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演讲在清华(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23:4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世界名人演讲在清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世界名人演讲在清华》。

第一篇:世界名人演讲在清华

世界名人演讲在清华

目录

1、美国总统布什赴清华大学演讲全程实录(布什).................................2

2、微软CEO鲍尔默访华演讲(史蒂夫.鲍尔默)...................................7

3、好莱坞电影时代的终结(罗波特.爱伦)......................................11

4、韩国副总理访问清华大学演讲(田允).....................................17

5、戴尔总裁在清华大学演讲及回答学生提问(迈克尔?戴尔)........................18

6、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国际IT&管理人才(卡尔.西蒙).............................24

7、自由软件运动和GNU(理察法.斯德尔曼)....................................26

8、中国如何提高在国际上的声音(罗伯特).....................................30

9、企业家诞生的环境(爱德华.罗伯特)........................................33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青年事业成功(池宇峰)..............................................37 美与物理学(杨振宁)...............................................38 日本媒体和中日关系(卓南生)........................................42 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温铁军)........................................45 致北京的年轻人(大江健三郎)........................................55 从中美文化差异看中美撞击事件(赵启光)................................59 中国传媒如何面对西方的竞争(张镇中).................................62 全球化压力下的欧洲民族国家(哈贝马斯)................................69 “9.11”后世界新闻传媒的走向(DANGILLMOR).............................74 恐怖、爱国考验美国新闻自由(PHILIPCUNNINGHAM).........................78 目击阿富汗危机(岛津洋一)..........................................82 政治游说、国际公关与中国形象(赵浩生)................................94 美国媒体守门人眼中的中国(JOHNPOMFRET(潘文)).......................101

1、美国总统布什赴清华大学演讲全程实录(布什)

我同美国人在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同时,也担心中国人不一定总是能够很清楚地看到我的国家的真实面貌,这里面有多种原因,其中有一些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乔治?沃克?布什(georgewalkerbush)习称小布什,1946年7月6日出生,在得克萨斯州的米德兰和休斯敦长大,其父为美国第51届总统乔治?布什。小布什毕业于耶鲁大学并获学士学位,1978年获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在得克萨斯州国民警卫队空军任飞行员。

1975年,小布什在米德兰创建了一家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公司,并在该公司工作至1996年。1989年他与人合伙购买了得克萨斯流浪者棒球队,他任球队总经理至1994年11月8日。

1994年11月8日小布什当选为得克萨斯州州长,1998年11月再次当选得州州长。小布什作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在2000年11月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战胜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戈尔,当选美国第54届(43任)总统,并于2001年1月20日宣誓就职,正式入主白宫。

北京时间2002年2月22日9时20分,离布什的演讲时间还有40分钟,在清华大学的主楼一层前厅外已聚集了数百名学生,他们正在等待通过安检,进入前厅的演讲会场。

演讲将于10时15分开始。

演讲将由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来主持。

美国总统布什已经抵达清华大学。

布什的演讲将在清华大学的主楼进行,350名学生参加。演讲后半部分将由清华大学的学生向布什总统提问。

布什总统在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和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的陪同下进入会场,王大中校长将主持整个的演讲。

布什总统在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发表致词以后,发表简短的演讲,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陪同参加。

王大中:尊敬的布什总统、夫人,尊敬的胡锦涛副主席,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布什总统和夫人一行访问清华园。请允许我代表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向布什总统和夫人一行光临清华大学进行访问,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在主席台上就坐的还有我们的校友胡锦涛副主席,让我们对胡锦涛副主席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在布什总统讲演以前,我们首先请胡锦涛副主席致辞!

胡锦涛:尊敬的布什总统和夫人,王大中校长,各位校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今天,我很高兴回到母校,和清华大学的师生们一起欢迎来自大洋彼岸的贵宾――布什总统和夫人。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享誉中外的高等学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乃清华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的进步奋斗不止。总统先生,您的这次来访,恰逢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三十周年。三十年在人类的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它给中美关系带来的巨大变化将永远载入史册。

两国元首的成功会晤,相信对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中美两国都是伟大的国家,中美两国人民都是伟大的人民。国际形势的发展一再表明,中美两国维护亚太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增长和繁荣,打击恐怖主义和其他跨国犯罪,以及解决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上,都负有重要的责任,也都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心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相信,只要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中美关系就一定能够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再次欢迎总统先生和夫人的到来,谢谢各位。

王大中:谢谢胡锦涛副主席的致辞。现在我们欢迎布什总统发表演讲。

布什:胡副主席,非常感谢您的欢迎致辞,非常感谢您在这里接待我和我的夫人劳拉。我也看到我的助理赖斯女士,她曾经是斯德莫大学的校长,因此她回到校园是最适合不过的了。非常感谢各位对我的热情的接待,很荣幸能够来到中国,甚至是世界最伟大的一座学府之一,这所大学恰好是在美国的支持下成立的,成立的目标是为了推动我们两国间的关系。我也知道清华这所大学对于副主席先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不仅在这里获得了学位,而且是在这里与他优雅的夫人相识的。我想同时,也感谢在座的各位学生给我这个机会跟大家见面,谈一谈我自己的国家,并且回答大家的一些问题。

清华大学的治学标准和名声闻名于世,我也知道能考入这所大学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成就,祝贺你们。

我和我的太太有两个女儿,像你们一样正在上大学,有一个女儿上的是德州大学,一个女儿上的是耶鲁大学,他们是双胞胎。我们对我们的两个女儿备感骄傲,我想你们的父母对你们的成就也是同样的引以为荣的。我这次访华恰逢一个重要的周年纪念日,副主席刚才也谈到了,三十年前这一周,一个美国的总统来到了中国,他的访华之旅目的是为了结束长达数十年的隔阂,和长达数百年的相互猜疑,本着相互利益,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站在一起。那天他们离开机场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对尼克松总统说了这样一番话,他说,你与我的握手越过了世界上最为辽阔的海洋,这个海洋就是互不交往的25年。自从那时以来,美国和中国已经握过多次的友谊之手和商业之手。

随着我们两国间接触的日益频繁,我们两国的国民也逐渐地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曾经一度,美国人只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一个伟大的国家,有伟大的文明。今天,我们仍然看到中国奉行着重视家庭、学业和荣誉的优良的传统,同时,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富活力和最富创造力的社会之一,这一点最佳的验证便是在座诸位所具备的知识和潜力。中国正走在一个发展的道路上,而美国欢迎一个强大、和平与繁荣的中国的出现。我同美国人在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同时,也担心中国人不一定总是能够很清楚地看到我的国家的真实面貌,这里面有多种原因,其中有一些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的电影,还有电视节目,往往并没有全面反映出美国。我们成功的企业显示了美国商业的力量。但是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社区精神,还有我们相互对彼此的贡献往往并不像我们金钱方面的成功那样的显而易见。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许多的公民主动捐出自己的金钱。自己的时间来帮助有需求的人士。美国的同情心,同时也远远超越了我们自己的国界,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我们居于世界首位,援助世界各地的人们。至于联邦调查局和执法界的工作人员,他们自己就是劳动人民的一员,他们献身于打击犯罪、打击腐败。

我们有一部宪法,已经有二百年的历史,它限制并且平衡三个部门之间的权利,这三个部门就是司法、立法和行政机构。我是行政机构的一员,指导我们的很多的价值观是在家庭中陶冶形成的,就像在中国一样,美国的妈妈们、爸爸们疼爱他们的孩子,为他们辛勤地劳动,作出牺牲,因为我们相信,下一代的生活总会更好,在我们的家庭中,我们可以找到关爱,可以学习如何负起责任,如何陶冶人格。很多美国人都抽出时间为其他人服务,成年中的一半人每周都拿出时间,使得他们的社区办得更好,他们辅导儿童,探访病人,照顾老人,并且帮助做许许多多数不胜数的事情。这就是我的国家的一大优点。我们主动承担起责任,帮助他们,他们的原动力就是善良的心,还有他们的信仰。

如果你去美国旅行的话,你会见到来自不同种族背景,有着不同信仰的人。我们是一个多元化、多姿多彩的国家,在那里有230万华人,他们在那里繁衍生息。在我们大公司的办公室里有华人工作,在美国政府中有华人工作,在奥林匹克比赛中代表美国参加滑冰比赛的也有华人。

诸位,重视个人和家庭责任的古老道德传统将使诸位受益匪浅。在中国如今经济成功的背后,有着有活力的人才。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人无论是男是女,将在这个政府中发挥积极和全面的作 用。清华大学它不仅在培养专家,它也是在培育公民。公民在他们国家的事务中不是袖手旁观者,他们是建设未来的参与者。

所有的这些变化,将导致中国更加强大,更加有自信,这个中国将使世界瞩目,也使世界更加丰富。这个中国就是诸位这一代人所帮助创立的中国,现在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时刻。此时此刻,就连最宏伟的梦想也似乎唾手可得。

我的国度,对中国提出尊敬和友谊,再过六年,来自美国和世界的运动员将到贵国来参加奥林匹克比赛,我坚信,他们能够见到的中国将是正在变成一个大国的中国,一个走在世界前沿的国家,一个与世无争,与世界和平相处的中国。谢谢诸位让我到此来演讲。

(清华学生用英文提问):昨天您和江主席进行了谈话,并且开了联合发布会,您在这个会上没有清楚地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是否会包含台湾在内?另外,我还想问,谈到台湾问题的时候,您说和平解决,您对和平统一是怎样的看法?

布什:非常好的问题,首先,我很赞赏你的英文,非常好!讲到台湾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国的政府在讲到如何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候,总是说到和平、对话,我们强调和平这个字,我们指的是双方都要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任何一方都不可以进行任何挑衅的行为。

我跟中国的领导人有过多次的谈话,每一次我们都强调我是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而且这是长期一贯的政策,到目前为止没有改变。

至于有关导弹防御系统,我已经说得非常清楚,这是一个防御性的系统,是要帮助我们的盟友和其他一些国家来保护他们免受无赖国家的攻击,这些国家是希望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我想制定这一点,对和平是非常重要的,我昨天也非常清楚地说明这是事实。我们目前正在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过程中,目前还不知道可行不可行,但是我觉得对全世界的和平会带来贡献。

还有一点,我觉得对中国人来说,对美国人来说这一点必须要知道,美国政府希望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发生在全世界的许多问题,那因为美国现在处理的问题非常多,好像中东的问题,你们从新闻上看到以后知道了,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时代,我们正在努力地致力于和平,我们希望克什米尔的问题也能够和平解决,这对中国也非常重要的。我来中国以前,我到了韩国,我也明确表示,我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朝鲜半岛的问题。

清华大学传播系学生:很遗憾,您刚才还是没有明确的回答,您总是说和平解决,而没有说和平统一。三天前您在日本访问时,在议会发表演讲说,美国将牢记对台湾的承诺,我想问总统先生这样一个问题,美国是否还牢记他对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承诺呢?那就是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三不”政策。

布什:感谢您,我想台湾问题是全世界都关心的问题。我想,就台湾的问题,我已经再明确不过了,就是我急切地看到,希望台湾的问题能够得到和解,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到需要和平对话的原因,我也希望这件事情能够在我有生之年,或者你有生之年能够成就,这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学生:总统先生,欢迎您这次来访,感谢您刚才精彩的演讲。我们可以预见到,中美两国的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那么,刚才在您精彩的演讲当中,我也看得出来,您对我们清华大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那么现在我的问题就是,如果将来您的两个宝贝女儿有机会继续深造的话,您愿意让您的女儿来我们清华大学吗?

布什:但是她们已经不再听话了。我想,你知道我的意思吧,首先我希望她们能够来清华,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国家。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是1975年,跟现在相比,我实在很难用言语来形容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当了总统以后第一次来中国是到的上海。她们跟美国的很多学生一样,都希望到中国来看一看。所以我觉得我们两国之间,进行学术,或是学生交流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我也觉得美国应该欢迎中国的学生到美国去学习。因为我觉得这样子对中国的留学生来说是有好处的,对美国的学生本身也是非常有好处的。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必须了解,我们两国的人民必须了解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是有七情六欲的,都是有我们的烦 恼的,都是有我们的快乐的。连年纪比较大的公民,像我们的副总统也是一样的。因为我们如果一起交流,我们一起有时间在一起的话,我们能够双方更加了解,这是对我们有利的。因为,在我们双边的关系中,我们的的确确有一些问题是不能够百分之百地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是,当你能够跟一个人相互更多的理解,更多的了解的话,您可能就这些分歧进行更好地讨论,毕竟我们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

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有一点,我们认识我们毕竟是血肉之躯,我们毕竟是人,所以有一些事情,比如我提到了家人,我认为家庭在社会中是不可分割,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在历史上,文化上,有敬老爱幼、尊重家人的传统,我希望美国也有这样的传统,这个概念不只是给某一个国家的,这是全球性的概念。当两国的学生聚在一起,一起学习的时候,我们能够更加理解对方的价值观,我想这样就能更加贡献于世界的和平。

清华大学传播系学生:去年圣诞节前,您的弟弟曾经访问过我们清华大学,他来的时候讲,在美国有很多人,特别是政界对中国有很多的误解,刚才副主席和您提到,两国都想促进两国之间的关系健康发展和人员之间的交流,我的问题是作为美国总统,您打算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促进我们人员之间在各个层面的交流?

布什:首先,我想来到中国访问,来到清华大学就是回答你的问题。因为美国人现在非常注意我访华的整个行程。那我想大家应该有兴趣知道,我上回先到上海,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冬天来到了北京,在很短的时间内两次访华,这一点可以向您说明,我如何看重我们双边的关系。很重要的就是让美国政界的领导人能够访问中国,很多已经来过了,还有许多人还要来。能够来看一看,我们回去向他们形容中国的时候,会比较准确,我回到美国以后,我会告诉他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非常悠久、优秀的历史,但是不止如此,还有非常美好的未来。

很多美国人对中国非常感兴趣,不只是来看非常漂亮的中国,而且对中国人,对中国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想我们两个国家都必须继续鼓励双边的人民相互访问。

我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全世界对中国印象的一个机会就是当你们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时候,这将是一个太好的机会了。所以,到时候全世界的人都要来到中国,不只是看运动会,还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不只来的人可以看到,全世界的人通过电视转播都可以看到,所以,奥委会让北京得到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是有道理的。

提问:您1975年来过中国,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您刚才也提到中国发生了很多变化,您有没有发现除了经济以外的中国社会的一些进步?

布什:我想,我来中国发现最凸现的一个现象,当然是稍微跟经济有关的,但是总的来说就是整个人民的态度的改变。因为在1975年的时候,我来的时候,每个人的服装都是一样的。现在你们高兴穿什么就穿什么。你看你们第一排的,全都是不一样的服装,因为你觉得这是我喜欢的,我要这么穿。当你要套上漂亮的羊毛上衣的时候,你说这是我做的决定。当你主动地作出这样的决定的时候,别的人看了,他们也要作出自己的决定。因此,一个产品的需求就影响了整个的生产,而不是由生产来影响产品的需求。如果你能够认识到在市场上的每一个人的这种需要,这就是自由社会的一个现象之一。这就是我们解释自由的其中一个意义。

所以,我来到这里,我看见的不只是高楼大厦,我觉得最明显的就是每个人现在可以自由地作出他自己的选择了。有了做个人选择的自由,你就可以有其他的自由,你可以自由地做其他的事情。所以,您就知道为什么1975年跟现在相比,我这么惊叹中国这么大的变化,但是我觉得还要加上一句,就是这个变化是朝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我只能再回答一个问题,然后我跟你们的主席吃饭去了。

提问:谢谢您给我提最后这个问题的机会。我以前有幸读过您的一本自传,您提到美国社会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校园犯罪,青年暴力,贫困儿童问题。据我所知,我们清华一位校友去年在美国就学期间被枪杀了,这种问题现在还在越演越烈。作为美国的总统,您对解决目前美国的人权状况有何打算呢?

布什:首先要告诉你们的是,现在暴力犯罪率在美国已经开始下降了,但是只要有一起犯罪案就算太多了。只要一个人对他的邻居会施行暴力,那就是不能接受的。在美国的确有很多人还处在贫困当中,美国政府花了很大笔金钱来帮助处于贫困中的人,希望他们以后能够自力更生。当我们竞选的时候,我们最大的一个讨论,或是一个辩论的题目就是如何帮助别人自力更生。当然,对美国总统来说,在选举的时候,外交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是,美国的选民他们更注意的是国内政治局势,他们比较关注国内的问题。所以,当经济出现疲软的时候,就像美国目前的情形,他们就想要知道现在应该怎么样拯救经济。如果经济情况好的话,他们根本不谈经济。我们常常在竞选的时候谈到两个主要的关键问题,第一个就是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问题,就是如何来帮助美国的这些需要社会福利的人,帮助他们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能让他们过度的,或是长期地依赖政府。另外一个常常讨论的问题就是教育。这个问题在竞选的时候可能不是那么重要,但是你当选了以后就非常重要了。当我还是当德克萨斯州州长的时候,我常常说一句话,如果你能够给一个儿童非常好的教育,你就能够避免他以后出去犯罪。

当了总统以后,我跟两党的议员们都希望制定一个计划,就是帮助学龄前的儿童能够有一个非常好的开始,还没有到学校,就可以开始学习了。现在美国一个比较令人悲伤的一个事实,就是现在在美国有一些四年级的小学生,没有办法达到他们那个年级的阅读能力。

如果你想想四年级还不能阅读的话,那他到了初二的时候就更不能阅读了,他毕业了以后,根本无法继续上大学。所以如果这种情形继续下去的话,对美国来说是一条死路。所以,在去年的时候,我就向国会呈上了一个议案,我们在国会中经过了很多的讨论,今年,我也希望州一级和地方一级的立法机关,就这个问题,继续推动这些倡议。我想我们的重点是放在教导他们阅读方面。今年我的夫人和我也要继续推动一个计划,就是学龄前的儿童能够得到教育。我慢慢地会回答你的问题。教育就是反犯罪的一个最好的途径,执法是很重要的。让人们因自己的行为而受到惩罚,或者负担起责任,这是重要的。但是我们坚持我们的政策的一致,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你如果犯罪了,就必须受刑罚。

所以,最符合美国的利益的,最能够长期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让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我想这对我们的未来是非常好的。谢谢大家。

王大中:布什总统和夫人,胡锦涛副主席,女士们、先生们,老师们,同学们,我们非常感谢总统先生刚才所做的精彩的演讲和对于清华大学的赞扬之词。总统先生三十年前的这个星期,尼克松总统跨越世界上最广阔的海洋,实现了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历史性的握手。26年前同样的这个礼拜,尼克松的前总统夫妇曾经访问过清华大学。当时文革尚没有结束。清华园里面百废待兴,曾几何时,清华大学和整个中国一样都是旧貌换新颜,我们清华人为此感到非常的自豪。长期以来,在美国的许多书店里面,销售着一本中国的古典的著作,就是《易经》,易经里面有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它就成为清华大学的校训。现在,这八个字正好镶嵌在刚才总统先生讲台的墙壁上。根据这样的校训,清华大学的学生正在和即将为母校的发展奋斗不止。总统先生,对于清华大学的学生来说,您不仅是作为美国的总统,也是作为我们的朋友来到清华园,相信对清华大学的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总统先生,正如您所讲的那样,中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当然也有一些问题上存在着差异,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中美两国应该互相尊重,存同求异,加深合作,促使中美之间建设性的合作不断前进。当前清华大学作为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中心,在国家的支持里面,正在把学校建设成为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世界一流大学。

我相信通过您对于清华大学的访问,必将进一步推动清华大学与美国大学之间,和美国各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女士们、先生们、老师们、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胡锦涛副主席,感谢布什总统的光临。(现场一片掌声,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在北京时间11时30分结束)

2、微软CEO鲍尔默访华演讲(史蒂夫.鲍尔默)

中国是微软除美国以外惟一同时设有销售、支持、开发和研究机构的国家。因为在中国,有无数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技术天才。

史蒂夫?鲍尔默,1956年3月24日生于美国底特律市,现任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

他在哈佛就读大学时,与盖茨相邻而居,并由此结下不解之缘。四年前盖茨举行婚礼时,就是由鲍尔默出任的男傧相,两人的关系可见一斑。可商海无情,盖茨雇用鲍尔默之后,他们的友谊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和磨合。鲍尔默能有今天的地位和成就,主要是因他在微软帝国扩展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据说,1985年春,微软没能在最后期限前研制出视窗软件时,盖茨曾扬言说,如果视窗软件不能在当年底前上柜台销售,他就要鲍尔默走人。尽管大家普遍认为盖茨只是一时气话,并不是真的要解雇鲍尔默。结果鲍尔默也不负盖茨所望,当年11月,视窗软件在千呼万唤之后终于登台亮相。

鲍尔默在微软著名的格言是:“我认为我们将迎来一个软件时代,互联网的基础服务与价值都将建立在研发大型软件之上。25年前我们就证明了这点,今天我们仍在证明这点,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动摇我们的信心。”

能够在这里跟大家交流,是我无比的荣幸。对我来说,学生几乎是我最乐于为之作演讲的听众。(掌声)张亚勤介绍了我的学生时代,当时我和比尔?盖茨一道在哈佛读书。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我曾经当过学生,我也曾经有过头发。(大笑,掌声)

与清华大学的关系对微软公司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微软中国研究院也和清华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最近接受了邀请,出任清华管理学院的顾问,我为此感到十分高兴。目前,有100多名清华毕业的研究生在微软位于西雅图附近的雷德蒙总部工作,我本人也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初次拜访清华。

微软在中国发展业务,至今已有八个年头。从信息技术的角度讲,在这里发生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包括研究、开发以及硬件等方面,所有这些变化都是令人欣喜的。实际上,中国是微软除美国以外惟一同时设有销售、支持、开发和研究机构的国家。因为在中国,有无数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技术天才。在座诸位有的来自其他赋有声望的高等学府,但是有人告诉我,清华是强中之强,所以能够来到这里演讲是我的荣幸。(掌声)

在我开始进入正题之前,我想问你们几个问题,只是希望对我的听众有个大概的了解。你们中间有多少人希望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微软的Windows产品?有多少人在工作中使用linux?有多少人在过去24小时之内上过因特网?(鲍尔默笑了)我发现只有微软的人举手回答所有的问题。我发现今天的演讲有一点与众不同,就是由我来主讲。这是系列讲座的一部分,讲座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研究人员,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讲座的第一课是由一个非研究人员主讲。我从来就没有研究过计算机科学。我相信,在第一次演讲过后,这门课程将回到严谨的学术氛围当中。但我还是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告诉大家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一种不可思议的转变,是我们预见今后几年内将要发生在网络领域里的。这就是我今天希望跟大家谈的主要内容。

在我开始之前,我想组织一场关于个人电脑方面的知识竞赛。个人电脑的发明大约是19到20年以前的事情。你大概会说计算机的历史可能更长,但是个人电脑的历史大概就是20年左右。令人惊奇不已的是,个人电脑总是在根据市场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机会而不断地变化和改造着自己。个人电脑刚刚出现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编写程序的工具。当人们需要个人电脑时,它是处理工具、分析工具、教育工具,后来成为播放音乐、看录像、发送电子邮件和连接网络的工具。因 为它是一种通用性的设备,人们在其中安装了不同的应用程序,但是它的定义和灵魂并没有改变。

我提到这些,因为它对于帮助我们认识未来的因特网是很重要的。因特网将如何变化,保持它的灵活性?它需要什么样的新技术?因为从信息技术方面看,未来20年的革命,将围绕“个人电脑+网络+无数新颖而令人惊奇的设备”这个主题。个人电脑在很大程度上被一个称为“摩尔定律”的法则驱动着。这个定律是以英特尔公司的奠基人高登?摩尔的名字命名的。高登?摩尔认为,处理器的能力每一年半的时间就会翻一倍。所以大家可以稍微想像一下10年以后这个曲线的走向。通过我们的分析、实验室工作和英特尔的研究,我们发现摩尔定律在过去的10年里并没有放慢速度――摩尔定律的10年。有了摩尔定律,我们可以将处理能力转换为令人眼花缭乱的电波,在过去的20年里,个人电脑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廉价、快捷和优秀。如果我们仍然沿用20年前的低速设备,我们就不可能创造图形用户界面和其他令人惊异的东西,个人电脑也不会像今天这样成功。然而,今天,摩尔定律将要运用到一个新的方向,它正在被运用到传播领域中。因特网为什么会存在?宽带为什么会被拓展来联系世界各地的人们?因为人们以新的方式将微处理器的能力应用到了电子通信领域,我们看到使用费用的降低和世界各地的联通。这种处理器的能力将被应用到新的设备中:小型的手持设备。

就像我手上刚巧拿到的东西一样。这玩意儿比四年前我拥有的任何计算机的功能都要强大。我可以留下语音笔记(对机器说)“你好,我是史蒂夫,我正在清华大学,请留言给我。”我可以将录音回放,可以将百科全书、我家人的照片、我的日程表、电子邮件放在里面,甚至装上完全版的因特网浏览器,而且屏幕尺寸刚好够用。这就是摩尔定律的奇迹。摩尔定律给了我们这样令人不可思议的机会,以全新的方式运用处理器的能力。我们在谈论下一代因特网,同时我们也在谈论摩尔定律运用的新领域。以在座的各位为代表、遍及全球的一代人,将是第一代这样的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认为因特网是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猜,在这张幻灯片上的我就是人们所说的“BabyBallmer”。我生于1956年,我长大之后个人电脑才出现。在我的印象中,电脑就是长长的纸条和捧着一沓卡片来回地跑。甚至在我的阅历中,也看到了随着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几代人。

我的孩子,他们年龄还小,属于基本上认为个人电脑和因特网的存在是理所应当的一代人。我四岁的小儿子对我说:“爸爸,我想上www.xiexiebang.comN拓展自己的事业。当然中国高层有人不喜欢他的文章,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南华早报》继续工作。一切都由他自己决定,他不是被解雇。

听众:威利是香港人,名叫林和立。我对他的写作非常感兴趣,我看了10多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他的文章是靠翻译《争鸣》,外国人不会看中文,《争鸣》一些有争议的东西他第一个拿来译成英文。我个人认为这些文章都是造谣。一位中美关系专家说,看威利的文章就像是在看《争鸣》杂志,消息是否可靠得靠读者自己的判断。我比较直率,我不相信他的文章,他是能阅读中文的香港记者,西方国家的记者在中文阅读上不能和他相提并论,他们都得依靠威利翻译的《争鸣》文本,因此威利很受欢迎。当然这是我个人对威利的看法,我对他是嗤之以鼻。

《北京青年报》记者:你们如何保证新闻来源的可靠,如何处罚报道虚假消息的记者?

罗伯特:完全杜绝虚假新闻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清楚你们是如何处罚犯错误的记者。我们有高级编辑负责监督报道,过去我也负责这项工作。但是错误总是难以避免,我们依赖经验的判断和责任心,如果的确发生错误,我们会尽力补救。如果记者无意中报道了虚假新闻,我们会调查事情的原由,记者是否被谣言误导,然后吸取教训,力求以后能做得更好。报纸如果经常犯事实性错误会吃官司,而报纸是不能天天上法院的。我们面对的更严重的问题是,报道不能深入,太肤浅。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孙有忠:世界信息传播主要是西方向东方、北方向南方。《南华早报》作为东方的西文报纸将发挥什么作用。你们的报纸在选取各个通讯社的稿件时,采取了什么标准,有没有偏见?你们对中美撞机事件的报道看来是中性的。

罗伯特:我们采用各个通讯社的稿件,并没有特别的倾向,包括新华社、美联社、路透社„„

我们主要考察报道的质量。中美关系是国际关系中重要的一环,关于中美撞机事件,首先我们不赞成使用“冲突”一词,这样说是不恰当的。我们力求使我们的新闻立场客观公正,使我们的读者能看到来自中美两方的意见。新闻应该是中性的,言论可以有一定倾向。我们的目标是让读者对事件有全面的了解。我和报纸本身都不代表美国政府。我们尝试使用不同的新闻源,而不是简单地以西方或者东方为主。

我觉得中国政府使我们比较难以进行新闻工作,在西方国家,例如美国,有信息公开的法律,我们与政府官员有较多的联系。所有的政府部门都有发言人,作为部门负责人的助手他们了解主要事件,了解部门负责人的想法。他们有权向新闻界公布事件的原由和发展状况,以及政府的决定。这在中国很少见,即使有发言人,他们中能说的也不多。外国记者很难与政府官员接触,尤其是敏感部门的官员。我们一般只能得到一些背景介绍,发生了什么事,某个人将采取什么行动等等。我们感觉中国政府不善于利用和操纵媒体。在西方国家,得到有新闻价值的消息相对容易一些。因此中国的声音只能通过外交部发言人和《人民日报》发出,中国官员不了解利用媒体可以提高中国的声音在国际上传播。因此政府要有高水平的官员来接受记者,特别是外国记者的采访。

学生:成功的记者需要什么本质,您记者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采访是哪一次?

罗伯特: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我想是好奇心、好学、具备历史、社会趋势和人文知识,用简洁语言写作的能力。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成为记者,这和天赋没有关系。我的家人没有从事新闻行业的,我出生在小城镇的小农场里。但是我看了很多报纸,最初我想做报道棒球的体育记者。我采访过很多有趣的人,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我作为《华尔街日报》的国际通讯员随基辛格访问中国和莫斯科。基辛格是个可怕的上司,他动不动就对他的下属大叫大嚷,但是对记者他倒很客气。他和记者经常在飞机上集会,讨论下一步的计划,我们要做什么等等。他虽然不透露任何秘密,但是他和记者保持密切接触的做法让人很难忘。我采访过玛格丽特?撒切尔几次,她个性很强,直率得令人生畏。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你采访过周恩来?您是周恩来见过的第一批美国记者。

罗伯特:那不能说是采访,只是一起吃晚餐。那不是一次成功的采访,当然不是他的错,是我们记者的错。我们没有向他提出我们应该问的问题。我们很疑惑为什么我们会得到邀请,那天包括我们的妻子在内只请了6个人,那时候中国领导人与美国人吃晚餐是很不寻常的。为什么周总理会请了我们?我们猜测中美关系会有一些变化,这是个小小的政治信号。后来基辛格秘密访华,证实了这个猜测。但是在整个晚餐的两个小时里,我们一直在想周总理为什么会邀请我们。

9、企业家诞生的环境(爱德华.罗伯特)

政府就像是一个商业公司鼓励创业一样。这儿我要举一个成功典范,这个典范对于在座的各位启发是恰到好处的,因为这个典范现在就坐在我的旁边,他就是张朝阳。

爱德华?罗伯特先生是美国知名的风险投资专家。作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资深教授,他负责技术管理学的教学工作。自1967年始,爱德华?罗伯特教授一直主持斯隆学院技术管理研究项目,他是MIT创业者论坛创始人和主席,以及技术管理研究国际中心主席之一。基于他对创业学会的贡献,MIT创业论坛设立“爱德华?罗伯特青年创业家杰出领袖奖”,以奖励年轻有为的创业精

英。

非常高兴能到清华大学来演讲。我和我的夫人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

两年前,当朱 基总理到麻省来访问时,他谈到他在清华度过的求学岁月,他总是把清华大学说成是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他对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说,他希望某一天,他能到真正的麻省理工学院来学习并获得学位,但不是要一个名誉上的学位,而通过真正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他谈到清华是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而麻省理工学院是麻省的剑桥大学。

我一直在想有一天能够到清华来演讲,谈谈我对麻省理工学院和剑桥大学的独特性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北京的清华大学应该考虑的一些挑战。

所以,今天我想谈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独特性,演讲的题目是企业家诞生的环境,他们是新兴的公司的建立者,特别是一些高科技的公司的创建者。

今天我在演讲中会以麻省理工学院历史的视角,来看待为什么在麻省理工学院这样一个科技和学术性的机构会源源不断地有大量的大学生、研究生、教员离开大学创建令人兴奋的新公司,在各个领域作出贡献。我演讲的目的是给你们提出一种挑战:清华是否,能否将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在演讲完后,会有半个小时的提问时间。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接受具有挑战性的提问是一件通常的事情。

首先,学校必须有一种开放的和赞许的政策,对创业机制给予完全的支持,要让人们知道学校与创业挂钩不仅是一个合法的事情,而是一个受人尊敬和称羡的事情。学校应该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学校的教授应该被允许与公司和企业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经常进行咨询。

一年前,当我在研究高科技企业家的时候,我参加了英国的一个巡回讲座。在英国一所著名理工大学(相当于英国的清华大学,或英国MIT),我拜见了该校的校长,在谈到学生创业时,他说他的学校也有着相类似的事情。我就问他这样的事情发生的频率高吗?他说很难讲,但确存在。我就问他,学校的教职员工与各行业联系紧密吗?他说有联系。我又问他们花在与企业的咨询上的时间是怎样的?他说很难知道学校的教授与公司在一起的时间有多少。我说在MIT,教授每周有一天的时间与工业公司在一起,给公司担任顾问。校长感到很惊讶,他说怎么可以让教员这样做?要在学术上负责的话,我们决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英国皇家院校里。这样真会损害我们一流的教学和研究的能力的。

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在MIT的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在MIT,教员每周有一天或更多的时间是与企业在一起工作,这不仅不会威胁到我们的教学和研究,相反会很有裨益。它会确保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处于现实世界令人振奋的项目的最前沿阵地;它会确保我们的师生不仅仅在课堂和实验室的学习,而且在工业的前沿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它会确保一旦在实验室学到东西会很快的转移运用到企业中去。MIT是一个年轻的学院,自1860创立以来,她就倡导一种不同的理念,那就是MIT是一个注重实践的地方。教师的职责是从事教学和研究并将知识应用到企业中去,解决科技中的难题。从130年以来沿袭的优良传统所遵循的科学态度是和企业的紧密融合,师生不仅是作咨询而已,他们可以自己行动自己创业。这已经是学校政策的一部分,学校行政处赞同师生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开新公司,而不仅仅是给老的公司做顾问。开始是赞同进行与公司紧密相连的项目,到现在是更加灵活鼓励的政策,让教员和行政官员自己成为他人效仿的典范。在MIT的历史上,你会发现层出不穷的成功创业的范例。他们从MIT出去后不仅是进行咨询工作,而是把MIT的科技带到外部世界。

在MIT有许多学术与企业紧密融合的创业传奇,在当代有一个公司的成功事例可堪称典范。三个学院的成员成立一个专攻音效设备领域的公司(BBMN),而这个领域是竞争激烈的行业,许多问题急待解决,比如音效设计、设备优化等,他们需要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今天,BBMN业务转向网络领域,他们创造三个教授走出校园闯荡商业社会的成功范例。

所有的MIT的事例说明那些高级教授和行政官员走出校园,利用他们的头脑和精力进行创

业。他们在学术界受到尊敬,声名大震。这些地位和名声受到尊敬的人们树立一个评判标准――教授不仅要在学术研究和咨询上卓有建树,而且要有领导团队进行创业的能力。这就是高度合法性和高度荣誉感的事例在创建公司需要做什么的重要参数。

我想谈的是MIT学术机构本身。在最近的几年,MIT学术机构支持和鼓励新公司的建立。有许多我个人参与的工作,首先是有22年历史的MIT企业家论坛。该论坛是为了鼓励和指导企业之间的合作。它担当了一个实地教练角色,每个月有两个小公司登上讲堂的讲台进行演讲,一些年轻人可以陈述他们的想法,并接受评选团的评判和审定,指出他们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急于赚钱的问题。

十年前当我们创立企业家中心时,我们只有一门课程:新企业,讲述撰写商业计划要考虑的一些要素。这一学期,我们新开始了5个学科。现在共有14个科目。我们新增加了3个教研组,金融、科技管理、人力资源,所有都是为企业家开设的。下学期我们开始“设计和领导企业组织”,有人力资源的教授主讲,从人的角度如何创建企业的风格。此外还有金融管理课程。让学生融入到企业的运作当中去。这要提到相关的一个有奖创业项目(50KCompetition)。这一项目开始于10多年前的10Kcompetition,就是在学生当中开展商业计划的比赛,第一名奖励1万美金(10K),现在第一名是5万美金(50K)。学生的创业公司商业计划是由风险投资专家、创业者和校园外的有关人士评定,而不仅是学院人士打分。第一名获胜者将获得5万美金的奖励,第二名则获得2万5,第三名获得1万,每一个取得资格的选手则每人有几百美元。在50K创业比赛中,我们至少有500名学生拟定自己建公司的计划,而他们都知道哪些计划仅仅因为趣味,哪些真正带来财富,这样为他们在以后开办自己的企业打好基础。在过去的一年中发展最快的领域是互联网技术方面的企业,都是50K计划中的赢家和学校的其他成员。

这儿还有一个学术机构鼓励创业的事例。在过去的10年中有一个长足发展的事情是技术许可办公室的发展。学校一直对许可技术持有疑虑,而10年里在许可技术方面的发展有许多摇摆,在后来因为发展大公司的需要,有所变化,他们将注意力转向如何为MIT带来技术。MIT持有一些开发许可技术的企业小部分股权,因此其许可技术方面得到优化,其所占的百分之一的股份带来2亿美元资金的运作。

MIT不仅是投资自己的风险投资基金,而且还积极给外面的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其结果是他们不仅广泛地进行投资,而且还吸引许多风险投资专家进入大学。

现在我们将从学院机构鼓励创业的讨论转向一个严肃的话题,那就是政府的角色。MIT地处Cambridge市,马萨诸塞洲,美利坚合众国。美国政府在技术创新的发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这里我要用历史的视角简要说明政府角色的问题。在美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阻碍和打击企业发展的政府,而是积极的鼓励支持创业。有许多不同的机制,它们全都属于鼓励机制,被美国和许多国家采用,因为这些国家已经意识到对高科技创业进行鼓励将使全社会受益,没有人遭受失败。通过支持创建先进技术企业,随着最先进的技术发展,全社会居民将得到利益,新的工种产生,尖端行业萌芽。

我以美国产生的此种政府行为作为事例说明。首先,政府对待创业前瞻性的鼓励态度。在美国,规章制度给予那些刚创建的公司带来的阻碍甚少,当创业者建立公司时,政府不予阻拦,而相对在中国,在互联网、电信和其他一些行业方面有待完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很难表达我是多么严肃的看待这个问题。然后,政府在建立鼓励创业机制的过程中的有效联结。美国有非常严密的机制,虽然并不是每一个都有成效,但都是有益的尝试。其中有一种机制叫“小企业创新研究工程”(SBIRS),每一个政府机构一年花费2亿美元,其中百分之二的基金投给那些小公司,因此这些小公司获得政府研究基金资助的优惠条件,尤其是对于那些想建立和发展高科技的企业来说。从这层意义上讲,政府就像是一个商业公司鼓励创业一样。这儿我要举一个成功典范,这个典范对于在座的各位启发是恰到好处的,因为这个典范现在就坐在我的旁边,他就是张朝阳。我之所以要将Charles作为范例说明,是我想谈一谈搜狐是怎么产生的,我还想提一个问题,如

果Charles在清华大学继续攻读博士,而不是去MIT读PH.D.,搜狐是否能够产生?Charles是清华本科毕业生,他在这里是同一个人,同样的智慧,同样的热情和同样的成绩,而这里我要建议的他是在MIT获得的思想转型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转向,即对能力、批准、机会等问题准确的理解。我反复重申的是MIT自100多年来一直鼓励创业者出去开办公司,尝试做事,给予配合,使其合法化,获得成功,从而成为与这个社会紧密融合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Charles获得MIT的博士学位,很清楚他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受过正规的教育。而他在MIT获得的还有他对生活方式的方向和定位,他积极参与各种创立新公司的激烈竞争中。有一天,Charles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跟我谈他的理想和向往,他没有跟我讲:“罗伯特教授,我想回国成为清华大学的教授”,而是讲:“罗伯特教授,我想回国,建立一个互联网公司。”我对他讲:“你能跟我讲你想做什么吗?”他还是说:“我想回国,建立一个互联网公司。”我们的讨论从此开始,这次讨论持续了好几周,见了好几次面,我开始更多的了解他,他的动力,他的眼光,他的热情,他真正想干的事情:他想在自己的国家,一个完全不同的地域,运用他在MIT学到的知识和精神在中国建立高科技互联网企业。我与Charles接触开始于1996年,经过几番谈论,我最终决定成为他创建公司的投资第一人,并将与Charles一起成为公司董事会的成员。顺便说一句,在最初的两年里,事实上整个董事会就只有Charles一人。另外一个的投资人是MIT的一个研究生,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企业家庭,父亲是一个生物科技公司的CEO。主持着MIT的媒体实验室的尼格罗庞帝,早已在你们之间耳熟能详的著名教授,成为投资搜狐的第三人,我问他为什么投资搜狐,他把我当做是他投资的一个理由,说因为我投资了,我知道我为什么选择搜狐,所以他就投资搜狐了。到现在他一直“盲目”。Charles带着180000美元回到中国,白手起家创建公司;他没有带回280000美元,因为我们在1996年用尽办法也难以筹集到另外的100000美元。我们无法说服别人在当时中国有机会去创建互联网公司。他们疑虑重重,不能说服他们给我们划支票。Charles回到中国建立搜狐,你们都知道后面的历史了。随着搜狐收购中国人(ChinaRen.com),搜狐在页读数和用户数量上都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领头羊,而且我们将会一直保持这种势头。

我的观点不在中国的互联网,而是建立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科技的公司,MIT给中国带来了一件重要的礼物,那就是树立了一种教育的榜样和模式来鼓励Charles能够回国创业,开始为你们的国家作出重要的贡献。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我被称为与中国互联网公司工作的人。MIT有很多美国籍的中国人和中国籍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很多人给我发E-mail和给我商业计划,说他们要去中国,建立互联网公司。今天当然想法更多,有的还想创建无线通讯公司或可视网络公司,我把很多的想法都转给了Charles,我想他能帮我遴选。

今天我试图提供一种历史的视角,来谈在很多方面与清华类似的一个学院,我们是美国的清华,你们是中国的MIT。在科技和商业学院方面,我们两个院校都有很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的斯隆(Sloan)商业学院正和清华和复旦大学合作MBA的项目。我想让你们理解的是在MIT一种重要的独特性培育了MIT的一种文化,就是让许许多多的有才华的学生、教师、甚至行政人员会考虑在他们的人生当中下一步会去根据自己的愿望创办公司。我想要提出的关于体制的、超出两国政府的差异的问题是:中国可否让清华大学仿效我们在美国成功营造的环境,如果可能,我们都会享有变革给双方社会带来益处。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现在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谢谢!

附录记者有关采访:

问:软银公司董事长孙正义目前说中国将出现第二次风险投资浪潮,他们计划收购200家互联网公司,请问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答:绝对正确,而且还会出现第三第四次浪潮。中国发展的机会非常大,有许多创业者在中

国的互联网市场上成功发展,像我在演讲结束举到的搜狐创始人张朝阳的事例。他们真正了解市场发展战略,因此,许多重大进展只是时间问题,可能在一年中两三个月之内,从而会掀起新一轮的互联网投资风潮,中国的机会非常大,浪潮不只一次,有许多次。

问:在目前NASDAQ股市普遍下跌的情况下,你对搜狐的信心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答:股市不能更多反映公司的发展状况,我们需要寻求股市和公司实际发展情况之间的吻合,搜狐公司比其在7月份上市时又有了许多新的业绩,新的成功,比如从公司内部发展上看,我们有了在访问量、注册用户、EMAIL用户以及网络广告销售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现在,我们成功的收购CHINAREN,增加新的功能,新的员工,新的技术和新的内容频道。因此,我对搜狐的信心不是基于股票市场,而是实际考察公司本身的发展状况。股票市场其实也就是一种市场,在市场上,人们自然会进行买卖活动,有人今天想买东西,有人今天想卖东西,这很正常,而我们要做的是先把事情做好,吸引更多的人来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购买我们的股票。

10、青年事业成功(池宇峰)

只要你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然后咬紧牙关持之以恒地奋斗,最后总是能够实现。我发现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同学毕业时不知道这辈子到底想干什么,或者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池宇峰,1971年8月出生于北京。1989年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1993年毕业,到广州浪奇宝洁公司工作。1994年,到深圳创办洪恩实业公司。1996年,创办北京金洪恩科技发展公司,任董事长。1996年11月,《开天辟地》第一次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亮相,立即引起轰动。2001年4月,池宇峰获得首届“中国软件行业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是最年轻的一位获奖者。

池宇峰和他创立的金洪恩电脑公司深刻地影响了中国IT业的发展进程,金洪恩的软件鼓舞了数百万中国人学会了电脑,其电脑教育软件和英语教育软件分别占了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50%和70%。

洪恩总裁池宇峰应清华大学团委的邀请,以校友身份在清华三联报告厅演讲.下文摘自池宇峰的现场讲话。

今天,我来和大家聊聊,聊什么呢?就聊当代青年的事业观吧。我是清华化学系94届毕业生,说起来是在座各位的师兄,所以大家在我说的过程中,有问题就可以直接提出来。

毕业后,先被分到广东的浪奇宝洁;半年后辞职创办深圳洪恩实业有限公司,主要是装兼容机,规模当时在深圳可以说是首屈一指;1996年11月,注册北京金洪恩电脑有限公司,第一个产品就是《开天辟地》,一炮打响后一发而不可收。现在已经有十几个产品了,每个产品无论从质量还是销量在国内都是第一的。如果大家关注连邦软件排行榜、电脑报排行榜的话,教育软件类前十名总有四、五个是洪恩公司的。我们的目标是前十名能占八个。有时在公司里开玩笑说,洪恩这两年的发展比微软还快,现有员工130人左右,在国内的软件行业中算是很大的;营业额有几千万,而微软发展到第五年时才和洪恩这方面的数字相媲美。

一晃就是五年了,最想说的就是一个人怎样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事业观。只要你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然后咬紧牙关持之以恒地奋斗,最后总是能够实现。我发现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同学毕业时不知道这辈子到底想干什么,或者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在公司,我经常问大家一个问题:是否清楚自己为什么活着?真正能想清楚的人很少。有时候我问,“你为什么要读研?为什么要出国?”他们说大家都在读研,都在出国。其实,在洪恩有很多能出国不出国,能读研不读研,甚至能拿到毕业证而不拿的人(当然我们并不提倡),但这符合了社会上的规律:非正常才能成功。跟大家走同样的路未必会成功。每37 个人一定要清楚自己最擅长什么,比别人强在哪里。只有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才有可能成功。所以在招聘时我经常问“你比你的同班同学强在哪?”有人说我不知道强在哪,我学习成绩中等,工作能力、社会能力也是中等。这就比较差一点,有些在学校里表现出的特质并不被看重,但是走向社会后就非常重要,比如艺术性、人际关系、哲学头脑等,所以你只要和你所在集体有一点不同,就说明你在这一点上比别人强,这一点很重要。在招聘时我会问这个问题:“如果我没有见过你本人,而由你的朋友来描述你,他会怎样描述?”比如你特别爱玩,特别爱打游戏,OK,这就是你的优点,这在洪恩特别重要。因为你的所有性格最终会反映到你的作品中。

总之,要清楚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然后为之努力,不能动摇。人活着是一种自然现象,当哪天自然现象的环境发生改变,人类也就消失了,所以说没必要为现在身边的琐事而烦恼、消沉。应该找让你快乐的事情去做。我有时对自己说“我是一个永远没有烦恼的人”,因为你清楚了人的本质,再自寻烦恼你会发现是在跟自己过不去。

在洪恩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人员流动性很小,真正的能人很少有走的。洪恩的待遇只是中等,但是可以得到成就感,因为你做的软件是中国最好的,会被几百万人、几千万人接受。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是“洪恩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国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一点点”,尽管只有一点点,但是我们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了。我对《开天辟地》软件的开发者说“这个软件可能会影响中国未来几年的教育,这有可能是你一生中最大的成就”。

奋斗一生,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开天辟地》是我们开发的,当看到这个产品能如此广泛的被接受,你会感到死而无憾,自己的价值实现了。

在洪恩你不要告诉我你能做什么,你应该告诉我你比别人强在哪里,你会发觉在某一方面有一点儿是别人赶不上的,那么你就去做这件事情。当新员工来时,先让他们适应一段时间,随意找些杂活来做。这样过了一个阶段,我们就问他对哪一方面感兴趣,适合做什么工作,例如想搞网络,或者是多媒体编程,每个人有自己的特长,然后我们就让他按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去做。所以说洪恩的每个人都处在他最擅长的位置上。

洪恩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精益求精。我们做一个产品不仅仅是比别人强,更是让自己满意。我们因为自己不满意而砍掉了很多项目。比如说我们的《畅通无阻》、《天问》就是因质量问题生生被砍掉后重做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我们能够一步步发展的关键。根据一些统计数据,目前国内独立软件销售方面,洪恩仅次于微软,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洪恩做成一个国际化的企业。

11、美与物理学(杨振宁)

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人,1922年8月22日出生。1942年西南联大毕业,1944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1945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学后赴美,1948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秋天普林斯顿大学研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5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65年应纽约州立大学校长托尔邀请筹备创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门,1966年离普林斯顿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担任教授至今。

1957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华人”,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傲。杨氏也是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薰陶为自傲的,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38 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19世纪物理学的三项最高成就是热力学、电磁学与统计力学。其中统计力学奠基于麦克斯韦(J.Maxwell,1831-1879)、波耳兹曼(L.Boltzmann,1844-1905)与吉布斯(W.Gibbs,1839-1903)的工作。波耳兹曼曾经说过:一位音乐家在听到几个音节后,即能辨认出莫扎特(Mozart)、贝多芬(Beethoven)或舒伯特(Schubert)的音乐。同样,一位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也能在读了数页文字后辨认出柯西(Cauchy)、高斯(Gauss)、雅可比(Jacobi)、亥姆霍兹(Helmholtz)或克尔期豪夫(Kirchhoff)的工作。对于他的这一段话也许有人会发生疑问: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事实就是事实,哪里会有什么风格?关于这一点我曾经有过如下的讨论:

让我们拿物理学来讲吧。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位工作者就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他会形成他自己的风格。

今天我的演讲就是要尝试阐述上面这一段话。我们先从两位著名物理学家的风格讲起。

一、狄拉克

狄拉克(P.Dirac,1902-1984)是20世纪一位大物理学家。关于他的故事很多。譬如:有一次狄拉克在普林斯顿大学演讲。演讲完毕,一位听众站起来说:“我有一个问题请回答:我不懂怎么可以从公式(2)推导出来公式(5)。”狄拉克不答。主持者说:“狄拉克教授,请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并没有问问题,只说了一句话。”

这个故事所以流传极广是因为它确实描述了狄拉克的一个特点:话不多,而其内含有简单、直接、原始的逻辑性。一旦抓住了他独特的、别人想不到的逻辑,他的文章读起来便很通顺,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尘”,没有任何渣滓,直达深处,直达宇宙的奥秘。狄拉克最了不得的工作是1928年发表的两篇短文,写下了狄拉克方程:

(D)(略)

这个简单的方程式是惊天动地的成就,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它对原子结构及分子结构都给予了新的层面和新的极准确的了解。没有这个方程,就没有今天的原子、分子物理学与化学。没有狄拉克引进的观念就不会有今天医院里通用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不过此项技术实在只是狄拉克方程的一项极小的应用。

狄拉克方程“无中生有、石破天惊”地指出为什么电子有“自旋”(spin),而且为什么“自旋角动量”是1/2而不是整数。初次了解此中奥妙的人都无法不惊叹其为“神来之笔”,是别人无法想到的妙算。当时最负盛名的海森伯(W.Heisenberg,1901-1976)看了狄拉克的文章,无法了解狄拉克怎么会想出此神来之笔,于1928年5月3日给泡利(W.Pauli,1900-1958)写了一封信描述了他的烦恼:

为了不持续地被狄拉克所烦扰,我换了一个题目做,得到了一些成果。(按:这成果是另一项重要贡献:磁铁为什么是磁铁。)狄拉克方程之妙处虽然当时立刻被同行所认识,可是它有一项前所未有的特性,叫做“负能”现象,这是大家所绝对不能接受的。狄拉克的文章发表以后三年间关于负能现象有了许多复杂的讨论,最后于1931年狄拉克又大胆提出“反粒子”理论(TheoryofAntiparticles)来解释负能现象。这个理论当时更不为同行所接受,因而流传了许多半羡慕半嘲弄的故事。直到1932年秋安德森(C.D.Anderson,1905-1991)发现了电子的反粒子以后,大家才渐渐认识到反粒子理论又是物理学的另一个里程碑。

20世纪的物理学家中,风格最独特的就数狄拉克了。我曾想把他的文章的风格写下来给我的文、史、艺术方面的朋友们看,始终不知如何下笔。去年偶然在香港大公报大公园一栏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引用了高适(700―765)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我非常高兴,觉得用这两句诗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是再好没有了:一方面狄拉克方程

确实包罗万象,而用“出”字描述狄拉克的灵感尤为传神。另一方面,他于1928年以后四年间不顾玻尔(N.Bohr,1885―1962)、海森伯、泡利等当时的大物理学家的冷嘲热讽,始终坚持他的理论,而最后得到全胜,正合“风骨超常伦”。可是什么是“性灵”呢?这两个字联起来字典上的解释不中肯。若直觉地把“性情”、“本性”、“心灵”、“灵魂”、“灵感”、“灵犀”、“圣灵”(Ghost)等加起来似乎是指直接的、原始的、未加琢磨的思路,而这恰巧是狄拉克方程之精神。刚好此时我和香港中文大学童元方博士谈到《二十一世纪》1996年6月号钱锁桥的一篇文章,才知道袁宏道(1568―1610)(和后来的周作人(1885-1967),林语堂(1895―1976)等)的性灵论。袁宏道说他的弟弟袁中道(1570―1623)的诗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也正是狄拉克作风的特征。“非从自己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又正好描述了狄拉克的独创性!

二、海森伯

比狄拉克年长一岁的海森伯是20世纪另一位大物理学家,有人认为他比狄拉克还要略高一筹。他于1925年夏天写了一篇文章,引导出了量子力学的发展。38年以后科学史家库恩(T.Kuhn,1922-1996)访问他,谈到构思那个工作时的情景。海森伯说:爬山的时候,你想爬某个山峰,但往往到处是雾„„你有地图,或别的索引之类的东西,知道你的目的地,但是仍堕入雾中。然后„„忽然你模糊地,只在数秒钟的功夫,自雾中看到一些形象,你说:“哦,这就是我要找的大石。”整个情形自此而发生了突变,因为虽然你仍不知道你能不能爬到那块大石,但是那一瞬间你说:“我现在知道我在什么地方了。我必须爬近那块大石,然后就知道该如何前进了。”

这段谈话生动地描述了海森伯1925年夏摸索前进的情形。要了解当时的气氛,必须知道自从1913年玻尔提出了他的原子模型以后,物理学即进入了一个非常时代:牛顿(I.Newton,1642―1727)力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可是用了牛顿力学的一些观念再加上一些新的往往不能自圆其说的假设,却又可以准确地描述许多原子结构方面奇特的实验结果。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1904―1967)这样描述这个不寻常的时代:

那是一个在实验室里耐心工作的时代,有许多关键性的实验和大胆的决策,有许多错误的尝试和不成熟的假设。那是一个真挚通讯与匆忙会议的时代,有许多激烈的辩论和无情的批评,里面充满了巧妙的数学性的挡架方法。

对于那些参加者,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自宇宙结构的新认识中他们得到了激奋,也尝到了恐惧。这段历史恐怕永远不会被完全纪录下来。要写这段历史须要有像写奥迪帕斯(Oedipus)或写克伦威尔(Cromwell)那样的笔力,可是由于涉及的知识距离日常生活是如此遥远,实在很难想像有任何诗人或史家能胜任。1925年夏天,23岁的海森伯在雾中摸索,终于摸到了方向,写了上面所提到的那篇文章。有人说这是三百年来物理学史上继牛顿的《数学原理》以后影响最深远的一篇文章。

可是这篇文章只开创了一个摸索前进的方向,此后两年间还要通过玻恩(M.Born,1882―1970)、狄拉克、薛定谔(E.Schrdinger,1887―1961)、玻尔等人和海森伯自己的努力,量子力学的整体架构才逐渐完成。量子力学使物理学跨入崭新的时代,更直接影响了20世纪的工业发展,举凡核能发电、核武器、激光、半导体元件等都是量子力学的产物。

1927年夏,25岁尚未结婚的海森伯当了莱比锡(Leipzig)大学理论物理系主任。后来成名的布洛赫(F.Bloch,1905―1983,核磁共振机制创建者)和特勒(E.Teller,1908―,“氢弹之父”,我在芝加哥大学时的博士学位导师)都是他的学生。他喜欢打乒乓球,而且极好胜。第一年他在系中称霸。1928年秋自美国来了一位博士后,自此海森伯只能屈居亚军。这位博士后的名字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周培源。

海森伯所有的文章都有一共同特点:朦胧、不清楚、有渣滓,与狄拉克的文章的风格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读了海森伯的文章,你会惊叹他的独创力(originality),然而会觉得问题还没有做完,没有做干净,还要发展下去;而读了狄拉克的文章,你也会惊叹他的独创力,同时却觉得

他似乎已把一切都发展到了尽头,没有什么再可以做下去了。

前面提到狄拉克的文章给人“秋水文章不染尘”的感受。海森伯的文章则完全不同。二者对比清浊分明。我想不到有什么诗句或成语可以描述海森伯的文章,既能道出他的天才的独创性,又能描述他的思路中不清楚、有渣滓、有时似乎茫然乱摸索的特点。

三、物理学与数学

海森伯和狄拉克的风格为什么如此不同?主要原因是他们所专注的物理学内涵不同。为了解释此点,请看图1所表示的物理学的三个部门和其中的关系:唯象理论(phenomenologicaltheory)(2)是介乎实验(1)和理论架构(3)之间的研究。(1)和(2)合起来是实验物理,(2)和(3)合起来是理论物理,而理论物理的语言是数学。

┏━━━━━┓

┃实验┃(1)

┗━┯━┯━┛

┏━┷━┷━┓

┌┌┃唯象理论┃(2)

│玻尔

| ┗━┯━┯━┛

│海森伯┤↑↓

│└┏━┷━┷━┓

爱因斯坦┤薛定谔┃理论构架┃(3)

│┌┗━┯━┯━┛

││↑↓

│狄拉克

┏━┷━┷━┓ └└┃数学┃(4)┗━━━━━┛

图1几位二十世纪物理学家的研究领域

海森伯从实验(1)与唯象理论(2)出发:实验与唯象理论是五光十色、错综复杂的,所以他要摸索,要犹豫,要尝试了再尝试,因此他的文章也就给读者不清楚、有渣滓的感觉。狄拉克则从他对数学的灵感出发:数学的最高境界是结构美,是简洁的逻辑美,因此他的文章也就给读者“秋水文章不染尘”的感受。

让我补充一点关于数学和物理的关系。我曾经把二者的关系表示为两片在茎处重叠的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譬如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希尔伯特空间、黎曼几何和纤维丛等,今天都是二者共用的基本观念。这是惊人的事实,因为首先达到这些观念的物理学家与数学家曾遵循完全不同的路径,完全不同的传统。为什么会殊途同归呢?大家今天没有很好的答案,恐怕永远不会有,因为答案必须牵扯到宇宙观、知识论和宗教信仰等难题。

必须注意的是在重叠的地方,共用的基本观念虽然如此惊人地相同,但是重叠的地方并不多,只占二者各自的极少部分。譬如实验(1)与唯象理论(2)都不在重叠区,而绝大部分的数学工作也在重叠区之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重叠区,虽然基本观念物理与数学共用,但是二者的价值观与传统截然不同,而二者发展的生命力也各自遵循不同的茎脉流通。

常常有年轻朋友问我,他应该研究物理,还是研究数学?我的回答是这要看你对哪一个领域里的美和妙有更高的判断能力和更大的喜爱。爱因斯坦在晚年时(1949年)曾经讨论过为什么他选择了物理,他说:

在数学领域里,我的直觉不够,不能辨认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研究,哪些只是不重要的题目。而在物理领域里,我很快学到怎样找到基本问题来下功夫。

年轻人面对选择前途方向时,要对自己的喜好与判断能力有正确的自我估价。

四、美与物理学

物理学自(1)到(2)到(3)是自表面向深层的发展。表面有表面的结构,有表面的美。譬如虹和霓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实验工作者作了测量以后发现虹是42高漫楚A红在外,紫在内;霓是50高漫楚A红在内,紫在外。这种准确规律增加了实验工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美的认识。这是第一步(1)。进一步的唯象理论研究(2)使物理学家了解到这42侦P50升i以从阳光在水珠中的折射与反射推算出来,此种了解显示出了深一层的美。再进一步的研究更深入了解折射与反射现象本身可从一个包容万象的麦克斯韦方程推算出来,这就显示出了极深层的理论架构(3)的美。

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伯方程和其他五、六个方程是物理学理论架构的骨干。它们提炼了几个世纪的实验工作(1)与唯象理论(2)的精髓,达到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它们以极度浓缩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诗篇。

这些方程还有一方面与诗有共同点:它们的内涵往往随物理学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当初所完全没有想到的意义。举两个例子:上面提到过的19世纪中叶写下来的麦克斯韦方程是在本世纪初通过爱因斯坦的工作才显示出高度的对称性,而这种对称性以后逐渐发展为20世纪物理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另一个例子是狄拉克方程。今天狄拉克流型(DiracManifold)已变成数学家热门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学物理的人了解了这些像诗一样的方程的意义以后,对它们的美的感受是既直接而又十分复杂的。它们的极度浓缩性和它们的包罗万象的特点也许可以用布雷克(W.Blake,1757―1827)的不朽名句来描述:

ToseeaWorldinaGrainofSand

AndaHeaveninaWildFlower HoldInfinityinthepalmofyourhand AndEternityinanhour 它们的巨大影响也许可以用蒲柏(A.Pope,1688―1744)的名句来描述:

Natureandnature'slawlayhidinnight:

Godsaid,letNewtonbe!Andallwaslight.可是这些都不够,都不够全面地道出学物理的人面对这些方程的美的感受。缺少的似乎是一种庄严感,一种神圣感,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我想缺少的恐怕正是筹建哥德式(Gothic)教堂的建筑师们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

12、日本媒体和中日关系(卓南生)

日本人不管在战前还是战后,对政府都比较盲从,战前促使人民盲从政府的是日本的教科书;而今天促使人民有统一价值观的是大众传媒。

卓南生,1942年生于新加坡。早年受教育于新加坡华中及南洋大学,1966年负笈东瀛,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经学院新闻系,并获立教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留日期间,即经常为新加坡报章撰写东京通讯,1973年返回新加坡任《星洲日报》社论委员后,就一直参与主持该报笔政。1983年华文报业合并,续任《联合早报》社论委员;1987年奉派赴日创设东京特派员办事处。1989年应聘为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副教授。现任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从东南亚看日本》、《日本政治评论二十年》、《大国梦与

盟主论》、《现代的锁国》、《围墙里的日本国际化》、《中国近代新闻历史》等。

主持人:卓南生教授是日本龙谷大学国际文化学部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客座教授。今天我们请卓南生教授来上课,讲日本媒体和中日关系。今天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觉得中日关系现在处于建交以来最坏的阶段,连西方也都这么认为。比如,英国《经济学家》在最近一期有一篇社论,题目叫《日本人生气了》。文章说,因为中国现在对日本采取了好战的态度,对日本要求过分了,所以日本人生气了。另外说日本现在经济不景气,所以日本人也一肚子气,到底中日之间关系怎样,和媒体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日本媒体对于中日关系恶化起到推波助澜甚至妖魔化中国的作用,还是像某些日本人说的,中国媒体本身也存在某些问题,在煽动反日情绪。今天请卓老师就这个问题给大家作一场报告。让我们热烈欢迎。

卓南生:谢谢。各位朋友,我今天的题目是“日本媒体和中日关系”。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对日本媒体和中日关系要稍微介绍一下,这两个都是大题目,我就简单地对日本媒体和中日关系的特征作一介绍,然后再谈谈日本媒体在中日关系上起什么角色,怎样了解和应对日本媒体。

大家都知道中日关系处在战后以来的恶劣阶段,我在1966年到日本留学,那时中日还没有恢复邦交,1972年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以后才恢复邦交。在1966年,刚好是二战结束20多年,也是东京奥运会后两年,当时中日关系尽管官方是不承认中国,基本跟着美国走,没有正式外交关系,但能感受到日本有一股力量在积极地推动中日关系,民间一股要求中日友好的声音很洪亮。在新闻传媒方面,也跟官方走,但也有不同声音。

一股力量是主张和平的力量,这其中有的是真正爱好和平的,有的是厌倦恐惧战争的,用官方的话就是“厌战病”“恐战病”。第二股力量就是在战争期间他们也知道对中国做了亏心事,也是要求友好和平的。第三股力量,也是相当多的,他们从意识形态方面向往社会主义,或者说反对美国帝国主义,他们也要求促进友好。还有一股势力,包括在执政党自民党内部非主流的势力,他们也想促进友好,但主要是出自市场的考虑,他们知道日本的出路主要还是中国。他们认为中日友好是日本惟一的出路。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信心还没有完全恢复之前,这股势力是完全不能忽视的。这四股势力发出不同的声音。

在当时的日本国内,从当时的政治形式来看,一边是反对《美日安保条约》,一边支持,两股势力经常争论,发出不同声音。国论二分。可以想像,当时的日本媒体绝不是一种声音。那个时代日本人的想法和媒体在很多事情上有不同声音,当然强弱另当别论。

这是我留学时代感受到的当时的气氛。这种气氛很自然地反映在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上。20世纪60年代到日本,当时还没有中国留学生。我们华裔冬天穿着棉袄,他们就会说,支那人或者支那棉袄,这是不愉快的回忆。支那这个词充满了轻视,用郁达夫那个时代的说法,称中国人为支那人,就相当于今天骂人家是猪。

在媒体称呼中国为中共。日本媒体解释,中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当然这是强词夺理啦。这是当时的一个现象。基本上日本媒体跟国策走。还有一股经常制衡的力量出现。这是恢复邦交之前的情况。

接下来我谈谈日本媒体的特征。

日本是一个新闻事业非常发达的国家,也自称报业大国。从几个数字可以看出,日本总共有121家日报,并发行5367万份报纸,每2.34个人拥有一份报纸,每1.16个家庭拥有一份报纸。几乎是家家户户订报纸,可见普及率很高。其实这个数字要再分析一下的话还会更高,因为日本报纸早报和晚报合算一份。在中国和新加坡,早报和晚报都是两批人马在办报,算两份报纸,但在日本,像《朝日新闻》早上发行傍晚也发行,由同一批记者,同一批编辑部人员、同一批经理、行政人员和同一批广告人员运作。这些早报和晚报合起来算一份报纸。刚才的数字是把早报和晚报合算一份,如果分开算的话,普及率就更高了。

另一方面,我们看他们的报纸发行量也是很高的。比如说〈《朝日新闻》超过800万份,《读

卖》900万份,《每日新闻》是400万份以上,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全国性报纸不止在大城市发行,在乡村和镇也很有影响力。这样大发行量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像美国那些高级报纸即QualityPaper保持很明确办报方针,保持很高水平。比如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时》报等基本上保持以政治经济为主的硬性新闻为主的报纸,但在日本,因为是800万份、900万份,需要迎合很多读者的口味,这就决定了在新闻处理方面需要照顾方方面面。因此,在日本有人提出,日本是不是有高级报纸的存在。在日本,一种说法是日本报纸融合了高级报纸和大众报纸二者特征,另一说法就认为没有高级报纸存在。

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即日本报纸影响力很大。这三家报纸就占有了日本40%的报份,如果再加上日本《经济新闻》、《产经新闻》这两家全国性报纸,这五家的发行量则超过发行量50%以上,意味着影响力很大。影响力大意味着日本报纸有时非常煽情,像《朝日新闻》有时会采用如日本人所说的“豪雨集中式”报道,也就是狂风暴雨式的报道。当大事件发生的时候,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甚至倒数过来35、34版都是相同的事件。另外一点就是它的煽情报道也经常出现。

报纸普及率高,又采取激情性报道,而且是狂风暴雨式报道,这意味着日本在短暂的时间内很容易制造某种气氛和理论,这是日本的一个特色。其他国家也会出现类似情况,但竞争越激烈,不同看法也可能越多。但在日本不同,竞争越激烈,看法越接近。为什么?除了上述这些特征,日本媒体还有一个特征,即在新闻的形式和编排方式上的“划一性”,基本上可以说是统一口径,日本人竟然称为类似性。这是《每日新闻》、《朝日新闻》和《京都新闻》,可以参考一下。如果把它们的报头移位的话,即使是很老练的新闻工作者也很难分辨这是哪一家报纸。这种做法可说是日本传媒特色。

日本媒体在内容和形式上很接近,再加上前述的特征,那么日本媒体如果对一个问题集中地报道、集中地评述的话,很快可以在日本国内形成共识,大家都心照不宣,不需要进行什么争论。我就这个问题问过日本朋友:为什么你们竞争越激烈观点越接近?他们的回答是:因为我们的读者是相似的。竞争的结果是,这个标题在这个位置最好,这个内容这么写最好,受众的口味差不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喜欢同样一种商品的,媒体实际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日本媒体说今年汽车流行的颜色是白色,那么几天以后街上都是白色的汽车。到底是观众喜欢白色还是媒体宣扬白色,这是说不清的,是鸡与鸡蛋的问题。用前首相宫泽喜一的说法,日本人不管在战前还是战后,对政府都比较盲从,战前促使人民盲从政府的是日本的教科书;而今天促使人民有统一价值观的是大众传媒。他认为大众传媒已经取代了教科书扮演这样的角色。他认为这是日本的优点,也是日本的缺点,他说不管是优点也好,缺点也好,日本人在战前战后都变成了“金太郎精”(这是一种古老的制糖法,做精之前,先划个模型,如果画一只狗,那作出来的都是狗,如果是花,作出来的都是花)。这说明日本媒体取代了教科书在大量地制造“金太郎精”,也说明日本媒体在制造舆论、引导舆论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经常称“舆论导向”,日文中的叫法可能更形象,称作“诱导”,而日本也的确做得比其他国家更出色。日本究竟怎样做到的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记者俱乐部的存在。记者俱乐部在很多国家都有,美国、新加坡都有,其扮演的角色是促进记者之间的亲善友睦,促进友谊,大家到那里喝酒聊天,有时举行舞会,而日本不是,它在新闻采撷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采访的一个基地。日本几乎每个机构从政府大厦、政党或者工商团体、警察署,每个地方都有记者俱乐部,设立在建筑的一个角落,各家报馆(加入日本新闻协会的报纸)都能派记者去,这些记者就直接到采访地去办公。他们可以不去报馆上班,但必须去记者俱乐部办公。换句话说,他们与受访者非常熟悉。每天记者俱乐部都有新闻发布会,定期,一天两次三次,有重要新闻的话随时都有发布。这个发布会是官方和受采访者告诉他们今天有什么事发生,有俱乐部干事主持。这样的俱乐部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需要作小小的补充。在俱乐部中,他们有规定,某条新闻可以发,某条不可发。发布新闻者也会告诉记者,哪些只是作参考不可发。这些规定本来是违背新闻原则的,然而在日本却已经成44 了常识。如果一位记者写了俱乐部内部规定不能写的新闻,那便被俱乐部开除,那他在报馆的生涯就此结束。

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是皇太子娶妃小和田雅子的事情。其实大家都知道,但都没有发。后来由华盛顿邮报先刊登。很多人就骂日本报界为什么让外国人抢了先,报界就说,我们早就知道了。但问题是知道了为什么不发?这其中就是记者俱乐部起了作用。

俱乐部的存在其实是统一口径很重要的因素。曾经有一个日本记者回忆一个情形,当然有些极端。他在一个市政厅当记者,比如说每天10点发布新闻,按照惯例,发布者就拉几个老练的记者去打麻将,到了中午,市政厅的职员就已经帮他们写好了新闻稿。然后分给每个记者参考,如果有问题,可以提。很多记者几乎一字不改地刊登了。市政厅为了记者回去好交代,从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分给记者。

这种内规为什么会对记者起这样的约束作用。这固然是俱乐部的一个特色,也跟日本社会长期以来的一种风气和文化习惯有关系。我们知道到现在为止,日本很多战友会到今天还存在,他们经常聚会,其实他们内部也有内规,这些内规有时比外部一些规定更有约束力,一旦你在内部违反规定,在日本社会你比什么都难受。记者一旦违反俱乐部内规,那就被开除出去,就会被认为很难与人协调,从此被打入冷宫。就这个内现在日本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我可以举一个例子。

在日本新宿,有很多无家可归者。在我们看来,他们无牵无挂,应该享有自由,但不是。有一天我看了报纸上一个小小的新闻给我很大的启发。这些无家可归者有一天打起架来,有两个被活活打死。什么原因呢?原来由于人们认为他们妨碍交通等等有不利之处,于是他们聚到一块开会来订个内规,比如早晨7点整理纸箱去公园散步,直到晚上几点以后才可以回到睡觉的地方来。可是有两个新来的无家可归者不肯接受“前辈”们定下的内现,于是被活活打死。从中我们看出日本社会的一个现象,如果你不能被周围人接受,你就很难在社会中生存。这也是今天很多人不敢把战争真相公布于世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本媒体的上述这些特征在用到国际新闻上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在国际新闻报道上,日本报道基本以欧美特别是美国新闻为中心,最近10多年亚洲新闻也有所增加。从战后以来,都是以他的国家利益为先的。任何新闻都很重视日本人的企业利益和日本人利益,也就是说日本的新闻报道是以日本的利益为中心的。

13、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温铁军)

土地在我国是高度稀缺的资源。越是稀缺的资源,越应该成为公用品,越不能够进行市场化,所以我国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将会长期存在。

温铁军,男,汉族,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出生于北京。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科研处长,学术委员会委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79-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学习期满,获法学学士学位。1995-19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和经管学院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温铁军198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研究室。1985年末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1987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正式组建后调入,1988年任监测处副处长,1993年任调研处长,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8年试验区办公室机构变动,调任农研中心科研处长,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为了引导广大同学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我校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TMS)邀请了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博士,于12月14日(周六)下午两点,在建筑馆为广大同学做了题为“我国‘三农’问题现状及对策”的精彩报告。

报告开始,温铁军博士开宗明义的指出:在新中国历史上,我国“三农”问题就从来没有被解决过,而只是相对的缓解,所以我国“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得到解决;同时还必须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历史的看待这个问题。这个观点为整个报告定下了基调。

温铁军博士指出,“人口过剩,土地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矛盾。我国目前正大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逐年下降,但是随着全国总人口数目的增加,农村人口的绝对数目在20年后仍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约为8亿左右。而由于城市化建设、土地沙化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我国每年减少的土地面积约为2000万亩,照这样的速度,20年后我国将会减少4亿亩土地。因此,土地在我国是高度稀缺的资源。越是稀缺的资源,越应该成为公用品,越不能够进行市场化,所以我国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将会长期存在。今年出台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正是为了在法律上维护农民承包土地的权利,同时也维持土地的集体所有。根据这样的国情,温铁军博士接着指出,在我国,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将会伴随着规模经济的发展而同时并存,我国基层民主问题的解决也将取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解决。

主持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世纪大讲堂欢迎您。

很早以前有一位农民杂志的主编跟我说,咱们中国人大多数上溯两代人都是农民,所以关心农民的命运就是关心我们自己。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中宏网的首席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请他给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报告。这个报告名字就叫“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好,有请温教授上场。请坐。我听说您是1951年生的人,但不知道您出生在什么地方?

温铁军:北京。

主持人:就出生在北京。好,算了一下您的年龄,我觉得您应该是经历过上山下乡的。

温铁军:对,1968年插队。

主持人:也在北京插队吗?

温铁军:不,在山西的汾阳县。

主持人:离北京不算太远。

温铁军:现在属于吕梁地区。

主持人:现在您是一直研究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那当时这段插队的经历,跟现在的这个研究有没有关联呢?

温铁军:当然很重要,因为我觉得现在研究的问题和当年从插队开始那十几年的工农兵经历很有关系,如果没有在基层滚一身泥巴,跟基层这些群众在一起,我们大概不会有,至少没有从农村基层出发看问题的这样一种角度,也可能不会有这种关注农民的这种感情,所以我觉得今天搞政策研究的人如果没有当年那段在底层生活的经历,只从书本出发,恐怕是搞不好政策研究的。

主持人:好,我想听听到底怎么个底层法?您是哪年从北京出发?

温铁军:1968年。

主持人:正是文化大革命最火的时候。

温铁军:接近于不火了吧。

主持人:那您从心里上愿意不愿意去啊?

温铁军:当时我们是一颗红心,真是党让上哪儿就上哪儿,没有任何思想抵触,真的是满腔热情地去到农村,跟贫下中农结合,然后尽我所能去做农村的事情。我印象里当时虽然只有十六、七岁吧,十七岁,但是我没有任何思想上的抵触情绪。

主持人:给我们简短描述一下当时您看到的那个底层是什么样子?

温铁军:怎么说呢,当时如果说从农村角度来说,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大家不明白到底为什么要这么辛苦,要这样做。所以老百姓说我们是老“背兴”。比如说,我们一起去交粮食,交粮食嘛,当时公社就把好粮食收了,把不太好的粮食,质量稍微次一点的退回来。然后呢,书记,我们书记跟我们一块去交粮食,书记说,这个瘪麦子、不好的粮食是咱们老“背兴”吃的,好粮食那是给城里人吃的。然后我们无论是想,比如说,尽管我今年麦子丰收了,可以多分一点,但是你的分配是上级计划的,从县到公社然后到大队,你不能因为你丰产了就多分一点,所有的这些东西一切都是按照从上到下控制的,控制得很严。所以我们这批知青刚下去的时候我们是拼命干,我们觉得我们特别积极,干活干的特别卖力,老百姓就觉得你们傻,因为你干了活、卖了力,最后分不到那样多粮食,你还等于要亏。后来我在做农村调查的时候,去大量访问这些户,当年的收入高低各不同的这些户,和我当年在农村插队的时候老百姓给我们发牢骚说的话其实还是一样的。

主持人:几乎没什么变化。

温铁军:没什么变化。

主持人:那好,你说的那个老“背兴”的那个“背”,是您自己的意会还是跟咱们说的老百姓不一样?

温铁军:山西人是谐音,我们插队的那地方老百姓和老“背兴”是谐音。

主持人:就是你自己想的这个“背”可能是很背运。

温铁军:他说的就是背兴,因为咱们背兴,所以咱们就吃瘪麦子。

主持人:噢,是这个意思。

温铁军:大队书记他就是这么说。

主持人:好,最后一个问题,我知道您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是学新闻,按说您更应该成为一个记者,怎么成了农业问题的研究专家了呢?

温铁军:当时新闻系明确告诉我们,我们是专业调查研究人员,未必一定要学报纸,我的兴趣更多还是在政策研究,因为我工农兵都干过了,那么觉得很多问题确实需要,不是一般的去报道反映,而是需要你深入研究,这是其一。其二,我本科是新闻,但我博士学位是经济管理。后来还是沾了点经济的边,所以搞了很多经济问题的研究。

主持人:好,最开始研究“三农问题”是什么时候?

温铁军:说到三农问题,要是说研究的话,不应该说我们这一代人,我们提出三农问题,因为20世纪两个最伟大的中国人,一个孙中山、一个毛泽东,都明确的讲中国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所以说,讲三农问题研究应该是从他们开始。

主持人:不是,您自己研究三农问题是什么时候?

温铁军: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去当时的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就是搞农村政策研究的。我的职责就是下去跑调研,所以调研的过程中间就发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又以农民问题为主,所以我们当时就认识中国恐怕不是简单地讲农业问题就能解决的,我们恐怕更多的应该关注农民问题,关注农村发展问题,农业问题我们当时就认为这是派生的。所以我们更多的在制定农村政策(的调查中),在80年代、特别是在那个时候搞的(政策调研),比较强调如何关注农民,关注农村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关注农业问题,所以我想我今天要讲的主题为什么是三农问题,就是说它大概不等同于一般地讲农业经济问题。

主持人:好,开始研究三农问题是从80年代中到现在已经有15年了。

温铁军:16年。

主持人:好,16年,那接下来就请我们洗耳恭听温铁军博士给我们带来他的报告,他的报告名字叫《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有请。

(掌声)

温铁军:我想十多年的农村调研,是不可能在半个小时之内把它完全讲清楚,难免挂一漏万,只可能是蜻蜓点水,好在我已经有了一本书,就是这本书。当然,我自己不可能再给人送了,因为这本书已经卖光了,去年五月份出版,八月份上架,到现在出版社已经都没有了。我想不到就一本像这样一个名字叫《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这样一个学术性的一本书,会受到这么多人的欢迎,会卖光,这个我没想到。我想大家的关注主要其实不是关注我的研究,而是关注中国农民,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到现在为止尽管我们国家已经被国际组织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列入前十名,世界前十名。甚至有的国际组织从增长潜力上来看,说将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中国会进入世界前三强。但是,因为中国是个二元结构的社会,我们有机会到农村去看的人都会看到,农村相对还是比较贫困、比较落后的,当然沿海发达地区情况不同了。但是大多数传统农区应该说还不能跟得上整个国家高速发展现代化的过程。因此人们越来越多的把眼光集中到农村问题上,尤其是最近一两年,人们已经慢慢地开始接受这样一个概念,中国的问题不是农业问题,中国出问题是出的“三农”上,那就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上。

因此呢,我说我的观点,包括我今天讲的观点,应该说主要是从我十年的试验研究中,是从基层的实证过程中间所产生的一些看法。这当然会和咱们这个一般地从理论出发或者从书本出发,做规范研究的那些东西可能会有很大不同,所以我请学界的朋友原谅我,我说的东西如果和你的规范研究给你的那套知识谱系不同的话,请你能够考虑一下我是从实际来的。那么试验方法本身它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是要求不断证明的,自然科学的试验在方法论上也是要求不断证明的。那么政策科学研究使用试验方法,我们怎么证明。

接下来我就跟大家说一下经过十年的试验研究,被我们证明的是什么?既然你是试验,既然你是证明,那么证明的东西是什么,我觉得我今天要讲的主题就是我经过试验证明的这么一个提法。我们不太认同一般的学界,特别是院校派的这些研究所提出的观点,比如说,一说到中国的农业,就说是要用农业经济科学的一般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农村问题,解释农业问题。所以一段时间以来,大家看,无论是报刊宣传还是咱们理论文章都是在讲中国农业问题如何如何,经过十年的试验,我们说,中国其实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农业的经济科学,没有单纯的农业问题,农业经济科学的一般理论对应地解决不了中国现在的复杂的三农问题,为什么这么说,我做点解释。

一般我们讲农业经济科学,都是说在市场条件下,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他对于农业的生产基本要素,也就是土地、劳动力、资金。在每一个要素当出现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的时候,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会发挥作用。根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来调整要素,假如土地要素的边际效益递减了,那么会有劳动力来替代它。加入劳动力的投入边际效益递减了,那么会有资金来替代它。所以这个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实际上就叫做“优化要素的配置”,或者叫“优化资源配置”。这是我们所有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而且也几乎是我们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然农业科学也是这样认识的。但就中国的农村经济来说,这些东西能起作用吗?我们是一个二元结构社会,我们的农业劳动力到现在为止按照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是五个亿,劳动年龄人口是五个亿。我们这些插过队,当过队长的人知道,在这个正式统计公布的劳动力人口基础之上,恐怕还得加个百分之三十,为什么呢,因为还有半劳力呢,你怎么能说六十岁以上的人不干活,怎么能说十六、十七、十八岁以下的这些半大小子他不干活。他都干活,农村十几岁的孩子干活是正常的事,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退休他照样得干活,这是正常事,这么算下来,你加百分之三十。中国的劳动力就农村而言有多少,六个多亿吧!那么我们农业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条件需要多少劳动力呢?一亿多嘛。粗算有一亿五吧。那还有多少是属于相对就业不足的呢?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绝对地过剩、无限供给的条件下,拿什么来替代他。那相对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任何其他要素都是价格昂贵的,因为劳动力可以不算钱。所以才出现尽管劳动生产率长期维持比较低水平,劳动力投入在现在家庭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农户调查测算,已经连续三年劳动力投入产出是负值,尽管他的边际效益递减到零以下的时候,他能被替代吗?你把他替代到哪去?这个世界上有任何地方可以让中国农村的劳动力被替代出去到那去吗?是不可能的。就这一条我请问,怎么用看不见的手来调控资源,48 来优化配置,不可能,这是第一大要素,劳动力要素不能被替代。

第二大要素土地。我们土地是不可能增加的,只在减少。每年非农占地几百万亩,咱们不说那个数,但是每年非农占地至少是几百万亩,再加上沙化、盐碱化的自然减损,我们每年的农业耕地的减少数,大约,咱们也不好说绝对数,反正是比那个几百万亩还要多,多多少大家可以查统计,我不好在这里讲。但是总之土地是不能增加只在减少的,那么劳动力不能减少是在增加的,随人口增加,二元结构又不能打破,对不对?一个要素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一个要素是只能减少不能增加。那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连社会平均利润都产生不了,因为劳动力生产率是下降的,劳动力投入产出是负值,那就产生不出利润来。那么请问,假如我们认定资金按一般的规律它至少要分享社会平均利润。那么,假如农业生产产生不了社会平均利润,资金进得来吗?进不来。请问这三要素怎么在现在这样一个农业经济科学理论框架之内来考虑它的市场配置?所以我说,我们证明了半天证明不了的东西,只能证明。那当我们告诉学界这东西被证明的时候,学界什么态度呢?他们说你这东西不符合我的理论。我只好说,那请你修改你的理论。你只能从实际出发嘛,所以这个对话是困难的。

我说第一被我们证明的,就是说你一般地跟我讲市场条件下要用看不见的手去优化资源配置,我告诉你三个要素不能被你优化配置。因此我们出现什么情况呢,农村资金净流出。很多人说要加强农业投入,请问加强农业投入的条件是什么呢?是资金作为一种要素投入进来,它能得到大致平等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它才有回报,对不对?更何况我们相当多的资金并不仅仅只是要求一个社会平均利润,它大量进入资本市场是要拿超额利润的。在这样一种不规范的投资条件之下,你怎么能让农业增加投资,这是怎么可能呢?再加上如果投资增加了,而其它要素不能相应的去优化配置,那么导致什么呢?成本上升了。而当我们看到这几年长期农产品价格低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是天花板价格的封顶。什么叫“天花板价格”?国际市场价格。我们大家都说现在农民没有种粮积极性,说农民弃耕撂荒,要想办法解决农民弃耕撂荒的问题,怎么想办法,怎么解决?你这个粮食价格让农民种粮食,农民不种了,为什么呢?价格上不去,成本在往上涨。九十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农业硬成本上涨百分之十,涨到什么程度呢?甚至涨到我们农业按基本产品算,就是按主粮产品算,我们的基本农产品的成本价格甚至某些时段上高于“天花板”,就是地板价格高于天花板。这是非常荒谬一个的现象,怎么能让地板高于天花板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进行农产品贸易呢?因此我们挑战的第二个观点就是中国是不是一个农业大国?很多人一说中国地大物博,我们是农业大国。我们说非也,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而非农业大国。

我们有几点来证明,中国不是农业大国。为什么呢?第一,我的人均农产品的产量,无论是粮、棉、油、肉、菜、蛋,全都接近于世界平均线,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很少。像美国,尽管它是工业大国、科技大国、资本大国,但他同样也是农业大国,因为他的人均农产品的产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尽管(中国)这个国家农业的总产量来算,它可能是非常高的,所以人们说(中国)是农业大国,其实我们说不是,(因为)按人均算它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甚至在很多品种上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的农业商品率非常低,比如说以农业主产品为例,以粮食为例,常年看,平均的农业商品率,就是粮食(商品)率多少呢?百分之三十几,不到百分之四十,哪个农业大国它的商品率这么低呢?美国农民种粮食,他吃自己的粮食吗?他买面包吃。因为他的粮食全部进仓,然后就有加工的厂商把他买走了,他再买面粉回来才能烤面包,对不对啊。他不会自己去磨麦子吧。所以他的商品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美国农民他也不吃自己养的猪,不吃自己养的牛,他不宰杀嘛。对不对啊。我们呢,百分之七十左右,是自给自足部分。当然这个统计上问题很多了,咱们不多说,但是就现在公布的统计数据看,我们的商品率按主产品算,也才是百分之三十几,当它不能商品化的时候,它怎么能够叫做一个农业大国呢。所以就从这两个方面看,我们不能说中国是农业大国。

所以,我们第一个证明的就是中国不能简单的照搬农业经济科学的一般原理来解释我们的农

村经济现象。第二我们不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是个农民大国。因此我们反过来再说,为什么叫“三农问题”,英文我们把它翻译成threedimensionalruralissues,什么意思呢?就是它是三维的农村问题,是三维的,也就是你立体地去看,看中国的农村问题,如果我们只简单的,二维的去看,那你就是投入产出,供给需求,那就是一个纵轴一个横轴就解决了,那如果三维的去看,那你就看到了我刚才所说的。因为我们的农民人口众多,于是很多人就开始跟我们讨论了,你说农民人口众多,那为什么我们不加快城市化,为什么不在工业化加快的同时去加快城市化呢?你如果解释不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理论是站不住的,我们提出的观点也是站不住的。

那我们告诉他,中国因为处于别的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之后才工业化起步的这样一种地位,所以它一上来就上的是重工业,又是在战争环境之中,我们五十年代初的时候周边地缘环境非常险恶,战争环境之中,一上来就是重工业,重工业一上就是资本增密、技术增密、排斥劳动,这是重工业特点。因此,中国不可能随着自己的工业化,就是工业产值占的比重的提高,来带动农业就业人口的非农转移,所以客观上我们没有随着工业化带动农村的城市化,没有(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因此,直到我们几乎完成工业化,到现在工业占绝对比重,我们农业大概只占百分之十五以下,在这样一种条件之下,农业人口仍然占将近百分之七十,百分之六十八点几。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不是一个做了几百年的工业化国家,不过从1950年、1951年,咱们从“一五”(计划)算起吧,“一五”之前中国有什么工业呢?比如北京有什么呀?“石景山制铁所”,是日本留下来的。除此之外,王麻子剪刀、大串糖葫芦,那叫工业吗?(就是)作坊嘛。现在你看这个国家整个工业化水平多高,但因为他是这样一个特殊的,这样一种一上来就是以重工业拉动的这样一个工业化过程,它不可能像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路那样,随着工业化带动农民的分工就业,然后带动农村人口的转移。形成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少、非常少的比例,比如美国只占百分之

三、日本大概不到百分之十,所以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国家这样一说有五亿农业劳动力。这不可比嘛,所以我们说这是第一个情况。

那有人说,为什么不能通过现在加快城市化,来更多的转移农村人口呢?我们说,尽管我们已经搞了五十年的工业化,平均转移农业人口,五十年我们转移了百分之十五。那我们再往今后再数五十年,我们就算加快一倍,我们说不往五十年算,我们按2020-2030年算,因为讲人口学的人都会说,2020-2030年是中国人口最高峰。到那时候中国的人口是十六点几亿。我们到那时候就算加快城市化,农业人口转移(以后占总数的)一半,我们十六点几亿人口的时候农业人口转移剩下一半,还剩多少呢?八亿多农业人口现在多少?八亿七千万,到那时候八亿四千万,差多少,差几千万人口,绝对数还是没有减(下去),还是八亿多农民人口嘛,还是人均不过一亩来地,户均不过是四、五亩、五、六亩地,这怎么能够形成现在人们所说的规模农业,那么在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基础上,我们能够把刚才我所说的那些问题解决得了吗?因此,经济学讲(预测)三年、五年的就算是远景了,讲三十年的那几乎都是不可信了,所以我们只讲大的概念,三十年之后,尽管可以转移(剩下)百分之五十的农业人口,仍然会有八亿多人生活在农村,农村的人地关系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农村可能还是这样一个小农经济。

所以刚才主持人阿忆问我说,你当年插队的,你现在又搞农村政策这么多年,你觉得到底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吗?我说这个变化是肯定有的,大家生活好了嘛,对吧。土地产出率提高了,投入增加了,这些都是重大变化。但是你说根本上改变农业的制约条件,我觉得很难,就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个制约条件很难改变,我们把这个叫做“基本国情矛盾”,所以任何政策研究,假如忘记了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个基本国情矛盾,单纯地依据某个科学理论,某种理论来制定政策,那就会很麻烦。那我们说第二个,我们刚才讲的很清楚,因为是重工业导向的这样一个工业化过程,没有同时带动城市化,又因为我们再往前看三十年,往远看三十年,我们知道到那个时候农业人口仍然(占)绝对比例,仍然(还)是八亿多农村人口,所以我们说长期看,小农经济这样一种状况是不可能根本改变的。因为这样,我们就得客观承认: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基本的体制矛盾也可能是一个长期的体制矛盾。因此我说,我们最终证明的无外乎是最简单的一个常

第二篇:世界名人经典演讲

世界名人经典演讲精选

经典演讲排行

1、约翰·肯尼迪:1961年1月20日发表的就职演说

2、曼德拉:1990年2月11日 《种族隔离制度绝无前途》

3、埃及前总统萨达特:1977年11月20日在以色列国会上的演说

4、美国前总统卡特:1977年1月20日就职时发表的演讲《美国的理想》

5、马丁·路德·金:l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前《我有一个梦》

6、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说

7、奥巴马:200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就职演说

Part Ⅰ Inaugural Addresses

1.Franklin D.Roosevelt's Third Inaugural Address

2.Bill Clinton's First Inaugural Address

3.Bill Clinton's Second Inaugural Address

4.George W.Bush's Fast Inaugural Address

5.George W.Bush's Second Inaugural Address

6.Nelson Mandela's Inaugural Address

Part Ⅱ Farewell Addrmses

1.Harry Truman's Farewell Address

2.Abdication Speech

3.Richard Nixon's Resignation Speech

4.Farewell to Baseball

Part Ⅲ Social Issues

1.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2.Atlanta Compromise

3.Franklin D.Roosevelt's Fast Fireside Chat

4.Preserving Civil Liberties

5.The Strggle for Human Rights

6.Choices and Change

7.A Moral Necessity for Birth Control

8.The Children's Era

Part Ⅳ Political Issues

1.Lincoln's Gettysburg Address

2.My Side of the Story [Checkers]

3.I Have a Dream

4.Statement on the Assassination of Martin Luther King, Jr.5.Foreign Policy of Great Britain Speech6.Speech to the Greater Houston Ministerial Association7.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8.Tear Down This Wall

Part V Wars&Disasters

1.Franklin D.Roosevelt’s war Message-Asking Congress to Declare War on Japan

2.Normandy Address-Final Pep-Talk Speech

3.Iron Curtain Speech

4.Pope John Paul It's Speech at hrael’s Holocaust Memorial5.Challenger Space Shuttle Explosion SDocCh6.Responding to Landmines:A Modem Tragedy and It’8 Consequences7.Obituary to Diana,McC88 0f Wales

8.9/11 Address to the Nation

9.George w.Bush’s Address to Congress and the American People After 9/11

第三篇:世界名人演讲100篇

download video: mp4(159mb)| mp3(15mb)

download video: mp4(159mb)| mp3(15mb)

helping every american with autism achieve their full potential is one of this administration’s top priorities.at the 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we continue to strive to meet the complex needs of all people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and their families.while there is no cure, early intervention is critical and can greatly improve a child’s development.perhaps the biggest step we’ve taken to support those affected by autism and their families happened over a year ago, with the signing of the affordable care act.now, new insurance plans are required to cover autism screening and developmental assessments for children at no cost to parents.insurers will also no longer be allowed to deny children coverage for a pre-existing condition such as asd or to set arbitrary lifetime or annual limits on benefits.also, thanks to the new law, young adults are allowed to stay on their family health insurance until they turn 26.for a young adult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their family, that means peace of mind.it means more flexibility, more options, and more opportunity to reach their full potential.ultimately, there is more support for americans with autism than ever before.this means more promise of new breakthroughs that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autism even better.but in order to continue meeting the needs of people with autism, the combating autism act must be fully reauthorized.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working collaboratively with important partners, the affordable care act and the combating autism act will allow us to continue important research and develop and refine vital treatments.there are still many unknowns.however, one thing is certain.we will continue to work harder than ever to find solutions and provide support to individuals with asd and their families.together, we can help reduce disparities and allow everyone to actualize their greatest potential.kathleen sebelius is secretary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美国健康和人力资源部秘书凯思琳• 西贝利厄斯.

第四篇:布莱尔在清华演讲

布莱尔在清华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28日 11:11

主持人(陈伟鸿):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各位收看我们的《对话》节目。这里是我们设在清华大学的对话现场,稍候将有

一位国际政坛的风云人物,要在这里和近百位的清华学子展开对话,这位对话嘉宾就是英国现任首相托尼·布莱尔。阔别五年,布莱尔再度访华,将会收到怎样的效果?他的这次中国

之行,将会为中英关系的发展带来哪些新的信息?尤其令人关注的是,面对英国国内最新爆发的政治**,作

为首相的托尼·布莱尔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当然,还有更多更精彩的问题都在我们今天的《对话》节目当中。好了,稍后我们一块来关注托尼·布莱尔和清华学生的圆桌对话。

布莱尔:

谢谢清华大学给我这次珍贵的机会,我想说一些话,你们可以提问,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或者是一些很尖锐的问题。令人振奋的是,英国是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在英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人在美国留学人数的两倍。我很高兴,可以想象中国大学比如清华跟英国大学之间的合作有多么紧密。英国最主要的大学有伦敦经济学院,我的太太就在那里,她就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她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她的学历比我还高。这次我再次来到北京,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看到中国巨大的变化,将来英国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将会非常重要。非常令人振奋的是,尽管中国有SARS,还有其他的问题,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仍然达到8%。在未来的两个世纪,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中国有十三亿人口,中国在经济、政治上的发展,将对全世界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也要保证中国和英国、中国和美国紧密的合作,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合作。你们学生是中国的未来,你做的决定、执行的方式,即将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你们是这个国家未来的领导人,你们的领导方式和你们的价值取向对英国人民也会产生影响!我的讲话完毕,请你们发问,谢谢。

董关鹏(清华现场主持):

谢谢布莱尔首相。现在我们就来开始提问,每提出三个问题我们请布莱尔先生回答。现在请我们的同学发问,同学们请提三个问题。

布莱尔:

你来点名,我来回答问题。

董关鹏:

请发问,很难让我指出让谁提问,请这位女同学。

同学:

布莱尔先生,早上好,欢迎你到清华大学来。谢谢你的演说,我的名字是陆娅楠,我来自新闻传播学院。现在当我们想到英国,我们会想起伊拉克战争,会想到凯利的悲剧,我很不情愿提到这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你觉 得这个时期,是不是你政治生涯中最严峻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你对发动战争有没有后悔过?谢谢。

董关鹏:

请你们提问的时候尽量地简明扼要,第二个问题由这位男同学提问。

同学:

早上好,首相先生,我是杨伟,来自经管学院。我今天能够在这里感到非常地荣幸。您曾在美国国会上说,英国会参与改变欧盟的活动。我的问题是,如果欧盟拒绝按照英国提倡的方式来做,英国还会是欧盟的一部分吗?谢谢。

董关鹏:

再来一个问题,好,左边这位女士。

同学:

早上好,布莱尔先生。我的名字是何凡,来自电子工程系。前几天你们对有关的媒体进行监管,这是事实吗?你不觉得这是违反新闻自由的行为吗?谢谢。

布莱尔:

谢谢。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的媒体就在那里,他们也许在想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但我觉得前面三个问题非常有挑战性,所以如果我

想控制媒体的话,那我肯定失败了。这上面的就是英国的媒体,有时候他们提的一些问题让人很难过,有时候你会对一些问题感到非常气愤或者很伤心。但我仍然认为无论多么困难,你们能够对政治家提出政治的难题让

他们回答,这是非常不错的。我并不希望控制媒体,我只想以我的方式表达我的观点。你们刚才提到的两个问题,关于伊拉克战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欧洲这些问题,无论对英国还是世界都是比较难的。对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我可以毫无疑问地告诉你们,伊拉克是在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现在我们在伊拉克有一个专门的调查小组,他们正在做有关的取证工作,这组人刚刚开始他们的调查工作。当他们递交他们的调查结果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他们的发现,然后人们才能知道事实的真相。所以这个调查小组正在那里,我们称之为伊拉克调查小组,他们将会采访有关的专家和目击者,而且他们会到现场去采集有关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如果杀伤性武器的证据成立的话,关于这个话题也许我们会有更多更为正式的讨论。你问到我对于伊拉克战争会不会感到后悔,我会说,不,我不会感到后悔。我相信无论有多么的困难,这是正确的决定。同时我也觉得这不仅是对世界安全的考虑,同时也是为了伊拉克苦难的人民。推翻萨达姆政权对伊拉克人民是有好处的,因为萨达姆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统治者,他残杀了无数无辜的人民。我觉得这个问题对当今国际社会来说也是很难的,我做出那样的决定,因为我觉得这无论对于我的国家还是世界来说都是正确的。到现在为止,我仍然认为是正确的决定。所以作为国家的领导人,我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关于欧洲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这是英国所面临的一个两难的抉择,英国想成为欧盟的一部分,但同时也希望欧盟做出改变。如果欧盟不改变的话,英国加入欧盟非常重要。并且我们相信,英国能以自己的方式去改变欧盟。因为我们不能把自己从欧洲分离出来,我们是欧洲大陆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们继续保留作为欧洲大陆的一个部分。这无论在经济角度和政治角度考虑都是非常重要的。刚刚我提到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尽管我们有十个国家新近加入欧盟,现在欧盟共有二十五个国家。尽管这样,我们也只有四亿五千万人口,而中国一个国家却有十三亿人口。所以英国作为欧盟各国里面的一部分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把英国从欧盟里面分离出来是个重大的错误,我不知道在改变欧盟的努力中英国能否成功,但是我觉得我们会的。而且我觉得欧盟应该保持开放,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我觉得英国作为欧盟的一部分非常重要,尽管有时这个观点在英国很不受欢迎,有些人并不喜欢欧洲。但我觉得这是英国应该做的。并且我认为,作为一个政治领导人,假如我认为是正确的,我会坚持这么做。谢谢。

董关鹏:

谢谢。现在由坐在后面的同学发问。

同学:

谢谢,早上好。我是梁萌,来自经管学院。我想问一个关于教育交流的问题,您刚才在演讲当中提到有大量的中国学生在英国留学,然而在英国的学校申请奖学金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很多英国大学收取留学生的学费远远高于本地学生。所以我们在想,英国的学校录取中国留学生的动机,是希望加强与中国的教育交流,活跃英国学校的校园?还是主要出于商业的考虑?谢谢。

同学:

布莱尔先生,欢迎您来到清华大学。我的名字是郝育倩,是新闻传播学院三年级的学生。在最近的国家领导人峰会当中,您提到一国的政府可以入侵和推翻另一国政府的统治,来解放那里的人民。这个观点被与会的其他政府反对。所以我想问您,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有没有《国际法》的充分支持?

学生:

早上好,布莱尔先生。我是栾鹏,来自法学院,我想会问一些比较轻松的问题。众所周知您的夫人切丽女士在英国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律师,据说她的工资比首相的工资高得多。中国传统的观点认为,丈夫应该比妻子赚得更多,这是保持家庭稳定非常重要的因素。我的问题是,您有什么技巧来平衡您的家庭关系?谢谢。

布莱尔:

首先,关于教育交流,这有很多因素,商业的考虑也是其中之一,因为教育机构也有开支。我觉得关于教育交流的问题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很难获得奖学金,学校从政府那里获得资助。有时候人们会跟政府抱怨,我们的钱是付给我们国内的学生而不是其他国家的学生,所以留学生要获取奖学金是很难的。实际上,我们现在正在扩大我们的奖学金。现在的情况是,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到英国的留学生大量增加。尽管在英国获取奖学金很难,但是人们仍然争取到英国留学。所以我希望,我们都读经济学,我不是修新闻学的。我考虑在未来教育的交流将会非常重要,同时我也在考虑每个到来的学生,当他们回自己的国家,我希望他能够作为代表英国的使者。当他们回到中国或者俄罗斯,无论他们来自哪个国家。所以扩大我们的招生,招收更多的留学生。所以你可以申请奖学金,我们会尽量考虑的。关于下一个问题,我认为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去解放那个国家的人民是不对的。当然,我知道解放人民是件好事,但是这需要符合规矩。人们担心一个国家想要去统治另外一个国家,那么如果一个国家不满意另外一个国家的政府就去推翻它,这是你问题背后的逻辑。因为你问题的含义是,必须谨防陷于某种情况。如果美国,也许你指的是美国不满意别的国家的政府,美国就会去消灭它。我同意,这样的情况可能发生。但我觉得我们需要考虑,假如有一个国家它做的事情,对其他的国家还有本国的人民非常危险,国际社会会怎么反应呢?我同意,我们需要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是我在美国国会的时候提出的,我说我们不能单纯地自由行动,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同时,世界更紧密地联系着。一个国家的行动事关重要,因为它会影响其他的国家。我们不能说一个国家的行径非常恶劣,我们就纵容它。所以要解决它是一个难题,我们可以运用很多法律和规则。另一个问题,首先,我的夫人比我聪明,所以她选择法律而不是政治。有时候我看见关于她的收入的报道,我希望这是真的。但是我想,现代女性应该赚得跟男性一样多,而且越多越好。这是完全可能的。看一下现在这里所有的女性,其中一部分也会成为律师,是吧。你不会介意你赚的比你的丈夫多吧?这里的女士们,你会介意比你的丈夫赚得多吗?你们都有赚钱的自由,人们赚钱的多少在于他们付出的努力,而不取决于他们是男性还是女性,而只能说明他们优秀或者不优秀。这是我的观点。

董关鹏:

接着提问。

学生:

首相先生,欢迎到清华来。我是赵晓东,来自经济管理学院法学系。几天前,在您到美国的访问中,有报纸评论说英国是美国的跟随者,您是怎么看待这些评论的?

董关鹏:

这边。

学生:

早上好,首相先生,欢迎您到清华来。我是林楠,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面对凯利事件,您决定不辞职。您能不能坦诚地告诉我们,当您在去日本的途中,听到凯利自杀的时候,您当时的感受是怎么样的?您将怎么处理这个政治危机,重新获得人们的信任?谢谢。

学生:

谢谢,首相先生,我是高宇宁,来自中国研究院公共政策和管理系。我要问一个很专业的领域,一些亚洲学者讨论在东南亚建立一个亚洲联盟,就像欧洲的欧盟。您能说一下建立一个亚洲联盟的可行性,以及您认为它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谢谢。

布莱尔:

首先,谁是第一发问者?哦,是你。人们经常会问到,英国跟美国的强大联盟。但是我们不能说我们之间就没有分歧,有时候我们也会有不同意见,比如在政治,还有气候变暖的问题上。在某些问题上,我们对贸易也有分歧。但我觉得英国与美国建立起强大的联盟是有重大意义的。因为我们在一些非常困难的时刻联手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用说了,我们联合把欧洲从法西斯手里解放出来。对于我们与美国的关系,我感到非常自豪,我对我们的伙伴关系感到非常自豪。但我并不认为与美国的良好关系是我们所能具有的惟一的关系,现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同的国家他们互相竞争或者互相平衡,所以这里是美国,那里是欧洲,那里是俄罗斯,中国在这里。我认为在现今的世界上这种观点是很危险的,我认为大家应该走到一起。我要告诉你为什么,假如您想一下我们现在的处境,美国不会打中国,中国不会打俄罗斯,俄罗斯不会打欧洲,在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数以百万的人死亡。而现在欧洲处在和平当中,欧洲国家结成一个联盟。我不认为现在世界面临的问题是各国之间的战争,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有极少数的破坏分子,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贫穷国家的经济。我觉得应付这些挑战的方法,是各国人民的合作。所以我们跟美国有很好的关系,同时我们也是欧盟的一部分。我也愿意发展与中国更紧密的关系,因为我觉得中国的发展在国际上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关于怎么样发展,我的看法是我们不要把不同国家划分成不同的势力,互相竞争,这是二十世纪的政治。我觉得二十一世纪的政治是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制定一个共同的行动纲领。这意味着制定这个共同的行动纲领,并不是单纯地由美国提出来的,而是我们大家共同制定的。这就是我为什么在美国国会提出这不仅仅是关于恐怖主义,同时这也关于中东和平进程。关于非洲的贫困,关于气候的变化,我们可以把所有这些事情拿到一起共同去研究解决。所以我觉得英国的任务不是去担心与美国的联盟,我觉得我们应该跟美国保持良好的盟友关系,我们应该把这种影响扩大开来,推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制定起大家都能接受的共同的行动纲领。中国的领导能够接受,欧盟也能接受,俄罗斯也能接受,还有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大家都走到一起,制定共同的行动纲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因为我觉得这对于将来的安全和和平至关重要,我坚信这一点。首先我要说的是,在过去的几天我没有在英国,凯利的死对他的家庭来说是个悲剧,而我不能给予他们帮助。我非常不希望更多地提到这个情况。我只想说希望他灵魂永存,希望他的家人节哀顺变。在伊拉克战争当中惟一的问题是,正如我刚才对一位女生所说的在伊拉克有一个调查小组正在做全面的调查,采访伊拉克武器专家和科学家,并且在做武器调查的取证工作。我想人们应该等到调查小组回来之后再做出结论,因为情况很困难。正如我刚才跟你们一位所说的,作为一个政治家,尤其当你要做出是否战争的决定的时候,你要按照你认为正确的方向去做出决定,并且坚信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我相信在这里肯定有人持不同意见,但这是我所相信的,也是我所坚持的。谁是最后一个,噢,如果亚洲想要联合起来结成更大的非政治贸易组织,我觉得这是可能的,但是会不会像欧盟一样,这点我不确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就像我刚才所提到的,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亚洲国家会加强相互之间的贸易和合作。我想这种合作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就像在南美洲和欧盟,并且在全世界范围都会发生。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世界一体化,经济和技术全球化意味着人们必须更紧密地合作。所以我觉得这种发展会继续,亚洲国家应该加强合作,不管是不是像欧盟那样,都是有意义的。我相信最后国家之间都会加快合作的进程。

董关鹏:

我要宣布还有最后三个问题。

布莱尔:

可以问五个。

董关鹏:

好的,可以问五个问题。这位男同学。

学生:

早上好,布莱尔先生。我叫田培杰,来自法学院。我要问的问题与SARS有关。人们有很多担心,那就是怎么样在全球范围内给贫穷的人群提供足够的医疗保障。我的问题是,在英国,您觉得怎么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谢谢。

学生:

我有另外一个问题,我是胡薇薇,来自国际关系学院政策和管理系。我想要知道的是您对中英双边关系的看法,还有您对以后发展两国关系有什么期望?谢谢。

学生:

早上好,布莱尔先生,很荣幸能够把您请到这里来。我是徐博,来自新闻学院。众所周知大英博物馆有大量的中国文物,对不起,我感到非常紧张。我喜欢你的领带。

布莱尔:

我喜欢你的衬衫。

学生:

谢谢你。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中国的文物怎么跑到英国博物馆来,你怎么回答?据报道,伊拉克博物馆的很多文物被盗窃,这些失窃的文物会对大英博物馆的收藏有所帮助吗?谢谢。

学生:

布莱尔先生,欢迎你到清华。我是黄瑞,是新闻学院的毕业生。您对中英教育交流的支持给我很深刻的印象,但最近我看到一些消息说英国东北部一些大学取消中国文化和语言的专业,我感到非常遗憾。而这些学校里面,甚至包括知名的德姆大学,您觉得这些学校的决定会影响中英文化和教育的合作吗?如果会产生这样的影响,您觉得有什么解决的方法?

学生:

早上好,布莱尔先生,我是涂国玉,来自自动工程系。您大概是我爸爸的年龄,你像我父亲一样慈祥。您能不能像您对您的孩子那样老实地告诉我们,您在伊拉克战争当中没有撒谎?谢谢。

布莱尔:

第一个问题是SARS和医疗保障。我个人认为我们在英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有一个明显的优势,也有一点不足。优势是我们建立起记录所有人健康的每一方面的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系统,所以不管你是穷是富,你都能够得到国家医疗中心的治疗。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系统,我们会继续保持。但我们这个系统的缺点,也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那是我们需要有更为灵活的医疗保障系统。所以我们能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帮助人们,有一些人可以通过本地社区和私人医院,有些人在医院里获得医治,而有些人则通过疾病控制中心。所以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治疗。关于中英双边关系,这是谁提的问题?我们是有分歧,问题是我们怎么去处理这些分歧。我们永远从这些分歧中退出?还是说我们继续合作,暂时放下分歧意见?我想这是我们能做的最好的方法。有位同学说他喜欢我的领带,您指的是中国文物收藏,我表示遗憾,这是很久以前历史遗留的问题。至于伊拉克留下来的文物,巴格达的博物馆在伊拉克战争中被摧毁。但实际上人们会将把伊拉克的文物送回来,巴格达博物馆也会重新开放。当然文物不会跑到大英博物馆,有一点很明确的是,属于伊拉克的文物一定会返回给伊拉克人民,这一点至关重要。谁问到关于教育交流的问题?学校做出的决定可能会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者是财政困难,或者是其他原因,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没有足够的钱去运转,没有钱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但我可以向你保证,我们会继续欢迎中国留学生到英国来学习。如果他们不能到某一个学校,他们肯定能到另外一个学校去。谁是最后一个问道我会怎么回答我的孩子?我想要说的是,作为一个政治领导人,你要做出你认为正确的决定。有时候要做出这些决定是很困难的,但我充分相信,在与伊拉克的关系中我们绝不允许萨达姆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毫无疑问,他是在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为联合国有二十三个鉴定认为,萨达姆在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里还会有人认为这是英国或者美国虚构的吗?事实就是如此,这是很严肃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联合国检查人员整个九十年代都呆在伊拉克,然后他们在1998年底被迫离开。但是在联合国做出决定之后,却在十一月又回到伊拉克。毫无疑问,萨达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威胁。同样的,无可置疑萨达姆大规模杀伤武器给伊拉克人们造成的危险。这里的人绝对不会赞同萨达姆的做法。伊拉克有两千三百万的人口,有四百万的人口被驱逐出境,每年有数万的儿童死于营养不良和可以避免的疾病。所有这些都是因为他的统治所造成的。允许这样的一个执政者来扰乱世界安全,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所以我做出那样的决定,我理解会有人不赞同我的决定,作为一个政治领导人的困难在于你必须做出你认为正确的决定,而且坚持你的立场。我做出了决定,我相信这是正确的,如果你也有同样的信条,你可以支持我。如果你有不同的信条,你可以不支持我,你可以支持其他人。我不能说更多的了,这是我要对我自己的孩子以及别人的孩子要说的话。谢谢。

主持人:

这是一次与众不同的对话。我想布莱尔愿意选择这种圆桌对话的方式,是因为他希望在一种更平等、更开放、更轻松的氛围当中和中国的学生来畅谈中英两国的往来和交流。布莱尔上任之后,让曾经跌宕起伏的中英关系走上了健康良性的发展道路。如今,阔别五年之后的再度访华,让人们对中英两国全面伙伴关系更充满了期待和信心。虽然说此刻布莱尔和清华学子的圆桌对话已经结束了,但是我相信,在中英两国之间,在民间、在政府更多的交流,更多的对话正在展开。好了,这里是《对话》,谢谢各位的收看。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第五篇:在清华听演讲范文

在清华听演讲》目录-328期全 [文件目录] 001.艾丰-品牌分类和名牌认识的误区.mp3 002.卞华舵-股权投资五个阶段.mp3 003.卞华舵-股权投资正逢其时.mp3 004.戴亦一-房地产投资决策的问题.mp3 005.翟鸿燊-用包容的心态建设卓越团队.mp3 006.翟山鹰-企业上市全过程.mp3 007.翟山鹰-资本的逻辑:从土豆买卖说开去.mp3 008.翟山鹰-资本市场中的债权市场.mp3 009.翟山鹰-资本运营的本质01.mp3 010.翟山鹰-资本运营的本质02.mp3 011.董藩-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特殊意义.mp3 012.董藩-透视房价高涨的原因.mp3 013.段继东-高绩效团队是企业升级的保障.mp3 014.段继东-激烈市场竞争企业生存法则.mp3 015.段继东-如何实现企业与员工价值观的统一.mp3 016.段继东-整体竞争战略乃企业制胜之道.mp3 017.高其富-如何看企业的三个财务报表.mp3 018.关立勋-周易与商业管理预测.mp3 019.关立勋-周易预测与天人合一.mp3 020.郭梓林-合作的四大困境.mp3 021.郭梓林-用经济的视角解析人的行为.mp3 022.韩秀云-把脉中国房地产市场.mp3 023.郝新军-把握时代脉搏 迎接时代挑战.mp3 024.郝新军-调整心态 迎接阳光未来.mp3 025.郝新军-企业领导者的角色定位.mp3 026.何茂春-企业国际化的关键问题.mp3 027.何茂春-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国门.mp3 028.洪兵-孙子兵法里的商战秘籍.mp3 029.洪兵-孙子兵法秘籍之取胜之道.mp3 030.黄菡-领导者的人际协调策略.mp3 031.黄菡-领导者的心理调试方法.mp3 032.黄泓琪-投资理财成就财富人生.mp3 033.姜新国-商业地产策划的方法.mp3 034.姜新国-商业地产的取地和定位.mp3 035.矫培民-从万科看房地产向客户服务性企业转变.mp3 036.矫培民-房地产业的成本控制.mp3 037.解浩然-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的竞争力.mp3 038.解浩然-企业文化是对员工的终极激励.mp3 039.解浩然-企业文化与基业长青.mp3 040.解浩然-企业文化与组织效能.mp3 041.解浩然-提升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mp3 042.解浩然-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mp3 043.金海峰-四大名着中的儒家智慧上.mp3 044.金海峰-四大名着中的儒家智慧下.mp3 045.金岩石-从国美、苏宁、麦当劳看企业投融资.mp3 046.金岩石-从国美运作看现代企业特点.mp3 047.金岩石-企业家的资本思维及企业成长.mp3 048.金岩石-企业价值增长迷局.mp3 049.金岩石-企业经营周期与内在冲突调整.mp3 050.金岩石-三足鼎立的商业模式与企业成长.mp3 051.金岩石-现代企业高速价值增长迷局.mp3 052.金岩石-现代企业是如何增值溢价的.mp3 053.李玲瑶-风险投资.mp3 054.李玲瑶-美国为什么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国家.mp3 055.李玲瑶-美国战后经济发展回顾.mp3 056.李玲瑶-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mp3 057.李玲瑶-智慧女性的婚姻与家庭.mp3 058.李玲瑶-中国经济的回顾与展望.mp3 059.李玲瑶-中小企业融资与上市的几种方式.mp3 060.李肃-企业发展的3大效率演变.mp3 061.李肃-企业发展的并购战略.mp3 062.李肃-企业发展的四大战略.mp3 063.李肃-企业战略发展的三大效率演变.mp3 064.李肃-企业战略解决的5大问题.mp3 065.李肃-企业资本战略.mp3 066.李忠-房地产投资与泡沫.mp3 067.李忠-如何从文化区别观察城市.mp3 068.李忠-如何挑选最有钱途的城市投资.mp3 069.梁雅杰-如何塑造团队.mp3 070.梁雅杰-执行能力提升.mp3 071.梁雅杰-中层领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mp3 072.刘红松-企业竞争的三个战略.mp3 073.刘红松-孙子兵法的现代意义.mp3 074.刘红松-战略转型决定企业未来.mp3 075.刘红松-志新思想在企业中的运用.mp3 076.刘启明-差异化品牌打造.mp3 077.刘启明-核心价值是品牌建设的关键.mp3 078.刘晓宇-商业模式的创新,是是企业腾飞的翅膀01.mp3 079.刘晓宇-商业模式的创新,是是企业腾飞的翅膀02.mp3 080.刘再烜-如何构建企业文化.mp3 081.刘再烜-如何认识企业文化.mp3 082.陆士桢-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mp3 083.陆士桢-如何帮孩子提高学习成绩.mp3 084.陆士桢-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mp3 085.陆士桢-如何确立孩子的价值观.mp3 086.孟晓苏-对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展望.mp3 087.潘黎-控制商务谈判的四大要素.mp3 088.潘黎-如何应对谈判桌上的压价.mp3 089.潘黎-商务谈判开局策略.mp3 090.齐大辉-环境似水父母如歌.mp3 091.齐大辉-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mp3 092.齐大辉-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mp3 093.齐大辉-做最好的父母.mp3 094.乔志杰-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技巧.mp3 095.乔志杰-转变观念建设中小企业融资体系.mp3 096.尚水利-从高效走向卓越的途径.mp3 097.尚水利-如何打造高绩效的工作团队.mp3 098.尚水利-如何化解工作中的矛盾与冲突.mp3 099.尚水利-如何实现高绩效的管理沟通.mp3 100.孙寅贵-新贵族精神.mp3 101.孙寅贵-与灵魂对话.mp3 102.孙云晓-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mp3 103.孙云晓-好习惯决定未来.mp3 104.孙云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01.mp3 105.孙云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02.mp3 106.孙云晓-今天的孩子为什么难教育.mp3 107.孙云晓-理解青春期的感情朦动.mp3 108.孙云晓-良好的关系胜过教育.mp3 109.孙云晓-如何对待孩子的任性和天真.mp3 110.孙云晓-网络时代预防网瘾的教育方法.mp3 111.孙云晓-习惯决定未来.mp3 112.孙云晓-做父母需要上岗执照.mp3 113.孙云晓-做最好的父母 走出中国式教育误区.mp3 114.谭雅玲-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及未来趋势.mp3 115.唐浩明-看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02.mp3 116.唐浩明-看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02_1.mp3 117.唐浩明-影响中国百年的师徒01.mp3 118.汪大正-从人性的角度看管理.mp3 119.王国刚-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mp3 120.王维庆-个人理财的六大原则.mp3 121.王晓毅-从古代九征看人的性格.mp3 122.王晓毅-从三国故事看识人用人.mp3 123.王晓毅-我眼中的曹操.mp3 124.王志耘-好风凭借文化力.mp3 125.王志耘-好心态成就智慧人生.mp3 126.王志耘-如何跨越成功路上的障碍.mp3 127.魏志勇-现代企业的职业性格.mp3 128.魏志勇-现代企业中管理者的几种类型.mp3 129.魏志勇-知人善用的锦囊妙计-品行管理.mp3 130.温元凯-几个中国富豪的创业故事.mp3 131.温元凯-中国成功企业家的统计分析.mp3 132.温元凯-中国富豪的创业故事.mp3 133.温元凯-中小企业的战略升级.mp3 134.吴言生-初探禅的智慧.mp3 135.吴言生-放下执着回归本性家园.mp3 136.吴言生-心灵的力量.mp3 137.夏祯-企业运作的无限资源梦想.mp3 138.夏祯-如何同上级进行有效沟通.mp3 139.鲜静林-中层管理者的角色定位01.mp3 140.鲜静林-中层管理者的角色定位02.mp3 141.鲜静林-中层管理者的职业定位.mp3 142.鲜静林-中层管理者的职业素养.mp3 143.享受汽车文明快乐安全驾驶01.mp3 144.享受汽车文明快乐安全驾驶02.mp3 145.谢贵荣-企业财务管理思维.mp3 146.谢志华-房地产企业的几种组织模型.mp3 147.许莉娅-父母在孩子生命中的角色.mp3 148.许莉娅-关注孩子的需要 引领孩子的成长.mp3 149.许莉娅-孩子的自尊自信从那里来.mp3 150.许莉娅-家庭亲子教育技巧01.mp3 151.许莉娅-家庭亲子教育技巧02.mp3 152.许莉娅-做最好的父母 爱的榜样.mp3 153.阎旭临-卖产品就是卖标准.mp3 154.阎旭临-品牌学里被人忽视的三大秘宝.mp3 155.阎旭临-营销创造价值.mp3 156.阎旭临-营造人性的欲望与需求.mp3 157.杨凤池-不同阶段年龄孩子的沟通技巧.mp3 158.杨凤池-沟通当中非语言的信息的作用.mp3 159.杨凤池-好父母的沟通方式.mp3 160.杨凤池-青春期的孩子怎么了.mp3 161.杨凤池-怎样面对孩子的青春期偏激行为.mp3 162.杨凤池-怎样面对行为不良的孩子.mp3 163.杨老师-独生子女的教育和学习成绩.mp3 164.杨老师-高考复读成功的最重要因素.mp3 165.杨老师-高考复读如何择校.mp3 166.杨老师-高考结束后的反思01.mp3 167.杨老师-高考结束后的反思02.mp3 168.杨老师-高效学习方法01.mp3 169.杨老师-高效学习方法之劳逸结合.mp3 170.杨老师-高效学习方法之牢记教训错题库.mp3 171.杨老师-孩子的好习惯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mp3 172.杨老师-青春期的感情懵懂.mp3 173.杨老师-青春期和学习成绩的关系.mp3 174.杨老师-如何学好一个最难学的科目 物理.mp3 175.杨老师-学习目标的制定.mp3 176.杨老师-有助于斩获考试高分的七大高效学习方法03.mp3 177.杨老师-怎样把笨孩子培养成为优等生.mp3 178.杨老师-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mp3 179.杨老师-助于斩获考试高分的七大高效学习方法01.mp3 180.杨老师-助于斩获考试高分的七大高效学习方法02.mp3 181.杨老师-自控能力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mp3 182.于长滨-从悟性探究企业管理之道.mp3 183.于长滨-孙子兵法的知己知彼原则.mp3 184.于长滨-透过国学名著看处事谋略.mp3 185.于长滨-治理流动性过剩的六大手段.mp3 186.袁富儿-房地产成本控制的四大要素.mp3 187.袁青鹏-民营企业发展的两大瓶颈.mp3 188.袁青鹏-民营企业如何克服发展中的家族问题.mp3 189.袁青鹏-如何克服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两大瓶颈.mp3 190.曾宪斌-房地产行业的精准营销.mp3 191.曾宪斌-房地产业特有的运营模式.mp3 192.张贯京-从华为看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mp3 193.张贯京-企业国际化的人才战略.mp3 194.张松辉-老子的智慧之处世篇.mp3 195.张松辉-老子的智慧之治国篇.mp3 196.张玉珏-项目预订管理的几种结构.mp3 197.赵玉平-传统文化中暗藏的管理智慧.mp3 198.赵玉平-管理者的权威如何树立.mp3 199.赵玉平-领导者的修养.mp3 200.赵玉平-用“和”的力量凝聚团队.mp3 201.周思敏-魅力女性的几项修炼.mp3 202.公司治理该如何进行.mp3 203.富有大智慧的高人.mp3 204.重新认识计划经济.mp3 205.中国人的管理智慧.mp3 206.市场运行的谜团.mp3 207.市场现象背后的真实面貌.mp3 208.人才的激励机制.mp3 209.人才使用的深刻道理.mp3 210.变通执行的深刻道理.mp3 211.问题出在执行层面.mp3 212.情商高意味着什么.mp3 213.提拔的秘密.mp3 214.制定计划的详细步骤.mp3 215.如何集中注意力.mp3 216.企业文化里的竞争战略.mp3 217.情感管理的重要意义.mp3 218.情感管理的重要意义.mp3 219.占据市场优势的秘密武器.mp3 220.人性的三大要素.mp3 221.寻找发现问题的秘密武器.mp3 222.第一印象黄金定律.mp3 223.个人礼仪的细节.mp3 224.提高客户忠诚度的黄金法则.mp3 225.市场定位的重要意义.mp3 226.如何认识不同类型的人.mp3 227.邵会华老师总结的营销经验.mp3 228.品牌的特殊魅力.mp3 229.潜在市场的陷阱.mp3 230.产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mp3 231.了解企业文化的规律.mp3 232.企业价值观念和国家发展理念.mp3 233.企业的人力规划.mp3 234.企业的管理真谛.mp3 235.人生规划的关键要素.mp3 236.打造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mp3 237.企业文化的真正含义.mp3 238.外形的重要性.mp3 239.和媒体打交道的秘密法则.mp3 240.领导者个人品牌的打造秘籍.mp3 241.如何打造做人的金字招牌.mp3 242.怎么做好企业里的人力资源管理.mp3 243.怎样解决优秀员工离职的问题.mp3 244.怎样让员工遵守公司制度.mp3 245.不同人群的沟通技巧.mp3 246.外行领导内行.mp3 247.培养人才的木桶理论.mp3 248.压力也是动力.mp3 249.薪酬设计如何进行.mp3 250.对孩子逆反的因势利导.mp3 251.心理问题对人的行为有哪些影响.mp3 252.调教出优秀员工的最佳方法.mp3 253.管理第一生产力.mp3 254.领导者的攻心之术01.mp3 255.领导者的攻心之02.mp3 256.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艺术.mp3 257.领导究竟是什么?.mp3 258.如何调动员工的内在动力.mp3 259.价格战中的玄机.mp3 260.资本结构和竞争格局.mp3 261.商业活动中信息究竟意味着什么.mp3 262.通货膨胀扑面而来.mp3 263.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mp3 264.让孩子适应外部环境.mp3 265.给孩子留下什么.mp3 266.家长不等于父母.mp3 267.如何对待孩子的需求.mp3 268.孩子共性与个性的结合.mp3 269.家长教育.mp3 270.童年恐慌.mp3 271.奖惩教育.mp3 272.关系好坏决定性教育的成败.mp3 273.如何面对求助的孩子.mp3 274.用行动教育孩子.mp3 275.女生为什么比男生强.mp3 276.把握男孩子的特点.mp3 277.男孩子要晚一年上学.mp3 278.理解孩子的感情懵懂.mp3 279.理解和尊重的爱.mp3 280.孩子需要性教育.mp3 281.男孩在运动中成长.mp3 282.男孩子教育和运动教育相结合.mp3 283.表扬和赞扬孩子的技巧.mp3 284.批评孩子的技巧.mp3 285.可怕的竞争教育.mp3 286.成功在于选择.mp3 287.前进一步就是成功.mp3 288.让孩子走自己的道路.mp3 289.好习惯是训练出来的.mp3 290.发现孩子的优点.mp3 291.持久训练与及时评估.mp3 292.家庭对孩子的影响.mp3 293.共享晚餐好时光.mp3 294.家庭治疗.mp3 295.营造爱的环境.mp3 296.信息化时代家庭教育的新难题.mp3 297.给孩子最大的信任.mp3 298.在叛逆中成长.mp3 299.变独养为群养.mp3 300.帮孩子种一棵心情树.mp3 301.三代人的良性互动.mp3 302.放飞独生子女.mp3 303.借个孩子去补习.mp3 304.保护孩子的理性休眠期.mp3 305.心理抚育.mp3 306.在游戏中长大.mp3 307.巧为不如拙成.mp3 308.少年儿童的沟通技巧.mp3 309.从小学会理财.mp3 310.独立者需远行.mp3 311.富时代的教育.mp3 312.和婴幼儿交流的重要性.mp3 313.建立母婴联系.mp3 314.孝的现实意义.mp3 315.孝是人类特有的文化.mp3 316.在日本夏令营的感受.mp3 317.西游记与成功学.mp3 318.西游记中的儒家文化.mp3 319.从猪八戒看男性的丑恶.mp3 320.刘备集团为什么能够成功.mp3 321.刘备与民营企业.mp3 322.传统文化如何落地.mp3 323.中国文化的忠与义.mp3 324.经典的穿透力.mp3 325.中国人的历史观.mp3 326.中庸之道.mp3 327.诸子百家.mp3 328.礼的制约.mp3

下载世界名人演讲在清华(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名人演讲在清华(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布什在清华演讲

    Vice President Hu,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kind and generous remarks. Thank you for welcoming me and my wife, Laura, here. I see she's keeping pretty good......

    比尔盖茨在清华演讲全文

    尊敬的顾校长,清华大学的老师、同学们: 获得清华大学这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让我感到非常荣幸。清华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这里诞生了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商业和政......

    世界名人励志演讲3篇

    世界名人励志演讲3篇 世界名人励志演讲1:奥巴马 大家好!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大家好,大家请就坐。你们今天都好吗?蒂姆•斯派塞(TimSpicer)好吗?我现在与弗吉尼亚州阿灵顿郡韦克......

    世界名人经典演讲MP3和文件

    世界名人演讲精选 世界名人演讲精选(MP3+演讲稿文档) http://ishare.iask.sina.com.cn/search.php?key=%CA%C0%BD%E7%C3%FB%C8%CB%D1%DD%BD%B2%BE%AB%D1%A1&format=rar http:......

    清华名人故事-国旗下演讲5则范文

    国旗下讲话 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成老师非常高兴能在国旗下,和同学们分享一位从清华走出的名人大家的故事。他说过,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大家知道他是谁么? 对。就是钱学森先......

    清华演讲

    今天我们全院同学一起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 首先,总书记回顾了清华的百年历史。 100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

    清华演讲

    今天我们全院同学一起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 首先,总书记回顾了清华的百年历史。 100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

    布什在清华的演讲

    (红色部分选入《英语翻译基础》) 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全文(英汉对照版) Saturday, 25. February 2006, 11:23:28 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全文(英汉对照版) 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