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夏》教案及反思
澄西中学周超21444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朗诵激趣,导入新课
春的百卉萌发,给人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秋的收获给人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宣泄。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板书:夏),这是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
难道在同学们的心中,都是这么讨厌夏吗?夏天就一点乐趣都没有吗?
那么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二:检查预习
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迸发(bâng)澹澹(dàndàn)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带着问题,齐读课文:
1、作者笔下的夏有何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2、文章第二、三、四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
(夏天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或夏天的人物活动)
3、作者喜欢夏天吗?你从文章的哪句话中看出来的?(喜欢。我却要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四:细读课文,探究学习
1、男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本段选择了哪些具有特征性、季节性的自然景观?写出了夏怎样的特点?
(选择细草成厚发、绿烟成黛色长墙、蝉、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等极具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夏天蓬勃的生命力。)
2、夏天是突然到来还是有一个过程?请找出相关语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
3、第二自然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夏天缓缓而来的过程。女生朗读第三段,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前”指春天,“后”指秋天,“生命的旺季”是指有的农作物已经收获了,有的还正在茁壮成长,还有的农作物正要播种。也就是说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4、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还应该有人的活动,在第四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农忙景象。读一读,他们是怎么忙的?忙到什么程度?
(忙着收割,给秋苗追肥、浇水等。)
5、读了二、三、四段,你能说说作者喜爱夏天的原因吗?(景美,人勤)
五、品味语言
读文章不仅要了解内容,还得细细地品味语言。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感受一下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能打动你的心,哪些语句能引起你的联想,让你想起你自己曾经看过或感受过的类似情景。学生先默读课文,勾画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独立学习以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例如:(1)“烘烤”这个词用得好,能使人感受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2)“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这句写得好,我们仿佛能闻到麦子的这种香味。“热风浮动着”这句让我联想到夏天走在柏油马路上的炽热。(3)“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用一锅水逐渐沸腾的比喻,形象的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表现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4)“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挑”字,让我感受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呼吸,感受到了它们正在努力生长。“举着”让我们感受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前进”我们同样感受到了瓜秧的腰肢扭动,蜿蜒蛇形。(5)“这时„„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运用拟人的修辞,“冲刺”一词看出农作物在紧紧抓住大好时光,大显身手,茁壮成长,显示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
六、指导朗读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这堂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那么这篇课文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呢?音量上面应该如何控制呢? 感情:喜爱
音量:饱满、洪亮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注意重读和节奏等。这篇课文,要读出夏天那种火热、急促的、美好的氛围,并注意文中感情递进的句子及修饰语。首先解决重读,给出了三个含修饰语的句子: 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B、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
让学生自由读,找出句子中的重读词语,学生基本能体会到修饰语需要重读,总结规律——突出景物特点的修饰语一般需要重读。
其次是节奏,我们在第一遍齐读的时候,节奏较慢,且有些拖拉,不适合读这样“火热”的课文。所以要练习朗读情感递进的句子,同样给大家出示这样三个句子: A、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B、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自由读,找出需要连读的地方。
学生在反复练习之后,总结规律:每句最后的部分连读可以读出句子应有的力量和“火热”的情感。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似的词语和句子进行重读及节奏的朗读训练。最后老师找了第三、第四段这两个精彩的段落,全班来演读。
[女领]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女合]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男合]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男领]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男女领]你看,[女合]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男合]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众合]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男领]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男合]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众合]快割,快割;
[女合]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众合]快打,快打。
[女合]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 [男合]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男领]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女合]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众合]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七、结束语: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领略、发现生活中的美。
八、布置作业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或许仿句难了点,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教学反思:
当代作家梁衡的《夏》,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而内涵丰富的优美散文。我将这篇散文的教学大致思路定为:整体感知——细读探究——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和朗读上,这也是散文教学的两大重点。品味文章富有魅力的语言,挖掘本文含蓄隽永的一面。怎样才会品味得透、怎样才会体味得深?只有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或者语段做深入细致的研读,才会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独运及表情达意的淋漓尽致。但重点赏析不等于不做整体把握。同时还要寻找到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进行有梯度的朗读指导训练。
总的来说,这堂公开课还是非常成功的,得到了教研员王金海老师的充分肯定,是他所听到的十几堂《夏》中的上层之作。同时也得到了江阴市兄弟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
1、本堂课思路清晰,问题设计由简到难,由整体到局部,丝丝入扣,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的规律。
2、教态亲切自然,虽是借班上课,但课堂气氛活跃,能在课堂上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侃侃而谈,毫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习的热情充分被激活。整节课,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同桌、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呈现出合作探究的浓浓学习氛围。
2、本堂课的高潮和亮点部分是在语言的品味和朗读上。写景抒情散文的授课重点一般在于语言的品味积累。吕淑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朗读是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美的重要方法之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写景抒情散文正是训练朗读能力的非常适合的文本材料。我们一般会看到这样的模式和惯例:教师范读,提出朗读注意点(停顿、重读、语速、情感),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或个别演示,品味完语言再读。在学生预习非常充分,理解全文内容情感的情况下,这样的朗读训练对一部分朗读基础较好的孩子,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大部分还不会掌握朗读规律及对朗读不感兴趣的孩子,长此以往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因此,在上《夏感》这课时,我尝试从文本出发,寻找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进行有梯度的朗读指导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课堂有成功之处,但也有遗憾在心。
1、一堂课只有45分中,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充分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环节,因时间给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还是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也跟平时的指导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关系。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这些能力。
2、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语言缺少趣味性和美感。在课堂教学时,我需要多多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当然,锤炼语言应该从日常会话开始,我会在教学时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并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语言表达,便于以后改进。
第二篇:《夏》教案
《夏》教案
黄桥初中 翁志文 2014.11.1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做到学以致用。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的方法来感受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感。教学重难点:
1、掌握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2、欣赏语言,感受其语言魅力;
3、感受夏天,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课文——感知夏日之特点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思考:① 文中的夏天有什么特点?②作者对夏天有怎样的感情?
三、美读课文——品味夏日之旋律
1、朗读2-4小节,用铅笔画出文中表现夏日紧张、热烈、急促特点的句子。
2、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写景物的。
3、美读课文,朗诵表现夏日特点的句子,注意节奏和情感。
4、点名朗读并交流、指导。
四、总结课文——升华夏日之情感
五、吟哦讽诵——收获夏日之精彩
朗诵自己喜欢的语句,注意节奏和情感,最好能够熟读成诵。
六、学以致用——模仿夏日之文笔
仿照课文中你熟读成诵的句子,写一段话,描写你心中最美的季节。
要求:抓住这个季节的特征描写景物,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表现自己对这个季节的美好情感。
七、教师寄语
第三篇:《夏》教案
夏
一、学习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理解“贮满、轻飞曼舞”等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2.理清文章思路,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了解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赞美夏天、赞美大自然、赞美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2.了解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赞美夏天、赞美大自然、赞美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三、走近文本 1.情境导入
古人云:“春游芳草地,夏赏碧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景色美不胜收,从前面我们阅读过的三篇美文就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今天,在这气候寒冷的冬天,让我们再次领悟夏日带给我们的那份独特感受。
首先大家来说一说描写夏天的古诗句有哪些?
一提到夏天,出现在同学们脑海中的是什么呢?请你谈谈自己对“夏”的认识或感受。(教师略作总结)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梁衡的散文《夏》。
2.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3.据音写字或据字写音。
dài()色 轻飞màn()舞 磅bó()匍fú()芊芊()
迸()发 闲情yì致()主宰()澹澹()苦sè()4.理解词语意思。
轻飞曼舞: 春华秋实: 贮满: 闲情逸致:
四、整体感知
1.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作者喜欢这个夏天吗?在文中找出依据。
五、研读探究
1.感受夏天的气氛
①.作者把夏天比喻为“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为了表现夏的沸腾,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描写的?
2.欣赏夏天的色彩
①.细读第3自然段,说说夏天的色彩是什么样的?作者是如何写夏天的色彩的?
②.怎样理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
③.作者具体描写了田间生长着的哪些庄稼来表现夏是“旺季”的?它们的长势怎样? 3.感悟夏天的旋律
为了突出夏“紧张而急促”的旋律,作者写了些什么?
4.课文结尾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你说一说。
六、品读赏析
《夏》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字字珠玑,读之,令人满目生辉,满齿生香。请从文中选出你最喜爱的词句,说说你的欣赏体验。(可从这几个角度进行:①用得好、用得传神的字词②修辞手法③写作手法④句子蕴涵的哲理„„,点评写在书上)
例:我喜欢“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太阳“烘烤”着麦浪,让人感觉好香的大面包就要出炉了!
七、拓展应用: 1.听写词语。、、、、、、2.诗歌赏析。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八、总结全文
本文抓住夏天的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给我们一些启示: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运用对比的方法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语言准确生动,表现力很强,有些句子富有深刻的含义。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同学们也正是金子般的年龄,愿你们在这人生的黄金季节,激情飞扬,和着这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去抒写辉煌的明天!【板书设计】:
特点: 紧张、热烈、急促
夏 描写: 景美 人勤
情感: 热爱 赞美
【知识链接】:描写夏天的古诗句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唐〃白居易《观刈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采莲曲》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唐〃虞世南《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宋〃李清照《如梦令》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第四篇:夏 教案
重点知识点拨
这篇散文用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了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难点解析
文章开头这个独立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夏天的特点: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紧张、热烈、急促”这也是全文的总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形容夏天不用“炎热”“烦躁”等词,而是用紧张、热烈、急促。这里词的感情色彩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隐隐约约体会到作者对夏天是喜爱的,用这样积极的词语是要抒发赞颂之情的。
第2段用了一个恰切的比喻,一锅水逐渐沸腾,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
作者通过对春天景物和夏天景物的比较来突现夏天的特点:芊芊细水,长成密密的厚发,淡淡的绿烟凝成了黛色的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换来了蝉儿的长鸣。这些变化是因为天气渐热带来的。就像开头的比喻所说,像冷水经过加热。最后沸腾了一样。因为这些景物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变成这样的,这样的比较正是表现了“逐渐变化”的过程。
第3段写大地的夏景,抓住了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这些典型的景物来描写。其中,成熟的麦子是最能体现夏的特色的,同时它又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晶,可以为下文歌颂农民作铺垫,所以作为重点来描绘。写了金黄的色,又写了其香味,写了其形——麦浪翻滚。写麦浪是为了表现夏天的热烈。“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这句话与段首的话相呼应。这句话的语意重点是“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这样写,结句的“夏天到了”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这一段写“金黄的大地”,“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切”,为下边写夏天的色彩作了铺垫。所以下面一段开头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就显得顺理成章。第3段里把夏天的色彩与春天的色彩作比较。夏之色是中性的黄色,它是处于“冷的绿”与“热的赤”之间的一种过渡色,因为它标志着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色彩的“冷”和“赤”,是抽象的,作者便用“碧波”“嫩竹”和“夕阳”“红叶”来具体地表现,使人对夏天的色彩为中性的黄色这其中的道理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因为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里的“前”是指春,这里的“后”是指秋。“生命旺季”指有的作物已经收获了,而有的作物正在茁壮成长,甚至正要播种。也因此说这个季节已经有收获,而且还充满着希望。作者又对“旺季”作了具体形象的描绘。“麦子刚刚割过”,旧的生命已结束了,而新的生命正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接着由上而下地写了棉苗、高梁、玉米和瓜秧。这里采用了拟人的写法,“挑”“举”“匍匐”,让读者感受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瓜秧的腰肢抖动,把它们的“旺盛的”生命力形象地表现出来。写夏天作物的生长,又与春天里的生长情况相比较,又一次写出了夏天的热烈。“蓬蓬勃发”“冲刺”,形象地写出了作物迸发出的旺盛的活力。
第4段写夏天紧张、急促的旋律。“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是从侧面写夏天的紧张。这从两个方面写。一是从白天到夜里,人们的神经都不能松弛:白天劳动时想着快割、快打,半夜里还要担心天气是否有变化。二是写在整个夏天里,人们不但忙夏收,还要忙着管理秋收的作物。写“五月人倍忙”,处处体现紧张、急促的旋律,如“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这里多用短句,读起来节奏快,确实使人感到夏天的旋律是急促的。这样的语言形式和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结句说“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对这一段的内容作了形象的概括。它与第3段中所说的“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有着内在的联系,可见文章前后勾连得十分紧密。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的旋律的夏天呢?第5段就交代了这其中的原因。文章是用对比的手法来写的。历代文人多写春、秋,而极少写夏天,其原因是春、秋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引发人的文思,而夏天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里用“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进行对比,强调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最后,作者直接抒发对夏天的感情: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季节。
综上所述,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一)导入
1.观看一幅各具风韵的四季图,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播放一段有关夏天的优美音乐,让学生判断音乐中所描述的景物代表哪个季节。
教师提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特点。春天的和煦,夏天的炽热,秋天的色彩,冬天的严寒,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因为我们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对四个季节的感悟也会有异。
在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赏 梁衡 先生的散文《夏》,看看 梁衡 先生笔下的夏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课前播放一段有代表性的关于夏天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夏天的特点,引发学生对夏天的兴趣。)
(二)落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听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同时播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画面。
(设计意图:学生伴随着音乐听读,并结合与课文有关的画面加以想像,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比较直观的了解,以便尽快熟悉课文。)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并齐读两遍,然后任选三个词语说一段话。芊芊(qiān qiān)黛色(dài)磅礴(páng bó)匍匐(pú fú)迸发(bèng)澹澹(dàn dàn)(设计意图: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可以让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而用词写“话”,则是强调词语的运用。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三)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在听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初步与文本对话并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
2.默读课文,思考以下二个问题:
①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或:夏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先在书上勾画,然后用课文中现成的词语来回答)
明确:夏天的特点是“紧张、热烈”而又“急促”的。
(设计意图:文章着力表现的是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学生抓住这一特点,就抓住了理解全文内容的“纲”。同时,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勾画,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②请在文中分别勾画出表现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特点的语句,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
明确:作者是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通过对这三个方面景致的描写,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夏天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第一段的总领句去找相关句子,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明白文章的结构关系,同时领会文章内容,并让学生进一步靠近文本。)3.齐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它有何作用,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最后一段与历代文人多写春花秋月作比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无比喜爱及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齐读最后一段,找出文章的“点睛”之笔,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同时对学生的写作也会有所启迪与帮助。)
(四)品味语言
根据示例,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示例1:我喜欢“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示例2:我喜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替”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细致生动,富有韵致的句子:
“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琅琅上口。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由具体描写进到概括性描述,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张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夏天到了”,四字单独成句,斩截,响亮。文章末尾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这些语言都不经意间显出刚性气质。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既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二,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写作能力。同时,对于刚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从何入手品味语言,多少会感到有些茫然,由教师给出一二示例,他们做起来就驾轻就熟了。)
(五)拓展延伸
1.你知道哪些关于四季的古诗?请写出来。描写春天的古诗: 1)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2)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3)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夏天的古诗: 1)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2)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3)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4)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描写秋天的古诗: 1)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描写冬天的古诗: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名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梁衡以多情的笔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着力表现出了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绚烂的夏之图画,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色彩之美和劳动者的勤劳之美。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品味,我们就会发现“美”就在四季的更替,“美”就在我们身边!
第五篇:夏教案
《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重难点
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并能主动地表达。
3、联系生活体验,感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对活力与激情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赏析。
教学难点: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激情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方法
1、品读法。本文是一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同时字里行间又充满了阳刚之气、磅礴之势,特别适合学生的朗读。教材的单元说明也指出:“要在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教师用书就本单元的几点建议中也指出应当“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此,在朗读的基础上,应当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品析,以读促品,以品促读。
2、情境教学法。文章所描绘的夏天之景与通常人们意识中的景象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当利用各种条件创设相应的情境,缩短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便于体验感悟,深化认知。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对于季节,我们有着太多各自的感触,你喜欢什么季节呢?
(学生自由发言)
春天百花胜开,给人一种万物苏醒的愉悦,春天绚丽多彩,让人目不暇接,心 旷神怡;秋天果实累累,给人成熟的满足,秋天落叶飘零,使人的心绪得到 淋漓的宣泄。冬天白雪皑皑,给人一种宁静。
我们双龙的秋天总是拖着夏天长长的尾巴,那同学们喜不喜欢夏天呢?
(喜欢)(不喜欢)原因。
生:炎热的天气,知了很厌烦,忙碌„„。
虽然有人说夏天是毒恶的灰沙阵,有干燥炎热的风烫着行人的脸,肆虐的阳光把人晒得像快干的鱼,连大地似乎都在高热度中发抖。可我却偏偏喜爱这承上启下,由播种走向成熟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夏天。
(二)教学过程:
1、走进作者: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
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扫清文字障碍
芊芊细草: 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黛色: dài 青黑色
磅礴: páng bó 气势盛大
贮满: zhù 储存满,积蓄满
匍匐: pú fú爬行
澹澹: dàn dàn 水波荡漾的样子
迸发(bâng)
(三)设疑自探: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你想了解什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1、夏天的特点?
2、你觉得文中有哪些句子写得好,并做赏析。
3、文中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自探提示)
(四)解疑合探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提出的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五)质疑再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共同探讨 教师预设问题: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夏天?
(夏天的色彩、自然的景色、夏天的旋律)
(六)拓展运用
描写夏天的诗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七)小结:
夏正当春花秋实之间,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夏天是耕耘的季节,炎炎的夏日犹如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只有付出汗水、努力、勤奋,才能收获累累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