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全文

时间:2019-05-13 23:1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全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全文》。

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全文

《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有关工作的意见》全文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意见》指出,全国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080万套、农村危房1565万户,其中,2013-2014年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820万套、农村危房532万户。当前,待改造的棚户区多为基础差、改造难度大的地块,在创新融资机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同时,农村困难群众对改善居住条件、住上安全住房的诉求比较强烈。

《意见》提出,按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部署,实施三年计划,2015-2017年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住房1800万套(其中2015年58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其中2015年432万户),加大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布局合理、运行安全、服务便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5〕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有关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080万套、农村危房1565万户,其中2013—2014年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820万套、农村危房532万户,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发挥了带动消费、扩大投资的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但也要看到,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目标相比,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特别是待改造的棚户区多为基础差、改造难度大的地块,在创新融资机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同时,农村困难群众对改善居住条件、住上安全住房的诉求比较强烈,加快农村危房改造的要求十分迫切。为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稳增长、惠民生,明确工作责任,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落实,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工作目标。制定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计划(2015—2017年,以下简称三年计划)。2015—2017年,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住房1800万套(其中2015年58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其中2015年432万户),加大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布局合理、运行安全、服务便捷。

二、加大改造建设力度

(一)加快城镇棚户区改造。各地区要抓紧编制2015—2017年城镇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并抓好组织落实。一要加快棚改项目建设。依法合规推进棚改,切实做好土地征收、补偿安置等前期工作。建立行政审批快速通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对符合相关规定的项目,限期完成立项、规划许可、土地使用、施工许可等审批手续。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确保完成三年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把城市危房改造纳入棚改政策范围。二要积极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缩短安置周期,节省过渡费用,让群众尽快住上新房,享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物业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居住需求。各省(区、市)要因地制宜,抓紧摸清存量商品住房底数,制定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指导意见和具体安置目标,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督促市、县抓好落实,加快安置棚户区居民。

(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各地区要尽快编制2015—2017年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以下简称配套建设计划),确定棚改安置住房小区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以及与棚改项目直接相关的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停车库(场)、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努力做到配套设施与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同步规划、同步报批、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各地区要对2014年底前已开工的棚改安置房等保障房小区配套基础设施情况进行排查,对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备的项目要列出清单,并纳入本地区配套建设计划。

(三)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各地区要抓紧编制2015—2017年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资金安排和政策措施,确保年度任务按时完成。落实省级补助资金,将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由县级财政直接发放到危房改造农户。严格执行一户一档的要求,做好农村危房改造信息系统录入和管理工作。统筹推进农房抗震改造,加大对8度及以上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的改造力度,认真贯彻执行《农村危房改造最低建设要求(试行)》和《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全基本要求(试行)》,确保改造后的住房符合建设及安全标准。加强农房风貌管理和引导,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房设计图和风貌管理要求,指导到户。

三、创新融资体制机制

(一)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各省(区、市)应根据棚改目标任务,统筹考虑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本地区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的管理办法。市、县人民政府要公开择优选择棚改实施主体,并与实施主体签订购买棚改服务协议。市、县人民政府将购买棚改服务资金逐年列入财政预算,并按协议要求向提供棚改服务的实施主体支付。年初预算安排有缺口确需举借政府债务弥补的市、县,可通过省(区、市)人民政府代发地方政府债券予以支持,并优先用于棚改。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的范围,限定在政府应当承担的棚改征地拆迁服务以及安置住房筹集、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包括棚改项目中配套建设的商品房以及经营性基础设施。

(二)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积极推广特许经营等各种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各地应建立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与价格补偿统筹协调机制,合理确定服务价格,深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作为实施主体承接棚改任务。各地原融资平台公司可通过市场化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市场化运营,在明确公告今后不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的前提下,作为实施主体承接棚改任务。原融资平台公司转型改造后举借的债务实行市场化运作,不纳入政府债务。政府在出资范围内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不对原融资平台公司提供担保。

(四)发挥开发性金融支持作用。承接棚改任务及纳入各地区配套建设计划的项目实施主体,可依据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协议、特许经营协议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合同进行市场化融资,开发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据此对符合条件的实施主体发放贷款。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发银行可以通过专项过桥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实施主体提供过渡性资金安排。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在其业务范围内对符合条件的实施主体,加大城中村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实施主体提供棚改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贷款。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落实地方责任。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负总责,要抓紧组织落实三年计划及相关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好税费减免政策。

(二)明确部门职责。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督促各地尽快编制和落实三年计划及相关实施方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支持力度。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安排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对困难中央企业特别是独立工矿区、三线地区和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央企业棚改配套设施建设予以支持。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要完善政策措施,支持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三)强化监督检查。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有效的督查制度,对各地区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各地区要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管,严禁截留、挤占、挪用或变相使用。加大考核和问责力度,对态度不积极、工作不主动、进度缓慢、弄虚作假的单位和责任人员予以通报批评,并明确整改期限和要求。> 国务院> 2015年6月25日>(此件公开发布)

第二篇:国发[2015]37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5]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有关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080万套、农村危房1565万户,其中2013—2014年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820万套、农村危房532万户,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发挥了带动消费、扩大投资的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但也要看到,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目标相比,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特别是待改造的棚户区多为基础差、改造难度大的地块,在创新融资机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同时,农村困难群众对改善居住条件、住上安全住房的诉求比较强烈,加快农村危房改造的要求十分迫切。为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稳增长、惠民生,明确工作责任,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落实,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工作目标。制定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计划(2015—2017年,以下简称三年计划)。2015—2017年,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住房1800万套(其中2015年58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其中2015年432万户),加大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布局合理、运行安全、服务便捷。

二、加大改造建设力度

(一)加快城镇棚户区改造。各地区要抓紧编制2015—2017年城镇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并抓好组织落实。一要加快棚改项目建设。依法合规推进棚改,切实做好土地征收、补偿安置等前期工作。建立行政审批快速通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对符合相关规定的项目,限期完成立项、规划许可、土地使用、施工许可等审批手续。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确保完成三年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把城市危房改造纳入棚改政策范围。二要积极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缩短安置周期,节省过渡费用,让群众尽快住上新房,享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物业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居住需求。各省(区、市)要因地制宜,抓紧摸清存量商品住房底数,制定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指导意见和具体安置目标,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督促市、县抓好落实,加快安置棚户区居民。

(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各地区要尽快编制2015—2017年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以下简称配套建设计划),确定棚改安置住房小区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以及与棚改项目直接相关的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停车库(场)、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努力做到配套设施与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同步规划、同步报批、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各地区要对2014年底前已开工的棚改安置房等保障房小区配套基础设施情况进行排查,对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备的项目要列出清单,并纳入本地区配套建设计划。

(三)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各地区要抓紧编制2015—2017年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资金安排和政策措施,确保任务按时完成。落实省级补助资金,将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由县级财政直接发放到危房改造农户。严格执行一户一档的要求,做好农村危房改造信息系统录入和管理工作。统筹推进农房抗震改造,加大对8度及以上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的改造力度,认真贯彻执行《农村危房改造最低建设要求(试行)》和《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全基本要求(试行)》,确保改造后的住房符合建设及安全标准。加强农房风貌管理和引导,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房设计图和风貌管理要求,指导到户。

三、创新融资体制机制

(一)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各省(区、市)应根据棚改目标任务,统筹考虑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本地区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的管理办法。市、县人民政府要公开择优选择棚改实施主体,并与实施主体签订购买棚改服务协议。市、县人民政府将购买棚改服务资金逐年列入财政预算,并按协议要求向提供棚改服务的实施主体支付。年初预算安排有缺口确需举借政府债务弥补的市、县,可通过省(区、市)人民政府代发地方政府债券予以支持,并优先用于棚改。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的范围,限定在政府应当承担的棚改征地拆迁服务以及安置住房筹集、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包括棚改项目中配套建设的商品房以及经营性基础设施。

(二)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积极推广特许经营等各种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各地应建立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与价格补偿统筹协调机制,合理确定服务价格,深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作为实施主体承接棚

改任务。各地原融资平台公司可通过市场化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市场化运营,在明确公告今后不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的前提下,作为实施主体承接棚改任务。原融资平台公司转型改造后举借的债务实行市场化运作,不纳入政府债务。政府在出资范围内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不对原融资平台公司提供担保。

(四)发挥开发性金融支持作用。承接棚改任务及纳入各地区配套建设计划的项目实施主体,可依据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协议、特许经营协议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合同进行市场化融资,开发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据此对符合条件的实施主体发放贷款。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发银行可以通过专项过桥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实施主体提供过渡性资金安排。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在其业务范围内对符合条件的实施主体,加大城中村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实施主体提供棚改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贷款。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落实地方责任。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负总责,要抓紧组织落实三年计划及相关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好税费减免政策。

(二)明确部门职责。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督促各地尽快编制和落实三年计划及相关实施方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支持力度。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安排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对困难中央企业特别是独立工矿区、三线地区和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央企业棚改配套设施建设予以支持。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要完善政策措施,支持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三)强化监督检查。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有效的督查制度,对各地区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各地区要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管,严禁截留、挤占、挪用或变相使用。加大考核和问责力度,对态度不积极、工作不主动、进度缓慢、弄虚作假的单位和责任人员予以通报批评,并明确整改期限和要求。

国务院

2015年6月25日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推荐)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为全面提高我县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我县小城镇建设,促进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现就加快我县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县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农村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的农村工作,对小城镇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全面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要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集约有序”发展的原则,按照“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思路,创新体制机制,突出建设重点,加快集聚进度,提高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以镇固农、以镇促农、以镇助农、以镇带农”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新局面,构筑结构合理、产业支持、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

明确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总体目标。深化小城镇规划编制,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整合资源优势,通过编制县域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引导部分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适当扩大城镇规模,通过5年的努力,全县有三分之一的城镇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小城镇。

三、强化规划引导,调整和完善小城镇建设规划

科学编制规划。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是提高小城镇建设整体水平的前提。根据县域总体规划,各镇要在2006年前完善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并及时做好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各镇党委、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小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特别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调整过程中在基本农田总量、土地农保指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和小城镇的近期建设规划相协调。同时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重点抓好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和工业功能区的详细规划。强化规划实施管理,未编制控制性规划的区域一律不准建设,已编制的规划,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并按照法定程序及时报批,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各镇要进一步强化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要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着力抓好村庄规划、建设、管理,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农村面貌有较大的改观。

落实规划保障。各镇要把小城镇规划修编调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计划、明确责任、落实经费、切实抓好。县财政对小城镇规划经费进行一次性补助,具体为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修编按10万元/次补助。各镇应在每年年底前提出下一的规划编制计划报县财政、建设部门审核。

四、鼓励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大力营造小城镇的产业特色

鼓励各类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各镇在编制土地利用计划时,要优先考虑小城镇工业功能区的用地需求。鼓励现有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功能区集中。今后新上项目原则上应进入小城镇工业功能区,严格控制在工业功能区外批准新的工业用地项目。

积极支持小城镇特色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有特色产业支撑的小城镇建设,对有特色产业的小城镇要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鼓励小城镇根据不同的产业特点和区位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工业、特色市场、特色旅游等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

五、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鼓励农民到小城镇落户

全面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对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人口集聚进程的具有重要作用。加快建立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

管理制度,凡在小城镇建成区内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本区域农民及直系亲属均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转为非农业户口。鼓励其它地区人员以购买商品房、投资兴业等方式落户小城镇。

鼓励农民到小城镇落户。农民放弃宅基地后不影响其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益,在一定期限内不影响农民身份享有的有关政策待遇(如计划生育政策等)。进镇落户农民的承包地和自留地可以继续耕种,也可以根据自愿原则依法转包他人经营或由集体组织依法收回。到小城镇落户的农民与小城镇居民在子女教育、职业培训、就业服务等方面均享有同等的权利。

六、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

完善土地供应制度。加大小城镇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力度,坚持推行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经营性项目建设用地,必须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供地。小城镇经营土地出让的净收益三年内全部返补小城镇,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

拓展小城镇发展空间。在县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时,在基本农田总量、土地农保指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县域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发展规划,调整用地布局,为小城镇发展预留空间。出台制订进镇落户农民在土地使用、流转方面的政策,促进小城镇发展。各镇通过村庄整治、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等措施取得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小城镇建设。

各镇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提倡并鼓励农民到小城镇建房和购买商品房。在符合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自愿退出原宅基地的农民,允许其在交纳一定基础设施配套费后在小城镇按农民建房政策审批建房;对自愿退出原宅基地在小城镇购买商品房的农民,镇财政可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同时,鼓励农民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在小城镇建造多层以上公寓式住宅和联排住宅,以加快农户向小城镇集中。

七、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增加小城镇建设投入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各镇党委、政府要加大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形成政府推动、多元投资、市场化

运作的投融资新格局。

加大政府财政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县政府积极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特别是要扶持中心镇的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防洪、教育文化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所在地通往小城镇的供水、污水处理等工程投资,主要由县有关部门承担。

对小城镇建设中的公益性及基础设施等用地,可以划拨方式供地,鼓励出让方式供地。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各镇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制订优惠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小城镇公用设施应逐步推行有偿使用改革,路、桥等公益性设施可鼓励通过拍卖冠名权、广告特许经营等形式,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

八、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中心镇建设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小城镇发展需要,确定三个中心镇,即沈荡、通元、百步镇。

加大中心镇建设力度。中心镇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发挥地方优势,选准产业方向,做强一批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从根本上增强中心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完善中心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健全配套服务设施,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硬环境。加快引导分散布局的各类企业向中心镇集中。县政府将对中心镇在财政体制上作一定倾斜以支持中心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中心镇的用地指标和经营性用地指标实行单列,以保证中心镇发展的用地需要。

九、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创新小城镇建设的管理体制。加强镇级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行政体制、财政体制、投资体制等方面改革,理顺小城镇条块关系,增强乡镇政府的调控职能。具备条件的村、镇要积极推进撤村改居工作,以利于人口逐步向城区和小城镇集聚。

完善小城镇建设考核机制。要求根据县域总体规划及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定位,建立和完善小城镇发展考核机制。按照建设特色小城镇的要求,对不同的小城镇分类考核,并按考核结果给予一定奖励,具体由县政府出台详细的考核办法。县委、县政府在综合考核中,加大对小城镇建设内容的考核比重,建立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

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领导和队伍建设。小城镇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镇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切实抓好。县委、县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县级有关部门参与的小城镇建设综合协调机构,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

各镇要配备与小城镇规模相适应的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下载《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全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全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