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张斌: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图)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张斌: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图)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 张斌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此次国家高技能人才东部工程深圳会议,专门围绕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这一主题进行研讨,充分表明部里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重视。此次座谈会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交流各地特别是东部省市在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经验;二是针对目前公共实训基地在软硬件建设、运行机制、日常管理等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三是部署安排下一步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有关工作。按照会议安排,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有关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供大家讨论时参考。
一、全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为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培训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上海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2005年12月召开的东部工程上海会议,第一次专题研究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提出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功能定位、规划布局和运作模式。2006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提出,“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多方筹集资金,根据本地区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落实15号文件的要求,原劳动保障部于2007年1月下发了《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劳社厅发[2007]1号),进一步明确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功能定位、建设模式和资金来源等问题,为各地开展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提供了依据。几年来,全国各地特别是东部地区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已建立各类公共实训基地30余个,在开展高技能人才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基地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是实施东部工程的重要成果,工作中培育的新理念、探索的新经验、取得的新突破都值得全国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育了职业培训公共服务的新理念。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初衷,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和资金方面的优势,建立面向社会的公益型的实训平台,为全社会提供“高(高端职业和技能)、新(新兴职业和技能)、长(长周期技能开发)、前(前瞻性技能开发)”技术的实习实训机会,满足企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解决单个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能力有限的问题,同时实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目标。这是职业培训事业的一项重大创新,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转变职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
二是探索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从目前东部地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情况看,主要探索出了三种建设方式:一是政府单独出资建设,由政府管理,面向社会(包括各类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实训活动。二是政府依托院校或培训机构,由政府与院校、培训机构共同出资(或政府单独出资)、共同管理,院校、培训机构具体负责实施运行,面向社会开展实训与技能鉴定。三是经过政府认定,确定现有的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为公共实训基地,政府给予一定补贴。通过这三种方式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功能相似,但在运行管理等方面却差异很大,东部地区在基地建设方面的探索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多种参考借鉴的版本。一会儿各地还要进行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在听了之后能够有所借鉴。
三是积累了推进公共实训基地事业发展的新经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东部地区率先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随着工作的推进,在布局规划、运行管理、资金筹集等诸多方面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面对新问题,东部地区积极研究解决办法,为全国不断提供新鲜经验。比如,在布局规划方面,上海市成立了由发改委、教委、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公共实训基地规划建设协调小组”,负责确定规划布局等问题,改变了以往由劳动保障部门为主的模式;在运行管理方面,苏州市建立了一体化的运作体系,完善基地使用管理制度,规范运营流程。这些都是各地根据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的有益探索,为全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事业提供了新经验。
四是扩展了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的新功能。与普通办学实体相比,公共实训基地具有先进示范性、公共公益性和复合功能性等特点。从各地运行情况看,公共实训基地重点开展单个学校和企业无法承担的高新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充分发挥了自身作用和价值。上海市天山路公共实训基地自建成投入使用以来累计提供培训服务280万人次,全市1/3的鉴定任务在基地完成。深圳、苏州等地实训基地还承担了技能竞赛、师资培训等任务,无锡、上海等地还利用公共实训基地开展创业实训服务,进一步拓展了公共实训基地的功能,使公共实训基地在更广泛的范围发挥作用。
总的来看,通过各地的努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对于促进高技能人才建设、创新职业培训工作模式、推动高精尖职业的培训和鉴定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提升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推进速度:一是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另外,由于工作推动力度和推动工作的思路不同,东部省份之间发展也不平衡。二是资金问题仍是制约各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瓶颈。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政府专项资金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支持有限,开辟资金渠道是各地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三是运行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全国已建成30余个基地,积累了一定的运行管理规范,但据我们了解,公共实训基地在大部分地区还处在探索、摸索阶段,基地的运行管理的制度、规范、程序以及基地的人、财、物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势必影响今后的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工作方向
4月底召开的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会议,在全面总结近年来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取得的经验、认真分析职业能力建设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础上,提出了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四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即:必须坚持服务就业的需要,以培养就业能力为核心,不断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坚持服务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高端引领,带动技工教育的发展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必须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拓宽职业培训的发展领域。同时提出,要着力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体系、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体系、推动技工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技能人才成长的选拔激励和技术支持体系,以及有利于规范管理的法规规章和信息化管理体系等“五大体系”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我们认为,推进职业能力建设工作,一方面,要站在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的高度,通过加强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稳定就业局势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要站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通过加强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东部地区要按照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提出的“四个坚持”和构建“五大体系”的要求,以及东部工程启动时提出的“四个率先”的要求,继续实施好东部工程,促进职业培训取得新发展。
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推进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是在制度上要进一步创新。根据工作发展要求和地区实际,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设计、建设模式、运行机制、资金筹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探索多种模式。二是在管理上要进一步规范。加强内部人财物和运行机制的管理,明确人员职责,完善设备资产管理制度,规范运营流程,把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成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在功能上要进一步拓展。在完成好培训和鉴定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公共实训基地在承担订单式培训、创业实训、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功能。四是在定位上要进一步明确。明确公共实训基地的布局和建设必须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吻合,设置的培训专业和项目必须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对接,配备的师资和设备必须与“高新长前”的要求相适应。五是在服务上要进一步提升。不断改进服务手段,建立公众满意度调查机制,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进一步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我司将会同部内指导中心等相关单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做好统筹规划。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指导规划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主要是依托地市级城市),建设200个面向社会提供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逐步形成公共培训鉴定服务网络,使之成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公共服务窗口,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实训服务,为实现素质就业探索道路,为经济发展输送合格技能人才。
二是加强分类指导。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域产业布局和现有技工教育资源状况,在全国不同地区,分类指导建立功能定位不同的实训基地,重点建设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高水平、多层次、功能齐全、利用率高的公共实训基地,引导社会培训和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整合,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促进就业服务。
三是推动各地加强实训基地的规范管理和有效运行。指导各地在做好公共实训基地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公共实训基地自身的组织管理,促进公共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能力建设。同时,积极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推动各公共实训基地积极承担全国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就业服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等各类实训任务,进一步提升公共实训基地的服务效能。
四是进一步规范国家级基地认定工作。随着各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数量的日益增多,一些地方积极申请将基地纳入国家级基地。针对这一情况,按照部领导要求,我们研究制定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标准(试行)》,重点从实习基地的功能、实训质量、师资队伍水平、实训条件、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标准。今后,我们将严格规范挂牌认定程序,对于各省申报的实训基地要按照相应标准进行审核,达到条件的才能冠以“国家”或“中国”字样,以保障国家级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
五是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积极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协调,争取中央财政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目前,中组部正在研究制定国家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其中重要内容,在规划文稿中,已经吸纳我部意见,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将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纳入国家支持的项目,获得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
总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工作任务,需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推动这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第二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
这次座谈会的主要任务是交流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经验,研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今天,大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深入探讨,相信一定会对做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次会议在广东深圳召开,具有特别的意义。大家知道,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冲击了我们的就业和培训工作,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都面临着重大挑战。上一次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都走过一个下坡路,当时很多职工都下岗失业了,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很多培训被放弃,技校停办,技能人才出现断带。十年以后,更大的金融危机来了,我们确实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是走老路还是面对挑战走出一条新路?这次在深圳,我们感受到广东并没有放松培训,深圳仍在努力推进。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正在通过广东、深圳等地推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而转化为机遇,把所面临的人才危机等变成了加强技能人才工作的机遇。这个信号,应该通过这次会议向东部地区、向全国传出去: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把挑战变成发展事业的新机遇。
下面,结合各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进展和会议研讨情况,我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是我国职业培训的重大创新,通过东部工程率先实现了突破
我曾经讲过,从近十年的实践来看,我国职业培训事业经历了三次创新。第一次是创立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从而建立健全了职业资格制度。第二次是建立了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使职业培训真正成为政府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服务的公共产品。第三次就是创建公共实训基地,这是与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相结合的,强化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每一次创新都为职业培训事业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促使职业培训事业提升新水平步入到新阶段。
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走了一条通过实践探索到推动政策创新再到指导形成工作突破的道路。2005年,根据中央人才工作新要求,在总结东部地区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原劳动保障部启动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东部地区培训工程,开始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在东部地区率先启动。五年来,东部工程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重点推动,先后在上海、深圳、青岛、广州组织探讨和交流,讨论新问题,碰撞新思路,研究新举措,交流新经验,推动实现新进展。随着东部工程的深入实施,素质就业、公共实训、校企合作的新理念已经普遍被我们培训战线理解和接受,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已经由上海到深圳、青岛再到东部地区大中城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06年,中办国办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明确要求。这是中央的一个决策。随后,建设50个公共实训基地的任务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原劳动保障部颁布了《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了东部重点城市工作步伐,带动了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跟进,并形成多元建设和多元发展模式。如:上海、深圳劳动保障部门主导主管,建设独立运行的公益性、公共性的实训基地;青岛、无锡、苏州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与技校一体运行、兼顾社会培训与学制教育的公共实训基地;绍兴等地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引领作用,依托高职院校等社会资源建立公共实训基地。此外,福建、黑龙江、新疆、天津、北京等地积极推进区域性和中心城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已具备了雏形,开始发挥作用。
几年的实践证明,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瞄准地方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建设急需技能人才的需要,抓住高技能人才实训的核心,取得了重要进展。这项工作符合政府引领促进培训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向,树立了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新的旗帜,也是我国职业培训事业的一项重大创新。从政府部门来讲,为提高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提供了新的平台,也为今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推动培训促进就业建立起了新的阵地。
二、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是我国职业培训的全新探索,需要东部地区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率先破解新问题
由于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从刚才大家的发言和讨论中,我感到对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深。目前要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二是综合服务功能的发挥;三是公共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四是公共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与此相适应的是配套政策、资金安排、人员配置、设施设备等问题。
当前,我们正处在新的经济社会宏观背景之下。一是由于遭遇世界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目前尚未见底。这种经济发展态势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技能人才需求从类型、结构和层次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要解决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的就业问题,对职业培训提出了新挑战,需要我们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而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需要政府在培训方面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切实有效的服务。三是社会职业培训在当前还存在很多空白,很多技能培训项目虽然经济需要、就业急需,但企业和学校限于自身条件不能或不愿组织,如:面向就业重点群体的培训,“高、新、长、前”的培训,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加以引导推动、示范和带动。四是政府职能转变速度加快,比以往更加关注民生,强化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政府强化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公共实训基地作为政府培训领域公共服务的体现,它的工作定位和作用发挥,非常值得我们进行积极探索。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两个理念:一是有效培训,二是终身培训。
有效培训是以市场需要、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以强化实际技能的操作训练为主线的培训。这主要体现在培训过程中。在这方面我们曾经对职业院校、技工学校进行改造,强化这方面的功能,但由于旧体制、旧观念的影响太大,事倍功半。既然在旧体制上进行改造这么难,我们不如在现有格局中找到一个更有利的突破口,创新一个有效培训阵地,与技工院校的改革发展结合起来,来解决培训同企业需求的对接问题,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强化操作技能。我觉得应该通过建立公共实训基地进行创新,从一开始就做到与企业相结合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从面上来解决大多数群体面临的问题。通过这个突破口,真正把职业院校引领到这条路上来。
关于终身培训,这是政府部门的重要任务。目前所有的技工学校、职业院校主要职责是在校的三到四年的学制教育,这种教育培养不出像许振超、李斌这样的十大技能楷模和现有的一大批高级技师那样的人。这些人的培养靠的是终身培训,靠不断的学习和钻研,他们的学历虽然是初中、高中毕业,但他们拿出的是世界一流的技能。因此,终身培训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我们的技工学校在改革中也开始走向既重视学制教育又重视社会培训的道路,争取将学校培训和社会培训两训并举,将我们的培训贯穿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公共实训基地正是服务和解决好终身培训这一问题的重要平台。上海的公共实训基地里既有学校学生也有社会、企业的工人,后者的比例在一半以上。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技工院校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的力度,同时还要开拓公共实训基地这一阵地,用这一新的阵地,引领旧的学制转换。所以,公共实训基地从一开始就应该找到与职业院校不同的地方,同时找到相应的结合点,才能真正做好工作。
对公共实训基地的评估,不能简单的从职业培训机构的角度评价,要从完善地区人才结构和满足企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来评价。基于这一点,首先要强调开放性。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服务对象包括企业、职业学校、劳动者,无论公共实训基地是建立在企业或者学校,都必须具有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功能,能够解决当地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能够为当地重点就业群体服务。其次是公益性。公共实训基地是独立于职业院校的专业化实训场所,其功能定位决定了它与职业院校是互补而不是竞争、是引领而不是复制的关系。政府财政支持项目要始终体现公平,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要体现出公益性、强调公益性。第三是多元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要不拘模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重点是规划引领和组织推动。要把强调开放性、公益性作为衡量公共实训基地的基点,在此基点上去探索公共实训基地的投入机制问题、公共实训基地引入市场机制问题和公共实训基地的持续发展问题。实际建设中,以结合运用现有技工院校的资源来起步效果较好,但一定要注意建立新的机制。确有必要又有条件的,可以考虑独立建设,但一定要考虑大格局安排和实用性,防止盲目重复建设。
探索这些问题,不要离开本源,希望大家在这些方面继续开拓创新。比如在项目规划上,要搞好设计,做到高起点,体现先进与适用的结合;要注意发挥政府主导和专家参与作用。项目规划要与当地支柱产业结构调整、技能人才规划相配套,特别要注意梳理出企业需求,把企业的需要体现到项目设置和实训过程中。关于发挥主要功能,要注意体现开放性。首先要注重综合功能的培育和发挥,比如核心功能是实训和鉴定,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延伸扩展,比如,师资培养、技能竞赛、实训装备研发、现代培训技术交流、示范性培训、职业展示等工作都可以开展。利用实训基地可以做很多我们培训部门需要对社会做的工作,既有利于深化培训也有利于普及知识。在实训基地,既有培养学生的平台,也有提高师资的平台。关于运行管理,要注重创新,最终目标是提高运行效率和基地的使用效率。大家可以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进行探索,找到一个好的运行模式,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和方法。关于可持续发展,要有一个长远的考虑。这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过去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建实训基地,现在是建起来了,是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重要节点是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只有这些做到了,才可以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着眼实际,切实解决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条件保障问题
一是资金保障的长效性。实训基地的政府一次性投入已经解决了,后续投入保障不够,今后的管理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怎么办?从上层来讲,我们已经制定了新的人才规划,列出了很多工程,实训基地建设也列入了工程之一,这使实训基地建设有了一定的资金保障。同时我们要落实15号文件精神,向政府说明我们已经按要求建立了公共实训基地,怎样可持续发展?怎样发挥引领作用?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要让政府将对公共领域的投入,多投入到公共实训基地上来。由此,我们还要注意解决实训基地相应的运行管理问题。从资金来源上来说,一是要争取财政支持,继续推进建设。二是充分利用就业再就业资金、失业保险金。目前,国务院已同意东部地区扩大失业保险金的使用范围。东部地区可以探索利用失业保险金加强公共实训工作的路子。还有一个就是要动用社会资源,和企业共建共进。今后还可以开拓更多的资金项目,比如国家贷款等等。这些都需要大家更多的努力,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支持,并使其变成长效机制。
二是充分利用政策。目前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上,我们可以利用的政策主要有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职业培训政策、相关就业政策等,包括当地的土地等政策,大家都要善于把它们变成基地的保障条件,将可用的政策都变成支持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保障条件。
三是人员配备上要有突破。人员主要是三个层次:一是管理人员配置;二是服务人员配置;三是实训教师的配备。管理人员目前大家都已经配置好,关键是要有一定的配套支持来稳定住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可以考虑招投标、委托管理等。教育人员、实训教师方面怎样才能做好,可以依靠学校的同时进行自行培养。这些都需要大家共同探讨。
四是抓科学管理。要完善管理机制,包括经费管理、招投标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实训管理等,软硬件建设都要实行科学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和使用效率。因为实训基地建设是大投资项目,要防止腐败现象出现,要建设一个好的防腐败机制,确保透明干净,做一个好的样板。
总之,今后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还寄希望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有赖于东部地区的率先突破,使我们的实训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篇:总结讲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在全国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在全国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
在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座谈会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议程。我觉得为这个会做总结比创业还难,会议的模块多、发言代表多、代表单位多、要做的事情多,会议时间又很少。全国两会刚刚结束,我们借着市长培训班的有利时机,召开这个会,就是要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展工作。特别在是当前的形势下我们不能以年、季、月来安排工作,小建副部长要求我们要按周、日来安排工作,时不我待,我们必须要在一天中完成更多的工作。今天上午,小建副部长作了重要讲话,10位市长、4位厅长、4位局长作了大会发言,7位指导小组成员作了精彩点评,银川马市长代表到会的30位市长,宣读了《努力创建创业型城市倡议书》。刚才,亚栋副司长、刘康主任分别就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中的有关问题作了说明,锡赞秘书长向大家介绍了筹建中国就业促进会创业专委会的有关情况。下面,我受小建副部长委托,对会议作简要总结。
一、会议特点
这次会议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高规格的专题会。虽然只是一个专题座谈会,但国务院领导同志专门为这次会议作了重要批示。小建副部长和我们的老部长林用三会长都出席了会议。各地参加会议的有30位市长,20位厅局长,82个创建城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同志,许多都是一把手,这充分说明了各地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是高效率的专题会。虽然这次会议时间只有一天,但信息量很大,内容很充实,10位市长介绍本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要点、7位司局长对其进行点评、银川市副市长代表30位市长宣读《努力创建创业型城市倡议书》、4位省厅厅长介绍本省创业促就业工作情况、4位创建城市市局局长介绍本市创建工作具体措施、成立中国就业促进会创业专委会,可以说,这是一次务实、高效的会议。
三是高质量的专题会。虽然会议议程多,但并不杂,一条主线就是全力做好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创业虽然是体现市场活动的个人行为,但作为政府,有责
任为个人创业提供环境和条件。创业很艰难,创业更光荣,要崇敬创业成功,宽容创业失败。创业型城市应该是一个使想创业、能够创成业、创好业的城市,一个充满激情的城市,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一个充满发展潜力和充满希望的城市,一个实现比较充分就业、人人安居乐业的城市,一个和谐稳定的城市。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就是落实实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落实国办发111号文件的具体工作。可以说,这是一个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坚定信心、鼓舞斗志的会议。
二、会议收获
这次会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收获:
一是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张德江副总理批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举措,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我国就业形势的有效途径。要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着力完善创业政策措施,着力加强创业培训服务,着力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效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密切配合,扎实工作,努力创建创业型城市,促进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张小建副部长的重要讲话,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客观分析了当前形势,阐明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肯定了各地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中所做工作和取得成效,明确提出了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工作方向和重点。这项工作我们从十七大以来一直都在研究理清思路中,从去年的天津会议到国办发111号文件出台,再到今天的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座谈会,一步一步积极稳妥、扎扎实实地推动这项工作。特别是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召开这样的会议,加大工作推动的力度,具有特殊的意义,充分显示了其稳定就业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二是学到了经验,受到了鼓舞,进一步坚定了做好创建工作的信心。会上,10位市长、4位厅长和4位局长的发言,从各自角度介绍了本地创建工作的基本思路、工作重点和创建措施,经验生动具体,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指导小组成员的点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让大家对10个城市的创建工作要点有了更
深刻的了解。大家要向他们学习,努力把创业促就业工作做好。其实在会前各地争当创业型城市热情空前高涨,原计划一个省三个城市,抓典型来推动工作,很多地方上报四、五个城市、有的七、八个城市,甚至全省所有城市都报上来。我们认为,各地工作不可能整齐划一,创建工作也要分步走。2007年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指出,中国的创业指数位于第11名,希望能通过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将这一排名上升到第7、8名。北京、天津、上海都是创业活跃地区,所以这次我们选择了除了市之外的省、自治区所辖的城市,共82个。这次会议又邀请了30位城市市长,10位市长发言,30位市长联合发出倡议,旗帜鲜明,令人振奋,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做好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的信心。
三是明确了任务,布署了工作,为进一步做好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建副部长在讲话中对下一步创建工作提出了三个率先的具体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亚栋、刘康的工作说明,回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三、贯彻会议的要求
这次会议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回去之后,把这次会议的部署、要求以及各地的经验及时向本单位主要领导同志汇报,并提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具体安排。结合学习张德江副总理的批示和小建副部长的讲话精神,对下一步工作我再提四点要求:
一是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下一步深入开展创业促就业工作计划。完善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制定措施,细化责任,抓好落实。需要强调的是各地一定要结合本市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二是狠抓各项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落实。去年以来,国务院在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基础上,又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就业政策,其中也包括促进创业的政策,各地要进一步抓好落实,切实发挥这些政策的积极效应,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抓好、抓实。
三是把促进大学生和农民工创业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大学生和农民工是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两个就业群体,同时,又是比较适合自主创业的群体。所以,当前的创业促就业工作,一定要以这两个群体为重点,这既是推进创业促就业工作的需要,也是稳定就业局势的需要。
四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配合,加强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积极性,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真正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联手推进的工作局面,共同把这项工作做好。
二○○九年三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