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拥抱智慧城市 进军科创中心
拥抱智慧城市 进军科创中心
拥抱智慧城市 进军科创中心
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研讨会精彩观点摘录
2015年07月13日
今年是全面启动“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上海高度重视全市“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作为重要的市级专项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目前也正在由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抓紧编制,这是上海编制的首个智慧城市五年规划,要在承接信息化规划的基础上更加聚焦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全面融合。
7月3日,“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研讨会”举行,各位专家学者与智慧城市建设参与企业负责人济济一堂,畅谈上海智慧城市未来发展。
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要有系统思维
国家工信部原副部长 杨学山
目前,两个IT(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英文缩写)融合,真正能够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外延,这个在“十三五”一定会发生,但这个发生不是革命性的,而是阶段性的,在范围和深度上逐步推进,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将会逐步走到世界前列。
“十三五”期间,教育、医疗健康等新模式转型条件逐步成熟,可以实现公共服务精准化。从学前教育到一般性研究教育的网络化授课,在不长的时间内都可以实现。在健康医疗方面,日常健康实时动态、个人健康信息电子病历平台、药品监管等一些技术、制度、系统、平台问题,都会看到可喜变化。此外,家居生活更加趋向便利化,新生的90后、00后,更倾向于网络化条件下的便利性。
另一个趋势是,城市管理从智慧城市走向新的模式,而新的模式将在一些地方开始盛行。今天讲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都是城市管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新的技术环境,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要有系统思维,从城市现代化的角度,这是“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谋大局的重要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在智慧城市概念推动下,正在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变化,“十三五”会发生变革,但整体的变革“十三五”不会产生,希望上海在全国在世界能够带头变革,以后这个变革在全世界是同步的。
此外,人的变化也是一大趋势。人本身会发生变化,3年前美国情报委员会有一个2030年的发展趋势预测,第一位的是个体的变化,每个个人的能力在快速提升,这是我们所有方面的变化都要考虑的趋势。教育普及,互联网下公民资源的增加,医疗条件的改善,平均寿命的增加,都能使人的能力产生重大变化,这是社会包括城市管理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这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大趋势。
大数据推动政府治理变革提升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宁家骏
当前,社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从工业时代到知识社会过度的阶段。所以当今政府管理的目标,应该亟待做一些改变,比如说从集中式、维稳式、运动式的管理要转变为现代化的治理。首先除了理念的现代化,更要方式的现代化,这就要求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政务信息公开和大数据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
政府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政务信息公开,在大数据环境和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下,这也是我们城市创新的方面。随着智慧城市和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大数据有更好的应用前景,也进一步来推升政府和公共治理的变革,将成为下一步核心的驱动。
国家有关部委正在开始研究“十三五”规划,政务信息化的发展提了三方面:大系统概念,信息共享概念和云计算概念。通过这三个方面进一步催生政务公开。同时,国家正在制定大数据的战略和行动计划,明确要通过大数据的战略来引领,通过大数据维护国家主权,充分构建数据资源。另外,做好大数据的应用关键是要以应用为导向;第三要本着促进共享,加快开放,真正推动对社会的开放。
今年6月17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了加快大数据发展,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一是加快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开放共享。二是推进市场主体信息公示,依法及时上网公开行政许可、处罚等信息,建设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推动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三是在环保、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引入大数据监管,主动查究违法违规行为。
可以说,十几年来,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必须看到目前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互联网+行动即是覆盖社会经济全局的,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但这个+号不是算术上的+号,而是要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的服务模式、服务架构。互联网+要借助顶层设计的规划,扩大服务的渠道,同时要真正来促进大数据的应用。
做追随者,还是引领者?
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徐炳胜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和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中之重,也是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在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中我们是做追随者,还是引领者呢?答案是无庸置疑的。我们必须以中国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贯彻落实为契机,争做全球智能制造的引领者、抢夺全球制造业的制高点。
一要继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但截至2015年3月,全国3万多家企业两化融合评估结果显示,处于两化融合初级阶段的企业比例高达90%,大都属于起步建设和单项应用的初步融合,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制造还为数不多。所以,我国制造业企业追踪工业4.0,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还需要大量的“补课”。
同时,加强智能技术和软件系统的研发。我国企业大多采用跟随和模仿战略,制造业核心技术缺失、共性技术不足,研发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精密减速机、控制器、新型传感器、伺服系统以及高性能驱动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赖进口。智能制造基础软件系统的开发不足,智能制造高端产品还大量使用国外软件系统。因此,建议要大力推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掌握一批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感知获取与识别、智能控制与导航和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重视智能制造基础软件系统和工业应用软件的研发,避免在硬件制造中再次受制于国外操作系统。
此外,要推广智能工厂系统的应用。国内企业生产线自动化总体水平不高,每个工位大多只是信息孤岛,设备不能互联,每台机器的信息流在各自的处理器里打转,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品质、以及可追溯等个性化需求。在十三五期间,应该打通制造环节的数据壁垒,构建自主化、定制化的智能工厂系统,实现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的互通互联,实时管控制造环节各种信息,实现柔性制造,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最后,还要重视智能制造高端人才的培养。智能制造,虽然缓解了人才红利下降的困境,但智能制造本身面临人才不足的问题。我建议,既要大力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也要注重利用全球人才资源。在重点院校、大型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满足智能制造要求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以适应制造业变革所需要的技能要求。同时还要吸引全球制造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利用全球人才资源发展中国智能制造。
基础网络建设是智慧城市之基
上海联通总经理 蔡全根
不管是智慧城市建设还是互联网+,在信息社会最基础最底层的东西就是网络,如果说离开了基础网络,就谈不上智慧城市。
首先,要加快基础网络的升级换代,使上海的信息技术设施建设水平领先于全国,保持世界一流。一要确保规划之内规定网络的开展,光纤、百兆宽带将是标配,可以有计划逐步引入千兆入户。二是专线利用移动技术,建立规模布局VoLTE技术。现在的4G网络,其实目前打电话的时候,语音要回落到2G或者3G上面的,4G没有语音通信的功能,VLT可以大大提高语音的质量; 改波聚合技术,目前国内正在试点,建议上海市政府与主管部门沟通,分配关键的频段,比如说搞转播许可,同时建议市政府推动优质频段用于移动通信。
同时,通信运营商现有的网络需要转型。现在的网络很难支撑下一步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网络比较硬,不够灵敏,它配置好了以后难以改变。为什么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像腾讯、阿里巴巴,它的业务比较方便,用户可以自己定制,前提是它在基础运营商的网络上搭建了基于互联网的运营平台,它是柔性的。此外,以后的通讯基础设施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类似于我们的石油、水资源,和老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这是一个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现在运营商建设过程中,很多的物业乱收费,甚至动不动就把基站拆了,希望全国人大尽快推动 《电信法》 出台。
应用方面,政府要强化顶层设计,建议政府一方面要对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工作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归纳,为“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希望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加强与数据资源的整合配套,建设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产生的大数据正在迅猛增长,包括智能交通、供水监控、市民生活等等的数据,而这也是智慧城市持续推进的一个基础。
此外,建议将运营商的能力开放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推进,使企业资源与政府资源有效的整合。电信运营商一个是网络的资源,第二个数据信息,这13亿人产生的数据量是巨大的,互联网上流入的每一个字节都要通过运营商的网络平台。
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上海仪电集团副总裁 黄 峰
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信息建设中的热点,从发展来看,规模大、空间大、概念好。但是从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
智慧城市与产业结构调整到底是什么关系?智慧城市建设肯定会带来对于社会感觉的更加精细化,用户体验更加流畅,但是从智慧城市建与整个产业结构的关系问题,认识还是有待完善。现在智慧城市建设,我们在操作过程中看到,信息共享问题还是很大,信息的孤岛从某些行业来说,不是越来越好,而是越来越严重。在我们行政的管理上,行政的区划上,管理体系上,对于智慧城市信息共享制度上,是带来了一些难度,这是一个问题。
我认为,从上海的角度看,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手段,要把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放在重要的位置。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有很多领域可以涉足,比如说现在的工业4.0、自动化系统、机器人、传感器、信息服务系统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来带动的高端制造业的产业。
在盈利的模式上,站在企业的角度,盈利是必须的。但从智慧城市建设来看,有很多案例实际上盈利模式并不好。在这些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还有待于解决。个人认为,是不是可以适时推出融资租赁的管理模式,因为单靠某一项补贴,持续性也不会很强。
再比如,由于行政区划上的原因,是不是可以由市里一个委办来牵头智慧城市建设,来协调各个委办,这样会对智慧城市建设带来很大帮助。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对于国资来说,在考核体系上,往往有时候两条线很麻烦,国资系统是国资系统的说法,其他系统是其他系统的说法,未来在考核评价体系上希望能有所突破。
此外,在技术架构上,现在的技术架构、技术体系越来越复杂。企业各自为政,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搭建各种技术体系架构。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整个信息系统的整合难度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建议在整个技术体系的统筹上,希望政府给予引导,使制度体系建设更合理,在信息共享上不要因为技术上的原因造成人为障碍,特别是像智慧城市建设的操作性上,政府引导,让企业来干,大家围绕这个框架来实施,可能会更好。
智慧金融领域应率先突破限制
汇付天下总裁 周 晔
智慧城市的要素和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我们认为智慧金融应该被认为建设智慧城市重要的内容。上海在整个互联网金融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多家互联网金融龙头企业落户在上海,运营在上海。因此,上海应该对智慧金融基础性的限制,能够率先在全国实现突破。
一是应该将高效率、低成本、多元化的支付和结算纳入到智慧金融的建设。在整个智慧城市当中,有几样东西是与所有人息息相关的,一个是消费,一个是贸易,第三个是纯粹的金融。这些东西都离不开高效率的运转,尤其是很多企业,现在开始有自己独立的帐户,在银行金融体系之外建立帐户,打通这些帐户是建立一个流畅的资金流的基础。
二是加强远程身份技术研发,促进相关政策法规的立法。远程的身份技术,严重限制了互联网新金融的发展。比如,我们搞网上银行,如何开放,怎样可以开放?在现有的环境中,所有的都是面签,必须要到柜台上,以身份证作为建立体系的标准。但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我们一直说“证明你妈是你妈”,但是在网上金融,证明“你是你”,这比证明“你妈是你妈”更难,这里牵涉到公安、一行三会。建议上海能够推动国家相关部委制定相关法规,在上海率先进行试点。
三是建议开放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征信系统,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在互联网金融中,我相信对每一个个人,每一个企业的征信信息的读取非常难。这里面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读,现在读没有开放; 二是写,企业面对着很多风险事件,无法把这个信息写进相关的数据库内,使得所有的犯罪成本非常低。所以,我们建议能够在上海推动征信,尤其是推动读和写两方面的进展。
“互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驱动力
万达信息董事长 史一兵
对上海的智慧城市规划来讲,以互联网+服务作为驱动,老百姓会在城市各个方面感受到更美好便利的生活。上海应该有敢为天下先的气势,应该定位在国际领先。
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内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智慧城市的第一阶段是基础设施阶段,上海4G网络,当然到5G还有很大的空间,但应该说我们新一代的网络普及,基本上实现了随时随地连接网络。第二个阶段是应用,上海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也是最完备的,很多国家标准也是基于上海标准来做的。比如说上海阳光药采购平台,这个采购平台的很多理念是今年4月份、5月份实际上把上海的经验作为全国的要求。第三阶段关键就是服务,特别是在线服务能力和线下实体融合支撑,我们在很多区县和很多社区做合作以后,发现这里面有大量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间,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对老百姓来说是特别需要的。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把公平化、均等化的基础上,应该把市民的个性化、智能化作为上海的特色。
要做好互联网+服务,还需要三方面的联动,行业的基础,在线的服务和实体的联动。进一步发挥技术的优势,把智慧城市打造成高效的系统,还是需要继续运用大数据的理念,把很多情况做进一更新。在线服务应该把包括健康、教育、社区、办事内容等能够通过网络让老百姓触手可及,从这一点来讲,上海是能够走到前列的,关键是怎么样从最后一公里变为落地。
产业方面,上海拥有很好的基础。在今后的五年内,在互联网+时代,可以把上海的综合优势发挥到极致,甚至于辐射全国、辐射到国外。互联网+服务是上海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特别是上海有上海的文化基因。我们认为互联网+是上海产业腾飞的很好机会。
发展混合所有制 探索商业新模式
延华智能董事长 胡黎明
上海智慧城市“十三五”规划,既要和上海市整体的“十三五”规划相对接,也需要和上海市各个区县的“十三五”规划相对接;既要考虑上海市市级层面上的功能、系统建设,也要充分考虑点上的建设,调动市、区两级的积极性,共同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
资金来源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现在国务院和财政部正积极倡导PPP模式,而上海的条件得天独厚,建议成立城市投资智慧城市的PPP基金。
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既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同时更需要企业的参与。现在智慧城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是上海智慧城市产业弯道超车的机会。但这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发展,产业上的投入,更关键的是在这一轮发展中,上海是否在一些机制体制方面进行创新。现在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智慧城市建设领域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示范,因为智慧城市离不开一些政府平台的参与。上海智慧城市的建设的规模很大,市级的、区级的资源和企业对接将形成一些混合所有制的平台,从而在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去促进形成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像万达信息、延华智能,都在资本市场的并购方面,都有着非常成功的举措。
此外,建议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上海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定位,并以此为引领,汇聚各方资源,完成上海智慧城市产业与整个信息服务业的弯道超车。
政府公共数据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大众点评副总裁 娄晓博
大众点评已经12年了,在美食外的其它领域数据还是非常缺乏的,比如说停车场、加油站甚至银行信息,这些信息都是不起眼的,但把这些信息同步起来,是很有价值的。上海有足够能力做这一点,我们跟深圳的市政府做了很多,但上海方面还没有。从行业的角度来说,能不能把基础信息做一个很好的整合,使得我们应用提供商搭建平台,这是很有价值的,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大众点评另外一个角色是帮助决策,通过他人的人均、评价星级,可以了解这个餐馆到底怎样。但很多政府信息,比如数据有时是无法同步。我认为很多基础的数据只要同步起来,使用量将非常大,点评每天有千万级的用户在看数据。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让用户产生数据,但最大的问题是数据不深。比如,对医院医生的评价如何,这些数据是没有办法传递的,我们希望通过企业,或者政府的一些数据,可以把这些决策数据标准化、移动化、透明化。大众点评现在流量有90%在移动端,如果把这些数据放在手机上,价值将被深度挖掘。
同时,随着数据越多,其中就会有越多的假数据,怎么把数据有效的过滤?今年最火的就是到家平台,已经有12个分类,包括鲜花上门等等,这些人该不该上门?我们也不太清楚,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安全的标准?
此外,闭环服务也非常重要,在大众点评过去一年内我们做了很多的跟支付相关的开发,覆盖了30万用户,可以在点评上做支付。但我们发现申请一个支付牌照比登天还难。当我们已经证明了有这样的流量,是不是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平台?
挖掘政府基础公用数据价值
小i机器人董事长 袁 辉
智慧城市最终是要服务于社会的,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对智慧城市有没有切身的感受,它带给我哪些改变?我认为,应该从被动转主动,从原来自己内部用转向服务于民。
作为企业来说,产品是自己用还是站在用户需求的角度考虑,非常关键。过去很多年,无论是从基础设施还是基础框架的搭建是非常必要的,路没有建成,要卡车是没有意义的。从政府角度,十三五期间应该做好几件事。一是自己部门数据或者整个政府的基础设施能够打通。政府基础的公用数据如果能够挖掘出来被使用,那就具有巨大的价值。把数据打通之后,再把安全问题解决了,能够提供安全的、高质量的数据,政府做到这一点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二是把数据在安全和允许的情况下,交给市场交给企业,因为政府不直接做产品给老百姓,企业真正接近一线用户,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政府不靠这个来挣钱。企业应该满足用户的需求,反过来利用政府的数据,企业要把这个产品做好,老百姓自然付钱。因此,我认为政府要打基础,让企业去做这个市场。
此外,应用上,从去年开始我们参与智慧嘉定建设。嘉定本身各部委的数据已经打通,他们选了六个委办,按照跟老百姓最贴近卫计、旅游、文广、科委等,通过云计算平台,区内百姓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微博APP了解想要了解的东西。现在很多是查询信息,我们想再往前走一步,要做闭环,可以选医院,选医生,选了医生就可以预约,这就是智慧城市的应用。
第二个例子,我们选了江桥镇,在社区服务中心,通过微信,通过服务终端,普通的老百姓可以询问:我买了一套房,这个税应该怎么交等。原来都是要打不同的电话,现在每个村的居委会都已经有了客户端。互联网+,实际上是有基础的,因为整个发展是国家和产业的发展,怎么样解决最后一公里用户体验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加上人工智能。
本版摄影:海沙尔
第二篇:智慧城市,从智慧中心开始
郑长春:智慧城市,从智慧中心开始
2014年6月11日,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深圳)高峰会正式在会展中心启幕。这次高峰会由中国公共安全主办,深圳贝尔信智能有限公司全程独家冠名,深圳、河南、河北、江西等二十余市政府领导,及政协副主席张效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智慧中国联合会秘书杨金才、贝尔信总裁郑长春、等数十位业内专家与企业精英参与峰会,并发表相关演讲。
在第一场的专家论坛中,业内专家和企业着重探讨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面的问题,其中郑长春董事长发表了主题为《智慧城市:从智慧中心开始》的演讲,受到与会领导的关注。
郑长春董事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智慧中心建设的相关问题:
智慧城市因何难落地
截止到2014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达193个,也有不少城市陆续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然而据贝尔信不完全统计,有实际项目落地或行动的城市屈指可数。原因有三:
1、体制限制。受行政体制制约,如银行、公安、社会信息等数据无法公开,信息孤岛难以打破,再加上网络安全隐患日益严峻,使得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成为大难题。目前除了天津和平、宁波、南京等区域外,还没有真正的智慧样板;
2、顶层设计大而空。中央部委智慧城市试点要求,涵盖政务、公安、交通、城管、教育、医疗、环保、民生、旅游、公共安全等各个方面,但各大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状况发展水平不一,缺乏具体规划,不能因地制宜,笼统地按照某一标准一哄而上,势必事倍功半;
3、资金不足。智慧城市建设是项庞大且长期的工程,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动辄几十上百亿的资金规划,许多政府无力承担,智慧城市最终沦为政绩工程。
智慧城市,从智慧中心开始
纵观欧美一些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智慧城市真正落地实施,需要强大的经济文化等做后盾。我国大多城市尚不具备真正真正将智慧城市落地的条件。我们是否对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就素手无策了呢?
当然不是,郑长春先生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从建设智慧中心开始。智慧城市的建设目的在于在平安城市和数字城市的基础上整合信息化资源,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通,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居民便利。而智慧中心可以看做是一个缩小版的智慧城市,既能初步实现智慧城市的功能,又能让管理者体验到城市管理、办公、民生等方便的智慧所在。
贝尔信智慧中心旨在打造一个IOMS大脑,具体包含七大功能:①招商中心:通过视觉化语言,全面展示城市的招商项目、政策等内容;②规划中心:规划可以随时更新内容的数字沙盘,配上互动屏的讲解,能清晰展示城市、园区的建设状态、入驻企业的规模,对于;③体验中心:打造各种便捷民生服务,与市民零距离互动;④应急指挥中心:通过云计算数据中心,全景实时切换到智能交通、数字城管、治安等系统,可实现多部门协同处理城市交通、治安等工作;⑤市民服务中心:针对企业、市民提供服务,通过手机app、触摸屏等实现一站式查询、办理窗口、网上平台办事,节省时间,提高办事效果,增加企业和市民体验;⑥会议中心:接入多功能视频会议系统,对入园企业租赁该服务;⑦园区管理中心:可展示当地的名优特产、拳头产品、支柱产业,对园区互动推介、交流等进行联动;
智慧中心通过这七大功能,全面展示城市规划,并且是指挥、运营管理中心,为城市品牌增色,吸引外来企业进驻,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更能与天网工程、数字城管、智能交通等系统实现无缝切换。
相比智慧城市,智慧中心建设还具有巨大的成本方面的优势。以1000㎡的智慧中心规模为例,工程及智能化的建设成本约为1-1.5万/㎡,总投入约为1500-4000万。这样现阶段政府就不必担心资金链断裂问题。
在演讲最后,郑长春董事长指出,贝尔信对于如何与政府更好地合作以实现双赢也有完整的策略,从前期咨询设计、方案设计与报价、付款形式、合作模式等,都有成熟的运作模式。
演讲环节过后,贝尔信还与新乡市政府、沧州市政府代表现场签订了智慧城市项目合作协议。
第三篇:科创中心土地政策
上海修订科创中心规划用地政策
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近日修订了《上海市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规划土地政策实施办法(试行)》,聚焦实体产业发展,创新多项规划土地政策,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创中心建设。
原有实施办法2015年7月发布生效,至今年6月底到期。上海市规土局广泛听取产业园区和相关部门意见,开展政策实施评估,进一步优化土地支持政策,从5个方面进行了修订。
一是允许工业、研发总部用地提高开发强度。一般情况下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大于2.0,高度不超过30米;研发总部用地容积率不超过3.0,高度不超过50米。对于有特殊产业功能和工艺需求的项目,经认定,容积率和高度指标可予以突破。
二是坚持园区平台长期持有物业,采用先租后售方式供应产业用房。要求标准厂房类、研发总部通用类物业,由园区平台持有至少50%;鼓励采用先租后售方式,向高新技术和“四新”企业提供产业用房,并明确由租转售的条件;直接转让的比例不得超过物业总量的30%。
三是鼓励园区租赁住房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增加产业园区和周边地区的租赁住房供应,筹措供应市场化的社会租赁住房用地,鼓励园区平台在产业园区内集中建设人才公寓(单位租赁房),满足园区创新创业人才的居住需求,促进产城融合。
四是鼓励土地节约集约和复合利用,促进地下空间开发。针对产业转型发展、科技创新特点,进一步扩大配套服务设施比例,由不超过7%提高到不超过15%。鼓励存量工业、研发用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需补缴土地价款的,给予土地价款支持政策。
五是加强土地利用监管。通过土地全生命周期监管,加强对园区引入产业、产业用房租售情况等的监管,对违规项目设立相应的惩罚机制,以确保园区平台支持政策落地,有效保障实体产业发展。(卢为民 张天风)
上海市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规划土地政策实施办法
(试行)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促进自主创新创业,优化科技创新空间格局,支持园区平台建设发展,结合国土资源部制定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提高本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见》等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有建设用地规划和土地管理工作,其他符合上海市城市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保留工业用地参照执行。
本办法所指园区平台,为承担市级、区县级各类园区建设、运营管理的平台型公司。
第三条(工作原则)
(一)营造低成本创新创业环境,支持创新经济发展。
(二)支持园区平台发展运营,提高园区平台运营和服务能力,促进园区整体转型发展。
(三)鼓励土地节约集约复合利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城融合发展。
(四)简化审批提高行政效率,改进审批管理服务,形成土地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第四条(简化规划实施及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区县规划管理部门与园区政府管理机构的工作协调,支持具备规划编制与建设审批职能的园区政府管理机构,根据园区整体转型发展情况,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及时对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执行按规定调整与完善。在园区交通、环境以及配套设施等容量范围内,鼓励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
(一)涉及未出让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大于2.0)、研发总部类用地容积率(不大于3.0)调整等内容的,可以在进行论证基础上,通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方案进行审批。
(二)涉及已出让工业用地、研发总部类用地容积率(工业用地不大于2.0、研发总部类用地不大于3.0),建筑高度(工业用地不大于30米、研发总部类用地不大于50米)调整的,在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地区规划控制、环境保护要求、不影响相邻基地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经区县政府集体决策,通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方案进行审批。
(三)涉及园区工业、仓储、研发用地拆分、合并的,未出让工业用地、研发总部类用地建筑高度调整(工业用地不大于30米、研发总部类用地不大于50米)以及地块绿地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退界线调整的,可以在项目实施阶段,通过专家或相关部门论证程序(规划执行乙类适用)进行审批。
(四)规划实施方案由具备规划编制职能的园区政府管理机构及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按照规定组织公示,并听取利益相关人意见,报区县政府审批后,向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备案。
第五条(支持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
支持园区平台建设并持有工业用地标准厂房、研发总部通用类等物业,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公共实验室、众创空间等新型服务平台,孵化扶持企业创新创业发展。
(一)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厂房类、研发总部通用类用地出让给园区平台的,可以按照工业用地产业项目类和研发总部产业项目类供地方式供应。工业用地标准厂房类出让价格不得低于相同地段工业用地基准地价的70%,研发总部通用类用地出让价格不得低于相同地段研发总部产业类用地基准地价的70%。
(二)园区平台持有的工业用地标准厂房类、研发总部通用类物业不超过50%的部分,在明确土地利用绩效和退出机制等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可以转让给高新技术企业、“四新”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等。上述企业按照规定退出的,其物业由园区平台通过房地产转让方式、按照约定的价格标准优先回购,也可以经园区平台同意后转让给符合条件的企业。
(三)支持园区平台收购企业节余工业用地,用于建设标准厂房、研发总部通用类物业,收购企业节余土地纳入土地交易市场实施。土地收购价格可以在原出让价格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财务成本和管理费用,原则上不得高于上一区域内的工业用地产业项目类地价的平均价格。
第六条(完善园区配套设施)
按照建设宜居宜业的科技产业商务社区的目标,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实际需求的变化,合理确定配套服务设施的比例结构,适当增加公共租赁公寓、教育文化场所、商业商务设施以及公共开放空间等配套服务功能。
第七条(鼓励土地节约集约混合利用)
(一)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在自贸区开展的混合用地试点基础上,探索规划编制的弹性控制与土地混合利用的引导,明确合理比例,由市场调节用途结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二)针对产业转型发展、科技创新特点,允许产业类工业用地配套科技创新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5%。
第八条(促进园区整体转型更新)
区县政府要统筹区域发展规划、产业转型升级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情况,调动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划定整体转型区域,组织编制或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已批准控制性详细规划符合转型发展方向的,可以直接编制计划,明确存量工业用地转型项目和实施方案。
(二)按照区域整体转型开发的,根据区域统筹规划和公共配套优先原则,在落实开发主体的社会公益责任的前提下,可以制定整体转型的分期开发方案。
第九条(营造低成本创新创业环境)
(一)各类园区中研发总部产业类用地的基准地价,为相同地段工业用地基准地价的150%。
(二)存量工业用地、研发总部类用地按照规划提高建筑容积率的,土地使用权人按照规定补缴土地出让价款,区县政府可以根据产业类型和土地利用绩效等情况,按照一定比例收取土地出让价款,降低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成本。具体比例,由区县政府集体决策确定。
(三)存量工业用地、研发总部类用地按照规划提高建筑容积率补缴土地出让价款,经集体决策后,可以按照分期方式缴纳地价款,或在项目竣工后房地产登记前缴纳,最长时间不得超过两年。
第十条(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一)土地使用权人要严格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开工、竣工时间进行建设,申请调整开竣工时间的,须经出让人同意并明确延期原因,开工或竣工时间调整每次可延长3个月,开工或竣工时间延长时间不得超过12个月。
(二)以弹性年期出让的产业项目类工业用地,在出让合同中应明确土地使用权到期续期条件,可以明确采用协议出让、续期价格等土地使用权的续期方式。经区县政府集体决策,可以按照原出让价款,或者结合原出让价款和续期时工业用地基准地价等,综合评估确定续期价格。
第十一条(加强土地利用监管)
(一)加强土地使用权转让管理。对存在违法用地和违章搭建、闲置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和建设规划条件的,以及土地出让合同中对土地使用权转让有约定的,不得以改变土地使用权人的出资比例、股权结构等方式,变更土地使用权。
(二)加强闲置和低效产业用地处置。强化区县政府闲置和低效产业用地处置的主体责任,按照合同约定,落实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和土地使用权退出机制;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及时开展闲置土地调查认定,合理界定闲置原因,分类进行处置。通过暂停逾期未开工项目较多的街镇和园区新增用地出让、公开挂牌督办、定期通报等方式,促进闲置土地处置。对低效的产业用地,可以结合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综合运用财税、环保、安监、信用等措施,推进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利用。
(三)加强信息共享和共同监管。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平台,将各类用地的建设、功能、运营、环境等指标以及土地使用条件、利用绩效等履约情况纳入信息平台,积极推动工商、财税、产业和园区管理等部门在统一平台上共享信息资源、协同管理。
第十二条(实施日期)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有效期至2017年6月30日。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第四篇:南山区科创中心工作总结
科技英才培训工作总结
喀什深喀生产力促进中心 黄蛟龙
2016年10月
科技英才培训工作总结
——喀什深喀生产力促进中 黄蛟龙
为期三个月的2016年新疆喀什第五批青年科技英才培训学习计划已经落下了帷幕,呆在中心期间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本人都过的非常快乐。在此还是要感谢一下喀什科技局的领导以及深圳南山科创中心的领导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感谢组织上对我的栽培。
我在深圳南山区科创中心学习的三个月时间里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现将工作的内容向组织进行汇报。
(一)2016年创业之星大赛获奖奖金的发放
刚刚来到创业服务中心就赶上了2016年深圳市创业大赛奖金发放的工作。我所在的部门是双创工作部,办公室的同事算上我总共两名工作人员(后期增加到5名),我到的前期主要是先熟悉一下创业服务中心的部门构成以及职能,熟悉创业大赛奖金发放的步骤和流程。对中心熟悉后我和部门同事两个人一起对各获奖企业单位和团队的信息进行了审核。我是每天主要负则核对企业信息,然后再通知获奖企业单位、团队和个人提交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汇总整理,我会把每天汇总好的资料上报至市科协由市科协将奖金转账到企业账户。对于一些奖金发放不成功的账户我们需要查看出现问题的地方以便尽早解决问题把奖金发放到企业账户。虽然此工作比较简单,但是由于人手紧缺的问题中间还是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不过最终在八月下旬的时候我们还是把所有企业的奖金发放到位了。
(二)双创活动周主题展示项目的征集
双创周主题展示项目的征集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1、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这些产品是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像我们征集的新疆哈密亿乐煤炭清洁利用循环经济开发项目、新疆烟火文化特别行动小组、棉纤维高科技改性着色项目等等。这些新兴产业内的新产品和技术同时对社会的进步也是起着推动作用。
2、创业创新代表团队和人物。清华大学陈意钒教授算是一名具有代表性的创业人物。他是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近五年来,陈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由欧盟、英国及中国资助的研究课题十余项,在超宽带微波乳腺成像的研究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开创性地提出了基于生物纳米机器人和纳米通信技术的集癌症早期检测、诊断、靶向性治疗与个性化干预于一体的微波治疗平台,并应邀参与了欧盟科技合作框架微波医学成像项目。
3、创业创新载体平台。这类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包括双创示范基地和双创孵化平台。北京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深圳南山双创示范基地是全国示范基地的代表,而双创孵化平台则是以柴火众创空间、腾讯众创空间、创客工坊等为代表。
在这项工作中我了解到了许多非常成功的众创空间的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这项工作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尤其是对于以后在为喀什一些创客空间的成立、管理、运营做出贡献时是非常必要的。
(三)2016年全国双创活动周及第二届深圳国际创客周的举办
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双创活动周的到来,南山区政府从9月中旬就开始筹备该工作。为了能够保障双创活动的顺利进行,南山区各单位组织到一起成立双创指挥部,指挥部组长由王强区长亲自担任。南山区通信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由我们科技创新局来负责。
10月18日全国双创活动周在深圳湾软件产业基地落下帷幕。出席本次双创活动周的有李克强总理、苹果公司CEO库克、阿里巴巴集团CEO马云、腾讯CEO马化腾等一些中外创客领袖。在本次双创活动周期间,李克强总理在王强区长的介绍下参观了深圳市南山区的展区,在对南山区的展品了解后,总理对我们南山区做了重要批示。总理指出“我们的民族,创造的智慧、创造的力量是无限的,创业也是没有止境的,希望明年你们再做出,用你们自己,让社会都难以想象的,更好的创新创业成果,但一定是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本次双创周展品的征集主要针对南山区的企业。优必选的跳舞机器人、三宝语音智能对话机器人、航天设计创新研究院的爬壁机器人和机器狗以及旭飞喷洒农药无人机等一些优秀企业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在这些优秀企业的产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宝机器人,在和总理亲密互动的环节中三宝机器人的表现一直逗得总理和其他领导人的开怀大笑。和机器人交谈后李克强总理对南山双创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总理也指出日后南山应该再接再厉继续把双创工作搞得更上一层楼。听了总理的指示我们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一不敢到欣慰和兴奋,因为我觉得我们一个多月的辛苦和汗水没有白付出。
最后总理参加了中外创客领袖座谈会。会上总理和库克、马云、马化腾等具有代表性的创客企业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这次会议旨在能够通过交流将先进的创业经验和方式分享给广大年轻的创客朋友。此次会议我们南山创业服务中心有三名工作人员参与了会议,会后工作人员给我们传达了会上的相关内容和政策。其中值得深圳高兴的是库克将会在深圳蛇口设立苹果研发中心,这可以使得中国的手机迈入世界先进手机行列中更近了一步,同时还能够吸引更多的科技优秀人才来到深圳及带动就业促进经济的更一步发展。
(四)学习优秀产品使用方式,服务各地群众。
在双创周开始的第二天,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就已经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仅仅一天时间入园人数就已经破了8万的大关,这也给我们工作人员带了巨大的考验。每天我们创业中心的人员也在帮忙维持南山展区秩序,不仅如此我们还亲自上阵给前来参观的群众进行演示。在为期一周的时间的活动中,会场总共接待超40万人次,虽然我门每天都非常的辛苦有时候甚至连饭都来不及吃,但是我们还是非常的高兴,因为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学习到了高科技产品的使用方式。
最后对于在南山科创中心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工作中每天都过的非常快乐,非常的实用,所以在此还是要再次感谢组织上对我的信任,感谢喀什科技局领导的关心和厚爱。
第五篇:科创中心建设心得体会
科创中心建设心得体会
今天的专题讲座,使我对上海当前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上海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今天的上海更需要的是理性反思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承认:上海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同样,我们也可以借用吉姆·柯林斯的理论解释上海尚未卓越的原因。为什么拥有更多优势资源的优秀组织难以卓越呢?
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拥有较多优势资源的组织可以有更多选择或诱惑,难以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二是优势组织容易恃势而骄,在竞争中产生轻敌心态,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成绩;三是优秀组织难以像劣势组织那样珍惜机遇,难以为把握机遇进行感性探索和冒险创新。反思上海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表现,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战略执行上的摇摆和迟疑。创新驱动、科技兴市等都是上海既定的战略抉择,而且有些已经写入立法机构的决定。然而,在建设国际化研发中心等战略执行上,上海一直存在摇摆和迟疑。造成摇摆和迟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具体发展目标上有多种选择,即需要确定到底建设什么样的国际化研发中心?是以原始创新为基本定位,还是以应用技术为主要追求?二是在发展模式上有多条路径,即需要明晰以什么样的模式建设国际化研发中心?是以引进外资研发中心为抓手,还是以建设本土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
第二,危机意识不足、紧迫感不够。虽然全市上下都认同“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面对未来的必然选择,但有些机构或部门在执行这一战略中的危机感不足,紧迫感不够。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费用占引进费用的比例多年都在0.5左右徘徊,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要获得必要技术能力必须达到的3-5水平,更低于日韩等国的5-7水平。说明上海有些企业在技术学习上仍然没有下真功夫,相关管理部门也没有将其视为重要问题。
第三,感性探索和冒险精神不足。制度更为规范、系统更为庞大的上海难以做出这样的“创新”。在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国内高水平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上海需要越来越多的体制活力和制度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