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龙江省五常市牛家满族镇申报国家第三批试点城镇材料[本站推荐]
黑龙江省五常市牛家满族镇申报 国家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的材料
五常市发展改革委 二〇一一年九月
五常市牛家满族镇基本情况
牛家满族镇地处五常市最北段端,东临阿城、西接双城,距哈市仅39公里,辖区总面积206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69个自然屯,人口454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590人,非农业人口2850。现有耕地面积24万亩,林地2500亩。
2010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3.8 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45亿元、牧业产值0.57 亿元、工业产值2.0亿元、劳务及其他产值0.35亿元、农民人均村收入9217元。财政收入1100万元。
牛家满族镇建设发展思路
我们在省和哈市实施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的引领和带动下,抓住哈市南拓的有利契机,特别是在五常市委市政府在牛家设立工业园区、又被纳入哈南工业新城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机,党委和政府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建城、兴工、促农、强镇”的发展战略,确定了“立足本镇、服务园区、面向哈市、放眼未来”,在五常市范围内要达到“速度最快、力度最大、标准最高”的建设思路,我们的近期目标是:在决不放松农业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前提下,举全镇之力,高标准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区,实行小区开发,建一区、成一区,漂亮一处、美观一处;长远目标是要在十年内把牛家建设成“开放包容、特色鲜明、现代时尚、充满生机”的现代化小城镇。
五常市牛家满族镇改革试点方案
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三批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结合牛家满族镇的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指示精神,以打造哈南明星城镇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更大气魄加大投入,以务实高效的工作态度,推进城镇发展改革试点,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文明新牛家。
二、基本情况和有利条件
牛家满族镇地处五常市最北段端,东临阿城、西接双城,距哈市仅39公里,辖区总面积206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69个自然屯,人口454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590人,非农业人口2850。现有耕地面积24万亩,林地2500亩。
2010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3.8 亿元,同比增长10 %。其中:农业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9 %;牧业产值0.57 亿 元,同比增长10%;工业产值2.0亿元,同比增长12%;劳务及其他产值0.35亿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村收入9217元,同比增长25%。
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加速推进的历史阶段,深化小城镇改革发展,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小城镇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积极推进小城镇的改革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小城镇发展空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集聚,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推进体制改革创新,推动试点镇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牛家满族镇镇进行小城镇改革发展,有很好的有利条件,一是地理位置优越。牛家满族镇是五常市的北大门、哈市近郊,是哈大齐工业走廊最南端,处于哈市南拓战略覆盖范围之内,得到哈市高度重视。二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到2010年达3.8亿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1200万元。三是经济结构调整成果显著,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四是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成为牛家的发展引擎,已入住园区的近百家企业对城镇发展形成巨大推力。五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对居住环境、条件都产生更高的需求。
三、总体发展目标
按照“建城、兴工、促农、强镇”的发展战略,“立足本镇、服务园区、面向哈市、放眼未来”,在决不放松农业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前提下,举全镇之力,高标准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区,实行小区开发,建一区、成一区,漂亮一处、美观一处;要在十年内把牛家建设成“开放包容、特色鲜明、现代时尚、充满生机”的哈南明星城镇。
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城区面积扩大到五平方公里左右,城镇居民要达到五万人左右。工农业总产值实现1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5000万元,城镇人均纯收入15000元。城镇道路环境极大改善,道路硬化率100%;镇区路灯亮化率100%;人居环境极大改善,人均绿地面积5平方米;健全各种保洁服务系统,建设多功能休闲娱乐广场;自来水普及率 100%,居民达到100%安全饮水;为学生提供现代化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升学率达到100%;城镇居民养老和医疗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镇参加养老保险率95%,新农合参合率99% ;电话普及率95%,有线电视普及率98%。
四、发展改革重点项目
(一)高水平建设新老城区、拓展城镇发展空间(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辟建城镇道路5条,即南二道街东西贯通、风情园南路东西贯通、学府路东西贯通、铁路街南北贯通、科家北路东西贯通,这五条道路总长5000米,全部实现硬化,硬化面积75000平方米,投资450万元。安装路灯50盏,投入资金20万元;栽种绿化树5000株,投入资金30万元。二是建设自来水厂一处,铺设地下管网20千米,规模要满足牛家十年内的发展需求,总投资600万元。三是投资2000万元初步完成五平方公里内的地下排水工程和污水处理厂建设。(2)拓展城镇发展空间。一是规划建设政新新型社区。以政新村为核心,建设中心区,包括牛家、政富两个村组建而成,预计人口规模可达10000余人,大力发展商贸服务、金融服务、文化会展、商业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建成牛家对外的物流及交通枢纽、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和综合性中心商业区。二是规划建设新友新型社区。合并石羊、新友七个村屯,预计人口规模5000余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休闲健身、生活居住等为一体的,配套设施完善的大型住宅生活区。三是规划民旗社区。把兴山、兴福、兴富三个村合并迁出到这一社区,预计人口规模将达到12000余人,配套相关基础设施,加快村庄合并,建成集生活居住、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居住生活区。
(3)突出民族特色景观。按照建设哈南明星城镇的定位,加强民族特色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一是加强华雨路民族风情大街的开发建设,高标准建设民族特色景观和城市展示景观。华雨大街从隆盛门到火车站1.2公里,两侧所有的商服全部统一成独具民族风情的仿古建筑,商铺匾额统一定制,要配有满族文字。二是借助满族发祥地的传统优势,深入挖掘京旗文化,开发建设御花园遗址、兴隆寺、石羊、狐仙洞等旅游景点,弘扬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成旅游名胜景区。三是完善嘉馨园满族一条街的建设,发掘满族传统美食和小吃,打造特色街区。
7(4)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加快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为重点,全面落实惠农强农各项政策,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社区服务,提高农民的居住和生活质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等值化步伐。一是深化农村改革。在稳定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加快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重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大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农村承包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的改革,提高“三农”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农村征地制度,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农业保险机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二是改善农村环境、改善居住条件。不断完善社区(农村)路网、给排水、供暖、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大力开展以保洁、拆违、治乱、整新、增亮、添绿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容貌整治工作,完善农村环境卫生设施,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三是完善公共服务。按照建设新型社区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调整优化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形成城乡联网、设施共享、服务功能一体化的格局,使更多的农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积极落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各项惠农政策,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提升城镇发展的承载能力(1)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大力发展“四瓜”种植业。大力发展 “四瓜”种植业。把“四瓜”种植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到2015年“四瓜”种植面积要达到3万亩,实现增收8000万元。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产业。以常庆乳业为依托,引导广大农户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到2015年达到3万头,实现奶牛业产值1.9亿元。三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业。加强对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本领。每年转移劳动力12220人,实现收入2亿元。四是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种植业。2015年全镇绿色蔬菜种植面积要达到 1万亩,实现增收 3000万元。
(2)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一是培育高技术产业。以火龙神药业为突破口,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投资5000万元的新型材料项目建设,力争在新型材料上取得突破,打造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在谈项目尽快上马。三是扶持现有工业企业发展壮大。冲压摇臂轴厂、汽车材料锻造厂、超硬材料厂等要扩大生产规模,产值、利税要有大幅度提高。
(3)大力发展辅助产业。一是充分挖掘生态旅游景观潜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旅游业建成一业带多业的新兴产业。重点是结合城镇建设,抓好御花园、兴隆寺、狐仙洞、石羊等景区开发工程建设,建设休闲、娱乐、健 9 身的重点旅游地。同时加大旅游宣传,扩大景观影响力,积极吸引外地游客旅游参观。二是大力推进商贸、餐饮等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满足城镇扩张和园区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的需求。三是发展物流、交通、通讯、金融、等相关产业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畅通发展通道,提升城镇综合品位和承载能力。
(三)实行富民强镇,发展富民工程
坚持实施富民战略,把富民作为各项工作根本落脚点,加快实施富民强镇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力争到“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
(1)大力民营经济。把自主创业作为富民的根本,积极搞好农民创业培训,为农民提供创业信息,鼓励全镇居民勤劳致富、创业致富。积极扶持和推进云芳绿色等民营企业发展,不断扩大民营经济发展规模。认真落实国家、省、哈市和我市关于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定,完善各项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降低准入门槛和投资成本,切实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的矛盾。
(2)推进实施技术培训。一是大力发展惠农班。认真落实和实施农民工免费培训工程,鼓励农民工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让所有有劳动能力的都有一技之长,建立“培训-认证-就业”相衔接的机制,提高创业和就业技能,靠创业和就业增加收入。力争到“十二五”末,各类专业 技术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0%以上。二是学以致用,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开放公益性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努力增加就业人数,积极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劳务输出,靠工资性收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完善各种保障体系。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一是按照全市的有关政策,严格执行住房拆迁补偿和征地补偿的规定和标准,确保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所有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失地农民保险范围,确保农民失地不失收。二是落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扩大保险覆盖率,力争到“十二五”末,所有应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都参加养老保险。三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扩大力度,足额报销医疗费用,不断扩大参合率,力争到规划期末,农民参合率达到100%,确保农民病有所医,彻底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四是认真做好农村低保工作。按照上级有关规定,认真落实有关农村低保、城镇低保的相关政策,不断提高供养标准。扎实做好农村五保工作,确保老有所养。五是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以保障基本生活为原则,积极开展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各类救助活动。鼓励社会互助和对各种公益事业的赞助,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四)全面发展各项公益事业
(1)促进教育全面发展。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一所能容纳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的寄宿制学校,全面提高农村办学条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和管理队伍,提高教育质量。严格落实免费十二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帮助农村贫困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确保不出现因贫辍学的现象。
(2)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强乡村卫生院建设,切实提高医疗卫生整体服务水平,满足农民日常医疗、保健和农村防疫灭病的需要,改善农民群众的就医条件。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配合搞好医疗体制改革,注重维护群众利益,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医疗服务队伍、卫生监督队伍建设,积极争创先进卫生城镇。
(3)发展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加强镇文化馆建设,推进农村书屋建设。以村文化广场为基础,不断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改革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传统陋习。积极推进有线电视入村入户和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不断完善农村体育设施,努力构建全民健身体系。
12(4)不断加强人口管理。加强对人口布局的合理引导,引导农民入社区、入城镇集中。认真宣传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老年人、残疾人事业。普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维权力度。
(5)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农村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作用,为加快发展凝聚更为广泛的社会力量。坚持依法治镇,广泛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提高政府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全民法律素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依法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促进基层依法治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在体制、制度、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强化监督约束机制,提高廉政建设的整体功能。
(6)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宣传和弘扬先进人文精神,树立新时代社会主义新风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广泛深入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和综合素质。以开展各类社会信用活动为基础,以建立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培育信用服务行业为重点,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带动作用,逐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
(7)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以深化“平安牛家”创建为主线,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的工作新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及时合理地处理好群众反映的问题,积极预防、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巩固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衔接制度,形成整体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调解”格局。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实施步骤
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思路,牛家满族镇小城镇改革发展主要分三个阶段有序进行。
(一)动员规划阶段(2011年-2012年)。一是2012年上半年以前要完成整体建设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二是科学制定年度投资及建设计划,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的建设;三是启动村屯撤并工作,编制新型社区规划,为下步工作打好基础。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2014年)。到2014年底一是完成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承载力。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有序进行,特色产业优势凸显成效,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二是基本构建成试点小城镇框架,框架内主要交通道路、排水和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三是进一步创新试点小城镇建设体制机制,日渐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缩短城乡差距,农村人口自愿、稳步、有序向镇区聚集。
(三)发展提高阶段(2014年-2015年)进一步完善城镇建设项目,推进社会经济结构转变,消除阻碍城镇化进程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六、主要措施
为完成城镇发展建设试点的各项工作任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
按照省、市、关于加强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工作要求,成立了牛家满族镇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领导组织。书记、镇长任组长,副职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二)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浓厚氛围 强化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意识,提高广大党员群众的素质。深入宣传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重要意义和在城镇发展改革试点中出现的先进典型,营造声势,鼓舞士气,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关心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真正为推进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做出更大贡献
(三)与工业园区建设通力配合,实现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全面开花结果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服务于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积极与建设、规划、交通、电力等部门沟通协调,确保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四)积极争取城镇发展建设试点扶持政策
努力抓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的同时,申请国家、省、市各部门关于城镇发展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希望能够得到国家、省、市各部门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努力将牛家满族镇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哈南明星城镇。
第二篇:牛家满族镇关于学习贯彻五常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情况汇报
牛家满族镇关于学习贯彻五常市第五次
党代会精神情况汇报
中共五常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大会提出了“依托哈尔滨、打造新五常”的总体发展战略,明确了今后五年全市工作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战略措施,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以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只争朝夕的拼搏干劲,务求必胜的雄心壮志,全面建设生态之城、创业之城、活力之城、宜居之城,为实现富民强市新战略而努力奋斗!市第五次党代会结束后,牛家满族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将会议精神传达落实到实处,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学习落实情况
市第五次党代会结束以后,我镇党委先后组织召开了党委会、全体镇干部会、村两委干部会等三个层面的专题会议,以最快的速度将会议精神传达到每位班子成员、每个基层党组织、每位党员群众,全镇上下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统一,发展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发展思路
1得到进一步明晰。
11月27日,我镇召开党委会议,统一思想,认真学习姚书记所作《依托哈尔滨、打造新五常,为实现富民强市新战略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深入领会这次党代会的精神实质,决定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火热的激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市第五次党代会各项任务上来,确保我市未来五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11月28日,我镇召开全体镇村干部会议,专题学习贯彻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镇党委书记刘凤林在会议上要求,要把深入学习贯彻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作为政治任务紧紧抓实抓好。一是在认真学习原文上下功夫,通过原原本本的学习,深刻领会和把握精神实质,力求内化于心。二是在提升学习效果上下功夫,创新学习方式,开展交流研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三是在结合实际、推进工作上下功夫,把学习讲话精神与谋划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11月29日,我们借全镇人大、政府换届之机,又带领全镇人大代表认真学习了党代会精神,并结合换届对我镇未来的发展、建设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谋划。
二、牛家镇今后五年的发展方略
市委在第五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致力于打
造全省一流工业园区,坚持牛家工业园区与牛家镇统筹规划建设”,这是对牛家镇的高度重视,必将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形成巨大的发展动力。为此我们对今后五年的工作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发展方略。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城、兴工、富农、强镇”的发展战略,“立足本镇、服务园区、面向哈市、放眼未来”,举全镇之力,高标准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区,把牛家建设成“开放包容、特色鲜明、现代时尚、充满生机”的五常北部新城、哈南名镇。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城区面积扩大到五平方公里左右,城镇居民要达到五万人左右。到2016年,工农业总产值实现1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5000万元,城镇人均纯收入15000元。城镇道路硬化率100%;镇区路灯亮化率100%;人均绿地面积5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100%;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建设多功能休闲娱乐广场;城镇居民养老和医疗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镇参加养老保险率95%,新农合参合率99% ;电话普及率95%,有线电视普及率98%。
围绕上述目标,今后五年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高水平建设新老城区、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辟建城镇道路5条。二是建设自来水厂一处,铺设地下管网20千米,规模要满足牛家十年内的发展需求。三是投资2000
万元初步完成五平方公里内的地下排水工程和污水处理厂建设,为牛家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2)突出民族特色景观。按照建设哈南名镇的定位,加强民族特色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一是民族风情园所有的商服全部统一成独具民族风情的仿古建筑,商铺匾额统一定制,要配有满族文字。二是借助满族发祥地的传统优势,深入挖掘京旗文化,打造成旅游名胜景区。三是完善东方路满族一条街的建设,发掘满族传统美食和小吃,打造特色街区。
(3)拓展城镇发展空间。一是规划建设政新新型社区。二是规划建设新友新型社区。三是规划东部社区。四是整合西北社区。
2、构建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1)、大力发展“四瓜”种植业。把“四瓜”种植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种植标准,加强种植培训。
(2)、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到2016年要实现奶牛业产值1.9亿元。抓好养猪、养禽等畜牧业的发展,全镇畜牧业产值争取实现2.5亿元。
(3)、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业。要以市场用工为导向,加强对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我镇劳动力就业本领。全镇计划每年转移劳动力15000人次,实现增加收入2亿元。
(4)、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种植业。绿色蔬菜种植面积要达到 5000亩,实现增收1000万元。
3、抓好招商引资,实现工业强镇
(1)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工业强镇步伐。
(2)扶持现有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3)大力发展辅助产业。
4、全面发展各项公益事业
(1)促进教育全面发展,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
(2)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3)发展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加强镇文化馆建设,推进农村书屋建设。
(4)不断加强人口管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要控制在3‰以内。
(5)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第三篇:若羌县若羌镇申报第三批全国城镇改革试点材料
若羌县若羌镇申报第三批全国城镇改革
试点材料
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部署,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探索中心城市和小城镇践行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途径,根据《关于报送第三批全国城镇改革试点材料的通知》(巴发改明电[2011]18号)要求,借鉴先进地区的试点经验,结合若羌镇实际,特编制本申报材料。
一、试点镇概况
(一)基本情况
若羌镇位于县境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南缘,阿尔金山北麓冲积扇中部,北接铁干里克乡驻地,东与铁干里克乡萨依巴格村,果勒吾斯塘村、博斯坦村相邻,西临若羌河,南面是阿尔金山北麓山前冲积戈壁地。若羌镇冬季寒冷,夏季酷热少雨,风大尘多,日温差悬殊,属典型的大陆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年均气温11.5℃,年平均无霜期197天。面积28平方千米。下辖3个社区,镇人民政府驻建设路。镇区呈正立的瓶形,有胜利路、团结路、环城西路、建设路、文化路等主要街道。有3条公交线路,通往青海、库尔勒、且末及各乡镇主要居民点的客运班车均由此经过。
(二)历史沿革
若羌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若羌镇以若羌县而得名,1984年正式设立若羌镇。
(三)人口现状 全镇总人口9450人,其中维吾尔族3969人,汉族5284人,还有回、蒙古、满等民族。
(四)工业现状
若羌镇现有一个农副产品加工园,主要以红枣精深加工、棉纺、农产品物流、建材销售为主,辖区内便利的交通优势正在凸显,前景广阔。若羌金丰源纺织有限公司棉纺6万锭项目、新疆楼兰枣业有限公司5万吨红枣加工工业园一期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中。
(五)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镇区内供水工程全面实施,新建自来水厂及完成管道安装,镇区已全部贯通自来水。街区景观得到改善,主要街道两侧新建了高层商业楼,全部街道都安装了路灯。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和冬季集中供热。镇区绿化逐步开展,全部种植了树木花草,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获得“全国绿色小康县”、“自治区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镇容镇貌焕然一新,小城镇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六)道路交通
若羌镇自古以来就是内地通往中亚和新疆通往内地的第二条战略通道,是315国道进入新疆的门户,218、315国道在此交汇,218国道向北边接南疆重镇库尔勒,经伊宁到达霍尔果斯口岸;315国道向西经且末到达喀什,向东经青海、四川到达广西出海。目前218、315国道已全线改造完成,青新铁路库尔勒经若羌到格尔木铁路建设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随着境内国道相继改造和青新铁路的建设,若羌镇作为新疆东联西出和塔里木盆地东部枢纽重镇地位将日益凸显。
(七)公共设施 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迅猛。全镇目前共有中小学3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县直小学1所、县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2799人。全镇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新建了县人民医院,更新了医疗设备,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建了博物馆、体育馆及文化广场,并在两个广场安装了电子大屏幕。
(八)第三产业
近年来,全县随着种植红枣带来的经济效益,若羌镇商业得到飞速发展,已成了物流集散中心。旅游业蓬勃发展,若羌镇地处沙漠边缘,民族风情浓郁,现已成为旅客开展罗布泊、阿尔金山探险游的中转站。镇区内新建了多家宾馆及商业门面开发。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镇人民的艰苦奋斗,目前形成了以商品零售为主,农业、工业蓬勃发展,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的经济格局。
(九)具备的优势
若羌镇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状况具有明显优势:
一、农业发展态势良好。2007年以来,若羌镇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狠抓红枣林果、发展农区畜牧、提高粮棉品质、辅以瓜果蔬菜”的农业发展思路,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小麦、棉花新品种和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100%,红枣面积达1172亩。
二、基础建设力度加大,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坚持以规划为龙头,高水平实施了若羌县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工作,县城规划区由5平方公里扩大至20平方公里。重点实施了天然气入户、垃圾及污水处理、县城道路改造等工程建设,城乡功能不断健全,城市承载力显著提升,为建立副中心城市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三、社区功能逐步完善,社会管理全面加强。社区建设明显进步,居委会的功能逐步完善,地位不断提高,作用得到突现。社区班子得到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社区党支部为事业核心的“领导层”、以社区居委会为办公机构的“执行层”,社区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制度性有了明显增强。各社区坚持创新开展工作,深化对低保人员的调查摸底、实行动态管理,扎实开展就业培训、扶贫帮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服务管理工作。
四、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日趋改善。大力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开展各种庆祝和纪念活动,全镇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各社区卫生室硬件设施进一步加强,灰质炎、宫颈癌等常见病筛查力度加大,广大居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五、社会秩序平安稳定,三个文明整体推进。广泛开展平安单位、平安机关、平安校园和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了“平安若羌”建设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实行“综治、信访、司法、调解”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成效显著,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应急民兵等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全镇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发案率得到有效控制。
六、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施政水平明显提高。努力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着力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完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行政决策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改革试点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臶,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枣业富民、矿业强县、生态立县、文化塑县”战略,加速推进中心城镇化建设进程,努力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的新型社区,为实现“若羌率先发展年”目标和率先建成巴州副中心城市奠定基础。
(二)奋斗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更加健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建设文明和谐巴州副中心城市取得初步成效。
(三)具体措施
1、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打造巴州副中心城市。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关于“若羌率先发展年”各项部署要求,并以此为契机,深入配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打造“一主两翼一带”的城市发展布局。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公园绿地、环城绿化带、居住区绿地,大力开展庭院绿化活动,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县城。积极推进“扩城聚人”,加大县委关于放宽购房、落户、臵业等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吸引农民和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在县城安家立业。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居民生活同质化。配合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各类专业市场建设,构建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南疆地区、青海、西藏”的物流集散地和配送网络,打造南疆重要的物流集散地,率先建成巴州副中心城市。
2、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提升社区为民服务水平。一是加强社区“两委”班子和队伍建设。社区队伍是社区管理的直接承担者、是社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肩负着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服务居民的重要责任。要通过向社会招聘、从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军人中选聘等措施,不断壮大社区力量。大力选拔政治上坚强、宗旨观念强、创新意识强、带头能力强的优秀青年作为社区后备干部人选,着力改善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结构,提高社区班子的整体素质。
二是创新社区服务方式,拓宽社区服务领域。继续加强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建设,巩固文化社区星级便民服务大厅成果,力争团结、胜利社区创建成“星级服务大厅”。积极探索社区管理长效机制,把提高服务群众工作水平、改善民生、维护稳定贯彻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始终,继续强化“五百”服务、“四知四清四参与四报告”、“四进居民户”等活动,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加强社区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搞好小区环卫综合整治,优化人居环境。
三是不断强化社区阵地建设。加快推进团结、胜利两个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重新规划建设,同时设臵规范的“一站式”服务大厅,配齐办公用具。积极向上级争取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改善现有社区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为社区每名工作人员配齐功能相对完善的办公设备,并逐步建立标准文化室、卫生室,配备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器材。全力改善社区环境,每年春季开展社区植树种花活动,将社区打造成居民温馨之家。
四是建立和完善社区组织网络。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建设,横向加强驻社区单位的联系,建立以党建联席会议为平台的沟通协调机制,积极推动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开展志愿服务,增强驻社区单位的共建合力。完善居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居民代表大会为载体,纵向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五是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事业,繁荣社区文化。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发掘民间艺人和艺术题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注重活动的经常化、系统化和长效化,着力构建服务群众方式灵活、务实管用,开展活动各具特色、争奇斗艳的新平台、新机制。用好用活党的相关方针政策和社区各种宣传平台,深入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社区成员的社会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
3、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巩固和完善城镇就业援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及政府补助标准,全面推行城镇未参加养老保险集体工参保工作,力争实现全覆盖;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社会就业。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三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地方特色产业、农民外出就业和创业等,大力实施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确保城镇居民收入的持续大幅增加;进一步落实小额创业贷款、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确保实现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目标;注重抓好党建带科协建设工作,务求科技、科普在居民群众增收致富中发挥领先作用;三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全面实现十五年免费及义务教育,“双语”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5%,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完善教育基础设施,配合教育部门,完成河北邢台援若“双语”幼儿园建设;四是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贯彻“一法四规”,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五是继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活跃居民文化生活。依托县体育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完善各社区群众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加大对社区“四支队伍”的扶持力度,形成比较完备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六是做好武装、工、青、妇等工作,完善民兵队伍建设,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开展“双拥”活动,强化妇女、工会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4、强化稳控机制,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一是不断强化镇、社区综治组织体系建设,在全镇形成综治成员单位横向协调,各方面衔接互动的组织、运作体系;二是加强综治工作中心建设。按照“合力更增强、办事更方便、信息更灵敏、防范更有效、工作更落实、群众更满意”的目标,把中心建设成统筹落实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社会管理各项措施的大平台,真正做到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管理联建;三是进一步规范“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和辖区人口“四类管理法”,加强情报信息网络建设及房屋出租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确保常住人口管得实,流出人口管得好,流入人口管得紧;四是加强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明确党组织领导责任,配强工作力量,保障工作经费,严格落实“两项制度”(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联系清真寺和定期与宗教人士谈话),强化对“四类人员”的帮教转化工作;五是狠抓安全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活动,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监督检查,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六是积极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完善深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完善三级排查调处工作网络,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确保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七是认真落实维稳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完善治安防控、事故防范、维护社会稳定及突发性事件处臵等长效机制,加强反恐维稳防控工作的检查督察,落实责任追究;八是进一步加大对全镇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控网络投入力度。
5、加强四个文明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使全镇群众素质和文明程度与全县的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发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及“创先争优”活动的载体作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及“互帮互助互信互爱”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全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提升城市形象。结合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的工作要求,牵头建设、城管、卫生、工商、环保、公安等部门,深入开展对农贸市场、建筑工地、老旧居民区等重点、难点区域的环境专项整治。充分发挥社区紧密联系群众的优势,加大对创卫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居民文明卫生意识。
6、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服务百姓的能力。
一要更新思想观念,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思想基础。2011年是州委确定的“若羌率先发展年”,也是县委确定的“效能建设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镇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和艰苦创业的意识,树立敢于突破、敢于担当、敢于争先的精神,树立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理念,彻底打破传统旧习,破除狭隘观念,转变工作作风,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以坚定的信心、决心和创先精神推动全镇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
二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执政能力和水平。主要是加强领导班子驾驭全局、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和水平,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提高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等方面的能力,建成一支政治上坚强有力、抢抓机遇上先人一步、机制创新上快人一拍、工作措施上高人一招的高素质领导班子。
三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要以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思想解放不够、为民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为重点,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群众,扎实工作,真抓实干,努力把跨越发展、创先争优的目标变为具体行动、实际效果;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在全镇范围内兴起比发展、比服务、党员干部比贡献的良好氛围,切实按照“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四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体制,增强镇党委对社区组织和居民社会事务的调控力。大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等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科学制定党员发展规划,注重把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带头能力强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完善社区党组织和干部绩效考核机制,规范公益性岗位人员报酬正常增长长效机制,稳定社区干部队伍。建立健全社区“两委”干部的激励、保障和监督约束机制,全面在社区推行以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居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组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五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要以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为重点,切实加强党章和法纪教育,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围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要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督促广大基层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三、发展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
(一)推进发展规划创新
一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优秀人才、紧缺人才,在工资待遇、职称聘任方面实行特殊优惠,可突破原有的聘任办法,增设岗位,扩大镇政府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
二是编制好城镇体系规划,使小城镇在空间上有合理布局,在数量和发展方向、发展规划上有科学预测。
三是组织编制好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深度分别要达到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要求。小城镇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突出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各具特色。
(二)完善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 一是将外来或者长期在本镇居住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范围内,完善全镇供排水、垃圾处理、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送电影到工地活动,满足农民工在休息期间的文化、娱乐需求。
二是修建公共租赁住房,住房内实现水电气通畅,以较低价格出租给农民工居住,并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居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放宽落户准入条件,促进人口向试点镇聚集,做好人口聚集规划。加快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和鼓励农民工、外来人口及本镇农业人口进入小城镇安居创业,提高小城镇城市化水平。
(三)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一是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使之真正成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切实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提高建设标准和起点,启动一批具有基础性、拉动力的城镇建设项目,建成城镇整体框架,以此吸引社会投资,加快推进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步伐。
二是逐步完善城镇供水、供电、排洪、排污、道路、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是重点支持农副产品加工园内企业建设,为做好企业后勤保障,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需求。
四是完善镇区内商业网点的布局,使部分商业功能有计划地向园区周边转移,进一步提高商贸区的服务功能和档次水平。
五是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完善蔬菜仓储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物流业,形成农、工、商贸、服务业一体化建设格局。
(四)健全政府管理体制 一是按照“转变职能、精简高效”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试点镇可在人员编制限额内,根据实际需要设臵机构和配备人员,并按工作需要增加领导班子职数配备。
二是镇内的有关审批事项可接受县级相关职能部门的委托,由镇行政服务中心负责办理。办理完后报相关职能部门备案,县相关部门负责指导、督促和检查。
三是加大对试点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将农民工公共服务支出纳入政府预算内支出,根据实际财力的增加逐步提高增长比例,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政权建设的投入。
四是利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土地增值收益筹集建设资金,扩大试点镇的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实行土地行政许可制度,推进招拍挂方式供地。镇政府受县政府委托对建设用地实行初审并有确定建设用地选址、规划、用地指标自行调剂权限,增加用地指标。
五是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坚持走合作化道路,采取合股、合租、合作等形式,以开发带就业,使土地向产业集中。
第四篇:新集镇申报第三批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新政字[2011]
号
关于申报第三批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的报告
县发改委:
我镇位于凤台县西部,距离凤台县城16.5公里,辖20个行政村,总人口愈7万人,行政区域面积66.95平方公里,是全县镇域面积较大的乡镇之一。新集镇作为全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本着“以商促镇、以路扩镇、以市兴镇”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镇域经济。2010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58亿元,增长450%;财政总收入完成8430万元,是上年的4.5倍;全年招商引资4.5亿元,为上年的4倍;农民纯收入6520,比上年增长10.1%。
为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尽早实现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推进全镇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使广大人民充分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特申报第三批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
特此报告
附件:新集镇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二Ο一一年九月十日 新集镇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根据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要求,现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新集镇位于凤台县西部,距离凤台县城16.5公里,辖20个行政村,总人口愈7万人,行政区域面积66.95平方公里,是全县镇域面积较大的乡镇之一。新集镇作为全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本着“以商促镇、以路扩镇、以市兴镇”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镇域经济。2010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58亿元,增长450%;财政总收入完成8430万元,是上年的4.5倍;全年招商引资4.5亿元,为上年的4倍;农民纯收入6520,比上年增长10.1%。新集镇作为全县发展战略“一主两副”的副中心之一,以煤炭采选、农产品加工、运输服务业为依托,举全镇之力打造综合型、工矿型新城镇。目前,全镇进城经营的个体户和民营业户已达563家,新增注册1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55家,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的农民达1.2万人。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农民新村建设、农民住宅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村镇规划和村容村貌整治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科学规划,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村镇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把我镇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措施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新集镇本着“以商促镇、以路扩镇、以市兴镇”的发展思路,围绕依托矿区建设提升镇域经济力、立足“扩权强镇”推进城镇化建设、挖掘民间艺术彰显文化号召力、实施民生工程增强群众幸福感等具体措施,统筹城乡发展,尽快缩小二元化差异。
1、依托矿区建设,提升镇域经济力
凤台县是我国煤电能源大县,亚洲深井开展第一大县。全县第一座煤矿国投新集一矿座落于新集镇。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依靠有利的政策支持,镇党委、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两型城市”,全力推进“3651”发展工程,以“务实、创新、团结、高效”的新集精神凝聚人、引领人,以“生态、文化、和谐”为发展主题,全力推进全镇经济实现大发展、大跨越。依托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集一矿、安徽楚源工贸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提升镇域经济力,提高人均收入;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特别是凤台惠邦食品有限公司、凤台银柳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等规模工业,为镇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加快省级乡镇工业聚集区建设,为外地企业在新集镇落户,为小型企业在新集发展提供优越的环境。加快实现煤电化、矿山机械、建材、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的“百花齐放”;继续推进煤炭产业链的延伸,利用采煤沉陷区探索新型水产养殖经验。
2、立足“扩权强镇”,奋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城市扩容、品味提升、基础完善、管理人性是新集镇规划城区和经营城市的先进理念。按照以东朱、郭郢、王集、胡马、大庄五村为中心,左集、胡岗为次中心,其他重点村为节点的村镇建设发展思路,努力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生态环境良好,符合新集实际,具有新集特色的村镇体系。加快垃圾中转站项目建设,推进污水处理项目申报进度,明确自来水厂施工周期,借助煤矿的辐射作用,牢牢把握“扩权强镇”试点镇的机遇,奋力推进进城镇化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级绿色生态园林城镇。
3、挖掘民间艺术,彰显文化感召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文化的繁荣也是一个地方的魅力所在。新集镇是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之乡,也是安徽花鼓灯陈氏流派的发源地,利用安徽花鼓灯陈氏流派原始生态村陈巷村打好文化牌。紧紧抓住传统文化优势,以花鼓灯艺术为基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增强群众文化活力,形成全镇群众都学花鼓灯、跳花鼓灯的浓厚氛围。充分展示新集镇靓丽形象及丰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淮河岸边的这支汉民族文化奇葩在新时代的深邃内涵。同时加大旅游业的开发,做到经济、文化两相顾、两促进。
4、实施民生工程,增强群众幸福感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思路,提升标杆,把项目、财力和精力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大力实施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和供养等民生工程是全镇人民共享发展带来的实惠和成果。加快完善农村综合服务机制。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保护地耕作和动植物保护体系,抓好动植物良种创新、疫病防控、农产品加工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加快健全城乡就业创业培训机制。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平等竞争的劳动就业体系,实现城乡劳动者权益同一化。
(三)实现目标
通过实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使全镇贫富差距得到明显缩小,科学发展体制初步建立,基本实现城乡发展规划布局一体化、城乡产业和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建设目标,初步形成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步,到2012年,小城镇规划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村公共基础建设明显加快,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12%,达到730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拉大的势头得到遏制,东朱、郭郢、王集、胡马、大庄五村为中心的区域框架基本形成,左集、胡岗次中心规划落实。
第二步,到2014年,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以煤炭采选、农产品加工、运输服务业等为支柱的第二、三产业比重有明显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全面发展。与县城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
第三步,到2020年,全镇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建立。农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镇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村公共事业全面进步,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形成小城镇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快推进全镇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充分考虑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合理确定区域开发强度。营造与资源要素流动和产业发展要求相衔接的政策环境。贯彻实施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城乡一体规划建设,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协调。完善乡镇、村规划体系,按照本地主体功能定位,统筹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生态环保规划,分区域确定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建设用地标准、投入产出强度、环境保护要求,建立各类规划统筹协调的新机制。
(二)加大老村庄改造力度。在全面完成无形改造的基础上,加快老村庄改造步伐,配套解决好农民身份转变和土地被征用后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将安置新区建设与老村庄改造相结合,将老村庄土地置换和新区建设用地相结合。按村民自治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农村建设,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
(三)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调整、建设、改革、提升”的思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组织实施学校危房改造工程、素质教育推进及质量提升工程、师资素质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教学及实验设备配备更新工程等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和结构调整。将凤台十中打造成为凤台地区硬件设施一流、师资力量一流、学生素质一流的市重点中学。
(四)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减少农民就医自费项目、扩大用药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提高合作医疗统筹层次。通过建立统一的新农合管理制度,加强对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销工作的管理。同时,要扩大新农合覆盖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异地参合、异地结报工作,方便市内跨县区流动人口就近就医。整合城乡卫生资源,搞好区域卫生规划,建立健全镇卫生院为纽带、中心村(社区)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和医务人员互派交流工作,加强农村医疗人员培训和医疗设备投入,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到2014年中心村卫生室达到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标准。
(五)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实施惠民文化体育工程,加强镇、村文化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镇综合文化站及村(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服务功能。支持农民兴办文化演出团队,引导城市文化体育组织到农村拓展服务,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实现广播电视等文化共享服务“村村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支援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事业,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性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信息服务。健全城乡邮政服务体系,在全镇行政村分期分批建立适应当地农村发展水平,满足农民邮政通信需求,配套设置邮政设施能够及时安全接转邮件报刊的新型村邮站,基本实现邮件接转到户,妥投率达到100%。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重点发展一批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切实提高家庭经营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力争到2014年80%的农民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七)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重点河道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完善灌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发展及推广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加快推进各类大中型水利工程更新改造建设,支持引大、引洮工程配套建设,增强抗旱防汛能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小型提灌站、集雨工程、库塘工程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灌溉供水保障能力。
(八)建立新型土地利用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严格执行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和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机制。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稳步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项目实行差异化供地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布局。规范和严格管理农村宅基地,盘活和高效利用宅基地,推广节地型住宅标准,鼓励农村居民自愿联建住宅和相对集中居住。
(九)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监测。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建设工程,加大小舟湾、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力度。建设高效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持续稳定的生态安全体系,逐步形成城镇园林化、通道(水系)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加强污染综合治理,以改水改厕、垃圾集中处理、养殖业废弃物无污染治理、农村沼气建设、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为重点,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推广沼气、秸秆利用等生物质能及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和可再生利用技术,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积极推行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十)加强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以农村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加强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抓住培训、吸引、使用三个环节,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认真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全力抓好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劳动力培训和人才智力援助,强化农村教育、卫生、文化、法律及农业科技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到2012年,力争每年对乡村医疗卫生人员培训一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镇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推进城镇发展改革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真正给予倾斜。设立由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下设办公室,承担城镇发展改革有关工作。
(二)形成改革合力。作为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强力推进”的原则,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打破条块分割,整合各类资源,主动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工作重心,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抓好具体项目、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努力形成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格局。要建立经常性工作沟通机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资金。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群众在决策参与、投资投劳、建设管理和受益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
(三)积极营造氛围。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方针、政策,切实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深刻认识和把握城镇发展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时代性、紧迫性特征,不断消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旧思维、旧观念、旧体制、旧机制、旧办法的束缚。坚持围绕大局开展工作,从既得利益中解放思想,努力以富有时代特征的理念、敢为人先的精神、创业实干的作风,不断把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推向深入。
(四)完善政策保障。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关键是突破现有体制机制障碍。要结合我镇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在切实抓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实施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已经出台的与综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相配套的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在工作中鼓励“大胆想、大胆试、大胆干”,为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镇财政大力支持外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要求统筹安排,为各项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要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争取有关专项政策支持。
第五篇: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由住建部科技部联合启动
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由住建部科技部联合启动
8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启动2014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
两部委联合发文共同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被看作是国家层面部委间协同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质性举措,是在以往各部门分别实施试点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政策及资源整合效果的最新探索。申报期间,两部委将联合组织国家智慧城市专家组,对申报城市进行把关评审,共同决定试点城市名单;省级住房城乡建设和科技主管部门也将协同完成对申报城市的申报组织、初审及推荐工作。
本次申报将不限定申请名额,各省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申报城市推荐,最后由专家组进行综合评审,择优录取。文件要求,申报城市应在明确当地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分析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做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参照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设置项目,将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公共基础数据库和智慧社区纳入重点建设项目,并明确各项目建设运营模式,编写申报书、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和项目投融资方案。
本次申报重点关注申报城市在项目投融资方面的准备情况,将项目资金准备情况列入重要考核指标,对具有良好资金支持的项目将在综合评审中给予加分。
在城市试点之外,本次申报工作新增了专项试点,鼓励智慧城市领域内的行业领先企业或企业联合体在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及典型应用、智慧社区(园区)、城市网格化管理服务、“多规融合”平台、城镇排水防涝、地下管线安全等领域进行专项试点申报。文件要求,申报主体应分析领域发展方向、目标及面临问题,做好专项试点顶层设计,编制专项试点申报书和实施方案。同时,申报项目应具有较好的落地实施效果,在申报时需提供2个以上示范地,保证试点项目质量和示范水平。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于9月底前完成专项申报初审并上报住建部;10月底前,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科技主管部门完成城市试点初审并报送两部委;由两部委组织综合评审。预计于11月底公布本试点名单。
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促进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和服务上的科学发展。住建部将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放在城镇化建设,于2012年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先后公布两批共193个试点。数据显示,这些试点共涉及重点项目近2600个,投资总额超万亿元人民币。科技部与国家标准委也于2013年9月底选择了20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技术与标准试点示范赛文节能
工作。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0个城市政府表达出申报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的明确意向。另悉,为提高我国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平,推进试点城市重点项目建设,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将于2014年8月-10月期间举办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系列培训。第一期培训于8月27日开始,主要为智慧城市申报培训,面向申报本次试点的城市、企业。目前,培训会报名参会城市已超过100个。
赛文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