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拔苗助长反思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揠苗助长》,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七单元中一篇课文,是则传统寓言。它展现了一个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而滑稽的农夫形象,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违反规律的道理。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说出来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较难的,而且绝大多数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怎样让学生既明理又会表达呢?我是这样设计本科教学的:联系旧知导入--初读了解大意--品读感悟寓意--点明寓意拓展—动画创景复述。整堂课上得较扎实,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新旧知识链接,首尾相呼应
课伊始,复习上学期《识字四》的成语导入,通过复习,激活相关旧知识,既有利于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掌握的情况,又可为新知识作好辅垫,使学生更清楚知识的相关性。从而引出寓言的学习。在学完课文后,又再次回到“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句,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揠苗助长的理解和感悟。
二、抓词品句炼意,并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帮助孩子们学好寓言的最好策略是充分利用寓体的形象性,引导儿童在深切的感受中领会寓意。所以本课教学中,利用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农夫那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形象,如抓“巴望、天天、好像”等品味农夫的“急”,抓“好像”在不同句中的作用体会语言文字的妙用,抓“一棵一棵、一直”体会农夫的“傻”。期间融入“焦”字及给“焦”换偏旁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寓意,又进行字词的积累。同时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发散训练,因为寓言故事留有丰富的想像空间,教学课文时,指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地方想象,如:种田人看着 拔高的禾苗,()地想()。教学课文结尾时,引导学生想象儿子看到禾苗枯死会对爸爸说些什么?你会对种田人说写什么?在学生在想像中发表自己对寓言故事的领悟、见解,说出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三、课内课外链接,使孩子的语文素养更丰厚
学生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寓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应让学生从小接受熏陶与感染。在学完课文时,我将《揠苗助长》的原文引入,让学生阅读孟子写的原文,明白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古今表达的多样性等等,无不蕴涵着语文教学的文化追求。让学生在学习寓言的过程中感悟这一充满智慧的寓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悠久历史。对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激趣复述,培养孩子们的表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容易注重语文基础知识而忽视策略知识教学或注重策略知识教学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在这节课中我注意两者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尽力做到两者的齐驱并进。在讲故事活动中,我紧紧抓住关键的词句,深刻理解文中农夫的“焦急”心理。课的最后,我创设了说的训练—给《揠苗助长》的无声动画配音,为学生生动的讲述故事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中还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其一,朗读指导不够到位,形式太单一,重点语句读的不够透彻; 其二,生字书写教学过于集中,可适当置于文本教学过程之中,音、形、义相结合。
第二篇:拔苗助长教学反思
《拔苗助长》教学反思
罗 琳
寓言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以前已经学过了寓言,完全可以自己读懂的这篇文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远比硬塞给他们知识有用。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学为主,适当从旁引导、梳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同桌讨论、自己探索等方法学习本课,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懂得这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本课主要的学习目标。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这节课的学习任务用幻灯片展示,让学生以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自主学习,学完后,还让学生自己表演这个故事。让他们多读、多说、多思考,畅所欲言,给他们展示的平台。
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学生比较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读的不够,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这节课,我没怎么指导他们朗读。其次,忽略了一小部分学生,有的学生自学能力不够,有些问题还不能自己解决,应该多关注一下他们。再有就是忽略了一些细节,比如生字词是让学生自己解决,没有细致的讲,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可能有些学生对一些字词还不理解。
综观全堂课,优点是:教学设计比较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成分比较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也指出:"只有关注学生的潜在性,才会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在这里我摒弃了以往教学寓言时,把隐含的寓意用语言向学生描述的做法,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演、去说、去感悟、去体验,让学生的思维尽情地拓展。在轻松、愉悦的表演中、笑声中,他们的潜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当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是本课教学设计最大的不足。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完善这种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模式。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想说,给学生一个空间,学生就能释放潜在的才能,在课程改革的课堂中,"教教材"只会令课堂产生窒息,"用教材教"才能凸显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应抛开一切杂念,全心全意教学,不断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追求一种教学合一的境界。为此,我们应不断努力。
教师是辛苦的,同时教师也是快乐的,我们应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第三篇:拔苗助长教学案例反思(范文模版)
拔苗助长教学案例反思
片段:
师:前天,勤劳的你们拔了那么多的杂草,使学校的操场更平整、漂亮了,但你们一定很累,对吗?
生:对。(然后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生1:我的手都起泡泡了。
生2:我流了很多汗,回到家累得都不想动了。
生3:我的手到现在还酸酸的。
生4:我觉得都没了力气。
……
师:是啊,你们拔了那么多的草,确实很累,那么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你们的感受。生:筋疲力尽。
师:"筋疲力尽"是什么样子的,谁能用动作表现出来呢?"
生争着要上台演,师指名演
生1:低着头,喘着气。
生2: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伸着腿,低着头,两手无力地垂着。
众生笑,并纷纷仿效……
[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时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带到生活中。本片段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参加拔草的感受,利用已有的经验体验劳动的辛苦,再让学生演"筋疲力尽"可谓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唤醒了生活场境在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沟通了书面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发了学生与语言文本的对话。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实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第四篇:《拔苗助长》教学片段及反思
[案例]
生1:老师,古时候真有这样一位农夫吗?他叫什么名字?
师:你说呢?你觉得他叫什么名字合适呢?(学生无意识的一个提问,引起了我的好奇,何不问问大家?)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再读课文,然后结合寓言内容给这位农夫取个名字,好不好?
(学生小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一会儿,便陆陆续续地有学生举起了小手。)
生2:老师,我想给这位农夫取名“二傻”。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给他取这么一个傻乎乎的名字?
生2:因为这位农夫一心想让秧苗长高,就把秧苗向上拔,它不知道秧苗离开了泥土**的怀抱就无法生长。我觉得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人像他这样傻了。
师:你能结合课文内容给农夫取这样一个恰当的名字,真不错!
生3:我给农夫取名“急性子”。因为他很心急,巴不得秧苗快点长高,就跑到田里,把秧苗都往上拔高了一截,结果秧苗全枯死了。
师:是呀!这位农夫太急于求成了,他不懂得植物有它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农夫这样做,帮不了秧苗,反而害了它。
生4:农夫做事一点都不动脑筋,叫他“无脑”吧!
生5:他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不是“贾聪明”吗?
师:同学们真聪明!拔苗的农夫要是听到大家给他取了这么多既新奇又恰当的名字,一定后悔莫及,今后再也不会做这样的傻事了!
[反思]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对自己预设的教案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给学生创造一片发展个性的天空,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有新的感受和体验,时时闪现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我为农夫取个名”这一教学片段,并不是我课前预设的教案。它看似闲笔,实则不然。以学生的疑问为契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根据寓言的内容给拔苗的农夫取名。从课堂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从寓言内容出发,同时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将自己相关的语文经验融入其中。
第五篇:教案:拔苗助长
小学四年级语文:拔苗助长
汤市中心完小
李鑫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会写“焦、喘”2个生字,正确读写“焦急、喘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寓言故事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言的意思。
2、难点:领悟寓言中所含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看几幅图画,看图上画的是什么故事?
播放课件:坐井观天、狐假虎威、对牛弹琴、掩耳盗铃、鹬蚌相争 拔苗助长
提问:这写都是些什么故事?(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故事呢?(多媒体出示:什么是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拔苗助长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想不想听这个有趣的故事呢?请翻到书本91页。播放课件:课文范读。听完后自己再把这篇课文读一读。提出读书要求:
1、拼读生字,并在文中画出生字,读准带有生字的词语。
2、把课文读通顺,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读课文。
师:我们先和生字词打个招呼,谁愿意来做小老师,领我们大家来读一读。课件出示词语。
请学生带读。
出示卡片:焦急,请同学读一读。谁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着急)课件出示:焦
这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写这个字是我们应该注意什么?点名回答。
学生在纸上书写“焦”字。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找一找“焦急”这个词语在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这个农夫很焦急。(学生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天天去看、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
1、指名学生读第一句:体会焦急的语气。
2、第二句:禾苗真的一点也没有长吗?为什么农夫感觉不到禾苗在长高? 禾苗是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吗?(禾苗实际是长高了)
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好像”一词就说明禾苗是在不断生长,只不过速度不像这个人想象的那么快,因为两三天是看不出来的)
那个人为什么会认为“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呢?(因为禾苗生长的速度很慢,两三天是不会有多大变化的,而这个人不懂得植物生长的规律,所以就认为禾苗一点儿没长,于是就很着急地想办法帮它们长高)
指名学生读第二句,体会焦急的语气。
3、“转来转去”,从他的动作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他的焦急。
指名读第三句,把焦急的感觉读出来。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把焦急的感觉读出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农夫一直在焦急的等呀等,但是禾苗好像一点都没有长高,于是他决定要帮助禾苗长,你们想一想如果按照常理农民伯伯都会采用什么办法来帮助禾苗生长?
指生回答。(合理地浇水施肥、捉虫除草、松土等)
师:那我们这篇寓言中的农夫又是采用了什么办法来让禾苗生长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农夫用的是什么方法? 指名回答。(拔禾苗-------拔苗助长)
这段中(第二自然段)的哪个词最能表现出农民心情非常着急?(急忙)拔苗之后,农民心情有什么变化?
多媒体出示句子:他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种田人一直忙到太阳落山,所以他累得――(引导学生说出“筋疲力尽”这个词语并理解“筋疲力尽”)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这篇课文中我们还要学习一个生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生字“喘”,注意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点名回答)。
学生在纸上书写“喘”字。
出示词语“喘气”,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急促的呼吸)
找一找“喘气”这个词语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这个农夫为什么会喘气? 师:这个农夫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直忙到太阳落山,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此刻的状态。(筋疲力尽)
师:“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谁能通过动作来把这个词语表现出来。指生表演。(喘气、擦汗、趴地等)
师: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谁来读读他的话? 指名朗读。
师:他说的这句话有一个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卡片:“没白费”,想一想,“没白费”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用其他的说法。(白花、白用、白使、浪费等)
课件出示:力气总算没
,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师:农夫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是怎样的心情?
课件出示:他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
地说。(高兴、开心;乐呵呵、笑眯眯、美滋滋;兴高采烈、乐不可支)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这个农夫的办法到底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结果如何?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学生读。
师:禾苗都枯死了,但他之前还认为自己的力气没白费,其实他的力气全都白费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你们知道吗?
请你写一写,出示课件: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他一边
一边
地说:“
”。
如果你是他的儿子或女儿,你会怎么和你的爸爸说,把这个禾苗枯死的原因告诉你的爸爸。
学生自由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名回答。
(这个农夫违背了禾苗生长的自然规律,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办砸了。)世界万物都是按照自然规律生长的,时机成熟了,那禾苗就会长高。可那个心急的农夫却自作聪明地把禾苗拔高,破坏了自然规律,反而导致禾苗枯死了。
(五)、课堂拓展
讨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有拔苗助长这样的事例吗?
(养金鱼喂鱼食、强迫孩子在假期上多个补习班、长高吃补品、把花苞掰开......)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其实寓言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故事,还有很多道理蕴含在这个故事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寓言就开始盛行,流传至今的还有很多很多。课后,你们可以多找找这样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不仅要读,而且还要想一想,在这个寓言故事当中蕴含了什么深刻的道理。
1、读完后,教师发一些卡片给学生。
课文中出现了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从课文中出来了,而且在中饭的时候遇到一些险情,于是,这两个字都被拆散得七零八落了你们看看吧(师出示生字卡片)。他们很希望成为一个整体,你们愿意帮助他们恢复原型吗?
2、字的读音,跟老师读。
3、师强调这个字的结构和笔画。
4、师:他们还希望找回自己的邻居,你们能从这些汉字中找到他们的“邻居”吗?
5、这些生字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忙,现在他们又高高兴兴地回到了自己家中,回到课文中去了,你们还认识他们吗?下面,请你们大声地读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吧!
《拔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用现在的话说,大略是这样:古时候,有一个农夫,他在田里种了许多禾苗。可他觉得那禾苗长得太慢了,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禾苗拔得高一些。可没想到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
读到这儿,我不禁哑然失笑。文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却把农夫“自作聪明”之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像拔苗助长这样的事例。比如说:有个孩子个子长得比较慢,看起来很矮,于是家长们就自作聪明地买了许多补品,让孩子吃下去,希望孩子长高一些。可是那些家长却不知道补品会对身体起到副作用,反而影响健康。其实,等过几年,然会长高。在生活中,不但家长对孩子有拔苗助长的现象,老师对学生有类似的现象。有的学校只用五年的间就学完了六年的课程。也有些老师每天给学生布置一大堆作业,希望学生尽快成才。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尚知道“拔苗助长”的危害。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啊!请记住“欲速则不达”
以前,我家养了一些金鱼,我觉得它们长得太慢,我希望它们快点长大,就一直往鱼缸里投饲料,结果那些金鱼全都胀死了。
生2:我前天看到一朵花还没完全开,我希望它能早点开,就用手去把花瓣掰开,第二天,那些花瓣掉了好几瓣。
生3:前天,我急着把练习做好,结果错了好多题,别人都下课了,我还得留在教室里改。
在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例如,一位家长看到邻居家五岁的孩子能认许多字,可以看书、读报,也就急于要求自己的孩子认字,甚至不惜采用不适当的物质奖励或恐吓、体罚等手段,诱惑或强制孩子识字。可是自己的孩子偏偏无此兴趣,而喜欢画画或音乐。家长弃孩子所好,求孩子所恶,结果是欲求不得,反而伤害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展孩子之所长;循循善诱,对症下药,克服孩子之所短,以求扬长去短,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