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驻村工作职责(第一书记及队员)
“第一书记”工作职责
“第一书记”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开展工作,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
一、建强基层组织。重点是对村“两委”班子不健全的要协助配齐,着力解决班子不团结、软弱无力、工作不在状态等问题,防范应对宗族宗教、黑恶势力的干扰渗透,物色培养村后备干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严肃党组织生活;推动落实村级组织工作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村干部报酬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建设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服务设施等,努力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二、推动精准扶贫。重点是大力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入推动政策落实;带领派驻村开展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帮助村“两委”制定和实施脱贫计划;组织落实扶贫项目,参与整合涉农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促进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帮助选准发展路子,培育农民合作社,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强“造血”功能。
三、为民办事服务。重点是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事项落实,带领村级组织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民事村办等工作,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强力推进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便民超市进村工作,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经常入户走访,听取意见建议,努力办实事;关心关爱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四、提升治理水平。重点是推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落实“四议两公开”,督促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发挥作用,促进村级事务公开、公平、公正,努力解决优亲厚友、暗箱操作、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帮助村干部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指导完善村规民约,弘扬文明新风,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驻村工作队工作职责
驻村工作队应坚持吃在村、干在村,实行目标责任制,由县委组织部、派出单位和乡镇(街道)党(工)委共同管理,不脱贫不撤离,不巩固脱贫成果不撒手。主要职责任务是帮助贫困村做好以下工作:
一、制定脱贫规划。对贫困村村情、民情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当地干部群众对脱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问题出发帮助贫困村制定脱贫规划。同时,深入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一户一法”制定贫困户帮扶规划。
二、落实扶贫项目。主动认领贫困村扶贫项目,积极到相关县级部门汇报衔接,为贫困村争取资金、项目和政策支持。
三、建好基础设施。着力加强贫困村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改变村容村貌。
四、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村党员群众发展特色效益产业,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产业党支部、发展农村电商等方式,引导群众科学化、规模化发展种养殖业。
五、开展技术服务。邀请专业技术人才深入贫困村、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帮扶服务,推进贫困村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六、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生计困难。驻村工作队队员采劝“一对多”、包组的方式结对帮扶联系贫困户,原则上每周对贫困户遍访一次,及时掌握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根据农时和贫困户实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入户开展帮扶活动。
第二篇: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擂台比武”工作汇报材料
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擂台比武”工作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县在乡村振兴驻村工作半年述职测评中开展“擂台比武”,聚焦“比什么”“怎么比”“比之后”,促工作再担当、能力再提升、作风再改进,考准考实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一、聚焦“比什么”,突出重点促工作担当。
紧紧围绕“一宣六帮”等重点内容,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队伍建设、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坚守岗位等具体工作的落实速度、力度、成效纳入“擂台比武”范围,在“比武”中既看现状、又看努力程度,既看客观条件、又看主观努力结果,既看一时表现、又看一贯表现。比如,兴仁镇烧茶村列入全省全州第三批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共建成了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50亩、吊瓜种植710亩、蓝莓400亩,烧茶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光磊以98分的高分牢牢守住兴仁镇“擂主”位置。二、聚焦“怎么比”,比学赶超促能力提升。
县、乡镇(街道)两级联动,分别制定“擂台比武”方案,按照乡镇初选、县级决赛的方式逐级搭建“擂台”,搭建95个村级擂台、7个镇级擂台和1个县级决赛擂台,各村(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轮番打擂,通过现场观摩展风采、实地走访听民意、擂台述职亮成绩“看、听、讲”三个环节,展示各村(社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好经验、好做法,各评委结合实际进行民主测评,并把各环节分值按照4:3:3比重形成“擂台比武”总成绩,以排名论英雄,确保比武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目前,在全县285名选手中现场评选出1名“终极擂主”和10名“十佳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确保晒出成绩单、比出新干劲、促进再提升。三、聚焦“比之后”,示范带动促作风转变。
强化成果运用,把“擂台比武”结果与激励先进、绩效分配、选拔任用、教育培养、监督管理、考核6类情形挂钩,用好约谈备忘录、电视问政,让有问题的、干得不好的人出出汗,亮亮相,对干得差的及时调整,促进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带头先行一步、履行职责,营造争创一流的干事创业氛围。同时组织全体人员到评选出来的“终极擂主”所驻村进行现场观摩,交流学习总结工作经验,令“落后者”奋起直追,让“领跑者”不敢懈怠,促进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结合实际探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思路和方法路径,以高质量党建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目前,共提拔或进一步使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7人,共对8人进行全县通报批评并责成相关乡镇(街道)纪委进行谈话提醒。第三篇:第一书记驻村
第一书记驻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目前,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到5年时间,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5575万贫困人口,且剩下的大多都是“硬骨头”。啃下这些“硬骨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总书记指出,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注重选派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为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2015年4月,中组部、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各地各有关单位切实把选派第一书记作为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锻炼培养干部的有效途径,有力有序推进第一书记工作。
目前,全国共有18.8万名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实现了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广大第一书记用激情与赤诚践行驻村诺言,用拼搏与奉献推动脱贫攻坚,被群众誉为“党派来的好干部”“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精准选派,把贫困村最需要的优秀干部派下去
选得准,才能干得好。各地严格标准和程序,因村选派优秀干部,实现全面覆盖、精准配对、人岗相宜。
选派范围做到“两个全覆盖”。各地按照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的要求选派第一书记,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灾后恢复重建地区也做到应派尽派。通过各地各部门努力,目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实现“两个全覆盖”,一些地方还结合实际,在“两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对特殊类型的村,也做到应派尽派。
人选条件坚持质量第一。农村生活条件艰苦、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千丝万缕,要求第一书记必须政治、能力、作风过硬。各地重点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中选作风好的人、选能担当的人。各级组织部门按程序认真把好人选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确保选派人选质量。
紧贴农村需求因村选派。富裕村、条件好的村大多是相似的,而贫困村、基础薄弱村各有各的困难。各地各单位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村施策,贫困村需要什么样的人,就把那方面的人派过去。天津、江苏、上海、湖北、云南、宁夏等地通过双向选择、供需对接,“菜单式”遴选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特别是,一些地方和单位的老干部、老同志,老当益壮、主动请缨,申请回乡或到村担任第一书记。中国核建集团原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刘满堂,作为中管企业的班子成员,离退休还有两年时间,主动向组织申请辞去领导职务,到陕西旬阳县李家台村任第一书记,并立下军令状通过3年努力帮助所任职村脱贫摘帽„„这些老同志往往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文化层次和丰富的经历,解决贫困问题的视野更宽、办法更多。通过他们驻村帮扶,既为贫困村脱贫致富注入生机活力、巨大动力,也展示了老同志们的价值和境界,释放了激情和正能量。
明确职责,聚焦四项任务强担当
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是第一书记到村的主要职责任务。各地各单位围绕这4个方面,进一步细化工作要求,使第一书记干事有思路、工作有目标、帮扶有方向。
广大第一书记带着任务、责任和重托,认真履职尽责,主动与村“两委”协调配合,既主动担当,又不包办代替,尊重、发挥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的积极性,努力把村班子、党员队伍建强,帮助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发展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广大第一书记坚持把建强村党支部作为首要任务,调整优化班子结构,培养积蓄后备力量,健全完善规章制度,着力增强任职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一书记的到来让村党支部面貌焕然一新,村干部说话又好使了。”基层干部和群众普遍为第一书记竖起大拇指。
“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各级选派第一书记立足村情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和任职村资源产业优势,积极做好结合文章,通过培育产业、引进项目、争取政策等多种方式,普遍为任职村找准脱贫增收的路子。中央政研室、商务部、工信部、农业部等单位选派的第一书记,纷纷为任职村引进项目,培育农民合作社,让贫困户最大限度受益,推动精准扶贫落地见效。
群众是否满意、是否欢迎,是衡量第一书记工作水平的第一标准。许多第一书记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情做起,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第一书记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全国人大办公厅、文化部、司法部、中科院等单位选派的第一书记,通过向上争取、单位捐款、网上众筹等途径,积极筹措资金帮助任职村办实事、解难题,被称为“自家人”“贴心人”。
给钱给物可解一时之困,稳定脱贫致富则靠村级组织和群众自身。怎么把群众有效组织起来,怎么让更多村民百姓认识到自身利益而为之努力奋斗?许多第一书记围绕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在走进百姓家做思想动员、做群众工作的同时,注重从制度建设入手,健全村干部集中办公、值班坐班、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推动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帮助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指导完善村规民约,实现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随着各项制度的落实,村里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村级组织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中央纪委机关、全国政协办公厅、科技部、民政部等单位选派的第一书记,积极帮助任职村制定好、执行好各项制度,提升村干部的法治意识、现代意识,促进村级组织运行规范化、制度化。
严格管理,确保沉在村里干
好书记是选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各地普遍建立健全机制,加强对第一书记管理考核,督促第一书记扎根农村、履职尽责。目前,天津、辽宁、吉林、广东等20多个省区市从省级层面出台第一书记管理办法。
实行县乡为主、多方共管。第一书记由县级党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共同管理,县级党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担负直接管理责任。各地各单位通过明确各级管理职责,构建立体式的管理体系,有效防止出现管理真空,确保第一书记在岗有为。
坚持严在日常,抓在经常。各地普遍建立健全第一书记公开承诺、工作例会、定期汇报、请假销假、廉洁自律等制度,强化对第一书记的刚性约束。天津、河北、海南等地通过巡回督导、电话查岗、随机调研等形式,加强对第一书记在岗工作情况的督查,及时向市县和派出单位反馈情况,督促整改。通过严格日常管理,各地各单位拧紧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纪律发条,促进第一书记身入心入、履职尽责。
强化考核评价、注重实效。对第一书记干了什么要有考核督促,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更不能呆在村里“混日子”。各地各单位普遍建立第一书记考核评价制度,将日常考核与考核结合起来,由派出单位会同县级组织部门和乡镇党委进行考核,任职期满进行任期考核。福建、四川、云南、青海等地结合暗访督导、日常考勤、考核等情况,对不胜任的实行“召回”调整,视情况追究派出单位责任,督促派出单位选派精兵强将。两年来,全国共召回调整7000余名第一书记。还有一些中央和国家单位,探索利用第三方评估的方式对第一书记驻村成效进行全面评价,评估结果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考核这根指挥棒,各地各单位激励广大第一书记主动作为,有效发挥作用。
保障支持,激发动力鼓足干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书记在一线打硬仗,需要各方的保障支持。各地各单位积极落实第一书记有关待遇,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困难,解除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针对部分第一书记没下过基层、缺少基层工作经验的情形,各级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知道下去为什么、在村干什么、具体怎么干。2016年初,中组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连续举办3期示范培训班,对中央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的第一书记进行全员集中轮训。各地各单位普遍采取任职培训、结对帮带、工作指导等方式,提升他们的履职能力。各省区市从省级层面组织开展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110余期,近两年来省市县三级共培训第一书记20万人次。中宣部、国家民委、人民日报社等单位与第一书记建立定期沟通、重点难点问题联合会诊等工作机制,跟踪指导第一书记驻村工作。
各地各单位关心关爱第一书记,任职期间原单位职级、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变,到村工作期间,由派出单位给予适当生活补贴,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各地普遍从财政资金中安排工作经费,从扶贫资金中安排帮扶经费,让第一书记“有钱办事”。
各级推动派出单位与第一书记进行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使第一书记驻村成为部门结对、单位联村重要纽带,充分利用派出单位职能优势、资源优势助推脱贫攻坚。中央办公厅、教育部、国务院法制办、国家外汇管理局等派出单位充分发挥“娘家人”“后勤部长”作用,合力解决派驻村存在的实际困难。
成绩是干出来的,选人用人就是要以实绩论英雄。各地普遍把第一书记工作实绩作为选拔任用、表彰激励的重要依据,对表现优秀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激发第一书记干事创业的热情。近两年来,全国共有1.9万名因工作实绩突出的第一书记受到表彰奖励、3.6万名得到提拔或晋级。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组织有关媒体开展根在基层、部委选派第一书记走访活动,并在网站上开设专栏对第一书记先进事迹进行宣传。
“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总书记在今年7月20日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再次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人们期待,各地各单位和广大第一书记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在这场只能胜利的攻坚战中,继续冲锋陷阵、建功立业,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第四篇: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情况汇报
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情况汇报
紫坊乡高庄村第一书记
宗世财
高庄村位于我乡东北部,是乡政府驻地村,总土地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605亩。全村辖紫坊畔、高庄、卜子庄、陈庄、川畔、黄地畔、郭畔、店崾岘8个村民小组,330户147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88户724人,剩余贫困户54户204人,贫困发生率为13.86%。由县食药监局、乡政府帮扶(县食药监局42人帮扶126户,乡政府16人帮扶54户,紫坊派出所4人帮扶8户)。该村村民民众勤劳,民风淳朴,邻里和睦。4月份以来,按照华池县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严格要求自己,履行职责,踏实工作,现就工作情况、体会、下步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进驻高庄村以来,我以适应新常态,开创新境界,围绕“六个精准”“七个一批”,参与制定脱贫攻坚规划和帮扶计划,帮助改善基础条件,发展集体经济,主要抓好党建助推精准扶贫工作,产业扶贫和为民办实事工作
(一)党建助推扶贫工作。认真落实省市精神,积极参与农村三变改革,一是协助村委干部,抓好党员学习教育工作,组织党员集中学习1次,并把每月20号定位党员活动日,开展集体学习和开展党性锤炼。二是积极和村委会衔接,制定党员干部管理办法和党员学习制度,落实集中学习和集中党性锤炼活动。三是成立帮扶工作队临时党小组,每周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党性锤炼活动。四是村党委主抓全村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通过积极动员,成立了紫坊畔乡众连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社、紫坊畔乡小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村民入股,村集体分红。目前,养猪合作社投入猪仔90头,6个月后出栏,种植小杂粮200亩。
(二)抓好项产业扶贫。
通过走访农户,经村委会会议讨论,我村主要抓好两项产业,一是以村民入股按分红,提高农户收入,利用华池县中盛养殖合作社,入股农户73户,每户入股1万元,三年保底分红8%。二是发展农户小规模养殖,一养羊、牛、猪等为支柱,结合个人实际发展个人养殖产业,全村完成养猪57
户335头。养牛6户35
头,养鸡70户850
头,养驴27
户74
头。三是发展小杂粮种植121
户,种植
1584亩。四是发展中药材种植,以个人农户为主,帮扶单位提供种子、共种植15户,98亩。
(三)落实扶贫产业发展资金。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扶贫扶持资金的使用管理,为高庄村落实到户产业发展资金13户,13万元,落实配股资金73户73万元。积极提供各项政策扶持信息,合理使用扶贫资金,为村民致富提供政策帮助。(四)改善基础条件。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政策,改善高庄村基础条件,目前完成荒山育林2000亩,推地
6000
亩,安全用水改善1户,打小电井一口,享受危房改造全村7户,其中贫困户2户。
(五)积极为村民帮办实事。
一是组织帮扶干部开展绿化工作,为全村村民庄前屋后栽植绿化树木165户1650棵。二是开展贫困户送温暖活动,走访慰问贫困户家,送鸡仔
只,米、面
袋。三是组织帮扶干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10次,四是开展健康医疗扶贫,组织开展村民集中免费体检一次。
二、工作体会
1.真心真情对待群众是做好农村工作的桥梁。要真心地对待群众,不能在群众面前摆架子。要真心帮助群众发展生产,积极开展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让他们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所以要怀有爱民之心,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
2.掌握党的相关政策法规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前提。干农村工作如果不了解国家的农村政策,自然是到处碰壁。在工作之余,自觉学习国家的有关“三农”的政策、法律法规,如精准扶贫政策、农村医疗保险政策、计生工作条例、村委会组织法以及相关制度等等。
3.处理好与班子群众的关系是做好农村工作的根本。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与村干部的关系。协调好村委与村支部的关系,搞好团结,不能搞帮派。二是要处理好与村民间的关系。多到群众家坐一坐,聊聊家常,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我想这是取得村民信任,也是做好农村工作的根本。
4.为群众办好实事解难事是做好农村工作的途径。必须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这是取得农民朋友信赖的最有效也是唯一的途径。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打折扣地贯彻到农村。并通过实地调查总结,了解到村民所思所想所难,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帮助村里申报落实项目,积极筹措资金,开展扶贫帮困,为本村寻找发展出路,积极汇报,并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信息。
三、存在的问题
半年来,我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县委和基层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我还缺泛组织领导基层工作经验,党的农村政策不能灵活贯彻执行,影响了工作质量。二是发展产业难度大,村里主要是年老体弱的老人和留守儿童,产业发展推动上难度大。三是壮大村级经济困难。
四、下步工作打算
1.狠抓产业扶贫。继续以养羊、养猪殖和种植中药材、小杂粮为支柱产业,抓好村委带领作用,认真落实好党建助推扶贫工作。
2.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群众发展后劲。抓好村集体项目建设,推进惠及村民的农业基础设施。重点是笠婆任、新屋、蕉坑等小组水渠硬化,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
3.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创建清正廉洁的社会环境。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教育,保障班子清正廉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五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日记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日记
[1]
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日记一: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晴转多云 今天上午,在简短的见面会之后,我们11名选派到陵口镇的“第一书记”,分别奔赴各自的挂钩村,进入工作角色。我与所挂钩的乐善村党委书记邹双定算是老熟人了,2005年采写张锁林典型事迹时,曾多次到乐善村去,与邹书记打过交道。在村委会,邹书记向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丹阳日报社社长魏胜良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让我对乐善村有了新的了解。
驻村任“第一书记”,我倍感压力,深为忐忑。我能不能适应岗位要求,我能为村里做些什么?这是最近一直萦绕在我头脑里的问题。我想,自己要尽力当好“四员”:
一是要当好学员。虽然出生在农村,小时候长在农村,对农村、农民充满深厚感情,但从学校毕业后一直在报社工作,没有在农村干过,缺乏农村工作经验。驻村后,要虚心向实践经验丰富的村干部和群众学习,把办公室设在田间地头,边学边干,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当好联络员。我既是市委市政府选派的“第一书记”,也是丹阳日报社派驻结对帮扶村的联络员,今后要发挥好乐善村与报社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借助报社的力量和资源,做好扶村帮户工作。
三是要当好服务员。乐善村要脱贫,百姓要致富,关键是要有项目和资金。听邹书记介绍,这方面村里已经有了一些打算。今后要协助村里,积极做好对上项目和政策的争取工作,对外项目和资金的引进工作,利用自己部委办局人头相对熟识的优势,多做具体的跑腿服务的工作。
四是要当好宣传员。作为来自新闻媒体的一员,我将以此次扶村帮户为契机,结合新闻战线正在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沉下去,深下去,报道乐善乃至陵口镇干部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以及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报道他们的所思所虑所盼,为地方发展推波助澜。
办法总比困难多,贫穷不会生根。我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有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乐善村三年脱贫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但愿离开乐善村时,我可以骄傲地说:乐善村今天的成绩里,也有我的一分汗水。
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日记二:
自被选派为羊庄镇xx村第一书记已过去半年多的时间了,我心里感触颇多。从市直机关一名普通的财政干部转变为基层农村第一书记,工作环境和对象的不同,使得我身上的压力和责任更重。现就这半年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村情民情方面:驻村后,在村两委干部的帮助下,通过入户走访、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村情调研。xx村位于羊庄镇政府东北部5公里处,紧靠中联水泥专用线西侧,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占地260亩,耕地1230亩,有276户1061人,其中819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94人缴费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142位60岁以上老人享受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低保户41户,五保户13户。
(二)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全村共有党员18人,其中2人于今年下半年转为正式党员。村两委成员4人,小组长1人,在村支部书记孟庆福、村主任倪玉国两位同志的带领下,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和加强。
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村支部书记孟庆福同志的支持下,我们多次和升滕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洪克学同志进行交流,准备在该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升滕蔬菜专业合作社作为滕州市级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通过采取“合作社+党支部”的形式,本着发展壮大合作社经济的前提,相信党支部一定能够引导、保障、协调、服务好合作社,发挥好党支部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发展等方面的多项功能,对合作社重大生产经营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把合作社经济做大做强。从而能够实现支部帮合作,农民实惠多,形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提升农村党建水平的双赢局面。
(三)社会管理方面:通过走访农户,群众反映最多的就是村内道路问题。经实地查看后发现,村内道路狭窄,坑凹不平,大雨过后,泥泞不堪,村民出行十分不便。在走访农户的同时,始终坚持释疑解惑、排忧解难的工作,并积极和司法、纪委、公安等部门加强联系,及时发现和处理矛盾,争取消灭在萌芽状态,维护好社会稳定。
(四)村级发展方面:xx村土地流转面积318亩,用于蔬菜大棚建设,种植20余种蔬菜。土地租金550元/亩,租金于每年6月1日兑现于农户。蔬菜基地为黑龙江伊春伊林果蔬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各类大棚共计108个,与之相配套存储量达3000吨的恒温库也已完成主体建设,主要种植黄瓜、辣椒、茄子、韭菜、冬瓜、西红柿等30多种蔬菜,产品远销国内大中城市,出口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