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关系

时间:2019-05-14 00:3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关系》。

第一篇: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宏观战略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和人群众新期盼作出的战略新部署。实际上,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把握生态文明内涵,从生态文明理念树立和生态文明智慧融入两条路径,建成生态环境美丽中国和社会和谐美丽中国。

生态环境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同。社会和谐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学习生态系统文明智慧,探析社会问题产生的生态根源,构建稳定的生态关系。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1]。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理解,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它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是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政治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理解,生态文明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应。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现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文明关系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在依靠生态治理技术进步的同时,也需要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需要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这必然是一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过程。十八大报告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习总书记强调,把握总布局,要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建设。协调推进,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相连,但当下,由工业投资项目立项引发的“不美丽”时有发生,中国近年环境群体性事件呈爆发性增长之势。

走向美丽,不仅在发展中要抑制毁坏生态的冲动,还要面对随之伴生的民众权利意识觉醒,但法治文化淡薄的现实;面对群体、地域间利益矛盾凸显,但社会管理模式不适配的现实;面对环境问题背后所要求的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是艰辛的实践历程,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历经多年的高速发展,自然资源几近用竭,环境承载问题迫在眼前。应当对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布局中的地位有新的认识,处理好建设“四个中心”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向生态建设求效益、求发展、求文明。应当将生态文明的要求放到整体战略的高度,在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协同推进。

参政党职责,为建设美丽中国献计出力。

社会与法制是民革的重点关注领域,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新能源、循环利用也是上海民革长期关注的问题。如报废汽车、废旧润滑油的回收利用、生活垃圾的利用、污水能量利用、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推动等,民革都曾提出过建议。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民革将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关心循环应用产业,关心利旧的行业发展政策规范建立,关心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回收,也关心控制、减少浪费的新生活运动;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着眼,

第二篇:技术创新与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并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依旧是建立在劳动和资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而这种竞争优势,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等形势的发展变化正日益受到挑战。中国对外贸易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调整贸易发展模式,把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对外贸易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带动整个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显著跃升。

[关键词] 技术创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但是,支撑中国出口发展的拳头产品、优势产品依旧集中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从目前来看,这种以劳动和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商品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其发展后劲明显不足。为了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调整贸易和技术发展战略,把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建立在科技竞争优势的基础上。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加入到亚太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链中,迅速地完成了一部分产业的升级,实现了从初级产品出口主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在出口产品结构上,也迅速从初级产品向制成品转变。在工业制成品中虽然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但由于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来自低劳动成本和免税进口的中间投入,而非来自技术和资本方面的优势,因此,仍明显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依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导产业(产品)。直到现在,主要优势出口商品仍集中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对此,可以通过近10年来中国贸易商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变化来分析。

通过近10年对中国9大类商品TC指数的发展变化分析来看,中国外贸竞争力较强的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侧重于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和简单加工业,如第1类和第8类商品。而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中,中国的外贸竞争力则显得比较薄弱。第7类机电类商品的外贸竞争力呈稳步上升态势,但该类商品的附加值低、技术水平不高,且主要由加

工贸易的方式构成,其外贸竞争力发挥的基础仍然是低劳动力成本。

面对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为了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竞争力,必须转变中国对外贸易依靠劳动力低廉优势获取市场的发展道路,把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建立在科技竞争优势基础上。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技术发展路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这种增长是建立在技术能力低下和技术创新不足的基础上。为了分析技术创新与我国贸易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建立了一个时间序列模型予以检验。在模型中,我们用中国年均研发经费投入代表技术创新能力,对它和贸易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

本文选取了中国1978-2004年的出口贸易额和研发经费投入为样本数据,对上述数据予以协整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说明。

为了消除异方差,本文检验对外贸易和研发投入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并用Y表示对外贸易额增长率,用X表示研发投入增长率。

首先对数据做单位根检验,以检验其平稳性。对时间数列Y和的平稳性检验采用ADF方法检验,结果见表3。

3、表4的两个表格的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数据的初始值均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即原变量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而所有数据的一阶差分均在1%、5%和10%水平上,ADF临界值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即数据的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本文采用Johansen提出的方法,对Y和X的协整关系予以检验,相应检验结果见表5。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Y和X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并且至少存在两个协整方程。本文采取“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建立一个ECM模型。

首先估计二阶ECM模型:

DYT=0.229DXT-0.498DYT-1-0.082DXT-1 0.114XT-2-0.406YT-

2(1.24)(-3.20)(-0.75)(1.11)(-2.53)

括号内的T值表明式子当中有些变量统计性不显著。继续估计一阶ECM模型:DYT=0.129DXT-0.445YT-1 0.079XT-

1(1.82)(-3.35)(1.00)

R2=0.25,DW=2.07,括号内的数值为T值。写成误差修正模型形式如下:DYT=0.129DXT-0.445(YT-1-0.17XT-1)

其中,长期关系是:YT-1=0.17XT-1

协整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增长与研发经费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也就是说,研发投入增加1%,会带动对外贸易0.17%的增长。1990-2004年间,中国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8.9%,至此,我们可以计算出技术创新对对外贸易的年均拉动作用为18.9*0.17%=3.2%。即,在中国每年对外贸易总增长中,有3.2%是由技术创新引起的。1990-2004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18.1%,最终我们得出技术创新在中国对外贸易增长中发挥的作用为17.7%。换言之,技术创新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贡献率为17.7%。分析还表明,技术创新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还很有限。尽快实现出口商品结构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是时代发展给中国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急迫的课题。而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正是适应当今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提出来的。

三、建立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

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以促进和推动对外贸易发展为目标,将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相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等行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机制联系起来,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部门特色的技术创新协作群体,不断优化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就中国而言,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中国的企业和产业正面临着新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严峻挑战。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研究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中国国家贸易竞争的核心和长期优势。

1.建立以外贸企业为主体的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发挥技术创新对贸易的促进效应,就必须建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贸易促进自主技术创新体系。为了加强外贸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大型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要提高自己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加大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二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扶持体系。许多国家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在推动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政府有关机构应当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贴息贷款及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并鼓励这些企业积极向国际市场挺进,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和活力。

2.建设和完善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的中介机构。对于一个创新体系而言,技术创新的选择能力,即对市场、产品以及技术和创新资源做出创新性选择的能力是影响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而技术创新选择能力又取决于搜索和监控相关技术经济信息、确认技术和市场机会以及利用这种技术所必须的知识、信息和技能的能力。建立和完善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中介机构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中介机构,这些机构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收集和整理科技、经济、市场等信息,能够及时地把握世界前沿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同时,不断强化对世界市场需求的前瞻性研究。在此基础上,中介机构根据已有信息资料和预测结果,协助企业对技术创新做出取舍。并且,技术中介机构还可以利用它所建立的技术源、技术吸收企业以及与技术流转应用有关部门的信息网络,为外贸企业、研究机构牵线搭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

3.完善鼓励发展贸易促进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障和促进技术创新,是建设我国贸易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中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来看,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意识都比较淡薄。中国每年有3万多项科技成果,只有10%左右申请了专利保护。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中国专利局累计受理发明申请专利38万多件,其中向国外申请的不足4000件。这意味着中国每年90%的科技成果可以被世界共享,99%的发明专利可以被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无偿使用。现在,发达国家不断强化对中国的“专利壁垒”,而中国的科技成果却不设防,这显然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为此,要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引导外贸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运用法律制度维护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4.营造有助于贸易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社会氛围。一个国家创新活动所面临的社会氛围对其创新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或经济活动过程,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国的要素资源禀赋特征决定了目前在中低档产品生产以及在加工制造业的中低端(特别是组装)上的低成本、低价格态势,这是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优势。在这方面,中国的许多产业进入国际市场时几乎是“所向无敌”,这直接表现为中国加工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一度迅速上升,这种现状使许多企业在技术发展路径上青睐于技术引进,认为自己组织力量搞开发,花钱多且费事。其结果是企业开始“变懒”,自主创新意识淡薄。为此,应充分认识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持久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下生存发展的关键。

5.站在全球化高度认识技术创新。在现今新的贸易自由化主导的世界贸易格局中,传统的贸易保护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从目前的贸易格局看,发达国家利用自己拥有的先进技术,更多地依靠知识产权、贸易技术壁垒等新的手段控制市场。中国对外贸易中受技术标准影响的额度约有1/4,每年直接影响100多亿元的贸易出口。必须密切注视国际标准化发展动态,建立既符合世贸规则、又能保护中国利益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从而改善国内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条件,并且在出口方面增强中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缺乏技术创新将会成为影响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不确定因素。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高度强调和重视技术创新,将技术创新与国家的国际贸易竞争力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基于技术创新的国家贸易促进体系,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王春法.主要发达国家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尹翔硕.技术进步与新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第三篇:林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林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富村镇林业站樊天佑

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要进一步推进我镇林业建设的高水平发展,必须结合富村镇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扎实工作,积极创新,狠抓落实,开创林业工作新局面,通过本人对全镇林业及林产业发展的调查了解及这些年在林业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本人对富村镇未来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考和总结,现报告如下。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目前我镇林业发展状况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林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二)我镇林业发展状况及面临的形势

截止到2007年底,全镇总计有林地面积15.977万亩,1、发展背景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林业建设非常重视,各级财政对林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加上营林机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人们对林业的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认识不断加深,全镇造林绿化势头强劲,林业生态水平明显提高。但全镇的生态水平和建设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乡镇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生态建设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全镇生态环境和林业建设区域间发展不够平衡;森林总量不足,林分质量不高;重造轻管现象依然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林果产业发展缓慢,技术服务跟不上等。

2、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有利条件: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林业的发展,中央,省市县对林业扶持的政策不断出台,全镇群众造林积极性逐年加强,绿化势头强劲,生态建设基础较好,全镇石漠沙化治理已开始启动,林业产业化建设迈出新步伐,特别是杉木林基地建设和核桃基地建设的大力推进,加快了林业产业化的进程.林权制度改革的完成,对林业发展的保障能力稳步提高,依法治林和森林资源的管护工作成效显著,林业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林业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不利因素:林业产业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不够适应;林业资金投入与生态建设的要求不相匹配,林业产业化传统结构尚未得到有效改变;林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与大都市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还未形成强有力的支撑;林业用地相对紧张,尚未列入城市总体规划;林业科研、技术推广和林木种苗建设等还不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森林资源培育管护工作压力较大,监测、信息等服务手段相对落后。

3、发展趋势

富村镇地处京津之间,区位优势明显,为把富村镇打造成“展示天津的窗口、天津发展的桥头堡、京津之间的明珠”,生态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造林绿化是生态建设的基础,拓展林业发展空间,打造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城市”是全镇生态建设的目标,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发挥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方面的主体作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我镇林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及措施

按照“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城市”的目标,充分利用区位

优势,把握我国林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富村镇区林业发森林分类经营的出台,有力的促进了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使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路子。

1、制定富村镇林业建设发展规划。结合全县林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我镇对未来五年的林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对指导全镇林业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富村镇关于建设杉木林基地的实施意见》及《富村镇关于建设核桃基地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对全镇林业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巨的指导性作用。

2、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发展经济的同时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优化林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湿地开发与利用以及花

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培育新兴产业。

4、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5、高度重视林业的培育和管护。高质量的森林是发挥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要特别加强森林的培育和保护。首先要十分重视种苗管理,改变单一树种,坚持不懈改良树种,要将林木种苗实现“四化”,即种子生产基地化、森林种植良种化、育苗生产容器化、容器苗生产工厂化(后两项在我镇是薄弱环节),既减轻劳动强度,又提高种植效益。其次在森林抚育方面,要对森林实行科学管理,改变重栽植轻管理的现象,财政应对有林地施肥给予一定补贴,让百姓在森林抚育上多投入人力少投入一些资金,减轻百姓负担。同时加大对林业浇水、除草、涂白、病虫害防治等后期管护工作,切实提高林木的成活率。

6、要把握四个关键。林业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周期长。用什么种,栽什么苗,决定着以后几年、十几年的林业产出功能。因此,在森林可持续发展上,要把握四个关键:一要把种苗管理摆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位置,高度重视;二要长期坚持树种改良试验,培育适应本地自然条件,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效益的最优数种;三是合理规划,正确实施。以富村镇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为背景,以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全面实施“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战略,大力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富村镇生态、社会和经济全面进步;四是坚持自然生态和景观多样性规律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政府组织引导、群众参与、分工负责的原则,做到林业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

第四篇: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

题目: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

摘要:面临着日趋严重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生态环境与社会

经济的关系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保证全社会的小康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营绿色经济,努力构建经济、人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环境保护

正文: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

面临着日趋严重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建立便是一例。

众所周知,社会经济史是以已往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亦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再生产过程(包括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为研究对象,探索总结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及规律性的学科。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质上是人们通过劳动生产进行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马克思曾经对生产劳动作过如下解释:“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①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生产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改造、利用白然条件,以此取得对自己有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从而求得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因此,可以说自然界或者生态环境是人们经济活动的基础。也可以说,不仅是生产劳动,自然界也是社会物质財富的源泉。假如没有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包括众多的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人们要进行生产是不可能的。从原始的集体采集、渔猎,古代的传统农业、手工业到近现代的社会化大机器生产,或直接、或间接,无不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劳动对于人类来说是生产过程,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对于自然生态环境来说,则是一种消费过程。因为劳动消费它自己的物质要素,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生态环境,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虽然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但两者并不等同,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被包含关系。将生态环境这一自然科学的概念引入金融领域,与金融这个社会科学的概念相结合,便产生了具有崭新内涵的金融生态环境这个概念。

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后果与经济效益相比较具有下述特点:这就是说由于经济效益与生产者、生产单位有更为直接、切身的关系,成为首先被关心的对象,并且较为迅速具体地体现出来。在科学不发达,人们的认识受到局限的历史阶段,与此相反的生态坏境后果便往往被眼前的经济效益所掩盖而不易披人们注意。如毁林开荒活动,垦殖者首先关心和得到的是粮食生产效益,多为维持目前生计所为。至于森林过度砍伐后造成植被破坏,将会引起水土流失等恶果则不易引起重视。正如恩格斯指出的19世纪的情况,在当今的生产方式中,对自然界和社会,主要只注意到最初的、最显著的结果,而很少顾及到比较远的影响。③这前者即指经济效益,后者则是指生态环境变化的后果。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各个因素都处于不断地演变之中。局限在某一时间点上的考察难以完整把握。只有联系已往的情况进行系统考察,才能对变化加以说明。一般说来,生态环境系统的演变是缓慢的,即使出现某些突然的变化,亦多属长期过程中积累的结果。

有时候,变化被自身的持续反馈过程所遏止,或者被相关的其他因素所掩盖、补充,直到无数次产生相同性质的生态效益的生产活动反复进行,其累积量达到相应的临界状态,或者有了适当的契机或某种关键性的力量出现时才得以发生。仍以毁林开荒为例:始初零星的或个別的小面积砍伐垦殖。影响甚微,尤其在实际感觉上体现不出来.当垦殖者不断增多,规模扩大、时间持续久远,森林被毁面积达到了足以影响本区生态环境时,或因暴雨等因素导致剧烈水土流失现象出现,山地因此流为石田,湖河因此淤塞,所谓的生态环境问題至此才真正显露出来.而事实上,变化早巳开始了。

更有甚者,在强烈的经济欲望或者生存动力的驱使之下,有时即使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产生,也不能及时措置、妥善解决之,以至于继续“饮鸩止渴”,致使问題愈益严重。例如,我国宋代东南地区以及清代湖广地区发生的盲目围湖造田活动,到后期都曾有不少人认识到了过度围垦湖河水面,造成了“洪涝无蓄水之地,干旱无灌溉之水”,从而导致了频繁遭受水旱灾害的恶果,提出了严禁围湖造田,实行退耕还湖的建议,亦曾有过掘废围田的行动。但是,在强大的人口压力和土地集中等社会经济因素推动下,却不能善始善终。④一直到解放以后,盲目围湖造田的问題尚仍存在。

生态环境问題的暴露,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历史上甚至发生过一定范围内文明急剧衰落,尚不知祸源就在于生态环境恶化的。近代或现代显现出来的生态环境问題,其发生可能早在古代就已经开始,导致其变化的力量或因素则存在更早。要清楚、准确地把握生态环境问題,就必须从历史、特别是社会经济史人手,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所施予它的种种影响,包括正面的、反面的,考察这种影响下生态环境量变的范围和质变的程度。过去世界上研究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普遍不足是缺乏社会科学的有力配合,而社会科学中最能考察、说明以往情况的包括社会经济史在内的历史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参与研究的更是少得可怜。结果造成了研究途径狭窄,论证不够充分、全面的局面,更有不少问题无法得到解释。试想以这样的研究成果如何能够给现实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呢?所以说,研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是一个新的学科领域,但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尚离不开最古老的方法之——研究历史。

结合生态环境演变研究社会经济史,势必引入现代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以社会人类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其基本内容和原则有: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一致,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局部效益和总体效益的协调一致。生态经济学认为,生态效益既是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又是整体的、长期的经济效益。在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之间,生态平衡处于主导的一面。因此,要想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仅能促进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通过金融核心作用的发挥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会推动对区域金融的发展。因此,应该采取切实措施,不断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以实现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正反馈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本身基础差,起点低,加上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下遗留的弊病,各地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尚远不能满足该地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有些企业利用破产法的不完善,以破产逃避还债,导致银行内大量坏账的产生;由于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系统,银行在通过借款人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合理评估方面还有很多困难;由于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不高,“骗贷”现象依旧屡禁不止;相关的中介行业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容易被买通作假。所以,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达到金融与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同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但由于区域资源禀

赋不同和市场决策与政府调控的不完全竞争性,在单纯的市场价值与政府宏观调控下,很难实现地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区域整体发展最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尽可能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自身实际,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能动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保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马克思说“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如何,在这个部门内,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所谓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2]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3],生产力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是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4]。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为了人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5]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与自然界的。”[6]人类生产“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节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7]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力是人们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组成。作为生产力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对象,既有直接来自自然界的自然物,如:森林,矿藏,土地等,也有间接来自自然界的物品如:棉纱,钢铁等。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人类社会的生产不能离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8]。

自然条件是地区一切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如气候状况直接决定农、林、牧、渔业发展的比例、重点和生产效率;地形地貌、人口密度决定了交通运输业及城镇的布局;各个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的状况直接影响不同地区工业投资的重点及投资的分配比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可持续发展理论除了要求弥补代内外部性成本以维护生态和谐外,还致力追求代际公平,因资源使用造成的代际外部性成本也必须得到合理补偿,真正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说,如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环境的自净能力,因其不可耗竭性,在它的再生能力限度内使用的边际成本为零,如果按劳动价值论则无价值可言[9]。

在贫穷落后的地区,人民迫于对生活的压力,往往借助于当地的生态资源,以过量消耗矿产、土壤、森林、植被等资源为代价,发展了许多自主型、无序型的效率低下的企业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只注重当前部分经济利益的所得,却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后果[10]。

以区域经济板块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长三角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珠三角与港、澳经济日趋融合,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保持良好势头。在建设区域经济过程中,应注意既提高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增长质量,又提高文化力和社会文明程度;既使国民经济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又保证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运行质的提升;既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经济活力,又妥善处理发展动力与资源压力、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等矛盾,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1]。

经过了多个“五年计划”之后,我们发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同层次的生态环境恶化,在提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已经不能再以资源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来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经济了;而是发展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生态环境

共赢的集约型增长方式的经济。

企业是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来源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必须从微观上对企业加强控制和管理。把生态环境保护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就是要把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纳入到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每一个产业对生态资源的利用都有所不同,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拟定出合适的环保标准,合理开采资源。加强社会的舆论监督能力。[12]抛开社会道德与公众利益,企业理想的追求的是内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恶化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水平内涵的低下,应该算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之内,但这却让社会来承担了。所以政府必须运用经济手段来调控企业的内部经济成本,使企业来承担生态环境损失成本。企业在对生态环境摄取资源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需要政府通过一定方式的税收来加以及时的补偿的。当生态环境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时候,先进的技术对于消除生态环境恶化是相当重要的,技术可以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后遗症,同时也可以预防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13]。

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保证全社会的小康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区域经济应当是绿色经济,努力构建经济、人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增长,而是与生态环境的健康和谐的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指在高效的利用生态在一个度之内,使之不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反过来能大大地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努力构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这样一个和谐的、协调的发展的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将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发展将是我国构建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和支持,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的关系是和谐的、可持续的、双赢的。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7页。

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20页。

④参见拙作《对围湖造田的历史考察》,《农业考古》1987年第l期。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8-399.[2] http://q.sohu.com/forum/20/topic/290483[EB/OL].q.sohu.com/forum/20/topic/29048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6]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9.[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01-202.[8] 胡仪元.西部经济发展的生态学模式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5,(4).[9] 姚新月,王振铎,余民锋.关于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J].[10] 胡仪元.从理论的视野看汉中绿色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 刊,2002,(4).[11] 方创琳.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6).[12] 胡仪元.西部生态经济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J].社会科学辑刊,2005,(2).[13] 张国红.探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商业研究,2005,(4).

第五篇: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天蓝、地绿、水净”是我们的美好愿景。

(1)建设美丽中国奋斗目标的提出是基于我国怎样的国情?(4分)

2013年2月20日,东阿提出了建设“美丽东阿”的口号,全县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2)为建设美丽东阿,你认为政府、企业、公众应该怎样做?(6分)

(3)请你为建设美丽玉林设计两条宣传标语。(2分)

15.(1)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得不到合理开采和利用;(1分)我国资源形势日益严峻。(1分)②人们在利用和改选自然的过程中,不尊重自然规律,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1分)环境形势十分严峻。(1分)

(2)政府:①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分)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立业;(1分)③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惩损害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1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每个小点1分,共2分;若考生能答出“政府要在全社会培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可评2分,但该生总分不能超过60分)

企业:①加大研发力度,推动技术升级,降低生产能耗;(1分)②自学承担社会责任。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利润。(1分)

公众:①树立环保节能意识,选择低碳生活方式;(1分)②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1分)③积极宣传节能环保知识,积极参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1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2分)

(3)示例:建设美丽玉林,人人有责;让我们天空更蓝,大地更绿。(每条宴会标语1分,共2分)

下载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美丽中国

    “如今,我梦想祖国的梦想,阳光灿烂、山河秀美、人民安康„„”哼着《中国梦》,我又想起了前不久才看过的一本书,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建设美丽中国》。 1949年,新中......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问题一、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美丽中国‛,让人耳目一新。我认为美丽中国首先要求是‚模样‛美,卫生美、环境美、生态美。然后是‚人‛美,有句话说的好,山美水美......

    建设美丽中国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这个富有诗意和温暖的词语,再次让世界对中国的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个充满了动感和色彩的词语,正为我们打开一幅“青山常......

    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直面生态......

    建设美丽中国范文

    建设美丽中国,为人类贡献新的文明形态 提到文明形态,大多数人第一感觉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社会主义社会等,殊不知这些是人类经历的社会形态,而不是......

    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实践调研论文 得分: 论文名称: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年级专业: 2015级机械工程学生姓名/学号: 评阅教师: 提交时间: 2015—2016学年第1 学期 如何......

    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美丽中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最响亮的目标。 在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还是第一......

    建设美丽中国

    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区情试题及答案》 试题 1.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成立于(A )。 A.1947年5月1日 B.1949年5月1日 C.1950年5月1日 D.1957年5月1日 2.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