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篇二: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是启蒙和入门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广大教师在各个方面都做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值得学习和推广。
一、阐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四大常见误区
1、热闹的气氛就是好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谓是费尽心思去营造快乐学数学的氛围。在课堂上,学生唱唱跳跳,说说演演,形式多样,表面十分热闹,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接受着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
2、评价的尺度把握不到位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称赞是树立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是尽可能的多表扬多奖励,做到少批评甚至杜绝批评。
3、合作学习就是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多采用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和共同发展的机会。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教师过多关注的是是否分组或者分成什么形式的组,很少关心小组合作的实质即有效性。
4、上课就必须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二、针对以上四大常见误区提出的相应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数学课程标准》向广大教师所提出的一个要求,利用实物刺激激发学生兴趣也不失为一种手段,但此种热烈气氛中的结果却不是教师所追求的。把大量实物作为教具引进课堂中,必然会吸引人的眼球,有的学生甚至边玩玩具和宠物边听课。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在备课时想到这些细节的产生,因此在活动开展前或上课前作出相应的规定如把宠物或玩具放入抽屉。同样地,活动进行中,学生这种热情的表现在让教师感到高兴的同时也要让他认识到:学生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更谈不上>倾听别人的回答,加以思考。那么教师可以以小组比赛记分形式(随机从每组中请学生表达或表演,有误者扣分记载),还可直接利用上课表现好的学生制作的教具作鼓励给予再表演的机会等等方法来控制好课堂气氛,达到有动有静的学习最理想状态。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赛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更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
总之,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应重新构建科学的教与学的关系,既要从传统教学呆板的模式中走出,又不能驶入只看到新课程浮华形式的怪圈、只有不断学习、探索先进的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结经验,去伪存真,脚踏死地,与时惧进,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也才能真正走出“误区”,走进新课程。
篇三: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
天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等常规性教学工作,也常常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周三在月牙湖小学参加的听课活动以及课后的研讨,各位老师的踊跃发言和教研员的讲评,让我受益匪浅。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很多需要认真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一、关于课堂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的老师讲得很少,但他的课堂学生却异常的活跃,这其中语言的作用是致关重要的,你的语言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也可以一下打蒙掉学生的积极性,这就是说课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设计,问什么,怎么问,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回答,我们要做到,学生能讲的绝不要替代,学生讲过的也不要不放心,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这是没必要的,你这样做了,学生会觉得你啰嗦,逐渐对你不感兴趣,没有了兴趣何谈学的好你教的数学课。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也常常意识到由于自己在讲授时太啰嗦,因而时常会拖堂,而很多学生并没有听进去。所以多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给学生以启发,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前进的方向,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会使课堂更精彩,学生也会爱听你的课,你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出色。
二、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发现学生“假参与”的迹象。如:“同学们,某某同学的回答对不对”“不对吗”“对!”“对吗?”“不对”这样的回答在课堂中司空见惯。细细分析,这反映了学生的盲从,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学生没有“自我”意识,没有思考,信口答来,才会盲从。那么,怎样才能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呢?在实践中我注意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还需要教师察言观色,抓住一些小事,将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问题比较简单或者是有人滥竽充数,这时我就找差一点的学生回答,答对了我就给予一定的鼓励,如果答错了我会鼓励他下次再努力,这样就让学生树立了信心,不至于下次不敢回答。同时也给滥竽充数的学生以警示,以后要多动脑多思考。当无人回答或无人敢站起来回答时,我会用眼睛来搜索,察言观色瞅准机会,看谁想回答而又不敢站起来的学生时,我就向会他投去信任的目光,鼓励她站起来回答。这样经过一阶段的努力,大多数学生从课堂上找到了自我,因为他们知道即使是答错了老师也理解自己,不会批评他们的,所以积极参与的次数增加了,课堂也自然就活起来了。要想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我们要多留点时间给学生思考,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并鼓励学生大胆说。正如教研员所说:不要给学生先框个框子,然后让学生去揣摩,去迎合老师的说法,久而久之学生将变得没有独到的见解,变得不会思考。
三、关于课堂纠错指导。
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也允许保留不同意见。不要怕因为呈现学生的错误而耽误课堂时间。经常让学生当“小先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课堂上辩论,甚至提问题向教师“挑战”!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当发现学生出现错误时,组织讨论,找出错误,往往能更好地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近几天,我们正在学习三位数加三(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我经常把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集体订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正确率也在逐渐提高。课堂上不要怕学生出错,更不能追求表面的完美。
第二篇:数学课教学反思
浅谈教学反思
XXX 作为老师,应该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学习困难的产生。在数学教学中,反思是发现问题的源泉,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是促进认识升华的可靠途径。我国古代的先哲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国外的学者也对反思的重要性作过阐述。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美国的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以说,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认识。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发现的问题及时探究,积累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反思还能提高数学意识,优化思维品质。那么课后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呢?以下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在该节课学生需要理解的概念、掌握的方法、熟悉的技巧、领会的数学思想等,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必具条件。教师反思教学目标,实际就是要通过反思教学过程真正弄清楚学生到底有没有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的前提和结论;会不会灵活运用定理解题,定理本身包含的思想方法、定理的适用范围如何、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是否已经掌握等。要知道这一切,首先我们必须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如果上课学生精力集中、反映积极、动作迅速、心情愉快等,则意味着学生态度热情、主动参与、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如果上课学生无精打采、置若罔闻、拖拉疲塌、焦头烂额等则意味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很吃力,效果欠佳。其次检查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情况。若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完成规定的题目,则教学目标可以说基本达到;若多数同学迟迟动不了笔或只能做题目的某些步骤或即使做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对本节内容没有真正弄懂,知识技能没有过关。再次是批阅学生课后作业情况。如果学生做题思路清晰、推理有据、定理公式运用得当、计算准确、步骤有详有略,说明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相反如果学生做题颠三倒
四、乱套公式、乱用定理、计算错误不断等说明学生基础知识不过关、技能不过关。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找出问题所在,思考补救的措施。该补充的就一定要补充,该纠正的错误一定要纠正;该集体强调的一定要集体强调,该个别辅导的就要个别辅导。将当堂课内容补起来,以便进行下面的学习。
二、反思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所借助的辅助工具。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已经在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讲授式、启发式、发现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反思教学方法,首先要根据学生在当堂课的表现,从他们学习中最吃力、最不易理解、最不易掌握的地方突破,从他们最无聊、最无味的地方入手,从他们容易忽略却很富有教学价值的地方拓展。其次教师要寻求最利已经在学生接受、学生也最乐已经在接受、最利已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利已经在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性、最利已经在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最佳教学形式。如果课题引入得太平淡,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讲解数学家的成长历程、新奇的数学问题、身边的数学问题等;如果是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仅仅限已经在教材、学生不好理解,可以挖掘新意改变策略,以充实的内容、浅显易懂、循序渐进的形式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同时激发其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如果是例题习题的处理缺乏深度,学生不好掌握,可以层层深入、举一反三,在同学们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尽量培养他们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只要我们善已经在观察、善已经在思考,就一定能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也一定能够提高。
三、反思教学价值。
教学价值是在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教学意义、思维培养、陶冶道德情操的升华,是教育教学的更高境界。有一句教育格言说得好“教育是一项事业,需要我们无私的奉献;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刻苦的钻研;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反思教学价值,就是挖掘该节课富含的认识教育价值、情感教育价值、行为教育价值。要知道每一种数学思想都包含着一种人生哲理,每一种解题方法都丰富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每一点滴的数学知识都净化着学生的心灵。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思考、努力拓展,不放过课堂教学中的蛛丝马迹,不放过教材中的一字一句,我们一定能做到,我们也一定能做好。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教学生辨证地看问题,函数的思想教学生既要注重问题的现象更要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学生认识什么是数学美、怎样欣赏数学美、如何运用数学美,反证法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不一定要正面出击、有时侧面迂回效果更好;数学家的成长历程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我国悠久灿烂的数学发展史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起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奋发读书献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现代教育不是要教出一群书呆子,不是要教出一群高分低能儿,而是要为学生未来着想,为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知识是死的,不知道是可以从书本上学到,而能力素质却是无形的、是无法教会的。一个人的素质决定了他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前景。归根结底,教学的价值在已经在塑造人,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让他们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三篇:数学课教学反思
数学课教学反思
数学课教学反思1
《反比例函数》第一节课讲完后的反思,本节课学生表现积极踊跃有活力,效率比较高。
但是做为新老师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概念讲解过于简单忽略了形成过程,例题设置过于机械化梯度和深度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上要注意不能靠以往的经验来讲课,一定要精心设置,进一步探索和挖掘教材和考点,使得每一节课有价值而非浮于表面。
《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一课的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把握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解决许多问题有很好的帮助,在学生已有的正比例函数性质的基础上,学生学习性质比较轻松,但运用该性质解决问题存在难度。
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
为此应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对比: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所在位置是否相同?两种函数的增减性是否有区别?
(2)两种函数的取值范围有什么不同,常数的符号的.改变对两种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
(3)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对于两个函数知道几点就可以求的。
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
综合能力。
运用多媒比较两函数图像,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两函数的区别。
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直观性。
特别是反比例函数中k值对函数图像的位置教学和无交点坐标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
虽然制作起来比较麻烦,但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深入研究的习惯。
当然在教学中,由于小部分同学的数学基础薄弱,导致学习比较吃力,通过这种直观演示能较好的掌握知识,课后还应加强对性质运用的训练。
数学课教学反思2
“左右”这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后、上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体会左右的相对性。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并结合摆一摆、做一做等活动,体会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能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和对本节课的理解,说说我设计这节课的一些思路:
首先,设计本节时遵循了一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构新知。
其次,在认识“左右”时,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物体的左右位置,我将切入点放在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习惯上,从让学生说一说左手、右手可以干什么,到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并与好朋友做游戏,通过玩中学,玩中悟,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习惯动作,与左右的认识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再次,我还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比如:摆一摆、说一说;做一做、玩一玩等,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游戏中。
另外,在教学“左右”前,学生对左右已经有了初步感受,但对其相对性、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老师和学生面对面、同桌面对面、上下楼梯。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明白:面对面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让学生握手和实践活动走楼梯,帮助了学生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训练学生左、右的方向感,有效地突破方教学的难点。
“左右”这一课,应当是一节非常活泼、生动有趣的课,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自身的一些因素(比如:水平、性格、年龄等)的影响,往往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敬请各位听课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数学课教学反思3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才能引领一年级学生走进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想,应该从孩子们接触到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堂数学课开始,用心地为孩子们翻开这精彩的第一页。于是,我把各种教学常规、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精心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和大家一起共享。
环节一:我和数学书交朋友
1、认一认数学书。(片段摘要)师:小朋友,这一节是数学课,那你认识数学书吗?
师:(拿数学书演示)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数学书的封面上都有些什么呢?他们在干什么?(生自由说,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有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师:你能找到“数学”两个字吗?谁会指着读一读?你还认识封面上的哪些字呢?(师可带领学生认一认,读一读,如:一年级,上册等等。)
反思: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通过三年的幼儿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但在孩子们的思想中对语文、数学、音乐等课程的区分并不清楚,也从未接触过具体的课本,于是,在这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堂数学课上,指导他们来认一认数学书是很有必要的。实践也证明,通过此环节的设计,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很难发现学生有拿错数学课本的现象。
2、闻一闻数学书。我一直保留着一个习惯,不,应该是一种癖好,就是一拿到新书,就会不自觉地随手一翻,然后用鼻子靠近书页,去闻一闻新书所特有的那种浓浓的油墨香味。细细想来,这个癖好是从何而起?记忆最深处,还是和这群学生一样大时,跟几个同龄人背着一大包新书聚在一起,用隔年的年历纸小心翼翼地包书,期间,就会不时闻到一缕缕幽幽的油墨香味,渐渐地,便记住并喜欢上了这种独特的味道。无独有偶,跟同事或朋友谈起这个话题,他们竟然也有着同样的感受。于是,我坚信,让学生来闻一闻新书的味道是学习的开始,让他们在这种浓浓的油墨香味中感受到要学习新知的美好憧憬,并教育学生要爱惜书本,等把这本书都学完了,再让他们来问闻闻它的味道。
3、翻一翻数学书。翻书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认识页码,还要准确地知道数字的排列规律。一年级的小朋友基本上都会熟练地从1数到100,也会比较一些数字的大小。根据这一情况,我设计了一个翻书的小游戏“比谁找得快”。
(片段摘要)
师:请小朋友把书翻到第8页。
师:你是怎样找到第8页的?
生1:我是一页一页翻过去的。
生2:因为第8页在很前面,我就先翻一点点,看看是不是,我翻到的.是第10页,第8页在前面,我就再往前翻过一页。
师:你真会动脑筋,想的方法很好,鼓掌表扬。小朋友们,看来翻书也有很大的学问呢。 接着,我有连续地变换着方式来让学生找页数。
-反思:备课时,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学会翻书,认识页码,知道数字的大小,也便于自己能更好地熟悉和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学生的实际反应太让我惊讶了,原来他们已经对数字有把如此深刻的理解。而且在具体的操作中有部分同学已经有了估计的意识,对于具体的数字页码,他们没有一页一页地去翻,而是会用“先翻过一些,再比较”的方法来快速找到教师所要求的页码,这是一条捷径,这条捷径就是学生对于认识数字的已有经验,也是教师进行再次教学的一个起点,教师若摸不清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也就找不到再次教学时的这个关键起点,更不能抓住学生学习的生长点,那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必将多走重复路、冤枉路。
环节二:我的“新家”在哪里?
1、认一认教室。师:小朋友,你知道自己在哪个班吗?
让学生排好队依次来认一认教室的班牌,然后说给老师和同桌听一听、问一问,你是怎样记住教室班牌的?
(开学初,经常有学生会走错教室,此设计旨在让学生认清并记住自己的班级所在地。)
师:小朋友,这个教室就是你们在学校里的“新家”,看一看,我们的“新家”布置得怎样?你会按着前后左右的顺序来说一说吗?(鼓励并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叙述)
2、找一找位置。教师先介绍教室课桌的摆放,告诉学生什么叫“一排”,什么叫“一组”,然后举例:×××坐在第3排,×××坐在第2组第5个。让学生学着说说自己的位置。
变换方式: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让大家来猜一猜。
3、数一数人数。让学生来了解班级成员的情况,数一数班级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男孩有几个?女孩有几个?男孩多还是女孩多?加上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认识并喜欢自己的教室,熟悉身边的同学、老师,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反思:一直以为,一年级新生的第一堂数学课应该从常规开始,如怎样听课、怎样走路、怎样摆放学习用品等等,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啰嗦,学生听得糊涂,收效甚小。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断奶期”,凡事还需要教师扶一把,而且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因此,这样的教学设计并不能完全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自我介绍”也是大同小异,甚至“如出一辙”,他们的语言表达还需要教师为其提供一个“范本”,如此看来,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教师的“导”是至关重要的。
数学课教学反思4
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本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并了解元与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1.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
我个人认为本课的重点就应该是让学生能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能够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灵活应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付钱、找钱、换钱能实际问题。而这些本领的获得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所以在上课时,我采取了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来认识人民币。因为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学生并非是一张白纸,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是先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对人民币有哪些认识。通过交流了解到其实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有的甚至已经知道1元就是10角。在此基础上我就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来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而课本上的“1元”面值的人民币现在市面上已经很少了,我就让学生看了一下,了解了一下,更多的是让学生来介绍市面上流通较多的版本。学生介绍的很好,不仅能说出看到人民币上的数字和单位可以看出它的面值,还能说出为了防伪上面还有水印,还可以怎样来识别真币和假币等等。
学生在介绍的时候很积极主动,尽管他们介绍的内容有的甚至与本课无关,但是内容很全面,有的甚至是我都还不了解的,让学生来唱主角,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体现了教学相长。
2.可以发挥小组活动的优势,解决问题。
做一做中有一个练习是给学生3种人民币,问学生拿出5角,可以怎样拿?这道题的方法不止一种,而学生往往不容易找全,更容易把5角换成5个1角和几个2角,不明白题目的意思,我想,如果在这里我就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和同桌交流,最后到4人小组里说一说,那样效果会好一些的,让学生逐步找到最全的方法。先自己思考是让学生养成一种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在自己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流,可以比较自己的答案和别人不同的地方,获得更多的方法,以开拓自己的思路。最后全班总结交流,得到最完全的拿法。
对于这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丰富了课堂活动的形式,也能起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不能怪学生的。
数学课教学反思5
怎样认识《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和配套的“北师大数学教材”呢?如果对《标准》阅读不祥,理解不深刻,教师在教学中的施展就会被“教材”所束缚,或者就按“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指导,长此下去,学生的素质发展、知识能力是不能实现培养目标的,而且还直接影响中考的效果,也会埋没一大批人才。因此,我认为现行教材“北师大数学版本”只是纲样、线索,要靠我们教师去挖掘、去探索,用新颖、创新的眼光去认识教材、使用教材,有外延和拓展,更要具有“目标”意识,要了解教材与我们培养的对象,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我们要牢记:教学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近几年到处都在提倡课堂教学改革,课改是每所学校的头等大事,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我校先后派了许多老师外出参观学习,也带回很多很好的课改经验,我受益匪浅。近两年来,我承担了初三数学教学,也担任了“讲学稿”的编写工作(许多知识内容是教材中没有的,而是近几年来中考目标内容,以及系统基础知识训练题型)。结合学生认知结构和探索能力,我认为许许多多新授课的知识内容还是按照孔老先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说法去教学较好。例如:概念课的教学,教师要引用有关实例或图案进行解说,不仅使学生了解概念的含义,更要使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在概念的应用辨析中,充分发挥学生探索、讨论、交流才是必要的。但不是说,无论什么内容都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讨论、自主交流就一定能实现。如果什么内容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不如不办学校,就让学生在家自学就行了,还要办学校、招聘老师干什么呢?当然,我这种说法并不是与课改对立,反对课改,而是更有利于课改。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讨论交流学习,很适用于练习课、复习课、知识的应用课,特别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课题,充分让学生讨论、交流是必要的。也许学生思考及破题方法比我们老师单纯的指导好的多。他们通过讨论、交流还能发现许多简捷、特殊的技巧方法,还能从讨论、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也能不断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
我认为,新授课不仅要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讲清楚、讲到位,同时举例讲解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在举例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每个教师都非常希望抓住的`教学好契机就彰显出来了。
引导学生参与分析是启发学生联想新旧知识、启动有关定理、公式,不断筛选中启用相关定理。另一方面,举例讲评要求学生有正确的书写和解题格式规范,也是每写一步的基本依据的训练要求。这样做是对全体学生练习的基本要求;若不举例示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讨论、交流,只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确实很强,全体同学都认可,但是他们当中多数在解题格式、规范训练中的书写及推理的前后逻辑关系比较混乱(如:9.7班黄卓、黄萍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确实很强,但书写却非常差,甚至很多练习题根本不做,单元检测时往往不能得高分。这就需要不断地给他们提出要求,不断地给予纠正。对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多加鼓励,同时对书写要求也不能放松,使全体同学都达到规范化的训练要求。
总之,我认为一堂数学课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新课新知解读,让学生明确本堂课学些什么,实现哪些目标。第二步,举例评析,师生共同分析解读,恰当地选择变式训练,让学生小组交流,再议一议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盲点,师生再进一步交流。第三步,课堂自主练习训练,这里要根据学生层次情况,分层布置作业,既要照顾好优生,又要考虑到差生,使各类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更不能损伤中差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教学反思6
本节课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的方式探究解分式方程的思路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回顾与思考、合作和讨论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感受过程、方法和数学思想,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关于分式方程的增根的教学,是通过创设小亮解法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阅读理解、动手解题等手段,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而不是由教师去讲解增根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本节课小结采取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的形式。这种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设置了独立思考的想象空间,提供了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教师能及时弥补教学中存在的漏洞创设了条件和可能。不过,若时间允许的话,有些问题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
教学环节是否可行,最终是由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来检验和评价的。所以本节课的某些教学环节对目标的达成是否行之有效,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完善。
数学课教学反思7
20xx年是肥城教育的教学改革年,下面就针对半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如下总结:
一、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
从小学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的教育意义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探索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开拓学生头脑中的数学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提倡数学教育教学,既要体现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功能,从这个层面讲教育教学改革对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它促使学生改变了旧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并不断探索新的适应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合作探究环节,引导小组合作时,我们会先指导学生产生自己的观点,而后小组内展示汇报,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而后班级展示,学生展示,这个环节,倾听与质疑是我重视的两大要素,只有让学生认真倾听,才能让学生自己反思,找出自己对思考思路的共同点和需要质疑的地方,从而为自己的发言找准契合点……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基本都能自己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是需要老师去把握的,既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权利,更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也是我不懈追求的教学境界。
教育课程改革给我的一个更大的感触就是课堂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学生能给自己以及同伴的学习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价,通过这个评价来实现自我反思,这种机制特别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我在教学中也在不断引导孩子自我反思,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4月份,我校承办了老城街道百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会上赵霞老师执教了一节研讨课《统计》。展现了我们百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初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导学案的设计还是学生的小组合作、教师的引导,都使我对教学改革有了更加明确的的认识,感觉到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改变是巨大的、有益的。
小组合作是本学期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变动较大的地方,也初见成效,但由于年级低,多数由教师评价为主,随着年级的增长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三、通过实践谈得失。
通过半个学期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在自我反思方面,大多数学生能查找出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了显著的成绩,在小组结对互帮互助的模式下,大多数学困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就我个人而言,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是在小组合作中也有些许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小组合作评价方式单一,以教师评价和学优生评价为主,没有充分挖掘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得热情,另外就是对学困生的把握不够到位,有时当堂达标时,学困生并不能按时完成,从而导致他们依赖本组学优生的现象。这也是在以后教学中必须认真关注的问题。
四、新学期的发展方向。
1、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远程研修,名师的行为和理念与我们坚持的的教育教学课堂改革理念是完全相吻合的,这充分证明了我们肥城实施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它也给我们无穷的力量,促使我们要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在此我也意识到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困乏,要及时的学习充电,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改革的发展。
2、充分关注学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此可以看出,数学教育教学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主体,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价值。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多年来也是励志研究儿童数学教育,提出了“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观——真心与儿童做朋友”其儿童观的核心理念就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名师指引,要求我们都要充分的关注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与学生做朋友,用心去了解学生,只有教师有走进学生心灵的能力,才能真正的盘活课堂,实现课堂的高效。
数学课教学反思8
小学数学是启蒙和入门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广大教师在各个方面都做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值得学习和推广。
一、阐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四大常见误区
1、热闹的气氛就是好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谓是费尽心思去营造快乐学数学的氛围。在课堂上,学生唱唱跳跳,说说演演,形式多样,表面十分热闹,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接受着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
2、评价的尺度把握不到位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称赞是树立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是尽可能的多表扬多奖励,做到少批评甚至杜绝批评。
3、合作学习就是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多采用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和共同发展的机会。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教师过多关注的是是否分组或者分成什么形式的组,很少关心小组合作的实质即有效性。
4、上课就必须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二、针对以上四大常见误区提出的相应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数学课程标准》向广大教师所提出的一个要求,利用实物刺激激发学生兴趣也不失为一种手段,但此种热烈气氛中的结果却不是教师所追求的。把大量实物作为教具引进课堂中,必然会吸引人的眼球,有的学生甚至边玩玩具和宠物边听课。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在备课时想到这些细节的产生,因此在活动开展前或上课前作出相应的规定如把宠物或玩具放入抽屉。同样地,活动进行中,学生这种热情的表现在让教师感到高兴的同时也要让他认识到:学生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更谈不上倾听别人的回答,加以思考。那么教师可以以小组比赛记分形式(随机从每组中请学生表达或表演,有误者扣分记载),还可直接利用上课表现好的学生制作的教具作鼓励给予再表演的机会等等方法来控制好课堂气氛,达到有动有静的'学习最理想状态。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赛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更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
总之,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应重新构建科学的教与学的关系,既要从传统教学呆板的模式中走出,又不能驶入只看到新课程浮华形式的怪圈、只有不断学习、探索先进的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结经验,去伪存真,脚踏死地,与时俱进,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也才能真正走出“误区”,走进新课程。
数学课教学反思9
数学学习中的反思既是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实践行为。反思的对象可以是数学知识,可以是数学材料,也可以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不仅要反思学习的结果,还要反思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反思中回顾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强化对知识的理解,领悟其中的思想方法,获得科学研究的一般认识,发展质疑、批判的理性精神。
反思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各个阶段,但一般在课堂教学小结阶段用的较多。在小结反思阶段,教师不能只是独自对本节课知识的再现,这不是真正的小结反思。小结反思不仅是对学习结果的.回顾,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结构的反思,对研究方法的反思,对情感体验的反思。教师在这里可以提出几个开放的问题,如“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心得,互相启发,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感。
数学课教学反思10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数学课教学反思1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校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
一、高效课堂的两个核心。
1、导学案的编写。
一篇好的导学案可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我校开展高效课堂以来,同年级组几位课任教师为一教研组,实行集体备课,对导学案的编写严格把关。首先,每一节课都要集体研读教材、进行学情分析,讨论重点怎样突出、难点怎样突破,什么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时要解决怎样的问题,怎样编写活动单。留多长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训练和课堂自主练习。其次由主备人再次查阅资料、精心备课、准备教具或课件。然后同教研组几位教师再次研究导学案和课件,并进行一度、二度、三度修改。这时才能让导学案进入课堂。最后每们课任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立足课前准备工作,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2、小组建设。
我们都知道一个班级的好坏取决于班级的核心,好的班委等等,同样一个小组是否优秀取决于小组成员的优劣和一个优秀的小组长。我校在小组建设实行同桌为学习伙伴,前后四人为一学习小组,对小组长和组员的搭配都经过仔细斟酌,小组长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能力应当是最强的,组员优中差搭配均衡,并进行合理分工,加之一套完整的小组评价机制,可以激励孩子们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
1、培训小组长,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小组长是同学学习的伙伴;是教师教学的小助手;是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组长深深意识到一个组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家,小组成员之间要团结。组长积极主动地与组员交流情感,从细节之处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只有这样,才会有好人缘,组员自然愿意理解组长的'工作,支持组长的工作。对组员的错误不包庇、不纵容。
2、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孩子由于年龄小,在遇到问题时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以用语言表达,这时以活动单的形式呈现,可以启发孩子,激发他们的动脑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敢想,敢说,敢做,养成善于动口、动脑的习惯。二是认真倾听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既要听教师讲,更要听同学讲,同学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他怎么想的,我是怎么想的,他想的对不对,和我想的同不同。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并且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既完善了自己的观点,又融洽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体现合作精神。
3、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共享成功的乐趣
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之一是“互助性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鼓励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用具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的评价语言。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三、灵活运用好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自从多媒体融进我们的数学课堂,顿时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内容变得具体,清晰。现在多媒体正以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动静结合,吸引着学生。教学中通过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演示,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为教师顺利实施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始终最大限度的发挥导学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数学课教学反思12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意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主动获得知识。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去学习。因此,教师为达到此目的,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做好课前准备,重视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课首先要备好教材,要备教材思想内容;知识体系;课堂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其次是备学生,备好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师教和学生学和谐统一。还须备教法,教法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在备教材,备学生基础上选择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大法必依,小法必活。
二、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
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模式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教学模式的选择我认为可从三方面选择:一是可根据本堂课教学内容来选,若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可选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助或点拨。这样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若本节课内容较难。教师可设计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由浅入深逐步进入知识的海洋。从而自主掌握好内容。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由于学生是学习主体,根据每班学生年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态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若某班数学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常选用自学辅导模式或引导发现模式。若学生年龄较小。认识水平较低,常选用实践活动模式,使他们能通过活动感受知识来源;应用。这样印象较深,易于掌握。三是教学模式还可根据教师特点进行选择,教师可根据自己特点,教学风格选择不同教学模式。教师若对教学内容有透彻理解,善于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可用讲练结合模式。若教师洞悉数学教学发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可选用引导发现模式,本人常采用后面一种。
三、做好课堂教学设计,重视引趣
在教学模式选择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做出较好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它是贯穿整堂课的主线,是能否能吸引学生的`关键,教学设计主要以适合学生,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为目的而设计的教学活动。可根据班级不同风格,选择不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注重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大面积激发学生思考,将分层教学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对抽象枯燥的数学课变为较深动;较有趣的活动课。使他们能主动去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注意随机应变,而不是对课堂准备的设计生搬硬套,还要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适当变化或联想,使一堂课更加有意义;更加生动。
四、做好例题、练习、作业的选择
课本例题是如何运用知识解题的经典,是思维训练的典范,教师对例题选择是十分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较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因此教师要在选题上下功夫,在讲例题时,我认为应选些能说明问题的,如包含知识点较多,有特殊解法的,容易出错等,通过讲解能让学生复习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学会辨别是非从而找到正确解法。对几何题的选择可选择些具有拓展深度和广度的题目,有助于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用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
对练习、作业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如同一知识不同类型的题目,有不同的解法的题目。可进行变式引申的题目。实际操作的题目等。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练习;作业的挑选,有意义;有目的地去训练学生思维,使他们少走弯路,培养数学解题思想,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提倡题海战术这样既浪费时间,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五、做好学生学习反馈
教师可根据学生课后提出的疑问,每天批改作业情况,将所教知识进行反馈,教师要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好记录。评讲作业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点评。教师讲评作业不仅是讲本题出现的错误,而更重要的是追溯产生错误的原因,要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分析出产生错误根源,进一步加以纠正。教师还可帮助学生对作业中有同种类型或有多种解法的题目做出归纳小结。也可利用原题进行变式;引申。这样能促进学生思维。使课堂生动活泼有趣,不是单纯的评讲作业。而是知识的延伸,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掌握好所学知识和解题方法。
总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如何深刻吸引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中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可在不同程度设计不同活动来“刺激”他们,使他们有兴趣去学,主动去学,这样教师也变得较主动,而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数学课教学反思13
xxx 作为老师,应该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学习困难的产生。在数学教学中,反思是发现问题的源泉,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是促进认识升华的可靠途径。我国古代的先哲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国外的学者也对反思的重要性作过阐述。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美国的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以说,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认识。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发现的问题及时探究,积累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反思还能提高数学意识,优化思维品质。那么课后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呢?以下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在该节课学生需要理解的概念、掌握的方法、熟悉的技巧、领会的数学思想等,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必具条件。教师反思教学目标,实际就是要通过反思教学过程真正弄清楚学生到底有没有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的前提和结论;会不会灵活运用定理解题,定理本身包含的思想方法、定理的适用范围如何、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是否已经掌握等。要知道这一切,首先我们必须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如果上课学生精力集中、反映积极、动作迅速、心情愉快等,则意味着学生态度热情、主动参与、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如果上课学生无精打采、置若罔闻、拖拉疲塌、焦头烂额等则意味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很吃力,效果欠佳。其次检查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情况。若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完成规定的题目,则教学目标可以说基本达到;若多数同学迟迟动不了笔或只能做题目的某些步骤或即使做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对本节内容没有真正弄懂,知识技能没有过关。再次是批阅学生课后作业情况。如果学生做题思路清晰、推理有据、定理公式运用得当、计算准确、步骤有详有略,说明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相反如果学生做题颠三倒四、乱套公式、乱用定理、计算错误不断等说明学生基础知识不过关、技能不过关。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找出问题所在,思考补救的措施。该补充的就一定要补充,该纠正的错误一定要纠正;该集体强调的一定要集体强调,该个别辅导的就要个别辅导。将当堂课内容补起来,以便进行下面的学习。
二、反思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所借助的辅助工具。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已经在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讲授式、启发式、发现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反思教学方法,首先要根据学生在当堂课的表现,从他们学习中最吃力、最不易理解、最不易掌握的地方突破,从他们最无聊、最无味的地方入手,从他们容易忽略却很富有教学价值的地方拓展。其次教师要寻求最利已经在学生接受、学生也最乐已经在接受、最利已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利已经在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性、最利已经在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最佳教学形式。如果课题引入得太平淡,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讲解数学家的成长历程、新奇的数学问题、身边的数学问题等;如果是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仅仅限已经在教材、学生不好理解,可以挖掘新意改变策略,以充实的内容、浅显易懂、循序渐进的形式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同时激发其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如果是例题习题的处理缺乏深度,学生不好掌握,可以层层深入、举一反三,在同学们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尽量培养他们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只要我们善已经在观察、善已经在思考,就一定能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也一定能够提高。
三、反思教学价值。
教学价值是在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教学意义、思维培养、陶冶道德情操的升华,是教育教学的更高境界。有一句教育格言说得好“教育是一项事业,需要我们无私的奉献;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刻苦的钻研;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反思教学价值,就是挖掘该节课富含的.认识教育价值、情感教育价值、行为教育价值。要知道每一种数学思想都包含着一种人生哲理,每一种解题方法都丰富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每一点滴的数学知识都净化着学生的心灵。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思考、努力拓展,不放过课堂教学中的蛛丝马迹,不放过教材中的一字一句,我们一定能做到,我们也一定能做好。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教学生辨证地看问题,函数的思想教学生既要注重问题的现象更要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学生认识什么是数学美、怎样欣赏数学美、如何运用数学美,反证法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不一定要正面出击、有时侧面迂回效果更好;数学家的成长历程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我国悠久灿烂的数学发展史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起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奋发读书献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现代教育不是要教出一群书呆子,不是要教出一群高分低能儿,而是要为学生未来着想,为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知识是死的,不知道是可以从书本上学到,而能力素质却是无形的、是无法教会的。一个人的素质决定了他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前景。归根结底,教学的价值在已经在塑造人,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让他们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数学课教学反思14
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5分钟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但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集中精力听课。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经常在课余时间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们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他失败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讲。
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余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亲其师,信其道。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习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在“找锐角和钝角——做角——画角——数角——设计美丽的图案”的多层次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例如:“请问某某同学,心形的下部是一个角吗”“角应该有两条直直的边。”“我觉得他们都做对了!”“我认为他锐角画得比较好,钝角有点像直角,建议以后画钝角,要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掌声肯定。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问“角的家族里还有其他的角吗圆圈有角吗”,有的提出“生活中是不是还有许多的锐角和钝角”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数学课教学反思15
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一、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某些数学知识的产生及发展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其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而“归纳”是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很重要的一块,“操作猜想”这一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想与能力所起的作用更是妙不言。例如讲a:b:c=7:5:3,可设a=7k,b=5k,c=3k,但是学生不懂,设a=3k,c=7k,我举例:父亲:哥哥:妹妹=7:5:3,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引用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对数学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能满足学生对外界新颖事物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到好奇和兴奋,同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例如讲反比例函数:80条鱼,2只猫吃,平均每只猫吃40条,4只猫吃,平均每只猫吃20条,8只猫吃,平均每只猫吃10条,x只猫吃,平均每只猫吃y条,y就是x的反比例函数。
三、在教学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释人类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现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学习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教材的编写中列举了一些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例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更进一步地观察生活、收集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些更有趣、更有价值的实例。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类社会生活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在教学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更明白了知识的获得不仅仅在课堂,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社会实践中,从而打破没有感情的数学定理,冷冰冰的数学公式,没有灵魂的数学符号。学生从中也能真正意识到:人人都应该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应该获得必需的数学。
五、反思归纳。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否则,我们就会错失一个提高的良机。此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关键所在,比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错误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
第四篇:数学课教学反思
数学课教学反思
数学课教学反思 篇1
1、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强,老师在学习新课前先进行开火车的口算练习,再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如果我们想布置一下班级用什么布置呢?)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习的欲望,将学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学习,精品教学反思。
2、问题来源于学生,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在教学中,陈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先整体地按一定顺序观察整幅图,说说图中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画面中,通过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发现,找出图中的三个有效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已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陈老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技能。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后放手让学生根据主题图另外2组信息,自由提出问题并解决,从而引出除数是7、8的除法,留出空白让学生独立计算“49÷7”、并点名说出求商时所用的口诀。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求商的方法:想乘法口诀,口诀缺几商是几。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经历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概括计算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将新知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对于书上提出的三个除法问题,这节课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罗列出来,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来的,问题来自于学生,这样就变接受式学习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听完课后,我也感到有一些不足:对于为什么能用乘法口诀求商突破不够,感觉上就是让学生模仿用口诀求商,而未能突出想乘算除,如32÷8应该先想几乘8等于32,因为四八三十二,所以商是4。具体方法是:先看除数,除数乘几等于被除数,就想几的口诀,口诀缺几商就是几;在最后练习时过度有些陡,教学反思《精品教学反思》。
数学课教学反思 篇2
《平移》这节课的内容是结合生活经验和事例,让学生感知平移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平移与对称这两种常见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设计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让学生感知平移,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这种运动的表象。这样引入学生对的理解没有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平移现象,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生活化。
首先,在教学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直观地导入平移。同时,选取能让学生感知平移的直观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平移的特点。我又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学具表示平移,充分调动学生头、脑、手、口等多种感观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学生会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对平移有较深刻的理解。
接着,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感知的经验,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的具体实例,然后引入平移距离的教学,从课本方格图上直观观察,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在这里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数移动的方法。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后,知道了方格纸上图形平移找对应点的方法,并能够按要求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形状,感受到了平移的几何特征。使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探索的方法。
从这堂课后效果来看,学生能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具体实例,较快地感知、判断平移现象,并学会了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从实物的平移提升到在方格纸上平移,尤其是要说出平移几格到达指定位置,学生容易把移动几格误解成相隔几格,“切入点找的不明显,以致数不出移动的格数”,“一个点数错,整个图形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次课后,我深刻反思了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
其一、学生动手稍少。
新授中,个别学生上台演示观测边和观测点的方法之后,全体学生可以向他们学着再试一试,这样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可能会更加精准一些。
其二、教师引导不足。
欣赏带平移花纹的挎包及客厅带平移花纹的窗帘,并没有合适的引导。在学生惊叹之余,并没有引导学生说说哪些花纹是通过平移复制得到的,这些精美的图案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没让学生的认知得到巩固。
其三、组织教学不细致。
对于低年级学生,生动有趣的组织教学能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这方面我比较欠缺,应该向其他老师学习组织教学的艺术。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数学《平移》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如有疑问可提出您的宝贵建议,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欢迎继续关注数学网!
数学课教学反思 篇3
分数除法是学生在学会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一个数除以分数,这是学习分数除法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由于教材的学习比较枯燥无味。因此我试图在教学初始把直接展示静态例题改变成小故事展现出来,形成一个有趣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经历从整数变化到分数,得到的运算法则由特殊到一般的快乐又严谨的数学学习过程。
在教学备课时我先复习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然后通过小故事的形式展示例题,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等多种方法证明了一个数除以分数和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都相等。但备课后我突然产生这个疑问“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这个分数的倒数呢?”引起了我的反思。教案的设计中没有算理的教学,只是通过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相对忽视了算理的教学,这样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参考一下其他教材,发现其他教材是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来明白算理,更注重算理的教学但又忽视了猜想、尝试、验证、归纳这种数学思想的渗透。如何让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呢?既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又让学生渗透这种数学方法呢?
经过仔细反思之后,我在修改备课后,调整了我的教学过程。教学中我在学生猜想、尝试、验证、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结果后,我抛出了这个问题: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呢?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时学生开始大部分围绕因为结果相等来总结,此时我再结合线段图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算理教学。这是我发现大部分同学们能够听懂,然后恍然大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效果不错。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既进行了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又进行了算理的教学。将新旧知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效果较好。如何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知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
数学课教学反思 篇4
在我学习新课程的这段时间里,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不再是主导者;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师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二、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在我们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们应该想想:“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这样才符合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更有助于教师教学计划的开展。
三教师应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对话
师生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四教师应对每一节课进行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习日记、错题日记。
数学课教学反思 篇5
对学生的反思,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我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也许是有点快了,所以看到那些学生仿佛就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所以通过这些日子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快适应老师这个角色,自己仿佛是个大孩子,对同学板不下脸,威性不够,现在的孩子本生就是从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越是脾气好的老师就越是不象话,这就是我这么些月来的最大感受。
年轻就得付出代价,所以对学生得反思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就更关键了,掌握好学生得心理,对学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坏就影响着学生的成绩。
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才会花更多心思,数学课本就乏味,所以如何让学生提起兴趣,这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教学反思《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
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数学课教学反思 篇6
1、基于教师成长的需要——教师应该成长为反思型的研究者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和举措在不断强烈,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教师成为研究者,指的是教师要参与到教育研究中去并成为研究的主体,而不仅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与专业理论研究者不同,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而不是为了建构宏观的教育理论。所以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反思型研究者,认识到自己教学的思想基础、教学理念,认识到要把自己的教学变成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从而创造出更加完美的课堂。
2、基于课堂教学特点的考虑——加强课堂教学片段的反思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因为课堂是鲜活的',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说得好:“教室,是出错的地方。”是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精神的旅游和探险,是教师构思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对话过程,不完美甚至有错,才是它的真实存在。它可能有教师面对学生发问而回答不出的尴尬,它可能有学生面对问题所作出的“越轨”甚至“错误”的回答,它可能有未能完成教学目标的遗憾,这都是正常的。而这种不完美往往会给课堂本身增添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使之变得更美丽、更精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纵横交错的数学知识内容的呈现,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是由无数的教学片段组成。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是师生向未知方面挺进的旅程,它随时可能遇到曲折和阻隔,但也随时可能发现美丽的通道和亮光,需要我们老师真正静下心来,不断加强实践和反思,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许我们无法让每一堂课完美无瑕,但一个又一个成功片段的演绎,恰恰支撑起课堂教学的精彩天空。
3、基于本校数学教研状况的考虑——重于反思,力求提高教学质量
审视我校传统的数学教研活动,研究的主题并非来自教师在教学中碰到的急需解决的现实的、真实的问题,其研究的方式也相对比较保守,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多向交往互动的有效平台。传统的教研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和教师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陈旧的且不合时宜的教研活动模式,力求以课题研究为校本教研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我校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片段反思的案例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从教学片断这一小处着眼,围绕教师在教学中碰到的急需解决的现实的、真实的问题,共同反思与研讨,以此建构一种互动、对话的研究平台和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和提炼,形成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成果共享。
数学课教学反思 篇7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例如:我在教学第六册中的“估算”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你们学习了“估算”后,在日常生活中有用吗?谁能举例说明?”。
生1:假如我是学校的办公室主任,为了给学校节省开支,保证下学期的开学工作顺利进行,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估算一下下学期全校同学大约要用多少本数学作业本。我先调查每个班每学期要用多少本,如果每个班要用220本,那么我校有26个班,就是说下学期全校同学大约要用6000本数学作业本。
生2:我如果是一个工程队的队长,要给别人建房子,我就可以用估算的办法,估算出一栋楼房大约要用多少砖,多少水泥……就可以节省一些材料。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举的例子外,还有别的方面的例子或独特的`想法吗?
生3:我觉得有时侯不能用“估算”,比如在医院里,大夫给病人抓药时就不能用“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数据。
生4:我认为工人师傅在做机器零件时也不能用“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数据,否则,生产出来的零件就是次品。
……
听了这两位同学的精彩发言,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的为他们鼓掌祝贺。
因为学生有了这种“估算”的意识,所以能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举出千姿百态的例子来。学生能够把“书本世界”与他们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改变了数学苍白无味的状态,给数学课堂增加了“营养”。学生能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知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体会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这不正是我们的数学教学目的所在吗?
数学课教学反思 篇8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打破上述僵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
一、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以”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经过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我们会发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课时,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总之,进行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能够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的弱点和缺陷,进而加以弥补,从而带动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积极性。所以进行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不仅是老师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需要,必须加以重视。
数学课教学反思 篇9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学完后自己静静的坐下来想,发现自己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从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对于要求不明确。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发现了算式中从在一定的规律,然后通过让学生在接着写两个,再让学生自己接着写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在跟着老师的要求写,而有的学生自己随意的写,使得部分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偏向,故有的学生就不明白了,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造成时间的大量浪费。
2、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炼。如:在让学生计算给出的两组算式时,没有明确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完成,使得有的`学生就自己随意去完成,故让学生总结发现时,有的学生不明白而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再一个就是在引导学生探索变化规律时,就提的问题太多,使得学生没有独立分析和自主发现。
3、缺乏耐心,不善等待。如:当学生没有自觉地应用规律进行计算时,教师缺乏耐心,直接请发现规律的同学起来说。如果当时能引导这位同学观察一下,因数怎样变化的,能不能不计算就报出积是多少?等待会让课堂和谐、大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了。
4、练习设计的不够全面和精细。在练习的设计中缺乏逆向思维的练习,可以设计当两个因数同时变化时,这时积将如何变化的情形,而是在教学时只在拓展练习——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求积发现规律的题。
5、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还应加强。本节课在开始的时候,我完全可以只出示一组练习,让学生计算后充分挖掘这组题的价值。如从上往下看……,从下往上看……让学生充分利用习题资源理解规律,既强调了规律的统一性,又节约了时间,这样第二组题就可以用来验证规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规律。
一节课下来,留给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学习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长进。
数学课教学反思 篇10
两个月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两个月的几种现象反思如下:
学生初用钢笔,还不能很好的把握怎么用钢笔,导致书面不干净,满手满脸都是墨水;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怎样提高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原因应该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会取得同的效果,在一些课时设计中,抛开了书中的例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然,但有些照着课本的例题讲解,学生的兴趣不太高,课堂比较沉闷。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为什么差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差了呢?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意听讲,并且注重反思,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看着说的挺热闹,但这都是假象,往往有一部分学生连常规的计算方法都记不住,学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他们的积累越来越少,才导致差生多起来,差起来。作为三年级的老师来说,应该及时补差,抓住每一个学生不掉队。
数学课教学反思 篇11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教学重点是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难点是初步感悟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说一下本节课还存在哪些不足,第一点导入部分有点重复。在导入时已经用谜语引出线段,然后又拿出毛线让学生回忆线段,有点重复。可以在学生猜出线段后直接复习线段的特点。第二点是教学时的生成没有抓住,当我手中拿了一根毛线,橫着拉直后问学生“手中拉直的毛线可以看成是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时,有一个学生答“线段的特点是左右两端有两个端点”,当时我没有能及时跟进,抓住解决“左右”这个词。后来想一想,可以再把这根毛线竖直拉直,再问“现在再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会改成“上下两个端点”。
还可以斜着拉直,这样学生会理解线段的两个端点可以在任何方向。第三点是学生在做习题时,没有刨根问底问个究竟。学生在判断“射线比直线短。”这道题时,大部分学生都知识会,但是我应该追问“为什么不能比”。还可以设计一道判断题。把一条线段画得最短,把射线画得比线段稍长,最后把直线画得最长。然后让学生比较哪条线长,先给学生视觉上产生错觉,然后让学生发现因为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所以不能比较。更好地解决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数学课教学反思 篇12
1、注重算理与算法的结合。
通过实物的“分一分”、木块的“移一移”、小棒的“圈一圈”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算理,然后抽象为算式的计算方法,学生经历了直观——抽象——概括的学习过程,并把算理和算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讲”、“练”结合。
注重让学生理解算理、算法,注重学生的动笔练习,一节课下来,孩子们都已经掌握了9加几的方法,并基本达到了熟练的水平。
3、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虽然也创设了“小猴子和我们一起来学习”情境,但只是轻描淡写,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去描述,而是注重了本课的知识讲授,并为习题“猴子搬木块”做铺垫。
4、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复习导入中,老师只复习了“10+几”的算式,并没有复习“9+1+几”的算式。目的是在讲授9+7时,引导学生不仅可以把7分解成1和6,9+1+6=16,还可以把9分解为3和6,7+3+6-=16。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注重了算法的多样化。接下来,就出示习题“猴子搬木块”,左边有9个木块后边有6个木块,怎样搬木块省力气了,从6里搬1个到9,只需要搬1次,如果从9里搬4个到6,就麻烦了,实质上是渗透算法多样化的优化,太巧妙了!
5、注重计算规律的探索。
在复习“10+几”时,老师就把这些算式都写在了黑板上并让学生观察,能发现什么规律,总结出“10+几”就等于“十几”,也为后面的探索规律做渗透。在本节课的讲授中,老师通过各种方式把“9+几”包含的算式也写在了黑板上(很巧妙),然后让学生观察发现出规律;“9+几”就等于“十几减1”,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观察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注重多媒体的恰当使用。
在本节课中,老师并没有使用课件,只是用一张小猴子的挂图和几张算式卡片,朴实、真实、务实。
数学课教学反思 篇13
“概率”是新课程的新增内容,由于概率问题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指导人们从事社会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概率这个章节也成了近几年新课程中考的一个热点。
概率所研究的对象具有抽象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学生很难用已获得的解决确定性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去求得“活”的概率问题的解,这就决定了概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不能沿用传统的记忆加形成性训练的机械学习方法去学习,教师不能沿用传统的给予加示范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去教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经历概率模型的构建过程和模型的应用过程,从中获得问题情境性的情境体验和感悟,才能面对“活”的概率问题为此,在概率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
1.创设情境,引导经历概念和模型构建的过程.概率涉及到很多的新概念和模型,要使这些新概念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生成概念、提炼模型,发现计算的法则,教师且不可因教学时间紧而淡化概念、模型构建的过程否则,学生因获得孤立的概念、模型,无法在纷繁的问题情景中去辨认,从而导致解题思想僵化
2.构建知识网络,引导把握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能否准确迅速地运用概念和模型解题,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概念和各模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否真正把握,我们平时说“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从本质上说就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即教材的知识结构是否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概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新概念、新模型和已有的概念和模型进行对照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
3.充分展示建模的思维过程,引导感悟模型提取的思维机制.概率问题求解的关键是寻找它的模型,只要模型一找到,问题便迎刃而解而概率模型的提取往往需要经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常常因题设条件理解不准,某个概念认识不清而误入歧途因此,在概率应用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充分展示建模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从问题的情境中感悟出模型提取的思维机制,获取模型选取的经验,久而久之,感受多了,经验丰富了,建模也就容易了,解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识经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概念和模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创设丰富的问题。
数学课教学反思 篇14
反思之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的传统教学摸模式,已严重阻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不但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会造成机械的学习知识,形成懒惰、空洞的学习态度,形成数学的呆子,就像有的大学毕业生都不知道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因此,《新课标》要求老师一定要改变角色,变主角为配角,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把学生想到的,想说的想法和认识都让他们尽情地表达,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与引导,这样做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而且能充分发挥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与日剧增。上这节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查阅有关勾股定理的资料(可上网查,也可查阅报刊、书籍),提前两三天由几位学生汇总(教师可适当指导)。这样可使学生在上这节课前就对勾股定理历史背景有全面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学习勾股定理是非常必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及归类总结能力。
反思之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是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的。现在的数学教学到处充斥着过量的、重复的题目训练。我认为真正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加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动,关注学生能否在活动中积思考,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进行积极的联想(数形结合)以及学生能否有条理的表达活动过程和所获得的结论等;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拼图过程,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拼得的正方形验证勾股定理。二是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性及其实际应用。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现在往往是学生知道了勾股定理而不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我们在学生了解勾股定理以后可以出一个类似于《九章算术》中的应用题: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棵水草,它高出水面3分米,一阵风吹来,水草被吹到一边,草尖与水面平齐,已知水草移动的水平距离为6分米,问这里的水深是多少?
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关注知识的形成同时,更加关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起到学有所用而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这一点上在新课标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反思之三:多媒体的重要辅助作用。
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地、充分地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多媒体教学的优化组合,在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面积计算来猜想勾股定理或是通过面积割补来验证勾股定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很清楚,教者可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其过程不仅使知识的形成更加的直观化,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思之四:转变教学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有两种评价的`方式。一种是以他人评价为基础的,另一种是以自我评价为基础的。每个人素质生成都经历着这两种评价方式的发展过程,经历着一个从学会评价他人到学会评价自己的发展过程。实施他人评价,完善素质发展的他人监控机制很有必要。每个人都要以他人为镜,从他人这面镜子中照见自我。但发展的成熟、素质的完善主要建立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是以素质的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教育为标志的。因此要改变单纯由教师评价的现状,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的自评相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合适的评价。如以学生的课前知识准备是一种态度的评价,上课的拼图能力是一种动手能力的评价,对所结论的分析是对猜想能力的一种评价,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是转化能力的一种评价等等。
数学课教学反思 篇15
复习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提高计算和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是综合性的。教师出题学生解答,这只是单一的考察学生所学知识,不能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学生成了“维修工”,如果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就成了“工程师”,可以独立地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1、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讨论“你对你们组的作品满意吗?认为它好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2、切实了解学生,增强应用性。
全面地了解学生,可帮助教师找准复习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借助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并以此为复习基点展开整理,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学习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使用权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3、充分信任学生,有效实施自我评价。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交并激发学生对复习知识的兴趣和乐趣。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去尝试和探索。在展示整理作品后,从中发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习惯。
第五篇:数学课教学反思
数学课教学反思(15篇)
数学课教学反思1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理解数字5的实际意义。
2、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习数的兴趣,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本文扩展阅读: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环境布置:
设计一个温馨的数字5的家,家中有客厅、书房、饭厅、玩具室。
活动材料:
1、1~5数字点卡、数字卡若干。同类,但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5以内物品的图片若干,如4条小鱼、5只松鼠、3只青蛙、2只小兔、1朵花等。
2、同类的物品若干,如布置在饭厅中的5个小碗、4把勺子、6个盘子、5个苹果等;布置在玩具室中的6根跳绳等:布置在书房中的5把剪刀、5枝铅笔等。
3、同类,但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物品若干,如客厅中的花瓶中插有5朵颜色不同的花、镜框中数字5一家的合影、鱼缸中有5条不同种类的鱼;玩具室里有4只不同的皮球、6个不同的娃娃、5辆不同的汽车等。
活动过程
1、创设到数字5家做客的情景,吸引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1)老师扮演快乐的数字5,请小朋友到家里做客。
(2)介绍到数字5家里的要求:经过5座小桥、穿过5片森林,最后来到有5座小房子的地方,根据房子上的数字标记找到5的家。(复习5以内的数,会手口一致的点数)
(3)数字5的家门前有若干张图片,幼儿正确点数图片上的物品,并找出相对应的数字点卡或数字卡后,方可进入数字5的家。(复习计数和说出总数)
2、寻找数字5家所有5的物品。
(1)幼儿分成4组,分别进入数字5家的客厅、书房、饭厅、玩具室。
(2)寻找家中是5的物品,如5朵花、5个小碗、5条鱼、5个苹果、5个人的合影等。(启发幼儿不受物体大小、颜色、形状的影响,将同品种物体归类)
(3)将家中是5的物品用数字卡或点卡作出标记。
3、寻找数字5家不是5的物品,并想办法使其变成5。
(1)找数字5家不是5的物品,如4只皮球、4把勺子、4本书、6个娃娃、6根跳绳等。
(2)鼓励幼儿想办法使其变成5。重点引导幼儿感知4添上1是5,6去掉1是5等等。
(3)将调整好的物品用数字卡或点子卡作出标记。
4、请幼儿吃数字饼干,感谢他们到数字5家做客,并对活动作评价、小结。
活动延伸:
寻找生活中的5,如5层楼、5点钟、5月、5岁、5元钱等等,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本文扩展阅读:数字:人类最早用来计数的工具是手指和脚趾,但它们只能表示20以内的数字。当数目很多时,大多数的原始人就用小石子和豆粒来记数。渐渐地人们不满足粒为单位的记数,又发明了打绳结、刻画记数的方法,在兽皮、兽骨、树木、石头上刻画记数。中国古代是用木、竹或骨头制成的小棍来记数,称为算筹。这些记数方法和记数符号慢慢转变成了最早的数字符号(数码)。如今,世界各国都使用阿拉伯数字为标准数字。
数学课教学反思2
一、课堂教学内涵认识的更新
在高中数学教学优化的要求之下,优化课堂教学的内涵是根本.课堂教学内容是师生之间接触的范畴.因此,通过对于课堂教学内涵的重新认识,可以从根本上优化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新课标提倡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应从原来以自己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这是对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全新定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多情况下应该给学生自己动脑去探索、去思考的时间.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自我实践和验证中,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新课标所提倡的数学教学理念是在精辟的概念、深刻的定理、难题的精妙解法和抽象的证明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达到不同的发展,而不是人人成为数学家.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设计的过程中,传授知识的重点要放在学生之上,通过设计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来保证教学内涵得到深化.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尽量来源于实际生活,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科学中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的现象和问题.这样设计数学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价值,让学生在新的数学环境下去实现自我实践,并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教师全方位的转变
数学课程同其他课程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并且做好基础内容的学习,才能一步步地解决更多、更难的问题.实际上,数学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对教材、新课标和考试大纲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数学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教师才能够从全局把控数学教学内容,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梳理思路,降低学习难度.这些是一个教师的基本素养.因此,必须要保持和深化.其次,教师要了解学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在高中数学教学优化过程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热情.学生只有在积极的心态之下迎接课堂,才能够保证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学热情被激发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注意的是高中生的心理已经逐步成熟,自尊心比较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的数学程度参差不齐,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学困生,教师的态度尤其要慎重,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引导.对于学困生,教师应当积极鼓励,他们往往更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在融洽平等的数学教学环境中,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最后,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优化教学内容,而且借助创新的教学办法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情境教学的适当引入,也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题目的内涵.尤其是三角函数、几何问题,过分抽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感,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三、课堂教学反思的改变
学习不能以时间换数量.以前教师的反思都是:我要求不严,作业布置的不够多,等等.如今素质教育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数学课教学反思3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学生已经接触过,本节课是在已有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一步,在教学中,主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和适度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重新设定了教学目标。首先,教师从现实的、具体的事例中概括出内在的数量关系,再把数量关系从用文字描述上升到用字母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这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的基础上,体验到许多数量和数量关系可以用字母表示的过程,尝试了在具体情景中抽象数量关系,运用字母灵活表示。渗透了符号化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实现情景创设的趣味性和需求性
教学情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的,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本课开始,教师创设了“扑克牌”这一情境,这使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在探究阶段,教师引入趣味性的游戏“说说青蛙”一方面,学生在游戏中都很投入,在观察、猜测、交流、争论、反思等活动中逐步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体会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简洁性。
3、把握启发引导的发散性和针对性
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在启发引导时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应该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角度与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在“探究”的游戏过程中,体会出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与方便。学生从具体的数的思考引领到对整个数量关系中内在规律的思考上来。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争论、探索,体验到了用字母可以很简洁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数学课教学反思4
反思之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的传统教学摸模式,已严重阻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不但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会造成机械的学习知识,形成懒惰、空洞的学习态度,形成数学的呆子,就像有的大学毕业生都不知道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因此,《新课标》要求老师一定要改变角色,变主角为配角,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把学生想到的,想说的想法和认识都让他们尽情地表达,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与引导,这样做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而且能充分发挥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与日剧增。上这节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查阅有关勾股定理的资料(可上网查,也可查阅报刊、书籍),提前两三天由几位学生汇总(教师可适当指导)。这样可使学生在上这节课前就对勾股定理历史背景有全面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学习勾股定理是非常必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及归类总结能力。
反思之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是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的。现在的数学教学到处充斥着过量的、重复的题目训练。我认为真正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加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动,关注学生能否在活动中积思考,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进行积极的联想(数形结合)以及学生能否有条理的表达活动过程和所获得的结论等;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拼图过程,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拼得的正方形验证勾股定理。二是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性及其实际应用。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现在往往是学生知道了勾股定理而不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我们在学生了解勾股定理以后可以出一个类似于《九章算术》中的应用题: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棵水草,它高出水面3分米,一阵风吹来,水草被吹到一边,草尖与水面平齐,已知水草移动的水平距离为6分米,问这里的水深是多少?
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关注知识的形成同时,更加关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起到学有所用而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这一点上在新课标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反思之三:多媒体的重要辅助作用。
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地、充分地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多媒体教学的优化组合,在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面积计算来猜想勾股定理或是通过面积割补来验证勾股定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很清楚,教者可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其过程不仅使知识的形成更加的直观化,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思之四:转变教学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有两种评价的方式。一种是以他人评价为基础的,另一种是以自我评价为基础的。每个人素质生成都经历着这两种评价方式的发展过程,经历着一个从学会评价他人到学会评价自己的发展过程。实施他人评价,完善素质发展的他人监控机制很有必要。每个人都要以他人为镜,从他人这面镜子中照见自我。但发展的成熟、素质的完善主要建立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是以素质的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教育为标志的。因此要改变单纯由教师评价的现状,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的自评相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合适的评价。如以学生的课前知识准备是一种态度的评价,上课的拼图能力是一种动手能力的评价,对所结论的分析是对猜想能力的一种评价,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是转化能力的一种评价等等。
数学课教学反思5
数学是美的,它的美不在于华丽的外表,不在于精致的妆容,在于它的文化韵味,它的潜移默化,它丰富的知识、精巧的方法、博大的思想、美妙的思考,只有用心去体会,才会懂得它的美它的文化价值。培根说:“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细。”克莱因说:“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课堂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促使他们能从更高层面上想问题,并形成理性的思考、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对数学的探索和追求,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提升为经验,把经验提升为智慧。使学生对数学越来越敏感,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刻。
用数学课堂的吸引征服学生,这应该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追寻的目标。
数学是充满理性和智慧的一门学科,所以需要学生在进行冷静的思考,在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才能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如果只靠外在的形式激发的兴趣,那么功效会非常的短暂,对以后的学习数学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只要让学生对数学自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这种兴趣才会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真正原动力,而且会受益终身。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挖掘数学自身的魅力放在心里,用这样的心思来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出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探究数学的美好品质。让学生饱满的精神世界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的滋养,促使他们能从更高、更远层面上思考问题,从而形成理性的思考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唤起学生对充满智慧的数学的不断探索和不懈追求,而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规律和现象升华为经验,把经验提升成智慧。使学生对学习数学越来越感到敏感,越来越感觉到视野更开阔,思想越来越深刻。用数学课堂的吸引征服学生的眼球,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追寻的目标。要想使每位学生都喜欢数学,而且能够永恒地对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除非让他们亲自感受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否则是没有不行。在数学课堂中,我坚持做到以下的几点:
一、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充分感受到阅读在数学中的魅力,不断提高自主学习数学的水平。
有效的数学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使学生掌握数学阅读方法,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比如:在讲到北师大二年级上册《一分能干什么》中这道“帮小糊涂改错”的练习题时:“我每天晚上睡9分钟,早晨 6:00起床,然后下楼锻炼身体,我跑50米用了12分,跳绳10下用了7分。煅炼完身体后,我回到家,刷牙用了3秒钟,洗脸用了2小时,吃早餐用了15 秒钟,吃完饭去学校上学。”一遍读完后大多数孩子还没有什么反应,我就又要求孩子们读了一遍,当第二遍还没有读完时好多孩子大笑起来,阅读的越熟练全部该对的概率就很大,因此,我们应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数学阅读,使数学阅读之花芬芳灿烂、奇香四溢!数学阅读是指学生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调动潜在的思维灵性,通过阅读数学教材、教师呈现的文字信息和图片音像资料、学生积累的素材及课外数学读物等相关材料,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数学分析、推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兴趣带来的乐趣,在兴趣中享受数学带来的魅力。
新课程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模仿只能跟着走,创新才会出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还学生主人地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总结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兴趣在游戏中表现,又通过游戏产生并得到发展。通过许多游戏,在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要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数学游戏,他们的兴趣就会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讲到
当然,在教学中,教无定法。不管是用什麽方法,都要坚持讲练结合,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路。课堂上要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即使学生回答错了,经过再次纠正,也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把“课堂”改为“学堂”,将“一言堂”改为“群言堂”。
苏霍母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威咸。”因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使自己成为一个发明者、研究者和探索的希望和需要,从而体验到认识的欢乐,使他们感到知识是一种帮助学生接触生动的事实和现象,从而体验到认识的欢乐,使他们感到知识面是一种让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好好学的欲望,缺少这种力量,教学上任何巧妙的情绪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习成功是导致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而且事实上,往往是学习的某些成功或某次成功导致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的萌发,并在兴趣的推动下取得更进一步的学习成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形成了 “成功——兴趣——更大的成功——更浓的兴趣”的良性循环。 反之,学习上的不断失败会抑制学生最初的兴趣,并进一步影响学习成功,导致学习兴趣的更缺乏,从而形成“失败——缺乏兴趣——更大失败——更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有情、有趣、有味,要全面优化课堂结构。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才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肯下苦功夫,在实际教学中慢慢探索。总有一天,启迪真理的钥匙会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的教学一定会获得成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三、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让学生体会到在经历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生活经验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数学学习中,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美丽的校园如诗如画,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中充满着数学知识,我们在学习“千米与公顷”时,同学们在充分的感受和实际调查下,初步感受了生活中数学的奥妙,而后又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测量出1千米到底有多大,同学们的积极性高涨,积极探讨测量方案,体会生活中如何运用数学。整节课,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的很近,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了同学们主动学习的愿望。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淘气自己做家务。擦桌子用了5分钟,烧开水用了 10分钟,拖地板用了8分钟,请你帮忙算算淘气至少用了多少分钟?
恰当自编生活习题,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有效地运用数学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用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来认识生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质的飞跃。教材中的一些习题离学生生活较远,有的甚至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处理教材,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如教学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作为新知的练习:学生顿感有趣,积极思考,争着回答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学生终于发现了问题,原来这就是的应用,当学生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热情高涨时,教师又提出了问题:
数学课堂是常被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的,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
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才能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双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一直以来,我都很欣赏这句话:“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而深深地打动。”要想使每一位学生喜欢数学并能够长久地对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非亲自感受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不行。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满着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世界各国数学家以各自的理解和认识赋予了数学思辨的光芒。数学家以其智慧的“美丽心灵”奠定了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人们公认和推崇数学的至高无上,恰恰在于它的“美丽魅力”。甚至每当人们去求解任何一道数学问题,或力图攀登一个数学高峰,都被誉为摘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数学以其魅力而为公众所接受。
四、认真倾听不但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让学生慢慢感受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感受到倾听的魅力。
倾听,是一种良好的素养,是一种习惯。李政涛先生:“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本,蹲下来看学生,我们认为主动倾听的价值不仅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更重要的是,在我们所说的对话教学中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尊重、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呼应和交融。因此我们呼吁:教师要做一个主动地倾听者,学会如何倾听,可是做为一个教育的主体——学生,我觉得更需要做一个主动倾听者,听课堂同学的交流,听教师的引导,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也许有人会觉得学生倾听就意味着接受学习,可是我们知道,不管采用探索学习还是接受学习,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不是所有的知识学生都可以直接进行探究的,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需要得到引导,需要听取学习小组成员的意见与建议,交流的时候需要倾听别人的成果,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改进。听,才会有更多信息来源;听才会引起真正的思考与共鸣;听,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听的课堂才是真正互动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好的课堂必定是师生共历的课堂,是生生、师生之间不断互动、对话的过程,有对话,必定要倾听。在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课中,教师出示了问题,一幢高楼,共12层,每层14户。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户?学生列出算式,进行算法探讨。交流的时候学生个个非常踊跃,方法有5种。但是我注意到很多学生对别人发言无动无衷,甚至在别人发言的时候很不耐烦,只是着急地在叫:“老师,我来,我来!”其实,在倾听发言的时候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倾听别人的想法,对照自己的做法,如果学生这个时候能注意倾听,其实交流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优化的过程。当教师把所有做法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师问:“你们觉得哪种做法最方便呢?”很多学生自然都说自己的做法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类,尝试做题,得到优化。如果教师注意了让学生在交流的环节进行必要的倾听,必然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还能充分培养边倾听边思考的习惯,对学生能力培养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仔细品味我们的课堂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当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还没表达完整甚至问题还没提出时,学生的小手就举得老高老高,嘴里还不停地喊着:“恩!恩! 老师,我!老师,我!”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可是前后几个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没有补充,没有更正,没有拓展,没有总结和归纳。当动笔书写时,被否定的错误答案仍然在相当一部分人的身上再次出现。倾听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一条渠道或途径。一个不会倾听的人怎能撷取到别人思想、思维中的精华呢?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
曾有这么一句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当学生逐步体会到倾听的作用,慢慢感受到倾听的魅力,充分体验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我们的课堂上就不仅会有活跃、热烈的讨论、争论的场面,也会有静静的倾听和思考的情形。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更高效,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做好倾听的表率。课堂中的一个场景:关于分米、毫米的教学,教师问:“找一找,生活上还有哪些1分米长的东西?”生1:1分米的铅笔。生2:10厘米的尺子。以上两个答案,教师都非常重视,让学生比比划划,生3:婴儿的鞋子。生4:婴儿的手。这两个答案,教师听了就 “嗯”了一下,继续下一个环节了,一种漠然的表情。而这两个学生本以为自己的想法很特别,现在却受到这种待遇,霎时灰心丧气,坐下去再也没有发过言,对别人的发言也似听非听。教师就像一面镜子,你做什么,学生就能照见,耐心倾听,不管对与否,这是一种态度问题,错的引导,有道理的予以肯定。学生要成为一个主动的倾听者,不是朝夕就能成为的,它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平时教学中只要我们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逐步让学生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
总之,数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给孩子的数学应该是那些孩子利用自己的个体经验能够学习的数学,我们与孩子一起营造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充盈生命活力,促进智慧生成、洋溢生活气息、呈现灵动色彩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魅力无穷的。让我们与孩子一起体验互动,感受数学的课堂魅力吧!
数学课教学反思6
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给大家猜一个谜语:“身体生来瘦又长,五彩衣裳黑心肠。虽然嘴尖会说话,越说越矮无下场。”大家猜猜是什么呢?
师:那大家愿意和我一起玩有关铅笔的游戏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愿意!
二、积极探索、体验过程
1.操作、数数
师:(老师把盒子里的铅笔全抓在手中)同学们,猜猜看,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几枝?
生:(自由猜测)6,9,15,…
师:同学们猜了这么多,那到底谁猜的对呢?怎么办呢?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好,我们数数看,(把铅笔拿在手上边数边摆在桌上)
1,2,…,15,有15枝,你猜对了吗?(台下猜对的学生发出一阵欢呼声。)
师:好,我们再来猜,(教师在桌上再添铅笔)现在有几枝?
生1:20枝。
生2:5枝。
师:原来有15枝,再添上去,应该怎么样?
生:肯定比15枝要多。
(自由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数数发现有20枝。)
师:我们再来猜。
(变20为26,重复经历猜――数的过程。)
师:好,我们猜最后一次。(教师在桌上拿掉了4枝)现在猜猜有几枝呢?
生1:肯定比26少了,18枝。
生2:20枝……
(教师与学生一起兴趣浓厚地一枝枝数着:1,2,3,…,22。)
师:刚才我们猜完以后要想知道到底有几枝铅笔,都是通过一枝一枝地数,每次都要这样数一数,你感觉怎样?
生1:很麻烦。
生2:很累……
师:对呀,一枝一枝地数这么麻烦,那有没有好办法使铅笔摆起来别人一看就知道有多少枝呢?可以和同桌的同学讨论讨论。
(师巡视,加入学生的讨论中。)
师:好,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呢?
(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几种数法并标上序号。)
生1:2枝2枝地数。
生2:5枝5枝地数。
生3:把10枝扎成一捆。
……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种数法,你们比较一下,觉得哪种数法最好呢?
生:把10枝扎成一捆的好。
师:为什么把10枝扎成一捆,就能很容易看出有多少枝呢?
生1:2个2个或者3个3个也要数好几次,也比较麻烦。
生2:10枝扎成一捆,一看就知道有10枝了,然后就接着一捆一捆地数:
10,20,30,…
师:对,一捆就是1个十即10,二捆就是2个十即20,三捆就是3个十即30,……,九捆就是9个十即90(板书:1个十是一十,2个十是二十,3个十是三十,……,9个十是九十,学生齐说),再数数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了。
2.摆小棒,读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想出的好办法来试试看,(用小棒在黑板上摆出3捆加4根小棒)你们知道这表示多少吗?
生:(快速且大声地回答)34。
师:你们这么快就看出来了,怎么看的呢?
生:(大部分学生抢着举手)3捆就是30根,再加旁边的4根,就是34。
师:(拿起3捆小棒)这是几个十?
生:3个十。
师:(再拿出4根小棒)几个一?
生:4个一。
师:(语速放慢)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板书:3个十和4个一)。好,刚才老师讲的这句话,谁来说一说?(指名复述这句话。)
师:还有好多同学都想说,那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互相说。)
师:(出示5捆加8根)现在老师再摆,这表示多少?
生:58。
师:为什么是58,谁能用刚才的说法说一说呢?
生: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58。
师:(又出示7捆加2根)现在有几根?
生:72。
师:为什么是72?
生:7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72。
师:同学们想一想,刚才老师摆小棒都是怎样摆的呢?
生:先摆出几捆,旁边再摆几根。
师:对,先摆几捆,就是几个十,再摆几根,就是几个一。
师:刚才都是老师摆小棒,现在同学们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摆一下,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学生各自操作后教师指名回答。)
师:你摆的小棒表示几?
生1:17。
师:好多同学都没看见你是怎么摆的,你能介绍一下吗?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师: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
生1:是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生2:我摆的是29,是由2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
生3:我摆的是46,是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
师:现在反过来,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摆的,让其他同学猜猜你摆的表示几。
生1:我摆的数由3个十、5个一组成,你知道我摆的是多少吗?
生2:35。
……
(小组之间根据各自所摆的数字互相猜数、评价。)
师: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一捆一捆地边摆小棒边数数,从10开始。10,20,…,90(当数到90时,教师故意停顿),我们一根一根地摆数到99(放慢速度),再数100。
师:同学们,100根怎样摆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00根呢?
(学生又想到了扎成一捆的方法。)
师:为什么这样就是100了?
生:1捆是1个十,2捆就是2个十,……,10捆就是100。
师:对,真聪明,10个十就是100。(板书:10个十是100)
3.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同学们很聪明,能够看着小棒读出它们表示的数,现在老师说出一些数,你能很快地用小棒摆出来吗?
生:可以。(一个学生在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下面操作。)
“44”
师:你是怎样摆的?
生:4个十4个一。
“54”
师:54在44的基础上只要怎样?
生:再加一捆。
“67”“89”“100”
(生边摆边解释。)
师:接下来同学们拿出你的皮尺,把你认识的数字读出来好吗?
师:尺子上的数字,越往右越怎样呢?
生:数字越来越大。
师:老师看着尺子上的数字,就能想出好多问题,比如,75前一个数是几?
生:74。
师:比36多1是几?
生:37。
师:49比50少几?
生:少1。
师:谁能学老师的样子,看着尺子上的数字给大家提问题呢?
(学生提问,其他人倾听、回答。)
师:好多同学还想提问题,那么我们小组合作,1人提问,其他同学回答。(小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能否把尺子上的数字记住,不用看尺子进行抢答呢?
师:63比64少几?89前一个数是多少?5个十是多少?(学生抢答)
三、游戏活动
1.数字接龙
师:老师说一个数字,你们说出后面连续的五个数,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师:23。
生:24,25,26,27,28。
师:真棒!56。
生:57,58,59,60,61。
师:77。
生:78,79,80,81,82。
师:同学们真能2.接力赛
师:你们能按照老师的方法说出后面三个数吗?试试看。
师:34,36,38。
生:40,42,44。
(有学生说成39,40,41,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所给数字的特点,再想一想。)
师:45,50,55。
生:60,65,70。
师:真能干!20,30,40。
生:50,60,70。
师:请同学们互相考考。
(同桌互相出题。)
3.排顺序
师:同学们,学校的运动会快到了,今天老师特地选出了几位运动员,请看(10名学生上台,每人胸前有个数字,分别是24,36,30,42,75,63,50,21,19,38)。
师:他们身上都有一个数,表示什么呀?
生:号码。
师:有几位运动员呀?
生:10位。
师:看这些运动员上场,你感觉怎样?
生:很乱没有次序。
师:很乱,那怎么办呢?
生:给他们排队吧。
师:那你们说说按什么顺序排队呢?
生1:按号码从小到大。
生2:按号码从大到小。
师:现在我们先请运动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吧,看谁排得又快又好!
(运动员互相矫正排好队。)
师:哪位运动员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号码?比如,我是几号,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如果同学们觉得介绍得好,就鼓掌表扬,好吗?
生1:我是19,是由1个十9个一组成的。
生2:我是21,是由2个十1个一组成的。
……
师:作为运动员,反应要特别敏捷,现在我们来比赛。当给出问题的答案是你胸前的号码时,就请你举起手,说:是我。其余同学当裁判,对反应快的运动员鼓掌表扬,好吗?
(师生共同出题,如:比25少1是几?3个十和6个一是几?7个十和5个一是几?3个十是几?49的邻居是几?比18大1的数是几?)
师:同学们,你对这些运动员的表现满意吗?我们平时也要向运动员学习,锻炼好身体,才能学到本领。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100以内各数,在平时生活中,你在哪看到过或听到过呢?
生1:红绿灯的计时牌上。
生2:车牌号。
生3:电子钟。
……
四、小结
师:这节课中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
生1:我学会了100以内各数。
生2:我很喜欢猜数字。
……
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以下几点。
1. 加强估算,重视数感的培养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方法掌握得较少,因此,一开始通过猜铅笔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对实物的观察、数数来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用数字将小棒的根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 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如数的组成,反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课教学反思7
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正逐步进入高潮,在所有的改变中改变人的惯性是最难的,特别是中国教育这一大环境之下,人的势利之心日益严重。要改变就会有抵触,要立新必须先立己,通过近几周的教学改革,课堂有了变化,学生有了新的东西,但是,我还是深深的感到改革过程中的一些东西很值得反思。
首先,教师无法也不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应试教育具有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根源,这是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阻碍课程改革的根本性、根源性因素。学校注重升学率,整体的排名,老师注重学生的分数,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无疑,不跳出这个怪圈,课程改革则无从谈起。老师们存在怀疑、忧虑与观望的心态,在态度上、行动上不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与要求,表现出一种不够严肃的、不以为然走过场、摆样子;排斥性态度与行为。
其次,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不论什么内容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几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最主要的一点是夸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主导,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如果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把一切教学活动都交给学生,那么就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这样做的话,教师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教师就会表现为无事可做,而白白浪费教学信息资源,学生也会无所事事,这必然会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当然这样的固疾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身上都有,所有的改革都必须破旧,破旧就要有困难,明白困难在什么地方,更有利于解决它,真诚地希望我们的老师早日改掉这些毛病,大家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数学课教学反思8
参加新课程改革的这半个学期,略有感想。下面我谈谈让我感触最深的两点:
一、教材的编写具有明显的时代精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为教师的合理利用及创造性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半个学期来,我深深感觉到教材编写更具人文性、灵活趣味性。如《观察物体》这单元的教学内容虽然教抽象,但是教具随手可得,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上课时我让学生在家里找出各种长方体代替正方体摆一摆,学生摆得津津有味、余味未尽。对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初步建立也就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了。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学生的创造力。我不拘一格让学生摆弄长方体,学生们居然能用这些看似简单的长方体摆成了许多有趣的不同的形状的物体。有的同学摆成长长的火车;有的同学摆成可爱的小狗;还有的同学摆成了酣态可鞠的机器人,真是妙趣横生。
当然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因为新课程要求教师教教材,而是要对教材质疑、补充、变更。
二、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摘几条《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目标的阐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的第三条要求是“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的第三条要求是“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要求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我们去听课时发现不少班级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敢于质问权威(有的学生与教师的意见不一致时,跟老师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是常有的。)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兴趣勃勃、情趣盎然。如教材41页的“数学故事”,我按照常规让学生讨论后,让学生汇报情况是,前面汇报的几位学生编的故事各有千秋,但大体上都大同小异:机灵狗不小心把装有12条金鱼的鱼缸打破了,淘气和笑笑又拿来2个鱼缸装金鱼,现在每个鱼缸里有6条金鱼。正当我准备总结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响亮地说:“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其大意大致是,机灵狗不小心把装有12条金鱼的鱼缸打破了,死了4条金鱼。淘气和笑笑又拿来2个鱼缸装金鱼,现在每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这样的想法真实让我为之叫绝。
数学课教学反思9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因此,我在课前的谈话利用学生熟悉的旅游景点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走进这个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在探索中合理利用多媒体,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课堂中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有意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清晰的“动态表象”, 呈现过程,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清楚地感知和经历由条形统计图演变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体现知识迁移的过程。加之学生刚刚认识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旅游人数和不同时间同一地点旅游人数两组数据,带领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特点,激发学生读两种统计图的对比。
3、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课标中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来陕西旅游人数的预测,练习中预测病人体温,天气情况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后回顾反思,存在很多的不足:
1、忽视很多小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渗透掉了。如:看到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疑问?用手势表示趋势使,除了上升趋势,还有下降趋势,水平趋势,波动趋势等,通过多种这些高低起伏的线段手势,更能让学生看出数量间整体的变化趋势。
2、语言表达不精练,问题设计不精细,导致个别地方学生理解不透提问意图。
3、教学重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除了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分析外,在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突破不够。
数学课教学反思10
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诠释数学课堂上的教学反思的意义,说明了观察、动手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学管见,献芹献曝,若益于同仁点滴,则至为欣悦。
一、反思的意义
反思是智慧产生的条件之一,是经验总结的起点。“镜子中的数学”这节课最主要的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建构镜面对称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巧拼蜻蜓
学生在拼出一只完整的蜻蜓的过程中经历了动手猜测、常识的过程。在拼蜻蜓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一开始是充满信心的,拿到蜻蜓便开始拼,神情分明是:小菜一碟!但是在几次尝试失败之后,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转到镜子上来。这个活动的价值有两点:(1)让学生获得了这样的印象:通常情况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形状如果不允许翻转,那么,一个不是另一个的镜像,而这个概念是不容易获得的;(2)为下面的镜面对称指示思考方向,可以用轴对称的经验学习镜面对称,事实上,镜面对称是轴对称向空间的推广,在平面上表示没有区别。
三、照镜子
照镜子是让学生有目的地感受“我”和镜子中的“我”的区别。学生在活动中,尝试着发现“我”和镜子中的“我”的不同点。活动中,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在老师和同伴的互助影响和帮助下,初步认识镜子中的“我”与“我”自己是相反的,这种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一种建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交流,为下面的模拟照镜子活动打下基础。
四、模拟照镜子
这个活动很精彩。抓住了镜面对成教学的要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经验又没有上升到理性,这种模拟表演恰好是对刚才照镜子的印象的呼出。这个环节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我设计这个环节是用了心的:将这个活动分成3个递进的层次。第一个层次从整体上解决“我”和“我”的像刚好相反的特点,因为学生有照镜子的经验和人控制自己肢体的本能,这种身体的镜像表演不难做好。第二层次两个同学照镜子让学生感受到了空间中的对称关系与平面上的轴对称关系的相同特点:对称点到对称平面或者对称轴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三层次活动加了一面小旗这个道具,并且让学生重点关注小旗照镜子,关注小旗和像的对称关系。这个难度明显增大,因为前者是自己的肢体动作,而小旗不是身体的一部分,需要学生更多地注意和观察想象,更进一步让学生理解镜面对称的特征。
总之,教学要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上一层楼。
数学课教学反思11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精力不集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不愿多做思考、提问题时只有少数同学举手或是得到一问一答式的回答等等。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承认学生在思维与表达上有差异。首先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所以当我提出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他们考虑几分钟后举手回答……这样避免反应慢的还没有想到而反应快的已经说出答案。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产生他们创新的欲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数学课教学反思12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0除以一个不是零的数商0,这就要涉及到被除数是0的除法;二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商0,用0来占位;所以本段内容我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是第二单元的教学难点,学生在计算时极易出错,而且在教师不厌其烦地纠正后学生还会出错。如:408除以4,当被除数百位上的4除以4,商1,十位上的0除以4,学生就忘了商0,个位上的8除以4,商2,于是商就变成了两位数。522除以4,当被除数个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要商0,学生也忘写,直接用22除以4而出错。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对于商出现了漏写0的情况常常是浑然不知。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学生试商是一个难点,突破这一难点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在竖式计算前,我要求学生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这样可以降低错误率;在解决问题时,培养学生对计算结果或问题答案进行估计。如: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这道题学生可以把832看作800,得出平均每批大约有200人,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由学生之间的互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生试算832÷4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没有在十位上的数不够除的情况下商0占位,十位上漏写了0,得出商是28;还有的学生直接把个位上的商写在了十位上,个位上却写上0,得出商是280。多数学生在计算中得出商是208。对这三种结果,我没有急于发表意见,而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 “你认为这三种结果,哪个正确呢?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认为计算结果为“208”, 分辨的理由有三种解释:(1)有的学生通过验算的方法得出208是正确的。(2)有的学生从估计商的位数入手,得出商不可能是两位数,所以208是正确的。(3)还有的学生结合做题前的估算结果,判断208是正确的。这样,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快判断出了孰是孰非。这时我让算对的同学给大家讲一讲自己是怎样算的,使全体同学同时感受到只有在十位上商0占位,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有了自己的探索并且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学生心情很愉快。
3、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在学习了832÷4=208后,比较832÷4 与 804÷4这两道题的写法有何不同?我是这样提问学生的:“832÷4和804÷4这两道题都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为什么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要落下来,而804除以4被除 数十位上的数不用落下来呢?学生在仔细观察了两个竖式的写法,并且在小组里讨论后,形成了共识:8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0, 落下来和个位的4相加还是等于4,落下来没有意义,所以不用落下来;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3,落下来除以4不够商一个十,和个位的4合起来就是32个一,除以4商8个一,所以要落下来。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学生要真正掌握,还必须采取“多多练习”的方法,多让学生做针对性的习题。在练习中及时纠正错误,并通过看、说、估、做、改正等多种途径,使同样的知识点不断在学生的脑海里回旋撞击,从而达到真正的认知。
数学课教学反思13
对于周长,孩子们并不陌生为此,我在目标展示环节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你会量圆的周长吗?用你手边的工具,想办法量出圆的周长,孩子们跃跃欲试:有的用自带的软尺饶着圆周量、有的用绳子饶着圆周量了,展开再用米尺量绳子的长、有的拿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还有的量出圆周的一半来乘2。看到孩子们有这么多的量圆的经验,感到很欣慰。随即提问:要想量得准确些,操作中应该注意什么?有的说用绳子量的时候要记好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滚动时也要记好记号......
在第二环节自主尝试中,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刚才的经验和方法,测量指定大小的圆的周长,并猜想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小组长做好记录,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教学反思》。
第三环节,交流汇报: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的代表做好补充和评价。得到的结论是: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关,有的小组用表格的形式反映了操作的结果。
第四环节,启发点拨:圆的直径越大,这个圆的周长越长,圆的直径越小,这个圆的周长也越短。那么他们的关系有怎样的规律呢?比较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我们的这个结论和专家的结论一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书上的说法。
一节课就在孩子们的探究和经历中进行着,虽然坎坎坷坷,但毕竟经历了、感受了、体验了。我想孩子们对于圆周率的认识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结论之上了。
数学课教学反思14
1、采用了小兔子拔萝卜的情景进行教学,学生对此很喜欢。他们能主动的去探究数学问题,并积极的去解决数学问题。
2、在计算36+23的方法中,学生想到了很多的办法。但对于我班的学生,两个班级没有一个学生提到竖式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中,竖式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格外的认真和关注,讲解的也十分的细致。
3、在教学中用啄木鸟诊断病情的方法来解决教学难点。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通过学生在计算的反馈中能得到他们的计算准确度比较准确。
4、在学生的书写中,我发现学生对数字的数位和位置摆放还不够理想。有的同学把横线写的比较长或者比较短等等的问题都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提醒和解决的。因此竖式的书写格式还是我日后作业关注的重点。
5、个别学生对竖式的写法掌握的还不够理想,还存在着很多细小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的帮助和引导。因此,要给他们关注和帮助。
数学课教学反思15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小数产生的过程。
新课开始,我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读商品标价理解标价的意义和测学生的身高(测彩带的长度)来引入小数的产生,使学生感受到在测量和计算时,有的能用整数表示,有的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聪明的人们于是想到了用分数、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便产生了,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第二个环节,以米、分米、厘米、毫米为背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学生体会到了小数的意义,然后全班交流得到: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尽管这是一种规律,但教学时,我是通过举例的方式,从0.1米还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引导学生利用1米=10分米找到小数、分数、整数之间的联系,依次类推, 0.5米、0.9米是多少分米,用分数怎么表示?接着,认识一位小数;以同样的方法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四位小数......顺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组织好学习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在实践运用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的不同为他们设计了三个不同发展层次的练习,人文性的提示更激发了学生展示的热情,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他们的知识得到了充实,思路得到了拓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对教材钻研不够。在教学相邻小数的计数单位的进率时太仓促,处理的不到位,在课中应引导学生回忆并举整数的计数单位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