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住建部表态支持商品房转安置房(模版)
住建部表态支持商品房转安置房
2015/01/21
未来,可以采取让应接受保障的家庭到市场上购买,政府资金补贴等方式。指导督促商品住房较多的城市,出台支持措施,将商品房转化为安置房,促进棚改与利用存量房的有效衔接。
国开行今年的直接贷款额度不会低于2014年的4086亿元,PPP等市场化融资手段也将同步推进。
历经2013年百日攻坚和2014年春秋两季棚改会展,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北梁地区旧貌换新颜。居民们“出棚进楼”,人均居住面积由12平方米增至26平方米。
1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内蒙古包头市举行了全国棚户区改造经验交流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在会上表示,随着保障房建设的持续推进和棚改的不断深入,棚改房源将不再局限于政府主导建设,组织棚户区居民回迁。而是可以让应接受保障的家庭到市场上购买,政府通过资金补贴实现保障。特别是在一些房地产库存高企的三四线城市,再盖新楼进行整体安置已没必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的货币化安置,组织居民自主购买,或者由政府购买安置住房进行安置。指导督促商品住房较多的城市,出台支持措施,将商品房转化为安置房,促进棚改与利用存量房的有效衔接。
近年来,我国大规模推进公租房建设。目前,公租房已经有相当存量,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大大缓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保障性住房要逐步从实物为主向建设和租赁补贴并举,“补砖头”与“补人头”相结合。
齐骥指出,各地安排公租房的建设任务,必须自下而上,按需申报,尽力而为,千万不要为了目标任务,不顾需要盲目加量。大力推进通过长期租赁购买中小户型商品房等方式筹集公租房房源,对县城、产业园区更要按需定建,做好规划,避免闲置。
目前,资金是包括棚改在内的保障房建设面临的挑战之一。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张旭光介绍说,2014年,国开行共发放棚户区改造直接贷款4086亿元,发放规模是2013年的4倍。“2015年国开行的棚改贷款额度将不会低于2014年。”张旭光说。
张旭光同时表示,今年,国开行希望与政府配合,一方面,探索PPP等市场化融资模式,拓宽棚改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努力防范棚改业务的信贷风险、政策风险和声誉风险,确保资金安全。
4000多万户困难家庭“居者有其屋”
“十二五”期间,城镇住房保障工作进展顺利。
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工程3600万套。2011年至2014年,全国已累计开工建设超过3200万套,基本建成2000多万套。
截至2014年底,通过公共租赁住房、棚改安置住房等多种保障方式,累计解决4000多万户城镇家庭的住房困难。
截至2014年底,我国廉租住房累计开工750万套,棚户区改造约2100万户
第二篇:住建部明确:此种情况棚改专项贷款不予支持
住建部明确:此种情况棚改专项贷款不予支持
新浪财经综合新浪财经讯 住建部今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棚改相关进展,负责人透露,今年1至6月,全国棚户区改造已开工363万套,占目标任务的62.5%。下一步,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的要求,指导督促各地扎实推进棚改工作,切实把好事办好。住建部强调,一是,切实抓好棚改项目建设。各地应当及早开工新建项目,加快建设续建项目,加大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做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棚改安置住房同步规划、同步报批、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严格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让更多困难群众早日“出棚进楼”,住得放心、舒心。二是,依法依规控制棚改成本。各地要树立精打细算理念,严格依法依规办事,严禁大手大脚花钱,严禁违规支出,确保按合同约定及时偿还棚改贷款,努力实现市域范围内棚改资金总体平衡。三是,进一步合理界定和把握棚改的范围和标准。各地要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原则,切实评估论证财政承受能力,不搞一刀切、不层层下指标、不盲目举债铺摊子,进一步合理界定和把握棚改的标准和范围,重点攻坚改造老城区内脏乱差的棚户区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四是,因地制宜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商品住房库存不足、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地方,应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棚改安置政策,更多采取新建棚改安置房的方式;商品住房库存量较大的地方,可以继续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此前,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条例》规定,被征收人可以选择货币补偿,也可以选择房屋产权调换。《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国发〔2013〕25号)及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五部委《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保〔2009〕295号)等文件强调,棚改实行实物安置与货币补偿相结合,由棚户区居民自愿选择。据住建部介绍,2015年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实施棚改货币化安置,商品住房库存量大、消化周期长的市、县,要完善政策措施,引导棚改居民选择货币化安置方式,既促进房地产去库存,也避免重复建设。但是,自2016年以来,一些地方在房地产市场发生变化、商品住房库存已经不多的情况下,没有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完善政策,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仍然偏高。为此,住房城乡建设部通过召开会议等方式,督促这些商品住房库存不足、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市县,及时调整棚改安置政策,更多采取新建棚改安置房的方式。2017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申报2018年棚户区改造计划任务的通知》(建办保函〔2017〕551号)明确,商品住宅消化周期在15个月以下的市县,应控制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更多采取新建安置房的方式;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建保〔2017〕226号)进一步明确,对商品住房库存不足、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地方,仍主要采取货币化安置的2018年新开工棚改项目,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棚改专项贷款不予支持。
第三篇:关于解决商品房和安置房两证问题的措施
关于解决商品房和安置房“两证”问题的措施
我区商品房和安置房“两证”办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商品房项目违规改变用途、调整容积率及违法用地的问题;另一类是农民拆迁安置房未依规办理用地手续,或违法用地,或土地抵押等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商品房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措施
为有效化解矛盾,近年来,在区政府的强力推进下,经积极努力,已为天地新城等43个房地产项目依法完善相关用地手续,追交土地出让金约26亿元,为约3万余户业主依法解决了土地分割登记的问题。但仍有少数开发商由于对国家政策不理解或认为过错不在开发商而不配合办理甚至拒绝办理用地手续,开发商认为开发的项目都是经过政府或部门审批的,不愿依法办理,或对补交出让金额讨价还价,或者按照他们的意愿办理,提出的要求与国家政策存在巨大的差异,致使处理工作难以推进。根据区国土分局的统计,目前突破土地出让条件的楼盘还有近30家,涉及不能依法办理土地分割登记的业主约3000户。
商品房项目用地问题,时间跨度长,案情复杂,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积极协调推进,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区政府将严格按照《区土地出让与储备领导小组2010年第一次会议纪要》关于经营性项目用地遗留问题的处理原则,加大工作力度,积极采取措施并督促项目单位依法完善有关手续,维护购房者的合法权 1 益。9月27日,区政府召开了区土地出让与储备工作领导小组2011年第4次会议,对10宗经营性用地遗留问题进行了审议,对8宗地块规划及容积率调整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会议纪要,要求相关部门尽快完善手续;对其他项目,将逐一进行梳理,积极研究解决处理办法。
下一步,认真反思房地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严格执行房地产开发政策规定,切实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一是继续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重点整治违规行为,切实规范市场秩序;二是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完善预售管理制度;三是加强房地产市场信息公示管理,完善售楼现场标准化建设内容;四是强化“网上房地产”和预售资金网上监管系统管理力度;五是加强项目预售批后监管工作,重点围绕在建并进入预售环节的项目开展专项检查,规范市场预售行为;六是不断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形成市场长效管理机制。
二、安置房项目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措施
全区目前拆迁复建房共有地块70块,总面积为11214.04亩,已取得征转用审批的7768.96亩,涉及不能依法办理土地分割登记的业主8万余户。其中: 1、25个地块已依法领取了国有土地证,发证面积3204.18亩。其中开发区5个地块,面积1700亩;科学园4个地块,面积641.99亩;滨江开发区2个地块,面积364.2亩;东山街道9个地块,面积301.95亩;汤山街道1个地块,面积24亩;城 2 市拆迁旧城改造项目4个,面积172.04亩。上述地块除东山街道和区政府城市拆迁旧城改造项目少部分已领取个人土地证外,其余项目由于园区将土地使用权抵押给银行,用于融资贷款,致使安置房业主无法办理土地分割登记的约2.2万户。
2、已办理部分供地手续,实际用地面积远大于批准用地面积,造成违法用地,无法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的有4个地块,面积442.46亩。其中科学园2个地块,面积325.96亩;东山街道1个地块,面积36亩;横溪街道1个地块,面积7.94亩。由于上述地块的实际占地面积大于批准用地面积,违法用地未依法完善用地手续,致使无法办理土地分割登记的业主约9000户。
3、已落实征转用,尚未办理供地手续的27个地块,面积4194.88亩。其中开发区11个,面积2242.18亩;科学园7个,面积336.57亩;空港工业园2个,面积1077亩;滨江开发区1个,面积311.8亩;东山街道1个,面积6亩;汤山街道1个,面积13亩;麒麟街道1个,面积120亩;淳化街道1个,面积60亩;湖熟街道1个,面积24亩;城市拆迁旧城改造1个,面积4.33亩。上述地块由于市规划部门的相关审批文件、环保部门的环评批复等材料不齐,致使供地手续的推进工作缓慢,无法办理土地分割登记的业主约3.5万户。
4、尚未落实征转用14个地块,面积3445.08亩。其中科学园6个地块,面积998.52亩;禄口空港工业园2个地块,面积1123亩;滨江开发区2个地块,面积1089亩;淳化街道1个地 3 块,面积36亩;湖熟街道1个地块,面积126亩;横溪街道2个地块,面积72.56亩。上述项目有的自2003年6月就开始开工建设,建设周期长,在开工建设的时候绝大部分不符合两个规划,园区、街道也未重视用地手续的完善,未将政府安排的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安置房项目,在国家政策宽松的环境下未及时办理用地手续,错失依法完善的最佳时机。目前国家土地政策日益趋紧,补办用地手续的难度更大,违法用地依法完善工作任务艰巨。
针对以上情况,根据区政府主要领导的要求,区政府办会同区住建局、规划局、国土分局、财政局、发改局、环保局、建工局、地税局、消防大队等部门,对全区范围内未办理“两证”的安置房情况进行了全面清查梳理,逐一核实,认真分析办理“两证”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问题
主要是抵押贷款解押和办理“两证”交纳土地成本、契税和维修基金。土地抵押贷款主要集中在开发区和科学园,解押需大量资金。“两证”办理费用若按每套1万元测算,约需数亿元,加上土地成本按14万/亩划拨价计算,也需十几亿元,难以筹措。
2、集体土地转国有土地的问题
有些安置房小区建设在集体土地上,不符合“两规”,集体土地转国有土地难度很大。同时,建设用地指标也难以解决。
3、“小产权房”与安置房间杂的问题
有些街道园区当时为了尽快安置被拆迁户,购买集体土地上 4 建造的住宅来安置被拆迁户。导致同批次的被拆迁户,有的安置在政府批准建设的国有土地上,有的安置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的住宅内。若办理国有土地上住宅的“两证”,被安置在集体土地上的拆迁户也会提出办理“两证”要求;若办理了安置在集体土地上拆迁户的“两证”,其他“小产权房”业主也会提出办理“两证”的要求。
“两证”办理工作量很大,涉及部门多,需要的资金非常庞大,区政府办会同相关部门初步拟定了处理办法:
1、对因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资料缺失,有关部门要本着“老问题按老政策解决”的思路,相关部门确认后,特事特办,简化手续,以政府会办纪要形式确定有关事项,不追究材料中的瑕疵,不追究有关责任。
2、由国土分局牵头,住建局、规划局协助,对全区安置房(复建房)进行再甑别核实,解决好经政府批准的,在国有土地上建设的,或在集体土地上建设但确作为安置房(复建房)的“两证”。
3、对集体土地上建设的安置房小区,建议安排农转用指标,国土部门尽快完善征转用手续。
4、对已征地未办理大土地证的地块,由国土分局牵头,各园区街道尽快完善相应供地手续,协调办理“大证”。
5、办理完大土地证后,由住建局牵头,协调解决相关手续,直至办理完分户房屋产权证。
6、各园区街道要制定土地解押方案。
7、由财政部门牵头,会同国土分局、地税局、住建局,对安置房缴纳的土地划拨成本、契税、维修基金等进行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能挂账的暂先挂账,能减免的减免,能分期交的分期交,最大限度地减少费用和资金压力。
8、对存在的消防、环保等重大隐患整改后,即可进入办理“两证”程序。
9、对安置房“两证”办理进行风险评估。
10、高度重视“两证”办理过程中的维稳工作,完善应急预案。同时责成有关单位切实做好群众的思想疏导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国开行、农发行、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关于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汇总
国开行、农发行、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关于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汇总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
发改规划[2017]10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各分行:
建设特色小(城)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在贫困地区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为特色产业脱贫搭建平台,为转移就业脱贫拓展空间,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提供载体。为深入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与脱贫攻坚战略相结合,加快脱贫攻坚致富步伐,现就开发性金融支持贫困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要求,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推动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紧密衔接,夯实城镇产业基础,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特色小(城)镇建设带动区域性脱贫,实现特色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双重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因地制宜、稳妥推进。从各地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加强统筹协调,科学规范引导特色小(城)镇开发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防止盲目建设、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坚持协同共进、一体发展。统筹谋划脱贫攻坚与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农民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与特色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确保群众就业有保障、生活有改善、发展有前景。
——坚持规划引领、金融支持。根据各地发展实际,精准定位、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特色小(城)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通过配套系统性融资规划,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为特色小(城)镇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区域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主体多元、合力推进。发挥政府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主导作用和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融资、融智优势,聚集各类资源,整合优势力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共同支持贫困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
——坚持改革创新、务求实效。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精神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完善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加强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使金融资源切实服务小(城)镇发展,有效支持脱贫攻坚。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规划引导。加强对特色小(城)镇发展的指导,推动地方政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特色小(城)镇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建设任务和工作进度。开发银行各分行积极参与特色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统筹考虑财税、金融、市场资金等方面因素,做好系统性融资规划和融资顾问工作,明确支持重点、融资方案和融资渠道,推动规划落地实施。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与开发银行各分行、特色小(城)镇所在地方政府的沟通联系,积极支持系统性融资规划编制工作。
(二)支持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和开发银行各分行要加强协调配合,根据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道路,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城融合,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二是开发银行各分行要运用“四台一会”(管理平台、借款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贷款模式,推动建立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以批发的方式融资支持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以及返乡农民工等各类创业者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周边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全面融入产业发展。三是在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中积极推动开展土地、资金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将“三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资本化,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贫困人口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合理、稳定的收益,并实现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
(三)补齐特色小(城)镇发展短板。一是支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包括但不限于土地及房屋的征收、拆迁和补偿;安置房建设或货币化安置;水网、电网、路网、信息网、供气、供热、地下综合管廊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水体生态系统与水环境治理等环境设施建设以及生态修复工程;科技馆、学校、文化馆、医院、体育馆等科教文卫设施建设;小型集贸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生活超市等便民商业设施建设;其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环境设施建设。二是支持各类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但不限于标准厂房、孵化园、众创空间等生产平台;旅游休闲、商贸物流、人才公寓等服务平台建设;其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四)积极开展试点示范。结合贫困地区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小(城)镇助力脱贫攻坚建设试点。对试点单位优先编制融资规划,优先安排贷款规模,优先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各地先行先试,着力打造一批资源禀赋丰富、区位环境良好、历史文化浓厚、产业集聚发达、脱贫攻坚效果好的特色小(城)镇,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开发银行加大对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的信贷支持力度,特别是通过探索多种类型的PPP模式,引入大型企业参与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发挥开发银行“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基金”综合服务功能和作用,在设立基金、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面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发挥资本市场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盘活贫困地区特色资产资源,为特色小(城)镇建设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和开发银行各分行要共同推动地方政府完善担保体系,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改善当地金融生态环境。
(六)强化人才支撑。加大对贫困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智力支持力度,开发银行扶贫金融专员要把特色小(城)镇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内容,帮助派驻地(市、州)以及对口贫困县区域内的特色小(城)镇引智、引商、引技、引资,着力解决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等突出问题。以“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地方干部培训班”为平台,为贫困地区干部开展特色小(城)镇专题培训,帮助正确把握政策内涵,增强运用开发性金融手段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能力。
(七)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开发银行围绕特色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深化合作,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加大工作推动力度。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和开发银行各分行要密切沟通,共同研究制定当地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方案,确定重点支持领域,设计融资模式;建立特色小(城)镇重点项目批量开发推荐机制,形成项目储备库;协调解决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将合作落到实处。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和开发银行各分行要支持贫困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加强合作机制创新、工作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确保特色小(城)镇建设取得新成效,打赢脱贫攻坚战。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开发银行 2017年1月13日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开发银行 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
知建村
[2017]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北京市农委、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国家开发银行各省(区、市)分行、企业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小城镇建设的精神,大力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发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城镇建设任务艰巨,资金需求量大,迫切需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开发性金融支持是推动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手段,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国家开发银行各分行要充分认识开发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部行协作,强化资金保障,全面提升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
二、主要工作目标
(一)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加快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优先支持《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公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的通知》(建村[2016]221号)确定的127个特色小镇。
(二)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全国重点镇名单的通知》(建村[2014]107号),大力支持3675个重点镇建设,提升发展质量,逐步完善一般小城镇的功能,将一批产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的小城镇打造成特色小镇。
(三)着力推进大别山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基本人居卫生条件改善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改造。
(四)探索创新小城镇建设运营及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小城镇建设项目。
三、重点支持内容
(一)支持以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和提高承载能力为目的的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土地及房屋的征收、拆迁和补偿;供水、供气、供热、供电、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医院、邻里中心、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防洪、排涝、消防等各类防灾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小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水环境治理等设施建设。
(二)支持促进小城镇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标准厂房、众创空间、产品交易等生产平台建设;展示馆、科技馆、文化交流中心、民俗传承基地等展示平台建设;旅游休闲、商贸物流、人才公寓等服务平台建设,以及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
(三)支持促进小城镇宜居环境塑造和传统文化传承的工程建设。主要包括:镇村街巷整治、园林绿地建设等风貌提升工程;田园风光塑造、生态环境修复、湿地保护等生态保护工程;传统街区修缮、传统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等文化保护工程。
四、建立项目储备制度
(一)建立项目储备库。各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规划)部门要加快推进本地区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或修编,制定近期建设项目库和建设计划,统筹建设项目,确定融资方式和融资规模,完成有关审批手续。
(二)推荐备选项目。各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规划)部门要组织做好本地区项目与国家开发银行各分行的项目对接和推荐,填写小城镇建设项目入库申报表(详见附件),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汇总项目申报表,于2017年3月底前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并将项目信息录入全国小城镇建设项目储备库
今后,应在每年11月底前报送下一项目申报表,并完成项目录入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会同国家开发银行对各地上报项目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好的项目作为优先推荐项目。
五、加大开发性金融支持力度
(一)做好融资规划。国家开发银行将依据小城镇总体规划,适时编制相应的融资规划,做好项目融资安排,针对具体项目的融资需求,统筹安排融资方式和融资总量。
(二)加强信贷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各分行要会同各地住房城乡建设(规划)部门,确定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主体、投融资模式等,共同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对纳入全国小城镇建设项目储备库的优先推荐项目,在符合贷款条件的情况下,优先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
(三)创新融资模式,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国家开发银行将积极发挥“投、贷、债、租、证”的协同作用,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根据项目情况,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评审等模式,推动项目落地;鼓励大型央企、优质民企以市场化模式支持小城镇建设。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小城镇建设项目涉及的特许经营权、收费权和购买服务协议下的应收账款质押等担保类贷款业务。
六、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共同推进小城镇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部行工作会商制度。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国家开发银行省级分行要参照部行合作模式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密切合作,及时共享小城镇建设信息,协调解决项目融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将各地项目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有关建议分别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开发银行总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
建村[2016]2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北京市农委、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总行营业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的精神,切实推进政策性金融资金支持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现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各地要充分认识培育特色小镇和推动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发挥政策性信贷资金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做好中长期政策性贷款的申请和使用,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利用政策性金融支持,全面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
二、明确支持范围
(一)支持范围。
1.支持以转移农业人口、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和提高承载能力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土地及房屋的征收、拆迁和补偿;安置房建设或货币化安置;水网、电网、路网、信息网、供气、供热、地下综合管廊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水体生态系统与水环境治理等环境设施建设;学校、医院、体育馆等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建设;小型集贸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生活超市等便民商业设施建设;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2.为促进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撑的配套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标准厂房、孵化园、众创空间等生产平台建设;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文化交流中心、民俗传承基地等展示平台建设;旅游休闲、商贸物流、人才公寓等服务平台建设;其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二)优先支持贫困地区。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要将小城镇建设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领域,以贫困地区小城镇建设作为优先支持对象,统筹调配信贷规模,保障融资需求。开辟办贷绿色通道,对相关项目优先受理、优先审批,在符合贷款条件的情况下,优先给予贷款支持。
三、建立贷款项目库
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项目培育工作,积极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级机构对接,共同研究融资方案,落实建设承贷主体。申请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小城镇需要编制小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相应分支机构提出建设项目和资金需求。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省级分行应编制本省(区、市)本已支持情况和下一申请报告(包括项目清单),并于每年12月底前提交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同时将相关信息录入小城镇建设贷款项目库(http://www.xiexiebang.com)。
四、加强项目管理
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组织、推动全国小城镇政策性金融支持工作,建立项目库,开展指导和检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将进一步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提供中长期、低成本的信贷资金。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省级分行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协调县(市)申请中国农业银行政策性贷款,解决相关问题。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切实掌握政策性信贷资金申请、使用等相关规定,组织协调小城镇政策性贷款申请工作,并确保资金使用规范。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分行要积极配合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工作,普及政策性贷款知识,加大宣传力度。各分行要积极运用政府购买服务和采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融资模式,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并联合其他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银团贷款、委托贷款等方式,努力拓宽小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对符合条件的小城镇建设实施主体提供重点项目建设基金,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不足部分。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小城镇建设项目涉及的特许经营权、收费权和政府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可作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的质押担保。
通知执行过程中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及时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联系。
中央部委资金支持政策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在组织领导和支持政策中提出两条支持渠道:
一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
二是中央财政对工作开展较好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奖励。
应当说这是中央财政资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对小城镇建设给予支持,具有十分强烈的导向意义,说明相关部门确实把特色小镇放到了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上。
1、国家发改委资金支持政策
关于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实际上在三部委文件出台之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专项建设基金的第19项“新型城镇化”一项里面,有“特色镇建设”这一子项,其他几个子项也与特色小镇建设相关,分别是19.1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的中小城市、19.2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地区、19.3少数民族特色小镇。
2016年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表示将加强统筹协调,加大项目、资金、政策等的支持力度。
2、中央财政奖励政策
文件说了中央财政对工作开展较好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奖励,还没有出台具体办法。
3、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贷款
农业发展银行对于特色小镇响应最早,2015年底就推出了特色小城镇建设专项信贷产品。
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主要包括集聚城镇资源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两个方面。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将进一步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提供中长期、低成本的信贷资金。
支持范围包括:支持以转移农业人口、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和提高承载能力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住房、基础设施、环境设施、文教卫设施、商业设施、其他;
为促进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撑的配套设施建设(生产、展示、服务)。优先支持贫困地区,以贫困地区小城镇建设作为优先支持对象,统筹调配信贷规模,保障融资需求。
建立贷款项目库。申请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小城镇需要编制小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相应分支机构提出建设项目和资金需求。
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省级分行应编制本省(区、市)本已支持情况和下一申请报告(包括项目清单),并于每年12月底前提交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同时将相关信息录入小城镇建设贷款项目库。
主要省份的特色小镇资金支持政策
1、浙江省
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
2、河北省
省级财政用以扶持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平台等专项资金,优先对接支持特色小镇建设。
鼓励和引导政府投融资平台和财政出资的投资基金,加大对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和产业示范项目支持力度。
省市县美丽乡村建设融资平台对相关特色小镇的美丽乡村建设予以倾斜支持,对符合中心村申报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按照全省中心村建设示范点奖补标准给予重点支持,并纳入中心村建设示范点管理,对中心村建设示范县(市、区),再增加100万元奖补资金,专门用于特色小镇建设。
3、内蒙古自治区
各级财政统筹整合各类已设立的相关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特色小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镇规划区内建设项目缴交的基础设施配套费,要全额返还小城镇,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4、辽宁省
研究制定相关配套优惠政策,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支持特色乡镇建设。列入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并可推荐申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省财政通过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各地推进特色乡镇建设。
5、山东省
从2016年起,省级统筹城镇化建设等资金,积极支持特色小镇创建,用于其规划设计、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鼓励省级城镇化投资引导基金参股子基金加大对特色小镇创建的投入力度。
6、安徽省
整合对特色小镇的各类补助资金。省发展改革委支持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省财政对工作开展较好的特色小镇给予奖补;市、县财政要进一步加大特色小镇建设投入。
7、福建省
新增的县级财政收入,县级财政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色小镇建设。发债企业1%的贴息,省地各承担一半。50万元规划设计补助,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各承担25万元。国家专项、省专项,垃圾污水省以奖代补。
8、甘肃省
省级财政采取整合部门资金的办法对特色小镇建设给予支持。同时采取“以奖代补”。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的租赁收入以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
9、海南省
《海南省特色风情小镇建设指导意见》(2014年)规定:项目和资金上优先;建议预算安排一定资金;村镇规划区内建设项目缴交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全额返还小城镇;部门整合支持。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省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琼府》(〔2015〕88号)规定:
一是设立产业小镇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重点用于产业小镇的产业培育;
二是各方面的财政专项资金(基金)在符合投向的情况下,要向产业小镇的产业发展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倾斜。
新增财政收入部分,省财政可考虑给予一定返还。
10、重庆市
加大市级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投入,调整优化市级中心镇专项建设资金,重点支持特色小镇示范点建设。特色小镇示范点建设项目打捆纳入市级重点项目。
11、陕西省
重点示范镇每年省财政支持1000万元,文化旅游名镇每年支持500万元。
12、四川省
从2013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启动100个省级试点镇建设。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试点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升试点镇的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市(州)、县(市、区)财政也要安排专项资金,加大投入。
13、贵州省
加强资金筹措:各市(州)、试点县要加大本级财政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在财政预算时要安排小城镇建设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试点县小城镇建设发展。“财政补助、信贷支持、社会投入”。
14、广西壮族自治区
自治区将整合涉及示范镇建设的相关资金和项目,积极为示范镇争取中央专项和转移支付资金支持。自治区本级资金补助标准为每个示范镇1000万元,示范镇总投资一般不低于2000万元。
15、西藏自治区
自治区财政安排10亿元特色小城镇示范点建设工作启动资金。
地(市)、县(区)人民政府要以规划为统领,以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民生项目为重点,进一步整合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农牧、水利、林业、电力等部门资源,调整资金结构,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支持特色小城镇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援藏资金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
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发改规划[2016]21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
特色小(城)镇包括特色小镇、小城镇两种形态。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城镇是指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相得益彰、互为支撑。发展美丽特色小(城)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现就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夯实城镇产业基础,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优化城镇生态环境,提升城镇发展品质,建设美丽特色新型小(城)镇,有机对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坚持创新探索。创新美丽特色小(城)镇的思路、方法、机制,着力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防止“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之路。
——坚持因地制宜。从各地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挖掘特色优势,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彰显小(城)镇独特魅力,防止照搬照抄、“东施效颦”、一哄而上。
——坚持产业建镇。根据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挖掘本地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防止千镇一面。
——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短板,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防止形象工程。
——坚持市场主导。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提高多元化主体共同推动美丽特色小(城)镇发展的积极性。发挥好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等作用,防止大包大揽。
二、分类施策,探索城镇发展新路径
总结推广浙江等地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将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
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要求,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要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功能配套,逐步发展成为卫星城。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休闲旅游、商贸物流、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传承的专业特色镇。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
统筹地域、功能、特色三大重点,以镇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特大镇、镇区常住人口3万以上的专业特色镇为重点,兼顾多类型多形态的特色小镇,因地制宜建设美丽特色小(城)镇。
三、突出特色,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
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生命力,特色是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集聚等特色,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在差异定位和领域细分中构建小镇大产业,扩大就业,集聚人口,实现特色产业立镇、强镇、富镇。
有条件的小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周边的小城镇,要积极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鼓励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定居。强化校企合作、产研融合、产教融合,积极依托职业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院校建设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
四、创业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发挥小城镇创业创新成本低、进入门槛低、各项束缚少、生态环境好的优势,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平台和载体。鼓励特色小(城)镇发展面向大众、服务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平台,构建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圈,集聚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耦合;依托互联网拓宽市场资源、社会需求与创业创新对接通道,推进专业空间、网络平台和企业内部众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营造吸引各类人才、激发企业家活力的创新环境,为初创期、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便利、完善的“双创”服务;鼓励企业家构筑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深化投资便利化、商事仲裁、负面清单管理等改革创新,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推动形成一批集聚高端要素、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小城镇。
五、完善功能,强化基础设施新支撑
便捷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小城镇集聚产业的基础条件。要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强小城镇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速通畅、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以人为本推动信息惠民,加强小城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光纤入户进程,建设智慧小镇。加强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设施建设,做好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
强化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大城市市域(郊)铁路发展,形成多层次轨道交通骨干网络,高效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促进互联互通。鼓励综合开发,形成集交通、商业、休闲等为一体的开放式小城镇功能区。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鼓励建设开放式住宅小区,提升微循环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六、提升质量,增加公共服务新供给
完善的公共服务特别是较高质量的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是增强小城镇人口集聚能力的重要因素。要推动公共服务从按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转变,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提高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使群众在特色小(城)镇能够享受更有质量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要聚焦居民日常需求,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加快构建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务圈”和繁荣“商业圈”。
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要按同等城市标准配置教育和医疗资源,其他城镇要不断缩小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实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参照县级医院水平提高硬件设施和诊疗水平,鼓励在有条件的小城镇布局三级医院。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市县知名中小学和城镇中小学联合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七、绿色引领,建设美丽宜居新城镇
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对城镇生活的新期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保护城镇特色景观资源,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构建生态网络。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溯源倒逼、系统治理,带动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有机协调城镇内外绿地、河湖、林地、耕地,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互促共融、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环境。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按照不低于3A级景区的标准规划建设特色旅游景区,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等的保护,保护独特风貌,挖掘文化内涵,彰显乡愁特色,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小(城)镇。
八、主体多元,打造共建共享新模式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是建设美丽特色小(城)镇的重要内容。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积极性,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鼓励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市民积极参与城镇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成为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主力军。积极调动市民参与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热情,促进其致富增收,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逐步形成多方主体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镇治理模式。
政府主要负责提供美丽特色小(城)镇制度供给、设施配套、要素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管等管理和服务,营造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环节,减少行政干预。
九、城乡联动,拓展要素配置新通道
美丽特色小(城)镇是辐射带动新农村的重要载体。要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促进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生态环保设施城乡统一布局建设。推进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快递网络建设,以美丽特色小(城)镇为节点,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和“快递下乡”。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统一。
搭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依托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引导城镇资金、信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乡产业链双向延伸对接。促进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
十、创新机制,激发城镇发展新活力
释放美丽特色小(城)镇的内生动力关键要靠体制机制创新。要全面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不断拓展公共服务范围。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建立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流转和退出机制。创新特色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共同发起设立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基金。研究设立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倾斜支持美丽特色小(城)镇开发建设。鼓励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通过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按照“小政府、大服务”模式,推行大部门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深入推进强镇扩权,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县级管理职能和权限,强化事权、财权、人事权和用地指标等保障。推动具备条件的特大镇有序设市。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加快建设美丽特色小(城)镇作为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借鉴浙江等地采取创建制培育特色小镇的经验,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强分类指导,结合地方实际研究出台配套政策,努力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聚、传统产业升级、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美丽特色小(城)镇。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统筹协调,加大项目、资金、政策等的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典型经验,推动美丽特色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6年10月8日
第五篇:住建部就“保障房建设和房地产市场调控”答记者问
住建部就“保障房建设和房地产市场调控”答记者问
2011年3月9日上午9:00,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主题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市场调控”记者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沈建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司长冯俊出席记者会接受媒体采访。
中央电视台以及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一千万套,请问资金来源有哪些渠道?谢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齐骥:很高兴今天第一个问题就谈到了我们社会广泛关注的今年国家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的改造。大家都知道,盖房子特别是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有几个必须保障,第一个是土地供应要有保证,没有地的话,房子没处建。第二个就是资金的保障,因为这么大的工程量,一定要有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支持。第三个就是生产能力的保障,比如我们的建筑材料,我们的施工机械、施工人员,就是说我们有能力在一定时间内去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
刚才您主要是谈到资金保障的问题,我大致给各位报告一下,今年我们计划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1000万套,这个任务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已经明确地提出了。细分一下,这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包括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其中有一部分是通过社会机构来开发运行,按照相关的政策去配售给我们的保障对象,比如说经济适用住房,还有一些城市今年要大规模地建一些两限房。限套型面积、限销售价位,就是两限房。根据各地报上来的计划,这两块加在一起,有近200万套,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大概在5000亿元上下。
我补充一下,我们在拟定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目标任务时,我们就对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保障这一目标任务的完成,做了一个大致的测算,投资大概在1.3万亿到1.4万亿之间,咱们暂且说是1.3万亿左右。我刚才讲过,经济适用住房和两限房的建设资金,主要由社会机构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来解决。当然在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的时候,市县人民政府要无偿地划拨土地,这部分土地的成本,我们没有算在直接投资当中去,这也是数目不小的一笔钱。这样的话,在1.3万亿当中有5000亿左右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掉,以往过去几年也是这样做的。
再有,今年1000万套计划中,还有400万套左右是各类棚户区改造,包括城市棚户区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林区棚户区改造、煤矿棚户区改造,还有一些国有垦区棚户区改造。对于这一类政府主导的棚户区改造,中央政府、省级人民政府、市县人民政府都要拿出一定的补助资金,其中,今年中央将提供400亿元左右的资金支持,省和市县也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来补助和支持这些棚户区的改造。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已经提到,今年中央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资金将达到1000多亿元。我们在测算地方政府资金来源时,大致做了以下分析。按照现有的规定和标准,首先,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地方政府要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在财政预算中要列支一部分。另外,按照现有的规定,今年我们特别强调,要严格执行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比例不低于10%的规定,资金缺口大的地方,要进一步提高比例。比如说最近河北省为了保证建设资金,把原来按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计提,调整为按土地出让总收入的5%计提,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些地方把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土地净收益计提比例提高到20%。大家知道去年全国土地出让总收入,可以预测今年的土地出让总收入,各地严格执行不低于10%甚至进一步提高计提比例,这是一大笔资金。这都是现有的政策规定。
第三,住房公积金。在2007年国务院24号文件当中明确,各地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风险准备金等费用外,要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这是现行的政策规定。去年全国公积金增值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的有50多亿,今年会有进一步提升。除此之外,为了确保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的落实,我们还提出和建议了一系列的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比如说去年开始,全国清理各个地方的融资平台,保留了为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融资平台,这个融资平台可以继续运作而且要发展。另外,我们还开展了利用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试点工作,去年计划了400多亿,今年还要有这样一个指标。
再有,我们正在研究,很快会制定金融机构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特别是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中长期贷款政策。政策的设计,通过政府补助、注入资本金或者贴息,然后再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大大提高融资的能力。
最后一点,我想在这儿特别给大家介绍一下,国务院和相关部门的文件当中都提到,对于公共租赁住房的投资建设,我们将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这样一个模式,因此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来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和运营。所以我想,通过现有的资金渠道和一些新的政策支持,今年完成1000万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任务,具体说就是1.4万亿的投资应该说是完全可能的。
法制日报社 法制网记者:目前我国住房保障立法进展如何?何时能够出台?谢谢。
齐骥:这个问题请我们住房保障司司长冯俊来回答。
冯俊:住房保障法是本届人大立法规划里的项目,这项工作从规划定了以后,我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紧锣密鼓地调研和起草,部里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初稿。当然这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法律制度的研究也还有个渐进的过程。应该说,这项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但是什么时候能够出台,现在很难给出一个时间表。
法制建设是个非常严肃、非常慎重的过程,我们也会在一定的时候进行调查,征询公众的意见,也会听取专家的意见,目前进展比较顺利。我们当然也希望尽快提交国务院,国务院审议通过以后提交全国人大审议,这项工作我们绝不会耽误,也绝不会拖延。
人民日报记者:最近一段时间内,国内部分城市租金上涨比较明显,租户也感到一些经济压力,住建部对此有什么看法,下一步会有什么解决办法?谢谢。
齐骥: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报道,关于最近一个时期特别是今年春节过后,出现了一些房租上调,从过去的经历看,有季节性上涨因素,社会反映也比较多。为此按照国务院领导的指示要求,部里会同有关部门专题就这件事情到一些城市做了一些调研,下面请我们房地产市场监管司的沈建忠司长把一些情况给大家报告一下。
沈建忠:房租问题最近上涨,大家都很关注,我们搞了一些调研,做了一些分析。
近期租金上涨有三个特点:一是主要集中在一些热点城市、重点城市、大城市。二是一些中小套型的普通住宅。三是在特定的区域,包括一些地铁的沿线和一些学区即有重点学校的周边地区,这些地方的房租涨得比较快一些。应该说,这些租金涨了,对中小收入租赁的群体影响是比较大的。
对于原因,我们也做了一些分析,现在看起来,社会上也好、专家也好,各方面的看法不尽一致,我们总的看法还是供求矛盾的问题。
首先就是刚才我们齐部长讲的一个季节性的因素,特别是春节以后,外来人口回城务工,各方面租房需求集中时期,也是租客上调租金比较集中的季节。
第二个因素,从机制上看,目前租赁的房源的来源还主要是以分散的、个体的市场为主,还没有大型的、专业的从事住房租赁的企业这样一些群体,所以受房源来源的影响也比较大。
第三个因素,从经济的角度,由于通胀和加息的预期,加上现在我们的住房租售比和国际上比较起来还处在比较高的水平,现在一线的大城市大部分达到500:1以上,所以理论上它有这种上涨的空间。
另外,我们市场监管方面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我们的法律还有一些空白的地方,我们的信息还有一些不太透明的地方,包括少数中介机构、中介人员还有一些不良的行为在里面。
下一步的措施,我想租金的调控应该也是房价调控的一部分。首先,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有责任来重视这项调控的工作。可能大家也已经注意到,昨天我也拿到报纸,像北京市市委书记在人代会上已经明显表态,出租房的租金政府要调控,还讲了北京要形成以出租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出租房的比例要达到60%;另外,北京也在研究加强出租房制度建设方面的工作。这都是积极的信号,地方政府已经在采取措施。
第二方面,要加大供应。租赁的需求应该是一个刚性的需求,调控要更多地强调增加供应。今年大家已经注意到,除了我们廉租房要加大建设力度以外,公租房要加大建设力度,今年要大规模地建公租房。这样就会解决相当一部分租赁需求,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我们已经注意到,最近重庆市16000套公租房拿出来摇号,市场反映非常好,租金已经得到明显控制。
除了这些供应渠道以外,我们还要从社会化、市场化的房源渠道来想办法。现在各地都有一些很好的办法。比如我们调查的,有一些省市利用一些工业园区的生活用地,来集中建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的租赁住房,规模较大,由一些专业性的公司来投资经营,效果较好。
还有一些地方利用城中村改造建设的安置房、回迁房,给农民补偿以后,鼓励有两套三套的人,把多余的房子拿到租赁市场上来。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比如在一些特殊的地段,包括一些学区、地铁的周边,通过规划的手段,增加一(论坛 新闻)些适合出租的中小套型的住房建设,提高这类地区这类出租住房供应的比例。
第三方面,我们要加强市场监管。最近我们部里已经出了两个部令,《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和《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这两个办法都对出租房的管理、中介机构、中介人员的管理有规定。当前的工作主要是抓好落实,发现有哄抬租价、欺骗老百姓等违规行为的,就要严肃查处。
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长效机制的建设,特别是中长期政策的研究。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目前正在修订的《房地产法》,这是“十一五”期间开始修订的一部重要法律。我们正在考虑加强对租赁内容的完善和调整,特别是对租客的权益要给予保障。我们也研究了国外的一些经验和办法,国外在这方面都有比较强的法律规范。另外,还要配合一些城市搞房产税的试点,在租赁的税负方面做一些研究,基本的想法就是规范,税负要合理,征管要严,要有利于出租,也有利于租赁市场的稳定发展。
二是鼓励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专业性的公司来做出租住房的经营业务。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中长期的融资渠道还不畅,所以我们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证券化的试点、投融资的一些试点,来打通渠道,拓宽融资渠道,为我们中长期的融资开辟新渠道。
此外,我们还要探索一些更多扩大出租房源的方法和途径,比如有些地方正在探索的,集体土地将来可不可以让农民来入股,自己来建,自己来管理,然后作为出租的房源,来解决一些城郊接合部或者中低收入群体的租房问题。
新华社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我们都知道,房地产市场调控其实涉及的因素很多,比如税收、土地、资金,其实说实话,我们都认为,住建部可能更多的作用是在于监管和信息中枢的作用,请齐部长从住建部本身的职能来谈一下,结合一下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的房地产调控要加强长效机制的建立这一块来谈一下,下一步住建部应该如何作为。第二,刚才您提到,住建部已经在构建一些制度、政策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公共租赁房建设当中,请您具体谈一下这个政策是个什么样的情况。谢谢。
齐骥:涉及到房地产市场调控,这是社会广泛关注的。在去年国务院下发的一些市场调控的文件,也包括今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1号文件当中,对加强市场调控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最近按照国务院领导的要求,我们也就如何贯彻落实和监督今年国办1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市场调控的职责、任务,做了一些部门分工的建议。
我想,从市场调控总的看,第一,要缓解住房的供需矛盾。在缓解供需矛盾当中,一是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二是在需求当中剔除那些不合理的住房需求,使得增加的住房供应的这部分,能够绝大部分去满足合理的需求,这是我们在调控当中要努力做到的。
对于增加供应来讲,我在这儿给大家报一下,2010年全国新开工建设商品住房将近13亿平方米,这是一个大家应该关注的数字,在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我们最近几年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加大了普通商品住房的开工。目前全国在建的商品住房,包括前年甚至更早一些开工建设的商品住房,我这里面有一个数字,2010年全国商品住房施工面积超过了30亿平方米。
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去年大家认为房地产市场非常火爆的情况下,全国销售了9亿多平方米的商品住宅。去年开工了13亿,在建的有30多亿,所以我们乐于见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住房推向市场,从增加供给的方面来缓解供需矛盾。
第二,关于需求的问题。最近几年,需求持续走高,我们分析下来,这里不乏有一些从目前的情况看是属于不合理的需求。有的购房者买到房子是为了解决自己无房住的问题,有的购房者买了房子是为了改善他目前住房条件很困难的情况,大家经济条件好了一些,有希望改善住房条件的这种强烈愿望,所以他买房子是为了改善自己的需求。但是还有不少买房人,既不是为了解决他当前无处可住,也不是为了改善他的住房条件,可能这里面有的是考虑到通胀预期,为了增值保值,使自己的财富不缩水,还有的是想通过房地产的交易来得到一些利润,这是当前一些不合理的住房需求。所以我们目前调控的重点就是要把这些不是当下马上需要居住来购买房子的这部分消费者往后排一排。国办今年1号文件当中规定,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限制本地居民什么样条件、外地居民什么样条件的购房,我们的出发点就是在这儿。眼下,短时间内,我们的供给不能完全满足各种需求的情况下,提出让暂时有限的供给去提供给那些最需要居住来购房的消费者。我想,这是我们当前调控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刚才这位记者问我,你们建设部的职能是什么,我想我们最大的职能是做好这方面的宏观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通过一些政策的调整,使得房地产市场当中这种长期存在的供求紧张的局面能够得到缓解,然后使得我们更多的住房能够分配、销售到最需要居住和改善住房条件的消费者的家庭。细节我就不谈了,但是总体上我们是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来进行市场的监测、市场的分析、政策的建议。更重要的是,对于稳定房价工作不力、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不完成、影响了社会稳定的地方,根据国务院要求,我们会同监察部等部门对这些地方的负责同志进行巡查、约谈,甚至问责。
刚才你问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要制定优惠政策,来吸引更多的社会机构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正好借着你这个问题,我补充一下刚才第一个问题我没有说全的,也是个重要的信息,希望通报给大家。就是在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当中,除了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外,还要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60多万套、公共租赁住房近220万套。
我刚才讲,各级政府要拿出5000多亿的资金,主要是用于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当然也包括对低收入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建设近220万套公共租赁住房,这是我们前所未有的。去年各地共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40多万套,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用工比较集中的城市和一些内地大城市。今年近220万套的公共租赁住房,仍然是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外来就业人员比较集中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
建设220多万套公共租赁住房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公共租赁住房作为今后我们住房保障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责无旁贷,要提供建设条件。比如说土地,原则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像廉租住房一样,由政府无偿划拨。但是政府光划拨土地还不足以建设这么大量的公共租赁住房,因此我们想,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主要可以有三种模式:第一种,由政府出地、政府投资、政府管理。
像建设廉租住房一样,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由政府融资建设。
我刚才讲过,我们有融资平台,我们要列入财政预算,我们要提取土地出让净收益。我再补充一个,今年中央代地方发行的2000亿元的国债当中,地方要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第二种模式,政府可以划拨土地,吸引社会机构来参与建设,就形成了政府出地,企业出钱,通过这样一种模式,来建设一大批公共租赁住房。特别是在一些用工比较集中的开发区、产业园区,以及一些用工比较集中的大企业,用了成千上万的职工。
我们想,这些企业可以采用我刚才说的第二种方式,由政府划拨土地,由企业出资建设,首先满足自己企业职工公租房的需求,同时也要不断向社会提供公共租赁住房的房源。这里面有个算账问题,日后我们再细细地研究,眼下最要紧的是把这些公租房建设起来。
第三种模式,有些地方正在准备做这方面的尝试,当然这是一种探索,就是政府拿出一部分土地,这部分土地是定了性的土地,它的用途就是建公共租赁住房。让各类企业,无论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是从事其他行业但是用工比较集中的企业,以及其他机构投资者,由他们通过市场方式取得这些土地,然后自己去建设公租房,并拥有这部分公共租赁住房的所有权。但是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对象是由政府来核定以后,给予许可。
当然,投资方式不同,建起来的公共租赁住房的成本不一样,因此就可能有个租金上的差异。我们想,不论是哪一种投资方式建成的公共租赁住房,政府都要干预或者说参与公共租赁住房租金的制定。对于由企业来投资,包括购地和建设的,企业为尽快收回投资成本,这类公共租赁住房有可能以略低于市场价格,甚至于等同于市场价格,向公共租赁住房的对象来提供。
但是政府对租用公共租赁住房对象当中的支付能力不足的个体或者家庭,应该提供必要的租金补贴,也可能是用人单位来提供这样的补贴。这样的话,就使得不论住在什么样的公共租赁住房当中,保障对象的租金负担大致相当。
涉及到社会参与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我们想,更多的优惠政策将会体现在税费减免,融资成本如何通过贴息或者专项贷款的方式来减轻。我们想,通过多种渠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政府的主导下,公共租赁住房今年建近220万套,明年也不会低于这个数,几年下来,使得城镇中等偏下或者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条件,通过这样一个保障形式,能够得到大大的改善。
中国建设报记者:刚才齐部长提到了问责的问题,我想就这方面向齐部长提一个问题。刚才齐部长说,地方政府如果住房保障政策执行不力的话要问责,现行的问责机制是如何规定的,如果保障不力,将怎样问责,怎样保障问责落到实处?谢谢。
齐骥:关于这个问题,是从去年国务院10号文件到今年国办1号文件当中特别强调的。稳定房价,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也包括棚户区改造,我们一直实行的是省级政府负总责,市县政府负责抓落实,而且要负直接的责任。我们提出要进行考核、约谈、问责,就是督促我们的地方人民政府进一步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履行好自己在本地区稳定房价和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这样一个责任。
关于如何问责,具备了什么样条件进行约谈,到了什么程度进行问责,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了这样几句话,有关部门要加快完善巡查、考评、约谈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地方,要追究责任。我们将按照国务院要求,来认真研究细化对各地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一些细部的问题。然后提出怎么样考评、用哪些指标来考评、到什么样的程度要进行约谈、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要进行问责,我们要会同有关部门拿出一套具体的办法来。
澳亚卫视澳亚网记者:大量推出保障房对于房地产市场是如何来影响?另外一方面,在保障房方面,在全国覆盖率大概不到8%,如果未来“十二五”规划里3600万的保障房都完成的话,大约也只占20%。您认为,保障房建设未来是否依然严峻呢?谢谢。
齐骥:这是两个问题。我先回答头一个,关于保障房建设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我给大家报一个数字,我刚才也说过了,可能有的同志没太注意,去年全国销售商品住房9.3亿平方米,算下来大约900万套。今年我们提出了1000万的任务,我刚才也说过,其中有400万套棚户区改造,这些原来就有房住,对原有设施不全、简陋、不安全的棚户区进行改造,改造以后还是一户对一户。但是对于600万套的保障性住房,我刚才说过,公共租赁住房也好、廉租住房也好、经济适用住房也好,等等,这个是绝对的增量,建一套就多一套。
我们在去年销售了900万套的商品住房,今年在继续保持商品住房足够的开工量的同时,作加法,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应。这就回到我一开始谈到的问题,这是我们缓解供需矛盾,增加有效供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如果往远了讲,这是我们国家住房制度的战略思考和调整。客观地讲,享受保障性住房的家庭,一般不具备在市场购买和租赁住房的能力,即使不建保障性住房,这部分保障对象也没能力到市场上去买商品住房。
当然从政府的角度,正是由于考虑到这部分群体没有能力通过市场来解决,所以政府才花钱,才建这些房子,给这些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因此,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作加法,是对市场一个积极的促进。至少在预期上,让广大消费者知道,国家近年将提供这么大批量的公共租赁住房,住房市场的供需矛盾将会得到大大的缓解。我想对于市场来讲,应该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第二个问题,我刚才说了,今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如果商品住房按照去年的规模来向市场提供的话,今年我们国家会头一次在住房供应方面,保障类的住房超过市场类住房,就今年而言是这样。
我们想,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刚才您谈到,“十二五”期间将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3600万套,我们预期在“十二五”期末,当然是指“十二五”的任务完成以后,因为盖房子,总有一两年、两三年的周期,也可能在“十三五”第一年或者第二年的时候,我们城镇居民的住房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将会有20%以上的家庭的住房是通过政府的保障或者政策支持来解决的。“十二五”结束,不意味着我们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的结束,我们还会考虑根据届时的城镇化发展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通过保障性和政策性住房的供应,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适当提高保障标准。这是我们比较长远一点的考虑。
台湾工商时报记者:长期以来,台湾民众在大陆买房置产业非常多,我们也很关心大陆的房产政策。我比较想了解的是,在上海和重庆的房产税之后,下一拨重点城市的房产税,大约是哪些城市会持续推行?另外限购的部分,今年开始是否会对包括台湾在内的一些境外的购房者会有更严厉或者比较严格的限制?谢谢。
齐骥:关于房产税试点的问题,目前是上海市和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房产税试点工作。我注意到,财政部的负责同志前两天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也谈到,目前我们的重点是密切跟踪这两个试点城市进展情况。在密切跟踪的过程当中,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政策,不断地总结和完善试点的经验。下一步,我部将配合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在试点的基础上去推进这项工作。
第二个问题,刚才您谈到的是调控限购的问题,实际上我刚才讲了一个大原则。在一个特定的阶段,住房供需矛盾很紧张,我们对于需求端做了一些相对仔细一点的分类,把最需要的放在前面,支持他优先去购买。一些城市根据自己当地的情况,特别是居民的住房情况和房地产市场的情况,出台了一些限购的措施。关于您谈到的台湾同胞购房问题,按照现有规定来执行。
日本NHK记者:我想问的也是房价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中国非常重要,中国民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也非常高,请您谈一谈这个问题现在到底有多严重,最好是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来详细谈一谈。谢谢。
齐骥:房价问题,大家都关注,连日本朋友也关注。这确实是跟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件事情。最近我也看了国家统计局的一个抽样调查资料,中国城市居民89%拥有住房,其中约12%是祖上传下来的,是原来的私有住房;有40%多一点是计划经济时代(论坛 新闻)建的宿舍,最后通过住房制度改革变成职工个人的房产,我们叫房改房;其他不到40%一点是居民通过市场购买的商品住房。
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城镇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口流动迁徙的过程,工作可以去异地。但是住房是不动产,不能像换工作那么容易,坐火车和飞机就能到一个新地方。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就存在一个住房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使得一些新市民、新就业职工,面对着很高的房价无可奈何。因此,大家就非常关注房价的问题。我认为,今年国办1号文件当中强化地方政府稳定房价的责任,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经济发展目标和居民收入水平,来制定一个使得消费者买得起或者租得起房子这样一个调控目标。我想,随着我们各项政策的落实,随着地方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这个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