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深化水权制度改革,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提案

时间:2019-05-14 00:1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水权制度改革,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提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进一步深化水权制度改革,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提案》。

第一篇:关于进一步深化水权制度改革,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提案

关于进一步深化水权制度改革,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提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第109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进一步深化水权制度改革,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水利部会同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办理 提 案 人:尚勋武 主 题 词:水利,建设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我国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的两个最大瓶颈。资源不足和利用不科学是当前土地和水资源利用领域的基本现状。近几年在水利部和农业部的支持下,甘肃省在河西走廊和沿黄河灌溉农业区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和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取得了很好效果。一是初步建立了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体制机制框架。二是按行业、行政区划对水权进行配置,农业灌溉用水逐级分解落实到灌区、乡镇、用水者协会(村组)和用水户,在市级范围内明确了初始水权,基本实现配水到户和按定额、作物、轮次配置水权的目标。三是地下水开采全面实现计量管理。安装智能化计量控制设施,实行了计划用水申请制度和刷卡充值、取水制度。四是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初步形成了“农户+用水户协会+水管单位”的民主参与式管理模式。五是形成了适时调整各类水价,用价格杠杆撬动节约用水,不断提高用水效益的价格机制。六是在农业用水领域初步推行了“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中介组织,以水管单位为调控仲裁组织,地表水以水票为载体、地下水以智能管理卡为载体”的水权交易模式。七是节水农业成效显著。以武威市为例,自2006年石羊河重点治理规划实施以来,大力推行水权制度改革和农业节水技术,到2010年农业用水总量年度减少了5.69亿立方米。

尽管甘肃省在水权水价制度改革上有了一定突破,但距离现代水资源科学管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水权、水价制度改革还需要继续推进,农田节水技术推广还须加大力度。

一是现有水权确立形式还须深化改革。当前的灌区农业用水权是完全依附于土地,按照政府确定的年度灌溉配水面积和灌溉定额分配的,由于这个初始水权没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农户没有一个明确的预期,缺乏节约用水的源动力,因此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更不愿对节水设施如滴灌设施等进行长期投资。

二是现有用水技术和设施与水权制度改革的深化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末级渠系建设滞后。一方面斗、农、毛渠配套完善率相对偏低,成为输水效率提高的最大瓶颈;另一方面,河水灌区虽然初步实现了斗口计量及分时到户,但由于计量未到渠系末端和地头,受斗口到地头输水距离、渠道渗漏程度、水流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具体到单个地块的水量难以做到精准计量,农户对到地的实际灌水量有怀疑,影响了群众节水的积极性。

三是田间农艺节水技术和渠系供水技术方案不配套。目前推广膜下滴灌、全膜覆盖、垄作栽培、免耕免冬灌、秸杆还田等农艺节水技术,必须采取相应的配套供水方案,才能更好的发挥新技术的作用,这一点由于部门配合不够,还做得很不好。

为此建议:一是认真总结甘肃等省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和节水技术推广的经验,在全国主要灌区逐步推广,推动全国农业节水技术进步,有效应对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将甘肃河西走廊确定为深化水权制度改革和农田节水技术推广示范区,试点将农业用水户的用水权与土地使用权分离,独立确权并相对较长期固定下来,以有效保证农户的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权,调动农户采用节水新设备新技术的积极性,取得经验后逐步在全国灌区推广。三是“十二五”期间加大力度在井灌区推广滴灌和喷灌技术,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在河灌区推进末级渠系和计量设施建设,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推动科学计量和价格改革。四是大力推广成熟的地膜覆盖、垄作沟灌等农田节水新技术,加大农业和水务部门合作力度,推行新的与先进用水技术配套的供水技术方案,提高田间水利用系数。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深化农业水权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农业水权改革势在必行

日前,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水资源周启动仪式上,我国水利部官员公布,中国用水权交易即将在国内铺开。据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党连文介绍,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权交易将由国家将水权分配给各省市,各地用不完的指标可在省市之间相互交易。笔者认为,赋予水权以市场价格,无疑会加快我国建设成为节水型社会的进程,深化农村水权改革势在必行。

据了解,农业用水占到世界用水总量的3/4。从我国的用水情况来看,农业也是第一用水大户。我国单位用水的粮食产量不足2.4斤/立方米,也就是说,生产1公斤粮食耗水量高达800公斤。但是,在用水总量居高不下的同时,水资源利用效率也仍然较低,中国的地下水资源正在耗尽,用水消耗量和可承受的水供应量之间的缺口每年都在加大。目前,全国农田灌溉用水缺口已达到300多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我国旱灾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重。目前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1,与世界0.7到0.8的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明显。全国9.05亿亩的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灌溉面积仅有4.3亿亩。

更为严峻的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越来越多的水资源“农转非”。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农业用水比例从90%下降到目前的60%~70%。根据预测,到2050年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到50%左右,而工业用水和城市用水会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农业用水向其他产业转移是用水管理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一面是尚未改变的粗放用水方式,一面却是越发严峻的农业用水形势,推进节水农业,必须深化农业水权改革。

首先,要明晰产权边界,完善与改革农业水资源产权制度。立足于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重点解决水权交易与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宜的水权交易机制。宁夏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完全依赖国家限量分配的40亿立方米黄河水,为破解缺水瓶颈,2006年起已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坚持以水价改革推进农业节水。以水权转换为突破口,通过改革农业水价、改革管理体制、改造水利设施、规范收缴方式,创新水权制度,初步建立起了“公平、约束、激励、效率”的农业水价体系。

值得警惕的是,农业用水价格的确定必须科学合理,避免给农民形成新的负担。据悉,水利部将积极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科学核定农业供水成本,推动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费财政补助政策,从成本扣除财政补助部分确定最终水价,并推进定额内用水实行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

其次,要充分调动节水主体——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在水管理中的参与度。这样可以缩短管理链条,提高效率,形成农民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管理模式,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在这方面,山西省清徐县实行用水权“承包到户”的经验值得借鉴。该县建立县、乡镇、村、户四级水权分配体系,并对其实行数字化管理;在村级层面,用水权的执行由村民选出的管理委员会负责,把水资源使用权按亩均水权分配到农户。这种水权确认加上精确计量的做法,使农民重视了水的价值,提高了节水意识。

第三,建立节水奖励机制。对于完成节水指标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没有完成的农户,给予适当的惩罚。这样可以促使农户自觉采用科学的浇灌措施,或者改变种植作物种类,将耗水多的作物改为耗水低的作物,或者采用先进的节水设施,达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比如,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种高村用水者协会发给每户村民一本《水权使用证》,标明了一家一年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的用水量,多用了要罚款,节约了还有奖励。为了做好水权管理,村里安排了专门的用水管理员对每户的用水情况进行登记,定期统一结算,超量用水将按原价的120%收取水费,未用完的水量可在一定范围内交易转让。

第四,完善补偿机制。水权转换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成本应由用水单位承担,导致的损益和各种风险也应由用水单位负责。所获得的收益,应主要用于农民补偿,保障农民生活。同时,应从转让水权所得的资金中划分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节水技术的应用和建设,使灌区节省出更多的水,实现多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由市政部门或工业部门直接投资节水农业建设,或者投资滴灌等节水设施,或者投资修建管道或输水渠,从而使农业用水利用率提高,节约下来的水供投资单位使用。在此过程中应该有标准的程序和制度支持来实施水权的转移,及保证向灌溉设施投资以产生充足的水供转移。

第五,多方合作,解决失水农民生存问题,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各地政府应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增设定向失水农民的技能培训,向农民传授就业技能,政府应针对水权交易市场,尽快设立“失水农民创业基金”,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保障农民生活。来源:农民日报

第三篇: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

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作为干部管理工作的组织部门,必须要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更新选人用人观念,运用科学发展观的选人用人标准和理念管理、考核、考察干部,建立一支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

一、主要做法:

(一)健全机制,严格程序,为选准用好干部奠定基础。在坚持干部考察预告制、干部推荐、考察、酝酿实施细则、干部任免常委会票决制、任前公示制和试用期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暂行办法、市委全委会(常委会)票决干部办法、领导干部责任追究等制度。同时制定出台了阜康市《乡镇党政正职、市直基层党(工)委、市属党政群部门及事业单位党政正职领导考核办法》、《干部履行职责评价标准》等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干部实绩考评机制,综合透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把干部的实绩考准考实,使考核评价工作更加客观全面,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供了依据。

(二)严格程序,把好“三关”,为选准用好干部提供保证。一是把好推荐关。实行空岗推荐制,将岗位空缺作为进入推荐提名程序的前提条件,明确推荐提名的参与范围,明确推荐提名的类别层次。二是把好考察关。在考察中有针对性地把服务对象扩大到测评和谈话范围,坚持 “两次预告”、“两次征求纪委、检察”和任前党风廉政建设培训考试的做法,考察中注重听取知情人和少数人的不同意见。三是把好决定关。采用常委会无记名投票的办法表决干部任用和全委会表决干部任免办法。在研究干部任用过程中坚持做到充分酝酿、集体讨论决定,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不搞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

(三)创新机制,科学考核,为选准用好干部提供依据。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出台的11个法规性文件,不断规范和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改革措施。推行科级领导干部面向全疆“公开选拔”工作,机关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严格坚持“凡进必考”制度,机关单位逐级上报公务员考录计划,1

事业单位出现编制空额需补充人员的,坚持优化结构和工作需要的原则,严格推行新增人员公开招聘制度,用严密的程序和不断完善的聘后管理保证公招的力度和透明化。继续加强年轻后备干部荐、学、管、用工作力度,建立了“四推、一审、一定”选拔后备干部工作机制,采用上派、下挂、外派等方式,把他们安排到合适岗位压担子锻炼,使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开拓精神强、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干部走了上领导岗位。

(四)强化监督,严格奖惩,为选准用好干部做好保障。坚持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和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相互协调、彼此配合、信息畅通、优势互补的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各监督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拓宽干部监督信息渠道,加强干部监督信息网络化建设,注重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适时对干部工作有关情况进行宣传,接受社会舆论监督。改革和完善领导班子决策机制,建立完善有效制约“一把手”权力行使的相关制度,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制定相应的措施办法。进一步扩大党务、政务公开的范围,把人事任免、财经收支、工程项目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依据、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通过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近年来,我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上级部门的要求,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等一些难点问题。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不断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 一是扩大民主测评的范围,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性。一要扩大参与民主测评人员的范围,在干部评价中大胆探索,尝试把干部服务对象和广大群众纳入民主测评范围。改革民主测评的方式。着力在保障和落实群众的知情权上下功夫,使群众了解干部,明确要测评什么样的干部,保障群众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认真分析和运用民主测评结果。建立健全民主测

评结果分析制度,把得票情况同干部的日常表现、工作实绩、监督部门反馈的信息相对照,进行分析印证,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二是多方面听取意见,全方位进行酝酿。酝酿作为干部选任的重要环节,具有沟通思想、听取意见、统一认识、选择最佳人选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经过大范围民主推荐确定提名建议人选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听取意见的范围,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同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班子及分管领导进行沟通,取得基本共识。对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有关部门成员,要专门征求意见,保证初始提名人选的公信度。三是不断改进考察方式,全面了解干部情况。全面实行差额考察,体现党员群众的选择权,努力解决过去等额考察中存在的考察面窄、党员群众的选择权难以落实的问题。要切实深入群众,不仅要接触考察对象的工作圈,而且必须要接触考察对象的社交圈和生活圈。建立考察情况反馈制度。对考察的情况,进一步听取群众的意见,对认可度偏低的考察对象要正确对待,注重培养,保证其不断进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配套机制 一是进一步规范初始提名制度。规范初始提的内容内容。明确提名主体、程序、条件。领导干部个人提名必须署名提交书面材料,介绍被提名人选的有关情况、提名理由,申明与被提名人的关系等。提名主体在提名过程中,不准通过授意和暗示推荐提名人选,不准在提名中弄虚作假,不准搞临时动议提名,不准直接或间接提名本人的配偶、子女和直系亲属等与本人有关法定回避关系的人员。二是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任办法,努力搭建公平竞争平台,引入选人用竞争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不断规范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程序、范围和方式方法,科学设置选拔岗位的资格、条件,合理地确定笔试、面试考核的权重,降低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成本,努力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要进一步完善建立干部差额考察、差额提名、差额表决机制。三是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实行定量考评。根据工作实绩考评指标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民主测评要素的重要程度,分别设置不同档次标准分值,实行定量考核,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可以量化的指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考核评价内容重新进行设计,内容涵盖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成立专门考评机构,对考察对象任期内取得成绩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评价意见,增强考察评价主体的权威性,确保考评结合准确性。

(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班子内部的监督。要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制定干部议事规则,研究讨论干部任用必须严格按程序办事。不断改进、完善否决制,防止个人说了算或“跟风跑”。二是市人大、政协要切实加强监督。继续执行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列席研究干部人事的常委会,参加讨论,发表意见,强化监督。三是强化社会团体、舆论机构、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舆论机构和人民群众在监督过程中的广泛、及时、客观的优势,提高社会整体监督的效应。要建立干部监督工作督查员制度,聘请一批党性强、原则性强、公道正派的干部作为监督员,定期轮换,了解和掌握干部选拔任用上的问题和偏差,及时予以纠正。四是拓宽监督渠道,构建全方位干部监督工作体系。积极整合力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协调,纪检、监察、检察、政法、人事、审计等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监督机制。

第四篇: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工作实施方案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

能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我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集中办理行政审批工作和政务公开,切实解决审批手续繁杂,审批时限过长,政务服务整合公开不够等问题,特制定我地方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xx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能的通知》和地方政务公开暨政务服务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我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整合部门内部职能,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事项,压缩办理时限,推进集中办理行政审批工作和政务公开,切实解决基层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确保政务服务工作取得新成效。

二、工作目标

通过再次组织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推进部门内部审批职能调整、规范和充分授权服务窗口、完善中心网站公开和服务功能,争取达到县级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批环节压缩一半以上,承诺提速50%以上;进一步精简申报材料,取消或下放审批事项。保留事项及审批承诺要通过媒体、政务服务中 1

心网站、触摸屏、和一次性告知单等形式对社会公布。

三、工作措施

(一)理顺部门内部职能,完善窗口审批职能。深入贯彻落实《XX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能的通知》(XX号)文件精神,按照“审批、管理、监督”三分离原则,由xx地方编办牵头组织调整和理顺各审批职能部门的内部职能关系。全xx地方各审批职能部门按照撤一建

一、不增设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原则,根据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分类和审批流程,选择XX号文件规定的四种模式之一调整部门内设机构职能,成立或增挂行政审批办公室,成建制地进驻xx地方政务服务中心,公开透明办理行政审批事项,从根本上解决审批手续繁杂的问题。

(二)进一步加大审批事项的清理力度。由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按组织工作组深入各部门,加强与部门领导的协调与沟通,研究和落实简化审批程序、压缩办理时限、取消或下放审批事项等问题,以提高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同时,各部门要认真借鉴先进地区行政审批《办事指南》,按照上述工作目标要求,再次对我xx地方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严格压减审批程序、时限和材料,使我X行政审批事效率有质的提高。

(三)加强对部门服务窗口的授权。由政务服务中心管

理办与监察局加强督促协调,严格推行分级授权审批制。要求单位主要负责人以书面形式对窗口(行政审批办)签发授权书,逐项授权到位。XX地方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要制定统一的授权书格式,并根据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类别等因素拟定单位各事项授权标准,经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盖章后执行。总的要求是,即时办结和不需要经现场勘察和集体研究的一般事项,一律授权由窗口审批;对须由部门或部门办公会议批准的重大、复杂事项,要实行一审一核制,即窗口审核,直接报部门负责人审批。

(四)调整综合窗口设置,完善部门事项进驻。鉴于目前XX地方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不能实现进驻办理和发挥应有作用,决定取消综合窗口。综合窗口取消后,XX地方房改办因业务量较多且涉及企业群众面较广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独立窗口,按独立窗口设置要求,派驻工作人员对外办理审批业务。民政局、粮食局、农业局、安监局、文体局、残联、广电局、计生局、经贸局、烟草局、统计局、教育局、药监局、渔牧兽医局等XX个单位在原单位办公室或业务量多的科室设立服务窗口,指定专人统一受理,办理单位行政审批业务的咨询工作。各审批服务窗口必须配备专门计算机,安装政务服务通用软件和电子监察系统,将审批业务纳入网络管理和电子监察,统一接受监督,规范办理审批业务。

(五)完善公开渠道,加大政务公开力度。进一步完善

XX地方政务服务中心网站的功能建设,加强行政审批事项信息录入和更新,实现政务服务网上公开、网上咨询和网上预审。同时要完善XX地方政务服务中心触摸屏查询设施,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通过媒体公布、中心网站公开、触摸屏查询和印制一次性告知单等形式对社会公开,进一步拓宽政务公开渠道,接受群众监督。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审批手续繁杂、审批时限过长、政务服务整合公开不够等问题是基层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也是牵涉我县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要求全XX地方各有关单位高度重视,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切实解决。要把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推进“项目建设年”、“企业服务年”、“党组织服务年”活动结合起来,确保各项整改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二)加强协调沟通。XX地方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要认真对照先进地区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程序、时限、申报材料、授权标准的基础上,深入各有关单位,加强与单位领导沟通与协调,将与先进地区对照成果逐项与单位对接,原则上要求先进XX地方(区)能够做到的我县有关单位必须对照做到。

(三)加强督促检查。XX地方监察局、政务服务中心

管理办、法制办、编制办等有关单位加强对各部门认真推进上述工作的督促检查,对整改工作未按目标要求完成的进行通报批评。XX地方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要及时对整改结果进行汇总并上报XX地方委、XX地方人民政府。

第五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通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发布机构: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0日

文件编号:川办函[2010]169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自2007年全面启动以来,经过3年多的努力,基本完成了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初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为主的集体林业经营体制,促进了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和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知如下。

一、巩固完善集体林权主体改革成果

各地要围绕稳定集体林家庭承包经营基本政策,认真查找主体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尚未明晰产权的要加快工作进度,确保2011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要完善签订家庭承包合同,落实管护责任。分山到户率较低的,要采取措施尽可能分山分林到户,提高家庭承包比例。实行集体统一经营的,要以均股、均利等方式落实农户的收益权,要将股权证发放到户。集体林已流转的,要进一步完善流转合同,流转收益要落实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已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工作的,要按照国家规定做好林权登记、发证工作。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切实做好集体林权纠纷调解仲裁工作,维护林区稳定。加强林改档案管理,做好档案收集整理、保管移交等工作,为巩固林改成果、稳定承包关系提供保证。

二、改革林木采伐流通管理制度

按照“总额控制、分类管理、便民透明”的思路,改革林木采伐运输管理,赋予林权所有者更充分的经营处置权。实行采伐限额总控制制度,确保森林资源长大于消。鼓励以村、林业合作经营组织或股份制合作林场为单位,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放活商品林特别是人工商品林经营,非林业用地林木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商品林采伐指标5年内可结转使用。完善采伐限额分配办法,简化采伐审批程序,推行采伐公示制度,确保林农平等获得林木采伐权。严格控制公益林采伐,依法进行公益林抚育和更新采伐,合理控制采伐方式和强度。

三、建立健全集体林权流转制度

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林地用途、不损害农民林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林农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可以转包、出租、转让,可以互换、入股、抵押,也可以作为出资、合作条件。建立健全林权流转服务平台,为林权流转提供信息发布、市场交易、政策法律、变更登记等综合服务。严格控制生态公益林流转,确保生态公益林性质不变、区域稳定。妥善处理林权流转中期限过长、价格过低、面积过大的问题,防止农民过早失山失地。加强林权流转市场监管,完善林权流转管理办法,规范林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林权纠纷调处仲裁机制,维护林权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和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合作林场、股份制林场等林业合作组织,促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发展各类林业专业协会,支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承担林业和山区经济发展建设项目,引导和规范各类中介组织健康发展。探索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规范评估服务行为,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

五、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

实行商品林和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公益林要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政府投资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要按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扶持。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多渠道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补偿标准。

六、建立健全林业金融支撑制度

加强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拓展信贷支农渠道,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增强林业资源转化为资产的能力。各级金融、林业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开办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业务,适当延长抵押贷款期限,合理设定抵押贷款利率,为集体林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加大林权抵押贷款担保工作力度,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免除第三人担保的模式,优化贷款程序,简化贷款手续。进一步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和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积极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不断加强和改进对林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

七、推进政策性森林保险

遵循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基本原则,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补助制度,落实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措施,提高林业企业和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将森林保险纳入农业保险统筹安排,引导保险公司、林业企业、林业专合组织、林农积极参与森林保险。积极推进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洪涝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保险工作,扩大保险覆盖面。各地要积极组织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

八、建立健全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各级政府要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以及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建设规划,将林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加大造林项目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投入力度。建立造林、抚育、保护和管理等财政补贴制度,开展造林苗木和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实施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木良种、沼气建设补贴,对森林抚育、木本粮油、种质资源保护、生物质能源林、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以及大径材培育给予扶持。逐步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标准。育林基金减收后,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由同级财政通过部门预算予以核拨。加强基层林业工作机构建设,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及经费纳入县级财政一般预算,并对其基础建设给予支持。

九、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

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竹林,建设一批丰产优质高效的特色经济林基地。加快发展森林旅游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逐步增加林业产业资金投入,省级财政安排的林业产业化资金重点用于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各地要围绕建设现代林业基地,在农业综合开发等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发展林业产业项目。积极扶持林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培育林业龙头企业,提高林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探索完善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林业名牌产品培育工作,建立和完善林产品标准体系。强化林业产业科技支持,大力推广林业实用新技术,加强林业科技服务,提高科技对林业产业的贡献率,增加农民和林区职工收入。

十、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大事来抓,切实加强工作领导。林业、宣传、发展改革、财政、金融、保险、司法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林业改革与建设。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转变职能,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工作程序,提高服务效率,积极营造全省动员、全社会办林业的浓厚氛围。

下载关于进一步深化水权制度改革,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提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进一步深化水权制度改革,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提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