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企改革必须搬除腐败绊脚石
国企改革必须搬除腐败绊脚石(人民时评)
贾 壮
《 人民日报 》(2015年02月10日
05 版)
真正释放国企活力,就必须净化企业发展生态,杜绝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等腐败现象
最近,十八大以来的中央第五轮巡视进入反馈阶段。从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情况来看,一些大型国企存在的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企业违规向民营企业让利,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的企业领导人以较低价格将运输业务交由自己或亲友公司经营,损公肥私;有的煤炭企业灭火工程存在利益输送黑洞,甚至谎报灭火项目……凡此种种,无不折射出部分国有企业腐败问题已成恶疾,急需刮骨疗毒、猛药去疴。
反腐没有例外,国企必须覆盖。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加强对国企领导班子的监督,搞好对国企的巡视,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管。此前,中央纪委已将原第一纪检监察室调整为第五纪检监察室,专门负责联系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并且已经安排13个专项巡视组重点巡查央企国企。中央的反腐决心,不断完善的制度设计,推动着国企反腐走向深入。
从国企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当前复杂经济环境下,国企发展进入爬坡迈坎阶段,亟待锐意改革释放活力。国企改革发展与反腐倡廉看似分属两个范畴,实则紧密相连,要真正释放国企活力,就必须净化企业发展生态,杜绝以权谋私、1
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等腐败现象。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情况说明,在中央铁腕反腐的强劲态势之下,一些国企领导干部依然没有收手,腐败行为存在于企业重组改制、投资并购和产权转让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恰恰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领域。如果不能刹住腐败之风,一些腐败分子就会打着改革旗号牟其私利,改革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强力反腐可以为国企改革保驾护航,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也是根治腐败的制度保障。梳理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可以发现,以权谋私、官商勾结、假公济私、大权独揽等成为关键词,所有这些行为都与一个“权”字挂钩。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既是党的干部,也是国有资产经营的受托代理人,理应做到勤勉尽责,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而一些人却以权生财、饱其私囊,这说明国企在产权明晰程度、委托代理关系和公司治理制度等方面还存在欠缺。深化改革与反腐倡廉应当同步推进,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让领导干部与高管不该支配的资源回归社会、回归公众、回归市场,才能为国企发展奠定长久之基。
现代企业需要解决委托代理关系问题,经过长期努力,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搭建起要素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架构,还有相当数量的国企实现了公开上市,接受资本市场的考验。但是,有一些企业的公司治理制度仍停留在形似阶段,离“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要求相去甚远,很多腐败问题由此而生。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啃噬国有资产的硕鼠之所以肆无忌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还不够明晰。国有资产本为全民所有,但如果管理不善、监督缺失,很容易为经营者控制,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可谓切中要害。私人的财产必须秋毫无犯,公家的财产更不能顺手牵羊,各种产权都应该得到完整的保护,只有产权保护制度装上了“铁齿铜牙”,“官仓
老鼠”才会无所遁形。这也说明,国企反腐的治本之策,还在于深化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反腐去顽疾,改革添活力,二者都是国企发展的福音。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是共和国的长子,身上承载着国人的期待,也肩负着国计民生的重担。当此之时,以反腐搬除发展绊脚石,靠改革闯出发展新天地,辛勤耕耘、锐意进取,才能守望好国有资产这片绿油油的麦田,让人民共享丰硕的发展红利。
第二篇:预防腐败要做到“四个必须”
预防腐败要做到“四个必须”
中共井陉县纪委
中央下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0年工作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纪检监察机关要自觉按照《工作规划》的要求,切实做好预防腐败工作,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必须明确责任。预防腐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首先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强化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使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就全县来讲,县纪委、监察局是预防腐败的牵头部门,应切实履行好牵头抓总、组织协调、综合规划、政策制定、检查指导等职能。就部门来讲,各部门领导班子主要领导是预防腐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班子内部和管辖范围内的反腐倡廉建设负总责,要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履行好“一岗双责”,自觉把反腐倡廉建设任务融入到部门业务工作中。同时要严格责任追究。各级预防腐败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切实改变制度落实与否一个样、落实好坏一个样的状况,重点抓一批制度落实不力的典型,用硬手段确保预防腐败责任落到实处。
必须理顺机制。要理顺管理机制,切实把预防腐败机构真正建起来,做到人员、编制、办公设备三配齐,并建立起以预防腐败工作协调联席会议办公室为中心,以纪委、监察局相关科室为骨干,以各纪工委、监察分局为重点的预防腐败工作机构网络,确保预防腐败工作组织健全、体系完善。要理顺协调机制。县预防腐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每月要定期牵头召开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检察、财政、审计、发改局等部门参加的例会,及时总结经验、交流情况、分析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构建起“一案双报告”、“一案一分析”及查办案件“大联合、大协作”的互动机制,从理顺协调机制入手,畅通预防腐败渠道。要理顺工作机制。积极探索预防腐败机构开展工作的有效方法,建立健全“不易”腐败的防范机制、“不能”腐败的约束机制、“不敢”腐败的惩治机制、“不需”腐败的保障机制和“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在容易滋生腐败的关键部门、要害岗位,加强监督,超前防范,善于在小问题上做大文章,切实把腐败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必须主动出击。预防腐败工作,必须在主动上做文章,在创新上求突破。一要更新观念。要按照“三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坚决摒弃重打轻防、以打代防的旧观念,树立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新理念,实现预防工作由单一的纪检、检察机关预防向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预防转变;由亡羊补牢式的案后预防向关口前移式案前预防转变;由零敲碎打式的预防向整体推进式预防转变;由软指标向硬任务转变。二要拓宽渠道。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多渠道预防腐败;不断完善信息预警、网上信息公开等制度,开展网上监察,用先进手段预防腐败。要把预防范围从乡镇拓展到农村、从机关拓展到私营企业,多层次预防腐败。三要创新方法。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前置审批、重大财务收支备案、个人收入申报及“三重一大”定期报告等有关制度,积极探索为辖管干部建立个人廉政档案,对辖区定期开展巡视活动和在村级党组织中开展设立纪检委员等试点,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开创预防腐败工作的新局面。
必须注重实效。贯彻落实《工作规划》,做好预防腐败工作,应“实”字当头,抓好落实。一要细化制度。根据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力度的工作方案》要求,制定出适合本地实际、操作性较强的《实施办法》,并将各项措施细化实化,分别制定出农村、县直、乡镇预防腐败工作实施办法和预防农村、乡镇、县直各层次干部腐败暂行办法,并配套建立政务公开、效能监察、财务监管等惩治和预防腐败方面的规章制度,实现制度防腐。二要实化运作。预防腐败工作千头万绪,必须按照有利于工作、有利于运作的要求,对纪检监察机关内设机构进行整合,对职能进行完善和重新界定,不断完善预防腐败联席会议运行方式,细化运作程序,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其作用。三要强化打击。充分发挥惩治在预防腐败体系中的作用,对领导干部违纪违法行为重点打击,对重点领域的违法行为重拳出击,尤其要严肃查办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典型案件,以打击震慑腐败,促进预防。
第三篇:2013思想汇报:腐败不除,国无宁日
敬爱的当支部:
日本9.0级地震牵动人心,而由地震引起的核电危机更是引发全球对核电站安全的审视。德国政府继日前宣布暂缓延长核电站使用期限后,又于15日宣布暂时关闭7座1980年之前建成使用的核电站。而近日奥巴马在谈及美国国内的核安全局势时,表示美国的各大核电站已经受到严密的监控,足以抵抗一定级别的地震。
我国有多少核电站?都远离专家声称的近期没有大震的地震带吗?去年底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老总康日新因涉嫌在核电站建设招标中受贿被判无期。回顾近年,因贪污腐败使食品和建筑安全受到危害的案件频频发生,人们不禁要问,康日新拿了钱,我国的核电站建筑安全质量会下降吗?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指出,“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这是中央高层基于中国当前社会形势作出的重要分析。
“国之命在人心”,反腐乃民意所指。反腐倡廉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党和国家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任务。
汶川地震后,引发了人们对于各种建筑抗震质量的关注,人们希望有一套完善的抗震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来监督限制建筑施工中的不法行为。然而,我国其实已经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建筑抗震标准,但在现实中对它们的审核还常常流于形式。对食品及建筑安全的监督管理往往是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派遣人员依法审查,监督的人一旦被利益所惑,他就不会去真正监督了,这样就造成虽有密如蛛网的监督制度,但是成效甚微。
19世纪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曾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2010中国正义人物”和“2010中国魅力人物”钟吉章“冒死”揭露施工方制造假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报告,广州地铁三号线在相关部门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通过了验收。但面对强大的利益网络,一个人的力量又显得那么渺小,单位的清退,专家团的否认,都使得钟吉章的检举之路面临重重困难。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逐步修正监督制度的缺位和执法上的不力,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并存,相辅相成,才能有效遏止腐败现象的蔓延。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能忘记,公民有必要也有权力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我们要勇于与共和国大厦的蛀虫作斗争。同时,作为未来中国的建设者,我们或许会成为被人民监督的对象,到那个时候,我们不能忘记的是自己的义务,经受住糖衣炮弹的攻击,真正为人民服务!
汇报人:xiexiebang
第四篇:廉政论文-对腐败行为必须依法严惩
廉政论文-对腐败行为必须依法严惩
对腐败行为必须依法严惩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全当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胡总书记的讲话,既表明我党将已更加坚决的态度反对腐败,也表明我党坚决惩治腐败的决心。近几年来,我们党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遏制权力腐败、查处大案要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也摸索和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经验。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违纪违法案件时有发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贪赃枉法的问题仍然存在;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欺上瞒下、奢侈浪费等现象还相当突出。因此,惩治腐败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遵照十七大提出的反腐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对腐败分子必须严字当头,严厉惩处。
党纪政纪、法纪法规的作用就在于它的严厉性。当前,从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及法治建设的要求来看,无论在立法和执法上,都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惩处不严的 问题。我们同腐败分子的斗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国运的兴衰,必须依法严厉惩处,惩处不严,对腐败分子就难以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就要受到弱化。加强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戒,是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必要手段,是纪检监察的最后一道防线,惩处越严厉产生的威慑力量和警示作用就越大,越能强化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为此,笔者以为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严惩腐败必须先严立法。我国已建立了很多严明的法规法纪。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犯罪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对买官卖官、不正当交易、色情贿赂、官僚主义造成决策失误等,在法律法规上仍然存在一些空白,缺乏惩处的法律依据,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另一方面,有些法律条文,尤其是对滥用权力、行贿受贿、失职渎职造成经济损失等行为的处罚不够严厉,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需要充实和修改。立法严,就要严到让人“望而生畏”、“望而却步”的程度。据媒体报道,新加坡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对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的惩治手段非常严厉。联合国每年要开支上百亿美元的经费,但几十年来从未出现过贪污犯罪。不是因为他们的官员思想境界有多高,而是法律惩处非常严厉,让官员不敢越雷池一步。我国的国情不一样,当然不能照搬照套外国的做法,但他们从严治吏的经验值得借鉴。
严惩腐败必须严厉查处。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既是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发挥惩戒职能的具体体现。现在有些单位对违法违纪案件存在不愿查和不想查的现象。有的担心“拔起萝卜带起泥”,有的担心单位出了违法违纪案件要追究领导责任和摘精神文明建设的牌子。各级党政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要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清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工作。没有查处,就无法实现惩戒。只有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才能体现法律法规、党纪政纪的严肃性,才能有效地维护纪检监察部门的权威性,惩治腐败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如果对违法违纪案件不坚决查处、不严厉惩治,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法规制度,就会失去应有的约束力,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就会变成吓唬麻雀的“稻草人”。一些地方的不正之风之所以禁而不止,许多不廉洁现象纠而复生,与惩治不严、打击不力有直接关系。
严惩腐败必须纠正错误观念和消极态度。严惩腐败分子,严格执法要动真格,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目前在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问题上,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有的把少数违法违纪的人视为经济发展的“能人”,不愿查处,担心查处了会影响地方的经济建设;有的以发展经济为由,对违纪违法者采取“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办法,降低处罚档次;有的则错误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生腐败不可避免,对违法违纪现象视而不见,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由于思想上存在误区,带来了态度上的消极,有的重教育、轻惩处,搞“下不为例”;有的以情代法,对违纪违法行为下不了手,或“内部处理”,避重就轻等等,严重影响了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影响了执纪执法部门职能的发挥。因此,严厉惩治腐败的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在执纪执法上的认识,只有认识提高了,行动才能更自觉,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也才能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才能使腐败分子没有藏身之地。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全当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胡总书记的讲话,既表明我党将已更加坚决的态度反对腐败,也表明我党坚决惩治腐败的决心。近几年来,我们党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遏制权力腐败、查处大案要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也摸索和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经验。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违纪违法案件时有发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贪赃枉法的问题仍然存在; 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欺上瞒下、奢侈浪费等现象还相当突出。因此,惩治腐败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遵照十七大提出的反腐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对腐败分子必须严字当头,严厉惩处。
党纪政纪、法纪法规的作用就在于它的严厉性。当前,从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及法治建设的要求来看,无论在立法和执法上,都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惩处不严的问题。我们同腐败分子的斗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国运的兴衰,必须依法严厉惩处,惩处不严,对腐败分子就难以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就要受到弱化。加强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戒,是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必要手段,是纪检监察的最后一道防线,惩处越严厉产生的威慑力量和警示作用就越大,越能强化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为此,笔者以为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严惩腐败必须先严立法。我国已建立了很多严明的法规法纪。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犯罪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对买官卖官、不正当交易、色情贿赂、官僚主义造成决策失误等,在法律法规上仍然存在一些空白,缺乏惩处的法律依据,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另一方面,有些法律条文,尤其是对滥用权力、行贿受贿、失职渎职造成经济损失等行为的处罚不够严厉,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需要充实和修改。立法严,就要严到 让人“望而生畏”、“望而却步”的程度。据媒体报道,新加坡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对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的惩治手段非常严厉。联合国每年要开支上百亿美元的经费,但几十年来从未出现过贪污犯罪。不是因为他们的官员思想境界有多高,而是法律惩处非常严厉,让官员不敢越雷池一步。我国的国情不一样,当然不能照搬照套外国的做法,但他们从严治吏的经验值得借鉴。
严惩腐败必须严厉查处。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既是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发挥惩戒职能的具体体现。现在有些单位对违法违纪案件存在不愿查和不想查的现象。有的担心“拔起萝卜带起泥”,有的担心单位出了违法违纪案件要追究领导责任和摘精神文明建设的牌子。各级党政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要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清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工作。没有查处,就无法实现惩戒。只有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才能体现法律法规、党纪政纪的严肃性,才能有效地维护纪检监察部门的权威性,惩治腐败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如果对违法违纪案件不坚决查处、不严厉惩治,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法规制度,就会失去应有的约束力,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就会变成吓唬麻雀的“稻草人”。一些地方的不正之风之所以禁而不止,许多不廉洁现象纠而复生,与惩治不严、打 击不力有直接关系。
严惩腐败必须纠正错误观念和消极态度。严惩腐败分子,严格执法要动真格,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目前在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问题上,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有的把少数违法违纪的人视为经济发展的“能人”,不愿查处,担心查处了会影响地方的经济建设;有的以发展经济为由,对违纪违法者采取“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办法,降低处罚档次;有的则错误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生腐败不可避免,对违法违纪现象视而不见,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由于思想上存在误区,带来了态度上的消极,有的重教育、轻惩处,搞“下不为例”;有的以情代法,对违纪违法行为下不了手,或“内部处理”,避重就轻等等,严重影响了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影响了执纪执法部门职能的发挥。因此,严厉惩治腐败的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在执纪执法上的认识,只有认识提高了,行动才能更自觉,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也才能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才能使腐败分子没有藏身之地。
第五篇:懒政也是腐败:必须重申的常识
懒政也是腐败:必须重申的常识
吴龙贵
“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李克强总理日前在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这样指出。他强调,要确保今年经济社会目标如期完成,严厉问责那些“混日子”、“不作为”、“得过且过”的行为。
“有勤无廉,政失之于公,有廉无勤,政失之于慵”,对于勤与廉之间的辩证关系,古人说得已经非常明白:勤政和廉政之于执政理事者而言,是两个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并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缺一不可。换言之,有勤无廉或者有廉无勤,危害性是一样的。放在现代政治文明的角度看,这个道理同样适用。
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并没把廉政和勤政放在同一高度来看待,勤政的重要性似乎远不及廉政。譬如对于权力腐败,人们已达成共识,认为应该“零容忍”,要加以严惩,甚至用“亡党亡国”来形容之,但对于“混日子”、“不作为”、“得过且过”等懒政行为,却至多认为是道德问题或者为官素养问题,熟视无睹。尤其是在腐败形势较严峻的当下,不少公众甚至把对腐败分子的深恶痛绝,转化为对“懒政型”官员的一种谬赏。
李克强总理强调“懒政也是腐败”,用意显然不仅仅在于重申一个政治常识,而是对一些现实问题和现象的针对性表态。众所周知的是,“八项规定”之后,公务宴请、大吃大喝的现象少了,政府官员的隐性福利缩水了,利用权力寻租的空间小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