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胜县重点森工碧泉林业局工国有林区改革调研汇报
永胜县重点森工
碧泉林业局国有林区改革调研报告
根据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调研的通知”精神,结合碧泉林业局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的实际情况,现把国有林区发展改革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云南省碧泉林业局是全省17户国有重点森工企业之一,当时按照“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于1965年实现了当年建局,当年采伐,很快形成了生产能力,碧泉林业局原隶属林业部金沙江林区会战指挥部,1973年下放省管,至今建局已44年,截止天保工程实施前的1998年,碧泉林业局累计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木材167万立方米,修建林区公路517公里,其中有87公里成为了省道,216公里为县乡公路,共采伐林区面积57万亩,迹地更新57万亩,更新率100%,于1987年受到林业部表彰,获“长青怀”奖。到2008年12月止,全局现有职工264人,离退休职工748人,家属2100余人(含企业一次性分流人员369名),管辖国有林区面积45万亩,辖红卫、红旗、西山林场、仁和刨花板厂等四个基层单位。经营区内森林覆盖率为74%,森林蓄积量为98万立方米,树
种以云南松为主,多为中幼林,辖区东与华坪接壤,西与丽江、鹤庆隔江相望,属长江水系金沙江支流,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碧泉林业局自建局以来,经过40余年的开发建设,在为国家经济建设,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已逐步形成以采伐、营林为主,集加工、服务、贸易为一体的多元化经营机制,被省人民政府划定为国有中二型企业,到天保实施前的1998年,由于林业“三定”和资源蓄积的急剧下降,辖区内可采资源寥寥无几,“独木经济”难以支撑,企业陷于严重的资源与资金“双危”的境地,职工部分下岗、待岗或自谋职业。1998年,天保工程启动实施后,给国有重点森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难得的历史机遇。1999年10月,按照省委办公厅(云办发[1999]27号)《关于省属重点森工企业实施属地管理的决定》和省政府办公厅(云政办发[1999]205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属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属地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碧泉林业局成建制移交永胜县政府实行属地管理。10年来,碧泉林业局在永胜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严格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九字方针,创新机制,扎实工作,稳步推进,经过全体职工的辛勤努力,林农的积极支持,天保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效益。
二、理顺森工企业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
碧泉林业局自1999年下放永胜县管理以来,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在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主要从事永胜境内森林管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任务,从天保工程实施十二年来的情况来看,重点森工企业只是实施天保工程的载体,属地管理工作未能落到实处,资金一方面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支付,另一方面实行的却是企业管理,形成了“企业不像企业,事业不像事业”两边都不沾的体制,使国有重点森工处于很尴尬的地位,一方面要承担管护及建设任务,另一方面又缺乏相应的职权,带来的问题是:一是在管护区发生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时,企业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制止,管护工作力不从心;二是在进行生态林建设时,如林地所有者不支持配合,企业也无能为力;三是与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的职责也难以明确划分,出现问题相互推诿。从有利于国有林区加快发展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角度出发,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国有林区的管理体制,根据国有林区的生态区位,在不改变森林资源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将碧泉林业局全部国有森林资源的所有者主体确定为省或市级人民政府,使省或市级人民政府真正成为代表国家的国有林资源所有者主体,享有相应的支配权、处置权、收益权,并承担相应的培育、管护责任,属于那一级的,由那一级政府投资培育管理,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三、按照生态区位划分重点森工的经营管理类型 碧泉林业局所管辖的45万亩国有森林资源全部位于金沙江支流林区,生态区位优势十公重要。自1966年建局以来,在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木材的同时,经过长达三十余年超强度采伐下,我局的森林资源也已枯竭,1998年已经到了“无木可采”的境地。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通过我局精心培育,有效管护,国有林区生态得到进一步恢复,林份质量好,林区郁闭度较高,林区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碧泉林业局参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及解决企业存在问题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以我局目前管辖的林区来讲,现有林区资源96%以上都是中幼林,树龄都在10—15年左右,不具备商品林开发的条件,应该将我局现有的森林资源科学地确定为生态公益型资源。
四、政府对国有林区采取的管理体制及运营方式 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适应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出发,省或市级政府应该对从事公益性质的国有林区采取直管的方式,国有林区生态公益性质确定以后,将在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从事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任务,森林资源属于特殊的资源,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投资的目的不仅是资产的增殖,更重要的是承担公共责任,保持政府的部分国有森林资源的
直接控制,对于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将国有重点森工企业所经营的国有林资源的所有权主体确定为省或市级人民政府是十分必要也是较为可行的。在些基础上,将国有重点企业改制为事业性质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局,代表省或市级人民政府行使国有森林资源的保护职能,需要对其森林资源进行采伐利用或进行造林,由管护局设计规划,报经批准后,通过拍卖的方式出卖采伐经营权或承包造林计划,管护局不直接从事经营,拍卖收回的资金全部上交财政,采伐后再由管护局进行管护。
五、国有重点森工转变为事业编制的标准和比例 分类指导,深化国有重点森工企业的改革。按照以上思路,把国有森林资源管理职能从森工企业中剥离出来。成立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局,承担国有森林资源的培育、管理职能,把目前由企业承担的部分社会职能分离出来,转由当地地方政府承担,对企业现有的经营职能进行改制,退出国有经济成分,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以碧泉林业局为例,现有职工264人,如果按以公益事业单位管理的生态公益型林场界定,全部进入事业编制不大可能,也是不合理的,所以要加大人员分流安置力度。天保工程实施前我局分流安置了369名富余人员,但与工作实际和改制成管护局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需要上级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力度。具体为:到2010年天保工程结束时,建议将我局
男职工满50周岁,女职工满40岁周岁的职工由国家、省和个人拿出资金,一次性交由地方社保部门管理,尽可能多的分流人员,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减轻负担,创造必要的条件。经测算:碧泉林业局现有264名职工中,如果“40、50工程”政策得以实施,到时,只剩下128人,就比较容易安置,也就具备了企业改制的条件。改制成事业性质的公益型林场后,其人员事业编制的标准和比例可按现有职工人数的50%进行核定,其余均为工勤人员,其待遇可参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工资标准执行。重点森工转变为公益性质的国有林场,国家对其的资金投入的管理使用可采取公开透明,独立核算,收支两条线的方式,对资金的投入由财政直接支付,其收益收归财政所有,管护局不直接参与经营。
六、企业职工参加社保的方式及富余职工安置的途径 碧泉林业局职工全部参加了地方养老、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是个人工资的28%,其中:单位配套20%,个人上交8%,医疗保险缴费比例是10 %,其中:单位配套8 %,个人上交2%,失业保险费比例为1.5%,工伤保险缴费比例为1.2%,生育保险缴费比例为1%;我局职工的安置途径目前只采取男职工年满50周岁(工龄满30年),女职工年满45周岁(工龄满20年)的,单位发个人工资总额的75%,让其内部退养;另外采取单位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费300.00元,其余的养老、医疗保险费用由单位全部承担,鼓
励职工外出创业。如果按照“男职工50岁、女职工40岁”提前进入社保管理的方式,无疑将会加重国家的改革成本投入,但作为森工企业来讲,为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目前只有这条路可走。经测算,我局现有职工266名,按照“40、50”政策,到2010年底,将要安置富余人员136名,其中男职工75人,女职工61人,养老保险以每人每年缴费比例,按人均月收入1199.00元计算计算,男职工每人每年需由国家补助各种保险费用为3165.36元(个人部分不计),每人补助十年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每人需补助37984.32元,按75人计算,需要2848824.00元,同样的方法,女职工需要国家补助1930869.6元,两项相加共计4779693.6元;医疗保险费为1565414.40元;职工住房公积金为1565414.40元;失业保险金为293515.20元;工伤保险金为195676.80元;重大医疗保险金为841314.40元,以上几项相加为9241028.80元,以上不含增加工资因素。
七、针对企业面临的问题,近期改革的思路
永胜县仍然是一个林业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级贫困县,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有三分之一的国土属于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还非常脆弱,泥石流、干旱、山洪等自然灾害频繁,经营管护好碧泉林业局的国有森林资源,使之成为有效的天然屏障,结合国家林业体制改革的有关思路,下一步的改革任务具体为以下几个
方面。
1、碧泉林业局所辖的林区处于长江中上游,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对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具有明显的作用,我局经营区内森林资源目前保存完好,是生物资源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国有林区之一,要求将我局改制为以生态公益建设为主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局。
2、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森工企业过去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现在为国家的生态建设,又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妥善处理好现有职工的生活和待遇问题,既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保证,请求上级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针对天保工程实施以后,离退休职工九项外费用,职工医疗、工伤、失业、养老保险缴费标准低以及工资收入偏低等因素,应安排相应的资金,认真解决。
3、天保工程到2010年底就要结束,后期的林业政策不是很明朗,职工情绪波动较大,积极性不是很高,希望国家对国有重点森工企业这一块的扶持政策尽快出台,对于企业和职工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对待,妥善解决。
云南省碧泉林业局
二0一0年十月十八日
第二篇:加快森工林区改革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加快森工林区改革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绥阳林业局
一、天保工程实施中需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天保工程延期
天保工程的实施,极大地缓解了森工企业的经济压力,为森林休养生息争取了时间。但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从林区特点和森林生长规律看,由于森林生长周期长,红松种子林50年才能见效,成材需要100年,生长最快的落叶松成材也需要30年。虽然在实施天保工程中,企业在发展替代产业上取得了进展,但新的经济增长点尚处于培育之中,还不能完全支撑起企业经济发展。
建议:
1、恳请省委、省政府帮助我们向国家延长天保工程期(至少延长30-50年),使林业企业的林子能够有时间长起来,产业能够有时间发展起来。如果天保工程实施时间不能达到木材生长的年限,现在靠天保开支的人员将重新走上 “砍木头”的老路,企业在实施天保工程上辛辛苦苦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将付之东流,林业企业将重新回到“两危“困境中。
2、加大对森工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改变对森工投入的回报方式,树立以生态贡献为主、经济回报为辅的发展理念。
(二)政社性支出过多,企业负重前行
我局在开发建设的六十多年里,由于前期投资不足,造成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公益事业欠帐过多。天保工程实施以来,企业的发展步伐虽然在不断加快,但企业经济仍处于低效运转。近十年来(1998年——2008年),公检法、文教卫生,政社性资金缺口7082万元,全部由企业自行承担。(仅2008年,我们在公检法、文教卫生上的支出是2259万元,天保补助是741万元,资金缺口1518元)。近几年来,企业不断创新管理,经济实力有所增强,民生事业得到改善,企业累计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1.46亿元,是国家60年来累计投资的近2倍(60年来,国家累计共投入资金8827万元)。企业2008年养老金上缴1688万元,天保补助693万元,资金缺口995万元。企业一年要承担2000多万元政社性支出。加上物价上涨,各项支出逐年加大,给企业生存造成了巨大压力。
建议:省政府加大森工企业的教育、卫生、公检法方面的财政补贴,使森工企业的教育、卫生、公检法能和当地的地方相关行业部门处于同等的待遇水平。将公益事业投资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体系,由政府开支。
(三)木材产量调减后续政策
天保工程的实施,我局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木材产业,仍是企业的主产业、主财源,是林业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了充分利用和保护好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的生态战略地位,国家调减木材生产产量时,应充分考虑森工当前的实际,以确保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建议:国家调减木材产量时,应按当前的木材销售立米平均利润,为林业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妥善安臵下岗职工,以扶持企业发展替代产业,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的投资力度,保证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功能区建设
从国际上看,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大威胁,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从国内看,生态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为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我们从大局出发,甘愿牺牲企业利益,与东宁县签订了《保护“母亲河”生态建设工程协议书》,全面实施了绥芬河流域治理、封山禁牧等六项工程。从2006年开始,我们在大、小绥芬河两岸每年退耕 1万亩,保护生态,维护国家利益,赢得俄罗斯的赞誉,为口岸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建议:
1、应对重点公益林实行生态保护补偿金制度,进行重点投入,使其尽快恢复完整的功能体系,满足人类的生态需求。
2、对生态功能区保护政策,国家和省应参照大小兴安岭享有的政策,给予保护。
(五)林地纠纷
我局1984年共划拔“两荒”767102亩(51440.1公顷),至1998年国务院8号明电下发前,被逐年侵占林地达85000亩(5666.7公顷)。
1、我局与东宁县签订委托造林协议,委托经营林地135593亩(9039.5公顷),经营期50年,委托造林成林后采伐按二`八比例分成。委托经营的林地部分被开垦为耕地,改变了协议的初衷,并长期耕种,造成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安全。
建议:对改变林地用途和不按协议规定进行经营管理的,政府应监督履行。对于不能履行协议约定的,终止委托协议,应提前结束委托期限。
2、绥阳林业局和平施业区1-21林班(现为沙洞施业区1-6林班,河湾施业区62-76林班)的8102公顷林地,由(85)黑森总资字265号《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对“关于对和平、大塔山等施业区林权归属问题处理意见的请示报告”的批复》,明确确权了给我局。但东宁县以该文件对其没有约束力为由,越级向国家林业局提出争议,致使这部分林地的林权证至今未颁发给我局。
建议:对有争议的林地尽快确权,以便我局依法开展各项林业生产活动。
3、由于利益驱动等原因,一些农民侵权开荒,甚至将我局林权证范围内的耕地申请办理了口粮田,地方政府越权发放土地证,致使我局发放的 林权证与地方政府发放的土地证“盖被”。
建议:上级有关部门予以解决,由政府出面清理退回被侵占林地,及时造林,维护生态安全。
二、制约森工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六)财税政策
自国家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对林业落实了很多税收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困难,但还有一些方面的税费给企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比如
1、土地使用税从2007年开始,由过去的每平方米0.70元涨到现在的每平方米5元,因此企业每年要多支出土地使用税近140多万元,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2、我局每年要交防洪基金和防洪保安费20多万元,可我局每年在防洪防汛支出都在100多万元以上。而地方政府对此都没有给予企业相应的补助。
3、企业每年还要承担排污费、环保费10多万元。
建议:国家和省政府充分考虑森工企业的实际状况,减收或免收以上税费,或者收取后予以部分返还,用于支持企业在这方面的建设投入。
(七)行政执法权
近些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省人大、省政府陆续授予森工系统132项行政职能,但作为执法主体林业局,还有很多行政执法权有名无实。如:环保工作方面,我局环保部门在辖区范围内,没有环境保护执法权,没有行政处罚职能。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中,根据《黑龙江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授权森工质监部门职权,但行政执法队伍没有行政执法资格,没有行政处罚职能,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在特种设备使用中存在安全隐患,在食品卫生监督中也存有不安全因素。林区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项工作也没有享受到政府给予的管理权限。
(八)社会分配不公,林区人生活待遇偏低
目前,我局在岗职工每月平均工资900多元,在同行业企业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收入远远低于区域内地方职工,不足地方职工收入的一半,林区职工享受不到住房公积金政策,全年取暖费、菜金全年才90元,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都已停产、半停产,产生出了大量的失业人员。林区社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已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在一些政策待遇上,对森工企业也存在不公。如:
(1)一次性安臵费发放偏低。天保工程的实施,国家出台了下岗职工实行一次性安臵的政策,森工总局核定的安臵费标准为每年471元,下岗职工最高安臵费发放额只有16,938元。按国家政策规定一次性安臵费原则上按不高于森工企业所在地企业职工上年平均工资收入的3倍发放,2007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9386元,森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7635元,若按森工平均工资测算也发放不足。
(2)繁重体力工种范围过窄。黑龙江森工企业地理位臵较为偏远,气候恶劣,野外作业条件极差,导致职工身体状况明显差于其他行业的同龄职工。建议国家根据森工特点和实际,适度放宽森工职工退休繁重工种范围。
(3)2008年末,我局有退休职工5801人,退休工资已纳入省统筹,但又增洗理费、书刊费、因公伤残护理费、劳模补贴362.6万元由企业承担,建议: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应将其书刊费、洗理费等养老统筹外费用纳入统筹内支付。
(4)建议:对于大型国企已经办理一次性安臵的人员,如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被企业再次聘用并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职工,所从事的特繁工种(用工资单、劳动合同作证)应与在职职工一样作为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的 依据。
(九)民政社保
1、多年来,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一直实行属地化管理,即由所在地的市县进行管理,在实际工作运行中,由于利益分配问题,出现了低保应保未保、保障范围小、标准低等问题。
建议:(1)尽快实行森工企业林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行业管理。
(2)考虑森工目前的经济状况,国家和省应将森工林区最低生活保障相关配套资金,给予专项列支或由财政部门在下拨森工企业林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时,给予森工全额补贴。
2、森工林区的社会保险工作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经费和人员不足,严重影响了林区社保工作的开展。
建议:森工林区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同其它地市一样,实行垂直管理或作为省派驻机构,并参照公务员管理,近期可否比照“农垦系统”模式进行管理,同时解决人员编制和经费不足的问题。
(十)林区公路养护
我局施业区面积大,林区现有公路总长度1,344公里,每年养护费用560万元。2006年以后,省出台了通村公路建设政策,将森工林区专用公路列入改造建设规划,使企业才享受到了一些由国家、省提供部分补贴,这些通场公路仅享受的是国家通村公路建设政策,包括一些应享受国家通乡公路建设政策的干线公路。森工林区专用公路养护由林业局自筹资金维修和养护,林业局无法收取公路养护费,而且不享受国家和省的公路养护费用补贴,目前由于林业局资金紧张,公路维修养护投入不足,一部分公路已年久失修,个别路段路面破损严重,桥涵破损塌陷,车辆通行困难,急需维修和重建。建议:国家和省在下步公路建设规划中应将森工林区专用公路、防火公路和林区客运站,纳入全省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整体规划。将森工林区社会化专用公路全部纳入全省行政等级公路管理和养护,拨给养护费用,以确保公路养护质量。
(十一)同网同价
国家林网改造后,居民、商业用电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实行同网同价,但是东宁县供电局销售给绥阳林区供电局的电价是趸售价格,造成了非居民和动力用电价格较高,给我局及辖区内的企业增加了管理成本,阻碍林区经济的发展。
建议:有关部门予以协调解决,让林区的企业也能享受到同网同价的改革成果。
(十二)卫生、广电事业
1、为了促进林区卫生事业发展,稳定林区卫生队伍,防止林区卫生人才流失。
建议:将卫生人员纳入事业编制,基础设施投入、经费支出纳入公共财政体系。
2、在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牵引下,今后三年国家投入8500亿元,重点支持县级以下医院和边远地区医疗卫生建设。
建议:(1)国家和省政府应将森工企业医院考虑在内,享受这方面的相关资金投入,以促进林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2)政府对林区职工和地方职工医疗保险并轨,林区职工医保待遇、医疗费核销应与地方职工相一致,让林区职工能享受到医疗保险的优越性。
3、企业广电事业受区域管理的限制,转播中央和地方台一些电视节目需向县里缴纳数目不小的加密费,影响了企业宣传舆论导向作用的发挥。
建议:森工自成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系,形成森工一体化管理,允许 企业自行转播中央三、五、六、八套及黑龙江二、三、四、五套电视节目。
(十三)政府职能缺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一是影响企业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由于职能缺位,林业局在招商引资上不能给投资者提供税费方面的优惠政策。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因缺乏吸引力,而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这直接影响了企业替代产业的开发。二是影响企业改制的积极性。由于职能缺位,改制后的林业企业各项税费全部被地方政府拿走,而企业办社会的支出却分毫不减,使企业在改制问题上处于劳而无获的境地,严重影响了企业改制的积极性。三是影响了企业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在引导职工群众发展多种经营产业上,由于不能象地方政府那样收取税费,所以企业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这些年,企业之所以一直积极扶持职工群众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产业,靠的是企业各级领导干部的党性原则;靠的是为林区职工群众服务的自觉性;靠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
建议:为使森工的管理体制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森工总局在管理体制改革上,比照省农垦管理模式,在森工实行了“森工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的“内部分开型改革”,即在森工总局、林业局、林场(所)设立三级管理委员会,由省人大授权,分级、独立行使辖区内行政管理权。各级管委会一套人马,两个牌子,一方面经过国家授权,代表国家行使国有森林资源管理职能,一方面经人大授权,代表政府行使林区社会管理职能。在内部分开的基础上,将林业局内部的企业进行彻底剥离,经营性职能全部推向市场,林业局由企业变成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保留文教卫生,公检法职能,实行事业化管理,经费支出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体系,由政府开支,在森工系统内部实行收支两条线。我们恳请省委、省政府考虑到森工的历史成因和林区办社会的实际,按照“人大立法授权,政府依法派出,森工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的模式,对森工“内 部分开型改革”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为森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
三、需要支持森工企业的其他政策问题
(十四)科技扶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森工企业生存艰难,加之企业科研人才缺乏,科研投入少,影响了企业长远发展。
建议:给予森工林区相应的科技扶持政策,壮大林业科技队伍,注入科研专项资金,支持科研人员在林业生态建设及各项产业发展上,做好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同时,加大对林区科技推广站的建设及投入,充分发挥科技推广站的作用,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十五)棚户区改造
企业配套比重过大,主要表现在动迁上,按照我县棚户区改造办法,动迁户原则上按照一比一调换面积还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这部分的建筑成本和经济补偿没有全部纳入国家投资。
建议:省政府应将棚户区改造配套资金及时足额的给到位,能否以货币资金补偿办法实行棚户区改造。以便企业更好的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解决困难群体住房问题。
(十六)参政议政
为了能及时的反映阻碍森工发展的问题,提高森工人参政议政的意识。建议:加大森工企业参加省两会的代表比例,最好是森工系统单独组团参加,以便更好的反映森工人的诉求。同时,提高企业参加地方政府人大政协代表比例,真正实现森工人当家作主的权利。
(十七)享受农业政策
近几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从过去角度讲,林业也属于大农业范畴,国家出台各种惠农政策时,也将森工企业列入其中,使 这些政策能够惠及林区职工群众。
建议:森工企业也应享受国家各种惠农政策,如:农业综合直补、粮食补贴、良种补帖、能繁母猪补贴、奶牛良种补贴和疫苗补贴等。
新林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应享有同样的政策。(十八)局县共建
1、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了区域内资源配臵,实现了双方优势互补,加快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我们主动与周边一县两市开展合作共建。虽然我们在局县(市)合作共建中争取到税收分成的优惠政策,但这只是我们与周边县市之间达成的协议,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建议:在“林地”共建中,省委应统一出台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如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维护费、招商引资的税收返还等问题。
2、为了充分发挥区域内医疗资源配臵,方便百姓看病就医,局县两家正在积极的磋商,整合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打破农民只能去定点医院就医才能报销的规定。
建议:省在森工开展的医疗保险工作前提下,要和新农合的政策有机结合,做到政策上的共享,资源有效的发挥,合理配臵使用。
3、要整合区域内的公共服务资源,如供电、通讯、广播电视、供热等资源,应出台政策,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对区域内的公共服务资源,有效的进行并轨和配臵,避免重复投资建设,改变条块分割的现状,使资源得到有效的配臵。
4、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建议省委要结合实际的规划,给予土地、苗木、整地、管护等方面的补偿。
(十九)混岗知青待遇落实引发的上访
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使当年在林区工作的大集体(混岗知青)职工得到了养老保险待遇政策。但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由于年龄限制,一些年龄稍大的未进入知青行列的老职工家属,同样在林区建设中付出过汗水,为林区发展建设作出很大贡献,越老越干活多、吃苦多、贡献多,却没享受到这种养老保险待遇,从而引发了这部分人心理严重失衡,造成不断上访,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对此予以关注和研究,是否能出台相关政策,对于年龄偏大的这部分在林区生活奋斗过的老职工家属也给予解决养老保险,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十)创新生态建设,应建立六种制度
1、建立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建议:对重点生态公益林由国家及省进行统一补偿,并逐年提高补偿标准,把二期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转入生态公益林保护体系中,做到统一补偿。
2、建立森林资源及林下资源的培育保护补助制度
建议:省参照对农业上的综合直补,对珍贵树种及林下珍贵植被(松茸、刺五加等),要给予优惠的补贴扶持。对可视范围内的绿化工程应给予补贴支持,并纳入省确定的十大工程规划之内,统一补贴。
3、建立林区基础建设保障制度
建议: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洪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省政府的生态建设规划。同时将林区的交通、供水、供电、供暖、通信、公路、广电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中去。同时,也要加大生态移民及小城镇、中心林场(所)的基础建设的投入及补贴,以减少资源压力,形成良性循环。
4、建立非林非木替代产业及衰退产业设立专项基金制度
建议:以国家天保资金投入为主,省财政配套为辅,建立多渠道、多 元化、全方位的融资体系,成立林业发展及衰退产业专项基金中心或林业生态建设发展银行。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比例,逐步由育林基金向林业发展生态基金转轨,由林业风险投资基金向构建创新林业融资体系的根本转变。
5、建立国有林资源生态保护保险制度
建议:(1)在国有林改革大潮中,森林保险制度的建设显的尤为重要,特别是目前黑龙江森工区域内的个体林或民有林,在造林、抚育、防火、病虫害、自然灾害等方面都需要建立保障保险体系,同时,应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即:国家政策支持、省里按比例配套,保险公司担保的融资方式加以解决。
(2)向国家申请发行大森林生态基金彩票,树立全社会生态意识,拓宽林业生态建设融资渠道。
6、建立新体新制前提下的信贷保障体系制度
建议:特别是在如何发挥森工的行业优势、区位优势,打造资源两头在外的格局中,要发挥国家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对森工确定“四个地位”作用(即:战略地位、主力军地位、以林强省地位、龙头地位),要在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及非林非木替代产业、优势产业发展中,应降低银行贷款和财政贴息等方面优惠政策的门槛,实行新体新制,鼓励企业真正走出去。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点,安臵更多的富余职工,解决就业问题。实行民有林林权证、伐区拨交手续及境外采伐许可证,可在银行做抵押贷款、享受贴息政策。
第三篇: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调研汇报
合水林业总场工作汇报
(2010年10月14日)
近年来,随着中央9号文件的出台和省、市有关配套政策的支撑,国有林场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按照省、市的安排,现将我场所属国有林场改革及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庆阳市合水林业总场所辖林区地处子午岭中段的合水县境内,总经营面积320.79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08.06万亩,非林业用地12.72万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85.32万亩,灌木林地43.18万亩,疏林地16.95万亩,未成造林地18.28万亩,宜林地44.24万亩。活立木蓄积595.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1.23%。林区内自然保护区面积149.8万亩,其中:核心区47.5万亩,缓冲区30.7万亩,实验区71.6万亩。总场下辖北川、蒿咀铺、连家砭、太白、平定川、拓儿塬、大山门7个国有林场,林场下设53个森林资源管护站,4所职工医院(所)。全场总人口3801人,职工1614人,其中:在职职工820人,离退休职工794人。
总场、林场均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总场机关由市财政全额供给,基层林场原为差额单位,自2009年1月起从体制上理顺为全额供给,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全场应参加社会保险职工1614人,实际参加1614人。其中:参加医疗保险1614人;参加养老保险386人(劳动合同制工人),全民所有制职工未参加任何形式的养老保险;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820人。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分别为20%、6%、2%,个人缴费比例为8%、2%、1%。工伤、生育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均为0.5%,个人不缴费。退休人员个人不缴纳医疗保险费。各类保险费的资金来源为天保财政专项和市级财政补助。
二、近年来在改革和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林业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场坚持加快发展抓项目、促进增收抓产业、资源管护抓执法、造林绿化抓质量、体制创新抓改革、根本保证抓党建的工作思路,主抓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四大林业工程,主攻种苗花卉、森林旅游、种养加采三大主导产业,林场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好的发展。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林场经费由差额供给转为全额供给,从根本上保障了职工工资。2008年7月31日,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了子午岭的管理和发展问题,决定从2009年1月起将子午岭国有林场的退休人员和遗属供养人员统一纳入财政全额供给,在职人员供给形式从体制上理顺为财政全额供给,经费拨付办法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每年由市林业局会同市财政局向各林场下达增收计划,年终根据林场当年收入情况,确定缺口资金拨付比例。这一重大决策,解决了广大林业职工的生活福利待遇问题,稳定了职工队伍,为国有林场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的鼓舞了务
林人的斗志,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同时,将原代管的两个木材检查站业务及工作人员交由市林业局直接管理,理顺了隶属关系,便于开展林业执法检查。
(二)林区学校移交地方管理,减轻了林场负担。2008年7月,市政府作出决定,将子午岭林区职工子弟学校移交地方管理,涉及我场3所学校(含校舍及资产),58名教职员工,230名在校学生,同年11月,完成了整体移交工作。学校移交地方管理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减轻了林场办社会的负担,能够集中精力发展林业生产,搞好生态建设。
(三)对森林进行区划界定,实行分类经营。根据国家、省、市关于林业分类经营的要求,对全场森林资源进行了区划,界定国家公益林258.13万亩,其中天保公益林198.1万亩,生态公益林60.03万亩,森林生态效益得到补偿,从根本上实现了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的转变,促进了生态公益林的良性发展。
(四)创新经营机制,全力推动国有林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近年来,随着天保、退耕、公益林补偿等林业重点工程的相继实施,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转变观念、创新机制、促进发展上求突破,努力推动国有林场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在人员管理上,实行定岗定员,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建立目标责任制,在职人员承担一定量的经济创收任务,每月扣除一定比例的工资,作为保留基金,实行责任制考核,年底根据创收任务完成情况兑
现,调动职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在森林资源管护上,将全场森林资源划分成135个管护责任区,落实管护人员480名,建立总场、林场、资源管护站、管护承包人四级管理体制,实行承包管护。先后制定完善了合水林业总场《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制》等17项管护制度,摘录编印了《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林业行政处罚依据标准》和《林业行政执法基础与法律法规制度选编》。在营林生产上,转变营林观念,走出林冠,面向荒山,多树种配置,主要营造以油松、沙棘、侧柏、文冠果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造管并举。在林业产业发展上,整合现有土地资源,着力发展苗木产业,目前已建成固定绿化苗木繁育基地1800亩,其中喷灌苗圃基地1040亩,以培育容器苗和定植绿化大苗为主,年均育苗面积在4000亩以上,创收100万元左右。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推广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加中药材、黄豆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效益;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发展舍饲养殖业,鼓励职工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林下放养生态鸡、猪;挖掘资源优势,开发出 “茸血酒”、“参茸酒”等特色产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钓鱼休闲和观光度假森林旅游业,为职工增收开辟门路。在财务管理上,制定印发了《合水林业总场财务管理与监督制度》,严格执行专项资金报账审批、重大财务集体决策、财务审批双重制约、林业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按编制林场支出预算计划,严格按预算审批林场各项开支。
通过近年来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全场各项事业呈现出了良好 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一是造林绿化步伐明显加快。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全场共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41.14万亩(工程造林20.52万亩,封山育林20.62万亩),荒山绿化步伐明显加快。二是森林资源保护明显加强。通过完善管护制度,强化队伍建设,严格考勤考核,实行承包管护等举措,辖区内没有发生大的森林火灾、林木病虫害和林政案件。森林覆盖率比2000年提高了2.63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净增75万立方米。三是林业产业开发初见成效。以苗木产业为主,以种植、养殖、林副产品加工、森林旅游、劳务为辅助的林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林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四是林区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总场机关和林场相继建成了综合业务办公楼,建筑总面积12853.15平方米,集资新建职工住宅楼一幢7500㎡,改造职工危房49652.47㎡。添置办公设备401台(件),林区水、电、路、通讯等条件不断改善。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场所属国有林场在改革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有林场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一)基础设施滞后,生活条件艰苦。林场的交通、水利、用电、通信等基础建设均未列入政府规划,相当一部分输电线路老化,隐患增加,电费成倍增长,林场无力更新。目前,全场有3个林场不通油路,2个林场不通固定电话,7个林场、25个资源管护站吃水有困难,31个森林资源管护站不通公路,49个资源管护
站不通电话,15个资源管护站不通电。建议国家和地方将国有林场的公路、供水、用电、通讯、电视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规划,增加资金投入,统一组织实施,让林场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二)医疗卫生条件差,职工看病就医难。长期以来,林区职工医院(所)为林区职工群众防病治病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行业管理的局限,未纳入全市医疗卫生改革总体规划,享受不到必要的优惠政策,资金投入有限,医疗设备滞后,技术水平偏低,不能满足职工群众的医疗需求。建议将林区职工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与乡镇医院同等对待,并在业务上给予指导,促使他们更好的服务林区,服务职工。
(三)职工子女受教育程度低,就业十分艰难。林区职工子女由于长期生长在林区,受条件限制,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参与社会就业竞争力不强,只能在家帮助父母种地,靠父母养活,即使外出打工也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低,造成职工家庭更加贫困,职工子女婚嫁也成了“老大难”问题,同时也给林区造成了一些不稳定因素。林场自1996年以来连续13年没有招工,1998年以来没有录干,致使林场职工子女无处就业。建议省、市出台优惠政策,降等适度解决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
(四)一次性安置人员生活非常困难。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根据上级安排,我们对422名职工进行了一次性安置。这些职工安置后,由于年龄、技能等原因,没有再就业,仍然生活在
林区,没有可靠的经济来源,生活非常困难,造成多次上访,已成为影响林区稳定的主要因素。建议将一次性安置人员纳入林场所在乡镇社区管理,以便于享受政府扶贫济困、再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