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1013李邑飞副书记在全域城镇化推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印刷稿)
大胆探索实践 创新体制机制 全面加快全域城镇化建设步伐
——在昆明市全域城镇化建设推进工作会暨市全域城镇化
建设工作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10月13日)
李邑飞
同志们:
今年7月的市委工作会议,在总结2008年以来我市实施城乡一体化、推进城镇化、加强城乡统筹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昆明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形势和任务需要,作出了推进和提升全域城镇化建设的重大部署。今天召开的这次会议,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总结我市城镇化工作,学习借鉴省外统筹城乡发展经验,加快推进和提升我市全域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落实会、部署会和推进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会议,仇和书记、祖林市长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亲自审定会议方案和会议材料,之前,还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推动,今天专门到会作重要讲话。这里,我就全面加快推进和提升全域城镇化的具体工作,先谈点意见。
一、顺时应势,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进和 1 提升全域城镇化的重要部署上来
实施全域城镇化,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强一堡”战略的双重机遇,立足我市城乡建设基础,着眼未来长远,统筹城乡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我们进行的这一轮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加、扩大的一种历史进程,其实质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转化和城乡空间结构的变迁过程。全域城镇化,则是在一个区域层面来推进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实践。就我市而言,全域城镇化就是在市域层面进行全域谋划、全域布局,把整个市域城乡按照城镇化发展方向和要求来建设,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不仅可以带来大规模的投资需求,而且可以创造巨大的消费需求,已成为经济增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引擎。党的十七大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总的是要把城镇化作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提出了“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化、城 2 镇化进程”,“云南新一轮城乡建设要做强大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乡镇、做美农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曾多次到昆明调研,要求昆明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继续为全省带好头、当好排头兵,起好示范作用。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2008年1月召开的市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加快实施县城建设和小城镇开发五年提升工程。2009年1月召开的市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突出县城和中心集镇建设,大力实施“543倍增计划”,推动“四集中”;年底召开的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今年初,市委九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要求,全面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积极推行“三置换”改革试点。7月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指出:“加快推进和提升全域城镇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发展规律、实现昆明科学发展新跨越的现实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明确提出了要以更高品质提升全域城镇化。最近,仇和书记又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专程深入到112个乡镇(街道)走访调研,并为全市小城镇建设开发专题培训班作动员讲课。这些都进一步表明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和提升全域城镇化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当前,我市加快推进和提升全域城镇化已具备良好基础,迎 3 来许多机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1%,已进入城镇化发展中级阶段,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城镇化空间布局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和城镇为核心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城镇发展体系。小城镇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产业布局合理、设施功能完善、发展环境优良的小城镇。全市134个乡镇(街道)中,有国家级重点镇10个、省级旅游小镇7个、省级重点镇3个。随着对外开放战略的深入推进,昆明的发展首位度、经济集中度、产业支撑度和社会集聚度优势将进一步凸现,将从一个封闭的西部城市变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地区。加之,省委、省政府把昆明列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给予更加宽松和灵活的政策环境支持,使昆明成为最有条件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城镇化的地区。
但我们也要看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还不平衡,一、二、三板块城镇化发展不同期。城镇规模较小,城镇体系不完整。整体规划滞后,新一轮村规划覆盖率均在15%以下。建设管理不到位,小城镇建设系统规范的制度体系、执行程序和监督机制还未形成。基础设施不配套,布局分散,小城镇连接城市、辐射乡村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总的来看,我市加快推进和提升全域城镇化,是机遇大于挑战,优势比困难多,已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和基础。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带动、拉动和支撑全 4 域城镇化的经济社会基础不断得到夯实,特别是通过创新乡镇村的托管体制机制,按经济集聚优势来布局调整发展区划,进一步加速了城镇化;基础设施、新型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推进了城镇化;教育优化布局、集中办学等社会事业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对城镇化的引导作用;加之,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以及大量进入城镇的务工农民的需求拉动,进一步赋予了城镇化巨大的动力。在这一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主动、有序的发展过程伴随着被动、无序演进过程,许多农村将迅速被城镇化,农民将迅速“市民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进一步超前谋划、全面统筹、重点部署,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积极主动应对城镇化,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避免出现被动应对城镇化带来的负效应、负积累。
为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全域城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提升全域城镇化作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抢抓机遇,大胆探索实践,创新体制机制,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全域城镇化发展新局面。
二、明确目标,创新机制,着力在提升全域城镇化的关键环节和主要瓶颈上取得新突破
实现全市高品质的全域城镇化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但推进和提升全域城镇化的理论和实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研 5 究解决,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在诸如土地、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体制机制方面去寻求新突破。我们在学习借鉴天津、重庆、苏州、成都、南京等地经验,总结我市推进城镇化的一些好的做法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全面推进和提升全域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措施,以指导全市下一步全域城镇化工作。同时,也请大家在实践中加以补充完善,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闯出一条符合昆明实际的全域城镇化新路子。
加快推进和提升全域城镇化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方法,促进发展要素向农村流动,二、三产业向农村辐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加快形成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保、社会事业、政策措施一体化的新格局,努力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具有时代特征、昆明特色,城乡融合、和谐发展的全域城镇化道路。按照“一年突破、两年见效”的要求,力争全市城镇化率2015年达到7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
加快推进和提升全域城镇化的基本原则是: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二是要坚持“三化”带动,“三化”化“三农”;三是要坚持规划引领、典型示范;四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 作;五是要坚持尊重实践、大胆创新;六是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加快推进和提升全域城镇化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规划为引领,按照“一板块一步城市化、二板块城乡一体化、三板块城乡统筹,三个板块协调推进”的要求,加快城乡规划编制,实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全覆盖;以“四个行动”为载体,即主城品质提升行动、县城规模扩张行动、新城镇建设行动和新农村建设行动,构建推进全域城镇化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城镇规划承载能力,以及“进入主城、适度放宽,进入城镇、全面放开”的原则,分层次逐步放宽、放开户籍限制,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制度差别,引导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着力推进“三重三置换和三区联动”,通过农地重新整理、村镇重新建设、要素重新组合,实施“撤村并居、迁村并点、生态移民,统规统建”,集中规划建设中小城镇和重点规划村,联动建设新型居住社区、新型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新型商贸服务区,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民宅基地和住房、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城镇产权住房、城镇社会保障和股份合作社股权,按照土地占补和建设资金两个平衡的要求,加快推进全域城镇化步伐;同步建立健全“四大保障”体系,建立起支撑全域城镇化的城乡居民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基层民主政治权力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公 7 共管理和服务全覆盖,最终实现“四集中”、“三转变”,即实现居住向新型居住社区集中、工业和现代农业向新型产业园区集中、商贸及服务业向新型商贸服务区集中、有条件的农民向城镇集中,实现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农村向城镇转化、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
结合我市实际,根据各县(市)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建设进程和基础条件等,我们提出了分层实施“四个行动”,加快形成“一板块一步城市化、二板块城乡一体化、三板块城乡统筹,三个板块协调推进”的城镇建设发展新格局。
——对第一板块,要把主城作为全域城镇化的龙头,加快品质提升行动,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城市更新,全面建设品质春城。除规划需要保留的古村落、生态村等外,其他农村按照一步城市化的要求,通过实施“城中村改造、撤村并居、迁村并点、生态移民、统规统建”,集中建设居住新区和新城镇,实现一步城市化。
——对第二板块,要全面实施“543倍增”计划,加快县城规模扩张行动,提高承载和集聚能力。加快新城镇建设行动,合理规划调整乡镇村,强化节点支撑,着力建设新型城镇,通过实施“撤村并居、迁村并点、生态移民、统规统建”实现一步城镇化。加快新农村建设行动,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等,规划建设新农村,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
——对第三板块,要实施好“543倍增”计划,加快县城规模扩张行动和新城镇建设行动,扩大县城、区域中心集镇、重点镇建设规模,通过实施“撤村并居、迁村并点、生态移民、统规统建”推进城镇化。同时,要全面实施好新农村建设行动,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围绕规划的镇村,同步加快推进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我们还提出了“一引领、一改革、三重三置换、三区联动、四保障、一加强、两覆盖”的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其中涉及到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撑,主要是为针对主动、有组织和有计划地推进城镇化来设计的,使随城镇化整体迁移的农民能退出农村、进入城镇、融入城镇,真正实现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农村向城镇转化、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对于先富起来有能力转移为城镇居民的农民、进入城镇务工有相对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民工及家属子女、城镇失地农民、农村户籍的大中专学生毕业生、农村复转军人等已经在城镇生产生活的农村人员,只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就能尽快转化为城镇居民。
围绕以上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我们要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推进和提升我市的全域城镇化。
第一,坚持规划引领,强力推进规划全覆盖。
规划是城乡建设的纲领和灵魂,决定城乡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长远规划、逐步建设,综合规划、9 有序建设,精心规划、科学建设”的原则,做到“动土必有规划、出土必有设计”,构建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和监管体系,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以科学规划引领全域城镇化。
一是要优化城镇布局,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要围绕“一主四辅、一核多级、四次十九片”的城镇空间发展战略,按人口规模、资源承载、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基础设施等条件,加快构建“中心城区(主城)——二级城市(四个辅城)——三级城镇(县城)——重点镇(国家、省、市级的重点镇)——一般镇(除重点镇外的镇)和村庄”五级配置、布局合理、规划科学的市域城镇体系。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利用规划、产业功能布局规划、交通体系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做到“五规合一”。要淡化行政区划界限,突出经济空间布局,科学划分功能区,真正做到城镇和村庄空间定位、发展定量、产业定向、建设定点,实现城乡科学规划全覆盖。
二是要完善城镇和村庄规划。要把中心城区作为全域城镇化龙头,把二级城市、三级城镇、重点镇、一般镇作为提升全域城镇化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支撑。要重点解决镇、村两个层面的空间和功能规划全覆盖,科学规划确定三级城镇、重点镇、一般镇,以及全市1500多个行政村(社区)、9600多个自然村的布局和功能规划,对“保留、撤并、迁移、统建”的行政村、自然村一次 10 规划确定到位。除规划保留的村庄外,采取“只出不进、冻结散建”,加大“撤村并居、迁村并点、生态移民”,以“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联建”建设居民集中居住的新型社区、新型村庄。
三是要认真组织实施规划。为有效推进规划工作,决定成立市规划编制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及其工作班子,按照定人、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间、定责任的要求,年底前要完成全市城镇和村庄布局规划和功能区划,完成各县(市)区上报全域城镇化试点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明年上半年要完成全市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主要专项规划,以及保留的村庄规划编制。同时,要保证已制定规划的法律性、严肃性、稳定性,确保规划执行到位,不走样、不变形、不夭折。
第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按照我市城镇化率2015年达到7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的目标要求,未来10年将有近12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在充分考虑城镇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按照“进入主城、适度放宽,进入城镇、全面放开”的原则,实施新一轮的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城镇居民准入条件和迁移限制,引导农村人口梯次向城镇有序转移。
一是要适度放宽放开城镇落户条件。第一板块,本市农村居民在第一板块拥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人均住房面积达到当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标准,且实际居住的,本人及其配偶、11 子女可以申请落户。第二、第三板块,本市农村居民在二、三板块县城区域内拥有合法固定住所或租住合法固定住所满半年以上的,本人及其亲属可以在其拥有的合法固定住所地落户,或在租住的合法固定住所地派出所直管公共户落户。彻底放开本市农村居民向城镇自由迁移的条件,实现农村居民到乡镇“零门槛”落户,鼓励市内城镇居民到二、三板块乡镇生活居住。
二是要适时制定不同人群的户籍政策。按照就近就地原则,对先富起来有能力转移为城镇居民的农民,进入城镇务工有相对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民工及家属子女,城镇失地、城镇扩张、乡镇托管、开发区建设、生态保护、移民搬迁等整体转移的农民,农村户籍的大中专学生毕业生、农村复转军人等,已经在或能够在城镇生产生活的农村人员,要有计划地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引导其加快转化为城镇居民。
三是要及时调整完善附着在户籍上的政策和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按照“同城同权、同城同保”的原则,以城乡一元化为目标,有计划地对附着在现有户籍上的城市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城乡差别政策进行积极稳妥改革,及时地调整完善配套政策,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第三,着力推进“三重三置换”,实施“三区”联动发展。
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三重”推动、“三区”联动发展的过程,目的是整体实现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农村向城镇转化、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是运作好“三置换”。我们今天设计的这一整体推进城镇化运作模式,是在学习借鉴经验基础上,经过提炼的抽象形态,还需到实践中去完善和发展。具体流程是:
第一步,将已规划的城镇作为建设的新区,已规划的“撤村并居”、“迁村并点”农村(行政村、自然村)作为拆迁的旧区,组合形成一个建新拆旧项目区。建新项目区最好安排在已经建成和正在启动建设的“三区”规划范围内,也可以同步建设新“三区”。
第二步,对已确定的建新拆旧项目区内所有类别的土地进行测量、测算,价值评估,对拆旧区内人口、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保障、住房、产业等情况进行调查,摸清现状,并对照建新区的标准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建新区建设用地选址和规模,申请城乡建设用地周转指标。同时,合理确定拆旧区需要进行整治的土地。
第三步,启动拆旧区内农民承包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及田、水、路、林、村庄等综合整治,整理和复垦为耕地,这些多出的耕地置换成建新区建设用地指标。确保耕地不减少,实现占补平衡。
第四步,同步规划建设建新区,高起点规划建设新型居住社 13 区,集中建设拆旧区迁移农民安置房,建设廉租房、经济实用房、公租房,开发建设商品房,建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联动建设或完善“新型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新型商贸服务区”。建新区“三区”建设,可参照4:2:4比例分配,即40%用于新型居住社区,20%用于新型产业园区,40%用于发展商贸服务业比例来分配土地。
第五步,实施“三置换”建立完善保障体系。通过农地整理复垦置换成城镇建设用地,这一土地指标“漂移”的过程,土地实现了一次增值,开发建设的过程又再次实现增值,这些增值收益和农民林权流转收益以及拥有的农村集体资产收益,全部用于拆旧区迁移到建新区农民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建立,做到置换资金平衡,最终实现“四集中”、“三转变”。
这一整体推进城镇化运作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要点:
一是要先行实施三项股份制改革,为“三置换”提供条件。股份制改革的目的,就是把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股份化,通过股权的流动来实现资源的流动,这是开展“三置换”的重要基础。首先,要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制改革。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成以村为单位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由合作社按照规模经营要求,统一运作土地,每年按股分利或分红;也 14 可将农民承包土地直接置换成社会保障,置换后的耕地统一实行规模化经营。其次,要进行以宅基地为主的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及住房所有权改革。对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复垦成耕地,像重庆做法一样,置换成等量面积建设用地指标凭证;同样,对村民的农村住房、非住宅房屋和附属物实行评估作价,确权认定,置换成同值有价凭证。可通过实施股份化,形成有价值、能流动、可交易的“地票”、“房票”,为农民宅基地及住房置换城镇住房或社会保障提供条件。再次,要进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将村级集体资产通过组建股份合作社的形式全部量化给农民,将原集体经济组织改建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或股份制企业,让农民人人享有股份及资产收益权,为迁移换户籍进入城镇创造条件。同时,也可按以上办法实施林权制度改革。
通过“三项股份改革”,让拆旧区迁移到建新区的农民用自己拥有的经济权益自愿地、有偿地流转,通过实物置换或股份化、货币化置换方式,来置换城镇住房、城镇社会保障和股份合作社股权,最终让广大农民换房进城、换保进城、换股进城。
二是要“三区”联动建设,筑牢全域城镇化的基础。充分就业是保障拆旧区迁移到建新区的农民真正转变成城镇居民的首要条件。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培育产业,在建新区必须要有一、二、三产业的支撑。对建新区内已有建成的新型产业园区、新型 15 商贸服务区,要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没有的一定要规划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来做大做强。要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建新拆旧项目区内所有农业、工业、商贸服务业的企业,按照“四集中”的要求,向建新区内的新型产业园区、新型商贸服务区集中。
三是要坚持依法依规办事,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全域城镇化,必须依法坚持农村现行基本经济制度和土地政策不改变。各项改革措施都必须依法维护和保障农民权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互利”的原则,用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和股金收入等经济手段,来引导农民参与股份制改革,充分调动农民流转土地(林地)的积极性;用级差土地收益返还、三区联动建设新聚集区条件、股份合作社股权收益、安置产权房、社会保障等完善的保障体系,来引导农民参与支持城镇化。可学习借鉴重庆市允许农民进城后,保留一定期限的从土地和集体经济获得收益的权利,建立稳步、有弹性退出机制。处理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要做到土地占补和资金收支平衡。这两个平衡,主要是针对建新区和拆旧区而言的。建新区所占用的土地,要与拆旧区整理复垦的土地在面积上做到占补平衡。同时,在建新区土地增值产生的收益,能够弥补折旧区内土地整理复垦、村民拆迁安置和社会保障等支出,最终做到农民不掏钱、政府不贴钱、企业不亏钱,实现资金收支平衡。为切实做到“两个平衡”,在建新拆旧 16 项目区建设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前期调研,摸清土地家底,尤其要科学地选址和选择置换对象;要明晰地测算好规划空间帐、土地面积平衡帐、资金平衡帐、房地产市场容量帐。
第四,建立健全“四大保障”体系,加快城乡社会保障接轨。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基层民主政治权力保障体系,是稳步推进全域城镇化的重要保证。我们既要解决好整体推进城镇化的社会保障问题,也要解决好已经在城镇生活农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更要解决好迁移过程中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并轨问题,切实做到“同城同保”。
一是要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围绕建立“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集中建设拆旧区迁移农民安置房,确保进入城镇有房住;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建设力度,在优先解决低保对象和困难群体住房困难的前提下,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降低农民进城入居门槛;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城就业创业农民购买城镇住房。对需要保留的村庄,按照“统一规划、控制存量、增量集中”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农房安居工程和新区住房工程,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二是要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整合现有各级各类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培训机构,健全服务机构和服务网络,统一城乡就业登记、培训、推荐、服务和管理。加 17 大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两后双百”工程,重点解决整体城镇化迁移入城农民、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消除零就业家庭,降低农民进城就业门槛,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加快培育壮大二三产业,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企业就近就地吸纳本地农民就业,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门槛。通过加快市场建设、物流建设和商贸流通建设,拓宽农民就业渠道,降低农民进城入市的门槛。通过经营土地、房产、服务业,拓宽农民创业就业空间,增强就业再就业能力。
三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收益优先安排用于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养老、医疗、失业、低保等社会保障的补偿政策。尽量做到城乡社会保障一步并轨到位,特别是要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城镇社会保障一步到位问题。一时难以到位的,也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劳动者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一元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的统一,建立健全农村居民大病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城镇相衔接的农村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等,降低农民进城就医、子女进城就学的门槛,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向城镇社会保障转换并轨。同时,要建立健全基本社会保障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四是要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和基层民主权利保障体系。为城镇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的应尽之责。要统筹规划建设,建立起与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相协调配套完善的水电路气、通讯和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救济等基本民生设施;污水、垃圾处理,绿化、亮化、美化等基本生态环境设施以及支撑城乡建设发展、服务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金融服务设施。要充分保障基层民主权利,加强城乡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城乡依法治理,依法保障基层居民和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推动和引导居民理事会健康发展,使居民真正成为全域城镇化主体和最大受益者。
第五,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现管理和服务全覆盖。全域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我们既要按既定目标,抓住机遇,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全域城镇化,又要始终保持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夯实基层基础,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加强社会管理,健全完善为民服务体系。通过有效管理、优质服务全覆盖,构建起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是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按照“三有一化”(社区党建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城乡基层党建区域化)的要求,19 以“创先争优”和“ 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全域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强乡镇(街道)、村级(社区)党组织建设,确保在全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及新区建到哪里,党组织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实现党组织及党员管理无盲点、全覆盖。要以保持党员先进性为目标,着力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按照城镇社区标准,合理配置新型社区和集中居住新区基层组织活动场所,抓好农村党建载体和阵地建设。建立健全基层组织规章制度,按制度管人、遵规章办事。加强基层各类群众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为民服务中心”、“为民服务队”、农村协会和志愿者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基层农村(社区)建设。
二是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深化乡镇综合改革,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乡镇行政区划和撤镇建街道办事处、撤乡建镇、撤村建社区、村组合并工作,减少行政管理层级,推进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以居民为中心,建立县、乡、社区三级农村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在管理方式上,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化,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为核心,做到工作重心下沉,实行人员配置在社区、工作重心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考评监督到社区、工作经费到社区,实行“一站式服务,多窗口办理”。建立健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的 20 “两委”分工负责制、“两委”联席会议、民主评议“两委”干部等制度,形成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村(居)民委员会执行,村(社区)民会议或村(社区)民议事会全程参与城镇化建设机制。在保障基层民主权利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市场和社会力量进行社区管理。
三是要建立完善服务体系。按照“环节最少、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服务最好、效率最高”的要求,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创新公共服务方式,不断深化为民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公共服务领域,实现服务方式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扁平化服务体系。要依托服务中心、服务站点,积极推进以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治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一条鞭管理”的便捷服务。围绕“四创两争”活动,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大力实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明村、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村级文明程度,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和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村镇银行。探索扩大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将农村(社区)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房屋所有权,以及集体经济组织收益权或股份合作社股权等,逐步纳入抵押担保范围,建立政府主 21 导、企业营运、金融机构和农村合作组织多方参与的投融资平台。
三、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以试点突破来加快全域城镇化建设步伐 全域城镇化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我们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检验。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全域城镇化发展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真研究、大胆探索,切实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第一,要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要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全域城镇化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全域城镇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工作机构,健全领导机制、决策机制和工作机制,落实人员和资金,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定任务、定进度、定措施、定责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调整充实市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从市级部门抽调改非处级干部3-5名,从发改、规划、国土、公安、住建、人社、农业等部门各抽调1名业务干部,从县(市)区抽调4-6名优秀干部充实全域城镇化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集中开展工作。聘请有关专家担任顾问。抽调人员、聘请专家工作,由市委办公厅、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筹研究,务必在10月下旬落实到位。
第二,要试点先行,典型示范引路。今年是全域城镇化的“重点突破年”,实行“县区为主、市审方案、试点先行、整体推进” 22 的运作机制。14个县(市)区、3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区、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倘甸产业园区和骄子山旅游开发区,各选择1个以上的试点。试点可以是县城、乡镇(街道)、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建集中居住区。试点工作中,要做到“四个有”:即有一套科学规划、有一个项目整合及资金运作平台、有一套相应的政策措施、每年有一个新亮点。10月底前,完成各地试点方案的上报、审定,随即抓紧组织实施,明年春节前召开试点工作现场会。市委、市政府已经先后制定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意见、实施意见和一系列配套文件,这次试点就不再出台统一的政策了,由市全域城镇化工作委员会用审批方案的办法来定条件、出措施,定方案、给政策,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完善。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级各部门也要多方筹措,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以市场化的方式,调动社会资本、民间资金投入全域城镇化建设。各地要深入学习,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力争在试点中出成效、出示范、出路子、出经验。
第三,要明确分工,形成推进合力。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沟通、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强大合力。市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做好指导协调,组织研究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委员会办公室要细化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各成员部门根据责任分工,抓好落实。由公安部门制定的《深 23 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居民转户实施办法》等户籍制度改革文件,要抓紧修改完善,下发执行;由国土部门上报申请土地占补平衡政策和土地流转指标,要尽快落实到位;由人社部门制订“农改居”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要抓紧研究论证,适时出台;由财政和金融部门推进的农村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方案,要进一步深化;由住建部门制订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全域城镇化工作指导意见》和“农改居”置换居住新区细则等配套文件,要抓紧修改完善,尽快下发实施;由教育卫生文广体等部门负责的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也要加快推进。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全域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四,要强化监督,确保工作落实。市委目督办、市政府目督办要把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列入目标督查范围,并建立专项督查制度,定期对推进过程中规划的落实、试点的推动、措施的推进、项目的实施、经费投入与使用等工作进行督促检查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评价的依据。各责任部门和试点单位要把全域城镇化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确定推进城镇化工作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注重在推进全域城镇化过程中考察、提拔干部,着力培养一批优秀领导人才和专业人才。对先进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行政不作为、推诿扯皮,阳奉阴违、敷衍塞责,目标任务组织落实不力的,将进行严厉问责。
同志们,加快推进全域城镇化,打造品质春城、建设美好宜居新家园,是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期待。我们一定要自觉肩负起这一光荣使命,进一步解放思想,务实创新,群策群力,努力开创我市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新局面,为推动昆明科学发展新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在全市推进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市农村牧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确立了“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农牧业发展新思路,经过三年的实践,农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牧业产业化有效推进;去年年底,我们召开了全市工业工作会议,提出了“坚持工业立市,走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必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天,市委、政府又召开全市推进城镇化工作会议,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局,实现城乡统筹,“三化互动”,推进二次创业,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前,我市的城镇化率为43.5%,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但以城镇经济总量、基础设施状况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收入情况、消费水平、生活质量等城镇化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城镇化水平并不高。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城镇化与之相适应,反之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起点,从长远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意义,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抓手,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我市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有新的发展、有质的飞跃,在下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
推进城镇化,是推进二次创业、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牧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必然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引起体制和政策的相应调整以及利益格局的巨大变化。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于推进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城镇化的目标、思路及措施,一会儿占林同志将要作具体的安排部署,各旗区、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认真贯彻。下面,我想讲一讲如何处理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几个重大关系问题,目的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更加理性地推进城镇化。
一、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城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立足当前就是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认真解决好眼前的发展问题,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城镇服务功能。着眼长远就是要树立城镇化是一个长远发展战略的观念,遵循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统筹规划,严格按照城镇规划分期建设、有序推进。立足当前是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着眼长远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要克服急躁心理和短期行为,对城镇化发展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决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盲目发展,搞所谓的“政绩工程”,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导致资源配置上的浪费。
城镇规划是城镇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南,一个良好的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和灵魂,是城镇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我们在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着规划落后于建设和随意更改规划的现象,城镇规划执行过程中随意性大,人为干扰因素多,甚至脱离规划随意建设,直接导致了盲目建设、交通拥挤、功能不全、布局混乱、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城镇规划上一定要有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广泛听取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出具有超前性、分阶段性和科学性的城镇发展规划,留足城镇发展空间,确保规划几十年不落后。规划既要考虑全市城镇的总体布局、网络体系,又要考虑每一个城镇的布局,做到科学合理,对道路、排污、园林绿地等城镇基础设施和工业、商业、住宅、学校、医院、文化等设施都要统筹规划,使地面建筑与地下设施、平面布局与立体景观、经济效益与环境质量等协调统一,做到分区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城镇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以立法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保证其严肃性、权威性和相对稳定性,既不能因领导的变更而更改,也不能因领导兴趣的变化而改变,即使要修编也必须按法律程序办。
二、正确处理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的关系
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城镇化与之相适应,没有城镇化的相应发展,经济发展就会失去依托、受到制约。产业发展和聚集是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产业的支撑,城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城镇化不是单纯的农民进城,不是城镇规模的盲目扩大,更不是简单的旗变市、乡变镇,城镇化是人类文明的演变过程,是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生活模式的变化,所以城镇发展必然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例如,阿镇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人口规模仅有2万多,而乌兰木伦镇通过产业的集聚,促进了人口的集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不到10年时间,人口猛增到4万。因此,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城镇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城镇的功能和性质,确立城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使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加快产业发展和布局调整,努力实现以城促市、以业兴城的良性互动。
二、三产业是城镇经济的主体,也是推动城镇构建框架、扩张规模和完善功能的经济基础。推进城镇化进程,要根据城镇的类型和功能,搞好产业定位,把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转移扩散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突出地区特色,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大企业、大集团进入,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以产业的特色化和集中化,发挥聚集效应;狠抓项目建设,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具有地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方特色和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园区建设,优化生产力布局,谋求城镇集聚经济效益;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开辟就业空间,走“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尽快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工业体系,全力提高资源转化水平和效益,为加快城镇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努力提高第三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既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延缓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要着力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新型服务业,充分发挥商贸、流通及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带动作用,使第三产业尽快成为扩大就业容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持久的后续力量。
三、正确处理建设现代城镇与突出地区特色的关系
加快城镇化进程,核心是提高城镇产业的集聚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这是城镇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也是现代城市共有的特征。城市特色的塑造是一种文化的积淀,需要一个过程,千万不能急于求成,不可急功近利,要植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土壤,并善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城市设计思想,但不能照抄照搬,成为别的城镇的“复制品”,必须因地制宜,从地理位置、资源优势、文化传统、产业特色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准确定位,突出区域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只有突出特色,形成鲜明个性,才能创造优势,增强吸引力,在竞争中更好的发挥集聚效应,对城镇现代化建设起到良好的促动作用。因此,建设现代城镇,要将时代特征与地区特色相融合,着力提升城市的品位、层次,努力塑造城镇的产业、地域以及民族特色,不能一味攀高、贪大、求洋。要强化精品意识,坚持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严格把好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论证、决策、审批关,精雕细琢搞好每一项建设。要强化窗口意识,建设一批能够真正代表城镇发展水平的高档次、高品位且具有无穷魅力和长久生命力的标志性建筑,以此体现特色,展示现代城市的精神风貌。文化是城镇的灵魂,是体现城镇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重要内容。一个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不高的城镇是没有生命力的。每个城镇都应该根据自已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的特点,突出城镇建设的特色,加强城镇文化建设,提高城镇文化的品位。鄂尔多斯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鄂尔多斯文化是我市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展现城市个性魅力的独特优势。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优势,充分挖掘潜力,营造氛围,在不断丰富城市内涵方面做好文章。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掘历史文化胜迹,努力营造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继承创新,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将民族文化与经济、城镇环境的发展进步有机融合,逐步培育出民族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浑厚绵长的城镇内涵,形成历史文化传统与时代气息相互辉映、和谐共存的城镇风格。
四、正确处理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
五、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的关系
推进城镇化进程,政府引导是前提、是基础,市场推动是根本。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走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城镇化发展路子,通过运用市场机制来建设城镇、经营城镇。目前制约我市城镇加速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没有建立,城镇建设仍以政府投入为主,没有发挥出经营城镇的资金引导作用,使基本属于吃饭的市、旗区两级财政负担沉重。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的关系,面向市场,拓宽思路,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不断加快我市的城镇化进程。
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把城镇的各种要素作为一种资源和商品,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引增量,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入体制,逐步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筹集手段市场化、资金来源多样化。各旗区政府要将财力主要投向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的引导性资金上,以缓减财政压力;要依法调控土地市场,经营好城镇建设用地,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走以地生财、以财建城、滚动发展的路子;要按照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规律的要求,认真研究解决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体制问题,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户籍制度、投融资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打破长期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消除造成城乡分割的种种体制障碍、政策障碍,推进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有利于人口、产业向城镇集聚、促进城镇发展的新机制,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创造条件。
城镇发展要有新的思路,要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动城镇建设,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城建资金筹措机制,采取灵活手段,创造优良环境,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城市用气等公用设施建设,改变单一的投资格局,实现滚动发展。要把构成城镇的生成资本及其相关的延伸资本逐步推向市场,用市场这一“无形的手”来调节供需,优化配置城镇资源。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激活城镇建设的筹资体制和机制,采取“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方式,拓宽城镇建设资金渠道。对商业性项目建设用地实现公开招标拍卖,筹集大量建设资金;对城镇公园、道路等命名权向社会招标拍卖,积极实施基础设施经营权转让,利用城镇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变现筹资;运用bot、tot等多种方式,吸引外资参与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城镇建设,激活大量民间闲置资金。大力推行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公用事业合理计价,引导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由公益性向公益性与经营开发性并举、以经营开发为主转变。把房地产开发作为带动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继续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发经济适用住房、商品房、商用房和部分高标准住宅,以房地产开发促进城镇建设。
六、正确处理加强建设与科学管理的关系
城镇管理与城镇建设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两翼。从某种意义上讲,城镇的管理水平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如果一个城市规划、建设都不错,但管理水平不高,交通混乱,治安不好,到处脏乱差,这个城市就没有吸引力。因此,推进城镇化,要正确建设与管理的关系,既要重建设,更要重管理。
高效、协调、有序的城市管理,既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城镇化的内在要求。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还有很多漏洞,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要积极吸收国内外城市管理的先进方法来管理我们的城市,使城市管理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使要素流动更顺畅,人民生活更方便。要增强服务功能,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城镇管理搞得好,可以出效率、出效益、出生产力,相反,就会浪费财富和资源,失去竞争和发展机会。要从根本上克服城镇化发展中“重建轻管”的问题,坚持把城镇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手段,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要适应新形势,强化依法治市的意识,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建立一整套系统、规范而又便于操作的城镇管理制度,促进城镇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城镇管理要从基础抓起,从突出的问题抓起,从群众关心的问题抓起。要抓难点,加强市容市貌的综合整治和专项治理,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彻底改变城镇交通、环境、安全等方面脏乱差的现象;要抓基层,加强以社区为基础的城镇管理,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抓关键,加强对城镇居民的城市意识和社会公德教育,规范城镇居民的行为,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
七、正确处理适度超前与量力而行的关系
我市城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发展、超前发展。但是,前几年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不到位、措施跟不上、管理不严不细、功能不全,摊子过大、质量偏低,举债过多、财政负担加重等问题逐步显现出来。这些问题的出现,重要的一点就是各地各有关部门没有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适度超前与量力而行的关系。
从发展的角度讲,适度超前建设城镇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理论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带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城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工业立市”的角度看,需要充分发挥城镇在吸引和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方面的强大功能和集约利用各种资源的比较优势,打造工业经济发展平台,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城镇化的目的就是要将农牧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通过减少农牧业人口,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全面达小康。我市尚有85万人口居住在农村牧区,农牧区的城镇化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必须把适度超前、加快发展作为我市推进城镇化的基本方略。首先规划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要超前。搞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总体规划、体系规划和详细规划配套编制,做到50年不落后,100年内不后悔,杜绝建了拆、拆了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其次,基础建设要超前。要坚持“规划先导、基础先行”的原则,对城镇主干道路、配套管网、重大建设项目,统筹布局,系统建设,力求基础设施建设的超前性和功能服务的主动性。
八、正确处理推进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牧区人口转移,必然带来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深刻变化,引起资源及生产要素布局和使用上的变化。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城镇化发展目标和方向,避免出现环境和生态恶化,留下先发展后治理的隐患,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必须自始至终把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人口素质,保持生态环境,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条件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要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城镇化的前提,实施好资源转换战略,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要围绕建设“绿色大市”的目标,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加强环境保护,积极防污治污,搞好城镇“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努力创建优美、舒适,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城镇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文化塑市战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丰富城市发展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同志们,推进城镇化进程,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意义十分重大,任务非常艰巨,各级党委、政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扎扎实实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我市城镇化工作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在全省推进全域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省推进全域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国家旅游局对发展全域旅游高度重视。今年以来,先后在浙江桐庐和宁夏中卫召开会议,对推进全域旅游进行了全面部署。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推进全域旅游工作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国家旅游局召开的两次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全域旅游创建任务,加快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步伐,确保“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全域旅游创建目标,以此带动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把福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刚才,梁建勇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对做好全域旅游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立说立行,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明确全域生态旅游省创建目标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我省依托生态优势,在全域旅游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创意提出要发展全域生态旅游,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这既是推进全域旅游工作的不断深化,也是我省优质生态旅游资源的良好体现。
今年3月,省政府印发了《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全省要围绕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以优势生态资源为核心,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福建全省作为一个景区来打造,实现“省域即景区,景区即省域”。力争到2018年,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初见成效,部分重点市、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建成15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5个国家级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30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10个国家级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在全域旅游建设和生态旅游发展方面创造一批典型经验,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既定的各项任务,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部署,目前,我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武夷山、泰宁等9个区、县列入第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厦门、永泰、尤溪等7个市、县正在积极申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单位,还有南靖、福鼎、邵武等8个县、市开展省级全域旅游试点工作,全省已有三分之一即24个市、县(区)开展全域旅游试点。对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要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既有实实在在的硬指标约束,又有体制机制创新任务,标准高、要求严、时间紧、难度较大。一是要建立党政统筹抓旅游的领导体制;二是要编制以旅游为引领的“多规合一”全域旅游规划;三是要在旅游厕所革命方面走前列、作表率,达到国家标准;四是要形成安全文明旅游的良好氛围;五是要实现旅游业综合贡献大幅提升,旅游业对当地GDP和地方财政的综合贡献达到15%,旅游新增就业占当年新增就业的20%以上,区域内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区域内20%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旅游脱贫。各地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全力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建设。
二、努力实现创建八个突破
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是我省旅游发展理念和旅游发展实践的一次深刻变革。面临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全省上下要对标《导则》和《标准》,紧盯目标,突出重点,挂图作战,力争在以下八个方面持续发力,取得突破。
(一)突出旅游规划全域覆盖,在完善顶层设计上取得突破
以生态发展理念、全域发展理念编制旅游规划是实施全域生态旅游战略的关键,也是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一要强化全域顶层设计。把全域生态旅游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景城一体、城乡一体、全域布局、产业互补”的思路,通过有机整合区域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社会共建共享,丰富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放大旅游业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统筹把握全域旅游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加强对生态资源的分级分类开发,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和旅游要素,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
二要优化全域发展布局。围绕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三带三核四片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加快福州、厦门、武夷山全域旅游建设,增强三大旅游核心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试点县建设促进蓝色滨海带、绿色生态带和红色旅游带的山海生态与多元文化的协同发展,带动福莆宁、厦漳泉、闽西北和闽西南四大旅游片区发展,着力构建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要素集聚、区域协作密切的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
三要促进全域“多规合一”。发挥规划在发展全域生态旅游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试点县,要把握旅游发展规律和地区实际,以旅游产业为引领,推进旅游产业、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多规合一,促进生态旅游区、旅游服务城镇、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确保全域生态旅游战略有序实施。
(二)突出产业链条全面延伸,在打造全天候差异化产品上取得突破
全产业、全天候、全方位、全感官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特征。各地要以生态为基、旅游为核、文化为魂,充分发挥“旅游+”跨界融合作用,持续推进“个十百千万”工程,着力构建以核心景区为基础,旅游休闲集镇、乡村旅游特色村为辅助,观光、休闲、度假、康养、研学、邮轮等各类产品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形成全产业和全天候“清新福建”产品体系,做足旺季、做旺淡季,缩小淡旺季差距,让“清新福建”全年精彩不断,让游客一年四季都愿意来,一天到晚都有看的、有玩的。
一要打造清新生态旅游精品。全域生态旅游不是不抓景区建设,而是要进一步深度开发景区,把品牌景区打造成为全域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各地要重视品牌旅游景区的创新提升,打破传统景区发展理念,树立核心景区的品牌形象,加快景区及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景区功能转型、产品创新和要素聚集。要引导风景区、森林公园等生态观光景区发展康养、运动、观鸟等特色旅游项目,丰富景区休闲度假功能,延长游客逗留时间。要加大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力度,继续抓好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休闲示范基地、康养基地、研学基地等各类型生态旅游品牌的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试点县,要力争建成3家以上4A级景区或其他国家级品牌。尤其是在度假区建设方面,我省与浙江、广东等周边省市差距较大,起步较晚,休闲度假设施、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快速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全省要争取在“十三五”期间能够形成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3-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二要大力拓展“旅游+”融合发展。“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方法和路径,可以发挥旅游业巨大的拉动能力、融合能力和整合能力。各地要以“旅游+”为抓手,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城镇化、工业、文化、体育、贸易等领域全面融合,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面。通过旅游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休闲农业、文化体验、观光工厂、旅游购物、康养旅游、运动基地等旅游业态,形成特色化、多样化、全域化的适应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经济和城乡的转型发展。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各地要积极探索全域旅游特色发展路子,避免“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要通过“旅游+”把自身的地域特色、产业特色突显出来,走“一县一品一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打造百花齐放、特色各异的全域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全域旅游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全省要继续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加大旅游精准扶贫力度,增强贫困地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能力,拓展旅游扶贫覆盖面,扩大旅游扶贫的受益面。持续推进“百镇千村”建设工程,积极发展农家乐、渔家乐、花家乐等生态休闲农业,着力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批要素齐全、业态丰富的乡村旅游特色村。要积极引导旅游特色村创建A级景区,有条件的还要创建3A、4A景区。要加大对民宿的培育,有机结合美丽乡村、古村落保护、新农村建设等,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与民俗,注重融入创意文化,打造适合不同消费者群体、多层次、多元化的乡村精品民宿。以永泰嵩口古镇建设为示范,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带动当地农户参与发展民宿。
(三)突出旅游要素全域配套,在丰富旅游业态上取得突破
在发展全域旅游背景下,加大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供给,是促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现代旅游市场消费需求的重要抓手。各地要加强旅游要素的供给,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一要促进旅游餐饮业态发展。引导开发以乡土特产作为主要食材的地方特色菜系,培育游客广泛接受的地方饮食品牌。推出100道福建名菜,扩大闽南小吃、客家美食等优势品牌的影响力。推动发展旅游特色餐饮街区,培育本土知名旅游餐饮企业。
二要促进旅游住宿业态发展。发展结构合理、类型多样、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住宿设施体系,鼓励发展主题酒店、度假酒店、乡村客栈、精品民宿、汽车营地等多元旅游住宿业态,打造茶、花、渔等系列主题生态农庄。
三要促进旅游购物业态发展。优化旅游购物业态场所的空间组织、景观营造和商品门类,确保形成“主客共享”的旅游购物吸引力。重点培育研发名茶香茗、雕艺美术、陶瓷工艺、海洋特产、绿色果蔬、福建美食等系列生活型和文创型旅游商品,设计100种旅游创意纪念品,推出“清新福建”系列伴手礼。依托城市景区、成熟商圈建设集休闲、娱乐、购物、饮食于一体的城市旅游休闲街区,在全省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休闲街区。
四要促进旅游娱乐业态发展。挖掘地域文化特质,引导开发特色娱乐休闲项目,丰富休闲娱乐产品,建设一批能够满足市民日常需求和游客娱乐需求的大众休闲场所和文化娱乐项目,构建主客共享的旅游娱乐休闲产业。
(四)突出旅游设施全面提升,在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上取得突破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是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的重点。各地必须按照基础设施全域配套、旅游要素全域保障的要求,更加注重旅游公共服务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作,推进旅游要素和服务全域覆盖,构建随处可及的温馨便捷服务,形成适应大众旅游时代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要构建更加生态化的服务设施。大力推进旅游设施生态化,加快生态停车场、生态绿道以及各类休闲设施等生态设施建设,提升连接景区、度假区、主要乡村旅游点的公路等级,全面实现景区道路景观化。厕所革命进入关键时期,各地要持续推进“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旅游厕所商业化运作新模式,推进生态型旅游厕所建设。至2017年,所有列入国家全域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示范试点县,要实现所有A级景区、乡村旅游点厕所达到1A级以上标准。
二要构建更加顺畅的旅游交通网络。各地要加快景区“最后一公里”建设,全面提高旅游景区通达性,基本消除区域内旅游交通瓶颈。大力推进全省三级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建设,提升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功能,构建覆盖全省的旅游集散系统。到2020年,实现各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试点县至少有一个旅游集散中心。提升旅游交通便捷服务,通过市场化运作,开通“旅游直通车”专线服务和发展旅游汽车租赁服务,实现景区、城镇与临近中心城市、机场和高铁站等交通枢纽的无缝接驳。重点推进生态营地建设,优先在以自然景观为主的4A级以上旅游景区布点建设自驾车旅游服务区、汽车旅馆、旅游全挂车营地和露营地,为日益增多的自驾游、自助游游客提供便利。
三要发展更加便捷的智慧旅游服务。全省正在推动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和新型旅游体验产品开发,8月份推出了“笨游福建”APP,为游客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手机APP服务,逐步实现“来到福建,人人都是旅行家”。各地要创新“互联网+旅游”服务,建设集旅游咨询、展示、预订、交易于一体的全域旅游智慧服务平台,加快培育智慧旅游乡村、景区和企业,建设智慧旅游城市。
(五)突出旅游营销全方位推进,在“清新福建”推广上取得突破
“清新福建”是我省全域生态旅游整体形象的最佳体现。全省要在“清新福建”品牌下进一步丰富内涵,强化“清新福建”品牌整体营销,推动“清新福建”品牌的具象化、多元化升级,实现品牌全方位推广,打造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形象。
一要强化“清新福建”品牌建设。以塑造品牌形象、构建品牌体系、整合联动推广为抓手,全面强化“清新福建”品牌建设,注重“清新福建”与各地旅游特质的衔接和文化内涵挖掘,提升福建旅游品牌形象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各地要着力推进“清新福建”形象标识在机场、高铁站、车站、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等旅游企业和服务场所的广泛应用,全面提高“清新福建”的游客感知度。
二要搭建全域旅游营销推广平台。创新全域旅游营销模式,整合省、市、县各级政府、旅游企业和社会媒体资源,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整合联动推广机制,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形成政府引导、政企联合、专业分工、市场运作的立体化整合营销体系。注重精准定位和科学投放,加大新媒体营销平台建设力度,全面提升营销效果。各地要以“清新福建•倾心600”评选为契机,打响一系列本地旅游品牌,逐步完善旅游景区品牌体系、旅游要素品牌体系和节事活动品牌体系。
三要有效实施精准营销。细分客源市场,深挖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主要客源市场,拓展华北、东北等潜在客源市场。组织省内旅行社联合航空、铁路部门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客源地开展宣传促销活动,与当地各类报纸、网络媒体开展合作宣传,邀请记者来闽采风,打好旅游“软广告”。开展海外旅游市场精准营销,用好我省牵头成立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平台,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以厦航即将开通福州直飞纽约的航线为契机,加大美国、加拿大等新兴市场的旅游主题推介。
(六)突出旅游市场治理全省联动,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取得突破
一要抓好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行业自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原则,加大对当前旅游市场秩序和游客反映强烈问题的联合执法力度,坚持标本兼治,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并形成市场综合监管的长效机制。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强化媒体的舆论监督,支持媒体曝光旅游市场秩序典型事件,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机制。8月10日,我省在全国率先推出“放心游福建”旅游服务承诺。这一创新举措,是福建打造清新社会环境、提升旅游服务品质的重要支撑。各地要认真落实,确保对旅游投诉“一口受理”“限时办结”“先行赔付”,保障游客合法权益,优化旅游消费环境。
二要加强文明旅游建设。开展“清新福建”文明旅游行动,推进“清新福建•最美记忆•共同缔造”文明旅游建设。发挥“清新福建•星光灿烂”文明旅游平台作用,开展争创文明景区、文明旅行社、文明酒店,争当文明游客、文明旅游服务者“三创建两争当”活动,营造全民共创文明旅游的氛围。各全域旅游示范市、县要积极组建“文明旅游志愿者服务队”,引导文明旅游消费行为。
三要强化全域旅游标准化建设。推进示范区、试点县的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通过试点单位的示范效应带动全省旅游服务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提高旅游质量等级评定与复核工作的制度性、科学性,形成科学合理的动态管理运行机制。8月份,全省开展为期半年的A级旅游景区专项整治行动,通过明查、暗访等形式摸排A级景区存在的问题,并指导监督景区整改提升。各地要以此为契机,加强旅游景区、企业的标准化建设,完善景区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七)突出旅游改革全面创新,在全域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
发展全域生态旅游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建立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要求的旅游管理体制,构建“1+3+N”为核心的旅游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体系。
一要创新旅游综合管理机制。我省正在积极推进成立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增强旅游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规划统筹、宣传营销、市场监管等职能。各设区市,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县也应积极争取成立旅发委等旅游综合管理机构。具备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建立与全域旅游相配套的执法体系,设立旅游警察、旅游法庭、旅游工商分局等,形成“1+3”全域旅游综合管理新模式,形成旅游综合管理机制。
二要创新旅游景区管理机制。各地要大力推进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标准化建设等工作,探索旅游景区分类管理,推进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引导、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开发、经营、托管国有或集体经营的旅游景区。积累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经验,探索旅游景区管理经营新机制。推进景区门票价格改革,逐步摆脱旅游门票经济。
三要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鼓励国有企业、知名旅游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全域旅游项目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资、建设、营运旅游项目。探索联合经营、授权经营、职业经理人经营等方式,促进旅游经营多元化。探索经营权质押、主要收益抵押、企业资产债券化等方式,促进旅游企业融资多元化。加强财政资金的市场化运作,促进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尽快形成项目投资。
(八)突出旅游成果全民共享,在全域生态发展上取得突破
发展全域旅游不是到处搞旅游开发、到处建设项目。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要贯彻落实“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生态保护,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以生态文明引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
一要加强生态保护。习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把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放在首位,以不破坏原有景观和自然面貌为基本准则,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保护。开展生态环境最佳承载力测算,科学合理确定景区游客承载量,建立游客容量调控制度,保障旅游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利用。要实施旅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优化旅游项目的建设选址和建设规模,加强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等,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与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要注重生态建设。发展全域生态旅游,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绿色生态屏障,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意境,实现城乡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皆可游。各地要加快城市建设景观化,引导乡村改造个性化,实现公用设施宜游化。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加大生态河道、生态绿道建设力度,结合观光农业、林相改造等,积极建设一批生态风情带,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不断丰富全域景观。示范区、试点县要按照标准要求,进一步做到涉旅区域的净化、美化、绿化。
三要实现成果共享。发展全域旅游,要树立人人都是参与者,行行都是推动者、处处都是旅游地的观念。各地要引导社区主动参与全域旅游发展,总结出一套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途径、方式、程序和保障机制。要加强旅游项目的经济效益、带动就业、形象提升等社会影响评价,确保旅游开发既能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又能保护旅游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实现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三、扎实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创建
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涉及的行业多、部门广,组织协调的任务重、责任大。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责任、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努力形成领导有力、部门支持、社会参与、企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市、县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全域生态旅游建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试点县要成立全域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进一步加强对全域生态旅游建设发展规划、重大政策、体制机制改革、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各级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省旅游局将定期召开福建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全域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二)确保有序推进。
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试点县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作为开展示范创建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实施方案要制定出责任分解表,分解指标、细化内容、明确时限、落实责任,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按时完成。各地要加强规划引导,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加强旅游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策划一批重点项目,强化投资项目优化布局和生态资源高效利用,为全域旅游建设提供支撑。两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要争取2018年前达到国家标准并获得国家认定,省级旅游试点县要在2020年完成全域旅游的建设任务。(三)完善政策支撑。
要大胆创新,研究制定扶持优惠政策,保障生态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的用地用海,促进特色民宿、生态露营地等全域生态旅游关键环节的快速发展。省旅游局将加大对示范区和试点县创建工作的支持力度,在统筹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投向时优先考虑,在安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时优先支持,在确定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时优先纳入,在对外宣传营销中优先推介,在A级景区等旅游品牌创建和标准化建设上优先扶持,在旅游人才和从业人员培训上优先安排,全力确保首批示范市县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四)强化督查考核。
省旅游局将成立福建旅游数据中心,重点监测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县的产业发展状况。各设区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试点县应建立相应的旅游监测统计中心,构建全省旅游行业发展统计评价体系。各地要将全域生态旅游发展列入地方政府党委目标考核范畴,对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县创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建立全域生态旅游建设工作督查推进机制,加强现场督查指导,切实做好统筹协调。全省将建立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工作通报机制,对各地推进情况实行半年通报。同志们,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是福建旅游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凝聚各方力量,奋力开拓全域生态旅游发展的新局面,为建设新福建、再上新台阶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全市推进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市农村牧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确立了“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农牧业发展新思路,经过三年的实践,农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牧业产业化有效推进;去年年底,我们召开了全市工业工作会议,提出了“坚持工业立市,走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必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天,市委、政府又召开全市推进城镇化工作会议,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局,实现城乡统筹,“三化互动”,推进二次创业,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前,我市的城镇化率为43.5%,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但以城镇经济总量、基础设施状况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收入情况、消费水平、生活质量等城镇化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城镇化水平并不高。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城镇化与之相适应,反之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起点,从长远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意义,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抓手,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我市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有新的发展、有质的飞跃,在下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
推进城镇化,是推进二次创业、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牧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必然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引起体制和政策的相应调整以及利益格局的巨大变化。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于推进本资料权属转载网络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转载网络城镇化的目标、思路及措施,一会儿占林同志将要作具体的安排部署,各旗区、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认真贯彻。下面,我想讲一讲如何处理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几个重大关系问题,目的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更加理性地推进城镇化。
一、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
城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立足当前就是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认真解决好眼前的发展问题,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城镇服务功能。着眼长远就是要树立城镇化是一个长远发展战略的观念,遵循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统筹规划,严格按照城镇规划分期建设、有序推进。立足当前是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着眼长远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要克服急躁心理和短期行为,对城镇化发展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决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盲目发展,搞所谓的“政绩工程”,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导致资源配置上的浪费。
城镇规划是城镇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南,一个良好的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和灵魂,是城镇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我们在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着规划落后于建设和随意更改规划的现象,城镇规划执行过程中随意性大,人为干扰因素多,甚至脱离规划随意建设,直接导致了盲目建设、交通拥挤、功能不全、布局混乱、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城镇规划上一定要有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广泛听取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出具有超前性、分阶段性和科学性的城镇发展规划,留足城镇发展空间,确保规划几十年不落后。规划既要考虑全市城镇的总体布局、网络体系,又要考虑每一个城镇的布局,做到科学合理,对道路、排污、园林绿地等城镇基础设施和工业、商业、住宅、学校、医院、文化等设施都要统筹规划,使地面建筑与地下设施、平面布局与立体景观、经济效益与环境质量等协调统一,做到分区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城镇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以立法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保证其严肃性、权威性和相对稳定性,既不能因领导的变更而更改,也不能因领导兴趣的变化而改变,即使要修编也必须按法律程序办。
二、正确处理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的关系
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城镇化与之相适应,没有城镇化的相应发展,经济发展就会失去依托、受到制约。产业发展和聚集是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产业的支撑,城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城镇化不是单纯的农民进城,不是城镇规模的盲目扩大,更不是简单的旗变市、乡变镇,城镇化是人类文明的演变过程,是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生活模式的变化,所以城镇发展必然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例如,阿镇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人口规模仅有2万多,而乌兰木伦镇通过产业的集聚,促进了人口的集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不到10年时间,人口猛增到4万。因此,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城镇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城镇的功能和性质,确立城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使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加快产业发展和布局调整,努力实现以城促市、以业兴城的良性互动。
二、三产业是城镇经济的主体,也是推动城镇构建框架、扩张规模和完善功能的经济基础。推进城镇化进程,要根据城镇的类型和功能,搞好产业定位,把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转移扩散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突出地区特色,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大企业、大集团进入,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以产业的特色化和集中化,发挥聚集效应;狠抓项目建设,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具有地本资料权属转载网络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转载网络方特色和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园区建设,优化生产力布局,谋求城镇集聚经济效益;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开辟就业空间,走“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尽快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工业体系,全力提高资源转化水平和效益,为加快城镇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努力提高第三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既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延缓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要着力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新型服务业,充分发挥商贸、流通及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带动作用,使第三产业尽快成为扩大就业容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持久的后续力量。
三、正确处理建设现代城镇与突出地区特色的关系
加快城镇化进程,核心是提高城镇产业的集聚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这是城镇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也是现代城市共有的特征。城市特色的塑造是一种文化的积淀,需要一个过程,千万不能急于求成,不可急功近利,要植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土壤,并善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城市设计思想,但不能照抄照搬,成为别的城镇的“复制品”,必须因地制宜,从地理位置、资源优势、文化传统、产业特色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准确定位,突出区域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只有突出特色,形成鲜明个性,才能创造优势,增强吸引力,在竞争中更好的发挥集聚效应,对城镇现代化建设起到良好的促动作用。因此,建设现代城镇,要将时代特征与地区特色相融合,着力提升城市的品位、层次,努力塑造城镇的产业、地域以及民族特色,不能一味攀高、贪大、求洋。要强化精品意识,坚持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严格把好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论证、决策、审批关,精雕细琢搞好每一项建设。要强化窗口意识,建设一批能够真正代表城镇发展水平的高档次、高品位且具有无穷魅力和长久生命力的标志性建筑,以此体现特色,展示现代城市的精神风貌。文化是城镇的灵魂,是体现城镇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重要内容。一个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不高的城镇是没有生命力的。每个城镇都应该根据自已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的特点,突出城镇建设的特色,加强城镇文化建设,提高城镇文化的品位。鄂尔多斯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鄂尔多斯文化是我市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展现城市个性魅力的独特优势。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优势,充分挖掘潜力,营造氛围,在不断丰富城市内涵方面做好文章。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掘历史文化胜迹,努力营造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继承创新,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将民族文化与经济、城镇环境的发展进步有机融合,逐步培育出民族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浑厚绵长的城镇内涵,形成历史文化传统与时代气息相互辉映、和谐共存的城镇风格。
四、正确处理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
所谓规模就是要素的聚集。城镇化的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在城镇集聚、促进城镇发展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过程。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扩大城镇规模,努力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镇。城镇的规模上去了,城镇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和体现,才能为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和高附加值的生产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技术支撑,才能高效利用土地、人力、货币、信息资源和科技成果,增强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城镇的功能的完善、质量的提高,反过来会促进要素的聚集规模的扩大。因此,加强城镇建设、扩大城镇规模,必须正确处理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遵循科学规律、循序渐进,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避免出现无计划盲目扩大城镇规模、“摊大饼”的现象。要从城镇发展应有的等级性、有序性、多样性出发,合理构筑城镇发展体系,做到大、中、小并举,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要以东胜-青春山-阿镇为核心,全力打造鄂尔多斯区域性中心城市,统筹、衔接、有序搞好城镇基础建设,合理扩大城市本资料权属转载网络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转载网络的地域和人口规模,提高城镇集群建设紧密度和城镇资源的共享化程度,增强对外承接辐射和对内辐射带动的能力,充分发挥其在全市城镇化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要以109、201国道为纽带,以沿线旗府所在地、经济开发区和经济重镇为核心,择优、重点建设一批中心城镇,形成我市工业化模式下的基础城镇群体。要结合撤乡并镇,大力加强有优势、有特色的农村牧区小城镇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促进城镇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成为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市场化和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不论是发展大中城市,还是发展小城市、小城镇,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搞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城镇品位和质量,吸引生产要素集聚,引导集中发展。要按照“城镇建设入带、工业发展入园、住宅建设入区”的原则,科学合理地搞好城市的功能分区建设,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五、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的关系
推进城镇化进程,政府引导是前提、是基础,市场推动是根本。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走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城镇化发展路子,通过运用市场机制来建设城镇、经营城镇。目前制约我市城镇加速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没有建立,城镇建设仍以政府投入为主,没有发挥出经营城镇的资金引导作用,使基本属于吃饭的市、旗区两级财政负担沉重。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的关系,面向市场,拓宽思路,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不断加快我市的城镇化进程。
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把城镇的各种要素作为一种资源和商品,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引增量,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入体制,逐步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筹集手段市场化、资金来源多样化。各旗区政府要将财力主要投向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的引导性资金上,以缓减财政压力;要依法调控土地市场,经营好城镇建设用地,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走以地生财、以财建城、滚动发展的路子;要按照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规律的要求,认真研究解决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体制问题,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户籍制度、投融资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打破长期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消除造成城乡分割的种种体制障碍、政策障碍,推进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有利于人口、产业向城镇集聚、促进城镇发展的新机制,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创造条件。
城镇发展要有新的思路,要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动城镇建设,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城建资金筹措机制,采取灵活手段,创造优良环境,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城市用气等公用设施建设,改变单一的投资格局,实现滚动发展。要把构成城镇的生成资本及其相关的延伸资本逐步推向市场,用市场这一“无形的手”来调节供需,优化配置城镇资源。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激活城镇建设的筹资体制和机制,采取“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方式,拓宽城镇建设资金渠道。对商业性项目建设用地实现公开招标拍卖,筹集大量建设资金;对城镇公园、道路等命名权向社会招标拍卖,积极实施基础设施经营权转让,利用城镇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变现筹资;运用BOT、TOT等多种方式,吸引外资参与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城镇建设,激活大量民间闲置资金。大力推行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公用事业合理计价,引导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由公益性向公益性与经营开发性并举、以经营开发为主转变。把房地产开发作为带动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继续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发经济适用住房、商品房、商用房和部分高标准住宅,以房地产开发促进城镇建设。
六、正确处理加强建设与科学管理的关系
城镇管理与城镇建设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两翼。从某种意义上讲,城镇的管理水平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如果一个城市规划、建设都不错,但管理水平不高,交通混乱,治安不好,到处脏乱差,这个城市就没有吸引力。因此,推进城镇化,要正确建设与管理的关系,既要重建设,更要重管理。
高效、协调、有序的城市管理,既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城镇化的内在要求。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还有很多漏洞,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要积极吸收国内外城市管理的先进方法来管理我们的城市,使城市管理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使要素流动更顺畅,人民生活更方便。要增强服务功能,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城镇管理搞得好,可以出效率、出效益、出生产力,相反,就会浪费财富和资源,失去竞争和发展机会。要从根本上克服城镇化发展中“重建轻管”的问题,坚持把城镇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手段,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要适应新形势,强化依法治市的意识,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建立一整套系统、规范而又便于操作的城镇管理制度,促进城镇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城镇管理要从基础抓起,从突出的问题抓起,从群众关心的问题抓起。要抓难点,加强市容市貌的综合整治和专项治理,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彻底改变城镇交通、环境、安全等方面脏乱差的现象;要抓基层,加强以社区为基础的城镇管理,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抓关键,加强对城镇居民的城市意识和社会公德教育,规范城镇居民的行为,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
七、正确处理适度超前与量力而行的关系
我市城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发展、超前发展。但是,前几年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不到位、措施跟不上、管理不严不细、功能不全,摊子过大、质量偏低,举债过多、财政负担加重等问题逐步显现出来。这些问题的出现,重要的一点就是各地各有关部门没有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适度超前与量力而行的关系。
从发展的角度讲,适度超前建设城镇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理论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带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城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工业立市”的角度看,需要充分发挥城镇在吸引和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方面的强大功能和集约利用各种资源的比较优势,打造工业经济发展平台,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城镇化的目的就是要将农牧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通过减少农牧业人口,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全面达小康。我市尚有85万人口居住在农村牧区,农牧区的城镇化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必须把适度超前、加快发展作为我市推进城镇化的基本方略。首先规划本资料权属转载网络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转载网络要超前。搞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总体规划、体系规划和详细规划配套编制,做到50年不落后,100年内不后悔,杜绝建了拆、拆了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其次,基础建设要超前。要坚持“规划先导、基础先行”的原则,对城镇主干道路、配套管网、重大建设项目,统筹布局,系统建设,力求基础设施建设的超前性和功能服务的主动性。
但这种“超前”必须是在科学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和充分估计地方财政承载能力基础上的适度超前。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城市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也要考虑产业支撑和企业发展后劲,统筹兼顾,合理安排,量力而行,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的协调发展。当前,我市经济和城镇化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绝大部分旗区和苏木乡镇可用财力不足,有的保机构运转都成问题。加快发展的任务又十分繁重。在这种情况下推进城镇化,必须本着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的原则,有多大能力办多少事情,绝不能一哄而起,盲目乱上,超出地方财政承受能力,过度举债,搞“攀比风”,唱“空城计”,劳民伤财。但也绝不能借口量力而行而放松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全市城镇建设的重点已经确立,就是要构建以东胜、阿镇、青春山开发区为中心组团,以210和109国道沿线为主轴,以旗府所在地和经济重镇为重点的城镇化体系。我看至少到2010年这就是我们建设的重点。市级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抓好中心组团发展和建设。旗区要集中精力抓好所在地和经济重镇发展壮大。在城镇建设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宁可预留建设的位置和空间,也不能为所谓的政绩,搞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盲目建设,给今后城镇的发展留下“后遗症”。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多层次、多渠道筹措城镇建设资金,并要合理安排建设项目,重点投入,集中建设,确保建一个成一个,积极有序地推进城镇化。
八、正确处理推进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牧区人口转移,必然带来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深刻变化,引起资源及生产要素布局和使用上的变化。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城镇化发展目标和方向,避免出现环境和生态恶化,留下先发展后治理的隐患,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必须自始至终把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人口素质,保持生态环境,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条件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要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城镇化的前提,实施好资源转换战略,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要围绕建设“绿色大市”的目标,进一步加大(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生态建设力度,加强环境保护,积极防污治污,搞好城镇“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努力创建优美、舒适,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城镇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文化塑市战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丰富城市发展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同志们,推进城镇化进程,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意义十分重大,任务非常艰巨,各级党委、政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扎扎实实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我市城镇化工作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20101012陈勇副市长在全域城镇化会议上的讲话(印刷稿)
在市全域城镇化建设推进工作会暨 市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第一次(扩大)
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10月13日)
陈
勇
各位领导,同志们:
规划是统筹全局、谋划未来、引导发展的蓝图,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主导、指导和统筹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规划已成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因素融合在一起的文明成果,成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当前,我市已进入工业化转型、城镇化加速的发展阶段,统筹搞好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城乡空间功能布局,对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市城乡规划工作有了明显进步,但在新的形势下,对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多不适应,城乡规划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全域城乡规划,充分发挥好规划的龙头作用,引领全市城乡建设健康发展。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如何做好全市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讲三
— 1 — 点意见。
一、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规划是政府的第一资源、第一责任,是城市建设的依据、城市发展的纲要。各县(市、区)和乡镇要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规划。通过城乡规划,把宝贵的空间资源保护好、利用好,保证城乡建设集约发展。
(一)总体目标
1.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构建以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综合规划体系,实现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全覆盖、城乡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重要地段和节点修建性详细规划全覆盖,以及交通、水务、园林绿化等各专项规划全覆盖。
2.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规划区以外的乡镇(街道办事处)一定要按照“一套图纸、一条商业街、一个规范的农贸市场、一个示范居住小区、一个民营工业集中区”的要求,按照城市化标准规划和建设,不再办理一户一宅的用地行政许可。
3.形成城乡人口相对集中、功能分区科学合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特色城镇为节点,其它建制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的新型城乡空间布局的思路,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达到规划四个100%的规划编制目标,即: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覆盖率100%,乡镇(街道办事处)总体规划覆盖率100%,农村集 — 2 — 中居住区总体规划覆盖率100%,保留自然村庄建设规划覆盖率100%。
4.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要以城乡规划全覆盖为目标,把农村居民点“迁村并点”纳入统一规划,编制县域村庄布点规划,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调整村庄布局,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居住点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以“三重四集中”为方向,即村镇重新规建、农地重新整理、要素重新组合,工业向园区集中、商铺向市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先富起来的农民向城镇集中,实施全域规划编制、规划审批和规划监督管理的全覆盖,统筹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环境生态保护。通过实施城乡规划全覆盖,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扩大县城规模,全面提升县城及中心镇的集聚、生产、流通、服务和带动功能,促进区域与城镇、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的综合协调发展。
加快构建“一主(包括主城及空港区、呈贡新区、晋城新区、昆阳海口新区)、四辅(包括安宁、嵩明、宜良、富民)、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乡集镇及中心村(行政村)”五级城镇体系,分三个层次组织实施。第一层次中心城和环滇池流域,按照新昆明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现代化大都市;第二层次辅城卫星城,积极建设有区域竞争力产业特色和地
— 3 — 域特点的中等城市及重要特色城镇;第三层次北部和远郊,按照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保护环境生态的目标,建设重点集镇、重点村庄等有机构成的乡镇体系。
市规划局、各县(市)区一是要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要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和制定实施措施。二是要编制城市(镇)近期建设规划。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五年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进行具体安排。三是要编制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要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相关规定,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公共服务设施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四是要编制主要专项规划。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综合交通、环境保护、商业网点、医疗卫生、绿地系统、河湖水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下空间、基础设施、综合防灾等专项进行统筹系统安排,编制专项规划。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人口负荷、土地开发、资源利用、环境承载、功能划分等因素,做到城乡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利用规划、产业功能布局规划、交通体系建设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相衔接、相统一。特别是在编制镇、乡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工作时,一定要衔接好县(市)区总体规划的要求,突出各区域重点集镇和中心村的发展。要尊重各自自然环境,划定生态保护的永久禁建范围,关注文化传承和历史遗迹保护。结合 — 4 — 资源与区位特点,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多数建设用地处于山地环境的实际情况,要高度注重地质灾害评估,科学合理的组织迁村并点,确定适宜的中心村和基层村建设用地规模。除规划保留的村庄外,采取“只出不进、冻结散建”,加大“撤村并居、迁村并点、生态移民”,对“保留、撤并、迁移、统建”的行政村、自然村一次规划确定到位,以“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联建”建设居民集中居住的新型社区、新型村庄。
(三)完成时限
城乡规划全覆盖主要工作在2010年内完成,2011年上半年内提高完善和拾遗补缺,具体为:
2010年工作任务:
1.市规划局要完成《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进一步修订和上报工作,并为下一步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增加寻找可能和合理的途径与方法;完成和修订主要专项规划。
2.各县(市)区要根据城市化进程规律,按“543”倍增计划,完成政府所在地城市总体规划(含远景)和近期建设规划及其它镇总体规划、乡规划。
3.各县(市)区要完成所有镇规划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即控制性详细规划百分百全覆盖)。同时,要完成政府所在地城市设计概念规划及重要区、段的城市设计。其中,中心城区重点是自然山水和传统风貌地区的保护、城市CBD地区形象的塑造;各县(市)重点完成区政府所在地镇中心区、历史文化街
— 5 — 区等重要区域城市设计。
4.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情况,完成30—50%村庄规划。5.各省级以上产业园区要完成总体规划、城市设计概念规划、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昆明倘甸产业园区和轿子山旅游开发区要在昆明倘甸产业园区概念规划方案的基础上,把倘甸作为北部片区的中心城镇进行规划建设,继续深化规划编制及土地调规问题的研究,抓紧编制昆明倘甸产业园区专项规划、城市路网规划,推进倘甸地形图测绘及环评、矿产压覆等专项工作,做到城乡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步到位。同时,把转龙旅游小镇、红土地镇规划纳入到“两区”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与雪山、乌蒙的经济发展统筹考虑,让转龙旅游小镇、红土地镇成为新农村建设政策探索的先行者和示范区。
2011年上半年工作任务:
1.市规划局要完成市域范围内支撑全域城镇化发展的交通、能源、信息、物流等重大基础区域专项设施规划和中心城区主要专项规划;
2.各县(市)区要完成区域和政府所在地镇的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等重要专项规划,同时完成各地剩余村庄规划。
规划全覆盖目标任务由市政府目督办立项督查,市城乡规划全覆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分别在2011年1月20日前和2011年7月20日前,邀请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驻昆明规划督察员,— 6 — 对各县(市)区规划全覆盖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二、编制好村庄规划、行政村总体规划和自然村建设规划 2010年10月11日,省政府在昆明召开了云南省村镇规划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白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刘平副省长在会上作了“全面开展乡村规划,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讲话,会议还印发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10—2012年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云建„2010‟584号),要求2012年前全面完成全省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下达给昆明市的目标任务是:2010年完成869个,2011年完成3912个,2012年完成3911个,合计8692个。我们要根据云南省村镇规划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提前完成全市行政村、自然村的规划编制任务。
(一)抓紧制定全市村庄规划编制计划。由市规划局牵头,抓紧制定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并按下达到各县(市、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尽快制定当地村庄规划编制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并分解落实到乡镇。各县(市、区)的实施方案须于2010年10月20日前报市政府,市政府在2010年10月30日前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10—2012年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规定,每个村庄规划编制经费控制在3000元以内,其中省级补助1000元,州、市配套1000元,不足部份由县(市、区)自筹。市财政和各县(市、区)要提前抓好配套资金的落实,为工作的顺利开展
— 7 — 创造条件。
(二)编制好村庄规划。要根据《云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坚持城乡统筹,贯彻资源优化配置与节地、节水、节能和节材的方针,因地制宜,编制好全市村庄规划。编制村庄规划,应当先进行基础资料收集,包括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情况、用地和各类设施现状、生态环境以有历史沿革等。乡(镇)人民政府是村庄规划编制的责任主体,要成立由县(市、区)、乡(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人民群众三方参与的“三结合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机构,承担具体规划的编制任务。村民委员会组织规划的实施。行政村总体规划需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自然村建设规划需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报村民委员会审核,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批。批准后的村庄规划应当由县规划主管部门录入全省村(镇)规划档案管理电子信息系统。
(三)编制好行政村总体规划。行政村总体规划是对规划范围内的居民点及相应的各项设施的整体部署和具体安排,规划范围为村民委员会行政区划范围,要对行政村远景发展和布局提出设想。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①产业布局规划:要根据镇域、县域经济和区域市场的发展情况,确定行政村的产业发展方向,明确行政村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②村庄布点规划:要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 — 8 — 对现有自然村进行调查、分析、评价,根据各自然村发展趋势及其所处自然环境,确定各自然村整治类型,包括撤并型、改造型、保护型、扩建型和新建型等。确定撤并村庄、保留村庄的数量、名单和布局,明确迁并村庄的迁并原因及去向。合理安排撤并时序。③村庄人口规划:预测行政村的人口发展规模和人口结构变化,预测辖区内各自然村规划期内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按照规划期末人口数量将村庄分为特大、大、中、小型四级。④用地布局规划:划定建设用地范围,确定各类用地性质。合理布置行政村级农业及畜禽水产养殖、场院及农机站库、各类仓储和加工设施、农家旅游等生产经营设施用地。⑤行政村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规划:确定行政村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内容、规模、用地布局、建设标准和建设时序。合理安排交通、供水、排水、供电、电讯、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安排村民委员会、教育、文体、科技、养老、医疗卫生、商业服务网点等公共设施;确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防疫系统。⑥重点建设项目规划:确定行政村重点建设项目,确定其建设时序。⑦明确其他规划:明确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目标、要求和措施,提出行政村级保护自然景观、传统民居、祠堂、历史建筑物与构筑物、古树名木等人文景观措施。不同规模和类型的行政村可以按照上述规划要求对规划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加调整。
(四)编制好自然村建设规划。自然村建设规划是对居民点的各项建设的具体安排。自然村建设规划应当包括:①预测自然
— 9 — 村人员发展规模。②协调新区建设与旧村整治。有机传承自然村历史文脉、地方民俗、乡村特色,协调村庄布局、建筑风格。③道路交通设施规划。确定自然村主干道道路、入户路走向、宽度,与对外交通关系;确定停车场位置、规模等。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落实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确定村庄给排水管沟、电力电信线路、垃圾收集转运、公共厕所、集中沼气池等设施的规模、位置,自然村内文化中心(站、室)、幼儿园(托儿所)、商店等公共设施和村民从事体育、休闲与社交活动场所的规模和位置。⑤住房建设规划。确定自然村宅基地标准;划定村民宅基地界线,提出闲置宅基地整理方案,提出自然村住房建设要求,确定居民的主体建筑风格,建筑方案图由村民在州、县两级通用图中选择。⑥自然村绿化及景观风貌规划。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设控制要求,与周边山边、农田、水系等自然要素有机融合;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树林植被、河流湖塘等自然资源,将周围可利用景观融入村庄环境,建筑空间组合应体现村庄特色。⑦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确定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内容和要求,列入历史文化名村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单独编报保护规划。⑧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⑨重点建设项目规划。确定自然村重点建设项目,确定其建设进序,估算工程量和投资。⑩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自然村建设规划期限应当与行政村总体规划期限一致。
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目标
(一)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各县(市)区政府要抓紧成立专门领导组织,统一负责本辖区内的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为加强区和乡镇一级规划管理工作,建立分级管理体制。除主城四区和三个开发(度假)区外,其它县(市)区政府应当设立城乡规划委员会,对城乡规划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昆明中心城区规划管理工作,指导全市城乡规划工作。规划执法部门负责查处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根据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中心城区内设立派出机构,履行规定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中心城区的具体范围由市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除主城四区和三个开发(度假)区外,其它县(市)区政府必须于2010年底以前成立独立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并接受上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内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的组织编制、实施、监督和查处工作。乡、镇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受上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进行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市村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并按照市里的统一时间要求,排出时间进度表,把工作尽可能地往前赶。
(二)明确工作职责。市法制办负责指导、监督各县(市、区)和开发(度假)区法制部门,将城乡规划全覆盖有关政府规
— 11 — 章与规划部门规范性文件纳入工作计划给予落实。市编办负责指导、监督各县(市、区)和开发(度假)区编制部门将规划全覆盖有关规划行政体系完善和建设工作纳入工作计划给予落实。市财政局、市土地储备中心负责指导、监督各县(市、区)和开发(度假)区财政部门、土地矿产储备中心将“全覆盖”各项经费开支,纳入财政预算和有关土地收储成本给予落实。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及其测绘与信息化管理部门应按规划全覆盖工作任务要求,全力配合各地超前组织不同层次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用高质量的测绘成果,支撑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其它市级各行政职能主管部门负责市级行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及指导、监督各县(市)区编制相关专项规划。
(三)抓紧开展规划编制。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通知和本次会议要求,认真开展基础数据调查,搞好基础资料的收集,科学地编制好村镇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建设计划,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
(四)做好城乡规划的报批工作。城市规划区内、建成区外的村镇规划由各县(市、区)和开发(度假)区组织编制,报市政府审批;规划区外的村镇规划由乡镇组织编制,报各县(市、区)政府和开发(度假)区管委会审批,报市规划部门备案。规划批准后,农民宅基地建房,由市规划部门委托各县(市、区)政府和开发(度假)区管委会审批,并接受市规划部门的监督。批准后的规划,要适时公布,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规划 — 12 — 一经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擅自改变已经批准的村镇(乡)建设规划,确需修改时,应当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调整,报市政府批准。
(五)要切实落实编制经费。按照《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乡建设的决定》(昆发„2008‟12号)精神,编制经费原则上由市、县(市、区)和镇(乡)三级负责,市财政以奖代补给予资金补助,由市财政局、市规划局研究提出以奖代补办法。各级政府、开发(度假)管委会及其财政部门应按《城乡规划法》、《昆明市城乡规划条例》和省、市政府有关规定,通过本级财政预算和纳入土地收储成本,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全覆盖”与“控详规”编制经费的保障制度,努力实现超前投入。
(六)要强化目标考核。各县(市、区)和开发(度假)区要切实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并把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列入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健全目标考核体系,采取一月一通报,季度一检查,半年一总结的方式督促加快进度。年底将以规划论证批准时间和规划质量为依据进行考核评比,对任务完成好的进行表彰,对不能按时完成目标任务的进行问责。
(七)强化监督管理。各县(市)区要成立规划局,乡镇要成立规划管理机构,市级及各县(市)区要成立城乡规划督查办公室。规划督查办公室应依据国家和省市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要求,以及经批准的城乡规划等,对各地城
— 13 — 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工作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督察,及时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并提出书面督察意见。各县(市)区规划审批和规划监督管理的机构为各县(市)区规划局、综合执法局及城乡规划督查办公室。各乡、村庄规划审批和规划监督管理的机构为乡、镇人民政府及乡、镇规划管理所。各县(市)区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要实行城乡规划许可制度。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一切建设应当取得规划许可,未取得规划许可的,不得进行建设;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应当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在城市、镇规划区范围内的,还应当依次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应当依次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在乡规划区、村庄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应当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要求予以核实,并出具建设工程规划核实意见。要建立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规划管理机制,建立各级城乡规划督察员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乡、村范围内国有、集体用地建设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审批和批后监督检查制度。市规划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各级规划管理工作中,应按市政府有关规定,建立批准后的“控详规”调整、维护机制。
— 14 — 同志们,实施城乡规划全覆盖,加快推进全市全域城镇化,既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神圣职责,也是全市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我们要充分认识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努力开创我市城乡规划工作新局面,为实现昆明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