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人体器官和组织
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人体器官和组织
一、死囚还有“经济价值”吗
我国一年之内有许多死囚([杜林华盛顿大赦国际组织说,中国去年执行的死刑人数占世界第一,平均每天处决22人。大赦国际呼吁中国在举办奥运之际不再把死刑当成国家机密,公布真实的死刑数字。总部位于伦敦的大赦国际星期二发布报告说,根据有据可查的数字,中国去年处决了470人,在全世界名列首位。伊朗去年处决317人,位居第二。沙特阿拉伯去年处决143人,巴基斯坦处决135人。美国去年处决42人,名列第五,这也是美国15年来最低数字。),几乎所有的都没有得到应用。有的死囚是因经济所困走上的犯罪道路的;有的是一个家庭的主要依靠者,由于其死亡,给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有的死囚还给被伤害者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有的虽然是死囚,也很希望给社会给家庭作一点最后贡献。鉴于种种原因,如果死囚本人完全同意,他们的器官和组织能为社会为其家庭作出一点贡献吗?绝大部分是因为钱的原因造成的。为此,在执行前应该告诉死囚,他们的器官和组织还能卖钱给家人,给社会,或者受害者——只要他们完全同意!这样既解决了目前一方面人体器官和组织非常短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遗憾,又解决了因死囚的死亡给其家人和受害者无法弥补经济问题!!!!!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呀!!!!!尽快行动起来吧!!!!!尽快立法吧!!!!人大委员尽快提出变废为宝的方案交人大审议吧!!!!!!!!
二、新闻线索
□本报实习记者 申欣旺 2005-05-16 发送至52639020 一方面,器官移植捐赠的渠道越来越小,而另一方面,我国器官捐赠缺乏可操作性,许多愿意无偿捐赠器官者却捐不出去,死刑犯捐赠器官则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伦理、道德、法律领域诸多矛盾在此交织。
与此相关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我国死刑罪名辐射范围广泛,共有 68 钟罪名适用死刑,而实际上每年执行死刑的数量也较大,在目前对死刑犯捐献器官制度缺失的情况下,“人体器官”之中隐含的巨大经济利益,使得死刑犯遗体与器官的去向难逃公众诟病。
死刑犯能否捐赠器官的争论实际上是一个由法律制度设计、道德心理之间冲突的矛盾体之间面临的困境。
三、焦点
■死刑犯是否有捐献器官的权利?
■死刑犯捐献器官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死刑犯捐器官,法院有没有义务管? ■可否给捐献器官的死刑犯减刑?
四声音
死刑犯:“我早晚要被判死刑。如果我能把自己的器官捐献给其他人,让别人重获新生,这将是我一生中所具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律师:“凡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都有权作出是否捐献自己器官的决定,但实际操作很麻烦,手术发生不测如何执行?”
专家:“死刑犯可以捐献器官,但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这种行为不能冲击或延缓审判程序,二是这种行为不应该作为减刑的酌定情节,他将被判刑的缘由决定了二者之间不应该发生功利的交换,死刑设置的最大目的就是保障公正。”
社会:“如果死刑犯能够捐献器官,一方面对于社会来说是件好事,但会不会出现强制捐献器官?”
五、新闻回放
据《中国青年报》 4 月 22 日报道,河南濮阳市清丰县一中高三年级学生张红伟去年底患肾衰竭,今年 3 月 28 日晚,关押在濮阳市看守所的死刑犯王继辉偶然在当地媒体看到了相关报道,第二天即向看守所申请捐肾。不久,另一名在押死刑犯张玉海也向所里提出了捐肾的申请。4 月 13 日,负责肾移植手术的濮阳市第一医院专家对王继辉、张玉海分别进行了配型化验,结果表明王继辉的血型和抗原、抗体与张红伟的完全相同,基本具备肾脏移植的条件,该院决定为张红伟实施肾移植手术。
六、背景资料
资料一:据统计,我国共有 68 种罪名可适用死刑„„死刑罪名较多,辐射范围较广,与此相应,我国每年判处死刑执行死刑数量较大。有官方数字显示,2001 年对 31 个国家被处以死刑的犯人中,大部分发生在中国、伊朗、沙特阿拉伯和美国,其中中国占比重的 80%。
(《论死刑在中国的废除》——中国政法大学 杨辉)
资料二: 2001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的《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遗体捐献的地方法规。除此之外,《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也于 2003 年 10 月 1 日开始施行,但两部条例都没有关于死刑犯器官捐献的规定,死刑犯的器官捐献仍处于制度空白之中。
资料三:据《青年时报》报道,每年,浙江省仅尿毒症患者就新增 4000 多名,而能等到肾源、做移植手术的仅占一成。而其他器官如胰腺、眼角膜等也因为供体缺乏,遭遇相似困境,心和肝的捐赠情况则更不容乐观。浙医二院眼科主任姚克教授说,他们医院需做角膜移植的病人每年都有两三百个,但可供移植的角膜却很少,偶尔会有濒临死亡的或者眼睛大范围破裂的病人同意捐献,但每年仍然只有 15 个左右的幸运儿能等到手术。眼角膜捐献者还算多的,其他器官的捐献情况则更加不容乐观。
资料四:据《厦门日报》 2003 年 9 月 25 报道,死刑犯杨某在被执行枪决之前,曾萌动捐献自己器官的念头,但遭到自己亲人的坚决反对,他本人也表示不再考虑此事。然而受刑后的当天,他的器官却被捐献,令他家人不解的是,看不到本人要求捐献器官的任何文件,他们领尸掩埋的要求也被拒绝,更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到底捐献了什么器官。月 22 日,河南在押死刑犯王继辉提出捐献肾脏一事引发媒体的关注,社会公众对此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尽管观点不尽一致,但其中表现的几种观点值得深思,比如,死刑犯是否拥有捐献器官的权利?对于死刑犯的捐献器官申请由谁来审批?手术过程中出现事故怎么办?
记者通过对北京以及河北秦皇岛两地公众、律师、法学学者、法律专业大学生等近四十人的随机调查显示,对于死刑犯捐献器官表现出的观点各种各样。
死刑犯有没有捐献器官的权利
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一个逻辑起点:能不能捐、如何捐等等诸多的问题由此产生。正因为此,各方观点纷呈,分歧很大。
西北政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贾宇教授认为:“死刑犯被剥夺的只是他的生命权和政治权,除此以外的权利并没有被剥夺。有的死刑犯在临死之前,人性的光辉重新照亮了他的心灵,愿意捐献遗体,以示赎罪,对这种行为应当给予鼓励„„这种举措不违背法律,符合人类利益,所以至少不应当给予责难。”
对于这个问题,河南开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赵振软认为,“凡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都有权作出是否捐献自己器官的决定,任何人无权干涉。”
果真如此,死刑犯捐献器官和正常程序一样,为何还会引发争论?
对此,就职于燕山大学法学系的北大刑法硕士张曙光的想法代表了另外一种观点,“尽管从民法来看,死刑犯只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那么他就可以作出这种决定。但这种权利通常是受到限制的。对死刑犯采取羁押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证社会正义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死刑犯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他的部分民事权利也必然受到限制。”
但多数法律专业的大学生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的认定,首先要看法律是怎么规定的,从我国目前的法律来看,并没有对死刑犯捐献器官予以禁止,法律不禁止就意味着可以做。我国刑法对死刑犯的相关规定是判处死刑的同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从法律角度来讲,首先,他所被剥夺的政治权利是指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具有的政治权利,包括平等权、选举权与被选择权、六大政治自由等等,而并非指作为人的所有权利。刑法的基本原则就是“法无明文不为罪”,法不禁止即为许可,前述规定实际上排除了对死刑犯其他权利的禁止,从这一点来看,很显然,是拥有处置自己器官的权利的。其次,死刑犯在执行枪决前,他仍是一个民事主体,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法律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因而,在他生命存续期间,他就具有享有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资格。从这一点来看,死刑犯捐献器官无疑是合情合理也合法的。
利弊之争
对于死刑犯捐献器官能否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各方观点分歧更大。
有观点认为,“死刑犯捐献器官,虽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总觉得可怕”,“你想想,你的心脏是一个死刑犯的,真可怕”。
第二篇:计划组织类题目使用之技巧4
在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包括国考、各地省考的面试中,肯定会有这种面试考题,那就是考查考生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的题目。专家认为,这类面试考题主要是为了考查考生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组织的周密性,协调的主动性,措施的合理性、可操作性等。这些能力对于公务员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组织各项会议的基本答题思路:
首先这是领导对我能力的考验和肯定,也是对我的一种鼓舞和磨砺,更是给我的一次锻炼的提高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的机会。我会充分利用这次机会锻炼我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我会按以下几方面实施:
1、根据领导的指示制定会议日程。明确会议主题、内容,任务、目标,具体要求,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报请领导审批;
2、召开筹备会或者协调会。统筹规划、分解任务,明确分工、负责到人,科学调配,有机安排,主动协调,有效沟通。落实周密计划、科学实施,协调好人员、调配好物资筹;
3、作好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比如说会标的悬挂,台签的摆放,车辆的调度、食宿的安排,资料的打印和分装,会场的布置,器材的安装,设施的调试等等;
4、向有关参会单位或人员发放通知或邀请函。告之其会议的主题、内容、时间、地点,任务、目标,日程安排、具体要求、注意事项等等,便于参会人员各自做好相应的准备;
5、制订(会议进程中的)应急预案,作好各项应急准备;
6、逐项有条不紊的召开和落实会议,并适时调整应急预案,及时处理好各种意外事件和突发事件,确保会议圆满进行;
7、做好会议善后工作。会后写出总结,向领导汇报,既为自己积累经验,又使领导及时了解会议情况,把握工作动态,以利于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
二、组织各项活动的答题基本思路:
首先这是领导对我能力的考验和肯定,也是对我的一种鼓舞和磨砺,更是给我的一次锻炼的提高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的机会。我会充分利用这次机会锻炼我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我会按以下几方面实施:
1、根据领导的指示,确定活动的实施方案(或者活动计划)。实施方案要具体明确活动的人员、范围,目标要求,目的任务,活动方式、行程、经费、活动的具体措施,注意事项等,然后把实施方案报请领导审批;
2、成立活动筹备小组或活动办公室,召开筹备会或者协调会,统筹规划,分解任务;明确分工,明确到人;科学调配,有机安排;主动协调有效沟通。确实周密计划,科学实施,调配和协调好人员物资等;
3、做好活动前各项准备工作。比如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范围、活动方式,任务、目标,目的要求,统筹和调集活动中必备物资,协调有关人员,对活动人员进行分组、合理搭配,明确活动场所,作好经费预算,合理配置和调度人、财、物等;
4、向参加活动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发出通知或邀请函,告之活动主题内容、活动安排,目标要求,使其做好相关准备;
5、制订活动进程中的各项应急预案,作好应急准备。
6、根据活动实施方案和筹备会分工,有条不紊的落实好各项事宜,展开活动,并适时调整和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及时处理好各项突发事件和意外事件,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7、参观结束时,要求参观人员写出心得体会,以更于总结;
8、活动结束后,作好善后,写出总结,向领导汇报,既为自己积累经验,又使领导及时了解会议情况,把握工作动态,以利于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