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里的人民作品,难得一见!

时间:2019-05-14 00:0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大会堂里的人民作品,难得一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大会堂里的人民作品,难得一见!》。

第一篇:人民大会堂里的人民作品,难得一见!

人民大会堂里的人民作品,难得一见!

1959年9月,随着被列为新中国十大建筑之首的人民大会堂的落成,一批极富地方特色,又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工艺美术品,开始纷纷从全国各地送往人民大会堂,以陈列和装饰各代表厅。这些来自民间,由人民创作的工艺精品,是如何走进神圣、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的?它们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著名漆器艺术家郑益坤设计制作的巨幅漆画屏风《凌波仙子》,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正门处。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3月,满口湘音、身穿粗呢制服的毛泽东从紫禁城经过,他凝视着红墙金瓦的金銮殿,对周恩来说了这么一句话:“今后,我们也要建一座人民自己的‘豪华客厅’!”10年后,毛泽东的愿望得以实现。1959年9月2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0周年前夕,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并交付使用。周恩来总理建议,会议厅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字来命名。而在这之前,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已传向全国各地:中央布置各省选送代表各地最高水平的地方工艺品进京,以陈列会堂各大厅。这个任务被层层传达到了各地那些深藏在民间的工艺师身上。于是,为着这一既是任务,又是荣誉的差事,艺人们开始了精心的准备和辛勤的创作。铁打的“迎客松”在人民大会堂招待厅的门外,屹立着一幅巨型铁画《迎客松》。画中的迎客松枝干弯曲,酷似张开手臂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管理人员告诉我们,它是由 200 公斤熟铁,用最原始、最耗时、最耗工的锻钢技术锻造而成的。这幅《迎客松》上面那成千上万个松针都是用铁锤一根根敲出来又逐个锻接在一起的。这件被珍藏在人民大会堂里近50年的无价之宝究竟是什么人创作的?它又是怎么打制出来的呢?铁画的落款上没有工匠的名字,只留下了“芜湖铁画”4个字。在芜湖有这么一句话:“铁到芜湖自成钢。”在历史上,芜湖的钢铁锻造业非常有名,这里曾经是江南一带钢铁铸造、生产的集散地。芜湖铁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清康熙年间,芜湖有个铁匠叫汤鹏,他生活贫寒,靠打铁为生。汤鹏与大画家肖云从为邻,他常赴肖处偷学绘画技巧,后被发现遭到斥退。汤鹏乃立志以铁为墨,以锤为笔创制出铁画。清代《芜湖县志》所录《铁画歌·序》中对此有记载:“鹏少为铁工,与画室为邻,日窥其泼黑势,画师叱之。鹏发愤,因煅铁为山水嶂,寒汀孤屿,生趣宛然”。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汤鹏是从国画中受到启迪而创出铁画的。人民大会堂的铁画《迎客松》,同样也是在国画的基础上诞生的。那是1959年的一天,正在家中作画的安徽省著名新安派画家王石岑突然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让他创作一幅大型国画《迎客松》。当时,人民大会堂落成在即。每个省为了装饰本省的大厅都拿出本省最具特点的手工艺绝活。而铁画是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黄山松又是享誉海内外的一个独特树种。安徽省委决定,组织人员打造一幅巨幅铁画《迎客松》。50年后,王石岑的养女——芜湖市文联的画家王叶青向我们介绍了这一情况。当时王石岑的烦恼不仅在于对铁画这种题材的陌生。而且他了解,在铁画的发展史上,每一件优秀作品的诞生,都是一位画家和一位能工巧匠的共同创造。而此时,谁又能和他一起担当起这个重任呢?新中国成立之初,铁画手艺在连年战乱中已经逐渐失传。当芜湖市政府准备恢复铁画工艺时,芜湖城里已经找不到一家铁画作坊。为了挽救这门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市政府动用各种渠道开始寻找铁画艺人,就在这时,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出现了,他就是储炎庆。当时并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在县城供销社默默无闻的老会计会打铁画,因为他的手艺是解放前“偷师”来的。对于储炎庆和画家王石岑来说,这都是一场特殊的战役,因为王石岑当时并不了解铁画的制作工艺,因此他很难一下子就拿出符合铁画特质并便于实际操作的画稿。而储炎庆虽然熟悉铁画的制作工艺但是在绘画艺术方面却是刚刚入门,此时,两个人的磨合就成了这幅作品成败的关键。在人民大会堂的接待厅门口,上图这幅《迎客松》铁画成为大会堂50年历史的见证者,半个世纪以来,迎宾大厅不知举行过多少隆重的迎宾仪式,这株铁打的《迎客松》也不知在此笑迎过多少中外宾客。图为他的女儿储金霞,他们也是当年《迎客松》的主要创作者。由于在人民大会堂陈列的时间比较长,《迎客松》也面临老化的情况。2002年8月,在老艺人的指导下,工人们对《迎客松》进行维修时的情景。供图/储金霞这是一次大画家和小铁匠的结合。当时,王石岑脚穿纱袜,站在拼凑起来的竖2.5米、横4.5米的巨幅宣纸上面,奋笔纵横,几易其稿。当画稿终于完成时,储炎庆带着他的八大艺徒和几十个工人,将制作车间搬到合肥模型厂,按照画稿潜心进行锻制。在这个过程中,为使作品更具有“画魂”而脱离“匠气”,储炎庆经常与王石岑进行交流。有了画稿做参照,接下来铁画的精华便要靠锻打锤炼出来。储金霞是储炎庆的女儿,芜湖铁画第五代正宗传人。当时年仅15岁的她跟随父亲一起参与了《迎客松》的制作。她还记得自己是从松针开始做起的,拿着真的松针对照着做。整个“迎客松”密密麻麻有几万根松针,各具形态。“别小看这个小松针,在画家手中可能只需要轻轻一笔,在我们这里,每一枚松针都要敲出沟槽,每一枚松针都要敲击上百锤,不但要锻出松花,还要挑出毛刺。60到80枚松针才能锻接成一节小树枝。半天下来,到我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回忆往事,年已65岁的储金霞还记忆犹新。像《迎客松》这样的大型铁画需要集体的力量才能顺利完成,不仅要求几十位创作者各自分好工,有人打松针、松花,有人打树皮,树干,更重要的是团结协作、风格统一,特别是在连接主枝干的时候,将刚刚从炉里烧红的枝干趁热合成在一起,持续的时间只有几秒钟,需要多人配合,步调一致,稍有延误便前功尽弃。这对创作者的技术要求尤其之高。在采访中,储金霞还向我们透露了当时发生的一起意外事故。在一次非常重要的连接过程中,大家都很紧张,想趁铁枝烧红的那短短几秒连接成功。为了确保接火到位,储炎庆的大弟子杨光辉俯身靠近想看得清楚些,结果一不小心出了意外。当时正好有3个炉子同时在接火,一时间火花飞溅,溅到了杨光辉的一只眼睛里,顿时鲜血直流。医生经过奋力挽救,他的视力最终也只恢复到0.1。这个意想不到的意外,使几个月来的辛苦和努力在这一刻功亏一篑。合肥模型厂里的人们在经历了短暂的沉默和失落之后又重新甩开了大锤,两个月之后,这最后的一锤终于在众人的电光火影中成功地落下。图1图2铁画《迎客松》的枝干到主干的组接奇巧无比,重重叠叠。枝干上一圈一圈的鳞皮,有凸有凹,有明有暗,正是各种形状的锤痕所显示出来的效果(图1)。而它的每一节小树枝,由60到80枚松针为一组锻接而成(图2)。当年,没有电焊机,全部是通过手工,一根一根锻打出来,然后加工成松花、松枝,耗费的工时不计其数,真可谓千锤百炼。在连接主枝干的时候,工人将刚刚从炉里烧红的枝干趁热合成在一起,持续的时间只有几秒钟,需要多人配合,步调一致。摄影/李健一幅耗铁200公斤的巨作终于创作完成,铁松的树干和树枝苍老如龙,锤迹凹凸起伏;两万根松针磊落层叠,远山和巨石虚灵飞白,云烟空阔。整个画面谋篇布局虚实相映,传神而巧妙地运用了钢铁这种特殊材料营造出的独特质感。《迎客松》制作完成后,被送到了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不久,周恩来总理到安徽厅观赏,大为赞赏:“这幅铁画做得太好了!铁打的迎客松,象征我们祖国的万古长青,再说我们中国人好客,迎客松的寓意很好。它既有政治气派,又有艺术魅力,是美与力的最佳结合。”就这样,周恩来一眼看中了这幅《迎客松》,并指示工作人员将其重新安置于接待厅,让它作为中国人民友好、好客的象征,广迎五洲宾客,广结四海朋友。从此,这幅铁打的《迎客松》就屹立在接待厅的门外,历经风云变幻依旧保持着坚韧挺拔的姿态。总理一手托起的狮子假如时光能倒流到1959年新中国的第10个国庆节,你将再次目睹那精彩的一幕—中外宾客欢聚人民大会堂,在宴会厅门口,周总理信步走到一对两米多高的古铜色狮子面前,指着它们对外宾说:“我可以用双手把它举起来!”话音未落,只见总理摆开架势,双手轻而易举地一下子就把狮子托起,让一旁的外宾看得目瞪口呆,好生疑惑。奥秘在哪?周总理笑着说:“非我力能举鼎,这不是铜铸的狮子,而是福州脱胎漆器仿紫铜大对狮。”一时间,在场的外国友人无不惊叹,盛赞中国工艺的高超。福州脱胎漆器也因此名声鹊起。当时陪同的郭沫若先生还写下了“视之九鼎兀,举之一羽轻”的诗句,赞誉这种神奇的漆器制作工艺。图为人民大会堂刚建成时福建厅内的陈设。从这个画面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工艺品在整个会议厅中的位置。供图/赵庆伟图中这位站着的老者是福建著名漆器艺术家李芝卿,他正在指导弟子在花瓶上描金。摄影/侯民杰这一对神韵独特、质地轻巧的仿紫铜狮子便是李芝卿的杰作,它们至今摆放在人民大会堂的北大厅。说到脱胎漆器在福州的发展历史,人们总要把它同“沈绍安”这个名字连在一起,至今福州工艺美术界都以“沈绍安”三字作为脱胎漆器的正宗代表。清代乾隆年间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漆艺人沈绍安就是福州脱胎漆器的首创者。沈绍安早年为油漆匠,在福州杨桥路双抛桥附近开设“沈绍安”老铺,以油漆加工为业,并且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牌之类小商品。当时福州为八闽首府,手工业比较发达,虽然说漆器行业在各种手工业中的地位首屈一指,但是竞争十分激烈,生意并不好做。再说,福州从南宋开始有了漆器,到了清初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陈旧的工艺影响了漆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店中生意清淡,沈绍安不时到官家深宅或宫观寺庙去做油漆活儿。有一次在一座古寺做工时,他发现寺庙大门的匾额木头已经朽烂了,但是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受到启发,回家后仿照旧匾,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后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涂上青漆,等漆干了之后脱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作为福州特产的脱胎漆器,它与内地漆艺有着显著的不同,即采用了脱胎法。所谓“脱胎”,即是先以泥土或石膏等塑制器物的形象作为坯胎,而后用苎麻布或绸布裱在泥胎上髹漆数遍,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脱掉原胎的漆器自然轻巧灵便,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遂成光亮如镜的成品。当年被选送进人民大会堂各大厅陈列的工艺品,几乎都是中央或各省地方政府指定的、最能代表当地工艺水品高度的佳作。那么,脱胎漆器何以在福建省众多的民间工艺品中脱颖而出呢?这得益于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民间美展这一机会的使然。1951年,中央文化部派美术家陈烟桥、金逢孙前往福州脱胎漆器创始人沈绍安故居,专访其后裔沈忠英和沈玲瑜,并参观了沈绍安之弟沈正镐遗留下的许多漆器作品。这些漆器经过多年的尘封堆积,虽然有的已残缺支离,但那精巧典雅的造型,斑斓陆离的彩泽和变化无穷的纹饰,细细看去都是精美的欣赏品。这令两位美术家赞叹不已,遂邀请他们将其进行整理后参加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1953年12月,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沈正镐的遗作《李铁拐》、《麻姑》、《普陀观音》以及《竹节瓶》等,经过漆器艺人王维蕴的重新髹饰之后,被选送参加展出。在福州脱胎漆器的展台前,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仔细观赏,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周总理对脱胎竹节瓶尤其感兴趣,当工作人员把大花瓶拿到他面前请他近距离观赏时,总理用手一接,1米多高的竹节瓶却轻如一羽,其轻盈的质地让总理啧啧称奇。或许正由于这次经历,才有了后来人民大会堂前总理“举狮”的一幕。而全国民间美展的惊艳亮相,使脱胎漆器这项在1898年便获巴黎国际博览会金奖的福建一绝,正式入了中央领导的“法眼”。1959年下半年,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接到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待厅、宴会厅的内部装饰进行设计创新的任务。随后,研究所将总体设计交给郑益坤等3个年轻人组成的设计室。经过一番讨论,上述三处的装修方法选定为漆艺,因为漆艺最能体现福建的地方特色,而且漆器耐磨,便于长久保存。“当时任务安排得很紧,我们用了一个多星期完成设计稿,几乎每天都是通宵,经常画着画着就睡着了,笔掉在稿纸上都不知道,醒来后发现自己耽误了时间,后悔得不得了。”当我们电话采访到73岁的郑益坤老人时,他至今都对当年为完成这项政治任务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感到后怕。总体设计通过后,因为工程量庞大,分工不同,郑益坤和其他手工艺者被分成两路人马,一路前往北京,在位于西城区小石桥胡同24号的董必武故居安营扎寨,而另一路则留在福州进行创作,“我当时是去北京做的,而我师傅就留在福州”。郑益坤所说的“师傅”,就是我国著名的漆器艺术家李芝卿。“你知道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门口的那对狮子吗?那就是我师傅李芝卿先生制作的。”尽管身体不好,但电话那头的郑益坤老人谈及此事,仍兴致颇高。他告诉我们,李芝卿先生当年创作这一对狮子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在公园里的游玩。一天,李芝卿来到位于福州西北部湖滨路的西湖公园。他在游览完柳堤桥和紫薇厅之后,径直走进了一座名为开化寺的老庙,这是公园内最古老的所在,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在进入寺庙的一刹那,李芝卿被寺院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吸引住了。石狮本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可见的一种装饰物,并不稀罕,但这对狮子却真是让他眼前一亮:它们完全不同于北方派狮子的威武,而是充满了南方的灵气与温和,加之雕饰繁多,一看就是精美的艺术品。开化寺门前的石狮子给了李芝卿强烈的启发,他心想,何不以这对石狮子为模型,脱制出一种新型的作品呢?中国人好客,在宴请招待中外宾客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门前,放置这样一对造型的狮子,既能表现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吉祥文化的特点,又能让中外客人感受到福州脱胎漆器的独特魅力。于是,他将想法告诉了创作组的其他几个成员,大家一听,非常支持。可是,用轻巧的漆器表现厚重、威猛的狮子,似乎能难想像,可以说,漆器不是塑造狮子的最佳载体。李芝卿决定将自己独创的仿制古铜器的方法用于脱胎漆器狮子的制作。早在1957年,他的这种方法就为南京博物院复制《司母戌大方鼎》,并一炮走红。这次他选用的是仿紫铜,因其立体感强,不易脱色,更适合于开放性的环境。几个月之后,脱胎仿紫铜大对狮制作完毕,并送往人民大会堂。在安装时,这貌似千钧难举,实乃一指可移的狮子深受工人们的喜爱,它们栩栩如生,憨态可掬,俨然成了人见人爱的“狮子王”。当然,福州脱胎漆器奉献给人民大会堂的,不仅仅只是宴会厅门口的这一对仿紫铜狮子,在福建厅内,还陈列有多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其中也包括郑益坤创作的“金鱼立盘”。差点被“枪毙”的瓷板画1959年,随着人民大会堂装修完毕,年仅37岁的王锡良为自己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为他带来巨大荣誉的工作,就是为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创作大型瓷板画《革命摇篮井冈山》。整幅画1米多高,3米多宽。画面以云雾奔腾之下巍然矗立的井冈山为远景,以茨坪新貌为中心,险要的登山公路、桐木岭和朱砂冲哨口为近景,整幅作品气势雄浑。“大家都起稿,题材都是革命题材,我画了一幅小的井冈山,省里的文化局长说‘这个中国画味道很足,就让他来画’。”今年已是87岁高龄的王锡良回忆起50年前的事情,思维依然活跃。他说,他当时所在的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会聚了当时全国最著名的陶瓷艺人和陶瓷美术教授,这个结果令人十分意外。这看似意外的结果来自王锡良的精心准备。江西厅在没有装修之前,曾经邀请江西和北京的艺术家们到现场征求设计意见,江西方面建议以瓷器为主,北京的画家却反对。“他们说不要把江西厅搞得像瓷器店。我听到这种说法,回来就创作了一幅中国画想试试看。”王锡良说。从元代开始,景德镇就是中国的制瓷中心,并从明洪武年间开始设立“官窑”专为皇家生产陶瓷。但在上千年的制瓷历史中,陶瓷绘画一直只作为瓷器的装饰手段存在,一般人认为,陶瓷只是工艺品,不能算是艺术品。清康熙、乾隆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中开始出现绘有中国画图案的陶瓷作品。但国画是平面的,陶瓷是立体的,陶瓷绘画材料笔法与国画也存在差异,想在陶瓷上呈现中国画的效果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釉上彩是画在上过釉、已经1300摄氏度高温烧制过的瓷器上,画完后再用700摄氏度高温烧一次。粉彩的颜色经过高温会发生改变,要绿色画的时候是白色,要红色画的时候是紫色。色相如何把握,都要有功力,一般的画家只能画烧制后颜色不变的新彩,画不了粉彩。”当然,在王锡良看来,这些基本的技艺并不算难,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的瓷板画难在要画出没有画稿可循的井冈山全景。而且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用现实主义题材,完成这么大的瓷板。图1图2图3图1是人民大会堂刚落成时,陈列于江西厅内的瓷板画《圭峰奇秀》(摄影/刘禄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圭峰是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和红十军的活动中心地之一。文中提到的瓷板画《革命摇篮井冈山》与《圭峰奇秀》是同一时期入选人民大会堂的,1979年,江西厅重新装修时,它们都被其他作品替换。《圭峰奇秀》后被江西博物馆收藏,而《革命摇篮井冈山》则连作者王锡良(图2)都不知其下落,所以,今天我们也无缘得其一见。有意思的是,在今天的江西厅内,我们同样见到了一幅名为《革命摇篮井冈山》的绘画作品(图3),当然,它已不是当年的瓷板画,而是画家余新民的国画作品。王锡良向领导要求去井冈山实地体验生活,充实画作的内容。“井冈山那么大的山,几个哨口我都是靠脚量着去”。所谓“哨口”,即进入井冈山中心地区的重要山中隘道,在井冈山最著名的哨口有5个,主要分布在当年红军根据地茨坪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之间的距离大多超过30公里,王锡良带着干粮在山上住了十多天,写生的纸就用了上百页。半个月后,王锡良开始根据写生的素材进行创作,这时,距离人民大会堂安装瓷板时间已经不足3个月。瓷板画由四块瓷板组成,由于画幅太大,烧制完第一块时就有人议论纷纷,因为他不是用玻璃白填底色,而是直接将色料填绘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水绿之类颜色,简化了工艺,但画意更浓。这颠覆传统手法的做法并未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不少人出于好意劝说他不要再画下去,而其中最尖锐的批评就是“画了二十多年瓷器,连料性都不懂,还想进人民大会堂!”所谓“料性”,是景德镇陶瓷绘画行业中的重要基本功,即对颜料性能的掌握,不能太浓,也不能太淡。景德镇青花“料分五色”,主要成分为金属钴的氧化物,根据含水量程度不同,烧制后会呈现5个不同的色阶:“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其中浓淡合宜的二浓料在传统的粉彩勾线中运用最广,而王锡良却偏偏不用它,“我用的大部分都是极浓的料,画出来粗而且硬。”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料呢?王锡良解释说:“头浓料由于其色度与白瓷相差较大,所以会使画面活色增光。如果结合晕染法的使用,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会更富有层次感、立体感,使作品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王锡良的作品在景德镇艺术瓷厂烧制出来后,被送往省城南昌,果然引起了一些议论。王锡良被通知立即赶往南昌解释此事,“景德镇其他人画的都得到了肯定,就我的过不了关。我只能说来不及再重新画了,只有拿到北京试试看,行就行,不行也没办法了。”为了保住自己的作品,他想出这么一个主意。“一到北京,画家们都说我画得好,瓷板就留了我这块,其他人画的都否定了。原因吗,就是认为我的瓷板画有创新精神,探索出了新的表现手法。”说起这个结果,王锡良再次开怀地大笑起来。他创作的《革命摇篮井冈山》以其大气磅礴得到了一致赞扬,最终挂在了人民大会堂江西厅,挂了许多年。刻在石头上的“丰收”1959年国庆前夕,正逢人民大会堂落成,北京城内“双重喜庆”的氛围尤其浓烈。一件名为《五谷丰登》的青田石雕作品,也带着“丰收”的气息,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有“令玉称臣”之称的青田石雕,始于六朝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主要以浙江青田石为雕刻材料。青田石温润如玉,却有比玉更丰富的色彩、更奇特的花纹。自然界几乎把所有的颜色都印染在青田石里面,使它呈现出青、白、黄、红、棕、紫、绿、蓝、黑等绚丽的色彩。自然界还用细腻的笔触,在青田石中描绘出山川、花草、云霞、禽兽、鱼虫等奇妙的花纹,使青田石的品类多达一百余种。青田石雕艺人利用石料的天然色彩、质地、纹理、形态进行精心设计,因材施艺,因色取俏,使青田石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流露出浓郁的江南色彩。这是今天的大会堂浙江厅收藏的黄杨木雕作品《飞天》。它将仙女安排在彩云中,利用飘带连接人和云,强调流畅线条中的动态美。带着青田石雕《五谷丰登》进京的,是时年41岁的浙江省青田县石雕艺人林如奎。此时,他虽为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人民大会堂选中而高兴,可内心深处又有着别人不易觉察到的隐忧,因为他当时还戴着“右派”的帽子。林如奎出生于青田县山口镇,多年的乡村生活使他对农作物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和与生俱来的热爱。他的《五谷丰登》被设计成一座香炉的形式,以稻谷、麦子、大豆、高粱、玉米等五谷为题材,构思巧妙,因材施艺,把石色利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几株红透壮实的高粱在最高处,沉甸甸地低垂着丰收的果实;那淡绿的玉米叶像无数轻盈的飘带,拥抱住累累的颗粒;还有金黄的稻谷和饱满的豆子……一切散发着田野的芳香。有美学家在看了这件作品之后,如此评价:石头给了作者以灵感,而作者则给了石头以永恒的生命!图1图2这一尊散发着田野丰收气息的香炉,就是青田石雕的代表作《五谷丰登》(图1)。作品充分发挥因材施艺的技巧,利用青田石五彩斑斓、晶莹如玉的天然魅力,通过多层镂雕技艺赋予农作物生动的形象,给人以籽粒饱满,丰收在望的喜悦。这件石雕作品从1959年开始,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陈列了数年,后被浙江省青田石雕博物馆珍藏。图2为《五谷丰登》的创作者——著名石雕艺术家林如奎。供图/青田石雕博物馆尽管获得不少好评,可《五谷丰登》的诞生跟林如奎遭遇的人生一样,并不顺利。这还得从两年前的一件事说起。1957年秋,有一天,林如奎与朋友相约去村中的溪流抓鱼,途经一片高粱地,那迎风摇弋的高粱直逼视线。望着颗粒饱满的高粱穗,林如奎突然灵光一闪:当时石雕作品题材中尚无高粱等农作物,如果雕刻高粱,不仅在题材上是一种创新,而且还能表现出青田石的“彩石”特色,何不一试?这个想法一诞生,林如奎便忘了朋友之约,顾自坐在高粱地里,望着高粱穗发呆……经过多次观察、反复思考,林如奎决心将高粱纳入雕刻题材。为了创作,他又决定来年亲手种植高粱观摩,再着手雕刻。可谁知,他还未动刀创作高粱,便在1958年1月的“整风”运动中受到了无辜的打击,这个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投身于浙南地下斗争的老党员被撤消了党内外一切职务。政治上的打击反而使林如奎“因祸得福”,摆脱了行政事务上的重担,使他有了更多闲暇时间专心致力于石雕艺术的创作。1959年初,已被划为“右派”的林如奎由于在石雕艺术上的大胆革新与不俗表现,还是被调到了县石雕厂的创作组,进行石雕创作设计,为建国10周年和人民大会堂的建成献礼。当时,由于正值“大跃进”时期,各种关于粮食产量大丰收的报道不绝于耳,全国上下也在狠抓粮食生产。省里领导得知林如奎擅长农作物的雕刻,便想让他创作一件顺应时势的作品。林如奎接到任务后,结合已有作品的经验,决定将高粱、玉米、稻谷、小麦、大豆等农作物融为一体,展现一幅喜庆的丰收场面。这年,自春至秋,他沉浸在自家的菜园里,观察各种作物的生态结构和不同特点。在秋收即将来临之际,他运用娴熟的立体镂雕、圆雕等技艺,终于将农作物“移植”到了五彩斑斓的石头之上—那略红的部分被雕镂成高粱,金黄的部分被刻成粟米,黄绿的部分则被处理成叶子及怒放的山花……每一片叶子和每一个稻穗,他都运用细腻的刀法去完成,上下左右既有空间感,又都连筋带骨,一体化地组合着画面,集中而又不落俗套。林如奎以《五谷丰登》来为这件作品命名,通过他一刀一刀的雕刻,他想告诉人们:生活的富裕谁都向往,而这种向往也需要勤劳来完成。这年,《五谷丰登》被国家列为珍品,收藏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这一朵盛开的菊花,是摆放在人民大会堂一层国宾会谈厅的大花瓶上的图案,它由一种红色的特殊塑胶材质制作而成。恢弘的人民大会堂,不仅仅是中国最富政治象征意味的建筑,它也是一座荟萃中国各地工艺美术精品之地。当年,它以一个行政命令为开端,多多少少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定环境。这种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式的艺术创作,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服务功能(装饰),因而在题材上,难免趋向单一而缺少丰姿多彩的审美效应。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人民大会堂里的这些由人民创作的作品,却恰好和它的用途相吻合。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作品与人民大会堂这座建筑一起,成为中国人心中永恒的经典。1959年至1978年,人民大会堂的服务对象仅限于中共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很少的民众参观也都是有组织、小范围的。所以,20年中,人民大会堂内的工艺品大都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欣赏得到的。1979年7月15日,人民大会堂的万人大会堂及部分省市代表厅正式对外开放,从此,每天约有三四千名游客进入大会堂参观,这些有着明显时代特征的工艺品,才开始走进更多民众的视野。人民大会堂主要代表厅工艺品陈列情况北京厅东侧主墙面镶嵌大型毛绣挂毯《长城秋色》。西面大门两侧装饰巨型玉石挂屏,一为北京的历史建筑,一为北京的现代建筑。大门入口处设有景泰蓝落地灯。南北两侧入口处各立有一木制亚光漆大屏风,上有红色雕漆画北京市花(菊花和月季)和市树(国槐)。过厅靠墙设有半圆形木桌,摆放有高1.2米的红色雕漆象牙工艺品。青花斗彩是景德镇陶瓷传统彩饰方法,它是明代青花盛行、古彩兴起时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窑彩和炉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这件名为“国色天香”的青花斗彩瓶,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内。硕大的牡丹,冠绝群芳,表达出富贵吉祥之意。湖南厅厅内陈设以湘绣、瓷器为主。北面正中墙面上镶嵌宽8.2米、高3.5米的巨幅绒绣画《毛主席与各族人民在一起》。南面陈设着素瓷雕塑工艺品《毛泽东故居》。东侧有双面绣屏《荷塘野鸭》,展示洞庭湖的美丽和出水芙蓉的高洁。西面有湘绣《屏开花艳舞东风》。南墙上悬挂着表现“春、夏、秋、冬”四季的大瓷盘。上海厅西面主墙面为《浦江两岸尽朝晖》壁画,集40万个小块面镶嵌出浦东新区的宏伟画卷。画面两侧小门上方的石雕“沙船”图案是上海开埠的重要标志。南北两座屏风以上海市花白玉兰造型装饰,配以32幅图案。小厅的《上海夜景》长卷绒绣,描绘出流光溢彩的夜景中外滩建筑群,与大厅的《浦东朝晖》相呼应。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内,有一幅约20平方米的东阳木雕壁画《锦绣西湖》,它以杭州西湖为背景,非常立体、生动地展现了西湖的全景。这是此幅作品中的一个局部——雷峰塔,画面中融合了圆雕、浮雕等多层叠雕的手法,使其具有栩栩如生的观感。四川厅陈设以竹器为主,配以蜀绣、漆器和白银制品。厅内东侧是双面绣屏《芙蓉鲤鱼》,西侧有竹制的大屏两面,分别是用桂花木雕刻的《竹报平安》和《喜鹊登梅》。北墙上4个圆挂盘用白银制作。南墙正中是巨幅蜀绣作品《飞夺泸定桥》,西墙上悬挂的大幅绣品为国宝熊猫和金丝猴。辽宁厅东墙壁画《昌盛图》集中反映松辽大地风物人情。西侧屏风正面漆板铜嵌画《盛京颂》,展现沈阳故宫大正殿的风貌。屏风背面是铸铜浮雕《虎啸雄风图》,寓意辽宁将重振雄风。厅内陈设有仿古艺术品《女神像》、《猪首玉龙》、《人面铜饰》等,代表辽宁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广东厅厅内南墙镶嵌锻铜浮雕壁画《龙舟竞渡》。龙舟的形象既突出了广东的地域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也强调了广东人民团结拼博、力争上游的开拓进取精神。吊灯的工艺设计极具特点,其中心部分以花木为主体形象,饰有沥粉贴金彩绘,四周以波浪纹揭示广东地处沿海的特点。香港厅主会议厅是由花梨木和石材结合制作的大屏风。屏风正面中心是江泽民的题词“执行一国两制方针,保持香港繁荣稳定”。两侧是象征中华灿烂文明的木浮雕《华夏颂》。主会议厅墙面正中为巨幅绒绣壁画《维多利亚港夜景》,宽8.6米,高3.6米。南面墙壁上并列着3座汉白玉雕镂的壁龛。台湾厅会议厅西侧主墙面为一幅大型漆画《双潭映月》,形象、细腻地描绘了台湾日月潭美丽的夜晚。墙上还分别挂着4幅漆画:《妈祖情缘》、《高山风情》、《银裹玉山》和《雾漫清泉》。厅内南、北两侧入口处各摆放着一座蝴蝶形状的漆器大屏风,表示台湾是世界著名的“蝴蝶王国”。

第二篇:难得一见著名书画家作品欣赏【下篇】

难得一见著名书画家作品欣赏【下篇】

难得一见著名书画作品欣赏81幅下篇 43 宋

【赵佶】

【赏析】宋徽宗的【听琴图】轴是一幅优秀的中国人物画,画中主人公中坐石墩上,皇冠缁服做道士打扮,三个听众,三个种不同神态,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通过纤细的技法和迷人的色彩,把作品描绘得工整清丽,神妙无加,画面上方有蔡京所提的七言绝句一首。

郎静山

摄影集锦

【泊】

【赏析】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仿国画,重意境,师古法,在形式上模仿传统国画,以中国传统国画绘画艺术为媒介和熟练的黑,白,灰三色,描绘丰富多姿的黑白意绪,融神气韵为一体。郎静山的集锦摄影,是中国绘画风格和摄影技法的统一,既是阳刚美和柔韧美的交融,又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

黄公望

【富春大岭图】

【赏析】此作中山石画法简洁,枯笔淡墨,僃染有度。画面的构图紧凑,疏密虚实,对比鲜明,山石虽突兀崎岖,但其意境平淡,此奇中有平,乃画法最高境界。【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画作中‘笔势雄伟’的代表,那么,【大岭图】则是‘籀文极少,笔意简远’的典范,属国宝级。

张大千晚年精品

【疏池暗香】

【赏析】荷花关系着荷的神韵。张大千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曾亲赴甘肃敦煌,临摹富佛教壁画,通过细心揣摩佛画中莲花宝座的造型,结合自己的写生实践,张大千领悟到了荷花的轮廓线,和神韵之间的关系,他的荷花于明艳中现醇厚,清新见精神,有着无比洒脱的韵味。

吴冠中

【夕阳晨曦】

【赏析】二十世纪末,吴冠中连画了三幅【夕阳晨曦】,他说过‘身后事,谁管得,任人评说,’但身前世他却要抓紧,因为一个人身后是非都是身前之事决定的。他渴望晨曦,晨曦给他带来新的活力,一次成功犹如一抹夕阳,过去后预示未来一天的开始,明天的晨曦又将来临,吴冠中;‘画面乌黑的天空中有月亮的各种身影,满月,月半,月如钩-----暗示时间流逝之轨迹,处处闪耀着星星,但画面最下边却显露出半轮红日,谁也无法确认,它是夕阳或是晨曦,人生的晨曦与夕阳却是分明,会有认错认青春与迟暮吗?’。

欧阳询【梦奠贴】

【赏析】欧阳询吸收汉隶和魏晋楷法,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帖用墨淡而不浓,秃笔疾书,转折自如,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此贴流传有序。属稀世之珍。

张瑞图【松山石】

【赏析】张瑞图,著名书画家,此图画奇峰高耸,瀑布悬挂,云烟浮动,苍松挺立,作者充分利用薄绢质地,翍擦渲染并重,笔墨交融,浓淡渗合。

郎世宁

【聚瑞图】

【赏析】这幅作品中。郎世宁遵循中国传统工笔重彩花卉技法,淡化了光的明暗变化,以颜色的深浅来体现层次感和空间感,但在青瓷的花瓶描绘中,加入了高光来强调花瓶晶莹圆润的质感,是一幅中西结合的佳作。

明 徐渭行书

【花卉图卷题诗】

【赏析】徐渭书法方圆兼济,轻重自如,笔墨纵横,貌似狂放不羁,其实暗含秩序,为后来书家效法,他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界中结束了一生,是一位生时寂寞,死后为后人顶礼膜拜书画大家。

李可染【雨后斜阳图】

【赏析】作品画面小中见大,远近遥相呼应,用墨着色准确,烟云缥缈之势犹如幻境,苍劲的山体扑面而来。近景的人变得渺小却更映衬了远山的苍浑与雄伟。

陈洪绶

【清供图】

【赏析】陈老莲画艺具有个人独特风格,他的作品无论是人物,花鸟或山水,均以尊美的线条,艳丽的色彩,和奇辟的造型。可以说,明末清初之际,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审美趣味的变革,始于徐渭【文长】和董其昌,而成于陈洪绶【老莲】。

张大千【林壑幽居图】

【赏析】泼彩画法是张大千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揉入西洋绘画的色光关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山水画笔墨技法,独步古今,引领潮流,天下无能望其项背者。晚年变法并没有妨碍他对传统技法的继承,探研和发挥,而是互补互长,相得益彰,创造出一种半抽象的墨彩交辉的意境。

李苦禅

鹰画

精品

【赏析】李苦禅的鹰有自己的鲜明特征,在用笔上他融进了‘古绌的金石风格’把鹰的嘴眼与爪都描绘成方形,突出了鹰的凶猛与雄伟,给人以无比锋利的一种艺术张力,以鹰来展现他坚毅刚强的性格,以鹰来塑造民族博大豪迈的精神风貌。

何百里

山水【枫彩风光】

【赏析】何百里的画注重水与墨以及水色彩的交融,水墨与弄墨的交融,间水气浮现于纸面,墨华间一团嫣红极为醒目而自然,草草而就的林丛,布白勾勒的村舍,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一股祥和润泽之气,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这种笔墨形式甚称岭南画派的一股新风。

吴昌硕

【错落珊瑚枝】

【赏析】吴昌硕画花卉,常于繁枝旁点缀以枯枝,以此来增强画面的苍老美感,晶莹剔透的红色枝条与天竺的粗枝,大叶相交错,层次丰富,加上行笔老辣厚重,用墨色泽古厚,整个画面顿时苍润烂漫。变化无穷,一种吴氏稳重,典雅,古朴的趣味洋溢其中。

吴冠中作品【风景】

【赏析】吴冠中‘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

清唐艾

【荷花图】

【赏析】此画取荷花一角,红荷盛开,新荷残叶映带成趣,塘水清澈,水草飘动,呈现盛世荷塘一派蓬勃的景象,此幅用没骨法画成,荷花的颜色。以粉代胭脂,由瓣头渐入而成,荷叶以浅色做底,又以深色渲染让出叶脉。唐艾,工画荷花与晖寿平驰名,‘世有唐荷花’’晖牡丹‘之称。

明徐渭

【石竹图】

【赏析】徐渭-----生命途多蓆,他将自己的悲愤和怀才不遇之感融注于笔端,创造了一副又一幅惊世骇俗的水墨名画。他笔下的墨竹,枝淡叶浓,逸笔草草,竹枝气势劲健,竹叶俯垂含情,随属竹枝而高洁清爽之气不减。他在水墨大写意花卉方面创造性的贡献尤为突出。

齐白石【葡萄图】

【赏析】作品笔势沉厚,用笔极富变化叶片用大笔湿墨挥写,后以浓墨钩筋,墨色淋漓变换,气魄雄辉奔放,蔓藤出之一干涩之笔,内涵筋骨,笔法调动了轻与重,干与湿,疏与密等形式美的各种对比因素,将之巧妙地统一在画面之中,取得了不似之似的艺术效果。

八大山人

山水

【赏析】朱茸的山水画艺术无论章法,构图,笔墨,意境,均妙异常。在山水画创作中,他宗法董其昌,兼取黄公望,倪瓒,山水多取材荒山剩水,渺无人烟,树木歪斜,枯枝败叶,意境荒索冷寂,但又于苍远景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内心世界和倔强的个性。

晋 王羲之 【大道贴】

【赏析】大道贴是典型的‘一笔书’笔势连贯回绕,气势畅达,而单子之结体却近乎行书,末子‘耶’的长竖一反常态,特意夸张,纵长劲挺,约占四五字的空间,在王字风格中极为少见,故清人孙承泽等书家皆认为是米市所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山月【梅花对联】三屏

【赏析】关山月擅长山水,花卉,书法,尤精画梅,他笔下的梅花花枝繁盛,如火如荼,枝干入铁,繁花似火,千姿百态,那种壮美和古逸之气,已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可谓‘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徐渭名作

【花竹图】

【赏析】本幅以水墨图绘石竹与花卉,根据他自己的题款,应该有十六种花,请大家清点一下是否正确,画中以微细多样的墨色变化,大笔刷出石面,双钩白描画竹,画花的笔法则快速恣肆,时见浑染与水墨流动,但墨调层次变化很多,画面活泼热闹而有生意。

吴冠中 作品 【山村】

【赏析】画家注重对真实自然的概括与抽象,更注重对画面形式的追求。从这件作品来看,点线面,黑白灰的形式美因素完美地融入了画面的造型之中,画面单纯而不单调,形式虽为小品,却表现出润味无穷的一片江南,营造出了空灵,清丽明快,抒情的意境。

张大千

【水殿清影】

【赏析】张大千先生的荷花中国画,无论工笔,写意均有丰富的情感意涵,能将荷花的高洁,清香,温馨,妩媚等品格表露无遗。对于气润问题,张大千曾说;‘画荷最易,也最难,易者是容易入手,难者是难得神韵。’

唐演

书画

【赏析】唐伯虎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打他坎坷一生,贫困凄苦,可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无以报国的典型。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风流传说,其实是后人误解。

傅抱石

名作

【湘夫人】

【赏析】【湘夫人】为傅抱石所作是屈原【九歌】组画之一,此画中的湘夫人体态颀长,面目丰胰,仪态端庄,似有唐以前仕女风貌,高古游丝描般的衣纹劲健飘逸,色彩淡雅,明净高洁,湖水中的波浪为画家特创的笔法,与飘落的秋叶相衬托,深得;’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意境。

陈逸飞【水乡】

【赏析】陈逸飞的水乡,大都采用晕凃笔法展现调的过渡推移,肌理平静舒缓,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水乡湿润清秀而朦胧的特点,交织出一曲恍惚的江南旧梦,灵动而不实厚重的笔触,也极富中国水墨的韵致。

郎世宁

作品

【赏析】郎世宁擅长画人物肖像,鸟兽,以欧洲技法为基础,注重物象的解剖结构,光影效果及立体感,将欧洲的焦点透视画法传播到中国。郎世宁的作品与清朝盛世的历史时期密切相关,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已经成为中国美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也确立了,郎世宁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徐悲鸿

【秋兴图】

【赏析】徐悲鸿所画的马,僩赫不凡,自由奔放,观之令人惊心动魄,在写实之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格,画家不仅把骏马作为自己绘画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对自由和激情赞美。

林风眠作品

【三思】

【赏析】与景物一样,花鸟特别是鸟的刻画是林风眠盛世艺术的主要体载之一。对迅疾的中锋运线的顽强把握,则使鹤这种审美对象成为林凤眠艺术高度成熟的最集中体现,其笔下的鹤兹,只用五六条线,迅疾而准确,及力量与速度严正于一。

徐渭

【榴实图】

【赏析】这幅榴实图画了一枝倒垂的石榴,硕果成熟,向日开口而裂,饱满的榴子,滋韵透明,富有质感。苍劲有力的枝干,稀疏松动的榴叶,涉笔成趣,虽寥寥数笔,却处处有画境,笔笔见精神。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家自题;‘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文长。‘

雍正

书法

【赏析】据【清国史世宗本纪】记载雍正‘书法遵雄,妙兼众体’。从此作看来,雍正的书法作品的确是经过了多年磨练,有着深厚的功夫,从字体用笔来看,似乎临仿赵孟作品较多,但柔媚之中,含有刚强之气,可以说是,绵里藏针,这正体现出雍正的个性。

谷【云溪艳菊图】

【赏析】虚谷百年前清代画坛独树一帜的画家,其笔墨出神入化,侧峰逆运,淡彩焦墨,笔笔到位,整幅画冷绢峭秀,傲岸清高,反映了画家本身的性格。

张大千

【荷香】

【赏析】张大千画的最多的还是荷花,他笔下的荷花袅袅婷婷,雍容高贵,姿态优雅,极富气质和润味,他说;‘荷花最难下手的部分不是荷花,而是杆子,因为一笔下去不得回头,重描不成画了’。

江寒汀

【海棠喜春图】

【赏析】江寒汀擅长花鸟画,尤其描绘各类禽鸟甚称于世,他笔下的百鸟形态各异,动静自如,生动形象,有‘寒汀笔下鸟,天下到处飞。’的赞誉。

蒋彩萍工笔重彩画

【忆版纳】

【赏析】蒋彩萍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以主观的消解,意象的自然形态,营建一种超现实的空间意境,画家的基本手段,是以同意单纯的色调和交织繁密的线条构成画面,将丰富的变化,置换成类似版画的单纯处理,减少空间层次,弱化不同物象的质感特征,从而完成画家对工笔画,个性化的大胆实践。

清袁耀

【蓬莱仙境图】

【赏析】袁氏父子画蓬莱仙境作品很多,以本幅袁耀所作最为壮观,图中山形脉络,皆有动势,兀突怪异,以鬼面皱法画出的山石,奇形怪状,层次丰富,华丽严整的宫殿与雄伟而富有动感的山水巧妙的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画面动与静,整齐与活泼,的鲜明对比,气势庞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第三篇:梵高作品里的激情抽象研究

梵高激情抽象的作品研究

专业:xxxxxx 学号:xxx姓名:xxx

选修课程名称:xxxxx

【内容摘要】伟大的印象派画家梵高作为一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将自身的主体创作意识、内心的情感意识与东方绘画的因素加以巧妙融会,在最惨烈的生活境遇和对艺术狂热执著的追求中,树立起了划时代的丰碑。通过对其两个作品《向日葵》;《麦田群鸦》的作品介绍,创作背景,社会影响研究,更深一步的了解梵高,了解他作品给人的感受及启发。欣赏梵高的的美术作品代表之作,更深刻的解读后印象主义的抽象意境。

【关键词】 《向日葵》;《麦田群鸦》;激情;色彩;后印象主义

伟大的印象派画家梵高作为一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梵高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世人所接受,直到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世界正进行着一次全面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变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大大的提高。而相对于印象派较为超前的梵高,正适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他的作品给人们带来艺术的震撼,带来对生活的激情与热爱。“梵高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与哲学家!

梵高作品赏析 《向日葵》 《麦田群鸦》

1.《向日葵》 作品介绍

梵高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也是为世界人所知晓的作为世界最名贵二十幅名画之一《向日葵》。强烈的色彩对比,形态各异的每一朵向日葵如同熊熊烈火般喷薄希望,带给人无尽希望的遐想,象征生命,象征力量,象征无穷无尽永恒的追求。

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确有充满了智慧和灵气。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兴奋,心灵为之震撼,看着这幅画我们的激情被激发,跃跃欲试,想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创作背景 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特点是强调艺术形象要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情绪,反对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片面追求客观表现及光和色彩。画面色彩浓烈,不拘一格,充斥着强烈的个性色彩,直接反映了画家的某种情绪。后印象主义最为卓越的代表性画家为塞尚、梵高和高更。

1888年,梵高厌倦了巴黎的生活,来到了法国南部阿尔。梵高与当地的向日葵一样,终于迎来了阳光。《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部画的同一题材的系列作品.向日葵象是一个药引,引出了梵高体内那骚动不安的能量。是他在最痛苦的煎熬中所倾心绘制的最充满光明的精神追求的作品.这幅作品在1990 年的艺术品拍卖行中创造了数千万美元的世界最高纪录, 然而在当时, 他的生活却是与一贫如洗的痛苦联系在一起的。在这里,他绘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作品,那些起伏的山石,翻滚的麦浪,扭卷的云团,画中,无论是静物还是风景画,其颜色及笔触都如火焰般跳动。

社会影响:

这幅世界最名贵二十幅名画之一,梵高的《向日葵》,这幅油画却将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精神保留至今。后来的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 世纪初出现的抽象派,都曾经从梵·高的艺术中汲取了营养。他对西方20 世纪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

我的感受:

从小爱好美术作品的我很喜欢梵高的《向日葵》,每次欣赏都收获力量。梵高的《向日葵》带给我们视觉的享受,虽已历经百年,不处于梵高的那个时代,但这幅画依旧给我们震撼。这幅画于梵高厌倦了巴黎的生活前往法国南部追求新的生活期间所作,是他对新的生活无限向往的开始。在这幅画里我能感受到那不屈的生命力,向着阳光无限生长的朝气,不甘心阴暗的掩没,不吝啬生命的蓬勃,将自己所有的激情所有的力量释放,无限的成长,温暖,永生,永远向往光明。小小的瓶颈已然无法承载蓬勃的生命,向日葵向着阳光四散生长,哪里有光明那里就是它朝的方向。强烈的颜色对比,浓厚的笔墨绘出不同凡响的生命。这幅作品给人以力量,在自己受挫或者生活不顺时总爱去看看这幅画,从中领会生命的真谛,领略对美好的向往。2.《麦田群鸦》

作品介绍

《麦田群鸦》蔑视了一切传统风景画的绘画规则,它没有透视,没有纵深,没有所谓的消失点,事实上,我们的眼睛只是随着他的笔触及色块在翻滚。它或许就是一张梵高的心灵地图,大胆的颜色,黄蓝补色对比所带来的冲击力,既给人一种压抑,但同时又带来一种极大的喜悦。这种只忠实自己内心体验的绘画,对后来的野兽派及表现主义绘画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的作品风格也不同于前期那些主流的印象派,他没有过多地迷恋在光与影的游戏中,虽然在归类上他的作品被称作“后印象派风格”。

创作背景

在布鲁赛尔的“二十人展览会”上,凡·高的《红色的葡萄园》得以出售,这是他在世时得以出售的唯一的一幅作品,回奥弗后,创作《奥维尔市政厅》。他最后的一幅油画《麦田群鸦》。7月27日旧病复发,开枪自杀,于29日清晨一时许,在提奥和加歇医生的守护下停止呼吸。

社会影响:

他同很多艺术家一样,患有抑郁症,但他并不疯狂,他以更富有激情的作画去改善病情,他是很理性的,他的离去也有他对这个世界失望的成分——他总得不到承认,弟弟也要离开他了。他最终留下了《麦田群鸦》这幅改变艺术史的油画、透视、构图、色彩都被重新颠覆,这就是他眼中的世界,一个热爱生命的朝圣者眼中的美景。当年梵高并没有为它取上一个合适的名字,这幅画,没有鸠尾的名贵,没有向日葵的名声,安静的躺在角落中,却是梵高死前的最后一幅画。绝笔之作,格外的浓烈,炙烤着热爱它的心。

我的感受

简单的色彩,单调的画面,没有过多繁琐的东西。一条大路蔓延到画的尽头,直到看不见。那是梵高内心的追寻,属于他自己内心的无穷尽,我一直相信,这条路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对自然,对艺术无穷的热爱,虽然,它来自尽头,来自梵高肉体的终结,但,它没有结束梵高的灵魂之旅,还在找寻,还在寻觅,无至尽。

只有弟弟的理解,只有一幅画在生前被卖出(他的弟弟间接买到),几次进入精神病院,没有父母的理解,没有情人的抚慰,只有对色彩强烈的追寻,是的,他在追寻,不断的,找寻生命中最为灿烂的光与色。

金黄的麦田,预示着辛勤劳动的丰收,预示着希望的结果,那是梵高内心的呼唤,呼唤生命的舞蹈,乌鸦虽然遮住了大半个天空但那麦田仿佛在驱赶着乌鸦,那样强大的力量,令人眩目。也许没有太阳的光热,没有周围的认同,也许被抛弃和误解,但是,那种对于生命的渴望,却是实实在在的。

死亡,在于肉体还是灵魂,我无法语言,但是,梵高传递出来的,却是对生的热爱,且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至少我们,能在他的画中找到温暖,找到恬静,那是灵魂深处的归宿。

那一枪结束了30多年的苦涩挣扎,结束了那个无知冷漠年代的叫嚣与冷眼,却无法结束,他,对于生命的热爱,更无法结束人们对于生命的追寻。

那浓得划不开得色彩,是生命得礼赞。

凡高是一位生活在法国的荷兰画家,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因此,他的艺术语言既有奔放而热烈的狂躁情绪,也有孤独和抑郁的悲剧意识。他特别强调在绘画中表现人的感情与精神,他对色彩和线条有内在的敏悟。自然物象在他的眼中,只是表达主观情绪的载体和 象征,伴随着自如而流畅的笔触,他的色彩充满着紧张而激动的情绪和饱满而富生气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认识文森特梵高》

[2]《渴望梵高--生活传》欧文斯通 [3]《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4]《浅析梵高-向日葵》夏长春 中国知网论文

第四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从《人民的名义》看作品创作导向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从《人民的名义》看作品创作导向

近期,反腐题材剧《人民的名义》横空出世,号称“史上尺度最大反腐片”,并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收视、点击率排行占据各大排行榜前列。该剧旨在能让人们看到人性的温暖、信仰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为防腐提供警戒。

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的荧屏上,并不缺少各种偶像剧、穿越剧、宫廷剧,真正缺少的是写实剧,而《人民的名义》就是一部写实剧。在满屏尽是浮夸的当下,《人民的名义》是一股清流,显得有些标新立异,自然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具体来说,这部电视剧既做到了尊重现实,也做到了追求艺术。理想的文艺作品,人们真正希望的文艺作品,应该是既有现实又有艺术。一部作品被认可,未必需要有现实性,但一定要有艺术性,需要通过自身艺术魅力,去打动和感动受众。反腐剧一旦播出,就再也不是单纯的价值输出了,而必须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人们选择接受。这就是艺术性的问题,作品需要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人民的名义》正是一部有艺术性的作品。剧中共有三条线索:一是办案,揭露腐败对人民的伤害;二是官员,展现被卷进腐败案的官员间的斗争;三是百姓,讲述一个普通家庭在时代背景下的种种遭遇。三条线反映了现实生活,加深了该剧的深度。正如导演所说,“没有人天生是贪官,人都有两面性和复杂性,是什么样的欲望、契机、事促使他们走向了深渊,这是我想去探讨的。”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文化市场出现了只要艺术性不要现实性的倾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盲目追求收视率、点击率,忽略节目内容的真实性,误导了广大电视观众,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人民的名义》以其神形兼具的姿态出现,体现了艺术与现实的交错融合。告诉我们,市场永远都存在高层次的作品需求,只有做到了艺术与写实的表达,作品方能广为流传。

第五篇:民族歌剧《江姐》咏叹调《五洲人民齐欢笑》作品赏析

民族歌剧《江姐》咏叹调《五洲人民齐欢笑》作品赏析

朱明月(文章来源:大舞台杂志,转载注明出处)

本文转自:http://

中州期刊联盟代发论文QQ1619318789

摘要:《五洲人民齐欢笑》这首音乐作品是中华民族歌剧《江姐》 的经典唱段,也是该剧结尾的升华部分。人物内心变化丰富,情感表达爱憎分明,抒发了江姐对家乡对人民的依恋之情,表现了江姐面对亲人牺牲的噩耗,坚定沉着,面对敌人永不退缩,勇往直前,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的英雄气概。

关键词:咏叹调;江姐;艺术特色;歌唱与表演

一、中华民族歌剧《江姐》

创作背景:歌剧《江姐》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中国人民解放空政歌剧团根据小说《红岩》改变。《江姐》中很多唱段脍炙人口,也使该剧广为流传。其中《五洲人民齐欢笑》成为该剧中一首颇具分量的咏叹调。该曲由阎肃填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是中心人物——江姐的重头唱腔。该剧以音乐,舞台美术及表演为一体,表现了新歌剧独有的艺术特征。其优美的音乐旋律,鲜明的人物形象,强烈的艺术力,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在全国歌剧舞台独领风骚,成为久演不衰的民族歌剧精品。

剧情简介:

江姐是著名的革命烈士江竹筠的爱称,原名江竹君,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

全国解放前夕,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带着四川省委交托的发展华莹山游击队的重要任务,离开重庆奔赴川北。在重庆,江姐机智地摆脱了特务头子沈养斋的搜查。在赴华莹山途中,她惊悉丈夫——华莹山游击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江姐抑制住失去丈夫的巨大悲痛,在与华莹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取得联系后,立即投入了对敌斗争。江姐和游击队员们广泛发动群众,抗丁抗粮、阻截敌人军火,开展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解放战争。不幸的是,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在川北被敌人逮捕,并被关进了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江姐大义凛然,最后在重庆解放前夕,慷慨高歌,英勇就义。

二、咏叹调《五洲人民齐欢笑》的艺术特色

咏叹调为歌剧中主要人物的独唱曲,它的任务是表现歌剧中主要人物各自的特征,他们的“肖像”,是一种旋律性强,表现力丰富的叙事,抒情唱段。通常篇幅较大,富有戏剧性,是歌剧中最精彩的音乐,有完整的结构形式和情感层式。《五洲人民齐欢笑》是江姐被捕后一个夜晚在牢狱中所唱的。多侧面地展示了江姐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首大咏叹调是塑造江姐形象的重要唱腔,也是全剧的核心唱段,戏剧效果极其强烈,人物性格特征突出。该曲在音乐创作中吸取了板腔体的结构和展开方法。随着人物的感情需要,节奏快慢自如,多变,充分展现了主人公江姐丰富的内心世界,深刻地刻画了江姐的性格特征。全曲可分为三段,采用了“抒情—叙事—抒情”的结构。

歌曲的第一段描述了江姐在走上英就义道路前,与被捕的战友们在深夜的牢房里,透过牢房墙上那唯一的小窗,望着天空上皎洁的月光,思念着梦中的家乡,告慰战友不要恐慌,胜利就在眼前。“不要用哭声告别,不要把眼泪轻抛”,歌曲一开始就吸取戏曲板式结构的特点,抒发着江姐对革命必胜的信心。这里采用四四拍的慢板进行,要求歌唱者在演唱时把每一个字眼吐露清楚,每一个甩腔的开口都要做好,感情逐渐加深,信念更加坚定,语气不能

松懈。歌曲的这一部分细致深刻地抒发了江姐对家乡,对革命,对党的无限深情,从侧面塑造了江姐视死如归的革命心态。点睛之处更在那“满天朝霞照着我,胸中红旗万杆飘”,这一句唱出了歌唱家数十年间的嗓音锤炼历程,也在不经意间跨越了广域音界。演唱时语气加重,镇定自如,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接下来间奏,使主人公的感情进一步升华。这里采用步步加紧层层高潮的音乐处理手法,丝丝入扣地刻画了江姐对胜利憧憬的内心世界。在演唱“到明天„„.”时,感情已不能抑制,借景抒情变为直抒胸怀。这时的江姐已经把心中满怀的热情与欲望展现出来,在轻轻吟唱中表达出一个英雄蕴藏的感情。这部歌剧线索明朗,情节多变,揭示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所以在演唱时,演员必须进入角色,忘掉自己是演员,达到演员与角色完全融为一体的程度。在第二段的演唱中情绪由抒情性转入了叙事性,速度较之前的有所加快。思路更加开阔,畅想今朝。这一段饱含了江姐对党对人民的呼唤,对未来的憧憬,对孩子的寄托。江姐放弃了小家,顾了大家;放弃了自己的幸福,而更注重中国人民的幸福。她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并没有沉浸于丈夫死的悲痛中,依然从事着地下党工作。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她毫不畏惧。这一段表现人物时难度有些大,要求演唱者在表演时唱词要展现戏剧冲突,揭示主题,掌握当时主人公独特的心理状态和思绪变化。演唱时,情绪上要自然,从容,心中的信念加深。

间奏后面是单独的一个乐段,比前面的速度放慢一点,更加叙事,表明主人公由激情过度到平坦的心态。看到“红日高照”,江姐仿佛看到了解放,心中感慨万分。“告诉他胜利得来不容易”这一句中的“告诉他”这三个字唱得凝重一点,“胜利得来”唱作“胜-利-得-来-”的话,可能会更为妥贴一些,设想一下,在演唱现场你是在一边握着一位形象相似的同志的手,一边目光郑重地唱出这段“托孤”,引得大嫂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的话,那种感觉就能体现出来了。江姐始终充满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党员的思想境界,凭着这种信念,不畏艰辛,昂首挺胸,昂扬向上,为党的事业殚精竭虑,既是敌人也不得不佩服三分。这里的旋律线条像一条直线达到情绪的顶峰,嘱托后人不能忘记今天这得来不易的幸福。在下面的间奏部分有标识“渐慢,壮阔地”字样,为接下来的一段情绪做好充分准备。

第三段在整个歌曲当中情绪达到了高潮。在演唱这一段的开头时,每一个字眼都在一定的气息支撑下干净,有力地送出,如“云水激,卷怒潮,风雷震,报春到。”声音要高亢,自如。让我们感受到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感受到红岩群英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感受到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伟大人格!从“一人倒下„”之后的一小段是一排一板好似进行曲的唱法,演唱时要更加奔放,宽广。这正是所谓“声中有字,字中有声”的融合观。江姐曾经说过:“毒刑是太小的考验,筷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江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同志们的榜样,体现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派。在牺牲前,她换上了旗袍,从容不迫地向难友们告别„„验证了最后一句的主题词“五洲人民齐欢笑”这样的豪情满怀!这段演唱难度较大以一个字就是“笑”,音域较高,且在高音区加入拖腔,演唱者必须在气息与头腔高位置的支持中找到共鸣,自如地把这句话的每一个音头唱出,升华主题,表达全剧!

《五洲人民齐欢笑》这首大咏叹调颇具特色与气势。我能感受到的是,在用心灵演绎的一首气势磅礴,令人振奋,不似悲歌,更似悲歌。这首歌震慑了我的心,勾起了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代以及至今尚存的激情与理想信念。江姐爱憎分明,不畏强势,坚贞不屈的献身精神,此情此景,多少观众的心灵再次受到震撼,思想再次得到洗礼。像江姐那样的千千万万的党员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仍然激励和鼓舞来者。

三、通过歌唱与表演来诠释作品

中华民族歌剧探索的是一种“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样式,同西方歌剧音乐性属性有较为明显的差别,体现着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民族情感。演出虽不像西方歌剧那么辉煌灿烂,却显得刚健清新,淳朴厚实。像《五洲人民齐欢笑》这首咏叹调体现的独唱中的声乐技巧,首要是从歌唱的本身入手,抓住歌词的叙事性和抒情性两大特点,研析叙事性的唱段是怎样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和怎样发展的,并为情节的发展交代了什么过度情节,布置了什么悬念等。这首歌曲深刻地表现了江姐入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对党对祖**亲无比热爱和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操。明朗、抒情的曲调,代表江姐对祖国、对亲人的无限深情;刚健、高昂的曲调,表达了江姐对革命胜利、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坚定的信念。对于这样的重点唱段,要做到口诵心思,从声韵,意境,情感诸多方面的完美结合上,在戏剧性的思维和诗意的伟大巅峰上汲取富有情感的素材,以其强烈的叙事性和抒情性立足剧坛,为人民所喜爱。

另外,我们知道在一部歌剧中,角色的扮演不是从一个第三者的位置对故事进行叙述,而是要沉浸其中,以代言体的形式叙述。我们在演唱这一段时,要把自己化作江姐,带着革命的重托和胜利的希望去演绎。故事中每一个角色都是由一个活人来扮演,这人的性别,年龄,外表,都力求符合剧中人的条件,没说一句话都要用恰当的声调,表情和动作,而不是在舞台上过日子,与生活本身不一样,其间既要体验,也要表现。江姐面临敌人的压迫,威逼,选择了牺牲自己,成全大家。她不是逃避,而是承担!比如我们在演唱“正是我无上的荣耀”时,表情一定要自信,骄傲,而且这一句话重复了两遍,更能突出演员在表演时心里的那份真实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演就是借助演员的躯体和智慧,展示角色的思想和性格。在歌剧演唱的过程中,我们要塑造江姐这样一个生活中原有的戏剧人物,掌握她的心理状态还有她的音容笑貌,穿着风度,这样才能适合于我们运用音乐手段,呈现激动人心的歌剧内容,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艺术形象。在演唱《五洲人民齐欢笑》的整个过程中,不但要求演唱者具有良好的音乐表演素质,还要对其历史时代,创作背景等深层次的部分进入学习和探究,才能全方位地把握人物。剧中对美好人格的歌颂,激动人们的心灵,净化人们的情感,从内心确立起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对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起着重要作用,对形成健康人格起积极促进作用。

结论

无论是普通的民族歌曲,艺术歌曲的演唱,还是歌剧中特殊曲目的表演,都要求我们“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在“歌剧语言”的学习和实践中积极探索,抓住它们的独特个性,从而实现它真正的艺术价值。

下载人民大会堂里的人民作品,难得一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大会堂里的人民作品,难得一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