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只争朝夕破难攻坚全力加快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
只争朝夕破难攻坚全力加快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
——在市委五届七次全会上的报告(2010年9月19日)李 嘉
这次市委全会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粤北山区工作会议和粤北地区(梅州市)现场会精神,审议《关于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动员全市干部群众认清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明确新目标,落实新举措,全力加快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努力开创“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下面,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讲几点意见。
一、抢抓发展机遇,切实增强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宜居带动宜业,宜业提升宜居”为突破口,以建设广东“三名城一基地”为目标定位,积极探索从“四个梅州”到“绿色崛起”的山区科学发展新路,全市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显著改善,蓄势待发的态势初步形成。一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们积极应对煤炭行业退出、金融危机冲击、落后产能淘汰、洪涝灾害影响、卷烟税率政策调整等困难和挑战,全市经济实现节节攀升。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速自地改市20年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全市生产总 值、外贸出口总额、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多项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发展环境明显优化。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东山教育基地、中国客家博物馆等一大批文教重点项目建成使用,获准设立全国第5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交通、电力、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文化、平安传统优势继续领先全省。三是重点民生持续改善。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乡水利建设等走在全省前列,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扎实推进。四是绿色崛起理念深入人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已经成为干部群众和广大企业的共同追求,在良好生态环境中发展生产、幸福生活已经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得到了市内市外的充分认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成为全省山区科学发展的共同要求。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完全符合生态发展区的实际,完全符合梅州人民的愿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道路。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梅州欠发达的市情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仍然处于奋起直追、加快发展的爬坡越坎阶段,转型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发展速度和质量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干部对绿色崛起、科学发展思想准备不足。一些同志对绿色崛起的科学内涵理解不够到位,甚至把绿色和崛起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是一对矛盾,要崛起就很难保证绿色,要绿色就很难实现崛起;一些同志认为梅州发展经济条件不足,花再大的努力,梅州也很 难赶上全省的发展步伐,“绿色”容易,但“崛起”困难;一些同志不善谋大发展,有思想固化、观念保守的问题,有知识老化、能力不强的问题,有精神不振、不在状态的问题,有作风不实、干劲不足的问题,不敢谋划大思路,不敢出手大举措。二是经济实力有待加强。2009年全市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1.3%,在山区五市中位居第三,人均GDP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三成,特别是县域经济实力薄弱,除梅县外,7个县(市、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都在3亿元以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竞争力较弱,工业产业集聚度低,新产业发展和新项目储备不足,缺乏带动力强的大型企业和龙头项目。三是城镇化进程偏慢。城市化率46.2%,分别低于全国、全省0.4和17.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统筹城乡发展任务相当繁重。四是资源约束增大。土地、资金、人才等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8月下旬我们到河源、惠州、清远、韶关、增城等五市学习考察,他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强劲势头,让我们耳目一新、深受震撼,非常强烈地感到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使命感、机遇感、责任感扑面而来。几年前他们发展“三高”农业、文化教育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来梅州学习考察,如今在很多方面超越了我们,我们有发展,他们走得更快。面对你追我赶、竞相迸发的紧迫形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再不急起直追、奋力崛起,如果我们抓不准、抓得不及时,就会错失重大良机,梅州就可能被边缘化、末位化,就可能影响广东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大局。
梅州必须大发展、快崛起,这是形势所迫、群众期盼,也是省委、省政府的新要求。今年初,汪洋书记在粤北地区(梅州市)现场会上明确指出,经济崛起是“绿色崛起”的核心和决定性因素,是梅州实现绿色崛起的薄弱环节。没有经济崛起,绿色崛起就缺乏支撑。希望梅州总结成功经验,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提高“双转移”水平,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壮大,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 “升档、加油、提速”。因此,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是大步追赶周边、迅速摆脱落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所在、重点所在、攻坚所在。梅州在绿色崛起中如果不能以更快的速度缩小与珠三角地区,至少是全省的发展差距,而是继续拉开差距,绿色的经济崛起将陷入既脱离国家和全省发展大局,又背离群众意愿,面临全面失败的尴尬局面。只有把方向、质量和速度统一起来,方能显示绿色的经济崛起的优势。
绿色发展之箭已经离弦,梅州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舍此无以向五百万梅州人民交待,无以向省委、省政府交待。因此,不管什么时候,不论有什么风吹雨打,我们必须始终咬住绿色的经济崛起不放松,长期坚持,铆足干劲,扎实推进。
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梅州面临非常难得的重大机遇。这不仅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而且具有充分的现实依据。首先,后金融危机时代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孕育着重大突破,全球产业与技术转移势不可挡。特别是梅州拥有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300多万,不少在商界、政界、科技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只要我们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完全可能承接高端产业,赢得未来发展。其次,随着国家进一步推动中部崛起、海峡西岸经济区开 放开发,以及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我市作为珠三角、海西区和中部地区的连结要塞,战略通道作用必将日益凸显,发展空间必将日益扩展,这将使我们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左右逢源、同享三大经济圈的好处。第三,省委、省政府为加快山区发展,先后作出了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扶贫开发“双到”、建设文化强省等一系列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产业规划布局、重点项目投资、土地利用指标、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倾斜支持山区加快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同时,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我们可以借助其经济实力和产业优势,加快建设广州(梅州)产业转移示范园,加快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梅州拥有不可多得的良好条件。从环境上看,梅州作为广东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地,一直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文化厚重、社会平安,具有大部分先发地区无可比拟的环境优势,具备发展高端绿色现代产业的良好条件和基础。从区位上看,随着梅县机场扩建,出省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的相继开通,交通基础设施等瓶颈突破,梅州将加快成为吸引珠三角和海西区投资的热点地区。特别是广东三大干线机场之一的揭阳潮汕国际机场明年将建成开通,将大辐提升粤东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和投资吸引力,进一步拓宽梅州通往世界的空中桥梁,进一步缩短梅州与世界各大城市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提升梅州作为客属地区的中心地位。从资源上看,梅州矿产资源丰富,铁矿、石灰石、稀土、瓷土等资源的潜在价值4000多亿元,同时又是全省重要 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和发展高端产业,潜力巨大。从载体上看,我们有2个产业转移园和5个经济开发区,特别是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区,规划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可以成为发展我市绿色现代产业的主阵地。从劳动力资源上看,我市不仅数量多,而且整体素质较高,可以为发展绿色现代产业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总之,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机遇难得,条件具备,前景可期。我们赶上了一个大发展时代,赶上了广东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也赶上了梅州加快绿色崛起的最好时期。全市上下务必树立只争朝夕、奋力争先、破难攻坚的精神状态和雄心壮志,以更加主动的姿态,以更加实干的作风,以更加创新的举措,推动梅州经济社会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走出一条在青山绿水中异军突起、跨越发展的新路。
二、明确目标任务,着力抓好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关键环节
绿色的经济崛起关键是能否在坚持绿色发展方向的同时,加快经济提速,进入发展快车道,实现经济全面起飞和社会全面进步。绿色的经济崛起主要体现在“大、快、新、特”四个方面:所谓“大”,就是主动对接国际国内的大资本、大项目、大企业、大市场和大品牌,做大产业规模,做大经济总量。所谓“快”,就是做到项目快推进、措施快落实、目标快完成,以更快的速度实现后发快进、迅速崛起。所谓“新”,就是不断改革创新,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办法,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亮点,拓展新空间,走出一条梅州科学发展新路。所谓“特”,就是充分发挥梅州独特的区位、生态、人文等优势,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梅州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新要求、新部署,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双转移”、扶贫开发“双到”和建设文化强省战略为契机,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力抓好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打造以新型特色工业、旅游先锋产业、绿色现代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和商贸物流业为重点的主体产业群,构建具有梅州特色的生态型、循环型、低碳型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水平的新跨越,争当广东山区科学发展先行市。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我们力争用5到10年的时间,把梅州打造成为广东重要的绿色现代产业基地,实现“三年大提速、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的发展目标。到2013年,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市生产总值达860亿元,年均增长13% 以上,人均GDP达19300元,年均增长12% 以上,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县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形成新型特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 以上,人均GDP突破26400元,年均增长14% 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更为合理;到2020年,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400亿元,人均GDP突破5万元,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全省中等水平,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突出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大调整。绿色的经济崛起是一种高端发展模式,离不开高端的产业体系作为支撑。我市现有的产业结构,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发展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及早主动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端的产业体系,才能形成绿色的经济崛起的核心竞争力。
1、加快推进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建设绿色现代产业体系不是另起炉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其重要内容。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使之“脱胎换骨”,我市经济竞争力才能跃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烟草、电力、建材、矿业、陶瓷、酿酒等传统产业,还将是梅州的经济支柱。如果我们不加快改造提升,就会永远处在经济链条的下端,难于形成强大的竞争力。要以实施省市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为契机,实施改造提升、技术创新、名牌带动的“绿色转型”战略,力争到2015年,有3至4个产业产值超百亿元。要充分利用国家“上大压小”产业政策,推动电力、水泥等产业上好项目、大项目,淘汰落后产能,不断优化结构,加快建设全省重要的清洁电力、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切实强化节能降耗,加大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促进能源综合利用,严格控制“三废”排放,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紧紧依托现有骨干企业特别是7家上市公司,充分发挥他们在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优化资源配臵,推动产业升级。
2、全力推动战略产业集聚发展。战略产业是未来我市实现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希望所在。当前,各地都把加快转型、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作为面向未来的首选之举。随着交通网络和信息化的发展,世界变平了、变小了,所有地区发展新兴产业都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山区同样可以实现反梯度承接产业转移,同样可以弯道超车,同样可以创造发展奇迹。揭阳潮汕国际机场的建成,空港经济区的高端产业集聚效应必将凸显,包括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航空产业等在内的产业集群也将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运用战略眼光,树立开放思维,捕捉前沿信息,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建立“官、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机制、新模式,推动我市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以高端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电声器材和通信设备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环保产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要进一步细化规划,筛选确定100个优强项目和100家成长企业,给予重点扶持。要依托产业园区的“洼地”效应,推动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流、物流向战略产业高度集聚,促使产业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完整、集聚效应明显”的发展格局。通过加快战略产业的发展,解决现有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高端化。
3、做旺做特旅游先锋产业。梅州作为欠发达的地方,作为需要加快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地方,把旅游业作为先锋产业去培育发展,这是梅州提高开放程度、打造世界客都,把文化、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现实需要。梅州旅游消费水平较低,旅游消费空间具有很大潜力。梅州没有名山大川,需要把客家地区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整合起来,与周边城市、与世界客属地区的资源聚合起来,与潮汕文化、广府文化结合起来,通过大策划、大规划、大整合、大品牌、大合作、大推介、大投入、大服务,促进旅游与文化、农业、林业、地产、饮食和医疗保健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打响客家文化之旅、度假休闲之旅、保健养生之旅、红色文化之旅,打造全国有影响的绿色健康度假城。要深化省市共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合作,打破旅游行政界限,加强与周边相邻地区的合作,共享品牌、共享市场,建设“梅赣龙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圈”和“梅潮山海文化生态旅游圈”。要着力打造一批集客家古村落、客家文化、秀美生态、精致农业于一体的经典景区,新上一批国家级4A、5A 景区。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休闲观光绿道,不断完善自驾车旅游景点设施,打造若干精品线路。要加强宣传营销,重点打造面向全球客家人、港澳台、珠三角、海西区和潮汕地区的旅游目的地。推进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与客家文化、现代农业、生态林业、绿色工业等相关规划的对接,打造成我市旅游业的龙头和品牌。进一步擦亮国际山歌文化节、金柚节、脐橙节、自驾游等品牌,精心办好梅州首届国际媒体摄影大展,实现“一年一节庆、一季一活动、一县一品牌”。加快丰顺温泉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打造温泉度假城。充分依托雁南飞、雁鸣湖、叶剑英纪念园、客天下旅游产业园、阴那山等重点景区,加快打造著名的休闲度假区。
4、大力发展绿色现代农业。农业一直是梅州的比较优势,是实现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基础性、保障性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始终不能放松。梅州有不可多得的良好生态环境,有农业开发“东学梅州”的坚实产业基础,有迅速增长的高端消费市场空间,发展高端现代农业大有可为。要按照特色农业、绿色农业、高质农业、旅游农业的思路,加快建设水 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八大特色种养基地。着力抓好金柚、油茶、脐橙等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重视培育地理标志产品,打造梅州农业大品牌。加强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对接,提高梅州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建设全省重要的优质粮食、高端植物油及优质名茶、优质安全果蔬、特色养殖生产基地、加工供应中心和若干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心。要注重科技兴农,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推广良种良法,抓好农地整治改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培育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要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合作,出台鼓励台湾农民来梅创业的政策措施,办好每年一次的梅台农业合作交流会,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要注重组织和制度创新,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能力。按照“精致农业”的理念,积极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休闲、体验等功能,打造一批集物质生产、绿色消费、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业旅游景点景区,成为城里人“乐农事、住农家、吃农饭”的休闲乐园。
5、积极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具有低碳、科技含量高和成长性强的特点,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的经济崛起,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推动作用。要依托“世界客都”这一系统性的文化资源,坚持大精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将客家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把梅州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客家文化产业城”。加强对全市文化产业的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形成以梅城为龙头,各县(市)优势互补、深度合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中国 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中国客家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馆工作,保护开发客家围龙屋、客家古村落和客家山歌、汉乐、汉剧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办好“国际山歌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推动文化与旅游、商业融合,发展文化会展业。以客家文化创意为核心,承接发达地区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转移,加快规划建设文化创意园区,推进麓湖山文化产业园、林风眠艺术园、千佛塔文化旅游区等园区建设。积极开发传媒出版、动漫游戏、影视制作、音乐创作、广告设计和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2至3家有客家特色、竞争力强的文化骨干企业。盘活客家文化特色资源,拍摄一批反映客家题材的影视大作品,打造提升《客家意象》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叫好又叫座的客家文艺精品,建设以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市山歌剧团、广东汉剧院为主体的创作演出基地,加快建设电影院线等文化网络,推进客家文化有形化、市场化,发展客家文化休闲娱乐业。健全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培育文化中介行业,延伸产业链条,逐步把文化产业建成支柱产业。实施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加快建设国家级足球训练基地,举办“李惠堂杯”等一批高水平体育赛事,培育发展以足球为重点的体育产业。
6、做强做活商贸物流业。商贸物流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贸物流业作支撑,梅州的物流成本难以降低,企业竞争力就难以增强,招商引资就没有吸引力。目前,我市总体物流成本还比较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招商引资。随着出省高速公路网、揭阳潮汕国际机场以及快速铁路网等立体交通网络和区域性交通 枢纽的建成,我市商贸物流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大力发展航空指向型的物流业、商务会展等高端临空现代服务业,加紧规划建设机场远程货站。要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精心策划物流产业,优化空间布局,着力培育大型商贸连锁经营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推进钢铁、原燃材料、服装、农副产品等商品交易中心建设,整合提高物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配臵能力,将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融入物流业,推进物流中转的无缝连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辐射粤闽赣的“梅赣龙特色农产品物流圈”、原燃材料集散基地和工业物流中心,提升梅州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同时,要加大对梅州金融机构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搭建新的金融服务平台。积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积极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市,在建设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城市基础设施、绿色产业体系和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民生改善等方面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服务。充分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努力扩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化农信社改革,尽快组建农商行,更好地服务农村基层。引入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基金、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加快设立村镇银行和信用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二)突出选优择强,推动项目大招商。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招商引资是重中之重。招商引资能不能突破,关系着我市战略产业能不能做大、发展方式能不能转变、绿色现代产业体系能不能尽快建成。总的来看,我市在招商引资方面作了很大努力,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 不少,但招商引资任务完成情况不理想、不平衡,缺乏大项目、好项目,整体效果还不够明显。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理念,完善招商引资的政策措施,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有选择性地招大商、引大资。要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注重项目策划,加大专业招商、专题招商、产业招商的力度,特别是突出产业集群招商。选择招商引资对象,不仅要以资金额大小为标准,更要以是否具有产业带动能力、能否延长产链条为选择标准,引进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 “种子企业”,鼓励跨区域“群体投资”产业转移方式,瞄准国际国内的大市场“择商选资”,主动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的直接转移,总部经济的全面转移和“腾笼换鸟”式的产业链整体搬迁,变承接企业为承接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市外出乡贤、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众多的优势,大力实施 “回归工程”。要加强与大企业的对接,力争引进一批央企、大型国企、行业龙头企业、世界和中国500强等规模实力型企业。要加强与省直部门的合作,依托他们的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扩宽领域,深化共建。各县(市、区)也要突出产业特色,突出“一县一业”,积极引进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效益好的企业,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土地利用率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绩优型、科技型项目,不断集聚提升壮大主导产业。
(三)突出扩容提档,推动园区大开发。产业园区是我市战略产业聚集的最重要平台,也是我们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实现“提档进位”最关键的增长极。要全力推动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大开发、大提速、大见效。按照“生态园区、工业新城”的目标定位,统筹规划推进园区 工业化、城市化、生态化、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和发展,尽快出台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的政策意见。围绕以汽车零配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和以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快打造产业集聚强、辐射带动能力强、发展效益好、运行模式新的高效园区。要着力抓好物流、文化、教育、住房、医疗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快园区开发步伐。要加快推进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凡是与主导产业配套的、高科技的、亿元以上的项目,要实行领导负责制,由专人跟进、服务。特别是今年12月国际山歌文化节前,要确保竣工一批、动工一批、签约一批。要加快推进专业园区的规划开发,引进合作伙伴,创新园区开发模式,重点推进汽车配件专业园区、客商创业园等的开发建设。要加快园区开发建设中行政体制理顺工作,充分发挥园区指挥部的职能作用,加强园区资源配臵,做好资金调度、资产运作、项目洽谈、土地储备等工作,突破园区用地瓶颈,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企业用工、融资等方面的困难。要加快东莞石碣(兴宁)产业园、丰顺园区的开发建设步伐,在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抓住广河高速即将开通、揭阳潮汕国际机场明年建成的大机遇,瞄准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战略产业,加快与珠三角地区、空港经济区的产业对接,发挥集聚效应,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蕉华工业园要加快开发进度,加快产业集聚。各县(市、区)要围绕各自产业定位,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基地),实现错位发展。
(四)突出客都特色,推动城市大发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现代化建设,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城镇化发展 水平和质量提升。推进城镇化,能最快集聚发展要素,最大限度整合资源,最大范围形成辐射带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主动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改变以往“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粗放扩张模式,探索走出一条以生态城市、绿色经济、低碳生活为目标,以城乡统筹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协同发展为路径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的经济崛起提供重要动力。要围绕“世界客都、宜居城乡”的目标定位和“城市向山拓展、资源向城集中”的思路,建立全市空间规划协调机制,形成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用2到3年的时间,完成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各县县城、中心镇、建制镇的规划修编,以及各县县域总体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坚持以城带乡,扩大城市规模,加快“三旧”改造,增强城市实力,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梅城打造成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百万的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兴宁、丰顺两个次中心城市和其他县城、中心镇的建设,形成规模等级有序、空间布局合理、功能优势互补、城乡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信息等方面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加快构建梅城、兴宁和畲江的“金三角”城镇组团,推进产业集群、人口集聚。要着力改善生产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城镇集聚产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打造区域服务业和消费中心。要特别注重文化特征的塑造和弘扬,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彰显客家文化,突出世界客都特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搞好城市建设,避免“千 城一面”现象。
(五)突出宜居宜业,推动环境大优化。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没有好的环境,人才难引进、产业难集聚、经济难崛起、发展难永续。因此,我们要着力打造出行便捷、生态宜人、服务完善、和谐安宁的美好家园。一是建设交通顺畅的区位环境。树立“大交通、大发展”的理念,全力推进梅州西环二期、梅大、济广、汕湛、大潮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以及梅杭、鹰梅、浦梅铁路规划建设,加快205、206国道主干线改造,争取立项建设梅州至汕头连接深厦的快速铁路和梅州到河源连接珠三角的城际轻轨,加快构建粤闽赣交通运输枢纽中心、国家公路枢纽城市和粤东1小时生活圈,缩短与周边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厦漳泉和潮汕地区的时空距离,努力把梅州打造成为对接珠三角、长三角和海西区的复合交通走廊和重要物流通道。要确保如期完成梅县机场扩建工程,开辟新航线,争取设立海关监管仓,有效避免同质竞争,早日建成重要的区域支线机场。二是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环境。将生态建设贯穿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全过程,深入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加强环境保护,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进一步提升城乡净化、绿化、美化水平,着力打造生态名城。三是建设崇文重教的人文环境。抢抓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机遇,大力建设“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弘扬提升客家文化,擦亮“世界客都”品牌。加快创建“教育强市”,促进教育公平,着力创建文化名城。四是建设崇商重企的服务环境。加快推进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健全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服务理念,加大服务力度,加强人文关怀,做到亲商、爱商、护商,让外来投资者“客居梅州,如同在家创业”。五是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力推进依法治市,扎实开展创建“长安杯”活动。加强基层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抓好重点领域的公共安全,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着力打造稳定和谐的平安名城。
(六)突出转移就业,推动民生大改善。加快实现绿色的经济崛起,归根到底要落实到民生的改善上来,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要以劳动力转移就业为重点,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进一步保障和改善重点民生。一是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这是把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变成支撑绿色的经济崛起人力资源优势的关键所在。要把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各级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核评价体系。加快建设全省劳动力资源开发示范市和山区职教基地,大力发展各类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实施农村“一户一技能”计划,切实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真正实现农村劳动力“转得出、留得住”。二是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实施农房统保政策,提高五保户、残疾人等特困群体救助救济水平,加快实现社会保险市级统筹,有重点地提高养老保险赡养比、医疗保险报销比和困难群众救济标准,使整个社会的保障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三是强力抓好“双到”工作。围绕三年预期目标,着力推动扶贫开发“双到”与“双转移”紧密结合,与发展现代农业紧密结合,与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紧密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 合,通过大力开展产业帮扶等有效方式,大力实施“造血”项目,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长远致富。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各级党委要牢固树立“主业”意识,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坚持不懈抓班子、抓基层、抓活动、抓保障,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锻造一支善于推动“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干部队伍,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党建路子。
(一)狠抓学习培训,提升干部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工作本领。汪洋书记指出,不弥补知识“缺陷”,思路和决策就会出现 “缺点”;不补齐知识 “短板”,实践和工作就会出现“短路”,就称不上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最终导致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策部署落空。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首先必须改进党员干部的学习,促进党员干部知识结构的转型升级。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建设学习型政党和省委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决策部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学习、善于学习,努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思想境界,增强素质能力,培养高尚情操,为推动我市绿色的经济崛起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智力保障。要抓紧制定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实施方案,两年内对全市干部全面进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等方面的培训。要明确培训的重点内容。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是全市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我们必须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来搞好干部队伍的学习。特别是要加强绿色的经济崛起先进理念、建 设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强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科学把握当代世界产业发展趋势,提高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本领,提升破难攻坚、创新发展的能力。在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和华东、增城等先进地区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设立培训基地,开展党政领导干部、镇村干部和经济管理高级人才、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培养一大批适应绿色的经济崛起需要的各类人才。加强学习的制度保障,明确导向,强化考核,把学习培训纳入干部管理全过程,坚决纠正“学与不学一个样”、“学用好坏无差别”的现象。要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学习,不能为学习而学习,也不能搞成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学习,把学习的着眼点聚集到研究和解决梅州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上,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把学习收获的新理念、新知识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二)加大改革力度,选好配强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干部和班子。要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差额考察、任前公示等制度,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要加大以公推直选、公推双选为重点的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公推公选优秀镇党委书记到县级班子或市直部门领导岗位任职,探索公推直选基层党委书记和班子成员的试点工作,推动竞争性选拔干部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坚持以状态论干部、以业绩论英雄,建立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调整退出机制,对不在状态、业绩平庸的干部,要及时作出调整。继续大力推进干部“上挂下派”、异地任职、跨部门跨行业轮岗的交流使用力度,多方位、多层次培养领导干部。
(三)完善考评体系,明确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工作导向。要根据省考评体系的修订情况,按照绿色的经济崛起的新目标、新要求,调整考核内容,细化考核指标,改进考核办法,抓紧完善我市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有利于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工作导向。
(四)营造干事氛围,形成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强大合力。大力提倡“只争朝夕、奋勇争先、破难攻坚”的精神,大力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风气,激发广大干部艰苦干事、创新干事、科学干事的激情和干劲,敢闯敢试、敢抓敢管、敢作敢为,真正做到尽心尽力而问心无愧、尽职尽责而问责无过。要以宽松的政策支持干事创业者,以宽厚的心态理解干事创业者,以宽容的精神善待干事创业者,允许改革失败,正确看待失误。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做到干净干事、淡泊名利、心系群众,带头廉洁自律,坚决反对腐败,在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加快发展是责任、跨越发展是要求”的意识,把干部群众中蕴藏的思想活力、创新活力和工作活力释放出来,使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深入人心,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
同志们,艰辛成就伟业,奋斗铸就光荣。我们相信,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市人民的奋力拼搏,梅州一定会走出一条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道路,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一定会加快实现!
第二篇:张家口推进“四型经济”加快绿色崛起
张家口推进“四型经济”加快绿色崛起
“张家口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最大的机遇是奥运,最大平台是园区,最大的竞争力是生态,最大的空间是县域。”新年伊始,张家口市委就如何加速推进改革创新、绿色崛起作出了这样的判断,从而确立了今年乃至今后的发展思路,那就是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主线,以项目为支撑,以发展奥运、园区、生态、县域“四型经济”为抓手,加快绿色崛起。
张家口市委书记邢国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抓奥运经济,即加速京张全方位融合发展,紧盯时间点,高标准、高质量做好与北京联合申奥各项工作,全面深化与北京的对接,把奥运经济打造成为对接北京的“引爆点”,率先成为环首都新的发展增长极;抓园区经济,即加速集聚重大产业项目,促进项目集聚、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把绿色崛起落实到企业、项目、园区上;抓生态经济,即把绿色打造成为最鲜明的“底色”,把生态经济打造成为最响亮的名片,大力发扬“塞林精神”,加大造林绿化、高效节水、大气污染防治等工作力度,加快发展生态产业,让张家口的山更青、地更绿、水更净、天更蓝;抓县域经济,即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机遇,坚持主城区、县城、小城镇、农村“四位一体”结合抓,促进城市与乡村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张家口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坚定走绿色崛起之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记者在张家口市委、市政府2014年工作要点中,看到了该市推进“四型经济”,加快绿色崛起的决心和恒心。
——在奥运经济方面,将争取滑雪场沟通隧道、京张铁路及崇礼支线等重大项目尽快立项实施。加快推进奥林匹克中心、媒体村、各类酒店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对接北京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协调机制,组建引进北京产业专门机构,重点引进北京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项目。加快怀来东花园京北生态新区建设,打造对接北京的“桥头堡”。
——在园区建设上,每个园区都将引进和上马1—2个支柱项目,重点抓好4个市级产业集聚区和怀来新兴产业园、应急安全设备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在新区和机场科技园启动“北方硅谷”高科技新城建设,瞄准欧洲环保一流企业,设立高层次环保科技人才创业园,推动雷地安、国际绿色基金会等一批新型环保产业项目落户。
——生态经济建设围绕绿色崛起,着力打造国内空气质量一流城市。将彻底取缔高速公路及国省干道两侧的煤炭市场,于6月底前全部搬迁到专业的园区实行封闭生产经营。通过实施最严格的节能减排措施,对重点企业全程监控,加快推进以钢铁企业为主的脱硫、脱硝、除尘治理,完成省下达的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的削减任务及污染治理任务。报废黄标车17706辆,主城区所有公交车全部更换为电动公交车。年内新增造林130万亩。推进坝上杨树林更新改造工程,3年内完成120万亩改造任务。完成村庄绿化2088个,建设100个绿化示范村。
——县域经济将在环首都3县和宣化县重点发展先进制造、轻型加工、高新技术和现代物流等产业。在坝上4县和崇礼县重点发展新型能源、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在万全、怀安、阳原、蔚县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以此形成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集群。同时,研究制定激活市场主体、改进招商引资的硬政策、硬措施、硬手段,最大限度地搞活民营,提高招商实效,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第三篇:坚定信心 创新破难 加快南浔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坚定信心创新破难
加快南浔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中共南浔区委南浔区人民政府
(2004年12月31日)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年初提出的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牢固的群众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15亿元,同比增长14.5%;财政总收入8.64亿元,同口径增长23.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亿元,同口径增长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工业性投入36亿元,同比增长2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13180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6230元,同比增长12.8%。
今年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
1、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一是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突出工业结构优化提升,着力培育壮大六大支柱产业。扶优扶强,大力培育发展规模企业。在全区329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实现“亿千”企业28家,其中久立、依多金、长城、丝得莉等4家企业产值超10亿元,洪波、先登等2家企业产值超5亿元。突出块状经济发展,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提出了打造“中国木地板之都”的目标。目前,全区有木地板企业300多家,木地板年生产销售量达到6300万平方米。有5只产品获省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3只品牌的地板获国家免检产品。特种电磁线特色产业基地被列入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二是着力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预计完成协议外资2.4亿美元,实到外资8500万美元,自营出口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8%;实到区外内资17.6亿元,同比增长50%。三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努力创新“三农”发展思路。全区已有农产品生产基地44个,面积27.7万亩,其中省级无公害基地21个。已基本形成了“银湖羊”、“金獭兔”、“香大头”、“温氏鸡”、淡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9只。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农业加工企业151家,其中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5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家。四是围绕提高三产比重目标,着力加快旅游商贸业发展。今年以来,实现市场成交额105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67万人次,旅游收入1200万元。
2、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根据新建区的实际,做到规划先行,切实做好各类规划的修编完善工作。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南林路、嘉业路的全面改造及污水管网的铺设。扎实推进“百千工程”,全区已完成1699个自然村整治,受益人数达27.6万人。积极实施“康庄工程”,加快农村镇村公路网建设。目前,已完成路基249.4公里,砂改油206.9公里,投入资金9930万元。
3、坚持优化环境讲求成效。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区为手段,着力提高市民素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积极打造“平安南浔”。科学规划、合理设置了全区28个卡点,刑事发案率增幅低于去年水平。切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出台“两禁一限”(午餐禁酒、禁止驾驶公车、会议限日制)等制度。
4、坚持目标责任制抓好落实。抓机制引导,落实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目标责任制,制定规范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全面推行了“星期一夜校”学习制度,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抓用人引导,抓好《干部任用条例》的贯彻落实,实施常委会讨论干部任免票决制、全委会差额票决公选副科级领导干部等制度,出台《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的暂行规定》。抓舆论引导,树立了贾建平、周美凤等一批身边典型。
明年是“十一五”规划编制之年,是宏观调控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显现之年,也是加快南浔发展的关键之年。2005年,我区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接轨大上海、建设新南浔”战略目标,突出重点,创新破难,加快发展,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旅游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突出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优势产业的制造基地和休闲观光的旅游胜地”工作重点,着力打造“经济强区、文化大区、商贸旺区、旅游名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指标初步考虑是:GDp增长13%;财政总收入增长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增长20%,其中工业性投入增长25%;实到外资完成9000万美元,实到区外内资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1、加大接轨上海力度,在招商引资上求得新突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我区提出建设“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的要求,加大接轨大上海工作力度,争取新突破。一是研究制定接轨上海的实质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努力把南浔建成上海产业梯度转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先进配套产品加工基地和旅游休闲观光胜地。二是创新工作方式。建立“一号工程”办公室,从招商信息收集、筛选到对接联系;从招商项目的包装到推出;从各类活动的组织到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从引进项目的开工建设到投产,做到有人办事,有人抓落实。三是突出招商引资成效。在今年引进1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基础上,明年争取再引进1家;力争引进国内500强企业2—3家,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0只。同时,积极做好现有外资企业的增资工作。四是再掀招商引资新高潮。打算在春节上班的第二天,组织各镇、区级有关部门到外地参观学习,回来后召开全区招商引资动员大会,进一步统一思想,在全区范围内掀起招商引资新高潮。
2、加大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在平台建设上树立窗口新形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绿化、亮化工程及道路、桥梁建设,强化规划管理,调整空间布局。明年南浔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不少于2亿元,建设标准厂房5万平方米,着力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形成
信息工业、纺织及服装服饰、木业工业、机电制造四大集群区。练市工业园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的要求,调整园区规划。投资1.2亿元,重点抓好裘皮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打造“东南亚裘皮生产基地”,争取在已入户6家企业的基础上,明年再入户4家。努力使南浔开发区、练市工业园区成为全区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活力最强、后劲最足,引领全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龙头和主阵地。
3、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上力求新提高。坚持工业创强,充分发挥新型纺织、新型建材、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皮革制品、金属冶炼等六大支柱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优强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大粘土砖瓦窑、小水泥企业的淘汰力度,完成对小化工、小油脂等污染企业的阶段性整治任务。全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达到70家,其中超过20亿元的企业1家,超过10亿元的企业2家,超过5亿元的企业4家。在大力培育十大块状特色经济中,重点发展壮大木业、电磁线和电梯业。实现地板产业销售总量达到75亿元,电磁线及相关产业实现销售55亿元,电梯业实现销售10亿元。加大工业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工业性投入资金超过45亿元,其中,全年超千万元以上项目100项;努力培育企业上市,力争早日实现零的突破。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缓解要素供给瓶颈制约。在缓解土地制约方面,通过对机立窑水泥厂、粘土砖瓦窑、小油脂企业、小化企业的整治及农村土地整治等有效措施,创造土地增量,盘活、用足土地存量。在缓解电力制约方面,强化调控,优先保证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用电。在缓解资金制约方面,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协调,对有利于调整结构的项目积极给予支持。
4、加大推进农业产业化力度,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一是围绕优质高效发展农业。力争新增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万亩,农产品生产标准10项,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国家级无公害产品10只。二是围绕农业“走出去”发展农业。到省内外开辟各类种养业基地和原材料基地,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加大对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力争劳动力转移率达80%以上。三是围绕农民组织化发展农业。重视培育、发展、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促进农户、基地和市场的联结,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围绕规模效益发展农业。重点发展练市裘皮加工、菱湖淡水鱼加工、南浔木业和兔毛加工四大产业,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基地建设。力争新增销售超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4家。五是围绕特色品牌发展农业。用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实施品牌战略,继续加大对“温氏鸡”、“银湖羊”、“金獭兔”、“香大头”等四大品牌的培育力度。
5、加大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推进南浔古镇保护性开发项目建设上实现新面貌。坚持“一城两区”战略不动摇,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步伐,进一步集聚人气商气,使中心城区真正成为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提高对全区各镇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快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古镇保护、工业西移、新区南建、中心提升”的构想,继续抓好以道路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南浔古镇保护性开发项目的推进。在今年投资2.15亿元的基础上,明年计划投资4.8亿元,力争“五一”黄金周前基本完成三线下埋、石板路铺设、立面修复等修复整治工作;建设完成南浔古镇主出入口停车场工程;完成人民广场、丝行埭等七个节点的改造。实现全年旅游人数200万人次,门票收入超1600万元。
6、加大营造良好环境的力度,在加快发展中体现执政能力。一是推进“平安南浔”创建。构建法制宣传教育、情报信息、不稳定因素排查、矛盾纠纷调处、打防控一体化、维稳工作责任等六大网络,对重点人群、重点部位、重点区域投入重点力量,加强管理,重点整治。二是推进“生态区”创建。深入开展生态镇和生态示范村创建工作,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三是开展“开放、开明、开拓”的“三开”精神大讨论活动。使“三开”精神成为共同关心南浔前途、共同推进南浔发展、共同建设南浔文明的动力。四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加快南浔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作风保障。
7、加大重点工作的推进力度,建立专项工作创新破难领导责任制。专门建立经济结构调整工作、资金协调工作、招商引资工作、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土地集约利用工作、南浔古镇保护性开发项目推进工作等专项工作领导责任制,由区委、区政府领导牵头负责,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财力,优化发展结构,创新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发展步伐。一是认真开展专项工作的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深入抓落实的措施。二是建立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制度,对每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原则上每月向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通报一次。对涉及全局的大事和落实难度较大的工作,由区委、区政府专题研究,出台有关政策措施。三是认真总结各专项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带有共性、具有面上指导意义的要及时举一反三,以点带面,提出对策建议,并组织有关部门抓好措施的落实,促进工作的开展,提高工作的成效。
第四篇:梅州市发〔2011〕12号《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适应绿色的经济崛起推动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实施意见
中共梅州市委文件 梅市发〔2011〕12号
★
中共梅州市委
梅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适应绿色的经济崛起推动大规模
培训干部的实施意见
(2011年2月26日)
为全面落实市委五届七、八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绿色崛起,科学发展”战略,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必须全面加强干部培训,促进干部队伍知识转型升级,提升广大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根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中央、省委有关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决策部署,现就我市2011—2013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和省委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这一核心,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着力构建全覆盖、多形式、高质量的干部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干部培训的统筹性、针对性、实效性,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并善于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实现我市经济发展“三年大提速、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目标提供干部队伍和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大局。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科学谋划干部培训工作,增强干部培训的统筹性,做到“绿色崛起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更好地为绿色崛起、科学发展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干部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培训需求导向,增强干部培训的针对性,突出提升干部素质和适应工作能力,更好地为干部成长服务。
——坚持改革创新。遵循干部培训工作规律,吸收先进培训理念和经验,增强干部培训的创造性,以改革促干部学习动力释放,以创新促干部学习活力增强。
——坚持注重实效。把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作为谋划干部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做到“干部干什么就学什么、干部缺什么就补什么”,增强干部培训的实效性,实现干部培训规模、-2-
质量、效益相统一。
三、目标任务
今后三年,我市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是: 总体目标:以培养“坚持绿色的经济崛起有信念、谋划绿色的经济崛起有思路、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有激情、实现绿色的经济崛起有贡献”的复合型干部为目标,以加快各级干部思想观念转变、知识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促进社会和谐能力为重点,对全市各级干部全面系统地加强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现代产业基础知识、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等方面的培训,使广大干部成为“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的行家里手。
基本任务:县处级领导干部每年参加学习培训的时间不少于60个学时,其他干部不少于40个学时;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全面落实,把全市各级干部普遍轮训一遍;干部培训工作层面、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多渠道、大规模、重实效的干部培训格局更加完善。
四、主要措施
坚持优化培训内容,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法,构建组织调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专题讲座相结合、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与干部培训基地作用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以实现大规模培训干部数量、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强化理论提升。重点以提升各级干部理论水平、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素质为主,教育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明
确“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发展成果与谁共享”,提升“领导力、实践力、执行力”。坚持办好处科级干部、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青年干部、党外干部、女干部等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次。大力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和国家法律法规、党史国情形势、革命传统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大力加强党性党风党纪廉政教育,提高道德品行。
(二)创新培训方式。坚持创新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教学形式,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探索干部培训新方法新途径,搞好培训需求调查,根据干部所缺、工作所需优化课程设置。改进讲授式教学,推广开放式教学,采取讨论式、互动式、模拟式、案例式、体验式、论坛讲堂等教学形式,增强培训效果,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利用梅州党建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现有网络平台,把课堂建在网络上,推行干部在线学习。推进党校教学改革,推行教师竞争性上岗,完善教学评估体系。
(三)拓展培训基地。坚持创新培训理念,采取“走出梅州、走出广东”的异地培训方式,积极拓展干部培训基地,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在完善现有清华大学、嘉应学院、香港、新加坡等培训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干部人才培训基地。一是建立珠三角干部人才培训基地,在广州依托“四校一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增城市),突出提高党政干部领导能力,加强处级干部和优秀中青年-4-
干部培训,开展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经济管理、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领导能力建设、文化强市、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专题培训;突出加强教育工作者培训,提高教学管理能力;突出拓宽科级干部视野,提高统筹城乡科学发展能力,加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市、县科级干部培训,重点学习科学发展的“增城模式”。二是建立长三角干部人才培训基地,在华东依托“两校两山一港一区”(浙江大学、苏州大学、杭州萧山、苏州昆山、苏州张家港、杭州滨江区),突出知识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处级干部特别是经济、城建、旅游、文化等部门的干部培训,重点学习现代产业体系知识和江浙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发展旅游产业、区域协调发展与主体功能区建设、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建设等的做法、经验。三是建立国外人才培训基地。在美国、英国、新西兰等欧美发达国家建立培训基地,突出培养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与世界眼光,重点学习欧美发达国家金融、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城市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理念与经验。
(四)加强现代产业人才培养。坚持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切实加强新型产业经济人才培养。一是与清华大学建立全面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战略培训;借助清华大学的优势资源,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邀请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来梅讲学,定期邀请在校的硕士生、博士生来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挂职锻炼。二是在广州(梅州)产业转
移园建立“华南理工大学梅州现代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以园区管理人员、现代产业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为培训对象,加强现代产业知识、管理知识等培训,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及园区管理水平。三是组织我市的企业家到新加坡世界企业总部经济最集中和浙江等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培训考察学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五)强化基层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强对基层干部和实用人才的培训,增强带领群众致富和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在市农业学校建立基层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突出基层干部知识转型、能力提高和实用型人才技术提升,以基层实用知识、农村实用技术为重点,加强对县镇干部和村“两委”干部、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争把县、镇、村三级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轮训一遍。同时,突出培养一支扎根山区、深刻理解“绿色崛起”内涵、有能力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后备干部队伍,切实加强“选调生”、“大学生村官”培训。
(六)拓宽境外培训渠道。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干部人才的需求,加强和改进国(境)外培训工作。继续依托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才培训基地对全市各级党政干部、高层次专业人才分专题进行培训,不断改进培训方式,探索精英培训、高端培训,学习国(境)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现代技术。同时,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合作培训,通过联合办学、建立基地等方式,拓展国(境)外培训渠道,选派干部到欧美等地区学习培训,力争在国(境)-6-
外培训工作上有新的突破。
(七)举办论坛讲堂。论坛讲堂是我市干部培训的重要形式,是促进干部思想解放、更新观念、丰富知识结构的有效载体,要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办好论坛讲堂。一是依托“开放梅州论坛”,举办“新经济大讲坛”、现代产业高峰论坛等,邀请国内著名经济学者、知名企业家等作专题报告,促进厅处级领导干部了解国内、国际形势发展。二是举办“新知识大讲堂”。以市直单位科及科以下干部为对象,在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新知识、新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邀请省内外高校教授和党校老师授课,实现大规模培训科级干部的覆盖。
(八)推动各级培训。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要按照省、市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从本地本单位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上级需求、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提升干部综合素质,推动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均衡发展。市直单位每两个月至少举办一次专题讲座;各县(市、区)每年至少要举办一期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若干期现代产业基础知识专题培训班、若干期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培训班。
五、组织管理
按照以管促学、以考促学、学用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落实责任,加强管理,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县(市、区)、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干
部管理权限和职责要求,进一步抓好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的落实。各县(市、区)要制定完善本地大规模培训干部措施,细化培训的目的、内容、方式和要求;组织部门要切实履行牵头抓总、综合协调、管理服务的职责,加强宏观指导;市、县两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要把现代产业的新知识、新理论作为主体班教学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专题备课;各单位要把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纳入各部门的工作规划,采取有效形式,推动干部大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2、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加强对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分类指导、检查考核。建立培训情况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培训管理办法。坚持从严治学,严格落实跟班制度。市委组织部对重点班次要派出督导员,加强培训管理。建立干部述学制度,让干部在述职述廉的同时汇报学习培训情况。市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每年进行检查及抽考,在各地各部门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干部参加考试,抽考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各县(市、区)、各单位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测评,检查评估培训情况,督促干部巩固学习成果。
3、训用结合,增强实效。在分类培训和按需培训上下功夫,把学习培训着眼点聚集到研究和解决梅州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上,科学设置课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培训效果。注重干部培训与使用的有效结合。参训干部都要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参加培训,带着成果完成培训。开展“千字百言”活动,凡是参加5天以上培训班学习的干部在学习结束15-8-
天内须交2000字左右的学习体会文章,以检验培训效果。优秀文章须向市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推荐,并在《梅州日报》等新闻媒体上刊登。把干部培训效果纳入干部选拔任用的内容,把干部学习培训情况将作为干部考核、评先评优及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4、落实经费,保障投入。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要按照干部培训分级负责的原则,将大规模培训干部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各单位要重视干部培训的投入,保证干部培训经费的需要。积极拓宽干部培训经费渠道,多途径、多形式筹集干部培训经费。
(此件发至县)
主题词:绿色的经济崛起△
干部培训
意见
中共梅州市委办公室
2011年2月27日印发
(共印9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