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改善说话时的没底气 习得性无助

时间:2019-05-13 23:5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5课:改善说话时的没底气 习得性无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5课:改善说话时的没底气 习得性无助》。

第一篇:第5课:改善说话时的没底气 习得性无助

知识要点:

· 理解人在讲话时没底气的原因。· 掌握让自己说话有底气的方法。

金句:

1.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清楚“我做得了什么”、“做不了什么”,以改变自己外在的行为。2.说话时看着别人的眼睛,是对别人最基本的尊重。3.说话是为了表达思想,所以不要在乎别人如何看待我们。

精华解读:

一、讲话时没底气的表现

生活中,说话没底气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在职场上说话没底气,升职加薪会离你很远;在爱情中说话没底气,被另一半抱怨没出息;在生活中说话没底气,意见常常不被人重视。

案例:缺乏自信的小王

实习生小王是个缺乏自信、说话没底气的人。跟领导汇报工作,声音像蚊子一样,要仔细听才能听清他讲的内容。在会议上,总是没说几句话脸就通红,手不受控制地抖动,严重时会额头冒汗,头低的像犯错的孩子一样。

小王知道这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阻碍,也非常想改善现在的状况。偶尔,他会在领导面前责怪自己:“我真是太差劲了。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大大方方地站起来,信心满满地讲话?为什么我总是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担心别人责怪我?”

二、为什么讲话会没底气

很多像小王这样的人说话会没底气,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自我设限

说话没底气的人在开口讲话之前,已经先设定自己不是一个很好的演讲者,不能流畅得跟别人沟通,不能很好得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的实际表现,也往往验证了给自己的设定。

2、内心陷入了对权威者认同的状态

说话没底气的人很可能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想表达自己的意愿时总是遭受老师、父母等权威者的责怪和评价。慢慢地,他们就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长大后,他们会把对严厉的父母和老师的恐惧泛化到老板、上司身上,有的甚至会把这套相处模式照搬到自己所有的人际关系中。

3、讲话时内心充满恐惧

讲话时内心充满恐惧,其实是对自己做不好某件事的恐惧。在成长过程中,人们认为只有做好了才有价值,才能被别人肯定和赞赏,否则就会遭受严厉的惩罚。

这种怕做不好的恐惧一直深深地埋藏在人们的意识中。当人们去做一件事或进行某种行为时,那种恐惧的感觉就会影响自己,让人紧张、发抖、冒汗、语无伦次。

如果讲话是为了避免不像小时候那样受到惩罚,是为了躲避恐惧的发生,就会很没有底气。严重点会有演讲恐惧症,症状是喉头似乎发不出任何的声音。

在讲话时,一旦发觉自己说话没底气,就要意识到:有没有可能又陷入到了那种怕做不好的恐惧里。因此,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清楚“我做得了什么”、“做不了什么”,以改变自己外在的行为。

三、如何让我们说话有底气

让自己说话有底气,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自我暗示,做好心理建设 如果觉得说话不是很有底气,可以照镜子。跟镜子里的自己说:“我可以”。在跟镜子里的自己进行眼神交流时,不管表现如何,都不要做任何评价,不要说:“你不应该……你很糟糕,很不好。”

用一种积极、鼓励,甚至高估自己的态度来做心理暗示也是可以的。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会渐渐看到自己的改变,最后一定能够用坚定地眼神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

说话时看着别人的眼睛,是对别人最基本的尊重。同时,看到别人的眼睛说话,自己也会产生一种力量而充满自信。

2、投入表达,不关注别人的反应

说话是为了表达思想,所以不要在乎别人如何看待我们。投入到表达中去,很好地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把自己的情绪、感受以及想象出来的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都暂时屏蔽掉。

有一位在央视节目上很活跃的新疆少年,叫阿尔法。有次别人问他:“你上台演讲不害怕吗?”

他说:“害怕,但我有一种方法让自己不那么害怕:把坐在台下的人想象成萝卜青菜。对着萝卜青菜说话,是不会有任何反应的。当我不去关注别人的反应,讲话就变得自信起来。我只需要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这样,我讲话 反而变得更有底气。”

3、远离习得性无助,创造一次突破的经验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习得性无助。它的意思是: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以前失败的经历,容易让人在没有说话前就退缩。比如过去一次又一次的演讲失败,会让人陷入不自信的恶性循环。要打破恶性循环,需要创造一次不错的演讲,获得突破性的经验。

案例:胡慎之老师如何创造突破性经验

胡慎之老师曾经在上学的时候也不擅长表达自己,每次上台前都会非常紧张。老师们被要求全程用英语上课,而他的英文水平又不是太好。所以,遇到公开演讲的机会就会发怵。

在每次培训结束后,都有一场晚宴,有一次他告诉自己要尝试一下改变。在台上,他表演了刚学会的魔术。虽然表演的时候非常紧张,但是魔术还比较成功,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那次突破性的经验,改善了他后来在公众面前讲话的障碍。现在,即使在几百号、几千号人面前演讲,也不太恐慌了。神奇的是,那次突破性的经验,还带给他带来了新的改变。让他变得喜欢跟人说话,喜欢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

课时小结:

人们讲话没底气的原因主要有三点:讲话之前对自我的设限;内心陷入了对权威者认同的状态;对做不好的恐惧心理。

要想改善说话没底气的状态,可以:自我暗示,做好心理建设;投入表达,不关注别人的反应;远离习得性无助,创造一次突破的经验。

第二篇: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百科名片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 1967 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 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 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 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目录 “习得性无助”的来源 “习得性无助”的定义以及表现 “习得性无助”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 实验研究 矫正策略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 的来源 1975 年塞里格曼(Seligman)用人当受试者, 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 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 学生听一种噪音, 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 这种噪音, 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 不给受试 者听噪音。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 即令受试者进行 另外一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 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 梭箱的一侧时, 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 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 噪音。实验结果表明, 在原来的实验中, 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 他们在 “穿梭箱” 的实验中, 学会了把手 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使噪音停止, 而第一组受试者, 也就是说在原来的 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 原处, 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 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为了证明 “习得性无助” 对以后的学习有消极影响, 塞里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项实验: 他要求学生把下列的字母排列成字, 比如 ISOEN,DERRO, 可以排成 NOISE 和 ORDER。学生要想完成这一任务, 必须掌握 34251 这种排列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 原来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受试者, 很难完成这一任务。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 的定义以及表现

1、定义: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 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2、表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 避免失败。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 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 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他们不完成作业。他 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

3、归因:个体把控制力缺失归因于:(1)永久性而不是暂时性(2)自己内在人格因素而不是情境因素(3)渗透到生活中多方面。易倾向于产 生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 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 孩子天生就是积极的,喜欢尝试的:他一张开眼睛,就尝试着到处看; 当他能控制自己的动作时,就开始喜欢到处爬,到处摸……当然,因为是 “第一次”,就会出错很多。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成人都报以厉声呵斥 “不准……”或大惊小怪的惊呼“危险!不要……”时,他就好像被电击 了一样,久而久之,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变得不自信了,因为他不知道做 完了之后大人是不是又该大声说“不”了。结果,他也许会如你所愿地变 成一个“乖”孩子,哪儿也不碰,什么也不摸,但却把“自卑”的种子深 深地根植于心中。当一个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一次次地考不及格,久而久之他会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于是上课开始不喜欢听讲,经常走神,有时还会捣乱课堂纪律,课后也不再认真复习功课了。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缺乏 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 任,正是由于以往的挫折经历,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 功。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 式表现出来。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他们不完成作业。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他 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 有以下几点: 1.低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 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在活动中能够完全地投入 并精益求精;在逆境中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习得性无助”学生 成就动机低,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他 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成功。2.低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指个体对于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 等方面的特征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它能够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

续感,帮助调节和维持自己的行为,对于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得性无助”学生在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等各个维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 于一般学生。他们态度消极,对学习毫无兴趣;与同伴相处大多自卑多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因而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3.低自我效能感:自我

效能感,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 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习得性 无助”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 的态度,因而倾向于制定较低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他们想 的更多的是活动的失败。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 会放弃。由于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经常体验到强烈的焦虑,身心健康也 受到损害。4.消极的定势: “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从而逐渐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 度。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他们还 往往固执己见,不能吸收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 对待学习问题。导致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

1、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正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学生在学业不良状态的 长期积淀导致了非智力品质的弱化,初中时,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 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努力,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 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促使他们对此做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 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 力,举起了白旗。也有另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 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班主任老师的表扬,长期被 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这便形成了“习得性无 助”的学生群体。无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 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在厌学群 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2、不恰当的评价方式。绝大多数儿童入学时是积极向上和充满热情 的,他们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趣,对一切活动都愿意去尝试。只是有些儿童 发现自己或同伴在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时,便产生了焦虑情绪,对于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如果有人 监督自己便显得焦虑不安和信心不足,完成任务就格外困难。经历了一系 列失败后,他们开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不愿意为完成任务而 付出认真的努力,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持他们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所谓 “自尊”和“身份”上。“习得性无助”是一渐变过程,班主任和任课老师 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强化了这一趋势。

3、不正确的归因 “习得性无助”现象产生的

主要根源在于一个人的归 因方式。当他认为造成他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 可控制的时候,就容易感到内疚、沮丧和自卑,认为无论尽多大努力,都 将难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做尝试性努力,得 过且过。在人群中,不同层面的人或人的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习得性 无助”现象,职业学校中的学生表现的比较集中和典型,所以,我们选择 这一课题,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研究,能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更多有效 的思路和方法。实验研究 caroldweck 做过实验观察习得性无助如何影响学校的学生。她把四年 级的学生按照他们的解释风格分为“无助学生”与“优势定向学生”。先 呈现解决问题,再呈现未解决的问题。一旦“无助学生”失败,他们就退 却到一级水平;而“优势定向学生”尽管失败了仍保持在四级水平。他们 卷起袖子干得更欢。分析原因发现关键是学生是否认为失败与能力或努力 相关。习得性无助学生认为失败是永久的(能力而不是努力),弥漫的(他 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以及个人化的。矫正策略

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

2、帮助学生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

3、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 空。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 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第三篇:过 渡 性 学习心 得 体 会

过 渡 性 学习心 得 体 会

大由初中

熊 振 坤

在过渡性学习中,我看到了专家学者们通过利用丰富的教学案例、深厚的教育理论,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个人成长、优化校本培训等方面作了专业的指导,我受益匪浅。尤其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方健华老师的《名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影响因素与机制》一文,为我拨云现日,指明了专业成长的道路。

九年来,我一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这一份职业,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成为国人皆知的名师特教的雄心壮志,却也脚踏实地,勤于耕耘,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和赞誉。自从新课程标准下来以后,我深知如今的教学不应是填鸭式的灌输,要转变教学观念,转换角色,应该树立人为本的教学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于是我在认真研究教材,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后,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上不走寻常路,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探索,但教学成绩平平,收效甚微。为此我有时感觉很无奈,甚至于灰心丧气。今天,方老师的文章给了我不少启发,给我提供了继续奋斗的精神动力,使我勇气倍增。

方老师对于名师成长实质的概括,让我意识合格教师,骨干教师,知名教师首先必须是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不断发挥、人格特质不断优化到不同程度的标准,教学成绩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量化标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多地片面追求形式的东西,认为自己的知识够用的情况下,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没有把练好内功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重点,因此在专业成长道路上难免走弯路。关于名师成长规律的分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符合实际,让我在工作中感觉的众多困惑茅塞顿开。就业于偏远的江西农村,由于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校本培训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师很不情愿的义务劳动,成为学校迎检收集资料的必要措施,教师的成长陷入盲目的漫长的自主发展过程。方老师指出,教师的成长需要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意识,而不能总停留在一般教师的角色意识上;教师要快速成长,需要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需要有研究意识,要能意识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需要努力发展自己专业素养以适应日新月异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工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不间断地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保障,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条件,坚持学术研究是成为名师的必由之路。因此教师唯有多读书,多实践,多反思,多总结,多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才能在有生之年走向成功。

一个教师从初登教坛发展成为合格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升华为知名教师,乃至教育专家、著名教师,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决不是高不可攀的。方健华老师的鼓励我更坚定了要成为一名好教师的信心,我想我必须做到心无旁骛,找到自己追求卓越人生的突破点。因为这是一名教师要实现自身价值所必须的,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2.6.10

第四篇:新 时 期 师 德 师 风 学习心 得 体 会

新 时 期 师 德 师 风 学习心 得 体 会

后坪中学:冉坤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见师德师风对于教师而言是多么重要。对于师德师风问题,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通过这次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活动,使我懂得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为核心,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活动重点,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塑造教师的新形象。学习师德师风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道德人格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教师具有直观示范性的特点,我们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小学,我们是他们除了父母之外所直接接触的最主要的对象,是孩子们最亲近和尊敬的人,他们的可塑性强,行为模仿性强,正处于长身体,增知识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情感、意志、行为都需要我们去培养,所以我们的道德人格面貌是学生学习的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摄入学生眼里,也会印在学生心中,举例:孩子们要解便都会在老师这儿得到允许,我随口会答到“去嘛”,久而久之,一但有孩子提出要解便时,其他孩子们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到“快去快回”,口吻和老师的一模一样。还有上课时只要他们不专心听课或讲话,我就会说:“小小眼睛,他们说:看黑板”,“小小嘴巴,他们说:不说话”等。这就说明了天天与孩子接触的教师,必然会对他们产生重要影响,孩子们在成长中,常常会自己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老师,证明教师的工作作风、学习态度、劳动习惯、待人待事、语言表达都会影响孩子们,我们要想到,教师好的一面孩子要效仿,但不好的一面也会被孩子们所模仿,这就更使得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完善。书上还说“一个好作风,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教师的督促应当是经常的”。我认为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在发现孩子出现不好行为习惯时,往往采取的方式就是直接告诉他做错了,应该怎样做,再继续发现时,还会问他是否忘了老师说的话了,怎么就改不掉呢之类的话,但现在想一想,觉得是自己的观念不正确,总是习惯性的强迫孩子改掉,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耐心的帮助他懂得并改掉。原来督促非常重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如果这样做,幼儿一定会易于接受并改掉不好的行为习惯的。现在我知道了,能力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的需要提高能力必定离不开教学实践过程,只有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将素质转化为能力。我通过这两年的实践工作,也得到了一些专业上的发展,记得刚工作时,很难投入,因为学校所学的都是理论知识,在遇到孩子们时,有时还很想逃避,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观察、实践让我慢慢可以很轻松的与他们沟通、交流,认真处理工作。正因为时间和实践的积累,才让自己在工作中更加自如,所以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可以真正得到专业上的发展和提高教育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以自身的己有基础为出发点,朝着自己的目标,经过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并创造出业绩的过程,总结自己,明白自己的基础不太好,平时对这方面的学习也比较少,有时在完成工作时还会遇到阻碍,这样也导致自己的专业成长水平缓慢。因此,我必须努力学习进取,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认真研究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按教书育人,提高教书

育人的自学性,积极主动地做好教育教学的工作。多阅读,多思考、多反思自悟,相信自己会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师德修养,合格的专业教师师德师风培训和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师德修养是作为教师不可缺少的一门学习功课,如何让自己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如何更好的专业化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在平时工作的实践中,我明显感觉到大部份孩子们的表达、喜好都会或多或少的随班里老师变化,这就表明,教师的劳动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可以决定或者改变他将来的发展方向。孩子的个性形成,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任何其他作用所不能代替的,因为学生的心灵需要教师用心灵去塑造,也因为这样,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的教师,其职业道德也必然被社会关注,没有任何职业比它更受社会大众的关注。所以,我们必须先要有教师道德意识,然后有高度自觉性的学习,一定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

总而言之,通过师德师风学习,使我对今后的工作既充满了信心,又增添了危机感。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追求,才能名符其实地对得起小学教师的称号,为有一个健全的灵魂而勤奋踏实地去工作,坚信一份耕耘,会有一份收获。

下载第5课:改善说话时的没底气 习得性无助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5课:改善说话时的没底气 习得性无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