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大全
2014南州六月荔枝丹
第一课时
导入: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回望长安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的打开了。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团团尘土。宫内,妃子嫣然笑了。没有人知道是送荔枝来的啊。
史载杨妃爱吃鲜荔枝,李隆基每年都命令从南方飞马运送到长安,劳民伤财。
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苏东坡也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明朝更有人对它推崇备至作《荔枝歌》曰:“海内如推百果王,新鲜荔枝总第一”,索性把它奉为“百果之王”了。
那荔枝究竟有怎样的魅力使得绝世美人对它钟爱有加,文人骚客对它推崇备至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跟随作者贾祖璋一起来揭开荔枝的神秘面纱。(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
对于本文的作者相信大家都不是太熟悉的,包括我也是因为这篇文章才了解这位作家的。贾祖璋生于1901年,死于1988年,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是浙江海宁人。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编著了6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在1931年出版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我们这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生物学碎锦》一书。这些作品大多将绚烂多彩的生物作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课题解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本课的标题好像很长,七个字,刚好古诗中哪一类是七个字的啊。对了是七言律诗。在这里呢?补充一首诗:
荔枝(明)陈辉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个标题正是出自于这首诗的。那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那个同学能解释下?
“南州”这里是泛指我国南部地区;“六月”指的是荔枝成熟的季节,生活中观察很仔细的人就会发现实际上六月根本就没有荔枝,而是到七、八月份才会上市。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里的六月实际上是指阴历的六月;“荔枝”不用解释;那“丹”字呢?荔枝是什么颜色的呢?所以这里的“丹”就是红的意思,说的是荔枝成熟后的颜色。作者以这一诗句作为文章的题目,既鲜明,又醒目,同时想读者介绍了荔枝的四个信息,那四个呢?南部地区,是不是荔枝的产地;“六月”点名了荔枝的成熟期,一个“丹”字就告诉了我们荔枝的颜色,还有一个是什么啊,荔枝呀,荔枝二字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文体介绍:
好,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体裁。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是说明文中的一种。“小品”,就是随笔一类的小文章。而科学小品是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它是介绍有关科学常识的文艺性的说明文,它即有很强的科学性,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情趣。这种文章,知识性强,即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既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又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因此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
字词学习
下面请同学来读课文,按照学号一人一段。同时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这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同时我在黑板上写下课文所需要掌握的字词。)
好,我们来看一下这篇课文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褐(hâ)色 红缯(zēng)醴(lǐ)酪(lào)绛(jiàng)贮(zhù)藏 宠(chǒng)幸 妃(fēi)瓤(ráng)囊(náng)襄(xiāng)粤(yuâ)阙(quâ)
啖(dàn)蘖(niâ)龟(jūn)裂(加“—”的字注意区分它们的字形)
课文学习:
一、分层
刚才呢,我们已经熟悉过课文了,相信大家对本课已经有了一些了解。那请一位同学告诉我,这篇课文可以那几个部分呢。
第一部分(1):引言,引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总领全文。第二部分(2-10):介绍荔枝的生态知识。
第三部分(11-14):介绍荔枝生产种植方面的知识。
2014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逐段分析课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课文的第一小节。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接写荔枝,却是先从又是所写的荔枝壳,肉的颜色和《荔枝图序》描写的不同提出疑问:“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奇怪吗?”然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荔枝的说明。由回忆进入到了现实,由设置疑问引到介绍科学知识。这样是不是就激发了我们读着的兴趣啊。大家注意一下,这种引人入胜的方法在科学小品文中经常要用到的。
我们总结一下,运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有什么作用啊? 作用有三点:一是使读者对鲜荔枝的形态有个初步的印象;二是引起阅读的兴趣;三是引出下文。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这一小节,可以用哪两个字啊?是不是引子啊。好我们接着来看第二小节,在这一部分可以看到先是从什么写起的啊?是从白居易所描写荔枝形态的不足写起的。白居易所认为荔枝的壳是如“缯”,这个“缯”呢,可能大家不知道,就是一种丝织物。我们应该可以想象它是很滑的,而真正的荔枝,大家都是看过的,实际是表面很粗糙的。别说是丝织品了,就是麻布也不能比,是不是。所以呢,下面作者就用了一连串的果树学术语对荔枝的壳进行了叙说。
下面是第三小节,从第一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一小节写的是什么啊?颜色: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在这里,作者用了几个比喻,那几个啊:将单个的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整株树就是,“飞焰欲横天”,成片的树林又是什么啊?“红云几万重”。写荔枝成熟的颜色自然要谈到荔枝的成熟期。所以就谈到荔枝由于品种不同是从四月到八月不等。阴历六月则是荔枝的一个盛期。同时在这边也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
在来看第四小节,同样的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一节讲的是什么。是不是荔枝的大小啊。用一个专业一点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是什么啊,是不是形态二字啊。作者在这一部分呢,又用文字,又用插图,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荔枝的构造情况。同时引用了古时候的两个品种加以比较,是不是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了荔枝的构造啊。
接着看第五小节,同样用两个字概括,是不是大小啊。在这里呢,作者通过介绍荔枝的重量来介绍荔枝的大小。同时呢,作者还引用了两种已经绝种的品种来说明情况。
好,到了第六小节了。我请一位同学告诉我这一部分讲的是荔枝的什么啊,同样的用两个字概括一下。同学回答 是荔枝的壳膜。在这一部分照应了文章开头“膜如紫绡”,同时也给我们纠正了白居易的错误认识。同时作者在这边还引用了明道徐勃的《咏荔枝膜》:“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不是将荔枝膜的“白”“轻”写得恰到好处啊。
下面是第七小节。同样请一位同学告诉我这一部分写得是什么啊。同学回答 果肉,作者在首先是讲了果肉的颜色,也就是正如白居易所说的“莹白如冰雪”。接着呢,作者从植物学方面给我们讲了真的果肉和非真的果肉。接着又谈到了果肉的肉质:薄;味道:味甜微酸。以及荔枝的吃法、制作等几个方面。这样,是不是我们大家对荔枝就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啦。
接着看第八小节。同样的,两个字概括一下是什么啊。同学回答 是贮运,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边也是引用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里的句子“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那这边引用是为了什么呢,思考一下,是不是说明了这个荔枝衰变的比较快啊。接着我们看到作者有引用了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这首诗大家应该都学过,没学过也应该听说过啊。这首诗的后两句常出现在谜语中的,这猜的谜底就是荔枝的。那作者在这里的引用又是为了什么呢?首先一个最简单的,是不是增加了一个有关荔枝的知识啊,是不是丰富了我们文章的内容啊。同时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长安离南方有多远啊。这么远的一个距离,运送一个不易贮藏的水果,而且那时候,又没有飞机、汽车、火车的。同学们可以想象,这是一件多么劳民伤财的事,可以想象一下,荔枝运到长安,会累死多少只马啊。
下面是第10小节,这一小节是讲的什么,最清楚不过了。种子。我请一位同学告诉我,这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种子的啊。同学回答
长圆形的形状,表面光滑的形态,棕褐色的颜色,还有什么,是种子的退化。这一小节比较简单,我们就一带而过。
第10 小节又是讲什么呢,从第一句话我们就应该知道,这一部分讲的是荔枝的一个花期。和第9小节一样,我请同学们来概括一下讲了花期的那几个方面呢。
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开花次数:一年开花两次。花形:小。花的颜色:绿白色或淡黄色。花性:有雌雄分别。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等
好到现在为止这篇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啊。板书:
外壳——粗糙、深红色
形状——上大下小
荔枝 壳膜——白色薄膜
肉 ——大多数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
贮藏——不耐贮藏
核 ——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为绿色
花期——早晚随品种而不同
2014南州六月荔枝丹
第二课时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荔枝其它方面的知识。
第11小节,总结一下,讲的是什么啊。第一句就告诉了我们讲的是荔枝的原产地。那除了这个还有吗?看课文,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时候算起”,是不是还讲了荔枝的栽培史啊。同时作者还引用汉代进攻荔枝的栽培史等,加以论证。
在看12小节,这边又是讲的什么呢。两个字概括是不是种类。作者在这里对知道尚存的荔枝进行了一系列的说明。这也正说明了作者在写作之前,对荔枝是作了比较详细的调查的。
第13小节,这里先从荔枝的习性写起: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并且还介绍了古时荔枝的移植情况。最后呢,作者也作了一定的推测: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有的事。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这一小节讲的是什么,两个字概括。那两个字啊:移植。
好,最后一小节。请一位同学将这一部分朗读一遍。好,这一部分概括一下,讲的什么啊。是不是建议因地制宜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用两个字概括是什么啊。发展。对不对。最后,文章在结尾处,以苏轼的诗来结束全文,表现人们对荔枝的嗜爱。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也是作者的一个写作意图。
到这里,我们课文也就学完了。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
全文板书:
引 子(1)
外壳(2)
颜色(3)
外部形态
(表)形状(4)
生态 大小(5)
(主)壳膜(6)南州六月 果肉(7)
荔枝丹 内部结构 贮运(8)(里)种子(9)
果花(10)
产地(11)(实)
果谱(12)
生产
(次)移植(13)
发展(14)(虚)
大家应该知道说明文一般都是有一定的说明顺序的。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说明顺序有哪几种啊: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包括发展顺序)、事理顺序(逻辑顺序)等。
先从这篇文章的整体来看,是什么顺序啊。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就知道这篇课文重点是在于介绍荔枝的。所以生态知识是文章的一个主要部分,而生产知识方面是一个次要的顺带的知识。所以这篇文章从整体上是不是按照一个主次的顺序来的呢。第二部分,我们总结出,在前面的四小节是介绍荔枝的外部形态的,而后面的五小节是介绍荔枝的内部结构,这是不是一个由表及里的顺序啊。在看第三部分,讲产地这是不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啊,到最后一小节节变成了发展,发展一向都是一个虚拟的。这是不是一个由实到虚的顺序。我们再来看一下,作者在叙述荔枝的外部形态又用了什么顺序呢。空间顺序。
既然这篇课文是说明问那就一定用到了许多说明方法。我们学过许多种说明方法,可已掰着指头数一数,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较(对比);引言论(引用);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
【分类别:按一定的标准,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有几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下定义:用准确精练的语言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是****)
举例子:举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说明抽象事理或事物。(例如、比如、又如等)
作比较:用熟悉的事物比较,可比较相同点或不同点。(***比***,***和***一样)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的最精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数据)打比方:用熟悉的具体事物来比喻所说明的复杂抽象的事物。(比喻词)用图表:用图画或列表的形式说明事物特征,简单形象明了。(表格、图形)引用:引用谚语、俗语、古诗文,引证事物特征。(引号)】
引用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在我们这篇课文里,它更可谓独领风骚,大放异彩。
下面就请各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在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好,文中用了这么多的引用。那我们来概括一下,可以分为哪几类。
2014南州六月荔枝丹
1、比喻描写性引用。如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按照荔枝形态的特点和人们认识事物先外后内的顺序,连用“红缯”、“紫绡”、“冰雪”、“醴酪”四个比喻,写出荔枝外壳色彩的红艳,内膜质地的轻柔,充满诗情画意。《咏荔枝膜》用“荷瓣”、“桃花”喻其形色。
2、对比议论性引用
有些诗文,并非直接描写荔枝。但经作者巧妙地从另一角度加以引用,同样收到说明的效果。杜牧的《过华清宫》,原旨是借进奉荔枝一事,讥讽唐玄宗荒淫祸国,以致酿成历史悲剧。然其事却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有关,作者即于此着眼。
3、举例考证性引用
在说明荔枝的栽培历史时,文中也引用了一些资料,这些引用,气势磅扩大的知识面,使有关荔枝栽培的说明有充分的依据,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性,又避免了园艺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
诗文作用:《荔枝图序》: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咏荔枝膜》: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过华清宫绝句》
(一):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惠州一绝》: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掌故作用: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比喻作用: 绛囊、红星、珊瑚珠:说明荔枝颜色红的特点;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说明荔枝成片林的绚丽美景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些引用有哪些作用呢。
课文中大量引述古代关于记述荔枝的诗文。这样引用: 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
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
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 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补充说明:a.以陈辉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作题目,不仅增添了文学意味,而且形象地说明了荔枝的产地、成熟季节和它鲜艳的色彩。
b.郭明章、邓肃的诗句,形象的说明了荔枝地颜色艳丽。c.徐勃的诗句,形象地说明了荔枝膜的形态轻盈。
d.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形象地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e.杜牧的诗句,印证荔枝不耐贮藏。
f.宋徽宗和和文征明的诗句及《三山志》引文,说明荔枝移植之不易。g.苏轼的诗句,形象地说明荔枝味美为人们所喜爱。
引用的作用:这些引用确凿可信,有极富韵味,给单调的说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技知识。】
除了这个引用我们在来看一下其它的说明方法。在文中,除了引用,用到最多的就是列数字了。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与结实数时,都使用了具体的数字,用以说明荔枝的特征或特性;在介绍荔枝的栽培历史和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之久远及有关典籍的流传情况。这些数字中虽有确数,但大多是约数,其原因盖在荔枝分布的地域不同,各地的地理条件不一,品种、管理、调查所据等方面也有着种种差别。这些约数的使用,正好从另一侧面说明了荔枝这个大家族在我国之兴旺。
除了这些说明方法同学们还能找出别的一些来吗?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样的一句话,看看又是用了什么的说明方法
第6段“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这是用了什么的方法呢。同学回答
下定义。作者在准确介绍膜的同时也指出了白居易对“膜”的特殊认识。
接着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样的一句“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这又是用的什么说明方法呢?同学回答
是举例子的方法。是不是丰富了文章的知识啊。
到这里文中出现的一些说明方法,也应该都可以辨认了。
课文到这里呢也就讲完了。贾祖璋先生对荔枝的观察可谓是细致入微。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课文后,也能向贾祖璋一样对事物观察入微。
第二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3.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歌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背诵:
劝学(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鸣,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一、导语设计:
由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差异,使得气候、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南方有一种水果——荔枝,这种被称作“果中珍品”的水果北方是没有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荔枝是怎样的一种水果。
二、作者及文体:
作者简介: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文体介绍: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它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烟起貌)莆pú(福建莆田县)
2.词语补释:
龟裂: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iá)
幅员: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个):了结、结束。
逼真: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灿烂美丽。
渣滓: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四、强调引用这一方法的重要性。
1.请同学们用一两个词表达一下对这种文体的直观感受?
明确:知识量大、说理性强、条理清楚、平实、
单调、乏味。
2.这篇有干巴巴的感受吗?
明确:没有。
3.当然,这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明确: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典故,增加了的生动性、形象性,感觉清新活泼。
4.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
引用就是其中一种,在本文中更是大放异彩。当然作者并没有一味的只使用引用这种说明方法,其他方法也都有使用。
五、由说明方法入手具体分析文意,学生从文中找出引用的诗词典故。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一)引出说明对象
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花期—花形—花色
(三)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
六、理清的说明顺序。
试说说的说明顺序。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七、布置作业:
1.诵本文中的诗文。
2.认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八、板书设计
(一)引出说明对象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花期—花形—花色
(三)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二、以引用为重点,学习用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三、从课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认识上受到一定的启发教育。
教学设想
本课文用两教时,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课文。第一教时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掌握说明的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第二教时着重研究说明方法,特别要弄懂引用在说明中的作用,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指导自读。
(一)明确教学要求(见前面的教学目的)
(二)学生自学课文。要求:(1)结合注释阅读全文,标出读不准音的、不懂意思的、难写的字词,查词典解决,做到能读;会写、懂意思;(2)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细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特色,对文章有进一步的理解;(3)参考“思考和练习一”,写出课文的结构提纲;(4)划出课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们的表达作用;(5)提出疑问。
二、研读课文。
(一)解题。
文章是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题目为什么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诗——《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个字,包含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诗作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学气息,同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当然比以《荔枝》作标题要好。
(二)研究课文内容。
1.背诵(或抄录)《荔枝图序》全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提问:白居易写荔枝,从树形、树叶到花、壳、实;味等等,写得比较全面,而课文的第1段为什么只引用了其中“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四句?
引文是为写作目的和说明内容服务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须有所选择。第1段里所引4句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重点。这一段把自己幼时对荔枝干的认识同白居易对荔枝的描写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提出问题,为下面进行具体说明开了路。这篇说明文的开头不是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而是写得比较生动,这就是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2.编写结构提纲,弄清说明的顺序,理解文章的脉络。
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问题,因为在课文的“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一”中,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文章“说明荔枝的生态结构和有关荔枝生产的一些问题”,“第11至第14段主要介绍了荔枝的生产情况”,把这4段作为一个层次。其实第11段到13段主要是写荔枝的产地,前两段主要利用历史资料和古籍记载,具体说明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省,后一段是根据荔枝的生活习性说明荔枝生长的北限是成都、福州。这几段跟荔枝的生产并无直接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对“生产”的解释是:“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至于第14段,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不宜归附在上面这个层次。
(2)生态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这个解释,课文第13段说的“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就是指它的生活习性。因此,提示和练习把课文分成生态结构和生产情况两部分,是不恰当的。
鉴于以上原因,可以列成以下的结构提纲:
开头——提出问题
外壳
颜色
外部形态
(表) 形状
南 大小
州 果实特点
六 (主)
月 (里) 内膜
荔 内部结构 果肉(假种皮)
枝 具体说明 种子(核)
丹
(次) 花和栽植特点
生长特点 产地
生长习性
结尾——发表意见
通过这个结构提纲,使学生明确:《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生态特点,因此从生理特性写起,写到它的生活习性。并且以生理特性为主,生活习性为次,这是文章总的说明顺序。写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写果实的特点,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表到里,即从外部形态写到内部结构,一层一层,从外壳一直写到内核,条理非常清楚。
第10段说明荔枝的花,在分段处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课文的练习,把它归入内部结构,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而有的就把主体部分分为“果、花、产地、习性”四大段,这种分法可以参考。
(列提纲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要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
3.课文说明荔枝的外壳,用了哪几种方法?
一是比较,如荔枝壳是粗糙的,白居易用红缯来比喻荔枝壳有不足之外。二是比喻和科学术语相结合,使读者容易明了,如说“龟裂片”“好像龟甲”,说“片峰”“有的尖锐如刺”。
4.第3段到第5段,分别说明荔枝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写法相同之处,是先写通常的情况,再写特殊的情况。比如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但也有淡红等其他颜色的;荔枝一般是心脏形,但也有细长如指和圆小如珠的;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但也有重达四五十克甚至六十克的。这样写就符合实际,给人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知识。
尽管这三段的布局差不多,但具体的写法却不一样。写颜色,用了比喻和引用的说明方法,渲染丁绚丽的色彩;写形状,主要是用对植物学的术语(如蒂、果肩、果顶、缝合线等)作通俗的解释来说明的;写大小,主要是通过数字来说明,其中还引用有关的著作为依据,来增强说明的准确性。
5.学习引用的说明方法。
这篇课文,引用的材料很多,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间接引用,有的是全引,有的是摘引。所引用的材料,从作用看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增强文学性的,使文章显得生动、有文采、如第3段的“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有的是增强科学性的,使说明有根据,更准确,如第5段引《四川果树良种图谱》和《中国果树栽培学》的数字。请分析文中引用的材料,哪些是属于增强文学性的,哪些是属于增强科学性的?
第6段摘引徐煳的诗,那是夸张的描写,引用它是为了增加一些文学情趣,从而使读者产生一些美感。最后一段全引苏轼的诗,主要也是增强文学性,使人由此而展开联想,想到美好的前景。其他各段的引用,基本上是为了使说明更加确切可靠而写的。如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句,“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第11、12段的历史资料和古代著作等。第8段引杜牧全诗,旨在说明“荔枝不耐贮藏”。但这是首古代名诗,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所以在文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第13段引用的三个事例,是从反面说明荔枝种植不能超过它生长的北限,但因为写的是具体的故事,还引了一些诗句,也使文章增加了文采。
6.学习用数字说明的方法。
通过做练习和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在说明中使用数字很重要。数字说明要确切,该用确数的时候用确数,可用约数的地方用约数。如“一年开花四次之多”,不能写成“一年开花四次左右”;“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不能写成“通常是直径四厘米”。
在约数中还有一种限数,就是限定在约数之中的数字,如“五十人以内”、“三年以上”、“一百元左右”。可以补充以下句子指出其中的确数、约数和限数:
(1)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2)“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枝,尚生长在莆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
(3)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
三、练习。
(一)比较下边每组里的两个语句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①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1)
②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①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
(2)
②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共有十三种
①盛产荔枝的地区
(3)
②能产荔枝的地区
写说明文,除了数字要用得确切以外,词语的运用也要确切。可是,这道练习并不能帮助学生辨析怎样遣词造句才是确切的,因为离开了语言环境,就无从辨别①②两句中哪一句表达得更恰当。因此,对这道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做这样的练习:
(1)对第①句话,要求学生找出原文,根据整个句子和上下文的意思,分析为什么这样说是很恰当的。比如,“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句中“也许”一词用得恰如其分,因为所讲的是使荔枝北移的事,根据荔枝的生活习性,要超过生长的北限进行种植,历来没有成功的事例,从这一点说,北移“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又有可能性呢?这里作者讲了一个条件,就是“科学发达”。然而,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就必须用“也许”使意思表达得更确切。
(2)对第②句,可以要求学生给它补上一些话,把意思说得既完整又确切。例如,“随着高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人类上月球去办工厂,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二)把课文改写成一篇语言平实的说明文,要求条理清楚(不一定完全按照课文的顺序),通俗易懂。在课内完成,口头交流。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3
一、预习目标
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识记文中字词和诗句
二、预习内容
1、关于作者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1901~1988,浙江海宁人。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2、识记字词和诗句
红缯 紫绡 醴酪 龟裂 蒂部 渣滓 贮藏 兼程 祠堂 萌蘖 幅员广阔
咏荔枝膜
徐勃
曾向 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
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惠州绝句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3、简要概括文章各段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巩固掌握文中字词和诗句
2、学习说明事物的顺序和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说明顺序和方法,品味语言特点
二、学习过程
(一)文本探究
1、给文章划分层次结构,并指出文章的说明顺序
2、本文出色地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准确简洁是说明性文字最基本的特点,请在文章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文字。
4、读下面一段文字,与课文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圆锥花序。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摘自《辞海》
5、课文主要采用那些方法来增添文学情趣的?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诵读诵读,并举例分析。
(二)、反思总结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点
(三)、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注音解释 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逼真(bí zhēn):极像真的 B. 绚丽 (xún lì):灿烂美丽
C. 渣滓(zhā zi):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D. 兼程(jin chéng):同时赶路。
2、选出划线字注音正确 的一组 ( )
A. 醴酪(lào) 贮藏(zhù) 紫绡(xiāo) 萌蘖(miè)
B. 红缯(céng) 祠堂(cí) 莹白(yíng) 宠幸(chǒng)
C. 龟裂(guī) 渣滓(zǐ) 耀眼(yào) 绚丽(xuàn)
D. 壳面(ké) 记载(zǎi) 绛囊(xiáng) 混和(hùn)
3、选出对加黑字解释正确的 一组 ( )
A. 紫绡 (生丝织的绸子) 红缯 (古代丝织品的统称)
兼程 (既走水路又走陆路) 萌蘖 (生芽,发芽)
B. 醴酪(甜酒) 日啖三百颗(品尝)
一骑红尘(跑得飞快的马) 阙下(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C. 密移造化出闽山 (自然,天然) 果树志 (文字记录)
绛囊 (深红色) 蒂部 (瓜、果与茎、枝相连的把儿)
D. 飞焰欲横天 (横布于天边) 宠幸 (幸运)
山顶千门次第开 (第二次) 浑圆 (全,满)
第三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六 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教学目标】
1.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理清思路,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2.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了解在说明文中大量引用史料和诗文的作用。
3.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中感受作者严谨的科学研究的精神和写作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2.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教学难点】
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教学方法】
问答法、小组竞赛学习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布置】
1.准备工具书,自查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2.参照书上“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图片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请学生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荔枝的外形和味道。然后介绍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请学生比较自己和白居易的描绘,谁说得更形象、更优美?最后引出贾祖璋对白居易的质疑,明确白居易的描写美则美矣,却不够准确。
二、解题
1.课题出自明朝陈辉的《荔枝》诗(补充诗歌全文),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荔枝(明)陈辉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讨论明确: 南州——荔枝的产地,泛指我国南部地区。
六月——荔枝的成熟期。“六月”指的是荔枝成熟的季节,生活中观察很仔细的人就会发现实际上六月根本就没有荔枝,而是到七、八月份才会上市。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里的六月实际上是指阴历的六月;
荔枝丹——说的是荔枝成熟后的颜色。2.提问:文章用诗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
明确:好处——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既说明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又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3.明确文体,复习说明文知识。
⑴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
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
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⑵说明文相关知识复习。①常见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说明。空间顺序——即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如:整体——局部 上——下 外——内 远——近
事理顺序——即依据事物之间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明。如:一般——个别 主要——次要 原因——结果 现象——本质 总述——分说 简单——复杂 特征——功用 ②常用说明方法:
下定义、作诠释、列数据、画图表、举例子、打比方、引用„„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词
褐(hâ)色 红缯(zēng)醴(lǐ)酪(lào)绛(jiàng)贮(zhù)藏 宠(chǒng)幸 妃(fēi)瓤(ráng)囊(náng)襄(xiāng)粤(yuâ)阙(quâ)啖(dàn)蘖(niâ)龟(jūn)裂
四、概括要点,理清思路
1.学生自主阅读,通过抓中心句概括并列出要点。2.教师明确结构图:(课件演示)
全文结构
一、设疑,引出下文⑴
1、荔枝果实的外部 的生态特征外壳构造⑵ 外壳颜色⑶ 荔枝形状⑷ 大小重量⑸ 荔枝薄膜⑹ 荔枝果肉⑺
二、荔枝果实
2、荔枝的内部构造
荔枝贮藏⑻ 荔枝果核⑼
1、荔枝的产地分布⑾
二、荔枝果实的生态荔枝的花(10)
3.根据所列的内容要点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作者在充分掌握荔枝的外形特征及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将多种写作顺序汇于一体。从全文看,作者是按照设疑问——讲知识——提建议的顺序进行说明的。由于作者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所以,从文章主体部分看,又是按果实——花——产地及栽培史——古代讲荔枝的书——习性及生长北限这样一种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写进行说明的(主要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次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即壳——膜——肉(假种皮)——核(种子)。细而言之,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
这样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五、说明方法分析
——从说明方法的分析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色:内容的科学性和笔调的文艺性。1.明确常用说明方法的基本作用。2.学生判断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
3.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体会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说明方法,明确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的具体作用。、荔枝生产三的相关知识
2、古代的荔枝书谱⑿
3、荔枝习性及生长北限。(13)
4、提出荔枝生产的建议和期望。(14)
打比方可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动。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等等。列数字使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20多克”等等。
举实例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如说明荔枝的颜色时,就举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为例,为了说明荔枝肉质易变、不耐贮运,用了唐明皇为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都体现了作者注重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重点分析引用的作用。
⑴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下列古诗和文献资料具体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完成练习:(小组合作)
①飞焰欲横天(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②“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荔枝壳膜的形状和颜色)③红云几万重(果实成熟时荔枝林的颜色和形态)
④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荔枝不耐贮藏)5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古代历史上移栽荔枝的情形)
6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时以飞马运荔枝供宫中享用的情形)
8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说明荔枝的大小重量)⑵从作用来看,这些引用大致可分几类? 明确:分为两类。
①引用诗文,增强文学性。如“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②引用古籍、史料,增强科学性,使说明有根据,更准确。如引《四川果树良种图谱》的数字。
小结:引用众多的资料,不仅为了充实内容、增添文采,也是为了纠正历来有关荔枝的记载中不实的或误传的成分,是出于科学性的考虑,是说明的需要,而不是无端炫耀知识的广博。同时,作者这么写正是体现了本文科学小品的体裁特点。
六、品味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语言的第一要求是准确。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文章的科学性。
1.语言的准确一是表现在限定性词语的运用上。说说下面句子加横线的词语的作用。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
明确:“通常”限定了范围,表示一般情况如此,但不排除特殊情况;“稍”、“微微”表明了小的程度和突起的程度;“浑圆”和“尖圆”则区别了两种不同程度的圆。
⑵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
明确:用“现在知道的”加以限定,使说明更加客观、准确,因为“13种”仅是从目前发现的文献来判断,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⑶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明确:用“大多数”限定范围,不排除特殊情况,使说明更客观、准确。
2.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词的运用上,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 “重达四五十克”等等。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
七、总结写作特点
1.条理分明,层次清楚,结构严密,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2.引用诗文,生动形象,富于文采; 3.事实确凿,数字具体,科学性强。
八、拓展阅读
白居易《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九、课堂小结
1.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
2.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培养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学习说明文的重要导向。
十、布置作业
1.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出产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
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加以介绍;妥善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写作顺序;运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有意识地打比方、作引用,使文章通俗生动。
2.积累并尝试背诵下列古诗文:苏轼《惠州一绝》、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白居易《荔枝图序》、陈辉《荔枝》、宋徽宗《宣和殿荔枝》、文徵明《新荔篇》。
第四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特点,理解说明文的顺序;
2、理解科学小品是一种用文学来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
3、体会作品中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文学性。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按要求筛选信息,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
2、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3、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看一组有关荔枝的图片,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今天,我们来走进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科普小品文《南州六月荔枝丹》。二.作者及解题:
1、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2、“南州六月荔枝丹”语出明朝陈辉的《荔枝》。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三.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朗读黑板上的几个词语
红缯紫绡醴酪龟裂粗糙绛囊果脐贮藏枕藉吹嘘萌蘖啖
2.快速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介绍了荔枝的哪些内容。注意每段的关键句子,找出关键词来归纳。„„
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引出话题,总领全文 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荔枝的生态 壳膜:白色
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第三部分:荔枝的生产 产地:中国南部
果谱: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移植: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
产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3.分析课文是按何种顺序进行说明的。明确: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文章?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 „„
《南州六月荔枝丹》科技小品(科普小品)
2.这篇文章主要从多个方面介绍了荔枝的生态和生产,由主到次,有实到虚,给我们留下来一个荔枝知识的整体形象。
其实我们学写文章,就要采用这样的顺序。
比如我们写一个艺术品,我们可以介绍它的来历,形状,特点,功能以及我与它的关系,这样由表及里,从主到次的介绍往往既使文章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又会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
比如我们写一个小动物,我们可以介绍它的颜色,形体结构,价值以及我与它的关系等。3.第三,不管说明文还是其他文章,一个好的题目也是什么重要的。下面我们来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荔枝的,作者为什么不以“荔枝”为题目,却要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目? „„
南州,交代荔枝的产地;六月,交代荔枝成熟期;丹,红色,交代了成熟荔枝的颜色。短短7个字,写出荔枝的产地,荔枝成熟的时间和荔枝鲜明的色泽;
又是引用明代陈辉的《荔枝》诗,使文章富有了诗意的美;更重要的是这个题目与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相一致,都显得生动、活泼。
二.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前面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分析了文章的说明顺序。作为一个研究语言的文科学生,我们更要紧的是研究文章是怎么说的,是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说明的目的的。恰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能使文章准确、形象、生动。
1.本文涉及到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相关的句子验证? „„ 明确:
一是举例子,有历史的,有现实的,也有来自调查材料的。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一些稀奇的品种,如„„‘龙牙’,„„‘珍珠’。”等。
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
二是打比方,在生动的比喻中寄托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三是列数字,准确、科学。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
如: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作用:准确、客观、具体„„)四是画图表,形象、生动,直观。
五是引用,有故事、史料、诗文,共征引资料二十余条,从唐宋明清至今。2.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看看课文的引用说明。
这篇文章的文学性很强,主要是体现在大量引用古代诗词典故上。下面我们找一些这样的例子,说说作者引用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
(1)诗歌散文 白居易《荔枝图序》、郭明章《荔枝》、邓肃《看荔枝》、徐勃《咏荔枝膜》、杜牧《过华清宫》、宋徽宗《宣和殿荔枝》、文征明《新荔枝》、苏轼《食荔枝》、陈辉《荔枝》(2)史书记载
南越王向汉高祖进贡荔枝;《三山志》(3)科学专著
《四川果树良种图谱》、《中国果树栽培学》、蔡襄《荔枝谱》、陈鼎一谱 „„
引用的作用:
(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
(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
(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附与课文相关的诗文:
1、明朝陈辉《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
2、徐勃《咏荔枝膜》: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3、白居易《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三.小结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四.作业
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出产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力求写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加以介绍;妥善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写作顺序,写得简单明了,有条不紊;运用说明、描写等多种手法说明事物,有意识地打比方,使文章通俗生动。
第五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
酒泉职中 刘德林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筛选信息
2、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概括要点,编写内容提纲。
2、比较阅读:作者对《荔枝图序》作了哪些更正和补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见荔枝是珍奇异果。请见过荔枝的同学举手,请吃过荔枝的同学举手。看来同学们既吃过荔枝又见过荔枝,下面我请几位同学介绍一下荔枝。(同学发言后)他们介绍的准确不准确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来认识荔枝。(书写课题)
二、达标导引
(一)题解“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作者简介|:贾祖璋,浙江海宁人,生于1901年,著名生物科普作家。自1921年起,60多年中他创作了许多科普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他创作、编著、翻译了20多种科学知识读物。他最擅长写生物小品,是我国老一辈科普作家中劳绩卓著的一位。科学专著有《鸟类研究》、《普通类》等。收入中学课本的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均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二)整体感受
1、仔细阅读本文,体会科学小品的文艺性和文学笔调。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诗文来说明。
3、本文是怎样虚实结合的?
4、画出本文的结构。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 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烟起貌)莆pú(福建莆田县)词语补释: 龟裂: jūnliâ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幅员: 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 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不了了之: 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个): 了结、结束。逼真: ⑴极象真的;⑵真切。绚丽: 灿烂美丽。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造化: 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三)再读课文,概括要点,编出内容简纲(可制成图片)(四)熟读《荔枝图序》,比较课文有关内容作者作了哪些更正和补充。
三、布置作业:
1、课后(2)、(3)
2、让学生组调查一种植物,查阅有关资料,观察实物,写一篇科学小品,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归纳写作特点,交流小论文。
一、复习提问: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组织材料的?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荔枝果实的?
二、达标导引(一)归纳写作特点:
1、按照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组成部分及有关问题确定说明顺序。具体说,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见上表)
2、说明事物时,注意准确性与科学性。
(1)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有关历史事实)和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
例:为了说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科学性,在第三自然段里,除例举荔枝成熟后都是红色的一些事实和古人有关的诗句外,还举出了它的成熟期不论在广东还是福建都以七月为盛期的事实(“南州六月”系指农历而言,指阳历七月)。这些都足以说明陈辉这句诗有其充分的科学依据。
介绍荔枝的重量(第五自然段),列举了好几种不同的数据,有的来自实地调查,有的则引用有关文献资料,足见其轻重因地而异,介绍真实、全面、不容置疑。
2、既重视引用古代有关荔枝的知识作为依据,又注意纠正其不确切的地方。
例: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话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壳如红缯”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绡”的形容则“是把壳肉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3、恰当地引用古代诗文。
课文中大量引述古代关于记述荔枝的诗文,达十二处之多。这样引用: 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二)分组交流小论文,然后每小组推荐两位全班交流。
三、布置作业:练习册第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