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稳妥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积极稳妥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省九次党代会作出一个重大战略部署,这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开拓性工作,目前没有一个现成的路子和模式可以借鉴,我们只能是边探索边推进,边学习边推进,边总结边推进。这项工作被列为市委、市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中之重,市委***书记明确表态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列为明年暨四项重点工作之后的又一项重点工作。我们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按照省市要求,我县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就是城中村,特别是产业集聚区内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今年年底以前必须完成区中村的拆迁、定居任务。第二步就是县城周边的村和乡镇政府所在周边的村,还有一些特色村和重点村,要用2-3年的时间要完成。第三步是全县面上的村,要在2020年以前基本完成。
我认为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抓好规划
规划是引领,规划是引导,没有高水平的规划,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建设。所以,在规划问题上,我们必须形成共识。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如果没有搞好规划,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就会走弯路。一是完善城镇体系规划。2007年,我县已经做了总体规划,但是这个规划当时做得比较仓促,规划的质量不高,规划的也不到位,当时我们将全县整个规划为68个中心村和80个基层村。按照这次省委市委的要求,将中心村、基层村重新规划成新型农村社区。要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体系,整体上把新型农村社区布局好,规划好,摆布好,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二是做好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在做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时,要通盘考虑,要集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规划于一体,同步考虑,特别是要把产业发展规化作为重点,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既要安居,更要乐业。我们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但是建设漂亮的房子,还要考虑生计和就业问题,要住的安稳和踏实。三是做好职能部门衔接性的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集约节约发展,主要是从土地方面来考虑,同时还要考虑到其它公共资源的配置,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如果我们现在的职能部门的规划与我们的学校、道路、敬老院、医疗室和新型农村社区不配合,这将是一种最大的浪费。
二、着力破解瓶颈
(一)破解土地瓶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大制约和核心制约就是土地。没有土地,我们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没有载体,我们规划的再好也只能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们首先必须设法解决好土地问题。一是盘活存量。作为我们城中村改造建设,目前土地问题不是问题,已经有了比较充足的土地准备。作为城乡结合部,特别是城郊乡、城关镇,可以通过平房建楼房、低层建高层改造,提高单位面积容积率,提高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率。同时,我们还要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二是扩张增量。第一要眼睛向上,尽力争取上级的政策,尽量往这里倾斜,国土资源局在这方面要多做工作。第二要内部挖潜,加大土地综合整治的力度,各乡镇都要完成土地整理任务。三是改革创新。国土部门在执行上级政策时,要敢于创新、敢于变通,积极与省市级对接,争取他们的认可和支持。
(二)破解资金瓶颈。新型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按照现在的要求,每个5000人规模的新型农村社区仅基础设施的投入至少需1000万元,建房也要花很多钱。我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筹集资金:一是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借鉴外地经验,政府拿出相当数量的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鼓励农民投入。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设,积极投入资金建设。三是金融部门支持。要加大与金融机构的协调和对接,扩大他们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金融产品的开发,最大限度的争取银行部门的扶持。四是整合涉农资金。要整合发改、国土、农业、教育、文化、卫生、交通、水利、农开等部门涉农资金,打捆使用,最大限度地整合与倾斜,集中投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原则上不能让老百姓拿钱。五是探索市场运作。产业集聚区在解决区中村整体搬迁的同时,可以适量地整合一部分资源,改变集体建设用地性质,走商业开发的模式,以土地换资金;六是吸纳社会资金。通过企业帮扶、村与村帮扶、企业家投资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是一种“能人带动”型模式,由企业承担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费用。七是减免相关费用。规划、财政、税务等部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项工作,要从整体大局出发,对于产生的相关费用,能减的坚决减下来,能免的坚决免掉,让农民群众能住得起、住得进、生活得开心。
三、解决好就业、保障和推进机制问题
(一)解决好就业问题。我们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变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使之达到“居住环境舒适化,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就业渠道多元化”的效果,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规划时把产业集聚区带进来,再由政府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城中村要加强人员培训,优先考虑城中村群众的就业问题。
(二)解决群众保障问题。一是动力保障。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积极稳妥地推进;二是收入保障。对农民居住的房屋进行权属确认,积极探索城镇、城郊的无证件、无产权居住房实现价值化,形成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资产性收入;三是制度保障。对失地农民,符合转入城镇人口条件的,要坚决、及时地转为城镇人口,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符合低保条件的纳入低保,该纳入养老保险的纳入养老保险,还有一些配套的制度要赶上去;四是服务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变革,通过居住方式的改变,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我们下一步就是城镇系列的管理,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
(三)解决好推进机制问题。一是成立组织。成立高规格的领导组,李书记任组长,我任常务副组长,相关县领导任副组长,由县委农办、新农村办、发改、农业、水利、畜牧、农机、财政、住建、国土、税务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细化措施,强力推进;二是强化帮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可以完成的,每位县领导都要有负责的出发点,每个职能部门都要有定点帮扶的社区,各职能部门要“一帮一”,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整合社会力量,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搞好服务;三是示范带动。每个乡镇都要抓好2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书记、乡长每人一个),县里李书记和我也要每个人联系一个点,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示范带动;四是严格执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要建,二是要拆,三是要控。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要控制所有村里的乱搭乱建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二篇:积极稳妥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修改)
积极稳妥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面就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省九次党代会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旨在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工作。这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开拓性工作,目前没有一个现成的路子和模式可以借鉴,我们只能是边探索边推进,边学习边推进,边总结边推进。
我认为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突出抓好规划
规划是引领,规划是引导,没有高水平的规划,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建设。所以,在规划问题上,必须形成共识。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如果没有搞好规划,以后各项工作推进就会走弯路。一是完善城乡体系规划。按照省委市委的要求,将中心村、基层村重新规划成新型农村社区。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体系,整体上把新型农村社区布局好,规划好,摆布好,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二是做好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在做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时,要通盘考虑,要集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规划于一体,同步考虑,特别是要把产业发
展规化作为重点,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既要安居,更要乐业。三是做好职能部门衔接性的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集约节约发展,主要是从土地方面来考虑,同时还要考虑到其它公共资源的配置,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如果我们现在的职能部门的规划与我们的学校、道路、敬老院、医疗室和新型农村社区不配合,这将是一种最大的浪费。
二、着力破解瓶颈
破解土地瓶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大制约和核心制约就是土地。没有土地,我们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没有载体,我们规划的再好也只能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们首先必须设法解决好土地问题。一是盘活存量。作为城乡结合部,特别是城郊乡,可以通过平房建楼房、低层建高层改造,提高单位面积容积率,提高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率。同时,我们还要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二是扩张增量。第一要眼睛向上,尽力争取上级的政策倾斜。第二要内部挖潜,加大土地综合整治的力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要建,二是要拆,三是要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要控制辖区内各村的乱搭乱建问题,完成土地整理任务。
破解资金瓶颈。新型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筹集资金:一是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借鉴外地经验,政府拿出相当数量的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鼓励
农民投入。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设,积极鼓励农民投入资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三是金融部门支持。要加大与金融机构的协调和对接,扩大他们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金融产品的开发,最大限度的争取银行部门的扶持。四是整合涉农资金。要整合发改、国土、农业、教育、文化、卫生、交通、水利等部门涉农资金,打捆使用,最大限度地整合与倾斜,集中投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五是探索市场运作。产业集聚区在解决区中村整体搬迁的同时,可以适量地整合一部分资源,改变集体建设用地性质,走商业开发的模式,以土地换资金;六是吸纳社会资金。通过企业帮扶、村与村帮扶、企业家投资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这是一种“能人带动”型模式,由企业承担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费用。七是减免相关费用。规划、财政、税务等部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项工作,要从整体大局出发,对于产生的相关费用,能减的坚决减下来,能免的坚决免掉,让农民群众能住得起、住得进、生活得开心。
三、解决好就业、保障问题
(一)解决好就业问题。我们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变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使之达到“居住环境舒适化,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就业渠道多元化”的效果,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规划时把产业集聚区带进来,再由政府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加强人员培训,优先考虑区中村群众的就业问题。
(二)解决群众保障问题。一是动力保障。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积极稳妥地推进;二是收入保障。对农民居住的房屋进行权属确认,积极探索城乡、城郊的无证件、无产权居住房实现价值化,形成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资产性收入;三是制度保障。对失地农民,符合低保条件的纳入低保,该纳入养老保险的纳入养老保险。四是服务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变革,通过居住方式的改变,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虽处于探索阶段,但农村社区建设的前景是广阔的,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在农村居民的广泛参与下,我相信,农村社区建设一定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
实现工业化、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由于推进城镇化任务艰巨而复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明确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发展。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把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并要做到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这是我们未来五年的任务,也是针对目前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而提出的要求。比如说,目前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的统计中,包含了1亿多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但这个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享受到城市户籍所附着的社会福利,还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这种现象被描述为“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或“半城镇化”。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产业支撑、资源环境、基础设
施承载能力等问题。所以,“十二五”时期推进城镇化建设,要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城镇化观念,少走弯路,逐步提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首先,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有产业就有就业机会,而相对充足稳定的就业是城镇化的基础,要让农民家庭进入城市定居,最基本的条件是能够就业、在城镇有基本稳定的收入。这就要避免盲目的城镇化,不能以为圈了地、建了城区就是城镇化了。从根本上讲,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劳动者,这样他们才能在城镇长期、稳定地生活下去。
第二,做好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将“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的统筹,其中首先就是要求做好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推进城镇化必须要考虑到资源、环境、公共设施的承载能力,不能盲目地扩大城镇的建设规模,不能以为大就是好,不能以为大楼高、马路宽就是城镇化,城镇化除经济功能外,还要具备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功能。
第三,要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必须打破城乡之间二元分割的体制,除了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打破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藩篱,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制度,只有这样,城乡间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转移才可能变得自然。
第四,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特别处理好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就业、教育、看病等方面的基本保障问题。对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应
为他们通过努力逐渐融入城市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或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在现阶段,还不能急于割断农民和农村的联系,首先要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其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能随便侵犯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必须尊重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将放弃这些权利作为农民进城的一个条件。
第五,在农村土地问题上,必须认真执行现行法律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规定,不能以城镇扩张为由去侵占农民和农村集体土地权利。允许在规定范围内进行试点探索,但是不能违法侵权。应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目标,探索农村非农用地进入建设用地市场的途径与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面,应严格执行政策(国务院2010年47号文),不能擅自扩大试点范围和违反“增减挂钩”具体规定。
第六,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即“三化同步”)的战略和工作要求,既要克服冒进、盲目的城镇化建设,也不能忽视农业和农村的建设,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真正促进“三化同步”发展。
第四篇:怎样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
怎样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
坚持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参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充分考虑原有的村庄布局、产业基础、生态环境、交通条件、文化传承和耕地保护,充分尊重农民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民俗传统,着眼于促进人口、产业、生产要素聚集,按照“以县为主、乡镇协助、村为基础、市规划部门指导”的运行机制,制定体现城乡一体的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体现现代文明的社区建设规划和体现物质、精神、政治、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建设规划。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批推进,首先将县城和重点镇规划区周边、干线公路两侧、产业集聚区附近等重点区域内920个行政村,在未来5-8年整合为369个新型农村社区率先推进。并把城中村改造、异地搬迁扶贫和南水北调移民统筹安排,统一纳入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社区选址充分考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耕作半径不超过3公里,并考虑农民的粮食、农机具存放,社区住宅均建有储藏室,部分社区还专门规划建设了粮食储藏室或农机具堆放点。对未启动建设的社区及被整合的村,将按照规划严格控制,不准新划宅基地建房;确需建房的,通过政策引导到城镇或启动建设的社区建房居住。社区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和分户条件的规定,对到社区建房或购房的村民身份进行审查,禁止城镇居民到社区建房、购房。同时,对新型农村社区宅基地标准、住宅建筑面积标准、住宅层高、住宅建筑密度与容积率都做了详细规定。
第五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为全面了解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县发改委组织人员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是:
一、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及成效
2008年,我县抢抓国家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机遇,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工作,将全县346个行政村科学合理规划为106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实施后可新增耕地5万多亩。在这项浩大的民生工程推进过程中,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社会参与、政策扶持、梯次推进的原则,先后启动建设了平阴镇前阮
二、山头、博士、东阿镇新合、孔村镇驻地、孝直镇丁屯、展洼等18个新型农村社区,截至2010年底,累计建设住房5788户、80.4万平方米,竣工入住789户、12.6万平方米,完成道路硬化6.6万平方米,绿化1.13万平方米。全县农民新型社区建设呈现出试点先行、统筹发展、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科学规划,优化社区建设布局。我县历来高度重视规划先行,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引领快速发展。我县在社区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先后编制完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对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进行了科学安排。按照城乡一盘棋、城镇协调发展和各项规划高度衔接的思路,合理确定社区建设规模,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有效进行了合村并点。同时,本着“高起点、高层次”的原则,组织专家、村民代表对社区详规集中评审,确保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特色突出、风格多样。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县长任指挥的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及由县农办、国土、建设、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组织协调。出台了《关于农民新型社区试点建设协调会议纪要》,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县农办、国土、建设、民政、卫生、教体、水务等部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自扶持政策和具体落实目标。各镇(街道)也抽调人员成立了指挥部,形成了“党政推动、两委(村、居)主办、村民主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用足用活政策,切实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对列入“土地增减挂钩”进行新村建设的村庄,除安置地块外,由县政府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统一对外调剂置换,对旧村址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每亩补助10万元。同时,鼓励农村居民向乡镇驻地、县城集中,以户为单位全部迁出本村腾出宅基地的户,除享受本村货币补偿政策外,由村集体从扶持资金中给予1万元的异地安置费。二是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本着“资金来源不变、用途不变,整合集中使用”的原则,将上级出台的涉及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由县财政整合统筹运作,集中投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三是规费减免政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除税收外,原则上一切规费全免。同时,县政府对镇(街道)、村(居)修建性详细规划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补助。
(四)创新建设模式,灵活推动社区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建设模式,不断加快推进建设进程。一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通过发展民营企业、工商
贸易、餐饮服务等行业,吸纳人口向镇驻地集中。孔村镇驻地中心社区,依托快速壮大的炭素产业和商贸服务业,规划占地517亩、建筑面积34.5万平方米的社区,吸纳集聚周边村庄人口1万多人。二是与主导产业拓展提升相结合。依托特色品牌基地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孝直镇汇东片区依托无公害蔬菜基地,将21个村合并为3个新型农村社区,节约用地5300多亩。三是与重点项目和滩区迁建工程相结合。借助黄河滩区迁建工程,把沿黄13个滩区村、2500户,集中整合到7个社区。同时,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同步搞好基础设施、园林绿化、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配套建设,促进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五)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的原则,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扎实做好群众基础工作。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单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民意,宜合则合、宜搬则搬、宜改则改、宜建则建,不搞一刀切、行政命令和大拆大建。坚持民事民决,社区建设什么样式的房子、由谁来建、什么时候建,农民群众自己说了算,真正把中央的惠民工程变成农民群众自觉自发的行动,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村并村、村并城、村并镇、村并企、旧村提升等多种模式。由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最大限度地尊重群众意愿,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较大成效。
(六)坚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村社区。在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挖掘地域特色,积极打造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新型农村社区。如玫瑰镇以构建“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富有活力”的新型城镇为目标,高标准建设,多元化投入,高效能管理,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一个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展示形象、承接旅游、充满玫瑰特色的小城镇在县城西南的翠屏山下崛起。又如孝直镇以“孝为先、人为本、和为贵”的孝直文化为载体,打造了极具内涵的特色驻地社区。
三、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课题,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第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是财政政策捆绑、项目整合的扶持资金非常有限,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资金缺口。二是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民群众不很富裕,主要靠农民群众自身筹集解决困难很大。三是土地置换资金到位滞后,土地置换补助金须土地复垦验收合格后才能到位,而土地净收益补助则要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同时,新型社区建设方缺乏主动筹资的精神,对县里社区建设投融资平台过度依赖,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广大农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习惯于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且生产生活成本相对于新型社区较低,再加上入住社区后生产设备存放的不方便,致使部分低收入群众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
第三,社区建设及配套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已建设的社区现状看,存在社区规划层次较低、样式较单
一、整体规模较小的问题,不利于将来社区发展,与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初衷有一定差距。在建社区把重点放在楼房建设上,水、电、路、气、医、学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重建轻管”,入住户服务管理的缺位影响了群众积极性。
四、加快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组织形式,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充实调整现有的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抽调相关单位业务骨干,组成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社区建设队伍,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政策拟定、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强化联席会议、一事一议制度和社区建设进度周报制度,尽量减免各种规费,集中办理各种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镇(街道)、村(居)委会、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具体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镇(街道)、村(居)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搞好宣传发动,突破常规推动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各种宣传载体,对社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在规划建设、创新内容、建设标准、运作模式等方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对社区建设实施全程监督,让群众享受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因地制宜发动群众,“钱不够的不用慌,可帮你联系银行,也可攒攒钱再迁;想不通的不用慌,想通了再迁;意见不一致的不用慌,商议好再迁”。在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速度。
(三)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明确以县为主的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统筹主导地位,加大力度,整合扶持项目。充分利用土地整治投资公司这个平台,专门经营增减挂富余指标,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多种途径,争取社会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财力支持,推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部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按照“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不改变投资管理渠道,在发改委、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下,借助土地投融资平台,严格按照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强化县级政府整合作用,集中投放,综合使用,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提高资金利用整体效益。
(四)狠抓质量安全,提升整体建设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运作、高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安全关。继续严把施工图审查、招标、监理、质监与安监等重要环节,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农村住房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作用,对在建工程进行安全、质量、手续、监理、节能方面的全面检查,切实搞好建筑质量监理和工程验收,确保社区建设质量安全。
(五)制定产业规划,促进农民就业。农户入住社区后,虽然生活开支有所增加,但相对完善的服务功能,可以使他们从繁重的家务和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是制定产业规划,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集约种植、养殖。二是引导好各种农村协会组织在社区中的衔接,为农副产品的外销搭建好平台。三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劳动密集型、适于松散管理、分散经营或生产的企业,为家庭妇女和居家留守人员经营生产提供更多机会,以增加他们的收入。
(六)加强社区管理,深入探索农村服务社区化的有效形式。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分类指导、科学谋划的原则,推进硬件建设再提高,软件建设上水平。进一步加强完善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原有制度进行整合、完善、规范,并对成功的、符合自身实际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加以借鉴,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推进支部服务社会化、党员服务具体化,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切实以“富民、便民、亲民、安民”为目标,保障社区农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