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会提案-关于以产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民富裕幸福的提案-十二届二次会议政协提案
关于以产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民富裕幸福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255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以产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民富裕幸福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商务部会同农业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办理 提 案 人:严琦
主 题 词:城乡建设,餐饮业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2013年中央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覆盖农村环境保护、生产生活、安居乐业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美丽乡村建设决非中央号令一下,一朝一夕之间就能成功的。一方面几千年的农业经济,使许多群众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各自为家的庭园式传统生活无法一下子改变,没有产业化的组织,农业生产仍然是狭小化、细碎化和分散化状态,导致农户之间的经济联系薄弱,自身发展严重受限。如果光靠政府主导,没有农民的组织化、系统化参与,建设美丽乡村不可想象。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难保障。美丽乡村建设需投入大量的资金,特别是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方面历史欠账多,道路、医疗、教育文化及环境卫生等方面基础设施不完善,要改变这一面貌,仅仅靠村级及基层政府的财力难以满足建设的需要。
因此,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和落脚点,很难想象仅仅把农民集中居住,而没有产业支撑的建设运动能够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美丽乡村建设,对生态文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意味着在农村铺摊子、上项目,占用耕地,搞污染重、耗能大的制造业、采矿业等等工业项目是行不通的,必须有赖于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要发展现代农业,餐饮业的推动作用必不可少。餐饮业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对农业的拉动作用也最强。餐饮业的繁荣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加快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手工业等产业的专业化、现代化发展步伐。很多国家都将餐饮业纳入经济发展的重要或支柱性产业,其宗旨是利用餐饮市场的巨大商机,来带动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建设美丽乡村,前提是发展产业,而发展产业,最适宜的路径就是大力发挥餐饮业的带动引导功能,深度挖掘餐饮经济的链条作用,把农业作为餐饮产业的“第一车间”,打造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为此建议如下:
一、对餐饮业实施“双带工程”出台专门的扶持意见
“双带工程”是指餐饮企业一方面带品牌下乡,推进农业产业化;另一方面带农副产品进城,推进种养殖业规模化。建议国务院或其主管部委出台专门的扶持意见,从政策、资金、税收、用地、社保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鼓励餐饮企业通过公司加农户、契约加服务、服务加农户、科农工贸一体化等经营模式,把餐饮产业和农业有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产业链,用餐饮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
二、鼓励餐饮企业原辅材料基地建设
鼓励上规模、有实力的餐饮企业,采用定单农业的方式,抓好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原辅材料基地建设,促进餐饮业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加大在建设用地、配套资金、减免税费、保障配送等方面的政策扶持,鼓励品牌餐饮企业建立加工基地,实现统一配送,保障餐饮消费安全。中央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餐饮原辅材料基地建设。
三、鼓励餐饮企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农业、旅游业、餐饮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交叉型产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快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环保项目的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吃、娱、住、购”等核心要素必不可少。大型餐饮品牌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良好的营销渠道、农餐对接的深厚经验、招徕游客的美食资源,由其牵头深度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开发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条适宜道路。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坚持政府引导、强化服务,市场运作、企业为主,产业联动、系统发展,突出特色、综合利用,环境优先、生态保护的原则,加快推动餐饮企业下乡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动其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将餐饮企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用地范畴,支持其综合发展相关业态,做大做强。
四、鼓励餐饮企业培养美丽乡村建设人才
美丽乡村建设,人才是关键。要发挥餐饮企业在农村乡土实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鼓励农村务工青年、返乡大学生等在餐饮企业、种植养殖基地等开展技能培训。对餐饮企业在农村设立的培训学校,给予综合性的政策支持,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对餐饮企业带动农业微型企业发展、返乡大学生创业的,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两会提案-关于尽快实现全民医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的提案-十二届二次会议政协提案
关于尽快实现全民医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629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尽快实现全民医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办理 提 案 人:刘江龙 主 题 词:医疗保险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基本保障实行的是属地管理。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实行医保定点管理的制度,这给患者就医带来种种不便。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3年,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36亿。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到外地养老的老人、转院去大中城市治病的人群,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增加,尤其是患大病、慢性病的家庭,医保异地报销个人负担重、手续烦琐、报销周期长等问题已成为很多人的一块“心病”。人社部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跨地区就医人数共510万人,医疗费665亿元。医保制度和异地就医之间的矛盾便日益突出,对此进行改革和完善也就成为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去年底,国家发改委等12部委明确,力争用3年时间在15个省份100个地市开展跨省医保费用即时结算试点,服务城乡居民超3亿人。这一目标令人振奋,它意味着医保“全国有序漫游”将迈出实质性步伐;然而要顺利抵达目标,其间仍有重重关卡。
异地就医包括省内异地和跨省异地。如,2011年山东省异地就医备案人员约18.2万人,其中,省内异地和跨省分别占77%和23%。从全国来看,目前主要是回原参保地报销,“跑腿”和“垫资”成最突出表面问题。背后的实质问题是:利益难平衡、统筹层次低,各省之间信息联通不畅仍是制约医保“全国漫游”的主要阻力。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构成,但三项医保制度却存在各省政策不统一、利益难以平衡的问题。由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现行医保政策也不一样,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存在较大差异,收费水平、诊疗项目等也都不同。各省医保基金有限,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两地之间,医保筹资水平差异较大,利益难以平衡,因此,医保异地对接阻力也就很大。例如,在较发达地区,医保待遇水平高,外来人口如果全部在当地报销,可能会导致原参保地医保基金难以承受。
统筹层次较低也加剧了医保异地即时结算的困难。我国医保的统筹层次比较低,大部分都是以市、县为单位进行统筹。目前,全国大概有2000多个医保基金统筹单位。各统筹地区存在报销目录、报销比例等政策的差异,如果缺乏统一规划协调管理开展即时结算工作,将大大增加提供异地服务医疗机构的管理成本。如外地一家医院就可能和几十个医保经办机构分别签订协议,医院的压力会很大。
另外,在技术层面上,目前各省之间还未实现医保信息的互通互联。大部分省市还没有建立省级医保异地就医结算中心,各地之间医保信息没有联网。因此,没法实现实时报销。
为了尽快实现全民医保“全国漫游”,建议如下:
1.需加强政策整合、信息互通,关键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上衔接、完善和统一有关的医保政策,打破现有医保制度条块分割的局面,消解地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力争在3年在15个省份100个地市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推广,使全民受惠共享,实现全民省外异地“漫游”。
2.逐步提高医保报销的统筹层次。力争用3年的时间实现全国同省内医疗报销的制度、政策统一,实现省内异地“漫游”。对于劳动力输出省和劳动力输入省之间统筹水平的差距,可以先尝试选取几个大医院作为异地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再逐步扩大范围。
3.加快建立省级医保信息系统和跨省结算平台。为各地医保政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推进异地就医省级平台建立基础工作。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将省级的医保信息系统连接起来,省内医疗信息共享,实现医保一卡通,在此基础上,各省级平台再与国家医保信息平台连接,形成全国联网,实现跨省就医即时报销。
4.制定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医保基金使用安全。建立省级统一的异地就医经办管理工作制度,包括异地就医刷卡流程、各级医保局的工作职责、异地医疗费用监管制度、统一清算制度等,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异地就医结算的落实。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三篇:两会提案-关于在国民教育中进一步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十二届二次会议政协提案
关于在国民教育中进一步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827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在国民教育中进一步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中央文明办会同教育部办理 提 案 人:袁亚非 主 题 词:文化建设,教育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但是如今一些青少年已丢失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所以在国民教育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迫切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承传体系,弘扬时代新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也体现了“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国民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传承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更是息息相关。只要我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力求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在真正意义上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从基础上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关于在国民教育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有几点建议: 1.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政府扶持力度、企业参与度。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起步较晚,传统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还处在探索和缓慢前行阶段,要想在短期内让传统文化教育形成“气候“,一方面离不开党和政府在政策、机制、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离不开万千企业的参与。
党和政府面向社会,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好的生存环境,企业面向传播主体提供传统文化教育服务和产品,二者通力协作才能形成传统文化教育行业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如在基础设施上,政府引导建立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等,企业进驻后形成传统文化教育产业集群,打通传统文化行业产业链发展路径;在金融扶持上,政府为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创造低成本的成长坏境,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实业支撑;在税费、行政审批上,政府可以减免传统文化教育行业的税费,降低行业准入门槛,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速企业对传统文化教育行业的探索和实践。2.搭建传统文化教育的“双向”基础。
教育的过程是由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努力共同完成的,所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双向”兼顾。
在教育端,要加强对教育者文化理论功底的塑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首要任务就是“传道”,特别是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教育者本身要有较高的传统文化修养,才能在教育中使广大青少年更加容易接受。所谓,“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在被教育端(主要在教育内容上),“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只有让优秀文化都融入“娃娃”的血液里,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有生长的“土壤”。比如让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故事进入学生课本;设置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不定期开展生动活泼的历史文化交流论坛;举办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纪念活动等。
3.加强“家风”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引导作用。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民风社风的组成要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规”、“家教”、“家风”,可以潜移默化地传导优秀传统文化。
所以,要倡导每个家庭组织“重拾”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自修、孝道、礼让等“家风”,让青少年继承道德传统,吸收传统文化。如以社区为单位,举行“家风”文化会、“家风”故事会等,逐渐在全社会形成以“家风”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传承风尚。
4.利用传统节日增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
现在很多青少年只知“平安夜”、“圣诞节”,却不了解何为“端午”、“重阳”,甚至记不住父亲、母亲的生日,对他们来说传统文化离他们太远,所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还要贴近青少年生活,做到“润物细无声”。
比如,建立更加合理的国家传统节日假期制度。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从年初的春节,到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在新时代,利用这些传统节日假期,借用典故传说进行传统伦理文化教育和引导,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不断赋予传统节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增强传统节日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更好的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5.结合新形式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新时代,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结合时代需求,用新的形式让传统文化进入青少年的内心。
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用“时尚”来演绎。比如采用电影、漫画等形式打造出同时具备“仁、义、礼、智、信”和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的历史人物,做到喜闻乐见,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传统文化,借以认识民族的“根”,认识文化的意义,自然而然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不输于世界任何民族的优秀文化。只要应用合适的传播方式,恰当的题材内容,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扎根”就不会是空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将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四篇:两会提案-关于切实解决农民工和外来务工子女上学难问题的提案-十二届二次会议政协提案
关于切实解决农民工和外来务工子女上学难问题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819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切实解决农民工和外来务工子女上学难问题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提 案 人:谢荣增 主 题 词:教育公平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适龄人数达到上千万人。如何给这些孩子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健康成长,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经过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广大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入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畴,对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制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希望政府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取消城市学校对就读学生的户籍要求,凡是在当地居住满一定年限(例如一年以上)的学生,均可就近入学和参加升学考试,外来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平等地享受城市教育资源。
第二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外来人口聚集的大中城市,继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努力实现包容辖区内所有适龄学生的目标。
第三解决法规与政策实施之间的矛盾,农民工流入地的政府有义务为农民工提供义务性的教育,要规范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要减免相关的费用,做到收费基本上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另外,随着很多农民工子女开始进入高中阶段,他们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借读费用昂贵、户籍障碍、高考政策限制,以及各地在教材、课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难度更大。应研究制定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让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切实做到公民同等待遇。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