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云识天气》教案2
《看云识天气》教案2 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
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 二字雅词:峰峦招牌点缀预兆轻盈绫纱鳞波崩塌弥漫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丝丝缕缕朦胧不清密密层层连绵不断群峰争奇耸入天顶
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粗略板书)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
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2分钟)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第二篇: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教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3、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
2、难点: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峰峦(luán):山峰和山峦。
(2)一霎间(shà):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3)预兆(zhà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4)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5)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6)朦胧不清:模糊不清。
(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
(8)丝丝缕缕(lǚ):一丝丝,一条条。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本课比喻云彩稀薄。
(10)崩塌;崩裂而倒塌
(11)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12)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13)千姿百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
(14)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看云识天气》,大家可以从云的千姿百态的描绘中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的实践中观察的结晶。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而又准确,大家在学习时要注意把握
三、正课
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
2、探究质疑:讨论云和天气情况简表。
3、提问: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的云。
4、讨论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光彩识天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5、探究质疑: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运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对八种云、四种光彩进行描述,说明它们与天气的关系。
第三篇: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六)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南网头中学 王志英
《看云识天气》上完了,感触颇多。下面我谈一谈我的教后反思:
1、语文课首先要解决教什么。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精美的科普说明文,内容丰富翔实,贴近生活,说明方法科学适当,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虽是说明文,但文章通俗易懂。那么,这节课我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教气象知识,还是按正常的说明文去教说明文的知识?好像都不大好,因为这是语文课,而不是地理课,而且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科普文),讲一些枯燥的说明文的知识也许会不感兴趣。那么我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语文能力呢?我的教学目标究竟应该设置为什么?
经过几番思索和查阅资料,我确定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性、条理性、生动性几个方面去设置。另外,根据单元提示,我觉得应该训练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提炼信息的能力,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其科学精神。
2、语文课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时我采用分组研究、填写图表、观看图片的形式来完成,我认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把云的各种形状、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而且能提高学生提炼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以及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介绍的能力。在探究文章的条理性的环节,我提示学生一种概括内容的方法:提炼总领句,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是长期受益的。
3、语文课应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要重要。”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我想首先要让学生敢问,然后是会问。比如《看云识天气》这一课,学生可以这样提问:看云的什么可以识别天气?看云可识别怎样的天气?这两个问题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结构梳理出来了。并且本文重要的说明方法—分类别也一目了然了。
4、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别让他们当“看客”和“听众”。
总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问题多多,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
第四篇: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教案
一、导入语:
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
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我们还可以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二、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们完成以下目标:
1、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2、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
3、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三、交流谚语:(把握文章内容及结构)课前让各位同学搜集与天气有关的谚语,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搜集的和提供的谚语谈谈你的理解。(教师提供一些谚语)
学生根据课文有关语句谈理解。师生订正课前预习的表格。小结本文的结构层次的特点。
1、本文写的是:云和天气的关系:云是天气的标志。
2、作者从两个方面来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1)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2)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
3、文章的结构很清楚是:总-分-总的结构。
四、根据课文识别云、天气: 本文介绍了如何看云识天气。现在我们就根据有关知识来识别云的种类并推测天气情况。(认识劳动人民的智慧)
(1)、图片展示:说说云的名称及天气情况。(见图片)
(2)、文字描述:(结合文章内容判定云的种类,识别天气的阴晴雨雪)
l 天空的云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明确:卷云、卷积云,天气晴朗)。
l 在蔚蓝的天空中,一朵朵的白云,像“万花筒”一样,花样无穷无尽:有时候像一群群白羊在空中奔驰,跑着跑着就没了影;有时像在清澈的湖水中开出的洁白无瑕的莲花,其花型各异,争奇斗艳,好不壮观。(明确:高积云,天气晴朗。)
l “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云”是哪种云,是什么天气?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时的天气情况。(明确:积雨云,雷雨或冰雹。)学生交流、发言。
五、课文总结:
学本文后我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发言:(1)、知识和能力的收获:
(2)、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六、问题迁移:
1、出示两张图片。
学生描述图片,根据提示认识出是沙尘暴。学生谈谈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提问;
仔细观察一种自然现象,说说这种现象以及它产生的原因、影响等有关知识。
学生发言:酸雨、泥石流、龙卷风、极光等等自然现象。
第五篇: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概括文章要点。
2、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3、了解相关科学知识,开拓思路。
4、培养科学精神,激发求知欲望。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难点:课文中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修辞方法的作用以及运用。教学重点:说明方法(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数字„„),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边讲边放音乐—下雨、打雷时的声音)人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有趣的问题一起来走进云的世界„„
二、学习课文
1、扫清字词障碍(找人读课文,标段)
鱼鳞(lìn)峰峦(lùan)
一霎(shà)间
弥(mí)漫
匀(yún)称
绫(líng)纱
顷(qǐng)崩(bēng)塌(tā)
朝(zhāo)霞
2、整体感知按逻辑顺序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段):云是天气的“招牌”。第二部分(2~6段):介绍云的形态、光彩与天气的关系,从而导出如何看云识天气。--(2~5段)云态与天气的关系(6段)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
第三部分(7段)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3、一起说一说(放视频Flash,一边看视频一边请同学说说这些分别都是什么云。)
4、演读
自己扮演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作自我介绍。示例(徐梦桥):“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纱布。别看我身子单薄,可我最轻盈,站的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对照课文,请大家按照各种云的特点自说自演。
5、说明方法
为了将事物说得更加清楚、明白,作者用了不少的说明方法。(画龙点睛)(1)打比方“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有相似点,“招牌”是商店的标志,而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一个“站”字,就把卷云人格化了。副词“最”的准确运用,突出了卷云的轻和高;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出了洁白和轻盈。(2)分类别根据云的不同特点,将云分成不同种类,条理清晰。
(3)作比较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成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小结:“综上所述”,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整体感知、说明方法,使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作业:序列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看云识天气》不仅是一篇科普文章也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而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研究文章的描写。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1)请大家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共有几种修辞方法,分别是什么,请说出他们的作用。
(2)请大家再从其他自然段里找出别的修辞手法。
(3)请问这些修辞手法和文章内容有什么联系吗?突出云与天气的关系。
三、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准确性:(1)“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中能不能不用“往往”、“常常”使语言更加准确,“往往”和“常常”是相对于薄云和厚云出现的几率限制,可能性大,但又不排除例外。(2)“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为什么一定要用“一定”呢?表示“一定”还有特殊性,“毕竟”这个词也体现出了天气变化复杂,所以人无法判断得极其准确。生动性:(1)文中引用了大量谚语,有何益处?这些谚语简洁、生动,既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又加强了文章说服力。(2)在第一部分(1段),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云的万千姿态。
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大家说出除了课文之外你知道有关天气的谚语,尽可能地给大家讲解一下。天上钩钩云(钩卷云),地下雨淋淋江猪(雨层云下的碎雨云)过河,大雨滂沱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云自东北起,必定有风雨。云从东南来,下雨不过响。晚看西北黑,半夜看风雨。早上红云照,不是大风便是雹„„
五、总结
看云识天气
总:云是天气的“招牌”。
云的形态
与天气的关系 卷云
卷积云
晴朗
分
积云
高积云
卷积云
阴雨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风雪
晕 天气变坏
大
晴好
与
华
小
阴雨
虹
东
无雨
西
大雨
天气的关系
霞
朝
雨
晚
晴] 总:学会看云识天气
六、课堂小测迁移过关龙卷风造成的破坏异常惊人。当它触及海面,便会翻江倒海卷起巨澜;当它触及地面,可以把人畜像开玩笑似的卷到空中再扔下来,它可以“倒拔垂杨柳”,摧毁建筑物,甚至像利剑似的把坚固的大厦削掉一角。(1956年9月24日,上海曾出现过一次龙卷风,它竟然把一个有三四层楼高的110吨的储油罐举到15米高的空中,然后把它甩到100多米以外的地方。1925年,美国曾出现过一次强大的龙卷风,造成两千多人伤亡。)为什么龙卷风的风力这么大呢?主要是龙卷风内的空气飞速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和极为强烈的上升运动,引起空气大量逸散,使龙卷风中心空气十分稀薄,气压很低,与其外围空气的气压差特别大。
1.文中括号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补充了文章最后的几句话,请根据文段内容排列合理的顺序
。①气压梯度越大,风力也就越大。②台风中心和它的外围空气平均每100公里差20毫巴。③难怪龙卷风的风力要比台风大好几倍了。④而龙卷风中心与其外围空气只有20米,气压差就达20毫巴。3.文中加粗的词语“像开玩笑似的”可否删去?为什么?答:
。作业:
1、写完序列作业
2、准备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