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压降不良资产方式选择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压降不良资产方式选择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摘要:不良资产占比和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是金融系统目前关注的两大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压降不良资产占比,使之既有利于不良资产占比的合理下降,又能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
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占比和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是金融系统目前关注的两大问题,一般来说,不良资产占比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成反比,不良资产占比高,则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就低,但如果压降不良贷款占比的方式选择不当,则不仅不能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反而会阻碍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目前,由于金融机构的零风险要求及重约束轻激励的信贷管理机制,已经出现了“惧贷”现象;由于一些不恰当的强制性司法收回,致使一部分风险较高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失去生产能力,破坏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严重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的经济拉力。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压降不良资产占比,使之既有利于不良资产占比的合理下降,又能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以扩大中小金融机构增量贷款的方式压降不良资产占比,从而激活中小金融机构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功能
近几年来,信贷向国家银行集中,中央银行的窗口指导也主要面向国家银行操作,国家银行扮演了传导货币政策的主渠道角色,而中小金融机构被迫游离于货币政策传导之外。但由于国家银行能够在系统内部进行资金调节,对不良资产占比高的地区,信贷资金将通过上存的形式加以运用,国家银行以增量稀释存量从而降低不良资产占比的途径被阻断。而众多的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资产规模小、效益低,存款增长缓慢,为防范流动性风险保持了较高的准备金率,加之缺乏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很有限。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必须开拓国家银行以外的传导渠道,尤其是开拓中小金融机构的传导渠道。激活中小金融机构的传导功能,一是加大中央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窗口指导力度,增加对中小金融机构投放基础货币的工具和数量,可考虑使用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增强中小金融机构资产的流动性,降低其资金来源成本;二是适当放宽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加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条件,对不具备市场主体资格的,可通过具有市场主体资格的银行代理融资,使大量中小金融机构间接上网进入拆借市场,扩大其信贷资金来源,增强放 贷实力,压降不良资产占比。
(二)以债转股方式压降不良资产占比,从而增强货币政策传导的终端拉力和资本市场的畅通性
在前段时期以资产管理公司为媒介已经进行的债转股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债转股的操作力度:一是适当放宽债转股的条件。只要产品有市场、技术设备先进、潜在还贷能力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即使债务负担沉重的企业,在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分流安置冗员、改善内部治理结构的前提下,均可进行债权转股权;二是加快金融业经营模式与国际的接轨步伐,有管理地尝试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允许部分经营机制先进、经营业绩优良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对贷款企业资质的判断进行债权转股权。通过债转股,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转化为投资,这样就直接快速地压降了不良贷款占比。随着债转股方式的实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也得以提高:一是增加了传导拉力。债转股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大降低,财务负担减轻,经营状况明显改善,企业对贷款的有效需求就会随之增加,生成了货币政策传导的终端拉力;二是由于部分债转股企业是已经上市或经过发展能够上市的企业,所以,债转股后,部分银行贷款就变成了股权,这就对股市起到了扩容作用,完善了资本市场,从而增强了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灵敏性与畅通性。
(三)以利率市场化方式压降不良资产占比,从而增强货币政策传导的动力
欠发达地区信贷投入较少、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用环境差,信贷风险高。投资理论认为,高风险应该对应高收益,国家对于风险投资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加以鼓励。但在利率管制条件下,不管风险高低,贷款利率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众多金融机构对不良资产占比高的高风险地区缺乏贷款积极性,甚至出现“惧贷”现象。因此,要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此之前,可扩大利率浮动幅度,这既能让信贷资金实力不足的中小金融机构获得增加信贷资金的手段,又能让金融机构根据贷款风险的大小决定贷款利率的高低,从而在利益上激发不良资产占比高地区的金融机构的贷款热情。通过优质增量贷款的不断累积,稀释、活化不良资产存量,降低不良资产占比。
(四)以资产重组方式压降不良资产占比,从而消除金融机构系统内部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阻力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地区的社会信用环境差,银行不良资产占比高,该地区的金融机构要么贷款权被上收,要么信贷资金被调剂走,导致不良资产占比压降难和货币政策传导难的两难境地。以资产重组方式压降不良资产占比能够走出两难困境。以资产重组方式压降不良资产占比有两种途径:一是重组资产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既可考虑在本系统内部进行撤并重组,也可考虑将经营亏损的一系统分支机构卖给经营优良的另一系统,从而通过经营好的金融机构的带动,活化不良资产存量,降低整体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占比;二是重组资产质量较差的企业。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自身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等优势,为优劣势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牵线搭桥,并提供重组所需资金支持,使经营不良企业走出低谷,起死回生,尤其在重组过程中,实现劣势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进而改善信用环境,创建金融安全区。这样就能为争取上级行更多的授权授信创造有利条件,金融机构系统内部的货币政策传导阻力就会随之消除。
(五)以不良资产证券化方式压降不良资产占比,从而增强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准确性和畅通性
不良资产证券化,就是将一组质量较差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相对稳定的现金流的金融资产集中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将该组资产预期收益权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证券的技术和过程,其实质是不良金融资产以证券形式进行转让。不良资产证券化,一方面使庞大的不良资产得以拆分、细化,不良资产就容易被众多的不同投资者所购买,从而丰富和完善了金融市场主体,使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映更加准确和灵敏;另一方面有利于不良资产的化解。商业银行收回的抵贷资产可能涉及各行各业、不同领域,银行人员对这些领域不可能都比较熟悉。通过证券市场将这些资产证券化,就有可能引起该资产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的投资,并以此来改善对该资产的法人治理结构,让有经验的业内人士从事该项资产管理,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化解风险。
(六)以加大非国有经济占比为侧重的经济结构调整方式压降不良资产占比,从而增强 货币政策传导的经济拉力
一般而言,欠发达地区对货币政策调整的反应较为迟钝,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欠发达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太高,由于国有企业存在经营机制、管理体制尤其是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等弊端,使国有企业存在预算软约束,缺乏成本利益制衡机制,从而在产权、利益上缺乏对货币政策调整的反映基础。国有经济占比高的地区往往就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需求增长受到严重制约,这就从最终需求上弱化了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拉力。以加大非国有经济比重为侧重的经济结构调整,一方面从产权、利益上增强了经济实体对货币政策变动的反应灵敏度,另一方面,增强了经济运行的生机与活力,提高了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从而也就增加了经济运行对贷款投放的有效需求。随着贷款总量这个分母的不断变大,不良资产占比随之下降。支持以加大非国有经济占比为侧重的经济结构调整,一是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二是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兼并、拍卖、直至破产等多种形式,焕发国有经济活力,提高非国有经济占比,进而实现由经济拉力的增强而导致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提高。
刘志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