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京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 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出席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京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 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出席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7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出席会议。
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温家宝在会议上讲话。李克强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胡锦涛强调,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
胡锦涛指出,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跟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世界科技创新格局调整的机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不断扩大的机遇,坚定立足自主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确保国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胡锦涛指出,到2020年,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 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胡锦涛强调,从现在起,到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形势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胡锦涛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6点意见。第一,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新的重大跨越。第二,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推进基础前沿研究。第三,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第四,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统筹各类人才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第五,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第六,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提高我国科技发展国际化水平,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胡锦涛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加大科技投入,发挥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实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5%以上的目标。各级党政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要学习科技知识,坚持用科技知识指导发展,在重大决策中听取专家意见,做好科学论证。要关心和爱护广大科技人员,及时研究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创新成果。
温家宝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这是一项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企业强则国家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已经具备很强的制造能力,但仍然不是制造业强国,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如果能在“中国制造”前面再加上“中国设计”、“中国创造”,我国的经济和产业格局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温家宝对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一要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真正的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源泉、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应当具备足够能力把握创新机会,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十二 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要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二要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产品最敏感。产学研结合,要坚持“产”为主导,即企业为主导。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凡是产业目标明确的,要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三要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国家投资建设的科研设施要向企业开放,作为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国家支持的科研活动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要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四要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使各类企业公平获得创新资源。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具创新活力,要为他们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规范的知识产权市场。
温家宝强调,要在政策上最大限度地支持企业创新,要抓好现有政策的贯彻落实,并进一步完善,重点解决政策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资助、贴息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作用。完善产业技术政策,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适应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改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改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支持他们创新创业,特别是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健 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健全与岗位责任、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使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获得与其价值相称的收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科学把握科技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关系,处理好科技创新与服务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让科技更好地服务国家、造福社会、惠及民生;处理好政府支持与市场引导的关系,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处理好企业主体与协同创新的关系,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关系,取得更多原创性科学成果和技术突破,增强科技持续发展能力;处理好稳定支持与竞争择优的关系,建立健全符合科技规律的投入机制,让国家宝贵科技资源产生最大效益;处理好立足国内与扩大开放的关系,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处理好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普及的关系,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夯实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社会基础;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的关系,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环境,充分调动全社会特别是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对贯彻落实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抓紧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把会议精神和科技体制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出席会议的领导同志还有:回良玉、刘云山、李源潮、汪洋、张 高丽、张德江、俞正声、郭伯雄、何勇、令计划、路甬祥、马凯、万钢。
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单位、有关人民团体负责同志,解放军各总部和武警部队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有关负责人,部分行业协会、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企业和国家高新区代表和部分科技专家等出席会议。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主会场设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各市(地、州、盟)设分会场。
(新华网记者 徐京跃 顾瑞珍)
第二篇: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 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生态保护生态环境
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 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
生态保护生态环境
视频丨习近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原标题: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李克强韩正讲话 汪洋王沪宁赵乐际出席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记者赵超、董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出席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作总结讲话。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习近平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习近平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习近平指出,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习近平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习近平指出,要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抓好已出台改革举措的落地,及时制定新的改革方案。
习近平强调,要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加大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各相关部门要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使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主动为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撑腰打气。
李克强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持之以恒抓紧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抓住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突出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水十条”、“土十条”,加强治污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有针对性治理污染农用地。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国家对农村的投入要向这方面倾斜。要推动绿色发展,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发展新动能。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高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发展清洁能源。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形成内需扩大和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要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和协调有序的国土开发保护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坚持统筹兼顾,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协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
李克强强调,要依靠改革创新,提升环境治理能力。逐步建立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健全多元环保投入机制,研究出台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方面的改革,把更多力量放到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事中事后监管上。抓紧攻克关键技术和装备。强化督查执法,大幅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确保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
韩正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增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深刻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各地区各部门要狠抓贯彻落实,细化实化政策措施,确保能落地、可操作、见成效。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大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标本兼治、突出治本、攻坚克难,防止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咬定目标不偏移稳扎稳打,坚定有序推进工作,扎扎实实围绕目标解决问题;切实依法处置、严格执法,抓紧整合相关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执法职责与队伍;确保攻坚战各项目标任务的统计考核数据真实准确,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河北省、浙江省、四川省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有关国有大型企业,军队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完)责任编辑:霍宇昂
第三篇: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
重要讲话
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李克强韩正讲话 汪洋王沪宁赵乐际出席
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记者 赵超、董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出席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作总结讲话。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习近平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习近平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习近平指出,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习近平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习近平指出,要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抓好已出台改革举措的落地,及时制定新的改革方案。
习近平强调,要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加大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各相关部门要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使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主动为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撑腰打气。
李克强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持之以恒抓紧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抓住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突出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水十条”、“土十条”,加强治污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有针对性治理污染农用地。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国家对农村的投入要向这方面倾斜。要推动绿色发展,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发展新动能。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高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发展清洁能源。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形成内需扩大和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要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和协调有序的国土开发保护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坚持统筹兼顾,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协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
李克强强调,要依靠改革创新,提升环境治理能力。逐步建立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健全多元环保投入机制,研究出台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方面的改革,把更多力量放到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事中事后监管上。抓紧攻克关键技术和装备。强化督查执法,大幅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确保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
韩正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增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深刻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各地区各部门要狠抓贯彻落实,细化实化政策措施,确保能落地、可操作、见成效。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大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标本兼治、突出治本、攻坚克难,防止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咬定目标不偏移稳扎稳打,坚定有序推进工作,扎扎实实围绕目标解决问题;切实依法处置、严格执法,抓紧整合相关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执法职责与队伍;确保攻坚战各项目标任务的统计考核数据真实准确,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河北省、浙江省、四川省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有关国有大型企业,军队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第四篇:2012-胡锦涛出席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讲话
胡锦涛出席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讲话
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温家宝在会议上讲话。李克强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
胡锦涛强调,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
胡锦涛指出,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跟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世界科技创新格局调整的机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不断扩大的机遇,坚定立足自主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确保国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胡锦涛指出,到2020年,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胡锦涛强调,从现在起,到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形势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胡锦涛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6点意见。第一,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新的重大跨越。第二,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推进基础前沿研究。第三,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第四,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统筹各类人才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第五,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第六,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提高我国科技发展国际化水平,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胡锦涛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加大科技投入,发挥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实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5%以上的目标。各级党政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要学习科技知识,坚持用科技知识指导发展,在重大决策中听取专家意见,做好科学论证。要关心和爱护广大科技人员,及时研究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创新成果。
温家宝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这是一项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企业强则国家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已经具备很强的制造能力,但仍然不是制造业强国,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如果 2
能在“中国制造”前面再加上“中国设计”、“中国创造”,我国的经济和产业格局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温家宝对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一要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真正的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源泉、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应当具备足够能力把握创新机会,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要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二要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产品最敏感。产学研结合,要坚持“产”为主导,即企业为主导。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凡是产业目标明确的,要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三要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国家投资建设的科研设施要向企业开放,作为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国家支持的科研活动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要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四要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使各类企业公平获得创新资源。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具创新活力,要为他们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规范的知识产权市场。
温家宝强调,要在政策上最大限度地支持企业创新,要抓好现有政策的贯彻落实,并进一步完善,重点解决政策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资助、贴息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作用。完善产业技术政策,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适应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改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改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支持他们创新创业,特别是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健全与岗位责任、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使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获得与其价值相称的收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科学把握科技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关系,处理好科技创新与服务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让科技更好地服务国家、造福
社会、惠及民生;处理好政府支持与市场引导的关系,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处理好企业主体与协同创新的关系,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关系,取得更多原创性科学成果和技术突破,增强科技持续发展能力;处理好稳定支持与竞争择优的关系,建立健全符合科技规律的投入机制,让国家宝贵科技资源产生最大效益;处理好立足国内与扩大开放的关系,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处理好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普及的关系,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夯实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社会基础;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的关系,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环境,充分调动全社会特别是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对贯彻落实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抓紧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把会议精神和科技体制改革任务落到实处。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发展我国科技事业。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的迫切要求,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国务院成立了领导小组,组织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企业界2000多名专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了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贯彻实施规划纲要,党中央、国务院将专门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我们必须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贯彻落实好规划纲要和中央决定。
扎实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
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央提出这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建立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充分发挥我国已经拥有的经济科技实力的基础之上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战略重点和政策举措等方面,既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遵循科技规律,又要紧密结合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选择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统筹当前和长远,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若干重点领域,抓住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培育大批创新企业,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要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新材料科技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生物科技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强生物科技在农业、工业、人口和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空天和海洋科技,和平利用太空和海洋资源;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加强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后劲。
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把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作为重点领域,把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作为优先主题,加快突破瓶颈制约,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使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三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四是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六是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七是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八是
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一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三是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四是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五是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要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要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和共享,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要建立竞争机制,坚持国家科技计划对全社会开放,支持和鼓励国内有条件的各类机构平等参与承担国家重大计划和项目,为全社会积极创新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我们必须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企业。要抓紧制定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积极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为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我国广大企业家应该增强民族自信,树立世界眼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我国科技界素有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做自主创新的先锋,做拼搏奉献的楷模,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
(五)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不懈奋斗、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支持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支持我国企业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出口和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开发机构。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学术组织,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大科学工程。
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深刻认识完成这项任务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切实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
实际研究和提出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科学、用科学,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要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研究和解决科技工作和科技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创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各方面条件。要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和执法工作,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要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制定、协调服务工作,关心和爱护广大科技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
第二,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各级管理部门要紧密配合,加强对规划纲要落实工作的具体指导,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支持,及时研究、解决重大专项和其他重点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把对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提高科技资源共享利用的效益,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障。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使其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要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与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科协等人民团体的积极作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自主创新的伟大事业中来。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主要精神(个人学习理解)
2012年7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是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通过学习,个人理解主要精神如下: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
(理解: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理解: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
(理解:增强三个意识,把握三个机遇,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确保国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跟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世界科技创新格局调整的机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不断扩大的机遇,坚定立足自主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确保国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理解:到2020年的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20年,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理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6点意见)从现在起,到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形势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
第一,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新的重大跨越。
第二,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推进基础前沿研究。
第三,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第四,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统筹各类人才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第五,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促进科
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
第六,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提高我国科技发展国际化水平,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加大科技投入,发挥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实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5%以上的目标。各级党政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要学习科技知识,坚持用科技知识指导发展,在重大决策中听取专家意见,做好科学论证。要关心和爱护广大科技人员,及时研究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创新成果。
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这是一项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企业强则国家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已经具备很强的制造能力,但仍然不是制造业强国,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如果能在“中国制造”前面再加上“中国设计”、“中国创造”,我国的经济和产业格局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对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出了四点要求:
一要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真正的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源泉、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应当具备足够能力把握创新机会,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要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
二要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产品最敏感。产学研结合,要坚持“产”为主导,即企业为主导。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凡是产业目标明确的,要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三要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国家投资建设的科研设施要向企业开放,作为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国家支持的科研活动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要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
四要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使各类企业公平获得创新资源。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具创新活力,要为他们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规范的知识产权市场。
温家宝强调:要在政策上最大限度地支持企业创新,要抓好现有政策的贯彻落实,并进一步完善,重点解决政策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资助、贴息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作用。完善产业技术政策,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适应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改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改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支持他们创新创业,特别是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健全与岗位责任、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使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获得与其价值相称的收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总结讲话中要求科学把握和处理好科技改革发展中的八个重要关系:
一要处理好科技创新与服务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让科技更好地服务国家、造福社会、惠及民生;
二要处理好政府支持与市场引导的关系,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要处理好企业主体与协同创新的关系,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四要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关系,取得更多原创性科学成果和技术突破,增强科技持续发展能力;
五要处理好稳定支持与竞争择优的关系,建立健全符合科技规律的投入机制,让国家宝贵科技资源产生最大效益;
六要处理好立足国内与扩大开放的关系,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七要处理好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普及的关系,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夯实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社会基础;
八要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的关系,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环境,充分调动全社会特别是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