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信产业经济学特征分析(7.21)

时间:2019-05-14 00:0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电信产业经济学特征分析(7.2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电信产业经济学特征分析(7.21)》。

第一篇:我国电信产业经济学特征分析(7.21)

我国电信产业经济学特征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电信行业作为网络型产业的一个代表,伴随着电信管制、电信企业重组等一系列改革的推进,电信产业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文章从经济学角度将其核心特征归纳为自然垄断性、外部性、电信生成的服务性。

[关键词]:电信产业;经济学特征;自然垄断

[Abstract]:Along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unceasingly thorough, the telecommunication profession represents as network industry's, follows the telecommunication control, the telecommunication reshuffle of the enterprises and so on a series of reform advancement, th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is highlighting day by day to the social economy various aspects function.The article induces from the economic angle its core characteristic into natural monopolizing, the exterior natural, telecommunication production ministrant.[Key words]: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Economic characteristic;Natural monopoly

电信业被公认为是具有高额固定成本的行业,某些业务领域从技术角度来看存在着自然垄断。因此,数十年来,电信业务在大多数国家都是由一个绝对的垄断者提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界非常关注的案例。电信行业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改革,市场结构、规制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这些转变,中国电信业的普遍服务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性

垄断(Monopoly),作为反垄断法规制的对象,需要对其含义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垄断一词的认识也不相同或者随着时代不断在变化,想对垄断做出一个准确定义是很难的,所以,理论学界有“垄断无定义”一说。实际上,对垄断做出研究更多的是在经济学的领域,法学领域研究垄断主要集中在反垄断法的范畴内。

按照传统上的理解,上个世纪80年代前的电信业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自然垄断指的是行业内由于资源分布的高度集中而不适宜或者不可能自由竞争所形成的垄断,比如说,城市中的自来水公司拥有的管道网,一个城市中是不适于铺设两套管网系统的。格林沃尔德在其主编的《现代经济辞典》中指出,自然垄断是一种自然条件,它恰好使市场只能容纳一个有最适度规模的公司[1]。沃特森(Waterson)认为自然垄断是一种状况:单个企业能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更有效率地向市场提供同样数量的产品。按照通常的解释,自然垄断行业具备以下特征[2]:一是自然垄断行业投资规模较大,具有网络性特征,并且具有较大的“沉淀资本”,投入的成本很难在短期内收回,因为投资规模大的缘故进入壁垒较高,投资者无法迅速进入此行业。二是规模效应明显,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产品产量所需要增加的生产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例如:中国移动的通信网络目前用户为2亿左右,这时候如果增加一个用户对于中国移动通信成本的增加可以看作为零。三是在自然垄断行业大多为公用事业,一般带有较强的公益性,这种公共服务要求提供者能够保持持久性、恒定性,如果允许多个企业之间开展竞争的话,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损害公众利益。

历史经验以及理论考察使得人们对电信产业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即电信网络是自然垄断的。但是几乎从电信产业被认为是自然垄断的产业那一刻起,就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一个世纪来电信产业的变化改变了该行业的成本和需求结构,使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性逐渐消失。总的看来,电信产业已经不再是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特征正在丧失。电信产业的外部性

所谓外部性,也称外部经济性,是指经济主体(个人或企业)的生产或消费活动受到其他经济主体活动的直接影响,使其生产函数或消费函数的值发生了改变,因而该经济主体的生产或消费的决策发生改变,甚至其他经济主体活动的这种影响成为影响其决策函数的最重要的变量因素。

电信产业的外部经济性十分显著。表现在时间节约和效率的提高上,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其他行业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的经济外部性。电信部门通过提供快速、优质、高效的电信服务,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加快社会再生产过程,优化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

电信服务的消费具有外部性。所有已经加入到电信网络的用户将从新加入的用户身上获益,因为他们可以与更多的人利用电信服务进行交流,但入网的成本却只能由新进入者承担。当存在网络外部性时,或者说当入网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时,电信网络的发展可能处于非常低的均衡水平,于是产生所谓的市场失灵问题,即只依靠市场会使很多人不能享受电信服务。例如,接入价格(入网费和月租费)所产生的门槛会导致很多人放弃加入电信网络,而这种情况在电话发展的初期可能确实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于是,普遍服务政策通常被作为庇古税来内部化电信网络的这种正外部性。尽管网络外部性为电信的普遍服务提供了非常清晰的理由,但近年来,在国际上,它已经不再是普遍服务争论的焦点问题。拉丰(Laffont)和泰勒尔(Tirole)2000年的文章对这一现象特别作了说明:部分原因是由于OECD国家中,网络建设已很发达,网络的外部性已不是非常显著;部分原因是人们意识到,在很大程度上,运营商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已经把网络外部性内化了。3电信产业的普遍服务

3.1电信普遍服务的基本内容 普遍服务是一个含义非常多变的术语。总体而言,它是指以可负担的价格提供广泛的电信服务接入。但是,这一概念也会随时期以及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今,在大多数的发达国家中,普遍服务主要指给所有的个人提供种类繁多的电信服务。例如,欧洲委员会将此概念定义如下:“普遍服务意味着所有的用户,无论其地理区域、无论其所处国家的特定状况,都能以可负担的价格获得一系列指定质量的电信服务。”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电话普及率很低,因此普遍服务更多地是指提供公共接入,即:每个人都能以合理的方式接入到一个公共电话(Hank,2000)。

3.2电信普遍服务的理由

中国目前仍处于低网络接入状态:2004年底还未实现村村通,接通公共电话的行政村比例仅为89.9%。人均固定电话普及率更低,仅为24.9%。与电话普及率非常高的发达国家(OECD等)相比,中国还处在网络正外部性非常显著的阶段。其次,由于农村、西部边远地区的电信接入成本高昂,尽管会有一些出外务工人员带来呼入的增加,但这种微额的收入远低于成本,因此运营商缺乏动力内部化这种潜在的网络正外部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外部性仍然是中国实行普遍服务政策的一大原因,仍需要通过普遍服务政策来内化。

电信普遍服务的第二个基本理由是利用扭曲相对价格的方法,对穷人和高成本地区的用户进行补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现,东部与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为了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收入再分配手段解决地区间的收入不平衡问题将成为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尽管如此,实施普遍服务政策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的理论问题是,为什么用扭曲相对价格的办法而不是利用直接税的手段实现收入再分配。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次优出发,考虑某些重要的制度因素。比如,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制度特征是,税收系统的效率比较低,用经济学的语言,就是公共资金的成本或者影子价格比较高。一般来说,直接征收要素税所产生的经济扭曲要低于征收间接税所产生的扭曲。根据可靠的研究,在发达国家,由于税制合理并且税收征管制度发达,公共资金的影子价格一般在0.3左右;但在中国,由于税制的不合理,比如更多地依赖间接税,并且征收过程的效率很低,如存在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等,所以公共资金的成本高达1.5-2.0。因此,在实现收入再分配时,使用普遍服务政策得到的社会福利很可能大于税收。这也正是笔者支持在中国通过电信普遍服务实现收入再分配的一大原因。

基本通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必需的一种服务,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有两方面重要的社会意义(Stephen Graham,James Comford和Simon Marvin1996年):(1)情感:电话是人们联络朋友、家人的手段;(2)工具:通过电信可以评价一些信息、产品、服务,迅速进行交易,还能联络到紧急的呼救服务等。

上述的这些用途使得基本电信服务成为了现代社会生活、个人生活、文化经济生活的焦点。

3.3电信业普遍服务的现状

2004年1月,为实现通信业“十五”规划中提出的“到2005年底95%行政村通电话”的目标,信息产业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规定,决定指定六家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采取“分片包干”的方式承担电信普遍服务义务,为此制定了行政村通电话工程实施方案(信息产业部,2004年15号文件)。

虽然目前“分片包干”实施的效果不错。但是,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分片包干”政策并不是长久之计,不能最终解决中国普遍服务问题,这其中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分片包干”不尽合理,由于评估和分配办法过于简单,可能给某些运营商带来过重的负担,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中性。注意到,方案中只是对行政村的数量进行了分配,但这与实际的普遍服务任务量并不完全对应。例如,在西藏的一个行政村开通电话的成本可能是贵州的几倍。

其次,目前的政策只是解决村通问题,即普遍接入问题,普遍服务最终要实现所有公民的通信权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成本补偿问题,而现有的政策显然无法胜任。注意到,“分片包干”的融资基础是各运营商的内部交叉补贴—地区之间的交叉补贴,这与WTO的基础电信协议是相悖的。中国已经在2001年成为了WTO的正式成员国,这种成本补偿办法显然不可能在长期维系下去,因此未来的普遍服务必须通过普遍服务基金机制来提供。

既然普遍服务基金政策才是解决中国电信普遍服务的根本出路,那为什么信息产业部目前还是决定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来推动村村通电话工程呢?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建立普遍服务基金,首先需要对全国普遍服务的总成本进行核算,其次在对具体的普遍服务项目进行成本补偿的时候,需要核算净成本的大小。这就要求政府具有足够的成本和需求信息,另一方面需要具有专业化的管制能力。从目前来看,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政府在条件和能力上还都有所欠缺。

第二,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普遍服务基金负担的大部分最终要由运营商来承担,这可能会引起电信市场的剧烈反应,特别是对于上市公司。

第三,建立基金,涉及到财政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职权,特别是需要财政部的审批,部委之间的协调需要相当的时间。

第四,成立普遍服务基金,就一定要建立专业化的基金管理机构,这当然也需要时间和成本。以上这四大原因导致我国的普遍服务基金至今仍然难以出台。而就目前我国农村电信发展情况来看,将“分片包干”作为一种过渡措施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一家独大”与电信运营商重组

4.1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成因与危害

在目前的产业环境中,中国移动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中国移动在用户规模、客户质量、网络容量与覆盖以及运行质量、客户品牌的影响等方面指标已达到较高水平。然而这些市场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中国移动内部经营管理单一因素的结晶,而主要是独享政府的政策“偏爱”、先天技术优势的结果。

中国移动一家独大进一步加深了市场结构的失衡,既阻碍了电信业整体的和谐发展,也背离了多年来电信业改革的初衷我国电信业严重失衡的状况。在产业价值链上,一个产业的发展并不是由一个企业或是一类企业形成的,而是设备商、运营商、增值服务商、客户等一系列的相关环节形成的完整价值链,通过价值链的循环发展而产生市场机会和利润。如果产业价值链被一家运营商所主导,可能会为产业价值链带来不和谐的因素。4.2电信运营商重组对电信业的影响

重组的方案即目前流传的电信收购联通C网,联通合并网通,中国移动合并铁通、中国卫通并入中国航天。整个重组的目的是要重建电信业市场结构实现各运营商全业务经营。

国家对电信运营商实施全业务发展战略,目的是为了整合存量资源强化增量市场的发展。因此,固网与移动网之间的业务融合、技术融合、服务融合就成为电信重组的实质内容。而公司资本形态的分离与重组以及人事的安排仅仅是重组的结果。

重组对电信行业的影响将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电信重组前后,中国移动的总量价值不会下降,但绝对竞争优势肯定会被弱化至2008年底。即便没有事实电信重组,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也会呈下降趋势。市场份额的变化虽然尚不会影响到中国移动的整体盈利能力,但其边际收益下降的速度会明显加快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时代进入衰退期。而其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在海外投资的实力以及综合竞争力,仍会是各运营商中最具实力的。

第二电信重组中最大的赢家肯定属于中国电信,全业务牌照、C网收购使中国电信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拥有大量的新业务选择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缺少盈利模式的情况下中国电信基于移动固话融合的宽带网络,足以使中国移动改变运营商发展互联网不赚钱的局面,而多种新业务、新技术、新服务的引入均成为中国电信走强证券市场的基础中国电信有充分的条件成为2008年中国电信市场增量业务发展最快的公司。

第三,联通与网通的合并不论是否实施均使联通存在着诸多潜在的风险诸多不确定因素使联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缺乏持续性。

第四,重组的实施肯定可以改变中国电信市场结构失衡的问题对于建立有序竞争和有效监管,实际推动作用很大,也基本保证了中国电信产业能够在未来3-5年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和投资回报。5 促进中国电信产业和谐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电信业市场失衡、竞争失衡的现象,亟须在政策上进行相应的调整:

(1)通过启动3G,改变目前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竞争格局;(2)构建科学的不对称管制制度;

(3)分业运营转向全业务运营,缩小几大电信集团公司之间的差距;(4)重视固定电信网的发展,实现移动网和固网的协调并进;

(5)消除中国移动“一家独大”赖以存在的市场分割垄断;

(6)在移动通信领域引进民营资本,实现我国电信业的和谐发展。

只有发放新的移动牌照,实现全业务经营,引入民营经济,才能长时期地保障我国电信产业的和谐发展,建设电信强国。

参考文献:

[1]D.格林沃尔德[美].现代经济辞典[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2]Michael Waterson [美],Regulation of the Firm and Natural Monopoly,Basil Blackwell 1988.[3]陈代云.电信网络的经济学分析与规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4]胡庄君,黄传武.中国电信发展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吴洪.通信经济学[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第二篇:产业经济学 材料分析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烟草托拉斯通过掠夺性定价来逼迫它的竞争对手以低价将公司卖给它。烟草托拉斯就顺利收购了无法与其竞争的威尔斯白头烟草公司。简述掠夺性定价的含义特征后果

答:含义:掠夺性定价是指在位厂商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者遏制进入,即使遭受短期损失。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在位厂商就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

特征:降价是暂时的实际的目的是缩减供给量而不是扩大需求量。

后果:是对市场结构的竞争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材料二:美国许多行业中的巨人都采用加成定价法。一般是整整一年内不发生变化。分析加成定价法的步骤和优势

答:加成定价法通常有以下两个步骤:首先,厂商要估计每单位产量的成本。一般来说成本会随产量的水平而变化,所以厂商的估算应建立在所设定的标准产量水平上,通常是生产能力的75%-80%;然后,厂商在估算的平均成本上加成,这个加成指厂商事先确定的目标回报率r。

成本加成定价法的优点:首先,它计算公式很简单,用起来很方便,它所需要的信息比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定价法少;其次,成本加成法有利于价格稳定,这是厂商所需要的,因为变动价格会花费一定的成本,而且可能引发竞争者做出对自己不利的反应;最后,成本加成定价能为价格变动提供正当理由,想要提高价格的企业可以把成本增加作为自已的理由。

材料三:波音公司收购麦道公司

问题:横向兼并的含义及横向兼并的福利分析

答:横向兼并(水平兼并):进行兼并的企业属于同一产业,生产同一产品或处于同一加工工艺阶段;

横向兼并的福利分析:一方面,横向并购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扩大企业生产规模,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效率,形成规模经济;从而会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另一方面,横向并购形成卖方集中,增加了卖方施加市场势力的机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也会导致福利损失。

材料四:美国宝洁公司成功运用广告塑造了较高的进入壁垒。拥有了大批忠实的消费者。问题:解释产品差异化的概念分别说明宝洁公司和海尔公司的差异化策略

答: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在给提供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材料五:案例: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

产业结构变化的国际标准(钱纳里)

问题:1.分析我国近10年来产值结构的变化,判断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那个阶段

2.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3.结合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作出分析评价

答:从产值结构来看,从1998年到2006年,第一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呈现较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从17.6%下降到11.7%;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上升趋势缓慢,只上升了1.4%,且有一定的波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了3.2%,在03年达到峰值,然后又缓慢下降。从劳动力就业结构来看,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呈稳步下降趋势,从49.8%下降到42.6%;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重先是下降,然后略有上升,变化趋势不大;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呈稳步上升趋势,从26.7%上升到32.2%;2006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000美元的水平,和国际标准比较,可以发现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存在偏差:第一产业已经大大低于国际标准;第二产业产值比值却远远大于标准值,超过16%;第三产业产值比值也远远小于标准值,少了10%。总体来说,第二产业的比重还偏高,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偏低,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还较滞后。

在劳动力构成结构上也有偏差: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数量远远大于标准值,接近20%;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数量小于标准值,少了8%;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数量远远低于标准值,少了11%。说明我国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次产业转移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如果将各个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结合起来分析,则可以得到下表:

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极低且呈下降趋势,而发达国家的经验是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逐步上升且较高;说明我国的农业还非常滞后,需要继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不断下降,这和标准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但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几乎是同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下的标准产业结构值的2倍。这说明我国第二产业创造的产值比重偏高,而吸纳的劳动力还偏低。因此,和国际趋势比较起来,还需要降低工业尤其是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就要国家对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低的产业设置较高的进入壁垒

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上升,这和标准产业结构揭示的规律相违背,且高于同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下的标准产业结构值,这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和世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创造的产值和吸纳的劳动力都在50%以上相比较,我国还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材料七:美国的美洲航空公司曾被指控采用掠夺性定价来驱逐企图进入其达拉斯/福斯沃斯航线的其他航空公司。美分析掠夺性定价的含义特征后果

答:含义:掠夺性定价是指在位厂商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者遏制进入,即使遭受短期损失。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在位厂商就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

特征:降价是暂时的实际的目的是缩减供给量而不是扩大需求量。

后果是对市场结构的竞争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材料八:百事可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是因为它很好地利用了劝说性广告。问题:广告的类型及为什么百事可乐采用劝说型广告?以及广告与进入壁垒的关系

答:广告的类型:广告可以分为信息性广告和劝说性广告。

为什么:通常掩盖信息(除了产品的存在外传播很少的信息),创造不真实的差异化。其目的是使消费者对产品有良好的感觉。通常认为,经验商品的生产者更有可能使用劝说性广告。由于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只有在消费以后才知道,因此,厂商试图通过广告影响消费者的主观偏好,形成产品主观上的差异。劝说性广告是形成产品差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位厂商通过广告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主观差异,创造了稳定忠诚的品牌偏好。在位厂商只需维护这种信誉即可,而新进入厂商要创建自己的品牌则需花费大量的广告费用,且很难从在位厂商那里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关系:在位厂商通过广告形成的产品差异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品牌忠诚度对新进入厂商构成了进入壁垒。

第三篇: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

请同学们注意以下方面:

1.具体案例没有要求,但必须结合产业经济学中的观点分析,以PPT加以讲解。讲解十分钟,解答问题五分钟。

2.组长大胆组织,协调分工,组员大力支持,积极准备,于下周五之前把PPT交到我的邮箱,以组长名字命名。

3.大家准备完成之后,我们排出顺序,接着将一班的PPT发到群共享,大家仔细查看,准备课上提问。

4.案例分析课将在第十四周、十五周举行。

第四篇:2012年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调查分析

2012年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调查分析

1煤炭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概念是继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出现后对以往技术产业的一种表述。通常以应用传统技术为主体,以生产传统产品为主的产业,包括农业及各种制造业,如纺织、机械、轻工、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投资少、见效快,生产技术成熟,综合竞争力减弱等。

中国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认识和利用煤炭。周代的煤炭开采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汉代煤炭开始用于冶铁;唐代煤炭用于炼焦;到宋元时代,中国的煤炭产量和开采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煤炭开发和利用的鼎盛时期。可见,在几千年中国社会的演进和发展历程中,煤炭成为了一种源源不断和无可替代的能源,而煤炭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煤炭是我国储量最为丰富的资源,位居世界第三,产量居世界第一,在我国的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其中,煤炭资源消耗占电力燃料的76%、钢铁能源的70%、民用燃料的80%、化工染料的60%。在一次性能源中,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虽然国家在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产业,但在短时间内,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难以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原煤产量与GDP总体呈现同向增长趋势。煤炭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作为国民经济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煤炭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资源赋存依赖性强,分布不均衡

我国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极不均衡,总体格局是北多南少,西多东少。按省市区来分,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经济还不发达的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6个省区,2006年查明煤炭资源量为8333.75亿吨,占全国煤炭查明资源量的81.83%。而我国经济发达,工业产值高,对外贸易活跃,能源需要较多的京、津、冀、辽、鲁、苏、沪、浙、闽、粤、琼等东、南部各省市,2006年查明煤炭资源量储量为553亿吨,占全国查明资源量的5.4%。其中,繁华的现代化城市上海,至今未发现有煤炭资源赋存;开放程度较高的广东省,查明煤炭资源量6.36亿吨,北京市23.83亿吨,海南省1.67亿吨,浙江省只有0.92亿吨①。

从分布区域来看,华北和西北煤炭资源丰富,其次是西南,华东,中南和东北。华北、西北煤炭储量大、种类齐全、煤质普遍较好,东、南部不仅资源少,而且开采条件复杂、煤质较差,综合利用价值不高,而中西部相对集中,与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的特点。这种逆向分布特点,使得煤炭生产位远离用煤量较大的市场,运输成本又成为制约煤炭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由于长期受传统工业经济发展理念的制约,煤炭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加之“有水快流”、急功近利的掠夺式开采,采富弃贫、采主弃副,导致资源极大浪费。据统计,我国煤炭资源回收率平均不到40%,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50%的水平。对于煤炭开采中排出的“三废”即煤层气、矸石、矿井水,利用重视程度也很低。据统计,全国瓦斯排放量超过150亿m3/a,抽放率仅为20%;矿井总排水量在45亿m3/a,净化水利用率约为40%;煤矸石地面堆积约45亿吨,并且每年仍以3.5亿吨左右的速度增加。

回采技术落后,加之认识程度不足,严重破坏了煤炭资源的整体可采性。

煤炭资源在长时期的大规模开采后,对采空区的处理是土地直接塌陷,加上煤矸石大量堆积,造成了大型矿区、煤炭资源城市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引发许多自然灾害,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这种破坏必然会造成外部不良经济状况日益突出,进而使得煤炭产业区以及煤炭产业自身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影响煤炭产业与以此为主导产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据调查测算,井下每开采万吨原煤造成的土地塌陷,少的有0.033公顷,多的达0.533公顷,平均一般为0.133~0.2公顷。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均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矿业生态学》一书中作者对各工业部门的环境影响程度进行了对比,其结果如表1所示。若以5、3、1、0分分别代表强烈、中等、轻微、无影响四级予以定量,其结果是,采掘业对生物圈要素的影响最大,其严重程度总分31分,其次是化工,总分21分。可见,以采掘业为主导产业的煤炭城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所受到危害最大。

4属于高危行业

煤炭开采可分为矿井开采和露天开采,露天开采的煤矿在总资源量中的比重是衡量开采条件的重要指标。据统计,我国煤层埋藏较深,已划归和可以划归露天开采的矿区主要有13个,储量约为412.43亿吨,仅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4.1%。煤炭开采主要以矿井开采为主,其开采条件的优良与煤矿中瓦斯含量成反比,恶劣的开采条件不仅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同时也增加了开采的难度,因此煤炭开采过程中危险性较大。尤其对于一些中小煤矿,由于管理不善,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生产环境恶劣,安全隐患突出,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导致瓦斯爆炸、井下火灾事故、顶板事故、突水事故等矿难频繁发生。近年来,虽然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不断好转,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5煤炭业的进入壁垒较为复杂

煤炭工业的进入壁垒是较为复杂的。具体表现为不同规模、体制的企业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企业所面临的进入壁垒是不一样的。尽管从理论上讲,大规模地进行煤炭采选需要有大量专属的固定投入以及大量的销售费用,因而其规模经济性也应该是比较显著的。但由于煤炭开采成本受煤层埋藏深浅以及地质构造的影响较大,在一些煤炭赋存条件好的,开采规模要求不高,既不需要较高的技术和工艺,也不需要专门的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国家对其在资源、环境保护等问题上也没有严格政策限制和监督制度,这样使得小煤矿很少甚至根本就不承担大量的外部成本,只要投入少量资金即可出煤并赚钱,特别是在低成本掠夺式开采的条件下根本不受规模限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规模经济和必要资本量没有对小煤炭工业的进入产生阻乡镇、个体中小型煤矿过低的进入壁垒使得中国煤炭产量极为分散,煤炭产量当中有一半是小煤矿靠原始落后的方式开采出来的,其中非法产量占30%。小矿与大矿之间剧烈的资源争夺战,为现代化矿井建设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留下了深深的隐患,并进一步恶化了中国煤炭市场的供需失衡,导致了中国煤炭工业效率极低的规模结构,影响了中国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6开采技术决定煤炭产品生产效率与效益而非煤炭产品质量

煤炭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形成是经过几十亿年的地质作用富集而成,煤炭质量主要决定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结构,煤炭沉积和变质的过程,而并非决定于开采技术。

但是,煤炭开采技术是煤炭生产的重要环节,成熟的开采技术能够降低煤炭生产成本,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可提高煤炭产量和开采回收率。作为现代化采煤的主要工具,煤机设备的选择对煤炭开采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比较而言,我国煤层埋藏较深,而且以薄—中厚煤层为主,巨厚煤层很少。

埋深在600m以浅的预测煤炭资源量,占全国煤炭预测资源总量的26.8%,埋深在600~1000m的占20%,埋深在1000~1500m的占25.1%,埋深在1500~2000m的占28.1%。据对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初略统计,煤层埋深小于300m的约占30%,埋深在300~600m的约占40%,埋深在600~1000m的约占30%。不同煤层对采煤技术和采煤设备要求不同,煤层越厚,采煤越困难,对采煤技术和煤机设备的要求就会越高。因此,煤炭产业必须依靠先进的煤炭开采技术以及煤机设备的供应,才能实现不同煤层的有效开采和综合利用。

第五篇: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作业

案例分析作业

案例材料:

十一五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在全国所占份额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在向外转移,转出的主要是资源型产业、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目前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钢铁、汽车等工业生产能力上东部仍有较大优势,产业还呈现出由珠三角、长三角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 北上” 趋势。从地区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地仍普遍追求重工业化,制造业在沿海少数省份集中度较高,沿海沿江工业污染严重,多数地区工业研发能力不强,未来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推动各类区域转型升级。

具体来说,东部地区除了烟草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行业在全国的份额略有上升外,其余 34 个行业的份额都在下降;中部地区除了 6个行业份额下降外,其余 32 个行业份额在上升;西部地区仅有 4 个行业份额有所下降,其余 34 个行业都在不同程度地上升。东北地区有12 个行业份额下降,24 个行业上升,说明总体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在向外转移,属于产业转出区,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属于产业承接区。

从具体行业来看,十一五期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主要向西部地区转移。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饮料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在中部地区有较大提升。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主要向东北地区转移。但同时东北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在全国份额处于下降状态。

东部地区向外转移最多的行业相继是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份额减少幅度在12.73——7.28个百分点之间。

目前总体上,东部地区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布、钢铁、汽车、水泥、原油等工业品的生产能力上仍占有绝对优势,中西部在电力、原煤、天然气等能源工业品占优势,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原油、汽车和钢铁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尚未根本改变。

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有8个行业份额上升,其余 30 个行业份额都在下降;珠三角地区有9个行业份额上升,其余 28 个行业下降,1个行业份额不变;而环渤海地区有16个行业份额下降,其余 22 个行业份额则不同程度地上升。可见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总体上呈现出由南部向北部的“北上”趋势。从具体行业的升降来看,长三角地区的资源循环回收、金属矿产、纺织、家具、木材等日用轻工业比重下降较大,而烟草制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行业产值份额上升明显。珠三角地区上升最快的行业为资源循环回收、金属矿产加工和化工能源、文教体和工艺品制造,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日用轻工业、金属等矿物制品业份额下降较大;环渤海地区通用设备、仪器仪表制造、废物循环回收、日用轻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份额增加最大,而金属矿物、能源开采与供应、造纸、通讯设备及计算机、食品加工制造业则下降较多。

(1)(25分)我国当前产业布局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25分)如何评析当前的产业布局及其存在的问题?

(3)(25分)请评析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特色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4)(25分)怎样看待当前的产业转移及产业“北上”现象?

下载我国电信产业经济学特征分析(7.2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电信产业经济学特征分析(7.2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产业转型的经济学分析

    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学分析 产业转型升级的定义: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我个人觉得产业转型......

    宏观经济学(我国经济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的特点是以投资驱动为主,工业主导型,而且投资中政府的投资所占比重较大,政府主导投资和行政干预的作用显著。这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非常明显的区别,以美国为例,其宏......

    产业经济学-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浅析

    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浅析 【论文摘要】:纺织服装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而且多变的市场。每年服装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这是因为我国从国情出发,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国际......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解析第二章

    案例分析第二章规模经济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陷阱”?1.试以我国汽车产业为例,谈谈企业应采用一次性投入方式(一次到位),还是逐步投入、滚动发展方式实现规模经济? 答:企业可以根据自己......

    我国大豆产业安全性分析

    摘要:本文立足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情况,从生产、加工、贸易三方面深入分析,挖掘其中潜藏的危机,并试图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豆产业;生产;加工;贸易;危机;......

    我国网球产业发展分析

    我国网球产业发展分析 (一)网球场馆建设状况1、市场结构分析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场馆业无疑是其标志性产业,我国体育场馆在政府主导下,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建越大。由于......

    我国水电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水电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水电资源是我国的优势资源,但由于历史及政策的双重原因,开发步伐相对缓慢,开发投资主体比较单一,资源优势没有形成产业优势。本文在全面分析我国......

    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分析

    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但也面临着人口红利减弱、土地等要素资源制约等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