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开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大胆创新,提速发展,为开县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22:5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共产党开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大胆创新,提速发展,为开县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共产党开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大胆创新,提速发展,为开县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一篇:中国共产党开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大胆创新,提速发展,为开县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大胆创新 提速发展

为开县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开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李 殿 勋(2012年1月16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开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开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县经济社会基本实现整体转型、提速发展的重要关头,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147”战略部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众志成城、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提速发展,改善民生、缩差共富,为开县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过去五年回顾

过去五年,开县移民、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五年来,在中共重庆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县委立足开县实际,组织带领全县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负重拼搏,全面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社会和谐化“四大进程”,坚持“三品”“两德”带队伍,“四大突破”促发展,初步实现“经济增长进入上游、社会稳定恢复常态、城乡文化普遍繁荣、党政运行民主公开”的整体转型目标,开始进入提速发展的良性轨道。2011年,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80亿元、比上年增长18%,比2006年增长1.1倍;地方财政收入20亿元、比上年增长93.2%,比2006年增长5.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4元、比上年增长15%,比2006年增长92.3%;农民人均纯收入6400元、比上年增长26%,比2006年增长1.5倍。

(一)移民搬迁如期完成

坚持移民工作为重为先,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累计搬迁安臵移民16.9万人、复建房屋473.1万㎡,创造了三峡移民投资强度最大、搬迁人口最多、拆房建房最快的“开县速度”。坚持立足长远靠发展、立足当前靠扶持,拓宽创业、就业两条致富路,强化低保、住房、养老、医疗、上学五条保障线,实施农村移民后期扶持项目364个,兑现农村移民后扶直补资金2.5亿元、城镇移民困难救助资金9654万元,促进移民安稳致富。通过移民搬迁,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建成了三峡库区一流的移民新城,被评为“巴渝新十二景”。广大党员干部和移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为三峡工程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四期移民工作受到了市委、市政府通报表彰。

(二)“三大基础”迅速强化 2009年,开县高强度大规模移民搬迁基本结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县委一班人审时度势,庚即从强化“三大基础”入手,即完善工作思路、提升干部队伍、优化发展环境,着力从全局和根本上推动开县“整体转型、提速发展”。经过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制定了“三年整体转型、五年提速到位、七年全面小康”一个总目标,做好“招商引资、开发建设、改革开放、安全稳定”四篇大文章,打好“移民、劳务、资源、生态、扶贫、乡情、帅乡”七张特色牌的总体战略部署,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对开县未来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四个进程”全面加速

加速工业化进程。实施“两大管道”招商,招商引资实现较大突破。依托资源优势搞好项目对接,成功举办第一届、第二届投洽会,中石油川东北天然气合作开发项目正式开工,美国雪佛龙优尼科东海有限公司在开县登记注册,天然气用气指标获得中石油批复并签订供气协议,五年来签订招商引资协议1802个、实际到位资金247.4亿元;依托乡情优势鼓励返乡创业,大力实施“万人返乡创业工程”,成功举办第一届、第二届乡情代表大会,返乡创业累计达2.3万户、总投资109.6亿元。按照“一区三园四分园多点”布局,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不断壮大能源、建材、食品、轻纺、机电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园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40万㎡,入园企业58户、已投产45户。按照“园城融合”思路,同步推进工业园区城市化建设,建成员工公寓、食堂、幼儿园、图书室等综合服务配套设施8万㎡。

加速城市化进程。实施“三级”开发,城乡建设实现较大突破。突出“千年开州〃灵动水城”两大规划定位,加速建设西部水城,启动东、西部新区开发建设,县城建成区达到24.5平方公里、人口近30万。实施“七位一体”滨湖景观工程,建成滨湖公园75万㎡,完成环湖南北两岸建筑风貌改造16.5万㎡,改造地下管网60公里、人行道地砖48万㎡,城市道路“白改黑”53公里,月潭公园、天然游泳场、影剧院、文化馆、体育场、体育馆建成投入使用,规划馆、博物馆、恒温游泳馆完成主体工程,体育公园基本建成,核心商圈面积达60余万㎡。推动“扩权强镇”工作,培育临江、长沙、岳溪、温泉4个小城市,启动建设风情名镇24个。成功举办第一届三色旅游文化节。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重庆开乾投资集团,整合重组国有资产160亿元,获批银行信贷资金66亿元。

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开展“六项改革试验”,统筹城乡发展实现较大突破。推进人口梯度转移,农转城26.7万人、农迁农3.7万人;引导土地入股集中,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组织730个,集中土地38万亩,促进规模经营;鼓励城市资源下乡,城镇下乡创业人员1059人,创办经济实体1260个,带动农户8.6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建设竹溪十里养生庄园、厚坝万亩水乡观光园等美丽乡村39个,启动整乡推进雪宝山区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打造万户老年避暑养生庄园;实施万亩地票储备,复垦新增耕地15085亩,生产地票10862亩,验收交易地票4117亩;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房屋所有权“三权”抵押贷款,实现抵押贷款9.1亿元。培育壮大“六荤三素”特色产业,粮油产业稳步发展,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213个,引进培育龙头企业55家,建立基地35万亩。

加速社会和谐化进程。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民主法治为关键、群众自治为基础,安全稳定实现较大突破。深入开展“三无”创建活动,开展“部门百场听证会”、“千名干部大下访”和“县长接待日”等专项活动,建立县级人民调解中心、政策法律咨询中心、医患纠纷调解中心、信访联合接访中心“四个平台”,完善社会矛盾化解“一岗三责”、对应回访、社区辩论、听证终结、依案宣传“五项制度”,设立困难救助、执行困难救助、涉法涉诉困难救助“三项基金”,全面排查、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信访稳定形势明显好转。推进“群众自治”,实施纵向行业自律、横向社区自治,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社会和谐基础不断夯实。推动文化服务大众,实施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工程,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全覆盖,城乡文化普遍繁荣。

(四)“六项民生”切实改善

吃饭方面,扶持创业1.45万人、带动就业5.8万人,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减少贫困人口9.1万人,兴建各类水利工程2万余处、五年累计解决60余万人安全饮水。居住方面,已建保障性住房1877套13.3万㎡、在建11650套58.7万㎡,建成农民新村73个,完成造林绿化10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上学方面,新建中小学、公办建制幼儿园各10所;实施学生“蛋奶工程”、“营养午餐”,每学期惠及4万余人;配备留守儿童“生活指导老师”234名;育人质量稳步提升。看病方面,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成功创“二甲”,建成标准化乡镇卫生院22个、村卫生室227个;实施基本药物零利率制度,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以上。出行方面,实施“532”畅通工程,开工建设开达高速、北环路升级改造、开州港综合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三类城市景观通道有序推进,投放城区免费公共自行车1000辆;新建公路1146公里,改造公路1540公里,实现通乡通畅100%、通村通达100%。平安方面,建立健全交巡警合一、校园安保新型警务体系,强化社会治安整治,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食药品、道路交通等违法犯罪,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宣教、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行动,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五)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巩固扩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唱读讲传”为载体,深入持久开展“三品”“两德”教育,扎实开展“三项活动”、“三项教育”和党员干部“七个一”系列活动,大力推进“四个全民行动”,全民精神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干部群众“精气神”整体提振。

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强化。推进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改革试点,试行党代会常任制,推行党代表任期制度,创新实行常委会“倒序发言制”、“量化表态制”和“集体票决制”,推进镇乡街道党委(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公开推荐”、直接或差额选举,推行基层党务公开。在全市率先配齐村(社区)综治专干。高度重视人大、政协工作,切实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全面推进国防建设、双拥工作,广泛调动群团组织发挥作用,不断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营造了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干部人才队伍有效提升。坚持“创新、高效、务实、清廉”总体要求,系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1+18”制度体系,完善领导干部“上、下、去、流”工作机制。推行现任干部选拔“五项公开”、候任干部培养“四步储备”、个别干部调整“三审提名”,选人用人公信度明显提升。建立政绩分类考核、重点工作绩效问责和人大政协“两任评价”制度,干部监督考核切实加强。建设“百千万十万”人才库,推进城乡人才互动“千人计划”,实施“万名人才引进工程”、引进各类人才3005人;开办职工夜校、创办“周末大讲坛”等,集中培训干部8500余人次。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夯实。推进农村、机关、学校、医院、“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落实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基本形成统筹城乡党建新格局。提高村(社区)干部误工补助标准和离职村干部定额补助标准,设立困难党员生活补贴和帮扶资金;选派大学生“村官”468名、机关干部439名、“三支”人员139名到村工作;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435个、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549个。

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深入推进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量身订做”党风廉政建设个性化责任书。规范落实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加强“三项治理”,开展“三项行动”,建立教育、提醒、警示“三项制度”,坚决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坚持任前谈话制度,在全国率先探索试行新任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家庭财产公示制度。建立完善行政审批代办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从源头预防腐败,提高行政效能。

同志们,过去五年,是我们攻坚破难,实现移民迁建总体目标的五年;过去五年,是我们众志成城,实现经济社会成功转型的五年;过去五年,是我们锐意创新,实现改革开放大力深化的五年;过去五年,是我们一心为民,实现民生福祉整体改善的五年;过去五年,是我们固本强基,实现党建活力明显彰显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等荣誉称号,成功创建重庆市卫生县城。

回首五年的历程,奋斗充满艰辛,成绩令人鼓舞。这些成绩,是中共重庆市委正确领导和深切关怀的结果,是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和团结拼搏的结果,是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在历届县委打下坚实基础上不断前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开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向所有为开县改革发展稳定,特别是近三年来为开县成功实现整体转型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工业化、城市化还有较大差距,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还十分艰巨;产业基础还比较脆弱、经济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社会稳定基础还不够牢固、公共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还不够密切、各级党政班子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大胆创新、务实操作,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未来五年展望

今后五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提速到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关键的五年。国家西部大开发纵深推进,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为开县提速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重庆城乡统筹改革试验、振兴“两翼”、缩差共富等战略大力推进,为开县提速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开县经济社会成功实现整体转型,总体迈入提速发展的新阶段,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激情高涨,为开县提速发展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未来五年,我们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147”战略部署,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主导,以缩差共富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社会和谐化进程,把开县由人口大县建设成为重庆经济文化强县,实现全面小康。

总体目标是:到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0亿元,建成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大城市框架,城镇化率达到50%,森林覆盖率达到50%。

——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强县。加大对外开放,加强合作协作,深化招商引资,全力打造“六大百亿级”工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六荤三素”特色农业产业,努力做大做优商贸旅游服务业,科学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把开县打造成为中国西部“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投资热土。

——建成西部最佳宜居城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力争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将汉丰湖打造成为中国工程湖泊生态典范;基本建成渝东北交通枢纽和渝川陕鄂边区物资集散地,基本建成“五个开县”,成为中国西部最佳宜居城市之一。

——建成城乡统筹发展模范县。深化人口梯度转移、土地入股集中、城市资源下乡、美丽乡村建设、万亩地票储备和农村金融创新改革,推进城乡资源互动、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建成思想文化道德高地。加强党性修养,强化党性锤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创新文化服务大众机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全市前列;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千年开州”、“三色旅游”文化,区域文化特色更加明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深入持久开展“三品”“两德”教育,引导全民知荣辱、扬正气、讲诚信,强化精神信仰,提升道德水平,建设幸福美好精神家园。

——建成西部民主法治示范县。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建立党委权力行使公开、程序公正、实体公平的“三公”运行机制,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以党务公开为统领,同步推进行政公开、司法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务实推进“六五”普法工程,加快依法治理进程,提升法治化管理能力。

要实现未来五年的总体目标,必须抓住以下关键举措: 加速“四个进程”。加速工业化,坚持“园城一体”、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的思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一区三园四分园多点”框架;依托资源和乡情两大优势强化招商引资,加速培育化工、能源、建材、食品、轻纺、机电六大百亿产业集群。加速城市化,着眼高端定位、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丰富内涵,打造“千年开州〃灵动水城”;坚持科学规划、功能配套、注重特色、生态环保,加速建设风情名镇。构建“一心四组团”百万人口城镇群。加速城乡一体化,加强城乡资源互动,促进城乡要素资源有序流动、高效重组、有效利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交通、能源、水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与管理,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努力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加速社会和谐化,加大民生投入,切实改善民生,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困有所济;创新社会管理,加强信访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狠抓安全生产,开展普法教育,推进群众自治,确保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推进“四大全民行动”。推进全民创新,完善全民创新机制,促进党政管理、生产经营、群众自治、科教文卫等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形成“人人创新,处处创新,时时创新,事事创新”的浓厚氛围。推进全民创业,坚持创业促进就业,实施返乡、微企、青年、妇女、退休职工、下乡、民兵等创业行动,鼓励人人创业、确保户户就业,营造“人人愿意创业”的良好氛围。推进全民教育,探索实施全民终身教育,加强全民思想品德、科学知识、政策法律、实用技能、文学艺术“五大类教育”,办好专家讲座、青年论坛、形势报告、城乡夜校,实现人人受教育、人人爱学习、人人增本领。推进全民健身,引导全民树立健身理念,坚持广泛开展步行、自行车、体操、球类、游泳、垂钓、棋牌、书画、歌舞和农村种养等健身活动,提升全民身体素质,促进全民身心健康。

强化“三大要素”保障。强化用人保障,创新人才使用、储备、培养、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施“万名人才引进工程”,动态储备“三万劳务人才”,打造库区人才集聚高地。强化用地保障,探索建立土地复垦奖惩机制,实施“五类万亩土地储备工程”,盘活城乡土地资源,保障工业发展、城乡建设、社会事业用地需求。强化用钱保障,搞好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保障产业发展、创业兴业、开发建设资金需求。

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宗旨意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增强党内民主,增进班子团结,激发党建活力;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原则,打造一流干部队伍;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确保风清气正,真正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有境界、有决心、有智慧、有能力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领导核心。

2012年工作

2012年,是开县巩固转型成果、推进提速发展的关键之年。必须紧紧围绕“147”战略部署,全面把握“总结完善、巩固提升”工作基调,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市化为重点,以城乡一体化为载体,以社会和谐化为保障,抢抓机遇、科学应对,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只争朝夕、奋力拼搏,推动开县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

(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切实改善“六项基本民生”

着力解决吃饭问题。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实施就业援助,鼓励扶助中小微企业发展,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增收;健全社会救助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挂钩、临时物价补贴与物价指数相协调的动态联动机制,保障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镇“三无”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实施空巢老人、残疾人关爱行动,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关爱帮扶;加快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实现应保尽保;实施动态扶贫,加快整村脱贫步伐,切实减少贫困人口。

着力解决居住问题。大力推进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推进商品房开发,基本形成政府保障房、普通商品房、高档住宅小区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推进生态移民,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提高群众居住质量。

着力解决上学问题。实施“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提升基础教育品质”工程,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提升教育质量;合理配臵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优质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解决“大班额”和农村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扩大“蛋奶工程”和“爱心午餐”实施范围,关爱照顾留守儿童,实施“免费中职教育计划”,促进教育公平。

着力解决看病问题。完成县人民医院“三甲”创建,加快精神病医院迁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100%;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加强医疗卫生行业作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着力解决出行问题。加快推进开达高速公路建设、北环路升级改造,抓好县城至临江、赵家至长沙高等级城市连接道前期工作,整治开云路、陈岳路,改造紫水至龙茶、岳溪至胡家通乡公路,加大乡村公路整治、硬化力度,优化公交网络和农村客运资源配臵,加快构建水陆并举综合交通体系。

着力解决平安问题。深化“三无”创建活动,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积极化解信访积案;推进干部下访群众制度化,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形成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新格局。深化扫黑除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强化治安防控,增强群众安全感。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巩固年”活动,深化食药品、交通、矿山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确保安全生产。

(二)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狠抓强农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按照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六荤三素”特色产业基地,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培育“开县春橙”、“开县木香”、“开州肉兔”、“汉丰湖生态鱼”等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效益。扎实开展“三农”培训,强化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注重“产加销”、“贸工农”有机结合,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坚持严格耕地保护,稳定粮油生产。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道路改造,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建立健全有效管护机制,全面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强化农业设施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已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综合效益。

实现农户万元增收。坚持把农户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围绕项目政策到户、帮扶指导到户,细化增收措施,广辟增收门路,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实现农户万元增收目标。

(三)加大“筑巢”“引凤”力度,培育壮大支柱工业集群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完善提升白鹤园,强力推进临港园、赵家园新区拓展,加快建设标准厂房,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同步推进园区城市化,加快完善保障性住房、学校、商场等综合服务配套设施;推行轻纺工业“总部在园区、分厂在乡镇、车间在农村、机器在农家”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返乡创业分园和创业点建设。

深化“两大管道”招商。依托资源、乡情两大优势,深化“百千万项目集群储备”,优化招商政策,创新招商机制,深度推介、科学对接;大力推进“万人返乡创业工程”,积极引导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兴业。

壮大工业集群。积极承接中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提升建材产业,壮大能源产业,培育食品加工业,发展以汽车、彩色打(复)印机、笔记本电脑生产配套为主体的机械电子产业,实现川东北天然气开县合作开发项目建成投产,初步形成轻纺产业集聚效应、食品加工业链条效应。

(四)打造“百亿商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培育滨湖美食街、老城老街等特色商业街区,着力建设美食、购物、休闲之城。加快建设城区生活物流园、渝东北建材家具批发中心和农产品批发中心、轻纺服装城等大型专业市场。引进金融机构在开县设立分支机构,搭建政银企三方互动平台,着力培育金融高地;做大盘强开乾投资集团,实现注资、融资、投资三个百亿目标,启动上市前期准备工作。开发“三色”旅游,创建刘帅故居和纪念馆4A级景区;开工建设汉丰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建成水陆换乘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加快雪宝山基础设施、南山森林旅游和旅游地产开发建设;培育挖掘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老年产业;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加速旅游设施配套完善,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五)加快推进三级开发建设,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打造西部水城。立足高起点、高品质,着力构建“一心四组团”城市格局,强力推进东西部新区、“五位一体”门户工程开发,基本建成西部新区;加快推进“七位一体”环湖延伸工程,启动建设北岸环湖通道,完成滨湖景观四期工程,初步建成明镜石公园、飞鹰包公园、滨湖公园镇东段,规划馆、博物馆、恒温游泳馆竣工开放;启动“中国举子园”、文峰塔、昭灵寺等人文修复工程;完成水位调节坝、“风雨廊桥”景观工程;加强城市管理、汉丰湖综合治理,规范交通、环卫、市场秩序。

培育风情名镇。突出基础设施、建筑风貌,加快旧城镇改造和新区拓展;统筹推进乡镇“六个一”公益设施建设,提升集镇功能;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坚决整治城乡违法建设行为,提升城镇形象。挖掘人文地理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全面启动风情名镇建设。深化“扩权强镇”改革,加快培育小城市。

建设美丽乡村。坚持完善基础设施、搞好建筑风貌、培育特色产业、注重生态环保“四项统筹”和好看、好吃、好玩、好购、好住“五好标准”,注重田园风光,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整乡推进雪宝山区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打造万户老年避暑养生庄园”工程,建成雪宝山区美丽乡村和老年避暑养生庄园。

(六)做好三峡后续工作,促进库区和谐稳定

促进移民安稳致富。推进移民培训就业基地建设,建立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与就业挂钩机制,加大移民就业培训力度,促进移民稳定就业;继续落实城镇移民困难救助、农村移民后期扶持和城乡移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加大库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助推农村移民增收致富,鼓励城镇移民创业致富。

编制后续实施规划。围绕“三有一新”目标,重点突出移民安稳致富、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编制好三峡后续工作实施规划,加强库区综合管理能力建设,有序实施后续项目,确保项目管好、资金用活、效益最大。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森林开县”建设和“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启动汉丰湖绿化工程,创建市级森林城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市级环保城市。加强三峡水库管理,加快集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清洁示范工程,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提速发展软实力 塑造新时期开县人文精神。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全过程,着眼开县历史积淀、道德根基、精神品质,大力弘扬刘帅精神、三峡移民精神、创业精神、抢险救灾精神,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开县人文精神内涵。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创建重庆市文明县城,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培育发展特色文化品牌。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坚持挖掘、开发、整合并重,打造“千年开州”、“三色旅游”等品牌文化。深入发掘整理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繁荣文艺创作,激励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着眼整体性、延续性,高水平规划设计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现代文化广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多渠道搭建对外文化展示平台,加大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推介力度,积极策划举办刘伯承元帅诞辰12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注重文化与产业联姻,把历史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发农村文化市场,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企业。创新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注重民间文化人才的发掘与培养,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参与开县文化建设,稳定和发展专兼结合的文化人才队伍。

加快发展公益文化事业。树立文化民生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文化需求,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免费开放公益性文化场所,着力打造15分钟城镇、半小时农村文化服务圈;深入开展“唱读讲传”,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组织开展城市文化下乡、农村文化进城活动;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八)深化改革开放,增强提速发展内动力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巩固和扩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乡镇党委换届扩大党内基层民主试点工作成果,深化现任干部选拔“五项公开”、候任干部培养“四步储备”、个别干部调整“三审提名”,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坚持“创新、高效、务实、清廉”总体要求,扎实开展“三项活动”,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党性作风实践锻炼,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完善并大力实施干部政绩分类考核、重点工作绩效问责、“两任”评价办法,加强干部监督考核;探索推进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改革。深化“百千万十万”人才储备,动态储备“三百人才”,继续推进“万名人才引进工程”。

推进城乡资源互动。大力推进人口梯度转移、土地入股集中、城市资源下乡、美丽乡村建设、万亩地票储备、农村金融创新,鼓励“富裕农民进城、贫困农民下山”,推进人口梯度有序转移;深化土地股份合作,大力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规模经营;实施“万人返乡创业工程”和“千户下乡创业工程”,促进城市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向农村有序流动,建立完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互动机制;推进农村宅基地复垦,加快地票储备;深化资产评估、抵押登记、风险分担、银行服务和产权交易“五项创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村房屋所有权“三权”抵押贷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进一步强化县级人民调解中心、政策法律咨询中心、医患纠纷调解中心、信访联合接访中心的功能作用,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群众自治”,推行横向社区自治、纵向行业自律,实现“社区风险由群众预防、社区矛盾由群众化解、社区管理由群众作主、社区服务由群众共担”。推进“六五”普法,开展法律进户活动,强化法治教育、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治水平。

(九)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强化提速发展组织保障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理论武装、思想引领,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创新党员干部集中培训、经常性学习教育等体制机制,始终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强化先进性建设,加强党性锻炼,进一步促使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规范落实“一讲二评三公示”,扎实开展争做“人民好公仆”活动,突出抓好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的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党员干部至少完成一种工作创新、提高一项工作效率、倡导一种文明新风、办成一件好事实事、结交一户工农朋友、帮扶一户困难家庭、宣讲一次政策法规“七个一”活动,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典型、通报批评一批表现一般或较差的个人,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办事效率。

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基层组织设臵,加大地缘、业缘、趣缘党组织组建力度,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党组织覆盖面;创新村(社区)干部选拔、教育和管理机制,切实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创新落实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健全完善党内关怀、激励、帮扶机制和村(社区)干部养老机制;深化城乡党组织“双结对”活动,加大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和“三支”人员的选派管理力度;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开门整风、开门纳谏,切实整治损害发展环境、危害群众利益等不正之风;注重源头预防、惩防并重,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继续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开展日常督导、重点督查,对重大工程、重要工作等进行真督实查、动真碰硬;着眼强化纪律、提高效率,大力开展治懒增效、治散强纪等活动,切实加强效能建设,以制度纪律的硬约束力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取得实效。

扎实推进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充分发挥好县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凝聚民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强人民武装工作,打造具有“帅乡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开县模式。领导和支持人民政府依法开展工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开展工作。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切实做好老干部工作。

同志们,伟大的时代赋予我们光荣使命,伟大的事业召唤我们开拓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重庆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艰苦奋斗的顽强作风,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为建设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开县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二篇: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次

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 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0月27日)

袁纯清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这次大会,是在我省转型跨越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社会和谐,组织和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开拓创新,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为再造一个新山西、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一、过去5年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以来的5年是极不平凡的5年。省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先后召开十三次全体会议,就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全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省委作出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部署,促进了干部群众思想大解放,描绘了科学发展新蓝图,全省呈现出人心思上、干事创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工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城镇化稳步推进。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9%。今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已成定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主导产业效益大幅提升,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新兴产业逐步壮大。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取得重大成果,山西结束“小煤窑”历史,进入集约、高效、安全开发煤炭资源的新阶段,产业素质和能源保障能力显著提高,能源基地更加巩固。以有力举措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大幅下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18%。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启动。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国有企业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增强。“引进来”、“走出去”成效显著,成功举办中博会和能博会,招商引资取得重大成果。

基础设施大为改善。高速公路今年将突破4000公里,铁路项目加快建设,机场建设力度加大。电力装机接近5000万千瓦。建成一批应急水源工程,引黄北干线工程胜利通水,山西“大水网”开工建设。省城十大公益建筑全面建成。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实现村级卫生室、村通广播电视、村通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饮水安全全覆盖,新的“五个全覆盖”推进顺利,全省农村面貌明显改观。扶贫攻坚取得重要进展。

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法治山西”建设扎实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全面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军地“双服务”和双拥共建取得新成效。

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社会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完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上重要位置,信访工作成效突出,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加强。

党的建设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富有成效,干部选学全面推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创先争优活动扎实进行。市县乡三级党委换届圆满完成。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班子结构得到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党务公开全面实施。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右玉精神,整肃纪律作风,部署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明显加强。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成效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过去5年,是思想大解放,积极探索山西科学发展新路的5年,全省上下深化了对省情的认识,打开了以转型跨越为核心的发展新境界。过去5年,是全省人民同舟共济、经受考验的5年,在大事多、新事多、难事多的情况下,上下齐心,攻坚克难,扭转了矿难频发的被动局面,摘掉了污染严重的“黑帽子”,遏制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态势,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山西步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过去5年,是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的5年,山西整体形象得到提升,干部群众焕发新的精神风貌。过去5年,是赢得发展大机遇、打造建设大平台的5年,国家赋予山西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政策,为我们推进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拉开了山西未来大发展的序幕。实践证明,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在关键时刻经得住考验,在逆境中砥砺奋起。我们难以忘怀的是,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来晋视察指导,特别是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山西视察,给全省干部群众以巨大鼓舞。5年的辉煌成就,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积极努力、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山西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晋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山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正视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不足和产业结构不优问题突出,新兴产业比重小,农业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节能减排压力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事业需要加快发展;一些领域改革滞后,对外开放程度和利用外资水平不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基础还不够牢固,社会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还有不少;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解放不够,作风不实、干劲不大、能力不足,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还比较突出。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5年的探索实践,使我们深切认识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强省之要、富民之本,必须把解决发展不足问题摆在工作首位,紧紧扭住不放;科学发展观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从资源型地区实际出发,走山西特色科学发展之路;解放思想是先导,必须不停歇地推动观念创新,通过打开思想的大门,进而打开发展的大门;改革开放是活力之源,必须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以大开放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民生为本是我们党的宗旨之要,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热忱关心群众,全力造福群众,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突出位置;统筹兼顾是科学方法,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勇于担当、真抓实干是必备品格,必须弘扬只争朝夕、干事创业的精神,在顽强拼搏中加快改变山西面貌;党的建设是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用党的建设新成效保障经济社会新发展。

二、坚定转型跨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转型跨越发展,实质是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山西的具体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之举,是到建党100周年全国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总目标。我们所有的努力,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全部追求,都是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放眼全国,东部发达省份已经或即将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中西部省份普遍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巨大成绩,但是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左右,在全国和中部地区居靠后位置。能不能尽快缩小发展差距,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现实地摆在各级党组织和全省人民面前。我们要凝心聚力,奋勇前行,唱响转型跨越主旋律,打好实现全面小康攻坚战。

在解放思想中打开视野。转型首先思想观念要大转变,跨越首先思想境界要大提升。解放思想要求我们,必须摆脱煤炭依赖、政府依赖、路径依赖的思维惯性,开辟多元发展、全民创业的新天地;

必须丢弃自以为是、自我满足、自我封闭的狭隘意识,跳出山西看山西,在追求卓越中发展自己;必须改变坐而论道、空泛议论、眼高手低的行为习惯,勇于破解现实课题和棘手难题;必须摒弃不敢担当、缺乏闯劲、怕当出头鸟的保守思想,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必须跳出求稳守成、小富即安、不富亦安的心理局囿,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历史巨变。

在坚定信心中激发动力。我省作为煤炭大省和老工业基地,转型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面对全国各地竞好争先的发展势头,面对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挑战,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同时要看到,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正从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我省具有较好产业基础,一大批转型项目陆续建设,发展后劲和协调性增强。基础设施的改善,山西通江达海正在变为现实,不仅延伸了发展半径,而且拉近了与发达地区的空间距离。中央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确定山西为循环经济试点省、生态建设试点省尤其是转型综改试验区,政策效应进入深度显现期和集中释放期。山西资源富集,“有中生有”得天独厚,“无中生有”有势可倚,尤其是转型跨越正在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就一定能够加快实现全面小康。

在奋力赶超中争先进位。追赶型发展是欠发达地区的不二选择。要以勇于超越的闯劲,人一我十,人十我百,敢与发达地区比肩,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以新的理念和机制,激发劳动、知识、资本、管理的活力,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跳起来摘桃子,实现超常规发展,每年追赶一个百分点,到2016年有一批市县实现全面小康,全省总体实现程度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山西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五年,是大有可为、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转型跨越的机遇期,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总体战略,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龙头,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创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全省党员干部群众,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经济总量有新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40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排位前移。

产业发展有新体系。在为国家提供能源支持的基础上,新兴产业比重和循环经济水平大幅提升,人才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区域发展有新格局。“一核一圈三群”城镇体系加快建设,百万人口城市有新的增加,城镇化率接近60%,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更加清晰,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产业园区和区域发展板块。

民生福祉有新水准。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万元以上和1万元以上,一批县(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基本消除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县,现有贫困人口一半以上实现脱贫。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事业投入明显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收入水平、健康水平、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管理有新作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公平正义充分彰显,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社会总体和谐稳定。

生态环保有新局面。节能减排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市区和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发展环境有新气象。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效能明显提升,全民创业氛围浓厚,人才外流状况得到扭转,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幅提高,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实现了上述目标,山西就不再是发展滞后的省份,就为2020年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将成为山西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三、抢抓机遇,全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

资源型地区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在调整结构、促进转型上进行了艰辛探索。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我省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山西转型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区域为单元寻求突破,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选择,综改试验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新特区”。我们要用好这个大平台、大政策、大机遇,在生产力层面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在生产关系层面深化配套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使山西经济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发生显著变化。这是富民、强省、利国之举,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核心在转型。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拓展山西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在发展形态上,实现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促进煤炭及其他原材料产业内涵式发展,加快现代制造业发展步伐,使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成为新的发展特征,使产业高端化、发展高质化、装备现代化、管理精细化成为新的竞争优势。在发展方式上,实现粗放高耗增长向集约绿色发展转变,强化低碳发展理念,全面实行煤炭等资源的清洁开采和高效利用,建设生态矿山,降低发展的环境生态代价,提升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构建具有资源型地区特点的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协调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定位上,实现煤电基地向综合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转变,建设一批煤电一体化、多产并举的能源综合企业,把单一优势转化为多个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推动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山西成为新兴产业崛起之省。在发展方向上,实现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统筹开发利用地下地上两种资源,做好煤与非煤两篇文章,实现资源与资本、科技、创意的结合,对矿产资源进行深精加工,对人文历史资源进行高位开发,把优势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发展动力上,实现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坚持人才强省、科教兴省,促进生产要素向创新领域集聚,以技术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以自主创新推动发展转型,以劳动者素质提升增强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根本在改革。革除阻碍资源价值最大化、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弊端,突破制约科学发展和创业活力的桎梏,搞好顶层设计,加快形成有利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新产业转型促进机制,理顺煤炭等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建立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制,推进资源开发收益主要用于发展接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鼓励类服务业。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制定切合山西实际的资源税税率,完善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理顺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节能节水降耗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创新土地管理机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建立跨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机制,建立土地利用规划评估修订机制,统筹开发利用成片盐碱地和整合利用工矿废弃用地,大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拓展转型和民生项目用地空间。建立生态环境产权制度,建立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市场,完善煤炭开采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窠臼。加快构建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适应的资本市场,对转型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信贷倾斜,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增加,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企业转型主体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兼并重组,加快实施十大企业“双千亿工程”,支持优势大型国有企业尽快跨入世界500强。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力度,凡法律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全部放开,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确保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在全社会形成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关键在实践。先行先试是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最大政策。从每个单位做起,从具体项目开始,大胆探索实践,特别是要抓紧干几件具有全局性、标志性的大事。要在重大转型项目上先行先试。实施煤层气综合利用、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矸石发电及粉煤灰开发利用、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产业工程。只要是资源就地转化项目、循环经济项目、符合科学发展的项目,都要抓紧推进。要在政策创新上先行先试。切实用好现有政策,积极争取新政策,在实践中探索创造性政策,移植推广其他综改区的好政策,学习借鉴国际上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成功经验,清除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形成一系列推动山西发展的“晋”字牌政策。对转型综改试验走在前列的地方,给予资金、土地等方面的倾斜。对敢闯敢试、先行先试成绩突出的干部、企业家和各类人才,给予褒扬和重用。要在板块突破上先行先试。推进“一市两县”、“一市两园”、“一县一企”转型综改试点,加快扩权强县步伐,重点在减少管理层次,下放计划、财政、项目、税收、土地管理权限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转型综改试验排头兵,取得经验后全省推广。要在破解发展难题上先行先试。着力破解生产要素过度向资源型产业集中的难题,努力改变一煤独大、结构畸重的产业格局;着力破解资源型经济导致生态大规模破坏的顽症,加快生态修复治理;着力破解环境保护约束机制和利益导向落实难的问题,持续全面改善环境;着力破解资源型经济伴生的社会矛盾,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今后五年是关键。在国家批准的综改试验区中,山西是唯一的全省域试验区,也是为数不多的资源型试验区。改革开放30多年后,山西这个内陆省份和能源基地站到了改革试验创新的最前沿。“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要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确保今后五年实现转型综改试验的重大突破,在全国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功之路!

四、“四化”引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山西传统产业占主导,农业立地条件差,城镇化滞后,生态环境脆弱。扎实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是转型跨越的主要任务。

推进工业新型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一要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在资源原材料深度加工中催生新产业,追求高效益。着力“用”好煤,努力实现全省新增煤炭一半左右就地加工转化。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努力建设1亿千瓦级电力强省,外送电装机力争达到5000万千瓦。重点煤炭企业非煤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推进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等深加工,实现“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上下联产”的转变。提高优势原材料加工能力,巩固不锈钢产业的全球领军地位,打造国家级不锈钢及铝镁合金制品基地。二要提升传统产业循环率。把循环经济作为工业新型化的基本路径,在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基础上,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使循环经济成为我省产业的基本模式,推动企业、园区、产业、社会循环发展。五年内基本完成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新项目新产业要把全循环作为准入门槛。构建循环技术体系,实现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重点推进煤矸石、工业固废和废气余热、城市污水垃圾、矿井水等综合回收利用。发展循环型服务业和农业。三要提升新兴产业占比率。打造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煤机制造基地。有重点地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建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品牌。建设数个百万吨级节能节水型现代煤化工项目。发展特色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把环境压力变为发展动力。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发挥军工企业的优势和作用。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产业水平,使信息产品和服务更好地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融合。注重总体策划,强化创意开发,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发展以金融、会展、中介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交通运输和煤炭交易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房地产与建筑业水平。发展家庭服务业。太原和其他有条件的城市要建立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四要提升节能减排率。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产业、财税、价格、金融等政策,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实施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排工程,加强对重点排污耗能企业的监测监管。推进节能减排市场化进程,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五要提升科技贡献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跨越工程,弘扬创新文化,提高创新指数,加快建立山西特色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大中型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培育扶持更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实施一批对转型发展有引领作用的重大科技专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提高一倍以上。规划发展一批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山西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太(原)榆(次)科技创新城,打造以科技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极。

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发展大局,必须始终作为重中之重。一是把确保农民收入翻番作为核心任务。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深化农村改革,调动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严格保护耕地,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组织农民开展多种经营,有序转移富余劳动力,帮助农民扩大资本、积累财富,使农民共享公共财政阳光,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加。在山老区实施“一村一井”工程,发展“五小”水利,使农业人口实现人均1亩水浇地。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重点解决6000余个低收入村的农民收入翻番问题。二是把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大同、晋中、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1万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6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深入推进“513工程”,在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基础上建设特色农产品强省。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级全覆盖,农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战略举措。针对不同县域特点,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一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强县富民的大项目,每个县都要建成一到两个工业园区或产业集中发展区。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县域流动,打造20个以上中部和全国百强县。四是把新农村重点村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以煤补农、以矿帮村机制,培育新型农民,在实现新的“五个全覆盖”基础上,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每年推进100个新农村连片示范区、30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力争到2016年全省农村都达到重点村建设标准。五是把扶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作为突破重点。实施以产业开发为核心的扶贫板块推进战略,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五年内基本完成山庄窝铺移民搬迁。

推进市域城镇化,让“人”字型城镇框架更加富有活力。围绕“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格局,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形成梯次明显、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态势,构筑适宜居住、有利发展的社会体系。一要支持太原率先发展。把太原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先区、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和谐社会的首善区,充分凸显太原都市圈在全国城市群版图中的地位和全省发展龙头作用,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一极。建立领导协调指导机制,坚持一个规划统筹、一个标准建设,实质性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太原都市圈的城镇化率、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城镇群,经济总量占比明显上升,对忻州、吕梁、阳泉等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二要加快区域性城市群的建设和融合。全面建设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城镇群。加快上党等城镇群建设步伐。通过组团式发展,加快城乡统筹,优化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三要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提高产业和人口吸纳承载力,扩大对农村的辐射力。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历史文化名镇和旅游大镇。依托城镇布局,建设一批产业带、文化带、生态带。四要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强化规划的前瞻性和建设的创新性,塑造城市精神,推广信息化管理,重视发展公共交通,增强通达性、功能性、服务性、安全性。加快新区开发和旧城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促进“城”、“矿”互动融合,支持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推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

推进城乡生态化,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建设与绿化同步、经济与生态并重。致力于建设绿化山西,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年完成营造林400万亩以上。建设晋北晋西北防风固沙、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太行山土石山区水源涵养和平川盆地防护经济林等生态屏障。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林业开发和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推广“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等造林绿化模式,完善以煤补林及绿化激励机制,推进煤矿和非煤矿山生态恢复。致力于建设气化山西,推广清洁能源,加大煤层气抽采开发力度,建立“四气”合一体制机制,完善输气管网,推进市、县、重点镇及工业园区气化全覆盖。大力发展农村沼气。致力于建设净化山西,实施“绿色生态工程”和污染减排“4+2工程”,以汾河为龙头的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实现每个县城有垃圾无害化处理、集中供热设施和生态公园。致力于建设健康山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着力解决饮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问题。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四个山西”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和我省整体形象,要扎实有效推进,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五、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

开放水平决定发展水平。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展示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辉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也一定能够塑造一个更加开放的新山西。开放即发展、发现即发展,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提升经济外向度,将山西发展主动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中,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

招商引资引智是首要任务。重视资源的交换价值,利用地下地上优势资源换市场、换技术、换资本、换项目,形成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机制,“四位一体”抓好项目的储备、签约、落地、建设,吸引更多有利于转型的生产要素进入山西。充分发挥企业招商引资主体作用,推动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大力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和世界500强,发挥好驻地央企作用,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地区)的交流合作,发展区域总部经济。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加大高附加值、自主品牌商品出口,积极引进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及关键设备。要把招商引资作为考核市县的重要指标。

打造开放平台是关键环节。加快建设内陆口岸和综合保税区,扶持发展具有复合功能的大型物流园区,以优惠的政策、齐全的功能、便捷的通关吸引战略投资者。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是开发开放的第一梯队,要理顺体制机制,承接产业转移,发挥引领作用,确保招商引资年均增长30%,发展速度达到20%以上。发展服务贸易,建设服务外包基地。

扩大区域合作是重要突破口。加强与京津冀和中部省份的协作发展,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引深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我省与发达地区的原料供应、产品供需关系要上升为产业互动关系,实现经济协作联系的提档升级。加大与沿海城市的合作力度,有重点地参与港口建设。加强与呼包鄂经济圈、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互联互动,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完成援疆任务,深化两省区战略合作,开拓与西北乃至欧亚地区的合作领域。

营造良好环境是制胜砝码。下大力气解决投资者反映强烈的软环境不“软”问题。开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建立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创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规范行政执法,推进“阳光司法”,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建立健全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创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今后五年乃至整个战略机遇期仍是基础设施攻坚期、完善期,要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协调化发展。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建成大西客专、中南部铁路通道。完善机场布局。加快形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加快建设“大水网”,用好地表水,保护地下水。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要在全社会培育开放文化,弘扬晋商精神,形成包容开放、互利互惠、共赢发展的人文环境,使三晋大地成为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汇集之地、畅通之地、兴旺之地!

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增强各项事业活力,充分调动全省人民群众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凝聚各方力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和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完善地方性法规,提高立法质量,增强监督实效,强化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搞好决定重大事项、人事任免等工作,做好代表工作。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切实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办理和成果转化工作。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实施“同心工程”,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充分发挥工商联作用,做好侨务工作,促进晋台交流,贯彻民族宗教政策,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二)扩大基层民主,夯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深入推进“四议两公开”,组织群众管理好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

(三)加快依法治省进程,建设“法治山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级党组织都要自觉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争当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模范,不断提高党委、政府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扩大司法民主,强化监督制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法涉诉问题,严肃惩处徇私枉法、执法犯法、以权压法行为,提升公正廉洁执法水平。抓好“六五”普法,推进地方和行业依法治理,增强人民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意识。

(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法治廉洁效能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实行流程再造,推行电子政务。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追究制。完善统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强化绩效考核。精简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降低行政成本。积极稳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五)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支持国防和驻晋部队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能力,抓好民兵预备役工作,加强人民防空建设。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七、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建设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宏伟目标。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建设文化强省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转化为新的发展优势,增进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回答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山西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活动,引导培育积极向上、理性平和、宽厚包容的社会心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重点学科。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引领舆论的重要作用,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管理,用先进文化占领舆论阵地。

(二)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改革带动文化大发展,创新促进文化大繁荣。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支撑。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更多更好地出精品。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纳有益文明成果,在文化创新中深刻表现山西人民的伟大创造和精神风貌。培养引进一大批文化领军人才,形成与转型跨越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实力,与文化资源大省地位相匹配的文化优势。

(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们的基本职责。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社区、农村为重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抓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建设和完善市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推动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优势企业和品牌。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更是促进转型发展的生力军。实施“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战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化与旅游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普遍规律,更是山西的优势和潜力所在。按照做大在文化、拓展在旅游的思路,在文化旅游水乳交融、高端嫁接、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做好做活山西“地上”这篇灿烂的大文章。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资源型企业和资本进军文化产业。鼓励各地发挥优势推动文化振兴,建设文化强市、强县。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网络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做大做强省属重点文化企业。未来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超过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6%左右,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跃居中西部领先水平。着眼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提升形象,打造具有山西特色、国家水准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使三晋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日益增强,不断扩大!

八、以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资源型经济的全面转型,必然会使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

(下转第三版)

要谋民生之计、解民生之急、办民生之需,把就业和群众收入作为考核各地的最主要指标,推动民生工程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迈进。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建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一)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深入开展创业型城市(县)创建活动,建设市县两级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创业培训、政策扶持、创业服务,突破小额融资和场地提供“瓶颈”,大力扶持微小型企业发展。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完善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城乡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遏制和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两年内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人民,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覆盖所有从业人员,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建设县乡两级社保服务平台,推广社会保障“一卡通”。发挥商业保险作用。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低收入农户冬季生活用煤补贴供应机制。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妇女儿童工作和老龄工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两年完成城市和国有工矿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步伐。

(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完善山西特色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扶持对我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确保每一个未能进入高中、大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健全资助体系和奖学金制度。优化结构,提高待遇,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占GDP的比重达到4%以上,引导社会资金兴教助学。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支持和引导民办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四)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把五年内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基本目标。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基本医疗卫生公益性质,坚持政府主导,五年内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省人民人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全面推进县域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发挥县医院的龙头作用,筑牢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妇幼保健网络,健全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健全卫生应急机制。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应对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资源型地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特点规律,坚持民生为基、服务为先、管理为要,实现权益有保障、诉求有渠道、矛盾能化解、怨气可释放、危机能控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要夯实基层基础。推进社会管理观念、举措、方法创新,把社会管理与各项建设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精力向基层倾注,资源向基层倾斜,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能够办好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要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党委和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制度。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机制,提高舆情应对处置能力和虚拟社会引导管理水平。要提高防控能力。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要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机制,强化社会矛盾源头治理,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发现化解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做好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改进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有效预防和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对城乡治安复杂地区进行重点整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广泛开展平安和谐创建活动,建设平安三晋。

(六)坚持不懈狠抓安全生产,树立安全发展新形象。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第一责任。没有安全保障什么事也干不成,任何时候都要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着眼于全面安全、本质安全、持久安全,始终坚持从零开始,健全安全生产体制机制,落实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安全生产投入,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弘扬安全文化,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素质。煤矿全面推行机械化生产、信息化管理,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提升安全装备水平,推进煤炭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确保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稳定在国内先进水平。深入开展交通、消防、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民爆物品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要人人讲安全、时时抓安全、事事重安全,巩固和发展我省来之不易的安全生产良好局面,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直至根本好转,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九、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党面对的“四个考验”,是对每个共产党员的考验;党面临的“四种危险”,每个共产党员必须时刻警示在心。山西是北方地区较早建立党组织的省份,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宝贵党建经验。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完善党建工作格局,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转型跨越中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一)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党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对每个党员来说,理想是前进之炬,信念是力量之源。要从战略高度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引深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实施“党员干部读书工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在学习中提高理论水平,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综合素质。发挥党校和行政学院主渠道作用,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党性教育,引深干部选学和在线学习。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转型跨越的积极推进者。

(二)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建设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一把手”要以身作则、作风民主、正确集中,班子成员要密切配合、相互补台、团结共事,不断增强班子的决策力、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战斗力。完善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实行常委会和全委会票决制。加强市县乡党委书记培养选拔和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政治素质和抓班子、带队伍、干事业水平。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信息公布制度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探索改革党内选举制度,积极稳妥地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

(三)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打造一支在转型跨越发展上有激情、有能力、有思路、有作为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转型跨越关键在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重视选用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重在“赛场选马”,注重在科学发展主战场,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在应对复杂局面、处置疑难问题的关键时刻,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现实考验中,识别和选拔干部。特别注重培养和选拔适应转型跨越发展要求的干部,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干部,在关键岗位有作为的干部,在艰苦地方和环境默默工作的干部,具有较强潜质的干部,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让吃苦的人吃香,让有为的人有位。多岗位锻炼干部,推进干部交流。加大培养和选用年轻干部力度,有计划、有重点选用优秀年轻干部到艰苦地方、重要岗位任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初始提名制度,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完善对干部德的考评办法,探索实行干部实绩公示制度,建立差额选拔干部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力。加大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力度,定期面向全国公开选拔省管干部。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健全选人用人责任追究制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完善干部退出机制。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对干部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严格目标责任考核。

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健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和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引进培育并举、生活补贴和项目资助并重、待遇与贡献挂钩的高层次人才开发使用机制,大力引进转型跨越发展亟需的新兴产业企业家人才和高端创新人才,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上取得突出成效。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人才集聚、人才辈出、人才大展身手的生动局面。

(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基层扎实,坚如磐石。引深创先争优活动和三级联创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创科学发展之先、争转型跨越之优。着眼于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等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为目标,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国有企业党组织书记,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居委会主任、企业董事长。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通过联建、帮建和选派干部,实现城乡基层党建资源优化配置,健全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干部和党员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民收入翻番中的带动作用。完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任职工作机制。鼓励机关干部到农村(社区)工作。增强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功能,健全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党群共建,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注重在生产一线培养发展党员,实施村村都有新党员工程、社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扩容工程。以关心帮扶老党员、困难党员和农村基层干部为重点,落实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五)加强作风建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是我们党生存的根据、力量的根源、执政的根基。越是条件好,越要时刻惦记群众疾苦;越是工作千头万绪,越要把为群众办实事放在第一位;越是担任领导职务,越要主动深入基层,接好“地气”。把学习弘扬右玉精神不断引向深入,教育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包村活动,县以上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每年都要到农村、企业住几天,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提倡求真务实之风、真抓实干之为,狠刹闲话生非的不良风气,拉拉扯扯的庸俗风气,吃拿卡要的恶劣风气,对效能低下、懒政怠政、不负责任、执行不力、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的人和事要敢抓敢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改进文风会风。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用真情真干真表率,焕发全省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强大合力。

(六)提高反腐倡廉水平,构建山西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是我们党必须始终抓好的生命工程。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加强对转型跨越发展、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重大民生工程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强化廉政教育,建设廉政文化。领导干部要自觉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严格执行《廉政准则》等规定,勤政为民,公道为政,廉洁为官,决不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谋一己之私,决不在各种考验面前打败仗,决不放任和纵容任何消极腐败现象。深入推进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不论什么人,不论职务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依纪依法惩处,决不姑息。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健全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注重廉政风险防控,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加强党内监督,完善巡视制度。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自觉在监督下行使权力、开展工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同志们,山西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传统,山西人民勤劳、智慧、淳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进取、特别能奉献。山西人民在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在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在加快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征程中,一定会创造新的辉煌。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们要办好两件大事:一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力争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五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一件是抓住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机遇,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这两件大事是全省人民的共同事业,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是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和重托!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珍惜国家给予我们的政策支持,鼓起时不我待、先行先试的勇气;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适应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激发负重爬坡、敢创一流的胆气;必须增强创新意识,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升级浪潮,保持奋发图强、勇攀高峰的锐气;必须增强责任意识,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树立敢于担当、成事创业的志气,想大发展、谋大发展、干大发展,努力开创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

同志们,转型跨越使命光荣,全面小康前景灿烂。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带领3500万三晋儿女,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奋斗!

下载中国共产党开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大胆创新,提速发展,为开县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共产党开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大胆创新,提速发展,为开县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