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

时间:2019-05-13 22:5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

第一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课时安排】 一课时。【课前预习】

1、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2、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作些旁注。【教学过程】

一、趣味式导入:

清末时有一位十岁的少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蓓蕾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但又不好当面开口,便匆匆走进客厅安然落座了。

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筵席开始了,父亲灵机一动,便当众对少年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少年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少年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采不已。父亲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的下联陶醉了。

那么,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梁启超,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

我再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的原名叫梁治华。

2、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3、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4、作品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5、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还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任公,即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曾追随康有为参与百日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辛亥革命后,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后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又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晚年任清华大学研究员教授,一生著述达千万字,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然而幻想能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他痛定思痛地反省这一段经历说:“别人怎么样评价我我不管,我近来却发明了自己一种罪恶,罪恶的来源在那里呢?因为我从前始终脱不掉‘贤人政治’的旧观念,始终想凭藉一种固有的旧势力来改良这国家,所以和那些不该共事或不愿共事的人也共过几回事。虽然我自信没有做坏事,多少总不免被人利用我做坏事,我良心上无限苦痛,觉得简直是我间接的罪恶。”(《外交欤内政欤》)于是他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

二、解读课文:要求学生养成作旁注的习惯。

1、生字、多音字及形近字辨析

莅校(lì)迥乎(jiǒng)精悍(hàn)步履(lǚ)谦逊(xùn)激亢(kàng)屏息(bǐng)试泪(shì)

蓟北(jì)涕泗(sì)箜篌(kōng hóu)饮:yǐn(饮恨)

屏:bǐng(屏住)yìn(饮牛)píng(屏障)履:(lǚ)履行 屐:(jī)木屐 屡:(lǚ)屡次

屦:(jù)草屦 拭:(shì)拂拭 弑:(shì)弑君 试:(shì)试验 轼:(shì)苏轼 箜:(kōng)箜篌 倥:(kōng)倥偬 炯:(jiǒng)目光炯炯 迥:(jiǒng)迥然不同

2、梁任公演讲特点 演讲前:准备演讲稿(办事认真、书法修养好)——铺垫

入场外貌:秃头顶、宽下巴、短小精悍、肥长袍——前奏

动作:稳健潇洒、光芒四射

开场白:语言独特(谦逊、自负、风趣)

神态生动有趣(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朗诵声情并茂(“五有”——文采出众、技巧纯熟)(20年后回忆——侧面描写)背诵有趣(博闻强识 旁征博引 记不起就敲头)

表情: 于紧张处成为表演(手舞足蹈 两哭——感情丰沛)

于讲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上为正面描写 效果: 深入人心,学生感动,对文学产生强烈爱好——侧面描写

3、作旁注:

⑴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3、质疑用词写法:

⑴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 “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四、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五、拓展阅读

雅舍

梁实秋

六、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很有特点,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大家刚上高一,那就任选自己初识的某位新老师,对其刚出场时的情形进行特征性描写,200字左右。

第二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体验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桃花扇》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分析梁启超的形象特征,了解其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李宇春是在坐很多人的偶像,她有一首歌叫《少年中国》,歌中有这样一句词:“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地位时,有一位先驱就曾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类似的壮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这个人是谁?——梁启超。他是今天我们语文课堂的主角,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记忆走近梁启超。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梁实秋(1902——1987)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主要包括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1891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三、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诵读全文,标记文章段落。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戊戌政变(wùxū)显宦(huàn)叱咤风云(zhà)莅临(lì)

迥乎不同(jiǒng)短小精悍(hàn)

激亢(kàng)箜篌(kōnghóu)

酣畅(hān)蓟北(jì)涕泗(sì)

四、研习课文:

1、据作者回忆,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包括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们却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这次演讲却不同。为什么他的演讲能让人记忆犹新?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有何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习题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明确:①外貌:其貌不扬(外在的平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

设问:“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略带贬义,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梁任公会不会影响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分析: 真实地描写,个子矮小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著名的潘长江老是被人取笑,说他太矮了,他却说“浓缩是精华”。

分析:这句外貌描写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着重于表现神采。貌不惊人的梁先生就是用其内在的光芒点亮整个会场。

②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设问:“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谦逊”“自负”这不是矛盾吗?怎么理解?

分析:这是一个欲扬先抑式的自我介绍。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清华学子作演讲,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如果还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了。这里的“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而他的自信又是建立在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基础上的。

分析:这个开场白非常独特,演讲者谦逊、自负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

③神态:生动有趣(自信、谦逊,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

④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稳、睿智)

⑤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⑥语言: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风趣、博闻强记)

设问:写先生背书时敲打自己的秃头这一细节有何妙处?

分析:尽显其率真、风趣的个性,细节描写格外生动。

⑦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率真的个性)

设问:为什么说“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分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喜怒哀乐皆行于色,感情相当投入,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总之,这次演讲是相当成功的,演讲者、演讲内容、演讲时的表情神态甚至是演讲时的一个小动作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通过这次演讲,我们也认识到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直爽率真,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

信,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

2、以上是我们分析的梁先生的形象,在文中作者也用一句话概括了梁先生的形象,同学们能找出来吗?该如何理解?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有热心肠”该如何理解呢?他讲《桃花扇》时的“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以及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以看出他对社稷民生的热心肠。《桃花扇》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个人离合之悲,写大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写的是亡国悲剧,梁任公讲到此处,自然想到此时的国家军阀割据,战争连连,生灵涂炭,不禁 悲从中来,怎不会痛哭流涕呢?杜甫之诗,言官兵收复失地,青春作伴还乡之乐,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后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可见,他的悲欢皆关社稷民生。尽管文章开头交代梁任公“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文章中,作者也暗示了梁任公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热心肠”一词不免使人想起“饮冰室”的由来,“饮冰室”是梁启超故居书斋。“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呀。

他晚年不问政治,专心学术,讲学育才,极为辛勤:捐募基金,兴办中国公学;组织共学社;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学府讲学,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梁启超晚年拖着病体,还是满怀热情地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这也是“热心肠”的体现,热衷于学术及教育。

3、同学们在文言文单元学习了一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本文中梁启超的形象是如何展示的?

明确: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侧面描写如:作者对梁先生演讲的深刻记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的演讲效果

等。

4、我们已经给一代大师的文章写评语,做旁注,接下来给他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①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②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③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四、写法探讨

梁实秋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这句话强调的重点是文章要短不要长,至于文章的深、远、高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确实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但语言简练,并不等于语言贫乏。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没的作家,全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却字字珠玑,富有

文采,以形传神。你能找出哪些简洁而传神的语言?

明确:写演讲过程中的动作,“走上”“打开”“一扫”“眼睛向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在背诵记不起下文时,“敲打他的秃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活画出了一位富有激情又睿智的学者形象。

演讲完后,写“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

文章最后一段,收束有力,不拖泥带水,使人意犹未尽。

五、小结

这篇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

六、知识链接

1、《箜篌引》这首诗歌据说是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

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一天早晨,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第二联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第三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像是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3、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相关故事:

①1925年阴历七月初七,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启超反对他们“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之间的恋情,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适的情面,梁启超答应出席证婚。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却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厉声训斥,滔滔不绝,使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

②大义灭亲,披麻戴孝: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康有为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康有为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他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

③不同寻常的宽容: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手术之后才过3年,梁启超就逝世,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

第三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来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

2、品味文本,感悟作者蕴藏其中的的精神。

3、感受梁启超先生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

1、了解梁启超的相关知识

2、学习作者在写作时运用的表现手法。课时安排:两课时(40分钟每课时)教学工具:电子设备(录音、幻灯片等。)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了解本文相关背景知识;学习本文的生词;简要了解本文的感情基调。教学步骤:

1、导入:播放一小段剪辑(关于梁启超先生的)引入课文。

2、介绍本文的相关知识。

简要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介绍本文的主人公——梁启超先生。

(一代风流人物梁启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80年了,陶渊明先生说:“其人虽已末,千载有余情。”像梁启超这样伟大的人物我们是不应该忘却的。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的文章来品文、品人,走近任公,感受他作为一位学者的独特魅力!)

3、请同学朗读生词。

4、阅读课文——同学自由朗读(10分钟)

总结出梁启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

5、具体分析:

(其中包括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

这篇课文梁启超给你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用一句话来回答。(他的情感非常丰富;充满自信,风神潇洒;幽默诙谐,关心国家大事的伟人。)

本文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内容?

作者在文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思想? 文中的话语可以体现出梁启超先生什么样的品质?

6、细节分析:找出几个突出的句子。

7、布置课后作业:继续思考未完成的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题。

实践:利用课堂所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写成题为——“最熟悉的人”一文。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了解本文相关背景知识;学习本文的生词;简要了解本文的感情基调。教学步骤:

1、导入:播放一小段剪辑(关于梁启超先生的)引入课文。

2、复习:梁启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

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出来?。

文中有哪些写作手法。

3、按照已经找出的突出的句子,讲解写作手法。

4、作者的写作重点及其手法概括。

5、演讲应该注意的特点。

简明、富有感情、有感染力等。

6、讨论:归纳总结个人阅读散文的体会。

探究:如何选取人物对象;找出其特点,根据特点取材;运用何种写作手法,以及语言的表述。

7、布置课后作业:写一小段描写人物或事物的散文,题目不限。(200字)

预习《短新闻两则》

完成本课练习题。

第四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

一、导入新课

今天上课之前呢,先让同学们做个知识竞猜题。请根据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

①他聪颖过人,“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6岁时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②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③他是广东新会人。④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合集》。

同学们都有答案了吗?是的,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人公――梁启超。

那说起梁启超,想来同学们对他并不感到陌生。初中时候历史书上见过他的名字,我们学《再别康桥》的时候也知道,徐志摩的“情敌”梁思成是他的儿子。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梁启超有哪些事迹啊?(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从历史书上,我们知道,梁启超是个叱咤政坛的人。但同学们知道吗?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那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三、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1、齐读生字词: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蓟(jì)北

2、评点文章,深入感知

(1)演讲是文章记叙的重点,但文章的开头并未写演讲,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反映

了什么?

明确:

介绍梁任公先生晚年情况;过去曾到清华学校作演讲的人的概况;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景

仰的缘由;梁任公先生准备演讲稿。反映了梁任公人品、修养出色,学问出众,受青年学子景仰;其他的不少显宦人物到校演讲都未能给人深刻印象,但梁任公先生却能做到,鲜明对比反映其演讲的成功。

(2)文章从第三自然段开始,正式进入演讲情景的描写,读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

思考:

相比之下,梁启超的演讲作者记得清清楚楚,他讲有什么特点呢?梁任公给作者留下了什么

样的印象?请大家思考、讨论后在文中找出相关词句并参照课后练习给这些语句加旁批。介绍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小组交流所作批注,并讨论文章中展现的梁启超的性格、气质、修养。(8分钟)

明确(多媒体展示):

人物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

四射———潇洒、自信

开场白:极简短、独特———生动、幽默、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而有力,洪亮而激亢———沉稳

内容:丰富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渊博

表情:成为表演,大汗淋漓,状极愉快———感情充沛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自由洒脱

(3)读第10节,总结梁任公的形象

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和文采,热心肠,有思想,感情充沛,沉稳、睿智、潇洒而又谦逊的学

者形象。

四、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梁任公是一个热心肠的学者?

①第五自然段: 乐府诗《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耐公何。

《箜篌引》所依的典故“公无渡河”出自晋人崔豹《古今注·音乐》,古乐曲由朝鲜艄公霍里子高的妻子丽玉所作。

箜篌:古代一种拨弦乐器,有竖式、卧式两种,弦数因乐器大小而异,最少5根,最多25根。引:乐府诗体的一种。

原文: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堕)河而死;其(将)奈公何!

注释:公:对人的尊称。无:通“毋”,不要。竟:终于,最终。奈„„何:拿„„怎么办。

《古今注·音乐》: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

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一年夏天,下了一夜的暴雨。早晨,霍里子高来到渡口,看到河水暴涨,河面上笼罩着一层

蒙蒙水气。他想,今天不会有人渡河了。他刚要转身回家,忽听远处传来一阵叫喊声„ „

霍里子高抬眼望去,看见一个老人,披散着满头白发,手舞足蹈,疯疯癫癫,提着一把大酒壶,向着急湍的河流一路狂奔而来。老人一边狂跑,一边提壶喝酒,有几次差点摔倒,也不知是有疯癫病还是喝醉了?

霍里子高想阻拦已经来不及了,眼看那老人就要冲进急流之中,他的妻子在后面抱着箜篌,跌跌撞撞地追赶着,高声呼叫着:不要下河!不要下河!然而,一切都晚了,疯癫的老人终于冲进河里,顷刻就被咆哮的河水吞没了。

那位妻子赶到河边,怔怔地望着河水,欲哭无泪。她抱起箜篌,边弹边唱: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当奈公何!

声音悲哀凄怆,一曲唱罢,也跳进水里,投河而死。

这四句话——

公无渡河:劝诫。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该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公竟渡河:质疑。为什么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荒诞,为什么竟然还是去了?到底是什么超越了死之恐惧的力量,令他毅然而行?

堕河而死:结局。渡河导致的死亡。这个悲剧,甚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他服从任何一个不渡河的理由。但是一千个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战胜一个渡河的冲动,悲剧又是注定要发生的。当奈公何:追思。悲剧发生了,后来者哭泣呼喊,也无力遮挽,无法改变。结果又回到原来困惑上:为什么渡河?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人急急奔赴死亡?

答案只有一个: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

霍里子高回到家里,向妻子丽玉述说了这段故事,丽玉早已是泪流满面。她弹拔箜篌把曲子和歌声记录下来。

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看到一对夫妇,在老人落水的地方弹拨箜篌而歌:“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过往的人们听到这悲伤的旋律和歌声,无不吞声落泪。这首歌曲名字就叫《箜篌引》。失去心智的男人,极力阻止的女人,悲挽呜咽的箜篌曲。不加任何修饰,通过妇人之口,用十六字描述出来。使人看过以后有一种无名的伤感,久久不能散去。泯泯中能感受到那人生的无奈。男人自己过不去自己这道坎,缘何癫狂以至投河?女人过不去感情这道坎,因何悲歌而徇情?

从唱词平实的风格上,我们不难看出这对夫妻既非达官显贵,亦非骚客雅士,他们不过是两个寻常百姓,一对普通夫妻,然而他们身上爆发出的壮烈性情,竟至纯至刚痴绝如斯,比起楚霸王自刎垓下时所唱的“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壮,犹有过之而不无不及。

教师:谈一谈:你对“强行渡河”行为的看法。

明确:这是一种执着,直面死亡的勇敢行为。

学生思考探究:任公先生读此诗生哀情,他会想到什么?(教师补充介绍谭嗣同的相关内容)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小结:

《箜篌引》的悲剧在于狂夫对渡河的执着和勇于牺牲的精神。维新志士们在国家衰亡、无路

可走的情况下,为寻找国家民族出路而敢作敢为、英勇执着、勇于牺牲、深沉的爱国情怀让人唏嘘不已。于是,才会有了任公先生演讲时的忘情。二人的壮情令人折服,又嘘唏叹息不止。从表面看来这是反映一情至性的爱情悲剧故事,但隐含了梁任公先生的政治倾立场。他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颇有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概;反映了梁任公先生即使经受了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仍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随后策云南起义等)的坚毅意志。梁任公先生之所以选择这首为例子,其实正是反映自己内心的坚持与理想,这也是演讲为何能够如此精彩感人,使人20年后仍记忆犹新因所在了。

②)《桃花扇》是中国清初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是孔尚任。该剧剧情是:侯方域在南京旧院结识李香君,共订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chéng)得知候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lián)用以拉拢。香君识破圈套,阮大铖怀恨。南明王朝建立后,阮诬告侯方域迫使他逃离南京。得势的阮大铖欲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血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后,南明灭亡,侯、李重逢。但国已破,何为家?他们撕破桃花扇,分别出家。

该剧以侯方域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展现了明末腐朽**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与腐败,热情歌颂了敢于和权奸作斗争的高尚气节和爱国情感。

文中摘录选段出自《桃花扇·哭主》一场,提兵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听说崇祯驾崩,捶胸顿足对北方哭道:

“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huàn)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

这是《桃花扇》里左良玉和众将官在崇祯皇帝自缢后所唱之词。其实,整部《桃花扇》就是借李香君和侯方域在南明末世的乱世爱情的故事来讲亡国之恨。当年梁启超在清华作系列讲学,讲到昆曲《桃花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高潮,梁任公说他当时读《桃花扇》最感动的便是这段唱词。

其中的高皇帝是崇祯皇帝,他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

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梁任公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光绪帝也是一位力图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副“热心肠”。

教师小结:左良玉哭的是皇帝驾崩,大厦将倾,梁启超悲的是自己追随的皇帝刚刚起飞就折断翅膀,悲的是国家运势无法扭住,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热情无法释怀。所以这里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忧国忧民,有着满腔爱国热忱的人,所以他在演讲时一会儿痛哭流涕,一会儿又张口大笑,我们就可以理解了。

梁启超到日本后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后用“饮冰室主

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③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解却看:回看。

指名朗读描写演讲杜诗的一段,思考并讨论:

梁任公先生读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的,为什么呢?

评析: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掩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此时诗人听说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自然喜极而泣。

梁启超关注现实的“入世”之心和他的情感经历与杜甫有着相似之处,所以很容易与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产生“心音共鸣”,真情流露,毫不掩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时代。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先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先生希望国家安定、富强。

教师小结:

从任公先生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任公先生的“热心肠”。

讲《箜篌引》,他想到救国理想的破灭,想到同志的牺牲,心生悲情;讲《桃花扇》,他为国家的衰亡痛哭流涕;讲杜诗,他为失地的收复张口大笑。他的悲,他的哭,他的笑,无不源于他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源于他满腔的爱国赤诚。而这种爱国真情的自然流露,深深感染了十三岁就考入清华的天才学子梁实秋,使这次演讲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二十多年后他还能记忆犹新。

第五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1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学过历史,对梁启超肯定不陌生了,谁为大家介绍一下他政坛上的功绩? 2、教师补充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清光绪时中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板书:(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生活时代: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

成就: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作品:《饮冰室合集》

二、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2-1987):梁实秋(1902~1988), 现代(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原籍浙江杭县(今余杭)。1902年 1月17日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19年以后开始写诗。在清华学习期间,与同学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板书:(识记基本同上)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 《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全集》

《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三、整体感知 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

蓟(jì)北

2、中心: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心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3、段落层次: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第二部分(第2段到倒数第2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而白描运作到本文这样的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第二课时

一、课文分析

1、默读课文并思考:

A、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教师归纳回答思考问题

A、明确:音容笑貌

学者风度

B、明确:深刻印象

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3、小结:

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4、板书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内容: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表情:

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

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语言:

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动作:

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二、问题探究

1、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2、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特点?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如何品味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 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4、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任公的情感有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三种表现: ①、是直接的表达。

如开篇“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说的是当时的青年学生的景仰之情,其实也代表作者的心情;又如文章行将结束时说:“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表达了欣赏、赞叹之情;再往下又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是总的概括和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极高的评价。②、是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有时表达一种心情,但不是直抒景仰赞叹之情,如开篇“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等等,其中加点词是表达心情之词,也就是说文章既叙事又写心情,表达了一个听课学生对讲课老师崇拜之心。③、是完全含蓄的表达。

看不到赞美之词,或任何表达心情的词句,如描写外貌,前已分析,兹不引述,可以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欣赏、赞美之情,也许是学生对老师爱之过甚,所以描写时难免有夸饰倾向;又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没有表露作者心情,但读者仍能从这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心情、一种感情。另外,本文标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之辈份称其为先生,这本身就是表达一种尊敬和爱戴。

5、如何看待本文的简练文风? 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丰富深刻的内容,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并值得称赞的事。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他主张散文“篇幅不一定要长”,主张简单,“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状态”,力求全文无无用的材料,无多余的话,可以说他是一位有理念追求、有创作特点的散文大家。本文确实做到了简练、传神,将二者统一起来,非高手难能为之。像他这样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不多,尤其是在当代文坛更加少了。但是散文创作,尤其是当代散文创作,不能把简洁美当做惟一的或最高的文体美的追求。任何追求有好的一面,同时也难免产生意想不到的缺漏、缺陷。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之好,上面已经详述,至于本文由于追求简洁美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不足之处,也可稍稍指点一二。本文给人一种感觉,好像没有充分展开,一是材料不够充分、丰富,或者说辅料不多,其实除了直接写演讲,还可以写梁任公的其他的事,或与梁任公的演讲有关的事,如作者写自己后来在茅津渡候船渡河的情景就是一种延伸,可是全文仅此一处,别无他述;二是语言简省,固然是好,但也略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过于简、过于省,如此精彩的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描绘本该描写得充分一些,用语可多一些,可惜简省了、紧缩了,如结尾一段:“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简则简矣,只是读起来感觉有点“紧”,不够舒展。

三、关于练习

1、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仿照示例作些旁注,与同学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设题意图:

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说说本文表现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是着眼于整体把握,要通过全面感知课文内容才能回答;找课文精彩描写语句作评点,其实也就是旁批,是微观的分析,也可以说是揣摩语言。分析性格、气质,参见“问题探究”,学生未必回答得全面、完整,只要抓住主要之点,答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给课文作旁批,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训练,经过训练获得的能力,学生现在和将来都用得上的;同时这也是一项个性化的训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地评点,并与同学交流,这种评点也是一种赏析,只不过它是间断的、不成篇的赏析。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可以灵活处理,评点得简单一些,但不能不做。

参考答案: 示例:“他的演讲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2、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文学讲话》)你觉得课文是怎样体现他的这种主张的?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 设题意图:

此题意在对文章写法进行揣摩分析。首先学生要读懂这些话,它们强调的重点是文章要短不要长,至于文章的深、远、高等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作者为了强调自己的主张,用了同义反复的写法,深就是深刻,远就是远大,高就是高雅。这些话是对文章写法的高度概括,所以学生体会它们并用它们来观照课文时,要具有高度概括的能力,这就是进行整体把握训练。参考答案:

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的这种主张。作者不是泛泛地写人物的外貌和所谓性格特点,而是写出了梁启超独特的神采、气质、修养,一位著名人物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由这一次演讲看到了梁启超的政治素质之外的另一方面素质──学术素质,可以联想到近代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梁启超的其他事情,联想到与梁启超有关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深刻远大。另外,作者笔下的梁启超是一位学问高深又很会演讲的学者,可以说具有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情怀;作者写文章非常强调“文调”,“文调”也就是格调,讲格调自然要求高雅,本文写得精彩,语言活泼生动,用的是纯正的白话书面语,又不时地自然加进文言词句,富有雅趣,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高雅。

四、教后记:

下载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 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定稿]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2、学会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高一语文 孙淑霞 【导语】(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白板上的这段文字)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案[推荐]

    院系:文学院班级:0908班学号:2009101010858 姓名:胡宇洁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梁实秋 教学目标: 1、 了解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 2、 掌握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技......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导入语】清华大学是我们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近代一位学者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习并掌握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察任......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4、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 2.学会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