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结题报告3稿
《关于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困难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结题报告)武进区庙桥小学
刘晓华
一、研究的背景
我区自1996年小学开设英语课以来,已有十几年的历史,随着牛津英语教材的使用,在小学阶段学生必须完成四年的英语课程的学习,作为农村小学生来说,由于家庭成员的素质、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会给小学生学好英语带来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使这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困难,这样给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带来一定的难度,也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研究这些在英语学习有困难学生们“困难”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提出对今后英语教学改进措施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调查分析
1、目前农村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存在哪些困难? a.口语困难(包括勇于开口说和说正确流利的口语)
b.记忆单词的困难。
c.学习语法的困难
2、目前农村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 “困难”形成的原因
a.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与学习兴趣
b.基础较差,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c.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d.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解决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态度和在英语学习上存在哪些困难,以及对英语学习方面的学习要求,其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开展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和谐,积极的氛围中学习,求知欲得到激发,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及顽强拼搏的毅力得到锻炼。
2、使教师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能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注意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改变传统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3、通过研究进一步端正教师教育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造就一支精于教书,强于科研的师资队伍,努力体现我校特色,实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目标。
具体目标:
(1)通过研究,调查研究目前农村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存在哪些困难。(2)通过研究,分析总结目前农村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 “困难”形成的原因。(3)通过研究,探索寻找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解决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各方面的表现,并随时做好记录,力求做到客观、详细。
2、个案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好个案记录与分析,力求公平、客观、公正。
3、文献研究法:根据近几年来发表的相关于研究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为本课题的借鉴。
4、调查研究法:了解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分析,找出共性问题,进行调研,了解目前农村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存在哪些困难,目前农村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 “困难”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策略,使实验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对课堂案例进行微格研究,直观地体现研究情况。
5、案例研究法:做好教师研究的个案收集,归类工作出规律,揭示规律;
6、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是课题的实施阵地,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和积累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素材,课题研究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我们将以课题研究促进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与优化,以课堂教学来丰富课题研究的内容,达成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启动阶段
2009年3月——2009年5月
启动筹备,组织队伍,学习理论,设计方案,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方案。
2、实施阶段
2009年8月——2011年10 ⑴ 第一阶段
2009年8月——2010年3月
按照研究目标,初步实施方案,由点到面,分段实施,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方案。
⑵ 第二阶段
2010年4月——2011年5月 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研究。
⑶ 第三阶段
2011年6月——2011年9月
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校实际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进行深入研究。
3、总结阶段
2011年10月——2011年12月 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高质量地撰写结题研究报告,召开结题会。
六、研究的具体措施
农村小学在英语教学上与城市学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小学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信息相对比较封闭、学生家长的英语水平较低、教师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的思想保守、走出学校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都极不利于小学生的英语学习。作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针对这些不利因素,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创设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灵活多变地教学,让农村的孩子在现有的条件下,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轻松愉快的学习并逐渐爱上英语。结合现实,谈谈我们课题组的教学实践。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之下,本课题才得以有保障,有指导,有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我们是这样实施课题研究工作的:
(一)、健全课题组成员,建章立制,保证课题有序开展
1、组织理论学习。本课题偏重于课堂教学研究,适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但又要有理论知识作指导。因此课题组经常组织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用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由于英语教师一人教学几个班,时间很紧,因此,我们要求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来钻研课题研究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作好学习笔记,通过自学,教师们都基本掌握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所要用到的有关理论知识。我们还定期开展沙龙活动,让思维在碰撞中升华。
2、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坚持每月开展集体课题研究一次,分析和总结前段时间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商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制定好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做好相应资料的收集和课题档案。研究教师坚持写学习笔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用科学的理论知道我们进行研究。每学期至少要写五篇以上的教学案例或教后反思。同时,研究教师还要上好课题研究课。
(二)、加强研究过程的监控和实施,提高师生能力。
1、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你对英语的兴趣),学习习惯(你认为怎样才能把英语学好),学习策略(你在家经常听录音学英语吗),学习要求(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英语教学活动),并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在一个班级群体中,小学英语学困生的个性特点,思想品质等不同的表现类型。不同类型的学习困难生中,他们的学习又表现其不同的心理特点。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还发现这些农村孩子对英语学习起先还是感兴趣的,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和环境及学习条件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不好英语,不少同学既爱英语又怕英语,很想学好可又不知从何入手,特别是“听”不懂,“说”不出。由此可见,英语学习在这帮农村娃的学习生活中很有潜力和空间,可在“听”与“说”之间卡了壳,关键要靠老师在这方面的指导,因此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英语活动。
2、以课堂为主阵地,培养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敢说、想说。(1)改善师生关系。取得学生信任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是转化过程的基础,只有信任并喜欢老师,学生才会从内心接受老师的建议和做法,反之一切措施都将难以发挥作用。
我们经常主动与学习困难学生聊天,了解他们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在生活上也给予关怀。同时还引导其他学生主动接近他们,让他们感觉到集体的温暖,这样可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从内心主动要求积极向上。两周后,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有的学生还愿意与老师说心里话,我们也了解了更多的情况,为后面实施一些转化措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英语课上个别学习困难生注意力不集中,笔者在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用有趣的教学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不仅喜欢老师,还喜欢英语课。
(2)改进教学方法,打造情趣课堂。激发和维持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兴趣。在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笔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首先,在英语课上尽量采用一些直观、有趣的教具以及一些夸张的简笔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玩、演、唱等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竞赛的形式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补充丰富有趣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心。比如,在万圣节来临之前,笔者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讲一讲有关这个节日的风俗习惯。学生不仅了解了这个外国节日,还学会了用英语进行节日问候,特别有成就感。
最后,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输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开始的前五分钟,我们经常让这些学习困难生表演自己编的简短英语故事,唱英语歌,这既可以复习旧知,又可以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的积极性,也避免了问答式复习的单调。
3、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其主要功能就是用于交际,在校园内成立多层次的兴趣小组活动给孩子提供利用英语交际的情境,帮助他们取长补短,积累语言素材。
A.开辟午间英语广播节目:播放一些日常用语和英语歌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节目的录制。
B.组织学生参加英语游戏活动和观看简单的英语动画片,鼓励他们学好语言,促进向上发展的需求。
C.定期开展“信息发布会”活动,让学生将外出旅游或在电视上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词汇、会话内容进行交流,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以英语学习的成功促进其他各科学习,养成观察和积累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个月后,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焦虑和漠然有所改善,注意力也逐渐转移到英语学习上,能参与英语学习活动。可是,部分学生的作业依然迟交或不做;单元测验不及格。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作业和测验对于这五位学习困难生而言太难了,他们无力完成。于是,笔者决定为这五位学习困难生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实行分层教学。
4、制订分层目标,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同时我们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让他们经过少许努力便能达到目标。然后采用分层作业,每天布置的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巩固课本上最基本的知识点,难度不大,题型单一,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这部分题目就是为了照顾学习困难生;选做题有一定的难度,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旨在为学习优秀生提供展示能力的机会。
从访谈和观察中我们发现,尽管这些学习困难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但他们最大的困难是记不住英语单词,有的是用汉语标注,有的是死记硬背。为此,笔者专门进行了一次英语单词记忆策略小调查,发现全班近一半的学生都是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单词,可见他们没有掌握学习英语的正确方法和策略,没有对所学信息进行加工并把新的知识纳人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这些知识只是孤立地浮在头脑里,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笔者决定在前一阶段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单词记忆策略的指导和训练。
5、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本上每个班级的学生,根据成绩都可以分为好、中、差三种。与成绩对应的是,学生的习惯也可以分为三种:优秀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有勤学好问、独立思考、积极发言、独立作业等习惯;中等学生缺乏学习习惯,满足于听懂、会做、考得出,没有预习、复习等种种学习习惯;学困生都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作业拖拉、缺交、抄袭,上课开小差等。学习习惯不同,学习水平也就不同,可见学习习惯对学习水平的影响很大。对于学困生来说,首要的是帮助他们矫治诸如听课不专心、作业拖拉等不良习惯。只要这些学生能逐渐克服不良学习习惯,就是进步,再循序渐进培养如下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的有效方法。(2)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3)积极发言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提高听说技能,及时反馈学习和掌握语言点情况很有好处,可以使学生自我创设语境,在语境中练习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锻炼在众人面前说话,使用英语的胆量和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
(5)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反馈和查漏补缺的学习习惯,是及时掌握、及时巩固所学英语知识的好方法。
6、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
有过留学经验的朋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国内学了很多年都不会说英语,到国外呆半年就能很流利地说了。这充分说明语言环境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可是在中国,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我们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便利的语言环境,但我们可以创造环境。
A.校园及教室的布置要尽量营造英语学习的文化氛围。
可以将校园英语角或教室的墙体分成不同主题做成主题文化墙。孩子们可以在每学完一个单元往单元的文化墙里加入自己的学习成果,比如一个故事、一幅图画、一个手工、一句话、中西文化的碰撞等等,形式不拘泥。
B.加强家校联系,提高家长对学好英语的认识,将英语学习延伸进家庭。父母也要帮孩子营造英语环境。比如在家里,至少要有独立的学习用的房间,一台录音机或复读机。有条件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创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英语角”,可以摆放跟英语有关的玩具、游戏用具,图书、词典、英语日记本,英语剪报,制作图文并茂的单词卡片。
七、研究的主要成果 理论方面:
成果一:归纳出了目前农村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存在的主要困难。a.口语困难(包括勇于开口说和说正确流利的口语)b.记忆单词的困难。
c.学习语法的困难
成果二:寻找到了目前农村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 “困难”形成的原因。a.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与学习兴趣
在农村小学生眼中,语文,数学比较重要,而英语学了也没用。所以英语学习陷入盲目性,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
刚开始时学生对英语感到新鲜,特别是英语课有各种游戏,直观的教具,不同于语数学科的学习方式等,都吸引着学生。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词汇输入量的增加,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大,学生的兴趣就会逐渐降低。农村小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基本采用以记忆为目标的机械操练教学方式,这样不但会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且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之产生厌学心理。
b基础较差,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我校新市民学生比例高达百分之六七十,学生流动性大,没有经过系统的英语学习,基础较差。有些学生性格内向,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不敢开口说英语,怕暴露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怕其他同学讥笑,也怕受到老师的批评,这种心理导致学生严重的焦虑感。
c缺乏良好的英语家庭学习氛围
农村小学生的家长一般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好多家长往往流露出这样的思想:“我不懂英语,反正学了也不用,学不好没关系”。更谈不上对孩子的英语学习加以督促或辅导了。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英语很快将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第二语言,所以要做好家长的工作,提高家长对学好英语重要性的认识,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成果三:探索出了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解决策略。a.解决口语困难的策略(包括勇于开口说和说正确流利的口语)
我们的实验在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开口方面效果比较显著。基本上验证了实验的假设,达到了实验的目标。经过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随时运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手段,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创造轻松、愉悦的口语表达氛围
在英语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口语活动中不想说,或者想说却又找不到适当的语言,他们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怕开口,羞于开口的现象。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让学生想说、愿说、乐说,进而达到会说的目的,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归纳总结了以下三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创境激趣
只有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情景,才会产生“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因此情景的设置就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条件。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方式营造英语口语表达的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说的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语言、交流语言、发展语言。
2、语言熏陶
我们中国的孩子学外语真正缺乏的就是英语“土壤”。我们是在无土的情况下进行“幼苗”培育。要使幼苗茁壮成长,就需要我们给其注入营养。如何注入营养?用简单而地道的英语辅助一定的体态语言组织课堂教学。其实就像“Good morning.”、“How are you?”、“How old are you?”等语言一样,学生刚开始上英语课,可能不明白,可能不理解,但禁不住天天英语课堂上的耳濡目染,所以学生就听懂了,会说了,掌握了,尽管不会写。
平时,我们学生所听、所想、所说的全是汉语,课堂也只有英语课堂才接触那一点点英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把握好课堂的四十分钟,多用英语表达,对学生进行语言熏陶。这不仅是英语教学本身的需要,也是营造英语口语表达氛围的需要。
3、营造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宽松的语言表达氛围是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气氛的调控和渲染来营造的。营造这种氛围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鼓励机制和纠错策略的运用。
就纠错策略而言,我们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错误纠正的时机把握不当或采取逢错必纠的做法,将会严重挫伤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热情,并将导致学生因追求语言表达形式的规范而降低口语表达的流畅性。教师应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并在其犯错误时鼓励他们自纠或互纠,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尤其是要满腔热情地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感情投资,经常找学生谈心、沟通、鼓励,用一颗温暖的心去点燃学困生智慧的火花,我们不关心学生还有谁关心学生呢?学生需要的是——我们的关怀和爱戴。一个和蔼的眼神,一个温柔的微笑,一张灿烂的笑脸„„这一切,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力量,激发了其上进的精神。
二、注重差异,培养学生主动用英语交际的习惯
实践证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和价值认同感是产生学习动力的真正源泉。可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同学不但课下不习惯说英语,有的甚至连课上也不愿意开口,他们有的是因为怕出错紧张,有的是因为词汇量不足而不敢用英语来表达自己,还有的则因为经常被老师忽视,而没有机会说英语。总之他们这些学生宁把自己当听众,也不参与课堂活动,他们习以为常,甚至借此躲避课堂训练,对这样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多鼓励、训练他们,另一方面则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如在课上尽量选择他们想读、想听、想看和想谈的内容,采用各抒己见、角色扮演、短剧表演、模拟配音、看图说画、做游戏等训练他们的“说”,并在各个活动中进行具体指导。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用各种手势动作(体态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感染学生;教师不但以一个导演的身份出现,也以一个演员的角色出现,给学生演示和示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他们所说的内容,让学生准备好谈话计划(对话长短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水平来定);提前一天让学生知道第二天要进行的活动,发给他们一些资料,并征求他们的意见,特别是那些不太活跃的学生;让英语表达能力强的带差的,如:Group work or Pair work.这在客观上能缩小口语活动的范围,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以使他们大胆地开口说英语,另外,教师还尽可能将一些难度较低的任务交给那些不敢大胆开口的学生去做,并为他们顺利完成任务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感,让他们在享受“成功”快乐的同时,把胜利的喜悦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动力。
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如果英语仅仅局限于课堂口,其生命力是有限的。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他们需要感知与他们内心世界相呼应的声音、色彩、动作和语言,他们需要在轻松和愉快的环境下接受语言和使用语言。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正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为此我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地开展了各种课外活动来配合课堂教学,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促进学生的口语向纵深方向发展,激发并引导学生的情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而开展小组合作是课外活动的有效途径,只有在老师指导下的生生合作,共同配合,取长补短,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干劲,真正使课外活动变成学生想参加,愿意参加,乐参加的学习乐园。
四、完善口语评价体系,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能力发展。
口语评价是英语学习整体评价体系(包括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及文化)的一个环节,它具有目标导向,动机激励和反馈调控等功能。它包括师评、自评与互评三种。它可以更及时,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如我在教学时,我把教室四周布置成clothes shop, fruit shop, shoes shop and stationery shop,让学生分成四组分坐在教室四周,并让学生自带衣服,帽子、称、自制价格牌等,扮演“导购员”、“售货员”和“顾客”等各种角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灵活运用Can I help you?/How much is it? / It's very pretty./ It's too expensive./ I like it very much./活动之后,我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师生共评等方式,评出“最佳导购员”、“星级商店”和“文明顾客”等。
又如,在教学My family 的内容时,我将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设计了一项介绍自己家庭成员的活动,并让学生在介绍中多发现其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爱好。交流之后,我再引导学生评比谁发现其家人的爱好和外貌特征最多,谁在介绍中运用语言最正确和生动。这种多方位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生学会倾听和判断正误,学会质疑和给别人提出好的建议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提高口语能力的动力。
另外,小学英语的口语评价要避免枯燥、单调和机械,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类型的话型,评价内容多样化,有难有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
b.解决记忆单词困难的策略。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在小学英语教学当中,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口语训练和口语展示的平台。
词教学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记忆单词是小学生学英语的一个薄弱环节,从访谈和观察中我们发现,尽管这些学习困难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但他们最大的困难是记不住英语单词,有的是用汉语标注,有的是死记硬背。为此,我们专门进行了一次英语单词记忆策略小调查,发现全班近一半的学生都是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单词,可见他们没有掌握学习英语的正确方法和策略,没有对所学信息进行加工并把新的知识纳人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这些知识只是孤立地浮在头脑里,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我们决定在前一阶段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单词记忆策略的指导和训练。如何帮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最高效率地牢牢记住所学的词汇,针对小学生如何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一问题,我们总结了在英语单词教学上一些记忆层面的策略。
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困难
1、难以读准单词,且受汉语拼音干扰
三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语音音标,学生对于陌生的英语语音不易识别,因此,往往错误地把一些英语语音等同与本国语的语音,如[e]发成拼音中的“ai”,将 [i]念成拼音的“i”。也有的学生为了快速记住单词读音,就用汉语为其“注音 ”。如把“ pencil”发成“派收”,“crayon”单词旁边注册发音“克雷恩”。这对于某些词汇短时内易于记忆,但是非常不准确、不科学,如果将来学了英语语音,但由于已养成汉语发音习惯,发音器官就不能适应英语的发音,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影响将越来越大。
2、遗忘率较高,学生认读单词存在较大困难
小学三年级主要把英语词汇学习的重点放在听说、认读单词上。刚开始学英语,小学生还怀有一种好奇、兴奋、期待的心情。但随着词汇量的持续增加,许多学生记忆单词的效果却很不理想。在没学过字母、音标的情况下学习词汇,学生看着图片能说出一些单词,但出示单词让他们读出来,却有一定的障碍。显而易见,三年级小学生大都仅凭图片记忆单词的发音,不能上升到凭字母记忆单词的阶段。由于不知道英语的基本音标、不认识字母,面对遗忘的单词有些学生会不知所措。一部分学生开始产生恐惧情绪,对英语望而生畏,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缺乏对词汇记忆的正确态度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好玩,有部分学生平时很少花时间在英语词汇的复习上,到老师检查时才凭小聪明突击认读几遍,可能一时全部记住了,更可能早已忘了其读音。英语词汇如果不及时巩固,过半个月、一个月可能就忘了。不远的将来,词汇势必成为这部分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只拦路虎。
4、自主学习能力差 由于小学生活动区域的局限性和课程资源的缺乏,大部分学生都习惯于在课堂教学中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对老师和教材的依赖性特强,很少主动地通过阅读课外读物、听广播、看影视节目、看录像VCD、查字典、上网、与同学交流等其它语言习得来增加英语的输入量,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词汇学用能力。
5、缺乏必要的词汇学习策略和技巧
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由于受到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对英语学习的策略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词汇学习的策略和技巧了。因此经常孤立地、机械地去学习、记忆单词;再由于脱离了一定的语境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生在现实生活交往中或模拟情景中难以理解和运用已学过的单词。学生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词汇学习策略和技巧,就不能很好地度过词汇学习这一关了,当然也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英语这门课了。
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对策
1、帮助端正学习态度,让每个学生都扬起自信的风帆
教师时刻要注意用师爱去培育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功时,给他一个赞赏的微笑,跷起大拇指说句 “good”或“excellent”,也可让全体学生表扬他。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变得更加自信。当学生碰到困难时,用“try it again”等及时给鼓励。教师要抓住一切时机,让他们深信:只要努力去做,就能掌握英 语词汇,最终学好英语。
2、注重示范,让学生准确模仿读音
人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就好比中国人学汉语拼音一样,学好语音,为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语音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关口,如果没有正确的语音发音就不会很准确流利地讲出一口地道的英语口语。教师的正确发音对学生的发音是有重要影响的。因此,一开始学英语时,教师要把语音示范到位,可先用慢速,再用正常速度示范发音。初学单词时,要使学生看清楚口型,听清楚语音,然后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模仿发音。在学生模仿、操练语音时,教师要及时发现纠正不足。对较难、较长的发音,教师要分解教学语音,让学生易于模仿。如我在教学“pencil”时,先教:[p] [p] pencil ;[e] [e] pencil ; [sl] [sl] pencil,然后教学[pensl]。总之,让学生从“听”入手,以练为主,听与说相结合,把握好单词的读音。
3、调动激情,让学生快乐学习读音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教学新单词时就尽量多用直观法来教学新单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利用直观教具教学生词,还可让学生们准备学具。这样在课堂上就更有利于引导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生词上,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教学习用品时,就让学生自己准备好学具。学生很想知道这些用品的英语名称,就全神贯注听老师讲,并认真模仿发音,做“Show me your pencil.Show me your„”等动作。在活跃的气氛中,有利于提高记忆的效率。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利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引起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将学习的单词的兴趣。如在教monkey这个单词时,我就直接做动作,让学生一看动作,就猜中了所要学的动物。以后只要一看到这个动作,学生就能脱口而出monkey。又如教学“dog、cat”时,我先让学生注意听 “狗叫声、猫叫声”,吸引其注意力,让学生满怀激情投入到新单词的学习中,提高了学习单词的效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熟悉的句型来进行教学。如我在教学有关颜色的单词时,这样引出“green”,我先出示封面为绿色的书,同时说:Look!I have a green book.Green book.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Me too.接着我又拿出一支绿色的彩色笔,并说:I have a green crayon.Green crayon.这样大部分学生意会到“green”的词义,又复习了旧句型。生词的引出方法还有很多,如猜谜语、做游戏等。总之,一定要让小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4、指导记忆策略,提高记忆效率
遗忘率较高造成小学生认读单词困难。要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记忆规律,适当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的指导,减少记忆困难,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从而提高记忆效果,让认读单词不再成为学生的大难事。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单词。小学生在记单词时,要做到眼看、口读、耳听、脑记,多种感觉感知识记单词,就能较快记住所学单词,使所记单词印象深刻。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及时强化操练。在引出一个新单词后,教师要指导学习根据一定的语音规律去记忆,运用TPR、chant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操练,在操练中学习巩固生词。在课后记忆单词时,也要求学生累计记忆单词,即学了新单词后隔三差五不忘复习旧单词。小学生好学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如在教学与动物有关的单词时,可把它们编成顺口溜,Monkey,monkey 是猴子。Rabbit, rabbit 是兔子„„并让学生自由做与所说动物有关的动作。
5、引导学生学后用,让其温故而知新
学习词汇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记住单词的音、形、义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听、说、读、写的实际活动中准确熟练地使用词汇。让学生用已学单词造句、编对话、编故事、写简单日记,课下收看电视英语节目,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学习巩固,如看报纸、杂志等。“学后用”何尝不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呢?它能够充分发挥无意识记忆的功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又重新投入学习和记忆的过程。总之,我认为,要有效地解决小学生的词汇学习存在的困难,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认真设计教学方案,并重视学法方面的指导,使其掌握一定的学习词汇的策略和技巧。这样,学生的掌握词汇能力就一定能够不断地提高,为将来英语的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
c.解决学习语法困难的策略
语法知识的相对抽象性、枯燥性,与儿童以形象性为主的四位特点及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是一对较难调和的矛盾,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充分运用教学指挥,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因此,我们必须化抽象为具体,把某一知识点具象为多个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语言素材,通过多种形式的大量反复联系,让学生养成语言习惯,与潜移默化中掌握该项语言规则。
生活经验相对匮乏,理解、辨别能力较弱是儿童的又一年龄特征。因此,在小学语法教学的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两条策略:
1、让教师教得“深入”而“浅出”。
所谓让教师教得“深入”而“浅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学的方法。即教师自身对所授语法知识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能“了然于胸”,在次基础上设计出最易于学生发现和掌握的教学方式。如中文的“有”,有“拥有”和“存在”两种含义,与之对应的分别为英语中的“„have(has)„”和“There is(are)„”句式。教师可设计根据描述的特征猜动物(如It has long ears.It has red eyes„What is it?),看图片介绍儿童卧室(如There is a bed in her room.There are two chairs in her room„)的教学活动,通过反复操练,帮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have(has)„”指某人或某物拥有什么东西,而“There is(are)„”用与表达某一空间里存在某些事物。通过这种方法将深奥的语法规则以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二是指教学的内容。既教师要教给学生最基本,最简单的语法规则。英语的语法复杂多变,如果在短时间内持续管束,贪多求全,极易造成学生心乱如麻,甚至一无所获。所以教师要“抓主要矛盾”,教给学生最为基本和浅显的,同时又与汉语语法有着最本质区别的东西,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这一点与汉语表达不一样”。如名词复数的教学,在低年级教学中,可只出现规则变化最常见的“名词+s”的形式,让学生反复感知以至牢固掌握。至于其他稍复杂的变化形式,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到四年级以后再开始接触。儿童对语法知识的任职一如其他领域,必须经历由浅至深、由一般而特殊的构成。我们坚信:只要在起始阶段打下了坚实基础,任何复杂、艰深的知识点都将随着教学的深入而迎刃而解。
2、让学生学得“明确”而“模糊”。
所谓让学生学得“明确”而“模糊”,指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在表情达意,尽量不出语法错误。但不可以抽象、归纳出其中语言运用的规则和规律。学生对所接触到的每一个鲜活的语言材料具有明确性、可辩性,而对其中所蕴涵的语法规则的认识是笼统的、模糊的。如在教“不同人称主语与be动词的搭配”时。教师可在语言示范的基础上,创设多种介绍I、you、he、she有关情况的活动情景。学生在反复的操练中“习惯成自然”,见到“I”马上反应出“am”,说到“you”立刻跟出“are”„„但教师完全不必“正色”告诉学生“这就是be动词与不同人称主语的搭配规则”,这对于低龄儿童来说显然是费解的,也完全无此必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学生对许多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的认识将由模糊而逐渐清晰,由“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而那时,他们将自觉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并对语言学习始终保持长盛不衰的兴趣。
对于学困生,我们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发现大部分学困生学习上有困难是由于自信心不足造成的,为此我们充分挖掘了学困生的闪光点,为他们量体裁衣,制定了一个期望模式:
个人努力 → 个人成绩 → 组织奖励 → 个人需要
这个模式的基本含义就是:经过个人的努力,学生一定会在学习中取得一定的成绩,根据成绩,给予适当的奖励,奖励会进一步激发其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使他们在新的学习中做出更大的进步,如此循环往复,他们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这就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实践证明:我们只要不失时机地挖掘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正面的引导,才能使其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抛弃自鄙感,树立自信心。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等方面是非常接近的。
小学英语的教学,还处于启蒙和入门阶段,农村小学更处于这一阶段的薄弱地带。处于这样的位置,一方面我们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我相信,只要我们真诚,踏实地去探索研究,我们一定能开辟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新天地,使我们的农村学生更加喜欢英语、热爱英语、运用英语。
教师方面:
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在实践和研究中,老师们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他们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钻研教材,互相交流经验,积极探索课件的制作,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课题组每学期至少上两次实验课。2011年10月,刘晓华老师在全国中小学和谐教育发展论坛暨教学创新研讨会上,执教的展示课6AUnit5《On the farm》深受好评。还参加了庙桥、古方、何留三校联动活动。所上的实验课《What’s the matter?》得到了听课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吴小红老师在区小学英语“312”工程教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丰富的语篇输入与输出方式给与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专家引领课堂活动中孙春艳老师执教的《Unit7 At Christmas》《Unit9 Shapes》获得了刘丽华教研员的高度评价。通过研究课、观摩课、优质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青年教师、新上岗的教师,在实践中收益非浅。
随着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在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教师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教师们撰写了有关课题论文省级获奖4篇、市级获奖1篇、区级获奖10篇、另有5篇发表于市级杂志。同时,课题的研究也打造了一支敬业勤奋,吃苦耐劳,讲奉献顾大局的教师队伍。各个实验教师努力上好实验课成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其中刘晓华、吴小红老师被评为武进区第五批英语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吴小红老师被评为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杨燕、吴小红老师被评为校优秀辅导员。刘晓华、孙春艳被评为镇优秀班主任。几位新教师,也勤奋好学,积极参加研究。
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的研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英语素质。这几年,我校学生的英语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在第五、六、七届小学生英语朗读比赛中,我校选手多次获一、二、三等奖,为我校争得了荣誉。2010年获区英语校园环境评比二等奖。2011年12月获区书写比赛三等奖。我们通过征订英语报,带领学生了解课外知识,学习英语写作,让大家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因此我校的英语教学工作受到了领导的好评和家长们的信任。
八、研究后的一些思索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本课题的研究确实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我们也感到还有不少工作尚未到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分析总结取得的成果和实践经验,采取多种形式,在全区宣传推广,努力使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经验真正转化为学校的常规工作、广大教师的常规行为,以进一步推动全区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我们将根据当前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就在教学中怎样最小化地避免两极分化,真正做到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说”的行列;怎样做到听、说的完美结合,让学生不仅能说出自己所想,还要能正确,快速地听懂别人在说什么;怎样在农村的英语教学中做好双职工家庭特别是新市民家庭家校配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英语学习天地、更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更优质的学习环境„„,等等问题作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有效地指导面上的教育教学改革。力求小学英语教学的最优化,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英语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2018结题报告翟丽英
《低年级语文预习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选题的背景、意义、价值等)
作为一线教师,搞课题研究,就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真真切切地为教学服务。语文教学实践表明,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需要备学,即预习。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发现课前预习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因此,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先有习惯,再有策略,预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只有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奠基高效的语文课堂。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把课文一读、字词一写,就算预习了。反馈中发现:低年级学生书写生字的笔顺是错的,间架结构也不对;课文读起来丢字添字、不流利,还有字音错误。这样的预习,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许多学生,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使得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其实,在小学阶段,有的小学生入学时就已认识了一些字,特别是一年级上学期学过拼音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拼音去拼读课文了。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仔细指导,才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提高。因此,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参与课堂小组研究成员主要在低年级教学语文,针对低年级教材和孩子的特点进行低年级语文预习方法的研究。因为低年级孩子的学习还离不开家长的帮助,所以首先要让孩子和家长认识到“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预习,不再让“预习”作业流于形式。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教给孩子预习方法,教给学生预习一篇课文的一般步骤,构建一定的模式,体现个性差异,通过系统的训练与教师课堂的检查相结合,让预习体现出价值。提高预习的“操作性”,增强学生的预习意识,让孩子从被动“预习”,到能主动“预习”,直到爱上“预习”,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自学的好方法,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叶圣陶先生有关指导预习的论述: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学生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教师指导补充,不再是一味讲解。”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围绕着“预习”展开,就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3、心理学观点:
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使低年级学生明白学会自学的重要性,培养初步的语文自学能力和习惯。
2、通过研究,增强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合作学习、课外主动阅读的有效性,逐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研究,形成教师指导我校低年级学生有效自学语文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课题的研究内容
1、激发和培养低年级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的研究。
2、指导低年级学生课前主动预习的研究。
3、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研究。
4、激发低年级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课题奠定研究实施的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的发展方向和优秀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好的借鉴,为创新自己的课题打好基础。
2、调查法。对本课题的研究问题和对象,实施问卷法、访问法、谈话法等。
3、行动研究法。落实行动的细节,充分发挥课题带来的优势,改进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4、教学案例研究法。通过教学案例,边研究边实践,从中发现问题,有所启示,以促进研究的发展。
5、总结经验法。不断探索与总结,一学期一总结、一阶段一总结、结题总结、推广总结。总结其成功,总结出不足,择其善而从之,取其精华,修正不足,使我们研究总结出的成功经验更完美、更科学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创新点 核心概念的界定:在学习中,很多家长和学生对“预习”这项作业不了解,不重视。往往认为预习就不是作业,家长问孩子:你预习了吗?孩子回答:预习了。其实不过在课文上标了一下自然段,圈出几个生字而已。预习流于形式。那预习到底有什么重要性呢?课前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首先,充分的预习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走进文本。因为在预习这个环节中学生已解决了生字词的障碍,对文本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就有更多的精力来解决文本的疑难问题。其次,充分的预习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水平。由于进行了课前预习,学生对文本内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对文章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也对一些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做了标注。这样在上课时,就 能对老师讲的知识有的放矢,听得主动,学的也有针对性。最后,学会预习也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预习中遇到不会认的字,不理解的词,这都需要学生去查阅字典来解决。有的文章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一定的故事背景、作者、时代的信息,学生能更好地走近文本。这都是自学的能力,它帮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以后高年级的阅读及终身学习都是受益匪浅的。
创新点:分层设计预习目标和任务,使预习能力循序式地不断提升。
我们考虑到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设计了初、中、高具有一定弹性的分级任务,既能使学困生体味到预习成功的喜悦感,又能使学优生随着预习任务难度的增加,不断享受到挑战成功的满足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进取心。①确立分层预习目标:明确的预习目标,是教师设计预习任务的重要依据。而预习目标的确立必须符合低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起点要低,要循序渐进地设立恰当的预习目标。此分层预习目标简洁、有序,指向明确。
初级目标 :A.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新语,进一步读通课文,特别注意文中的翘舌音、后鼻音。B.会数句子和自然段,会标自然段序号。
中级目标 :A.能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生字的书写特点,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B.学会查字典,知道生字的结构、部首等信息;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初步读懂课文。
高级目标 :A.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课文的主要内容。B.学会使用各种学习符号,对自己感兴趣或有疑惑的地方标上记号。
六、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2——2014.3)
1、将《小学低年级语文预习方法的研究》列入计划之中。
2、收集相关预习的资料,开展理论的学习,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课题研究。
3、拟定研究方案,请专家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修改完善方案。
4、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针对学生对预习的认识态度,预习的主动性、独立性,预习内容、以及能达成的预习目标等方面的问卷调查显示:喜欢完成预习作业的有37人,约占70%,一般的13人,约占24.5%,不喜欢的1人。在家长指导下完成预习作业的有17人,约占32%;独立完成预习作业的有17人,约占32%;家长偶尔指导预习的有19人,约占36%。孩子预习花10分钟左右的有20人,约占37.7%;花20分钟左右的有20人,约占37.7%;需要花30分钟左右的有10人,约占18.8%;需要更长的时间的3人,约占5.6%。对于预习作业态度认真的39人,约占73.5%,态度一般的12人,约占22.6%,态度不认真的2人,约占3.7%。家长对预习作业全力支持的51人,约占96.2%,家长支持但感觉有压力的2人,约占3.7%。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4—— 2016.4)
1、预习方法研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和语文教学经验,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种简易实用的预习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出来。口诀如下:一读、二圈、三写、四记、五读背、六疑思。“一读”就是读预习的内容。“二圈”即让学生在每个自然段前标出序号。再对照“我会认”的生字,在文中用O画出,读课文时会对画出的生字有所重视,印象也比较深刻。实践证明:通过“圈字儿”的方法,学生一看一画就认了两遍,方法简易实用,识记生字效果较好。“三写”即在课后生字表中写好拼音组好词。“四记”即运用识字方法识记生字。“五读背”即在读课文时背下好句段。“六疑思”即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标出,并思考课后练习。
2、预习内容研究:低年级预习的主要任务是: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我会认”的生字,读准字音,想想记忆字形的方法。标好自然段序号。在完成初级任务的基础上,仔细观察“我会写”的生字,想想写的时候要注意哪一笔,在田字格里练写一遍。并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编制“预习学案”,明确预习要求。科学的预习指导,必须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基于刚刚谈到的几点思考,我们围绕《低年级语文预习方法的研究》的课题,开展了“预习学案”的编制工作。每学期开学初,我们在新课前一天及时将“预习学案”发到学生手中,并且在第二天上新课前完成批改工作。万事开头难,因为这样做,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学生初次拿到“预习学案”,思想上不够重视,做的不够认真,有的学生敷衍了事。因此在开学初,采取的是当堂指导学生做“预习学案”,扶着学生走路。
4、预习内容检测研究:教师应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①正面反馈监督:我们根据低段学生爱表现、易激励的特点,摒弃了传统以找错处、常批评为形式的监督方法,建立了以找亮点、多表扬为形式的正面反馈监督制,主要体现为“预习星级制”。通过这种正面反馈的监督制度,教师创设了轻松和谐的竞争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学生以积极、热情的心态投入到预习中,自学能力得到提高,自觉预习的习惯逐步形成。②及时多元评价:评价在学生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促其进步,催其内化的作用。教师要重视评价导向,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一个点头肯定,一点微笑鼓励,一句口头表扬,都能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将自发预习的行为习惯化。而评价的形式,我们也尽量做到多元化,“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这种多主体的有效互动评价方式,使学生也能握有评价的主动权,他们必会更加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预习中来,使得自发预习行为的习惯化得到巩固。③交流经验互助:我们利用晨会、班会,组织学生召开预习经验交流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预习方法,听听别人的预习经验,这样做不仅能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而且使全班形成一种以自觉预习为荣的良好班风,让自发预习的习惯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5——2016.6)
1、整理分析实验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整理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
3、形成结题报告,进行结题鉴定汇报活动。
七、课题研究成果及结论、提出的主要观点
(一)、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语文课前预习逐渐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在上每节课之前首先要完成预习作业已经成为语文课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正在形成。
1、通过研究,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
2、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3、随着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学生也掌握了一套预习方法:《儿歌诵读预习法》:我们根据一年级学生喜诵儿歌的特点,把预习步骤编成儿歌:翻开书,找生字,圈一圈,拼一拼。标序号,读课文,第一遍,慢慢读,第二遍,放声读,第三遍,细细读。田字格,写生字,看一看,抄一遍。请家长,来欣赏,夸夸我,把字签。学生初次预习时,我们把课文投影在屏幕上,按照儿歌的顺序,一步一步带领孩子们完整地完成一次预习过程,让预习的流程牢牢装进他们的脑袋里。
(二)分层设计预习目标和任务,使预习能力循序式地不断提升。我们考虑到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设计了初、中、高具有一定弹性的分级任务,既能使学困生体味到预习成功的喜悦感,又能使学优生随着预习任务难度的增加,不断享受到挑战成功的满足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①确立分层预习目标:明确的预习目标,是教师设计预习任务的重要依据。而预习目标的确立必须符合低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起点要低,要循序渐进地设立恰当的预习目标。此分层预习目标简洁、有序,指向明确。
初级目标 :A.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新语,进一步读通课文,特别注意文中的翘舌音、后鼻音。B.会数句子和自然段,会标自然段序号。
中级目标 :A.能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生字的书写特点,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B.学会查字典,知道生字的结构、部首等信息;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初步读懂课文。
高级目标 :A.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课文的主要内容。B.学会使用各种学习符号,对自己感兴趣或有疑惑的地方标上记号。
(三)学生的预习能力得到循序提高。
1、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前上课检查学生读课文,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大部分学生出现漏字添字,不流利的现象。预习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有的还有声有色。大部分学生能够扫清字词障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前预习,提高了学生的积累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读课文,圈划生字词,进行积累背诵。
3、通过课前预习,学生的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提高。
4、通过课前预习,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根据各自的预习情况,进行小组交流,解决自己在预习中提出的疑难问题。
5、通过课前预习,学生的评价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对伙伴的课前预习给予及时的评价补充。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前预习,我们的课堂教学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角。以前上课检查学生初读课文,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大部分学生出现漏字添字和字音不准的现象。预习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有的还读得有声有色。不少学生能够轻松理解课文内容,并且能够自己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研究改变了课堂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纵观半学期来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我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规律:随着学生预习能力的不断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逐步提高。老师主宰课堂的地位也逐步削弱,发展的最后趋势是教师在课堂上已是“无事可做”。教师优美动听的导入被学生的胸有成竹所代替,教师耐心的启发诱导被学生的主动出击所取代,教师生动地讲述被学生热烈的争辩所覆盖,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程序也被学生的活动所“打乱”。
通过本课题研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发现,探索、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家长的督促下长期坚持课前预习,并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大部分学生进步明显,已经能够正确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并且乐意去完成语文课前预习作业,效果较好。
七、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田本娜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王济《现代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九、主要成果清单(可附页):
1、王玉萍老师撰写的论文发表于CN刊物《新教师》。
2、黎长英老师撰写的论文发表于CN刊物《课堂内外》教师版。
3、张建妹老师撰写的论文获南平市一等奖。
4、裴玉琪撰写论文《预习有指导 评价落实处》、张建妹撰写论文《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指导》、黎长英撰写论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王玉萍撰写论文《重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预习》
5、另课题组每位成员都针对课题进行了反思,写了4篇课题反思。
第三篇: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高耀飞
一、项目研究背景 1.教育发展背景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已被抬到了空前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程少堂老师的教育理论:“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这一理论让我怦然心动并且心有戚戚焉。是啊,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从此,我认真学习程老师的教育教育理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进行改革,努力营造富有“语文味”的课堂,构建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课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具有语感、情感、美感的特色课堂,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其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个地区都推出了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堂走向共情,追求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地倾听能力的培养。
比如美国就有专门的《教学创意手册》,其中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活动。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语文教学应首先把这种基本要素作为培养的目标。教育专家们也提出许多新课题,例如:倾听如何和教学相结合?倾听如何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等等。有鉴于此,本课题试图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综合学习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实现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为主要宗旨,寻求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出路。所以说在此理论与实践基础上进行“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倾听能力的研究”是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的。2.学校现状分析
东海县李埝中学是一所偏远的乡镇学校。近几年生源不足,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发展极不均衡。尤其是课堂的倾听能力急需培养。学校的办学宗旨,就以“办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办学指导思想,“适合”不仅是我们学校的教学精髓,也是教育教学核心。在“适合”的指引下,我们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升育人水平。学校充分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结合学校的特点,确定了语文组课题——《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语文味”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目标和规格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养成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指国家义务教育阶段七至九年级的在校学生。“语文课堂”是指在课程标准的规定下进行的语文教学活动。“倾听回归”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我们所说的语文课堂上的学生的倾听能力主 要是指学生要注意倾听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谈话并能进行信息反馈的能力。
“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 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但是不少教师对“语文味”回归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对探究这一观念在教学中的价值理解存在偏颇,对它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误解。那么,“回归语文味”就成为课题的关键所在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进行学生倾听现状与需求调研,确立课题研究的依据与原则。研究启动之初,学校课题组根据需要设计了一套学生问卷,确定了学生的倾听行为应包括学生能否认真倾听教师、学生能否倾听伙伴、学生能否倾听家长,理解、沟通家长三个方面。其正向指标是注视对方,边听边想,听而评价,听而补充调整;负向指标:不注视倾听,听候无反应,走神作小动作,做自己的事;拟分析、研究学生倾听现状,形成后续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具体计划并以学校为主,整合家庭资源,培养学生倾听意识与习惯。
其次,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白倾听,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一种品质。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要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接下来,就是探讨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方法与规律,优化教师的指导。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倾听环境的建设,比如“课桌环境”和“周边环境”,一个是倾听的标准与要求的制定。
三、解决的问题
1.教师怎样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倾听问题,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中不倾听的现象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呢?
2.学生能否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进行有效的学习训练后,从而使倾听能力得到发展呢?
3.能不能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倾听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呢?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搜集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会倾听的案例; 2.分析语文课堂中学生不倾听的原因; 3.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五、项目实施的过程与方案
(一)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日——2014年5月28日)1.深入分析学校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发现学校的优势、劣势,确定学校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前期调研工作。
2.建立学校课题小组,制订具体实施步骤,健全管理网络。3.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理论知识; 4.围绕《李埝中学和谐教育科研项目实施方案》制订实施细则,做到切实可行;此阶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法。
(二)实施阶段(2014年6月1日——2014年7月30日)根据第一阶段的探讨和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实施方案,付诸实践。此阶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
1.全面的分析,形成初步意向,收集整理课题资源,确定有代表性的学习基地(学校各个班集体)和语文学习形式(如进行课堂教学或和老师、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关于“倾听话题”的活动)。
2.根据收集的资源,研究其课题的特点来进行分类提炼,结合学校不同年级特点引入课堂实践,从而使学生对“倾听行为”有更深刻和更明确的认识。
3.根据平时的教学以及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调整、整理出能使语文课堂更加高效的校本教材。
(三)总结阶段(2014年8月1日——2014年9月28日)根据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创立学生有倾听能力的和谐课堂并进行推广。本阶段主要采取教育经验总结的方法。
1.鼓励教师在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多谈心得体会,收集整理案例、反思,编辑校本论文集。2.撰写研究报告。
3.以“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成果展示活动(如校本语文教材、课例、论文、实验报告等),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和理全面总结,不断反思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 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提升课题研究的内涵。
六、研究的成效
1.初步探索了提高学生倾听能力指导方法
教师的指导方法包括任务驱动、情境诱导、评价反思、视听相融、节奏调节、评价引导。
任务驱动——在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教学行为,教师的辅助教学行为和管理教学行为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看、主动听,如:教师提醒学生:“他的发言正确吗?”注重引导全体学生倾听。
情境诱导——除了要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倾听,还要创设符合学生的生活情趣的动觉情境,刺激学生来倾听。
评价反思——引导学生倾听伙伴。教师可多运用措施,找些方法,研究教师自行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标,以此检验学生倾听的有效度。视听相融——采用口形提示法,用手势动作引起学生注意,促进学生视觉器官与听觉器官的相互配合,综合运用。
节奏调节——当学生不太专心,教师可通过调节语速或停止讲述,提高学生注意力,从而促使学生关注倾听。
评价引导——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点评、鼓励、引导,促使其他学生也专注倾听,及时对头脑中已形成的信息再加工处理,提高表述的质量。2.绝大多数学生的倾听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发现学生在现在的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听,机械地练,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并掌握倾听要求,懂得听什么、怎么听、听得怎么样。通过两年的训练,测试记录反映班级学 生倾听习惯有大幅度提高,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效倾听。
学生在主动参与倾听的过程中,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不仅敢于发表见解,有时还对教师提出不同意见,甚至评价教师的示范。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这样说“我认为”、“我还有一种想法”、“我们小组讨论后觉得”、“我是这样来学的”等等。课堂上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被认可、被欣赏,孩子们积极思考、乐于倾听,要动手、动脑、要竞争,不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学习方式。有一位孩子的家长说:“以前大人讲话的时候,孩子总是插嘴,现在就能安静地倾听了,孩子说,老师告诉他倾听是一种礼貌。”
3.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一定发展
第一个方面课题研究使教师的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在课题实践研究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教师们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其实,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老师耐心、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能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的倾听,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尊重;教师有效的倾听,能给予学生激励和帮助;教师有效的倾听,更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无须过多的对学生说倾听有如何重要,你的行为就是最好的示范。过去以教代学、先教后学的教学框架被打破了,代之以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倾听兴趣、寻求多形式、多途径方式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第二个方面在课题实践研究中,老师们学会了反思。在教学前、教学时、教学后都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课题实验教师都深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对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两年来,课题组老师们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如说课比赛、优质课竞赛、优秀教案评比、录像课比赛)硕果累累,完成教育叙事、观察日记、教学札记百余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教育刊物上都有发表,我们还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辅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也是得到了很多的荣誉。
七、总结与思考
1.通过研究,我们基本上解决了研究之初提出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学生“听”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听”的习惯也在逐渐形成。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学习产生兴趣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转变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2.通过研究,我们及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指导倾听策略:比如教学准备阶段策略、任务驱动策略、情境诱导策略、评价反思策略等。我们虽然提炼出这些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及时总结,但是推广还不够,希望通过再实践运用,融入课堂,从而创新出更多的有效策略,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更具有实效性!
3.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对于科研理论及科 研方法的学习还不够,以后要加强学习;由于课题组的成员都是一线老师,研究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我们要让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这些都等待着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好好完善。
4.由于学生自身资质的参差不齐,他们的倾听能力和倾听状态也会有很大差异。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听课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什么时候听。有时候因为能力问题(如听不懂)或心理问题(如对老师反感),他们会自动关闭接收口语信息的通道,故意听不见老师的讲解,这样便产生了心理学所讲的“选择性失聪”现象。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如何应对,值得进一步研究。
第四篇:结题报告
小学生中年级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给了我们启发。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一。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每一单元是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比较长,学生练笔次数相对来说较少,致使阅读教学与写作脱节,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较慢。苏教版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的范文,它不但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也可以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一个很好的范式,更可以从这个范式中挖掘出很多潜藏的写作资源。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文本特点,细心捕捉读写的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范本,从而让学生的作文训练跟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性地进行作文,可以进行模仿,也可以进行创造性练笔,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研究,从而使他们能够快速进入写作文的门槛,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基于此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挖掘,以读促写,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阅读、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中年级学生写作现状的调查,了解了中年级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便于确定研究的重点和方法,为以后课题研究做好铺垫。
2.通过对《课标》的再一次深入学习,更加明确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使课题研究少走弯路。
3.深入钻研解读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发掘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4.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研讨,探讨出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方法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2.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研究。
3.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切入点的开发研究。4.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方式的研究。
本课题立足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寻读写如何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高效学习语文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教育调查法。调查本班学生作文能力和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作业分析、访谈来完成。
2.文献研究法。阅读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中年级习作的教学目标、内容。阅读和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如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这些书中的理念和经验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指导,对我的作文教学给与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促进课题研究。
3.行动研究法。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寻求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探索出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方式。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4.经验总结法。把自己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探索进行归纳、论证,分析、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4年5月——2013年6月),拟定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启动阶段(2014年5月——2014年9月)
1、阅读有关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相关书籍和杂志,通过文献研究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并及时上传到博客,申请立项。
2、上网阅读有关如何做读书笔记的文章,学习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3、了解了本校三年级学生作文的现状,进行相关问题调查、个别访谈、并对课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价值性进行了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1月)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中年级学生写作的能力和现状,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下面是我所调查的三(2)班的学生现在的作文现状:
首先,大部分孩子是不喜欢习作的,他们怕写作文,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要费尽脑汁,感觉很累啊!
其次,80%的学生在习作中有困难,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感觉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可见,他们亟待一些作文范例的引领,和作文方法的指导。
还有,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喜欢写童话,那是因为童话离他们最近,童话故事伴随着他们成长,每个学生都能讲几个童话故事。肚里有货,当然很容易就能写出来。我想这种现状与《课标》中“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相差还很远。想要达到《课标》要求的“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
我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庭的原因。我们的孩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他们生活的天地开阔但很单一,家长文化素质也不高。这样造成孩子们思想单纯,见识少,缺少对多彩生活的体验和社会的认识。在写作文时,学生脑子一片空白,缺乏内容,造成无话可说的局面。其次是学校的原因。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实际上我们的教学还是围绕考试转,循规蹈矩。特别是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学的难点,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教材的编排进行的教学,不敢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改动,课堂教学单调乏味,致使学生对作文课不感兴趣甚至害怕。
调查结果使我不由地觉得我的课题研究太有价值了!我一定要深入研究,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写作的门槛,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阅读相关理论知识,提供研究理论支撑。
首先深入研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相关课标解读的文章,明确中年级学生写作应该达到的具体要求。阅读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寻求读写结合的方式方法;贾志敏的《贾老师评改作文》,学习借鉴贾志敏老师作文评改的技巧,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阅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学习管建刚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方式、方法;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等。这些文献为自己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给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阅读的同时认真反思总结,完成了5篇读书心得。
3、立足课堂,通过教学实践寻求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1)、充分利用好语文课本,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写作资源,寻求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读写小练笔。通过对一些典型课文的教学实践,寻找到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2)、与同年级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经验研讨交流活动,对学生开展读写结合训练,大胆探索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完成了读写案例《读写结合,珠联璧合》,让学生在读中学写,以写来促读。
4、立足学生发展,定期举办读写结合作品展览,并推荐参赛或投稿,力争有部分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其中涌现了一批喜爱写作的学生,他们的文章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态度得到了端正,写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5、组织阶段性研究经验交流活动,分阶段总结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准时参加课题培训,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研讨。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5.2—2015.6)1.参加课题培训,并认真阅读“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2.结合自己的整个研究过程,以及自己撰写的案例、随笔,整理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出结题申请,并在博客上呈现相关的研究材料。3.进行成果展示、推广和应用。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有效选择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呢?本人做了如下的尝试,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得到了提高。
1、在精彩处仿写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美文名篇,许多重要语段在遣词造句的方法、连句成段的顺序上,堪称“典范”;同时,中年级处在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阶段,学习写好段落是“读中学写”的重点。如苏教版第六册12课《荷花》的第二小节: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教学时抓住描写白荷花生长状态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进行句式仿写训练。我把学生带到校园观察玉兰花,让学生仔细观察玉兰花开放的不同姿态,然后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学生们写得生动逼真!
2、在空白处补写
在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或很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朗。《菩萨兵》:当藏族同胞回到自己的家园,看到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的庭院,整治得平平展展的土地时,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想象一下,写下来。
《少年王勃》:在王勃写完了《滕王阁序》之后,前来参加宴会的客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写下来 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形式上变写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说明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教学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悟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并体会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作用,了解雷龙等恐龙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恐龙,我还组织用“我是**恐龙”来自我介绍,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其中一种恐龙,介绍起来更生动逼真,写得也有声有色。
4、在感动处抒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很感人,有的描写了祖国大好河山,有的记叙了依依离别之情,有的抒发了血溶于水的亲情„„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感动点让孩子写出内心的感动。
如《雪儿》一文最后描写了一个感人的告别场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雪儿飞向了无尽的蔚蓝天空,在离别之际,它会说些什么?想象一下离别的场景,代替雪儿写下离别心语。
孩子们写得太好了,有的孩子读着自己写的话都激动得哭了。我想这是真情的流露,是孩子对文本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有的课文通篇都很感人,可以让孩子写写自己学完课文之后的感受和收获。
5、在结尾处续写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通过讲述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在最后设计了一个续写故事的环节: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去小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红马。小红马说:“喂,你这个难看的家伙怎么又来了?快去美容院美容美容再来照吧!”这回,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很多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运用书上的语言加上自己的话把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写出来,把小骆驼和小红马作对比,表达了自己正确的审美观。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启示我们语文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解读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优质资源,让孩子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形式上变写,在感动处抒写,在结尾处续写„„适时适度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势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作文课堂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1、写作时间的变化
以前的作文时间就是每周四下午的两节作文课,其他时间基本上不会接触作文。而现在不同了,学生的写作没有规定的时间,不仅仅在作文课上,在阅读课中也经常会进行一些小练笔练习。时间增加了,灵活了。
2、写作内容数量的变化
以前的作文教学就是根据教材的编排内容每学期完成八篇,一篇也不会多写,一篇也不会乱写。课题研究之后老师不仅仅灵活激动安排每学期的八篇作文,而且会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写作资源,让学生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形式上变写、在感动处抒写、在结尾处续写,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数量上也大大增加了。
3、写作方式方法的变化
丁有宽说:读写结合,珠联璧合。读写分离,两败俱伤。的确如此,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使写作变得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了。学生习作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妙趣横生了,改变了以前闭门造车的局面。
(三)学生的写作现状得到了改变
1、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中年级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这些问题基本解决,多数学生在写作时已不再感到困难,不少学生还喜欢上了作文,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通过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教师本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提升了教师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2、本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读写结合习作指导的方法,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和个人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3、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反思,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自己撰写了10几篇教学案例、随笔。
4、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得到了同行们的赞赏和认可。
六、结论与思考 结论: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读写结合指导中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喜爱作文。
2、读写结合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只要教师能巧抓文本中读写结合点,有的、有序、有点、有法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一定会做写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思考:
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是很丰厚,尚存不足:
1、依托文本指导中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本人的着眼点还不够全面,没能全面系统地钻研小学阶段的文本,致使研究有些狭隘,研究成果缺少阶梯型和系统性。仅仅抓住了三年级阶段的某些典型课例进行研究实践,致使研究结果形成了一个个点,还需要进一步归纳总结形成系统性。
2、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读写指导中如何有效评价,如何指导学生高效阅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我想,只要教学在继续,课题就在继续,课题研究没有终结。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和思考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没有尽头。
六、附录
1、读书心得5篇:
(1)、丁有宽的成长历程令人景仰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读书心得(2)、《学习丁有宽读写结合法的点滴体会》(3)、作文,原来可以这样教
——读《可以这样教作文》点滴体会(4)、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读《新课程标准》有感(5)、正确认识,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
2、研究论文1份:如何有效选择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3、教学案例1份:《读写结合,珠联璧合》
4、调查报告1份:《中年级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5、咬文嚼字为写作搭桥引路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6、故事随笔1份:《小课题研究要脚踏实地》
7、结题报告1份:《依托文本指导中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七、参考文献
1、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新版。
4、莫尚志,《新课程理念下的仿写教学》,《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7、8期。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6、《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第五篇:结题报告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撰写人:李清云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论断。这一崭新理念的提出,顺乎时代潮流,顺应国情民意,必将给中华民族带来繁荣昌盛、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和谐的育人环境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主动适应时代要求,以建设“和谐校园”为己任,努力实践义不容辞。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已得到各方面高度重视,但对于班级文化建设普遍重视不够。班级文化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改变原来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以爱心作为建立和谐班级文化的核心科学管理。学校要建设成为稳定、团结、公平、有序的校园,建立文明、向上、创造、竞争、宽松、体恤、包容的班级文化必不可少。因为校园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处延,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涵。班级中专业、年龄、素质不同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感受和认同,只有将校园文化融合到班级文化之中,并结合各个班级不同的状况建立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才能使校园呈现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和谐局面。
班级文化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影响到班级里每一个成员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也影响到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这种文化主要体现在教室环境,人际关系,班风学风等等。现在的学生多数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团体意识淡薄,缺少与社会、自然、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对于集体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研究的现状: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讨、交流,发现班级工作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是班级工作的唯一标准,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教学工作。
(2)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班级工作过分的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不去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
(3)曲解文化内涵忽视班级现实。认为“文化”是个大概念,班级的小天地即没有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没有可行性。
3、理论依据
(1)班级社会学理论: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的,班级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既是一个社会,又是一个文化模式。班级社会学论是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可以使本课题研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与范围界定。
(2)创新教育论:现代社会发展呼唤一种全新的教育,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素质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班集体正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3)文化涵育原理:新课题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班级是通过文化影响学生个体的。学生生活在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熏陶,又在创造文化中创造自我。
4、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个性化严重,团队意识淡薄,责任心差的现状;找出影响和谐班级文化的因素,探索形成和谐班级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5、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理论价值:整合各种资源,建构育人平台。班级文化建设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本课题的研究,将促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巧,通过语言的艺术,情感的沟通,促进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2)、实践价值:加强学风、师风、班风的建设;创建、营造优美和谐的班级环境以及高品味的人文环境,形成“育人”合力,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主体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针对目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实际和在这种变革中青少年在思想上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动向,有的放矢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2、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班级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探索班级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构建班级文化的教育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开发和实施新颖的活动方式
和谐的核心是集体观念、团队意识。为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课题组依据校本资源、师资队伍,开展各种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集体活动需要大家的合作,需要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唤起学生潜在的集体荣誉感。这是形成班级和谐文化的基础。
(二)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并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因此本课题组结合活动,营造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大显身手,每个学生都得以发挥的班级文化环境。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班级环境对学生心里的影响,寻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确定班主任的管理方法与班级和谐的关系。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在全校范围内铺开,各班在对本班学生关注周围事物、高尚的审美情趣、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本课题组确立的思路,建立一个适宜于师生发展的和谐班级文化体系。
五、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大致分研究起步(准备),研究实施,归纳总结三阶段。周期一年。(一)课题准备阶段(2009.1--2009.2)加强理论学习,形成研究共识。制定出研究方案。(二)课题实施阶段(2009.3....2009.10)l、根据课题的具体目标、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开展了多样的研究活动。
2、搜集数据,积累和分析材料,形成完整、详实、科学的研究档案资料。开展活动情况:
(1)手抄报活动的开展。教师具体指导学生手抄报的具体格式、书写内容、布置方法等,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情况评比、总结,形成常态。
(2)“清明时节话思亲”活动。课题组通过组织学生演讲与作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从心理上懂得亲情的重要,通过扫墓活动让学生切身体参与到感恩活动中去。
(3)“远离网吧、从我做起”。课题组通过组织演讲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利弊,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同时,认识到网吧的危害,真正的离开网吧。
(4)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中的意见与建议,让班级工作更合理。
(5)感恩教育活动:通过板报、演讲、书信、“尊老敬师”行动等形式,使学生知道感恩,懂得如何感恩。
(三)课题研究总结、评价验收阶段(2009.1l„2009.12)根据整理出的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撰写有一定价值、一定学术水平的课 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组成员一年多的努力研究,取得了积极地成果,现将情况进行分析:
(一)发放调查问卷,分析、研究问题
本课题组在2009年6月、7月分两次,对7年级84班、8年级82班、9年级80班的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每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无无效问卷。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研究,写出了相应的问卷分析,得出了物质、制度、精神三个不同层次对班级和谐文化的影响,确立了相应的研究方向。
(二)在各项活动的基础上,本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从“班主任与班级和谐文化”、“班级文化的构成”、“物质环境与和谐发展”、“师生关系与和谐发展”、“学困生的转化与班级和谐”等问题入手,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形成了相关的论文。
《班级文化建设的构想》 李清云
《班主任与和谐班级文化的建立》 李清云
《构建和谐班级中“学困生”的转化》 王贯锋
《如何让学生学会“感恩”》 张慧彦
《善于倾听----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张慧彦
《营造学习的物质环境 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 杨金剑
通过具体的研究,以及撰写论文时的心得体会,课题组全体成员形成共识,总结出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的几个过程:
1、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首先要做好班级环境卫生工作,在学生中形成“班级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的共识;其次,做好班级教室的环境布置,通过班训、班风、名人名言、学生语录、手抄报等形式,合理、美观的布置教室,使学生身心愉悦。
2、建立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
在班级管理中,要避免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应当建立相应民主的班级制度,发扬学生的民主意识,必然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班级管理事半功倍。
3、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调查问卷的统计中,发现所提问题的全面性、针对性、认知度等把握不够好,使得调查的结果不够不够科学、具体。使问题的界定不够清楚,给解决方案的研究带来困难。
在调查问卷的统计时,由于教育统计知识的欠缺,使得得出的数据不够合理,让得出问题结论的说服力不够充分。
参考书目:《班主任》月刊杂志 《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 张万祥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 陈桂生 《班级社会学概论》 吴立德 《班主任工作心理学》 李健民 《班主任100个怎么办?》杨玉厚 《教育社会学》 鲁 杰 《班级管理科学与艺术》 丁 榕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课 题 名称: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颜志伦
所 在 单位:宁晋县百尺口初级中学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课 题 名称: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颜志伦
所 在 单位:宁晋县百尺口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