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垃圾分类需要打一场“人民战争”1
垃圾分类需要打一场“人民战争”
在上一篇《垃圾分类的根本出路在社会化和产业化》一文中,我们分析了我国垃圾分类的基本特征及难点,并指出垃圾分类要取得根本的成功,需要行政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紧密的有机的结合。
同时也说了,垃圾分类工作,除了政府重视,企业、社会力量的参与外,最主要的是如何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这是垃圾分类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为,生活垃圾是由每一个家庭产生的,所以,分类工作就必须由每一个家庭来做,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做好,否则垃圾分类就只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目前,虽然全国很多地方在开展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但多数仍“浮在表面上”,比如仅仅做一些“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之类口号式的宣传活动,或添臵一些分类垃圾桶之类,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绝大多数居民的生活垃圾还是混装,没有分类。
其外在表现形式为,第一,在本应该分类盛装的垃圾桶里,无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抑或其它垃圾都“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第二,投放垃圾没有实行定时定点,想什么时候丢弃就什么时候丢弃,丢垃圾很“任性”。
而垃圾分类则要求,一是要根据不同成分和属性,分门别类,一般按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它垃圾分类,这不仅需要学习和培 1
训,而且还会增加工作量,二是要定时定点投放,也就是说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投放。
就这两点来说,是对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众所周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是不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垃圾分类不亚于一场“环保革命”或是“环保战争”,因涉及到千家万户,所以,若想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打一场“人民战争”。
我国进行垃圾分类试点近15年,之所以没有成功,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很多地方政府很着急,或者企业很着急,或者NGO很着急,但产生生活垃圾的主体——居民好象成了“局外人”、“旁观者”,他们的积极性并不高。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就是因为垃圾分类没有和每个家庭的经济利益挂起钩来。
从人性上说,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只有一件事和他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做了有好处,不做有害处;这样他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与一个人的素质高低没有太大的联系。
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农村在没有包产到户之前,特别是在“吃大锅饭”时代,饿死很多人。自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包产到户后,“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但产量却大幅度上升了,就是因为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挂上钩,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开展垃圾分类是一项长久的工程,自上而下运动式的宣传发动方式是难以持久的,只有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让居民自己动起来,居民在行动上实现由“要我做”到“我要做”转变时,垃圾分类行动 2
才能持久开展起来,当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时,时下面临的垃圾分类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对居民来说,目前的状况是“分与不分一个样,分好分差一个样”,分好了没有相应的奖励,包括精神上或物质上的,而不分或分差也没有任何的害处和处罚。
对于广大居民来说,生活垃圾分类是很不方便的,也会增加生活的成本。同时,人也是经济人,在分类与不分类两种行为的后果一致的情况下,想通过自觉或者环保意识来实现源头分类是很不现实的,而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奖惩机制。
垃圾分类需要坚持一个核心:以经济杠杆推动居民的垃圾分类。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垃圾分类必须落实到户,比如我们现在实行的会员制。二是按量计费,就是我们现在实行的积分制。
总结起来,可以称之为“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
社会学家认为,引导人的行为有三种方法,一是宣传说教,二是利益诱导,三是制度约束。根据这个理论,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以下“理”“利”“罚”三个字来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第一“理”——讲道理
“理”,主是讲明道理。首先要把垃圾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告诉居民,特别是要讲明垃圾分类与我们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的关系。实践证明,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义、目的以及如何分类等相关知识知晓程度越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就越大,分类效果就越好。
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在居民的环保意识已有所提高,通过细致的宣传和动员,有30%左右的居民即使不给任何精神或物质奖励也都愿意分类,也就是说部分居民是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和需求的。
但很多情况是居民在家里进行了分类,环卫工人收运时又混在一起了,这样就容易打击居民的积极性。当然,板子也不能打在环卫工人的身上,他们本身也很忙。
这需要政府或企业采取“从后往前推”的模式,在居民宣传之前,把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各流程建立建全起来,不能“前端分好类,后端大杂烩”,以影响居民垃圾分类的热情。
宣传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靠言传,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还可以融入网络技术,比如微博、微信、视频等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
宣传的时间应该是长期的、反复的,可以说是天天讲、月月讲,而不是“运动式”的宣传。
宣传的内容还要有效实用,不能太空,不能讲到垃圾分类就只说节能、环保、低碳之类的,而是讲实实在在的东西。首先要向居民讲清楚,垃圾分类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如何分的问题,以及分了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不分有什么害处、垃圾的危害等。
有时候,可以带居民到填埋厂去看,让他们有直观的感受,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
宣传的人群包括全体成员,特别是公务员、学生、党员、老年人等群体,但主要是老年人和小孩,他们是参与垃圾分类的主要人群。
第二“利”——物质奖励及精神鼓励
对于垃圾分类的居民,根据分类好坏给予不同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这样会有50%左右的居民愿意分类。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社会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最终动因。
对于如何才能发动群众,毛泽东同志说了两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毛泽东同志说:
一是要从利益诱导为主,结合群众看得见的实际的物质利益。二是人要加强思想教育,使群众超越眼前的个人的物质利益的局限,能够团结起来,为长远的利益而奋斗。
没有第一条,不可能动员群众,而少了后一条,队伍也无法巩固,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当然,就现在而言,居民垃圾分类所得的经济收益并不高,但可以告诉居民,还要看长远利益,比如垃圾分类后,居民小区环境改善、小区名牌提升继而房价上涨、再一个,为子孙万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生存环境等来进行宣传和动员,这样会得到更多居民的认同。
第三“罚”——处罚
由于分类比不分类要麻烦一点,有一些居民因为习惯难以改变或环保意识不强,通过上面两种方法,还是不愿意分类。对于这样的人
群(20%左右),可以采取“软约束”,志愿者上门宣传,另外采取做义工的方法。同时,采取“硬约束”,如说服教育、点名批评、拒收混合垃圾、加收垃圾处臵费以及罚款的措施等,来引导居民垃圾分类。
事实上,社区可以成为垃圾分类的突破口,因为一个社区内的人群类似一个小型的社会征信系统,人们之间的互动(情感与评价)是多次的而非单次的,邻里眼光与关系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个体行为,这比街头垃圾分类的可能性要大很多,更何况居委会也能够起到监督作用。
垃圾分类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工作,常言道“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必须建设相应的制度,用道德、经济、法律甚至是宗教的手段才有效,纯粹的靠道德和自觉来做垃圾分类,那是不可能的。
世界垃圾分类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制定比较严格的法律法规来执行的,比如日本、英国、德国、韩国及我国的台北都是如此。
客观的说,罚款是必要的,但罚款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最关键的是如何罚、什么时候罚、谁来罚等这些细节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事,因为“在战略正确的情况下,细节决定成败”。
第一个问题:如何罚?
按照现阶段的经济水平,居民一次不分类,罚款50元至200元,或者200元以上,甚至更高,这样才有威慑力。
第二个问题:什么时候罚?
我们看到,全国有些城市已经出台了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或条例,如广州、南京、杭州、上海等城市也都出台了处罚的规定,比如广州不进行垃圾分类,每次最高罚款200元,南京为50元至200元。
但真正处罚的没有几单,这里有一个法不责众的问题。原因是这个罚款的规定出台早了,如果大家都要不分类,你去罚谁呢?
所以,先期通过宣传动员及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号召人们垃圾分类,当参与的居民达到60%——70%时,这时候可以出台相应处罚措施,这里的大多数可以是一个试点区域的大多数。
第三个,谁来罚的问题?
按照传统思维,解决“罚”的问题,政府又会招一定数量的人员,然后派驻到每个社区去执行和监督。但不要忘了,这涉及到千家万户,如果大家都不分,你去处罚谁?这叫法不责众,再一个那得需要招多人?这是其一。
其二,如果居民没有分类垃圾,此时执法人员不在现场怎么办?清洁工、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又没有执法权,无法扣押当事人,而等执法人员到现场了,可能不分类投放垃圾的行动已经结束了,人也走了,取证无从下手,处罚自然难以落实。
所以,要用社会创新思维,发动社会的力量,比如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把监督工作交给社区去做,用已经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的大多数人去说服和动员不分类的少数人。
第四个,罚的钱做什么?
用罚款的钱可设立或成立“社区帮扶基金”,用于社区环境建设或扶弱救贫。这样,一方面可以解除民众对政府又在巧立名目进行“创收”的质疑,同时,又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好的发动大家积极性。
比如说,政府出台规定,发现没有垃圾分类的一次罚款200元,二次或第三次加重处罚,并将一半奖励给举报人(现在的手机都有拍照功能),另一半划入帮扶基金,这样,让不分类的人臵于人民群众监督的“汪洋大海“之中。
罚几次后,他就会自觉开始分类了。
对垃圾分类,我们要反对“唯素质论”和“唯法律论”两个观点。
一说到垃圾分类,有些人就会说,在中国现阶段不可能做垃圾分类的,也是做不成功的,因为我们的国民环保素质太低。客观的说,我们国民环保素质和欧美国家相比,是有差距的,但欧美国家的国民素质也不是天生成的,最开始也不是高素质,而是后天培养成的。而素质和习惯的养成,是由制度的引导和约束培养出来的。
如果真的是素质低的原因,那么,为什么中国人到了德国、日本,韩国,一周不到就会很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难道中国人在国内素质差,到了国外素质就一下子就高了吗?不是,所以说,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不高与国民素质没有太大的关系,是我们垃圾分类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不足造成的。
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禁止酒驾。之前,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酒后开车,后来酒驾入刑以后,情况大为改变呢?这就是制度的作用。
第二种,就是“唯法律论”,就是看到日本、德国、韩国,包括我国的台北,垃圾分类做得好,他们其中一条就是制定相关法律,对不进行垃圾分类的人处罚,比如台北如果不分类,罚款1500——6000新台币。所以,我们有些城市,在垃圾分类的设备设施、配套措施等不完善的情况下,急忙出台处罚措施,结果,陷入“花瓶法律”的尴尬境地,同时,也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严肃性。
所以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垃圾分类是一件“非常复杂的简单事情”,说起来很简单,只要你想分,学习起来很容易,就是在家里分分类,举手之劳的事;但做起来,却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涉及管理运行体制变革、居民生活方式改变、设施设备建设投入、环保搬迁及补偿、产业政策及产业链的建立、政府政策法规导向等等,所以需要系统思维,全局思维才行。
只要政府有决心,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垃圾分类的“人民战争”就一定能打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维平:《垃圾对策专家王维平:垃圾分类别做环保秀》(人民日报,2009年06月11日)
2、陈晓运:《垃圾分类,如何让小区运转起来》(羊城晚报,2012-07-07)
3、蒋有清:《社区分类要做好,公众参与三步走》(南方都市报,2013年01月09日)
第二篇:垃圾分类调查问卷1
2011级自动化调查小组
垃圾分类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小组准备对我们大学校园的垃圾分类情况做个调查。
请您回答以下问题:
1.您的生活垃圾主要来源于下列哪些?
A.纸张B.饮料瓶C.塑料袋D.食物残渣E.废旧电池
2.你平时是怎么处理废弃电池的?
A.随手扔掉B.与其他垃圾一起扔掉
C.扔到专门的废弃电池收集箱D.购买电池时以旧换新
3.在您宿舍中,日常生活垃圾一般是如何处理?
A.全部投放到一个垃圾箱
B.想分类处理,但宿舍楼下无分类垃圾桶
C.除可回收的出售外,其它全部投到垃圾箱
D.变废为宝,自己创意再利用
4.你在学校扔垃圾时,会自觉按照垃圾属性将其扔到相应的垃圾箱里吗?
A.会B.偶尔会C.不会D.想要这样做但不知道怎样分
E.校园里扔垃圾时找不到垃圾分类垃圾桶
5.您认为影响你将垃圾分类投放的因素是?
A.觉得意义不大B.垃圾桶标识不够清晰、详细
C.没有专门回收人员D.太麻烦
6.您对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有何看法:
A.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要积极参与
B.是环保部门的事,与我无关
C.没必要,这样对保护环境并没什么帮助
7.您知道哪些垃圾属于有害垃圾:
A.废电池B.过期药品C.塑料袋D.废气油漆桶
E.玻璃瓶F.废气灯管
8.您认为垃圾回收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有哪些:
A.公众环保意识淡薄B.设施不完善C.宣传力度不够
D.公众对垃圾分类回收了解甚少E.职能部门规划不力
9.(多选)您知道哪些垃圾属于可回收废品?
A.废电池B.过期药品C.塑料袋D.废纸
E.玻璃瓶F.织物衣物G.废弃电器H不清楚
10.若提供上门回收废旧电池和瓶子的用于爱心捐赠的服务,您对此持何态度?
A.大力支持B.视情况而定方便的话会给予支持
C.不支持也不反对D.反对
第三篇:1学校推进垃圾分类
学校推进垃圾分类
为全面推动学校垃圾分类工作,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树立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的生活理念,进一步做好对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垃圾分类的目的、意义和基本方法,使更多的资源从源头上分离出来,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减轻处理垃圾的社会负担。学校将组织全体师生学习“节能减排”和建设“两型”社会、市政府垃圾分类文件。
1、利用国旗下讲话:结合学校环境现状,向学生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明确我们做到什么,可以做些什么。学校设宣传栏,利用广播、教学网络播放有关知识及录像,采取横幅、橱窗、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宣传形式,教会学生正确科学地扔垃圾,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提高环境意识和文明程度,倡导绿色生活行动,使更多的资源从源头分离出来,正确、科学地收集、处理垃圾,使其尽可能地成为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保护环境,从而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2、通过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垃圾分类小竞赛、可再生废品回收行动,学生学会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方法,增强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环保的意识,提高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学校增设分类垃圾桶,逐渐增强师生垃圾分类意识和环保意识。各班召开主题班会,黑板报开辟宣传专栏。
3、教师利用晨会、思品课等教育阵地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综合实践课堂上进行区别、分辨,并进行模拟练习,防止学生混淆。
第四篇:垃圾分类[推荐]
垃圾分类
增城市第一幼儿园
丁小红
刘秋群
活动目标:
1、学习将垃圾分类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2、体验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知道乱扔垃圾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
3、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重点:知道垃圾的简单分类,懂得“垃圾分类”的意义
难点: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课件,让幼儿感受垃圾的污染。
2、“这么多的垃圾都是从哪里来的?”引导幼儿知道生活中自己每天都会制造很多垃圾。
3、“如果每个人每天都制造许多的垃圾,会怎样?”引导幼儿讨论,了解垃圾对生活环境造成的危害。
出示课件:让幼儿看垃圾污染严重的照片,出示很脏的水和干净的水,进行比较,5、师:你们知道垃圾严重的影响我们的环境,除了老师,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起爱护环境,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更多的人一起参与爱护环境的大行动中呢?引导幼儿讨论要垃圾分类。
关于垃圾分类,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些垃圾分类的小诀窍,请小朋友观看课件让我们一起来学一些垃圾分类的办法吧。
6、小结:我们在生活中要爱护环境,讲究卫生,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减少垃圾的产生,并让更多的人一起参与爱护环境的行动中来。
第五篇:浅析垃圾分类
浅析垃圾分类
房地产09-2班 梁圆圆 3090852229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的三种垃圾处理方法的分析,引出了垃圾需要分类处理,并指出了垃圾分类的目的、好处等等,呼吁人们要对垃圾分类给予一定的重视,好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垃圾 垃圾分类 处理
一、传统的垃圾处理方法
(一)填埋处理
填埋是大量消纳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方法,也是所有垃圾处理工艺剩余物的最终处理方法,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直接填埋法。所谓直接填埋法是将垃圾填入已预备好的坑中盖上压实,使其发生生物、物理、化学变化,分解有机物,达到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但是,我国许多城市的垃圾仍有大多采取露天堆放,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每一个垃圾堆放场都成了一个污染源,蚊蝇孽生,老鼠成灾,臭气漫天,大量垃圾污水由地表渗入地下,对城市环境和地下水源造成严重污染。随着城市垃圾量的增加,靠近城市的适用的填埋场地愈来愈少,开辟远距离填埋场地又大大提高了垃圾排放费用,这样高昂的费用甚至无法承受。
(二)焚烧处理
焚烧法是将垃圾置于高温炉中,使其中可燃成分充分氧化的一种方法,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和供暖。焚烧处理的优点是减量效果好(焚烧后的残渣体积减少90%以上,重量减少80%以上),处理彻底。但是,由于垃圾含有某些金属,焚烧具有很高的毒性,产生二次环境危害。焚烧处理要求垃圾的热值大于3.35MJ/kg,否则,必须添加助燃剂,这将使运行费用增高到一般城市难以承受的地步。
(三)堆肥处理
将生活垃圾堆积成堆,保温至70℃储存、发酵,借助垃圾中微生物分解的能力,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养分。经过堆肥处理后,生活垃圾变成卫生的、无味的腐殖质。既解决垃圾的出路,又可达到再资源化的目的,但是生活垃圾堆肥量大,养分含量低,长期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和地下水质变坏,所以,堆肥的规模不宜太大。
二、垃圾分类的概况和我国我国垃圾分类现状的原因分析
垃圾分类(Refuse sorting),是将垃圾按可回收再使用和不可回收再使用的分类法为垃圾分类。人类每日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大量的垃圾未经分类回收再使用并任意弃置会造成环境污染。
在我国曾经在垃圾分类这一领域曾今做了各类尝试和努力,例如通过媒体进行垃圾分类知识以及意义的宣传,有关部门走进社区进行直接性的号召,以及政府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但至今收效甚微。相关人士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没有形成相应的垃圾分类配套法规,推动垃圾分类的强制性动力不够。同时,全社会尚未养成自觉将垃圾分类的习惯,仅靠社会宣传动员的手段来推动垃圾分类是远远不够的。
(一)居民缺乏垃圾分类意识
据调查,近八成的居民表示,平日扔垃圾时没有分类扔放的意识和想法,居民对于垃圾桶分类标识关注度较低,往分类垃圾桶内扔垃圾很少注意扔得对不对,仅仅是寻求方便,甚至部分人认为将垃圾放入垃圾桶就已经很环保了,以至于几乎所有的分类垃圾桶内的垃圾都是混装的。
与此同时,居民对于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概念模糊,仅仅认为,可用的,用来卖钱的就是可回收垃圾,又对于垃圾分类的意义不了解。何况分类垃圾桶早已被环卫工或拾荒者多次光顾,大多可用于回收的垃圾已经被拾走,最终环卫部门在统一收垃圾时仍是将所有垃圾一齐倒入拉机车,居民认为在源头进行垃圾分类的效果不大,逐渐失去了垃圾分类的动力。
(二)垃圾分类缺乏强制性约束
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在立法层面上既没有约束机制,又没有鼓励机制,是一大问题。政府等相关国家机构现阶段仅仅采用宣传的手段是不足以从根本上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在日本,如果居民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环卫工人不会收你的垃圾,即使你丢进垃圾桶,也会被送回门口。
(三)垃圾处理的基础设备及资金投入的匮乏
由于人力物力有限,环卫处采取的也就是单一的垃圾车。相关机构人员表示,如果要实现真正分类,就要在投放分类垃圾桶之后,调派不同的车辆运输不同的垃圾。经粗略测算,分类运输至少要增加几千台车,对交通的压力巨大。而到了处理环节,我国几乎没有各类可回收垃圾的专项处理设备。因此,分了类的垃圾最终还是被混合运走。
一次环保产品展示会上,一套德国产的废旧电器无害化处理的生产线展示了垃圾处理的先进性,一边放进废旧设备的同时,另一边就会分解出金、银、铜等可利用的现成资源,但这样的设备标价却要1000多万元。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金和问题是垃圾分类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但至今收效甚微。
三、垃圾分类的好处
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垃圾分类处理的优点如下:
(一)减少占地
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二)减少环境污染
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危害。?
(三)变废为宝
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个,这些占生活垃圾的8—15%。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生产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大家也可以利用易拉罐制作笔盒,既环保,又节约资源。
四、对垃圾分类的建议
垃圾分类回收由个部分组成:分类投放,由市民完成,清运回收,由专职技术和行政人员这些专职人员可能是政府环卫部门,也可能是政府和企业要使市民的分类投放成为习惯和时尚,必须保证清运回收渠道的畅通。建立清运回收体系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是由政府部门来做。这就需要改进目前的清运系统。
(一)建立分类车或分类收集制度。比如生物垃圾可以用专车每日收集,其他垃圾可分日定时定点来拖,如周一专门收废纸,周三收废塑料,周五收废玻璃。
(二)建立回收中心,环卫部门与回收部门接轨,环卫部门分类收集后不是垃到送填埋场,而是到回收站分类打包,这是一种可带来利润的市政投入,如运用目前的新技术可使生物垃圾在24小时内还原为优质肥料,半年就可收回购买这个回收设备的成本,既不用另找堆放地,也有一笔可观的收入。
(三)设立固定或流动的收购站,并提供收购清运车的进城证等便利条件,把建立垃圾回收渠道作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部分。
另一条腿,委托民间的企业来直接进行清运回收。与常规产业不同,回收产业具有货源采集成本高和微利的特点,回收产业的生长,即使是在传统市场经济社会里,也在很大程度上掺和了政府行为,例如税收、贷款等多方面的优惠。处于转形时期的中国,整个市场发育的条件都是政府给予的,做为回收产业赖以生长的市场条件,更需政府在下述几个方面给予扶植:
(一)委托收费,如授权物业管理公司向社会区居民征收垃圾费,用于清运回收政府的职能在于制定规则和监督管理,一方面规定收费标准并确认市民的付费责任,一方面检查和约束回收企业的经营是否符合有关法规。
(二)政策倾斜,在税收、贷款等多方面给予优惠。
(三)创造市场。提供使用再生品,扶植再生品市场。很多时候,庞大的政府消费本身就是这样的市场,如克林顿政府规定,政府用纸的60%必须是再生纸,很快扶植了美国的再生纸行业。
五、结论
垃圾分类不同于其他环保问题,如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那样受技术、资金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过去中国的经济技术远比现在落后,却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而文化是一种历史,一种积淀,一种潜力,只要我们教育、法及政策到位,这种潜力就能被燃发出来。目前美国的回收严格说来只有30%,日本不到40%,中国完全有理由发挥文化传统的优势,尽快建立垃圾分类体系,在环保的这一个具体的领域,走到世界的最前面。这与其说是为了尊严与荣誉,不如说是为了生存和可持续的发展。
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体制的健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是国际上著名的“生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