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望海楼教堂与仁慈堂的考察报告

时间:2019-05-13 22:2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望海楼教堂与仁慈堂的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望海楼教堂与仁慈堂的考察报告》。

第一篇:关于望海楼教堂与仁慈堂的考察报告

河北工业大学

思修作业用纸

关于望海楼教堂与仁慈堂的考察报告

我本来是要做一份对以上二者的往事历史的考察报告,但随着考察的进行我决定我的目标不止限于对过去的考研,也要讨论一下当今与未来。

1天津教案

教案,顾名思义:关于教堂的案例。1970年仲夏天津民众砸毁望海楼教堂与一所育婴堂(即仁慈堂),并殴打致死若干教父、教徒及修女的事件,被称作天津教案。说道天津教案就离不开两个地点:望海楼教堂与仁慈堂。

望海楼教堂又称圣母得胜堂,是法国传教士在由本国侵略所获得的土地上建成的。当时他们损毁了中国的古迹(清朝皇帝巡幸驻华的望海楼,以及皇帝经常进出拈香的津门胜迹望海寺和崇禧观(原名香林苑)),建起了自己教堂。仁慈堂,是一所属天主教下的育婴(收留孤儿之意)堂,是由来华的一些修女所建。爆发天津教案直接原因及简单过程:育婴堂本是一片善意,收留中国百姓养不起的婴儿。(从网上的内容及我的在外考察,此句应该确实)但当时可能因为疾病流行,不少婴儿病死、被埋。但老百姓以为仁慈堂挖心剖肝——制作药引子,对其产生疑心。再加上社会上贩卖儿童事件频有发生,育婴堂在知情或不知情情况下可能亦有参与,因此百姓疑怕的心理可想而知。一贩童匪徒武兰珍被抓获,供出同伙天主教徒王三。官员押武某到望海楼教堂对质,并未找到王三此人。(当时已有很多人对此围观)法国领事愤怒——因为它是强者,它有权愤怒!——开枪射击知县,结果打中其随从。民众愤怒,当场殴死领事及教士教徒,并焚烧了教堂;随后又到仁慈堂殴死修女、损毁慈堂。2望海楼与仁慈堂一些历史与现在

望海楼教堂的毁修 l870年6月反洋教斗争时,教堂被天津百姓烧毁。l897年法国天主教会重建教堂。l900年义和团运动中,教堂第二次被焚,l904年第二次修复。l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时震损严重,l983年修复。

望海楼教堂曾是天津天主教总堂,可想它的规模应该很大。其实现存教堂占地也就两三个篮球场之大(它旁边是天津河北北洋医院,很显然它俩曾是一体的)有图

望海楼教堂已于l988年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后面有石板——题目是天津教案遗址,最后写着:天津教案反应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者的伟大精神(大概这个意思)有图

我在网上搜到仁慈堂很少,微乎其微。我第一次偶见它,只觉得它破;第二次见它,觉得它破得可怜。它现在的样子是比河工大的我见过的任何一个房子都破;但它四周可谓高楼四起,傍河临桥,景韵怡人。(有图片)仁慈堂同样被损毁过几次,但它消失的几十年与突然地再现挺巧然。不知什么时候它被一所手帕厂掩住了,这一掩就到了2003(或2005,我记不清当时和我谈话修女告诉我的年份了)我在考察时,一位修女说到,她们来这第二天,推土机就来了,要拆这里。他们力争,直至今天此时还未解决(至少四五年了)3曾国藩、一名记者与我

天津教案后各列强(以法国为主)用武力威逼中国清政府给与交代。曾国藩受命处理此事。他担心事端继续扩大,处理事件较保守。但他似乎查得事情真相——“本阁部堂查明并无确据(即言挖心剖干之事),拟即奏明大皇帝,请明降谕旨,辨明挖眼剖心等事多属虚诬,以雪洋人教堂之冤,以释士大夫之疑,即以平百姓之忿。此全案之根由。津民所以鼓动公忿者在此,贵国所以深恨被诬者亦在此。”但他不想或不愿、不敢提起法国领事的傲慢无礼等事,最终天津教案的结果是:发放中国相关官员,处死或施刑于一些忿起民众,赔偿白银,派使者到法国道歉。当时很多民众官员都很愤慨,不想再服软,但曾国藩的“懦弱”令他们大失所望。湖南老乡也将对曾国藩所立匾额砸毁。曾国藩不久后去世(据说是郁郁而终)

我因在考察中极想了解一些相关事情,所以来到了滨江道附近的西开教堂(经推荐,据 河北工业大学

思修作业用纸

说这里教父教徒及老人挺多)经过一番辗转和二位教徒(一老年一中年)攀谈上。他们说道,也曾有一人(是一记者还是什么,我既不清了)对天津教案等事进行过写作报道,结果他对教堂进行了公开道歉。

我说明了我大学生的身份及来历,并声明会客观地看待教堂之事。但还是被婉拒了(“对不起,到了晚饭时间了,我要下班了”这是他的原话)下面我客观地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1天津教案悲惨结果之缘,我想可用二字:误解;百姓对很陌生且感觉相当奇怪的教堂、教父及修女的误解。这种误解是双方面引起的:中国百姓的愚昧、“不识李洞斌”之心;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百姓愚昧,显而易见,教堂挖心剖干,做药引等事并无亲见,因其奇怪又有一些异常事的发生(如育婴堂婴儿病死)导致联想翩翩,相互传言,造成自身疑恐。为何又和侵略这一背景事实有关?因为他们侵略处于相对安逸下的中国社会,破坏百姓生活,自然百姓心里对其且怕且恨。法国领事的恶劣行为也可谓他应有的下场(殴死)。我想一些外国教父教徒也有自大(或谓高人一等)心里。因为他们的国家强于中国,在战争中胜了中国,且他们的目的是来教化和帮助较弱的中国人的;所以他们袒护教徒、无视百姓或官员也可能是存在的。且所收中国教徒中混入一些道德低下之人也是难免的(必定语言交流有障碍)。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对的,法国领事的恶行是不对的;既然是误解,百姓砸了教堂,殴死教士、修女也是不对的。我们可以承认,因为在那种历史背景下,这种误解甚至是不可避免的。

我到圣母得胜堂时,和一位和蔼的教徒谈话。她当时谈到教堂后面的那个石板,及那句话(就是最后那句话)。她说那是子虚乌有。天津教案到底能否说反应了反帝爱国精神?反应了,这是我的答案。要说中国人自己的误会,我承认损毁教堂不对;但是在外国侵略中国,百姓深受其害(比如鸦片)的条件下,国人的愤情在真实(侵略现实)与虚无(一些传言)的促进下达到了顶峰,进而促成了天津教案。这正是中国人反外的精神体现。百姓殴死教士及修女是不对的,教堂是冤枉的,但反应的民族精神也是可贵的。

2就我来说,我不信教(我并不反对坚守信仰)教,叫人善良、诚实、自重等,促人以高尚品格。但它的一些愚昧,与当今世界大观不可相容。信教,有一信仰,有一精神寄托,挺好——所以“宗教自由”法律保护。

仁慈堂为什么没有被修一修呢?(图)它有接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它做出过贡献(曾收养过好几百名儿童);他同望海楼(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是天津教案的鉴证。我有同情——对破旧的房子和坚守里面的修女。但没保护也是有原因的:仁慈堂价值比不上望海楼,何况它被掩藏了几十年;仁慈堂所在地已归房地产公司,市场利益矛盾存在;我们说了外国的侵略不对,领事的傲慢不对,但我们没说我们在那种背景下或许不可避免的误解及其所造成的结果亦是不对的等。

要说反应反对外国侵略民族精神,用一个“火烧望海楼”似乎就够了;但是只要我们,在反应历史上,在表现我们华夏民族宽宏大量、态度恳切上,仁慈堂都是有它的意义作用的。政府部门要对此深思考虑,应该起大作用的文物保护、文化宣传部门更应如此。

对仁慈堂,应该保护,就像望海楼教堂那样——它俩是一体的(况且天津教案的历史鉴证不就更丰富了吗?—给当今人留下更多的可以引起对历史对事件的深思的机会)我们应该有一种“首肯了我们的不对,又抨击了对方的错误”的开襟胸怀,这是客观的看问题,亦是我们主观的自由文明的体现。

3曾国藩为了避免和强于自己的外国冲突,全盘只说百姓之不对、愚昧;那名记者(好像是这个职务)不知用什么观点惹怒了教堂,最后不得不公开道歉;我经过从知道天津教案到考察天津教案(圣母得胜堂、仁慈堂等)同时思考相关问题的过程,说了上面的话。一些历史细节或有纰漏——皆因我历史知识有限;一些观点或有牵强——皆因我年幼无知。能有 河北工业大学

思修作业用纸

读到此文且亦有感发者,即是吾心愿也。

宋海鹏记于宿舍记于宿舍

2010年5月11日

第二篇:关于天津市望海楼教堂的调查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天津市望海楼教堂的调查

文法外语系英语12-2班

时代在发展,高楼林立的同时又有多少人会回头关注那些与历史共同存在建筑。2014年7月15-21日,我在天津市对河北区望海楼教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调查。

一、社会调研过程简述

1.调研目的及意义

教堂在中国并不是传统建筑,它独特的风格,精巧的结构以及涉及到的文化背景都是宝贵的财富。望海楼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天津教案”遗址。1076年因地震严重损坏,1988年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社会实践调查有利于我更深入的了解望海楼教堂,同时也让人们去了解望海楼教堂以及它背后的故事。2.调查方法

在此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资料收集法、观察法(实地考察)、访谈法 3.调查过程

⑴准备过程:2014年7月14日,我从网络中查找了望海楼教堂的背景、具体地点以及交通线路。

⑵调查走访:2014年7月15日至2014年7月18日,我对望海楼教堂进行了实地走访以及对周边居民进行了采访。

⑶调研汇总:2014年7月19日至2014年7月25日,我将前几天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一下整理,并为下一步撰写报告做好了准备。

⑷撰写报告:2014年7月26日至2014年8月1日,根据前几天的实践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及学校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手册关于撰写报告的规范写完报告。

二、社会调研结果与分析

1.调研资料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2014年7月14日我从网络上查到望海楼教堂旧称圣母得胜堂,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狮子林大街西端北侧,斜对狮子林桥,以其旧址望海楼而得名。

清同治八年(1869)法国教会建造,次年 6月在“天津教案”中被天津人民烧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帝国主义分子用清政府赔款,在废墟原址重建,增建了角楼。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再次被焚毁。现存望海楼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用“庚子赔款”按原形制重建。建筑坐北面南,青砖木结构,长47米,宽15米,高22米,正面有3个塔楼,呈笔架形。教堂内部并列两排立柱,为三通廊式,无隔间与隔层。内窗券作尖顶拱形。窗面由五彩玻璃组成几何图案,地面砌瓷质花砖,装饰华丽。1976年因地震严重损坏。1983年修缮。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材料分解与子项数据统计

2014年7月15日至2014年7月21日我走访了望海楼教堂: 望海楼教堂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海河东岸狮子林桥,这里曾是清代皇帝出巡到天津时游玩的地方。这一带车船交汇,商贩云集,是水陆交通的要道。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2014年7月15日位于繁华中心的望海楼教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与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使法国获了在中国“各省租买地”和“建造自便”的“权利”。1862年,法国在望海楼一带方圆15亩地方的“永租权”。1869年12月,法国传教士谢福音主持拆掉了崇禧观,在原来地基上盖起一座规模可观的天主教堂。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法国传教士给这座教堂取名为“圣母胜利之后堂”,并将此名用法文刻在教堂钟楼正面的大理石上。当地人称这座教堂为“望海楼教堂”。

望海楼教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天津教案”遗址。天津教案是1870年(同治九年)在天津所发生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教案。天津民众攻击天主教教会机构而造成数十人被杀;而清政府事后的对外妥协处理方式也引起很大争议。

同治九年,由于传染病的流行,望海楼教堂育婴堂内被收养的幼童出现了大批死亡现象,死者达几十人之多。这些孩童被葬于海河东岸的荒野,但由于掩埋工作不得力,有的尸体暴露在外,被野狗咬烂吃掉者不在少数。而那时又有“诱拐儿童,摄取药引”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因此天津发生了多起用迷药诱拐儿童的案件。其中,一个名叫武兰珍的人贩子被民众当场抓获,并被押至三口通商衙门。武兰珍口供中又牵连到教民王三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及望海楼天主堂。于是民情激愤,士绅集会,书院停课,反洋教情绪高涨。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要求崇厚派兵镇压,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在前往教堂的路上,与知县刘杰相理论,怒而开枪,打伤了知县的远房侄子刘七,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数名修女、神父、法国领事馆人员、法国侨民、俄国侨民和中国信徒,焚毁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位于教堂旁边的法国领事馆,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其他4座基督教堂。破坏行动持续了3小时。1870年6月24日,外国军舰来到天津,以法国为首的七国公使向总理衙门抗议。

同治九年六月初十日一曾国藩到天津,立即发布《谕天津士民》,对天津人民多方指责。随后经他调查之后,教会育婴堂为慈善事业并确认育婴堂并无诱拐伤害孩童之事。于是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人并发配边疆数人,赔款46万两银,并由崇厚出使法国道歉。

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而另一方面天津教案的消息,也对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影响,产生对于西方传教士的谣传及不信任,这些谣传也在一些地区造成了教案的发生。由于民怨沸腾,朝廷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

教案了结之后,大臣崇厚作为专使,去欧洲向法国道歉,以示和好。崇厚把同治帝的道歉书呈递,并希望法国对中方惩凶与赔款感到满意,法国方面则回答: “法国所要的,并非中国人的头颅,而是秩序的维持与条约的信守。”

摄于2014年7月15日望海楼教堂简介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摄于2014年7月15日的望海楼教堂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摄于2014年7月16日,望海楼教堂的“天津教案遗址”碑文 3.问题分析与评价

正面评价:

望海楼教堂的建立使得西方文化进一步渗透到中国,在建筑领域是不可或缺的一笔财富。

负面评价:

“火烧望海楼”事件,其因似乎源于一场“误会”。而烧掉望海楼的结果,仅仅是造成了本欲为善的教会人员的冤死,并没有对帝国主义本身造成任何影响。

基本结论:

虽然曾国藩解决了天津教案所导致的清朝与西方的关系危机,但遭到了上至官场、下至民间的大量谴责与诟病,一世英名尽毁此案。众人的不理解也说明了中西文化差异甚大。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与个人调研收获

今天的望海楼教堂虽然属于一座比较著名的历史建筑,却鲜有游人关注。即使是一些不太出名的名人故居,知名度似乎也远胜于这座教堂。对于天津的本地人来说,出门途径它时更是很少有人驻足。一般地,人们仅仅知道它是一座废弃的老教堂,由洋人所建,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现今大门紧锁,已然成为危楼。

经过这次调研,我了解到了有关望海楼教堂背后的故事。但是现在,教堂并不开放,或许这也是人们无法近距离了解它的原因之一,也是我此行的遗憾,无法真正目睹教堂内部的结构以及美貌。

对于那些历史,我们更应该了解,不再重蹈覆辙。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也应尊重。也希望这样一个历史建筑会被更多的人驻足、了解。

指导教师:刘志红

完稿日期:2014年8月1日

第三篇:望海楼原文及赏析

望海楼原文及赏析

原文: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译文

高耸入云的铁瓮城已近青天,凌云的缥缈高楼似与天相连。

三峡的江声似乎流入我笔底,六朝的帆影好像映落我杯前。

几番呜咽的画角催落着红日,远处幽静的沧洲袅起了白烟。

忽忆起赏心美景究竟在何处?往事如烟那春风秋月已茫然。

注释

望海搂:旧址在江苏镇江城内,楼有蔡襄题字“望海”,后改名为连沧观,今不存。

云间铁瓮:谓铁瓮城高入云间。据《丹徒县志》,县城(今镇江)的子城又叫铁瓮城,相传为孙权所建。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状。飞楼:形容楼高凌空的样子。

“三峡”句:意谓眼前的江景引起我的诗兴,似乎可以听到三峡的江声。底:《宋诗纪事补遗》、《湖北诗征传略》作“是”。有其他版本记作”下“。

“六朝”句:意谓面对景色,引起了怀古之情,似乎六朝时的帆影也映落在酒杯之前。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史称六朝。

画角:古代以皮革或竹木制成的管乐器,声音哀厉高亢,多在军中使用,因外加彩绘而得名。形如竹筒,出自西羌。

沧洲:滨水的地方,古称隐者所居。此指镇江江边某幽僻之处。白烟:指水气蒙蒙,远望有如白烟。

是:《宋诗纪事补遗》、《湖北诗征传略》作“是”。有其他版本记作”在“。

赏析:

诗题“望梅楼”却不先写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米芾使用了这个古称,又写这“铁瓮”矗立“云间”,邻近青天。旧传望海楼是镇江城中最高处,对城池如此称谓、如此描绘,是为了望海楼铺设高接云端又富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一个“飞”字,既是实际描写,又有夸张意味,这显然是从《诗经·小雅·斯干》“如翠斯飞”句意化中。“缥缈”写出了云烟缭绕中的飞楼与天相连,殆如仙境。首联二句是诗人白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描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颔联两句是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人耳际,触发了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是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人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是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这本是诗人登临后的亲见亲闻亲感,但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山峡”、“六朝”二字,景与情就一下子脱开了眼前的实境,空间、时间大大扩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的雄巍,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正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谓“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两句以诗人的见闻感受突出望海楼高大久远。

就在诗人尽情观赏、逸兴遄飞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可能是那呜呜的画角声把诗人从三峡与六朝的遐想中引回现实,但这一联写景却是自楼内向外远望,视线随着地平线延伸。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的对比,日落、烟起形成趋向的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的对比,而它们又落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黄昏可谓良辰,望海楼可谓美景,对于喜好观览的诗人,这该是赏心乐事了。然而尾联以“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诗人却想不到到哪里才是自己心意欢乐之处。和煦的春风、皎洁的秋月一向被认为是自然中美的代表,但诗人却对此感到茫然,表露出低沉伤感的情绪。他是一位不肯与世俯仰的画家、诗人,仕途不顺利,被世人称为“米颠”,他蓄积于胸中的'垒块总要在作品中一吐为快,此其一。具体到此诗来说,六代虽在此竞逐繁华,但它们还是随着三峡江声而流逝了,无限好的夕阳在画角声中也已西沉,此情此景使诗人心绪变得黯然。此其二。结尾一联虽显得有些伤感,但从中却可窥见正直的诗人画家内心所隐藏的难以言述的苦闷。姜白石论诗曾说“篇终出入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白石诗说》),米芾并非故意让尾联“出人意表“,“反终篇之意”,以求其妙,所以这结尾就更富深情、更含深义了。

这是一首写景为主的七律。诗人写景选择不同的立足点——远近、内外、上下,不同的视线——仰视、俯瞰、远望,因而构成写景的不同角度,绘成多种特色的画面,展现出望海楼既有高峻雄奇的气势,又有久远博大的蕴含,还具有隽远的逸韵。米芾在此确是充分发挥了他画家之所长。而夸张的写景手法把那些难以描述的抽象意念也具体化了:写诗情是江声流人笔底,写酒兴是帆影落于樽前。前两联无处不是夸张,第三联却是对黄昏景色的直接描绘。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望海楼的景历历如绘。

这首诗颔、颈二联的对偶句,不仅按律诗要求平仄相对,句法相当,而且作到了刘勰所谓“自然成对”,绝不刻意求工;“反对为优”,让事物互相映衬。颈联两句对仗在对比中写景已如上述;颔联两句一写声、一写形、一写地域上的自东向西、一写历史上的自古至今,最后却又分别化作自己的诗情和酒兴,情景交织;全诗委婉曲折,言短而意深。

第四篇:望海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海楼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望海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望海楼晚景五绝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

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

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

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

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喧笑语中。

为问少年心在否,角巾欹侧鬓如蓬。

翻译

海上波涛初来时像一条白线,转眼在望海楼前就变成雪堆一样了。

如今潮水翻涌向上你也要再上层楼,再来观看白浪形成的银山,看它二十回也不嫌多。

大风吹打雨水斜着飘进望海楼,壮丽的景观应该用华美的辞句来夸赞。

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

青山断开的地方有层层的塔,隔条江水想要回应对岸人家的呼唤。

傍晚,江上的秋风吹得很急切,为的是把钟鼓的声音传到西兴。

夜晚,谁家在望海楼下点燃炉香,玉笙哀怨的的乐曲在刚刚有凉意的时候响起。

有位客人面对秋风在扇子上题诗,祭拜明月让人无法看见你的晚妆。

沙河上的船灯将山照红,歌声鼓声在笑语中喧响。

问一问少年的心思在哪里,只见他方巾斜在一旁以致头发散乱。

注释

指顾:即指点顾盼之间,形容其快。犹如说须臾、一会儿。这两句写海潮来势凶猛。

二十:一本作“十二”。

时:时时。

掣:拉,拽。

紫金蛇:形容闪电的形状和色彩。

西兴:即西陵,在杭州对岸萧山区境内,相传为越国范蠡屯兵之处。

创作背景

这组诗共五首,作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当时苏轼被派往杭州担任州试的监试。院试余暇,苏轼得以到凤凰山上的望海楼闲坐,写下这五首诗。

赏析

这组诗分别咏江潮、雨电、秋风、雅客、江景,五首各具情韵。其中第二首(“横风吹雨入楼斜”)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的语文试题中。

有人认为,苏轼诗中的“横风”、“壮观”(“观”在这里读第四声,不读第一声)两句,写得不够好。他既说“应须好句夸”,却不着一字,一转便转入“雨过潮平”了。那样就是大话说过,没有下文。

这话虽说不无道理,但苏轼这样写,自是另有原因。第一,他是要写一组望海楼晚景的诗,眼下还不想腾出笔墨来专写忽来忽去的横风横雨。所以他只说“应须”,是留以有待的意思。第二,既然说得上“壮观”,就须有相应的笔墨着力描写,老把它放在“晚景”组诗中,是不太合适的,不好安排。

苏轼写下这组诗后的第二年,他游览了有美堂,适逢暴雨,就立即写了《有美堂暴雨》七律一篇,奇句惊人,是一首名作。应了他那“壮观应须好句夸”的话了。

其实在这首诗中,他的思想有过一段起伏变化。在开头,他看到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块,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敲得震天价响,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苏轼这开头两句,正是写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

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

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海楼的晚景。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海阔天肯,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实不止自然界是这祥,人世间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

望海楼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译文

高耸入云的铁瓮城已近青天,凌云的缥缈高楼似与天相连。

三峡的江声似乎流入我笔底,六朝的帆影好像映落我杯前。

几番呜咽的画角催落着红日,远处幽静的沧洲袅起了白烟。

忽忆起赏心美景究竟在何处?往事如烟那春风秋月已茫然。

注释

望海搂:旧址在江苏镇江城内,楼有蔡襄题字“望海”,后改名为连沧观,今不存。

云间铁瓮:谓铁瓮城高入云间。据《丹徒县志》,县城(今镇江)的子城又叫铁瓮城,相传为孙权所建。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状。飞楼:形容楼高凌空的样子。

“三峡”句:意谓眼前的江景引起我的诗兴,似乎可以听到三峡的江声。底:《宋诗纪事补遗》、《湖北诗征传略》作“是”。有其他版本记作”下“。

“六朝”句:意谓面对景色,引起了怀古之情,似乎六朝时的帆影也映落在酒杯之前。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史称六朝。

画角:古代以皮革或竹木制成的管乐器,声音哀厉高亢,多在军中使用,因外加彩绘而得名。形如竹筒,出自西羌。

沧洲:滨水的.地方,古称隐者所居。此指镇江江边某幽僻之处。白烟:指水气蒙蒙,远望有如白烟。

是:《宋诗纪事补遗》、《湖北诗征传略》作“是”。有其他版本记作”在“。

赏析:

诗题“望梅楼”却不先写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米芾使用了这个古称,又写这“铁瓮”矗立“云间”,邻近青天。旧传望海楼是镇江城中最高处,对城池如此称谓、如此描绘,是为了望海楼铺设高接云端又富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一个“飞”字,既是实际描写,又有夸张意味,这显然是从《诗经·小雅·斯干》“如翠斯飞”句意化中。“缥缈”写出了云烟缭绕中的飞楼与天相连,殆如仙境。首联二句是诗人白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描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颔联两句是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人耳际,触发了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是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人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是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这本是诗人登临后的亲见亲闻亲感,但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山峡”、“六朝”二字,景与情就一下子脱开了眼前的实境,空间、时间大大扩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的雄巍,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正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谓“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两句以诗人的见闻感受突出望海楼高大久远。

就在诗人尽情观赏、逸兴遄飞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可能是那呜呜的画角声把诗人从三峡与六朝的遐想中引回现实,但这一联写景却是自楼内向外远望,视线随着地平线延伸。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的对比,日落、烟起形成趋向的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的对比,而它们又落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黄昏可谓良辰,望海楼可谓美景,对于喜好观览的诗人,这该是赏心乐事了。然而尾联以“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诗人却想不到到哪里才是自己心意欢乐之处。和煦的春风、皎洁的秋月一向被认为是自然中美的代表,但诗人却对此感到茫然,表露出低沉伤感的情绪。他是一位不肯与世俯仰的画家、诗人,仕途不顺利,被世人称为“米颠”,他蓄积于胸中的垒块总要在作品中一吐为快,此其一。具体到此诗来说,六代虽在此竞逐繁华,但它们还是随着三峡江声而流逝了,无限好的夕阳在画角声中也已西沉,此情此景使诗人心绪变得黯然。此其二。结尾一联虽显得有些伤感,但从中却可窥见正直的诗人画家内心所隐藏的难以言述的苦闷。姜白石论诗曾说“篇终出入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白石诗说》),米芾并非故意让尾联“出人意表“,“反终篇之意”,以求其妙,所以这结尾就更富深情、更含深义了。

这是一首写景为主的七律。诗人写景选择不同的立足点——远近、内外、上下,不同的视线——仰视、俯瞰、远望,因而构成写景的不同角度,绘成多种特色的画面,展现出望海楼既有高峻雄奇的气势,又有久远博大的蕴含,还具有隽远的逸韵。米芾在此确是充分发挥了他画家之所长。而夸张的写景手法把那些难以描述的抽象意念也具体化了:写诗情是江声流人笔底,写酒兴是帆影落于樽前。前两联无处不是夸张,第三联却是对黄昏景色的直接描绘。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望海楼的景历历如绘。

这首诗颔、颈二联的对偶句,不仅按律诗要求平仄相对,句法相当,而且作到了刘勰所谓“自然成对”,绝不刻意求工;“反对为优”,让事物互相映衬。颈联两句对仗在对比中写景已如上述;颔联两句一写声、一写形、一写地域上的自东向西、一写历史上的自古至今,最后却又分别化作自己的诗情和酒兴,情景交织;全诗委婉曲折,言短而意深。

第五篇: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代(望海楼)

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代(望海楼)

胡鞍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10月19日第 01 版)

10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中提到,“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总的是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向世界传递了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最重要信息: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代。

中国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创新实践和伟大事业,既没有现成的改革经验,也没有成功的改革先例,主要是靠中国共产党及广大人民探索和创新。不过它本身有其自身发展逻辑和历史逻辑,从局部到整体,从浅层次到深层次,从外围到内核,从一个方面到某些方面,再到各个领域。

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经历了35年的时间与实践,党中央曾先后作出三次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会决定:1984年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些决定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题和基本线索,很少涉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不过在实际改革进程中,已经逐步涉及并扩展到其他领域的体制改革,也为“五位一体”的改革创造了前提条件。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21世纪上半叶“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现代化”时代。与此相适应的中国改革也进入“全面改革”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任务就是制定并通过未来10年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全面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五位一体”全方位的改革,旨在激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创新,进而全面释放改革红利。

这就是“全面改革”的深刻含义。其次就是“深化改革”,即破解多年改革的难题,清除改革的障碍,诚如总书记所提出的“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突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五位一体”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明确了各领域改革主要目标。

分领域看,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基础。政治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难点,又是其他体制改革的政治保障。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兴领域,也是取得重大成果的领域。社会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的领域。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任务,又是关系长远发展的制度安排。

总之,“五位一体”的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标志,反映了中国的总体改革、配套改革和协调改革的顶层设计与长远设想。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整、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可以预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将成为中国“改革升级版”或“2.0”版本的改革方案,与“五位一体”的总体

布局是一致的,又是相辅相成的。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下载关于望海楼教堂与仁慈堂的考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望海楼教堂与仁慈堂的考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