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中蒙边界制度和处理边境问题的条约

时间:2019-05-14 01:4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中蒙边界制度和处理边境问题的条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中蒙边界制度和处理边境问题的条约》。

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中蒙边界制度和处理边境问题的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中蒙边界制度和处理边境问题的条约

中国人大网 www.xiexiebang.com浏览字号:小 中 大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目录

第一部分 关于边界线走向、界标、附标和界线标志的维护

第二部分 边界联合检查

第三部分 边界水以及跨界铁路、其它道路和通讯设施的利用

第四部分 边界附近地区狩猎、生产活动、环境保护和边界事务的处理

第五部分 边界工作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部分 最后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保持两国边界的稳定和边境地区的安宁,为使双方遵守边界制度、本着相互谅解和合作的精神处理边境问题,扩大其法律基础,决定缔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中蒙边界制度和处理边境问题的条约,并议定下列各条:

第一部分 关于边界线走向、界标、附标和界线标志的维护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界由划分两国领土疆界的边界线确定,并依垂直方向划分上空和底土。第二条

依据下列文件维护两国边界线的走向、界标、附标和界线标志:

一、1962年12月26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条约;

二、1964年6月30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以下简称1964年边界议定书);

三、1984年7月19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中蒙边界第一次联合检查的议定书(以下简称1984年边界联检议定书);

四、198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地图集;

五、198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界标、附标座标表;

六、两国政府在今后签定的有关边界的文件和地图。

第三条

在实地确定中蒙边界线走向以及界标、附标和界线标志的位置时,应以1984年边界联检议定书第二部分的叙述、198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地图集、198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界标、附标座标表以及两国政府在今后签定的有关边界的文件和地图为依据。

第四条 对于界标、附标和界线标志、界路、边界林间通视道的维护,双方分担责任如下:

一、单立界标和同号双立或三立界标的界桩,位于一方境内的由其所在的一方负责;界线上的界标,单号由中方负责,双号由蒙方负责。

二、同号双立附标的附桩,位于一方境内的由其所在的一方负责;界线上的单立附标,属于单号界标的,由中方负责,属于双号界标的,由蒙方负责。界线标志也按本条规定负责。

三、界标、附标的方位物位于一方境内的,由其所在的一方负责;位于边界线上的,由双方共同负责。

四、带有国徽的界标的界桩,由双方共同负责。

五、界路和边界线上的林间通视道由双方共同负责。

第五条

一、双方对界标、附标及其方位物和界线标志应加以维护,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界标、附标及其方位物和界线标志被移动或毁灭。

如果任何一方发现界标、附标或界线标志被损坏、移动或毁灭,应尽速通知另一方;负责维护该标志的一方应在有对方边界工作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在原处予以修理、恢复或重建。一方应于修理、恢复或重建开始前至少十天通知另一方。如果被损坏、移动或毁灭的界标、附标和界线标志不能在原处修理、恢复或重建,在不改变边界线的原则下,可以由双方协商另择适当的地点树立,并应就此签订文件。该文件为1964年边界议定书和1984年边界联检议定书的附件,同时记载在下次联检的文件中。

二、边界林间通视道如因树木的生长,影响对界线的辨认,双方应协商,在有对方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各自砍伐界线本方一侧的树木;界线上的树木由双方共同砍伐清理。

三、任何一方不得单方面在界线上设立新的标志。

四、为保护边界线,非经双方同意,禁止在边界线两侧各20米的地带内耕地、挖渠和修建新的建筑物。此规定不包括为保护边界线所使用的建筑物。

第二部分 边界联合检查

第六条

一、双方应按照1964年边界议定书第四十条的规定对边界进行联合检查,并通过外交途径商定有关对两国边界全线或部分地段进行联合检查的问题。

二、每次联合检查时,双方应组成边界联合检查委员会。联合检查的任务、原则、工作程序和方法等,由该委员会确定。

三、每次联合检查后,双方应就该次联合检查达成协议的问题签署议定书,该议定书为1962年边界条约的附件和1964年边界议定书的补充文件。

四、各方可对边界走向、边界线上的界桩、附桩、界线标志和林间通视道进行单方面的查看。如需越界查看,应在查看开始前至少十天将此事通知另一方,在取得另一方同意后进行。

第三部分 边界水以及跨界铁路、其它道路和通讯设施的利用

第七条

一、1964年边界议定书和1984年边界联检议定书规定的边界线经过地段的界河、骑线湖泊、时令湖、小溪、泉、井等,在本条约中称为“边界水”。

二、在边界水中进行水文测量工作、利用边界水和其它涉及边界水制度的问题,双方须本着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对方利益的原则另行协商。

三、在贝尔湖上,双方水上交通工具可在边界水中界线本方一侧航行、停泊和抛锚。双方水上交通工具有权于白天在以河为界地段航行。如需越界,由双方边界代表协商解决。

四、在边界水界线本方一侧航行的民用交通工具应在两侧涂有识别标志和编号。边防部门的水上交通工具应悬挂本国国旗。

五、双方可给牲畜饮用边界水。但有义务不使牲畜进入另一方。

六、双方承担防止边界水污染的义务。

第八条

一、双方应尽可能保持边界水流正常,不得用堵塞界河水流、将水引入或故意排水的办法破坏界河的正常水位或改变水流方向。必要时,双方可就保持边界水流正常、消除妨碍界河河水自然流动的障碍问题进行协商。

二、双方应尽可能防止界河的干流改道,如果一方在必要地段加固河岸,应在工程开始前三个月通知另一方。该工程不得影响界河的干流和另一方的河岸。如果界河的干流由于自然原因改道,除双方另有协议外,原界线维持不变。

三、在界河上建造桥梁、堤坝、水闸和其它水利工程及其利用、改装、修理、拆除问题,须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解决。

第九条

一、界路由双方共同使用。

二、跨界铁路、其它道路和通讯线路按双方主管部门签定的有关协议使用。

第四部分 边界附近地区狩猎、生产活动、环境保护和边界事务的处理

第十条

一、双方居民可以根据本国有效法令在边界线本国一侧的边界水域捕鱼。但禁止:

1、使用爆炸物、毒物或麻醉品等毁灭、残害鱼类的方法,以及可能损害鱼类资源的其它方法;

2、阻碍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的回游。

二、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河狸、麝鼠)的保护、繁殖以及禁止捕猎某些品种鱼类、水生动物和规定捕猎期限等问题,必要时由双方另行协商。

第十一条

一、各方禁止在边界线两侧各一千米的地带内狩猎。

二、双方承担不越界射击和追捕鸟兽的义务。

三、双方可共同采取措施在边界特定地段建立保护区,以保护野驴、野马、盘羊、野山羊、羚羊、野骆驼、戈壁熊、河狸、貂、麝鼠等珍稀野生动物。

第十二条

双方承担以下义务:

一、在边界附近地区从事农牧业、林业、地质勘探、采矿和保护森林、水等自然资源时,不应损害另一方的利益。

二、在边界附近地区,不得在地上、地层和大气中存放和散布放射性物质、化学毒品和其它有害物质。

三、采取措施,不使边界附近地区的森林、草原火灾越过边界。如森林、草原火灾有越过边界的可能时,应将情况及时通知另一方。如因火灾蔓延至另一方而造成对对方的物质损失,双方边界代表应确定损失的程度,各自向主管部门报告。

四、采取措施,防止人和动植物传染病以及一切植物害虫越过边界;如在边界附近地区发生人和动植物的传染病症状,应尽速通知另一方。必要时,双方可就防止林业和农牧业植物病虫害的问题订立专门协定。

五、在边界附近地区的航摄应通过外交途径提前通知对方,如需越入对方境内,须征得对方同意。双方边界代表须相互通知经外交途径商定的结果。

第十三条

一、各方对越界人员应确定其越界原因。如被扣留者系误入一方境内,应及时移交给对方。移交越界人员及其交通工具、财物的地点,应在其越界地点所属的会晤站或双方边界工作人员商定的就近地点。

二、在边界附近地区,边界工作人员对越界人员问题可按本国法律处理。除越界人员对边防人员使用武器、威胁边防人员的生命安全的情况外,双方边防人员不得向越界人员使用武器。

三、在边界附近的畜禽应有人放牧。一方如发现另一方畜禽越界,应就地赶回。对越入境内较深的畜禽,应采取措施在短期内寻找并交还。

四、任何一方在边界附近地区发现归属不明的人畜尸体和其它物品,发现的一方应采取措施确定其归属。必要时由双方边界工作人员共同查验、确定其归属,并尽快解决交接问题。

五、越界人员、畜禽和其它财物的交接证书,用中文和蒙文写成,式样由本条约的组成部分的议定书规定。第五部分 边界工作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四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界代表和副代表由各自政府的有关部门任命,并通过适当途径相互通知。边界代表在处理边界问题工作中有权任命会晤站站长、副站长(边界代表助理员)、秘书、译员和专家等。

边界副代表代替边界代表工作时,享有边界代表的一切权利。会晤站站长、副站长(边界代表助理员)执行本条约规定的和边界代表赋予的有关处理边境问题的公务。

二、边界代表、副代表、会晤站站长、副站长(边界代表助理员)应按本条约以及与边界有关的其它条约、协定和议定书的规定进行工作。

三、边界代表、副代表、会晤站站长、副站长(边界代表助理员)及其随行人员为执行本条约规定的公务在对方境内时,人身享有不受侵犯的权利,其交通工具、携带的文件和物品不受侵犯。各方为其履行公务提供协助。上述人员须遵守所在国的法律。

第十五条

一、双方边界代表通过会谈方式进行工作。双方边界代表认为无需通过会谈解决的问题由会晤站站长、副站长(边界代表助理员)通过会晤解决。

二、双方边界代表调查和处理与执行本条约有关的重要问题,包括:

1、越界射击或向对方境内射击以及由此而造成另一方境内人员的伤亡和物质损失;

2、在边界附近地区对另一方人员使用暴力;

3、人员、飞行器和其它运输工具非法越界及造成的环境危害;

4、未经授权的人员非法越界联络;

5、盗窃、破坏或损坏另一方境内的财产;

6、畜禽越界;

7、火灾蔓延至另一方领土;

8、界标、附标和界线标志被损坏、移动或毁灭;

9、任何由于边境事件之后果而由一方提出的赔偿问题;

10、违反有效的边界问题条约、协定和议定书的规定;

11、不需经由外交途径解决的其它边境问题。

第十六条

一、边界代表正式管辖的边界地段、通过边界的路线和会晤站地点,由本条约的组成部分的议定书予以规定。会晤站站长、副站长(边界代表助理员)管辖的地段、通过边界的路线和会晤站地点由双方边界代表商定。

二、双方边界代表、副代表、会晤站站长、副站长(边界代表助理员)及其随行人员,为履行本条约所规定的公务通过边界时,应持一定格式的证书。双方边界代表和副代表通过边界的证书由各方的主管部门签发。会晤站站长、副站长(边界代表助理员)、秘书、译员、专家和服务人员通过边界的证书由边界代表签发。

三、边界代表、副代表、会晤站站长、副站长(边界代表助理员)及其随行人员通过边界时乘坐的车辆,应悬挂本国国旗。骑马行走时,应在左臂佩带标志。

四、各方主管当局由于疫情或其它原因,可暂时禁止沿规定的路线通过边界。如需改变通过边界的路线和会晤站地点,一方应及时通知另一方。但新路和新站未启用前不得单方面关闭原路和原会晤站。

第十七条 一、一方边界代表如要求举行会谈,应于五天以前将会谈的时间、地点、讨论的问题和参加的人员通过会晤的方式通知另一方。另一方如因故不能按提议的时间参加会谈,应同对方商定新的会谈时间。

会晤用信号或派联络员方式联络。在发出会晤信号之后的两小时内,或在派联络员联络后的三天之内,另一方的会晤人员应到达规定地点。

会谈和会晤在提议举行会谈或会晤的一方或双方商定的其它地点举行。

二、每次会谈和会晤由各自记录,达成协议的重要事项应作共同纪要,中文和蒙文各一式两份,由双方边界代表或会晤站站长(边界代表助理员)签字。双方在下一次会谈和会晤时应相互通报为执行纪要的规定而采取的措施和结果。

第十八条

一、双方边界代表未能解决的问题,应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二、本条第一款不排除将已经通过外交途径交涉的问题重新交由边界代表讨论解决的可能。

第十九条

双方口岸有关部门有的会谈会晤,仍按现有制度进行。如需开辟新的口岸,由双方另行协商。

第六部分 最后条款

第二十条

本条约有效期十年。

如在本条约到期前六个月,缔约任何一方未书面通知要求废除本条约,则本条约将在以后的每十年内继续有效。

第二十一条

本条约须经批准,并自互换批准书之日起生效。

批准书应尽速在乌兰巴托互换。本条约于1988年11月28日在北京签定,共两份,每份都用中文和蒙文写成。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

全权代表 全权代表

刘述卿(签字)达·云登(签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中蒙边界制度和处理边境问题的条约所附议定书

根据1988年11月28日签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中蒙边界制度的和处理边境问题的条约的规定,双方就缔约各方边界代表管辖的边界地段、通过边界的路线和会晤站地点,以及边界工作人员通过边界、越界人员、畜禽交接证书式样和修理、恢复或移位重建界标记录式样达成了协议。

一、双方边界代表管辖的边界地段、通过边界的路线和会晤站地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

1、阿勒泰边界代表

⑴管辖地段:

由中蒙边界线西端起点阿尔泰山脉(蒙古阿尔泰努如)的奎屯山(塔班包格德乌拉)的4104.0(4050.0)米高地起至65号界标的地段。⑵会晤站地点:

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工作人员可沿12号界标和58号界标西侧通过边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侧的红山咀和塔克什肯边界会晤站接待。

2、昌吉边界代表

⑴管辖地段:

由中蒙边界65号界标至115号界标的地段。

⑵会晤站地点:

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工作人员可沿73号界标东侧通过边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侧的乌拉斯台边界会晤站接待。

3、哈密边界代表

⑴管辖地段:

由中蒙边界115号界标至184号界标的地段。

⑵会晤站地点:

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工作人员可沿142号界标东侧通过边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侧的老爷庙边界会晤站接待。

4、达来库博边界代表 ⑴管辖地段:

由中蒙边界184号界标至294号界标的地段。

⑵会晤站地点:

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工作人员可沿218、288号界标东侧通过边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侧的策克、干其毛都边界会晤站接待。

5、二连浩特边界代表

⑴管辖地段:

由中蒙边界294号界标至390号界标的地段。

⑵会晤站地点:

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工作人员可沿326、357号界标西侧通过边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侧的扎敏绍荣、二连浩特边界会晤站接待。

6、乌里雅斯太边界代表

⑴管辖地段:

由中蒙边界390号界标至536号界标的地段。

⑵会晤站地点: 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工作人员可沿407、452、493号界标东侧通过边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侧的吉日嘎郎图、珠恩嘎达布其和乌兰查布边界会晤站接待。

7、阿木古郎边界代表

⑴管辖地段:

由中蒙边界536号界标位于中蒙边界线东端终点高程为646.7(645.5)米标高点〈高程为646.7(645.0)米的塔尔巴根达呼敖包上中心〉的地段。

⑵会晤站地点:

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工作人员可沿578、622号界标东侧通过边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侧的额布都格和阿拉哈沙塔边界会晤站接待。

(二)蒙古人民共和国方面

1、巴彦乌勒盖边界代表

⑴管辖地段:

由蒙中边界线西端起点蒙古阿尔泰努如(阿尔泰山脉)的塔班包格德乌拉(奎屯山)的4104.0(4050.0)米高地起至35号界标的地段。

⑵会晤站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工作人员可沿12号界标通过边界,由蒙古人民共和国一侧的大洋边界会晤站接待。

2、科布多边界代表

⑴管辖地段:

由蒙中边界35号界标至126号界标的地段。

⑵会晤站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工作人员可沿58号界标西侧、73号界标东侧通过边界,由蒙古人民共和国一侧的布尔干、北塔格边界会晤站接待。

3、戈壁阿尔泰边界代表

⑴管辖地段:

由蒙中边界126号界标至177号界标的地段。

⑵会晤站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工作人员可沿144号界标东侧通过边界,由蒙古人民共和国一侧的布尔嘎斯台边界会晤站接待。

4、南戈壁边界代表

⑴管辖地段:

由蒙中边界177号界标至294号界标的地段。

⑵会晤站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工作人员可沿218、288号界标东侧通过边界,由蒙古人民共和国一侧的西伯库伦、嘎舒苏海图边界会晤站接待。

5、东戈壁边界代表

⑴管辖地段:

由蒙中边界294号界标至390号界标的地段。

⑵会晤站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工作人员可沿318号界标东侧、357号界标西侧通过边界,由蒙古人民共和国一侧的杭盖、扎门乌德边界会晤站接待。

6、苏赫巴托边界代表

⑴管辖地段:

由蒙中边界390号界标至536号界标的地段。

⑵会晤站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工作人员可沿413、452、499号界标东侧通过边界,由蒙古人民共和国一侧的阿沙盖特、毕其格图、阿布德仁图边界会晤站接待。

7、东方边界代表

⑴管辖地段: 由蒙中边界536号界标至位于蒙中边界线东端终点高程为646.7(645.0)的塔尔巴根达呼敖包上中心〈高程为646.7(645.5)米标高点〉的地段。

⑵会晤站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工作人员可沿578、622号界标东侧通过边界,由蒙古人民共和国一侧的巴彦呼舒、哈比日嘎边界会晤站接待。

二、双方使用的证书和记录式样

(一)边界代表、副代表、会晤站站长、副站长(边界代表助理员)及其随行人员通过边界证书式样(略)。

(二)越界人员、畜禽交接及物品交还证书式样(略)。

(三)修理、恢复或移位重建界标记录式样(略)。

本议定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中蒙边界制度和处理边境问题的条约的组成部分。

如一方改变本议定书所述的边界代表管辖地段、会晤站地点和通过边界的路线,应通过边界代表通知另一方,并就此签署文件,该文件为本议定书的组成部分。

本议定书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中蒙边界制度和处理边境问题的条约批准书交换之日起生效。本议定书于1988年11月28日在北京签定,共两份,每份都用中文和蒙文写成,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

全权代表 全权代表

第二篇:突发事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政府形象建设

突发事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政府形象建设-----结论(2008-09-13 08:23:39)转载标签:法律突发性事件政府形象胶农北京市杂谈

突发事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政府形象建设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的大转型时期,同时也处于社会结构全面调整的关键时期。在社会利益多元重组分合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结构的脆弱性,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以及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等原因,导致突发性事件不断,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各种矛盾凸现,防不胜防。在给我们生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也给我们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冲击,造成了一系列的不稳定性因素。与此同时,由于在突发事件上处理的欠妥,给我们的政府机关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因此增强各级政府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迅速的做好突发事件处理,防止事态的扩大工作,这不仅仅关系着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而且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严重考验。

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危及大众利益、影响社会秩序、人们不希望发生,但又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一系列恶性事件的总称。从内容上来分类: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如地震、海啸、突发性大暴雨、雪灾、滑坡等自然灾害,这类灾害一般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大、处理不好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包括人为原因引起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如爆炸、投毒、交通拥挤等事件;包括疫病引发的灾难性事件,如非典型肺炎、口蹄疫等引发的事件;还有社会公共事件所引发的骚乱、游行、示威等事件。从国家统计局资料统计来看,2006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达2528亿元;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达112822人;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灾害378781起;发生火灾222702起;发生森林火灾7775起;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02804次。因此,在现阶段,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处理工作,把其当作一项常态工作来抓,从基础性工作做起,争取把各种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同时增强各级政府的应对能力,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理理念,及时有效的处理、妥善做好后备事宜;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主动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行动,广泛动员,转变危机治理理念,在全社会形成政府—公民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危机治理结构。

经过对现阶段我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的考察,着重分析了近几年来,尤其在全国范围内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诸如2003年蔓延全国,造成全面恐慌的禽流感事件,以北京为例,由于在防治的初期,市领导机关没有给与高度的重视,导致病毒迅速扩散蔓延,受感染的人数不断增加,最后中央政府直接介入,采取有力措施,发布灾情,安定人心,撤换处理了一大批领导干部,有效制止了灾情的蔓延;还有今年春节期间南方发生的连续冻雨冰雪天气,致使交通中断长达十余天,给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与损失;再比如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的震惊中外的8.0级地震,造成69000人死亡,18149人失踪,总计87149人,伤者不计其数,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个亿,间接损失不计其数,同时在心灵上给受灾人民造成极大的伤害;以及发生在6月28日的贵州瓮安数千人围观当地政府机关长达7个小时,进而发生打砸抢事件,导致多处办公楼被砸,办公设施被毁,车辆被烧;再加上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因征地、教育、医疗、环境污染、就业、失业、退休、土地纠纷,补偿纠纷等集体上访事件,由于地方政府在事件处理过程中不当,导致人民群众与地方政府关系紧张,甚至发生群众冲击当地政府机关的事件,严重的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在全国造成恶劣的影响,在重点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我认为现阶段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各级还不习惯于应对突发事件,不习惯于处理突发事件,在突发公共事件上还缺乏经验,在治理理念上还沿袭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模式。在面对突发事件,政府缺乏应对能力,反应迟缓,未能从根本上做好工作。集中体现为:

1、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政府不是更好的寻根追源,有效的化解危机,而是逃避责任,放任自流,最终导致事态的扩大,严重影响社会生产生活正常展开,在全社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而政府自身的公信力与形象也大打折扣,如在2003年非典蔓延的初期,北京市市政府面对非典,不是迅速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防止非典型肺炎的扩散,及时发布信息,稳定人心,消除人们的恐慌感,而是在应对非典防治的过程中集中反应迟缓,采取瞒报谎报的方式最终导致疫情扩大,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与满意度也骤降。然而庆幸的是中央政府迅速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及时向社会发布信息,以及防止途径,有效的化解了公众的恐慌感,稳定了情绪,从根本上防止了疫情的扩散,到下半年疫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公众对市政府应对能力以及信心评价不断增高。据抽样调查情况显示:就北京市市政府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是否采取了有力措施展开调查,57%的市民认为政府措施非常有效,37%的市民认为政府措施比较有效,只有6%的市民认为政府的措施一般,而在非典蔓延的初期,北京市市民对政府的评价满意度不足35%;从年龄上来看,30岁以上的市民对政府工作的有效性评价都比较高,主要集中在45-55岁之间,从城市信心指数层面来看,30.5%的受采访市民给出了很有信心的回答,54.6%的受采访市民给出了很有信心的回答,只有14.9%的受访市民认为信心不足,而这个指数在非典初期不满意度竟然达58.9%,由此可见一般。

2、面对突发性事件,政府尤其是地方性政府更多的不是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而是一味的回避问题,甚至是不惜动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企图凭借国家暴力机关来威胁、恐吓解决问题,最终导致事态扩大。例如6.28贵州瓮安事件,本来事件很简单,但是由于当地政府处理不当,而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在事件处理过程充当“执法先锋”,被推到了前沿阵地,而事件处理过程的粗糙简单,显失公平,直接增加民众与政府机关的冲突机会,使得公众与政府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绷直状态。而各种矛盾相互叠加长期不能得到解决,最终以这件事为导火索导致数万人冲击当地政府机关,发生打砸抢事件。该事件的发生直接影响到了当地政府的形象,直接影响了贵州省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形象。再比如7.19发生在云南省孟连县暴力冲突事件,由于当地政府工作不力,致广大胶农利益于不顾,错误的将胶农与橡胶公司的利益纠纷定性为农村黑恶势力影响社会治安,致使胶农与橡胶公司的利益纠纷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最终酿成悲剧,500名胶农手持棍棒刀具与当地政府机关、公安民警对峙,发生武力冲突,导致41名民警受伤,多辆警车被砸,民警用防暴枪防卫,造成15名胶农受伤,两人中枪身亡,该事件经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应,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3、面对突发性事件,政府尤其是地方性政府还缺乏一种紧急应对的能力。在治理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全能政府的治理理念,即政府包干一切的做法。在信息方面政府垄断一切信息,掌管信息的发布,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的突然性,不确定,以及重大的破坏性,因此这要求政府在很短的时间做出应对,但是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社会事务日益复杂化,信息传递多途径化的今天,单靠政府单枪匹马是不可能做好的。因此,在突发性事件前面,需要政府进行广泛的动员,在全社会形成国家政府—公民社会—个体三位一体的危机治理机制,才能很好的应对危机。

二、我国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还缺乏统一的危机管理协调机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事件处理的及时性、有效性。

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的突然性,要求政府与社会及时予以应对,给与关注,而它的重大破坏性要求政府与社会力量及时的进入,对事件结果进行救助。同时由于参与突发事件救助主体的多样性,分属不同的行业和各个领域。因此,为了有效的遏制突发事件的扩大,为了迅速及时高效的对突发性事件进行救助,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危机管理协调机制,但是就现实中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都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2003年的非典防治工作中,由于医护人员分属不同的系统与行政机构管辖,诸如卫生部人员归卫生部管辖,北京市医护人员归北京市管辖。由此造成了有的地方医护人员与药品短缺,而有的部门却存在大量的闲置医护人员与紧缺医药品等。再比如年初的冻雨冰雪灾害天气所造成的交通大拥挤,由于铁道部与交通部门属于不同的管理系统,因此在南方断电能源短缺的情况下,铁道部与交通部管理部门各自依据自身判断做出决策,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协调,以致于出现双方相互抱怨,相互指责的状况。而统一管理协调机制的缺乏与不健全,让公众对铁道部与交通部的诟病也不绝于耳。

在现代社会中,各级政府要不断探索,增强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增强政府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管理协调的能力,增强政府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感知力、重视力、解决力,在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中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树立政府亲民、爱民、利民的民治政府的形象,使政府想公众之所想,急公众之所急,利公众之所利,在点点滴滴中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增强民众对政府的认知感与信任感。

三、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还缺乏完善的法制建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突发事件处理过程的法制化、规范化。

突发事件处理过程的法制化、制度化是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理的法律依据,同时也是把突发性事件纳入法制轨道的重要保障。而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法律凭借是有效规范运作基础与保障,但是从我们国家的立法进程来看,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方面的立法上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处于完善阶段。因此,加大突发事件方面配套的立法仍是工作的重点。而实践证明如果不能够有效改善制度层面供给的稀缺状况,不能有效改善立法方面的空缺状况,那么突发性事件处理的制度化瓶颈就不能有效改善。

2007年11月1日《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公共应急法律体系将更加的完善,可以说其在更多的层面上把我国的突发事件处理纳入到了法律的轨道,使突发事件处理有法可依,有据可凭。截至2006年底我国建立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超过130万件,可以说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对这次抗震救灾提供了“指路明灯”。

在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指示:要求不惜一切代价迅速抢救伤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并迅速出台《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条例》,把灾后重建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使灾后重建工作有条不乱的进行。同时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这次抗争救灾中表现突出,在地震发生后,采取了迅速及时的行动,有效防止灾情的扩大,在国内外备受赞誉,极大地改善了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形象,同时也是国内人民更加地团结,更加的安定,公众对政府的信心与信赖倍增。因此,在现阶段继续加强突发事件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建立完备的突发事件处理法律体系,使事件的处理在法律的轨道下运作。

四、我国政府在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过程中信息还不够公开,政府还不习惯与社会共享信息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事件的处理,致使事态扩大。

政府信息公开一直是公民社会所努力诉求的结果,但是在现实中总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最终流于形式,但是公众的诉求并未因此而受到制约,尤其是近年来,公众的呼声逐渐高涨,在中央政府的倡导下要求地方政府逐步扩大政务公开,增加信息的透明化,增强对公众的回应力度。与此同时,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由于其发生的突发性、不确定性、以及涉及范围的广泛性,作用的社会性、扩散性、衍生性,要求政府必须及时向社会公布信息,避免因为信息不畅而引发公众集体恐慌,从而引发社会骚乱,危及社会正常的秩序。

起至2008年5月1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其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了法律依据,而公众可以就此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公开相应的政务信息,从而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在这次抗震救灾工作中,中央政府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地将疫情公布于众,并就震情情况向公众作了详细的报告,建立灾情预报制度,定期向公众报告灾情,从而有效的防止了疫情的扩散,杜绝了谣言的传播,有效的避免了群体性社会恐慌的发生,使公众及时、准确、全面的了解了事态的发展情况,从而采取科学理性的参与救灾工作,参与防震自救行动。同时最大程度的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抗震救灾,取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理解。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国政府彰显出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更加务实、更加勇于承担责任的新政府形象备受瞩目。据清华大学调查实验室开展的覆盖26各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关于“5.12抗震救援大型民意调查”显示:97.9%的公众对政府抗震救灾工作表示满意,98.7%的公众对政府救灾机制和及时响应表示满意,95.13%的公众对政府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信息及时精确的披露表示满意。

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尤其是建立在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的公开制度,要求政府向公众与媒体公开信息,实现政府与媒体、政府与公众、媒体与公众的良好合作机制。发挥媒体在信息披露、信息公开、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发展的今天,信息的公开、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广播、杂志、网络、新闻机构等多种渠道的传播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传播过程中技术性因素的限制。因此,在现阶段要求各级政府继续发扬抗震救灾中信息披露的优良作风,建立重大事件的披露制度,增强政府信息的公开化、共享性,增强政府与传媒、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协作。

总之,在现阶段,在国家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由于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强了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因此,这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切实做好基本工作,增强政府自身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及时转变观念,增强政府治理过程中的公开化、透明化,建立政府--媒体--公众在危机事件中的良性互动合作机制,完善突发事件相关配套法律建设,组织建设,制度供给。从根本上增强现代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力、处理力,有效地化解社会危机,在危机治理过程中彰显政府的公共性、社会性、服务性,提升政府的形象。

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中蒙边界制度和处理边境问题的条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中蒙边界制度和处理边境问题的条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