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坊子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旧宅拆迁成效显著
坊子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旧宅拆迁成效显著
坊子乡大蔡社区在旧宅拆迁工作中,积极创新思路,集中攻坚克难,强势推进拆迁进度,成为全县社区建设旧宅拆迁工作的领头雁和排头兵。截至目前,共拆除旧宅300多处,新增可利用土地542亩。
一、宣传到位、深入发动。
为了营造良好的旧宅拆迁工作氛围,顺利推进拆迁工作,坊子乡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3月份,对全乡7000余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张贴《坊子乡人民政府关于制止违法建设的公告》2000余份,印发《城乡规划法》宣传单3500余份。并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通过不间断的政策广播宣传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坊子乡旧宅拆迁改造后的美好前景、给群众带来的直接利益,让群众思想得以转变,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及时组织全体拆迁人员深刻领会拆迁动员会精神,认真学习拆迁政策、拆迁意义等,使其明确职责任务、注意事项,提高了业务素质。并结合工作实际,制订了《坊子乡拆迁工作纪律》,要求每名拆迁人员,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干部必须严格遵守,无特殊情况不允许请假,特殊情况下必须向书记、乡长请假;要求每名拆迁人员对各项工作必须公平、公正、公开,要耐心回答群众问题,做到热心、细心、耐心,保证了拆迁工作能顺利进行。
三、理清思路、制定措施。坚持让群众得到最大的实惠。为了社区拆迁并建工作顺利进行,坊子乡党委政府成立了规划建设委员会,下设联合执法人员17名,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旧村私自翻建的制度。工作中,大蔡社区以旧换新的土地置换形式,动员了180余农户带头拆迁,调动了群众社区建房、住房的积极性。
四、加强领导、责任到人。
坊子乡党委召开了专题会议,认真研究部署,制定拆迁工作实施方案,并迅速抽调政治上靠得住、思想上过硬的精干力量30人,成立了坊子乡拆迁工作指挥部,党委书记任总指挥,乡长为组长。由负责社区建设的领导带队,实行包干到户、任务上肩、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全程挂靠拆迁现场,积极做好拆迁户的思想工作。从组织领导上为拆迁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要求拆迁工作人员做到“五包”:包签约、包腾房、包安置、包安全、包稳定。及时掌握情况,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殊的个案,细致分析、认真研究、及时处理。
五、克难攻坚、快速推进。
此次拆迁工作情况复杂、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两委成员、党员和村民代表起带头作用,先签协议然后带动其他村民,为拆迁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潘庄村名小组拆迁时,乡党委书记张荣河率先垂范,亲自带队,组织人员40余人,出动大型机械15台,对已签约同意入住社区农户的旧房统一进行拆除。当日,共拆除旧房180座,新增可利用土地252亩。同时,各拆迁队员,以“六加
一、白加黑”的工作作风一刻不停地开展工作,力求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同时,深入到被拆迁户家中,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千方百计沟通感情,赢得了被拆迁户的支持配合。在处理拆迁矛盾、解决拆迁纠纷和群众反映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上,始终坚持特事特办,急事快办,难事巧办,笑脸相迎,客气接待。正是因为有了拆迁工作人员不懈的努力、扎实的工作,才赢得了拆迁群众充分的理解、大力的支持。
目前,大蔡社区7幢80户多层住宅楼已经封顶结束。下步坊子乡将对拆旧置换的土地统一进行规划。坚持多元化投资,加大市场运作力度,挖掘民间资本潜力,积极破解社区建设的资金瓶颈,有效探索群众得实惠、市场得效益的社区建设新路子。
坊子乡党建办:栾超
第二篇:祝楼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范文
祝楼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实施方案
祝楼乡位于平原新区新区核心地段,南靠黄河大堤,北依京广铁路,与获嘉、武陟二县接壤,107国道、京港澳高速、310省道、郑焦高速交叉穿境而过。辖25个行政村,39000多口人,7万余亩耕地。根据平原新区的总体规划结合祝楼乡的实际,制定了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原则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祝楼乡党委、政府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指导,以服务平原新区建设为核心,坚持“改善环境、节约土地、促进和谐”的方针,按照“政府引导扶持,群众自主选择,规划适度超前,建设稳步推进”的原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社区具体规划情况
祝楼乡所辖的25个行政村中,其中10个行政村按照平原新区统一规划分别并入龙源新镇和滨湖小镇。并入龙源新镇的有王村、新王村、新庄、刘庄、胡堂庄、杨庄、新村7个行政村,共1800余户,7000口人;并入滨湖小镇的有宋楼、大胡庄、闫庄3个行政村,共计1200户,6000余人。这两个社区的群众按照平原新区“六个一”工程的安置办法进行统一安置。其余的15个行政村规划为3个社区,分别是祝楼社区、文岩社区、宰相湖社区。具体情况如下:
1、祝楼社区位于祝楼村南,祝楼至蒙城路西,计划合并祝楼、西胡庄、蒙城、新阳村、新城、北胡庄、卞庄7个行政村,共计2388户,11066口人。社区规划面积700亩,规划入住户数2800户,13000口人。社区计划采取开发商建设,群众自愿拆除旧宅,放弃宅基地后可低价购买低价社区安置房。根据社区群众不同需求,采取别墅与高层两种不同的类型建设。目前,祝楼社区已开始动工进行地基处理;文岩社区位于口里村西,祝楼排以北,将合并口里、东圈、西圈、种庄、小胡庄5个行政村,共计1300户,7000口人。社区规划面积400亩,规划入住户数1500户,8000口人。社区采取对外招商建设的模式,有高层和别墅两种不同的建设类型。社区计划今年年底启动,2015年建成;宰相湖社区位于王录村南,将合并王录、姚村、夹堤3个行政村,共计1100户,6000口人。社区规划面积532亩,规划入住户数1300户,8000口人。社区目前由新怡和公司开发建设,目前已着手进行规划设计,预计10月份开工建设,2015年建成。为确保社区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我们在社区建设工作中要以下措施:
一、强化宣传
通过标语、召开会议、设置宣传板面、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并为各村专门录制宣传磁带,深入宣传开展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和支持平原新区建设目的、意义,努力营造支持新区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氛围。同时发动乡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走村入户,广泛征集群众意见,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使得社区建设工作深入人心,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从根本入手,多措并举解除群众后顾之忧
1、要认真借鉴市委组织部开展的“联帮包建”工作制度,除市县派驻的工作队外,乡政府向每个社区派驻一个工作队,由一名班子成员带队,吃住在村,负责解决社区建设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工作队参照“联帮包建”工作队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对所做工作进行汇报总结,年底乡政府根据根据工作业绩对每个工作队进行考核,奖优罚劣。
2、科学规划,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民主商议、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实际,围绕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明确工作思路,提出建设任务,搞好建设布局,突出建设重点,强化建设措施,健全建设机制,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
3、培育新型农民。要积极组织农民工参加新区组织的电焊、计算机、家政服务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了群众的专业技能,增强了群众的就业机会。要充分发挥农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书屋的作用,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整体素质,在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建立农民创业工业园区。目前我们位于107国道以西,口里村南的占地60公顷农民创业园已全面启动。目前,已有河南万客来畜牧有限公司和亿丰商砼基本建成,可解决230个农民工就业。同时,还有郑州双辐射、温州晨光无纺布、郑州凯德人防,勇威电子、弘宇彩印、上海健民堂等6家企业已经签约,即将开工建设,建设完成后,预计可解决6000个农民工就业,一定会有力地推动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建设。
5、提供有力保障,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继续组织群众参加了平原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平原新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要确保60岁以上群众应保尽保。有效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为社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充分发挥乡村干部作用
一是引导为主,各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通过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资金支持、项目扶持等形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不误导,领办不包办,真正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同时组织乡、村干部、群众代表到辉县、新乡县、长垣县等周边地区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作先进的地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认识。使他们看到新型农村社区给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和实惠,进一步增强他们搞好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篇:范家卓子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汇报(2011年9月)
范家卓子乡新型农村 示范社区建设工作汇报
(2011年9月)
一、基本情况
范家卓子乡位于黄龙县城南37公里处,全乡面积73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委员会,32个村民小组,650户,2326口人。全乡耕地面积22000亩,新品种核桃园15000余亩,精品苹果园3600亩,生猪存栏3500头,养殖中蜂270箱,土鸡近10000只。已达到户均5头猪5亩苹果20亩核桃的产业格局,2010年农业生产总值2912.2万元,人均纯收入4850元,首次突破全县平均水平。已发展成为黄龙县的产业大乡。
二、发展思路及规划
范家卓子社区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兴产业、聚人口、抓基础、强保障、优服务。”科学规划,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1、行政区域规划
将所辖区域整合为“一个新型农村社区,两个中心村”,将有条件的群众向社区街道聚集,将居住分散的边缘村组群众向中心村聚集,双轮驱动,增加人口聚集度。
“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将范界路沿途的相里、榆前河村并入范家卓子村,建成范家卓子新型农村社区。
“两个中心村”:一是将曹家山村、高梁村整合为高梁中心村。二是将红罗义村、碾子塬村整合为碾子塬中心村。
2、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按“一街、四区”功能建设。配套实施净水厂、加油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实现群众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目标。(一街,即以范相路为轴线,建好集行政办公、公共服务、商贸活动、文化休闲于一体的一条主街道;四区,即文化小区、商贸小区、居民小区、公共服务区。)其中:
(1)、文化小区。(2011年-2012年)修建群众商住房17套,76间,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修建群众休闲文化广场2000余平方米;同时实施绿化、硬化、公厕、垃圾仓、路灯、建设器材等配套设施。
(2)、商贸小区。(2012年-2013年)。按照总体规划,围绕主导产业,合理布局,在社区内建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集瓜果、蔬菜、肉蛋等多功能批发零售农贸市场;从而建立方便、快捷、安全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形成乡村紧密连接的农产品市场群。
(3)、居民小区(2012年-2013年)。依托文化小区、商贸小区,建立居民小区,建造居民住宅楼6栋,可容纳农村居民1000人。配套实施配套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等附属设施。
(4)、公共服务区(201
2年-2013年)①中心小学建设。规划规模达到20个班400名学生,征地扩充校园9000平方米,新建教室餐厅、住宿楼1800平方米,改造运动场地,新建校门,完善寄宿制配套设施,实现黄龙县寄宿制示范学校。②幼儿园建设。建设教学房间12间240平方米,校园硬化200平方米,购置教学桌椅、教育设备,娱乐设备、健身设施等配套设施。可容纳幼儿200人。③中心卫生院建设。购置全自动生化仪、彩超、肾功能检查设备各一套,添置标准病床25张,购置CR(或DR)诊断系统和一台救护车。新建医疗垃圾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④社区卫生室建设。按照省级卫生室标准,改扩建中心卫生室2个,村卫生室1个,配备相关医疗设备。⑤敬老院建设。加强敬老院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增添相应设施设备,建立健全服务网络体系。⑥超市。在商贸一条街建商业化超市一处,6间180平方米,满足周边居民的购物需求。⑦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用于向社区提供农业生产及其它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具备农资供应、农技服务、生产保障等功能,建房面积200平方米,并购置办公设备。⑧客运站建设。社区内改扩建客运车辆停运站点1座,建设100平方米候车厅,200平方米办公室,购置坐椅、办公家具,同时实施绿化,美化、亮化等配套设施,方便居民出行。⑨文体活动中心。加强文体服务中心阵地建设新建文体活动中心1处4000平方米:增配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施农民健身工程,加快落实体育场地建设,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到2013年,基本形成以中心社区为核心,以中心村为基本连接点,覆盖全乡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3、社区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区位优势,抓好“两园四区”产业布局。(两园:核桃产业园、核桃产业园;四区:庭院经济园区、农业观光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其中:
(1)、核桃产业园(2011年-2013年)。依托范家卓子精品核桃示范园,重点实施管理提效、技术推广、包抓示范等项目建设,建立精品示范园区12000亩,依托全惠民核桃、金圣 3 苹果、富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打造全县精品核桃示范园区。
(2)、苹果产业园(2011年-2013年)。以范家卓子百亩苹果市级示范园建设为辐射,建立以石曲、范西、园子等村民小组为连片的公路沿线苹果产业区。期间主攻升级提质,增加亩产值,示范带动全乡苹果产业优化升级。到2013年,建立标准化示范园950亩,增加人均纯收入近1000元。
(3)、庭院经济园区(2011年-2013年)。依托沼气、改水、改厕、改圈、改院、改灶、改面貌综合治理工作,大力发展庭院循环经济,将养殖、沼气和果蔬种植相结合,到2013年,以范家卓子社区为中心,发展庭院经济120户,实现“养殖规模化、果蔬绿色无公害化、庭院洁净化”生态型庭院模式,充分发挥绿色产业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4)、农业观光园区(2012年-2013年)。整合区域文化资源,依托魏长城和长安梁古文化遗址,大力开发“罗谷丹霞”和“岳中奇观”风情线等自然资源,引导更多的农民从事“农家乐”、“田园风光”等旅游观光项目,形成集游、食、住、行、娱、购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带动农产品加工、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相融合。
(5)、现代农业园区(2012年-2013年)。以发展核桃、养殖为主,规划建设面积1900亩。主要建设内容:建设现代农业科教基地100亩,核桃苗木种植基地80亩。
(6)、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以核桃、苹果、畜禽为主要原料,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①核桃加工业。把具有特色的范家卓子核桃进行集中生产,精包装,力争2013年打入省内市场。②苹果加工项目。以苹果为原材料,精包装商品果,在此基础上开发以苹果干加工为主的加工业。③畜禽产品加工业。以养殖小区为依托,对猪禽进行初加工。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优势,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深度开发,把范家卓建成子农副土特产品加工业基地。
大力发展核桃、苹果、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和中蜂、土鸡、玉米、庭院经济等补充产业的同时,搞好土地流转和劳务输出,引导土地向主导产业、种植大户流转,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壮大产业支撑,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4、社区保障体系建设规划,优化社区服务保障,落实好新农保、新合疗、农村低保、五保户集中供养、残疾人集中托养等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把乡敬老院建成集五保户供养、残疾人集中托养、老年公寓为一体的全乡群众养老中心,解除广大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三、2011年工作计划及推进情况
2011年,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我乡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工作,科学规划,试点先行,稳步推进。2011年计划完成建设项目2类10项,目前已完成了所有项目的规划、立项、申报,并获得县经发局的批准。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我们整合项目资源,捆绑资金,群众自筹,分步抓好实施。预计今年建设项目总投资1495.6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383.6万元,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全乡新型社区建设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1、核桃产业发展。2011年我们完成新建核桃园550亩,新增核桃效益园100亩,总投资2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3万,群众自筹7万元。
2、苹果产业发展。2011年我们完成新建苹果园100亩,新增苹果效益园50亩,总投资5万,其中国家补助3万,群众自筹2万。
3、梅家河水源地保护、净水厂建设。在水务局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政府驻地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在梅家河水库库区实施了清淤护砌、鱼苗放养、设立警示标志和防护网工程,构筑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完成了净化水厂建设工程。投资34万元建成预处理区、生物氧化区、生态净化区三套净化设备,目前已完工,正在安装调试阶段,届时每小时可净化饮用水20吨,保证1208口人用上安全水、健康水。项目总投资170万。通过整合梅前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解决。
4、范家卓子村节水灌溉及人饮管网改造工程。设计灌溉区域为范东、范西、新村三个村民小组1100余亩核桃、苹果示范园,预计建分水口60座,安装闸阀、井水表60套,铺设管道3500米。人饮管网改造安装闸阀、井水表5套,铺设配水管道800米惠及63户,240口人。项目总投资25万,其中整合项目资金12万,政府筹资8万,群众自筹5万。目前已开挖灌区3000米,管道购置到位,已投资15万。
5、能源沼气建设。完成新建沼气42口,改造沼气100口。总投资28.6万,其中争取省市县能源建设项目资金16.5万,群众自筹12.1万。
6、街道绿化、亮化、硬化工程。在范家卓子社区重点完成 了“庭院美化”“村庄绿化”“街道亮化”工程。共栽植云杉、国槐、刺柏、柿子、金丝柳等行道树4000余棵,栽植侧柏、月季、牡丹、黄杨、紫丁香等丛生树种10000余棵。绿化面积达13000余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总投资30万,资金由范家卓子重点社区建设项目解决。
7、文华小区一期建设。启动实施了乡文化小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修建群众商住房6套30间,建筑面积1120平方米。总投资110万,全部群众自筹,目前已完成投资90万元。
8、去冬今春,依托千村移民搬迁示范村建设项目资金,实施完成了范家卓子社区群众住房改造和村间巷道硬化工程,惠及148户556口人,新建房屋116间改造423孔(间),硬化巷道11989余平方米,新修排水沟2540余米,总投资68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356万元,千村贫困人口搬迁项目整合资金324万。
9、相里居民小区建设。整合农民安居工程建设、重点村建设、连片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启动实施了相里居民住宅小区建设工程。改造房窑60户、172间(孔),新建平房6户、25间,新建围墙1300余米、门楼66个。硬化1900平方米,修建水渠3100米。总投资312万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75万元,安居工程项目解决62万,重点村建设和连片扶贫开发项目解决75万。目前已完成投资305万。
10、农贸市场建设。农贸市场群众自建商铺12间,塑钢大棚10间300平方米。水泥台20个。总投资115万,其中争取农贸市场建设资金50万,重点社区项目资金解决30万,群众自筹35万。目前已完成规划、选址、设计图纸等。已完成投资10万。目前,10个建设项目已经完成6个(核桃产业发展,苹果产业发展,梅家河水源地保护及净水厂建设,能源沼气建设,街道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剩余4个项目中,相里居民小区建设完成计划的98%,文化小区一期建设完成计划的81.8%,节水灌溉及管网改造完成计划的60%,农贸市场完成计划的13%。配套之前建成的敬老院、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垃圾集中填埋场等便民服务设施,范家卓子社区人居环境极大改观,人口聚集度大大增强,乡政府驻地已经有固定居民200余户,1000余口人。占到全乡人口的近一半,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物流、农资贸易活跃。
四、今后工作重点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规划,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重点实施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不断聚集人气,培育市场,发展三产,全面提升范家卓子社区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早日把范家卓子建成新型农村示范社区。
一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和未定项目争取力度,确保年内完成建设任务。
二是通过整合黄沿扶贫开发项目和农民安居工程项目,捆绑资金,集中搞好两个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功能。力争启动实施高梁村连片扶贫开发项目,争取对红罗义村实施整村改造式的扶贫开。同时从农民安居角度考虑,继续搞好四个居民点农民安居工程。
三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园区,做好现代农业园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前期手续办理和招商引资工 作。
四是争取范家卓子学校校安工程、乡林业站基础设施工程尽快开工建设。
五是做好范家卓子村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和生猪产业建设项目的跟进工作。
六是继续抓好核桃、苹果、养猪产业管理工作,尽快使苹果产业优化升级,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养猪产业实现规模化。抓好10户庭院经济示范户。发挥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核桃专业技术服务队在生产销售、技术培训、科技推广方面的作用,形成“支部+合作社+农户”养、种、供、销一务龙服务的农业组织设置模式。
七是全力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实现全乡人畜安全饮水目标,消除空白点。争取水务部门支持,完成三家楼、拖塬、园子、后河四个村民小组的安全饮水工程。
八是力争实施4条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生产道路砂石化工程,改善3个村民小组、50户、210口群众的出行以及农副产品的销售难问题。
五、问题及建议
1、新型示范社区建设,需要项目支撑,尤其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方面,乡镇争取项目资金有限,需要部门强力支持。没有项目配套,一切只能停在规划上,希望上级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
2、呼吁市县及时下达重点社区建设项目资金,打消乡镇顾虑,提高乡镇工作主动性,积极推动工作。
3、建议继续加强撤并村组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保障能力,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4、在产业发展上需要上级财政大力扶持,特别是在激励政策、科技培训和物化投入上加大支持力度,使产业尽快成长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撑。
我乡核桃、苹果、养猪产业化水平不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传统产业苹果物化投入不足,苹果树树龄大、树势弱,苹果商品率低,效益下滑;新兴产业核桃,这几年主要抓了规模扩张,66%是幼园,尚未产生经济效益;补充产业养猪,基本上是群众小打小闹,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这些都需要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
第四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为全面了解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县发改委组织人员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是:
一、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及成效
2008年,我县抢抓国家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机遇,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工作,将全县346个行政村科学合理规划为106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实施后可新增耕地5万多亩。在这项浩大的民生工程推进过程中,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社会参与、政策扶持、梯次推进的原则,先后启动建设了平阴镇前阮
二、山头、博士、东阿镇新合、孔村镇驻地、孝直镇丁屯、展洼等18个新型农村社区,截至2010年底,累计建设住房5788户、80.4万平方米,竣工入住789户、12.6万平方米,完成道路硬化6.6万平方米,绿化1.13万平方米。全县农民新型社区建设呈现出试点先行、统筹发展、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科学规划,优化社区建设布局。我县历来高度重视规划先行,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引领快速发展。我县在社区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先后编制完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对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进行了科学安排。按照城乡一盘棋、城镇协调发展和各项规划高度衔接的思路,合理确定社区建设规模,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有效进行了合村并点。同时,本着“高起点、高层次”的原则,组织专家、村民代表对社区详规集中评审,确保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特色突出、风格多样。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县长任指挥的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及由县农办、国土、建设、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组织协调。出台了《关于农民新型社区试点建设协调会议纪要》,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县农办、国土、建设、民政、卫生、教体、水务等部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自扶持政策和具体落实目标。各镇(街道)也抽调人员成立了指挥部,形成了“党政推动、两委(村、居)主办、村民主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用足用活政策,切实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对列入“土地增减挂钩”进行新村建设的村庄,除安置地块外,由县政府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统一对外调剂置换,对旧村址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每亩补助10万元。同时,鼓励农村居民向乡镇驻地、县城集中,以户为单位全部迁出本村腾出宅基地的户,除享受本村货币补偿政策外,由村集体从扶持资金中给予1万元的异地安置费。二是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本着“资金来源不变、用途不变,整合集中使用”的原则,将上级出台的涉及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由县财政整合统筹运作,集中投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三是规费减免政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除税收外,原则上一切规费全免。同时,县政府对镇(街道)、村(居)修建性详细规划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补助。
(四)创新建设模式,灵活推动社区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建设模式,不断加快推进建设进程。一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通过发展民营企业、工商
贸易、餐饮服务等行业,吸纳人口向镇驻地集中。孔村镇驻地中心社区,依托快速壮大的炭素产业和商贸服务业,规划占地517亩、建筑面积34.5万平方米的社区,吸纳集聚周边村庄人口1万多人。二是与主导产业拓展提升相结合。依托特色品牌基地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孝直镇汇东片区依托无公害蔬菜基地,将21个村合并为3个新型农村社区,节约用地5300多亩。三是与重点项目和滩区迁建工程相结合。借助黄河滩区迁建工程,把沿黄13个滩区村、2500户,集中整合到7个社区。同时,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同步搞好基础设施、园林绿化、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配套建设,促进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五)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的原则,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扎实做好群众基础工作。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单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民意,宜合则合、宜搬则搬、宜改则改、宜建则建,不搞一刀切、行政命令和大拆大建。坚持民事民决,社区建设什么样式的房子、由谁来建、什么时候建,农民群众自己说了算,真正把中央的惠民工程变成农民群众自觉自发的行动,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村并村、村并城、村并镇、村并企、旧村提升等多种模式。由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最大限度地尊重群众意愿,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较大成效。
(六)坚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村社区。在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挖掘地域特色,积极打造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新型农村社区。如玫瑰镇以构建“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富有活力”的新型城镇为目标,高标准建设,多元化投入,高效能管理,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一个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展示形象、承接旅游、充满玫瑰特色的小城镇在县城西南的翠屏山下崛起。又如孝直镇以“孝为先、人为本、和为贵”的孝直文化为载体,打造了极具内涵的特色驻地社区。
三、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课题,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第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是财政政策捆绑、项目整合的扶持资金非常有限,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资金缺口。二是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民群众不很富裕,主要靠农民群众自身筹集解决困难很大。三是土地置换资金到位滞后,土地置换补助金须土地复垦验收合格后才能到位,而土地净收益补助则要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同时,新型社区建设方缺乏主动筹资的精神,对县里社区建设投融资平台过度依赖,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广大农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习惯于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且生产生活成本相对于新型社区较低,再加上入住社区后生产设备存放的不方便,致使部分低收入群众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
第三,社区建设及配套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已建设的社区现状看,存在社区规划层次较低、样式较单
一、整体规模较小的问题,不利于将来社区发展,与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初衷有一定差距。在建社区把重点放在楼房建设上,水、电、路、气、医、学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重建轻管”,入住户服务管理的缺位影响了群众积极性。
四、加快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组织形式,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充实调整现有的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抽调相关单位业务骨干,组成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社区建设队伍,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政策拟定、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强化联席会议、一事一议制度和社区建设进度周报制度,尽量减免各种规费,集中办理各种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镇(街道)、村(居)委会、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具体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镇(街道)、村(居)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搞好宣传发动,突破常规推动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各种宣传载体,对社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在规划建设、创新内容、建设标准、运作模式等方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对社区建设实施全程监督,让群众享受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因地制宜发动群众,“钱不够的不用慌,可帮你联系银行,也可攒攒钱再迁;想不通的不用慌,想通了再迁;意见不一致的不用慌,商议好再迁”。在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速度。
(三)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明确以县为主的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统筹主导地位,加大力度,整合扶持项目。充分利用土地整治投资公司这个平台,专门经营增减挂富余指标,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多种途径,争取社会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财力支持,推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部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按照“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不改变投资管理渠道,在发改委、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下,借助土地投融资平台,严格按照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强化县级政府整合作用,集中投放,综合使用,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提高资金利用整体效益。
(四)狠抓质量安全,提升整体建设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运作、高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安全关。继续严把施工图审查、招标、监理、质监与安监等重要环节,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农村住房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作用,对在建工程进行安全、质量、手续、监理、节能方面的全面检查,切实搞好建筑质量监理和工程验收,确保社区建设质量安全。
(五)制定产业规划,促进农民就业。农户入住社区后,虽然生活开支有所增加,但相对完善的服务功能,可以使他们从繁重的家务和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是制定产业规划,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集约种植、养殖。二是引导好各种农村协会组织在社区中的衔接,为农副产品的外销搭建好平台。三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劳动密集型、适于松散管理、分散经营或生产的企业,为家庭妇女和居家留守人员经营生产提供更多机会,以增加他们的收入。
(六)加强社区管理,深入探索农村服务社区化的有效形式。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分类指导、科学谋划的原则,推进硬件建设再提高,软件建设上水平。进一步加强完善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原有制度进行整合、完善、规范,并对成功的、符合自身实际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加以借鉴,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推进支部服务社会化、党员服务具体化,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切实以“富民、便民、亲民、安民”为目标,保障社区农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务。
第五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称中心村建设,指的是以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农村居民点为中心,聚集周围一些自然村,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并对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经济辐射作用的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它由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农民自愿为原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让农民主动到社区购房建房,交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又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