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历年解读

时间:2019-05-14 00:5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央一号文件历年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央一号文件历年解读》。

第一篇:中央一号文件历年解读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 “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 “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 “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2、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 “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3、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4、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5、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6、2004年1月,针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文件指出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

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7、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 “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中央财政“三农”支出情况 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8、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9、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2

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10、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十个一号文件。包括: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11、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本次文件一共提出了28点措施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其中包括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等。12、2010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 3

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13、2011年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14、2012年2月1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一号文件突出强调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15、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特别提出要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16、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

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此次文件三大亮点:鼓励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家庭经营是基本面。17、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18、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件要求: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指导。

第二篇: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2010年是改革开放31周年,当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回眸时看到,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这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第7个关注“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

在这一系列中央一号文件指引下,30年来农村改革高潮迭起。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下,十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各有侧重,准确把握保护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改革主线,加速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共同奏响了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气势磅礴的主旋律,是我国城乡社会走向和谐发展、致力于共同繁荣的时代最强音。

1982—1986:谱写中国改革进程的五个辉煌篇章

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事业,发端于农村。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能不研究农村改革,不能不知道一个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第一个“五个一号文件”是指从1982年到1986年,党中央制定和颁布的关于农村工作的五份文件。这五个一号文件,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指导中国农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对实现农村改革率先突破、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

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同时,强调增加投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第一个“五个一号文件”,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的肯定,使亿万农民逐步从绵延数千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模式中解放了出来,通过非农经营等方式,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实现了劳动力自身的进一步解放,开始参与到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为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在改革丰碑上的第一个“五个一号文件”,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自此,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增速快于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几千年温饱不保的中国农民越过贫困,从温饱向小康迈进。

据统计,1978年到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355.33元,年均递增17.71%,其中1982年的年增长率为19.9%,为历史最高。从1978年到1988年,粮食总产由4000亿斤增加到8000亿斤,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成为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全国工业产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新世纪七个一号文件的主题思路梳理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不

阶段。1997年到2003年的7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只增长了4%,只相当于同期城市居民收入增幅的一半左右。从收入增长的绝对额来看,农民收入7年只增加了532 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一年增加的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由80年代中期的1.8:1,1997年的2.5:1,扩大到2003年的3.3:1。可见,农民增收困难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中央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一号文件的主题,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适应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抓住了整个三农工作的核心。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文件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抓住了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保障粮食稳定发展的关键。

针对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央一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新时期农村工作整体布局中的重要步骤,是保持农村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必然选择,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说明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树立文明风尚,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之所以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主题,是因为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

再告诫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隐忧在农业,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基础脆弱。必须把农业的基础夯实做强,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最严峻的一年,是“三农”工作面临挑战最大的一年。

因此,中央提出,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必须立足全局、服务大局,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要求“稳粮保供给、增

第三篇:历年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回顾(1982—2011)

一、上世纪八十年代5个1号文件的政策框架(1982-1986)

(一)1982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联产承包制的性质问题

1982年1月1日 中共中央批转1981年12月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即第1个1号文件)。

1、内容:文件对农业生产责任制,改善农村商品流通,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产条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政策问题作了规定。强调我国农业必须坚持两个长期不变:社会主义集体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长期不变;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

2、特点:文件不但肯定了联产承包制,认为包工、包产、包干,主要是体现劳动成果分配的不同方法,而且从理论上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3、意义:文件影响深远。由于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制越来越成为全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二)1983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人民公社体制改革问题

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即第2个1号文件)。

1、内容:文件对实现农业发展目标,改进农村生产结构,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合作经济,改革人民公社体制,搞活商品流通,广辟流通渠道,农业技术改造,广辟农村建设资金来源,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加快边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等方面的政策问题作了规定。文件指出,家庭经营是合作经济中一个经营层次,是一种新型的家庭经济。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可适应当前手工劳动为主的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又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特点:文件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民公社体制改革问题。文件指出,人民公社的体制,要从两方面进行改革。这就是,实行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承包制;实行政社分设。这就把农村从上层建筑的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

3、意义:联产承包制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三)1 9 8 4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促进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问题

1984年1月1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3个1号文件)。

1、内容:文件指出1984年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在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力水平,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生产。帮助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延长至15年以上,生长周期长和开发性项目,还可更长一些。允许农民和集体的资金自由地或有组织地流动。要加强社会服务,地区性合作组织应当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户服务上来。还要继续进行农村商业体制的改革,要加速对山区,水域、草原的开发。

2、特点:文件突出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问题。文件指出,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不可逾越的必然过程。只有发展商品生产,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把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使农村繁荣富裕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干部学会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价值规律,为计划经济服务,才能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现代化。

3、意义:针对农民怕变的心理,土地承包期延长至15年以上的政策,使农民吃了“定心丸”,鼓励了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不仅如此,农村商品生产从此开始起步。随着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脱离耕地经营,从事林牧渔等生产,并将有较大部分转入小工业和小集镇服务业。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性进步,为农业生产向深度广度进军,为改变人口和工业的布局创造了条件。

(四)1 9 8 5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问题 9 8 5年1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4个1号文件)。

1、内容: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大力帮助农村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放宽山区、林区政策;对乡镇企业实行信贷、税收优惠;鼓励技术转移和人力流动;放活农村金融政策,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和商品经济要求,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制。

2、特点:取消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最主要的标志是农村经济搞活了。

3、意义:在农业获得大丰收的条件下,全国很多地方却出现了粮食“卖难”、“存难”和“运难”的问题,现实对改革提出了新要求。1985年在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方面迈出重大一步。广大农民为适应市场需求而生产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商品经济的横向联系有所发展,一向比较薄弱的林、牧、渔业和加工、服务业得到加强,农村沿着综合经营、协调发展的道路前进。

(五)1 9 8 6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问题 1 9 8 6年1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5个1号文件)。

1、内容:文件提出1986年农村工作总的要求是:落实政策,深入改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组织产前产后服务,推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为此,要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依靠科学,增加投入,保持农业稳步增长;继续深入进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切实帮助贫困地区逐步改变面貌;加强和改进,农村工作的领导。

2、特点:文件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针对怀疑否定农村改革的倾向,肯定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二是针对农业面临的停滞、徘徊和放松的倾向,强调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意义:农村经济改革尽管在工作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得到群众的热情拥护,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只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善于抓住时机,选择易于突破的环节,动员群众参加改革,并与城市改革相配合,不走大的弯路,就有可能争取再以五年或稍长一点时间,使新体制充实和完善起来,在农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新世纪8个1号文件的政策框架(2004-2011)

(一)2004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问题

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6个1号文件)出台,2月9日《人民日报》公布。

1、背景: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为了进一步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农民增收问题入手,制定了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

2、内容:文件提出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具体措施有,九个方面,22条。一是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二是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三是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五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六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七是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八是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九是加强党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增收政策落到实处。

3、特点: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三农”提到了空前的位置。为了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必须首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2004年1号文件提出的政策措施非常具体,重点突出的是“怎么办”问题。尤其文件提出的“三项补贴”政策,即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是非常直接、非常有力和非常受农民欢迎的政策措施。

4、意义:2004年1号文件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4年的农业形势可谓是“政策好、粮价高、人努力、天帮忙”,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结果。国家2004年实行“三项补贴”政策,这在我国农民种粮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这一年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有力保护了粮食主产区和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文件的出台和落实,使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使农民增收幅度加大。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

(二)2005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7个1号文件)于2004年12月31日出台。

1、内容:文件提出九个方面具体任务,27条政策措施。九个方面,一是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二是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五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六是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七是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八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九是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2、特点: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意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吨,达到48401万吨。

(三)2006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新农村建设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华社2006年2月21日受权全文(即第8个1号文件)播发。

1、内容: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件对“十一五”时期和2006年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总的要求,指出了需要把握的原则,并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作了具体安排。有八个方面,32条。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三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四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五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六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七是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八是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特点:一是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把“三农”中的农村建设作为鲜明主题。文件提出,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二是全面取消农业税。作为2006年重要的农村政策,这是非常突出的亮点。2006年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大举措,是惠及亿万农民的一大德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三是体现了“十一五”期间农村工作的主要精神。

3、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在2006年1号文件指引下,我国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9746万吨,实现了连续三年增产。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农民负担减轻,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4%。

(四)2007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问题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布(即第9个1号文件)。

1、内容: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发展现代农业”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任务有八个:

一、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二、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五、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六、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

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八、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

2、特点:提出了现代农业的概念。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出了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问题。这是最大亮点。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人才智力支撑――新型农民,现代农业的生力军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其中,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意义:在2007年1号文件指引下,粮食生产实现连续4年增产,200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50150万吨,新世纪以来首次突破5亿吨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突破4140元,已是第四年增幅超过6%。在2007年1号文件指引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1.5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受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7.3亿人。

(五)2008年1号文件解决的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7年12月31日)(即第10个1号文件)

1、内容:2008年1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件提出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六项任务。一是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三是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四是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五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六是继续加强生态建设。

2、特点:2008年1号文件提出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问题,提出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

3、意义:在2008年1号文件指引下,我国2008年农村工作将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主要措施:一要大力增加投入。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二要强化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增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从2008年起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三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四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五要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

(六)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9年“一号文件”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28点措施促进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其中包括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部分省推行省直管县体制,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

(七)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0年的“一号文件”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二十字基本思路方针。

文件指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八)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1年的“一号文件”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文件指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第四篇:历年中央一号文件

历年中央“三农”一号文件回顾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该文件在国家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一号文件中提到的问题是中央全年需要重点解决,也是当前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5年又连续十二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1.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 ‚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名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 ‚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2、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出台。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文件就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商品生产等问题提出了‚两个转化‛、‚三个一点‛的新政策。即促进农业从自给自足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党和政府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力求做到: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更大胆一点,工作更扎实一点,保证‚两个转化‛加快速度进行下去。3、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的产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允许农村社会资金自由流动,允许农民经商,发展社队企业。此后,中国农村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乡镇企业‛。4、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文件的中心内容:一是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逐步把价格放开;二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取消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标志着我国农村从此进入全面发展商品生产的新阶段。5、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农村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加以解决;针对农业面临的停滞、徘徊和放松倾向,文件强调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村改革初期一系列中央一号文件的历史使命告一段落。6、2004年1月,针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7、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 ‚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8、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第八个 ‚一号文件‛。这份2006年中央 ‚一号文件‛显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将迈出有力的一步。9、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10、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十个一号文件。《意见》共分8部分,约15000字。包括: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11、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意见》共分5部分,约11000字。包括: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12、2010年1月31日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一要求不仅确保“三农”资金投入的总量,更确定了比例要稳步提高。扩大了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新增了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把林业、牧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首次纳入补贴范围。首次提出要在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拓展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政策性资金将有更大的“三农”舞台。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允许各地根据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也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800个产粮大县的种粮积极性,维护我国粮食安全。13、2011年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全文约8000字,共分八个部分30条,包括: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14、2012年2月1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一号文件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15、2013年1月31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对过去十年我国的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结,突出强调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基本经营制度优越性,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16、2014年1月19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0000字,共分8个部分33条,包括: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17、2015年2月1日,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布。全文约12000字,共分5个部分32条,包括: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定位。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相信在文件部署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有望加快推进。18、201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第五篇: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郑风田:2010年一号文件20大看点

2010年一号文件 2010-01-31 16:53 阅读23337 评论76

字号: 大 中 小

郑风田:2010年一号文件20大看点

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连续第七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文件共五大类27条,五大类中有两条涉及城乡问题。五大类为:

一、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臵;

二、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三、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四、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四、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27条的主要内容是:1.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3.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4.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5.大力开拓农村市场;6.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7.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8.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9.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10.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11.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12.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13.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14.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15.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16.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17.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18.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19.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20.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21.积极推进林业改革;22.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23.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24.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25.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26.进一步完善符合国情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27.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今年的一号文件看点新点很多,特总结出以下二十条: 1.惠农资金要继续增加,要达到8000多亿?

文件规定: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一号文件的第一条就是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也是整个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只有实实在在地投入,才能给农民真正的实惠,工作才不致于在在喊口号中进行。2010年中央还应该会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的投入,中央财政支农预算有可能达到7000亿元,高于去年的6000亿的预算水平。从量上看,近年来对农投入一直在不断增加。2006年中央政府对“三农”已投入3397亿元,在这个基础上,2007年增加了800亿元,2008年,增加额度又超过1000亿元,2009年投入7161亿元,比2008年增加1206亿元,增长20.2%,而其中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等4项达1230.8亿元,增长19.4%。按照过去年增千亿的规律,今年的惠农资金应该达到8000亿以上。

惠农投入增加了是好处,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如何提高惠农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需要对目前的惠农项目选建、实施、验收等环节进行根本地改造。目前惠农项目存在许多乱象,包括只管“跑部钱进”,但项目绩效考核存在走过场现象,自建、自查、自检等很不规范。什么时候达到许多地方不敢轻易伸手要钱,怕用不好被查处了,什么时候惠农项目制度才算真正完美了。

2.更多的农产品品种也能享受补贴大餐了。

文件规定: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启动青棵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臵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落实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存量不动、增量倾斜的原则,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逐步完善适合牧区、林区、垦区特点的农业补贴政策。规定不准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交费。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好棉花、食糖、猪肉调控预案等。

过去只有小麦、大米、玉米等少数口粮作物能够得到补贴,这块大餐要吃的人太多了,谁都想来分一怀羹。这不,今年还真增加了不少,包括增加花生良种补贴、马铃薯补贴、青棵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虽然诟病很大,但今年还是增加了数量,而且还扩大了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也纳入补贴范围。看来县农机局长们的日子更好过了,农机具生产商的嘴要合不上了。只是农民们,一家一户买一台农机具,是不是合算?还真得好好算一笔帐。日本农民的机械化水平很高,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套完整的农机设备,最后的结束只能是“高价农业”。我国的不少农民们也一直处在困惑之中,不买吧,使用别人的农机老是得交费。买吧,一年中除了农忙季节这些设备大部分时间在闲臵中。目前农机补贴规定只有买了才能拿到补贴,还有不少人在忽攸,让那些买到超大型农机具的人也要拿到巨额补贴。果如此,有限的补贴可真是“补富不补穷”了。能够买得起大型机具的都不应该是穷农民,为什么还补他们呢?究竟是为什么呢?财政的钱,按基本的道理,应该是补穷不补富的。

3.城镇化改革要启航了,“双轮车”要起动了,农民工在城市永远呆下去的梦想马上要实现了? 文件规定: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继续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推动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管理权限。

如何放宽户籍制度限制,推进城镇化改革,是今年一号文件的最大亮点之一。其实早在去年底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农村工作会议中,都已经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只不过今年的一号文件进行了更具体的说明。在我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一号文件主要指出三个方面的思路,其一是发展大方向问题,一个是重点,一个是积极稳妥,即: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其二是从软的角度,重点强调解决农民工的户籍、社保及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其三是从制度角度,要求通过财税、用工、体制等各项改革,重点解决小城镇的承载力与产业支撑问题。大力发展中小城市与城镇,使农村经济变成“双轮驱动”,即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是我国三农政策的重要战略转移。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局面,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小城镇要发展,要加快,但又要避免急躁冒进现象,所以文件讲发展城镇化要采取积极稳妥地来推进。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3.3左右,农民2009年达到年均5000元,而城市居民是16500元,二者差距11500元。我国13亿人口,如果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也就是1300万人口进入城市,将能拉动1500亿左右的内需;如果提高两个百分点,将拉动内需3000亿,这还不包括新移民对住房等产业的拉动。按农民工一家四口人,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有325万家庭需要房子,假定按90平方米的最低面积,每平方米按2000元的价格(东部发达地区的房价较贵),仅住房将有5850亿的消费;如果按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将有11700亿的住房拉动。消费与住房两项加起来数量惊人,将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巨大,潜力巨大。其实,城镇化战略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发达地区是否愿意接纳新移民成为核心问题,跨省区的农民工户籍制度解决应该是最难啃的骨头。小城镇的土地产权问题该如何解决?是否可以允许小城镇土地不变成国有制?如何避免中小城市及小城镇房价如何不被炒成泡沫?长远来看,目前这个政策如果继续执行下去的话,会不会进一步拉大地区间的差距?等等。

4.农民建房也可以贷款了?

文件规定: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加大对兴办农家店的信贷投放。

让农民享受到金融服务,尤其是大件的建房、建汽车与家电,是一项极大的利民工程。对农民建房贷款是一项大的政策突破,怎么形容它重要都不过分。这个政策尤如阿基米德支点,以此可以撬起过去屡撬不起来的农村消费市场。因为农民一生中90%的投资都用在住房建设上了,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农民建房基本上都得靠积攒。如果农民可以通过贷款来解决建房问题,就可以有闲钱来消费其他了。城市居民早就享受到抵押贷款的好处了,每年还贷一部分,这样就不用倾全力几乎类似不吃不喝来建房了。农民由于受制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房屋不能进行抵押,所以建房靠贷款一直没有支撑。不过各地已进行了不少的试点,突破了政策规定。毕竟对许多地方来讲,这是一个双赢的问题,农民解决了建房难的问题,金融机构也可以有业务了。但一旦出现法律问题,由于物业法、土地管理法都没有相关的规定,处理起来就麻烦了。

5.新农保步伐要加快了。

文件规定: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试点步伐。新农保政策自去年启动以来,结束了我国几千年来农民一直靠家庭养老的古老传统,国家也拿出真金白银,让农民享受到普惠式的养老服务。据MIT的教授研究,农村老人享受普惠式养老金,对孙辈的健康与学习有很大的益处。也就是说,这个养老金不但惠及农村老人,还会惠及祖国的下一代,尤其是目前我国目前有5600万的留守儿童。这样的意义就更重大了。所以我也一直在呼吁相关部门,要加快农村老养保险的覆盖步伐,首先要让农村年满60岁的老人,在近年首先能够享受到这个普惠式养老金。至于其他的农村青壮年,实在没有必要进行捆绑政策,什么时候他们想通了,想加入,再让他们加入。所以新农保试点政策中的捆绑政策真的不必强制。

6.建材要下乡了,客运也要下乡。

文件规定: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

建材下乡可是一个大好消息,建材商们心里要乐开了花。主要是农村住房的淘汰速度太快了,几乎是每十年都要淘汰一轮,而一般城市住房虽然驻不到70年,怎么也得住上40-50年。日本人更牛,现在在京都居然还有许多宋代时期的建筑房屋,更何况他们还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呢?欧美国家的房子居住时间也奇长。我国农村之所以房屋更新那么快,到了不正常的地步,带来巨大的浪费,劳民伤财。原因多样,诸如规划短视,建筑材料跟不上等等。建材下乡,让农民用上好的有较长生命的建筑材料,应该是好事。但千万不要又搞成家电下乡工程一样的规则,让农民只有买了建筑材料才能补,补材料商,这样很不好。当然可以学习一下韩国,政府只采取材料,交给农民自己建房用,也是好事。如果真要补,最好直接补农民。惠农资金再也不应该撤胡椒面了。农民买建材,本身给建材商就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为什么还要给他们补贴?

客运下乡也是城乡一体化的表现。过去不少地方,客运只到乡镇,农民出行难是一大问题。如果客运真要是下乡了,解决了农民的出行难问题,农民就不用非得搬到镇上去住了。

7.合作社有了大喜讯了,可以办农村资金互助社了? 文件规定: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今年的一号文件对合作社有诸多的利好消息,有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许多项目都提出要向合作社倾斜,比如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继续支持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各级政府扶持的贷款担保公司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服务范围,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社;加快落实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扩大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新型组织的覆盖面,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等等。

我认为有关合作社的所有规定中,最大的进步,应该是上述政策中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这是目前为止,合作社发展史上最大的突破之一。合作社通过资金互助,通过融资,为未来更快速地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8.靠集中居民乱动农民宅基地来避免政策红线的做法要收敛了。文件规定: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严格限定在试点范围内,周转指标纳入土地利用计划统一管理,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确保复垦耕地质量,确保维护农民利益。

过去不少地方,通过集中居住,宅基地换房,把农民的宅基地臵换出来,然后用这些土地发展工业,农民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地方政府与开发商收获满满的,带来了很大的民怨。这次的一号文件专门说明,以后这些土地还是属农民集体所有,不能轻意用来发展工业。只是应该更进一步的规定,如果真要是发展工业了,应该让农民参股分红才可以。

9.涉农贷款要给补贴了,农业银行也要在县域有大发展了? 一号文件规定: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农村保险也给补贴。

近年来农村金融一直没有破题,原因很简单,农民居民分散,又穷。跟分散的小农户打交道,那些大银行那受得了?人手大大地不够。最主要是没给优惠。这次是出真金白银了,对惠农贷款给予优惠贴息。上述几项补贴大餐下来,不知能不能吸引着金融大锷们向农民们多贷些款?当然,要彻底地解决农民金融服务难的问题,还有慢长的路要走。

10.如果向农村公益基金捐赠,企业要有大优惠了?

文件规定: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或者设立专项的农村公益基金会,用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的捐赠支出,不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过去让企业给农村捐钱,一个字:难!不是不想捐,而是政策不到位。美国的企业家为什么乐善施好?我国香港的华人大亨们为什么愿捐?都是制度激励做得好。所以今年的一号文件也开始给制度激励了,这可是真金白银似的优惠哟,是不是要掀起一股我国向农村捐赠的浪潮?还真得走着看。

11.乱合并农村小学该收敛了,校舍倒塌砸死学生的悲剧不会再重演了?

文件规定:农村学校布局要符合实际,方便学生上学,保证学生安全。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状况。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已进行了八年,暴露了太多的问题,是到了该打住的时候了。撤点并校名义上是讲让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实则是在实行了义务教育免收学费之后,通过学校大合并可以减轻财政压力。这样做实则是毁了农村的教育。因为学生小小年纪却要走很远的路上学,给学生、家庭带来太多的不便,有些学生甚至每次带来一周的慢头,吃到最后都坏掉了,还得吃。因为不少农民现象短缺,据斯坦福一位教授的长期观察,这些合并小学的学生们普遍存在着营养不良问题。所以还是应该本着方便学生,保证学生安全为主,不能乱合并。

12.以后农村干部不好好干要撤换了,另外农民当公务员不再是做梦了。

文件规定:加强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管理,及时调整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推进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多年的农村调研,我发现一个村庄的发展跟村庄的书记关系甚大,书记强了,村庄就发展起来了;书记很弱,这个村庄一般都难以发展。我国农村一方面有一大批类似华西村吴仁宝、永联村吴栋材似的好书记,另外的确也有一批不作为、乱作为的村书记。今年的文件规定,对于那些软弱涣散的村干部进行撤换真的很及时。

另外表现优秀的村干部,可以进乡镇当公务员了,这也是具体落实人事部提出的要让农民进公务员队伍的政策,是个大好消息。

13.农村宗教乱慢延要当心了。

文件规定:防范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等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近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一股“信教热”。在我国不少农村地区,各种信仰活动正在快速扩张和“复兴”。仅以基督教为例,在国家正规宗教部门所统计的2000万宗教信仰人数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数以亿计的信仰人数,ECONOMIST(2008)引用PEW的SURVEY的估计为1.3亿各种基督教。宗教发展与公共品服务是密切相连的。甚至极端点的事,一些地方开村民大会需要教会人士出面才能动员百姓来开会。这种趋势已引起执政党的高度警觉。任何一个国家,突然兴起了一类庞大的信仰群体,是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今年的一号文件希望教会不要干预农村公共事务,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14.农村也要打黑了。

文件规定: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创建活动,坚持群防群治、依靠群众,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推进农村警务建设,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重庆打黑,引来全国一片叫好声,虽然近来因李庄案有点新变化。农村的黑恶势力操控选举,为非作歹早已屡见不鲜。只是究竟该如何打一直是个难题,尤其是不少地区的警黑勾结该如何查,一直难办。重庆打黑,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去较忌讳的公、检、法内部腐败分子进行了彻底的清除,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打黑。部分农村地区黑恶势力猖狂,跟当地公安警察不作为或者乱作为也有很大的关系。

15.“两工”有可能恢复了?

文件规定:通过一事一议、财政补助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过去对农民田间地头比较有效的“两工”制度被取消,使农田水利成了无水之源。“两工”就是农民在农闲时出“义务工”与“积累工”,农村与防旱防涝密切相关的村边沟、塘、渠、堰等,过去都是由“两工”在发挥作用。农闲时由本村农民投工投劳进行维护,雨季来临时就可以让沟塘贮水,渠道排水,干旱时则可人中抽水浇灌。这样一个维系村庄农田水利建设的制度一直稳定运行了很多年,功勋卓著,对缺乏国家与政府投入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与完善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却在2002年取消农业税时一并给取消了。农村在取消“两工”之后,虽然减了农民的负担,也是一把双刃剑,使原本就很薄弱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明显的不足,从这看又“增负”了。所以到现在许多农民村庄周边的浇灌设施就成了没娘的孩子无人管,国家只管大江大河。农民没有办法,要么有的地方偷偷地还坚持两工,要么有点钱的或者是有点路子能够从上边要到钱的,可以打点井浇灌。

此次文件提通过一事一议,提倡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设想很好。只是一事一议,在许多农村地区变成了什么都不议,什么也都议不成的现象,值得深

思。

16.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农民就业创业也被关注了?

文件规定: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作,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政策,关心

农村一留守儿童。

一号文件27号专门列出一条农民就业创业的问题,可见该问题的重要性。过去的农民就业创业是自己的事,这次列出作为政府工作议事日程,说明中央已明示,不能轻意把那些解决农民工就业的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给妖魔化了,不能轻意以高新产业发展为借口把农民的饭碗给砸了。农民就业也可得到相应的培训了?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另外一个就是农民工子女入学大问题,这直接关系到祖国花朵的成长。虽然这些孩子是农民工的孩子,但孩子成长不好,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现在少建一所农民工学校,未来可能就得多建数所监狱。一些地方出于本位主义考虑,一直把农民工子女入学当成一个大负担,采取种种隐型的手段来阻碍农民工子女的顺利入学,实则是恶行。这次一号文件又重申要以输入地为主来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对拒不执行或者假执行的校长或者教育局长是不是该就是免职?我希望应该有这样的规定,也到了该这样规定的时候了。连总理已就此问题说了多少遍了,还是存在那么大的问题没解决,这些人太没王法了。

17.国有林场不用干睁眼了!

文件规定:启动国有林场改革,支持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和国有森林资源统一管理改革试点。过去眼见集体林改革干得欢,国家林场着急死了,这次就不用了,文件规定要启动国有林场改革。只是国有林场积重难返,如果真要改,现在有一个黑龙江珲春经验。能不能在全国推,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弄清楚。

18.村级债务要开始启动化解了?

文件规定:按相关规划和要求,中央和省级财政继续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的清理化解,推进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防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

村级债务过去是个定时炸蛋,一直都不敢碰。这次看来要动一动了,文件规定: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的清理化解,推进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看来公益性的债务化解有点戏,但问题是聪明的乡镇干部要把此当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不就完了?

19.建立健全农产品和农用物资进出口监测预警机制。文件规定: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实行灵活高效的农产品进出口政策,建立健全农产品和农用物资进出口监测预警机制,严厉打击农产品走私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加强进出口农产品质量监督。

日韩进口一点美国的牛肉,在本国一般都会掀起巨大的政治斗争,包括游行示威,某种程度上也是做给美国政府看的,看,我不是不允许,而是国内的民意不让做。我国的台湾近年来由于小马哥乱开放进口美国的牛肉,也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包括各种各样的游行示范静坐。回头再看一看我国的国门,好象是没有什么人把守,我国的农产品进口乱象还真是不少,比如乱进口巨量的大豆,把我国的豆农可给害惨了,豆类加工企业也基本上改姓外了,整个产业基本上被乱进口给放倒了。再比如乱进口水果,把我国的果农也给害惨了,再不进行把守,这些产业也有可能给放倒了。还有其他的诸多产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真到了必须从国家产业安全角度,要对此类现象进行重点监测预警了。放倒太多的农业产业,国内农产品的定价权就被交出去了,那时不但被动,更多的是价格大起大落会带来巨大的社会不稳定。

20.家电下乡工程要迈出小脚女人步了。

文件规定: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对现行限价内的产品继续实行13%的补贴标准,超出限价的实行定额补贴,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

家电下乡,我还是只有两条建议,给农民发家电购买券,改招标为普惠制。一定要改变目前补富不补穷的怪现象,让农村贫苦的农民,而不仅仅是农村的富人,也能享用上家电产品。看来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评论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下载中央一号文件历年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央一号文件历年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统筹城乡发展 开拓农村市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最大亮点是统筹城乡发展。文件明确指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同时,文件还提......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范文大全]

    中央“一号文件”释放中国农业改革信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正式发布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强调把解决好农业......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水利建设成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投向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记者姚润丰)近日公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意义重大 我党历来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尤以2012年一号文件讲得最为透彻。因为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 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开课时间2014第一学期学院 农村研究中心学科专业农业科技服务与组织 学姓号名学位类别 全日制硕士任课教师交稿日期2014年0......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范文)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2004——2010】 连续7年【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但是现在“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中共......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回顾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回顾200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被人们称为“高含金量”的一号文件。文件的主旨: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