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强主任讲话:“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与发展论坛”

时间:2019-05-13 23:4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晓强主任讲话:“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与发展论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晓强主任讲话:“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与发展论坛”》。

第一篇:张晓强主任讲话:“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与发展论坛”

刘燕华副部长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与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2006年6月20日

一、平台建设的背景,事物的回顾,建设的组织与实施,以及后一步的工作考虑。

同志们,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启动不是凭空而来的,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竞争和进步,要求科学技术水平必须要上一个大的台阶,这个台阶怎么迈,是大家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在议论的,我记得头一次见少春的时候,他就跟我谈个问题,就是说既要增加科技投入,又要解决提高科技的使用效率,说这两个是并重。提高使用效率怎么提高,少春长期以来有思考,把这个事情做大做强,把增加投入和提高效率并重,利用增量来带动存量,我觉得科技界也有普遍的反映,希望能够加强整合,加强集成,加强共享,使我们的工作更加顺利。科技人员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也体会到,必须要有一定的改革,一定的调整,以石老为代表的科技界,大声的呼吁,然后推动采取了一些行动,我觉得这些工作,就是推动平台的一个基本的基础。由于又结合《中长期纲要》,我认为大家基本上有了一个共识,就是平台建设工作,不是搞项目,它是一项工作,按照工作来抓,它不是按照传统的计划来切块,而是更多的考虑按功能搞集成的整合,它不是解决个别问题,而是解决系统问题,特别要解决一个系统有效问题,它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工作,而更重要的是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一些调整,这就是我认为大家的这个共识已经基本达成了。

我们也说在平台建设中,要解决两个关键瓶颈,一个瓶颈就是“薄弱”,另外一个瓶颈就是“分散”,薄弱包括投入的问题,整合的问题,还有整体发展水平的问题,或者自主创新的问题,这些大家都很清楚了,对于分散来说,我觉得在座的各位专家,以及各个部门的领导都有体会,分散成为我们在科研工作中一大障碍,缺乏统筹的规划,有重复,投入的来源比较单一,渠道又相对比较分散,社会参与少,小集团的利益是比较浓重。有些不应该花费的精力,由于不能共享,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经费。所以说这个形势是要发展的。这里面要有一个图,这个图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解释它,上边两条线应该说是代表国际的科技水平和国内的科技水平,从整体上、宏观上来讲,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是有一些差距的,也就是说最上边的那个箭头,下边两条线是代表着国际的科研基础条件和国内的科研基础条件,这个基础条件,我们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技术条件水平也相对比较差,可能差的水平是更多。这样做其它的类型比较,就是发达国家在他们科研基础条件上搞研究,要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就是第三条竖的箭头,他们可能比较容易达到,所以他们有些成果是是层出不穷,假如中国的科学家,在中国科研基础条件下进行研究,要想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付出的努力比发达国家国际先进水平付出的努力还要多,假如要是中国的科协家在我们的基础条件基础上搞研究,到达了国际先进水平,那付出的努力可能就是要相当于发达国家几倍几十倍,这就是我们一个基本的解释,平台的研究不是搞一项研究和搞一项技术,他是想法设法使国内科研基础条件大幅度的提升,抬高,那就是我们讲的一句话水涨船高,水不涨船也高不起来,另外一个比喻是鲤鱼跳龙门,我们过去老希望中国的科学家能够从水面上一越而起,跳过龙门,由于这个水位与龙门相聚太远了,科学家再有本事他也跳不过去这个龙门,现在我们要把这个水位跳高,让更多的鲤鱼跳过龙门去,这就是这个比喻,这就是平台的基本思想。对于平台来说,大家谈认识都很容易,说应该这么做,但是实际过程中,是不是能够按照我们认识的方向发展,那可能会有许许多多的其它障碍了,我们需要集成整合,要打破产生的格局和运作方式,我们需要转变方式,要在改革完善提高的过程中,阻力在哪儿?我们工作人员都有体会,一个是习惯的观念,认为还是搞项目,对于这个新的问题很容易就滑到老路上去。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体制和机制障碍,就是我们想做这件事情,由于体制和机制问题我们做不成或者做不好,或者做的效率不太高,大家一边在工作过程中,在不断的探索,同时也要和传统的习惯、势力或者做法进行较量,这就是这三年我的一个基本的体会。

通过几年的磨合,大家还有一个实现了共识,就是平台的工作,集成在六个主要方面,每个方面都有许多专家来进行工作,而且各个方面进行沟通,这六个方面工作基本上得到共识了。具体的我不念了,我们认为平台这项工作,它绝对不同于一般的科技计划,科技计划一般按阶段,按产业的环节或者按照什么领域,分问题,它有各种各样的坐标,比如说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这个坐标恐怕就不一样,评价体系就不一样,那个计划是往下分解的,平台的工作它是一种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那就要通过整体的设计,通过组装,各种坐标进行整合,他要实现的是一种系统运作,用存量和增量来相互协调统筹,以整合为主,建设为辅,要相结合,这六个方面我们都得到了共识。平台建设的实施原则也都比较明确了,就是有些目标,科协部署,部署要在先,要有一个系统设计,不是铺摊子,平台不是筐,什么都往里装,要有些目标,达到最终的目的,整合为主线,要调控增量,激活存量,特别是要激活存量。

另外一个通过政府的主导,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一种能力的构建,要多方来共建,也是通过各个方面共同完成,平台建设也准备提出一个基本的方向,这也是石老对这个很有信心的,到2010年平台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2010年大概是“十一五”的结束,他有一个支撑体系,这个体系的构架正常运行,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个管理制度符合自主创新的要求,要有一个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以及服务机构,这三个就是我们一个愿景,或者是一个蓝图,或者一个奋斗的目标。这个是汇报前一阶段第一个问题,就是大概的基本背景。

二、工作进展

通过三年工作试点,首先应该说,这三年工作里面凝聚了大批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这里也包括了许多科技界的激动,以及悲伤或者忧愁,不管怎么样?是磕磕碰碰的往前走,财政部的科教文司的很多同志,科技处的这些同志,真是把它看作非常大的重大事情来做,就是认真的研究。应该说在座的专家是专家,有许多的管理人员也都成为专家了,财政部在设计,机制改革方面下了大的力气,应该说他们对这个平台建设有很多的重要的贡献,科技部有大批的工作同志参与,他们做了一些服务性的工作,特别要提出的就是科技界爱这个问题上是积极采取行动,各个方面,就是各个部门,都是积极投入,结合自己的资源,结合自己的工作,徐平对这个平台工作是最忠诚的推动者,他不光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协调,在科学院内部也做了很多工作,其它部委同志也都是如此,就是没有众人拾柴这个火焰是高不起来,把这个工作往前推动了,都是大家的努力。

我们前一段时间和赵露、秋岭一起谈这个平台,这三四年来,不光是三四年了,在这之前少春就开始推动了,三四年来有一些标志性的工作,也就是说有许多工作可以值得称道的。04年国务院办公厅专发了平台建设纲要,这个纲要不光是四个部委在一块的联动,国务院办公厅也跟着一块改,最后出台了这么一个纲要,04年11月四个部委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陈至利国务委员亲自参加的会议并且讲了话,平台建设已经纳入了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有相关的配套政策,也针对平台做起来了。05年7也四部委发布了一个实施意见,这个是在宏观层面上的部署,在这个工作同时,我们科技界的努力和奉献应该是特别提到的,全面调查了六大共享平台的近三十类科技技术资源状况,也就是说摸清家底,这里有多少科技人员投入到调查,统计、分析之中去,初步制定了各领域的标准规范,这些标准规划共400余项,应该说过去家底不清楚,标准几乎没有,另外我们还汇编了2300万字的,关于国外的法规、体系和标准,这些系列从属也都出来了,这些工作标志着什么问题呢,就是平台工作应该说从无到有,从小多大,从没有规则到逐渐开始走向规则,这么一个过程,我觉得这个过程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我们同时在积极推进了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工作,已经将科技条件资源管理的有关内勤,纳入了科技进步法的修订之中去。04年10月向国务院法制办提供了大型科协仪器设备管理条例,这个管理条例已经基本出台了,对于一个仪器设备的共享使用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说法。

总而言之,过去的工作做了不少,但是做的工作还不尽满意,跟我们的理想和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过去的那些工作,加强了沟通,加强了理解,在认识上逐渐区域一致,在行为和规范上,逐渐走入了正规,而且我们一些试点工作在一些领域,一些部门产生了一些重大影响,这些影响不是说一个项目或者一个技术层面的影响,应该说影响了是我们科学技术研究以及产业化,它是思维方式的一种转变。除了那些工作之外,还特别要提到,就是一些具体领域上的具体工作。比如说“种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这段时间的整合,建立了全国的种子资源收集网络,而且收集种子资源的份数已经20多万份了,一个是农科院部分,还有其它的种子资源又增加了两万多份,以气象科学院,以中国气象局起步的数据的共享,以前大家都知道买气象数据这是科技经费一个重要的支出,现在大家不用考虑了,就是中国气象局把他们的气象数据对科技界公开,实现共享,在他们的带动下,其它部门的许多科技数据都共享了,那就是说我们的科技人员不用再花费很大的精力,花费很多的经费,去解决这些基本数据了,他就是带研究的初步阶段,就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一个丰富的资源来开始进行研究了,节约了时间、精力和经费。

除了国内的工作之外,中国已经开始了和国际上的沟通,就是平台建设的思想,有些发达国家是做了,也是做的不错,有些发达国家它只做了一部分,有些发展中国家对这个思想也非常的推崇,借这个机会,我们也想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逐渐把我们的这种平台建设,和国际进行合作,我们更多的享受国际上的一些有效的资源,比如说我们和巴西的合作,和英国剑桥的合作,和美国马里兰的合作,现在和日本也在沟通,就是他们有些数据能够对我们开放,那我们也要做,国内的这部分做了,国内也开始起步了,这是谈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十五期间。

我最后说一句话,“十五”期间平台工作是一个试点,我们都在进行努力,努力的过程中有些是成功了,有些还不尽人意。我们希望在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十五”期间起步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还有有情可原,假如“十一五”再有些问题不解决的话,那我们对不起全国的人民,对不起家乡父老,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所以我们应该赶快抓紧把工作做的更好。

三、平台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平台建设根据它自身的条件,他有它自身的特点,这个PPT上有,我就不说了,我只是强调一点,平台建设的评价体系,或者运作方式,它绝对不是像传统计划那么做的。然后我们想谈谈怎么评价平台工作的好坏,通过与财政部的同志商量,我们这是一个部署,就是平台的结果是什么,用什么来衡量的?你这个平台的搭建最后覆盖面有多大?受益面有多大?资源整合量是多少?效率提高程度是什么?节约成本节约了多少?可能还有一些类似的指标,这些指标跟科学技术项目的研究的指标是不一样的。所以平台要根据平台的特点,进行总体设计,过程管理,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这一届工作,不是请某一个科学家或者某一个领域来完成,这是要组织管理上完成的事情。和少春今天我们还说呢,管理方式和方法,机制调整的手段这些都要弄清楚,所以我们参加管理的人是义不容辞,必须把这些做好。我们要加强制度的建设,加强宏观管理,这些工作应该说没停,一直在做,现在还在落实之中。可能时间也要求我们不能等了,可能要尽快把这个制度建设、宏观管理有关的规则和办法很快出台。这样使我们的工作纳入一种正常化运作的轨道。

具体措施应该说有五项

第一项是分层管理,分级管理,分层建设我还特别强调一下,什么是建设?我觉得这种建设一方面是硬环境,更重要的是软环境,我们更重视软环境的建设。我们平台建设要引入现代企业制度这种方式,通过总体设计,设计蓝图以后,下面要有一个分工和流程,要有一个授权和实施,同时也要考虑有效的激励机制。就是使这个平台管理真正与现代化接轨,与科技需求接轨。

措施之二是部分和地方建设实施的主题,要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既然要搞整合,整合就是各个部门和地方共同来推动,认为主体还都是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我们共同来推动这件事情。每一个部门的或者负责人或者负责单位,应该在整合本部门的资源上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当然我们也要考虑通过这种推动,怎么能够促进大家有更高的积极性。

措施之三是明确经费投入渠道,经费增加很重要,但是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平台建设不能够仅仅依靠公共财政或者中央公共财政的唯一的渠道。平台建设是一种社会上的工作,是牵扯到方方面面,有些工作是属于部门的职责,它在职能事业费里面就涵盖了,有些建设工作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地方也应该投入。有些平台建设可能是通过这个公共平台的搭建,有些企业可以来享用的话,企业或者社会也应该有所投入,我们认为平台建设是以公共财政的经费作为引导,多元化的投入,社会积极参与,这就是一个基本的想法。使共享整合,逐渐成为全社会和各个部门和地方的责任。

第四个措施,就要考虑长效机制,不能说是整合一次就完了,然后就不整合了,或者是不坚持下去了。我们都知道,有些落后的东西惰性也很大,就是不延续推下去,有可能就是回流或者反复,所以我们一定要考虑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这里包括建立管理方面专家库,项目储备库,然后是整合的体制和机制等等,使这项工作能够延续下去。

措施之五就是建立一种严格的监管和追踪问效制度,这种追踪问效制度是要按照新的评价体系来做的,这是汇报第三个有关管理,管理我还想再总结一下,管理工作是在探索,管理的过程中或者我们在制定的有关规范过程中,或者有关规则过程中,还有许多我们自己思想观念上没有到位的地方,就是许多工作没有推动的说是非常的完善,或者是满足于我们的需求,有很多的管理工作还要继续推下去,即便是“十一五”工作期间还在做,可能在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些新的东西需要进行调整,那就是说我们不可能把它百分之百设立完美之后再启动,我们应该是大方向明确之后,一边做一边改,这样对我们管理工作人员是一种巨大的压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提高,要征求专家的意见,在经验中总结。同时也对科技界,各位专家也提出一个要求,就是你们在工作中认为有哪些问题需要调整的,就及时提出来,不管是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我们不怕改,只要是符合需要我们就改,所以我们都有这个决心,这些管理工作人员决心能够配合做好工作,把这个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四、关于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一个观念还要转变。

第二个通过平台,为科学技术发展支撑条件或者是建立一种良好的环境这是我们要做的工作,各个部门要协调,特别重要的是探索新的机制,我的汇报就是汇报到这里。

第二篇:科技文献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

科技文献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1-8-12信息来源:

山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姜常梅蔡馨燕李瑞兰

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进程

科技进步成为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科技在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科技基础条件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科技文献资源是重要的科技基础条件,是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等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开发、利用的程度与速度,是决定国家或地区科技能力强弱、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2002年7月,国家科技部启动了旨在促进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筹建工作,正如同经济基础设施对于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性一样,平台是增强我国科技总体实力、实现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必不可少的基本保障,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这是国家第一次就平台建设提出指导意见和支持政策。《纲要》突出了“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平台建设的指导方针,对平台建设的建设任务、组织保障都提出了若干纲领性意见,明确提出了搭建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六大共享平台”。按照《纲要》的要求,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二十多个部门和有关地方,加强统筹规划,科学部署,采取增量资金带动存量资金,共建共享等多种机制,整合1000多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相关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推进平台建设,为一些重要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了有效支撑。

2005年7月,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凝练出了“六大共享平台”24个方面的重点建设任务,并在平台建设组织领导、经费投入、监督管理、共享服务等重要环节提出了若干重要措施。“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充分运用现代技术,通过制度创新,为科技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以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对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全社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是六大平台之一,自提出至今,初步形成了涵盖全国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网络,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提供便捷、个性化的服务。

二、科技文献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

科技文献是一种重要的科技基础资源,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和服务都发生质的变化。在信息业发达的国家,以整合,共享和服务为目标的大型文献资源系统越来越多。

科技文献平台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保障,实现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性和意义如下:

1、有利于有效整合分散的科技文献资源,减少文献资源的重复购置,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对进一步提高我省科技文献资源保障能力,战略意义十分明显。

2、有利于科技文献资源结构和品种的调整。通过对专业性与综合性、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一般文献与特种文献、基础文献与辅助文献等方面的调整措施,实现科技文献资源结构和品种的合理配置。

3、有利于扩大科技文献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通过实施分工协作、集中采购等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加工成本,扩大科技文献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

4、有利于增强科技文献服务能力。通过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专用网络、联合开展文献加工和在线委托等手段,提高各成员单位的科技文献利用率,丰富科技文献服务内容,增强科技文献服务能力。

三、国家及有关省市科技文献平台建设情况

(一)国家科技文献中心

为了促进国家层面上的科技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科技部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为基础,于2002年建立了国家科技文献中心。

中心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农科院图书馆、中国医科院图书馆、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为核心,吸收了30多个部委的文献情报单位参加。

中心实行理事会制,理事会由上述7家核心单位、科技部、财政部有关司和科学家组成,理事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下设工作小组,如统一采购小组等。中心的职能是统一规划制定成员单位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的方案;统一采购各成员单位的科技文献,特别是国外科技文献;对采购的科技文献按一定的标准统一加工;将加工好科技文献统一上网。中心对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上网的科技文献予以一定的补贴。网上对外服务的外文科技期刊已达15500多种,占全国外文期刊总量的2/3以上,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和技术保障。

(二)部分省市科技文献平台建设情况

根据国家顶层设计和思路以及地方实际情况,各省市均出台了平台建设方案,并适时开通了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以下介绍上海市、甘肃省、安徽省、贵州省、浙江省、江苏省和陕西省的科技文献平台建设情况。

2004年7月14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这是我国第一个启动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它的建成不仅优化上海本地的创新环境,而且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华东地区科技资源的集成、共享和利用,从而达到提升整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并最终服务全国。平台框架包括十大系统,科技文献服务系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集成了上海市各图书情报单位、专利标准文献机构的馆藏科技文献资源。到目前为止,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已拥有了上海图书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东华大学图书馆等等28家加盟服务单位。能够为各行业、各领域的用户提供文献检索、专利检索、科技查新、参考咨询等公众服务,以及网络原文传递、检索代理、馆际互借等个性化服务。

甘肃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已于2005年底开通运行,是以甘肃省科技图书馆为主,联合省内其他主要科技文献信息机构,实现对全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和优化建设,链接和集成国内外其他文献信息系统,组织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建立有效支持全省科研创新活动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联合保障与服务的网络化共享平台。平台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文数据库检索及发布系统、异构数字资源统一检索系统软件,上网数据库已达110个,组建了由16家单位参加的“甘肃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联盟”,实现了与国家图书文献中心、中科院资源环境中心、兰州大学、省图书馆等主要文献单位的光纤对接和互联互通,科技人员足不出户即可上网查阅各种文献资料。

2005年11月13日,由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主持申报的“安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方案”通过了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专家论证,标志着安徽省科技文献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正式启动。

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年初已完成建设工作,投入试运行。平台在贵州省科技厅的直接指导下,由贵州大学组建项目工作组,积极开展平台系统的研发和建设工作。平台充分利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对贵州省现有科技文献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利用,建立了一个涵盖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教育学、专利、标准等学科及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源库及资源访问渠道,具备了向全省范围提供科技文献服务的能力。平台投入应用后,将提高贵州省科技文献资源保障能力、可获得能力,促进全省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全面协调发展。

2006年4月3日,随着浙江省副省长茅临生点击浙江省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网站,浙江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实验动物公共服务“三大平台”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杭州镜像站全面开通。浙江省首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包括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和实验动物公共服务三个平台。其中,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首批成员单位由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等省内10家主要科技图书文献信息机构组成。通过资源整合,科技文献资源总量占全省的80%以上,通过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杭州镜像站的组合,该平台可以满足全省95%以上的科技文献需求。

2006年4月12日,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并对外服务。据介绍,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集成和开发了江苏省科技、教育、文化三大系统10家单位的主要优质文献信息资源,目前可提供服务的各种电子文献资源总量已达8000G。包括中文科技期刊10000种、外文期刊15000种、中外会议资料30万篇、学位论文40万篇、中外专利文献1800万件、中外标准30万件、国内外科技报告30万件、中国重要报纸全文350万篇等文献信息资源。平台同时开通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南京镜像站。

陕西省已制定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科技基础平台建设规划,到2010年建成五大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最大限度地盘活全省现有的科技存量资源。这五大共享平台分别是: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实验动物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另外,天津,湖南,广东等省市也先后制订和启动平台建设。各省市前期投入多在2000万元左右。

四、山东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现状及平台建设的保障措施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研究制定统一订购制度和数据采集加工的规范与标准,扩充、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省域特色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库,搭建山东省科技图书、专利、标准等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全省及与外省市、国家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提高科技文献资源利用率。

山东省科技文献资源主要集中在公共图书馆、高校和科研单位三大系统。据不完全统计,三大系统文献收藏总量约在3000万件(册)左右,主要品种有科技图书、国内外科技期刊、专利文献、技术标准和检索工具书等,基本涵盖了工程技术各个领域和专业。使用的数据库(1万条以上)130余种,其中高校系统的文献数目约占总量的2/3。由于资金来源不同,管理模式不同,尤其是服务的领域不同,三大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相互之间共享的空间很大。

以山东省科技情报所开发的“山东省科技资源检索系统”为标志,已经开始探索我省科技文献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的工作,该系统由27个数据库组成,包括中文科技期刊全文库,外文期刊库,科技成果库,学术、学位论文库,企业产品库,科技新闻库等,采用一方投入,多家共享的模式,现有规模单位用户50多个,地区资源代理用户14个,为我省的三大科学院、部分科研机构、信息机构、企业提供远程资源服务。

(一)山东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现状

为做好山东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准备工作,2005年7月底开始,重点对科研系统124家科研机构(包括89个省属科研院所和35个省重点实验室)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情况的进行了调查,其中主要48家科研单位的汇总情况如下:

服务收益为152—157万元/年,从业人员总数为554人,中外检索工具书总数为13861册,文献收藏总量达91余万册,会议论文集总数为238册,学位论文集总数为200072册,学术论文集总数为1123册,科技档案总数为6909册,中国标准库总数为9334条,行业标准库总数为5239条,国际标准组织标准ISO总数为14条,中国专利总数量为115个,入网计算机总数为1317台,2004年科技资源经费投入为926.56万元,流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的时长总共为12757分钟,自建和联建数据库数据总量为661126条,拟建数据库数据总量为1500条,购入数据库数据总量为55048523条,网络接入商有中国网通,联通,济南广电,百灵,接入方式多为光纤宽带。总之,我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有一定的基础,但从需求和整体而言,我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结构与分布不合理,保障服务能力待加强;长期以来,“条、块”分割,使各类科技信息资源拥有单位在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中缺乏资源共享意识和全局观念,全省缺乏权威的、统一的协调机构和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一方面,因经费缺乏,我省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总量不足,不能满足我省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服务手段方式单一。因此整合科技信息资源,以增量调动存量,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为我省科技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文献基础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二)山东省科技文献平台建设的保障措施

1、逐年增加经费投入。

建议对山东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平台建设经费实行单列。在平台建设初期适当加大投入力度,用于平台的开发和现有文献资源的激活。以后确定一个基础投入数额,每年在此基础上增加20%。同时调动多方积极性,实行省财政投入与部门投入相结合的投入政策,共同发展分布式资源分中心或专业资源分中心。

2、技术标准制定和规范实施。

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整套的技术标准、规范和协议来实现,才能做到网络服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对国家已有的配套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各参与建设部门要严格实施;国家没有现成规范标准的,山东省要抓紧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实现全省信息资源和网络系统能够共享和兼容的根本目标。

3、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强化平台建设的资金、绩效管理。

参与共建共享工作的部门较多,情况各不相同。必须综合不同部门及相关文献资源的特点,以资源建设和共享服务绩效为核心,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制度,动态监测科技文献服务平台的运行效率,保证平台的高效运行和国有资产安全及有效使用。

4、加强相关技术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网络环境、信息组织处理、共享服务中的知识产权、用户行为及需求分析、评估体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并建设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善于跟踪科技发展动态和水平、具备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整合、检索、研究、管理、服务能力的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保持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5、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家、相关省份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国内科技文献资源互补共享。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建设、管理经验和技术,借鉴和引进科技文献建设、管理方面成熟的制度及标准规范,推进交流合作,提升资源共享层次。

第三篇:讲话: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家顾问组会议

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家顾问组会议

暨平台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 徐冠华 2006.12.18

同志们:

今年是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第一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把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作为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组织实施的第一年。今天我们召开平台建设专家顾问组会议暨平台中心揭牌仪式,是平台建设工作的一件大事。首先我代表科技部党组对专家顾问组几年来对平台建设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这次新增进入顾问组的专家表示欢迎!对平台中心的正式成立表示祝贺!下面我简要讲三点意见:

第一,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深化对平台建设工作的认识。

今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科技大会,做出了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抉择。建设创新型国家,首要的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科技基础条件状况。我国现阶段科技基础条件发展水平、运行效率和管理机制与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在这样一个大的形势背景下,国家为了解决科技发展中面临的基础条件落后、信息渠道不畅、资源共享不足、管理体制分割封闭的问题,决定启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其目的是通过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大力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为全面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有效基础条件支撑,为我国在202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平台建设对于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要切实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认真做好平台建设的任务部署和组织实施工作。

《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确立了“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建设原则,特别指出有效共享机制的建立是平台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和前提。国家“十一五”科技规划也提出要“以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为主线,以共享为核心,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统筹安排的原则,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建设”。按照《规划纲要》的整体部署和“十一五”科技规划的任务安排,科技部经商财政部及相关部门,决定从“十一五”开始,把平台建设专项上升为主体科技计划之一,摆在与973计划、863计划和支撑计划并列的地位予以组织实施,这是加强科技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统筹项目、基地、人才发展的重要体现。当然,平台建设专项不同于一般的科技计划,具有其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组织实施经验,积极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具体来讲就是要根据各类创新活动的需要,按照不同类型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整合方式和共享模式,实现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高效利用,为推进全社会科技创新提供稳定支撑。

今年以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保障“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的顺利实施,科技部围绕促进自主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的要求,先后出台了几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文件:一是《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二是会同财政部制定了几个主体科技计划的管理办法(973、863、支撑计划);三是《关于落实科技部内设机构及职能调整工作的有关意见》。这些办法和意见的颁布实施,强调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为重要目标,构建“权责明确、定位清晰、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国家科技

计划管理体系,规范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平台建设专项也要按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总体要求,求真务实,大胆创新,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加强总体设计,积极有序推进。组建平台中心是科技部加强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措施之一,新组建的平台中心要在平台建设战略研究与政策制定、项目过程管理与运行服务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平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平台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做好整体规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各项重点工作顺利推进。对今后的平台建设工作,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平台建设是国家科技能力建设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公益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项新的工作,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对平台建设内涵的理解以及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不断深化。因此,一定要把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置于平台建设的优先地位,加强宏观战略研究,充分学习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系统总结近年来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力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平台建设任务框架和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

二是要充分利用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平台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几年前我们就已经建立了由16个部委参加的平台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这是保障平台建设顺利、有序推进的重要协调工作机制。2004年我们通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去年四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这是今后一段时间有关平台建设工作的两个指导性文件。随着《规划纲要》的颁布,平台建设工作要上一个新的台阶,平台建设专项的相关任务要根据《规划纲要》作适当调整。在平台建设专项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好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沟通协调,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的各项任务。

三是要充分发挥专家顾问组的决策咨询作用,完善专家参与机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政府、专家和广大科技界共同关心、一起推进的事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得以启动,在座的各位专家功不可没。在近几年平台建设试点工作过程中,专家顾问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新一届专家顾问组,除了保留了上一届绝大部分专家以外,新增了一些年富力强的专家。专家顾问组既包括了宏观战略方面的专家,也包括了工作在第一线的各领域技术专家、财务专家、管理专家。在今后平台建设专项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这支专家队伍在平台建设战略研究、政策制定、发展规划、技术方案和经费评审评估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各位专家能够站在国家科技发展的大局,坚持原则,公正办事,积极为平台建设献计献策。四是按照科技部机构职能调整的总体要求,平台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平台建设的专业化管理机构。组建平台中心是科技部党组落实机构职能调整和管理改革的实际行动。党组经过认真研究,赋予了平台中心关于平台建设专项过程管理的重要职能。平台中心要在科技部、财政部相关司局的指导下,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建成平台建设政策研究、项目管理、咨询服务、国际合作的高水平专业化机构,为发展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事业贡献力量。

同志们,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提出要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科技工作要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国家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使命。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加倍努力,锐意进取,为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第四篇:国家发改委张晓强同志在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作推介会上的讲话

晓强同志在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作推

介会上的讲话

各位来宾,同志们,上午好!

在“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作推介会,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推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央已经明确,“十二五”期间,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国际竞争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七届五中全会、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均提出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现阶段要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目前,我委商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目录,研究推动一批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市场应用工程和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落实《决定》中提出的有关政策措施,引导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江西省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如:光伏产业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列全国第二位;稀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列全国前茅;半导体照明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航空制造产业快速推进,南昌航空工业城项目开工建设;生物医药产业高速成长,中药及中成药生产和销售总量列全国第二位。江西省委、省政府围绕“生态立省、绿色崛起”发展思路,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龙头,及时制定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着力培育和发展光伏、新材料、航空制造、生物等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今天,苏荣书记、新雄省长又亲自带队在人民在会堂推介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对推动江西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积极作用。

我相信,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突出比较优势和特色,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最后,祝本次推介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第五篇:国家发展改革委张平主任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上的演讲稿

全面深化合作共创美好明天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

(2011年8月17日)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刚才,李克强副总理做了一个重要的演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着重就推动“十二五”规划实施,继续支持香港发展、促进两地合作的政策取向,介绍一些情况。

“十一五”时期,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2010年,内地和香港贸易额达2306亿美元,比“十五”期末增长了68.7%;内地来自香港的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606亿美元,比“十五”期末增长了近2.4倍。内地和香港金融、科教、文化、旅游、卫生、大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深化,经济发展结合更加紧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描绘了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纲要》首次单设一章,就支持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做出了政策安排。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内地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必将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带来新的历史性机遇。

——内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为香港提供不断拓展的市场空间。未来五年,预计内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居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持续扩大,这将为香港贸易、航运、旅游、零售等产业发展带来无限商机。

——内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将为香港业界提供广阔舞台。未来五年,内地将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这将为香港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节能环保、创新科技、文化创意等高增加值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内地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将使香港作为内地与海外经贸联系桥梁的优势得到更充分发挥。未来五年,内地将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继续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以及内地最大外资来源地,内联外引的重要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内地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将为香港相关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未来五年,内地将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将为香港教育、医疗等产业扩大与内地交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复苏,但势头有所减弱,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欧元区债务危机骤然升温,大大增加了未来走势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地和香港更需要同心协力,加强合作,共同维护金融和经济稳定。刚才,李克强副总理在演讲中提出的加强两地合作、支持香港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利于两地共同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对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是重大利好。这里,我重点就实施“十二五”规划中加强两地合作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做进一步说明。

一是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有关港澳内容的落实。我们将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把《纲要》中涉及支持香港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地方,并在编制专项规划过程中进一步细化,强化支持措施。

二是深化粤港区域合作。进一步落实《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大力推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积极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是加快内地与香港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将“衔接内地港澳交通”列入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继续推进港珠澳大桥建设,实现三地高速公路连通。建设广州—深圳—香港的铁路客运专线,逐步与北京—广州的客运专线、杭州—福州—深圳等东部沿海快速铁路接驳。积极研究连接香港和深圳两个机

场之间的快速连接线。支持香港与珠三角及内地航空业合作,提升区域航空运输能力。优先考虑与香港企业的合作,推进深圳盐田港区、大铲湾港区集装箱码头建设。支持香港铁路公司深化与北京、上海、深圳地铁建设和运营方面的合作,并扩展到杭州等其他大城市。

四是拓宽香港人民币投资渠道。按照“积极稳妥、风险可控”的原则,允许并稳步扩大内地企业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规模。修订外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支持香港投资者使用人民币赴内地直接投资。

五是加强内地与香港服务领域合作。结合制订实施“十二五”各专项规划,重点在金融、旅游、科技、卫生、教育等领域加强内地和香港的服务业合作。推进内地和香港旅游海外联合推广工作,支持以香港为母港的邮轮旅游发展。支持在香港建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使香港科技资源进一步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把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在部分高校试行免试招收香港学生。允许香港有关机构以适当方式参与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测工作。

六是继续做好重要商品的稳定供港工作。每年粮食出口配额确保香港需求。加快天然气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香港支线建设,实现明年下半年向香港稳定供气。继续组织内地企业做好向港供电工作。

七是支持香港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整体工作。支持香港实

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支持珠三角“优质生活圈”建设,推动香港与内地有关省份强化合作,鼓励香港企业在内地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我们相信,在中央政府和内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广大香港同胞的积极努力下,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下载张晓强主任讲话:“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与发展论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晓强主任讲话:“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与发展论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