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3 22:1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鸡兔同笼》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鸡兔同笼》教学案例》。

第一篇:《鸡兔同笼》教学案例

《鸡兔同笼》教学案例

[设计说明]:

“鸡兔同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在传统教材中,这一问题都是以提高题出现,面对的是少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新教材中,此问题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内容。“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鸡笼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在设计《鸡免同笼》一课时,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

一、由《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首先通过富有情趣的古代课堂,生动地呈现了在《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并通过小精灵的提问激发学生解答我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的兴趣。

二、注重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考虑到《孙子算经》中原理数据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中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简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

在教学例1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匀,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除例1中运用的方法外,在阅读材料中也介绍了一种古人常用的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古人巧妙的解题思路。

三、拓宽对“鸡兔同笼”问题的认识,明确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问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或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四、在教学中体现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

“鸡兔同笼”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 1 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展开讨论,应用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方程等方法,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题,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意图在给多种方法寻找一个“接点”,这样不至于被多种方法所困,体现“教是为了不教”,数学不在于求多而是求联,从而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112-115页内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尝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2、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1、简要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

2、课件展示主题图(配音)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3、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4、揭示课题:在今天的数学广角里,我们来研究中国古代的这道数学趣 题――鸡兔同笼。

二、教学新知

1、化繁为简。

(1)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2)课件变换数据,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探究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解法(1)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①学生们猜一猜鸡和兔可能有多少只?将可能的情况列成表格。②我们应该怎样判断哪种情况是正确的呢?

③学生经过计算找到正确的结果并在全班进行交流。(2)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①当笼子里有8只鸡时,一共有几只脚?

②用一幅图表示出这种情况,将这种情况与实际的26只脚相比较,你能不能算出鸡与兔的只数。

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这种情况少10只脚,把一只鸡换成一只兔子可以补2只脚,把5只鸡换成5只兔子可以补10只脚,因此笼子里有5只兔,3只鸡。

④根据这幅图,我们该怎样列出算式呢?

⑤教师小结:可以通过假设笼子里全部都是鸡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⑥如果假设笼子里都是兔,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解答,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3)列方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①如果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设呢?(设鸡有x只,兔有(8-x)只)②学生独立尝试列方程解决问题。

③学生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全班进行交流。

3、介绍古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

三、应用拓展

1、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2、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提问:根据图中你能了解什么信息?(一条大船乘6人,一条小船乘4人)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六第一、二、三题。[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问题,过去是少数精英学生竞赛的内容,如今编入了六年级数学广角,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内容。对学生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用假设法解答,学生理解起来很难,如何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学习得好、学得乐。我特别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多手段、多层面、多角度地探索问题,学生先后运用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解等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方法,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创新意识。在注重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还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自主优化,注重了不同策略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注重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局限性和一般性。

2、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新的问题提出后,我并没有急于讲解如何做的方法,而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共同研究讨论。使同学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拓了思维,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从一般验证到表格中数据变化规律的发现,从列表法很快自然联想到假设法、列方程解法,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特殊到一般,从借鉴到创新、从肤浅到深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如:用容易探究的小数量替代《孙子算经》原题中的大数量的“替换法”解决问题,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和方法;用“算术法”解决问题,渗透了假设的思想和方法;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渗透了代数的思想和方法等等。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无疑奠定了可持续发 展的坚实基础。

4、注重数学变化的传承

鸡兔同笼问题是《孙子算经》中一道影响较大的名题,一直流传至日本等国,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众多数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教学中,教师把《孙子算经》中的原题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极大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地传承和弘扬了经典的数学文化,较好地体出和提升了课堂的教学品味。

反思本节课,在整个课堂中,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学习的乐趣。但在教学时间的控制上还略显紧张,一些环节的处理还应该在以主次的角度更好地进行设计,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解决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

第二篇:鸡兔同笼教学案例(范文)

《鸡兔同笼》教学案例

姓名:宁红刚

单位: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磻溪中心小学

《鸡兔同笼》教学案例

宁红刚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简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问题。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猜测、列表、假设或列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习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或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设计理念】:

“鸡兔同笼”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展开讨论,应用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方程等方法,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题,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情境,了解“鸡兔同笼”的问题,感受古代数学的趣味性。

2、在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经历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解等方法的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策略的优化。

3、通过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练习,培养数学思考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让学生诵读古诗。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师:从同学们刚才背得诗词中,让我们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然而这种文化的精髓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中,在数学领域也有充分的体现。例如我们数学课上接触过的七巧板,九宫格填数等等,这些都起源于中国古代,不仅如此,在数学领域还有《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古代名著流传于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千五百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趣味数学题“雉兔同笼”问题,这个“雉兔同笼”问题曾漂洋过海,传到日本、欧洲等国,对世界各国的文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2、课件出示主题图和原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

生:有鸡和兔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看有35个头,从下面看有9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出示题目: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 “鸡兔同笼”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即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数学同样也是一种文化。利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数学趣题直接导入新课学习,既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数学文化的悠久与魅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明确了本节课学习的目的与要求,并为后面充分地探究学习争取了时间。】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第一次探究学习

1、师:这个问题看似比较复杂,当我们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学会“退一步”,我们都听过“退一步海阔天空”,那我们就将头的个数,脚的只数变小来思考一下。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人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大家动脑筋猜一猜,“从上面数,有3个头,从下面数,有8只脚,鸡兔各有几只?”

2、学生猜测。提出要求:

(1)你是怎么猜的,说一说你猜的过程。

生:我猜有2只鸡和1只兔,因为2×2+1×4=8,符合题目要求。师:2×2+1×4中的2和4分别代表什么?

生:2是鸡的脚的只数,4是兔脚的只数。(引导学生说出隐藏了条件: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

师:原来这道题目里面隐藏了“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这两个条件。(教师板书: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2)你能将你的猜测过程画出来吗?说说想法。师:你会怎样画?怎样画方便?

(渗透符号的思想:用○来表示头,用 ▏来表示脚。)生:用○来表示头,用 ▏来表示脚。

指名学生上台画,其他学生观察他画的过程,做出评价。师提问:说说你先画的是头还是脚? 生:先画头。

师:为什么要先画头呢?

生:因为鸡有1个头,兔也有1个头,题目说有3个头,那就是有3只动物,所以要先画头。

师:为什么每个头下面要先画2只脚? 生:至少鸡有2只脚,所以先画2只脚。师:那多出来的脚是一只一只的往头下面添吗?

生:不是一只一只的添,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只脚,所以要两只两只的添。师:这类问题我们还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来解决,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画图法。

【设计意图:将《孙子算经》中的原题中的数据由大变小,既为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也巧妙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将大数目的“鸡兔同笼”问题转变成小数目的“鸡兔同笼”问题后,使得用画出直观图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了可能,经历画图法的过程后,同时为后面假设法的学习做了准备。】

(二)第二次探究学习

师:我们刚才退一步将头的个数,脚的只数变小将问题解决了,那我们还要退中有进。

1、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提问: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已知条件? 生:鸡和兔一共有8只,它们共有脚26只。师:你怎么知道鸡和兔共有8只? 生:一共有8个头,所以一共有8只。

2、引导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学习。(1)列表法

师提问:鸡和兔一共有8只,那你能不能猜测一下鸡兔可能各有几只?课件

生:鸡8只,兔0只;鸡7只,兔1只;鸡6只,兔2只;鸡5只,兔3只;鸡4只,兔4只;鸡3只,兔5只;鸡2只,兔6只;鸡1只,兔7只;鸡0只,兔8只。

师:可能的情况是这几种吗?(课件出示可能的情况)

师:要想能够没有遗漏,没有重复的例举鸡和兔各有几只的可能情况,那我们就要像这样有序地来例举。

师:这位同学的猜测始终围绕着鸡和兔一共是几只在猜? 生:8只。

师:有这么多种可能,究竟哪种猜测是正确的呢?怎么才能知道哪种可能是正确的,鸡是几只,兔是几只?

生:验证。

师:验证?如何验证?就是算什么? 生:就是算鸡和兔脚的总只数。

师:有9种可能,那我们从哪里开始验证呢?

生:可以从鸡8只,兔0只开始,一个一个地验证脚的总只数。师:这样验证可以,还可以从哪里开始验证呢? 生:可以从鸡4只,兔4只开始。4×2+4×4=24 师:验证了鸡4只,兔4只它们脚的总只数后,再怎样验证?是往前验证,还是往后验证?为什么?

生:应该往后验证,因为鸡4只,兔4只它们脚的总只数是24,比26少,那说明兔的只数少了,所以要往后验证。

师:那你们觉得怎样验证好呢?好在哪里? 生:从中间开始验证好,能较快得到鸡兔的只数。

师:就按你们刚才说得办,把书翻到113页,完成书上的表格。完成后,集体交流验证的过程。

生:从鸡4只,兔4只开始验证,它们脚的总只数是24只,比26少了2只,那就说明兔的只数要多一些,多1只兔少1只鸡,那么脚的总只数就会增加2只。所以鸡有3只,兔有5只。

师:刚才我们把鸡兔出现的可能一一列表,然后采用逐一验证的方法或从中间验证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列表法。(教师板书:列表法)

【设计意图:将各种可能的结果有序地列举在表格中,通过验证脚的总只数来确定鸡兔各有几只,让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思路,从而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2)列方程解

师:那这类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还可以怎样解答呢? 生:用方程来解答。

师:那我们该如何设未知数呢? 生:设鸡有x只,那么兔有8-x只。师:还可以怎样设未知数?

生:设兔有x只,那么鸡有8-x只。

师:好,那我们就设兔有x只,那么鸡有8-x只,来列方程解答。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指名学生演板。

师提问:4x和2×(8-x)分别表示什么?根据什么列方程?

生:4x是兔脚的总只数,2×(8-x)是鸡脚的总只数,根据鸡和兔共有26只脚列方程。4x+2×(8-x)=26 师:每次我们解答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方程总是会帮助我们解答,看来列方程解题还真是很好的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列方程解题是学生在五年级已学过的方法,但运用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之中又是新策略。以旧知识和旧方法为基础,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究,抓住其中的疑

难点设问,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过程、掌握方法、提升技能。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代数法解题的一般性。】

(3)假设法

师: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 生:还有假设法。

师:假设法是怎样的?如何用假设法来解答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介绍假设法解题的过程。师:假设笼子里都是鸡,脚的只数是几只? 生:16只。

师:只要有1只兔子学了鸡,脚的总只数就会怎样变化? 生:就会减少2只脚。

师:要是有4只兔子学鸡,脚的总只数又会怎样变化? 生:会减少8只脚。

师:要是脚的总只数减少了12只,想想有几只兔子学了鸡? 生:有6只。12÷2=6 师:现在笼子里都是鸡,脚有16只,跟26比少了26-16=10只脚,少的是谁的脚?兔子有几只呢?

生:少的是兔子的脚,兔子有5只。10÷2=5 师:兔有5只,鸡就有几只?

生:鸡有3只。8-5=3 师:哪位同学能将这个过程再说一遍。

生:假设笼子里都是鸡,就有8×2=16只脚,这样就多出26-16=10只脚,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只脚,也就是有10÷2=5只兔。所以笼子里有3只鸡,5只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过程。师:还可以怎样假设呢? 生:假设都是兔。

师:假设都是兔,鸡怎么学兔呢? 生:鸡可以用它的两个翅膀当脚。师:1只鸡学兔,脚的总只数怎样变化? 生:脚的总只数会增加2只。师:3只鸡学鸡呢? 生:会增加6只。

师:要是脚的总只数增加了10只,想想有几只鸡学兔子? 生:有5只。10÷2=5 师:要是笼子里都是兔,共有几只脚? 生:有32只脚。

师:32比26多32-26=6只脚,多的是什么? 生:多的是鸡的翅膀。

师:鸡有几只? 生:鸡有3只。6÷2=3 师:哪位同学能将这个过程再说一遍。

生:假设笼子里都是兔,就有8×4=32只脚,这样就多出32-26=6只脚,一只鸡学兔就多2只脚,多的6只脚是鸡的翅膀,就有6÷2=3只鸡。所以笼子里有3只鸡,5只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过程。

师:真好,这种假设的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假设的思想方法,我们不仅能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运用假设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此,以表格中数据变化规律为探究基础,以师生互动为探究方式,以教师生动的肢体语言为探究辅助手段,逐一将难点突破,巧妙地将学生认知经验和思维过程转化成了数学语言,即数学算式,从而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全新的一般策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推理能力。】

3、小结交流,归纳方法

师: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比较这些方法,你喜欢用哪种?为什么?你认为哪种方法一般都能适用?

小结: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很多,用猜测、画图、列表法可以解决问题,但当数据较大时,过程就很繁琐了。假设法和方程解就具有一般性,不管是数据较大时或数据较小时都可用到这两种方法。

【设计意图:在计算教学中,需要算法多样化,更需要算法的优化;同样,在解决问题教学中,需要策略多样化,更需要策略的优化。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应该兼顾并进。但优化并不等于强加,优化也强调自主和需要过程。】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1、师:你能用假设法或者方程解来解答“孙子算经”里的问题吗?课件再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算法,集体订正。

3、师:想知道古人在解答这道题时是怎么做的吗?

(让学生看课本第114页的“阅读资料”,了解“抬脚法”,在西方把这种方法叫做玻利亚跳舞法。)

【设计意图: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让学生排除了开课的悬念;向学生介绍特殊而巧妙的古代“抬腿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数学的魅力。】

四、汇报交流,总结归纳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体会?

五、推广应用,形成技能

练一练:

1.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 2.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活中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了此类问题在现实中的广泛存在,进而凸显了本节课的学习价值。】

六、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猜测:兔 1 2 鸡 2 1 2×2+1×4=8 画图法:

列表法: 逐一验证 取中验证

列方程解: 假设法:

解:设兔有x只,那

① 假设全是鸡

么就有(8-x)只鸡。4x+2×(8-x)=26 ② 假设全是兔

2x+16=26

x=5

8-5=3(只)答:兔有5只,鸡有35只。

教学反思:

本节课借助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这个题材,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重在研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上。要让学生经历从多种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展开讨论,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不断调整解题策略,逐步探讨出不同的方法,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运用该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鸡兔同笼”问题。

《孙子算经》中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于是我将的原题中的数据变小,既为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也巧妙渗透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将大数目的“鸡兔同笼”问题转变成小数目的“鸡兔同笼”问题我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从上面数,有3个头,从下面数,有8只脚,鸡兔各有几只?”提供这样的数据,是为了激起学生大胆猜测的渴望,同时也使得用画出直观图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了可能,经历画图法的过程后,同时为后面假设法的学习做了准备。画图的思想方法已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需要。学生在自己画图的活动中,能感

悟策略、发展思维、体会方法和获得思想。第二个层次是“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让学生将各种可能的结果有序地列举在表格中,再通过验证脚的总只数来确定鸡兔各有几只,在验证失败的过程中学生逐步感受到“如果总脚数猜多了,就要多猜鸡少猜兔的只数;如果总脚数猜少了,要多猜兔少猜鸡的只数。”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更高了,开展探究的勇气更大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更明了。学生通过列表验证,不断调整思路,从而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列方程解题是学生在五年级已学过的方法,但运用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之中又是新策略。以旧知识和旧方法为基础,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究,让学生感受到了代数法解题的一般性。让学生认识、理解、运用假设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此,以表格中数据变化规律为探究基础,以师生互动为探究方式,以教师生动的肢体语言为探究辅助手段,逐一将难点突破,巧妙地将学生认知经验和思维过程转化成了数学语言,即数学算式,从而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全新的一般策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推理能力。后来又向学生介绍特殊而巧妙的古代“抬腿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数学的魅力。并通过解决生活中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了此类问题在现实中的广泛存在,进而凸显了本节课的学习价值。

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先后运用猜测法、画图法、列表法、代数法、假设法等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方法,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创新意识。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我只关注于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没有时间去解决策略的自主优化,让学生感知不同策略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对比解决问题策略的局限性和一般性。

回过头来细细品味这节课上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我在不禁感叹 “鸡兔同笼”问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多样、深刻与灵巧的同时也感觉到了“鸡兔同笼”问题的在教学上的挑战性。如何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有效提升学生对教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是我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第三篇:1、《鸡兔同笼》教学案例——刘罗旋

鸡兔同笼 刘罗旋

教学目标: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教材分析:“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假设法解题的一般性。

学生分析:鸡兔同笼的结构特点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生疏的,猜测法,列举法相对还好理解,在学习用假设法解题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要借助画图帮助学生理解假设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重点: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教学难点:体会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观看《奔跑吧!兄弟》吗? 生:喜欢!(学生表现出非常兴奋)

师:最近有一档节目《奔跑吧!兄弟》特别热播。现在就播放一段视频,在看的过程中,请你搜集一些数学信息。

PPT1:播放视频《奔跑吧!兄弟》中包贝尔提出的“鸡兔同笼”问题。(设计意图:利用电视网络资源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看完视频后回答搜集到的数学信息。)

师:其实包贝尔提出的“鸡兔同笼”问题早就记录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里,这本书距今已经大约1500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PPT2:播放《孙子算经》中关于“鸡兔同笼” 对话的动画。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是经典,一定有它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道有趣的数学题——鸡兔同笼。

(板书课题)

一、展示情境,获取信息

师:鸡兔同笼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呀?(鸡和兔关在一个笼子里)PPT3:将鸡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只显示一部分鸡和兔的只数。(设计意图:将复杂的数学难题简单化,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体学习的机会,帮助学习进行数学学习。)

师:根据刚才的数学趣题,你认为鸡兔同笼问题是研究有关鸡和兔的什么的一种题型?

生:根据鸡和兔头和脚的数目,求鸡和兔的只数。师: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中的数值改小一些。PPT4:

A、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B、鸡兔同笼图片

师:从这道题中,我们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一)猜想与尝试

1、师: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知道鸡和兔的只数呢? 生:可以一个一个尝试 生:也可以猜测一下

师:怎样才能确定猜的对不对呢?(看脚是不是26只)

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确定你们组的尝试方法并把结果填在探究方案的表格里。看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结果

生1:我们组是把鸡和兔的情况逐一填在表格里,再算出他们的脚。一看3只鸡,5只兔时脚是26只,所以是3只鸡,5只兔。

生2:我们组觉得这样太麻烦,我们先随便列出一种情况6只鸡,2只兔,算出脚的只数是20只,比26少6只,我们就一下增加2只兔,一看脚还是少,再增加1只兔,就猜出了正确结果。

生3:我们组是取这几种情况的中间一种4只鸡,4只兔,这样可能会离正确结果更近一些,看如比26多就减少兔的只数,如比26少就增加兔的只数。

PPT5:

A、Flash展示,可以在表格中直接填写数据,填写不对,可以点击重新填写,即重新开始填写数据。

B、当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时,将笼子打开,显示鸡、兔只数。

(设计意图:Flash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建立假设一组数据,算出教书与题目中条件相对应,然后在做调整,直至寻找到正确答案的过程。)

小结:刚才各小组分别通过逐一列举,跳跃列举,折中列举的方法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把这些方法统称为“列表法”,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用列表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你感觉怎么样?(麻烦,数据大时不好推算)

(二)操作与体验

1、师:看来我们还要探索新的方法,让我们来看逐一列表法的左起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那右起第一列的0和8又是什么意思?

(把兔全看成鸡,或把鸡全看成兔)PPT6:表格展示。

A、兔全看成鸡时,笼子里的兔慢慢变成鸡。B、鸡全看成兔时,笼子里的鸡慢慢变成兔。

(设计意图:当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单击鼠标显示图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且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到简单问题上。)

师:把鸡全看成兔来算,或把兔看成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学具在小组内摆一摆,画一画,看能不能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小组操作,板演)

PPT7:Flash展示圆圈和小棒,圆圈代表鸡和兔的个数,小棒代表脚的只数。(小棒是可以拖动)

(设计意图: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操作更将方便。)

2、学生汇报结果。

生1:我们组是用摆一摆的方法,把兔都看成鸡,先用8个圆片代表鸡的头,每个头都装2只脚,共用了16只脚,再把剩下的10只脚2只、2只的按上去,这样4只脚的是兔,2只脚的是鸡,所以是5只兔,3只鸡。

生2:我们组也是用摆的方法,但是把鸡都看成兔,我们先给每个头装上4只脚,有6个头装了4只脚,剩下2只脚,只能装在其中一个头上,而还有一个头没有脚,所以从4只脚的一个头上拿下2只脚来给这个头装上,就是5只兔,3只鸡。

生3:我们组和第一组的方法一样,但是用画的方法,结果也是5只兔,3只鸡。

3、师:刚才,大家通过讨论和操作都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这些方法只能算作一种猜测和推算的过程,那么大家能不能根据下面的情境试着写出算式来呢?

(三)分析与归纳 PPT8:动画展示

情境一: 鸡和兔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矛盾不断,兔子仗着自己比鸡多长两只脚,十分得意,不停地炫耀,瞧!他们都抬起了两条前腿跳起舞来。

师:同学们,看到这一情景,你能写出怎样的算式呢?在小组里写一写。(小组合作后教师板书)

板书:假设:全是鸡 8×2=16(只)26-16=10(只)10÷(4-2)=5只兔 8-5=3只鸡 PPT9:动画展示

情境二:鸡看到兔子们得意的样子,非常不服气,他们都将两只翅膀搭在地上,要和兔子比比看。

同学们,看到这一情景,你又能写出怎样的算式呢?(自己在纸上写一写)板书:假设:全是兔 8×4=32(只)32-26=6(只)6÷(4-2)=3只鸡 8-3=5只兔

答:有5只兔,3只鸡。

师:说的太好了,我们可以把刚才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假设法”。(设计意图:有趣的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四)鸡兔同笼的趣味解法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还有许多有趣的解法,大家想知道吗?

PPT10:展示动画

情境三:鸡一屁股坐在地上(配上画外音)A、鸡和兔都抬起了一职脚 B、又抬起一只脚

C、鸡都一屁股坐在地上,兔子还有两只脚立着

笼里的鸡和兔都训练有素,吹一声口哨,抬起一只脚,26-8=18,再吹口哨,又抬起一只脚,18-8=10,这时鸡都一屁股坐在地上,兔子还有两只脚立着。所以兔子只数是10÷2=5只,鸡共15-5=10只。师:你理解这种解法吗?读完后你想说什么?

生1:我觉得鸡兔同笼问题用这种解法解显得非常简单。生2:我觉得这种解法非常有趣,我很喜欢。

生3:我觉得我们的思维方式一定要灵活多变,不能墨守成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画展示可以彼此交流观点、共享信息,相互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评价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应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品格。)

四、延伸与应用

PPT11:视频播放《奔跑吧!兄弟》中包贝尔解决“鸡兔同笼”问题。PPT12:动画展示《鸡兔同笼》问题解答方法并配上画外音。PPT13:图片展示鸡兔同笼,李白买酒,韩信点兵有趣的数学问题。

1、介绍抬腿法。视频播放跑男包贝尔解决鸡兔同笼的方法。.2、出示《孙子算经》中鸡兔同笼原题,学生尝试解答。

3、介绍古代三大数学趣:鸡兔同笼,李白买酒,韩信点兵,拓宽学生视(设计意图:以视觉为主,视听并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记忆效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学内容前后呼应给学生介绍古代三大数学趣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让学生感受到 数学文化源远流长。)

五、畅谈收获,总结全课

师:今天的学习有趣吗?大家有什么收获?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其实,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人已经有很巧妙的思路,那么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我们把这个问题留作课下探究作业,下节课,老师想听一听大家的看法。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 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课堂导入设计运用了数字资源加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将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融合为一体。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动画,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将枯燥、乏味的课,变成精彩纷呈的快乐课堂。课件中我充分利于音频、视频资源,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中选择有色泽明丽、充满童趣的图片,将这些图片转化为动画的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充分利用它的动、静、形、声、色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整个课堂“活”起来,渲染学习气氛,创设学习情景。将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有少部分学生不能完全理解“鸡兔同笼”的解决方法;大多数学生能够转化“鸡兔同笼”问题,有少数同学在转化时,出现混乱。

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给我们带了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共享之后,给予学生的更是一种视野上的开拓,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中,积极融入到数学王国中,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学习的乐趣。

第四篇: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112-114

二、学情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类数学妙题,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具有训练智能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教材呈现三种解题思路:列表尝试法、假设法和方程法。列表尝试法能直观反映数据的变化,学生容易接受,但数据较大时比较繁琐不宜采用;假设法是一种算术方法,计算比较简便,但理解算理有一定难度;方程法容易建立数量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但求解过程对多数小学生而言较难。因此,本课设计的重点放在理解假设法的算理上。列表尝试法虽然有局限性,但它是假设法和方程法的基础,因此在引导学生用列表尝试法解决问题时,就要有意识地作好铺垫,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引导学生反思提升,通过鸡兔同笼问题与生活中类似问题的比较,帮助学生建立“鸡兔同笼”结构特点和解决模型。

课前,我对我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一小部分学生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多数学生对独立学习“鸡兔同笼”问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教师适时引导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交流合作中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结构特征,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3、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用假设法和方程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五、教学难点: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揭示课题

介绍《孙子算经》中的原题。原题解读

[设计意图:从古书中的原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找出隐藏条件,帮学生初步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

3、探究解题方法

(1)引导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①猜一猜笼子里可能有几只鸡,几只兔?

②师:他猜得对吗?该如何判断正误?该怎样调整鸡和兔的只数?为什么?

③请拿出答题卡一,先猜测,后验证,如果答案不对,想一想怎么调整能更快找到答案。最后数一数你试了几次?再想一想有没有更便捷的调整策略。④反馈交流。A、按顺序列表。

试了几次?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B、取中或跳跃列表。⑤小结

[设计意图:列表尝试法虽然烦琐,但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学习假设法和方程法的基础,因此也是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让学生以填表的方式初步体验鸡兔同笼情况下随着鸡或兔只数的调整,脚的总数量的变化规律。](2)小组合作交流,用假设法和方程法解决问题 ①同桌讨论,尝试独立列式解答。②集体反馈。

A.反馈假设法一。课件直观演示。B.反馈假设法二。C.比较这两种解题思路,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假设都是鸡,为什么先求的是兔?假设都是兔呢? D.反馈方程解。

4、小结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从体验、尝试到讨论、汇报,结合课件的直观演示,学生个人或集体的智慧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方程法、假设法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至少有一种方法是他自己会理解或掌握的,老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应机敏地倾听,机智地诱导,引导学生较为完整、准确地说明算理,特别是假设法算理,进而让全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解释、学会质疑,学会辩驳。]

(四)巩固练习

1、解决书中的原题。

2、生活中“鸡兔同笼”的问题。(1)动物园中的问题

动物园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2)游乐园中的问题

有38个同学去游乐园划船,共租了8条船,每条船都坐满了。大船每条乘6人,小船每条乘4人。大小船各租了几条? 选一道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解决。集体反馈。

3、引导学生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4、揭晓课前猜测的答案。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提炼出这类问题的结构特征,把学习引向深入。]

五、总结提升

六、课外延伸

1、阅读并思考:课本114页的“阅读资料”

2、完成练习二十六的1-3题。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先是提出新的问题,不急于讲解如何做的方法,而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共同研究讨论,使同学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拓展了思维,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学生原有的认识背景不同,因此他们解答本课的题目时存在较大的差异,故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独语掌握存在差异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在一节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五篇: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15篇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1

鸡兔同笼问题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的一本数学书《孙子算经》中,原题是:“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该书给出了一种典型的解法,即:兔数=腿数÷2—头数(94÷2—35=12),鸡数=头数—兔数(35—12=23);也就是教材中介绍的抬脚法。鸡兔同笼问题,二、三年级的学生奥数学过,五、六年级的学生教材中安排在数学广角中学,到了初中还要学。我也曾不禁想过: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们都争相去学,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数学思想呢?可今天自己就要上这一课了,于是就带着问题研究本课教材,收集有关本课的材料,认真设计并实践了本课。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参考了几位专家的教法,结合自己班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教案在实践中得到良好的教学实效,现反思如下:

一、关注每位孩子的成长是成功的前提

鸡兔同笼问题既然作为奥数的内容,那它的思维含量必然很高,然而鸡兔同笼问题又作为六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势必让每个孩子对这类问题都应有各自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掌握,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最优化的方式。课堂上从列表的枚举法入手,接着利用尝试法再到假设的算术法,不仅从思维上层层递进,更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起点和成长体验,是本课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二、关注课堂的互动、生成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

课堂是师生双边的交换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活动。课上,教师与孩子们交流不耐烦,很是专制的强调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会限制学生的能动性和思维的发展,从课堂上来看,我与学生的交流是非常融洽的。从课前谈话,故事到入、铺垫,到鸡兔同笼原型的展开,再到生活实例的引申,我们的交流都是在无负担的、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在无形中,孩子们放开了思绪,生成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让人回味的结论和问题。再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正面的强化作用,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思维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评价方面我采取学生回答精彩时,及时有效的正面评价;学生回答不上来或回答不够具体时,友好的提醒先想一想或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再交流……点滴的心语交流,让孩子们没有负担的学习,同时发展性的评价,更促使孩子们高度关注学习的内容,做到了良性的情绪循环,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展开。正是如此,自然形成了融洽的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数学思想的传承是达成目标的保障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中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有绘图的数形结合思想、有算术计算的假设思想,有方程代数的数学建模思想等。本人思考如果一节课把所有的思想内涵都包容进去,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和关注度,必定导致课堂内容学习的拥堵和孩子们学习的不知所措。因此,我选取了适合孩子们认知的方式的,首先用一个诙谐幽默的鸡兔玩游戏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弄清鸡兔各有什么特点?4只鸡和3只兔一共有多少条腿?鸡学兔走路,地上有几条腿?多的几条腿是谁的?兔学鸡走路,地上有几条腿?少的几条腿是谁的?根据学生已获得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发现,进行深层次地思考,重点渗透以列表的一一对应思想和算术解决的假设模型等数学思想,并通过猜想、验证,使学生应用所发现的数学知识进行判断,很快掌握了用假设法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并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

本课虽然没有华丽的修饰,但已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愿望,完全吃透所学内容,思维得到锻炼。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2

数学新课程的重要原则是“以学生为本”,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互动”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或手段。我们知道,数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互动,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掌握解题策略。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简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

由于学生原有认知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解答本课时的题目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同一问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不同。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班上一小部分参加过奥数培

训的学生,接触过此种题型,他们可能会解决这类问题,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当中,我决定主要借助小组合作探究这个手段,让学生在尝试,探索,合作中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弄懂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后,启发学生先独立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同桌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学生想出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解三种方法,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我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用列表法,找到正确答案。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后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很自然地引出假设法和列方程解,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列表的基础,有更多的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假设法和列方程解的方法。

老师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补充,使各种方法在学生心中都能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方法:逐一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三种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自觉进行方法最优化。

这节课中,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合作,积极地探讨,充分地发挥了小组的作用,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但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反思如下:

1、学生汇报时,老师引导多了点,可以多找学生汇报,其他学生可能会听得更明白。

2、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听不明白的及时向别人提问,及时解决不懂的问题。

3、没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少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4、学生比较喜欢假设法,但发现推理时思路不清,容易出错,如果及时指导学生写推导过程就会较好地避免问题的出现。

数学新课程的重要原则是“以学生为本”,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互动”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或手段。我们知道,数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互动,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掌握解题策略。“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简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由于学生原有认知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解答本课时的题目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同一问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不同。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班上一小部分参加过奥数培训的学生,接触过此种题型,他们可能会解决这类问题,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当中,我决定主要借助小组合作探究这个手段,让学生在尝试,探索,合作中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弄懂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后,启发学生先独立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同桌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学生想出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解三种方法,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我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用列表法,找到正确答案。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后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很自然地引出假设法和列方程解,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列表的基础,有更多的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假设法和列方程解的方法。老师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补充,使各种方法在学生心中都能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方法:逐一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三种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自觉进行方法最优化。这节课中,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合作,积极地探讨,充分地发挥了小组的作用,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但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反思如下:1、学生汇报时,老师引导多了点,可以多找学生汇报,其他学生可能会听得更明白。2、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听不明白的及时向别人提问,及时解决不懂的问题。3、没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少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4、学生比较喜欢假设法,但发现推理时思路不清,容易出错,如果及时指导学生写推导过程就会较好地避免问题的出现。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3

在《鸡兔同笼》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体现的教学思想是:培养深入思考的意识,养成不断追问的习惯,形成数型结合的策略,主张奇思妙想的胆识。

1、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并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才使课堂出现争先恐后、积极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场景。

2、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本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画图、列表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学会了假设、折半、金鸡独立、兔子起立等巧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受到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孩子的思维水平。

3、师生交流充分,交流作用发挥明显。课堂上,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评价,取长补短。渠道畅通,课堂是流动的,有生命的,学生的交流如春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使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不断提升。

4、教学设计重点突出,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课堂上,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但是画图法、列表法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教师重点让学生展示了这两种方法,并进行了师生质疑,使基本方法人人都会,其他方法作为开阔学生的思路,简化处理。使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不同水平的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5、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1)预设学情的初知不足,起点太高,在出示例题时,隐藏的条件没有说明,导至后面解题中鸡、兔各有几只脚都不知;

(2)课堂组织的有效管理不到位,导至许多学生没有认真倾听、认真独立思考,练习不会,教学内容完成不了。

6、课后给我留下一个深思的问题:

(1)课堂中是看老师的表现还是学生的表现?

(2)孩子在课堂中是否学的快乐?

(3)孩子是否学的有效?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4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出现的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教材首先通过富有情趣的古代课堂,生动地呈现了在《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并通过小精灵的提问激发学生解答我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的兴趣。

本节课我依然遵循数学学习的规律,从较简单的问题入手,由易入深,先让学生尝试解决,熟悉此类题型的一般思路,再让学生以填表的方式初步体验鸡兔同笼情况下两种动物的只数和脚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索随着鸡兔只数的变化,脚的数量也跟着变化的`规律。通过展开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表格中找出等量关系式,运用以往学过的方程知识,用方程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然后采取自学的方法体验鸡兔同笼中鸡兔的头数和脚的只数关系到用“假设法”经历探究过程,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学生从体验、尝试到此处的讨论、汇报,个人或集体的智慧在这里得到展现,最后了解古人的解法“抬腿法”,然孩子感受古人的无限智慧。方程解、假设法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至少有一种方法是他自己理解或掌握的。

在这节课的实际操作中由于我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或者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太流程化,没有顾及到每一位学生。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突出重点。比如孩子们在表演网络解决法事先准备的就不够充分,导致当堂搞砸。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没有做到机敏地倾听和机智地诱导,对于学生的列式没有指明理由,因此感觉学生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不能理解的情况。由于此处设计的失误,导致后面的方程解的方法时间不够,课堂巩固练习也没能很好的展开。我想这也可能是我在设计教案时并没有准确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认知水平,本课内容安排过多。如果下次再次教学鸡兔同笼,我想我会把假设法和列方程解的方法分成两个课时,争取让大部分学生都能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来解题。小组合作学习中我觉得自己调控不到位,如时间的把握、学生合作过程的控制、合作学习的效果等;今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加强小组合作的建设,让小组合作学习有目标,有过程,有结果。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扬长避短,不断突破,使教学走上一个新台阶。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5

透过课前对学生的调查,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多数学生对独立学习“鸡兔同笼”问题存在必须的难度。在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时,我为学生设计了导学案,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交流合作中体会“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结构特征,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初步构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一、学案导学,自主探索

“鸡兔同笼”向学生带给了现实、搞笑、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在课前自学,我为学生设计了导学案,辅助学生应用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代数法等,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题,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为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带给素材,难得的是有学生运用了抬腿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抬腿法只用了简单的两个式子,但是正如学生所说这也是最难理解的一种方法。学案导学,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自学后能真正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技术应用到生活中实际问题中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感受数学的价值。

二、合作交流,主动建构

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猜测、列表、假设和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在设计时,我思考到一部分后进生的实际,安排了画图法作为学生理解假设法的基础。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尝试着画一画,课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画图法的思路,进而帮忙同学们理解假设法中的难点,让学生能清楚的表达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思考过程。在分析列表法的过程中,有意让学去观察列表法中的哪几种状况是不可能出现的,进而将列表法与假设法相关联起来。可能有一部分学生会选取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该类问题,因为用方程解这类问题的相等关系是十分简单和清晰的,在设鸡或兔的其中一个只数为X,则另一个只数能够用含X的式子来表示,这个过程实际上也运用了假设法。然后根据鸡、兔的只数与脚的总数的关系列出方程。在方程列好后,能对解答过程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设脚数多的这个量为X,能使解答过程变的简便。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隐约感觉到了这些方法间的联系——假设法,只是学生不敢说出来,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才说出了这些方法间的联系,比较难得的是学生基本能说出各种方法的优缺,懂得用自己真正理解的方法去解答。

三、当堂训练,拓展延伸

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学生只要懂了,在后面的问题中,他自然而然会用到假设和方程的方法。在当堂训练中我安排了3个层次的资料。第一个层次有数量关系分析辅助,第二个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型,第三个层次是选做题。让学生解决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能够检验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程度。这样的设计能够使潜能生不至于由于问题太难而束手无策,也不会使优等生因为问题太易而简单地套用方法。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也是本课时最大的遗憾,不是练习的设计有问题,而是课堂教学资料太多,以致教学时间不足,使得练习的时间没能得到保证。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了画图、列表、假设、代数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潜力的发展。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我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所采用的策略中,有意识的渗透了数学思想。如:将“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改小中渗透了化繁为简思想,“列表”的策略中便渗透了变化和函数思想,“算术法”的策略中渗透了假设思想,“方程”的策略中渗透了代数思想等等。

三、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

在导学案中,我让学生依次经历画图、列表、假设、方程这四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注重了这些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层次,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了思维培养。

四、注重数学文化的培养

教学中,我把《孙子算经》的原题和特殊解法搬到课堂中来,尤其是后面把腿的只数减少一半后,这都是一种数学文化在现代课堂当中的一种深刻地体现!更使他们感到学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风趣幽默、有情搞笑的一门学科。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6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始,我出了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实质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智力热身活动,为鸡兔同笼问题的揭示做好了巧妙的铺垫。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趣题,明白了鸡、兔的头数与鸡、兔脚的只数之间的复杂关系。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以一个数据比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来引导学生,经历列表法、画图法和假设法等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并用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忙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解题方法,从而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在教学本课的重难点用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第一部分假设全是鸡时以老师引导对学生进行分析,加以教具演示,帮忙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然后学习假设全是兔时,以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和理解自己独立完成并说明对每步理解,再用课件展示分析过程。透过这两步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就应基本能利用假设法来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就应是在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上,在这部分的设计上,我看了很多资料和课例。都说得较为简单,并有不同的说法。在假设全部都是鸡那里,用26—16=10条腿,那里就应说是“多10条腿”还是“少10条腿”呢,教材上只是简单的说“这样就多出了10只脚”,透过我的分析,我觉得以假设后的腿与实际比学生较容易理解,当说到这个问题时能够直接说“比实际少了10条腿,为什么少呢?是把兔当成鸡算了,”那里是把兔假设成了鸡,肯定就应是少算10条腿。如果说成“多10条腿,为什么多呢?”就不好给学生解释了。这样也便于同前面的`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2条腿联系起来。

本节课重在方法的渗透,学生务必经历多种方法解决该类问题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绝对不能走过场的,务必实实在在的引导,这样学生务必有足够的时间,不断调整解题策略,逐步探讨出不同的方法,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7

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学用书,我知道鸡兔同笼问题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的一本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虽历经1500多年,该类问题还是向我们展现出了其巨大的魅力。二、三年级的奥数中有,五、六年级的教材中有,到了初中还要学,那么该类问题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数学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构建该类问题模型,教给学生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相应的发展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不断地查阅资料,寻找我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很幸运的是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有机会读到了《“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渗透策略》这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这段话给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支撑的作用。这段话中提到“当转化、猜想、列举、画图、假设、建模、代数、抬脚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作用于“鸡兔同笼”问题中时,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相互关联之处。转化为猜想、列举、画图等提供了便捷,猜想是列举的开始,列举则是假设的前奏,画图是对列举的结果的形象呈现和为假设提供的`直观支撑,假设是对前面诸法的有效提升,建模则是假设的必然结果,代数是假设的联想产物,抬脚无非是假设的另一种特殊形式。”

“如果按思想方法的作用给其分类,转化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中的基础性的思想方法,不可少之;猜测、列举、画图、抬脚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中的颇有局限性的思想方法,虽为假设做好了铺垫或延伸,但会受到数目大小或奇偶性的限制,不能广泛用之;真正能够适应于此类问题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方法,无疑还是假设和代数的思想方法。如果按思想方法的新旧给上述思想方法分类,转化、猜想、列举、画图、建模和代数的思想方法,都是在前面教学中教师多次渗透、学生领悟较深的思想方法,惟有假设和抬脚才是本节课中新出现的思想方法,而抬脚不过是特殊的假设,且具有很强的局限性。由此看来,学生真正最需要获得的,又能适应解决问题普遍性要求的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假设。”在进行了充分的思考与备课之后,我如期的上了这节课,通过对这节课的实际教学,检查了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效果之后,我对本节课有了以下几点反思:

1、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优化

鸡兔同笼问题作为六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那它的思维含量必然很高,由于学生原有认知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解答本课时的题目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提出统一的要求,要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本节课,师生共同经历了六种不同的方法: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画图法、抬脚法即古人的砍足法,在进行练习时,我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接的解答,指名生汇报后,进一步问:“还可以怎样解?”促进学生去思考更多的解法,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说出解法,最后比较哪种算法比较好。从列表的枚举法到假设的算术法,不仅从思维上层层递进,而且更好地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优化。

2、注重了数学思想、数学文化的传承

“鸡兔同笼”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教学中,我从该趣题引入,到解决该趣题,到感悟古人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揭去了它令人生畏的奥数面纱,还其生动有趣的一面。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感受了祖先的聪明才智,渗透一种古代数学文化,更重要的是体会了其中蕴含的丰富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如:用容易探究的小数量替代《孙子算经》原题中的大数量的“替换法”解决问题,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用“算术法”解决问题,渗透了假设的思想和方法;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渗透了代数的思想和方法等等。

3、形成了假设的数学思想

课前,我就感受到了这节课容量大,学生难理解,如果一节课中要求学生理解所有的思想内涵,必将导致课堂内容学习的拥堵和孩子们学习的不知所措。教学中,我并没有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和关注度,而是结合孩子们认知方式的,选取了算术解决的假设模型为本课数学思想的重点去渗透,让孩子们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的对比中,体会数学思想。正如一些听课老师所说的,学生能够提出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已经达到了,因为他已经体验和形成了假设的数学思想。

4、构建了该类问题的数学模型

在学生重点掌握了两种解题思路后,我话锋一转,告诉同学们“鸡兔同笼”问题并不单指“鸡兔同笼”,该类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如龟鹤问题、民谣中的人狗问题、租大船小船问题等。明确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的生活味和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鸡兔同笼”问题的学习,贵在学习一种假设推理与代数方程的思想方法,贵在用来解决生活中类似于鸡兔同笼的变式问题。拓宽了对“鸡兔同笼”问题的认识,构建了该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形成了知识的迁移。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8

虽然课已经上完,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也已经结束,但是我明白我们的教学工作并没有结束,我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是就应静下心来,好好地自我反思、总结的时候了。

一、对教材的分析要全面、到位,把握内在联系,分清主次轻重。

从一开始对教材的理解,就让我对本课的教学倍感压力,总有个疑惑:有部分学生已经能理解并解释应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了,为什么北师大版的教材却不同人教版的教材一样,提倡教给学生运用假设法、画图法、金鸡独立法、代数法、列表法……等多种方法解题,甚至是要求教师除了列表法以外的方法都不宜补充教学,以免干扰学生思绪。难道教学不就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学生已经掌握的我们还要给硬逼回原点,从零开始吗?

这一连串的疑惑多亏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语道破,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让我重新细细地、全面地解读教材,才明白其实假设法、画图法等与列表法并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几部分,而恰恰相反的,假设法、画图法与列表法一样都是在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它们是相互关联的。教材将这一经典、传统的题目“鸡兔同笼”选编为“尝试与猜测”一节,其目的是借助“鸡兔同笼”这个问题作为载体,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引导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即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和取中列表法。

二、注重思维潜力的培养和数学思想的渗透。

让学生在参与观察、猜想、验证、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潜力。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培养学生思维潜力的重要途径。从课初的随意猜想到表格中的有序猜想,从一般验证到表格中数据变化规律的发现,从列表法很快自然联想到画图法、假设法,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特殊到一般、从借鉴到创新、从肤浅到深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学生的思维潜力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教师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如:用容易探究的小数量替代《孙子算经》原题中的大数量的“替换法”解决问题,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用“列表法”、“画图法”等解决问题,渗透了假设的思想和方法。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无疑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承。

鸡兔同笼问题是《孙子算经》中一道影响较大的名题,一向流传至日本等国,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众多数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教学中,教师把“数学文化”和《孙子算经》及其中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原题,用课件科学而生动地再现于课堂,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地传承和弘扬了经典的数学文化,较好地体现和提升了课堂的教学品味,也让“数学味”萦绕课堂,贯穿课堂始终。

四、真正让学生亲身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让不同的学生学有不同的数学。

由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同样的列表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必须的层次。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提出统一的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在交流时,有些学生用逐一列表的方法,也没去指责他们,而是肯定他们想出的方法有序且不遗漏。再引导学生从上往下看、从下往上看、从左往右看发现规律,体会鸡兔只数变化之间的置换关系。等待学生充分掌握规律,已经跃跃欲试了,教师再指引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变化规律在表格中调整验证过程,进行二次调整,快一点找到答案?学生不但能够应用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来调整过程,而且部分学生已能把跳跃和取中的方法相结合起来列表解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对解题技巧进行归纳与总结:做任何题目的时候,都要先认真思考、分析,根据题目的条件,选取适当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小窍门!

这样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来只要求从3道题中任选1道题进行解答,没想到一会功夫,已经一大部分学生把3道题都解答完了,就因为他们在自己亲身经历的调整过程中学会了将取中和跳跃的方法相结合,所以速度之快。这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的学生学有不同的数学。

五、教师要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里,注意捕捉并利用课堂生成的新资源。

这是我教学这一课之前感到有困难的,也是我教学时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比如:学生猜出鸡兔各几只后,有个别学生就开始用口算进行验证。此时,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觉需要列表的必要性不够明确。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9

对于我班多数的学生来说,学习《鸡兔同笼》可能会有必须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当中,我主要借助教材上的列表法同时结合引导学生画图的方法,再配合假设法。充分运用了动手操作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例:鸡兔同笼,有20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后问:能用图形来表示鸡兔头和腿之间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画图的方法去试:先画20个圆圈表示20个头,再在每个动物下面画两条腿,20只动物只用了40条腿,还多出14条腿,把剩下的14条腿要给其中的几只动物添上呢?(7只动物分别添2条腿)。这7只就是兔子,另外的13只就是鸡。这时候有学生问能把动物都看成是4条腿的吗?在师生们的共同操作下再把腿依次减少,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操作活动,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这时候再介绍假设法就水到渠成了。也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10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课前我对我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一小部分学生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学习《鸡兔同笼》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当中,我决定主要借助教师引导探究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本节课,在整个课堂中,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学习的乐趣。但在教学时间的控制上还略显紧张,一些环节的处理还应该在从主次的角度更好地进行设计。

对于本节课我个人认为在设计上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以一个数据比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来引导学生,经历列表法,探讨假设法等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并用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解题方法,从而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二、由于“鸡兔同笼”问题在小学五年级学稍复杂的方程时出现过,也有小部分学生可能在数奥书上见过,会做。而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大部分学生不是很会做,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考虑到这个情况,所以在教学本课的重难点用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第一部分假设全是鸡时以老师引导对学生进行分析,加以教具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然后学习假设全是兔时,以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和理解自己独立完成并说明对每步理解,再用课件展示分析过程。通过这两步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应该基本能利用假设法来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三、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的方法。这主要是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时间上的考虑,本来这节课讲的方法就很多,特别是假设法学生理解就有困难,再将“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消化不了,以其都没弄清楚,还不如分成两节课来讲,别外就是时间问题,如果把“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练习的'时间就少了,没办法有效的进行课堂巩固。因此,这节课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

四、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应该是在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上,在这部分的设计上,我看了很多资料和课例。都说得较为简单,并有不同的说法。在假设全部都是鸡这里,用26-16=10条腿,这里应该说是“多10条腿”还是“少10条腿”呢,教材上只是简单的说“这样就多出了10只脚”,通过我的分析,我觉得以假设后的腿与实际比学生较容易理解,当说到这个问题时可以直接说“比实际少了10条腿,为什么少呢?是把兔当成鸡算了,”这里是把兔假设成了鸡,肯定应该是少算10条腿。如果说成“多10条腿,为什么多呢?”就不好给学生解释了。这样也便于同前面的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2条腿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本节课在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导致本节课我并没有完成我预设的内容。本节课重在方法的渗透,学生必须经历多种方法解决该类问题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绝对不能走过场的,必须实实在在的引导,这样学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不断调整解题策略,逐步探讨出不同的方法,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就显得不够用了,导致最后没有时间来解决生活中更多类型的实际问题。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11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

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教材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题设计,是把列表法作为主要的解题法,但教参中又提到了画图法、假设法、方程法等,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明显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这几种方法都要提到。经过对教材的解读和同科组几位老师商讨,觉得这几种方法归根到底都是假设法,画图法和假设法更是同出一辙,一个是直观的假设,另一个是把直观的假设抽象成数字符号表示而已。考虑到方程法学生不会解,所以决定以教材为重点,先用一个课时上列表法,再用一个课时上画图法和假设法,用两个课时上完。如果过中有学生用到方程解的,也给予肯定。

上课之前,我们都觉得学生对于画图法和假设法应该较为容易理解,通过教学后发现,学生对于列表法,特别是对逐一列表法,学生们普遍都能理解掌握,对于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也有大部份的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反而是假设法,虽然有画图法辅助理解,相差的腿数,为什么要除以鸡兔的腿数差,学生还是难以理解。授完课之后,我们还发现了另外两个更为严重的问题:一是学生在学了假设法后,觉得假设法比列表法的书写来的简便,更喜欢用假设法,而他们又没能理解透彻这种方法,常常用相差的.腿数除以鸡腿数或兔腿数,导致解题错误。二是学生虽然懂得用列表法解决真正的鸡兔同笼问题,一但换成另一个内容的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时,学生却不懂填表头。

如:(1)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有几个?

(2)小白兔拔萝卜,雨天一天拔12个,晴天一天拔20个,小白兔共拔了112个萝卜,平均每天拔14个,小白兔拔萝卜有几天是雨天几天是晴天?

出现这些问题,我想这也可能是我在设计教案时并没有准确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认知水平,本课内容安排过多。如果下次再次教学鸡兔同笼,我想我会把列表法与表头的填写方法作为重点来上,其他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处理。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12

《鸡兔同笼》问题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教学时激发学生展开讨论,应用猜测,列表,假设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出适合自己的解题策略,并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问题提出后,我并没有急于讲解如何做的方法,而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共同研究讨论。使同学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拓了思维,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发展。

由于学生原有认知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解答本课时的题目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同样的列表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一定的层次。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提出统一的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在交流时,有些学生用逐一列表的方法,也没去指责他们,而是肯定他们想出好的方法;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让他们根据题目的条件灵活选择适当方法。这样做的目的.,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就会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鸡兔同笼”在以前是属于奥赛典型题,如今编入新课程教材六年级上册中。对学生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用假设法解答,学生理解起来很难,为此我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采取画图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先画8个圆圈代表8只鸡,每只鸡画2只脚,这样就有16只脚,缺了10只脚,再把其中的几只鸡每只添上2只脚就变成了兔子,所以有5只兔子。这样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了,学生很快理解了这种方法。

3、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了假设的数学思想不仅可以解答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还能解答我们身边的问题。拓宽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掌握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1、学生在学习例题时往往会出现刻意模仿老师解题方法而不是真正了解假设法的解题思路,体会不了其中转换的数学思想,进而出现了会列算式但不知道算式的真正含义。

2、对于课堂上学生独立思维的训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扶”与“放”的矛盾,由于本节课是一节逻辑思维很强的新授课,对于一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放”开思考与探索学生完全能独立完成,但对于程度较弱的学生,“放”只能使他无从下手,糊涂的上完一节课。那么对于本节课堂如何才能做到两头兼顾呢!

3、《数学广角》是一般是不作为考察范围之内的,那么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教学应该怎样对于课堂定位,知识点应该教学到什么程度也是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个困惑。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13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难度,课前我对我班的学生进行了了解。一小部分学生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学习《鸡兔同笼》可能会有必须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当中,我决定主要借助教师引导探究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本节课,在整个课堂中,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学习的乐趣。但在教学时间的控制上还略显紧张,一些环节的处理还就应在从主次的角度更好地进行设计。

对于本节课我个人认为在设计上还是有必须优势的,主要体此刻以下几点:

一、在课始,导课部分,我出了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实质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智力热身活动,为鸡兔同笼问题的揭示做好了巧妙的铺垫。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趣题,明白了鸡、兔的头数与鸡、兔脚的只数之间的复杂关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以一个数据比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来引导学生,经历列表法,探讨假设法和方程法等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并用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忙学生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解题方法,从而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二、由于“鸡兔同笼”问题在小学五年级学稍复杂的`方程时出现过,也有小部分学生可能在数奥书上见过,会做。大部分学生不是很会做,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思考到这个状况,所以在教学本课的重难点用假设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第一部分假设全是鸡时以老师引导对学生进行分析,加以教具演示,帮忙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然后学习假设全是兔时,以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和理解自己独立完成并说明对每步理解,再用课件展示分析过程。透过这两步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就应基本能利用假设法来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三、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的方法。这主要是依据学生的理解潜力和时间上的思考,本来这节课讲的方法就很多,个性是假设法学生理解就有困难,再将“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消化不了,以其都没弄清楚,还不如分成两节课来讲,别外就是时间问题,如果把“抬脚法”讲了,可能学生练习的时间就少了,没办法有效的进行课堂巩固。因此,这节课我没有讲古人用的“抬脚法”。

四、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就应是在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上,在这部分的设计上,我看了很多资料和课例。都说得较为简单,并有不同的说法。在假设全部都是鸡那里,用26—16=10条腿,那里就应说是“多10条腿”还是“少10条腿”呢,教材上只是简单的说“这样就多出了10只脚”,透过我的分析,我觉得以假设后的腿与实际比学生较容易理解,当说到这个问题时能够直接说“比实际少了10条腿,为什么少呢?是把兔当成鸡算了,”那里是把兔假设成了鸡,肯定就应是少算10条腿。如果说成“多10条腿,为什么多呢?”就不好给学生解释了。这样也便于同前面的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2条腿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本节课在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导致本节课我并没有完成我预设的资料。本节课重在方法的渗透,学生务必经历多种方法解决该类问题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绝对不能走过场的,务必实实在在的引导,这样学生务必有足够的时间,不断调整解题策略,逐步探讨出不同的方法,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就显得不够用了,导致最后没有时间来解决生活中更多类型的实际问题。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14

教学完《尝试与猜想》一课后,在一张综合练习的题卡上,出现了这样一道题。“鸡兔同笼,有17个头,2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这是课堂上练过的习题,并没有什么难度,我想孩子做起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一个学生问我,“老师,这道题可以用“假设法”做。可是我已经忘了假设法怎么做了,你能告诉我吗?”我沉吟了片刻,回忆了一下我上“鸡兔同笼”的经过。

鸡兔同笼出现在“尝试与猜想”中,既然课题是《尝试与猜想》,那么编者的意图一定不再是让我们教给孩子做此类题的技巧,而是通过合理猜测和调整达到想要的结果。不管是枚举还是列表,都是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假设结果里正确结果更近。也就是要在一个合理区间中不断逼近正确的答案。我记得当时是通过一个幸运52的“猜价格”导入的。孩子在课堂中也展现了自己的很多思路,包括画图,有的孩子还在课外书上读过说让兔都抬起前腿,鸡都金鸡独立。这些有趣的解答方法虽然没有代表性,但也为课堂增添了很多乐趣。孩子对鸡兔同笼问题的记忆还是很深刻的。后来我简要介绍了“假设法”。其实以前我们奥数内容是直接把这种方法教给孩子。这种方法孩子不易理解,也很难自己探索到,但老师教会后,这确实是解答此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在新课改后,我们理解的是:让孩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比掌握一点知识更重要。所以再讲鸡兔同笼问题,课堂的主阵场交给了孩子,孩子自己先列举再调整,这样是费了一些时间。“假设法”的介绍时间相对就短了许多,孩子当时听懂了,过一段又忘了,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这是个聪明的学生,见我半天没有回答,马上说:“老师,其实我记得这节课的内容,就是一时忘了怎么做了。”我说;“那你可以列表看看呀!”。“老师,列表我会,可是那得好一会才能找到答案,太麻烦了,请你告诉我假设法好吗?”我乐了,这孩子并不是解决不了问题,而是怕麻烦。我说:“麻烦点没事,遇事别钻牛角尖,只要能做出来就行”这是个很执着的孩子,他不肯走,一个劲的说:“老师,请你告诉我吧”我又按照课堂上的讲法

给他讲了一遍,他很快听懂了,高兴的走了。我实在不能保证他是不是过一段还会忘。

这件事过去了很久,我一直在想,新课改后,老师的许多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我们想给孩子最有价值的东西。最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方法。希望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伴随孩子的一生,即使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不做数学了,也可以用这些思路和方法来解决一些其他的问题。所以我们的价值取向就变了。当时间发生冲突时,我们更愿意让孩子多感受多经历,相对讲授和练习的时间就少了。象鸡兔同笼这样的问题学生掌握假设法,不反复练习是很容易遗忘的。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孩子的经历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就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来取舍,我们选择了让孩子来自己体会尝试与猜测的快乐!可是,这个孩子的一句话却一直在我的心里回响:“老师,那样太麻烦了,请你告诉我吧”孩子有他自己的价值取向,他认为猜测再调整太麻烦,当他没有学到“假设法”时,他没有比较。但当他比较之后,他执着的选择了这个简洁的方法。虽然这个方法对于一个孩子的思维来说还是有点生涩难懂。但是,简洁明了不正是数学的魅力吗?我们总是想通过一些别的东西让孩子感受数学的美,当孩子感到数学的魅力去追寻时,我们还迟疑什么呢?对于课改,我们应以平常心去看待。我想,以后我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一定不会迟疑。我会很高兴的告诉他:“孩子,你选择了最简单的方法,老师乐意给你再讲一遍。”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15

课堂上,黄老师从《孙子算经》中的古代名题导入,让学生解释意思,并猜想鸡和兔的只数。当学生感到困难时,黄老师引出化繁为简的方法,降低题目难度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教材中的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由于,黄老师给足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所以在汇报时,学生精彩纷呈。汇报时,学生依次展示了图示法、列表法、假设法,每种解法黄老师都让学生说全说透,如说图示法时让学生用学具在黑板上操作,边摆边说,形象具体的解说赢得学生自发的掌声;说列表法时得出结论后又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学会用规律快速解决问题;重点而详细的解说假设法,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并让多名学生反复说明每步算式的意义,尤其注重理解核心步骤,直至全体学生都理解假设法。最后,黄老师还将练习了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课后,老师们进行了积极的评课,肯定本节课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而后,刘教授对本节课作了总结,讲到兴起之处,刘教授还走上讲台亲自示范教学,引起了台下的阵阵掌声。刘教授认为:

1、本课的导入不宜使用原题来化繁为简,不是学生自己的`思考而是老师强加。

2、思维是本课的重难点,应该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特别理解“假设法”时应结合图示法操作,并思考操作到哪一步就不用了,而可以推理出结论。这样能很好的突破难点。

3、应用之后建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而后,数学组开展了“好书推荐阅读交流”,邓蓓老师向大家推荐了教师必看的书籍《给教师的建议》,提倡自主阅读要融合到教学实践之中。

下载《鸡兔同笼》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鸡兔同笼》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西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89页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导语: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如果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接下来小编整理了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大全]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有必须的难度,课前我对我班的学生进行了了解。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鸡兔同笼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鸡兔同笼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汇编)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1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课前我对我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一小部分学生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对于多数的......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1 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不够理想,有些设计不够好,更有一些细节未加重视,还有就是教师的基本功太弱。但在设计上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主要体现在......

    《鸡兔同笼》教学实录

    《鸡兔同笼》教学实录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一组抢答题:请听题:1只鸡,几个头?几个脚?1只兔,几个脚?一只鸡,一只兔,共有几个头,几只脚?太简单了,是吗?继续,有8个头,26只......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王合义“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就有记载,鸡兔同笼教学反思。同时,这个问题传到日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