一个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工人可能反而不愿多干活了。工作日的下降趋势。② 某些特殊商品
有些商品的供给量是固定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上升,供给量不增加,如古董文物等等。
五、供给和供给量的区别
1.供给量:在一特定价格下,厂商计划生产的量。如图:
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生产量的变动。如图:
2.供给:不同的价格对应不同的生产量的总称。如图:
供给的变动:在物品本身价格不变时,由于其他条件的变动而引起的厂商生产量的变动。如图:
第三节 均衡价格和价格机制
教学重点:介绍均衡价格的定义,均衡价格的变动 教学难点:价格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均衡价格的决定
1.均衡价格的含义
在讲均衡价格以前,必须先了解另外两个概念。
需求价格:消费者对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
例如,前面举的西红柿的例子,我们说过,当价格是2元时,愿意购买的数量是一斤,我们也以可反过来说,为得到一斤西红柿,我愿意付出的价格2元,那么,对一斤西红柿这么多数量的需求价格是2元。
供给价格:厂商对一定量商品所能接受的价格。
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即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或者,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处于均衡价格下的商品数量。
2.均衡价格的形成
上面讲的均衡价格,在西方经济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前面讲了需求和供给,现在我们将二者合起来分析,以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
设价格为2元,此时,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是1斤,而厂商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是5斤,即在此价格下,愿提供5,却只卖得出去1,还有4斤卖不出去,即有了积压,(积压说明什么问题?—一不均衡)。这积压的4斤,便给价格一个向下的压力,使价格下降。(存在超额供给,生产者发现在这个价格上不能卖掉愿出售的全部商品,所以其中一些人将把价格降低。)
说明P=2是不能持久的,不稳定的。
设价格为0.8元,此时,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是5,而厂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是1,还差4斤,(还差,说明也不均衡)这必然使有一部分消费者想买却又买不到,这些失望的消费者便给价格一个向上的压力,使价格上涨。(用表和图显示)(此时存在超额需求,不能买到意想中的全部学派的消费者将把出价抬高。
这说明P=O.8也是不能持久的,不稳定的。
不仅如此,凡是价格低于1.2元时,需求量都会大于供给量,都不均衡,从而使价格上涨;凡是价格高于1.2元时,供给量都会大于需求量,从而会使价格下降。
P<1.2,不能持久,不稳定。
P>1.2,不能持久,不稳定。
当且仅当P=1.2时,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和生产者愿意出售的数量恰好相等,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于是,价格处于稳定状态,不发生变化,这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注意:掌握均衡价格这一概念,关键在于体会“均衡”的含义,会不会持久,有没有使价格变动的压力。
均衡:稳定,没有变化的趋势。
是否均衡,并不是看购买量是否等于销售量,这二者永远相等,而是看愿意购买的数量和愿意销售的数量是否相等(不相等,则有变化趋势)
我们讲的均衡价格的决定,是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自动形成的,这时,只有需求和供给影响价格,不存在第三种力量,若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则价格不一定稳定于均衡价格。例如,以前,我国市场上为何一方面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又大量短缺,因为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价格不仅受需求和供给的影响,还有其他力量在起作用,一方面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大量短缺,说明资源配置不合理。
二、均衡价格的变动
前面讲过,均衡价格只受需求和供给的影响,所以,需求和供给的变动都可以使均衡价格变动。
l.需求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前面我们已经区分了需求和需求量之间的差别,这里我们讲的需求的变动,指的是价格本身以外的因素引起的需求的变动,即需求曲线的移动。
假定原先均衡点在E点,后来由于收入增加或其他原因,使需求增加,即需求曲线右上方移动,从D变为D′,D′ 和原供给曲线形成了新的均衡点E′,在新的均衡点,均衡价格上升,增衡数量增加,均衡点的移动,表明由于需求的变动,’旧的均衡被打破,新的均衡产生。
反之,若需求减少,则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到D〞,产生新的均衡点E〞,此时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2.供给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和前面需求的变动分析类似,供给增加,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形成新的均衡点E′,此时,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反之,供给减少,给供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3.供求定理
将以上分析综合起来,便是供求定理。
l)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升,均衙数量增加;
2)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3)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4)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它说明市场供求变化是如何影响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
三、均衡价格的应用
1.限制价格(ceiling Price)
① 定义:是政府为限制某些商品的价格上升而规定这些商品的最高价格。
限制价格如果定在高于或等于均衡价格的位置,则这种限制是不起作用的,所以,限制价格必须低于均衡价格。
② 评价:
限制价格有利于社会平等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但限制价格也会产生的不利后果。第一:价格水平低不利于刺激生产,从而会使产品长期存在短缺现象。
第二:价格水平低不利于抑制需求,从而会在资源缺乏的同时又造成严重的浪费。第三:限制价格之下所实行的配给制会引起社会风尚败坏。产生“黑市交易” 2.支持价格(Support Price)
① 定义: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我国实行的农产品保护价,实际上就是一种支持价格。支持价格一般要高于均衡价格,这时会引起产品供过于求,此时一般由政府收购过剩的粮食。② 评价:
支持价格的运用对经济发展和稳定有其积极的意义。以对农产品实行的支持价格为例,有利的地方为:
第一:稳定了农业生产,减缓了经济危机对农业的冲击
第二:通过对不同农产品的不同支持价格,可以调整农业结构,使之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动
第三:扩大农业投资,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但国家实行支持价格由国家来收购过剩的产品,从而使国家的财政支出增加,使政府背上沉重的包袱。
四、价格机制 机制:机器与制动两个词而来,原指机器的构造及其制动原理和运行规则,后引申到生物学中,指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即内在运行、调节的方式和规律。后又借用到社会科学中,指社会本身运行、调节的方式和规律。
价格机制:价格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和规律。
l.价格调节经济的条件
简单地说,就是市场经济存在,这就要求:
① 经济中的各经济单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
生产者是自由企业,(自行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使服从价格指挥成为可能;自负盈亏:使服从价格指挥成为必要)其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消费者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其经济活动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
为什么要有这个条件?因为只有满足了这个条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才会受到价格支配,否则,生产者没有自主权,或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最大化,则价格上升,供给量不一定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也不一定减少,从而价格机制无法发挥作用。
② 要存在市场
市场是交易的场所,是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地方,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经济活动都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的。
③ 市场要实现完全竞争
’
这样才能保证价格仅由需求和供给决定,才能形成均衡价格。
2.价格的作用
关于看不见的手,斯密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每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的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
在市场经济中,为什么无人指挥,却能能够协一致,井然有序? 为什么追求利己,却同时能够利他,而且比利他的人更利他? 所有这些,都归功于市场经济的总指挥——价格。
① 传递信息,调节供求
传递信息:
价格,作为一个指示器,可反映供求状况,市场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如何能知道这些变化呢? 价格便是一个最好的指示器。它的升降涨落,无一不是在向消费者和生产者明确传递市场供求变化的信息,生产者消费者根据从价格变化反映的信息,便会调整自己的生产和消费,使需求和供给趋于一致,既无过剩,又无短缺,比较协调一致的状态。(注意:通过价格)
调节需求:
消费者要实现最大满足,就要按价格的变化来进行购买,所以,价格能调节需求。涨价,能减少需求,降价,能增加需,价格的这种作用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代替的。例如,住房短缺,需减少需求,别的方法都难以奏效,只有靠价格来调节才最灵。节约用电,用什么节约?发号召?爱国?价格!
调节供给:
生产者要实现利润最大化,也要根据价格的变化来进行生产和销售,所以价格能调节供给,能减少供给;涨价,能增加供给。价格的这种作用,也是任何其他东西所无法替代的。例如,我国的粮食生产,80年代处,实行责任制后,出现农民不愿意种粮食的现象,如何鼓励农民种粮食?曾经采取了许多办法,如签定合同,供应平价化肥等等,都不理想,最后,采取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办法,便解决了此难题。
② 可实现最有效的生产
用什么方法生产,使用哪些资源,各种资源按什么比例组合来生产产品?
价格制度可使人们最节约地使用资源,用最有效率的方法进行生产。例如,设有劳动和土地这两种资源,若劳动较丰富,而土地较稀缺,则劳动价格较高,这就会使生产者在生产粮食时使用较多的劳动,较少的土地,即实行精耕细作的方法,而不是广种薄收的方法进行生产。因为这样成本较低,从而效率较高。
③ 可决定谁获得多少产品
这个问题实际是生产要素价格问题,所以由价格决定,通过价格机制解决。
以上所讲的价格的三种作用,也就是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大经济问题。
3.价格调节经济的方式
胡萝卜加大棒
猪肉和牛肉的例子
汽车的例子
第三章
弹性分析 第一节
需求价格弹性
教学重点: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类型、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教学难点: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讲了需求量和价格是反向变化的关系,供给量和价格是正向变化的关系,即, 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但是,这里的关系,只是指出了各变量变化的方向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我们还需知道,这些变量变化的具体数值之间的关系,即我们不仅要知道,当价格上升时, 需求量减少, 而且还要知道,当价格上升时, 需求量相应地会下降多少? 是下降一点点,还是下降很多?即, 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灵敏度)如何。若价格的微小变化会引起需求量的很大变化, 则反应很灵敏,反之,则不灵敏。知道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非常重要。同样的价格变化,反应程度不同,结果可能大不相同。
例如,许多人都以为,涨价就能多赚钱, 果真如此吗?不一定。假设某商品价格为1元钱一件,在这个价格下,每天能卖10件,收入是10元。设价格涨到1.5元一件, 若需求量只下降一点点, 比如说,只下降2件, 每天可卖8件,则每天的收益是12元, 即涨价多赚了。可是,若需求量下降较多, 比如说,下降6件,每天只能卖4件, 则收益是6元, 即涨价反而少赚了。又假设,价格下降到0.7元, 这时, 若需求量大增, 比如说,每天可卖20件, 则收益为14元;即降价反而多赚了。若需求量增加不多,比如说,只增加2件,每天可卖12件,则收益为8.4元,即降价使得少赚了。所以,价格变化后,是比原来多赚了还是比原来少赚了,和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有很大关系, 同样的涨价(或降价), 需求量反应程度不同,结果大不相同。
象这一类涉及反映程度的问题,就是弹性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弹性理论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下应该降价,实行薄利多销的策略,什么时候应该涨价,实行高价少销的策略.为什么丰收了,农民反而会遭受损失。经济危机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销毁的是哪类商品。需求弹性反映了需求量和它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种商品受本身价格的影响,需求量对本身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叫做需求的价格弹性;同样,需求量还受收入的影响, 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映程度,叫做需求的收入性,需求量还受其他商品的价格的影响, 需求量对其他商品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叫做需求的交叉弹性。下面就分别介绍这几种需求弹性。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含义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需求弹性中最重要的一种,所以,一般都简称为需求弹性,它是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 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用需求弹性系数 Ep衡量。
即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 例如,设经过市场调查资料,猪肉价格上涨10%,需求量减少20%, 则
一般,我们并不能收集到变动的百分比的数据,而只能知道变动的绝对量,故需将绝对量转换成相对量。
例如, 前例中,P = 1 , Q = 10 , ΔP = 0.5 , ΔQ =-2.二、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 1.完全无弹性
无论价格怎样变, 需求量都不变,即,所以,反映在图形上,需求曲线为一条铅垂线。如急救药。
2.完全有弹性 在某一既定价格下,需求量为无穷大,有多少买多少,Ep ?∞ 此时需求曲线为一条水平。政府收购黄金、军火可认为是其例。
3.单位弹性
需求量和价格按同样的比例变动,Ep=1,此时需求曲线为一条双曲线,有人认为,服装的需求接近于单位弹性。
以上三种情况,是三个特例,在实际中比较罕见,我们讨论需求弹性,主要还是讨论另外两种类型.
4.缺乏弹性
价格较大的变动只引起需求量较小的变动,即0<Ep<1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此时,需求曲线是一条较陡的曲线。一般认为,生活必需品的弹性较小。
5.富有弹性
价格较小的变动可引起需求量较大的变动,即1<Ed<∞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此时需求曲线是一条较平坦的曲线。一般认为,耐用消费品,奢侈品的弹性较大。
三、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 1.弧弹性法
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描叙的是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价格发生变化时需求量对价格的敏感程度。
有误差,需对其进行调整,采用中点法 可以用公式:
该公式可以消除误差,所以我们计算某种商品的弧弹性时,一般采用该公式。2.点弹性
需求曲线上某点的弹性系数的大小。描叙的是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价格变动趋向于0时需求量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公式为:
注意:前面在将弹性的分类时,我们用一条较陡的曲线表示缺乏弹性,用一条较平坦的曲线曲线表示富有弹性,许多人往往会由此产生误解,将弹性和斜率混为一谈,认为斜率大(曲线较陡)则弹性小,斜率小(曲线较平坦),则弹性大,其实不然,看看弹性系数的公式,就可知道,弹性不仅和斜率有关,而且还和比值P/Q有关,对于直线,斜率是不变的,但比值P/Q则还随直线上的位置而变,不同的位置,P/Q不同,从而弹性不同。例如,前例中,当 P=1.5时,Ep=3
P=1
Ep=1
P=0.5
Ep=1/3
一般地,越靠近直线上部,P/Q越大,则弹性越大;越靠近直线下部,P/Q越小,则弹性越小。
ΔQ
斜率,是两变量绝对变动之比,ΔQ/Q
ΔP
弹性,是两变量相对变动之
比,ΔP/P
故,单位弹性,即在任一点都有Ed=1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双曲线,而不是一条直线。我们用较陡的直线表示缺乏弹性,用较平坦的直线表示富有弹性,只是为了大致区别二者,而不是具体精确计算弹性数值,并不能认为曲线较陡,弹性数值就较小,曲线较平坦,弹性数值就较大。
四、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1.替代品的多少和替代程度
若替代品较多,或替代品很相近(替代程度高),则弹性较大,反之,则弹性较小.一种商品有无替代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一种商品所下的定义,例如,若定义为粮食,则没有替代,所以弹性很小,若定义为大米,则有白面等替代,故弹性变大,若定义为某一品种的大米,则弹性更大,等等。2.需求程度的大小
对生活必需品,弹性较小;奢侈品,弹性较大.3.用途是否广泛
用途越广,弹性越大,用途越窄,弹性越小.例如,粮食和水都是生存不可缺少的,但粮食用途较窄,只能用来吃,所以弹性较小,而水,用途很广,可用来喝,洗脸,洗衣,浇花等等,所以水的弹性较大,当水非常贵的时候,只用来喝,降价了,可用来洗脸,再降,可用来洗衣.为什么安装了水表后,居民用水节约很多?为什么许多城市缺水严重?(水价太低,有限的水资源无法配置到每一种用途上。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价格配置资源的作用,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99年长沙市缺水的例子。4.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
例如,盐,火柴,肥皂等等弹性较小,因为用于它们的钱很少,
第二篇:《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授课周数: 16周周课时 :
3课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课程属性: 专业核心基础课
使用教材: 《微观经济学》,中国财政出版社 参考书目:《经济学的世界》,高希均,上海三联出版社
《经济学》,萨缪尔逊,中国发展出版社 《经济学原理》,曼昆,三联书店
《微观经济学——分析和政策》,雷诺兹,商务印书馆 《应用微观经济学》,曼斯菲尔德,经济科学出版社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经济学的前提:稀缺性;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教学难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教学。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产生
二、经济学的定义
三、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一、实证经济学
二、规范经济学
三、理论表述方式(实证经济学)
思考题: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规范经济学?什么是实证经济学?
3、学习西方经济学有何意义?
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的一般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均衡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均衡价格,弹性理论。
教学难点: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弹性理论;蛛网理论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需求理论
一、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三、需求定理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理论
一、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
三、供给定理
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 均衡价格理论
一、均衡价格
二、均衡价格的变动
三、政府对价格的控制
第四节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一、弧弹性和点弹性
二、需求弹性
三、供给弹性
四、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
思考题:
1什么是需求?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2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有何不同?
3需求的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它们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4什么是供给、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5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有何不同? 6运用供求定理说明:“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
7、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什么经常限制石油产量?
8、政府为什么要干预市场价格?干预市场价格会导致什么后果?
第三章 效用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要求学生了解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能够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能够用消费者均衡理论推导需求曲线和恩格尔曲线;并能够用替代效应理论和收入效应理论分析正常商品、低挡品和吉芬商品需求曲线的形状。
教学重点: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需求曲线的推导。
教学难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基数效用理论
一、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二、消费者均衡及对需求曲线的推导 第二节 序数效用理论
一、无差异曲线
二、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替代率递减
三、预算线和消费者均衡
第三节 收入和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一、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二、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第四节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二、不同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五节 个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和消费者剩余
一、从个人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二、消费者剩余
讨论题:比较分析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下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异同 思考题:
1、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们各采取何种分析方法?
2、举例说明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第四章 生产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即厂商作为经济人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应如何选择生产的合理投入区和最优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教学重点: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教学难点: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生产函数
一、生产函数和技术约束
二、几种常见的生产函数
第二节 一种投入要素可变的生产函数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二、生产阶段的划分与生产的合理投入区 第三节 两种投入要素可变的生产函数
一、等产量线和边际技术替代率
二、生产的经济区域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一、等成本线和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
二、生产扩张线
三、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化与替代弹性 第五节 规模收益
讨论题:结合1958年大跃进案例讨论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思考题:
1、在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可变的条件下,厂商应如何选择合理投入区?
2、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解释这一规律存在的原因。
3、在两种生产要素可变的条件下,厂商应如何选择生产的经济区域?
第五章 生产成本、收益和利润最大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厂商的生产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机会成本。成本曲线及其关系。教学难点:成本曲线与产量曲线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本章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成本的性质
一、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
1、会计成本
2、机会成本
二、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1、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2、经济成本
三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1、短期成本
2、长期成本
第二节 短期成本函数
一、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总成本
1、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2、总成本
二、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1、平均成本
2、边际成本
三、短期成本与短期产量
1、各种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2、短期产量曲线和短期成本曲线 第三节 长期成本函数
一、长期成本曲线
1、长期总成本曲线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3、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二、成本弹性与函数系数
第四节 成本的动态变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效应
一、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二、范围经济
三、学习曲线 第五节 收益函数
一、总收益和平均收益
1、总收益曲线
2、平均收益曲线
二、边际收益
1、边际收益曲线
2、边际收益与需求弹性的关系
第六章 市场结构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均衡的条件;厂商为获取最大利润的价格决策和产量决策。教学重点:厂商的产量决策;完全竞争厂商供给曲线的推导;四种市场的特征和均衡。教学难点:不同市场经济效率的比较、寡头垄断模型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完全竞争的市场
一、完全竞争的市场和厂商的需求
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2、完全竞争市场的供求曲线和厂商的需求曲线
3、厂商的收益曲线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和短期供给曲线
1、厂商的短期均衡
2、厂商的短期供给决策
3、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4、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和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1、厂商的长期均衡
2、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3、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4、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四、竞争性市场的效率和生产者剩余
1、竞争性市场的效率
2、短期生产者剩余和长期生产者剩余
五、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及其政策的损益评价
1、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2、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及其损益评价
3、政府的税收政策及其损益评价
4、贸易限制及其损益评价 第二节 完全垄断的市场
一、垄断市场的特征和市场进入障碍
1、垄断市场的特征
2、市场进入障碍与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
3、自然垄断
二、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1、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
2、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
三、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1、厂商的短期均衡
2、厂商的长期均衡
*
四、垄断厂商定价的基本法则和策略
1、定价的基本法则与侵占消费者剩余
2、价格歧视
*第七章 博弈论和竞争策略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博弈论的一般理论和运用博弈论进行决策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纳什均衡、占优策略均衡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厂商的策略风险和博弈论
一、厂商的策略风险
二、博弈论概述
第二节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一、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静态博弈
二、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动态博弈 思考题
1、举例说明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之间的区别。
2、什么是优势策略?为什么说优势策略均衡是稳定的均衡?
3、什么是纳什均衡?解释纳什均衡的意义。
第八章 生产要素市场
教学目的: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如何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确定要素的需求量,推导要素的需求曲线。掌握要素供给者为实现效用最大化决定要素供给的最优数量,推导要素的供给曲线,分析每种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
教学重点:要素需求的原则;要素供给的原则。
教学难点:边际产品价值;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垄断性的生产要素市场。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一、要素需求的性质
1、需求和引致需求
2、需求的相互依赖性
二、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和要素需求的最优条件
1、边际收益产品
2、从边际产品价值导出需求曲线
3、要素需求的最优条件
三、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和要素供给的最优条件
1、要素所有者及其行为目标
2、要素供给的原则或最优条件
3、要素供给曲线
四、供给和需求决定要素价格 第二节 竞争性的生产要素市场
一、竞争性生产要素市场的特征
二、竞争性厂商对要素的需求和要素的市场需求
1、单一要素可变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
2、多种要素可变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
3、生产要素的市场需求
三、生产要素的市场需求、供给和要素价格的决定
1、劳动的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
2、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率的决定
3、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率的决定
四、竞争性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
1、竞争性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
2、要素市场的均衡
3、经济租和准租
第三节 垄断性的生产要素市场
一、垄断性生产要素市场的特点
二、卖方垄断的生产要素市场
1、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
2、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3、市场的均衡
三、买方垄断的生产要素市场
第九章 资本和资本投资决策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商在考虑时间因素和风险因素的条件下如何进行资本投资决策等问题。教学重点:利率的决定;资本的现值。教学难点:投资的净现值法则。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资本投资和资本收益率
一、厂商对资本的需求
二、储蓄和资本的供给
三、利率的决定
第二节 存在风险条件下的投资决策
一、可分散的风险和不可分散的风险
二、对风险的调整
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思考题
1、你怎样看待货币的时间价值?
2、如果把投资的未来收益折为现值,投资者应如何选择贴现率?
3、什么是投资的净现值标准?怎样计算投资的净现值?
4、实际贴现率与名义贴现率之间的差额是什么?在计算投资净现值时,什么时候使用实际贴现率?什么时候使用名义贴现率?
5、简述可分散风险和不可分散风险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第十章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建立在局部均衡基础上的一般均衡理论,理解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基本思想;使学生掌握帕累托最优标准、实现最优的条件,以及证明只有完全竞争市场能够实现经济效率。
教学重点:瓦尔拉斯定律;帕累托最优;
教学难点:一般均衡数学推导。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1、两个相互依存的市场: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
2、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二、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
1、模型的基本假定
2、模型Ⅰ:居民对产品的需求和要素的供给
3、模型Ⅱ:厂商对产品的供给和对要素的需求
4、模型Ⅲ: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二节 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
一、经济效率和帕累托标准
1、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率
2、帕累托标准
二、交换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
1、交换的效率
2、交换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
3、竞争性市场中的消费者均衡
4、效用可能性边界
三、生产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
1、生产的效率
2、生产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
3、竞争性生产要素市场中的生产者均衡
4、生产可能性边界
四、交换与生产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
1、交换与生产的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条件
2、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理解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于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公共物品的生产以及垄断的存在,都会导致市场失灵;从而为政府运用微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运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学重点:市场失灵的成因
教学难点:市场失灵的诸多原因;信息经济学。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
本章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垄断
一、垄断造成低效率
二、寻租理论
三、对垄断的公共管制
三、反托拉斯法 第二节 外部性
一、定义与分类
二、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
三、外部效应的特点:
四、对策
第三节 公共物品(外部性的特例)
一、公共物品的定义
二、公共物品的决定程序
第四节 不完全信息
一、信息不对称的含义
二、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失灵
三、对策——加强信息信号的传递
讨论题:结合案例讨论分析 案例一,果农与养蜂人的故事; 案例二,科斯的灯塔。
思考题:
1、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有哪些?
2、非对称信息为什么会导致市场失灵?
3、为什么会出现逆向选择?可以用哪些措施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4、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5、试述外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消除外部性的对策。
6、什么是科斯定理?根据科斯定理,通过明晰产权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吗?为什么?
第三篇: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课程教案
一、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二、本课时教学部分:第一节(西方)经济学涵义
三、学分及授课地点:2学分
第三教学楼302
四、使用教材 高鸿业主编:《微观经济学》(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五、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当堂测试,提问式教学,课程论文,学生试讲,师生互动。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
七、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课堂表现。
八、其它要求: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当堂测试,课下作业占学生成绩的较大比率。施行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综合模式(平时30%,考试70%)。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西方)经济学涵义
教学重点:介绍经济学的定义。
教学难点: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一、(西方)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社会科学,内容博大庞杂,分支众多,研究者阵营强大,因而难以有标准的定义。这里给出若干定义,以见其内涵。
1.定义一:经济学是研究国民财富生产的。(亚当〃斯密)
2.定义二: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日常生活事物的科学。(阿尔弗雷德〃马歇尔)3.定义三:经济学是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4.定义四: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哀,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科学(萨谬尔森)。
5.其他含义:“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对某一经济部门或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
二、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
1.经济科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
科学分为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如物理学与各种工程技术学。经济科学也是如此,分为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等)和应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是纯粹研究经济理论的学科。这并不能说明经济学是一门枯燥的学问,恰恰相反。
2.经济学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学科
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或者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支的学科,如货币银行学、财政学;或者是应用经济学理论解决具体领域经济问题的应用经济学,如技术经济学;或者综合应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理论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如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学等。
三、(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解剖和批判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生产相关的或其后面的生产关系,或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研究目的在于提示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此,经典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疏于对具体人的行为和经济行为分析。更由于历史原因或历史任务所限,没研究在具体社会制度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规律。
2.(西方)经济学
在学术渊源上,西方经济学继承了斯密的庸俗部分,视资本主义社会为永恒的社会,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外生因素)。所以,西方经济学被称为纯粹经济学,因不涉及或不研究社会政治制度,甚至不涉及道德(价值判断)。作为纯粹经济学的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在私有制和市场(自由)竞争的制度前提下和经济人的基本假设下,资源的配置问题或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3.东西方经济学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显然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宗旨的东方或社会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各自都是不完全的,即各自与现实和实践都不完全契合。这使其在指导社会发展中,均存在一定的失误,需要相互借鉴以求发展。
我们在改革中,借鉴和引入西方经济学原理、方法甚至政策手段。中国经济学人在转轨经济学的研究中,也试图出中国经济学。西方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科斯为代表的学者也将制度和制度演变纳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四,本节思考题 1,2,3,4,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本质?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不同于西方?
第四篇:高鸿业,微观经济学教案,第七章
第七章 完全垄断市场产量与价格决定
第一节 完全垄断市场
一、垄断市场的条件
1、定义: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叫垄断市场。
2、主要条件有三点:
(1)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 售商品。(2)该厂商的产品没有任何相似的替代品。
(3)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是极为困 难的或不可能。
二、垄断的成因
1、厂商独家控制了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全部或部分原材料的供给;
2、自然垄断。某些产品的生产必需在一个很大的规模上才能有效益,以至于只需一家这样的厂商生产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
3、政府特许。
4、发明和创新(厂商独家拥有生产某项商品的专利权或专有技术); 当存在垄断势力的时候,市场机制受到破坏。
三、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1、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
由于整个行业只有一家企业,所以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意味着厂商可以通过改变销售量来控制价格。
2、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
由于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因此在不同的销量下其市场价格是不同的,因此其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密切相关。
表7—1 某垄断厂商的收益表
从表中可见,商品的市场价格P随着垄断厂商的商品销售量的增加而下降。
设为直线方程,P = a-bQ 收益曲线:TR=P Q = aQ – bQ2; AR = TR/Q = PQ/Q = P ; MR = dTR/ dQ = a – 2bQ ;
与完全竞争厂商相比: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线斜率为负;MR与AR不重合;MR的斜率大于AR,MR曲线较低,下降速度更快。
3、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的特征的适用范围
以上我们对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所作的分析,同样适用于其它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厂商。只要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应的厂商的收益曲线就具有以上所分析的基本特征。
四、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1、均衡条件:MR = MC 短期内,厂商无法调整生产规模,即代表生产规模的成本曲线的位置无法改变。只能通过调整可变要素来改变产量与价格,并最终达到MR = SMC。
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赢利)
2、垄断厂商在短期的赢利状况
(1)垄断厂商在短期内并非总能获得利润。
垄断厂商在MR=SMC的短期均衡点上,既可能获得最大利润,也可能获得最小亏损。(2)造成垄断厂商亏损的原因:既定的生产规模成本过高(成本曲线位置过高);
市场需求过小(需求曲线位置过低)
(3)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亏损)
(4)垄断厂商短期均衡的四种情况:
五、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的实现是通过调整生产规模来实现的。垄断厂商排除了其他厂商加入的可能性,因此不存在行业内的厂商数目调整。
由于其他厂商无法进入该行业,因此,如果垄断厂商存在利润,则可以在长期内保持这一利润。
1、垄断厂商在长期内的三种可能结果
1)厂商在短期内亏损,而在长期内通过调整生产规模达到盈利的状态。
2)厂商在短期内,已经有盈利,而在长期内通过调整生产规模获得了更大的利润。3)厂商在短期内亏损,在长期内也无法获得盈利,从而最终退出这一行业。
2、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
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产量上,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与LAC曲线相切,相应的SMC曲线、LMC曲线和MR曲线相交于一点。因此,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MR=LMC 垄断厂商在长期均衡点上可以获得利润。(原因:规模调整、进入壁垒)
3、垄断带来的社会净福利损失
六、垄断厂商的差别定价与寻租
1、差别定价(price discrimination,又称价格歧视),即一家厂商在同一时间对同质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价格,或对销售给不同的购买者的同一种产品在成本不同时索要相同的价格。
2、实行差别价格的条件
(1)市场存在不完善之处(信息、分割等)
厂商成功实行区别定价格必须具备特定条件:第一,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并且这些不同偏好可以被区分开。这样,就使不同市场存在不同的需求弹性,厂商才有可能对不同的消费者或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第二,不同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相互隔离。这一假定是要排除中间商在低价买进商品转手高价出售商品从中获利的情况。
3、差别价格的类型
一级差别价格——当垄断企业对每一消费者购买的每一单位产品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收费,并据此确定每一单位产品的销售价格。
二级差别价格——企业对消费者购买不同数量的同一商品按不同的价格收费。(购买数量)
三级差别价格——垄断厂商能以某种方式把消费者区分为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需求的团体,并对同种商品收取不同的价格。(如地理位置)
1)一级区别定价
如果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来出售,这就是一级区别定价,又称为完全区别定价。
上图所示,销售第一个单位产品Q1时,按出价最高的消费者愿意支付的P1定价;销售第二单位产品按出价次高的消费者愿意支付的P2出售。依此类推,厂商依据市场需求线给出的价格和数量关系,直至销售量为QM为止。这时,厂商总收益和生产者增加;消费者福利几乎消失;并且如下图表示,均衡产量由于MR线改变而增加。
2)二级区别定价
一级区别定价假定卖方掌握所有市场信息,而买方则对自身偏好以外的信息完全不了解。这样绝对的信息不对称状态与实际情况有较大距离。接近实际的情况是区别程度较低的二级和三级区别定价。
二级区别定价要求对不同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价格。例如,当游客购买1——4张公园门票时,单价为15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单价为13元。消费者买单件衣服时,价格为30元1件,3件以上单价降为25元,等等。
福利和配置影响与一级区别定价类似:厂商总收益和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福利减少(但减少程度较少);均衡产量也会上升。
3)三级区别定价
三级区别定价对同一种产品和服务在不同购买对象或时间规定的不同市场上收取不同价格。例如,电影院为白天和晚场电影规定不同价格;铁路和航空公司为大学生或老年人提供较低价格而其他旅客则要支付较高价格;出版社为新小说的精装本和平装本规定了相差几倍的价差等等,实行三级区别定价同样也为了增加利润。在一级和二级区别定价场合,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定价规则基本上是随着销售量单位和批量增加而降低价格。三级区别定价时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上出售,厂商如何分配不同市场销售量并确定价格,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呢?回答是厂商这时要遵循不同市场边际收益相等并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实施含义是对需求弹性较低的市场制定较高价格,而对需求弹性较高的市场制定较低价格。
对分割的两个市场依据MR1= MR2 = MC原则定产量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就不同市场而言,厂商应当使它们的边际收益相等。因为只要各个市场边际收益不相等,厂商总可以调整不同市场之间销售量来增加总的利润。例如,当MR1大于MR2时,厂商可以通过减少第二个市场边际销售量和增加第一个市场边际销售量来增加利润。反之亦然。这类产量在不同市场分配调整过程一直持续到MR1=MR2。第二,厂商应当是生产边际成本等于不同市场上等同的边际收益。只要二者不等,厂商就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产量来增加利润。这样的产量调整一直进行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不再可能通过调整产量来增加利润为止。
对需求弹性较小的市场D1定价较高为P1,对弹性较大市场定较低价P2。边际成本取决于总产量。注意选择Q1和Q2使MR1= MR2 = MC条件满足。
注意:差别定价水平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
由于MR = P(1-1/「Εp」),且当在两个子市场上实行差别定价时,MR1 = MR2 即P1(1-1/「Ε1」)= P2(1-1/「Ε2」),则P1/ P2 =(1-1/「Ε2」)/(1-1/「Ε1」)
可见,在需求弹性较大的子市场上,应该索取较低的价格。
例如,设Ε1=-2,Ε2=-4,则P1/ P2 =(3/4)/(1/2)= 1.5,即第一子市场的价格是第二子市场价格的1.5倍。
实际不一定要求计算不同市场需求弹性来采用三级区别定价,商业实践有许多通过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判定识别机制进行三级区别定价的办法。
超市的一些食物等商品在包装外面附有打折赠券(Coupon),下一次购买时出示赠券可以获得不同程度价格打折(即低价)优惠。(例如英国超市货架上单价2英镑的一袋玉米片(Cereal),打折赠券可以为下一次购买节省30便士)。为什么厂商采用赠券而不是直接降价方式来促销呢?这实际是一种三级区别定价办法。研究表明,只有20-30%的购买者经常不厌其烦地剪下赠券,收藏起来并实际利用。与不愿花时间收集和积攒赠券的消费者相比,上述行为本身说明他们对价格变化比较敏感即需求弹性较高。通过赠券方式,厂商能够有效地消费者群体分割成需求弹性和受价水平不同的部分,对他们收取不同价格,从而增加厂商利润。
回扣(Rebate)促销也具有性质。国外购买胶卷时,消费者填写一份表格,并提供过去购买了3卷胶卷发票,就能够在购买下一个胶卷时获得1.5美元回扣。这也是区别定价办法。因为只有对价格比较敏感的顾客才会填写表格和保留收据,对时间机会成本比较重视因而对价格不太敏感的顾客则通常认为不值得为一点回扣而费时费力。于是,填写回扣单起到了识别不同消费者需求弹性,从而成功进行区别定价的作用。
七、垄断市场结构的弊端
1、资源配置效果非常低。(均衡时P>MC)
2、社会分配不公平。(垄断企业可以长期维持超额利润,而这一利润并非与投入相关)
3、容易引起腐败。(由于部分垄断与政府有关,垄断企业将会通过“寻租”行为来维持垄断地位)
碍社会进步。(在大多数情况下,垄断会扼杀竞争)
八、垄断的管制
1、反对垄断,如反垄断法。
2、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
(1)边际成本定价:即政府把价格定在边际成本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相交的水平上,此时厂商仍有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最佳;(因为边际成本线相当于行业供给曲线)
(2)平均成本定价:即政府把价格定在平均成本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相交的水平,目的是消除超额利润,但效率不高,相当于存在最高限价。如果企业有自主权,将会减少产量到政府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水平,低于边际成本定价时的产量。
(3)回报率管制:即政府管理部门根据一个合理的资本回报率决定垄断厂商的价格。这可以避免估计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的困难,但确定成本基数和回报率却有困难,企业降低成本的积极性降低,如电力公司。价格听证制度。
(4)成本递减行业与两次收费:在成本递减行业,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很高,边际成本很低且位于平均成本下方,使平均成本不断下降。此时,垄断厂商的均衡价格过高,产量太低;平均成本定价也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生产能力;边际成本定价则使企业陷入亏损;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按边际成本计量收费,以便扩大产量;同时企业亏损总额(即AC与MC之间的差额乘以总产量)平均分摊给消费者,征收“注册费”。如电话初装费和通话费。
课堂讨论:
有关中国现阶段建立反垄断法的争论 正方意见:
反垄断法是维持正常市场秩序的基本法规之一; 垄断所带来的低效率是有目共睹的; 竞争是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必由之路; 反方意见:
从国际竞争需要出发,中国应该促进大企业的发展,而反垄断法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企业的发展;
目前大多数垄断是国家垄断,是国家控制关键领域的需要;
第二节 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的一种市场组织。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
1、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着有差别的同种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这些产品之间具有较强替代性。
2、厂商的数目较多,每个单独的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引起其他厂商的任何反应。是价格的影响者。
3、进入、退出这一行业比较容易。
4、“产品差别”的含义,是指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该生产集团内各厂商的产品略有差别。
这种差别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本身的物质或物理的属性具有细微的差别;二是销售条件的差别。
垄断竞争广泛存在于零售业、服务业和一些生产性行业中。
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1、一方面,由于产品存在差别,因此厂商的需求曲线就不会象完全竞争厂商那样是一条水平线,而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另一方面,由于产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因此需求曲线比较平坦(即,弹性较大),更接近于完全竞争厂商的水平形状的需求曲线。
3、需求曲线:表示当某一个厂商改变自己的产品价格时,在其他的厂商也采取同样策略的情况下,该厂商的产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由于我们选择的是代表性企业,若它的某项产量变化计划是有利可图的,集团内所有的企业都会采取同样的行动,因此,D需求曲线是厂商实际上面临的需求曲线,因此又被称为有效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是表示垄断竞争生产集团内的单个厂商在每一市场价格水平的实际销售份额的。若生产集团内有n个垄断竞争厂商,不管 全体 n个厂商将市场价格调整到各种水平,D需求曲线总是表示每个厂商的实际销售份额为市场总销售量的1/n。
三、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1、短期均衡的条件:MR= SMC
2、短期内厂商是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价格和产量的同时调整达到这一均衡条件的。
垄断竞争厂商达到均衡的过程具有特殊性:在这个过程中均衡点是变动的。
3、垄断竞争市场代表性厂商的短期均衡
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含义:只有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竞争厂商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产销量正好等于市场按比例分配给他的产销量,实现短期均衡。
四、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长期内厂商不仅可以调整生产规模,还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某一生产集团,新企业加入(或退出)使厂商数目N增加(或减少),每个企业的D需求曲线会向左(或右)移动,而主观需求曲线也会向左(或右)移动。
只有当生产集团内厂商数目不变时,单个厂商才能实现长期均衡,因此在长期均衡点上厂商的利润必定为零,即d需求曲线必定与LAC曲线相切。
垄断竞争市场代表性厂商的长期均衡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MR= SMC=LMC d = D = LAC = SAC
在长期均衡点上,垄断竞争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且存在一个d需求曲线与D需求曲线的交点。
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企业产量与价格决定的比较
五、垄断竞争厂商的竞争策略
垄断竞争厂商除了可以通过调整销售价格(和相应地调整销售量),即采取价格竞争策略来实现利润最大,还可以通过展开品质竞争和广告竞争等非价格竞争手段来谋取更多的利润。
1、品质竞争
品质竞争:是通过产品自身的品质变异(Product Variation)来增加其差异性,以更好地吸引消费者。
品质竞争的手段: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性能、精心设计包装、改善售后服务、随产品赠送礼品等方式。
品质竞争的后果:品质竞争能够提高产品的差异性,减轻竞争对手的威胁。一旦自己的产品有了明显的特色,消费者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忠诚和信赖,其他产品难以替代它,从而使需求曲线变陡。
2、广告竞争
广告竞争:通过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从而增加其需求。
广告分为信息类广告和说服类广告。前者能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自己的产品,增加了潜在消费者的数量,将需求曲线向外移动。后者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培养消费者对某种品牌的忠诚(Brand Loyalty),使得需求弹性变小,需求曲线变陡。
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
一、寡头市场概述
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它是指由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与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
寡头垄断是接近于完全垄断的一种比较现实的混合市场结构,如西方国家的飞机制造业、汽车业、钢铁业等等都属于寡头垄断行业。
二、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
1、市场上的企业数极少,只有若干家企业控制了产品的极大部分供给。各家企业相互影响,他们都不能决定价格,都是价格的探索者或寻求者(Price Searcher)。
2、品同质或异质。
3、进出市场都有障碍。
4、信息不完全。
三、寡头的成因及分类
1、成因
(1)规模经济(某些产品的生产必须在相当大的规模上才能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2)专利权或特许经营权
(3)行业中几家企业对生产所需的基本资源具有控制力。
(4)地方市场分割(如利用关税、配额等限制国外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手段限制外地产品进入)
2、寡头的分类
按产品是否有差别来区分:纯粹寡头和差别寡头。按厂商的行为方式可分为:有勾结行为的寡头和独立行为的寡头。
四、寡头厂商价格产量
1、决策的特殊性—相互依存性
由于寡头厂商的产量在全行业的总产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从而每个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变动都会对其他竞争对手乃至整个行业的产量和价格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每个寡头厂商在采取行动前,都必须考虑到竞争对手的反应,并据此采取最有利的行动。所以,每个寡头厂商的利润都受到行业中所有厂商的决策的相互影响。
2、寡头厂商的价格产量决策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对寡头厂商而言,不知道竞争对手的反应方式,就无法建立价格产量的模型。或者说,有多少种关于对手反应方式的假定,就有多少种价格产量的模型。因此,在西方经济学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寡头市场模型。
3、勾结(Collusion)
由于寡头垄断行业中,相互竞争的卖者很少并相互依存,所以寡占者通常把相互勾结协调行动作为减少竞争和不确定性以及限制局外人进入该行业的一种有效手段,以便保障利润或增加利润。
但寡头厂商的相互勾结行为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而且由于受利益驱使,并不能稳定和长久。
五、寡头市场模型
1、古诺模型
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于1838年提出。古诺模型假定:市场上只有两个厂商(双头模型)。
他们的生产成本均为零。每个厂商都清楚地了解他们所共同面临的线性的市场需求曲线。每个厂商都是在已知对手的产量情况下,决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
古诺模型(天真的寡头)假设两个厂商生产同样的产品并都知道市场需求。在作出产量决策时,各厂商必须考虑它的竞争对手。
特征:各厂商将它的竞争对手的产量水平当作固定的,然后决定自己生产多少。产量确定过程: 厂商A认为厂商B什么都不会生产,在此条件下确定最佳产量Q0 ;
厂商B认为厂商A将生产Q0,在此条件下,厂商B确定最佳产量Q1;
厂商A认为厂商B将生产Q1,在此条件下,厂商A确定最佳产量Q2; ……………
古诺均衡与反应曲线
每个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产量是竞争对手产量的减函数
例 已知双寡头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为:
Q1+ Q2),两厂商的边际成本都为零。确定市场均衡产量。
厂商1:
,Q为两厂商的总产量(Q =
厂商2:
当以上两条曲线相交,可以确定均衡产量:Q1=Q2=10 根据厂商2的反应曲线, 可得:
结论: 先行者是有利的,因为先行者造成了一种既成事实,后做出决策的竞争者必须以此为前提来做出决策。
2、斯威齐模型
由美国经济学家Paul Sweezy于1936年提出,用来解释一些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Price Rigidity)现象。基本行为假设:如果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则行业中其他厂商不会采取同样的行动(考虑为什么)。如果一个寡头厂商降低价格,则行业中其他厂商也会将价格降低到同样的水平。(即跟跌不跟涨)
曲折需求曲线模型
问题:为什么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具有相对稳定性? 假设:当一家企业降价时,其他企业跟着降价;
当一家企业提价时,其他企业不跟着提价;
价格刚性:由于MR曲线间断,在生产成本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厂商利润最大的产量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
案例:皮革制品的价格刚性
在丹麦的皮革制品行业中有一个价格刚性的有趣例子。在与丹麦企业的经理们就他们的价格政策进行访谈时,一位经济学家发现,有一家企业对染色的制鞋用革的定价要比黑色皮革高。这种价格差别自1890年以来就一直存在,因为当时染色皮革的制作成本比黑色皮革要高。但是,在访谈时,染色皮革的成本已经下降。在问到为什么定价政策一直未变时,企业经理答道:“也许我们应适当提高黑色皮革和降低染色皮革的价格,但我们不敢这样做。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的竞争者也会降低染色皮鞋的价格,我们就会冒卖不出黑色皮鞋的风险。” 经理的解释是与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一致的。他认为,黑色皮鞋涨价,竞争者不跟着涨价,就有可能失去大量销量。相比之下,染色皮鞋降价预期会导致竞争者也降价,因此,销售量只能增加极少一点。因此,黑皮鞋和染色皮鞋之间的价格差别一直保留下来,即使相对成本已经变化。
3、价格领导模型
在反垄断法的限制下,相互竞争的企业不能进行协商。企业处于两难境地:涨价可能丧失竞争优势,降价可能引起价格战。
解决办法:通过达成默契来协调价格。由一家企业(价格领导企业)率先调整价格,其他企业(价格跟随企业)跟着调整。
什么样的企业可以充当价格领导企业? 可能是实力最强的企业,也可能是效率最高或信息灵敏的企业。
价格的确定过程:已知市场需求曲线D、价格领导企业边际成本MCL、价格跟随企业边际成本之和
4、卡特尔模型
卡特尔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间一种公开的协议,共同来限制产量,提高价格,操纵市场。
OPEC是卡特尔模型的典型案例
卡特尔以全体企业的总利润最大为目标来确定各企业的共同价格和产量,然后按照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分配产量限额。
卡特尔模型:理论上看,卡特尔模型的运作原理与一个垄断厂商在几个工厂之间分配产量的决策完全一样。这就是:
(1)估计卡特尔总的市场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2)估计每个厂商各自的边际成本曲线;
(3)把每个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水平相加,得到卡特尔总的边际成本曲线;(4)根据整个卡特尔总的MR=MC确定整个卡特尔利润最大的总产量和价格水平;(5)按照等边际成本原则在各个厂商之间分配产量。
卡特尔模型实际运行的主要困难在于:受到法律限制;产量分配与利益协调;各厂商不守信用的冲动和可能。
卡特尔的不稳定性:同一行业的企业由相互竞争转而联合成卡特尔,能提高各企业的利润,但是卡特尔往往是不稳定的。卡特尔不能持久的原因除了可能是由于许多国家通过反垄断法禁止企业间串谋或组建卡特尔外,关键在于其内部的不稳定性。
一方面,各成员在如何分配产量、利润方面总是矛盾重重,即使达成了协议,违背协议、扩大产量对每个组成卡特尔的企业都有极大的诱惑。
另一方面,卡特尔的高利润又会吸引新的企业进入市场。如果卡特尔无法阻止新企业的加入,卡特尔限制产量的结果是使新企业占据了其余的市场份额,最后卡特尔也会失去其垄断地位。
案例:彩管限产,彩电限价
六、博弈模型
寡头垄断市场上企业之间高度依存,每个企业在决定采取每一个行动之前必须对其他竞争对手的反应有自己的估计,并相应制定下一步的行动。企业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用博弈论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博弈论与策略行为:囚徒的困境
下面支付矩阵表示著名的“囚徒的困境(Prisoners’ Dilemma)”游戏。从博弈论因为对角度看,这是一个存在支配均衡的博弈:囚犯A,B来说,无论对方如何选择,“坦白”都是各自的最优选择。
虽然从两名囚犯共同利益看,最好的选择是合作,即同时选择保持沉默,然而,由于猜忌,试图获得更大好处(3个月刑期)等竞争性动机阻碍了它们达到更好的互利选择,它们面临“囚徒的困境”。我们将看到,寡头垄断厂商经常面临类似的困境。
结论:它说明了一种不合作的博弈,即两个人分别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进行选择的结果。
第五篇:高鸿业,微观经济学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 效用论
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概念;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其应用; 3.无差异曲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4.消费者均衡的确定; 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
效用的概念
消费者偏好可以用效用的概念来描述。一 什么是效用
效用(Utility)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二、效用的特征:
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主观的;
同一种商品的效用在不同的消费者之间不能进行比较;
同一种商品对同一各消费者也是不同的,会随着消费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不同的商品效用对同一消费者可以进行比较;
三、效用的衡量----序数效用与基数效用
基数论者认为,效用可以象长度,温度一样加以具体的衡量并可加总求和。序数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无法具体衡量,人们只能区分不同商品的效用等级。
第二节 基数效用论与边际效用分析
一、基数效用论者的效用分类 总效用(Total utility):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消费中获得的效用量的总和。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时,所获得的总效用量的增量。
MUTUXMUdTUdQ
(表3--1)某商品的效用表 λ=2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消费者随着对某一种商品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逐渐递减的。
三、边际效用为什么会递减?
1、心理与生理上的原因:人对外界的重复刺激的反应会逐渐减弱。
2、物品的多用途性:人们在使用一定数量的某种物品时,总是按用途的重要性来安排。例如:水——饮用、洗澡、冲地
是否所有的物品消费过程中都存在边际效用递减?
四、消费者均衡
(一)、消费者均衡的概念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对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效用的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时的状态称为消费者的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既不愿意多购买,也不愿意减少购买。
(二)、均衡条件:
在消费者货币收入固定的情况下,在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已知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相应的价格之比相等。
均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式: P1X1 + P2X2 ….+ P n X n = I MU1 /P1 = MU2 /P2 = …..= MU n /P n = λ 其中λ代表不变的货币边际效用
(三)关于货币的边际效用的理解
如同其他商品一样,货币也具有效用。消费者花钱买东西,实际上就是用货币的效用交换其它商品的效用。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随着货币收入的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在一般情况下,基数论者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
例:当MU1 /P1 < MU2 /P2时应该怎样调整,以达到消费者均衡?
说明同样一单位货币,在购买商品1时所能获得的效用增量小于购买商品2所能获得的效用增量,因此,理性的消费者应该增加对商品2的购买,减少商品1的购买。
例:当MU1 /P1 >MU2 /P2时:
说明同样一单位货币,在购买商品1时所能获得的效用增量大于购买商品2所能获得的效用增量,因此,理性的消费者应该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减少商品2的购买。
五、边际分析的应用
1.钻石与水之谜
2、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金额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金额之间的差距。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与无差异曲线分析
一、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 完备性:对于任意两个商品组合,消费者能作出偏好的准确判断 2 传递性:任意三个商品组合,偏好具有传递性
3不满足性:较多数量组合的偏好大于较少数量的组合偏好
二、无差异曲线及特点
1、无差异曲线
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能带给消费者相同效用的那些组合点的轨迹。与无差异曲线对应的效用函数:U=f(X1 , X2)
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斜率为负值;
(2)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满足程度越高;(3)在同一平面内,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4)凸向原点(边际替代率递减)
3、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斜率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X)的消费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Y)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X 对商品Y 的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Y 的变化量/X 的变化量
MRS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YX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为什么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值?为什么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由于A、B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TU00MUxxMUyyyMUxxMUy
4、几种典型无差异曲线:
完全替代品(替代率为常数)
完全互补品
不完全替代
三、消费者的预算线
1、预算线的含义
在消费者的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
2、预算线的方程: I=P1X1+P2X2 M=100, Px=4, Py=5
预算线斜率:
pxpy1、预算线的变化 收入和价格变化的影响(1)收入变化
当收入发生变化时,预算线将会发生平行移动。
(2)价格变化
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预算线的斜率将会发生变化。
四、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边际替代率)MRS12=P1/P2
均衡条件的几何意义:预算线与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
五、消费者均衡点的移动
1、收入变动的影响
收入—消费曲线(Income-consumption Curve)恩格尔曲线(Engel Curve)①恩格尔曲线的由来 ②恩格尔曲线的形状
收入—消费曲线与恩格尔曲线
2、价格变动的影响
价格—消费曲线(Price-consumption Curve):当商品价格变动时,消费者均衡点移动的轨迹
个别需求曲线的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