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新举措 开启银都城市建设发展新篇章

时间:2019-05-13 23:4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思路、新举措 开启银都城市建设发展新篇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思路、新举措 开启银都城市建设发展新篇章》。

第一篇:新思路、新举措 开启银都城市建设发展新篇章

新思路

新举措 开启银都城市建设发展新篇章

中共永兴县委常委、永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李一万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思路、体制和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四宜”城市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步伐。2010年,县城区面积由2008年的10平方公里扩大到1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2008年的8万人增加到10.5万人,城市化率提高3.58个百分点,达38.85%,县城区对全县GDP的贡献为45%,城市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一、更新建设理念,城市品位大提升。主要是狠抓三个着力点:一是着力强化规划控制,用规划控制给力城市开发建设上水平上档次。坚持以打造“四宜”城市的新理念引领不同层级的城市规划上水平、上档次。既坚持适度超前、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的原则,按照新的“四宜”城市定位,及时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确保县城建设整体上的高水平高品位。又坚持以局部性控制性详规硬约束为基石,把城市规划落实到每一个小区、每一条街道,一步一个脚印地体现城市建设高品位。2010年,首次完成了县城建设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县城建设的规范、有序,开发水平的上档次、上品位。与此同时,用 严格的规划审批程序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制止规划调整的人为性和随意性。首次出台了《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程序及流程》、《城镇规划区国有建设用地性质变更和容积率调整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重大规划调整必须经规委会集体讨论,避免了领导个人表态随意调整项目规划现象的发生,用过硬的制度建设来确保高水平规划的落实。其次,用高水平的规划队伍建设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成立了规委会规划评审专家库,重大项目的规划必须经专家评审通过,两年来共召开各类规划评审会议26次。二是着力转变供地模式,用供地约束助推城市开发建设的上水平上档次。近年来,我们大力禁止个人联户建房、县直单位在划拨土地上兴建干部职工住房和城市规划区内农民拆旧建新,大力推行40亩以上适度规模开发建设新模式,从根本上扭转了前期楼盘开发过程中由于受用地规模限制,无休闲用地、无公共管理用地等三无建设,宜居城市建设实为“牢房”建设的现象。两年来共集中推出了荣裕国际新城、金河铭庄、教师安居工程等用地面积在40亩以上的大项目5个。通过推行新的供地模式,城区土地的“边角废料”得到了利用,提高了集约用地水平,有利于高水平规划和建设,有利于打造功能配套的高档小区,提高城市品位,有利于建设后的规范化管理。三是着力整治建设秩序,用铁拳规范确保城市开发建设的上水平上档次。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在推动城市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受利益的驱使、干扰,破坏城市开发建设上品位上档次的违法违规的行为和 力量,为此,在全市范围内率先组建城建联合执法大队,整治和规范城区建设秩序。加快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解决居民的担忧和建设领域的不安定隐患。2010年,共办结历史积案129件,清缴历年来拖欠的房地产税费3800余万元,为1000余套住房因历史原因无法办证扫清了办证阻碍,其中有200余套已经顺利办理了房产证。强化日常违法违规行为的巡查,促使监管工作日常化、常态化。组织专门的巡查队伍,加强对城区建设项目的日常监管,2010年共对违法违规建筑下达停工通知书42份,下达拆除通知书34份,查封施工设备60台(套),对30处严重违法违规建筑实行强制拆除,规范了城市建设秩序。

二、创新体制机制,项目建设大推进。一是创新融资模式。城市建设资金紧缺一直是制约我县城市建设发展的瓶颈。2010年,我县启动实施单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型城镇化项目就达71个,总投资额70.4亿元,年度投资25.6亿元,资金压力巨大。我县积极开拓创新,变单一的财政投入模式为财政有限投入、平台融资、土地质押、社会投入等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体制。2010年,通过土地质押的BT模式筹措城市建设资金1.6亿元,通过城投公司融资平台争取开发银行贷款1.7亿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城市建设近20亿元,有力的推进了环城西路拓宽、熊家垅路、西水路、永兴大道改造等一大批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创新项目推进机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的推进机制,切实加强对城市建设项目的领导,开辟了项目手续办理的 “绿色通道”,加大项目手续办理调度力度,积极推行一月一调度、重点项目手续全程代办等机制,重点项目手续办理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切实加快了项目建设的进度。同时,为化解城市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征地拆迁的难题,我县成立征地拆迁中心,全面负责项目建设的征地拆迁工作任务,通过出台了全县统一的征地拆迁政策,统一有关补偿标准,有效遏制了抢种抢栽现象的发生,规范了征地拆迁秩序。2010年共完成征地1244亩,为项目建设征地拆迁节约各类补偿资金1200余万元。

三、加强扶持引导,房地产业大提速。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出台了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规划控制、用地保障、鼓励商品住房消费、支持房地产企业投资开发等八大方面明确了具体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导,2010年全县完成房地产投资3.69亿元,完成商品房开发37.01万平米,同比增长23%。全市第一高楼汇邦新天地全新落成并进入热销,金河铭庄、碧水嘉苑、教师安居工程等大型楼盘先后竣工,成为了便江河畔亮丽风景。郴电国际永兴分公司、水利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县住建局等单位纷纷响应团购商品房优惠政策,引进开发商投资建设了电力嘉苑、水电雅苑、建设路小区等一批高档住宅小区。预计2011年全县商品房开发面积将在30万平方米以上。二是强化组织保障。组织全县11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和14家物管、装饰装修企业成立了房地产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我县房地产开发商的“四宜”开发理念不断提升,自觉走向小区 开发、规模开发道路的意识不断增强。小区规划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绿化和亮化建设得到加强,小区功能更加完善,充分满足了小区居民生活、健身、购物、娱乐等各方面的需要。三是强化市场引领。搭建交易平台,强化市场引领,成功举办了两届房地产交易展示会,房交会期间,共销售住宅682套,面积9.01万平方米,非住宅229宗,面积2.4万平方米,成交总额达2.67亿元,进一步繁荣了我县的商品房市场,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强化税费引导。积极推行以“整合征管资源、部门并联审批、统一税费标准、公开办事程序、源头控管税费、集中办理证件”为主要内容的房地产税费一体化征管工作。通过规范部门收费行为,降低收费标准,不仅为房地产开发商和广大群众办理有关手续提供了方便,促进了全县房地产税收的大幅度增长,也极大地降低了房地产市场的交易成本。一体化征管模式推行以来,共入库税费4.96亿元,其中:税收1.83亿元,非税收入3.13亿元。2010年,全县共实现房地产税费3.47亿元,其中税收1.5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全县房地产税收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15%,成为我县又一新的重要支柱财源。

四、完善城市功能,基础设施大改善。切实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一是全面拉开了城市建设骨架。全力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启动实施了环城西路拓宽、龙山路、熊家垅路、西水路等城市路网建设,构筑了“三纵十横”城市道路体系,城区交通更加快捷 方便。二是全面完善了城市配套设施。先后启动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大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效解决了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的难题;正在建设的县城引水工程和管道燃气工程将彻底改变城区居民用水难和用气难的现状。率先在全市县级城市开展的数字电视工程有效丰富了城区居民的业余生活;荣裕国际大酒店、银城假日大酒店等一批四星级酒店的相继竣工,进一步提升了我县的对外形象和接待水平。三是全面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全市设施最完备、功能最完善的县级影视中心——银都影视城的完工丰富了城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银都商贸城、华鑫购物广场等大型商城的相继建设和完工,有效满足了城区居民日常购物的需要;翠竹广场、滨河路提质改造工程、人民公园和烈士陵园改扩建项目等城市休闲项目的相继竣工,为城区居民日常休闲娱乐提供了绝佳的场所。

第二篇:异地经济开启绥化跨越发展新篇章

市委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朱清文书记报告解读之

异地经济

开启绥化跨越发展新篇章

提示: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放大共享优势,整合资源配置,集中优势力量在优势地区实现优势发展,“异地经济”在我市的成功实践,为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协调发展,铺就了一条紧贴实际、可行管用、多方共赢的发展新路,开启了绥化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配音:市委书记朱清文在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指出:

现场同期:中共绥化市委书记 朱清文

异地经济是解决区域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放大共享优势、缩小发展差距,特别是弥补劣势地区劣势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实践证明可行管用,更是符合绥化市县间条件优劣差距大、发展水平差距大、贫困县弱县比较多的实际,实现快速协调发展的科学捷径。

配音:“异地经济”是指在推进工业化和招商引资过程中,两个互相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1

 配音:太平庄镇是位于安达市东北部65公里处的远郊小镇,因其地缘和区位的限制,太平庄镇没有筑巢引凤的客观条件。数字验证发展,2010年太平庄镇的财政收入突破了5000万元,一跃成为项目建设突飞猛进、经济发展捷报频传的远郊强镇,大踏步迈进全市20强乡镇、全省50强乡镇行列。一个没有地缘和区位优势的远郊小镇,如何实现了经济指标的跨越发展?“太平庄”现象,引起了市委书记朱清文的深思。

配音:全口径财政收入由278万元增加到5011万元,2005年到2010年,太平庄镇经济跨越发展的“底气”来自安达市委、市政府几年来的政策支持:该镇把招商引资来的项目摆放到安达市的工业园区,税收和园区按比例分成,实现了双赢,成为撬动区域共同发展的有力杠杆。

 配音:绥化市辖内各县(市)区资源禀赋不一,生产力处于多层次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如何能让全市各地经济建设在已有的基础上实现协调发展、跨越发展?太平庄镇的成功实践,激活了决策层发展绥化经济的思路。今年年初,市委书记朱清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太平庄镇的做法加以提升,提出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集中优势力量在优势地区实现优势发展的“异地经济”战略构想。

配音:在这一思路的统领下,我市在11个重点打造的工业园区中,选择市本级绥化经济开发区、哈大齐工业走廊肇东经济开发区、安达开发区和兰西县的兰榆工业项目区四个起步比较早、区位条件好,发展优势明显、发展水平较高的工业园区确定为产业项目集中区,作为优先承载项目引进和建设的平台和载体,大力发展异地经济。

 配音: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今年5月24日,由北林区引进,成功落户肇东市五站镇高端产业园区的哈尔滨万里线缆制造有限公司投资2.9亿元线缆项目,成为我市将“异地经济”模式由理念付诸行动,转变为现实的第一个异地项目。

同期:北林区招商局

异地经济发展思路的提出,创新了思路,改进了方式,整合了招商资源,优化了投资环境,为我们招商引资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由我们北林区引进,成功落户肇东的哈尔滨万里线缆项目,就是发展异地经济的有力证明。突破传统发展方式的异地经济模式,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县域经济的借力互补发展。

配音:不求所在,但求所有,更求所值。“异地经济”这一崭新模式,将优势地区和劣势地区推到了招商引资同一起跑线上,四个产业集中区的优势成为全市强力推进招商引

资的共同优势。望奎县引入的总投资1.5亿元的1万吨甲基丙烯酸和3万吨硫酸铵化肥加工项目落户安达高新化工材料产业项目集聚区,青冈县引入的总投资1.2亿元黑龙江新珠食品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降糖面粉项目落户肇东食品开发区,绥棱引入的投资1亿元的20万套肉种鸡养殖项目落户于兰榆工业项目集中区,海伦引入的厦门客商投资1.2亿元纸箱包装彩印项目落户安达综合开发区。“异地项目”全面落地开花,“异地经济”结出累累硕果。大项目频频落户产业集聚区,成功诠释了“异地经济”蕴含的真正意义。

同期:市发改委或市工信委

市委提出发展“异地经济”这一思路后,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县际的“异地经济”项目已达到9个,总投资16.1亿元,助推全市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30%以上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增加值增速大幅提升,超出全省平均增幅17.9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一。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 配音:“飞地经济”的成功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我市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因素,使强县、弱县优势共享,让弱县借势发力,让强县增强发展动力。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在重点产业集中区辟建异地经济专区,以承接全省乃至全国的符合产业要求、上下游配套的异地产业项目。“异地经济”

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的无限生机与活力,必将成为实现绥化大发展、大跨越的支撑点和新引擎。

同期:绥化市委党校

异地经济是市委、市政府着眼统筹区域发展优势,放大、集中和共享发展优势做出的重大创新举措,这对于促进市域均衡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园区集约发展以及优势地区优先发展、劣势地区借势发展,加速推进绥化的大发展大跨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异地经济可行管用,符合绥化实际,可以说绥化发展“异地经济”,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本台记者王喜顺孙雪峰

第三篇:以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以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对武威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认识

甘肃武威工业园区管委会 杨万学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园区经济是迅速发展壮大产业经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取得重要进展,园区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总体上看,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园区经济与许多省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国家调整加工贸易政策,给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园区经济带来新的重大机遇,我们一定要抢抓新机遇,理清新思路,采取新举措,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在新起点上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一、充分认识发展园区经济的重大意义

我区园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园区经济,对于增强我区经济增长后劲,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意义重大。

首先,加快发展园区经济是全方位承接产业转移的迫切需要。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平台。当前,国际产业正向中国转移,中国产业正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这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国家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后,东部加工贸易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转移。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加快园区建设,为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搭建更好的平台,创造更好的条件,以加快园区建设促进东部产业向我区转移,以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第二,加快发展园区经济是深入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必然要求。工业化城镇化是我区加快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发展园区经济符合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的方向和要求,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和内容。我们必须把园区作为工业化的主战场和城镇化的重要阵地来加快建设。

第三,加快发展园区经济是扩大招商引资、提高开放合作水平的现实要求。园区是内引外联、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前沿和窗口。只有加快园区发展,不断完善园区投资环境,才能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企业和产业。把我区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要体现到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落实到园区建设上。我们必须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园区经济来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通过扩大开放合作、招商引资来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第四,加快发展园区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发展园区经济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培育企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物耗水平,实现节能降耗减排,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第五,加快发展园区经济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迫切需要。要把我区当前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保持下去,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必须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开放型经济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区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我们一定要把发展园区经济与培育其他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好地结合起来,使经济增长后劲持续不断,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当前,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园区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中西部各省区市对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各显神通,新招频出;越南等周边国家也在千方百计争抢我国东部产业转移。快则主动,慢则被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园区经济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形成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园区经济的良性互动,推动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以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当前,园区经济发展面临着新形势,肩负着新使命,我们要做到成绩面前不停步,机遇面前善把握,困难面前不畏缩,明确新目标,打开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形成新合力,在新起点上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发展园区经济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就是:(1)发展要有新目标。园区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更加具体明确。三年内园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要翻番。(2)工作要有新措施、新办法、新机制。就是在园区建设资金筹措、土地供应、标准厂房建设、财政资金扶持、招商引资、服务体系、组织管理机制等方面,都要有新措施、新办法、新机制。

(一)以招商引资新方式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招商引资是园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招商引资做不好,园区经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从长远看,招商引资关键是要培育园区的竞争优势。要从园区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前“万商西进”的有利机遇,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泛珠”合作、“泛北”合作、西南协作、兰洽会把优秀人才派到招商引资最前沿,把优惠政策落实到第一线,采取组团招商、驻点招商、媒体招商、活动招商、代理招商、小分队招商、上门招商等多种形式,运用筑巢引凤法、以商招商法、名企吸引法、产业聚集法、工贸联动法、网上推介法等多种办法,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依托产业基础招商,依托园区优势招商,依托合作项目招商,依托区位优势招商,依托市场优势招商,使园区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为园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以搭建投融资新平台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要实现园区经济新发展,关键是要打破近年来过度依赖财政性资金、融资渠道狭窄的状况,树立经营园区的理念,用市场化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为园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保障。要通过组建投融资公司,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采取市场化的资本运营方式,运用盘活存量资本、优化增量资本、吸纳社会资本、募集市场资本、开展金融租赁等多种做法,拓宽园区建设投融资渠道。要继续加大各级政府对园区建设的财政投入支持力度。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努力实现担保资金筹集社会化、担保机构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为园区企业发展融入流动资金。要加强政府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合作,共创园区良好融资环境。

(三)以土地供应新方式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土地供应不足,供需矛盾大,是制约园区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国家每年分配给我区的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土地是稀缺的资源,要想方设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最大的产出。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拓展园区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切实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要通过创新土地供应方式来解决园区经济发展用地难问题。要单列园区用地指标,便捷企业用地。今后,国家每年下达我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的20%要专项用于重点园区;各市安排的工业用地指标中,80%以上安排给所在市(县、区)的园区。要着力解决土地报批时间较长、报批费用较高等问题,切实加快土地供应的速度。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要合理地确定园区二三产业的土地利用组合方式,保证园区在发展工业的同时,适度发展配套服务产业,让投资者和劳动者在园区安居乐业。要提高园区投资强度,实行园区投资强度最低标准制度。园区供地要向大项目倾斜。要加强闲置土地管理,盘活土地存量。要通过收购、清理、置换、寻找新的战略合作伙伴等办法盘活闲置土地,或按国家法律法规收取土地闲置费和收回土地,对闲置土地进行二次招商。要对这几年批出去的土地进行一次调查清理,坚决按照国家的规定,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一律依法收回,对没有开发能力的企业用地要坚决进行调整。要鼓励建设和使用标准厂房,集约使用土地。

(四)以标准厂房建设运营新机制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凡是由政府大包大揽、垄断建设和经营标准厂房的,其活力都不强、发展都不好;凡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建设、经营标准厂房的,其发展就比较顺利。今后园区的标准厂房建设,必须彻底改变政府和部门大包大揽、垄断经营的方式,而要采取政府规划引导、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社会参与的方式来建设。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集体资产或土地使用权以入股方式参与标准厂房建设。

(五)以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新方式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园区建设长期靠财政直接投入是难以为继的。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把财政安排的资金直接投入建设的简单做法。省本级安排的园区建设专项扶持资金,大部分要以资本金注入的方式投入到各园区投资公司,没有投融资平台的园区一律不给予扶持。各市、县财政也要拿出配套财政资金注入园区投资公司。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搭建好园区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提高园区投资公司的投融资能力,真正发挥财政扶持资金倍增效应的作用。各级财政及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财政资本金注入和管理办法,切实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保证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放大效应和乘数效应,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园区的滚动发展。

(六)以建设服务新体系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要牢固树立速度就是竞争力、效率就是效益的理念,结合正在开展的作风年建设活动,大力推进园区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机制创新。要研究建立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高效服务机制,完善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简化办事环节,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建设法治、诚信、服务型政府,提高工业园区的运作效率,切实解决园区建设及企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创造园区投资发展的新优势。要广泛开展尊重企业、尊重纳税人活动,使入园企业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发展。要切实解决企业职工落户及子女入学等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要协调当地和周边政府整顿市场秩序、进行综合治理,为工业园区营造和维护良好的内外环境,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办得好、能发展。

(七)以组织管理新机制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齐心协力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的组织管理体制。各市(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园区工作,亲自抓好领导、管理和服务。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支持园区经济发展的职责,形成合力加快园区建设和发展。要大力加强园区工作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特别能开拓、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奉献的干部队伍。要着力提高园区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倡导和培育奋发有为、蓬勃向上的朝气,敢想敢试、开拓进取的锐气,敢于负责、敢抓敢管的勇气,用精神的、物质的、经济的、行政的措施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为他们干事创业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氛围,真正做到支持改革者、起用开拓者、鞭策落后者、淘汰无为者,保证园区建设与发展任务的顺利完成。

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园区经济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让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思路新举措奋力开创承接产业转移和园区发展工作新局面,推动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第四篇:中央一号文件开启民和县农机化发展新篇章

乘中央一号文件东风 开启县域农机化发展新篇章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文件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全面部署,文件强调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农业机械化高度重视,不仅内容中多处出现与农业机械化相关的内容,而且还单独用一自然段对农业机械化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将农业机械化提升到新的高度,分量加大,这充分说明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农业劳动力结构性补缺矛盾,有力促进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单产水平提高和抗灾夺丰收,为增强夺取粮食“八连增”和增强我国粮食基础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科技有着主要的支撑作用,直接加大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规模化、标准化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推进了农业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充分说明了农业机械化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过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未来更肩负着主要的使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到了黄金发展时期。

面对我县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机化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我们要以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机化提出的新要求为准绳,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对全县今后农机化的科学发展呈现跨越式腾飞提出一些看法,仅供工作中参考。

一、认清农机化发展现状。截止201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39.4万千瓦各类拖拉机20377台(其中:大中型441台,小型19936台),农用运输机械6311辆,联合收割机4台,各种配套农机具24351台,机具配套比为1:1.19。脱粒机械3905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974台,畜牧机械2905台,农机修理网点214个,农机加油、零配件销售点116个。全县农业机械化作业综合水平达36.7%。机耕面积36.55万亩(其中:深松1.54万亩);机播面积24.05万亩;机械起垄覆膜14.8万亩,机收7.18万亩;机脱5.89万吨,农机运输作业量达到5663万吨公里,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含量进一步提升。全县27873户农机经营户作业总收入9661.65万元,纯收入6062.23万元,户均收入2174.95元。

二、抓住农机化发展有利时机。一是中央一号文件的印发明确了方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机化提高到新的高度,分量加大,提出了加大农机投入、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加大农机准备、发挥农机机械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着力解决重点产业机械化难题,推广精良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加大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科技培训,购置机具补贴扶持力度,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等一系列措施,这为我们搞好工作指明了方向。二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发展农机提供了经济保障。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广大农民群众有了减轻劳动强度的欲望,对农机具的购买积极性高涨。三是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为农机发展提供了空间。越来越多的农户从土地经营中走出来,开拓第三产业或外出打工,土地流转面积不断增加,规模越来越大,这样就为农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四是农业重点产业的初步形成使农机发展的目标明确了。全县农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重点产业已逐步形成,玉米、马铃薯、杂交油菜、设施农业面积大幅度增加,重点产业发展中农民已收益,广大农民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是我们今后农机化发展的重点,但也是难点。

正视农机化发展的问题困难。虽然我县农机化事业随着全县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工作中也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一是农机配套不协调。全县现有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中,中型机具少,大型及中型以上机具只占总保有量的2%,现有的一些小型机具只能进行一家一户简单的农田作业,而开展服务能力差,更谈不上什么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生产,很不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农业重点产业机械化程度低。现有农业机械中,74%主要用于小麦生产过程机械化,而用于其它产业的机具只占26%。三是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缓慢。全县仅有7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也很少,且配套机具少,服务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农机户属于自给自足式生产。四是农机投入仍不足。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机的投入,但仍满足不了广大农民购置农机具的需求,在资金投入上要执行国家、省、县上共同投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五是农机技术人员匮乏。全县现有农机技术人员少,且知识老化,乡镇一般基本上无专业技术人员,广大农机户技术培训工作跟不上,农村缺乏技能型的人才。

明确农机化发展思路目标。今后我县农机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服务农业重点产业为前提,以农机农艺结合推进机械化为目标,以农机项目建设为支撑,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培育农机技术能人为举措,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为全县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贡献。“十二五”全县农机化发展的目标是:农机总动力达到50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46%,重点产业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机耕、机播、机收、机械覆膜面积分别达到45万亩、26万亩、12万亩、25万亩。农机化服务组织建设、农机科技培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农业重点产业机械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

四、强化农机化发展新措施

(一)加大农机化投入。发展壮大农业重点产业,农机化的发展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利用农机项目加大投入,在农机项目争取申报上,主要是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中农机项目,马铃薯机械化作业项目,玉米产业发展机械化作业项目,全膜覆盖技术中农机具配套项目,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玉米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项目,农田机耕道建设项目,农机科技培训项目,农机安全示范县建设项目,农机推广、安全监理体系建设项目等。二是利用重点产业项目加大农机投入,在全县农业重点技术项目中,加大对农机具购置资金的投入力度,一般应占整个项目资金的20—30%。三是县上在发展农业资金中,给农机上安排一部分,对重点农机技术、重点农机具的推广上进行倾斜。四是利用农民手中的资金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国家惠农政策,引导农民手中的资金投入到农机具的购置中。

(二)重视农机农艺的结合。农机是为农艺服务的,农机作业必须满足农艺要求,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特别是在全县推广的全膜双垄覆盖技术、马铃薯标准化生产、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基地建设等重点产业中更加引起高度重视,必须从思想认识、组织措施、技术模式、应用规模、人才知识结构等方面做到农机与农艺的密切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推进全县重点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思路,初步形成以农机协会、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以农机大户为骨干,以全县农机户为主体的农机服务组织新体系。计划每年发展3—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到2015年全县发展到20—30个,农机大户发展到500个,引导农机服务组织走向组织发展快、机具配套全、服务功能强、组织化程度高、社会服务效益好、农民满意度高的农机服务组织新机制。

(四)抓好农机示范区建设。为了进一步加大农业重点产业的发展,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在全县建立一批农业重点产业万亩机械化作业示范区、千亩示范片和百亩示范点。一是建立马场垣、总堡垣、巴州设施农业万亩机械化作业示范区。主要配套机械有微耕机及配套机具、卷帘机、保温被、滴微灌设备等,使设施农业实现机械作业、节本降耗、减轻劳动强度的目的。二是建设马营、古鄯、李二堡、新民、巴州等浅山地区全膜覆盖万亩机械化作业示范区,主要配备中型拖拉机、旋耕机、起垄铺膜机、点播机及玉米联合收割机。三是建设三川地区万亩综合机械化作业示范区,将三川地区建设成全县综合农业机械化作业示范区。四是建立北山、新民、核桃庄、巴州等地区千亩马铃薯作业-示范片,主要配备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推进马铃薯标准化生产。五是在今后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中每年要建立百亩的试验示范点,对试验示范取得成功的技术,在全县范围内逐步推广扩大。

五、强化农机安全监管。要通过责任落实、安全教育、严格执法、安全示范乡村建设等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农机安全监管力度,防止农机重大事故发生。从而保障农业机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的为农业生产服务,确保全县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

六、做好农机科技培训。充分发挥农广校的职能,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利用国家对农民“绿色证书”、“阳光工程”、“新型技能农民培训”等项目,加大农业重点产业实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加大农机使用操作、维修人员的培训,真正培训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技能型新型农民人才。

七、发挥农机技术人员作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现有农机技术人员的作用,以新民和精神不断激励自己,为发展全县农业生产,推进农业机械化多想办法,多出点子。

中央一号文件的学习和贯彻执行,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文件中提出的新思路、新政策、新要求、新举措,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认真学习领会,不断在工作中加入应用,不断在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才能推动全县农机化工作的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五篇:农业发展70年:从吃饱饭到现代农业,乡村振兴开启新篇章

农业发展70年:从吃饱饭到现代农业乡村振兴开启新篇章

这70年,中国农业政策在内涵上实现了从“取”到“予”的逆转

地处浙东沿海三门湾畔的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靠着优越的自然条件,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开始养殖青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滩涂养捕逐渐兴起,然而产量和防逃效果不佳。到80年代初期,围塘养殖迅速发展。

1997年8月18日,三门县遭遇了一场百年罕见的超强台风。在涛头村,土地被海水浸泡一个多月,土地盐碱化难以种植。是发展养殖,还是搞种植,在面临抉择的时候,全村373户有325户在“水产养殖”一栏里按下了鲜红的手指印。

这掀开了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的序幕。如今,率先改革的涛头村,已经形成完整的养殖产业链,一跃成为全县“首富村”。三门县也成为“中国青蟹之乡”、“中国小海鲜之乡”,成为浙江省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海水养殖第一大县。

一叶知秋。中国农业在70年来的发展历程中,“红指印”有着颇为鲜明的象征性意义,这背后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呈现出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发展。

五大历史性成就

中央一直非常重视“三农”工作。1982~1986年和2004~2019年,中央先后连续5年、16年出台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尤其是在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中央作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并进一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且“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肖小虹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农业政策的演变轨迹——基于1949-2019年中国农业政策的量化分析》中的研究成果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业政策经历了从索取农业到反哺农业的演变。

该研究论文以国家层面颁布的2259项农业政策为样本,从政策总量与结构、府际关系、政策内容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这70年,中国农业政策在内涵上实现了从“取”到“予”的逆转;

在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方面,农业政策的制发目的由“增产、稳收”转向“保质、增收”;

农业政策手段随着农业政策目标的调整由转移农业剩余向优先发展农业转变;

农业政策演变体现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从制度化构建到不断缩小城乡差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等。

9月27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称,这70年来,中国农业取得了五大历史性成就。

一是成功解决了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4亿斤,70年里先后迈过11个千亿斤台阶,现在已连续4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还有“油瓶子”“菜篮子”“果盘子”也是供应充足。中国用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这是世界农业史上的奇迹。

二是基本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贫困人口有7.7亿,2018年底减少到1660万,2020年即将全部脱贫。

三是农业现代化有了质的飞跃。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可以说和过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人拉牛耕已经成为历史,我国农业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装备驱动的新阶段。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发展,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现在打农药也从过去的肩扛手提变成了无人机作业。手机已经成为农民的新农具。

四是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的“三农”政策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告别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土地承包期将再延长30年,推行“三权分置”改革,搭建起农业支持保护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制度框架,这些重要的制度性成果将长期起作用,也将长期坚持。

五是开启了乡村振兴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们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后的又一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粮食安全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无法回避。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也是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创纪录的“十五连丰”,近4年都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达到470多公斤,超过fao确定的粮食安全平均线水平。韩长赋称,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如果未来两个星期内,不发生大的台风或者霜冻的自然灾害,今年又迎来一个丰收年,有望第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伴随着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也随之完善。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和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以建立。由于该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也就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了粮食增产。

20世纪90年代,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巩固和完善为中国农业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1993年,中央决定将土地承包期从一轮承包的15年延长至二轮承包的30年。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此外,为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适应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和农业规模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央确定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基本方向。业界将之视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理论和政策重大创新与突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唐忠对第一财经记者称,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所释放的显著制度绩效。并且,在乡村振兴的宏大背景下,土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能轻易动摇,要保持长久不变。

在前述发布会上,韩长赋称,土地是农业之本,也是农民的命根子。近年来,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并且不断巩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中国农村的改革是从土地制度改革开始的,下个阶段深化农村改革还要坚持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从这方面来讲,重点是“三块地”。

比如承包地,这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实行“三权分置”和搞好30年的延包,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从第一轮土地承包算起,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将稳定75年,让各方面都有稳定的预期。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农村承包地的确权登记,这为下一步的30年延包打下了基础。从明年开始,我们将选择一部分县市进行延包试点,总结经验,在试点基础上形成全国的配套政策和延包的办法,确保这项大政策能够很好地衔接、平稳地过渡。”

第二块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本次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并且经过三分之二以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入市,这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创新。据测算,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有4200多万亩,可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是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所以一定要管好用好。

第三块地,就是农村宅基地。这是农民的重要财产。这一轮机构改革明确,农业农村部负责农村宅基地改革工作。这方面,2015年全国已经有33个县开展了改革试点。宅基地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到农村的稳定。所以,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稳慎推进的原则,再选择一批县和市,深化改革试点。重点是以宅基地的“三权分置”为抓手,探索落实宅基地的集体所有权,保证宅基地农户的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权,既保障农民权益,又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下载新思路、新举措 开启银都城市建设发展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思路、新举措 开启银都城市建设发展新篇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