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部万钢部长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首届高端论坛的讲话
尊敬的陈清泰会长,各位在座的新老朋友,各位来宾,在座的我都太熟悉了。我们曾经一起在15年前就共同讨论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今天能够在新年伊始,在电动汽车百人会的重要论坛上,我们来共同再一次探讨我们国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国际发展的趋势,和我们的市场,以及众多现在的和未来的电动汽车的用户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感到十分的高兴。
首先我代表科技术部对本届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大家表示衷心感谢。首先我觉得百人会是一种新型组织的有效创新。百人会成立虽然时间不长,成立那天我也参加了,刚才陈清泰同志很谦虚地介绍了百人会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但是我自己的感受,百人会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商业化上取得很大的成绩。百人会为我们共同提出了问题,推动我们进行了交流,为政府、为企业、为市场,甚至每一个用户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百人会有三个重大方向。第一,电动汽车商业化瓶颈到底在什么地方?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今后怎么发展,我们全球的共性问题还有九大课题,包括充电设施、动力电池、微型电动车。要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一些问题和方向,对各种技术路线给予了很好评价。我想首先应该感谢百人会中来自企业、高校、院校、院所机构多领域的各界精英,他们胸怀大局肩负使命,在短短的几个月当中就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因为你们的工作有效地推动了不同的行业,以及不同的部门、企业、院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高价值、多维度的研究课题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参考。这个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一年,怎么样总结过去这一年电动汽车的发展,我觉得是一个新起点、一个新的跨越、一个新的常态。全球都迎来了新的机遇期,我们中国的汽车产业取得新成就,也为未来共同探讨新的生态奠定了基础,这就使得开放和创新成为了主题曲。我们回顾一下无论是在美国、欧洲、德国、日本为代表,都对电动汽车所做出了新的政策决策。同时在推动这个方面。我所说的这些实际上并不完全,但是大家看到在全世界和主要国家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共识,这一点是我们大家深有体会的。包括日本开放新能源汽车专利,包括燃料电池,这些都是发展的方向。使得我们在新能源汽车推动方面通过政府之间交流,来相互学习借鉴。
中国政府在今年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出现的新举措、新措施、新政策,确实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从国务院到各部门联合,到深入参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国税局,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去年年初的时候,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李克强总理亲自调研,批示由马凯副总理亲自协调,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发展格局的指导意见,放宽新能源汽车准入,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充电设施建设,各示范城市的配套政策都落实到位。新政策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具有长效机制,有效推动了产品技术的提升,市场环境的培育,商业模式的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
应该说,我们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市场都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机遇同样是挑战,机遇期是一个窗口区,抓住这个窗口、这个机遇就是发展的机遇,度过了这个窗口那你就丧失了机遇,可能就是你的挑战。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到机遇期,不能说持久一辈子,那是不可能的。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到全面的提速期,美国汽车销量全球领先达到28万量,德国即将要开启的电动汽车商业化进程现在已经到了25000多辆,刚才大家可以在外面展览会上看到主要的汽车生产商,包括奔驰、大众、宝马,以及他们在中国的合作伙伴,都开发了很多先进的电动汽车。
日本继续全面领跑电动汽车的技术和产业。截至2014年底,中国已经生产各类新能源汽车11.9万辆,2014年的产量快速增加,大概是84900辆。这个数据是根据我们国家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的统计得来的,电动汽车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专门的统计机构,可能这也是今后的一个任务。从示范推广力度比较大的,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列了所有的30多个示范城市和地区当中,其中超过万辆的也有一些城市。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合肥、深圳都是推广电动汽车超过了5000以上。从销售产量来看,从6月份、7月份开始加速,9月份进入了万辆左右的级别,到了上个月已经销售20000辆,结构上说现在还是纯电动汽车比较多,中国和国际上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中国公共和私人的比例现在还是公共使用比较多。比如说纯电动客车、混合动力的客车等等这方面。
但在今年下半年有一个明显加速,就是私人汽车市场快速启动,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得到认真去关注。我们目前电动汽车的标准有78项,整车、系统、接口、基础设施等等方面,现有充电站我看了,充换电站506个,充电桩是73700多个,看起来充电桩还少一点,可能还得要加强一点,因为要保证10万辆车市场运转至少需要10万个充电桩。
从内因来看,整车所用的动力电池密度及动力总成已达到世界同步,成本价格在逐步降低。保质期、耐久性、长期性业得到了保障,这十分重要。最终要满足客户的要求,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一个值得大家关注,除了私人市场发展以外,分时租赁、租赁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逐渐形成了共识。我今年年初访问法国,看了一下法国的租赁车。我每天早上走路,顺着一条街走,每隔三五百米就有一个租赁站。我就感到很好奇,走了五六公里一直有这个情况。我就参观它那个企业,这个企业有3000多辆车,1200多个租车换车点,平均每个租车换车点就是三五辆,可获取性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什么时候要车都可以找到它,还车可以很近地就还了,就用不着自己去买。日本2013年11月至今已经有一万多人参加了,中国也是把推广新的商业模式作为激发市场的一个潜力的亮点,租赁服务包括分时租赁、分期租赁的方式。它以运营调度实时监控客户服务、交易支付、安全保障五大平台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电动领域的私人市场化。
一些大城市由于空气污染的问题,由于交通堵塞的问题,由于停车场的问题,不得以采取限制汽车的做法。我们希望它是一个过程。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让人们想开车的人获取车,就成了汽车界共同要讨论的问题。去年下半年,我特意去看了一下杭州探索的电动汽车自驾分时租赁的商业模式。2013年的时候他们跟我介绍过,我也很鼓励他们。目前他们已经投放了5000多辆,直接用于分时租赁就有1185辆车,他们建立了立体的租赁车库,也建成了平面站点,我希望他们今后在高铁站、机场都有这样很便利的模式,使人们很容易获得,这样双方都可以便利,顾客可以得到服务,企业也可以得到利益。
跨国的技术、开放和产业合作步伐快速加快,这里特别可圈可点的是特斯拉公布了他们所有电动汽车的专利,我去参观了特斯拉的生产,我也和特斯拉的总裁进行了讨论。我觉得电动汽车现在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全世界各个企业共同合作,这里列了很多品牌,其实这些品牌我们也看到,都是积极地开放的来进行创新。我也很高兴我们一汽、上汽、东风、广汽都已经参与了世界性开放和合作的步伐。
从中国政府说起来,我们是积极支持国际合作,多边的有清洁能源部长会议,我们20多个国家参加了这个会议,共同讨论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支持技术标准、充电设施、商业模式、消费补贴。基础研究。电池回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与讨论。我觉得这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当中的一件好事,国别合作上面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中德的电动汽车伙伴计划。我们双方的政府共同投入,支持企业大学研究院所在基础研究在技术,在标准政策、在示范推广这方面的联合研究和联合示范。
我感到去年一个新鲜事,就是比亚迪和奔驰两个企业合作开发的腾势。我去年下半年到深圳去的时候,还用了半个多小时试驾了这个车,我觉得确实是值得一提。而且,我听到去年10月份已经卖了130多台,我觉得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合作,它会推动我们共同的技术走向融合发展的趋势。
我观察到两个趋势,希望大家共同注意。第一智能化、网络化、电动化会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其实从智能汽车来看 我记得9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刚进入汽车的时候我曾经花过很长时间参与过智能汽车的讨论,通过车载的传感器像雷达、红外、可视、控制器,使汽车具备智能环境的感知能力。通过信息的终端来实现与人、车、路信息的交换,自动的分析汽车行驶放开,使汽车自动无人驾驶,当时就是一个发展方向,这也是20多年了。
另外一个,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些互联网企业也在推出互联网的汽车,它是集成互联网的操作系统,大数据、通信、导航、多媒体等资源和汽车集团的资源,整车零部件服务的资源,整合线上线下为用户提供智慧出行,两大巨头苹果、谷歌都出台了关于智能汽车、互联网汽车的第一版或者第二版的操作系统。
上一次特斯拉到科技部来的时候,也跟我详细地介绍他们怎么样能够接入到互联网,我们国家的汽车企业也跟互联网企业正在形成合作。我本人感觉到过去作为汽车产业一直致力于汽车本身,使客户得到更安全,更智慧,更节能,更舒适的出行。互联网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思维,当我坐到车里的时候,也许我马上可以知道我周边的路况怎么样,想要去的地方的天气怎么样,它的道路挤不挤,停车的时候有没有停车位臵。过去传统上很难获得的,仙子阿给你多了一双眼睛,多了一个耳朵使你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这是我们对汽车在信息化世界未来的发展值得高度重视的一个环节。我也很高兴看到长安和华为和东风、北汽和乐视TV都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也研究了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的合作,他们除了线上线下的销售和服务之外,还提出了要把云系统应用到汽车,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方向。
智能化、信息化最容易实施的就是电动汽车,我们当时确定“三纵三横”的时候,在电控这一块就着力推动整个的电动汽车总线。我们在2007年开始示范的时候,就利用了无线,可以在整个运行过程当中一直观察到每一辆汽车的每一块电池。它本身就有一个比较好的起始条件,这套系统通过奥运会、世博会广泛的推广获得了比较成熟的应用,也许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我的观点就是电动汽车实际上是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最好的载体。
另外一个,就是燃料电池新趋势。我也观察到美国、德国、日本、韩国都加大了对燃料电池的支持力度。清洁能源技术和燃料电池技术进步是很明显的,一些汽车企业都加速了新型燃料电池的商业化,丰田宣布了提供以氢和燃料电池相关的5000多个专利提供免费使用,这也是一个技术开发。面向未来共同合作的一种努力和趋向,我们也要紧跟着技术趋势,应该说这几年中国政府除了大力推动电动汽车新能源产业化以外,我们还是要坚持在燃料电池优点,要考虑它对能源结构变化所推动的一些作用。所以我想这是技术进步是无止境的,我们要关注这方面的发展,这些新趋势值得我们去研究值得我们去讨论。
机遇总会和挑战并存,开放与创新是两者紧密结合的。新机遇,比如说我们对于全球汽车发展战略上面的共识,我们对于电动化驱动系统的成熟,我们对于未来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未来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相互融合趋势的判断。也指出了我们在基础研究做的比较少,这个基础研究不光是在电池,也不光在驱动系统,包括我们对信息系统,包括我们对未来电动化和智能化,都需要加强它的研究。
中国汽车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具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适合于用户的需求和制造工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我们要顺应新的常态,把握新的规律去迎接新的挑战。
我向大家报告一下科技部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我们几个部门共同来推动国家科技计划改革的方向。参与电动汽车的这些部门对于实施新能源汽车,作为试点大家作为很全面的共识,我们将继续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基础研究,共享关键技术,以及产业化商、业化过程当中的一些所需要的技术研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战略储备。
具体的来说,我们将围绕着新能源新型锂离子电池的技术,下一代电池系统的研发,新型高功率的电机,汽车网络化的技术,充电化技术。我们还将继续持续支持燃料电池系统和整车的研发以及市场推广应用。一个很重要的重点,就是要结合电动汽车与互联网融合的新形势,鼓励企业将智能电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融入到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中,我们希望能源企业在这里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能源的角度上怎么来考虑适应于将来的汽车发展,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应对大气污染,转变我们能源结构,优化我们能源结构,能够推动电动汽车走入每个人的身边。我们还将搭建公共的平台,建立协同创新的模式,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创新体系。
对于完善政策法规构建有序市场,我们有几个看法: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标准,健全法规严格监管,破除体制的障碍。要建立一个开放统一有序的市场环境各类电动汽车,只要符合国家标准,能够保证应用安全,能够实现清洁环保,我们都应该给它以发展的空间,使它可以进入市场。
当前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在充电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我也了解了几位购买电动汽车的客户,有两个很典型的。有一位跟我说,我这个小区也是支持我装充电桩,充电桩电线拉的很长,一米就要一百块,建一个要一万块,这个一车一桩的形式不太适合。我们公车改革以后,科技部整个部里只有三辆车。我们又搞了一个租赁,他们建充电桩我就问,买一根线15桩和10个桩有什么差别,他们说就差了5个接口的钱,因为充电桩都是随着车来的。从这个角度上我在设想,我们在世博会也好,奥运会也好都有城市量化工程,能不能给它埋一根线,让桩等着人,不要让一车一桩。
也有一个朋友就是我的邻居,买了一个双模的插电式。他说我这个车平时开就能开六七十公里,实际上完全够了,它基本上一年95%以上都是用电开的,于是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实际上插电式只不过就是解决了一个人们对远程交通的焦虑。真正的大部分的应用还是要让它充电。今天参观的时候一位汽车企业的老总说插电汽车用电开和油开差的就是需要充电模式。我们要制定政策,同时也要发挥现有城市场地建设充电设施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充电设施的建设和应用当中,同样有利可图,这样的话建设的范围就会大。政府要发力,我们还要发挥市场的作用。
从汽车销售一直讲到客户,就讲要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实际上现在时代在发展,固有的模式不见得灵了,我们要持续鼓励分时租赁,分区租赁,物流以及公务车应用领域里面开展电动汽车,通过商业模式来促进产业的发展。对于政策方面我们要更加多地通过普惠性的政策刺激和激发企业创新的热情,引导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对于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我在很多公开的场合都表示过,中国政府一定是支持一个开放的创新的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我今天也很高兴,很多来自跨国企业的汽车公司,他们在中国也推动了电动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同样也得到了中央政府和各地政府的各种形式方面的支持。我们支持这一类的合作创新开放是创新的前提和必然的条件,因为我们相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商业化的进程,一定是创新的,也一定是开放的,一定是集世界各国的智慧来推动的。
在深入加强国际合作方面,我们继续加强中德电动汽车战略伙伴的技术合作人才交流,推动电动汽车智能化、信息化标准的研究。我们还将借助国际优势资源来推动汽车企业之间的联合开发,加快技术的开放,促进市场的互融互通。我也建议我们能源企业、信息产业也要主动地融合到新能源汽车开发当中来,为解决交通问题、解决能源问题,为客户提供更智慧的服务是我们各个产业共同的责任。
我相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我们必然会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积极创新商业模式,引导社会企业的投入,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动力。我们会加快培育消费市场,推出适应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和营运模式,积极地调整新能源汽车多元消费和使用的新结构。我们会培育依托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积极鼓励推广应用模式,跑出具有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新速度。我们继续创造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新生态,来推动国际国内企业和市场的开放合作,早日实现中国企业由大到强的中国梦,谢谢大家!
第二篇:科技部万钢部长在科技金融座谈会上的讲话
科技部万钢部长在科技金融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0-04-17 15:08:37|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根据录音整理)
2010.04.02
感谢大家百忙之中出席今天的科技金融座谈会,也感谢大家为推动科技金融合作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刚才我仔细听了各地方和国家开发行的典型发言,真可谓精彩纷呈、经验丰盛,而且各有各的亮点。各个部门的领导同志发表了真知灼见,非常具有建设性、前瞻性和操作性。这些典型的经验和重要的建议是多年来各部门和各地方共同探索科技金融合作的宝贵的经验结晶,也是未来推进科技金融合作的重要的基础,所以,我觉得今天的座谈会开的很好、很及时,各位宝贵的经验具有很好的学习价值,各位的建设性意见希望能够成为我们下一步的科技金融工作提供很好的依据。
下面,我想结合刘延东国务委员的重要批示和各位同志的讲话,谈三点意见,也供同志们参考。
第一,我认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是推动经济来进入一个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保持了一个高速的增长,持续的增长。30年中,我们的经济总量一步一步的超越发达国家,超过德国、接近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被确认为世界上第一大外贸出口国。支撑这种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大量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这样的发展方式和基本增长模式还是主要以传统产业为核心发展的模式,以外驱拉动和投资拉动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在我们国家初期发展的一段时间当中选择和形成这种发展模式,为我国经济的起飞和快速发展的阶段,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不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任何发展都有它的成本,这种要素驱动、外因增长的成本,也消耗了我们国家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达到了极限。大家都能够体会到2008年下半年以后和去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这种发展模式。我总结的时候,有三点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第一,依靠虚拟经济、金融衍生品来造成过度消费的这种经济模式是肯定难以为继的;第二,依靠资源消耗,忽视环境保护这种传统的发展方式必须要转变;第三,依靠要素驱动、投资拉动、外延增长、外需增长的方式,这种经济结构的形式必须要进行深度的调整。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的决定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要求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尽快的把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外延增长转向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上来。今年年初,省部级领导学习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此做了详尽的分析和长远的阐述,给我们确定了很多发展的方向。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经济危机往往会引起技术的革命,这个总理去年在不同场合都再三讲。而我们体会到,事实上经济危机引发的技术革命都从不同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发展的模式和市场价值观。20世纪70年代,欧洲、日本在经历了石油危机以后,依靠技术创新,使节能环保产业迅速崛起。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受到重创,韩国政府颁布实施了技术创新特别法,集中发展计算机、半导体、生物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等28个支持性产业,仅仅用了3年时间,经济又率先复苏。我们国家在未来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关键取决于我们自主创新、科技水平的领先性。在这次全球大危机当中,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实现2009年的保发展目标,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了科技的支撑作用。比如说刚才有同志提到,2009年国家56个高新区实现了工业增加值1.48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5%,是我们国家平均增长率涨幅的两倍,占全国的比重去年9%,达到了10%。
从近百年国际发展经验来看,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巨大差异并不主要是源自于自然禀赋的差异,而是源自于技术进步对经济财富增长贡献的差距。比如说,瑞士、德国、日本,都是一些资源贫乏型国家,他们的发展就说明这个问题。有一些很典型的创新型国家,比如北欧的瑞典、芬兰、丹麦,他们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他们从来不在自己的资源上下功夫,他们主要是抓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抓的是创新能力的建设。反过来,一些依赖资源的极富有的国家,如科威特、中东的一些国家,往往由于他们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而受制于百般的操纵和挤压。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起,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确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特别提出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就要使我们离开过去依赖资源,损害环境的方式,然后使我们国家真正转型到创新型国家中去。那么,世界上衡量创新型国家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以技术进步的贡献对经济总量的百分比达到多少,一般要达到60%~80%。我们国家现在差距还是很大的。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调整经济结构,是我国新时期的艰巨任务,对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同样需要金融创新的推动。前些日子,有些人对金融创新有点非议,认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金融创新造成的。但是我深深的理解到,我们国家的金融创新实际上空间相当大,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们是不足。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必须稳扎稳打的走,这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我们互相之间经验的交流,来找出科技与金融结合当中的亮点、难点和我们的障碍以及风险,我们来探讨这些问题。所以,从一个角度来说,科技必须加大创新力度才能引领,金融也必须加大创新力度,才能推动,只有科技和金融创新这两个经济发动机都能发挥出强大的动力,而且是相互配合的,协调并展的,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才可能尽快的进入创新驱动、内涵式增长的道路。这是一个方面的理解。
第二,所谓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我们在过去的几年当中,科技和金融都加快了创新的步伐,科技金融的合作更加紧密。
科技与金融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当中,双方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部署。3000多科学家历时2年半多,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一批重大专项进行了部署,一批科技成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正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的力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2009年3月,国务院及时出台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明确的要求科技创新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各部门密切配合和支持下,科技创新部署进度加快,各项工作进展良好。
一是重大专项实施步伐加快。2009年民口的9个重大专项都已经启动,安排中央经费328亿元,许多重大专项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设备研发和增值业务的研究也开始进行。
二是大批科技成果应用步伐加快。一系列国家计划,比如说“863”、“973”支撑计划、政策引导类计划,产生了一大批成果,应用到国民经济生产中来。
三是技术创新工程,它以增强我们整个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系统的竞争力为核心:第一,建设产业的技术创新联盟;第二,建设资源共享的、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第三,培养创新型的企业;第四,构建创新型的区域。从这个角度上,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不光是产学研领域的结合,它是我们沿产业链来部署、发展。我们过去有一些企业,比如说造船,我们的大企业如果是孤军奋斗的话,他有很多关键零部件就需要购买、进口。而这次组织的沿产业链的创新,它使产学研紧密结合,同时,这个企业当中大中小的紧密结合。这样大企业创造产品,它的核心零部件就有保障,而小企业跟着大企业发展,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所以,2009年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已经达到460家,地方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3000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有效的推进了这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四是科技投入稳定的增加。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达到了157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0%,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去年财政收入相当艰苦;也带动了各个地方的投入,各地加起来达到了3000多亿;也带动了全社会的投入,达到5700多亿;而且也调整了比例,中央和地方投入比例相持平。
应该说,去年我们的改革步伐迅速的加快,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加计扣除等,这些投资都促进了我们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科技型企业的高速发展。为了促进科技成果尽快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产业竞争力,我们金融创新的步伐也明显的加快。
第一,在信贷市场方面,我们支持产权抵押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打包贷款、科技型三高贷款等多种贷款形式;科技小额贷款投资、科技贷款服务平台、商业银行的科技支行等金融服务形式都已经相继出现。
第二,在资本市场方面,相继推出了创业板市场、融资融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完善了中关村股权贷款系统,股指、期货也已经在4月16日推出。现在创业板上市的66家企业当中有58家是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委托深交所做了一个调查,深交所的中小板中间58%是高新技术企业。我们也对这些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一些跟踪和统计分析,近5年来,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是其它企业的两倍以上。从这个角度讲,又一次验证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在创新金融方面,我们在继续推动创业投资发展的同时,提前担保、科技保险也相继的发展起来。
第四,在技术转移方面,在去年中关村的试点当中,国家成立了中国技术交易所,去年一年中的交易额达到800多亿,这个800多亿当中,据说70%以上(),大多数是民营的中小企业。我们通过技术交易推动了民营中小企业的转型。为什么要购买新技术,就是要对它的产业进行转型。所以,去年落实9号文件的时候,一方面,推动10万科技人员下到中小企业去,下到农村的企业去,帮助他们进行技术改造;另一方面,从技术交易的手段中得到提升。所以,我想我们下一步的改革,比如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是不是可以好好的利用一下这种技术交易的手段,来一个科技成果挂牌交易,一方面也验证我们科技成果真正推动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的中小企业、企业的成长转型得到驱动。
今天我也听了各个地方的先进经验,比如天津“三个率先”——率先在体制机制上突破、率先在科技金融合作上突破、率先打破融资的瓶颈;比如江苏在今后的政策上的突破,以机制的创新、重点区域和机构的一些重点工作;我们杭州在科技、财政和金融的结合,在评价机制方面,在创新的科技管理方面的一些体会;成都的高新区怎么样用政府市场结合金融服务,融资平台、贷款形式、发展创投、多层次的市场等,都做了很好的尝试;开行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规划先行,支持创新。这些都是我们科技金融活跃的一种表现,也是值得我们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相互吸收经验。
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活跃也促进了科技今后合作的深度。目前的科技金融合作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
一是科技金融政策体系逐步形成。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都从不同方面注重对科技金融的发展。
二是科技金融合作机制的逐步建立。我们已经涵盖了从决策层,我们和各个部委有一个共同的联系机制;从运作层,我们各省市都有牵头的单位进行联系;在执行层,都对科技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三是科技金融合作手段的不断更新。科技金融手段已经从1985年单一的科技贷款拓展到银行信贷、投融资服务和资本市场等多种形式。
四是各地方的科技金融创新活跃。在创新财政投入方面,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制方面,做了很多很多工作,很多很长尝试和试验,成效显著。
我想谈的第三点意见是,深化科技金融的合作,要正确的理解科技和金融的关系。
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成为转变方式的两个引擎,他们之间能否协调运转,是十分关键的,因此,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认清之间的规律,是十分有帮助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一个关系,科技创新必须要有金融创新的跟进,才能够持续,没有科技支撑的金融创新容易走向泡沫化,没有给投资者回报的科技创新,也很难取得市场的成功。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最直接的着力点,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把它转化成()发展壮大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培育战略性的新兴产业,而要把这三大任务落到实处,就从科技的角度说,必须加强和金融合作。第一,金融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支持,特别是成果转化、企业增长、产业培育的规模化融资的支持。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的活动需要不同性质的资金给予匹配,进入产业化、商业化阶段的科技成果,政府的资金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规模化的融资必须依靠科技金融融资。为什么呢?你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必须要有市场的引领,引导这些企业来进行转化。科技型的企业实际上在它的发展过程当中有一个深刻变化的过程,就是以科研为中心的工作转向以市场为中心的产业开发,它内容扩展,需要金融对它的支持。这不仅仅是钱,是它转型本身的需要。
第二,金融介入可以促进财政投入、科技投入方式和技术创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比如说通过创业投资风险引导资金,可以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金的投入,加大财政资金的杠杆功效。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更多的利用()补助,利用以奖代补,利用这种财政贴息的方法来推动中央财政资金投入效益。
第三,金融可以为财政资金提供监督、管理的效能。财政的科技投入资金分散在重多的科技项目和科技管理之中,我们虽然有申报、监督、管理的程序,但是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凭着几个专家的印象去看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这种办法对一个、两个、五个、是个,说不定可以。但对成千上万个项目,这样做实际上只能从专业上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而我们真正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的转型,推动其经济效益的显示,这就需要我们和金融结合。因为和金融结合的目的是要走向市场,走向市场接受大众的检验。所以,金融资金投入科技项目产业化阶段之后,对于项目承担者的治理结构、管理水平、诚信程度会进行全程化的监督管理。这能够大大提高和检验科技项目的成功率,增加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四,金融可以检验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性。一项成果能不能得到市场成功,金融资本是否参与,资本参与到某种程度,是一个重要的检验手段。有些完全依赖政府资金而吸引不来金融资金参与的项目是很难取得成功的,这也是我们多年来管理的经验。无锡尚德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实例,第一桶金,江苏省科技厅给了它,然后自始至终它就引来了金融资本,它整个全程化有金融资本的参与,说明它发展的价值,它对市场的认识和金融资本市场以及产品市场的认同。我们也有一些公司,多年来承担了国家多少项目,结果成为一个专门拿科研资金项目的公司,手里有了技术不敢上市场,不敢接受市场的考验。所以,从一些过程当中我们也看到,科技型公司也有一个激烈的转型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运用科技金融来进行“引”和“逼”,引导他们上市场,逼着他们上市场,只有这样,经历了()市场,才能真正的形成。而且这些企业的掌门人,他们智商并不低,只是不熟悉市场,只是有了依赖性,他们的技术是有价值的,我们有责任通过科技和金融的结合,使他们产生他们的市场价值,使他们走向科技和市场结合的道路。所以,我觉得经不起市场考验的科研成果是没有生命力的。当然,我们国家有些需要长期投资,就是现在没市场,我们才要支持的东西,或者这些技术需要我们长期的培养,还要支持,这些每个国家都一样,如大飞机。科技确实是十分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也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需要产品市场的支持。
从另外一个,科技创新对金融创新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科技创新为金融创新打开了空间。因为每一次大的技术革命都会带来产业革命,而新兴产业创造的发展机遇也是金融创新的舞台。美国硅谷等科技创新密集区的出现催生了创业风险投资硅谷银行等一系列金融形式,微软等著名企业在这个阶段当中诞生了,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也为中关村股权贷款交易系统,深圳的创业板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像金峰科技等也是依靠资本市场快速发展起来。资本市场在这里也得到了他们应该得到的利润和报酬。
第二,科技创新为金融资本提供了优质的资源配置和对象。科技创新是新成果、新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摇篮。大量的高素质的成果进入产业化以后,为金融资本的优化配置创造了机会,也为投资者创造了机会,投资者之所以关心、关注创业板,关心、关注高新技术企业,关键是这些企业可以给他们的投资带来丰厚的回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国外一些大牌子,很硬气的一些大企业,都增加了研发投入,如贝尔公司,它的研发投入占它销售额的15%以上。这些企业的经营理念产生了变化。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在研发上进行投入的话,他今后的后劲是很长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起来,科技本身,一个企业本身对科技的投入也是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三,科技创新为金融自身安全和效率提供了强大的支持。现在的金融是以信息为依托的现代化的服务业,金融现代化的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果。我们科技创新当中很多信息,包括信息安全,今后进入互联网,本身对金融也是一个强大的支持。同时,我们对科技的一些发展能够更加支撑金融的稳定、持续发展。
最后,我想谈对深化科技金融合作的几点意见。
第一,我们弄清促进科技金融合作的一些规律,要尊重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科技创新越靠前端越活跃,风险也就越大;越靠后端风险越小,融资需求也就越大,这是一个规律。金融创新也是如此,越靠前端的难度越大,风险越高,但是收益极高;越靠后端,风险越小,资金需求量大了,收益也就小了。科技创新早期的研发阶段主要是加强政府、企业投入,政府支持方式以无偿资助为主,辅以一定规模的权益性资助和政策性的激励;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和加速的阶段,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政府作用是加大引导性的投入,为金融资本介入创造条件和环境;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阶段,政府的重点是优化政策环境,规范企业管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引导企业进入金融的资本加快发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这个环节当中,金融怎么样理解科技,科技怎么样给金融以信息,这个信息的对称和参与的配合程度,这两个引擎的转速和方向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所以,当前我国还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的初级阶段,我们的市场机制和政策体系还不够健全,所以政府首先应该当好天使投资、种子投资的角色,特别是在我们一些科研项目当中,我们要创新财政补助的方式,来更加合理的引入金融资本。
第二,有了市场机制,搞好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对接。在科技创新的产业化方面,政府的这一块工作应该从现在算起,算起来是比较饱满的。市场融资的方面还有一些环节需要打通,从国家支持的科研项目上说起来,前沿的、基础性的高技术我们有“973”,有自然科学基金;战略性的新兴技术我们有“863”,支撑计划支撑了科技发展、产业的改造,这些都对发展是有帮助的。但是有一点我们也该认识到,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然和传统产业是不同的,最大的不同点:你引进一个传统产业,就引进了他的边界,这个产品的销售模式,它的市场引领方向,这些都已经是成熟的了,所以你的推广是有边界的,你可以预算;但是在新兴产业上不是这样的,比如说一个网络游戏,你在进行创新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你的市场今后的边界有多大。所以,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新兴产业发展是有很多不确定性和一些配套性。我前些日子一直在研究纳斯达克的泡沫的事件,本世纪初,支持科技金融结合是最热闹的时候,硅谷银行、128号街等风险资金都是最活跃的时候,为什么突然就来了这样一个泡沫?实际上也说明风险投资确实是有风险的,而且风险确实很大。但是回过头来今天我们来考虑的时候,当时美国政府出台了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大力推动信息产业,从资本市场上大力投入计算机应用等方面,但是在一些小的环节,高速公路的主干线怎么接到每一家,在他们的制度上是受到限制的。这里面的投资和后面的市场环节没有打开一下就造成了泡沫。所谓泡沫就是投入了,没有产品、没有市场。相反的,如果我们现在再考虑,纳斯达克以后,逐步逐步的网络经济起来了,接着出来了GOOGLE、出来了网络游戏等等,我们国家也有项目,它就发展起来了。所以说,打通环节实际上在这里面是很重要的。作为我们科技部门,怎么样做好新兴产业发展当中各个环节的布局,怎么样和金融能够紧密的结合起来,能够和它对市场进行引导,怎么样及时的利用政府的力量来打通应用市场的政策环节,这就是我们和金融结合的一个很重要的层面。所以,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科技,科技就必须去判断它下一个环节会遇到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不光是科学技术要过关,而且政策、市场模式都要进行探讨,这就需要我们科技和金融紧密的结合、打开市场。从另外一方面,也对金融的投资,减少泡沫的可能性,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去想科技和金融。
第三,科技和金融的合作,我们一定要把好环节和方式的衔接。这不光有政策上面的,也有技术上面的,也有和金融发展特别是着力于在技术创新链条、资金供应链条、政策支撑链条、市场推广链条、商业模式的形成这些方面要多下功夫,要互相之间的配合。
第四,深化科技金融合作,需要我们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发挥科技支撑、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作用,要突破政策性的障碍。在政策制定的层面,推动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单向政策很多,但是政策的配套性、协调性、系统性还有待加强。在政策执行的层面,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还是比较多,使政策效果不能有效的反映。我调研的时候,很多同志跟我说这方面还有一些问题。一方面,我们出台了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求这些国有资产的单位一定要保值、增值。创业风险投资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怎么样来评价这些企业,这就是一个问题吧。一方面,我们支持企业研发投入的加计扣除,但是反过来,我们在会计准则上没有这一条,没有规范的方法。往往有一个政策,而理解这个政策可以是千变万化的,有企业的理解、有税务部门的理解、有科技部门的理解。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差别,反而对这些政策的落实不力。比如说我们鼓励商业银行来开展知识产权的质押,软资产的质押;另外一方面一旦出现什么情况,就强调一定要硬资产质押,一刀切。我们科技和金融结合一定还有很多很多障碍,因为它是一个创新,肯定有很多壁垒。我们还有很多,比如说科技项目和风险投资接口信息不对称,而且对它的判断,人的因素很大,我们怎么样来保持这些东西。大家也提了很多建议,我想这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我们也要欣喜的看到,破除这些壁垒、障碍不是我们主观能决定的,必须要经过实践来验证,来一步一步解决。
所以,同志们,深化科技和金融合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充分的发挥多部门、各单位、各个创新型企业合作,针对科技金融合作当中所面临的困难,来加强我们互相之间的会商、合作、调研。也希望我们各地的科技管理部门、各地的财政、税务、工商以及银行等金融部门共同的、大量的尝试,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经验交流的机会,互相之间的结合,才能够更好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一些好政策,抓一批好试点,打开一些好的工作局面,推动自主创新不断深入,把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任务,也就是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转变做得更好、做得更快。谢谢大家!
第三篇:万钢部长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市试点工作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万钢部长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市试点工作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 万钢
(2010年7月30日,上海)
尊敬的俞正声书记、韩正市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此隆重召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市试点工作推进大会。这是上海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上海世博会以及“后世博”发展机遇,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亲自出席并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在此,我代表科技部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共同推进的各有关部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获得授牌的各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祝贺!向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上海市各级领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方面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党的十七大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都明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要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力求突破更多重要关键技术、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确保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加快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刘延东同志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启动大会上指出,要全面推动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带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工程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就是要着力在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机制和创新服务上下功夫,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和发展,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体制与机制,促进产学研用和大中小企业的紧密结合;支持公共科技平台的服务能力建设,突出平台的资源整合与开放服务功能,在重点产业领域确定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示范试点;着眼于推动企业 1
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创新型企业建设,在企业中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支持创新型企业的研发能力建设;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启动以来,在相关部门和地方的积极努力下,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重点省市启动了试点,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成效。
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相对明显。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相继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全面部署和推动上海科技工作。在培育创新源泉、增强科技能力,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开展科学普及,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发挥社会各方力量,以及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亮点纷呈,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创新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稳定快速协调发展,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积极贡献。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2010上海世博会上,科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电子标签票务系统等科技成果在世博会上得以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尤其是大规模集中示范运营了新能源汽车,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运营的示范、先进汽车技术新的里程碑。同时,上海在服务国家战略,承接、实施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家级科研计划任务中取得重要进展,大飞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核高基、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陆续落户上海,进展顺利。
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加快培养和集聚各类优秀人才,建立起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切实做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在这一重大背景下,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在全市开展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的重要决策,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道路,实现上海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市的试点工作,既是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部署,又是建设上海创新型城市的内在要求。上海市的试点方案,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统筹全市创新资源,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体现了产学
研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现了全市上下联动、多部门协同配合。总体思路明确,地方特色鲜明,重点任务突出,保障措施有力。
面对新阶段、新形势和新任务,希望上海要以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为契机,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要聚焦优势。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瞄准行业高端,聚焦重点领域优势力量,支持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构筑产业高地,破解发展瓶颈,推进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要集成资源。坚持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激发各类要素的创新活力,集成各类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进一步在资源整合、开放共享、打破围墙、发挥优势上下功夫,充分释放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与潜力。尤其是要集成好“后世博”科技成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是要创新机制。上海发展的优势在于创新,通过改革开放,上海创建了浦东新区,创造了新区发展的模式和经验;上海发展的转型也在于创新,上海世博会成为创新的集中地,成为展现世界各国创新成果的大舞台;上海未来发展的希望更在于创新,而机制的创新是所有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上海世博会后成果的转移与扩散需要更多灵活的机制。做好试点工作事关全局,在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的组织机制上要加大探索力度。不断地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资源组织的新模式,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四是要强化示范。上海市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既要为全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也要为全国各地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探索路子,要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产学研用更加有效结合,在落实政策、加大投入、优化环境,调动各方面创新活力方面做出示范。
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集成各方面优势,围绕“世博后”科技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上海市做好试点工作。一是支持上海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强企业的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担、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二是支持上海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联合攻关,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技术信息、标准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三是支持上海建设和完善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优化研发基地布局,深化应用型科研院所改革和发展,加强各类创新创业服务资源的整合,探索建立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奖励机制。四是支持上海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引导科研人员服务投身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强化人才的引进与激励。提高职工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五是支持上海加快促进科技与金融
紧密融合,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鼓励股权投资发展,加强和改善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建设柜台交易市场,推进金融创新服务,发展担保机构。六是支持上海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型城区。支持上海张江高新区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上海张江高新区创新能级,加快杨浦创新型城区建设试点,探索三区联动的有效机制。在这里,我还想强调的是技术创新需要市场的拉动,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需要市场的牵引。在推广重大创新产品方面,上海已经成为推动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三网融合等的试点城市,最近又成为了推广电动汽车个人消费补贴试点的五个城市之一。今后,我们还将大力支持上海在推广清洁燃气、数字化医疗等方面的创新产品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志们,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经迈上一个新的起点。我们热切地希望上海市以本次试点工作为契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同时,我们也希望上海能准确把握形势,聚焦国家发展战略,聚焦重大产业化项目,勇于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带领下,全市齐心合力、共同推动,上海市试点工作一定能够取得良好成效,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万钢部长在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暨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 依靠科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万钢部长在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暨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09年11月02日
来源:科技部
同志们: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次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暨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启动仪式,进展顺利,开得很好。
今天上午,学勇同志传达了延东国务委员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要指示。延东国务委员的重要指示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学勇书记做了讲话,对实施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提出了明确要求。来武同志就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进行了工作部署。会议表彰了一批在科技特派员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他们的业绩值得赞赏、精神值得弘扬。福建省副省长李川同志、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助理屈冬玉同志等9位同志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值得学习和借鉴。
下面,我围绕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依靠科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新时期农村科技工作
去年10月,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党中央召开了举世瞩目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把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贯穿始终,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机结合,对农业农村科技发展的历程进行了认真回顾,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对新时期农业农村科技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方面,科技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在杂交水稻、小麦细胞工程、家蚕功能基因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于国际领先地位;成功研制了一季单产1400公斤的玉米超高产技术和亩产800公斤的二期超级稻,亩产900公斤的三期超级稻育种技术取得重要突破;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已超过我国抗虫棉面积的90%。实施粮食丰产等重大农业科技工程,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了粮食单产和总产水平;杂交水稻累计推广60多亿亩,增产6000多亿公斤;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去年,我到河南参加粮食丰产工程会议时,看了亩产1000多公斤玉米、700多公斤小麦的试验田。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置信。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解放初期,全国大概有30多亿亩土地,却养不活6亿人。现在我们用18亿亩,连续5-6年获得了丰产,养活了13亿人,这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总结起来,一条基本的经验是改革开放确实解放了生产力,科学技术确实促进了生产力,只有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我们还突破了一大批食品和林产品加工、农机装备、食品与农产品物流等关键技术并大面积应用,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科技开发,在农业节能减排、村镇规划、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林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为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的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中央财政对农业农村科技的投入大幅增加。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科研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技人员积极性明显提高,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农业科技体系结构得到优化,农林科研院所、涉农高校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在农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农技110与星火科技12396等创新机制不断涌现,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大力实施星火计划,推进科技富民强县,加快科技进村入户,农业农村科技转化应用成效显著,农村基层科技活力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乡镇企业和农村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在我国广大农村得到快速发展的时期。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我国已进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农业农村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的结果,是广大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技服务“三农”的方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好农民的重要作用;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机制的作用,积极探索科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始终坚持提高农村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支撑农业农村科学发展。
(二)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农村科技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这一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度重视,对新时期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的殷切希望。科技工作必须把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作为重大任务,放在突出位置。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必须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来战胜这些困难和挑战。一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持续丰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二是突破水土等资源短缺的瓶颈约束,改善农业生态,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抵御自然灾害,降低农业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三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村民生,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四是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发展农村新能源,促进农业节本增效,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五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自我增收能力,迫切需要加速科技培训和普及。六是优化城乡要素配置,促进城乡统筹,科技有很大潜力。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国农业农村科技还不完全适应需要。一是农村科技人才短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农村科技资源配置总体薄弱,三是农业农村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四是科技服务“三农”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们必须紧紧把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科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机制,引导技术、人才等要素加快向农村流动、集聚,优化科技资源和要素配置,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村民生科技进步,推动新时期农村科技实现更大的发展。
(三)面向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两个轮子”协调驱动,加快新时期农村科技进步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完善创新研究与普及推广协调发展的布局,充分发挥科技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一,既要注重高产,又要注重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不断提高粮食持续丰产和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二,既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又要加快涉农产业科技进步,推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既要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又要服务农村民生改善,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既要强化科技创新,又要加快科技创业,引导科技、人才、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五,既要注重研究开发,又要注重转化应用,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六,既要切实强化科技对农村发展的支撑引领,又要着力提升农村科技服务能力,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持续的科技支撑;七,既要强化政府引导,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增强农村科技发展的活力。
要努力在三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一是,把提高粮食丰产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业节能减排科技支撑,加快重点涉农产业技术升级,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凝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二是,把富民、惠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改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加强生物燃气、清洁能源、农村宜居和饮水等关键技术的开发与集成,加快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进步,力争在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上取得突破。三是,把推进改革创新、促进城乡统筹作为战略基点,强化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大力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建立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基层科技进步,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一体化发展,力争在创新农村科技体制机制方面取得突破。
二、科技特派员工作是农村科技发展的重要创新,探索了推进农村科技重心下移的新经验
农村科技工作的实践表明,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推动农村科技重心下移,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亿万农民的生活质量,是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根本价值所在。为切实改变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相对薄弱的局面,各地、各部门和科技界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发展中不断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重要创新。
(一)科技特派员工作在发展中不断深化,探索了一条农村科技服务与创业的新路子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基层创新。1999年,针对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科技服务、而科技服务供给相对不足的实际,福建南平采取积极措施,将一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下派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受到广泛关注。2002年,科技部在南平召开现场会,前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总结推广基层的创新实践,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迅速展开。
试点工作首先在西北五省启动。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把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姊妹篇,坚持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推动,大力发展法人科技特派员和信息科技特派员,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主战场,探索了一条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的新路子。各经济发达省份也纷纷加入了试点行列。浙江省立足创业富民,依托优势科教资源,搭建政策条件平台,深入推进试点工作。辽宁省以县域为单元,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科技特派员团队。广东省根据企业技术需求,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各地结合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模式。
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下,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地方已发展到31个省(区、市、旗)、1640个县市;科技特派员发展到7.29万人左右,直接服务近800万农户,辐射带动3680多万农民增收。科技特派员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今天发言的几位同志,有的从省市政府角度,有的从科技主管部门的角度,有的从科研机构的角度,交流了如何支持和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特别是科技特派员同志们,他们深入农村,勇于实践,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为农业的发展,为农民的增收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刚才,俞旭平同志在发言中谈到甚至因此带来了生活上的困难,“女儿对爸爸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帮妈妈多做点家务活”,这使我十分感动。在此,我向今天获得表彰的优秀科技特派员和先进集体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科技特派员工作强化了科技与农业农村发展的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是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一线,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培训指导和创新创业,提高了农民从事多种经营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仅2008年,科技特派员就引进农林动植物新品种2.38万个,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2.49万项,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8942家,创办、领办、协办企业7419家,增加收益95亿元。在实践中,科技特派员的服务环节逐步由产中向产前、产中、产后全面拓展,服务领域由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拓展,服务方式由单一的技术服务向技术、资金、管理等综合服务全面拓展,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民生和社会效益显著。
二是创新了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有力促进了科技和农民的“零距离”对接。通过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施,一大批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村企业,面对面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开展科技创业,大大缩短了科学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距离、缩短了科技人员与农民群众的距离,让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了科技并不遥远,科技就在身边。同时,农业专家大院、农技
110、星火科技12396、农村科技合作组织、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模式的蓬勃兴起,必将进一步缩短科技传播的时空距离,加快科技进村入户,实现农村科技的零距离服务。科技特派员也在工作中增强了自身的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金融知识,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创造了先决条件。湖北省农科院作为法人科技特派员,在服务农村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发展,一方面加速了农业科研成果的直接转化,另一方面科研院所科研经费连续5年不断增加,实现了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民农户的共赢。
三是强化了科技的带动作用,加快了现代生产经营要素向农村流动、集聚。科技特派员工作通过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把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引入农村,与资金、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相结合,开展创业和服务,推动了农村市场主体的发展,培育了一大批初具规模的农业生产、加工、服务、物流科技型企业和高附加值的农村新兴产业,提高了农村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增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是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壮大了农村科技人才队伍。科技特派员工作通过科技人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充分体现了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三农”的积极性,改善了一线科技人才短缺的局面。目前,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和实体创业等形式从事有偿服务的科技特派员已超过30%,并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正在逐步成为广大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的重要形式。同时,深入基层创新创业,对科技人员队伍也是极大的锻炼,有利于优化我国基层科技人员的结构,提升基层科技人员的素质。
(三)科技特派员工作是重要的体制机制创新,为依靠科技破解“三农”难题探索了宝贵经验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尊重农民、地方的首创精神。科技特派员工作始终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实际需求,在实践中探索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有效形式,用实践来检验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成效。基于各地的创新实践,科技特派员工作初步走出了一条“自下而上”、扎根于群众、扎根于需求的发展道路。这也是科技特派员工作之所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二是遵循市场规律,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农民积极性,实现多方共赢。科技特派员工作搭建了科技成果供需的桥梁,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双向选择,不搞“拉郎配”;另一方面,遵循市场规律,在强化政府引导的同时,通过市场驱动,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形成“利益共同体”,把科技人员、农民、企业、合作组织等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多方共赢。
三是紧紧把握“人”这一关键创新要素,加强现代生产经营要素的系统集成。科技特派员工作坚持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科技成果为纽带,引导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向一线集聚。通过科技特派员的创业和服务,推动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使“企业+农户”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在科技特派员的带领下,通过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科技合作社,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创业和服务,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与农业产业化、农村信息化和农民组织化的有机结合,使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服务的经济社会效益成倍放大。
四是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进科技要素的“逆向”流动。在市场条件下,城市科技资源和生产经营要素向农村转移具有典型的“逆向”流动特征。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各地结合实际,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刚才,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麻建锋从培养干部、支持农业发展、健全保障机制和财政金融支持等方面介绍了工作经验,很有启发性。部分地区探索制定了“三保留、三优先、三鼓励”保障政策;部分地区在实践中还创建了科技特派员创业信用担保贷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科技特派员的创业热情。
三、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充分发挥科技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非常关心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非常关心科技特派员工作。回良玉副总理、刘延东国务委员都对推进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做出过重要批示。回良玉副总理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提高,所以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刘延东国务委员指出:加强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提升农村科技研发能力,推动“三农”工作很有意义。近一段时间以来,刘延东国务委员又多次就科技特派员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我们要认真学xxx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再接再厉,加快农村科技进步,为促进城乡统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的重要意义 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一是有利于加快科技要素向农村转移,带动金融、管理、信息等生产经营要素向农村聚集,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二是有利于提高科技特派员的组织带动能力,加快农村科技型企业、农村科技合作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稳定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生产组织化程度;三是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引导科技特派员在产业链上合理分布,延伸农业产业链,壮大涉农产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是有利于建立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壮大农村实用科技人才队伍,提高农村科技持续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能力。
我们要把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作为新时期提高农村基层科技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建立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作为依靠科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探索破解“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予以推动。
(二)扎实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我们八个部门已经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意见》,对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进行了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这里,我强调几点:
一是要围绕建设和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系统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工作。把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应用到发展农业之中,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科技支撑农业,通过科技特派员创业,建立健全农业产业链。支持科技特派员围绕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领办、创办、协办经济实体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动金融、管理、信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形成产业技术联合体,加快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二是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与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紧密衔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展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支持科技特派员在创业中强化服务,围绕产业链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开展多形式的技术服务,发展创新创业一体化的产业技术联盟。进一步加快科技特派员服务的领域向产前、产中、产后全面拓展,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拓展,不断扩大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发展农业专家大院、农技110与星火科技12396、农村科技合作组织等新型服务模式,完善以大学为主体的农技推广模式,逐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网络。
三是要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拓宽科技特派员来源渠道,不断扩大科技特派员队伍的规模。突破身份、领域、行业、部门、区域的限制,吸引科技人员、大学生、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等优秀技术、管理、经营人才加入到科技特派员队伍中来。大力发展法人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特派员团队。继续做好科技特派团对口支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四是要搭建平台,强化服务,不断提高科技特派员创业能力。大力发展信息科技特派员,推动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和农村信息化实现更加紧密的结合。积极探索发展创业协会和创业基金等有效形式,完善创业孵化、产权交易、成果展示平台,强化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提高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综合配套能力。
(三)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的政策环境
要加强科技特派员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国家层面上,我们八个部门成立了协调指导小组,将加强协商、推动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各地科技主管部门要把科技特派员创业工作作为科技工作特别是农村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部门联合,在工作推动中发挥好协调作用。基层科技管理部门要将其作为日常的重要工作内容,作为基层科技工作的重要载体,切实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要加大科技特派员创业工作投入力度。加强资源的集成,促进国家财政投入向科技特派员创业工作倾斜,加强引导支持。各地要把科技特派员创业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大投入,为科技特派员创业提供保障。进一步推进农村领域科技金融工作,加强金融对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的支持。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
要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创业支持政策。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创业和服务模式,完善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争取在保障政策、经费投入、考核评价和管理服务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解除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促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常态化运行,使科技特派员真正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有实惠”。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特派员、先进集体和管理组织,要加强表彰宣传。鼓励各地结合实际,进一步大胆创新,推动科技特派员创业工作深入发展。同志们: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当前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近一个时期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国务院下发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要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治标与治本的结合、当前与长远的结合,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发挥科技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中的支撑作用,努力实现创新驱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是依靠科技扩大农村内需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把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依靠科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广大科技人员要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在服务企业、服务“三农”、服务城乡统筹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
最后,我宣布: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正式启动!
谢谢大家。
第五篇:王毅部长在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欢迎活动上的即席致辞
王毅部长在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欢迎活动上的即席致辞
Impromptu Remarks by Foreign Minister Wang Yi at the Welcoming Event of the First Ministerial Meeting of the China-CELAC Forum
钓鱼台芳华苑牡丹厅
Peony Hall, Fanghua Villa, Diaoyutai State Guesthouse
2015年1月8日 8 January 2015 各位远道而来的好朋友: My dear friends from afar, 很高兴和大家在此齐聚一堂,共同庆贺中拉论坛启动。可能一些人会有疑问,为什么中国要和地理距离那么远的拉丁美洲建立论坛。我想借用今天下午玻利维亚外长发言时说的话:“人类都是兄弟姐妹,如果从宇宙的角度看,我们之间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我们是命运相连的一家人”。
I am happy that we gather here to celebrate the launch of the China-CELAC Forum.Some people may ask why China wants to set up a forum with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countries, which are so far away.Let me answer this question by quoting what the Bolivian foreign minister said this afternoon: “All human beings are brothers and sister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niverse, we are actually not so far away from one another.We belong to the same family, and our destinies are entwined.”
因为我们是兄弟姐妹,所以需要相互关爱。
We care about each other because we are brothers and sisters.因为我们都是发展中国家,所以需要相互帮助。我们开展的是南南合作,是朋友间的合作,遵循的是平等互利,坚持的是合作共赢,寻求的是共同发展。
We help each other because we are all developing countries.Our cooperation is South-South cooper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friends.We abide by the principles of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and pursue win-win coopera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因为我们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所以需要相互支持。毕竟这个世界还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我们一起发出共同声音,发挥一致作用,努力使世界更加和谐、更加和平。
As equal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e need to support each other.In many ways, our world is still not fair or reasonable.We need to speak with one voice and act in concert to make it a more harmonious and peaceful place.中国与拉美各国有着共同的理念、共同的追求。我们完全可以团结在一起,更好地拓展和维护我们的共同利益。
China and the countries you represent share many common ideals and pursuits.We should forge greater solidarity to advance and uphold our common interests.拉丁美洲这片伟大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丰富的资源,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The great land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with its time-honored history, celebrated cultures, hardworking people and rich resources, enjoys a broad vista for development.从玻利瓦尔到圣马丁、何塞·马蒂,在拉丁美洲大陆上传颂着许多不可磨灭的英雄人物,有一种精神在绵延不绝地传承:那就是自强不息的拉美精神。
Stories of heroic figures, like Simon Bolivar, Jose de San Martin and Jose Marti, are still being told on the Latin American continent even today.The spirit of Latin America, a spirit of perseverance, has been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中国人民同样有自强不息的传统,因为我们同拉美人民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共同的发展任务。
Like you,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a tradition of seeking constant progress.That is because we and the people in Latin American and Carribean countries share similar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common development agenda.中国与拉美有着宝贵的传统友谊。无论走到拉美哪个国家,都能感受到当地人民对中国发自内心的友好感情。中国和拉美人民完全可以进一步加强相互了解,加强相互信任,加强相互合作。
Our countries have a valuable friendship that goes back a long way.Wherever we go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ribean, we feel true friendship towards China.People from the two sides shoul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mutual understanding, trust and cooperation.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大厅叫牡丹厅。牡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着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这恰恰寄托了我们对中拉合作的热切期盼。我愿同拉共体的各位同事一道,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好中拉论坛,不断取得积极成果,共同开创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美好未来!
This hall we are at is named after peony, a flower that symbolizes prosperity in Chinese culture.And prosperity is exactly what we expect from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s.I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my CELAC colleagues to take this ministerial meeting as a new starting point, for making the Forum a successful and productive mechanism and for opening up a brighter future for our partnership of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