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木桥枫木村山地综合开发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00:3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枫木桥枫木村山地综合开发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枫木桥枫木村山地综合开发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枫木桥枫木村山地综合开发的调查报告

枫木桥乡枫木村山地综合开发的调查报告

学号:0943004403326 姓名:易明

一、枫木村的基本情况

枫木村地处宁乡西南部,毗邻灰汤,距长沙90km、县城50km,辖9个村民小组,955户,3358人,党员87人,总面积9.5平方公里,其中水田2656.8亩,山林地7100亩,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多年来,农民一直依靠种田养猪过日子,山林很少进行开发,农村经济困难,农民增收缓慢。

多年来,农民一直依靠“田里插禾,栏里喂猪,厩里养鸡”过日子,增收十分缓慢,至2006年,该村集体经济负债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700元。

二、枫木村山地开发的背景

(一)有自然条件。枫木村人多田少,山林地面积较多,且多为丘岗山地,人均拥有2.15亩,户均达到7.45亩,有利于山林地的适度规模开发。

(二)有开发经验。枫木村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山地开发尝试,发展黄花梨等水果2000亩,其“月白山地开发模式”曾得到上级领导和多家媒体关注。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和品种落后的双重制约,导致枫木村山地开发成效并不显著,但是也积累了丰富的山地开发经验,为进行适度规模的山地综合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有群众基础。面对成片的山林地,“空守宝山,未得金砖”是枫木村人民长期的困扰和遗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认命、不服输的枫木村人民曾多次向乡党委、政府打报告请求大规模开展山地综合开发,一些村民也陆续自发开始了小规模的山林地开发尝试,小水果庭院经济逐渐成为部分农户增收的途径,枫木村逐渐发展成为小有名气的“水果村”。

(四)有效益驱动。山林分山到户后,由于受资金、技术、劳力、信息等因素限制,一家一户小打小闹分散经营比较效益低,加之农产品生产成本上涨、农产品市场不稳等原因,农民增收缓慢或收入下降,不少农户甚至撂荒而外出打工。在此情况下,对山地进行综合开发,打破分散经营,形成“一村一品”,追求效益最大化成为了首要选择。

三、枫木村山地开发的实践

(一)因地制宜,找准山地开发切入点

按照立足村情,适树则树,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枫木村确定了“山上栽树,田里种烟,山下办厂”的山地立体综合开发规划。

1、山上栽树。一方面借助市建设扶贫的契机,组建水果专业合作社,以奖代补,三年时间品改黄花梨500亩,扩面1100亩。另一方面取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公司运作的模式,引进上海淳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片开发油茶林基地1000亩。

2、田里种烟。一是契合全乡烟叶生产要求,强势推动烟叶生产的发展,2009年全村种植优质烤烟510亩。二是引进长沙市雪皇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引导建立了千亩优质糯稻生产基地。

3、山下办厂。枫木村按照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建设要求,通过出台优惠政策,筑巢引凤,先后引进雪皇粮油有限公司、环宇木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进村,其中雪皇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投资580万元,建成米粉生产线,利用该村农民种植的穤稻原料,日生产米粉100吨,年产值达7000多万元,去年成为授牌的长沙市农业龙头企业。环宇木业有限公司投资200多万元,利用本地木竹原材料生产建筑模板,年产值500多万元。兴旺瓦厂、好味熟食厂、丽枫针织厂等企业跟之入驻该村,全村固定投资达千万元,年产值过亿元,安置富余劳力400多人。

(二)创新机制,完善山地开发途径

在枫木村主要有4种开发机制:一种是业主开发,即公司+基地模式。外地业主通过反租倒包取得山地经营权,再投资进行规模开发,如上海淳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千亩油茶林基地即属于此类。第二种是大户开发。本地有实力的农民也通过反租倒包规模开发山地。如苗木大户周新福开发山地10亩。第三种是业主、大户和普通农户联合开发,即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如长沙雪皇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的千亩优质糯稻生产基地。第四种是连片规划,协会运作,农民一家一户开发,即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如枫木村3100亩水果基地的开发。

(三)突出效益,强化山地开发措施

1、成立水果专业合作社。2008年以前,枫木村种植的黄花梨每亩产量仅在1000斤左右,亩年收入在400元左右徘徊。2008年7月该村成立了由5人理事会成员组成的专业合作社,入社会员156户,50户社员以1000元至5000元股资入社。合作社通过政策补助、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2009年社员由合作社成立初的156户发展到286户,水果产量亩产达到3000斤以上,好的达到5000斤,亩平产值达到5000元,村上集体创收6万多元,果农水果创收270多万元。带资入股社员每股分到红利200元,最多的分到了1000元(股金最多只能是5000元),合作社2009年共给股权社员分红10600元。

2、加速推进山地流转。枫木村7100亩山林,除已开辟3100亩黄花梨水果基地外,还有大部山林是以效益低的马尾松林和矮次残林,亩平蓄积仅2.3立方米,亩平收益仅20多元,效益低下,小片分散的油茶已处于多代萌生,逐步老化,农民只摘籽,不投入,无人管理,产量逐步下降。因受分散经营影响,“有人砍树无人还林,有人摘果无人护林”现象突出。今年,枫木村引进上海醇丰农业有限公司,乡村组织丘岗山地流转,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以组为单位对矮次残林、荒山、无材山林适当集中,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方式,建立千亩优质油茶示范基地,农民因土地流转变现获得了收入。

3、依靠科技抓品改。在2006年,早年建成的黄花梨水果基地,由于树龄老化,品种混

烤烟种植户15户,由2006年种植面积的几十亩发展到510亩。

2、文明新村初具雏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共争取各级资金680万元,自筹资金70万元,办好了水利设施建设、道路建设、农电建设及集镇亮化工程建设、村部、村幼儿园、休闲广场、乡村清洁工程、增收工程、学校建设、五保户安居工程等“十件实事”,从而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2008年以换届选举为契机,按照“配优一套班子、强化两支队伍、发挥三个作用”的思路选举产生了村支两委班子,将能人充实到村组干部中,加强了党员、村组干部的培训。共发展党员9名,其中30岁以下的5名。村级班子和村组干部结构及党员队伍状况进一步优化,凝集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干群综合素质全面提升。选派了一名优秀年轻村干部到湖南农业大学进修,举办农林实用技术培训22期700多人次,发放各类资料3000多份,举办形势报告会4期310人次,党员培训教育3期240人次,组织党员赴韶山、花明楼重温入党誓词宣誓80人次,组织村民骨干外出考察学习100人次,党员群众增长了见识,开阔了思路,增强了发展经济的信心。四是为民办实事,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建立和完善了财务管理、村务公开、重大事情公示、重大事项阳光操作,村干部联片包干、组干部包组、党员联户等制度,通过定期走访送温暖、为民办好“十件实事” 等活动,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枫木村在山地开发上为防止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破坏,采取了“不摘山顶的帽子,不解山腰的带子,不脱山下的裙子”,尽量保护原生植被。对森林资源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三年来该村实现了无乱砍滥伐、无森林火灾、无病虫害灾害“三无”局面。森林覆盖率达51.3%,生态总量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枫木村村民阳百冬深有感触的说:以前是开门见山,杂乱无章;现在是开门见山,绿树成荫,简直就像是住在森林公园里一样。

五、枫木村山地开发的启示

一是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只有引导好、保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意愿和积极性,才能形成山地综合开发的良性循环。专业合作社开发山地把政府引导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农民自主管理、自主发展,消除了分散经营带来的弊端,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和管理效益,改变单纯的行政推动,变“政府要我种”为“政府支持我种”,积小智为大智,积小势为大势,积庭院为产业,有效组合资源,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是基础建设与产业培育良性互动。基础建设与产业培育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基础建设的发展不但能改变地方面貌,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还能带动山地开发产业的整合升级,提高农民收入;产业培育的成功实施,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产业培育,两者互促互动,和谐共进,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工业化。效益最大化是山地开发乃至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的出发

第二篇:恩施旅游产业开发综合调查报告

恩施旅游产业开发综合调查报告

 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日期:2011-11-3 【打印】【大 中 小】

【关闭】

o

o

o

o

o

o

o

o

o中研网讯:2011-2015年中国铝桌行业市场发展趋势研究及投资 【出版日期】 2011年11月 【报告页码】 350页 【图表数量】 200个 2011-2015年中国木材行业市场发展趋势研究及投资 【出版日期】 2011年11月 【报告页码】 350页 【图表数量】 200个 2011-2015年中国生活日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研究及 【出版日期】 2011年11月 【报告页码】 350页 【图表数量】 200个 2011-2016年中国电脑外设行业市场发展前景预测与 根据中国电脑外设行业发展的现状,综合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工信部、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 更多相关研究报告>>

恩施地处鄂西,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生态自然环境保存相对完好,具有发展旅游业先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再者恩施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风情与山区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文化景观。特别是恩施争创“全国旅游城市” 的目标提出后,恩施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一个个旅游景点和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得以开发和建立。我们不可否认恩施旅游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由于开发商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政府盲目的追求政绩,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而且由于受制于交通,经济等因素,恩施旅游业还是未能取得大的突破口。

一、恩施旅游开发现状

近年来,恩施州党委、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的发展战略。发展恩施的生态旅游是实现“三州”战略的重要选择。恩施州生态旅游业的现状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是土家族集聚地,既拥有奇特秀丽的自然景观,又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主要景点有清江、腾龙洞、鱼木寨、大水井宗祠、星斗山原始森林、土司王城、土家摆手堂、梭步垭石林等。除此以外,土家族的吊脚楼、侗乡的风雨桥、七月的女儿会、耕耘时的薅草锣鼓、葬礼时跳的撒叶儿荷、吉庆时跳的摆手舞,都展示着绚丽多彩的恩施风情。恩施州素有“鄂西林海”、“华中植物园”之美誉,境内名胜纷呈,民族众多,风情独特,是湖北省旅游资源最丰富,生态环境最好,民风民俗最独特的地区之一。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被誉为“休闲胜地”。

1.环境现状:恩施位于湖北西部山区,其森林覆盖率将近60%,加上本区无大型的污染类的工厂,因此环境质量较发达城市高。但是近几年来,恩施政府扩大市区建设,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因而伴随产生了一系列的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空气质量降低,水污染程度加深,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珍惜动植物正在锐减甚至消失,固体废弃物垃圾增多,白色污染加重等。

其中某些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旅游景点的质量,据我们走访一些民众的说道,10年前恩施主要的几条河流是清澈见底,清如明镜。而10年后的今天已经是不堪入目,尤其

是龙洞河最为严重,10年前河水可直接饮用,而现在人们连沾都不敢沾,更不用说喝了。恩施大峡谷也是如此,原本水流湍急,很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派,而现在这是干涸一片。这些的环境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恩施的旅游业的发展。

近几年全球的酸雨问题也很严重,虽然恩施地区的酸雨问题不是很明显,但其对恩施股建筑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恩施土司城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物之一,但在参观中我们发现这些建筑物颜色已经严重衰退甚至发生糜烂情况。这些问题也影响到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时也影响到了旅游业的发展。

另外由于恩施地区的人文素质不高,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加上政府的规划与管理不当,恩施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表现的尤为明显的是恩施地区的固体废弃物污染已十分严重,在大街上我们可随意可见人们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这些问题不仅已经影响到了市民的正常生活与工作,而且严重影响恩施旅游业的发展。

2.民族风情现状:恩施州是一个以土家族和苗族人民为主要居住点的自治州,这里聚居了土家族、苗族、侗族和白族等28个少数民族,因而它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土家族,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长期辛勤劳作中,土家族,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创造了别具特色的土苗文化,如芭蕉的侗族乡,土家族的“西南卡普”就是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许多传统文化正借助于旅游的势力而得以重生。比如:濒临失传的民族歌舞和传统的节俗活动,消失了的牌楼、鼓楼、风雨桥等民俗建筑,淡忘了的民族服饰、工艺品等,少数民族地区有他们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虽然恩施的民族文化氛围浓厚,可以说是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优势,但是恩施旅游业并没有很好的将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特色很好的结合,没有创造出生态人文特色景观。因而造成旅游景区景点单一,没有新颖性,不能突显景区特色,所以导致景区整体质量不高。

再者由于恩施大多的土苗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被汉化,现在保存下来具有土苗特色的东西已经是微乎其微。常言道:“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芒”。从这一小点,我们不难看出土苗等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风俗正面临着危机。民族风情,民族风俗是恩施旅游业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因而我们需要好好的保护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和风俗,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发展好经济的一方面。

3.恩施的基础设施现状:恩施是坐落于湖北西部山区的一个中等城市,2000年至2001年,全州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狠抓路网改造结构调整和西部通县油路建设,以“两路”、“两港”为枢纽,以高等级接线和“三横四纵”为骨架,以县乡等级黑色路面为基础,以达到基本养护级别的乡村公路为延伸,积极推进公路“三化”,实施“131”工程,形成州内配套,出口衔接的交通运输网络。恩施交通历史悠久,素有“川蜀咽喉,荆楚屏障”之称。恩施州属老、少、边、山、穷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运输工具落后,加上恶劣的地理环境,恩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其交通建设严重受到了地形的影响,就是因为多山地丘林,地形复杂,至今还没通火车。可以说地形是恩施发展张旅游业的一个瓶颈,由于地形的原因,给游客们带来了诸多不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政府的规划与管理的不当,恩施景点专线车几乎没有一辆,给游客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若眼要到某一景点恩施游玩,需要转几到车才

可到达目的地。再加上恩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高速公路可通。交通的不便也严重影响到外地游客到恩施来游玩的兴趣,因此改善交通现状已成为目前恩施政府和相关旅游公司的主要任务与使命。另外恩施旅游的配套设施,如宾馆建设,也个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4.宣传的现状:恩施旅游的开发以及以旅游业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不好,就旅游宣传而言恩施市是做得很不好的,首先就对内宣传来说,在主要的交通干线以及电视广播上很少看到旅游地点的“身影”,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同时也是服务性行业,它的运作情况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宣传的力度够不够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将近70%的市民不知道某旅游景点在作宣传广告。可见旅游宣传力度是很不够的。在我们向他们调查他们是如何知道景点,有90%的人介绍他们是通过朋友或者是家人得知的,6%的人是通过政府或者广告得知的,4%的人是通过自己查询得知的。可见政府和相关的旅游公司在宣传上是很不够的。从对外宣传来看,宣传更是微不足道。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没有一个旅游景点能在恩施以外的地方引起人们的关注。即使是宣传,宣传力度和影响力较小,没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恩施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薄弱。恩施州地理环境复杂,交通线路密度低,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通信落后,造成旅游者出入不便,严重制约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缺乏总体规划,粗放性经营方式造成对旅游资源的低层次开发。一方面恩施州以及各县、市缺乏整体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又没有合理的市场机制引导,导致旅游开发趋同性强、效益低下;另一方面,由于恩施州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强烈的利益动机驱使人们为了自己获取好处,而不惜给人和社会带来灾难(大量砍伐林木)。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的整体美感。

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发展生态旅游要求必须把旅游资源尤其是环境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之中,但这需要大量资金,我州经济欠发达,资金问题尤为突出。同时,生态旅游业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行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缺乏与旅游业配套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恩施州第三产业发展普遍落后,旅游的八大环节“吃、住、行、游、购、娱、康、教”,存在着“小、散、弱、差”的状况,产业链条不完整,难以形成产业优势,更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的问题:

1.旅游硬件设施,没有跟上发展步伐,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发展旅游,硬件设施必须过硬。在山区发展交通比较困难,但是发展交通意义重大,尤其对发展旅游产业来讲更是如此。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恩施旅游交通发展程度评价不高。本地游客由于熟悉路径,对其来讲,交通的这个影响因素对其来讲还不算太明显。但是,从长远来看,特别是从恩施要打造国家级旅游城市这个目标来说,完善交通网络,提高旅游交通的通达度始终是恩施旅游走出湖北、推向全国的一个瓶颈。另外,游客对饭店的饮食安全、旅店的数量和质量、停车的管制等一系列基础服务设施的评价都不是太高。旅游游的是一个心情,对此,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对恩施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比较大的不利影响。

2.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层级不高。现有景点的规模比较小,旅游内容十分单一,旅游资源的深层次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同时,开发技术不高。目前景点的规模一般都不大,区域过小,无法产生让游客产生一种引人入胜的感觉。而且,开发时没有注重创新,没有注重开发与一种旅游资源相关的其他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种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从而使游客感觉到景点过于单调,旅游内容过于单一和贫乏。另外,在当前旅游资源的开发把重点过于集中于浅显的旅游内容,至于相关的一些必不可少的连带资源尚无被充分得到利用。恩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但是当今的开发景点中大多数都将其忽视,没有认识到其存在价值,这无疑是一种损失。所以,景区内容的不尽丰富无法达到让游客在景区内长时间滞留的目的,因此,游客的产值不高,游客对景区的评价一般不会太高。同时,开发所采用的技术没有高规范化和高技术化,没有形成对旅游质量提高的强大的推动力,没有一套先进和独特的开发方法和技术。其开发水平与国内知名景点的开发水平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恩施旅游的发展现状可想而知。

3.开发机制的活力不足,针对旅游的宣传力度也不够。本地人对景点的名字都比较熟悉,然而,据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对于一些初来者,其中的绝大多数不知道恩施的景点,更不用说了解。至于,对于未曾到恩施的人来讲,知道并了解恩施旅游的只占很少一部分。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受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在宣传上对无法对旅游进行长期的投入,持续“单兵作战”,独当一面,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而且还要求恩施旅游走出湖北,走向全国,对企业来讲其压力着实不小。就目前而言,在比较有影响力的媒体上,大众是很少看到关于恩施旅游的宣传。

4.旅游景点组合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从整体上讲恩施旅游景点的分布不尽合理,虽然其中存在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但在旅游的组织开发上没有进行全局考虑。景点分散、景区各自为战。若要游客方便的游玩几个景区,就从现阶段来讲难度是相当大的。由此,恩施旅游的规模效应没有或者很小。对于游客来讲,由于市场距离的加大,无疑在游客心理上产生一种负面影响。

5.战略开发尚显不足,缺乏长远性规划开发旅游是一个长期性、战略性的开发,其成本绝非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收回的,甚至在一定时期内收益还会呈现负增长。所以,开发是一定要注重战略性,从长远利益着眼。如果忽视了战略性、长期性,结果只能是“竭泽而渔。当前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程度的急功近利,且不说开发质量如何,单是靠较高的旅游收费价格就想在短时期内取得较大的收益,这不仅仅给自己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而且对旅游的长远发展都十分不利。

三.对恩施旅游开发的若干建议

1.交通:交通是恩施旅游的大动脉所在,是恩施旅游开发的排头兵,若要保证恩施旅游交通的畅通无阻,必须重点加强恩施交通基础建设,而加强交通建设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交通道路建设。依据我们本次问卷调查和一些访谈可以知道,恩施本地居民对恩施交通道路建设普遍不满意,90%的被调查者认为恩施道路交通有待提高,恩施绝大多数联系景点的交通道路质量普遍较差,当然不排除这与自然环境有很大关联,但恩施政府对道路建设还是对交通道路建设投入相对较少,笔者认为,若不及时解决这一问题,交通道路问题将会滞后于恩施旅游景点建设,这将会导致恩施旅游景点供血液不足,旅游市场不能充分开发,这将使景点建设达不到期待的效果,所以政府必须加强对恩施旅游交通的财政投入,把恩施旅游道路建设当重点来抓;二是交通运输建设。依据我们本次问卷调查、访谈和笔者的亲身体验发现,恩施旅游公共交通很成问题,以恩施柳州城为例,恩施城区去柳州城的公交是20

路汽车,车费为3元,大约45分钟一班车,在平常(节假日以外的时间)客运量还是满足需求的,但是遇到节假日就会出现问题,游客会明显感觉很难打上20路公交,而搭黑车成了很大一部分旅客的首选,或者有些旅客直接到20路公交发车站的舞阳坝等车,这给游客节假日出游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是恩施旅游运力不足的表现,若把道路交通比作恩施旅游的血液管,则可以说公交是恩施旅游的血液,恩施旅游的又一大症结是血液流通不畅,在恩施许多旅游景点中,通旅游公交的还为少数,这也是恩施旅游公交建设的一大不足,笔者认为,要解决旅游公交问题,政府也必须加强旅游公交系统建设的投入,加大运力,合理安排公交发车时间与公交车数量,可在节假日增加旅游公交班次和发车间距时间,当然,恩施许多还未通旅游公交的景点必须找准原因,让其通公交,例如芭蕉的侗族乡。

2.宣传:古语常言“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这信息与交通及其发达的今天恐怕有些不适用,对于恩施的旅游业就更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恩施旅游发展离不开形式多样的宣传,特别是正在建设全国旅游城市的恩施,更加需要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据我们调查得知,恩施旅游景点还存在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在与被调查者访谈过程中,绝大多数恩施本地居民认为景点的宣传力度不足,并对恩施旅游景点宣传提出了诚恳的建议。笔者认为,加大恩施旅游宣传力度,要从两方面着手,恩施地区宣传和恩施外的潜力市场宣传,宣传形式可以多样化,在对内宣传上应突出景区休闲作用,让市民感到恩施旅游景点都像一个休闲放松的公园,可以在市区人口流动较大的地方投放广告。根据笔者亲身体验,恩施旅游在旅游潜力较大的武汉投放广告仅局限于车身广告和少量的旅游交流活动。针对恩施旅游在对外宣传上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如果有可能,恩施旅游可以在武汉的主流媒体上投放广告,广告内容以介绍恩施旅游特色为主,争取在对外宣传上赶超神龙架,因为两路即将开通,在交通条件同等条件下,旅游市场距离已经虽短,比的是特色与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恩施旅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就是要让旅游潜力市场的人们认识恩施,了解恩施。当然,宣传不仅仅局限于媒体广告,比如可以在武汉定期举办恩施文化节,将恩施的民族风情带给旅游市场的居民,譬如武汉,增强他们对恩施的了解。

3.景区软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恩施许多旅游景点开发开出在一个低水平的阶段,景区旅游配套设施不全成了制约恩施发展的又一瓶颈,如果旅游者在景区感觉在吃、喝、住上有很大的不便,旅游景点将给旅游者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在旅游景点的硬件配套设施一定要齐全,开发者做好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可以建立不同档次的酒店,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这样不仅提高了景点质量,而且改变了过去“一日游”的面貌。狠抓景区服务质量,绝大多数恩施景点的服务人员还是本地居民,景点开发商可以加强对居民的培训,提高居民素质,特别是旅游景点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

4.规划:规划要“宽”,不能各自为政。所谓规划要宽,一方面是旅游资源要统筹规划,整体开发。恩施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但目前尚未形成整体运营规模,还停留在分散运营、各自为政的层面,各旅游景点仍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各个角落。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规划之初就要形成旅游线路,用线路意识来指导景点开发,形成恩施旅游明晰的线路印象和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还要巧借旅游抓经济、建产业。笔者以为,恩施旅游也要借鸡生蛋,要跳出旅游抓旅游,要以旅游为名片,推介高附加值、高经济效应的服务和产品。比如恩施玉露茶、绿色富硒食品、中草药等特色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都可以进入旅游线路,既打“旅游牌”,又打“特产牌”。

5.旅游景点环境保护: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景区的环境保护程度,所以从战略角度出发,旅游景点的环境问题将是恩施旅游开发的重点问题之一,不仅在开发过程中,而且贯穿于整个景点发展的全过程,环境保护的程度决定恩施旅游景点的发展,不仅要保护旅游景点的原生态环境,而且在旅游景点运营过程中不能造成新的污染。那么如何才做到旅游景点开发与环境保护两不误呢?笔者认为必须立足长远目标,做到整体规划,切不可急功近利,盲目开发,否则只会带来短暂的利益,在每个景点开发动工之前,必须经过专家学者的充分论证,听取各方意见。在旅游景点运营过程中,也应当注意环境的保护,建立垃圾回收站,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建立污水处理站。在景区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沼气池,政府可以给予部分补贴这,样将会给景点带来更加长远的发展。据笔者调查得知,恩施大部分景点都承包给私人老板,这有利于利用社会资金来开展景区建设,但这也造成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私人承包商为个人利益而盲目开发景区,一旦对景区在成不合理开发,那么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所以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在引进开发资金上要严格把关,要优先考虑有较强经济实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或个人,在景点开发过程中,要加强监管,对旅游景点开发与运营加强监控,杜绝违规开发现象。

6.旅游文化: 实施旅游文化建设,对每个旅游景点的文化要挖掘利用,深入挖掘了才能有的放矢。比如梭布垭石林、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文化的挖掘不能仅局限于民族文化,要深入挖掘洞文化、地质文化、地貌文化、峡谷文化等等,政府主导,专班挖掘,充分发挥文化协会的人才作用,在景区建相应的文化博物馆,结集成图文并茂的旅游文化丛书,介绍知识性的东西。旅游景点要认真按不同的文化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特点和特色,防止千篇一律。民族和文化部门以及民研机构主动介入,积极指导,形成合力

第三篇:农业稳定发展调查报告与农业综合开发述职述廉报告

农业稳定发展调查报告

结合对市“三农”工作情况的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培植乏力、社会事业滞后。要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应当抓住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实现突破。

一、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农业发展最突出的制约,是城乡社会最显象的差别。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必须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上着力。一是改造升级农业生产设施。农业要摆脱“靠天吃饭、出力挣钱”的困境,当务之急是抓好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三项重点建设:以水源工程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强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维护;以粮油增产行动为依托,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开发整理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积极发展管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扩大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区;以农村信息化试点建设、大型农机具补贴推广为契机,加快完善“三农”服务信息平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配套完善农村生活设施。坚持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的思路,继续抓好旧村改造、自来水、村路硬化等民心工程,坚持村民自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居住工程建设。在搞好面上建设的同时,选择那些辐射范围广、人流物流大的村庄,依托闲置设施,集中建设农村中心服务社区,采取“市县补一点、镇村投一点、部门帮一点、社会助一点”的办法,根据群众需求,有侧重地建设村级农技指导、农资供应、医疗卫生、购物消费、文体娱乐、基层建设、村政事务等设施,搭建一批新的服务载体,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城乡无差别的便利服务。三是培育涵养农村生态品牌。目前农村规划管理散乱、垃圾处理滞后等问题不容忽视。要把村庄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结合村容村貌整治,加快农村沼气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结合农业污染源普查,积极推广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结合造林绿化、小流域治理,搞好山滩、路网绿化,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再造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

二、在富民强村产业培植上实现突破。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发展,核心是增收。当前应重点抓好“四个一批”。一是培植一批加工龙头。在土地、税收、资金、信贷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加快建立和普及“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到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并从中获得更大收益。二是打造一批特色板块。提高农业产出效益,规模、特色缺一不可。应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群众种养传统,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在蔬菜、林果、水产、畜牧种养业等方面,建立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种养业基地,形成“一村一品”、“几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增强农业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三是做响一批农业品牌。没有标准品牌的农业,是没有前途的农业。要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根基,以农业“三品”认证为导向,大力推广绿色种植和健康养殖;以农产品品牌创建为契机,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原料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争取新增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品”认证和省级以上名牌、商标,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新上一批产业项目。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靠产业项目作支撑。应把产业培植作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抓住园区开发、大项目建设、发展服务业和旅游业的机遇,在其能够辐射到的村庄内,规划建设一批园区服务项目、配套产业项目、加工贸易项目和租赁项目等,使农村集体经济有一个大的提升。

三、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上实现突破。医疗事业,应坚持完善设施与优化服务并重,加快推进镇级卫生院、农村卫生室改造建设,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促进活动、关爱老年健康免费查体活动,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比例,增强农村医疗保障水平。教育事业,应坚持落实政策与整合资源并重,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助学金制度,继续实施农村学校“食暖行”工程,扩大困难学生补助范围。要以创建规范化学校为载体,统筹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设备更新和师资力量配备,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公平发展。社会保障,应坚持 上级投入与镇村补助并重,近年来市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覆盖农村的低保、五保供养、失地农民保障和困难救助等长效保障机制,今年又确定在市区推行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市农村逐步推开。就业问题,应坚持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并重,把拓宽农村二三产业渠道,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劳动、农业等部门要有针对性地搞好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企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互动双赢。同时,要在注册登记、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稳步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形成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格局。

农业综合开发述职

一、工作情况

(一)抓好20**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建、续建工程

对于20**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建、续建工程,我始终坚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质量管理,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质量合格是尽社会的义务,质量卓越是对社会的贡献。质量监督检查措施丝毫不能放松,要确保质量合格;二是抓进度督办,对于项目中的各种困难以及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一切按照项目建设计划,确保按时完成施工进度,尽快发挥项目效益;三是规范项目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施工是项目建设的基本,整个项目管理实行工程监理制、工程合同制和项目专管员负责制,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二)抓好20**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竣工县级验收工作 20**年建设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今年着重抓的是验收工作过程。为进一步规范各类项目验收工作,切实抓好工程质量管理,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推动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健康发展,使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施工质量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保证项目质量,我在验收工作中,按照验收标准,严格要求,反复检查,尽职尽责,不放过任何的细节。在高要求的验收准则上,确保了验收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抓好20**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争资争项工作

今年我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力以赴,快速行动,把争资争项作为工作的重中之中。在工作中,我始终保持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对项目人员把关严格,确保项目人员精干,为争资争项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并且在争取工作中,特别注重项目的前瞻性定位,即,跳出项目看项目,把项目放在上级部门的倾斜扶持政策意向中确定,这样既防止了盲目定位又大大增加了项目争取的成功概率。

(四)抓好20**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选址论证工作

第四篇:莲花池村生态休闲旅游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问题的调查报告

莲花池村生态休闲旅游开发与产业结构

调整关系问题的调查报告

市委干班

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农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的主体,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产物,对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对带动农村其它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近期,根据党校的安排,笔者以三岔乡莲花池村为着眼点,对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莲花池村生态休闲旅游开发的背景及意义 三乡莲花池村位于恩施市以东11公里处的天池岭脚下,与州城著名景区柳州城相邻,距沪蓉西高速公路七里坪互通处6.5公里,省道“恩鹤”公路穿境而过。该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1225户、总人口4454人,耕地面积4367亩(其中水田1822亩,旱地2545亩)。莲花池村地处“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岔乡腹地,傩文化历史悠久,全国闻名。村里植被丰富,生态良好,有碧波荡漾的莲花湖、清澈秀美的莲花池、风光旖旎的莲花岛、深邃神秘的莲花 洞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丰富。

莲花池村于2007、2008年被纳入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8年4月,副总理视察以后,该村被确定为“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政策创新试验区”,并被纳入“市整县推进连片开发”实施区域。州委书记、市委书记分别将这里作为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联系点。州、市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制定了发展规划,把这里定位为“土家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新村”。莲花池村生态休闲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任何产业的发展和兴起,都要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莲花池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利于带动境内交通运输、通信、餐饮、农产品加工、商品流通等其它行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农民对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改善的投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使一部份从事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业主先富起来,带动周边农户转变生产、生活观念,改变经济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调整生产结构,在调整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效益,以效益为动力,让广大农民的生产观念和经济意识得以转变的同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使村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参与者,也是最终受益者。

2、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打造,有利于壮大本市旅游产业。在市举全市之力打造的“大峡谷”、“女儿会”和“玉露茶”三张名片中,“大峡谷”名片把旅游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坚持与新农村建设、工业发展、城镇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以恩施大峡谷为龙头、以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为辅佐,构建旅游大格局,使市成为湖北乃至全国新的旅游目的地。随着大峡谷力创国家5A级景区,土司城成功创“4A”级景区,梭布垭石林力创“4A”级景区,龙鳞宫景区改造等,景区建设的升级,旅游服务功能的完善,吸引着外地游客纷至沓来。而把新农村建设与旅游开发建设相结合,先后建成的枫香侗族风情寨、柳州城休闲度假区、岩上驴友村、华硒生态园、莲花池、望城坡等农业观光旅游点,则让恩施的旅游由景区“一枝独秀”变为 “众星拱月”,吸引游客在恩施驻足,壮大了旅游产业链,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更好的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莲花池村生态休闲旅游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三乡党委政府抓住机遇,根据莲花池村的资源和地理优势,以城郊休闲旅游为基调,着力打造集旅游、休闲、娱乐、美食、垂钓、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新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 3 心,以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全力打造土家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新村。

(一)生态休闲旅游开发情况

莲花池村按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城郊休闲旅游业的思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村支两委建设,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扎实的组织基础。狠抓素质工程和清洁家园工程,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修建村组公路、改造特色民居、建设旅游小区、科技发展生产、建设文明新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9年以来,三乡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筹措各类资金500多万元,硬化了莲花池小区环形公路2.4公里、环塘路1.5公里,整修公路10公里,改造沟渠3000米,修建桥梁1座,建游步道4000米,修建驳岸350米,整修鱼塘4个,建钓鱼台40个,垃圾处理池6个,完成了3000平方米景区绿化和2000米的文化长廊建设,完成了全村3000人饮水的寨沟水库引水工程。完成一池三改320户,建成高标准土家特色民居30户,筹措15万元建成了农民素质工程学校,建成了2家规范化农家书屋,培育了5家“农家乐”,年接待休闲垂钓的游客5000多人次。

(二)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在城乡生态休闲旅游开发过程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是重中之重。发挥特色,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高产业化水平,有利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郊休闲旅游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莲花池村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方向明确,思路清晰,邀请专家拟定出小区产业发展的详细方案,定位合理,突出了小区规划特色。

1、以茶业产业为主,小水果、蔬菜、花卉产业为辅,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迄今,莲花池村共发展了茶园3200余亩,计划两年内再发展茶叶6000亩,已在全村建立了茶叶加工厂,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吸纳了600多户农户加入,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壮大了支柱产业。该村党支部还帮助农民发展碰柑、白柚等小水果1000亩,特色蔬菜150亩。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今年可望突破3000元。

为引导当地百姓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增收,三岔乡前后3次组织村民到侗族乡参观学习,参加人数达200多人次。为了更好的让老百姓解放思想,加快产业调整步伐,今年10月,三乡党委政府采取党员干部分片包干的形式深入百姓内部,挨家挨户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对于行 5 动不便的百姓,主动帮助下田耕种,联系外出子女;对于技术不明白的百姓,下派技术人员实地指导;对法律知识不了解的百姓进行普法专讲;同时拿茶叶与水稻苞谷的市场行情做实地比较,做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该乡党员干部走访农户550余户,召开屋场会30余次,落实茶叶面积1200余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打造本土新型产业经济,为生态休闲旅游开发增添亮色。一是结合土家民族特色,建立西兰卡普培训基地。莲花池村利用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优势,结合旅游开发的需要,引进西兰卡普织锦技术,与土家织锦公司联合,在村里免费开办“西兰卡普”织锦培训班,组织当地农家女进行织锦培训,为农村妇女创业找到一条新出路。该村今年共组织300名农家女参加了织锦培训,建立了土家织锦基地,并与商家签订了600平方米的织锦订单。莲花池村计划通过一两年的时间,建设成为全市的土家织锦专业村,让西兰卡普产业为景区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丰富景区的旅游文化,通过旅游经济带动织锦产业发展,让土家西兰卡普走向山外市场。二是加强优惠政策引导,支持当地农民自发发展农家乐,全村共培育了5户农家乐,发展初具规模。在北京打工的村民朱伟抓住莲花池村休闲旅游开发的机会,于今年春节,毅然辞去高薪回到家乡,政府 6 大力支持其注册创办了“莲花山庄”,目前年收入可望达到6万元。

3、利用招商引资和项目支持,抓好特色产业建设。莲花池村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完成沟渠治理2658米,新修机耕路1400米,田间作业道2380米,人行道10个,排水阐门两个,完成茶叶基地建设2737亩,购置机械20套,建蓄水池一个。利用该项目,通过招商引进高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占地50亩的莲花池设施农业种植(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已在基地建蔬菜大棚62个,种植了西芹、西兰花等十多余种蔬菜,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该基地还将结合自身实际及市场行情,进一步扩大规模,努力将基地打造成“菜篮子示范工程”。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打造,三乡莲花池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这也是我市休闲旅游开发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投资机制不活,投资环境不够宽松,旅游开发资金不足,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外资的力度不大。我市旅游招 7 商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休闲旅游开发投入形式比较单一,政府投入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缺少形式多样的投资、融资机制,景点开发建设资金比较短缺,各景点开发建设后劲不足,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外力的力度不大。

二是景区产业结构调整侧重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旅游购物品开发与销售比较欠缺。目前,在各休闲景区的销售网点少,旅游物品品种单一,没有形成特色和规模化产业,缺乏一套比较完整的旅游网点和物品的发展规划,发展旅游购物品缺乏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手段。

三是宣传促销力度欠缺。目前主要靠政府行为和旅游局及旅游企业进行宣传促销,全体市民宣传推介旅游的意识淡薄,且营销各自为政,未能形成“合力”。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力推进,制定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长、中、近期规划,形成加快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引进专业旅游策划公司,对全市休闲旅游产业进行定位、策划和包装,尤其要在旅游产品定位、旅游要素市场建立、旅游商品开发上下功夫。

2、内引外联,大力开展旅游招商引资,加快旅游市场化专业化步伐。没有招商引资的大突破,就没有旅游的大 8 发展。要转变观念,形成政府搭台、民营唱戏的意识,研究制定鼓励旅游快发展的更优惠产业扶持政策,通过对用水、用电、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劳动、技术、资本等要素向休闲旅游产业流动,引导多种资本投资尤其是战略投资者对休闲旅游业开发。

3、整体策划,大力开展旅游目的地营销,加快建立适合本地实际的旅游营销保障机制。一是完善休闲旅游营销网络体系,把区域旅游合作与主动出击阵地宣传结合起来,利用各种资源,在我市客源目的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共同打造恩施市旅游主题形象。二是强化旅游主题形象宣传,突出各个休闲旅游景点的特色。三是确保旅游宣传促销经费,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跟进”的原则,向全市旅游企业和旅游经营者提取一定的旅游宣传促销专项费用。四是加大旅游区域合作力度,形成市内与市外、本市重点景区与休闲旅游点、休闲旅游点之间的旅游循环圈,提高恩施市旅游的整体接待水平。

4、全面发展,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加快旅游购物网点建设。适当引进符合当地特色的外资企业进行旅游商品开发,鼓励本地相关企业的发展,开发一批易携带、有收藏纪念价值、价格实惠的旅游商品和民间旅游工艺品。围绕旅游线路,科学设置旅游购物网点,实施定点管理,加大 9 与旅行商合作,将旅游购物网点纳入旅行商的推介线路和带团计划。

随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进一步打造,市休闲旅游业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将会在推动市旅游发展,推动恩施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的调查报告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2007年,孝感市***被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准为“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区”。围绕这项工作,***农业综合办公室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置下,按照“理清思路、完善规划、启动试点”的要求,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基础工作。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出台,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坚强后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如何贯彻落实好这项利民政策,如何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成为摆在农发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在学政策中干工作、干工作中总结经验,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对项目区的规划及发展前景进行了一次课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示范区目前的基本情况

示范区位于孝南的西北部,有汉十高速路贯穿其间,东部自北向南与孝昌县相邻,南临黄孝路,西沿107国道,北部与肖港接壤。项目区涉及朋兴乡的五红、朋兴、长风、华光、建光及新铺镇的徐山、红卫共7个行政村,示范区总人口15260人,总面积34386亩,治理面积29529亩。其中:耕地及农用地面积26004亩、建设用地及水利设置用地4412.1亩、未利用地等381.9亩。经测算人均耕地面积1.94亩。项目区内基本没有工业项目,农民主要从事农业耕种,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兼种其它经济作物,部分人员从事第三产业。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耕地的产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耕地本身的质量和项目区的农田水利设施状况,历史上一直是易涝、易旱的区域。

二、示范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项目内总的形势较好,部分农民比较富裕,社会较稳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村级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项目区内所辖的七个行政村中不同程度地背负了农业税尾欠这一大“包袱”,加上长年对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配套及文教卫生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大部分村的村级债务极其沉重,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村级经济实力薄弱,包袱沉重,使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

2、传统农业难以拓展,支撑力不强。项目区内农业资源、家畜产品是主要经济支柱。但由于受地理位置、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同时,传统农业还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处在一种靠天吃饭的极不稳定的状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十分有限。

3、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传统的农业生产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4、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因病返贫现象普遍。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全镇所有的村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室,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财力紧缺,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5、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严重匮乏。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示范区部分村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观念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五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6、村镇建设杂乱无章,新农村建设亟待科学规划。一是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零乱。二是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卫生差,秩序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7、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突出表现为思想保守,“小富即安”,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要求差距较远。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

8、农业基础设置落后。一是示范区耕地面积没有进行格田化,地块零碎,分散而无规则。水系纵横交错,废沟废坑塘零乱,且占地较多,分割田块,对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机械化发展极为不利。二是示范区内水利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渠道损毁严重,有些渠道淤泥积深,导致农田抗旱排涝能力大大下降,不能发挥其正常的排灌功能。三是示范区土地利用停留在粗放型生产的低水平上,农业技术力量不足,耕作条件受限制,主要是人畜耕种,机械化程度低,不能适应农业综合开发形势的需要。三是农田内道路缺少规划,分布不合理,路面标准低,使得农民不仅实际耕作距离加大,下田时间延长,而且直接导致机耕道路占地面积增大,农业用地有效利用系数减少。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下载枫木桥枫木村山地综合开发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枫木桥枫木村山地综合开发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