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中心镇规划中心村规划示范引导点工作的通知(豫建村镇【2014】34号)

时间:2019-05-13 23:2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中心镇规划中心村规划示范引导点工作的通知(豫建村镇【2014】34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中心镇规划中心村规划示范引导点工作的通知(豫建村镇【2014】34号)》。

第一篇: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中心镇规划中心村规划示范引导点工作的通知(豫建村镇【2014】34号)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中心镇规划 中心村规划示范引导点工作的通知

豫建村镇〔2014〕34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城乡规划(建设)局、住房城乡建设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关于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指导意见》和全省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我厅决定在全省开展中心镇规划、中心村规划示范引导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工作目标。村镇规划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全省每个县(市)确定1个中心镇、1个中心村,共选定109个中心镇、112个中心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示范引导点,同时也作为省级村镇规划试点,按照“五规合一”的要求,探索符合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符合村镇实际、具有较强指导性和实施性的镇规划、村庄规划理念和编制方法,形成一批有示范意义的规划范例并加以总结推广,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魅力镇村,为我省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探索路子,为编制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实践基础。

二、提升中心镇规划水平。按照新型城镇化的理念,优化完善中心镇规划,探索符合小城镇特点的产业发展和扩大稳定就业的措施,合理确定镇与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标准,增强镇服务功能。探索“多规合一”的镇规划方法和工作机制,有效解决照搬城市规划方法、盲目追求规模扩张、重镇区轻镇域、重新镇区建设轻老镇区改造、缺乏小城镇特色、可操作性差等突出问题。

三、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坚持规划引领,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建设一批功能完善、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精品镇、亮点镇。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配套,发挥小城镇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的战略支撑作用,不断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力。

四、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以问题为导向,抓住村庄需求,因地制宜确定村庄规划内容及深度,引导村庄按照解决基本、因地制宜、农村特色、便于普及、简明易懂、农民支持、易于实施的基本要求,编制“好编、好懂、好用”的实用性规划,以全面保障村庄基本生活条件和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为主要任务,突出解决农房建设无序、村庄环境亟待改善、现有规划实施性差等问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导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建立规划引领、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建设机制,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净化环境、美化村庄,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五、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示范推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组织有关专家对示范引导点规划编制进行跟踪指导,适时进行经验交流和宣传推广,择优公布一批示范名单,并向住房城乡建设部推荐。各地要以示范引导点规划建设为突破口,转变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跟踪指导规划实施,及时总结提炼示范经验,积极在本地区进行推广。

附件:河南省中心镇规划中心村规划示范引导点名单

河南省中心镇规划中心村规划

示范引导点名单

郑州市(6镇+6村)

新郑市辛店镇

新郑市辛店镇人和寨村 荥阳市贾峪镇

荥阳市高村镇刘沟村 新密市大隗镇

新密市米村镇金井沟村 登封市东华镇

登封市颖阳镇刘村 上街区峡窝镇

上街区峡窝镇朱寨村 中牟县大孟镇

中牟县郑庵镇刘庄村 洛阳市:(9镇+9村)

洛宁县东宋镇

洛宁县上戈镇上戈村 汝阳县上店镇

汝阳县小店镇圣王台村 栾川县合峪镇

栾川县庙子镇庄子村 新安县石寺镇

新安县石寺镇孟庄村 嵩县车村镇

嵩县车村镇天桥沟村 宜阳县三乡镇

宜阳县香鹿山镇牌窑村 孟津县常袋镇

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 偃师市顾县镇

偃师市岳滩镇岳滩村 伊川县鸣皋镇

伊川县鸣皋镇中溪村 开封市:(4镇+4村)开封县朱仙镇

开封县朱仙镇腰甫村 尉氏县张市镇

尉氏县张市镇张市村 通许县朱砂镇

通许县朱砂镇徐屯村 杞县葛岗镇

杞县葛岗镇西云村平顶山市:(5镇+5村)

宝丰县赵庄镇

宝丰县大营镇青城社区 郏县安良镇

郏县冢头镇陈寨村 鲁山县尧山镇

鲁山县尧山镇东竹园村 舞钢市尹集镇

舞钢市尹集镇张庄村 叶县常村镇

叶县龙泉乡草厂村 安阳市:(4镇+4村)

林州市姚村镇

林州市河顺镇西曲阳村 内黄县井店镇

内黄县井店镇王尉村 汤阴县宜沟镇

汤阴县韩庄镇北张贾村 安阳县柏庄镇

安阳县曲沟镇东彰武村 鹤壁市:(2镇+2村)

浚县王庄镇

浚县白寺乡白寺村 淇县北阳镇

淇县北阳镇卧羊湾村 新乡市:(7镇+7村)

辉县市冀屯镇

辉县张村乡裴寨村 卫辉市唐庄镇

卫辉市狮豹头乡小店村 封丘县应举镇

封丘县陈桥镇陈桥村 获嘉县亢村镇

获嘉县史庄镇湖畔社区 新乡县古固寨镇

新乡县七里营镇龙泉村 延津县东屯镇

延津县石婆固镇集北村 原阳县福宁集镇

原阳县太平镇西衙寺村 焦作市:(6镇+5村)

博爱县磨头镇

博爱县孝敬镇坞庄村 沁阳市西向镇

沁阳市西向镇捏掌村 温县番田镇

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 武陟县詹店镇

武陟县圪垱店乡岗头村 修武县七贤镇

修武县西村乡双庙村 孟州市南庄镇 濮阳市:(5镇+5村)

濮阳县文留镇

濮阳县庆祖镇朗寨村 清丰县马庄桥镇

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 台前县侯庙镇

台前县侯庙镇大杨村 范县高码头镇

范县王楼镇苏庄村 南乐县张果屯镇

南乐县梁村乡吴村

许昌市:(5镇+5村)

长葛市大周镇

长葛市大周镇小谢庄村 襄城县库庄镇

襄城县库庄镇常庄村 许昌县灵井镇

许昌县苏桥镇杜寨村 鄢陵县陈化店镇

鄢陵县柏梁镇姚家村 禹州市神垕镇

禹州市浅井镇扒村 漯河市:(2镇+2村)

舞阳县北舞渡镇

舞阳县辛安镇刘庄村 临颍县繁城回族镇

临颍县大郭乡胡桥村 三门峡市:(4镇+5村)

灵宝市豫灵镇

豫灵镇姚子头村 卢氏县五里川镇

卢氏县横涧乡淤泥河村 陕县观音堂镇

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 渑池县张村镇

渑池县段村乡赵沟村 湖滨区交口乡杨家沟村

南阳市:(9镇+9村)

方城县小史店镇

方城县小史店镇老庄村 内乡县马山口镇

内乡县灌涨镇魏庄村 社旗县李店镇

社旗县五里桥镇黄狮村 淅川县九重镇

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 新野县施庵镇

新野县施庵镇万前社区 镇平县石佛寺镇

镇平县曲屯镇楼子王村 南召县云阳镇

南召县乔端镇洞街村 唐河县湖阳镇

唐河县桐寨铺镇肖堰村 桐柏县安棚镇

桐柏县淮源镇陈庄村 商丘市:(6镇+8村)

夏邑县太平镇

夏邑县孔庄乡八里庙村 虞城县利民镇

虞城县站集镇沙岗村 宁陵县石桥镇

宁陵县城郊乡李七庄村 柘城镇岗王镇

柘城县远襄镇庞堂村 睢县平岗镇

睢县董店乡黄台村 民权县北关镇

民权县白云寺镇白云寺村 睢阳区路河镇熊楼村

梁园区刘口乡张彭村 信阳市:(7镇+8村)

平桥区洋河镇

平桥区洋河镇陈畈村 光山县泼陂河镇

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 潢川县双柳树镇

潢川县仁和镇连岗村 罗山县灵山镇

罗山县楠杆镇田堰村 商城县金刚台镇

商城县达权店镇幸福村 息县夏庄镇

息县项店镇李楼村

新县沙窝镇

新县八里畈镇神留桥村 浉河区浉河港镇郝家冲村 周口市:(8镇+8村)

项城市秣陵镇

项城市王明口镇王明口村 扶沟县白潭镇

扶沟县白潭镇白潭村 郸城县汲冢镇

郸城县汲冢镇谢寨村 淮阳县四通镇

淮阳县齐老乡柳林村 商水县郝岗镇

商水县郝岗镇北社村 沈丘县付井镇

沈丘县冯营乡李寨村 太康县老冢镇

太康县龙曲镇料城村 西华县逍遥镇

西华县逍遥镇常村 驻马店市:(9镇+9村)

泌阳县官庄镇

泌阳县铜山乡焦竹园村平舆县西洋店镇

平舆县西洋店镇西洋店村 确山县竹沟镇

确山县竹沟镇鲍棚村 汝南县梁祝镇

汝南县梁祝镇马北村 上蔡县黄埠镇

上蔡县西洪乡洼王村 遂平县嵖岈山镇

遂平县嵖岈山镇魏楼村 西平县出山镇

西平县老王坡镇顾庙村 正阳县汝南埠镇

正阳县真阳镇庞桥村 驿城区蚁蜂镇

驿城区古城镇古城村 济源市:(1镇+1村)

承留镇

承留镇卫佛安村 省直管县(市):(10镇+10村)巩义市米河镇

巩义市大峪沟镇民权村 兰考县堌阳镇

兰考县红庙镇双杨村 汝州市温泉镇

汝州市蟒川镇半扎村 滑县留固镇

滑县老爷庙乡南塔邱村 长垣县恼里镇

长垣县赵堤镇赵堤村 邓州市构林镇

邓州市穰东镇葛营村 永城市芒山镇

永城市演集镇丰庄村 固始县陈淋子镇

固始县武庙集镇锁口村 鹿邑县太清宫镇

鹿邑县太清宫镇怀六村 新蔡县黄楼镇

新蔡县黄楼镇黄楼村

第二篇: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产业

集聚区规划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

各省辖市城乡规划局、各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根据省委、省政府产业集聚区要提升、提速、提效的发展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办公会议纪要》([2011]70号)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产业集聚区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厅将于近期对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情况开展调研。请全省各产业集聚区结合以下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并做好调研准备工作:

一、调研重点和内容

1、产业集聚区设立以来建设基本情况,重点包括:产业集聚区总面积、建成区面积、主导产业、吸纳投资、产值、税收等情况;规划审批和执行情况;道路、供水、排水、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管网开工情况、完成情况、投资数额、建设方式(如:BT/BOT等)、资金来源等;标准化厂房建设完成情况、建设方式等;推进规划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工作建议等。

2、产城互动发展情况,统筹产业集聚区和城区发展、推进产城互动方面的主要举措、存在问题和工作建议。主

要包括产业集聚区与城区空间链接的程度;道路、各项管网、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与城区的对接情况;吸纳劳动力就业情况;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学校、医院、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规模、布局);主要的投资来源和建设方式等。分析各产业集聚区在产业发展、吸纳投资、吸引就业、经济增长等方面对城区产生的影响,城区的规模扩大、功能完善等对产业集聚区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3、推进产业集聚区内村庄一体化改造工作的进展情况、主要做法,重点包括搬迁村庄数量、总面积、涉及人数、已启动改造情况、搬迁完成情况、启动资金来源、建设资金来源、村民安置方案(如就地安置/异地安置等)、搬迁后节约土地情况、未改造村庄情况和原因、改造计划等,以及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二、调研方式和人员

1、调研方式

调研形式以实地考察和各集聚区报送总结相结合。各产业集聚区要根据调研内容的要求,认真准备相关材料,实事求是地对集聚区发展建设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汇报材料。实地调研的产业集聚区名单和时间将电话另行通知。

2、调研人员

组 长:刘洪涛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厅长

副组长:黄旭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副厅长

组 员:厅城乡规划处、住房保障处、城建处主要负责同志

三、其他事项

各省辖市规划局要加强对产业集聚区相关准备工作的督促指导,并于11月8日前将各产业集聚区材料汇总后,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乡规划处。我厅将根据各集聚区材料情况,并结合调研情况,汇总形成专项报告,上报省政府和省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办公室。

联系 人:许 宁

联系电话:0371-68080851

邮箱:jjqjcss@163.com

第三篇: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建委(建设局)、规划局、农办、国土资源局: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五次会议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10〕34号)要求,顺应新时期我省城乡统筹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培育建设中心镇中心村,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不断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市化健康发展,现就加强和改进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规划是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的集中体现,处在“规划、建设、管理”这三个轮子中的龙头位置。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镇规划工作,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的指导下,全省各地加快村镇规划编制进程,基本形成了包括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在内的村镇规划体系,在村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引导调控作用。当前我省正处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人口、土地、资金等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十分活跃,农村出现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多用途的建设行为和多方面的利益格局,农民生产、生活、居住和消费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顺应时势、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进村镇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发挥村镇规划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中心镇中心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节点和纽带,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强和改进以中心镇中心村为重点的规划编制,是加快培育中心镇中心村,解决当前中心镇中心村适应不了城乡结构快速变动、城乡统筹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是进一步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促进农村集聚集约发展、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是进一步转变村庄整治建设方式和提升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水平的需要;是协调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要。各级各部门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以中心镇中心村为重点的镇村规划编制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准确把握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

(一)指导思想

加强和改进中心镇中心村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促进城乡统筹为

目标,以推进全域规划为重点,着力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转移,吸引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相对集中居住,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行中心镇中心村的重点供给,加快建立以中心镇中心村为节点的统筹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城乡关系。

(二)目标任务

1.2012年底前,全省所有省级中心镇(除县城以外)要修编完善总体规划,并编制完成近期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

2.2012年底前,修编完善全省4000个中心村规划。其中,今年要修编完善县(市)域村庄布局规划和1200个中心村规划。

(三)基本原则

——城乡统筹。中心镇中心村规划要避免“就镇论镇、就村论村”,必须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统筹考虑城镇、村庄的功能、数量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可持续发展。中心镇中心村规划要体现发展经济、集聚集约、保护生态的要求。坚持新区建设与旧镇旧村改造结合,新增建设用地和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结合,坚持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并举,人居环境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力争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体现特色。中心镇中心村规划要避免“千镇一面、千村一面”。既要体现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的一般要求和镇村的一般特征,更要体现特色要求。不仅要考虑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还要考虑各自的产业发展特色和平原、水乡、山区、海岛不同地形地貌的自然特色。

——相互衔接。按照“体现科学发展、突出特色优势、实现无缝对接、强化空间管制”的要求,中心镇中心村规划要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符合城乡规划及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规定,并与其他相关专项规划协调衔接。中心村规划要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两规合一”,并与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下山搬迁、农村公路建设、农民饮用水等工程项目建设有机结合。

——公众参与。中心镇中心村规划要充分尊重镇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镇村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规划审批之前要履行公示和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程序,规划依法审批后要张榜公布并广泛宣传。

三、深化调整城乡空间布局

根据全省“至2012年培育1200个以及至2020年建设4000个中心村”的总体部署,各县(市)要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群规划和县市域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着眼于城、镇、村互动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重点推进县(市)域分区规划或镇村域整个行政地域的全域规划和统一规划,深化落实县(市)域总体规划的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调整村镇规划布局,明确县(市)域内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般村的数量、功能与定点,合理安排城乡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结合的“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城乡一体规划体系。

四、修编完善中心镇中心村规划

要从当前镇村经济活动联系紧密、城乡结构变动较快的实际出发,创新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编制理念,改进编制方式,规范编制要求,提升编制水平。

(一)注重全域规划。改变以往重镇区规划的编制理念和做法,通过编制中心镇域总体规划、充实中心镇总体规划的镇域规划内容、做深做细中心镇总体规划中的村镇体系规划,切实加强中心镇域的统筹协调。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注重推进中心村域的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对中心镇域村庄,要综合考虑农村人口结构、农民收入结构、产业结构、村庄结构等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城乡一体的农村新社区建设要求,直接编制详细规划,不再单独编制村庄规划。对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要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

(二)把握准确定位。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周边的中心镇,要充分把握大中城市产业转移和农业现代化人口转移的有利时机,按照大中城市的卫星城进行规划定位。其它经济中等和欠发达地区的中心镇,以及以二、三产业和人口集聚为主体功能的区域性中心镇,原则上要按照功能齐全的小城市进行规划定位。中心村的定位总体上要突出其人口集聚与居住服务功能、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使之发展成为当地配套设施齐、服务功能全、社区管理同步的人口集聚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和社会管理中心。同时要根据农村的人文积淀、资源禀赋与区位条件,按照块状经济集聚型、特色农业发展型、农家乐休闲旅游型、文化古村保护等不同类型,进一步明确中心村发展定位。鼓励有条件的中心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自然人文特色彰显的农村新社区。

(三)明确重点要求。中心镇规划应突出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编制和管理的重点,应由确定开发建设项目转为对各类资源节约利用和对公共利益的有效保护以及引导公共财政投入到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上,切实保障社会和公共利益。

中心镇总体规划要落实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对本镇发展的战略要求,统筹考虑本镇在县(市)域产业发展、功能配置、城镇空间中的地位与作用。加强基础设施的服务与引导作用,保障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镇规划区范围、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列入中心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要适度超前,优先覆盖近期建设规划涉及地块,并把各地块“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环境保护要求等”作为强制性内容。

中心村规划应提出村庄建设与治理、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社区管理的总体要求,明确人口集聚、自然村点缩减、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村域经济发展、辐射带动范围等规划目标。对发展潜力大的中心村,要注重生产和生活并举,总体安排居住区、公共服务区、产业发展区等区域布局,统筹安排种(养)殖业、加工业及公益福利事业等场所设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同时要加强空心村整治、闲置地利用和危房改造,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传统民居、祠堂、历史建筑物与构筑物、古树名木等人文景观。

(四)加强项目支持。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特别是中心村规划要做到项目有规划指引、规划有项目支持。推广实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项目带动村镇规划一体化试点”,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统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各项工程建设,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增强中心镇中心村对周边村落的集聚辐射能力,推动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的实施。在重点抓好中心镇中心村规划同时,各地要继续分类推进其它村镇规划编制和修编,注重保留村镇的规划特色。对以农产品集散和加工服务为主体功能的一般镇,可按小市镇规划;对以区域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产业为主体功能,无特色产业支撑的一般镇,要突出其农村的社会管理服务和居住服务职能,可按较大规模的农村新社区规划。对规划保留的村庄,要区分情况,相应编制和修编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对规划撤并的村庄,要明确规划去向与时序安排。对特色村镇,要根据相关保护规划的编制要求,加强地域风貌和文化特色的保护。

五、切实加强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强和改进中心镇中心村规划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量大,必须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规划建设、农办、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建立村镇规划编制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规划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对中心镇建设、中心村培育、村庄环境整治、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在规划上形成一盘棋,在项目安排上形成建设合力。各市县规划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安排村镇规划编制专项经费,同时要充分发挥当地规划设计单位的积极性,邀请省内外规划院所、大专院校参与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中心镇中心村规划要依法制定,中心镇总体规划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的同时,并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备案。

第四篇:2014年11月17日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实施意见豫建村镇〔2014〕30号[范文模版]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实施意见

豫建村镇„2014‟30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委)、城乡规划局: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豫办„2014‟19号)和《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关于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指导意见》(豫办„2014‟29号)精神,进一步改善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大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美丽宜居乡村包括美丽宜居小镇和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有利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乡村产业与经济发展、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资源、构建绿色乡村体系,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行动,对于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重要性,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打造农民幸福美好生活家园。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央和我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家和我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基础,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美丽和宜居为导向,结合各地实际,大力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不强制不摊派,不增加农民负担。

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强化城乡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做到先规划后建设。

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互补协调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乡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尊重原有格局,突出乡村特色和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防止大拆大建和“千村一面”。

(三)建设目标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按照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总体思路,各县(市、区)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有计划分批次启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到2016年,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初见成效,每个县(市、区)都启动一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并建成1个以上省级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到2020年,全省建成10个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县(市、区)、100个省级美丽宜居小镇示范、1000个省级美丽宜居村庄示范,争取有条件的县(市、区)建成2—3条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带。

三、主要任务(一)乡村风貌方面 1.自然风光

保护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森林植被、动物栖息地等自然风光,提升乡村自然景观,创造碧水蓝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护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桥涵、石阶铺地、码头驳岸、古树名木等乡村要素。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

2.田园景观

美化农田、牧场、林场、渔塘等田园景观,提升农业生产设施特有的地域、民族、传统或时代特色,结合民俗民风,体现乡土气息。乡村整体风貌形态与自然环境协调,体现乡村风貌。多使用本地树种,提高绿化覆盖率,主干道和河道两边建设绿化景观带,路边屋旁有树木,灵活布置休闲健身绿地,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有花草树木。景观建筑要优美实用、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乡村特色、具有地域文化色彩。

3.街巷建筑

格局走向要尊重山形水势,契合地貌,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建设规模适度,主要建筑层数镇区宜采用多层、村庄不宜超过三层。整体风貌、色彩、风格和谐统一。街巷空间要错落有致,尺度宜人。

4.农房建设

农房建设要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符合规划,倡导绿色、环保、节能、节地,多使用当地材料,鼓励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农房风格、色彩、体量体现乡村风貌,结构安全,功能适用,厨卫设施完善,具有储藏空间和室外活动空间。庭院内外整洁,注重细部设计,体现当地特色,防止盲目采用外来建筑样式、简单套用城市住宅形式。农房建设有规划有管理,无违规建房及私搭乱建现象。

5.传统特色

保护与传承好历史文化遗存、地区民族文化、人文资源及民俗,利用地域优势资源,挖掘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和支持传承人,提供文化场所和空间,保留或编撰乡村历史相关文献,注重宣传。对历史遗存要建档保护,划定保护紫线和风貌保护区,打造具有历史文化、风景旅游、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温泉疗养、区域经济等特点的特色乡村。

(二)公用设施方面 1.环境整治

垃圾治理。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要完善,日产日清不积存。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回收利用,逐步完善垃圾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理设施布局。

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开展污水治理,乡镇政府所在地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收集管网并有效运行。村庄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开展河道综合治理,改善农村河道水环境。

畜禽粪便治理。规模化养殖场要和居民生活区科学分离,并配套建设畜禽粪便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设施。加强分散家庭养殖户畜禽粪便贮存设施建设,推进畜禽粪便还田利用。

秸秆治理。引导农民开展秸秆还田、青贮,鼓励秸秆能源化利用。村内柴草堆垛进院,规整垛放,不占道路。

病死动物无害化。逐步建立农村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快无害化处理场所建设。

病媒生物控制。控制和消除病媒生物的危害,防止疾病传播,蚊蝇鼠蟑得到有效控制。

2.基础设施

道路建设。实施道路硬化且通达性好,主要街路全部硬化并有边沟,排水、路灯等附属设施基本完备,镇区要合理设置停车场。道路选线应顺应地形,尽量利用原有乡村道路。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街巷路面应采用传统建筑材料。结合邻里交往和休闲健身需求,合理布置步行道。

饮水改造。完善供水设施,保障饮用水水质,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在城镇供水服务半径内的村庄,优先采用管网延伸供水。不在城镇供水服务半径内且具备水源条件的大、中型村庄,采用独立集中供水。小型村庄和相邻村庄可结合实际采用区域集中供水,散户宜采用简易独立供水。

照明亮化。建设公共照明设施,主要道路、街口和广场实现亮化。

厕所改造。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开展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逐步推行厕所水冲化,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厕所进户。

防灾减灾设施建设。防火、防汛、防涝、防震、抗旱等相关设施齐全、管理有效,无地质灾害隐患。

(三)生活宜居方面 1.产业支撑

突出产业支撑,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就业,依托乡村空间或资源发展旅游、农产品加工、种养业等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纯收入。

2.公共服务

强化、完善农村公用设施和乡村商业、教育、医疗、文娱等服务功能,加强银行网点、综合超市、餐饮住宿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健全农村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

3.乡风文明

培育自然纯朴、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社会和谐的乡风。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掘、保护、开发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具有河南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综合管理

镇容镇貌干净整洁,治安管理良好,市场环境井然有序,广告标识规范,停车管理有序,无私搭乱建、违规违章现象。有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制度健全,管理有效。镇容管理有机构、有制度、有人员。加强村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强化村民自治管理,制定“村规民约”。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农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建设,依法保障农民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各地要高度重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把这项工作作为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城乡建设部门会同城乡规划等部门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加强督导检查。县乡两级要充实工作力量,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作为当前重要任务,妥善处理好与各类创建活动的关系,统筹协调有关涉农建设项目,切实抓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

(二)统筹规划实施。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综合考虑当地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乡村特色保护等因素,按照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工作要求,统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注重保护乡村原始风貌,不搞大拆大建,满足农民需求,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序与要求,在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基础上,集中资金和力量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

(三)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根据各地实际,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各县(市、区)自主确定、适时启动、有序推进试点工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和镇乡全域开展、整体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要优先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镇村列入试点。通过逐级申报推荐考核,将具备示范条件的镇和村庄列入河南省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予以公布,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宜居小镇、宜居村庄示范,引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健康稳步发展。

(四)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资金投入机制。统筹协调中央和我省各类涉农建设项目与资金,各级资金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集中投放,要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农村危房改造、镇和村庄规划试点、重点流域重点镇污水管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重点镇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形成合力。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调动村民参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五)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规划公示、专家论证、项目共建等途径,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各类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农民企业家、华人华侨、爱心人士等积极参与支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六)创新工作机制。要加强与农办、国土、环保、农业、发改、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努力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技术研讨、学习观摩,推广地方先进经验,加强对试点示范工作的指导;完善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创建标准,建立示范动态管理机制,对经考核确已达不到要求的,不再列入示范名单;会同省直有关部门,逐步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开展情况纳入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绩效考核内容,强化考核督查;加大美丽宜居乡村宣传力度,让社会关注、群众参与,确保试点示范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2014年11月17日

下载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中心镇规划中心村规划示范引导点工作的通知(豫建村镇【2014】34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中心镇规划中心村规划示范引导点工作的通知(豫建村镇【2014】34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