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发现新闻.

时间:2019-05-13 23:3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章 发现新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章 发现新闻.》。

第一篇:第三章 发现新闻.

《新闻采编》教案

第三章 发现新闻

重难点:新闻线索的来源

第一节 电视新闻取材的原则

一、新闻价值原则 电视新闻的定义:

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个性(遵循电视表现力原则)

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共性(符合新闻价值原则)

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要素:

1、新鲜性(时新性),如:

首创的事物总是具有新意; 有特点的事物都具有新意; 奇、异事物都具有新意。

2、接近性

地理、心理、利益上相接近

其它如:冲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自然界的矛盾冲突:自然灾害、战争、打架斗殴等)

3、显著性

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单位的动态 新闻数学公式:

不寻常人(名人)+寻常事=新闻

寻常人+不寻常事(显著事件)=新闻

《新闻采编》教案

寻常人+寻常事≠新闻

4、重要性

政治上重要

事实和群众的关系密切

事物的变动程度(广度与深度)

5、趣味性

任何一个事件,只要具备了时新性再加上其中任何其它的一项,就有成为新闻的可能,事实所具备的要素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

西方更重视接近性,我国更侧重于重要性

“后院篱笆墙原则”

1、重庆党政机关表态拥护中央调整市委领导决定

2、未来两天北方多省大风降温 局部最高降12-14℃

3、京沪穗等地大葱价格暴涨

10元仅买两根

4、湖北男子大学毕业不工作 “宅”家14年后饿死 5、60车徐州追尾已致6死30伤 被封路段已恢复通车

6、意大利政府来华打假 中方:已驳回部分商标申请

7、转基因种试吃现纷争 袁隆平:需年轻人自愿实验

8、北京2名警察小跑20余公里找回美国人丢失马匹

9、朝鲜发射卫星计划引起多方关注 粮食援助或泡汤

10、叙利亚首都爆炸致百余人死伤 当局愿与安南合作

《新闻采编》教案

电视新闻节目成功的标准: 信息、情感、个性

情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

挖掘事实中的情感

记者的情感

个性:人是新闻传播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报道的主体是人

人物形象的个性化

人格化传播

二、电视表现力价值原则

所谓电视表现力价值,是指某一事件具有符合电视媒体传播特点的程度。大全上,分为以下两点: 1.现场感 2.运动感

三、新闻敏感与电视敏感的培养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通过感官和思维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西方也称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电视敏感:指电视记者认识和评价新闻事件是否具有表现力价值的能力。发何培养新闻敏感和电视敏感

1.加强职业意识是提高新闻敏感、电视敏感的首要因素。2.加大知识储备,扩大敏感区域。3.重视微观情况的掌握,提高观察能力。4.注意宏观背景的了解,加强思维能力

《新闻采编》教案

第二节 新闻线索的来源

一.什么是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也称为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表现出来的某些信号或迹象。

请找出你认为的新闻线索:

1.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在青园街小学上学,听说那里昨日丢失了一个二年级小孩。

2.栾城娄底辛家庄村积水,村民出不去门。

3.红旗大街南三环附近,外地公交车撞树上了,还压着人,堵车严重,快两个小时了。

4.易初莲花超市商品大批量降价,很多市民纷纷抢购。5.裕华路4号宿舍李女士家的菊花开花了。

6.有邻居找来索赔,说被我们家的狗咬了,可是我们家的狗从来不咬人,这怎么办。

7.前几天,我三个喝醉酒的舍友打车回家,快到家了,给我打电话让接去,出租车司机代为打电话,接人的时候,他没有把手机还我们,后来打电话就关机了。8.中华北大街高架桥施工工地有人意外死亡,匿名有电话。

9.上周日,一个3岁的孩子捡到一个皮包,里面有身份证和万元现金,孩子好像是通过上网查找到失主信息,失主是位律师。2.特点:

1)事实简略,要素不全:简略、概括、片段性。2)事实概括,不具体。

仅仅凭借一条新闻线索是无法写出新闻报道的,必须通过深入采访才能得到新闻具体的内容和生动的细节。

《新闻采编》教案

3)不确定、真假不明。

真假未定,价值未定。如果不加以核实和深入采访,很容易制造假新闻。

二、新闻线索的来源

一、各级政府及行业部门

一方面,政府部门制定发布的国家相关政策直接影响老面姓生活的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的新闻媒体还肩负党和政府“喉舌”的重任,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而要由媒体来传达政府的声音。

1)每一项新政策的出台都是重要的新闻线索

2)重大的政治事件需要传达政府的声音

3)主管部门直接提供新闻事件的线索

4)记者从各种会议、简报、情况反映中获得新闻线索

5)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

“40 50”人员就业将获援助

《湖北省就业促进条例(草案)》提交审议

(楚天都市报)(记者王孝武 实习生杨燕 马垂垂)昨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武昌举行。会议审议《湖北省就业促进条例(草案)》、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听取和审议省政府2010年省级预算调整方案的报告,听取省政府“十二五”规划制订情况的报告等。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清泉主持会议。

根据通过的会议议程,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周坚卫传达了十一 届全国

神。

《新闻采编》教案

提交会议审议的《湖北省就业促进条例(草案)》提出:要对六类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包括免费公共就业服务等在内的就业援助。这六类就业困难人员包括:女性年满40周岁或者男性年满50周岁的大龄失业人员;连续失业1年以上并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失去土地的农民;城镇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各级社会福利机构供养的成年孤儿和社会成年孤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邵汉生介绍,如果该条例获得通过,就业困难人员可以享受的就业援助措施至少包括:免费公共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到公益性岗位就业,并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按规定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收及行政事业.二、从其他新闻媒体中发现新闻线索 原因:媒介竞争激烈;节省成本

电视记者应养成每天浏览各种报纸、网站等其他媒介的良好习惯。尤其是电视深度报道更应如此。

从同行的报道中寻找新闻线索是很普遍的。

重新进行采访,挖掘出事实的新内容、新视点与新思想。揣测它们的不全面和欠缺之处 肤浅的内容可以进行跟踪补充报道

变换角度,变换思路进行深入挖掘,重新报道。

洪战辉是怎样被发现的?

卢宗旺和刘立君是怀化学院中文系的学生,两人同时还担任怀化学院《校报》的记者。2004年10月的一天,两人看到洪战辉带着个女孩子在操场上一会儿跑步,一会儿蹲在一边做作业。

“这个学生做家教这么认真,还挺有方法,咱们干脆采访采访他吧!”两个人上前一问,才知道小女孩是他的妹妹,并且还是捡来的妹妹。

对于这样一个意外的答案,这两个学生,立刻意识这个事件的不寻常,她 6

《新闻采编》教案

们感到洪战辉背后的人格魅力是很值得同学们学习的,就把他作为一个新闻人物,通过细致的采访,写了篇人物通讯,发表在了怀化学院《校报》上。这便是洪战辉的事迹第一次变成铅字,为众人知晓。

在报道角度和深度上有所发展

洪战辉事迹报道:

怀化学院

《校报》

怀化学院校办电视台

怀化电视台

湖北卫视

《知音》杂志社

央视10套的“讲述”栏目

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上海卫视、河南卫视 ……

三、观察体验

观察体验发现新闻线索,体现了了记者的新闻敏感。

四、观众反映

这里包括热线电话、读者来信、群众来访等,注意通过这种渠道收集反馈信息,加强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和分析群众中存在的问题。反映的问题分为调查类新闻线索和社会新闻线索。

调查类新闻线索主要表现为矛盾或冲突的一方当事人的确举报。社会新闻线索的大量获得则是各电视媒体向社会征集的结果 注意的问题:对新闻线索的核实;客观公正

BBS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方式也在广泛地使用

五、新闻线人

“新闻线人”是指通过提供新闻线索而从新闻媒体获得报酬的人。新闻线人的优、缺点

六、各种会议

《新闻采编》教案

不同与“会议新闻” 不要仅把会议的召开当作新闻,而要从中挖掘出真正的新闻。

七、简报及书面材料

要善于分析了解的书面材料,从中发现新闻线索。

八、衍生新闻线索

是指在现有新闻报道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的新闻线索。

三、检验新闻线索的真实性

(1)是否符合法律和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

新闻报料人首先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任何通过违法手段获取线索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

许多报料人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是为了获取报酬,但也必须出于善意,不得宣传损人利己、封建迷信等内容。(2)是否具有时效性。(3)是否可能为真。

这一步是对线索的真实性进行初步预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①报料人是否亲眼所见? 亲眼目睹,还是道听途说?

②报料人是合格的观察者吗?

报料人的身份有时也会影响对新闻线索真实性的判断。③报料人能否提供新闻事件的精确细节?

如果新闻媒体与报料人有双向交流的机会,媒体应该在获取新闻事件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向报料人进一步了解事件的精确细节,通过对相关细节以及细节之间的 8

《新闻采编》教案

逻辑推理,对线索的真实性进行判断。④是否有其他相同的消息来源?

如果有多个报料人向媒体提供相同的新闻线索,则线索为真的可能性较大。如果线索由唯一的报料人提供,也不代表一定虚假,只是需要进一步验证。如果验证为真的化,可能因独家性更强而具有更高的新闻价值。

(4)是否具有重要性。

四、话题探讨

新闻线人

新闻线人:又称为“新闻爆料人”,是指非新闻专业的从业人员有意识地去寻找、挖掘新闻线索以提供给新闻从业人员,从而获取新闻给予的相应报酬的一类人。或者兼职,或者专职,为当地媒体报料。著名新闻线人

伊拉克人贾迈勒,这位让新华社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中领先全球10秒的新闻线人,不久前来京接受了新华社颁发的最高奖——社长总编辑奖。新华社运用“线人”模式让中国媒体首次实现了世界领先。现在,不仅是新华社驻外分社开始在当地培养新闻线人,国内其他媒体也在四处网罗线人,打造自己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新闻线人,已成为媒体新闻源竞争的生力军。

新闻线人的发展情况

新闻线人在国外新闻界早已司空见惯,但在我国出现大致是在20世纪90年代。

新闻改革的步伐加快,力度加大,晚报、都市报、有线电视等各类新型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相互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促使媒体要大力增强新闻的时效性、贴近性,想方设法开辟新闻来源,新闻热线、新闻线人等形式也就应运而生。新闻线人作为一种职业,能在中国产生并生根发芽,也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政治环境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新闻线人的发展情况(继续)

《新闻采编》教案

北京晚报热线新闻部每天24小时接听热线上百条,95%以上来自群众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新京报平均每天接听热线200个以上,创刊半月,就开出奖金23450元,除万元大奖外,最高一天开出1500元。一周内,京城各主要都市报的热线版新闻有80%来自线人报料。新闻线人的分类

(一)专业新闻线人

动机:以此为业,养家糊口

副业新闻线人

标准:每周提供一两条线索 动机:为解决社会问题出力

客串新闻线人

标准:偶尔提供,纯属客串 动机:有事求之,只为宣泄

新闻线人的分类

(二)职业新闻线人、兼职新闻线人、客串新闻线人、举报新闻线人、专业新闻线索提供公司 匿名消息源和“深喉”

“水门事件”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致此后美国政府再出现丑闻,都会套用“门”这个字。而“水门事件”与其他政治丑闻相比,更有着特别的吸引力,因为在两位记者揭露丑闻的过程中,一直得到一位被称为“深喉”神秘人物的帮助。

“水门事件”和尼克松下台

1972年6月17日,尼克松总统连任委员会的5名共和党成员潜入民主党位于华

《新闻采编》教案

盛顿水门大厦的全国总部,偷拍文件和安装窃听器,刺探民主党的竞选策略和活动情况,结果当场被捕。为不影响连任,当时的总统尼克松施加压力下令掩盖事实。同年11月7日,尼克松竞选连任成功。

但是媒体并没有放过尼克松,从1972年至1974年,调查记者特别是《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对事件穷追猛打;另外,以民主党参议员萨姆·欧文为主席的参议院水门事件特别调查委员会也对此事抓住不放、深究细查,查出了不少重要内容。

“水门事件”和尼克松下台(继续)

1973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审理“水门盗窃案”,引起全国普遍关注。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此事与共和党“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有牵连,甚至涉及到刚刚连任不久的总统尼克松。

调查结果向全国公布后,迫于压力,尼克松不得不在1974年8月宣布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迫辞职的总统。在整个事件中,《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得到内线“深喉”的消息,神秘的“深喉”也成为导致尼克松下台的最核心人物。“水门事件”中的记者

1、《华盛顿邮报》记者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在年轻时的照片。

2、2005年二人在华盛顿

“水门事件”的影响

两名记者因为报道“水门事件”而闻名世界,并获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奖。《华盛顿邮报》因为揭开了“水门事件”的黑幕,导致全美国的政治震荡,尼克松也因此被迫辞职。《华盛顿邮报》开始与知名老报《纽约时报》平起平坐。

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还撰写了有关“水门事件”的书籍,《总统班底》和《最后的日子》,分别于1974年和1976年出版。

水门事件中的“深喉”

《新闻采编》教案

《华盛顿邮报》许多有关“水门事件”的报道中都使用了不署名的消息源。这个消息源的代号采用的就是当时轰动全美的色情片《深喉》。自那之后,“深喉”逐渐成为这种秘密消息来源的的代名词。“水门事件”报道中确立了媒体严守不透露线人原则。水门事件中的“深喉”(继续)

30多年来,人们始终不知道线人“深喉”的真实身份,《华盛顿邮报》和相关记者也一直非常谨慎地保守秘密,最大程度保护了线人。

20世纪70年代,《纽约时报》记者靠线人获得一份美国国防部有关越战的高级机密文件,并公之于众。国防部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纽约时报》交出幕后“泄密者”,但法院最终裁决该报享有报道“五角大楼文件”的权利,也有权不把线人的名字告诉政府。2005年“深喉”现身

在女儿和外孙的陪同下,91岁高龄的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出现在镜头前。

“深喉”事件的影响

(一)改变总统

权力受到更多约束

得益于内线“深喉”的信息,“水门事件”的内幕大白于天下,使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迫辞职的总统,民众对总统的看法和印象开始发生改变,总统权力从此开始受到更多限制和约束。

在美国200多年的历史上,“水门事件”是最大的政治丑闻之一,也是最为严重的政治腐败行为,它对美国的政治体制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30多年来美国历任总统们都以之为鉴。

“深喉”事件的影响(继续)

(二)改变记者

《新闻采编》教案

职业声誉极大提高

神秘的“深喉”对美国新闻界产生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当时,与“深喉”联系、报道出“水门事件”的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都很年轻,但他们因此一举闻名世界,并获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新闻奖。他们的经历给无数年轻记者以信心和激励,鼓舞记者们勇敢、执着地追踪事实真相。

“深喉”事件的影响(继续)

(三)改变新闻

保护线人成“铁律”

美国的法律对线人界定较明确,即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以不同面目出现、实际服务于联邦当局的人。美国几乎所有重要的政府部门,如司法部门、情报部门、军队都有大批线人,甚至新闻媒体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线人提供线索。因为美国媒体间竞争激烈,各大媒体都极重视从政府要员、社会名流等消息灵通人士中发展线人,并非常严格地保护线人。

东北网招聘新闻线人的广告

如果你也在经历某个新闻事件,或者遇到哪些有趣事、生气事、郁闷事,可以即时报料给东北网新闻线索有偿提供频道。“记者”可能就是你的第二职业,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无冕之王”!

1982年元旦,《羊城晚报》开办新闻热线,同时也是第一个正式开通24小时新闻热线。

北京电台《新闻热线》,1993年开办,在2009年时将发展新闻观察员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作为党和政府耳目喉舌的中央媒体,新华社也在2003年6月1日开始向全社会有偿征集新闻线索。

此前在2003年3月,新华社通过在伊拉克当地线人提供的线索,得以在全世界第一个发出伊拉克战爆发的消息,成就了新闻史上中国媒体第一次“世界性质的 13

《新闻采编》教案

领先”。

2005年,中央有关部门关于“不能用重奖征集新闻线索,搞悬赏报料的相关规定。新闻“线人”正逐渐成为新闻业越来越重视的一个群体,同时也正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职业。好处?

不仅扩大了新闻线索的来源,减轻了记者搜集新闻线索的负担。弊端的表现:

新闻报料人的动机和目的也多种多样,尤其是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的职业新闻报料人,不排除为了经济利益夸大或者捏造新闻线索的可能。

有些新闻报料人为了泄私愤或是出于商业竞争的目的而恶意“报料”,带有明显的偏激情绪和倾向性色彩。

五、怎样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来发现新闻线索 如何发现新闻线索

“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除了睡眠,随时随地都在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现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也可以说,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随时随地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采访活动。”

——南振中《我怎样学习当记者》 1.在闲谈中捕捉新闻线索

通过与读者、亲戚朋友的接触,在同他们的交谈中获取新闻线索。

北大学子落魄街头卖肉事件(陆步轩的高中同学无意中向西安电视台的记者提起的)

我不在采访就在采访的路上!《北大才子当街卖肉》

《新闻采编》教案

陆步轩,上世纪80年代末北大“才子”,已近“不惑”却又“大惑”。出身贫寒农家、幼年丧母、怀着“光宗耀祖”的梦想高分入北大中文系,未名湖畔四载寒窗如今已不堪回首,十多年来历经坎坷,郁郁而不得其志。“分配”回乡、“借调”机关、“下海”破产、前妻离去、求职未果,遂屠肆操刀聊以糊口。日前经媒体报道,一夜之间“名满天下”。在旧闻中找新意,变换报道角度:

《陆步轩的悲喜人生》(《南方周末》)社会应怎样对待人才? 人才如何发挥自身价值? 2.在联想中发现新闻线索

善于联想,善于发现新闻背后隐藏的更有价值的信息。1.路透社、美联社的记者发现勃列日涅夫去世的新闻。

莫斯科电视台晚上预定播出的冰球赛被取消,被严肃音乐所取代。苏联在给安哥拉的贺电中没有勃列日涅夫的名字。根据种种迹象所作的判断和猜测被证实了。

2.英国记者露丝.史密斯看到“钢铁和羊毛股票要上涨”的消息后预测“马上要打仗了”

生产武器要用钢铁,做军服要用羊毛,如果不是要打仗,就不需要多生产武器,也不需要多生产军服。这些特定商品在特定时候涨价是爆发战争的前兆。看似“踏破铁屑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实际上得益于记者的发现力。3.在对比中发现新闻线索

2000年6月,朝鲜和韩国领导人在平壤举行战后首次会晤。谁来接见韩国总统金大中呢?这是一个谜团!

《新闻采编》教案

新华社记者从机场正在播出的欢迎仪式的注意事项中,敏锐地意识金正日到将亲自到机场迎接金大中:因为只有金正日本人亲自来迎接来访者,才会安排群众欢迎的场面。

新华社将发了这条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独家新闻,发稿速度之快,令其他新闻同行羡慕。

在比较中得知的新闻线索 4.在细节中发现新闻线索

事实上,蕴含信息量最大、新闻价值最高的事实可能是最细小、不起眼的“次要事实”。

《60分钟》主持人迈克.华莱士采访邓小平时发现“中央领导人抽的香烟都是特制的”

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一件事都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色的;

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

第二篇:如何发现新闻素材的探讨

如何发现新闻素材的探讨

(连鑫龙)

【摘 要】新闻宣传工作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软实力,关系到企业的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统一思想、宣传主张、教育群众、推动工作的重要职责。新闻宣传报道,特别是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报道,对各项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广大一线职工能起到非常好的鼓舞作用。要做好生产一线的新闻宣传工作,对相关素材的挖掘、收集、整理,是新闻报道的首要工作。本文从广大基层通讯员面对的实际困难,进行收集分析,对新闻写作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对新闻素材的挖掘提出具体办法及建议,希望在新闻素材的挖掘上能对广大职工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新闻素材 问卷调查 困难 方法 态度

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常年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兼职通讯员比例较大,他们由于工作区域的范围有限,接触的人员相对固定,受到新闻写作的专业培训不够系统,所以这些新闻写作的有生力量,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许多人虽然有进行新闻写作的意愿,但由于活动范围的限制或者新闻资源的限制而无法成行。通过问卷调差及随机采访的形式,笔者了解到“如何寻找新闻线索”已成为最根本的困难。

一、基层新闻宣传工作现状

为深入了解当前油田一线职工对新闻宣传的认识与态度,得到广大基层通讯员关于新闻写作的真实意见。笔者设计了一份“如何提高新闻写作”情况的调查问卷,并于2012年5-7月对雅克拉采气厂共50名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雅克拉采气厂7个职能科室,4个生产分队(包括油气研究开发所),覆盖面达100%。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收获如下。

从参调人员的组成分析,客观显示了采气厂的实际情况,体现了真实性与广泛性。在50个调查对象中,25岁以下职工9人,25-35岁职工28人,25岁以上职工共13人。反应出该厂以青年职工为主要战斗力的分布,体现了调查问卷发放的真实性。同时,在参调人员中行政管理岗位人员18人,技术研究岗位人员12名,技能操作岗位人员20人,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36%、24%、40%,各岗位参加调查的人员比例大体一致,体现了调查问卷发放的广泛性。从问卷所收集到的各类建议,体现此次调查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此次调查问卷,在向调查人例举出常见问题与困难的同时,鼓励大家自由发挥,写出真实的想法与建议,以期为下一步开展宣传交流工作、提高写作热情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当问到新闻写作最大的动力时,回答不尽相同。

提出“其他”建议的职工表示,应该明确分工、加强沟通与合作。加强科室之间相互合作,党支部之间相互合作,兼职宣传人员与专职宣传人员的合作。以取长补短的方式,达到完成稿件,创造优秀稿件的共同目的。调查问卷所反馈的各类信息,在各个岗位、工龄阶段都有发生,体现了基层新闻宣传所面临困难的一致性。此次问卷调查采取的为定向选择与自由作答相结合的方式,提前将预见到的常见困难、压力列为选项,帮助参调人员快速、准确的表达真实想法。

分析以上两项调查内容可以发现,挖掘新闻素材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层通讯员稿件数量的多少。可以说,“如何发现新闻素材”,已是新闻写作中最普遍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

二、发现新闻素材的方法

笔者认为,宣传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将发生在企业内部感人故事、先进事迹、成果收获、特色活动转换为感人的文字、生动的画面,向职工介绍企业的发展动态,向外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展示石油工人积极的精神面貌。让我们自己的职工为自己的作为感到自豪与骄傲,让“外面世界”的人,知道有这么一群爱岗敬业的石油人,在为祖国的繁荣、社会的发展默默的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原则上讲,只要是真实客观、积极向上、与自身密切相关联的信息,都可以作为基层通讯员的新闻素材。可是石油人大多早已习惯了奉献,总觉得“干这些活就是自己的工作,就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好说的。”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少新闻素材,只是对发现新闻素材的技巧掌握的比较少。从会议中寻找新闻素材。基层通讯员外出参加会议的机会不多,但本单位的内部会议参加的机会就相对较多。如果作者是会议的参与者或者组织者,可以就会议的内容、作用、影响、意义进行相关的介绍及报道。同时,对诸如安全生产、科研突破、政工交流等会议中所提到的信息,也可多加留意,作为以后新闻报道的线索和备份材料。

对上级部门组织参加的视频会议,如集团公司、分公司组织开展的视频会议,多为近期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宣传工作的主要方向。做好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落实,也是新闻宣传的重要素材。2 从与别人的交谈中发现新闻素材。在南疆工作,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即使在下班之后人员也比较集中,这就大大增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在上、下班的路上可以交流,在餐前饭后可以交流,在休闲娱乐时可以相互交流。身边的同事们在你不同的岗位上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收获不同的信息,就算对待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只要安静聆听、细心观察,别人眼中的“小事”也许就是一个不错的新闻线索;相同的困难,两个不同的解决办法往往蕴藏着新的工作思路。积少成多,这些交流中发现的小线索有可能拼接成一篇不错的大文章。3 在工作周围的变化中观察新闻素材。从工作环境的变化中也能发现不少新闻线索,这是许多记者的经验谈。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里,同时,西北油田分公司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生产设备、油区环境、管理思路每年都在提高、都在进步,通过最简单的今夕对比,往往能真实、生动的体现出企业的发展的强大潜力和勃勃生气。

曾经局报刊登过一篇文章,作者回忆了当年拉运第一台计算机回西北局的情形,介绍了准备工作的一波三折,描述了计算机的巨大体积,在文末笔锋一转,将现在的办公环境与办公器材与之相比较,短短几行字,就将局、分公司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跃然纸上。为即将到来的节日、纪念日、活动月准备素材。进行新闻宣传工作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对于大型节日、纪念日,要提前着手准备,央视等一些主流媒体,针对大型活动的报道至少在几个月之前便有了报道的计划和安排。

大部分基层通讯员由于忙于工作,对这些信息不是很敏感,往往是在节日临近、甚至别人的稿子见报后才想起来自己也有类似的素材没来得及整理成稿。比如“劳动节”和“青年节”,每年采气厂、分队、局团委都一定会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如果提前准备,深入了解、有目的的进行一些采访和拍照,报道质量肯定会有所保证。5 利用特殊事件带来的新鲜素材。在一个长期的阶段里,降本增效、节能降耗、绿色生产、技术创新、技改创效等一系列成果,一定是新闻报道的重点,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长期的工作中,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在创新、创效、技改方面往往会有不少的突破和收获,这时可以做好相关报道,并通过“首个、首次、增产、自主发明、增效”等关键性的字眼,列出具体数据并进行对比,来吸引编辑和读者眼球,一定会达到很好效果。在感谢信、表扬信、贺信中挖掘新闻素材。作为西北油田分公司的一份子,在长期的熏陶中,基层职工不但具有优秀的工作能力和顽强的工作作风,更培养出了崇高的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在我们身边往往有很多好人好事,是在受助者送来感谢信、表扬信时才被大家所知晓,这些都是非常感人的故事,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素材,可以通过“乐于助人”、“爱岗敬业”为起点,深入了解主人公平时的习惯与爱好,一定能挖掘出更多的新闻素材。

三、挖掘素材的良好态度。

做任何一件事情,只有真正从内心里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渴望做好它,才能认真对待它。通讯员都有各自的工作岗位,日常工作任务已经很繁重,很多文字材料的拟写都需要占用个人休息时间,只有内心真正重视,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自觉自愿地投入到新闻写作与素材挖掘,才能写出高品质的稿件。

1是要积极。从点滴做起,逐步积累,保持好奇心,做个有心人。长期忙碌于生产一线,只要时刻都有寻找新闻的主动性,自然大大提高了发现新闻的可能性。很多新闻线索就像埋在地下的花生,有时只要我们主动观察,就能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只要愿意动手挖掘,就能收获好的新闻故事。没有大量的积累,不会有十分精彩的文章,平时的点滴积累和积极的态度,虽然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一定会有源源不断的收获。

2是要主动。通讯员应着重加强新闻敏感度,主动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关注日常工作、精细管理的新动态、新做法、新经验,注意挖掘和收集身边的新闻素材。发现好的素材及时记下来,增强写作的主动性。在平时,多写多练,把握住重点,用重墨浓彩突出自己想表达出的事情。

3是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虽然有时因为文章需要,会进行一些语言上的升华与加工,但重要信息和主要事件一定要真实,这是一条好新闻的生命。即使在素材有限的环境里,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也应该坚持讲实话、言真情、举实例,切忌采取杜撰甚至是抄袭盗用的方式来获得短期的利益。

4是要甘做“小学生”。在收集新闻素材的过程中,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臵。我们在向广大干部职工了解信息时,应该是一个“请求”的过程,而不能用“要求”的语气。一个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采访者,是很容易让人心生厌恶的。

世上没有无所不知的人,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每一位基层通讯员,都有自己熟悉的工作区域,也有自己尚不曾掌握的最新信息,每一位基层员工在特定的事例和时间点上,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老师。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做“小学生”,不耻下问。是要随时准备新闻线索。寻找新闻素材犹如在泥沙中淘金,常常遇不到好的素材,偶尔遇到了线索还会因为判断不准、准备不足而错过,一旦发现闪光的亮点,就要及时抓住、迅速跟进。

近日,央视热播的连续剧《焦裕禄》,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爱岗敬业、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形象。殊不知,最早发现这个素材的记者,也是在另外一次采访中,无意间听到兰考县有一个很感人的基层党员,就马上抓住不放,及时赶到兰考进行采访,焦裕禄的事迹才被世人熟知。新闻就在我们身边,但不会清楚的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会以不同的方式、在不确定的时间从你眼前飘过,只有随时做好准备,才能发现更多新闻素材与线索。

总之,在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新闻宣传。在企业管理中既要把新闻宣传作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要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新闻宣传队伍。广大基层通讯员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加强新闻素材的发掘能力和新闻稿件的驾驭能力,做好对内的推优、树优;做好对外的正面宣传;广泛的做好舆情引导。使新闻宣传助力于企业发展,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律德成.《与通讯员朋友面对面》.2006.12[108] [2] 程爱学 王春剑《新闻写作》.2000.9[8] [3] 谢文祥《浅谈新闻工作的重要性》.管理论坛.2006.3[21] [4] 范军《发挥新闻宣传在国企管理中的作用》.管理论坛.2011.3[21]

第三篇:新闻发现力再认识

新闻发现力再认识

马涛

【摘要】记者的成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新闻发现的水平和深度,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新闻发现力是记者把握世界的方式,理性思维在新闻发现力的构成中居于重要位置,培养记者的思维方式已成为当下一个值得关切的课题。

【关键词】新闻发现力思维理性

“发现”是一种力量,新闻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正如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认为的,记者的生命力就是发现力。因此,培养和提高记者自身的新闻发现力,是做好新闻报道的一个关键性的课题,也是日久弥新的新闻理论课题,对其本质的探讨伴随着实践的变化而日趋深入。

一、重新审视新闻发现力的必要

现代传播手段在今天快速而广泛地运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新闻传播生态,也使得人们对时间的能动性有了空前的增强,即时报道新闻越来越成为新闻操作的首选和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的先决条件。新闻实践形态的演变引发着新闻理念的更新。新闻是即时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表述已渐成学界和媒体人的共识。这也为新闻发现力的探讨增添了新的动力。

首先是对新闻发现的敏捷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知道,即时发生的事实却不全是新闻。“报道”一词本身就包含了主观能动性和筛选的意思。我们可以从重要性、显著性等构成要素来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这些标准虽然是客观的,但对其作出的判断却含有主观色彩,因此快速发现新闻仍然取决于记者的主观能力。在信息化的今天,即使“只争朝夕”抢发新闻都显得慢了半拍,即抓即发已成了各新闻机构的理想追求。不论在报道突发性新闻即显性

新闻时,还是对于隐性新闻报道包括深度报道,也同样有着即时性的诉求。一个“即时性”要求把记者推向“绝境”,其重生之路在于不仅仅腿快、手快、更要脑快。

其次是新闻发现面对即时性刚性要求时,空前加大了新闻报道失实和片面化的风险。按照人们常规的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来说,观察、分析、判断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其间存在着间歇,同时具有反复性。追求新闻即时性报道,显然更倾向于对事实的直觉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悖人们的认知法则,瞬间捕捉新闻的方式,无疑给新闻真伪的辨别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记者必然面对既要快又要准的艰难选择。今天我们所能追查到的大量失实报道中,与求快的报道行为脱不了干系。为了图快,道听途说;为了图快,浅尝辄止;为了图快,捕风捉影;为了图快,妄下结论;为了图快,照抄材料,甚至编造事实等等。即时性新闻报道再次向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新闻专业素质和新闻道德素养的新要求、新定位。特别是对记者新闻发现力的打造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这是适应当下以及未来传播新技术不断创新、升级所带来的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而亟待关切的课题。

二、新闻发现力是记者把握世界的方式

所谓新闻发现力,是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是新闻工作者通过感官和思维对新闻事实或事件所蕴含的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等价值要素的敏锐感知能力,是新闻传播活动全过程的首道工序,也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和保证。①笔者更感兴趣的是对新闻“敏锐感知能力”本源的追索。即它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变成记者一种特有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最高境界怎么衡量?

新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不过是记者用“新闻的眼睛”看世界的结果,它偏重于对世界变化的把握,透过一切变化揭示具有新闻性事实的意义。对新闻“敏锐感知能力”是新闻发现力的核心内涵。之所以强调“敏锐感知能力”是因为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新闻性它会在“运动”中稍纵即逝。当然,又会在事物“运动”中迅速形成。事实所具有的新闻性是相对而存在的,是在事物运动中永远不会缺席的因素。新闻记者既要把握事物的运动,又要嵌入专业的眼光,把那些混杂在事实里的新鲜的事实挖掘出来,或者说辨别出来。从这一点上说,对新闻“敏锐感知能力”源自于对事实世界的专业化把握,本质上讲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这一养成的思维方式最终化作记者的新闻发现力。记者在观察世界时头脑里总是携带着新闻理念,在接触到客观事实时自然也会获得不同于常人的心理暗示,如

同大脑里挂了一个“定时的钟”,不时地指示着记者询问“它是新闻吗?”。正是这种“职业感”让记者戴上了一副“新闻眼镜”,所以,记者眼里的世界通常又是新闻的世界,是最具时代气息的图景。

怎么看世界,决定了记者对新闻的敏锐感知力,也指出了记者提高新闻发现力的方向。当然,拥有了新闻发现力并不等于对所有的新闻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它还有一个强弱之分,是否具有一个即刻感悟事物本质、穿透历史逻辑的思维力量,以及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事件的平衡感。即像美国记者里德在描写十月革命《震撼世界的十天》所展示出的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和极富辩证思维的判断。

这里有一个新的现象值得澄清,即在一个“用户生产内容”的信息传播方式日渐普遍化的时代,对新闻发现力的探讨并没有失去它的理论与实践的意义,这是因为即使人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人人都有了传播信息的权利,人人或多或少在发布新闻(他们也具有一定的新闻感知力),但是用户生产的内容,一是它替代不了专业新闻记者的那种持续的、深入的、全方位的新闻信息的采集工作。那种零散的、随机的、浅层次的内容生产,只是丰富了新闻信息来源。在“风险社会”条件下,如果缺乏专业新闻记者提供的新闻信息的引导,无节制的“散射化”信息传播只会加深“碎片化”倾向,无助于缓解“风险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压力。“风险社会”对消除不确定性的诉求极为强烈的反应,更需要专业新闻记者对新闻事实和事件负责任的、精确的、全面的、有深度的报道。这一点仍然关乎着新闻发现的张力,强度和对新闻发现力的高度自觉。

三、理性认识之于新闻发现力的重要性

新闻发现力,从表面上看是记者操作层面的技能,而且在不同人身上的体现却有着巨大的差别。同样上趟街,有些记者可能带回好几条新闻线索来,有些记者带回来的却只是一些新买的衣服。即使那些刚出道的年轻记者靠前辈们手把手地教,也一时半会学不到这样的本领。甚至一些记者干了一辈子采访工作、苦苦地钻研新闻业务,最终也没培养、造就出极强的新闻发现力,只好悲叹自己缺乏天赋。原因何在?

笔者以为,记者职业尽管具有浓厚的专业色彩,但其新闻发现力的获得似乎还要靠“功夫在诗外”的法则,其新闻实践始终伴随着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认知。记者不仅是事实的陈述者,还要揭示寓于事实中的价值。他既要求“真”又要求“善”求“美”;既要传播

信息,更要传达思想;既要描述事实世界,更要呈现价值世界。记者是用他的职业方式在了解世界。也就是说,记者既要致力于新闻专业素质的打造,又要花气力构筑理性思维,二者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更不能有所偏废。否则,新闻发现力就失去了它的基础和支撑。

关于理性认识在构成新闻发现力中的重要性,在学界尚无定论,显得飘忽不定,更多的时候是以记者的宏观意识或大局观念加以替代,或从思想的维度予以阐述,鲜有从解构理性认识中寻找论证的线索,使得新闻发现力的理论探索止于通常的概念化的表述,其重要性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当然“现实的历史”在尚未成型时也难以展开它的理论空间,因为“一切都取决于它的历史环境。”(马克思语)今天在一个由功利主义和开放引发的“文化震荡”所裹携下的社会,浮躁成为国人的普遍精神状态,再加入“泛传播”的推波助澜,新闻报道也出现了“修辞学的转向”。所谓“修辞学的转向”照俞吾金的解释“是指人们对精神生活本身的重视转向对表达精神生活的语言修辞方式的重视。”他认为“在大众传媒上,经常可以见到如下的表述方式,如‘零的突破’、‘超常规的发展’、‘世界一流’等,简直称得上是‘修辞学上的革命’”。此外,在“眼球效应”的驱使下,大众媒体倾向于对现实社会的“新闻非常态化”描述,致使由大众媒体提供给社会公众的众多新闻所构成的“新闻世界”与“现实世界”出现断裂和脱节,极易造成社会公众对“现实世界的”误解、误判。

大众媒体存在的“修辞发达,思想缺席”的现象以及对社会特殊现象的热衷,再次凸显了理性认识在新闻发现中的指导地位。我们并不排斥“修辞学上的革命”

和“新闻非常态化”,我们也必须尊重历史的逻辑。问题是人作为历史主体有其自身的能动性,有他把持历史方向的选择。我们只能回过头来,省察我们被什么逻辑力量所摆布而误入歧途的。

我们探究新闻发现力,对理性认识的关切其实也是“思想重建”的命题之一,即在新闻专业领域里的话语体系增加一个文本和言说方式。理性力量的巨大能量是不言而喻的,它不因启蒙阶段的式微而受到冷淡,也更不能因为非理性化一时甚嚣尘上而质疑理性的“神圣性”。毫无疑问,理性的成果在当下仍然在继续扩大,并强有力地主导着我们的文明进程。

理性支撑着我们对人和世界整体的把握,它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有机统一,而由于形而上的描述,使我们在面对复杂而丰富的世界拥有了高度的自觉,由此也使得我们在面对变动不居的世界拥有了更多的自信与从容,不至于在五光十色、混沌吊诡的现实社会中迷失。记者尽管有着比其他人更强烈的探索意识,但仍然受限于实践的长度和宽度,他对世界不可能做包罗万象的体验,也不可能对一切经验一网打尽。他可以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极强的讯息嗅觉,但他对意义的了解只能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这就是为什么在面对同一③②

个新闻线索,不同的记者时常会做出或浅或深、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解读,甚至做出“南辕北辙”的判断的原因所在了。记者需要的是单刀直入抵达事实本质的本领,使新闻价值的呈现最大化。这固然需要记者的深入采访(况且有时还容不得记者有深入采访的机会,比如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但也同样要求记者具备理性的力量,帮助记者迅速取得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反映。这取决于记者平时的理性训练、理性积累和理性养成,从而能清晰地把握世界的整体性、结构性、有机性,获得见微知著的能力、以小见大的能力、“水暖鸭先知”的能力,增添其判断的前瞻性、预见性。从这一点上讲,新闻发现力绝不能等同于新闻敏感。它的内涵更深广。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记者的理性力量还包括批判精神,即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的气质,这是理性活力的源泉,是把记者推向思想高峰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①刘海贵.《新闻发现力——一种历史性的概括》[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6.77

②②尼·别尔嘉耶夫(俄)《俄罗斯思想》三联书店1996年48页

③③俞金吾《重建思想的维度》2012年8月30日《社会科学报》

第四篇:从平凡生活中发现新闻素材

很多基层通讯员都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尽管勤奋努力,挑灯夜战赶出来的稿件却难以见报。这是为什么呢?想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作者自身新闻采写专业方面的素养问题及实际采访经验的问题,也有新闻写作技巧的问题。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两个通讯员报道同一个新闻事件,甲通讯员的稿件被编辑选中了,乙通讯员的稿件却“石沉大海”。我想这成败的关键,多半在于作者有没有选取好适当的报道角度。作为一名工商基层通讯员,笔者有一些采写新闻稿件的体会,写出来与广大基层通讯员共同探讨,权作抛砖引玉。

一、多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报道新闻本身就是一种发现,要看到别人未看到或看到了不理解、理解了印象不深刻的东西。惟其如此,方能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新闻。

一些有经验的编辑、记者告诉我们,新闻线索的获取没有定式,所见所闻,切身感受,通常被认作获取新闻线索的基本途径。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处处留意、认真挖掘,就有可能是一条很好的新闻线索。譬如去年2月,我听邻居闲聊,说是几个小偷撬开某居民新安的防盗门入室行窃,事后失主找到卖防盗门的商家索赔,商家竟置之不理。我当即料定,此事如果属实,可以写成一篇百姓维权的新闻。于是我追踪调查,结果写了一篇题为《防盗门被撬蚀财,经销商岂能不管》的稿件,先后被《市场与消费报》和《中国工商报》采用。

写新闻的人要有一双鹰的眼睛,一双兔子的耳朵,一只猎犬的鼻子。这就是新闻学上讲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指善于发现与鉴别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这里所说的事实必须具有特色,因为只有具有特色的东西才会吸引人。基层通讯员要着力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新闻素材。

二、写新闻报道要讲究时效观念。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现已开始朝着新闻是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事件报道给读者。

讲究新闻的时效,忌用“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这类模糊词语。基层通讯员往往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或目击者,因此要善于利用这一优势,迅速地采写新闻,报道新闻。

讲究时效观念,除了讲求时间性、时新性,还要看准媒体当前的报道重点,即讲求时宜性。但凡有经验的通讯员都能做到这一点。《市场与消费报》去年3月初开辟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栏,我发现后,很快写了一篇题为《嘉陵党员先进性教育目标明确》的稿件,该报3月8日第三版就给发表了。

三、搞好新闻报道工作还要突出一个“新”字,包括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新经验、新人物等。

应当说,宣传好工商干部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及时把每天发生的鲜活新闻报道给读者,是广大基层通讯员的责任。但有的稿件罗列现象,拼凑数据,分析问题浅尝辄止,其结果往往被编者“打入另册”,做了无用功。我们应当努力避免这类虽符合报道要求但又不能见报的“大路货”。克服的办法是既要抓“深度”,又要抓“新度”。抓“新”,围绕焦点、重点、热点、亮点来选材,反映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比如个私业主,他们当前最希望政府出台什么政策,希望工商部门帮助解决什么困难;比如基层工商所,他们在经检办案中有哪些经验与教训,在工作、生活中有哪些苦恼与困惑等等。抓“深”,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写出新鲜的、有新意、有特色的报道来。

四、熟悉工商法律法规,注重新闻实践的积累,是搞好新闻报道的必备条件。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时见个别媒体有工商干部上路执法、某工商局对某人做出“处罚金×元”行政处罚决定的报道。这种现象说明,不懂相关法规,不仅给读者带来误导,而且损害了工商系统的形象。作为基层通讯员应当知道,法律并没有赋予工商部门单独上路执法的权利;而“罚金”是一种刑罚手段,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工商部门的行政处罚应为“罚款”。由此可见,学习学习再学习,多么的重要。

积极参与新闻实践,注意积累经验,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基层通讯员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年来,我除了积极采写新闻,还特别注意将报刊发表出来的文章与自己的原稿进行对比,哪怕只改动了一句话,几个标点,我也不放过,从而汲取编者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事实上,文章不厌百回改,基层通讯员见报的文章编辑只字未改的情况恐怕并不多见。

五、提高稿件采用率没有诀窍,但改变文风追求新闻的鲜活、生动,让读者耐看,也是媒体的基本要求。

当下的新闻,似乎都有一定“套路”,只要我们多读些报刊上的“本报讯”,就逐渐会掌握要领。写人物通讯,要特别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多一些描写,少一些议论。譬如我发表在《市场与消费报》上的《榜样的力量》,就采用了报告文学的手法,全文捕捉了南充市工商局局长潘琪文的大量细节,并运用人物对话,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行文至此,倘要我再说点别的什么“诀窍”,那我只能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第五篇:记者选择角度发现新闻的几种方法

角度,就是人们观察事物的位置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在新闻采访和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是记者站在不同位置,从不同的侧面,从一事物同它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比较,去报道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意义。构成事物的每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新闻记者对采集的新闻素材,要进行分析比较,找准最佳视点,选取最佳材料,择取最佳表现手法,来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

旧闻里面提炼新闻

新闻突出个新字,但旧闻经过提炼、改造也能变成新闻。有的旧闻有了新闻由头,就能变成新闻;有的新闻刚刚发生,没有事实加以证明,采用旧闻的材料,可以使新闻更加丰富、可信。

旧闻变新闻需要具备三个要素:

1.新闻由头。没有新闻由头,旧闻很难改造成新闻。

2.新闻背景。新闻事件发生有较长的历史背景做积淀。

3.新闻事实。

在河南许昌有一支拥军队伍,20多年来她们把消防官兵当成自己的孩子,为他们洗衣、缝补,给他们家长般的关心和爱护,她们被子弟兵亲切地称为“老妈妈服务队”,每年到了八一建军节各媒体都要对“老妈妈服务队”进行报道,老妈妈们20多年积累下来的拥军情在新闻报道时也被重复表现为洗衣、缝补和理发等看似简单的拥军活动。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老妈妈服务队有了新变化,在老妈妈的影响下,很多年轻的市民志愿加入到了拥军队伍中,“老妈妈”们年龄大了,又有年轻的市民,女的、男的积极接过拥军接力棒加入到服务队,“老妈妈服务队”已经成为市民拥军的代名词。于是就采写了《老妈妈服务队有了接班人》,以老妈妈服务队的接班人作为新闻由头,不仅在新闻中回顾了老妈妈们20多年的拥军情,又以接班人的加入展现了市民大众殷切的拥军情意。

大新闻里提炼小新闻

大新闻提炼小新闻,实际上就是分解新闻,把一篇新闻分成多篇新闻。

分解新闻的常用方法有四种:

1.按时间顺序提炼。就是按照新闻的发生、经过、结束进行提炼,可提炼出连续报道的许多题目。

2.按新闻的内容提炼。

3.按体裁提炼。就是根据新闻事件和人物提炼出消息、特写、通讯、述评等多种体裁,一件事和一个人物可用消息、特写、通讯等不同的新闻体裁进行报道。

共性新闻里提炼独家

提炼独家新闻是记者的硬功夫,这需要长期经验积累和独特眼光,但也有些规律性东西可以遵循:

1.采访时细心观察,在共性中寻找个性。采访时每个记者都在对人物、事件进行观察,选取角度,而独家新闻,就必须观察仔细,角度新颖。

2.采访中不随大流,独立思考。人云亦云,众人写的东西你也写,永远出不了独家新闻。

3.采访中既要抓住独家,也要提炼新闻。

2003年我们参加了黄河兰考段抗洪报道,在采访中发现,抗洪官兵所穿的救生衣有一部分是旧的,上面写着很多字,原来这些救生衣是98长江抗洪时部队留下来的,长江抗洪的老战士转业了,新战士又穿上了写有抗洪誓言的救生衣,投入到新的抗洪战斗中,我们就选择了这个角度独家采访了《救生衣上的誓言》,赞扬了人民子弟兵不怕死、不怕苦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英勇精神,播出后社会反响良好。

把典型新闻拉长、拉大

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报道,已经成为新时期新闻报道的一个主要方面,典型报道通常在一篇主通讯之后,要进行大量的后续报道来丰富典型的形象。

1.采用多样的报道形式和报道手段,立体化、全方位地报道。

使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具体化,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视觉冲击力,运用不同的报道方式和角度来吸引读者的目光。

2.不惜篇幅地对重大典型进行追踪报道。

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覆盖作用、导向作用,使典型在读者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增强了典型的引导、教化作用。

3.把好“方向盘”,保持“零距离”,抓好各条战线上有代表性的典型。

下载第三章 发现新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章 发现新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

    2011年8月时事政治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09-05 来源:国家公务员网 【字体:大 中 小】 一、国内部分: 1. 8月1日据2010年度审计署绩效报告中获悉的,审计署2010年对23......

    新闻

    艺术学院团委学生会第十一届执委任命大会 2012年2月28日星期二下午3:00,艺术学院团委学生会在琴韵楼405召开了第十一届执委任命大会。我院党总支副书记付彬老师、团委书记张春......

    新闻

    新闻 首页 >> 时政 >> 正文 复旦校长突然离职 巡视组检查时举报箱被塞满 发稿时间:2014-11-06 12:04:00 来源: 华商晨报 中国青年网 我要评论(195人参与) 复旦校长杨玉良(资......

    新闻

    菁菁校园 展示风采 释放激情 魅力英语 学校首届“学校杯”英语节落下帷幕 颁奖仪式隆重 五个赛事各有得主由长春建筑学院团委主办,交通学校团委、土木工程学院团委、建筑与规......

    新闻

    园区举办2014年度开发建设第二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3月8日上午,南通滨海园区举办2014年度开发建设第二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奔驰房车改装项目、通州湾研究院二期、中法健康产......

    新闻

    新闻热点〔2016.10.27〕 要闻 今天,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在北京闭幕,本次全会的主题是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

    新闻材料

    国际新闻 利比亚 法新社报道,利比亚临时政府总理阿卜杜勒-凯卜今天承诺,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政府官员将直率且透明,新政府不会被任何投机主义者和卡扎菲时代的当权者所破坏。......

    新闻(★)

    人民日报:底层上升通道受阻 一代穷世代穷 2013年05月26日 01:59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赵永平18497人参与0 229条评论0 分享到:更 多 原标题:农村孩子为何不愿跃“龙门”(话说新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