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物中毒怎么办(教案设计)
小学健康教育课:《食物中毒怎么办》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食物中毒,了解食物中毒的危害。2.了解食物中毒的种类和特征。
3.懂得如何在中毒之后采取措施急救,并且懂得预防食物中毒。教学重点:
1、认识食物中毒特征。胃肠道症状:腹泻、腹痛,有的伴随呕吐、发热。
2、提高自我救护意识:出现上述症状,应怀疑是否食物中毒,并及时到医 院就诊,同时报告老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与大家健康有关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则小新闻,在观看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看完这则新闻后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板书:食物中毒怎么办)
小结:由此看来,掌握食物中毒方面的知识,学会预防食物中毒,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讲授新课
既然食物中毒的知识如此重要,那么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食物中毒吗?食物中毒有哪些特征吗?哪些原因为会导致食物中毒?我们又该如何预防食物中毒呢? 下面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今天的话题。
(二)、课件提问,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讲解。
首先请大家简单思考,什么是食物中毒?
1、什么是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课件出示)
了解了什么是食物中毒后,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食物中毒的类型。
2、食物中毒的分类(课件出示)
(A)细菌性食物中毒: 常见食品主要有淀粉类(如剩饭、粥、米面等)、牛乳及乳制品、鱼肉、蛋类等。多发于夏秋季节。(多媒体出示)
(B)真菌性食物中毒:常见的有发霉的花生、玉米、大米、小麦是引起真菌性食物中毒的食料。
(C)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①如河豚鱼、蝎子;②四季豆、发芽马铃薯、色彩鲜艳的蘑菇等,举例:豆角中毒。一般豆角不中毒,但食用没熟透的豆角能引起中毒。
(D)化学性食物中毒: ①、腌菜过程中可能产生亚硝酸盐中毒。制作熟食加过量的发色剂,亚硝酸盐过量引起中毒。②、蔬菜上沾有残留的农药,也叫有机磷农药中毒。
那么,同学们,平时生活当中有没有留意到有食物中毒的同学,他们都有什么样的症状?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食物中的原因有哪些?可以举例子。
(小组活动的要求:
1、每个小组选择以为组长负责汇报讨论结果。
2、小组内要集思广益,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要讨论热烈。
3、观点多,新颖独特,涉及多的小组最后选择两个,奖励小奖贴)
3、食物中毒的症状和特征
(1)、食物中毒可同时引起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头痛。(2)、其他症状:个别中毒者会便中有脓血、黏液等。中毒者除有上述急性胃肠炎症状外,还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怕冷、发热、乏力、瞳孔散大、视力模糊、吞咽及呼吸困难等。
如果我们不幸无视了有毒的食物,导致食物中毒,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首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汇报。
4、食物中毒应对措施 • 排除未吸收的毒物
催吐、导泻、洗胃、解毒
局部冲洗等
• 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
利尿、血液净化、血液灌流
催吐:喝淡盐水或生姜水,利用可用筷子、手指或鹅毛等刺激咽喉,引发呕吐。
导泄:服用泻药或者用水煎服番泻叶。
洗胃:注入一定比例的高锰酸钾溶液或者碳酸氢钠溶液、生理盐水、温开水,最后进行导泄。这些最好到医院进行。
解毒:一般的喝醋,也可以喝牛奶或者含蛋白质的饮料。
5、小小演练
同学们,刚刚我们了解的急救措施你们都掌握了吗?让我们来进行一次小演练吧!演练之前,首先请同学们看看小视频上的同学和家长是怎么做的,完了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提示进行演练。
同学们,知道了食物中毒的急救措施,我们平时还应该怎样预防食物中毒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完了老师将每个小组的结果进行展示评价。
6、食物中毒如何预防
(一)个人应注意的
A注意挑选和鉴别食物,不要购买和使用有毒的食物。如:毒蘑菇、发芽土豆等。
B烹调食物要彻底加热弄熟,如扁豆。
C饭前、便后要洗手。
D避免昆虫、鼠类和其他动物接触食品
E到饭店就餐时要选择有《食品卫生许可证》的餐饮单位。
F瓜果、蔬菜生吃时要洗净、消毒。G肉类食物要煮熟,防止外熟内生。I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二)单位或集体应注意的
A到持有卫生许可证的经营单位采购食品,并相对固定食品采购场所。B采购新鲜洁净的食品原料
C不采购来历不明、不能提供相应产品标签的散装食品 D到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订购学生集体用餐
7、课外小科普
下面有一些关于致病性细菌的知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了解。
8、我是小赢家
同学们,今天老师讲的知识,你们都掌握了吗?让我们来一次知识竞赛吧!看看哪个小组会最终获胜。
总结: 只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认真学习食品卫生知识,掌握一些预防方法,提高卫生意识,把住“病从口入”关,就能最大限度减少食物中毒的风险,预防食物中毒,保证同学们的身心健康。
第二篇:登封市中岳办爱心幼儿园食物中毒
登封市中岳办爱心幼儿园食物中毒
应急处理预案
幼儿食堂是幼儿园卫生工作重点之一。为了在食堂突发时间发生时能有效地抢救中毒幼儿,最大限度地减少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幼儿园的正常教学秩序,保护园内师生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特制订本预案:
一、成立应急处理小组 组 长:杜发山 副组长:董小玉
成 员:杨素南 宋秀英 杜素红
二、救护工作
救护工作由保健员杜素红及各班班主任
突发事件发生时对疑似食物中毒者立即做应急处理:拨打120迅速送往就近医院抢救治疗。
幼儿园值班领导和食堂负责人(宋秀英)负责保护现场,搜集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封存留样菜品交调查人员送检,对制作盛放可疑食品的工具、容器以及可能的中毒现场予以临时保护,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做好调查工作。
三、物质保障工作
事故发生时,法人立即拿出幼儿园储蓄资金,并马上与医院联系,组织车辆负责患病师生的转诊治疗工作。
四、幼儿及家长的安抚工作工作
由教研组长杨素南负责,各班教师协助。幼儿园一旦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教研组长及各班教师要共同做好幼儿的安抚工作并通知家长,稳定幼儿情绪,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秩序。
登封市中岳办爱心幼儿园2016-08-07
第三篇:关于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健康人食人正常数量被致病性细菌、真菌毒素、化学毒物所污染的食物,或因误食含有自然毒素的食物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一、食物中毒的分类
常见食物中毒按病原分为以下4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 多发生于炎热的夏秋季,是最常见的食物中毒。引起中毒的原因是食物被病原菌污染后,在适宜条件下,病原菌大量繁殖,食物食用前未加热或加热不彻底,或熟食再被污染并在高温下存放,以致食物中含有大量活菌或产生大量毒素,而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的是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变形杆菌、致病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的中毒。
2.自然毒食物中毒 食入某些有毒动植物,如河豚、含组胺高的鱼类、毒贝、毒蕈、木薯、四季豆、发芽马铃薯等引起的食物中毒;由霉菌类寄生产生的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赤霉病麦、黄变米、霉变甘薯、霉变甘蔗等引起的中毒。
3.化学性食物中毒 某些金属及其化合物、亚硝酸盐、农药等有害化学物质引起的食物中毒。
4.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
二、食物中毒的特点
食物中毒有以下特点: 1.突然暴发,潜伏期短。
2.临床表现相似,且多有胃肠道症状。3.集体发病,但一般无传染性。
4.发病者均与某种食物有明确的联系,停止食用该种食物后,症状即停止。
5.夏季发病多。
因食物中毒的原因不同,其表现也有所区别。一般常有发热、头痛、呕吐、腹泻和脱水等急性胃肠道症状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昏迷、抽搐、瞳孔散大、呼吸困难等。
三、食物中毒的处理原则
1.中毒原因 详细询问所吃食物的来源、性质,根据症状判断为何种食物中毒,立即进行抢救,井同时报告上级卫生防疫部门。
2.排出毒物 对潜伏期较短的患者尽快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等方法排出毒物。服用萝卜汁或绿豆汤等有助于解毒。
3.对症处理 脱水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腹痛者止痛,呼吸循环衰竭的应及时进行抢救。
4.特殊治疗 一般细菌性食物中毒者可用抗生素,但葡萄球菌中毒时慎用。有些化学性食物中毒可用拮抗剂解毒,如用二巯基丙醇治疗砷、锑中毒。
四、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1.防止食品污染 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做好牲畜宰前宰后的卫生检验,防止感染沙门菌属的病肉进入市场。海产品是副溶血弧菌的主要污染源,应加强卫生管理。化脓性疾患和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在治愈前不应参加与食品有关的工作。从患乳腺炎的奶牛挤出的牛奶应禁止出售。
防止食品在加工、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被病原体污染。生食与熟食应严格分开。厨房、食堂要防蝇、防鼠,并严格遵守饮食行业及炊事人员的个人卫生制度。
2.防止病原体繁殖及毒素形成 食品应低温保存,食品中加盐在10%以上也可控制细菌繁殖及毒素形成。
3.杀灭病原体及破坏毒素 烹调时肉块不宜过大并保证加热时间。剩余饭菜应彻底加热后再吃。
4.加强对有毒动植物及化学污染源的管理 加强宣传有毒动植物的危害及识别,并严禁出售,防止误食。对化学污染物严格管理,防止其污染食品和误食。
5.执行卫生法规及管理条例 食品行业、饮食行业、学校食堂均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并执行《食品卫生管理条例》。
第四篇:食物中毒讲稿
第三节 食物中毒
一、食物中毒的概念
凡健康人经口摄入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有毒食物”(指被致病菌及其毒素、化学毒物污染或含有毒素的动植物食物)后所引起的以急性感染或中毒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统称为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凡食入非可食状态(未成熟水果等)食物、暴饮暴食所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因摄入食物而感染的传染病、寄生虫病、人畜共患传染病等食源性疾病、或摄食者本身有胃肠道疾病、过敏体质者食入某食物后发生的疾病,均不属于此范畴。不论是一次性还是长期连续摄入“有毒食物”,凡是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的也不是食物中毒。
二、食物中毒特征
虽然食物中毒的原因不同,症状各异,但一般都具有如下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①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暴发性;一般由几分钟到几小时,食入“有毒食物”后于短时间内几乎同时出现一批病人,来势凶猛,很快形成高峰,呈爆发流行;②病人临床表现相似,且多以急性胃肠道症状为主;③发病与食入某种食物有关。病人在近期同一段时间内都食用过同一种“有毒食物”,发病范围与食物分布呈一致性,不食者不发病,停止食用该种食物后很快不再有新病例;④一般人与人之间不传染。发病曲线呈骤升骤降的趋势,没有传染病流行时发病曲线的余波;⑤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多发生细菌性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冬春季多发生肉毒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等。
三、食物中毒的分类
通常按病原学将食物中毒分为: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1.感染型食物中毒包括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菌属、韦氏梭状芽胞杆菌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2.毒素型食物中毒 包括肉毒梭菌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1.有毒动物中毒 如河豚鱼、有毒贝类、鱼类组胺、动物内脏(过冬的狼和狗肝脏)、腺体(甲状腺等)所引起的食物中毒。
2.有毒植物中毒 如毒蕈、木薯、四季豆、发芽马铃薯、新鲜黄花菜、生豆浆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三)化学性食物中毒
食物被某些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亚硝酸盐、农药等污染,或因误食引起食物中毒。
(四)真菌毒素食物中毒
食入含有被大量霉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如赤霉病麦、霉变甘蔗等。
四、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
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主要有:①原料选择不严格,可能食品本身有毒,或受到大量活菌及其毒素污染,或食品已经腐败变质;②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销售等过程中不注意卫生、生熟不分造成食品污染,食用前又未充分加热处理;③食品保藏不当,致使马铃薯发芽、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增高、粮食霉变等都可造成食物中毒;④加工烹调不当,如肉块太大,内部温度不够,细菌未被杀死;⑤食品从业人员本身带菌,个人卫生不好,造成对食品的污染;⑥有毒化学物质混入食品中并达到中毒剂量。
3-1 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感染型食物中毒
细菌污染食品并在该食品上大量繁殖,达到中毒数量,这时大量活菌随食物进入人体,侵犯肠粘膜,引起胃肠炎症状,称为感染型食物中毒。潜伏期一般为8~24小时。
(一)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1.病原体 沙门菌属有2000个血清型,我国已发现100多个血清型。致病性最强的是猪霍乱沙门菌(Salmonella cholerae),其次是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沙门菌为具有鞭毛、能运动的革兰阴性杆菌,不耐热,55℃1小时或60℃15~30分钟可被杀灭,100℃立即死亡。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存活力较强,在水和土壤中可存活数日至数月,在含盐量为10%~15%的腌肉中可存活2~3个月,在蛋中存活20~30天。该菌在适宜的基质上、20~30℃条件下可迅速繁殖,经2~3小时即可达到引起中毒的细菌数量。
2.媒介食品 主要是肉类,其次是蛋类、奶类及其他动物性食品。
肉类主要来自动物生前感染。一般情况下,畜离类的肠道内都带有沙门菌,在其抵抗力低下时,即可通过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感染,使肉尸和内脏大量带菌。另外宰杀后经各种途径使肉尸受到污染。沙门菌不分解蛋白质,因此被沙门菌污染的食品无感官性状的变化而容易被忽视。
蛋类可在卵巢和产蛋过程中被污染。带菌的牛羊所产的奶中也含有大量沙门菌,或受到带菌挤奶员、不卫生的容器具的污染。
带有沙门菌的食品,在较高温度下久存,细菌可在食品上大量繁殖,如果烹调时食品加热不彻底,或熟食品再次受到污染,食用前又未加热,即可因食入大量活菌而发生中毒。
3.中毒机理 大量细菌进入机体后,可在小肠或结肠内继续繁殖,破坏肠粘膜,并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流,引起全身感染,出现菌血症。当沙门菌在淋巴结和网状内皮系统被破坏后,释放出毒力很强的内毒素,与活菌共同侵犯肠粘膜,引起炎症改变,抑制水和电解质的吸收,从而出现胃肠炎症状。
4.临床表现 进入机体活菌数量达到10万~10亿个才会出现临床症状,潜伏期6小时~3天,一般为12~24小时。临床表现依症状不同可分为五型:胃肠炎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和类败血症型。其中以胃肠炎型最为多见,表现为:体温升高(38~40℃)、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腹泻,大便多为黄绿色水样便,一日7~8次,大便有恶臭,内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偶带脓血。病程3~5天,一般两天后停止腹泻,食欲恢复正常,预后良好。
(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1.病原体 变形杆菌属根据菌体抗原分为五群,每群中又有数十至上百个血清型,其中可引起食物中毒的有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摩根变形杆菌等。
变形杆菌属为腐败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于土壤、污水和植物、以及人和动物肠道中。健康人变形杆菌带菌率为1.3%~10.4%,腹泻病人为13.3%~52%,动物为0.9%~62.7%。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很多,食品中的变形杆菌主要来自外界的污染。
2.媒介食品 引起中毒的食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尤其以水产类食品更为多见。也见于凉拌菜、剩饭菜和豆制品。
当变形杆菌和其他细菌一起污染食品后,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可使肉类等食品的感官性状发生明显改变;但当肉类仅受到变形杆菌污染时,因其不分解蛋白质,故感官性状无明显腐败迹象。
3.发病机理 食入被大量活变形杆菌污染的食品后,引起感染型急性胃肠炎,其机理基本同沙门菌。摩根变形杆菌可产生脱羧酶,能分解组胺酸形成组胺,成人每公斤体重随摄入1.5mg 组胺时,可发生过敏型组胺中毒。
4.临床表现 ①急性胃肠炎型:潜伏期一般为10~12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乏力、阵发性剧烈腹痛、腹泻、水样便伴有粘液,有恶臭,一日10余次。体温一般在39℃以下,病程1~2天,也有3~4天者。预后一般良好;②过敏型:潜伏期短,一般为30分钟~2小时,主要表现为面部和上身皮肤潮红、头晕、头痛并有荨麻疹。病程为1~2天;③混合型:上述两型症状同时存在。
(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1.病原体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为嗜酸性弧菌,革兰染色阴性,无芽胞,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需氧或兼性厌氧。在含盐3%~4%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最适生长的pH值为7.5~8.5,温度37℃,不耐高温,80℃1分钟或56℃5分钟即可杀灭。对酸敏感,在2%醋酸中或50%的食醋中1分钟即可死亡。
2.媒介食品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岸和海水中,海生动植物常会受到污染而带菌。引起中毒的食品除鱼、虾、蟹、贝等海产品外,肉类、咸菜、凉拌菜也可因受到污染而引起中毒。带用少量该菌的食物,在适宜的温度下,经3~4小时细菌可急剧增加至中毒数量。
3.中毒机理 随食物进入人体106个以上的活菌,在肠道内继续繁殖,侵入肠上皮细胞,引起肠粘膜上皮细胞和粘膜下组织病变,数小时后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该菌破坏后可释放肠毒素和耐热性溶血素,后者是心脏毒。
4.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10小时左右,一般8~40小时,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阵发性剧烈腹痛、频繁腹泻、洗肉水样或带粘液便,无里急后重,每日5~6次,体温39℃。重症病人可有脱水、血压下降、意识不清等。病程2~4天,一般预后良好,无后遗症,少数病人因休克、昏迷而死亡。
二、毒素型食物中毒
毒素型食物中毒是由于细菌污染食品在食品上繁殖并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外毒素),达中毒量的外毒素随食物进入人体,经肠道吸收而发病。发病在于食入的细菌毒素量多少,与活菌是否进入人体及进入量多少无关。
(一)肉毒中毒
肉毒中毒(botulism)主要是由于食入含有肉毒梭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细菌性中毒中症状最重、病死率很高的一种毒素型食物中毒。我国北方地区,西部地区曾多次发生。据不完全统计,1949~1911年9月全国共发生肉毒中毒998起(新疆718起),中毒人数3903人(新疆2259例),死亡510人,病死率为12.5%。
1.病原体 肉毒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简称肉毒梭菌,下同)系革兰阳性厌氧杆菌,有芽胞。广泛分布于土壤、江河湖海污泥中及鱼类和动物粪便中,借其芽胞可长期存活。耐高温,芽胞需干热180℃5~15分钟或湿热100℃6小时方被杀灭。10%盐酸1小时或20%甲醛24小时方能杀死芽胞。在适宜条件(无氧、发酵、适宜的营养基质、18~30℃)下肉毒梭菌可迅速生长,大量繁殖,同时产生一种以神经毒性为主要特征的可溶性剧毒的肉毒毒素(外毒素)。该毒素毒性极强,1ug即可使人致死。依据毒素的抗原性不同可分成A~G七型,人类肉毒中毒主要是由A、B、E三型所致。毒素不耐热,80℃30分钟或100℃10~20分钟可完全破坏,pH>7.0时亦可迅速分解,暴露于日光下迅速失去活力。在干燥、阴暗、密封条件下可保存多年。
2.媒介食品 可因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不同而异。国外多为火腿、香肠、罐头食品;我国主要见于家庭自制发酵豆、面制品(豆酱、面酱、红豆腐、臭豆腐、豆豉等),也见于肉类和其他食品。
3.中毒机理 肉毒毒素经消化道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颅脑神经核、神经肌肉接头处及植物神经末梢,阻止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肌肉麻痹和神经功能不全。
4.临床表现 潜伏期6小时~10天,一般1~4天。早期有全身乏力、头晕、食欲不振,以后逐渐出现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复视、瞳孔散大等神经麻痹症状;重症患者则出现吞咽、咀嚼、语言、呼吸困难,头下垂,运动失调,心力衰竭等。体温、血压正常,无感觉障碍,意识清楚。病死清楚。病死率较高,多死于发病后十天内。经积极治疗后逐渐恢复健康,一般无后遗症。
(二)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1.病原体 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健康人的皮肤和鼻咽部、化脓灶都有该菌存在。该菌为革兰阳性球菌,不耐热,但能耐受干燥和低温。在28~38℃生长良好,繁殖的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7.4,在含20%~30%CO2条件下有利于产生大量肠毒素。肠毒素(外毒素)是一种蛋白质,已知有A~E五种抗原型,A型的毒力最强,食物中毒多由此型所致。该肠毒素耐热性强,在食品中一般烹调方法不能破坏,须经100℃2小时方可破坏。
2.媒介食品 主要为肉制品、剩饭、凉糕、奶及其制品。
3.中毒机制 只随食物摄入活细菌而无葡萄球菌肠毒素不会引起食物中毒,只有摄入达中毒剂量的该菌肠毒素才会致病。肠毒素作用于胃肠粘膜,引起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等炎症改变及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出现腹泻;同时刺激迷走神经的内脏分支而引起反射性呕吐。
4.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6小时,多为2~4小时。主要症状有恶心、剧烈反复呕吐、上腹部疼痛、水样便,体温正常或低热。病程短,1~2天内即可恢复健康,预后一般良好。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处理原则和预防
(一)确定诊断
1.查明原因 根据中毒者发病急,短时间内同时发病,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同一种有毒食物的人等特点,找到引起中毒的食品,并查明引起中毒的具体病原体。
2.临床症状 符合食物中毒的临床特征。
3.细菌学及血清学检查 对可疑食物、患者呕吐物及粪便进行细菌学培养,分离鉴定菌型,作血清凝集试验。
4.动物试验 疑为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时,可取细菌培养液或肠毒素提取液喂猫(或灌胃),观察有无胃肠道症状,特别是呕吐反应,其他内毒素也可注入小白鼠腹腔观察其有无症状出现。
(二)患者处理
1.迅速排出毒物 对潜伏期短的中毒患者可催吐、洗胃以促使毒物排出;对肉毒中毒早期病例可用清水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
2.对症治疗 止腹痛、腹泻,纠正酸中毒及补液,抢救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等。
3.特殊治疗 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可用抗生素治疗,但葡萄球菌毒素中毒一般不需要用抗菌药,以保暖、输液、饮食调节为主。肉毒中毒患者应尽早使用多价抗毒血清,注射前要做过敏试验;并可用盐酸胍以促进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三)预防
1.防止食品污染 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做好性畜宰前、宰后的卫生检验,防止感染沙门菌的病畜肉混入市场。对海鲜食品应加强管理,防止污染其他食品。
严防食品在加工、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被病原体污染。食品容器、砧板、刀具等应严格生熟分开使用,做好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污染。生产场所、厨房、食堂要有防蝇、防鼠设备。严格遵守饮食行业和炊事人员的个人卫生制度。患化脓性疾病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在治愈前不应参加接触食品的工作。
2.控制病原体繁殖及外毒素的形成 绝大部分致病菌生长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20~40℃,在10℃以下繁殖减弱;低于0℃多数细菌不能繁殖和产毒。因此,食品应低温保存,或放在阴凉通风处。食品中加盐量达10%也可控制细菌繁殖及形成毒素。
3.彻底加热杀灭细菌及破坏毒素 这是防止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为彻底杀灭肉中病原体,肉块不应太大,使内部温度达到80℃,持续12分钟。蛋类应彻底煮熟。为预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食品应100℃加热2小时。
3-2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一、河豚鱼中毒
河豚鱼(Spheroides vermicularis)又名鲀,有上百个品种,是一种味道鲜美但含剧毒素的鱼类。中毒多发生在日本、东南亚及我国沿海、长江下游一带。
(一)毒性
有毒物质为河豚毒素,是一种神经毒,对热稳定,需220℃以上方可分解;盐腌或日晒不能破坏。鱼体中含毒量在不同部位和季节有差异,卵巢和肝脏有剧毒,其次为肾脏、血液、眼睛、鳃和皮肤。鱼死后内脏毒素可渗入肌肉,而使本来无毒的肌肉也含毒。产卵期卵巢毒性最强。
(二)临床表现和治疗
河豚毒素可引起中枢神经麻痹,阻断神经肌肉间传导,使随意肌出现进行性麻痹;直接阻断骨骼纤维;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及动脉压急剧降低。潜伏期10分钟~3小时。早期有手指、舌、唇刺痛感,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症状。四肢无力、发冷、口唇和肢端知觉麻痹。重症患者瞳孔与角膜反射消失,四肢肌肉麻痹,以致发展到全身麻痹、瘫痪。呼吸表浅而不规则,严重者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昏迷,最后死于呼吸衰竭。目前对此尚无特效解毒剂,对患者应尽快排出毒物和给予对症处理。
(三)预防
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食。新鲜河豚鱼应统一加工处理,经鉴定合格后方准出售。
此外还有鱼类组胺毒素:游离组氨酸脱羧而成。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组胺含量很高。贝类毒素:来自于贝类的食物双鞭甲藻中的毒性成分岩藻毒素
二、毒蕈中毒
我国有可食蕈300余种,毒蕈80多种,其中含剧毒素的有10多种。常因误食而中毒,多散在发于高温多雨季节。
(一)毒素与中毒特征
一种毒蕈可含多种毒素,多种毒蕈也可含有一种毒素。毒素的形成和含量常受环境影响。中毒程度与毒蕈种类、进食量、加工方法及个体差异有关。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四种:
1.胃肠炎型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蕈酸等毒素引起。潜伏期10分钟5~6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短,预后良好。
2.神经精神型引起中毒的毒素有毒蝇碱、蟾蜍素和幻觉原等。潜伏期6~12小时。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
3.溶血型同鹿蕈素、马鞍蕈毒等毒素引起,潜伏期6~12小时,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
4.肝肾损害型主要由毒伞七肽、毒伞十肽等引起。毒素耐热、耐干燥,一般烹调加工不能破坏。毒素损害肝细胞核和肝细胞内质网,对肾也有损害。潜伏期6小时~数天,病程较长,临床经过可分为六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该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积极治疗,病死率甚高。
(二)治疗
早期用催吐、导泻等措施排出毒物,可用二巯基丁二酸钠等巯基药物解毒,并用保肝疗法和其他对症治疗。
(三)预防
加强宣教,防止误食。
三、木薯中毒
木薯(Manihot utilissima)的可食部为根块,内含淀粉和少量蛋白质,为我国南方的个别地区主工杂粮之一。
(一)毒性及中毒特点
生氰苷类:如苦杏仁苷、亚麻苦苷存在于 杏、桃、李等核、仁中,木薯块根、亚麻子中在酸或酶的作用下 会分解产生氢氰酸致细胞呼吸停止
木薯的根、茎、叶中都含有亚麻苦甙(linamarin),经水解后可析出游离态的氢氰酸,致组织细胞窒息中毒。
潜伏期6~9小时,也有1小时发病者。主要是氢氰酸中毒症状。可因抽搐、缺氧、休克,呼吸麻痹而死亡。
(二)防治
洗胃,并按氢氰酸中毒处理。加强卫生宣教。掌握安全食用方法:去皮,反复浸洗薯肉,煮时将锅盖敞开,使氢氰酸挥发;弃去汤汁,将熟薯用水浸泡,再行蒸熟方要食用。木薯制成淀粉去毒效果很好。
3-3 化学性食物中毒
常见引起中毒的化学毒物有农药、砷化物、多氯联苯,亚硝酸盐等。
发生中毒的原因主要有:①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销售过程中污染食品;②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而转移到作为食品的动植物体内;③某些污染物通过溶解、机械转移、附着而污染食品;④加工烹调不合理,如烟熏火烤造成苯并(a)芘的污染;⑤有些污染物在食品加工或贮存过程中,在适宜条件下形成亚硝胺;⑥误食用农药拌过的粮种,把砷化物、亚硝酸盐误当食盐食用,误将钡盐当明矾使用;⑦生产操事故,或选用原料不当,使化学毒物混入食品,如日本的森永奶粉事件等。
化学毒物中毒的发生多属偶然,但后果严重,故应加强宣教,防止食品污染和误食。
一、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特点:多数原因是误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盐食用。其次为食用含有大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不新鲜蔬菜所致。
中毒机制和临床表现:亚硝酸盐为强氧化剂,经肠道入血后,短期内可使血中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失去输送氧的功能,致使组织缺氧出现青紫而中毒。
亚硝酸盐中毒发病急速,除有一般症状外,可见口唇、耳廓、指(趾),甚至结膜、面部及全身皮肤紫绀,心律加快,嗜睡或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急救治疗:对重症患者应迅速予以洗胃、灌肠。特效治疗可采用1%美蓝小剂量口服或以25%~50%葡萄糖液20毫升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用量为1~2克/公斤体重。可同时大量给予维生素C。
预防措施:不要将亚硝酸盐和食盐、食糖、碱面混放,避免误食。不要食用存放过久的蔬菜。不要大量食用腌制不久的咸菜。
二、砷中毒
流行病学特点:引起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误食,即把砒霜当成碱面、食盐或淀粉使用,或误食拌有含砷农药的种粮。水果、蔬菜中含砷农药残留量过高、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剂中含砷较高等也可引起中毒。
砷的毒性及中毒机制:砒霜中的三价砷为细胞原浆毒。其毒性主要在于亚砷酸离子与细胞中含巯基的呼吸酶如丙酮酸氧化酶相结合,使其失去活性,从而导致细胞氧化代谢障碍。砷还可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并直接作用于毛细血管,造成全身性出血、组织缺血、血压下降。砷也可对消化道呈现直接的腐蚀作用。
中毒表现及治疗:初始表现为口干、流涎、口中金属味、咽喉部及上腹部烧灼感。随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米泔样便,虚脱,意识消失。肝肾损伤者可出现黄疸、尿少、蛋白尿。重症患者出现头痛、狂躁、抽搐、昏迷等。抢救不及时可因呼吸中枢麻痹于发病1~2天内死亡。特效解毒剂有二巯基丙磺酸钠和二巯基丙醇。
预防:严格管理农药和拌过农药的粮种,防止误食。按照有关规定使用农药,以防水果、蔬菜中含砷农药残留量过高。使用含砷量符合国家标准的酸、碱、食品添加剂。
三、二恶英 Dioxin 是一种氯代三环芳烃类化合物,是已知的最毒的化合物,其毒性比氰化钾要毒50到100倍。
微量摄入二恶英不会立即引起病变,但摄入后不易排出
二恶英的主要污染源包括城市垃圾焚烧、含氯化学工业、食品包装材料等,90%以上的二恶英接触来源于食品
多氯联苯(PCBs)含不等量氯原子和苯环的化合物。工业三废排放而污染食品。表现为慢性毒性和蓄积性毒性,并有明显的致畸作用。
3-4 霉变食品中毒
真菌在谷物、豆类、水果等食物中繁殖,能产生真菌毒素,人和动物食用这种被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后可发生中毒。
毒性:真菌毒素是小分子化学物。真菌毒素的种类较多,毒性也各不相同。其中黄曲霉毒素毒性极大,主要损伤肝脏,有很强的致癌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真菌的繁殖和真菌毒素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所以真菌毒素中毒有一定的地方性和季节性。真菌毒素用一般烹调方法加热不能被破坏。
中毒表现:进食霉变食物或被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发烧、腹痛等表现,1~2天多能痊愈。但进食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在2~3周后出现肝脏肿大、肝区疼痛、黄疸、腹水、下肢浮肿及肝功能异常,可有心脏扩大、肺水肿、甚至痉挛、昏迷等,多数患者在死前可有胃肠道大出血。
紧急处理:立即停止进食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轻症患者不需特殊处理,一般1~3天内能够恢复。出现中毒症状者要尽快到医院治疗。
中毒预防:谷物在种植、收获、晾晒、储存过程中要加强防霉管理。不要食用霉变食品。对大米、玉米等通过浸泡、冲洗及手搓洗可减少毒素含量。
霉变甘蔗中毒
霉变甘蔗中毒是指食用了保存不当而霉变的甘蔗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常发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初春季节。发病者多为儿童,且病情常较为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1、有毒成分及中毒机理:
霉变甘蔗质软,瓤部比正常甘蔗色深,呈浅棕色,闻之有轻度霉味。从霉变甘蔗中可分离出真菌,称为甘蔗节菱孢霉。其毒素为3—硝基丙酸,是一种神经毒,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2、中毒症状:
潜伏期短,最短仅十几分钟,中毒症状最初为一时性消化道功能紊乱,恶心、呕吐、腹疼、腹泻、黑便,随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昏、头疼、眼黑和复视。重者可出现阵发性抽搐;抽搐时四肢强直,屈曲内旋,手呈鸡爪状,眼球向上偏向凝视,瞳孔散大,继而进入昏迷。患者可死于呼吸衰竭,幸存者则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导致终生残废。
3、治疗及预防措施:
目前尚无特殊治疗,在发生中毒后尽快洗胃、灌肠以排除毒物,并对症治疗。预防措施包括:
①甘蔗必须成熟后收割,因不成熟的甘蔗容易霉变;
②甘蔗应随割随卖,不要存放;
③甘蔗在贮存过程中应防止霉变,存放时间不要过长,并定期对甘蔗进行感官检查,已霉变的甘蔗禁止出售;
④加强预防甘蔗霉变中毒的教育工作,教育群众不买不吃霉变甘蔗。霉变甘薯中毒
霉变甘薯中毒
sweet potato poisoning
甘薯被霉菌污染并产生毒素,被人食用后引起的霉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甘薯在收获、运输和贮藏过程中擦伤摔伤的薯体部分,易于被霉菌污染,贮藏于温度和湿度较高的条件下,霉菌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中毒的毒素物质有甘薯宁、1-甘薯醇、4-甘薯醇。
霉变甘薯中毒的潜伏期较长,一般在食后 24小时发病。轻度中毒者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中毒者恶心,多次呕吐、腹泻,并有发热、肌肉颤抖、心悸、呼吸困难、视物模糊、瞳孔扩大,甚至可有休克、昏迷、瘫痪乃至死亡。
甘薯被某些病菌污染后作出生理反应而的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对肝、肺有损害作用。
霉变甘薯中毒没有特殊疗法。治疗原则是采取急救措施和对症治疗。急救措施是催吐、洗胃、导泻,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对症治疗主要是补液,纠正胃肠炎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
预防措施主要是防止甘薯被霉菌污染,在收获、运输和贮存过程中防止薯体受伤,在贮存过程中要保持较低的温度和湿度。要会识别并且不食用霉变甘薯,霉变甘薯的表面有圆形或不规则的黑褐色斑块,薯肉变硬,具有苦味、药味。霉变甘薯不论生吃、熟食或做成薯干食用均可造成中毒。只有轻微霉变的甘薯可去掉霉变部分的薯皮薯肉,浸泡煮熟后少量食用。
第五篇:食物中毒总结
预防食物中毒总结
东岔河幼儿园
为了预防幼儿园内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我园里组织教师进行了防食物中毒安全课的开展,内容主要是食物中毒及应急处置方法,让我们了解到食物中毒的特点、食物中毒的应急措施、食物中毒的诊断和处理。若是幼儿发生了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为以上吐、下泻、腹痛为主的急性胃肠炎症状,严重者可因脱水、休克、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此时老师千万不能惊慌失措,应冷静的分析发病的原因,针对引起中毒的食物以及服用的时间长短,及时采取如下应急措施:催吐、导泻、解毒。主要急救方法有:补充液体,尤其是开水或其它透明的液体;补充因上吐下泻所流失的电解质,如钾、钠及葡萄糖;避免制酸剂;先别止泻,让体内毒素排出之后再向医生咨询;毋须催吐;饮食要清淡,先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容易刺激胃的食品。
预防食物中毒的主要办法是注意食品卫生,低温存放食物,食前严格消毒彻底加热,不食有毒的、变质的动植物和经化学物品污染过的食品。幼儿园职工应严格执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严格把好每一个关口,才能够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些食物与食物同食不宜,比如鸡蛋与豆浆同食不宜,萝卜与橘子同食不宜,柿子与白薯同食不宜,牛奶与巧克力同食不宜,牛奶、酸奶,乳酪不宜与花椰菜、黄豆、菠菜、苋菜、蕹菜等同时食用,如羊肉与西瓜;香蕉与芋头;松花蛋与红糖;豆腐与蜜糖;黄瓜与花生;柿子与螃蟹等也不宜同时食用。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这些不宜同时使用的食物也可以很大程度上保护自己保护家人。
俗话说“病从口入”,幼儿园重在搞好饮食卫生,以以防为主。教师平时加强对孩子的观察,发现有幼儿脸色不对或不舒服,有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带孩子到保健室就医,并持续观察孩子的后续发展情况。吃饭或喝牛奶时若有孩子说饭菜味道不对时,先让其他幼儿停止食用,查明原因后没有问题在使用。
冬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孩子们常常生病,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及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途径传播。幼儿园是易感人群比较密集的地方,需对冬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制定积极的预防措施。
通过此次的培训,我们详细具体的了解到各种传染病的症状、传染方式等等。并且制定了具体的预防措施。
1、教室必须要每天通风、保持空气流动。每次在半小时以上。通风时间安排在早晨及上下午班级幼儿户(室)外活动时。空调使用中应保持半扇南向窗户敞开,但应注意防止冷风直冲幼儿。
2、加强卫生消毒工作。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定时进行紫外线灯照射等空气消毒措施。
3、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教育幼儿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扔,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
4、加强户外锻炼,增强免疫力。应积极组织幼儿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锻炼,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体质增强。
5、衣、食细节要注意。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为幼儿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注意关注易出汗幼儿,及时为幼儿擦干背部的汗。对个别爱出汗的幼儿,可适情为其背部垫一毛巾。
6、严格晨午检制度。晨检中除常规内容外,还应关注幼儿头面部及躯干是否起痘,有无痒、痛感。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隔离、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同时班内做好即时消毒,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各班教师应在教室门口进行晨间接待,与家长做好交接。晚来幼儿亦应由教师迎出接待,家长门外止步。
7、做好家长工作。传染病高发时节,与家长做好沟通,尽可能不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特别是体弱儿,尤其要注意。另外对有出疹子、发热幼儿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并在家休养,排除传染性方可送幼儿入园。对园内的防病措施,涉及到需要家长配合的(如家长教室外止步规定),应及时告知家长。
以预防为主,早发现早隔离的措施,希望可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