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 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3 22:3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南》 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南》 教学反思》。

第一篇:《江南》 教学反思

第13次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江南》

张家港市绿丰学校 彭新怡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看图: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像一个个大圆盘!”“绿油油的莲叶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我教给他们词语“挨挨挤挤”,并让同桌用身体动作演示一下,加深对莲叶茂盛的感受和理解,然后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接着创设情境:我们和这些采莲姑娘们一起坐上小船去采莲,你们来到池塘里,看到了什么呀?漂亮的荷叶、荷花下面,还躲着小鱼儿呢,它们在干什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说话,感受小鱼儿的机灵可爱。学生切合实际生活,想想自己就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鱼儿,在水中快乐地捉迷藏呢。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江南的什么,进一步表达对江南的喜爱之情。《江南》教学反思:

《江南》这首古诗刚开学不久孩子就已背过,可诗中的有些词语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难以理解,例如“戏”、“田田”、“间”等词语。因此在教学时如何把握好学生理解的“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经过一番思考,我把目标定为:通过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江南水乡莲花满池的美丽景色,体会到鱼儿在池塘中嬉戏的快乐。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读这首诗,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有几个孩子也能够绘声绘色地描绘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并且很贴切诗歌的内容。接着,我又让学生谈谈:你最喜欢什么? 大多数的孩子都对文中的小鱼很感兴趣,于是,我便就势引导学生想象水中的鱼儿在干些什么,它们之间会谈些什么……从而来感受鱼儿在水中嬉戏的快乐。

第13次教学反思

紧接着再结合书上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莲叶何田田”的美丽景色并指导第一句的朗读。

学习了本课以后,我觉得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使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并结合诗文中具体可感知的意像,引导学生理解诗文。《江南》教后反思

《江南》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所以我没有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而是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所以我把课文读通顺作为读文的开始,我没有采用死板的朗读,而是带着一群天真的孩子做了一场有趣的捉迷藏游戏。课堂上虽少了讲解,少了问答,但学生参与的热情是空前的高涨,思维也非常活跃。那一刻,每个孩子都成了一条活泼、调皮的小鱼。这样的情境,我想,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对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我觉得对于学生进行观察图这方面的指导上做得不够好。特别是小姑娘坐上小船采莲的情景。我应该结合诗句指导看图。先联系前两行诗句,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连起来说一说,使学生把观察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一个整体印象

第二篇:《江南》教学反思

《江南》教学反思1

虽然以前曾引领孩子们背过不少宋词,但是词作为文本的一种形式,在教材中出现,这还是第一次。因为是第一次,就得慎重,希望能让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回顾江南的美

上课铃声响过,简单的师生问候之后,话题由我们所处的江南谈起,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印象中的江南是怎样的。

孩子们略一思索,便举起了自己的小手。

金洋第一个发言:“阳春三月,江南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好一个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江南!”我点头对金洋的发言表示赞许。

“江南不但风景如画,而且江南人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张潇渊站起来作了补充。

“由景及人,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我夸赞孩子。

周余钊说:“江南山美,水美,人更美!”

“高度概括!”我称赞道,微笑着继续发问,“谁能说具体一些?”

“春天,江南莺歌燕舞,百花齐放;夏天,江南绿柳成荫,蝉鸣蛙叫;秋天,江南瓜果飘香,硕果累累;冬天,江南白雪皑皑,小朋友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赵凡瑜一边斟酌,一边说。

“江南真是四季——”

我话音未落,孩子们马上接茬了:“景美如画!”

“孩子们,请看窗外,咱们的江南——”我把孩子们的视线引向窗外,为的是让孩子们再次感受江南如画的美景。

“看,江南有小桥、流水、人家!”

“老师,常山江像一条碧绿的带子,缓缓东流。”

“江边的防洪堤坝上,绿草如茵,花儿正含苞欲放。”

“大家快看!江面上还有一只小船在飘荡。”

“哇!真美!江南真是太美了!”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描述着窗外美景。

“如此美丽的江南,引得多少文人墨客挥笔绘江南。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忆江南》!”见上课的时机成熟了,我话题一转,导入了新课。

上述案例片断,是本课的导课。由孩子们熟悉的江南谈起,一方面可以加强孩子们的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对新课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情感上,孩子们喜欢这种导入课文的方式;在内容上,孩子们由熟悉的景物,领悟到江南的景美与人美,有利于词的学习与理解。

(二)品味江南的好

师:孩子们,白居易记忆中的江南是怎样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喜欢这两句吗?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句写得非常好!

师:好在哪里?

生: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

师:江花为什么会红胜“火”?这个“胜”就是——

生:胜过、比过、超过。

师:江花为什么会比火还红?原因?

生1: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在红花上,花儿就显得更红了,像燃烧的火焰。

师:还有原因吗?

(生沉默了,陷入了思索。)

师提示:江水是——

生:碧绿的。

师:在碧绿的江水的衬托下——

生(恍然大悟):在碧绿的江水的衬托下,花儿就更红了,比火还要红。

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的很纯净,很美。

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生: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师:于是就出现了──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红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水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样美的江南,因此诗人不禁赞叹江南——

生:“好”!

师:干嘛不说江南“美”?

生:除了景美,还有人好。江南人文明礼貌,热情好客,所以称“江南好”。

师:学学诗人,赞江南——

生:江南好,风景就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如此好江南,难怪诗人——

生:能不——忆——江南?

师:请看诗人在洛阳写的《魏王堤》

生: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师:洛阳由于天还很冷,“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却在无力的摇摆。让人感觉春天还没有来到。

师:难怪诗人身在洛阳,心中却念念不忘江南。再读《忆江南》

由于课前认真地备课,学习了名师的课堂实录,对自己很有启发。因此,在学习《忆江南》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只要稍加点拨,孩子们就能紧扣“好”字,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品读诗词的意境,深入领会诗人发自内心的对江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比较诗词不同

感悟、品读了《忆江南》后,不用老师提醒,孩子们就找出了古诗与词的不同之处。除了古诗的字数、行数、押韵有严格的规定外,孩子们还发现了古诗的题目与词不一样,词多数用词牌名,每一种词牌的句式是固定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式。孩子们一口气说了很多词牌名,有天仙子、西江月、点绛唇、蝶恋花、渔家傲、踏莎行等等。经过简单的讲解,孩子们明白了: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经过这一课时的学习,孩子们学习古诗词兴趣大增。

《江南》教学反思2

古诗的教学一直以来是我教学上的一个薄弱环节。以往教古诗,用个不恰当的说法,就是“简单粗暴式”的——关键词的意思一讲,诗意一抄,主题思想一写,就背去吧。本期正好借学校组本教研的东风,定下了古诗词教学的教研内容,也想借机向其他老师学习学习。)

就我自己的这堂课,上完后,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一、认真备课与仅求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果大不一样。

因为组内的老师以及主管教学的校长要进行听课,所以自然不能像平时上课那样随意,都想上好课。为此,课前我自己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资料,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观看教学视频等,在自己理清了教学的思路后,才着手进行备课。所以我的这堂课,真是彻底打破了自己以往教学古诗的模式,不再仅仅拘泥于讲、抄、背,主要是以“赏”为主。课堂更为活跃,更有趣,更生动。

二、认真备课对自身的提高更大。

我这个人,鉴赏水平有限,因而更加喜欢比较直白的记叙文、小说之类的文章,对于诗歌一直认为是“阳春白雪”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好教。最先开始,选了小课上这首诗,心里总认为,一首诗28个字,30分钟讲绰绰有余了。没想到,课一上就放开了收不回,第一次上,30分钟时间才上了三分之二。修改教案后,第二次上,也拖了堂。自己才惊觉,原来古诗也有这么多可讲的!也可以讲得这么有意思!

因为我的这堂课有大量的过去学过的古诗文的穿插,因而在我备课之中,其实也是我自己对古诗文的一种复习和重新掌握。

三、认真备课后,在课堂上更为游刃有余。

以往上课前,也会熟悉教材与教案,但因为常规的课堂也就显得更为随意些。有时候,一下发散了,可能就会扯得很远。但这份教案,因为自己精心准备了,记得熟了,因而对课堂的掌控,对重点的掌控,对教学内容的掌控就更为主动,站在讲台上都更自信一些!

这堂课我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穿插了大量的学过的古诗词。用回忆、复习古诗词的方法,来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学内容。如:在理解“绿映红”这个“映”字时,我们就联系了“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映”字帮助理解。在讲“酒旗风”的这个“风”字时,我们也联系了以前学过的许多带“风”字的诗句对比学习。

二、对诗歌中字的赏析比较到位。学生们首先不会讲,不知道怎么讲,于是我抛砖引玉先讲了个“风”字。接着学生们就讲到了“啼”“烟雨”“映”等等,就在对这些字的赏析中,体会到了诗的美。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不少,老师们也诚恳地给我指出了。

1、对诗的整体把握不够,诗意的落实不到位。

2、主题思想的引导过于生硬。

对我自己而言,这真是我从教十多年来的诗歌教学的一次新的尝试。即使有不足,我也对自己的尝试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能打破呆板的模式,上好一节哪怕是有不少缺陷的课,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江南》教学反思3

《江南》是一首古诗,描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课堂上,我让学生表演小鱼在池塘中往东、西、南、北不同的方向游,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方向的识别进行了强化。

这节课识字教学是重点,有些字学生在幼儿园已学过,字音 、字形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掌握的,但学前期写字较少,课堂上我让学生掌握如何在田字格中书写这三个字,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上这一课时,我也力图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在评价学生时,激励语言较少,个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能激发。今后教学中,我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说敢做。

在《江南》一课中,我虽然有意识让学生自主识字,自己读书,但是由于指导不到位,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因缺乏对一年级学生的信任,学生合作学习没有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今后的教学中,要逐渐将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学习中使他们自学能力得以提高,从低年级起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思索,不断改进,使自己与课改一同成长。

《江南》教学反思4

小语教材第一册的第3课《江南》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此诗为《相和歌辞。相和曲》之一,原见《宋书。乐志》,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主要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莲叶下游水嬉戏的情景。此诗最初为汉代民歌,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和吟唱。正因为如此,在识字环节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集中识字,突然重难点。因为本文不像一些小韵文、小短文、小童话,它的语言比较凝炼,节奏回环往反复,节奏感极强,如果把生字抽出来,整首诗的韵律就会被破坏,不利于目标的达成。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情景,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古诗。课文后面田字格里的7个字是本课要学会的生字。

我们大家都知道诗歌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本诗做为一首汉乐府诗,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一些写作风格,语言朴素、明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采莲的风光。在初次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让我有一种回归自然、回归本我、生命本真的感觉。曾经在一本书里看到这样一段话:“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来到学校,要想让他们爱上语文,最好最持久的办法就是向孩子展示语文即语言的美丽——听见封存在语言文字里好听的声音。而且一年级是带领学生找到文字的韵律之美,也就是培养韵律感的关键期,错过了,就长久地错过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设计时秉承着教学要契合儿童内在成长和学习节奏的原则,结合孩子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孩子的学习创设情境,提供具体、可供想象的学习背景,让孩子的身心和文字内容形成和谐的共震,使孩子能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爱上语文,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课的整体设计上,我力图通过创设各种诗意的情境,让孩子能够沉浸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沉浸在语言文字的美丽了,在达成识字写字目标的基础上,心灵更加的清澈,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也能得到一定培养,从小就受到文字、诗词的熏陶。如在课的开头我以听诗猜花游戏导入,引出本课,在出示课题后我又引领学生配乐欣赏江南美景,让孩子在愉悦、陶醉的心境中走进本课。还有课中听采莲姑娘的动听歌唱,再到结尾学生简单清浅的和我一起打着拍子读诗的环节,都是基于这一整体意图的`设计。我希望我的语文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更应该看到孩子的本真本我、孩子的心灵成长、孩子的生命质量,我觉得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语文,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且,我想这样的课堂也和我们现在所倡导和学习的高效课堂是相契合的。因为只有生命活力催生的效率,才是课堂真正的高效率,我想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不是追求创新,而是回归——回归孩子生命的本真,以人为本,回归课堂的本真——把它还给学生。

一直以来,我都在为我所追求的理想的课堂进行着探索和实践,当然首先它应该是高效的,拿我这节课所教学的《江南》来说,课前准备阶段我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关于荷花的、关于乐府诗、甚至还有先秦《诗经》里的一些诗歌,包括本诗创作的最初意义和指向以及选入教材所要体现的教育价值取向等。另外我对班级学生的学情也有一定掌握和了解,本学期我们小学部在夏校长的带领下一直在组织实施开展海量阅读、构建书香校园活动。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开展的就是经典诵读、积累古诗活动。开学这两个月,再加上一些孩子学前的积累,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而且拼音结束,我们已经开始学习小韵文,这个时候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上一节古诗课,引领孩子们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把积累背诵坚持下去,再加上我对古诗词教学也想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希望得到更多的指点和帮助,所以我选取了这节课。课上我所创设的情境,出示的小组自学提示,是在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因为必竟他们还是小学低年段的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在培养之中,只能说是刚刚开始,这个阶段需要培养和等待,所以这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只能先放在我的心里。但是,我也知道不论多么小的孩子,他们都有自主做事的愿望,太多的帮助就是束缚,所以我放手让他们合作自学生字,自己找识字方法,提出自己的质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词,给他们相对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我还通过打拍子读、想象、演一演、吟唱、比赛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来帮助孩子理解、再现、创造诗歌的意境,引导孩子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让孩子在充分地展现自我、释放自我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高效、健康、快乐地学习。还有课后我让孩子继续搜集背诵有关江南的美景的古诗,和父母进行的实践活动,都是力求使本节课的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上也许我没有让孩子们狂欢,但是至少他们的每一次微笑都是会心的、灿烂的。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几处觉得还有待加强,一是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有提示,但是一年级的孩子控制和组织能力还不强,这样的自学如果刚开始没有落实到位,很容易流于形式,而且我们的确也是刚刚开始学习生字,所以还有待教师深入地指导和监督。第二,是入学儿童的课堂常规,本节前二十五分钟左右还可以,后面就有些躁动,所以这也是我工作的方向,必竟没有课堂纪律、良好学习习惯的保证,高效课堂是无法实现的。

《江南》教学反思5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本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图。本诗共七行两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介绍了此处是一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可初步体验到诗中精彩的语言,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可要让刚接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感悟到语言的凝练之美,就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必须由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图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自己比较好的做法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我从课题引入江南是一个鱼米之乡,然后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江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二、读诵诗句,感悟美。

请小朋友们读读诗歌。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我让学生读课文理解什么叫“何田田”?看图,教师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再有课文要想熟读成诵,就必须反复地读。但我不提倡机械的反复读,因为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很强,在指导背诵上,可以采用表演背的方法,对于这个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就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

1.理解东南西北方位时需要加以练习就更好了,这样到运用的时候才会比较熟练。

2.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故不须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应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在指导朗读诗的第二句时,因为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学生读起来会没有精神,如果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的环节,就会达到预先的目的。

《江南》教学反思6

这节课,我始终不忘运用充满激情的鼓励语,调动学生朗读和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不时安排“想读的,你就读吧”、“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了”、“听你的朗读简直是一种享受”、“你听得真仔细,会听是会学习的一种表现”、“别急,再想想”、“同学们,咱们为他加把劲儿”等等,这些鼓励语的使用,使学生有了自信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开放”,决定了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像以及声情并茂地朗读。这节课我不但注重指导朗读,而且还教给了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的读书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新大纲“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大纲的精神,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位”的思想,一篇课文学后,使学生留住了语言、留住了形象、留住了情感。

《江南》教学反思7

一、注重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的朗读要求语速要慢,而且语调要有高低的变化,课堂上我注重朗读指导,加强示范,并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带上动作读、配乐读,让学生读出诗中的情,读出诗中的美,读出感情了,对诗意的感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诗人之所以能写出优美的诗句,是因为他曾经身处在那样的意境之中,只有为学生创造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诗意。所以在教学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不但能说出诗中所写景物,而且有的孩子能说出仿佛听 到了流水的声音,这足以见得学生真的去想了,真的走进了诗的意境。

三、大胆尝试了随文识字。

识字教学仍是教学重点,我尝试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如:儿歌识记、家族识字、给生字组词,用词语说句子等多种方法,夯实了识字教学,特别是用词语造句,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答能力,而且感悟了课文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江南》教学反思8

今天教《江南春》感觉很糟。

教学步骤:

一、读诗将诗读熟。2、引导学生质疑,找出自己读懂的词句。3、疏通诗意。4、背诵5、拓展相关江南春天的诗。

在第二步骤,学生提出“江南”“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词不理解。首先他们提问的“江南”一词就出乎我的意料。我讲“江南”是长江以南(顾名思义),包括江苏的常州、江阴、常熟、无锡、苏州;浙江的杭州等,还有福建的一部分。古诗中的“江南”是一个大概的地理概念,更多是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让学生回忆了一下白居易的《忆江南》,增加一些感性认识。

下课了,到百度里一搜才知道还讲错了一点。原来,百度里说“江南”包括的地方还有江西的上饶和浙江绍兴等地,福建不在其中。又找到了几首有关春天江南的经典诗词。(《忆江南》全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古诗不好上。作为教师本身的知识蓄备不够,开口就心虚,伤脑筋。下次课前要作充分的准备呢。

接下来讲解词意,逐句疏通诗意。麻烦了。“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两句诗,诗人通过列出“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意象来写江南之春。过去讲诗句,一般是由词到句,让学生大体领会,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今天这“水村”怎么讲,“山郭”又怎么说。“郭”字字典解释为“城外之墙”。“山郭”连起来怎么讲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还是教参聪明: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绿树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把“水村山郭”原样连在一起了。讲这首诗,字字落实,显然行不通,也没有必要,教学的时候犯了大忌。这两句除了“酒旗风”是学生看图领会,其余都是我讲的。

下面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课前查了南朝一些相关历史知识,这两句讲南朝历代君主大兴土木,建寺庙保佑其江山,以永享荣华富贵,还有杜牧在诗中的寄喻之意。

唉,这一课我一人讲了大半,口干舌燥,从学生的眼里感觉他们仍多有不明就里之处,真累!可是,古诗教学是不是只要让他们读读背背就行呢,那样一来教师教与不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一首诗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为宜呢?

《江南》教学反思9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全诗共7行两句话,前两行介绍了江南是个采莲的好地方,后5句写了鱼儿在荷叶下嬉戏。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江南水乡的美景被一一展现了!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体会到这种美,教学第一句时,我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学生读课文后提问:什么叫“何田田”?学生一下子无法回答,于是指导学生看图,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的美,荷叶的绿,荷叶的大,荷叶的多,体会这么多又大又绿的荷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眼前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何田田的美景。在学生交流后,引导朗读,想象我们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把你看到的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并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上动作读。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教学第二句时,我主要抓住一个“戏”来细细推敲。首先进行这样的过渡引导:“莲叶长得这么绿,这么好,莲花开了,结了莲子儿。采莲的人们划着小船,高高兴兴地采收莲蓬。河里的小鱼呀,也乐开了。你看到小鱼了吗?”出示图后,让学生想象,用一两句话把湖里的小鱼的姿态说一说,他们会说:“小鱼真可爱!”“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真可爱!”“小鱼正在水里你追我,我追你,它们在做游戏呢!”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戏”字,请学生说出它的意思。然后提问:“莲叶东,莲叶西,莲叶南,莲叶北”是什么意思?充分讨论后,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滑到北面,他们在水中是那样的自由与快乐!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学生边表演边入情入境地诵读,那洋溢喜悦的小脸,活泼可爱的动作,一下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本课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在教学时,我结合词句的推敲在朗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江南》教学反思10

《江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琅琅上口,便于在诵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课后反思整堂课,有二处较为出彩的设计,对学生诵读、理解古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巧妙讲解,渗透诗意。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句诗中的“何田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没有单独讲解字词的意思,而是将其融入对整句诗的描述之中。“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啊!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上动作读。学生入情入境的神情,陶醉的眼神,稚纯的语音,舒缓的动作告诉我,“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他们已经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二、人物转换,活跃思维。

在指导朗读诗的第二句时,因为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学生读起来会没有精神,于是在这里设计了“如果你是小鱼,你会干什么?”的环节,学生跃跃欲试,争着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来表现,有的学生说我在吹泡泡,我在和其他小鱼比赛游泳呢,我是游泳冠军,我们在捉迷藏,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说到,下雨了,我在荷叶下面躲雨,天热了,我在荷叶下面乘凉。学生们的思维顿时被打开了,他们丰富的语言让课堂增色不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孩子的思维。

《江南》教学反思11

《江南》这首古诗刚开学不久孩子就已背过,可诗中的有些词语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难以理解,例如“戏”、“田田”、“间”等词语。因此在教学时如何把握好学生理解的“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经过一番思考,我把目标定为:通过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江南水乡莲花满池的美丽景色,体会到鱼儿在池塘中嬉戏的快乐。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读这首诗,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有几个孩子也能够绘声绘色地描绘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并且很贴切诗歌的内容。接着,我又让学生谈谈:你最喜欢什么? 大多数的孩子都对文中的小鱼很感兴趣,于是,我便就势引导学生想象水中的鱼儿在干些什么,它们之间会谈些什么……从而来感受鱼儿在水中嬉戏的快乐。紧接着再结合书上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莲叶何田田”的美丽景色并指导第一句的朗读。

学习了本课以后,我觉得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使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并结合诗文中具体可感知的意像,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江南》教学反思12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琅琅上口,便于在诵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由于在开学初就让孩子们背诵了这首古诗,所以读准字音的时间就可以省去不少。不忍放弃这美轮美奂的《江南》,所以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调整为诵读。课后反思整堂课,有三处较为出彩的设计,对学生诵读、理解古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美景美乐,入情入境。

“同学们,能背诵《江南》吗?”“能——”“那你们想看看《江南》吗?”“想——”伴着优美的古典乐曲,一叶小舟驶入眼帘,秀美少女浅笑盈盈,乘舟徐徐穿过满池无边翠绿的莲叶,仔细采撷半睡的粉莲……教室里静悄悄的,孩子们似乎被这美景惊呆了。抓住这个时机,我播放了配乐的范读,短短几句小诗读得抑扬顿挫、韵味十足,有的孩子禁不住小声地跟着诵读起来。整个课堂似乎顷刻间移到了莲池边。

二、巧妙讲解,渗透诗意。

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后,将画面转换为第一句诗的景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句诗中的“何田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没有单独讲解字词的意思,而是将其融入对整句诗的描述之中。“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啊!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上动作读。学生入情入境的神情,陶醉的眼神,稚纯的语音,舒缓的动作告诉我,“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他们已经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三、品读美文,拓展深化。

最后一个环节,我引入了另外一首写莲的诗篇:(唐)王昌龄《采莲曲》,同样配画配乐让学生欣赏。可能他们对具体词句的理解并不准确、深刻,可是从孩子们饶有兴味的诵读中,看得出江南、莲池、古诗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已经实现。

当然课堂中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一、我将本课的目标和重点定为诵读古诗,所以对识字的处理就比较简单,没有对生字做具体分析。如果将分析、识记生字和书写生字全部放到下一课时进行,那么教学任务就比较紧,应在第一课时进行部分生字的识记。

二、将理解难点“何田田”放入整句诗的叙述之中,有的孩子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课后问“莲叶何田田”是什么意思,个别孩子不能说出“莲叶很多很绿。”这说明课堂上的处理还不够,需在第二课时进行强化。

三、整堂课以诵读为主,识字处理简单,写字也没有设计到。若在出示课题时,进行“江”“南”二字的识记和写字教学,既可以分散重难点,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多种技能。

古诗课该怎样上?怎样将古诗的情和意自然、准确、生动地传达给学生?怎样让学生体会诗的美、喜欢美的诗?值得我们探索。

《江南》教学反思13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根据课文特点,在本课教学时我十分注重通过课文渗透美育。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我便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我通过富有感情导语:“江南是个好地方,瞧荷塘里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鲜艳的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翠绿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饱涨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微风吹过,荷花随风摆动,好似仙子在水中舞蹈。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古人把这采莲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们带入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再现美。

在学习课文时候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看图,说说古诗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图上找到?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看图。交流讨论问题时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诗句,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把看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训练,学生的脑中会再现出美丽的采莲画面,也就体会出了诗句中蕴含的美。

三、推敲词句,体会美。

经过上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获得的美感是大概的、整体的。要让学生细细体会诗句的美,还得通过细读课文,品词析句来完成。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后自己提问,学生就问:“什么叫何田田”?我立刻引导(边说边画):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会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我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

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各异的动作,“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教学第二句时,抓住一个“戏”来细细推敲。我首先进行这样的过渡引导:“莲叶长得这么绿,这么好,莲花开了,结了莲子儿。采莲的人们划着小船,高高兴兴地采收莲蓬。河里的小鱼呀,也乐开了。你看到小鱼了吗?”待学生看老师贴图后,让他们用一两句话,把湖里的小鱼的姿态说一说,他们会说:“小鱼真可爱!”“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真可爱!”“小鱼正在水里你追我,我追你,它们在做游戏呢!”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戏”字,请学生说出它的意思。然后提问:“莲叶东,莲叶西,莲叶南,莲叶北”是什么意思?充分讨论后,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学生边表演边入情入境地诵读,那洋溢喜悦的小脸,活泼可爱的动作,一下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鱼儿嬉戏的动态美、人们采莲时愉快的心情在这一品一议、一演一读中得到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南》教学反思14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对于小学生的诗歌教学我始终有些迷茫。一来在诵读环节上,结合诗句引导诵读的技能比较生疏。虽然学生在读,但是只是机械的认读文字,很难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到景之美。二来在悟情环节上。如何引导他们理解诗中情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为此,我播放了一些江南的美景,以期加强学生对整首诗的感悟。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江南》教学反思15

案例

《忆江南》是白居易的一首名词。第一节课上,当我把诗题板书出来时,班上大部分孩子将古诗内容顺畅地背了下来。我并不感到奇怪,因为在我校的大阅读系列(“古诗周周背”是其系列活动之一)活动中,我们的四年级学生背诵八九十首古诗,那是不在话下的事。不过,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们有这么强的记忆力,竟能记得起二年级时曾积累的这首词。但这也给我出了个大难题:下面的课该如何上呢?

“老师,我有问题。”

“我也有问题。”

……

背完了古诗的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我只好示意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知道,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我还知道原题下有词三首,这只是其中的一首。可我不会背其余的两首,老师,你能给我背一背吗?”平日里问题最多的张杰首先发问了。

“白居易,他为什么要写《忆江南》呢?”

“这首词是白居易在什么地方写的?江南有什么值得他回忆的?……”

问题接二连三地涌现出来,把我事先预设好的教学设计,破坏的“千疮百孔”,一下子,我的头都大了。虽说平时经常代表镇参加“市优质课比赛”连续拿下一等奖的我,授课水平不能算太差,但这节课上发生的事,完全超出了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些问题涉及到文学史方面的内容,我一时不知所措。只是想着,反正孩子们第二课时中还要学到,这节课上没必要浪费时间来讨论讲解了。我红着脸站在讲台上,被几十双眼睛盯着,只好难为情地笑笑,说课后一起查资料再讨论学习。后来我又花了一节课时间来解决当初孩子们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孩子们这才满意地进行下面的学习。

反思:

从这件事上,我深刻地感受到要做好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们的想法是纯真的,在课堂上他们会大胆地直白自己的心声,我们不能用生硬的方法扼杀这份童真。而这节课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缘由其一,是因为学生受到家庭条件及家长素质的限制,且每学期的教学时间紧,教师又无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指导。其二,因为我的知识水平和定向思维的限制,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并不能一一解答,尤其是与语文学科相差甚远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倡导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我们的课堂也因为学生的动态变得生机勃勃。教学中我们不能让“死”的教案牵着“活”的学生走,在生成的课堂中我们应该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将教学目标和课堂生成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这样才能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课堂生成的统一,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当今知识的更新速度令人惊讶,作为教师必须加强理论修养和专业学习。在多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更要坚持学习,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前提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也是以深厚的知识为基础的。只有随时积累新知,更新陈旧观念,不断扩充知识面,才能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

要做一个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好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应对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种种问题,用我们柔和的迂回“战术”引导他们创新,“生成”一个美丽的“天堂”。

第三篇:江南教学反思

江南教学反思

江南教学反思1

《江南》是一首古诗,描写了江南水乡人民采莲的情景。本诗共七行两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介绍了此处是一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很适合儿童阅读。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采莲的风光。

教学《江南》一课时,我创设了一种生活的情境,游戏的情境。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断:

师:江南真是个好地方,到处长满了荷花、莲叶。你们瞧!莲叶们一片一片地从水中探出小脑袋,争着向上长,它们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热闹呀!瞧!那边还有几个划着小船,赶来采莲的小姑娘呢,她们拨开莲叶,寻找那一个个成熟的莲蓬。“哇!”突然,船上的一个姑娘叫了起来。小朋友猜猜,采莲姑娘看见什么了?

生:(大声齐呼)好多小鱼!

师:小鱼在哪儿呢?噢,在这里(拿起小鱼头饰给小朋友戴上),在这里(分别给好几个小朋友戴上)。

师:呀,这么多的小鱼,这下,荷塘里可热闹了!小鱼来到这美丽的荷塘,它们最想做什么呢?

生:小鱼们会说:“我们来做游戏吧!”

师:想做游戏的鱼儿请站出来吧。

学生争着走出来。

师:看,小鱼们在莲叶下欢快地做游戏呢,它们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

(孩子们合着我的节拍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

师:小鱼们边做游戏边会说什么悄悄话呢?

生:小鱼说:“我玩得真开心!”

生:小鱼说:“这里真好,明天我还要来这玩捉迷藏的游戏!”

师:小鱼儿,你们玩得开心吗?

“开心”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喊着。

师:可天色不早了,采莲姑娘要回家了,小鱼儿也该回到妈妈那里去了。

孩子们纷纷识趣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和提供具体、可供想象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课文内容形成相似的和谐的震动,让学生主动感知体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个人悟,自由畅谈、表达情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给他们无拘无束地创造、探索的天地。通过读读、想象、演演的学习方式理解、再现、创造诗歌的意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民主的教学。

江南教学反思2

《江南》这首诗是一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所以我没有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而是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江南》这首古诗刚开学不久孩子就已经背过了,在朗读方面并不存在问题,但是诗中的有些词语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难以理解,例如“戏”、“田田”、“间”等词语。因此在教学时如何把握好学生理解的“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经过一番思考,我把目标定为:通过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江南水乡莲花满池的美丽景色,体会到鱼儿在池塘中嬉戏的快乐。

课前的导入部分我给学生播放了江南的美景,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让父母带他们去江南看看。这样的设计起到了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让学生整个课堂都有良好的学习状态。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读诗,然后给学生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学生能够绘声绘色地描绘出画面,并且很贴切诗歌的内容。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后,将画面转换为第一句诗的景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句诗中的“何田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没有单独讲解字词的意思,而是将其融入对整句诗的描述之中。“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啊!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上动作读。学生入情入境的神情,陶醉的眼神,稚纯的语音,舒缓的动作告诉我,“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他们已经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最后一个环节,我引入了另外一首写莲的诗篇:(唐)王昌龄《采莲曲》,同样配画配乐让学生欣赏。可能他们对具体词句的理解并不准确、深刻,可是从学生饶有兴味的诵读中,看得出江南、莲池、古诗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已经实现,而且就在学习本课之后的周五放学路上,我带着学生坐班车路过一个高尔夫球场,当学生看见大门口立了一个刻有“江南”二字的石碑时,不由自主地背起了《江南》这首诗,当时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成功。

当然课堂中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一、我将本课的目标和重点定为诵读和理解古诗内容和情感,所以对识字的处理就比较简单,没有对生字做具体分析。如果将分析、识记生字和书写生字全部放到下一课时进行,那么教学任务就比较紧,应在第一课时进行部分生字的识记。

二、本节课在诗句的理解上,我还是对学生有过多的引导,多多少少限制住了学生的思维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多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课堂。

三、在古诗方面的文学知识介绍上,我有所欠缺,应该以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一下,对学生理解古诗有一定的帮助。

如果以后再上这种古诗课,我会吸取本课的经验,让课堂真正属于孩子们。

江南教学反思3

江南这一篇课文诗一首汉乐府诗歌,比较有节奏。在讲课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和江南这个地方的美丽。

讲这首诗歌的时候首先让学生了解江南在哪里,我选择用多媒体展示江南的地图。首先让学生找我们所在的位置——山西。然后找到长江,长江以南就是江南。知道了江南的位置就开始读课文。读课文的时候,让个别学生读课文,纠正读音。然后让学生读诗歌时要注意节奏和感情。

讲课文内容时,我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来观察莲、荷叶、荷花等。图文结合可以直观的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江南可采莲”,江南可以采莲,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认识了莲以后观察课文图片中的姑娘是如何采莲,并模仿器动作。放幻灯片中荷叶,让学生理解很多叶子的样子就是“田田”。在后面的课文,我在黑板是板书东南西北,放一张学生已经画好的鱼儿各个方向游动,来理解课文鱼戏莲叶间、东、南、西、北。这样既调动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理解的课文。

这节课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了课文。但是在内容涉及上,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引入课文,相对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不应该涉入太多。总体上这节课比较理想。

江南教学反思4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到特别的失落。虽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目标进行有层次的教学,体现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走进了美的意境,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试梳理如下,以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我想首先是我个人的亲和力不够,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另外就是教师的语言不能打动学生,而且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这是我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欲望?

二、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比如说在对“莺啼”的理解时,有学生就说这里的莺是指黄莺,我没有及时的更正,因为自己当时也不敢肯定,上完课之后,细细的分析了一下,“莺”不能单指“黄莺”而是包括了春天里各种各样的鸟类。

三、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

学生体会的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的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

在课堂中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环节设计得不够紧凑,在讲解诗意的时候浪费了过多的时间,以致后面的对诗人的情感感悟时,只是浮光掠影。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地课。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江南教学反思5

上了古诗《江南春》。我觉得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诗人描写江南晴天和雨天的景色的诗句,读一读,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诗人抓哪些特有的景色来描写江南的春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课堂结构就会显得干净利落,步骤简明轻快,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激情,课堂就会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就会学有所得,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这首诗有个教学难点就是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感情。如何巧妙的处理呢?我认为有必要给学生介绍作者杜牧的时代背景:当时兴盛一时的唐王朝已走向衰败,而当时的统治者也效仿南朝统治者的做法修建寺院的方法来保佑自己江山永固。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在学理解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的难点也就不攻自破。就能和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江南教学反思6

第一册《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图。本诗共七行两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介绍了此处是一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可初步体验到诗中精彩的语言,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可要让刚接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感悟到语言的凝练之美,就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必须由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图等到方法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根据课文特点,我设计了教学,课后又有了一些想法。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我从课题引入江南是一个鱼米之乡,然后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江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二、读诵诗句,感悟美。

请小朋友们读读诗歌。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我让学生读课文理解什么叫何田田?看图,教师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再有课文要想熟读成诵,就必须反复地读。但我不提倡机械的反复读,因为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很强,在指导背诵上,可以采用表演背的方法,对于这个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就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读中想画,欣赏美。

请小朋友们看画面,猜一猜莲叶何田田是写莲叶怎么样的?

以图解诗,以读代讲,用想象把诗句还原成画面,把学生带入梦中的江南,自然地读出了赞叹之请。还没读到鱼戏莲叶间时,学生显得有点坐不住了,一年级的小孩子自控能力差,很难把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坚持到底,于是,我灵机一动,话锋一转,说:小朋友们,愿意跟着老师划着小船到莲叶田田的湖里去采摘莲子吗?这么一说,小朋友们的精神顿时又来了,我因势利导那就让我们划起桨儿,去欣赏莲叶田田吧!话毕,轻轻地划了起来,小朋友们也都学着他的样子,进入了情境,有的小朋友动作太大了,影响到了同桌的小朋友划桨,于是我说:我们可要轻轻地划小船哦,别碰疼了莲叶,碰伤了荷花哦!小朋友们都是善良的,听我这么一说,赶紧放慢了速度,划得很轻很轻,好象真的是泛舟湖上一样,入情入境,就在小朋友们开心划着小船的时候,我突然叫起来:哎呀,快看一小鱼,我接着吟诵:鱼戏莲叶间故意拖长了声调,小朋友们没跟着接,于是我又接着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小朋友们明白了,有的说:鱼戏莲叶南。有的说:鱼戏莲叶北。就这样,由发现小鱼的惊喜而发出的叫声不绝于耳,当时那场面的热闹和划船的欢快溢于言表。

这五句几乎相同的诗句,本来学生是很难读出层次感的,读这五句诗时,大部分学生不解其味,只知道有鱼,与上句断开理解,抓的是鱼戏。却不知道此处是互文见义的手法,经这么一划桨,一发现,一惊喜,一叫喊,小朋友们茅塞顿开,立即领悟到了这五句诗是采莲人的惊喊,再指导朗读自然也就轻松得多了。课前,老师对学生的预设要作充分的准备,课上对于老师的生成我们也不可低估,在备课时,考虑到课上学生的坐不住,这划桨不仅仅是带学生轻松地渎懂了课文,而且还让学生课中休息了一下,同时要求学生轻轻地划桨,别碰伤了莲、叶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的教育,真可谓是一举多得。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故不须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应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在指导朗读诗的第二句时,因为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学生读起来会没有精神,设计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的环节,学生很活跃,达到预先的目的。上完这一课,我有两点体会,在教学中今后要注意这两点: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新课一开始,教师可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充满感情地对学生说: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大家想去吗?小朋友们都喜欢去,有的孩子会问:怎么去?教师顺势引导:古人把采莲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我们学好这首诗,不就是去采莲了吗?这一环节通过图片展示的实在情境和教师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们带入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再现美。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可借助课文的插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可这样设计:

1、自由读读诗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仔细看看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3、边读课文边看图,说说古诗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图上找到?

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看图。交流讨论问题时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诗句,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把看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训练,学生的脑中会再现出美丽的采莲画面,也就体会出了诗句中蕴含的美。

江南教学反思7

关于本节课的教学构想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我本人备课不充分,在匆忙中走上讲台,由于慌乱,很多环节都忘记了,该说的也都忘了,为此,我倍感愧疚,很对不起教导主任帮助我设计课件。关于这节课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示范读激起学生兴趣

通过范读,引领学生懂得怎样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如在开头以优美的音乐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美景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种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品味读悟情不到位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本节课中,老师着重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我感觉这节课我引导读的不到位,使学生的感受停留在表面,所以可能没能达到使学生进入美得意境里。

三、想象读入境

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如、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听着配衬得体的歌声、音乐,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学生的情感就悠然而生。再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预设是完美的,但实施是有很多瑕疵的,配乐读的环节被我忘记了,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江南教学反思8

《忆江南》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词,学生们语文第一课正在学习本首词。学生对歌词背景已相当了解。教学中我从优美的画面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为画面配乐,从而引出《忆江南》的歌曲教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先让学生对江南有一个总体的感受,为后面的歌曲教学做一个情感铺垫。

初听教师范唱,学生们找出歌曲表达江南美景的句子且印象最深的句子,从这一句开始学习歌曲,打破歌曲教学的常规,这样的目的是能使歌曲教学始终围绕一个字“美”。之后的歌曲教学通过教师唱谱 、学生接唱等方式让学生来学唱歌曲。

这首歌曲虽然不长,但是却有许多的一字多音,这是歌曲的难点。教唱时我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在完整演唱时基本没有错误。教师的教学语言很重要,教师韵律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情境之中,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的设计有它的完整性。

通过这节课,我也知道了自身有不足,要通过自己每天、每一节的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的教师。

江南教学反思9

为了上好《江南》这篇课文,我的教学设计前前后后大改了三次,每一次改动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进步,下面我先就我三次改动来谈谈对这节课的设计及效果:

第一次:我自认为这首诗语言比较简单,孩子们学起来应该是轻而易举,于是,为了拓展阅读面,提高识字量,我设计了单元整体识字课型,让孩子们读课外美文,选自《主题阅读》的《荷叶雨》,并且认识里面的生字,从认生字中还要发现押韵的奥秘,当然拓展读还加入了师生对读的美读方式。想法是美好的,结果在我们学校一年级八班试上了下,时间远远不够,孩子们的识字量也远远没我想像的大,好吧,把以文带文《荷叶雨》简单化,师带生读吧,其他全部省略!

第二次,导课稍微简单明了了,读文(范读、看图读、拍手唱着读、)识字、作诗,顺利上完了,可是大家听完以后,都一致认为好像少了什么,细细一想,对了,一节语文课主要有四方面的能力训练,那就是“听、说、读、写”,而我的课里就恰恰少了“写”这个环节的能力训练,好吧!我平时训练写字喜欢放在第二课时,光写字我就得花20多分钟,为了让这节课更加完美,我就加入写字环节吧,考虑到时间问题,我就加入一个字的写法训练。

第三次:这次我把这节课带到外校去上了,或许是换了别班的学生,许多习惯不熟悉,时间又远远不够了,居然超出了十分钟,可能是我的环节过度语有点天马行空,不受约束了,又因为知道时间不够,朗读教学指导就不敢细究了,导至这节课还是不成功,于是,决定把开课活跃气氛的对对子环节省去了。

上了这节课,我才发现课堂设计和我们的文章一样,不厌其改,虽然每次上课、改课,费时费力费神,但我却很高兴,因为我觉得每次的改动就是对我语文业务能力的一种提高,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仁对我指导和帮助,我会继续努力,争取给孩子们呈现更精彩的课堂!

江南教学反思10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全诗共7行两句话,前两行介绍了江南是个采莲的好地方,后5句写了鱼儿在荷叶下嬉戏。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江南水乡的美景被一一展现了!为了使聋生体会到这种美,教学第一句时,我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学生读课文后提问:什么叫“何田田”?学生一下子无法回答,于是指导学生看图,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的美,荷叶的绿,荷叶的大,荷叶的多,体会这么多又大又绿的荷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眼前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何田田的美景。教学第二句时,我主要抓住一个“戏”来细细推敲。首先进行这样的过渡引导:“莲叶长得这么绿,这么好,莲花开了,结了莲子儿。采莲的人们划着小船,高高兴兴地采收莲蓬。河里的小鱼呀,也乐开了。你看到小鱼了吗?”出示图后,让学生想象,用一两句话把湖里的小鱼的姿态说一说,他们会说:“小鱼真可爱!”“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真可爱!”“小鱼正在水里你追我,我追你,它们在做游戏呢!”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戏”字,请学生说出它的意思。然后提问:“莲叶东,莲叶西,莲叶南,莲叶北”是什么意思?充分讨论后,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滑到北面,他们在水中是那样的自由与快乐!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学生边表演边入情入境地诵读,那洋溢喜悦的小脸,活泼可爱的动作,一下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江南教学反思11

教后记本课的教学内容所跨的时间长,涉及的历史事件多,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侧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1、以活动贯穿课堂,引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问题的兴趣。

本课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了三个“小小故事会”,布置学生根据之前所搜集了解的和课文有关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分享,增加感性认识。因为学生对三国时期及之后的这段历史较感兴趣,而且不少同学还通过电视等途径了解过,所以提前布置这项作业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不会很难,但为了使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课堂上的讲故事还要和发展性评价体系挂钩,对于积极参与活动的同学应该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另外本课还设计了“我主淝水”的活动,学生模拟亲自统帅前秦军队,认真考虑怎样去努力打赢这场仗以更好地理解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由于是“亲临战场”,而且要“改写历史”,任务艰巨,能引起学生(特别是好动的男同学)的极大兴趣,所以该情景的创设不但能制造良好的氛围,还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运用史料教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引用了《史记》和《宋书》中的两则材料,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与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历史的情景中感受历史,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培养他们“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3、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贴近学生生活。本课的教学核心内容是江南经济的发展,教师利用学生身处南方的现实从自身的生活出发关注当今学生的生活状况,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透彻明晰。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为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提些建议,并建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与“八姓入闽”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课文内容的延伸,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江南教学反思12

虽然以前曾引领孩子们背过不少宋词,但是词作为文本的一种形式,在教材中出现,这还是第一次。因为是第一次,就得慎重,希望能让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回顾江南的美

上课铃声响过,简单的师生问候之后,话题由我们所处的江南谈起,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印象中的江南是怎样的。

孩子们略一思索,便举起了自己的小手。

金洋第一个发言:“阳春三月,江南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好一个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江南!”我点头对金洋的发言表示赞许。

“江南不但风景如画,而且江南人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张潇渊站起来作了补充。

“由景及人,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我夸赞孩子。

周余钊说:“江南山美,水美,人更美!”

“高度概括!”我称赞道,微笑着继续发问,“谁能说具体一些?”

“春天,江南莺歌燕舞,百花齐放;夏天,江南绿柳成荫,蝉鸣蛙叫;秋天,江南瓜果飘香,硕果累累;冬天,江南白雪皑皑,小朋友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赵凡瑜一边斟酌,一边说。

“江南真是四季——”

我话音未落,孩子们马上接茬了:“景美如画!”

“孩子们,请看窗外,咱们的江南——”我把孩子们的视线引向窗外,为的是让孩子们再次感受江南如画的美景。

“看,江南有小桥、流水、人家!”

“老师,常山江像一条碧绿的带子,缓缓东流。”

“江边的防洪堤坝上,绿草如茵,花儿正含苞欲放。”

“大家快看!江面上还有一只小船在飘荡。”

“哇!真美!江南真是太美了!”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描述着窗外美景。

“如此美丽的江南,引得多少文人墨客挥笔绘江南。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忆江南》!”见上课的时机成熟了,我话题一转,导入了新课。

上述案例片断,是本课的导课。由孩子们熟悉的江南谈起,一方面可以加强孩子们的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对新课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情感上,孩子们喜欢这种导入课文的方式;在内容上,孩子们由熟悉的景物,领悟到江南的景美与人美,有利于词的学习与理解。

(二)品味江南的好

师:孩子们,白居易记忆中的江南是怎样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喜欢这两句吗?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句写得非常好!

师:好在哪里?

生: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

师:江花为什么会红胜“火”?这个“胜”就是——

生:胜过、比过、超过。

师:江花为什么会比火还红?原因?

生1: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在红花上,花儿就显得更红了,像燃烧的火焰。

师:还有原因吗?

(生沉默了,陷入了思索。)

师提示:江水是——

生:碧绿的。

师:在碧绿的江水的衬托下——

生(恍然大悟):在碧绿的江水的衬托下,花儿就更红了,比火还要红。

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的很纯净,很美。

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生: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师:于是就出现了──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红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水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样美的江南,因此诗人不禁赞叹江南——

生:“好”!

师:干嘛不说江南“美”?

生:除了景美,还有人好。江南人文明礼貌,热情好客,所以称“江南好”。

师:学学诗人,赞江南——

生:江南好,风景就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如此好江南,难怪诗人——

生:能不——忆——江南?

师:请看诗人在洛阳写的《魏王堤》

生: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师:洛阳由于天还很冷,“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却在无力的摇摆。让人感觉春天还没有来到。

师:难怪诗人身在洛阳,心中却念念不忘江南。再读《忆江南》

由于课前认真地备课,学习了名师的课堂实录,对自己很有启发。因此,在学习《忆江南》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只要稍加点拨,孩子们就能紧扣“好”字,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品读诗词的意境,深入领会诗人发自内心的对江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比较诗词不同

感悟、品读了《忆江南》后,不用老师提醒,孩子们就找出了古诗与词的不同之处。除了古诗的字数、行数、押韵有严格的规定外,孩子们还发现了古诗的题目与词不一样,词多数用词牌名,每一种词牌的句式是固定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式。孩子们一口气说了很多词牌名,有天仙子、西江月、点绛唇、蝶恋花、渔家傲、踏莎行等等。经过简单的讲解,孩子们明白了: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经过这一课时的学习,孩子们学习古诗词兴趣大增。

江南教学反思13

本学期我承担了省“教海探航”的音乐课的教学任务,承接这个任务领导对我的一种信任,对于我本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和莫大的光荣。通过近两个月的努力,在市区教研员及音乐同行们的帮助下,这节课终于获得了全体省市区艺术教育老师的肯定和认可。

现将备课、磨课、试教以及公开课教学后的一些感想谈一谈:

一、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

这次的教育教学公开课,总的来说级别比较高,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烦恼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的素质大赛也就突击个两三天就结束了。心态也比较轻松,它代表得只是我个人或者学校。但这次公开课凝聚了常州市广大教师的智慧和思想,由我来展现,压力很大。一遍一遍反复试上,反复修改,让我的心态也变得烦躁、颓废、郁闷、苦恼起来,往往是刚刚想出来一个点子,试教下来效果自认为还行,但领导纵观下来不够好把握,或者音乐老师众说风云,结果就给pass掉了。搞的自己最后一头雾水,江郎才尽,黔驴技穷的地步。但是后来觉得这样下去我更上不出自己的特色来,关键还在于自己。最后采纳了大家的一些建议加入自己的想法上了这节课,通过这课感觉人有时候不能人云亦云,自己心里得有底,才能上好课。

二、构思要新颖。

要备好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构思很重要,既要做到有出彩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让你的教学扎实有效,完成教学的任务。这节课从一开始参照了网上的一节《忆江南》的课,觉得很难结合到自己的特点去实施,然后考虑到要有自己的思考,结合自身的特点,结合课题的精神去备,拿来主义并不实用,最后构思既然是《忆江南》,就结合江南的景、江南的诗、江南的歌,江南的乐、以及改变忆江南的伴奏对比不同的风格去备,终于让教案有了些眉目,然后是斟酌修改美化语句,经过多遍才定稿,实则不易,通过这次体会到平时要多思考,到时才不会有临阵磨枪的现象。

三、多媒体辅助为教学增姿添彩。

说实在的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平时上课因为条件限制是很少使用的,《忆江南》的音乐、影片、图像资料为了给学生以美感的欣赏找了我一个多月,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过程只有自己的知道,往往一个素材要找10多种进行对比了才能择优选定。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有时要多收集积累留心点上课的素材,上课时才能精为其用。

四、教师的语言。

我们平时的教学语言、教态都是比较随便的,一到上公开课的,就会呈现出各种问题,语言不精炼严谨,一个问题反复多遍,罗嗦;教学语言没有启发性,感染力,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语言没有美感,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等等。这是作为老师平时就应该修炼的。需要落实到平时的每一课中去,功夫在平时。

江南教学反思14

1.识字:第一课时中,通过同桌对读正音、交流识字方法、开火车组词来认识生字,但没有做到每个字都让学生说一句话;第二课时,通过带拼音全班齐读生字、小组合作读生字卡、识字游戏等方式复习巩固。大部分学生能掌握生字,少数学生不能认读“莲、南”,nl不分。

2.写字:第一课时,学写“东、西”,“东”的第四笔容易错写为点,有几个学生能自觉发现“西”和“四”的相似,也能区分。书写时,竖弯容易错写成竖折。时间分配不当,课堂上实际写字的时间不足。

3.诵读:第二课时的读比第一课时多,设计了小组赛读、分角色读、带动作读、吟诵品读等方式。但读得还不够多样,环节设计不够紧密。部分学生误将“莲叶何田田”读成“荷叶何田田”。尚须要强化识记,加强诵读,读中理解,熟读成诵。

4.拓展:介绍了《采莲曲》《小池》等古诗,其中意外发现《小池》是学生幼儿园学过的。这个环节充分暴露了我的问题:不信任学生。我一开始应该先询问学生知不知道其他关于莲花的古诗。由于担心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我在教学中有“满堂灌”的倾向,这节课我讲的时间起码占了一半,没有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5.调控:不时有学生开小差、搞小动作,我有时不能发现,可见我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全面,没有留意到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说明我的课堂还不够生动有趣,不能完全吸引学生。

江南教学反思15

这节课,我始终不忘运用充满激情的鼓励语,调动学生朗读和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不时安排“想读的,你就读吧”、“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了”、“听你的朗读简直是一种享受”、“你听得真仔细,会听是会学习的一种表现”、“别急,再想想”、“同学们,咱们为他加把劲儿”等等,这些鼓励语的使用,使学生有了自信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开放”,决定了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像以及声情并茂地朗读。这节课我不但注重指导朗读,而且还教给了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的读书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新大纲“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大纲的精神,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位”的思想,一篇课文学后,使学生留住了语言、留住了形象、留住了情感。

第四篇:《江南》教学反思

《江南》教学反思

《江南》教学反思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这些生字组成的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1、看图

图上画了些什么?这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人们在干什么/这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

二、分析课题

三、初读指导

1、范读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四、教学生字词语

1、练习书空第二题

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江:三点水,右边是“工”。

南;下面不是羊。

叶;口字旁,右边是十

田鱼西北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二、精读训练

1、第一行:江南可采莲(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义)

2、第二行:莲叶何田田(理解莲叶的样子)

3、第三至七行: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通过看电视来看鱼儿嬉戏的情景。

指导朗读,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巩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小结

五、作业:

记住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小结:这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到的理解相信会比老师灌注给他们的印象要深刻的多。

教学反思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本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图。

本诗共七行两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介绍了此处是一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可初步体验到诗中精彩的语言,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可要让刚接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感悟到语言的凝练之美,就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必须由我们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图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我从课题引入江南是一个鱼米之乡,然后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江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二、读诵诗句,感悟美。

请小朋友们读读诗歌。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我让学生读课文理解什么叫“何田田”?看图,教师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

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 “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再有课文要想熟读成诵,就必须反复地读。但我不提倡机械的反复读,因为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很强,在指导背诵上,可以采用表演背的方法,对于这个学生很感兴趣,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读中想画,欣赏美。

接下来我请小朋友们看画面,猜一猜“莲叶何田田”是写莲叶怎么样的?以图解诗,以读代讲,用想象把诗句还原成画面,把学生带入梦中的江南,自然地读出了赞叹之请。还没读到“鱼戏莲叶间”时,学生显得有点坐不住了,一年级的小孩子自控能力差,很难把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坚持到底,于是,我灵机一动,话锋一转,说:小朋友们,愿意跟着老师划着小船到“莲叶田田”的湖里去采摘莲子吗?这么一说,小朋友们的精神顿时又来了,我因势利导——“那就让我们划起桨儿,去欣赏莲叶田田吧!”话毕,轻轻地划了起来,小朋友们也都学着他的样子,进入了情境,有的小朋友动作太大了,影响到了同桌的小朋友划桨,于是我说:“我们可要轻轻地划小船哦,别碰疼了莲叶,碰伤了荷花哦!”小朋友们都是善良的,听我这么一说,赶紧放慢了速度,划得很轻很轻,好象真的是泛舟湖上一样,入情入境,就

在小朋友们开心划着小船的时候,我突然叫起来:哎呀,快看一小鱼,我接着吟诵:鱼戏莲叶间——故意拖长了声调,小朋友们没跟着接,于是我又接着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小朋友们明白了,有的说:鱼戏莲叶南。有的说:鱼戏莲叶北。就这样,由发现小鱼的惊喜而发出的叫声不绝于耳,当时那场面的热闹和划船的欢快溢于言表。这五句几乎相同的诗句,本来学生是很难读出层次感的,读这五句诗时,大部分学生不解其味,只知道有鱼,与上句断开理解,抓的是“鱼戏”。却不知道此处是“互文见义”的手法,经这么一划桨,一发现,一惊喜,一叫喊,小朋友们茅塞顿开,立即领悟到了这五句诗是采莲人的惊喊,再指导朗读自然也就轻松得多了。

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故无须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应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在指导朗读诗的第二句时,因为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学生读起来会没有精神,设计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的环节,学生很活跃,达到预先的目的。

《江南》教学反思2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就琢磨着,有关春天的古诗这么多,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歌放到一起呢?我们知道,古人很多的写景状物文章其实都是在借此抒发自己的心情。那么这两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的目光停在了这两个作者身上,还真让我摸清了一些眉目。杜牧和程颢在思想上都是有点反对佛教的。在此我只说说杜牧的《江南春》,杜牧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有人认为是对南朝(宋、齐、梁、陈)尊崇佛学造成国家动荡衰亡的绝佳讽刺。

从根本上说,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重视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故而要求从个人本身开始,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使每一个人都在家庭、国家处于适当的地位,以达到家庭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平的目的,这是积极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是痛苦,社会是苦海,要求人们出家,脱离现实,以达成佛的目的。这是消极的出世思想。前者重生,后者重死,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中国人历来喜欢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阶段性的目标开始启程了,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春天都有着这种美好的心理,所以中国有个非常古老的“爱春”传统。但这种“爱”方式非常多。四年级下册选择的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方式的确是两种风格。《江南春》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责任”。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江南真的没有思危,即使春天来了,这种心理还是没有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官员的心中。也许这种思危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我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上越是盛世,越隐藏着最终坍塌的危机。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江南》教学反思3

为了上好《江南》这篇课文,我的教学设计前前后后大改了三次,每一次改动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进步,下面我先就我三次改动来谈谈对这节课的设计及效果:

第一次:我自认为这首诗语言比较简单,孩子们学起来应该是轻而易举,于是,为了拓展阅读面,提高识字量,我设计了单元整体识字课型,让孩子们读课外美文,选自《主题阅读》的《荷叶雨》,并且认识里面的生字,从认生字中还要发现押韵的奥秘,当然拓展读还加入了师生对读的美读方式。想法是美好的,结果在我们学校一年级八班试上了下,时间远远不够,孩子们的识字量也远远没我想像的大,好吧,把以文带文《荷叶雨》简单化,师带生读吧,其他全部省略!

第二次,导课稍微简单明了了,读文(范读、看图读、拍手唱着读、)识字、作诗,顺利上完了,可是大家听完以后,都一致认为好像少了什么,细细一想,对了,一节语文课主要有四方面的能力训练,那就是“听、说、读、写”,而我的课里就恰恰少了“写”这个环节的能力训练,好吧!我平时训练写字喜欢放在第二课时,光写字我就得花20多分钟,为了让这节课更加完美,我就加入写字环节吧,考虑到时间问题,我就加入一个字的写法训练。

第三次:这次我把这节课带到外校去上了,或许是换了别班的`学生,许多习惯不熟悉,时间又远远不够了,居然超出了十分钟,可能是我的环节过度语有点天马行空,不受约束了,又因为知道时间不够,朗读教学指导就不敢细究了,导至这节课还是不成功,于是,决定把开课活跃气氛的对对子环节省去了。

上了这节课,我才发现课堂设计和我们的文章一样,不厌其改,虽然每次上课、改课,费时费力费神,但我却很高兴,因为我觉得每次的改动就是对我语文业务能力的一种提高,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仁对我指导和帮助,我会继续努力,争取给孩子们呈现更精彩的课堂!

《江南》教学反思4

第一册《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图。本诗共七行两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介绍了此处是一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可初步体验到诗中精彩的语言,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可要让刚接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感悟到语言的凝练之美,就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必须由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图等到方法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根据课文特点,我设计了教学,课后又有了一些想法。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我从课题引入江南是一个鱼米之乡,然后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江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二、读诵诗句,感悟美。

请小朋友们读读诗歌。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我让学生读课文理解什么叫何田田?看图,教师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再有课文要想熟读成诵,就必须反复地读。但我不提倡机械的反复读,因为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很强,在指导背诵上,可以采用表演背的方法,对于这个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就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读中想画,欣赏美。

请小朋友们看画面,猜一猜莲叶何田田是写莲叶怎么样的?

以图解诗,以读代讲,用想象把诗句还原成画面,把学生带入梦中的江南,自然地读出了赞叹之请。还没读到鱼戏莲叶间时,学生显得有点坐不住了,一年级的小孩子自控能力差,很难把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坚持到底,于是,我灵机一动,话锋一转,说:小朋友们,愿意跟着老师划着小船到莲叶田田的湖里去采摘莲子吗?这么一说,小朋友们的精神顿时又来了,我因势利导那就让我们划起桨儿,去欣赏莲叶田田吧!话毕,轻轻地划了起来,小朋友们也都学着他的样子,进入了情境,有的小朋友动作太大了,影响到了同桌的小朋友划桨,于是我说:我们可要轻轻地划小船哦,别碰疼了莲叶,碰伤了荷花哦!小朋友们都是善良的,听我这么一说,赶紧放慢了速度,划得很轻很轻,好象真的是泛舟湖上一样,入情入境,就在小朋友们开心划着小船的时候,我突然叫起来:哎呀,快看一小鱼,我接着吟诵:鱼戏莲叶间故意拖长了声调,小朋友们没跟着接,于是我又接着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小朋友们明白了,有的说:鱼戏莲叶南。有的说:鱼戏莲叶北。就这样,由发现小鱼的惊喜而发出的叫声不绝于耳,当时那场面的热闹和划船的欢快溢于言表。

这五句几乎相同的`诗句,本来学生是很难读出层次感的,读这五句诗时,大部分学生不解其味,只知道有鱼,与上句断开理解,抓的是鱼戏。却不知道此处是互文见义的手法,经这么一划桨,一发现,一惊喜,一叫喊,小朋友们茅塞顿开,立即领悟到了这五句诗是采莲人的惊喊,再指导朗读自然也就轻松得多了。课前,老师对学生的预设要作充分的准备,课上对于老师的生成我们也不可低估,在备课时,考虑到课上学生的坐不住,这划桨不仅仅是带学生轻松地渎懂了课文,而且还让学生课中休息了一下,同时要求学生轻轻地划桨,别碰伤了莲、叶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的教育,真可谓是一举多得。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故不须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应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在指导朗读诗的第二句时,因为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学生读起来会没有精神,设计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的环节,学生很活跃,达到预先的目的。上完这一课,我有两点体会,在教学中今后要注意这两点: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新课一开始,教师可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充满感情地对学生说: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大家想去吗?小朋友们都喜欢去,有的孩子会问:怎么去?教师顺势引导:古人把采莲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我们学好这首诗,不就是去采莲了吗?这一环节通过图片展示的实在情境和教师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们带入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再现美。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可借助课文的插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可这样设计:

1、自由读读诗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仔细看看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3、边读课文边看图,说说古诗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图上找到?

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看图。交流讨论问题时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诗句,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把看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训练,学生的脑中会再现出美丽的采莲画面,也就体会出了诗句中蕴含的美。

《江南》教学反思5

新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小朋友,你还记得我们秋游时去过哪儿吗?”小朋友们马上异口同声:“荷塘月色!”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在荷塘月色看到了些什么?小朋友们众说纷纭,“看到了荷花!”“看到了莲蓬!”“还看到了大大的荷叶!”“还有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接着我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一谈。

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充满感情地对学生说:“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大家想去吗?”小朋友们都喜欢去,有学生问:“怎么去?”我便顺势引导:“古人把采莲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我们学好这首诗,不就是去采莲了吗?”这一环节通过图片展示的实在情境和教师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们带入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我充分借助课文的插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1、自由读读诗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仔细看看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3、边读课文边看图,说说古诗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图上找到?

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看图。交流讨论问题时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诗句,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把看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训练,学生的脑中会再现出美丽的采莲画面,也就体会出了诗句中蕴含的美。

《江南》教学反思6

《江南》一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图。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可初步体验到诗中精彩的语言,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可是要让刚接触汉字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感悟到语言的凝练之美,就有一定的难度。我通过创设情境,品读语句、联想感悟等方法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根据以上思索,我设计了教学,上完课后又有了一些想法,略做小结:

一、让语感在范读中滋长

语文学习的.精髓在于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蕴含的美,尽管现阶段教学技术先进、手段高超,精美的画面、活灵活现的动画效果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拉近他们与文本的距离,甚至于简化文本学习,但品词析句、“咬文嚼字”也绝对是必须的。课堂上,我先示范朗读,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荷花池边,带上了采莲船,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读,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在自己的头脑中画上一幅江南美景图。在倾听中,在吟诵中,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体态感染着学生,渐渐地,使他们感受到朗读的节奏、韵味,并学习、效仿,学生的语感在教师的范读中慢慢地滋长。即便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看似有些夸张,但孩子们收获不浅。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绪腾飞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江南》教学反思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民族文化的殿堂,从而热爱古诗词。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小学生提出了要背诵古诗词不得少于80篇的要求。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陶醉于其中从而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重要的。

《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以下是龙港一小市教坛宿将张文燕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

【片段】

师:古典诗词我们光知道它的意思还不够,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来欣赏。那么你认为这首词那里写得好?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好个绿更绿,红更红,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来到这江边走走,你能从中看到了什么色彩?

生:红、绿。

师:我们看到的什么是红的?

生:花、火、太阳。

师:红红的太阳,照着红红的花。

生:那么红,那么热烈。

师:什么是绿的?

生:江水。

师:江水是那么…………

生:那么绿,那么清澈,带着春天的气息。

师:多美呀!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分男女声读 个别读…………

师:这美令我们陶醉…………是不是就是这些花和水?

生:还有“好”,因为江南是美的,是好的。

师:这个“好”是最普通的字,可又是最传奇,最传神的,谁能用“江南好”说说江南的风景?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生:…………

师:真厉害!让我们听《江南丝竹》想想白居易还忆什么?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的作业,根据要求写一句话,写出江南的美景。

忆江南,忆江南!

曾经的岁月怎能忘?曾记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

生:交流。

师:“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诗人对江南有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出示:

《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师:从这两首词中,你又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生:自学、感悟、诵读。

【评析】

本课的教学,老师注意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思维想象,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把诵读、吟诵、想象融汇其中,进入情境,悟出了情,品出了词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

通过仿写词,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能体现出新课程的新理念,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仅领悟词的大意,感悟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信息量大,极大地扩大了知识面,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把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紧密地结合起来。

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的学习的局限。老师教《忆江南》时,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同是白居易写的三首《忆江南》组合起来,以开头的一首,带动学习另外的两首。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白居易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风景旧曾谙,能不忆“课改”?──《忆江南》教学反思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西城实验小学 蒋寿军

教学十几年,教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也有五六次了,真可谓“风景旧曾谙”。刚开学,学生的课本还没来,我就想先让学生学习自认为我比较熟悉的《忆江南》这首词,结果孩子们给了我一份不曾预约的精彩,让我感慨,让我欣喜,让我“能不忆课改”?

【教学片断】

(投影出示《忆江南》这首词,指导学生读通,读正确,读出感情。)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以前理解诗词意思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生1:江南风景优美,都是我很熟悉的。太阳初升,把江中的浪花照得比火还要红,春天来了,碧绿的江水像蓝草一样绿。我怎能不思念江南呢?

生2:江南山青水秀,风景优美,都是我过去就很熟悉的。太阳出来,把江边的花朵照得比正在燃烧的火焰还要红,春天到了,绿绿的江水像蓝天一样。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面对出现的这两种理解,这是我未曾预设到的。也许以前学生手中有课本,根据课后注释没有出现过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如果是以前,我会按参考书的解释一一给孩子们订正,但是这次我没有马上判断谁是谁非,受新课改理念的影响,我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教学资源。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暂且不评说这两种理解哪一种更合理,那么,“江花”到底是“江中的浪花”?,还是“江边的花朵”?;“蓝”到底是“蓝天”?,还是“蓝草”?我们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研究性课题,给你们一天的时间去探究好吗?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孩子们都跃跃欲试,看来他们的收获真不少:

生1:我在网上查到了这样一段话说明了“江花”指的是“江水”而不是“江边的花朵”。这段话是这样说的:“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生2:我借了一本去年的课本,课本上的注释是: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所以这里的“蓝”应该是蓝草。

生3:白居易还有一首诗《暮江吟》,其中有这样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从这句诗看,白居易善于写江水的“红”,所以我认为这首词中的“江花红胜火”应该指的是“江中的浪花”。

生4:我觉得这首词中的“江水绿如蓝”,这个“蓝”的意思是“绿”。如果把它说成颜色,显然又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认为“蓝”应该是一种绿颜色的事物,但是不一定就是“蓝草”这种植物。

生5:我回家和爷爷探讨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把“蓝”解释成“蓝天”是不合理的,因为诗人在这里皆在点明江水的“绿”,而蓝天代表的是“蓝”,所以我认为这里的“蓝”应该是一种能代表“深绿色”的物体,到底是不是“蓝草”,爷爷说只有问问白居易本人了。

生6:我爸爸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认为这里的“江花”应该是指“江边的花朵”。因为下一句写的是“江水绿如蓝”,如果这一句还是写江水,不就重复了吗?古诗很讲究对称,注意不同事物的相映和相衬。

生7:我从《小学生必背古诗》本上查到的是这样的注释:“这首词抓住早晨红艳艳的鲜花及春天绿得发蓝的江水来概括江南地区的美丽风景,诱发读者对其它景色的想象,并道出了不忘江南的原因。句子浅白顺畅,概括力强。”这段话把“蓝”说成了“蓝色”,也不无道理。

生8:老师,对不起,我没有查到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料。但是我在网上搜索时发现了一篇写江南的很优美的文章,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我喜欢江南的山,我陶醉江南的雨,我享受江南的河湾;我愿意读柳永词中的江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我愿意和张致和一起享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我似乎更愿意和白居易一起在记忆深处留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宁宁静静,清清爽爽的江南;一个杨柳春风,杏花烟雨的江南;一个小桥流水,玉人吹箫的江南;一个诗一般灵秀,梦一般瑰丽的江南。”

【我的反思】

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孩子,一样的教师,为什么以前没出现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学习?这样的精彩?

1、教辅资料课后用:

如果说这次学生课前手中有课本,有其他工具书,我感觉不会出现这样的课堂现象,因为孩子和老师都相信课本,相信权威。所以给我们的启发是:一些教辅资料,我们应该用在出现问题时,需要探究时,用在课后。在课前查阅资料有时有必要,但是更多地会形成孩子们思维的惰性,在课堂上就很难听到他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更多的是复制拷贝课前看到的资料上的东西。

2、允许差异,注重生成:

本节课出现的问题,谁是谁非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查阅资料,求教爷爷,上网浏览,和爸爸一起分析研究等等,我相信每个孩子在这一过程中都会享受到语文学习的美好。如果我在课堂上和以前一样,以课本和参考书为准,一棍子把学生“砸死”,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学习过程。所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位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悟,允许差异,善于捕捉生成性的学习资源。

3、课堂是“问题生成器”:

如果把语文学习说成是一座“冰山”的话,我感觉课堂学习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获得都得益于课外的自主学习,我认为40分钟的语文课堂只能当作“问题的生成器”,更多的问题需要孩子们课下去探究,去弄明白,甚至需要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所以我感觉以前的“堂堂清”已经不适合新的课改形势和精神,我们应该让每个孩子带着问题下课,带着问题回家,带着问题生活。做一个“问题意识”的教师,培养一个个“问题意识”的学生。

《江南》教学反思8

《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 “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指导学生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

在具体施教过程中,出现了一大败笔,现课堂实录如下:

师:请一个同学读读第一句

生:江南好

师:江南好在哪?诗人写出来了吗?

生:诗人写出来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你能说说吗?

生:太阳出来了,照在江边的.红花上,花儿显得比火还要红;春天来了,江水碧绿碧绿的,好像是用蓝草染过似的。

师:多美的一幅画呀!让我们一块去江南看看。

放课件演示江南美景

(在看课件过程中,生不停地发出“啊、啊”的声音,以示自己发现了美)

师: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句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皆作陶醉状)

师:真美呀!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生接读:江南好

这一片段的教学,我试图用“学生说美景、课件演示美景”,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努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由衷地赞叹——“江南好”,为理解诗人“忆江南”做铺垫。可惜教学被简单化、程式化了。学生理解的江南美景只是从字面上将古诗句译为白话文,对诗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意境,根本没有深入体会、领悟,教师就马上用课件演示,将所谓的江南美景强加给学生,这样的“美景”怎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呢?

如果能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描绘春天美景的优美诗文,通过朗读表达他们的感受,并且将学生自己眼中所见到的春景与之整合、融会贯通,再同白居易词中的“江南美景”作比较,突出白居易对江南的情有独钟,对江南的依依不舍,他记“忆”中的江南就变成了鲜活的画面,也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此时,再播放课件演示江南美景,配上音乐让学生朗读,定然能让学生陶醉其中,引发学生学习古诗词之情趣了。

《江南》教学反思9

教学本课,我根据《江南》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的特点。着重从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方面下手。先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直至熟读成诵。读完,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读这首诗,你仿佛看见了什么?让生绘声绘色地描绘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再结合诗句指导看图理解。先联系前两行诗句,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连起来说一说,并把观察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感受鱼儿在水中嬉戏的快乐。最后,采用了表演背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江南》教学反思10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根据课文特点,在本课教学时我十分注重通过课文渗透美育。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我便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我通过富有感情导语:江南是个好地方,瞧荷塘里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鲜艳的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翠绿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饱涨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微风吹过,荷花随风摆动,好似仙子在水中舞蹈。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古人把这采莲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们带入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再现美。

在学习课文时候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看图,说说古诗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图上找到?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看图。交流讨论问题时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诗句,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把看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训练,学生的脑中会再现出美丽的采莲画面,也就体会出了诗句中蕴含的美。

三、推敲词句,体会美。

经过上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获得的美感是大概的、整体的。要让学生细细体会诗句的美,还得通过细读课文,品词析句来完成。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后自己提问,学生就问:什么叫何田田?我立刻引导(边说边画):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会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我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各异的动作,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教学第二句时,抓住一个戏来细细推敲。我首先进行这样的过渡引导:莲叶长得这么绿,这么好,莲花开了,结了莲子儿。采莲的人们划着小船,高高兴兴地采收莲蓬。河里的小鱼呀,也乐开了。你看到小鱼了吗?待学生看老师贴图后,让他们用一两句话,把湖里的小鱼的姿态说一说,他们会说:小鱼真可爱!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真可爱!小鱼正在水里你追我,我追你,它们在做游戏呢!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戏字,请学生说出它的意思。然后提问:莲叶东,莲叶西,莲叶南,莲叶北是什么意思?充分讨论后,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学生边表演边入情入境地诵读,那洋溢喜悦的小脸,活泼可爱的动作,一下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鱼儿嬉戏的动态美、人们采莲时愉快的心情在这一品一议、一演一读中得到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南》教学反思11

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故不须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应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

把课文读通顺只是读文的开始,重要的是把课文读熟。因为朗读是识字的有效途径,反复地读文,能提高生字的复现率,有利于对识字的强化和巩固;因为熟读有利于语感的形成,提高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增加词汇的积累量,这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要想熟读成诵,就必须反复地读。但我们不提倡机械的反复读,因为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很强,于是在指导背诵上,采用了表演背的方法,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尤其在指导朗读诗的第二句时,因为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学生读起来会没有精神,于是在这里设计了“如果你是小鱼,你会干什么?”的环节,学生跃跃欲试,争着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来表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孩子的思维。

《江南》教学反思12

案例

《忆江南》是白居易的一首名词。第一节课上,当我把诗题板书出来时,班上大部分孩子将古诗内容顺畅地背了下来。我并不感到奇怪,因为在我校的大阅读系列(“古诗周周背”是其系列活动之一)活动中,我们的四年级学生背诵八九十首古诗,那是不在话下的事。不过,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们有这么强的记忆力,竟能记得起二年级时曾积累的这首词。但这也给我出了个大难题:下面的课该如何上呢?

“老师,我有问题。”

“我也有问题。”

……

背完了古诗的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我只好示意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知道,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我还知道原题下有词三首,这只是其中的一首。可我不会背其余的两首,老师,你能给我背一背吗?”平日里问题最多的张杰首先发问了。

“白居易,他为什么要写《忆江南》呢?”

“这首词是白居易在什么地方写的?江南有什么值得他回忆的?……”

问题接二连三地涌现出来,把我事先预设好的教学设计,破坏的“千疮百孔”,一下子,我的头都大了。虽说平时经常代表镇参加“市优质课比赛”连续拿下一等奖的我,授课水平不能算太差,但这节课上发生的事,完全超出了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些问题涉及到文学史方面的内容,我一时不知所措。只是想着,反正孩子们第二课时中还要学到,这节课上没必要浪费时间来讨论讲解了。我红着脸站在讲台上,被几十双眼睛盯着,只好难为情地笑笑,说课后一起查资料再讨论学习。后来我又花了一节课时间来解决当初孩子们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孩子们这才满意地进行下面的学习。

反思:

从这件事上,我深刻地感受到要做好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们的想法是纯真的,在课堂上他们会大胆地直白自己的心声,我们不能用生硬的方法扼杀这份童真。而这节课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缘由其一,是因为学生受到家庭条件及家长素质的限制,且每学期的教学时间紧,教师又无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指导。其二,因为我的知识水平和定向思维的'限制,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并不能一一解答,尤其是与语文学科相差甚远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倡导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我们的课堂也因为学生的动态变得生机勃勃。教学中我们不能让“死”的教案牵着“活”的学生走,在生成的课堂中我们应该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将教学目标和课堂生成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这样才能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课堂生成的统一,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当今知识的更新速度令人惊讶,作为教师必须加强理论修养和专业学习。在多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更要坚持学习,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前提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也是以深厚的知识为基础的。只有随时积累新知,更新陈旧观念,不断扩充知识面,才能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

要做一个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好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应对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种种问题,用我们柔和的迂回“战术”引导他们创新,“生成”一个美丽的“天堂”。

《江南》教学反思13

《忆江南》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词,学生们语文第一课正在学习本首词。学生对歌词背景已相当了解。教学中我从优美的画面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为画面配乐,从而引出《忆江南》的歌曲教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先让学生对江南有一个总体的感受,为后面的歌曲教学做一个情感铺垫。

初听教师范唱,学生们找出歌曲表达江南美景的句子且印象最深的句子,从这一句开始学习歌曲,打破歌曲教学的常规,这样的目的是能使歌曲教学始终围绕一个字“美”。之后的歌曲教学通过教师唱谱 、学生接唱等方式让学生来学唱歌曲。

这首歌曲虽然不长,但是却有许多的一字多音,这是歌曲的难点。教唱时我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在完整演唱时基本没有错误。教师的教学语言很重要,教师韵律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情境之中,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的.设计有它的完整性。

通过这节课,我也知道了自身有不足,要通过自己每天、每一节的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的教师。

《江南》教学反思14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到特别的失落。虽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目标进行有层次的教学,体现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走进了美的意境,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试梳理如下,以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我想首先是我个人的亲和力不够,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另外就是教师的'语言不能打动学生,而且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这是我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欲望?

二、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比如说在对“莺啼”的理解时,有学生就说这里的莺是指黄莺,我没有及时的更正,因为自己当时也不敢肯定,上完课之后,细细的分析了一下,“莺”不能单指“黄莺”而是包括了春天里各种各样的鸟类。

三、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

学生体会的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的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

在课堂中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环节设计得不够紧凑,在讲解诗意的时候浪费了过多的时间,以致后面的对诗人的情感感悟时,只是浮光掠影。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地课。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江南》教学反思15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了古诗,因此在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时,学生已经通过预习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过,课堂交流时,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说出“莺啼”、“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的意思,但是让学生找一找诗中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就显得理解不深了,这时我作了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能明了,在此基础上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

当然,这首诗上得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对诗的整体把握不够,诗意的落实不到位,全诗的主题思想的引导过于生硬,这些都是我在诗歌教学上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五篇:《江南》教学反思

《江南》教学反思

《江南》教学反思1

春天将至,在这时节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的古诗,很合时宜。诵读经典,春的气息迎面扑来,温馨备至。

《江南春》是首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之一。杜牧擅写绝句,尤其擅于写景抒情的句子。《江南春》写今吊古,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由烟雨迷蒙的楼台佛寺联想南朝覆灭,借古讽今,诗情画意中寓含讽喻之情。江南水乡的秀美画卷:黄莺、红花、绿叶、水村、山郭、酒旗这些江南特有之物构成了一幅江南春景图。这是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图画,意趣盎然,充分体现了杜牧诗歌明媚流畅,清新有致,情境悠然的特色。

古诗教学,应从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学是这样思考的:自主预习侧重了解作者生平和其他诗作,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降低理解的难度。课堂教学交流讨论为主。前两行诗的意思可以让学生看图自主理解,以学生的交流为主。难点在后两句,但经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对南朝和作者所处时期的了解,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应该不困难。这样,品读悟情也就容易多了。

《江南》教学反思2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就琢磨着,有关春天的古诗这么多,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歌放到一起呢?我们知道,古人很多的写景状物文章其实都是在借此抒发自己的心情。那么这两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的目光停在了这两个作者身上,还真让我摸清了一些眉目。杜牧和程颢在思想上都是有点反对佛教的。在此我只说说杜牧的《江南春》,杜牧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有人认为是对南朝(宋、齐、梁、陈)尊崇佛学造成国家动荡衰亡的绝佳讽刺。

从根本上说,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重视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故而要求从个人本身开始,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使每一个人都在家庭、国家处于适当的地位,以达到家庭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平的目的,这是积极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是痛苦,社会是苦海,要求人们出家,脱离现实,以达成佛的目的。这是消极的出世思想。前者重生,后者重死,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中国人历来喜欢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阶段性的目标开始启程了,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春天都有着这种美好的心理,所以中国有个非常古老的“爱春”传统。但这种“爱”方式非常多。四年级下册选择的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方式的确是两种风格。《江南春》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责任”。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江南真的没有思危,即使春天来了,这种心理还是没有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官员的心中。也许这种思危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我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上越是盛世,越隐藏着最终坍塌的危机。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江南》教学反思3

上了古诗《江南春》。我觉得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诗人描写江南晴天和雨天的景色的诗句,读一读,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诗人抓哪些特有的景色来描写江南的春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课堂结构就会显得干净利落,步骤简明轻快,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激情,课堂就会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就会学有所得,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这首诗有个教学难点就是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感情。如何巧妙的处理呢?我认为有必要给学生介绍作者杜牧的时代背景:当时兴盛一时的唐王朝已走向衰败,而当时的统治者也效仿南朝统治者的做法修建寺院的方法来保佑自己江山永固。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在学理解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的难点也就不攻自破。就能和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江南》教学反思4

今天教《江南春》感觉很糟。

教学步骤:

一、读诗将诗读熟。2、引导学生质疑,找出自己读懂的词句。3、疏通诗意。4、背诵5、拓展相关江南春天的诗。

在第二步骤,学生提出“江南”“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词不理解。首先他们提问的“江南”一词就出乎我的意料。我讲“江南”是长江以南(顾名思义),包括江苏的常州、江阴、常熟、无锡、苏州;浙江的杭州等,还有福建的一部分。古诗中的“江南”是一个大概的地理概念,更多是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让学生回忆了一下白居易的《忆江南》,增加一些感性认识。

下课了,到百度里一搜才知道还讲错了一点。原来,百度里说“江南”包括的地方还有江西的上饶和浙江绍兴等地,福建不在其中。又找到了几首有关春天江南的经典诗词。(《忆江南》全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古诗不好上。作为教师本身的知识蓄备不够,开口就心虚,伤脑筋。下次课前要作充分的准备呢。

接下来讲解词意,逐句疏通诗意。麻烦了。“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两句诗,诗人通过列出“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意象来写江南之春。过去讲诗句,一般是由词到句,让学生大体领会,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今天这“水村”怎么讲,“山郭”又怎么说。“郭”字字典解释为“城外之墙”。“山郭”连起来怎么讲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还是教参聪明: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绿树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把“水村山郭”原样连在一起了。讲这首诗,字字落实,显然行不通,也没有必要,教学的时候犯了大忌。这两句除了“酒旗风”是学生看图领会,其余都是我讲的。

下面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课前查了南朝一些相关历史知识,这两句讲南朝历代君主大兴土木,建寺庙保佑其江山,以永享荣华富贵,还有杜牧在诗中的寄喻之意。

唉,这一课我一人讲了大半,口干舌燥,从学生的眼里感觉他们仍多有不明就里之处,真累!可是,古诗教学是不是只要让他们读读背背就行呢,那样一来教师教与不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一首诗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为宜呢?

《江南》教学反思5

教材分析

1、是在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作者温庭筠是诗人,也兼工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温词也有写得清新、明快的,这首《望江南》便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2、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学情分析

1、对于古诗词学生虽然在七年级、八年级学习过比较熟悉的,但农村初中的孩子对这首词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位深情盼望丈夫(抑或情人,于理解词意并无大碍)归来的思妇形象,意思直白,还是较难容易理解的。

2、要读出这首词的精妙之处,还是需要仔细琢磨一番的。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品读,是很必要的。

3、在品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品味词的语言,感知词作的意境。从而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理解本词的内容、把握主人公丰富的情感变化。

3、背诵并默写《望江南》。

(二)过程方法目标

1、查阅资料,弄清生字读音。了解温庭筠和婉约词。

2、发挥想。象,再现画面美和意境美。

3、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忠贞不渝的爱情观。

2、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

想象本词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倒入新课。

老师今天做一个小调查,请同学们配合一下。父母在外打工的同学请举手 ,(现场采访) 假如你父母打电话告诉你明天要回来了,你的心情怎样?

可是,因为其他原因没回来,你此时的心情又怎样?(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缓解课堂紧张情绪。)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大家有着相似人生体验的词。

二、多媒体出示课题——《望江南》。

三、出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学生默读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和所要达到的要求。

四、朗读过关 (出示课题、作者、词作。)

1、《望江南》是这首词的题目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从注释中发现,望江南是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老师肯定学生利用注释,参考书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的做法。

2、温庭筠(jūn),老师故意考查学生利用工具书查阅生字词的预习环节是否落到了实处。同时把字词教学放在教学过程中落实。

学生纠正“筠”(yún)

指导学生资料助读,了解作者和“花间派”。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 派”。

3、学生自己默读,朗读,同桌互读。(播放古典音乐《望江南》,给学生营造一个悠远、美好的朗读环境。)

4、 教师抽查学生朗读。(从读音、节奏、韵味方面给与点拨。应该读出由喜悦到失落的变化,语气是欢快到悲伤。)

5、 学生齐读。

五、理解大意。

学生自学,然后放在小组交流讨论。抽查学生概述内容,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六、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1、 思考讨论如下练习题(多媒体展示)

“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独倚望江楼”中“独”字最能说明女子怎样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想象当时主人公心理活动状况。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什么地方可以反映出来?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有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全班分成8个学习小组,每小组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临组交换答题。

七、发挥自己的想象,可有适当的创造,用优美的文字写一篇小文章。

八、体会这首词的特点

这首词共27字,但是却写了很多内容。如:时间从早晨到 傍 晚 ,景物有 楼头、帆船、斜晖、江水,和白频洲,人物情感变化“希望” “失望”、“肠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闺中妇女美丽的容颜和憔悴的姿态,窥探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可见,词和诗歌一样,有概括、凝练的特点,词人没有直接表达情感变化,是蕴涵在情景中的,是我们从字里行间分析出的,可见还有含蓄的一面。本词选取富有特征的动作和景物,构成人的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意境深幽,寓意深刻。

九、当堂背诵并默写《望江南》,小组评比。

采用比赛的方式,看谁背得最快,记得最准。

十、扩展延伸

古代有关思妇的诗词很多,这些诗词很好得表现了古代妇女忠贞的爱情婚姻观。

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一些这方面的诗词,进一步感受他们忠贞的爱情和为爱情肠断心碎的感人故事。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 《诗经·君子于役》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 《春怨》

十一、课外作业

仿照本课学习模式,课外自学《武陵春》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板书设计】

《望江南》

温庭筠(jūn)

词牌名,有名忆江南,江南好。

温庭筠:花间词派的开创者。

内容 思想 风格

洗漱完毕后 思独 不寓

独靠望江楼 亲自 事情

千帆不见亲 不情 雕深

斜晖水悠悠 见伤 饰挚

伤心白蘋州

《江南》教学反思6

《江南春》一诗是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位内容都是人与自然相关。因此,导入部分是从单元导读开始,引入到中国的江南地区,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以前所学内容想象一下江南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出示江南图片,进入题目江南春天是什么样子。第二步,介绍作者,着重强调“小李杜”和“李杜”分别指的是谁。第三步,初学诗篇,自读,解决生字词。第四步,小组讨论掌握诗意。第五步,结合课后题掌握文章中心思想。第六步,拓展延伸。

经其他老师评课,总结出以下优点和不足。

优点:环节设计好,诗的内容掌讲解细致,实用性强,对多音字,生字指导到位,并且结合本学期诗歌书写规范螺旋式教学。

不足:对板书设计不够到位,没有体现出重点内容,课堂语速稍快,学生气氛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总之,通过本次公开课,我受益良多,尤其是听了其他教师的点评,更是醍醐灌顶。教学工作任重道远,每一次的公开课都是发现缺点努力提升的机会和台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再接再厉,讲好每一节课。

《江南》教学反思7

江南水乡是《环境与生活》单元的内容之一,要突出 “环境与人的关系” 这个主题,从一开始我就特别注意这一点,先用鲜明的图片让学生体验水乡之 “水”的特色,结合古诗《忆江南》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在初步认识“水”的前提下,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水乡人的生活。阅读教学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活动过程。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学生通过读读、想想、说说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再相机点拨归纳又使学生豁然开朗,认识得以升华。我觉得本次上课成功之处有两点;

1、实现品德课的教育性。品德课要注意其教育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 !像这种地理知识相对较多的课堂,要融入品德性教育是较难的,虽然我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是我努力在教学中创设教育的机会,比如,讲主要农作物水稻时,通过让学生感受插秧的辛苦,教育学生珍惜一粥一饭;通过回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体会科技带给农业的活力;通过人们生活变化的对比,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科学性和对党的热爱;通过水乡产品遍布祖国各地感受交通的便利,生活的幸福……

2、整合知识。本单元有一个统一的主题,那就是环境对生活、农业的影响,上课过程中,我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对比教学,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比如讲到水稻种植,东北地区一年收获一次,江南却能一年收获两次,同样是水稻,东北地区和江南地区为什么不同?学生在探求中联系到了纬度高低与气温高低的关系,也就明确了环境气候对生产的影响。

当然,课堂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鱼米之乡”的教学应该充分展开,并通过板书强调其形成原因,却只用了20分钟,最后的交流收获也过于简短,虽然有明确的图示,学生却没有充分展示的时间,失去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而对于江南水乡人们的生活变化,由于自己知识的狭隘,明显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如果以以江南的百强县与山东作对比,突出江南的繁荣富庶会更合理,这是准备不足造成的,以后的课堂我会更加充分的搜集资料和完善课堂结构。

《江南》教学反思8

教后记本课的教学内容所跨的时间长,涉及的历史事件多,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侧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1、以活动贯穿课堂,引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问题的兴趣。

本课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了三个“小小故事会”,布置学生根据之前所搜集了解的和课文有关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分享,增加感性认识。因为学生对三国时期及之后的这段历史较感兴趣,而且不少同学还通过电视等途径了解过,所以提前布置这项作业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不会很难,但为了使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课堂上的讲故事还要和发展性评价体系挂钩,对于积极参与活动的同学应该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另外本课还设计了“我主淝水”的活动,学生模拟亲自统帅前秦军队,认真考虑怎样去努力打赢这场仗以更好地理解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由于是“亲临战场”,而且要“改写历史”,任务艰巨,能引起学生(特别是好动的男同学)的极大兴趣,所以该情景的创设不但能制造良好的氛围,还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运用史料教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引用了《史记》和《宋书》中的两则材料,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与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历史的情景中感受历史,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培养他们“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3、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贴近学生生活。本课的教学核心内容是江南经济的发展,教师利用学生身处南方的现实从自身的生活出发关注当今学生的生活状况,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透彻明晰。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为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提些建议,并建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与“八姓入闽”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课文内容的延伸,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江南》教学反思9

本文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图。本诗共七行两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景,一处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古诗,可以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可要让刚接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感悟到诗句语言的精炼,就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必须由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如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情景表演等,指导学生感悟、理解,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鱼儿的快乐,我请几个孩子,分别扮演“田田”的莲叶,位于“(中)间”“东”“ 西”“ 南”“ 北”方向,再请几个孩子体验鱼儿嬉戏时的愉快心情。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孩子们又正确地掌握了“东西南北中”几个方向。

《江南》教学反思10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琅琅上口,便于在诵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由于在开学初就让孩子们背诵了这首古诗,所以读准字音的时间就可以省去不少。不忍放弃这美轮美奂的《江南》,所以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调整为诵读。课后反思整堂课,有三处较为出彩的设计,对学生诵读、理解古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美景美乐,入情入境。

“同学们,能背诵《江南》吗?”“能——”“那你们想看看《江南》吗?”“想——”伴着优美的古典乐曲,一叶小舟驶入眼帘,秀美少女浅笑盈盈,乘舟徐徐穿过满池无边翠绿的莲叶,仔细采撷半睡的粉莲……教室里静悄悄的,孩子们似乎被这美景惊呆了。抓住这个时机,我播放了配乐的范读,短短几句小诗读得抑扬顿挫、韵味十足,有的孩子禁不住小声地跟着诵读起来。整个课堂似乎顷刻间移到了莲池边。

二、巧妙讲解,渗透诗意。

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后,将画面转换为第一句诗的景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句诗中的“何田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没有单独讲解字词的意思,而是将其融入对整句诗的描述之中。“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啊!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上动作读。学生入情入境的神情,陶醉的眼神,稚纯的语音,舒缓的动作告诉我,“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他们已经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三、品读美文,拓展深化。

最后一个环节,我引入了另外一首写莲的诗篇:(唐)王昌龄《采莲曲》,同样配画配乐让学生欣赏。可能他们对具体词句的理解并不准确、深刻,可是从孩子们饶有兴味的诵读中,看得出江南、莲池、古诗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已经实现。

当然课堂中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一、我将本课的目标和重点定为诵读古诗,所以对识字的处理就比较简单,没有对生字做具体分析。如果将分析、识记生字和书写生字全部放到下一课时进行,那么教学任务就比较紧,应在第一课时进行部分生字的识记。

二、将理解难点“何田田”放入整句诗的叙述之中,有的孩子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课后问“莲叶何田田”是什么意思,个别孩子不能说出“莲叶很多很绿。”这说明课堂上的处理还不够,需在第二课时进行强化。

三、整堂课以诵读为主,识字处理简单,写字也没有设计到。若在出示课题时,进行“江”“南”二字的识记和写字教学,既可以分散重难点,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多种技能。

古诗课该怎样上?怎样将古诗的情和意自然、准确、生动地传达给学生?怎样让学生体会诗的美、喜欢美的诗?值得我们探索。

《江南》教学反思11

第一册《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图。本诗共七行两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介绍了此处是一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可初步体验到诗中精彩的语言,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可要让刚接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感悟到语言的凝练之美,就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必须由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图等到方法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根据课文特点,我设计了教学,课后又有了一些想法。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我从课题引入江南是一个鱼米之乡,然后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江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二、读诵诗句,感悟美。

请小朋友们读读诗歌。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我让学生读课文理解什么叫何田田?看图,教师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再有课文要想熟读成诵,就必须反复地读。但我不提倡机械的反复读,因为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很强,在指导背诵上,可以采用表演背的方法,对于这个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就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读中想画,欣赏美。

请小朋友们看画面,猜一猜莲叶何田田是写莲叶怎么样的?

以图解诗,以读代讲,用想象把诗句还原成画面,把学生带入梦中的江南,自然地读出了赞叹之请。还没读到鱼戏莲叶间时,学生显得有点坐不住了,一年级的小孩子自控能力差,很难把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坚持到底,于是,我灵机一动,话锋一转,说:小朋友们,愿意跟着老师划着小船到莲叶田田的湖里去采摘莲子吗?这么一说,小朋友们的精神顿时又来了,我因势利导那就让我们划起桨儿,去欣赏莲叶田田吧!话毕,轻轻地划了起来,小朋友们也都学着他的样子,进入了情境,有的小朋友动作太大了,影响到了同桌的小朋友划桨,于是我说:我们可要轻轻地划小船哦,别碰疼了莲叶,碰伤了荷花哦!小朋友们都是善良的,听我这么一说,赶紧放慢了速度,划得很轻很轻,好象真的是泛舟湖上一样,入情入境,就在小朋友们开心划着小船的时候,我突然叫起来:哎呀,快看一小鱼,我接着吟诵:鱼戏莲叶间故意拖长了声调,小朋友们没跟着接,于是我又接着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小朋友们明白了,有的说:鱼戏莲叶南。有的说:鱼戏莲叶北。就这样,由发现小鱼的惊喜而发出的叫声不绝于耳,当时那场面的热闹和划船的欢快溢于言表。

这五句几乎相同的诗句,本来学生是很难读出层次感的,读这五句诗时,大部分学生不解其味,只知道有鱼,与上句断开理解,抓的是鱼戏。却不知道此处是互文见义的手法,经这么一划桨,一发现,一惊喜,一叫喊,小朋友们茅塞顿开,立即领悟到了这五句诗是采莲人的惊喊,再指导朗读自然也就轻松得多了。课前,老师对学生的预设要作充分的准备,课上对于老师的生成我们也不可低估,在备课时,考虑到课上学生的坐不住,这划桨不仅仅是带学生轻松地渎懂了课文,而且还让学生课中休息了一下,同时要求学生轻轻地划桨,别碰伤了莲、叶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的教育,真可谓是一举多得。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故不须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应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在指导朗读诗的第二句时,因为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学生读起来会没有精神,设计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的环节,学生很活跃,达到预先的目的。上完这一课,我有两点体会,在教学中今后要注意这两点: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新课一开始,教师可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充满感情地对学生说: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大家想去吗?小朋友们都喜欢去,有的孩子会问:怎么去?教师顺势引导:古人把采莲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我们学好这首诗,不就是去采莲了吗?这一环节通过图片展示的实在情境和教师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们带入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再现美。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可借助课文的插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可这样设计:

1、自由读读诗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仔细看看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3、边读课文边看图,说说古诗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图上找到?

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看图。交流讨论问题时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诗句,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把看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训练,学生的脑中会再现出美丽的采莲画面,也就体会出了诗句中蕴含的美。

《江南》教学反思12

在讲授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我没有按历史书编排的逻辑顺序去讲授,而是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设计了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案,并且付诸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江南地区的开发》这节课有三个子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其中“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科书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核心组织材料,三个子目内在关系很密切。第一个子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主要讲了西晋建立,结束了分裂的局面;西晋皇族纷争,导致西晋灭亡;北方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北方汉族豪门大姓为逃避战乱而举族迁移到江南。这样,北方南迁的豪门大姓就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到江南,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条件和人力资源。第二子目“淝水之战”、讲述了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南方取得了暂时的安定,为江南经济的开发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第三子目“江南地区的开发”、比较具体的讲述了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情况,前两个子目的内容跟第三子目的内容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前因后果,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在讲授本课时没有按前因后果的思维去讲,而是先指导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具体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经济之所以得到开发的原因,这样,因果关系一颠倒,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全班同学在积极的探究,研讨的学习活动中,智力得到充分开发,因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江南》教学反思13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到特别的失落。虽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目标进行有层次的教学,体现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走进了美的意境,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试梳理如下,以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我想首先是我个人的亲和力不够,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另外就是教师的语言不能打动学生,而且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这是我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欲望?

二、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比如说在对“莺啼”的理解时,有学生就说这里的莺是指黄莺,我没有及时的更正,因为自己当时也不敢肯定,上完课之后,细细的分析了一下,“莺”不能单指“黄莺”而是包括了春天里各种各样的鸟类。

三、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

学生体会的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的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

在课堂中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环节设计得不够紧凑,在讲解诗意的时候浪费了过多的时间,以致后面的对诗人的情感感悟时,只是浮光掠影。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地课。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江南》教学反思14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对于小学生的诗歌教学我始终有些迷茫。一来在诵读环节上,结合诗句引导诵读的技能比较生疏。虽然学生在读,但是只是机械的认读文字,很难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到景之美。二来在悟情环节上。如何引导他们理解诗中情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为此,我播放了一些江南的美景,以期加强学生对整首诗的感悟。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江南》教学反思15

一、注重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的朗读要求语速要慢,而且语调要有高低的变化,课堂上我注重朗读指导,加强示范,并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带上动作读、配乐读,让学生读出诗中的情,读出诗中的美,读出感情了,对诗意的感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诗人之所以能写出优美的诗句,是因为他曾经身处在那样的意境之中,只有为学生创造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诗意。所以在教学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不但能说出诗中所写景物,而且有的孩子能说出仿佛听 到了流水的声音,这足以见得学生真的去想了,真的走进了诗的意境。

三、大胆尝试了随文识字。

识字教学仍是教学重点,我尝试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如:儿歌识记、家族识字、给生字组词,用词语说句子等多种方法,夯实了识字教学,特别是用词语造句,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答能力,而且感悟了课文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下载《江南》 教学反思(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南》 教学反思(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南》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江南》教学反思 李小红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

    《江南》教学反思

    《江南》教学反思 《江南》教学反思1 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的前两行介绍了江南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则......

    江南教学反思(★)

    《江南》教学反思 大庆市万宝学校 薛立娜 小语教材第一册的第3课《江南》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此诗为《相和歌辞。相和曲》之一,原见《宋书。乐志》,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

    《江南》教学反思

    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3、《江 南》教学反思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

    《江南》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本诗共七行两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介绍了此处是一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

    江南教学反思

    《江南》教学反思 黄桥完小 周珍香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

    《江南》教学反思

    《江南》教学反思 江南这一篇课文诗一首汉乐府诗歌,比较有节奏。在讲课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和江南这个地方的美丽。 讲这首诗歌的时候首先让学生了解江南在哪......

    《江南》教学反思(五篇模版)

    《江南》教学反思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