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课题研究例子
国学课题研究例子
(一)背景
1.强大的国学精神吸引、感染我们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吟诵古典诗词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的作用。开展“读诗诵经”活动不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很适合我们矿区学校。以最小的投入换取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2.“国学热”对基础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力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以国学为核心的学术探讨、知识普及、文化建设、教育推广等工作,正在波澜壮阔地广泛开展起来,涌动着一股热烈的思想文化潮流,这就是所谓“国学热”。从民间到学术,从大众生活到精英文化,从个人日常行为到主流意识形态,这场“国学热”正浸染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称之为一种富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是丝毫不算过分的。在山东曲阜孔子的家乡,每年祭孔的层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在陕西西安,2007年举办了声势浩大、人数众多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在上海APEC(亚太经济论坛)上推出的唐装盛极一时,一度引领时装潮流;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重点高校,已经开办了国学研究院、国学教育班等,成为学术创新、教育改革的标志;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季羡林等近代国学大师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刊杂志,被奉为道德文章的楷模;《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以及“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书籍,销量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和谐”、“小康”、“民生”等传统文化意蕴浓郁的语汇,更已经被确立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根本指导意义的思想原则„„凡此种种,无不表明国学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昌渐突出,其精神影响力也愈加广泛了。
但是,由于有些具体的基础性问题还没有完全理清,人们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这就不能不从理论到现实的各个层面影响着国学的研究、教育、普及、推广等工作向着更高的境界和更大的空间展开。当然,实践的发展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社会的内在趋势,而往往是来不及等待理论的充分完善以及此后的引导;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从实践中汲取内在动力、进而形成其理性内涵的理论一旦形成,就必然会对实践起到巨大的引导和推进作用。因此,在当前遍及社会各阶层的“国学热”方兴未艾之际,从一些似乎简单的基础性问题入手,进行发掘本质的理论探究和学理思考,这对于引导“国学热”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真正成为推进民族文化复兴的建设性工作,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书记的“四个讲清楚”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对于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值得我们理性思考,有待我们继续开展实践与研究。
(二)理论和实践依据
1.教科书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国学教育的加强和推广,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和较大的空间。目前,我们中小学使用的教科书,在文言文、诗词歌赋、古典文学、历史经典等方面,都有空前的增加和扩大。据悉,将来中小学生的语文考试,将重点突出作文和文言文。这虽然目前还不是现实,但这必定会成为基础教育特别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台湾、香港、新加坡等所有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地区,都在不同侧面和不同地方强调和突出儒家文化乃至中国国学的文化价值和思想魅力。我们作为国学的正宗传人,更应该以此为己任,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2.儿童心理(如忘记规律)发展的规律,为国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开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6至12岁左右的儿童,其机械忘记处在最好的黄金阶段,这在心理学上叫“关键期”。只有在关键期、敏感期的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最佳发展,如果错过了儿童的最佳发展期,那么就等于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你要补也来不及了。因此,提前是不行的,滞后更是不行的。古往今来,无数成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实践说明,儿童在中小学阶段要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地创造性地要他们多读、多记、多背一些好东西,为他们日后文化底蕴的形成、文风的养成、精神境界的提升、心胸视野的开阔,都有极大的支撑作用。有人担心孩子不理解怎么办,这种担心虽然不是多余的,但决不是有用的。我们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根本目的不在于今天有用,而在于明天发酵。还有人担心,现在学生时间不够怎么办,说这种话的人很让我们尊敬,因为他们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是站在学生立场上讲话的。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学生的时间的确被大人分割了,被成人占领了,我们再不能占用儿童的时间了,只能减轻他们的负担,所以不必再增加时间。为此,要做好三点:一要营造全校性的国学教育氛围,特别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环境;二是把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改革一下,拿出一点时间开展相应的国学教育活动;三是把上课前与下课后所说的“起立”、“坐下”、“老师好”、“同学们好”改变一下,换成诸如“天赋两个室、双手和大脑,勤奋不可少,创新更重要”这样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这么讲,每周可换一次。
3.养性、养正、养志、养德,为开展国学教育活动找到了历史根源和教育学根据。
中国古代近代的教育智慧非常之多,除去因材施教、相机而敏、有教无类等之外,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出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的教育程序和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幼儿如何养性?性是指什么性?是指习性、性格、习惯等,困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童蒙是指什么阶段?一般是指小学阶段,就是指6至12岁左右的年龄,为什么要提养正呢?这是因为人的一生有很多事要做,要涉及到很多是非曲直,作为儿童阶段,就是要打好人生的底色,搞好正直、正气、正义等品质养成的“热身赛”。少年阶段,是指初中,这个阶段的教育,要特别注重志向和理想的养成,正所谓“少年心事当拿云”,古人也说到:十四岁没有理想与四十岁才有理想是一样的可悲。从高中阶段以后,主要任务还要包括养德的成分,这个德主要是指品德、道德、品格和境界。而上述之四养,都可以在国学里面找相应的位置和坐标。有道是:兴于诗,约于礼,成于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4.选择国学教育这一重点课题,作为我校深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因为国学具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文以载道源远流长,人文资讯枝繁叶茂,儒家文化占据主流,自然科学尚欠发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特点,就是“文以载道”,其文化精髓中蕴涵着广博的“文雅、优雅、儒雅、典雅”等从文资讯,习其文,即养其性,闻其道,自省顿悟。国学欠缺之处,在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矮化,当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
(二)实验目标及意义
1.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营造一种文化精神家园。在这个文化精神家园里,自由的起点是人格发展的个性化,教育需要更多的宽容精神或包容胸怀;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遵守共同的规则,道德教育将上升到更为突出地位,道德成为看不见的准则。面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我们既要勇敢面对,又要积极应对。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文化,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大潮中,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葩。
2.科学领航,人文奠基
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现代科学精神,又要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人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交互作用的函数,对未来发展有贡献的人才一定是具有强烈的科学精神特别是批判和创新意识的人,同时,也必定是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的人。我们在大力倡导科学与创新精神的同时,也必须大声疾呼人文底蕴的涵养,只有在博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中,也才能催生科学精神和迸发创造之花。
3.遵奉传统,超越权威
在西方文化占据主导思潮的今天,在全球文化趋同的大形势下,只用西方的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系思考问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同时用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时时提醒、处处维持。我们认为:不能忘记传统,相反,只有彻底地遵奉优秀的传统,才能真正地超越权威。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超越权威的源泉,我们要乐于守旧,吸取精华,又要善于创新,摧陈出新,可以说:守旧是厚积,创新是薄发。一个连过去都不知道、不了解的人,是谈不上有正意义上的创造的;一个背弃传统的人,是缺乏创新之源的。正如伟大科学家牛顿所说的那样: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所超越。4.旨在东西方文化对话
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孕性和创造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不断学习和融合外来文化而催生的过程,从汉到宋的融和佛教文化,从五四时期到改革开放时代的“学习西方”,从上世纪末到今天的中西交流,无不在学习与吸收,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立足于本土,扎根于本土。我们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之时,并不是“一致排外”,而是在东西文化之间架构桥梁,其目的就在于东西方文化对话,培养“中西合璧”的创新人才。我们不主张“洋为中用”和“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是集中华和世界各国文化之长,给学生以“中西合璧”的营养片,促成学生适应未来的、面向世界的、面向现代化的身心健康发展。5.精神层面
首先,我们要培养能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理念、基本价值真正理解、有感情、有强烈认同感的人,使我们的精神有皈依的家园,使我们的人格有自信的能力,我们才有气度去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通而非同一。我们所做的是上述人才培养的奠基工作。其次,我们要培养的是“新君子”素养,即自尊自省的独立人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奉祖惜身的负责意识,求真至善的创新品性,笃守道义的人生信条,仁者爱人的价值关怀,以探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共处之道,并进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6.文化层面
我们并非只偏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而是提倡“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算数并进的教育方法”(南怀瑾)。所学内容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名言锦言。所选取的首先是一些篇幅较短、容易忘记成诵的文章,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并且采用一种启发式的、活泼的教育方式,比如说载歌载舞、说唱、书写等。培养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并用儒家经典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长大之后的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南怀瑾);具有了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将来无论学习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从事科学还是人文事业,都不会妨碍专业上的成就,只会因此而具有更丰富的创造及文化心灵。7.技艺层面
源于国学旧“六艺”的启发,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我校师生的特点,我们在技艺训练上突出“读写说唱”。通过颂唱古诗词、书写古诗词、绘画古诗词、讲演小故事等提高师生朗读能力、书写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1.对教师进行一系列国学讲座
事业兴旺在于人,国学教育的兴旺在于一批有志的教师和教育管理队伍,除树立“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外,我们还应有“品牌教师”的理念。可以说,一个优秀的品牌教师就可以带起一个品牌教育项目,一批优秀的品牌教师就可以促成一个特色学校。基于此认识,教师的国学素养提高和教育理念更新尤为重要,特别是培养品牌的国学教师。在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中,首先,开展一系列教师国学讲座,旨在国学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之间有机嫁接。2.精选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对于博大精深的国学,我们根据精神、文化、技艺等三个层面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精选国学经典诵读内容,进一步完善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所选取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篇幅较短、容易牢记成诵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典故、名言警言甚至是儿歌童谣。
3.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现代转换 可以说:没有选择就没有学习,没有现代转换就无法读好传统国学经典。我们在“筛选精选”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等作现代注解和提出新的教育要求,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现代时空转换。我们深知:教育内容是为教育目的而定的,我们要按照现代“新君子”素养需要和创新人才培养标准来学习已经完成现代时空转换的传统国学经典。4.融合国学与国外先进文化
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的同时,决不孤芳自赏,而要“恢宏胸襟地球村,极目山河纵大观”。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孕性和创造性,有“天地之大德日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尊生、与时俱进之道。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一优秀传统,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中,既要知道孔孟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也要知道诸如莎士比亚等世界大家,知道世界工业文化和现代信息革命,在对话中嫁接,在国学与国外先进文化融合中孕生和创造。
四、实验保证
1.健全组织。成立姚桥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负责课题实验方案、计划的制订及其实施,培训课题组成员,加强对外交流,组织修订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实施国学特色教育。
2.保证时间。每天早晨20分钟,是全校学生经典诵读的时间。诵读内容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贤集》和古诗词。每一学期末,学校对不同年级的经典诵读进行考评。
3.巩固提高。成立“国学经典诵读兴趣班”,满足那些国学基础好、学力强的学生对国学教育的需要,提高教育效益,打造教育品牌。
4.确立实验班。在一、二、三、四年级分别确定一个实验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认真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树立档案意识,建立学生的个案资料;第二,科学制订计划,每周用一节语文课时间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第三,加强学习,探索国学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篇:课题研究报告例子
课题研究报告:关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研究(选)
1、前言
1、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儿童对1件事有了兴趣,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极度活跃,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真正思考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而创设1个个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智力潜能,让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的关键,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提出了本课题。
2、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国内外对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的比较多,也取得了1些成果,有1些优秀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1些经验也比较成功。但是,研究只停留在片面的角度,缺乏系统性。(例如: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研究较多。)而且,事例性较强,出现就课论课的情况,有的凭空猜想,缺乏依据,没有从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缺乏1定的科学性。
3、课题研究的假设
教师正确运用多种媒体创设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情境,1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
2、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概念的界定
情境:字典中解释是情景,境地。本课题中指在课堂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1定的教育氛围、学习环境。
兴趣:字典中解释为喜好的情绪,在课题中把它界定为学生个体在1定的教育氛围,学习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乐观的情感倾向和自觉参与学习的行动表现。
2、研究的目标
关于创设情境。从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如何创设情境,如何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创设不同情境,并研究情境在教学中体现的不同特点。
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1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4大要素之1。
(2)、教育心理学理论
动机是学生主题参与的内在机制。心理学认为人的1切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生学习数学是1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使学生产生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深化认识的目的。所以,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3)、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离不开环境,人的个性、情感、品质等都与所处环境、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感情倾向都与其文化背景、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1个民主、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1个个适合的学习情境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有个性的发展。
4、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这是研究本课题的主要方法。
(2)、对比法,利用同时教两个班数学课的条件研究各种情境在不同群体中发挥的作用。
(3)、个案追踪法。
(4)、经验总结法,边研究边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措施,上升到理论。
3、研究的过程和措施
课题计划具体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研究。
第1个阶段:准备阶段
1、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查阅资料。
2、确定课题,拟订实施方案。
3、申报立项
第2阶段:实验研究阶段。
1、加强理论基础学习。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理论和先进经验,调整研究重点和方法,提高研究效率。
2、认真研究,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媒体创设适合的情境并进行分析研究。
3、加强合作,每学期上好实验研究课,要求其他教师和领导对自己研究提出建议和意见。
第3阶段:论证结果阶段
1、对取得的成果进行反复实践论证。
2、总结整理取得的研究成果。
3、写实验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4、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1、在本次的教育科研活动中,教师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教育科研理论,不断去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研究学生,在学习、实践和总结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得获取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2、从教学实践中去研究了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创设不同的情境,研究了各种情境在教学中体现的不同特点。研究创设的不同情境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的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新教学内容之前,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1半。”通过创设情境在教学1开始就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起各种感官和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清晰、思维积极、理解深刻、掌握牢固。在这1阶段适合创设模拟生活的情境、矛盾的情境、游戏的情境、问题的情境等,具有启发性、问题性、形象性,帮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获得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学习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催化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在学生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内驱作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增强理解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比较适合创设操作的情境、猜测的情境、实验的情境、生活的情境等,具有可操作性、活动性、鼓励性、合作性,提高学生尝试进行各种数学活动的兴趣。
(3)、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之后,创设情境保持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乐观、愉快的情绪可以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能使大脑处于高效率的活动状态。在这样的情绪下学习,学生的思维敏捷而活跃。比较适合创设竞争的情境、操作的情境等,具有应用性、竞争性、活动性,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验班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数学成绩得到普遍提高。通过课上观察、作业反馈、家长访谈、学习成绩等几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实验班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验证了创设适合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假设。下面是实验班学习兴趣前后对比情况表。
实验班学习兴趣前后对比情况表
(优秀学生人数与全体学生人数的百分比)
课上观察
家长访谈
主动完成作业
学习成绩
达到优秀的
注意力集中
积极思考发言
实验前
百分之5102
百分之4105
百分之7109
百分之8106
实验后
百分之7108
百分之610
百分之9101
5、对研究的思考
我的课题研究还不是10分完善,只能是我对数学教学的1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尤其突出的表现是在教学实践方面考虑得较多,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所作的研究反思更偏重于感性的经验,研究的内容、结构可能有许多不科学合理的地方。同时,还存在着许多研究的缺漏,例如:关于从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如何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创设不同情境方面研究较多,而研究情境在教学中体现的不同特点体现较少。还需要以后继续深入研究,并欢迎各位专家进行指导,各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第三篇:国学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1.强大的国学精神吸引、感染我们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吟诵古典诗词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的作用。开展“读诗诵经”活动不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很适合我们矿区学校。以最小的投入换取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2.“国学热”对基础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力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以国学为核心的学术探讨、知识普及、文化建设、教育推广等工作,正在波澜壮阔地广泛开展起来,涌动着一股热烈的思想文化潮流,这就是所谓“国学热”。从民间到学术,从大众生活到精英文化,从个人日常行为到主流意识形态,这场“国学热”正浸染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称之为一种富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是丝毫不算过分的。在山东曲阜孔子的家乡,每年祭孔的层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在陕西西安,2007年举办了声势浩大、人数众多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在上海APEC(亚太经济论坛)上推出的唐装盛极一时,一度引领时装潮流;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重点高校,已经开办了国学研究院、国学教育班等,成为学术创新、教育改革的标志;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季羡林等近代国学大师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刊杂志,被奉为道德文章的楷模;《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以及“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书籍,销量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和谐”、“小康”、“民生”等传统文化意蕴浓郁的语汇,更已经被确立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根本指导意义的思想原则……凡此种种,无不表明国学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昌渐突出,其精神影响力也愈加广泛了。
但是,由于有些具体的基础性问题还没有完全理清,人们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这就不能不从理论到现实的各个层面影响着国学的研究、教育、普及、推广等工作向着更高的境界和更大的空间展开。当然,实践的发展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社会的内在趋势,而往往是来不及等待理论的充分完善以及此后的引导;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从实践中汲取内在动力、进而形成其理性内涵的理论一旦形成,就必然会对实践起到巨大的引导和推进作用。因此,在当前遍及社会各阶层的“国学热”方兴未艾之际,从一些似乎简单的基础性问题入手,进行发掘本质的理论探究和学理思考,这对于引导“国学热”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真正成为推进民族文化复兴的建设性工作,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值得我们理性思考,有待我们继续开展实践与研究。
(二)理论和实践依据
1.教科书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国学教育的加强和推广,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和较大的空间。
目前,我们中小学使用的教科书,在文言文、诗词歌赋、古典文学、历史经典等方面,都有空前的增加和扩大。据悉,将来中小学生的语文考试,将重点突出作文和文言文。这虽然目前还不是现实,但这必定会成为基础教育特别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台湾、香港、新加坡等所有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地区,都在不同侧面和不同地方强调和突出儒家文化乃至中国国学的文化价值和思想魅力。我们作为国学的正宗传人,更应该以此为己任,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
2.儿童心理(如忘记规律)发展的规律,为国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开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6至12岁左右的儿童,其机械忘记处在最好的黄金阶段,这在心理学上叫“关键期”。只有在关键期、敏感期的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最佳发展,如果错过了儿童的最佳发展期,那么就等于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你要补也来不及了。因此,提前是不行的,滞后更是不行的。古往今来,无数成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实践说明,儿童在中小学阶段要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地创造性地要他们多读、多记、多背一些好东西,为他们日后文化底蕴的形成、文风的养成、精神境界的提升、心胸视野的开阔,都有极大的支撑作用。有人担心孩子不理解怎么办,这种担心虽然不是多余的,但决不是有用的。我们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根本目的不在于今天有用,而在于明天发酵。还有人担心,现在学生时间不够怎么办,说这种话的人很让我们尊敬,因为他们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是站在学生立场上讲话的。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学生的时间的确被大人分割了,被成人占领了,我们再不能占用儿童的时间了,只能减轻他们的负担,所以不必再增加时间。为此,要做好三点:一要营造全校性的国学教育氛围,特别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环境;二是把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改革一下,拿出一点时间开展相应的国学教育活动;三是把上课前与下课后所说的“起立”、“坐下”、“老师好”、“同学们好”改变一下,换成诸如“天赋两个室、双手和大脑,勤奋不可少,创新更重要”这样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这么讲,每周可换一次。
3.养性、养正、养志、养德,为开展国学教育活动找到了历史根源和教育学根据。
中国古代近代的教育智慧非常之多,除去因材施教、相机而敏、有教无类等之外,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出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的教育程序和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幼儿如何养性?性是指什么性?是指习性、性格、习惯等,困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童蒙是指什么阶段?一般是指小学阶段,就是指6至12岁左右的年龄,为什么要提养正呢?这是因为人的一生有很多事要做,要涉及到很多是非曲直,作为儿童阶段,就是要打好人生的底色,搞好正直、正气、正义等品质养成的“热身赛”。少年阶段,是指初中,这个阶段的教育,要特别注重志向和理想的养成,正所谓“少年心事当拿云”,古人也说到:十四岁没有理想与四十岁才有理想是一样的可悲。从高中阶段以后,主要任务还要包括养德的成分,这个德主要是指品德、道德、品格和境界。而上述之四养,都可以在国学里面找相应的位置和坐标。有道是:兴于诗,约于礼,成于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4.选择国学教育这一重点课题,作为我校深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因为国学具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文以载道源远流长,人文资讯枝繁叶茂,儒家文化占据主流,自然科学尚欠发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特点,就是“文以载道”,其文化精髓中蕴涵着广博的“文雅、优雅、儒雅、典雅”等从文资讯,习其文,即养其性,闻其道,自省顿悟。国学欠缺之处,在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矮化,当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
二、实验目标及意义 1.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营造一种文化精神家园。在这个文化精神家园里,自由的起点是人格发展的个性化,教育需要更多的宽容精神或包容胸怀;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遵守共同的规则,道德教育将上升到更为突出地位,道德成为看不见的准则。面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我们既要勇敢面对,又要积极应对。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文化,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大潮中,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葩。
2.科学领航,人文奠基
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现代科学精神,又要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人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交互作用的函数,对未来发展有贡献的人才一定是具有强烈的科学精神特别是批判和创新意识的人,同时,也必定是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的人。我们在大力倡导科学与创新精神的同时,也必须大声疾呼人文底蕴的涵养,只有在博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中,也才能催生科学精神和迸发创造之花。
3.遵奉传统,超越权威
在西方文化占据主导思潮的今天,在全球文化趋同的大形势下,只用西方的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系思考问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同时用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时时提醒、处处维持。我们认为:不能忘记传统,相反,只有彻底地遵奉优秀的传统,才能真正地超越权威。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超越权威的源泉,我们要乐于守旧,吸取精华,又要善于创新,摧陈出新,可以说:守旧是厚积,创新是薄发。一个连过去都不知道、不了解的人,是谈不上有正意义上的创造的;一个背弃传统的人,是缺乏创新之源的。正如伟大科学家牛顿所说的那样: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所超越。
4.旨在东西方文化对话
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孕性和创造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不断学习和融合外来文化而催生的过程,从汉到宋的融和佛教文化,从五四时期到改革开放时代的“学习西方”,从上世纪末到今天的中西交流,无不在学习与吸收,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立足于本土,扎根于本土。我们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之时,并不是“一致排外”,而是在东西文化之间架构桥梁,其目的就在于东西方文化对话,培养“中西合璧”的创新人才。我们不主张“洋为中用”和“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是集中华和世界各国文化之长,给学生以“中西合璧”的营养片,促成学生适应未来的、面向世界的、面向现代化的身心健康发展。
5.精神层面——
首先,我们要培养能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理念、基本价值真正理解、有感情、有强烈认同感的人,使我们的精神有皈依的家园,使我们的人格有自信的能力,我们才有气度去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通而非同一。我们所做的是上述人才培养的奠基工作。其次,我们要培养的是“新君子”素养,即自尊自省的独立人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奉祖惜身的负责意识,求真至善的创新品性,笃守道义的人生信条,仁者爱人的价值关怀,以探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共处之道,并进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6.文化层面—— 我们并非只偏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而是提倡“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算数并进的教育方法”(南怀瑾)。所学内容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名言锦言。所选取的首先是一些篇幅较短、容易忘记成诵的文章,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并且采用一种启发式的、活泼的教育方式,比如说载歌载舞、说唱、书写等。培养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并用儒家经典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长大之后的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南怀瑾);具有了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将来无论学习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从事科学还是人文事业,都不会妨碍专业上的成就,只会因此而具有更丰富的创造及文化心灵。
7.技艺层面——
源于国学旧“六艺”的启发,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我校师生的特点,我们在技艺训练上突出“读写说唱”。通过颂唱古诗词、书写古诗词、绘画古诗词、讲演小故事等提高师生朗读能力、书写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1.对教师进行一系列国学讲座
事业兴旺在于人,国学教育的兴旺在于一批有志的教师和教育管理队伍,除树立“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外,我们还应有“品牌教师”的理念。可以说,一个优秀的品牌教师就可以带起一个品牌教育项目,一批优秀的品牌教师就可以促成一个特色学校。基于此认识,教师的国学素养提高和教育理念更新尤为重要,特别是培养品牌的国学教师。在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中,首先,开展一系列教师国学讲座,旨在国学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之间有机嫁接。
2.精选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对于博大精深的国学,我们根据精神、文化、技艺等三个层面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精选国学经典诵读内容,进一步完善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所选取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篇幅较短、容易牢记成诵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典故、名言警言甚至是儿歌童谣。
3.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现代转换
可以说:没有选择就没有学习,没有现代转换就无法读好传统国学经典。我们在“筛选精选”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古诗词等作现代注解和提出新的教育要求,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现代时空转换。我们深知:教育内容是为教育目的而定的,我们要按照现代“新君子”素养需要和创新人才培养标准来学习已经完成现代时空转换的传统国学经典。
4.融合国学与国外先进文化
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的同时,决不孤芳自赏,而要“恢宏胸襟地球村,极目山河纵大观”。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孕性和创造性,有“天地之大德日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尊生、与时俱进之道。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一优秀传统,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中,既要知道孔孟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也要知道诸如莎士比亚等世界大家,知道世界工业文化和现代信息革命,在对话中嫁接,在国学与国外先进文化融合中孕生和创造。
四、实验策略及措施
1.分年级推进。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划分三个推进梯队,分阶段推进国学经典诵读实验。1—2年级为第一推进梯队,诵唱中华传统美德童谣、儿歌、古诗,以国学发蒙,立身养性;3—4年级为第二推进梯队,诵唱古诗文经典、习书画、练博弈、对词吟诗,论中外古今、扬中华精神,立命养志;5—6年级为第三推进梯队,诵唱经典古诗文,知行结合,塑造儒雅风度。
2.分三个层面进行。三个层面,即:精神层面、文化层面、技艺层面,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等三个方面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实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光大华夏传统美德,秉承中华“礼仪之邦”之古风,习礼、厚德、雅行;树凛然之正气,养浩然之气节;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宽广包容的民族精神。立足民族,放眼世界,诵读中外传统诗文经典,吸收世界文化精华,积淀智慧财富,生发创新胚芽。开发师生学习传统技艺的课堂,对词吟诗作文、书法绘画搏弈,习得国学技艺,提高师生素质。德育处、团队组织具体组织实施“讲规范、促养成、树精魂”的育人工程,塑造“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校风,特别是在建设班级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中,让国学经典诵读行动始终在其中,并重在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
3.课内外结合。以国学活动课为主,各学科有机结合、点滴交叉为辅,充分运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等阵地,通过课内外等途径,采取诵唱练习等形式,形成国学经典诵读推进体系。
4.师生共同成长。在国学经典诵读实验中,始终树立一个理念,即“教师与学生同为发展主体,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发展”。教师发展是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学生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和体现教师发展,从而摈弃过去单一的教师发展或学生发展,把师生发展统一起来、结合起来。
5.多种感官介入。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上世纪20年代起推进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提出要实现儿童六大解放,即眼睛、双手、头脑、嘴、空间、时间的解放。我们在推进国学经典诵读行动的时候,就是要实现儿童的身心解放,让儿童在身心解放的愉悦中眼睛、双手、头脑、嘴动起来,让儿童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少一点成人的占领,多一点儿童的自主支配。
6.开发校本课程。我们根据课程改革与发展思路,在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双向建构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开发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7.建设文化校园。我们借国学经典诵读实验,践行“以愉快成就学业、以知识博大胸怀、以创新激活生命、以智慧奠基未来”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师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返本开新的参与者、内圣外王的实践者,塑造学校灵魂、凝集学校精神,努力构建书香校园、和谐校园、魅力校园,让师生成为幸福的成功者。
五、实验保证
1.健全组织。成立姚桥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负责课题实验方案、计划的制订及其实施,培训课题组成员,加强对外交流,组织修订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实施国学特色教育。
2.保证时间。每天早晨20分钟,是全校学生经典诵读的时间。诵读内容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贤集》和古诗词。每一学期末,学校对不同年级的经典诵读进行考评。
3.巩固提高。成立“国学经典诵读兴趣班”,满足那些国学基础好、学力强的学生对国学教育的需要,提高教育效益,打造教育品牌。
4.确立实验班。在一、二、三、四年级分别确定一个实验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认真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树立档案意识,建立学生的个案资料;第二,科学制订计划,每周用一节语文课时间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第三,加强学习,探索国学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六、实验要求
1.加强领导,重在指导,善于引导。学校国学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要通过常规检查、竞赛评比、档案验收、综合评优等形式,指导和督促国学经典诵读实验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分制度方案、校本教材、教案作业、师资培训、实验研究、总结交流等六类建立国学经典诵读实验档案,保存好文字、图片、影像和实物等资料。不得借实验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向学生收取费用。
2.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课程、教材、教法之间的关系;国学经典诵读进课堂、进家庭和进社区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利用社区学校、家长学校、市民学校等教育资源深化和拓展国学经典诵读。
七、实验步骤和进度
本实验计划用两年时间(2016年9月—2018年7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1月)1.确定课题,拟定研究方案。2.课题申报立项。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4.精选经典诵读内容。
(二)实施阶段(2017年2月—2018年1月)1.按计划开展经典诵经活动。
2.积累典型案例、研究资料,撰写论文。
(三)总结阶段(2018年2月——2018年7月)1.课题组成员写结题分报告。2.课题组写结题总报告。
八、实验成果构想
(一)阶段成果
1.课题的实施方案、意见(文章)。2.典型案例实录(文章、录像)。
3.各项专题研究(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录像等)。
(二)最终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2.课题结题报告。
九、实验组织
(一)顾问
(二)特聘专家
(三)课题组成员 组 长:刘培峰 副组长:刘允生 周楠
成 员:张浩 王士芹 王金龙 郝勇金 史芳顺
十、经费预算
1.调研、组织活动等经费约1万元
2.购买有关设备、书籍、音像资料、印刷校本教材等资料费用约1万元
3.专家指导、成果交流等经费约1万元 4.课题组教师学习培训等经费约1万元 合计需要课题经费约4万元。
第四篇:课题研究
课 题 研 究 手 册 的 建 立
为规范课题管理,促进临盘教育办公室提高科研水平,更为了完整地记录课题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教研室设计了本研究手册,供各课题组使用。凡临盘教育办公室各类课题均使用本手册,并作为课题结题的存档资料。《课题研究手册》由学校签发。
研究手册分三大部分。
一是课题的前期论证:包括“课题综合信息表”、“课题立项通知书”、“研究文献的收集与分析”和“课题研究方案”等,其中“课题立项通知书”由教研室或校教科室盖章签发。各课题组请重视“研究文献的收集与分析”。
二是课题的中期进展:包括“研究过程记录”、“研究阶段性小结”和“研究变更记录”。做好研究过程记录是圆满完成课题的重要前提。《手册》提供了不同类型研究活动的记录方式,各课题组可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具体选择并记载(带*为选填部分,视研究情况而定),尽可能每次活动的分析都详实些。过程记录也是研究成果的积累。研究过程中允许课题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如人员、标题、方法、步骤、或成果目标等的适当调整,这些反映在“研究变更记录”栏中。三是课题的终期总结:包括“成果一览表”、“研究报告(论文)”等。“研究报告(论文)”是研究的主成果,着重在结果的反映。
《手册》除立项通知书和结题意见由课题立项单位填写外,其余由课题组填写。填写应该用蓝、黑钢笔字或打字,方式可以有写、贴、夹三种。
编制本《手册》是临盘教育办公室加强课题过程管理,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措施之一,也是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特定阶段的需要,以上资料知识一个纲要,不能穷尽小课题研究的所有项目,希望老师们根据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增减资料,课题研究尽量做到有理有据。
。希望能给各位教师的教科研工作以导引与提示,也希望大家能尽早地、独立地、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
第五篇:课题研究
阳平关镇中心小学课题研究系列规定
(一)基本要求
1、学校领导积极参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定期参加课题组活动,及时了解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督促课题组开展教改实验工作,掌握和积累第一手资料。
2、课题研究专题研讨。课题组安排专门的时间,围绕课题“总结、交流、反思研究情况,进行课例评析”为重点的研讨活动。针对实验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突破点进行研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施水平。
3、课题研究组教师示范。课题组成员通过定期开放研讨课、示范课等方式带动课题研究的深入,参加实验的老师每人每学期上一次公开课,依托“典型引路”来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
4、课题研究工作学期小结制度。各课题研究组成员要坚持写实验札记、网络日志,要将课题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成功做法和体会、理论学习体会、课题研究等情况写成书面材料和电子文本材料,供集体研究、交流和存档,每学期就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为下阶段实验作准备。
5、课题宣传制度。课题研究建立课题研究专题网站,由专人负责宣传工作。及时发布科研信息,国内教育发展动态、校内教育课题进展情况;及时交流研究信息,取长补短。
6、建立教育科研课题定期检查制度
为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的指导与管理,保证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进度与质量,以发现、总结、调整改进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学校教导处每学期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1)检查的主要内容有阶段研究计划、课题研究进度、阶段成果、课题材料档案袋、课题研究中的主要困难与存在的问题等。
(2)检查的方式是由校教研室定期组织召开课题进展情况通报会。
(3)课题组组长要定期填写《课题研究活动表》,并上。
(4)每学期末对所有课题进行期末检查,对完成情况良好的要予以奖励;完成情况不好的,将限期整改。
7、建立教育科研成果交流汇报制度
(1)为建设良好的校园学术环境,活跃科研气氛,形成实事求是、勤奋好学的风气,课题组将定期组织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汇报。
(2)教育科研成果的汇报分为学期阶段成果的汇报交流和课题终结阶段的汇报交流。
(3)教育科研成果交流汇报的具体程序是:陈述课题研究基本情况、展示课题研究成果、专家评定组或与会者提问,课题组成员答辩。
(4)教育科研成果交流汇报可以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进行,也可以在课题组研讨会上进行。、建立课题材料档案袋制度
课题组资料应有专人负责管理,主要包含下列资料:
(1)计划性资料(总体方案,实施计划,阶段性计划);
(2)基础性资料(实验背景材料,实验对象基本情况分析,实验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3)过程性资料(实验方案,研究观察记录等);
(4)专题性资料(专题讲座、报告、研讨,论文,照片,录像等);
(5)效果性资料(个案变化、群体变化资料,检测统计成绩,检测的试卷,获奖发表的作品等);
(6)终结性资料(研究论文),体现真实、正确、完整、系统,科学性与适用性相结合。
9、经费保障制度。学校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力所能及地加大投入力度(如:设备费、活动费、外出参观学习费、参考资料费及其它费用),确保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
10、课题研究操作流程。确立问题(提出解决什么问题)---预设目标(期望获得什么结果)---设计步骤(研究的程序、方法)---主题学习(围绕问题向他人、书本、网络等资源学习请教)---个性设计(结合实际设计自己解决方法)---尝试实验(在教育教学中尝试运用验证)---改进提高(分析、改进、优化方法)---结题运用(形成论文、总结)。
(二)课题组长职责
课题组长是课题实验的具体组织者,课题实验的常规工作均由组长负责:
1、开学初制定本课题的实施方案以及本课题组阶段性的计划、总结。学期末递交阶段实验总结及相关论文和资料。
2、组织本组教师学习业务知识和教育理论,要提前确定学习内容及中心发言人。
3、关心本组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充分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团结并督促本组教师共同搞好研究工作,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
4、定期组织本组教师上研究课,研究课前认真抓好集体备课工作,课后组织有关人员集体评议,并做好记录。
5、自己带头并发动教师及时总结,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写教学教研论文。
6、负责收集本课题组在研究工作中取得的各种数据资料等,定期向学校汇报。
7、负责对本组教师进行考勤、考评、考核,实事求是地向学校推荐优秀科研成果,以及教科研先进个人。
8、在总体上调控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保证课题有序高效地开展。负责向本组教师传达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政策以及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9、学期结束,要对本学期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协助完成课题中期、最终成果的整理工作。
10、负责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的推广。
(三)课题研究人员职责
1、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每学期书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心得”。
2、按时参加课题组活动,明确阶段研究计划,勇于探索,自觉按计划进行课题实验研究,按时完成各阶段实验任务。
3、收集、整理、保存课题实验的有关资料、数据。
4、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或汇报课,撰写一篇论文或总结、一篇优秀教案。
5、积极参与调查研究,认真书写调查报告。重视典型个案的发展和跟踪及材料的积累。
6、在公开课教学中,从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教学环节,都要体现对课题研究的目标。
7、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奉献意识。
8、积极向全校教师进行宣传课题研究成果。
9、要将研究深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将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10、期末认真做好阶段性总结。
(四)课题研究奖励制度
为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题教研活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争创一流业绩,特制订课题研究奖励制度:
承担国家级课题研究,并如期结题,且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奖励课题组5000元。
承担省级级课题研究,并如期结题,且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奖励课题组3000元。
承担市级课题研究,并如期结题,且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奖励课题组2000元。
承担县级课题研究,并如期结题,且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奖励课题组500元。
承担校级级课题研究,并如期结题,根据研究成果,经教研组及校委会研究审核,给予一定的奖励。
在课题研究中有重大贡献的,评优、晋级同等条件优先。
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