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教司农林医药处王启明处长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共5则)

时间:2019-05-13 23:2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部高教司农林医药处王启明处长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部高教司农林医药处王启明处长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第一篇:教育部高教司农林医药处王启明处长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教育部高教司农林医药处王启明处长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1年,广西南宁,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经过2天的会议,石鹏建副司长作了重要讲话,5位专家就论证工作进行了全方位、高水准、精彩的报告。刚才5个小组的主持人向大会通报了小组讨论的有关情况,特别是就认证工作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借此机会,我想向大家详细讲解《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将很快下文联合推动此项改革计划。石鹏建副司长的讲话中已进行了一些说明。我想从另一个视角让大家更加理解为什么教育部积极推动医学教育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第二,我想结合这次会议就论证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第三,就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能直接回答的,在此作相关解释和说明。不能回答的,我们在会后再进行研究和讨论。

首先,我想简明扼要的向大家通报即将实施的《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我个人认为,临床医学教育的改革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期。原因是面临着两项重大的改革计划。一是教育规划纲要,二是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即“教改”和“医改”。而且我们也深切的感受到,从中央领导和教育部领导对医学教育的改革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中央领导和部领导多次批示,要加快速度、加大力度的推进医学教育的系统改革。在充分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加强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如卫生部、财政部和发改委的沟通和协调,应该说形成了对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的改革方案。这项改革的基本思路分为3部分。

改革的主线是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核心是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各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把临床改革的关键点放在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或者说职业道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上。这两个方面是目前影响医学教育质量的亟待解决和突破的问题。另外,医学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促进医学教育的科学发展、可持续、高水平的发展,我们需要在3项制度机制上提供保障。一是建立科学调控医学教育规模和结构的有效机制;二是需要建立有利于医学教育主体系统性发展的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三是要构建以临床医学教育标准为导向的,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制度为核心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这个保障体系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在全面总结医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中凸显的矛盾和问题方面,我们准备在五大重点领域推进改革。一是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规模,解决宏观发展的问题;二是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包括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质量,解决医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三是推进临床实践能力的建设,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解决医学教育中与投入和质量相关的重要问题;四是综合性大学管理体制改革;五是建立认证制度和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

基于以上思路,我们准备在改革方案中推动5项改革和12项举措。第一项大的改革是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主要想解决总体规模偏大,区域规模不合理,部分专业点招生规模过大的问题。在优化结构方面,逐步规范我国医学教育的学制学位体系。近年来,我国的学制学位在做减法。具体改革的举措包括2项:一是调控专业招生规模;二是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各国都有适应本国需要的学制学位体系。在考虑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医学教育的办学现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三个适应,三个人才培养”。一是适应医学教育培养竞争和合作的需要,培养一批“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医学拔尖人才。我们认为这样的人才培养靠五年制很难达到。所以还是要进行长学制改革的试点。目前来看,主要是八年制。二是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实际需要,即“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培养一批合格的医生或医师。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将来我们的医学教育的主体会逐步过渡到“5+3”模式,培养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途径上来。三是适应国家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要求,培养一批适应基层要求的实用型的全科医生。目前主体定位在3年制的专科。赵士斌教授提出医学教育是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也应该是公平的。但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3年制不合理但很无赖。现阶段,还需适当进行3年制医学人才的培养。

第二项大的改革是石司长在开幕式讲话中谈到的实施卓越医生教育计划。开展4个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是改革五年制本科临床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改革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5+3”模式,特别强调“三个结合”: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结合,硕士专业学位出口的标准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标准的结合,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准入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准入的结合。从明年开始,所有培养全科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将转变为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人才培养。卫生部正在制定专科医生的培养制度。教育部也正跟卫生部协商,想把现有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与专科医生的培养转化为“5+3”模式。三是选择一批开展八年制教育的高校开展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项改革基本形成的共识是作为拔尖人才的培养,至少包括四个要素的改革:①加强人文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增强学生宽厚的发展基础,特别强调后劲足;②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医学临床综合思维能力;③加强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未来医疗的创新培养潜质;④准备建设一批项目来支持教师和学生国际互换,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目前,卫生界对长学制还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从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我们国家有一批高校要参与国际竞争,要引领中国未来的医疗创新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要坚持八年制的培养。另外,八年制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的定位在专业学位教育,但出口标准不是说毕业后就能当医生。真正检验八年制医学生培养质量的应该是在他们毕业后的5-8年。还有就是要开展课程整合。我感觉,医学生很苦很累,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因此,医学教育拔尖人才的培养减少学时刻不容缓。怎么样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特别是现有课程设置都想培养全科医生。过多的强调知识的记忆,使学生最好的思维培养阶段固化到知识记忆的能力培养。这个应该是要有所改变的。现在一些专家提出了很好的办法,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PBL教学等。在这方面我们要进行比较彻底的、深入的工作。四是改革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把现有的临床医学专业按照初级全科医生的方向培养,强调“六位一体”。有了3年的医学基础再加上2年的类似于全科的培训,能够到基层直接从事基本的医疗服务。这是过渡期的一种举措。从医改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来讲确实非常迫切的需要一批这样类型的人才。他们是按照乡镇卫生院的骨干来进行培养的。第三项大的改革是推进临床能力的建设。有2项举措:一是加强临床教师队伍的建设;二是加强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实际上是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目前教育部已跟发改委初步达成共识,依托高校的附属医院建设一批临床技能综合训练中心。今年会启动部分项目,优先支持51所承担免费医学生教育的高校。另外,也想争取发改委的支持,依托高水平的大学建设一些全科师资培训基地,推进全科医学学科的建设。

第四项大的改革是深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2项举措:一是推动软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二是加强附属医院的管理和建设。刚才小组讨论时,大家也谈到这方面的问题。教育部准备出台直属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我个人认为,有几个核心的问题必须要厘清。第一,医学院管理体制定位的问题。大家逐渐形成的共识是,要给医学院一定的管理职能,包括在教学和科研上。第二,附属医院的定位问题。形成的共识是,附属医院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大学管理中过多的一条龙式的管理对医学教育来讲是某种程度的割裂。加强医学院的功能定位一定要强化保障医学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明确的保障机制和制度。

第五项大的改革是加强临床医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设。有2项举措:一是着手建立具有国际医学教育实质等效性的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二是跟卫生部共同推动开展执业医师资格的分段考试。现有的一次性考试的方式效益比较低,特别是医学毕业生需要经过一年试用期之后,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学生要准备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严重冲击了医学生在试用期的实习。因此,应该尊重医学教育的规律,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考试,适时的对有些不能学医的学生进行分流。《执业医师法》出台之后,医学生在临床实习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我们也想通过分段考试探索一种实习执业医师执照的制度,也向社会说明医学生经过了前阶段的考试已经具备了在带教教师指导下从事临床诊疗活动的能力。同时也是建立分段的医学质量监控机制。拟在医学生第四年进行考试,明年开展改革试点。在这里简单跟大家通报改革方案,希望各个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着手开展相关改革的研究,教育部会遴选一些学校进行综合改革的试点。

其次,关于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5位专家的报告已经对认证的背景、目的和程序等进行了说明。我想强调为什么要做,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

为什么要做?这次会议大家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第一,认证是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规定动作,不是自选动作。汪青教授已经跟大家通报了国际医学教育认证工作。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特别是想要建立医学教育强国,如果不作认证的话或者进展不够快的话,对于医学教育未来的竞争包括提升国际影响力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一个国际化的必然要求。第二,认证是职业准入的客观要求。从国际上的认证来看,任何国家都把教育认证作为职业准入的基础性工作,这是一个国际惯例。第三,认证是医学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刚才小组讨论大家反映了医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靠什么?光靠内力肯定不行,很多要借助外力。对于政府来讲,外力不足,不能直接取缔学校,核心应该是保持其健康有序持续发展。但学校有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是需要通过认证来解决的。第四,认证是学校校内改革的一个内在要求。本科教学评估在推动学校凝聚力和学校整体改革、管理等各方面起到了巨大的积极的作用。医学专业认证在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是学校教师和学生所期盼的。

关于做什么?刚才在通报综合改革方案时也说到了,作为政府来讲,就是建立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对于学校来讲,通过认证建立校内的质量监控体系。关于怎么做?几位专家已经把认证理念说的非常清楚。认证应该是现代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国际化的趋势;认证也是注重目标实现,保证质量的重要机制,这是不容置疑的;认证是深化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外部专家的评价,特别是诊断出的问题,对后续的谋划科学发展是一个有效手段。从理念上来讲,认证是医学院校交流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也包括培训了大批的专家。通过认证来促进各个学校之间的交流。进校认证的三天,专家的诊断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另外,关于大家关注的政策导向问题。有2种,一种是激励机制,一种是约束机制。在激励机制方面,实际上教育部也在研究,在认证结果方面需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目前来讲,通过认证可以加大政府投入,提升医学教育整体办学能力和水平(还没有完全定下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在进行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的改革。56所公立的设置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没有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的授予权。我们也想通过认证能够督促地方政府尊重医学教育规律,加大投入,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能够让学校达到举办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的要求。从长远来看,以“5+3”为主体培养模式将全科和专科的医师培养制度相衔接。约束机制体现在以条件来控制规模。在医学教育中我们担心的一点是各个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们医学院校校长都是学医的,都懂医学教育规律,是因为投入的不足,为生存而扩招。在这点上,约束机制是双向的。我们曾经想设定医学教育招生规模的上限。但目前来讲,不准备实施。通过认证能够保证在不减少学校生均拨款投入的前提下,能够适度减少招生规模。有些学校已经在进行调整。从整个医学类来讲,还有很多专业需要人才。不一定把眼光放到临床医学专业上。临床医学是一个高质量标准的专业,是人命关天的,直接服务于人的学科专业。认证作为专业准入和临床专业硕士学位准入的制度,属于激励和约束相结合。另外,我们还想按照国际惯例,研究经费拨款机制。但是我国经费拨款渠道不一样,这个是后续有待研究的问题。实际上,教育部已经作了2012-2016年的五年认证规划,总体体现自愿性和指令性。其总目标已经明确下来,即到2020年完成所有的127所举办临床医学专业学校的专业认证。到2016年完成56所没有临床专业硕士授予权的学校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给学校一个自愿的时间,到时间截点上,是要完成的。这次会议既是宣讲的会,研讨的会,也是动员的会。希望各个学校结合实际情况能够尽早准备临床医学的认证工作。

最后,我想针对大家提的几个问题进行解释说明。有些问题是需要会后进一步研究的。第一,关于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的问题。在刚才的讲话里面已经作了解释。教育部非常重视准备出台相关文件。第二,关于附属医院的问题。附属医院有两种,一种是党政关系在高校的直属附属医院,另一种是非直属附属医院。国家正在进行公立医院的改革试点,其中有一条指出,国家和省举办从事临床疑难病症,具有教学、科研功能的医学教育中心。这定义的就是高校的附属医院。大家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附属医院的资产管理、财务监管和主要负责人的任免”有所疑惑。各地相继成立了医管局。“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研究高校附属医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际上说明了附属医院的特殊性。它不同于一般的公立医院。在公立医院改革中,直属附属医院不纳入医管局。在认证工作中,对于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如何界定,如何保证临床教学问题,会后认证工作委员会会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门研究。但不管怎样核心是用政策、制度保证临床实践的实效性。第三,关于认证长效机制问题。教育部已经非常明确将医学专业认证作为长效的制度来建设,有长效的机构。从目前来讲,可能主要依托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和行业的结合。其终极目标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之转入以行业中介评价为主。第四,关于认证专业的问题。教育部在开展认证工作中,明确提出只搞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教育认证和医学教育认证。医学教育认证明确只搞与职业准入要求密切结合的专业,目前来讲就是五个: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和药学。其它专业不搞任何形式的认证。第五,关于认证与评估的关系问题。教学评估与认证要相互衔接,以不增加学校负担为出发点,评估涉及到专业检查问题,通过认证的是免检的。评估与认证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评价方法。从国际上来看,有学校的整体认证、分专业的认证和课程的评估等。第六,关于临床能力标准的问题。目前教育部正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成立了教育部临床教学研究中心,设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其研究的一项任务就是研究临床能力标准。教育部在今年年底将会颁布标准。通过成立专家组,研制标准化、规范化的能力标准。通过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反映了学生临床技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甚至是硬伤。第七,关于下一步搞好认证工作的建议。包括专家队伍建设、对认证学校的培训、认证结果等,这些将作为认证工作委员会后续研究的重点问题来进一步研究。实际上,秘书处已经做了相应的培训规划。

借此机会,我向大家通报了一些情况,也谈了一些个人的看法。感谢各位专家,特别感谢广西医科大学为会议做了非常好的服务。最后衷心感谢认证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在人员很少的情况下,做的大量工作。

谢谢大家。

第二篇:王润晓处长在全省建筑节能工作座谈暨节能监测系统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

王润晓处长在全省建筑节能工作座谈暨节能监测系统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1.09.22浏览次数:

同志们:

为了贯彻落实省政府威海会议精神,确保完成今年建筑节能各项工作任务,经厅领导同意,决定召开这次会议,既调度情况、交流经验、研究部署工作,也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就节能监测系统建设、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通过交流研讨,大家进一步统一了认识,明确了目标方向,理清了工作思路,也增强了信心。总的看,上半年,特别是威海会议以来,大家积极行动,克服困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从各市汇报交流的情况看,工作进展不平衡,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时间非常紧迫,任务相当艰巨,必须加倍努力。我就做好下半年建筑节能有关重点工作再强调几点。

一、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

经过大家的积极努力,我们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改造任务,今年的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日照市、文登市列为国家“十二五”第一批“节能暖房”重点城市。省政府调整成立了供热计量改革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领导小组,印发了工作意见,在威海召开了工作会议。成绩的取得是全省上下克服重重困难,付出艰辛汗水取得的,我们要倍加珍惜,继续努力。

各市积极贯彻威海会议精神,各项工作又有了新的突破。在年初安排5000万元预算的基础上,省财政又追加建筑节能专项资金1亿元,主要用于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据了解,济南、青岛、枣庄、烟台、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菏泽10市明确了市级财政配套资金,东营、烟台、日照、临沂所属部分县市也列支了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但是,综合我省各地情况,当前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一是会议落实进展情况不平衡。威海会议已过去两个月,有的市至今没有召开全市工作会议,有的市没有出台相应文件,有的市没有与县市区签订改造目标责任书。二是今年工作启动晚,大部分项目尚未开工,离采暖季开始还有两个月时间,完成任务难度加大。4个市至今没有开工项目。三是各地预算已经安排完毕,再追加资金难度大。6个市今年尚未有配套资金。四是目前国家对节能改造用保温材料政策不明确,施工材料难以选择,拖延了工期。为进一步加快我省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近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督促抓落实

要认真贯彻落实威海会议精神,尽快召开全市工作会议,研究制定措施,分解落实任务,与县(市、区)签订目标责任书。要细化分解项目,明确工作责任和目标,认真抓好工作落实。要加快工程改造进度,对供热计量改造工程或供热计量改造部分可以先行施工,不要等不要靠,要积极争取公安消防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节能暖房”重点市、县(市)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十二五”期间将具备改造价值的既有居住建筑全部改造完毕,有条件的力争在三年内完成。要加强协调,进一步落实配套资金。

(二)强化工程监管

要将综合节能改造工程全部纳入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技术标准;加强建筑保温材料、供热计量产品、门窗的准入管理,严格按有关规定对外墙保温材料进行现场抽检,不达标产品一律不准使用,加强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全过程监督,强化建筑材料见证抽样检测,杜绝交叉施工作业,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三)强化考核监督

从8月份开始,我们继续实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月调度、月通报制度,并对各地供热计量改革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进行不定期督导和检查,年底前进行评价考核,考核情况向全省通报并报省政府。充分发挥专家督导组的作用,加强对改造工作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二、公共建筑节能工作

公共建筑节能工作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项重点、难点和创新性工作,近年来,我省不断探索创新,率先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标准,完善了相关制度。省政府印发的鲁政发[2011]26号文件,明确了公共建筑节6

5能监测平台建设和节能改造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职责,关键是要抓落实,要以贯彻落实鲁政发[2011]26号文件和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财建[2011]207号文件精神为中心,以节能监测系统建设为重点,完善相关政策配套措施,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快节能监测系统建设步伐

最近,我省已被批准为全国节能监测平台建设示范省,这是国家对我省监测平台建设的肯定、鞭策和有力支持。节能监测系统建设是当前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必须按照国家和省要求加快工作进度。当务之急是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关键工作:

一是认真组织编制节能监测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监测平台建设工作关联性、整体性强,必须认真编制好实施方案,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各市务必会同有关部门,抽调专门人员,在对公共建筑基本信息和能耗状况深入调查摸底和学习掌握相关政策与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编制好本市2011—2013年节能监测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并于今年10月底前报省厅。省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对各市上报方案审查后,将对市级数据中心建设给予补助。未编制上报方案或方案不合格的,不予支持。各市在方案编制过程中有何问题可与省平台建设技术支撑单位联系。为保证方案的有效实施,各市方案编制完成后,应提请市政府审查后以市政府文件印发执行。

二是抓紧建立市级节能监管数据中心。城市节能监管数据中心负责本市各监测建筑能耗数据的汇总、统计分析、上报等工作。按照节能监测系统建设的内在要求,数据中心建设应当先行。济南、青岛已初步建立了小型数据中心,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其他6个示范城市务必在今年年底前建立节能监管数据中心,实现能耗数据与省中心联网上传,其他各市要于明年9月底前建立数据中心。市级数据中心要设在各市建委(建设局),不能设在其他部门或企业。为保证建筑能耗数据统计分析的统一性、有效性,省、市数据中心的应用软件系统由省里统一组织开发编制并配发。

三是切实组织好标准的宣贯培训。省工程建设标准《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系统技术规范》是我省节能监测系统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的依据。目前不少设计、管理等人员对这个标准不熟悉不掌握,影响了工作推进。东营等市组织开展了宣贯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尚未组织宣贯培训的市地,要抓紧组织对相关人员的培训,确保标准的贯彻实施。

四是严把新建建筑监测关口。认真贯彻《山东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要求,依法加强节能监测系统工程建设监管,凡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未按规定建立节能监测系统的不予通过施工图审查,不予通过竣工验收备案。各市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从尚未竣工的建筑抓起,将是否建立节能监测系统纳入节能建筑认定评审或节能审查监督程序,严格把关。凡是进行节能改造的公共建筑,要同步建立节能监测系统。要加强监测系统工程质量管理,未经省认定的监测系统技术产品,不得用于工程建设。五是积极组织既有建筑分项计量与监测改造。要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分批建立节能监测系统。近几年新建建筑已有用电分项计量装置的,只需安装监测系统。要充分发挥有关主管部门的职能优势,密切协作,率先在党政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高等院校等建立监测系统。要按照省政府要求,确保在2013年底前所有大型公共建筑建立节能监测系统。

(二)积极组织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公共建筑是耗能大户,对公共建筑实施节能改造,节能效果好,社会影响大。当前要按照省政府26号文件要求,首先在原有能耗调查统计基础上,组织进行进一步的调查摸底,抓紧编制本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十二五”规划,分析公共建筑节能现状、面临的形势和“十二五”节能潜力,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提出政策措施。各市“十二五”规划要在今年年底前编制完成并报省厅备案。

今年,全省分解下达了100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任务,各市正在积极组织落实。经与省财政厅协商,将从今年新增的1个亿建筑节能专项资金中切出一部分专门用于支持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会后将部署项目申报工作。各市也要借省政府文件出台和威海会议召开的东风,积极争取市财政加大公共建筑节能资金投入,今后省奖补资金将与各市配套资金挂钩。积极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改造,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

公共建筑类型比较多,节能改造比较复杂,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改造投资最优化、节能效果最大化的原则,针对采暖制冷系统、照明系统、围护结构等内容进行改造。节能改造要按照建设部2009年发布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实施。

(三)认真扎实做好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工作

能耗统计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有的市地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工作不认真细致,走了过场,以致情况不明,数字不清,导致在制定规划方案等许多工作中十分被动。各市务必要改变单纯依靠发放收集报表,将工作任务简单分配到县市区的工作方式,要按国家和省要求,认真扎实的组织进行能耗调查统计工作,并建立数据库。要组织进行必要的入户调查和数据复查,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要将单位面积能耗高于平均水平和年总能耗高于1000吨标煤的建筑确定为重点用能建筑,并结合节能监测系统建设和节能改造工作,组织开展建筑能源审计。要加强对统计、审计数据的总结分析和应用研究,确定本地区公共建筑能耗基线,识别高耗能建筑,为制定本地区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和节能改造方案奠定良好基础。

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是我省的一大亮点。今年我省又有3市5县入选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12个项目入选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再创新高。截至7月底,16个市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任务全面落实,全省共落实项目784个、2411.67万平方米。下一步,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快示范市、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实施进度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明确要求,示范市、县任务应在国家批准后两年内完成,其中第一年要完成示范任务面积的50%以上、第二年要全部完成示范任务面积,逾期没有完成的将相应扣减或不予拨付剩余补助资金,并酌情取消示范资格。从这次核查情况看,距此要求有一定差距,个别市、县的差距还比较大。各有关市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加快项目建设,并根据进度及时协调财政部门拨付中央补助资金,加快中央预算执行,推动示范项目尽快建成并投入使用,更好地发挥中央资金的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示范引导作用。要严格按照国家审定的示范市、县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因故确需对项目进行调整的,要报省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审查批准;已竣工的示范项目,要及时提请省厅组织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能效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在此基础上及时做好项目的验收评估;要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产品市场准入管理,未取得省统一认定证书的产品和设备,不得用于示范项目建设。

(二)加强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后续工作管理

近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竣工验收和资金清算时间。未按规定期限完工的项目,剩余补助资金不予拨付,并一律收回此前拨付的补助资金。相关市要切实加强对光电示范项目的后续工作管理,强化指导、督促和协调,切实加快项目建设、数据上传进度,确保各项目如期完成竣工验收,决不能发生因项目无法按时完工、被国家收回已拨付补助资金的情况。对已竣工并实现数据上传的项目,要及时提请省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验收评估,并申请国家进行资金清算。

(三)积极推进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

鲁政办发[2009]119号文件对推进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有明确要求,并将一体化应用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各市政府的节能考核指标。各市要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对拟建、在建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监管,确保县城以上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12层及以下住宅建筑以及有关公共建筑,安装应用太阳能光热系统。有条件的市,要在高层住宅建设中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光热系统。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任务尚未全面落实的城市要抓紧落实到应用项目,抓住当前建筑施工的黄金季节,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完成任务。

(四)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水平

最近,根据财政部、建设部部署,省厅组织编制了《太阳能技术建筑综合应用实施方案》,下一步将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以被动式太阳能房及太阳能中高温利用、空调、热水系统广度应用、光伏幕墙发电以及太阳能与其他能源复合供热/制冷等技术为重点,努力推动太阳能建筑应用在深度、广度上取得进一步突破。此外,计划自明年申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开始,严格控制申报市、县12层以下太

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利用项目所占比例,除国家要求的条件之外,将建设一定数量的绿色建筑、低碳社区及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情况与示范市、县申报挂钩,有效提升示范项目技术含量,切实发挥好中央资金对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示范引导作用。

四、新建建筑节能和墙材革新工作

新建建筑节能和墙改工作要在原有良好的工作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积极发展绿色建筑

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节能工作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姜大明省长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综合实施方案中,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温家宝总理也对绿色建筑做出了重要批示,责成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出台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等。从当前形势分析,今明两年国家将会集中出台一系列政策,“十二五”期间将是绿色建筑大发展时期。我省绿色建筑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各地陆续有部分项目获得标识,但与上海、江苏等省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下一步,省厅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制定印发《关于加快绿色建筑发展的意见》。《意见》征求意见稿已在会上下发,请各市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厅里将召开绿色建筑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审议修改《意见》,明确我省绿色建筑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措施等。

二是完善相关标准规范。组织编制《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加强绿色建筑设计、施工等相关技术的研究,着手筹备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编制工作。

三是进一步扩大绿色建筑示范。从今年到2013年,计划每年拿出部分省建筑节能专项资金,对省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按照相应星级标识予以补助。同时,将绿色建筑与国家有关示范项目、示范市县的申报、验收结合起来,促进区域示范。

四是强化考核监督。今后,省里将参照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的做法,将绿色建筑作为省政府节能目标责任量化考核内容,每年下达绿色建筑推广任务,各市每年至少应标识2-3个项目。各地要切实加强宣传引导,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工程实践,加强对设计、施工等人员的技术培训,推动我省绿色建筑全面发展。

(二)抓好临沂“禁实”现场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禁实”与建筑节能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目前,我省不少村镇地区还存在实心粘土砖企业,建制镇禁实任务尚未全面落实,墙材行业和产品结构也不尽合理。4月份召开的临沂“禁实”会议,对上述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各地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落实会议各项安排部署,拿出具体办法和有力措施,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抓出实效。工作进展较好的地方,要发扬成绩,开拓进取,在提升墙材行业水平、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等方面打造新亮点。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地方,要提高认识,迎难而上,夯实“禁实”基础,加快推进“禁产”、“禁粘”等工作。特别是要学习借鉴临沂市的经验,大胆负责,主动牵头,通过几部门共同呼吁和争取,尽快将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

(三)规范加强节能技术产品认定管理

统一认定制度为我省推进墙改建筑节能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今年,省厅将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墙材建筑节能技术产品认定管理的通知》,对企业异地生产、产品质量动态监管、企业和产品信息规范、认定范围调整等作出新的、针对性的规定,并分批启用新版认定证书。下一步,省里将梳理汇总存在的问题,结合9月份的集中抽检进行调研,进一步掌握实际情况,征求各地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将召集部分市县召开座谈会,交流各地的经验做法,制定出台有效措施。各地一方面要严格执行认定制度的有关规定、程序,确保上下相统一、执行不走样,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要用足用好认定手段,使之真正成为加强节能管理、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抓手。

(四)严格执行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制度

从建设部近几年建筑节能监督检查和厅里掌握的情况来看,节能信息公示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销售现场不公示、房屋销售合同和使用说明书未注明、公示信息不准确等问题比较突出。各地建筑节能管理机构要发挥好组织牵头作用,积极协调建设系统的房管、工程质监等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在施工、销售、使用等环节严格落实公示制度。

五、建设科技工作

去年,我们召开了全省建设科技大会,提出了实施“12223”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与前期建立的省建设技术创新奖励制度一起,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建设科技管理体系,开创了建设科技工作新局面。我们要珍惜当前的大好形势,抓住机遇,推动建设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建设科技发展规划工作编制工作

不重视调研分析,不重视发展规划,就难以形成切合当地实际的科技发展政策,就难以指导当地建设科技发展。去年全省建设科技大会后,我们即组织各市编制本地科技发展规划,目前,只有淄博、菏泽等市出台了规划,其他没有制定出台建设科技规划的市,要尽快研究制订出台。

(二)认真实施“12223”工程

建设科技“12223 ”工程,是全省建设科技工作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我省建设科技水平做出的的战略部署,它涵盖了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示范工程、科技推广、技术研发等各个方面。去年以来,“12223”工程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先后出台了《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山东省建设科技示范工程管理办法》和《山东省建设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管理办法》等三个管理办法,为“12223 ”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明确“12223”工程的管理职责和工作程序,提高了“12223”工程的可操作性。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已发布的三个管理办法,分批次、分步骤地具体落实。

一是研发、推广抓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围绕建设发展重点领域,结合当地实际,集中技术力量,认真落实省厅发布的推广限制禁止技术目录,组织重点技术攻关,实现重点突破,力争取得一批关键技术成果。

二是在优选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项目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产品推广和成果转化,全面引领我省建设科技全面发展。很多科研院所和企业都有一些较好的技术,我们要建立技术储备库,要引入社会的力量,打造技术交易平台,把技术交易和推广搞活。

三是做好科技示范。技术研发、科技推广、科技示范等工作是互为依托的,做好科技示范工作,将助推建设科技工作的迅速发展。下一步,我们将适时公布一批“12223”科技示范工程入选单位,加大宣传力度,进而提高“12223”工程的社会影响力。

(三)积极组织申报科技计划和创新奖励

厅科技计划项目工作,从今年开始已公布立项第一批项目,技术创新奖已评审两届,2011的正在申报,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和墙改节能科研项目已有多批。从以往的情况看,科技计划项目集中在两所高校,个别市地项目很少甚至没有,包括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和墙改节能科研项目普遍存在重申报轻实施的现象。下一步,各市要重视这一工作,积极组织申报,并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加强项目验收,做到有始有终。

(四)积极参加协会活动

协会工作是建设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我省建设科技工作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按照年初的计划开展工作以外,还要把协会工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探索协会工作的长效机制,全面为会员服务。协会的工作,离不开各市科技、墙改部门的大力支持,大家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协会的各项活动,共同把协会工作做好。

六、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协调配合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协调配合机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和建设系统内部有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涉及的部门较多,作为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主管部门,我们要依法履行职责,发挥牵头和主导作用。

要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省厅将于年底前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建筑节能执法检查,检查情况作为对各市政府节能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依据。

(二)加强队伍建设

当前建筑节能工作任务重,新东西多,重点、难点多,工作要求高,必须加强队伍建设。一是要善于学习,了解政策。要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提升工作水平和能力;二是开拓创新。要大力强化敬业精神,培养开拓创新、迎难而上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三是工作要认真扎实,增强责任心。

(三)加强宣传工作

随着建筑节能工作深入推进,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难度越来越大,必须高度重视宣传工作。通过宣传争取各级领导进一步重视,取得方方面面对我们工作的了解、理解和支持。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政策、宣传成效、宣传典型和经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工作环境。为切实做好全省建筑节能信息宣传工作,我们正在研究起草加强信息宣传的意见,将对各地建筑节能信息宣传工作展开考核评比,定期调度通报信息宣传情况,每年对信息报送、采用情况进行统计、排名,对信息宣传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表彰奖励。

同志们,今年还剩不到四个月的时间,任务非常艰巨,希望大家继续发扬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的精神,加大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下载教育部高教司农林医药处王启明处长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部高教司农林医药处王启明处长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