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忠同志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4 00:2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鸿忠同志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鸿忠同志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篇:李鸿忠同志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鸿忠同志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是在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抓紧研究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抓住工作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了开好这次会议,省委、省政府年初就开始调研准备。罗书记多次听取汇报、研究部署。省里邀请了国内外有影响的四家规划研究机构就湖北城镇化战略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深入调查研究、集中各方智慧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下一步还将编制指导我省城镇化中长期发展的总体规划。罗书记亲自主持今天的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抢抓发展机遇,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来部署、来推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09年达到46.6%,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30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率中,城镇化贡献了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加快发展、快速推进的重要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了新的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推进城镇化的重点任务,除了在《建议》第五部分集中论述,还在“十二五”发展的基本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处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可见,加快推进城镇化意义重大,作用重要。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国际国内和我省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和经验,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和供需关系调整,以及国内发展环境条件变化和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看,目前讲扩大内需,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既能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从增加投资看,城镇投资是全社会投资的重点领域,2009年和今年1—10月,我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大体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93%左右(全国为86%)。另据有关方面研究,近些年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至少10万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从拉动消费看,城镇化可以有效扩大城镇消费群体,可以提高城镇消费水平并带动农村居民提高消费水平,可以带动服务业发展,进而促进消费升级。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725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294元,城市人均消费接近于农村的3倍,表明由乡进城消费明显增加。在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中,市和县占79.5%,县以下占20.5%,表明城镇消费占全社会消费的大头。有研究表明,在现有消费水平下,城镇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消费总需求将增加1.2个百分点,直接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4个百分点。综合起来看,城镇化推动人口和生产活动聚集,持续激发和释放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将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持久动力。我省作为人口大省,城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的空间还很大。

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作用还表现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上。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没有工业,城镇失去依托,没有城镇,二、三产业就缺乏载体。一个城市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过程。城市需求,最基本的因素是人。有了人的聚集,生产要素就会聚集,有了生产要素的聚集和激荡,就会产生产业需求,产业才能搞起来。要坚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同步推进城镇化。如果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既会抑制内需的释放,也会阻碍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开发的着力点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今年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总书记强调了“八个加快”,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在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中,特别强调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可见,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影响着工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积聚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影响着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带动区域发展,影响着区域结构优化;城镇化决定城乡一体化进程,影响着城乡结构完善。城镇化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加快推进资源要素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转变。地少人多是我们的国情和省情,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加快实施,适宜大规模开发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土地已成为影响区域发展最稀缺的要素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集约发展,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经济总量的最大化,在有限的载体上做大经济规模。空间利用集约化最充分的体现是城镇化,城镇化把资源要素、包括人聚集到一个载体,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放大功能。城市就是一部激活、放大生产力的机器,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实现集约化发展。只有集约化发展,才能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和形态,才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城镇功能,也才能用较少的资源要素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这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日本东京、大阪等几个大的城市群,走的就是集约化发展的路子。人口那么多,土地那么少,但城镇化率那么高,生态环境那么好。其经验值得借鉴。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土地开发、城市发展还是粗放型的,我省城镇数量在全国居第五位,但是城镇化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数量较多,并不等于城镇化率高,问题的关键是集约化发展不够。所以必须以加快推进城镇化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集约化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钥匙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必然途径。统筹城乡,必须把城市做大做强,把中心镇做大做强。否则,统筹城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就无从建立。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发展要做的大文章,无城统不起乡,城小也统不起乡;有多大的城,就能统多大的乡;有怎样的城镇格局,就有怎样的城乡统筹发展效果。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推进城镇化。农业要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做多、做优;农民要把人数做少、收入做高,农村要实现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这是“三农”工作的基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城镇化既可以使农村富裕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也可以相应增加农民人均拥有资源量,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化率,还可以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发展实践看,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城镇化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小。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湖北是农业大省,目前一半以上的人口还在农村,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利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点

城镇化是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生产要素和人口在空间上合理聚集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率先发展,在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的同时,形成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较高的城市群,有力地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城镇化水平的滞后。区域城镇化水平决定和影响区域综合竞争力。目前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14.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19.8个百分点,这就决定了东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强于中西部地区。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也证明,县域经济发展走在前列的,都是城镇化走在前列的。全国百强县市中的前10强,城镇化水平都在60%以上,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前5名城镇化率平均值为33.9%,最高的大冶也只有40.8%。可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是与城镇化水平密不可分的。

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圈一带”总体战略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对湖北省情认识的重要成果,目的在于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两圈一带”既是产业圈、产业带,又是城镇圈、城镇带。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必须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抓手、为支撑,以城镇化带动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构建现代文明的驱动力量,是实现文明形态转变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和城镇化共同构成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共同承载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化快速发展,推进社会文明形态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伴随着城市化逐步走向成熟阶段,推动社会文明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集聚,农村人口变成城镇人口,更多的体现在城镇功能的发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等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城市文明是对农业文明的超越,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普遍存在的城乡差别,不只是城市生活水平与农村生活水平的差别,本质上是生产方式的差别,是文明形态的差别。我们要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文明形态转变,构建现代城市文明。刚刚闭幕的上海世博会是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现代文明的成果。

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目的在于牢牢把握和紧紧抓住城镇化进程所蕴含的巨大机遇,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来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

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的重要机遇,推动我省城镇化加快发展。所谓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新阶段,主要有两个标志:一是人均GDP进入3000美元以后,城镇化加速发展。二是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城镇化加速发展。这是世界普遍规律。我省2009年人均GDP达到3288美元,城镇化率46%,“十二五”期末将达到52%以上。这两个标志性指标都已经达到和将要达到。这是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

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对城市化进行新的战略布局的机遇,推动我省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国家制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在“重点地区发展”这一章中提出要在中部地区培育武汉城市圈等城市群,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增长极。同时,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正在由东部向中西部加快推进。另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信息,我国未来将构建“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优先发展三个特大城市群和八个大城市群,其中,沿长江通道横轴、沿京广通道纵轴以及长江中游地区大城市群都与我省密切相关。这是十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及早谋划,主动对接。

我们要正确把握我省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城镇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城镇化水平保持了稳步提高的发展态势。2000年到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从40.5%提高到46%,在中部六省处于领先位置,基本形成了以“一主两副”(武汉市、宜昌市、襄樊市)为依托,以其他设区城市和县城、中心镇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最近10年,是我省城镇建设投入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时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投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城镇规模逐步扩大。2009年底,城镇人口、建成区面积分别比2000年增长33%、50%;设区城市和建制镇的用水普及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等主要指标呈逐年上升态势,增强了城镇服务能力、供给能力,改善了人居环境、发展环境。但也应看到,我省城镇化发展也面临着严峻形势,表现在: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邻近省份的差距正在缩小;城镇数量较多,但发展质量不高;城镇化布局不尽合理,形态结构不够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欠帐较多,功能不够完备,等等。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城镇功能发挥和城镇化进程。处在新阶段,面对新态势,面临新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推进我省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下定决心,坚定信心,确保我省城镇化在“十二五”期间取得重大进展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正是因为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就在谋划出台指导意见、编制发展规划。在研究编制全省“十二五”规划时,又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取得重大进展。为此提出以下七条要求。

(一)明确目标,增强信心

目标是标杆,是旗帜,确立积极可行的目标,对加快推进城镇化至关重要。《意见》从城镇化率、人口转移、城镇布局三个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的城镇化发展目标。

从城镇化率目标看,“十一五”前4年每年提高0.7个百分点,相对偏低,今年预计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化达到47%(全国预计47.4%),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二五”期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实现这一目标,有两个深刻含义,一是我省的城镇化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全省6000万人口有一半以上生活在城镇,将带来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就世界范围来讲,2008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化水平超过50%,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我省城镇化率将在2013年达到50%,也具有标志性意义。从人口转移目标看,“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有300万以上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平均每年60万以上,既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各种挑战。从城镇布局目标看,到2015年,我省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将由6个增加到15个,中小城市由40个增加到50个左右,3万人以上的建制镇由46个增加到100个左右,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趋合理和完善。上述这些目标适应了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融入城镇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既考虑了我省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又考虑了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并与全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衔接,是一个积极稳妥的目标。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分解、切实落实这些目标,通过强有力的工作措施,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目前,各地都在抓紧编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分两片听取了各地规划编制情况汇报。从汇报看,各地在确定“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时,都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目标,体现了各地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但还很不够,要根据《意见》要求和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完善城镇化发展目标和措施。

(二)规划先行,强化引领

规划是决定未来发展的蓝图,对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的先导和引领作用。规划带来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带来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在世界各国城市化建设发展中,规划起着重要作用,如日本、韩国的城市化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上的成功,重要的是得益于高起点规划的引领。规划涉及长远,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尤其要做到规划先行,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否则就会盲目无序发展,造成重大失误。规划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方面我们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也要向我们的先人学习。巴黎十九世纪的地下基础设施现在仍在使用。今年夏季我国南方遭遇暴雨洪涝,一些城镇“一片汪洋”,但江西赣州却没有出现内涝,原因何在?就是900多年前宋代赣州知府修建的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相比而言,今天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因此,我们要舍得本钱做好规划,要拿出一个能管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规划。今年省里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四家知名研究机构来我省调查研究,帮助我们制定城镇发展规划,就是为使规划能达到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做好城镇化规划要特别重视三个环节。

一是全省城镇体系规划要体现集约发展理念。要按照城乡统筹、城镇带动、产业驱动、绿色发展、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的原则,构建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长江经济带为纽带,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总的要求是,坚持“一主两副”的总体格局,都市圈和大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三个层次协调发展,实现“大小多少”发展目标的城镇化工作思路。

“大”就是要把城市圈、城市群做大,把大城市做大,我省武汉市一市独大,首先是好事,有这么一个火车头,有这么一个龙头,带动全省的经济发展。从结构上看,武汉是一个特大城市,它的辐射能力、带动能力强,解决了很多问题。所以它是一种生产发展方式,是一种先进生产力,今后还要继续做大。但是,只有武汉一市独大不协调,还要把武汉城市圈做大;不光要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还要把“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做大做强。

“多”就是要把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做多。我们的现状是大城市数量少,5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数量少,20万人以上的县城、3万以上的中心镇数量少。全省城镇个数在全国位居前列,但城镇结构不优,除武汉市以外,其他省辖市均未达到100万人口,县城规模一般在10万人左右,建制镇平均人口不到1万人。规模效益较差的小城市和小城镇比重超过40%,由此导致全省城镇化率低。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发挥其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集聚效应和拉动作用,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难以得到有效配置。因此,要把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做多。

“少”就是村镇要少。将一些小镇逐渐引导进到中心镇,让农民进入到一些规模较大的村。现在分散的自然村落,规模都很小,要花很大的财力通电、通路、通广播,成本太高,实际上是巨大的浪费,要转变发展方式。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历程表明,城镇化的过程,是大城市集聚的过程,也是小村镇自然淘汰的过程。我们要顺势而为。比如鄂州,村镇原来是300多个,经过城乡一体化试点减少为100多个,这样的做法体现了集约发展的思路,各地要学习借鉴,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做到。

“小”就是人均占地规模一定要小。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一定要缩减人均占地规模。我们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和三峡工程库区、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七山二水一分田”,可开发土地资源非常有限,要严格控制人均占地规模。要通过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二是跨区域城镇发展规划要体现组团式发展理念。我们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是走原来分散化的城镇化道路,而是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道路。城市圈、城市群、城镇带已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形态和发展趋势,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所以,跨区域城市发展规划一定要体现组团式发展理念,也就是要强化城市圈、城市群、城镇带的概念。全省适宜开发的国土空间有限,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决定了我们的城镇化,只能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人口密集、城镇密布的地区集中展开。从全省城镇格局看,就是要把做强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和“襄十随”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同时要在沿江、沿路等城镇密集地区规划建设城镇带,以此带动全省城镇化发展。此外,还要配合国家和周边省市在更大区域谋划城市群发展,如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群。

三是城镇规划要体现统筹协调理念。城镇化不仅只是为了推动城镇本身发展,而且要以城镇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因此城镇化规划一定要体现统筹协调理念。不仅要反映人口和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镇聚集,也要有先进生产要素和先进文化由城镇向农村辐射,使城乡逐步走向交融,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要以市州和县域为单位编制城乡一体化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事业发展,为城镇发展预留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要做好城镇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土地利用等规划的衔接,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调控作用,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城镇环境决定城镇形象,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要求,人居环境是体现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全省各地要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加快推进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建设,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一流城市。

一是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发展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鼓励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建设模式和生活方式,把节约用地放在突出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房子不是越大越好,路不是越宽越好。优化城乡能源利用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和水平。严格实施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积极推广再生能源和墙体材料革新、散装水泥发展。坚持公交优先原则,发展节能环保型公交车和电动汽车。推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工艺、技术和器具,鼓励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大力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

二是要切实抓好城市污水、垃圾、噪音和大气环境治理,使城市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大力开展减排治污,逐步降低城市污染指数。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大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环评落实力度,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改造提升污水处理工艺,加强运营监管。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加大机动车尾气、城镇工业污染、建筑扬尘和噪声等综合治理力度。

三是要广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着力整治设施不配套、功能环境差的旧城区、旧居民小区。引导支持“城中村”加大改造力度,农村村庄环境整治要以建设宜居村庄为目标,严格生态保护,推动清洁生产,加强水环境治理,完善垃圾收集处理机制。

(四)产业支撑,“双轮”驱动

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发展,要把产业支撑放在城镇化的首要位置,通过城镇发展带动产业集聚,通过产业发展完善城镇功能。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行之不远,这是我省部分历史名镇做不大的主要原因。有了工业基础,没有城镇载体,工业就缺乏配套产业和服务业支持,要么舍近求远到外地寻求配套服务,要么自我配套,形成企业办社会,“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模式,最终工业的竞争力也会大大下降。这是我省部分工矿企业曾经经历过、有的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城镇化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同时要通过城镇化促进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化、城镇化,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共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工业化与城镇化这种互动关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我省目前工业化发展进入中期阶段,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在这一时期,既要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又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并要更好地促进“两轮”协调并进,形成共振效应。我们讲城镇化要以产业化为支撑,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我们讲工业化要以城镇化为载体,就是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目前正是我省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黄金时期,我们要把这篇大文章做好。

(五)强化功能,提升品位

城镇功能除了产业功能外,还包括公共服务功能、居住功能、生态环保功能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经验表明,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利于强化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也有利于克服城镇发展中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病”。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市政公用设施水平和运行效率。提高城市交通整体效能,构建以轨道交通、城市快速通道为主动脉,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为支管,以单行道、小街巷和人行过街设施为毛细管的城市道路系统。加强城乡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完善供水网络,确保2015年全省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加快燃气设施建设,提高燃气覆盖率和供应保障能力,2015年全省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90%。完善供电网络,加强老旧电网改造,调整优化电源结构,健全分配电网和供电预警保障机制。完善信息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

建立健全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努力使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普通商品住宅。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城镇房地产市场主体,引导住房的合理消费,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对城镇周边的农村住宅、土地整治安置房建设,要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严格控制城镇规划区范围内个人建房审批。不断改进住宅的性能和质量,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设,推行物业管理全覆盖。

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口计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延伸。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建立健全城镇就业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镇防洪安保体系,完善防洪预警机制;建立地质灾害预防预警体系,科学规避地质灾害,加强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建立健全城镇应急防控处置体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六)继承创新,彰显特色

城市发展,文化为魂。湖北是荆楚文化发源地,三国文化、道教文化、首义文化、红色文化影响深远,历史遗迹众多。比如,荆州古城墙,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古城墙之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做好继承和创新的文章,塑造城镇形象,打造城镇品牌。广泛吸收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注重突出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乡土建筑保护规划,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和展示,弘扬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镇文化内涵,彰显荆楚文化魅力。

湖北有得天独厚的江河、湖泊、湿地和山林等自然禀赋,在城镇化发展中要加强保护和利用。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加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科学规划生态功能区。重点加强城市过境水系、周边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湿地、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构建城镇整体绿色生态网络,努力彰显“千湖之省”的城镇特色与魅力。武汉市的江滩改造工程、显山露水工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都是大手笔,很有特色。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现有的山、河、林、湖等自然资源,努力把森林引入城市,花园引入社区,创一流生态环境。在城市扩规中,要科学规划,组团发展,有计划地保留林地、草地、耕地、湿地,避免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和无边际的水泥砖墙。

(七)科学理性,协调推进

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既要把握机遇,积极推进,又要根据条件,尊重规律、科学理性、稳妥协调、健康有序,决不能搞大轰大嗡运动式的推进。当前,要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稳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落户问题。对一时难以落户的农民工,也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就业、工资待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到城镇安居乐业。要按照完善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要求,从覆盖全省的省域城镇化总体规划入手,科学构建全省城镇发展体系,健康有序地推动各个层次的城镇化发展。

三、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强有力保障

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既面临有利时机和难得机遇,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是对我们执政、行政能力的考验。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湖北省情,借鉴国内外经验,全力推进这一历史进程。各级各部门必须把推进城镇化作为重要责任,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体制机制,为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

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财政支持政策要对区域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特色镇的发展予以重点倾斜。各级各类投入到县级的财政资金要整合捆绑、统一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多种模式参与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支持县(市)和小城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采取市场方式设立城镇建设投资融资平台。

(二)创新城乡管理体制

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城乡管理新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建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规划管理机制,强化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把社区管理摆在城市管理的突出位置,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强化区、街(镇)政府的管理职责,保证街、居两级工作经费。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完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县级人民政府应依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明确县、镇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效能,防止执法管理缺位。

(三)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在国家批准的试点地区,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规模相挂钩、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与当地土地开发和整理数量相挂钩的机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重点向中小城市和3万人以上规模的城镇倾斜。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试点,建立区域统筹流转的土地利用机制与制度,探索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试行集体土地资产化管理,允许试点地区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集体建设用地进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在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中,按照尊重农民意愿、封闭运行、规范管理的原则,搞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四)稳步推进户籍及其配套制度改革

在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的职业或合法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改革户口迁移审批制度,简化户口审批手续。加快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建设。

(五)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要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主要负责同志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重大问题亲自抓,主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措施亲自督促落实。

二要形成工作合力。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认真调查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要强化大局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城镇化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研究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要健全考核机制。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专班,定期对城镇化工作的进展情况开展督查。对工作进展明显的要表彰激励,落后的要通报批评。每年召开一次新型城镇化现场工作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推动发展。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人才队伍。

同志们,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和这次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作出新贡献!

第二篇:李鸿忠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鸿忠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 2010年12月31日)

同志们:

刚才,国生同志已经就这次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内容、任务讲得非常明确。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要在全省工作中真正体现“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 中央反复强调,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对于湖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既是重大机遇,又是重大责任。我们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把“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落到实处。

1、要站在全国的大视野看湖北农业的重要地位。我省是农业大省,主要农产品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像淡水产品、双低油菜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水稻、棉花和蔬菜产量居全国第5位,油料、茶叶居全国第3位,猪肉居全国第6位,柑桔、中药材、食用菌、小龙虾等特色农产品在全国甚至国际上都有重要地位。如:食用菌中的香菇,据我了解,广东人、香港人喜欢吃,日本人也喜欢吃。我们省的香菇在香港市场上占有主体地位,小龙虾出口在全国属第一位。湖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过去讲“湖广熟、天下足”,无论是“米袋子、菜篮子”,还是全国的“菜

园子”,我们都承担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蔬菜供给的重大政治任务。如果我们农业出问题,不但是省内的问题,还会拖全国的后腿,影响全国的大局。这不仅是农村农业自身的问题,而且是保稳定、保大局,是全国的大局。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

2、要深刻认识到,农业是“第一民生”。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这一论断,充分揭示了农业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民以食为天,天最大。吃是人的第一生存需要,是刚性需要,无粮则乱。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只要地里有粮、有菜、有油,一切问题都好办,大局就可稳定。救济时送钞票是不行的,最终要有物资,这是最根本的。农业为人的生存和就业提供保障,为经济发展、市场稳定、社会稳定提供支撑,这是关键的关键。今年以来,管理通涨预期的任务比较繁重,湖北和全国一样,CPI创下历史新纪录。在物价上涨因素中,涉及到农副产品,“价格篮子”,特别是涉及到人民生活消费、体现恩格尔系数范畴的占到76%。农产品价格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民生和民心。农业兴则天下兴,农业富则天下富,农村稳则天下稳。虽然我省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农业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虽然农业占国民经济份额不断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永远不会改变;虽然调整经济结构是个“常态”,但农业作为“朝阳产业”、“母亲产业”的格局永远不会改变。

3、把握“三化同步”、“两增同步”的新要求,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最近中央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特别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即“三

化同步”。推动“三化同步”是我们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新形势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对推动“三农”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国际经验表明,能否实现“三化同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化代“三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工业化、城镇化不发展,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动力;反过来,农业现代化若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就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陷入停滞,造成“三化”都难以为继。党中央提出“三化同步”,符合我们省作为农业大省的实际。根据我们省的情况,在“三化同步”的基础上,省委常委在讨论的时提出,我省还要加上“两增同步”,就是要实现农业增产增量、农民增收,这是湖北“三农”工作的一个指导方针,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各地和相关部门务必要按照“三化同步”、“两增同步”来抓落实。当前,我省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达到46%。相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滞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我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效率还不高,产品竞争力还不强,农业巨大潜力还远远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把“三化同步”、“两增同步”作为我省“三农”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与全国全省关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实现经济增长、劳动效率提高和国民收入增长一致的。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要真正从思想上“重”起来,真正要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要从组织领导上“重”起来,组织领导要体现出来;要从投入上

“重”起来;要从工作措施上“重”起来。大家要对四个“重”进一步加深理解,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组织、投入、工作措施都要“重”起来,真正体现重中之重。

二、“三农”工作更需要做实,要扎扎实实把省委省政府已经部署的工作做好

近年来,特别是省九次党代会、九届二次全会以来,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农情,创造性贯彻中央方针政策,对“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已经分析透了、也讲透了,有关工作措施、策略、计划、模式都已经作了统筹安排。总体上我们目前主要不是再提新口号,再出新思路,而是把这些重大部署扎扎实实地做下去、做出成效。比如有以下几点,我们要扎实做好。

1、认真抓好区域示范。要进一步推进仙洪试验区、城乡一体化试点、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试点、88个乡镇新农村建设试点、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大力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帮助老区更好更快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前不久,我与昌尔、春明同志到大悟、红安等大别山革命老区看望老区的群众,就推动启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建设问题作了调研,我们确确实实感到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加快老区发展,无以告慰烈士英灵,无颜面对老区人民。要按照“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的总体目标,抓好规划编制,项目的策划,尽快启动。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是受自然经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比

较深的领域。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摒弃传统的狭隘农业观念,树立新的现代农业发展观。要突出“粮食安全”这个大局,围绕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这个目标,加强农业大县建设,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抓好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加快粮食、水产、蔬菜等板块建设,落实“菜篮子”工程,保障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

3、切实抓好农业基础工程。重点是罗书记明确交办的任务,我们要落实。要在“十二五”期间、五年再搞1000万亩“双低”改造和汉江流域综合治理。“十二五”期间,要推进1000万亩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后备资源储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扩大规模经营,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发展现代林业,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是“两圈一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落实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发展规划的要求,也是全省新增粮食百亿斤目标的重大举措。要借南水北调工程之机,加快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推进特色优质板块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汉江中下游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战略安全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带。

4、深化农村改革。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改革迈出“伟大的第一步”,应该说我们的改革开放,就改革来看先从农村开始。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动力还是改革。核心是稳定和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现在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是农村面貌,一个是农民收入,一个是农业的科技应用、产量等等,还有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工北上南下,特别是到京津地区,到东北、到广东、东南沿海打工,到其他地方的也不少,这是影响农村的巨大变化。现在我们到农村去调研,村子里中坚力量都出去,两头在留守,主要是小孩、老人,青壮劳力出去打工的很多。我省大概900万个农户,其中每一户平均有一个人出去打工,这个变化很大。前两天,我们在开农村工作座谈会的时候,金水同志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实呼之欲出,也大家都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谁来种地?既然青壮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农村只剩下两头,妇女、儿童和老人,农村种地怎么办?现在看,这是新的生产关系催生新的生产力的一个重大历史性机遇,特别对我们国家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很少,又是一家一户的,怎么样搞大农业,国际上的路子很明显,就是适当集中耕种,集约化经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是历史性机遇,这是大好事。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农业要把农副产品做多、做优,农村要注重生态保护和村庄整洁,搞得漂亮,建设现代农民生产生活的家园。城乡一体化,农民要越做越少。越加强“三农”工作,农民就会越来越少,这是我们的目标。现在农民的收入从总体上看,这几年增长很快。杨松同志跟我讲,武汉市农民收入增长很快,但是武汉也有一个二元结构问题。从全省看大都市二元结构最弱,偏远农村的二元结构最强。光靠农业和农产品增收还是缓慢的、有限的,最重要的是要调整收入结构。农民工资性收入这几年发生变化,在收入增长结构中是最快的。如果还是传统的办法,不把农民越搞越少,农民收入这一块难有大的作为;现代化农业,特

别是大规模耕种和集约经营也难有大的作为。我们要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因势利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一条绝对不能动摇。中央明确提出“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个土地制度使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非常充分,为土地要素化、资本化创造了制度性条件;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现实条件,我们要坚持,要创新。要坚持农村基本的土地制度,将来农民无论怎么变,有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田的收益,再加上国家大力推动新农保全覆盖,这两笔收入保证了农民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农民无论打工还是去城市,农村的责任田还是要给他保留,这个根本性的土地制度不能变,这实际上是给农民的一个社会保险。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要创新土地经营机制,让土地要素化、资本化,实现农村生产资料与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对接。只要利益分配机制搞好,就会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政府的投入是一块,要加大投入,同时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土地适度经营,集中经营,这方面要大做文章。大冶市的侯安杰就是这个典型,是农民企业家、农业企业家,他通过土地依法、自愿、有偿、和谐流转,发展规模种植,面积达到1.58万亩,提高了农业效益。要培育千千万万像侯安杰这样的农民企业家、红色农场主,让能人大户来种田、让企业来种田,这是农业的出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新的生产关系,要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积极主动地引导和服务,要让各种惠农政策惠及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创新科技支农体制机制,搞好科技服务“三农”

工作。特别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年要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攻坚任务,做好确权发证工作,做好林权纠纷调解工作,确保林区社会稳定。要创新林业发展新机制,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三得”的目标,就是“国家得绿、林农得利、林区得发展”的多赢目标。

5、狠抓惠农政策落实。落实惠农政策,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群干群关系。党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农民所得实惠也越来越多,但当前群众反映政策不落实的问题也不少。有的是违反政策的问题,有的是截留政策的问题,有的是折扣政策的问题,有的是扭曲政策的问题,有的是敷衍政策的问题。有的是工作不细致、不因地制宜,照搬照抄文件,脱离实际。像大冶侯安杰反映的土地平整项目问题,就是有些同志好心没把好事办好,农民兄弟有意见。要把检查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党和政府,中央的和省的惠农政策的落实作为明年“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定要抓落实。省监察厅也采取了一些明查暗访的方法,查出了一些问题,也起了一些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对于把党的惠农政策扭曲、违反、打折扣等等一些现象一定要抓住,坚决纠正,坚决处理。我们每次上网,同网友对话的时候都提出这个问题,有的农民问,中央惠农的粮食补贴、种子补贴,村了里截留了,这样对不对?问题存在,而且比较严重,这是基本常识性问题,一码规一码,即使是农民在有些方面欠了村子里的钱,也不能够克扣农民的这笔钱,一定要先百分之百地把这笔钱送到农民手中,其它的另议,那是另外一些事。还有农村资产化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现在压力比较大,但决不允许动党的惠农政策这一

块。谁如果动了,就是太岁头上动土,绝对不能不处理,决不能轻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把惠农政策送到千家万户,一分不少地把实惠交给农民,让党的阳光照在每个农民心上、洒在希望的田野上,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惠农政策不落实,不光是党和政府的形象问题,从根本上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6、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为工业反哺农业创造有利条件,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拓展广阔空间,能为农民增收开辟稳定渠道。我省与山东、河南等农业大省强省相比,我省农业弱,不弱在种植上,也不弱在农业科技上,也不弱在农民的种植经验上,主要弱在农产品加工上,特别是缺乏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我省商品粮外销70%是原粮。全国有20多家过百亿元龙头企业,我省最大的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只有50亿元,而河南“双汇”一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350亿元。湖北有特色的农产品很多,但真正叫得响、有竞争力的产品不多。这几个方面我们正在奋起直追。我省有很多好的东西,小龙虾产量大、有名气,江苏的畜产品打出的品牌在电视上弄得很响,我省也有了,在省委工作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农业方面不光是种植和农业科技,更重要的是经营问题。我们的大闸蟹吃起来很好吃,牌子不如别人响;我省的小龙虾又多又好,搞不好,牌子又让别人拿去了。我省虽然不乏有竞争力的产品,但是叫得响的品牌不多。“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继续大力实施“四个一批”工程,把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动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 的关键来抓。要抓一批像精武食品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一只鸭从生产到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加工增值达到了1:5,打造了一个品牌,带动了一方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三农”工作不再提新口号,也不再出新思路,就是扎扎实实抓落实。

三、抢抓重大历史机遇,推动水利建设再上新台阶

水利既是农业的命脉,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生命工程,既是德政工程,又是民生工程,也是历史工程。湖北是水害多发省份,水利建设历史欠债很多,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抢抓政策机遇,以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加强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我省有水优也有水忧,有优势,又有忧患,我省已经尝到了搞水利设施建设的甜头,如三峡水利工程。今年,我省遭受了1998年抗洪以来的最大洪涝灾害,很多极值指标超过1998年,比如三峡入库流量最大值每秒7万立方,1998年抗洪时才6万6,不到7万。今年我们安然无恙,而且“五保一夺”,最后夺取丰收,大灾之年夺丰收。我们尝到了大的水利设施,搞水利设施的甜头,我们要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三农”工作要更加高度重视,就要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1、要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年中央1号文件的主题就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我们省的一号文件主题也是水利改革发展。中央决定,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水利将成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这是继1998年长江防洪抗洪后的又一次重大投入,对防洪保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农村饮水安全等,将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作用。中央的政策导向,对于我们这个水利大省来讲,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机遇。一定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反映我们的工作能力,也是我们职责能不能落实的问题。赶上了就是机遇。中央已经作了部署,我们必须抓好落实。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无论是做哪一项工作的,都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把工作做好,否则就是失职。各级党委政府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奋力拼抢机遇,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水利项目,加大地方配套投入力度,多途径解决配套投入问题。省里要调整“十二五”投资结构,新增基本建设投入向水利倾斜、向农业农村倾斜,争取我省农业基础设施面貌有历史性改观,为实现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创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通过改革创新,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明年在引导金融投资水利建设方面要有新突破,要实行政府贴息政策,让金融机构无风险,敢于投资水利建设项目。要研究鼓励民间投资水利建设的政策,实行谁投资、谁受益,拓宽水利投资渠道,满足水利事业发展需要。

3、统筹抓好各项水利建设项目。既要高度重视大型水利项目建设,也要重视中小型水利项目建设。防汛抗洪历来是湖北天大的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繁,水害威胁更大了。我们不仅要立足防大汛,还要立足防内涝,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江河湖库堤防建设,加强水毁工程修复,排除防汛排涝隐患,确保人民

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溉排涝泵站更新改造,扎实开展农田灌排体系建设,增强农田旱涝保收能力,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三峡工程、南水北调水源工程在湖北,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生态水利”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要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抓好长江流域水土保护治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坡耕地改造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

四、抓好城乡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乡统筹,是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进入城乡统筹、协调推进的新阶段,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必须牢牢抓住。

统筹城乡发展,薄弱环节在农村,牵引动力在城市。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恩格斯曾经指出:“城市是一个放大器”。城镇化将放大工业化、放大城乡一体化、放大消费需求、放大社会就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城镇化建设达到一定水平,才能为城乡统筹注入强大动力。11月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部署安排,到“十二五”末期,我省城镇化率要达到52%以上。按照这个目标,城镇化率每年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全省将有3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镇,平均每年60万人以上,既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各种挑战。全省上下要紧紧围绕目标要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这里再强调四点:

1、要做好规划。规划非常重要。规划是城镇化的闸口,是城镇发

展的总纲,是党委政府抓城镇建设的第一资源。规划也是展示城镇品位、展示城镇领导者的眼光、胸怀、抱负、才能、品位、境界的一个载体,是一个地方领导者经略谋划的重要载体。规划不科学,就是最大的浪费。一定要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用发展的眼光谋划城镇未来,同时要使规划与城镇基础、现状和发展趋势相协调,不能追逐时髦,更不能不自量力。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好的规划更需要更好的执行,只有彻底杜绝规划的随意性,严防规划被虚化,规划才能成为城镇发展的资源。省委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抓好湖北的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既要抓好当前,又要谋划长远。规划就是谋划长远,不是3年、5年的事,甚至不是10年、20年的事,一定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因为它是一笔非常重要的资源。要一次性规划,与时俱进修编,逐步推进建设,渐入佳境这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不能说只管我一届,最多管10年,那是巨大的浪费。

2、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理念。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这次上海世博会,口号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安居乐业、分享城镇化的文明成果。要提高城镇建设的人文性和宜居性,以人文关怀为原则,以方便群众为基础,建设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功能设施完善、城乡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宜居城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和资源环境的压力

将进一步加大。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把建设集约紧凑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作为城镇发展的首要原则,坚持资源节约优先、环境保护优先、城镇集约化发展。

3、要着力提升城镇功能。首先要增强城镇的产业集聚功能。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发展,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走不远。要秉承“产业第一”理念,把产业支撑放在城镇化的首要位置,加快城镇产业集聚发展。要增强城镇的文化传承功能。湖北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要做好继承和创新的文章,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乡土建筑保护,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和展示,提升城镇化、城镇的文化内涵,彰显文化魅力。要增强城镇对农村发展的带动功能,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努力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4、要大力培育中心镇、特色镇。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枢纽,是城区与农村的重要节点,是城乡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选择100个重点中心镇实施扩权强镇,有的要建成镇级市,打造100个生态文化旅游镇,启动一批镇级市建设试点。省里将逐年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中心镇、特色镇予以重点支持。各地都要采取相应配套措施,大力推进中心镇、特色镇建设,建设一批GDP过10亿元、财政收入过亿元的重点镇。我就借这次机会,国生省长、昌尔、赵斌同志还要讲,还要作部署,我重点强调这么四个问题。

同志们,新年明天就要到了,春节也即将到来。这段时间,外出

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纷纷返乡。我们要把春节农村工作一件一件抓落实,特别是要把困难群众的生活安排好,让农民朋友过一个平安、祥和、幸福、快乐的春节。我们还要利用农民工在家的机会,把党的惠农政策、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到户到人,把一年来积压的与农户对接的工作抓紧做好做到位;特别要做好明年春耕准备工作,做好生产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准备。农村有一条谚语,“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我们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实现新年新气象、新年新跨越,不断开创湖北“三农”工作新局面。最后,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3000多万农民兄弟致以新年的问候!也向各位、各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长期从事“三农”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致以新年问候!向今天获得表彰的先进典型、先进集体致以新年的问候!特别向农村的基层干部致以新年的问候!祝农民兄弟发家致富!祝大家新年快乐!

第三篇:李鸿忠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鸿忠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2月11日)

同志们:

新春伊始,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作为春节后全省工作的开局行动,充分表明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刚刚下发的省委一号文件,对今年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罗书记今天亲自主持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汤涛同志将作主题报告。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重点就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变农村面貌讲几点意见。

一、积极进取,推进我省农村面貌三年实现明显变化、五至七年实现大变化

做好任何工作,都必须确立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与发展目标定位有关。只有确立积极进取的目标,才能破除安于现状的思想意识,激发斗志,不断攀登新的台阶。

第一,确立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是深化省情认识、发挥我省农业优势的需要。我省是农业大省,比较优势越来越明显。一是有资源优势。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尤其以水资源和山林资源最为突出。我省雨量充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是发展水稻的优势区域,而目前市场稻谷比较紧俏,产销缺口较大。有了水,还可以带动淡水产品、水生蔬菜、水电和水旅游业发展,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我省有1.2亿亩山林,面积大,产值少,比较效益低,对农民人均收入贡献小,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江苏省大力发展平原林业,林产品加工业发达,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产业,把林业产业化做到了极致。近年来,江西省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只要我们抓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个契机,超常规发展林业,林业就会成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二是有产品优势。淡水产品、双低油菜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水稻、棉花、蔬菜产量名列前茅,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创造了基础条件。三是有科技优势。我省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多,科技人才多,科研成果多,科技优势十分突出,可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品牌创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科技潜力变成现实生产力,科技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四是有流通优势。我省处于中部腹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不仅市场广阔,而且农产品运输十分便捷,铁路、水路、公路、航空运输半径相对较短,农产品进入外地市场的运输成本相对低廉。这些优势表明,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完全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对农业优势进行综合提炼,加强资源整合,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集成优势和整体优势,扬长避短,走出一条符合湖北实际的农业发展之路。

第二,确立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市场化加深、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加速的合力推动下,城乡二元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城乡二元体制逐步打破,城乡统筹发展加快。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发展失衡状况依然严重,“三农”工作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三个最需要”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对新阶段“三农”发展状况的清醒认识、科学概括、权威结论,再次警示我们“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加强“三农”的决心不能动摇;再次告诫我们“三农”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败,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弱;再次提醒我们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强化“三农”的工作不能松懈。破解“三农”难题,根本的要靠发展。只有农业

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的各种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我们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进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确立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是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需要。目前,中部地区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亦退。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要求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为湖北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从我省实际来看,既要建设工业强省,又要建设农业强省,这样才能成为经济强省。同时,建设农业强省,将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本身就是“重要战略支点”的内涵要求。去年全省GDP已过万亿元,过千亿元的产业有5个,其中与农业农村有关的有1个,即食品工业。发展农业与发展工业并行不悖。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是农业强国。山东、江苏两省不仅工业发展快,而且农业发展快。我们只有加快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加强优势产业基地和板块基地建设,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才能尽早实现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这一目标。

第四,确立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是树立信心、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需要。今年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形势十分严峻,世界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历史经验证明,越是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越是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千方百计确保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不出问题。面对当前严峻挑战,只有坚持不懈地巩固和加强农业这个基础,才能牢牢掌握谋划全局的主动权;只有坚持不 懈地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发展,才能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只有坚持不懈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才能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挖掘扩大内需的潜力。保增长的基础支撑在农业,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保民生的重点难点在农民。只要农业不出问题,全局就不会出大的问题。国家在扩大内需中,注重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我们要抓住机遇,确立积极进取的目标,推动湖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为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贡献。

正是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迫切需要,省委九届五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省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省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增100亿斤、达到500亿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发展水平居于中西部前列,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较大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围绕这一战略目标,今年初省委又提出了我省新农村建设的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要求实现农村面貌3年明显变化,5-7年大变化。到2011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00元以上(按年均增长7%计算),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民主管理不断健全。到2015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按年均增长7%计算),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初步形成乡村治理新机制。

各地要对照全省新农村建设奋斗目标,不断深化对市情、县情的再认识,在此基础上搞

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各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目标和任务。各地确立的目标要有挑战性,要“跳起来摘桃子”,确保全省农村面貌3年明显变化、5-7年大变化目标的实现。

二、抓住重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实现新突破

实现我省新农村建设奋斗目标,必须结合湖北实际,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农村改革发展方面,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

(一)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则是农业的基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湖广熟、天下足”,湖北的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从全球视野、全国大局和湖北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在新形势下发展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要明确奋斗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增100亿斤、达到500亿斤以上。这个目标,是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大局出发提出来的,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国家发改委批准我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计划是30亿斤,但是我们建设100亿斤的目标不能动摇。要有新的思路。发展粮食生产要把改革与发展相结合,着眼于耕地的有效利用,着眼于资源的集成开发,着眼于单产的稳步提高,走综合发展之路。第一,抓冬闲田开发利用。我省现有900万亩冬闲田,采取季节性包租方式,如果拿出500万亩出来种土豆,可以增产粮食40亿斤。第二,抓高产农田建设。全省建设1000万亩高产农田,每亩增产200斤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增产20亿斤。第三,抓“双低”改造。把一部分低丘岗地、低效林地改造为高产农田,增加20亿斤粮食是有可能的。第四,抓汉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汉江防洪标准提高,滩涂利用潜力很大,至少可以开发100万亩高产农田,增产10亿斤粮食。第五,抓水稻“单改双”。全省拿出200万亩搞“单改双”,可以增产10亿斤粮食。仅这五项就可实现新增1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调动农民种粮和市县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要认真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促进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对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力度,落实粮食产业建设项目扶持政策,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相统一。

(二)以龙头企业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牛鼻子”。湖北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差距就在于龙头企业数量不足,带动力不强。要通过引导大企业注资控股、并购重组、上市融资、品牌整合等途径,选择2—3个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培育一批加工产值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当前,沿海地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向中部地区转移,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发展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吸引台资、港资、外资和沿海资本流向湖北、植根湖北,提升湖北农产品加工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在发展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同时,注重发展商贸型龙头企业。中百集团将农产品引入超市,现在已成为促进全省农产品流通的新型主体,走出了一条以现代商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要加快培育出一批大型商贸龙头企业,并逐步向沿海地区延伸,扩大我省农产品的销售半径和省外销售规模。要发展标准化生产,打造知名品牌。“俏货也要俏打扮”,“酒香也要大声卖”。品牌是开启农产品市场的“金钥匙”。我省农产品不少,但知名品牌不多,严重制约了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的提升。要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和品牌整合战略,着力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宗农产品品牌、绿色有机品牌和加工流通品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是发展加工业的基础。河南省小麦加工业全国第一,其背后的支撑是小麦产量全国第一。要按照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壮大板块基地规模,突破行政区划

和地域界限,突破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小格局,加快形成一县一品、一区一业的大格局,不断提高板块经济的覆盖面,把特色优势、规模优势转变成市场竞争优势。要像抓宜昌柑橘板块那样提升蔬菜板块、木本油料板块、茶叶板块档次。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等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畜牧养殖小区建设,积极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扶持创建一批农业专业大县和强县。

(三)以城乡统筹推进农村城镇化。当前,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时期,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存在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之中,巨大的社会变革动能存在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之中。必须把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民增收、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农村城镇化等各个方面工作统筹起来,总体谋划,整体推进。要用统筹理念协调推进城镇化。坚持用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城镇布局和设施配套,促进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互动融合。要用城市理念改造农村,用居民理念转化农民。要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充分发挥大中城市对农村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建设好县城,切实加快小城镇建设。中心镇要发挥吸纳农村劳动力和辐射周边乡镇的作用,成为转移农民的“大容器”和农民增收的“聚宝盆”。加强具有产业集聚特色的小城镇和重点镇建设,形成功能互补、产业相融、发展共进的城镇体系。当前要加快建设12个旅游名镇和119个重点镇,做到建一个名镇、活一个地区、富一方百姓。依法赋予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吸纳能力较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要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村庄环境整治的水平、层次怎么样,首先取决于规划,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有序。要大力推进“六改五通”等民生工程建设。注意整合各种资源,发挥综合效应。不能简单地在原地原貌上抓一些一般的整治,对“空心村”和自然村,可以通过迁村腾地把资源整合起来。

(四)以体制创新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是保持长久发展、形成持续效应的“发动机”。湖北农业的资源优势要变成经济优势,点石成金的是体制机制创新。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重点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巩固、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是省委、省政府在认真分析我省农村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基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总体上看,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成效显著,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进展比较顺利。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要按照“精简效能,人事相宜,因事定岗”的原则,合理确定各行业农村公益性服务岗位。既要解决人多事少的问题,也要解决人少事多的问题。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各类种养大户、乡土人才参与农村公益性服务。要规范资金用途,补助资金只能用于服务项目,做到钱随事走,落实到服务项目。要加强对县市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以钱养事”新机制的考核,省直有关部门要制定并完善考核办法,定期对“以钱养事”新机制的运行情况进行考核。二是打造新型农村合作组织。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组织,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组织形式。把农村合作组织作为扶持“三农”的重要载体,加大财政、税收、规费减免、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涉农贴息贷款项目和小额贷款要向合作组织倾斜。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基层干部、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创办农村合作组织。鼓励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联合社或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盘活资产,规范管理,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因地制宜发展劳务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其他多种形式的新型合作组织。

(五)以制度建设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本制度。纵观延绵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土地制度变革史。在推动土地制度建设方面,当前要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开展这项工作,前提是农民有比较稳定的非农收入,关键是搭建交易平台,核心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给农民吃“定心丸”,稳定农民对土地经营收益的预期。要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是土地面积的规模经营,而且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的集约规模经营;不仅是耕地的规模经营,而且是山林、水面的规模经营;不仅是农业生产过程的规模经营,而且是市场引导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规模经营。要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完善流转合同公证、登记备案等制度,规范流转行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县(市)要建立相应服务平台,乡镇要建立流转交易服务中心,有效衔接土地流转供求。

三、加强领导,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

(一)坚持巩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尽管农业在我省GDP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但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保障功能丝毫没有减弱,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丝毫没有改变。我们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上来,把工作思路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对“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上来,把实际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对“三农”工作的具体要求上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建立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并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大项目亲自督办;要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帮助解决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抓好试点示范。市、县党委要有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县(市)党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要建立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粮食生产、特色产业、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作为地方特别是县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干部扎根农村、扎根基层,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感。要切实加强各级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的建设,加强机构设置,配强干部,加强培训,使其更好地履行政策研究、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督办检查等职能,为党委、政府领导农村工作当好参谋和助手。

(二)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农业是母亲产业,没有农业过去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现代工业。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一要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要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今年起,省级安排的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积极推进以县为主,以项目为载体的涉农资金整合,加强投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要加大金融投入。要加强与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项目。农村信用社要继续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要发展小额信贷,积极培育新的信用模式、新的金融产

品和新的服务方式,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三要进一步组织动员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注意引导社会团体开展扶贫济困、社会捐赠活动,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注重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开发,并在规划、项目、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四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组织动员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建设家园。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对自己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村内道路、生活设施等,进行投工投劳投资建设。

(三)加大农村改革创新力度。改革开放创新,是发展的强大动力。30年来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改革,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仍然要靠改革。近几年,各地在改革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创造了很多很好的经验。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变化,关键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聚集资源、强势推动、创新体制机制。当前,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越是在压力大、困难多的情况下,越是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发展活力。要下重手、下狠心改革破除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农村体制机制。各地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和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在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为农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方面取得新进展。

(四)创新农村工作方法。一要抓特色。不能一般化的思考,一般化的工作。一般化的工作得到就是一般化的结果。湖北的农业农村工作要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出奇才能制胜。罗书记过去在武汉市工作,抓光谷,现在已经成为武汉市工作的一个亮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一张名片。去年又亲自策划推动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强大的示范带动效应已开始显现。二要寻找工作抓手。做任何工作,都要有抓手,有实实在在、符合实际的实施计划。有了抓手,就能形成平台,聚集资源,发挥优势,增强实力,提供示范。工业的抓手在发展企业、园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新形势下农业的抓手在哪里,主要是项目,包括板块、基地、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品牌。如发展畜牧业,抓手在规模化的养殖项目。如果我们搞20个百万头的生猪大县,搞30个50万头的县,生猪的规模化养殖就超过3500万头。三要抓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既是工作方法,也是思想方法。要敢于试、敢于闯,在困难的条件下试出先机,在艰难困苦中闯出生路。只有试出好的路子,创造出好的经验,才能为面上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四要抓落实。2008年,我们开展执行力建设工作,目的是提高落实的能力,通过抓执行力建设,全省上下对提高执行力有了新的认识,执行、落实的意识有所增强,但没有彻底解决落实不力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决定把2009年作为贯彻落实年,全省抓落实,上下抓落实,减少落实的中间环节,降低落实成本,全面提高落实能力、落实速度、落实效果。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任务繁重而又艰巨,责任重大而又光荣。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新的工作姿态、全新的精神面貌、全新的工作措施,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六十华诞献礼。

第四篇:李鸿忠同志在全省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在全省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11月15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社区建设工作会议是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民政部立国部长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给我们做好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立国部长和民政部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民政部长期以来给予湖北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国生同志就加强全省社区建设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社区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社区建设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建设领域的一项重大任务。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城乡社区是基层的基层、基础的基础。强化和推进社区建设,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营造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良好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社区是政权建设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执政基础在于基层组织的坚强、巩固和稳定,社区组织是党在基层工作的重要依托,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推进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工作,以民主自治的方式来管理基层社会事务,发展公益事业,可以使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社情民意得到畅通的反映,居民群众依法民主自治的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2、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础。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单元,是建立运转有序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基础平台。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离不开社区;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投资环境离不开社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城市功能离不开社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城市离不开社区。只有加强社区建设、夯实这个基础平台,才能把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把提升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优化发展环境的工作做实在基层,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社区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依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流动人口数以亿计,大量社会人口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居住环境、文化娱乐等都需要通过社区来实现。社区是反映民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最直接、最具体的地方,党和政府关于改善

民生的各项措施,最终都要体现在社区、落实在社区。

4、社区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阵地。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社区是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阵地,是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和居民自我管理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的重要平台,在培育社会公民意识、调动公众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基本权益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社区建设,有利于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建立健全社区自治制度,丰富以“四个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实践活动,畅通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渠道,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整体合力,为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新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二、以人为本推进社区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归根到底是对人的服务管理、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强化和推进社区建设,要牢牢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1、加强社会建设要以服务群众为本。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和专业服务队伍建设,加快形成政府公共服务、居民自愿互助服务、商业性便民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地保持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满足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进一步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创新社区服务方式,拓宽社区服务领域,使社区真正成为广大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平台。当前,服务群众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是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留守人员的服务管理,必须尽快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有效破解“流动”与“留守”的两难问题。要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要高度重视对农村留守人员社会关爱缺失和基本服务缺位的问题,加快建立政府、社会和家庭“三结合”的关爱服务网络,切实保障留守人员的合法权益,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留守老人老有所养、留守妇女难有所帮、留守儿童幼有所靠。

2、加强社区建设要以促进社会和谐为要。加强社区自我管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在社区管理上,要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要强化社区教育功能,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区教育的各个方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社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广大居民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实现家庭和谐幸福,邻里团结互助,人际关系融洽。要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使群众的意见及时得到反映,提出的问题及时得到处理,利益关切及时得到回应,引导社区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3、加强社区建设要以统筹城乡为基础。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既是加快形成城乡经

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是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社区建设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农村社区设置形式,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培育社区服务功能,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做了大量工作,给农民带来了实惠,给农村注入了活力,给新农村建设找到了强有力的抓手。武汉、宜昌、鄂州等地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造了很好的经验。但比起城市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工作基础薄弱,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继续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开展城乡社区交流合作,构建城乡社区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城乡社区建设新格局,努力推进全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

4、加强社区建设工作要以加强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为重点。社区党组织是党在社区全部工作和战斗的基础,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建设要以党的建设为龙头,突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围绕社区建设中心任务开展党建工作,及时调整社区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做到凡是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积极探索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办法,切实增强社区党组织活力。同时,要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大力发展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增强社区自治功能,提高社区居民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水平和生活待遇,调动社区干部队伍工作积极性,营造社区岗位“栓心留人”的环境。

三、强化抓好社区建设工作的几个要点

社区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参与。

1、要加强领导。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社区建设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工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把社区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及时解决社区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社区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要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整合各种资源,确保社区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作用;财政部门要积极调整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社区建设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住房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要做好社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及监督实施工作。各市(州)、县(市区)是本地社区建设的主体,要找准社区建设的切入点,多为社区办实事,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推动社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3、要坚持分类指导。推进社区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实际,结合社区建设发展现状,统筹兼顾,实行分类指导,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在工作标准上,不搞“一刀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抓好落实。在工作导向上,要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搞好特色

建设。在工作方法上,要发扬创新创优精神,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典型,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要注意把实践经验及时上升为理性认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措施,把社区建设工作抓实抓好。

4、要创新体制机制。当前,城乡基层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使社区建设不断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领域,这是引领社区建设深入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要着重围绕提高社区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努力完善社区建设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围绕有效整合社区资源、实现共驻共建共享,努力构建区域化的参与机制;围绕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发挥社区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作用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创新,把创新贯穿于社区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同志们,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刚才李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生同志刚刚作的全面部署,紧紧依靠广大社区居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我省社区建设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李鸿忠同志在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在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 鸿 忠 同 志

在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12月28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形势,理清思路,强化措施,进一步推进我省人口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刚才,云彦同志作了工作报告,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具体,讲得很好;孝感市、黄冈市、监利县、省民政厅、人社厅等单位作了很好的发言,希望大家相互学习、认真借鉴。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始终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有两种,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种生产的对立统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造了经济大发展和人口低增长两大奇迹,创造奇迹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一手抓物质生产的发展,一手抓人口生产的控制。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新问题,“人口红利”面临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不要把人口计生工作抓得那么紧?还要不要坚持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这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在这个大问题上,我们必须头脑清醒,态度坚决,毫不含糊,毫不犹豫。

1、第一国情、第一省情没有改变,必须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不动摇。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考虑我们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特点。李克强副总理称之为“第一国情”,这也是我们的“第一省情”。我省总人口已突破6100万,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人均耕地不足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

2、世界水平的1/6。如果脱离这个实际,只重视物质生产的发展、忽视人口生产的控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就会被庞大的人口抵消、各种问题就会被庞大的人口放大。正如温家宝总理讲的,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人口问题在国家大局中的位置、份量可想而知,第一国情没有改变,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就不能改交,我们执行基本国策的力度就不能退减。

2、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不动摇。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都与人口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俗话讲“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种田”时人口是生产者,是人力资源,“过年”时人口是消费者。我省人口基数规模较大,一讲到人均,不光GDP,几乎所有方面的人均水平都较低,都会影响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民生的改善,使困难、复杂性和压力变得很大,我们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协调。讲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不能见物不见人,还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不能只讲经济总量,更要看“人均”水平,实现共建共享。刚刚开过的省委工作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十二五”时期我省跨越式发展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不断做大经济发展“分子”的同时,坚决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和优化人口这个“分母”,实观“人均”水平的更好更快发展。使全省人人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这种意义上讲,抓人口计生工作就是抓科学发展,就是做增进人民长远福祉的大好事;反之,放松人口计生工作,就是放松科学发展,就是对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不负责任。

3、人口计生工作稍有失误就会铸成历史大错,必须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不动摇。人

口增长具有渐进性、周期性和惯性的特点。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人口增加的初始阶段,人们往往难以察觉人口问题,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周期性和惯性导致高增长时,就积重难返了,解决起来非常棘手,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政策得到世界广泛认同,就在于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问题,不能就认为,人口政策“过时”了,必须旗帜鲜明地强调:人口系统中第一位的问题仍然是数量,解决人口数量问题只有降低生育率这一条出路,这个大方向不能动摇。作出错误的判断,或者发生政策摇摆、工作摇摆,那就有可能犯历史性的错误。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引导,纠正社会上的一些错误认识。我省人口增长率如果稍有增加,十几年累积下来就要多几百万人,人均GDP就有相当大的差别,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要落空,就要推迟若干年。真要是出现那种情况,我们就会追悔莫及,就是历史的罪人。

4、人口素质的提高是我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工作,必须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不动摇。人口素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的身体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表现,人口素质的提高体现在一般劳动能够转化为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无不与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密切相关,唯有加快提升人口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资源短缺、环境约束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唯有加快提升人口素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并不断提高人力资本价值,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发展的根本依靠在于人,唯有加快提升人口素质,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对湖北未来发展负责的高度,把提升人口素质作为我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切实加以推进。

5、面对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必须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不动摇。当前,我省人口计生工作形势总体上是好的。据统计,自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全省少生了2100多万人,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已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应该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发展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总人口、劳动人口、老年人口三大高峰将相继到来,人口素质较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流动人口持续增加、贫困人口较多等难题相互叠加,生育、健康、居住、就学、婚姻、养老等方面的问题相互交织,失业人口对经济持续增长能力、老龄人口对社会保障能力、人口规模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所带来的挑战相互影响,使人口和计生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能否妥善应对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压力,不仅是对人口计生工作的巨大挑战,也是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考验。如果我们把握不好、应对不好,在人口计生工作上打了败仗,跨越式发展的美好蓝图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就会丧失重大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的历史性惠顾。我们只能打胜仗,决不能打败仗。

二、统筹解决好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人口计生工作,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新部署。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中央精神,把人口计生工作抓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

l、着力稳定低生育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核心,是人口计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在这方面,我省有些问题仍比较突出,如:部分群众的生育意愿和现行生育政策还有较大差距;高收入阶层、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政策外生育仍有发生:流动人口、人户分离、物业小区计划生育的服务管理仍存在一定困难等等。与此同时,我们正面临着庞

大的人口基数和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的来临,在2030年人口增长达到最高峰之前稍有松懈,人口增长就会出现反弹。因此,必须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毫不放松、毫不解怠,构建稳定低生育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完善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约束。服务是第一位、根本性的措施,服务工作要做深、做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大爱;约束措施要更加严格、更加严密,平等对待,没有价钱可讲。建立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坚决依法查处违纪违法生育案件,加大对违法生育问题的查处力度。重点查处一批党员干部和名人、富人违法生育案件,公开处理结果,坚决杜绝“偷着生抢着生”、“有钱就能多生”、“利用职权超生”等现象。服务和约束这两方面工作,都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环环相扣,不遗漏洞、不留死角。

2、扎实做好流动人口的计生工作。目前,流动人口大多处于生育旺盛期,而且多数居住在管理难度较大的城乡结合部,已成为违法生育的主要人群。流动人口的计生工作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抓好这项工作,必须认真落实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协调配合的“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工作新机制,形成城乡联手、区域合作、部门配合的“一盘棋”格局,坚决杜绝互相推诿扯皮观象。元旦春节期间,正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年的流动高峰期,也是抓好人口计生工作的有利时机。要充分利用这一段时间,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开展奖励扶助特困帮扶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下乡活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3、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不仅是人口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我省坚持多措并举、强化工作合力,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缓慢下降趋势。今年,生练同志代表省政府在国家人口计生委召开的“合肥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但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高位运行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有少数地方甚至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必须坚持不懈抓下去,特别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的地方党政领导同志,更应高度重视,强化措施。要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普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知识;继续推进“关爱女孩行动”,努力营造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文明风尚和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特别要大力开展打击“两非”活动,人口计生、公安、卫生、药监、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终止妊娠行为,严厉惩处溺弃、残害、遗弃女婴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医院、诊所及B超操作人员的监督管理,不断健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制度和机制,从源头上杜绝“两非”行为。在这方面,手段要硬,措施要强,凡是涉嫌“两非”行为的机构和个人,要一律严肃查处。

4、积极推进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人口计生工作的落脚点,是确保国民素质的基础和前提,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国家民族的未来。我省每年出生的先天性残疾儿达7000多例,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对此,各级政府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制定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规划和行动计划,将出生人口素质指标纳入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从根本上加强这项工作。要深入开展优生优育宣传咨询服务,提高群众的优生保健意识和能力。卫生、人口计生部门要密切配合,大力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积极倡导婚前健康检查,广泛开展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康复工作,建立健全出生缺陷定期通报、预报和预警制度。特别是要抓好基层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为优生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强化对独生子女社会行为的教育和培养。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使留守儿童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

人口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个部分,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渗透。解决这些矛盾。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总要求,坚恃以人为本,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再生产的客观规律,实行统筹和综合施治。构建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

1、进一步健全完善人口计生工作利益导向机制。这是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保障能力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关注人们合理的利益诉求,善于通过利益杠杆促进工作,单纯靠行政干预和处罚手段,工作就很难维持下去。要坚持约束和激励相结合、合理补偿与依法处置相结合,鼓励计划生育家庭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让他们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比如,有的城郊村,政策同时让他们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比如有的城郊村政策外生育一个孩子罚款两三万,但是多一个孩子就可以多一点地。在征地补偿时就可以多十几万元,这样就会鼓励政策外生育。我们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等手段,认真解决计划生育家庭的实际困难。当前,要注意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认真落实现有的奖励优惠政策。二是加强经济社会政策与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的有效衔接。各项民生政策都应体现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原则。重点做好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移民安置、土地承包、林权制度改革等惠民政策与人口计生政策的有效衔接。要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实现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全覆盖。在新农合、新农保中,要对计划生育家庭给予适当优惠补贴。三是建立长效综合保障机制。围绕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和养老保障等六个方面,不断建立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利益导向政策。

2、建立健全人口计生工作民主管理机制。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前进的决定力量,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必须尊重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一是要规范基层政府的职责和权限,赋权于群众和社会自治组织。加强对群众自治组织的帮助和指导,增强群众参与自治的能力。坚持依法办事,切实尊重和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二是要大力椎进人口计生工作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通过大众传媒和政务、村务公开栏等,公开各项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办事规程。三是要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的主力军作用。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加强群众意见和建议的收集、分析与互动,接受社会监督。

3、建立健全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相适应的政策评价体系。过去我们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工作很有成效,这个老办法还要坚持,抓出新的成效。要探索建立涵盖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综合指标体系,探索开展对人口综合承载力的变动清况和人口协调程度的评估。当前,有少数地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意识弱化,片面追求经济总量,人均意识淡薄,不注重相关政策与人口计生政策的衔接。今后,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评先评优、干部提拔方面应征求人口计生部门意见,在涉及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一些重大政策出台时,应主动与人口计生部门沟通协商。

四、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人口计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是责任主体,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能不能搞好,关键是各级领导同志是不是真正解决认识问题、是不是真正抓落实。要按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要求,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计生工作协调推进,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认真解决人口计生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进一步健全人口计生工作综合决策与统筹协调机制,完善责任制度,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区域协作”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工作格局。

2、进一步严格目标管理。多年来,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和完善。要建立健全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相适应的政绩评价体系,严格实行党政领导、相关部门、人口计生部门“三线”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要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审查,对履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职责不力的、有违法生育行为的,不能提拔使用。

3、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人口计生的各项政策要落实到千家万户,关键在基层,重点在农村。要把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县作为县(市、区)人口计生工作的抓手,以新农村新家庭活动为载体,以优质服务为主题。切实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水平。要确保基层计生机构和队伍的稳定,加强培训和管理,健全工作制度,切实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要坚持依法行政,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坚决防止因违法行政引发计划生育恶性案件,保障广大群众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

4、进一步优化工作环境。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是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投入,是保稳定、促发展的基础性投入。要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人口计生事业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人口计生事业的投入。

5、进一步建强干部队伍。人口计生工作牵涉面广、难度大,必须依靠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职业化建设为契机,提高计生干部的综合素质,提高人口计生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

同志们,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人口计生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为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不懈努力,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下载李鸿忠同志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鸿忠同志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姜大明同志在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姜大明同志在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是省委、省政府确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视察我省重......

    1、李鸿忠同志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f2

    继往开来改革创新务实求真团结奋斗 共同开创湖北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在省委工作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鸿忠 (2010年12月20日) 同志们: 现在正值年末岁尾,省委......

    同志在县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咬定目标真抓苦干确保全年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同志在县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8月2日)同志们:这次县委工作会议,是在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西部强省”、“实施陕......

    _____同志在全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在全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镇人民政府 2011年3月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春节过后我镇召开的第一个大型会议,也是在全镇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

    李鸿忠同志在省政府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李鸿忠在省政府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在加强思想武装的前提下,有什么样的能力,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局面和工作成效。省直机关工委创建 “六型机关”的活动,他们提出的建设......

    李鸿忠同志在省委工作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合集五篇)

    继往开来 改革创新 务实求真 团结奋斗 共同开创湖北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在省委工作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李 鸿 忠 (2010年12月20日) 同志们: 现在正值年末岁......

    同志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大全)

    同 志 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8年2月 日) 同志们: 这次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县“三农”工作情况,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

    同志在全县纠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在全县纠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8月3日)同志们: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具体内容,也是实施突破发展,构建和谐镇坪的内在要求。下面,我就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