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宁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强大支撑——2007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系列交流材料之三
10(总2584)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
2007年2月13日
辽宁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强大支撑
——2007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系列交流材料之三
一、深刻认识和把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将科技创新作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选择
2006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科技大会。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对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进行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并认真分析辽宁的省情和所处阶段,确定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思路,即用科技创新引领老工业基地改造,在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同时,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中,突出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继续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努力建设创新型辽宁,为加快辽宁 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辽宁省委、省政府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到位。一是作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决定》,将科技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二是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全省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市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全省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体系初步形成。三是科技工作首次成为考核地方党委政府政绩的最重要的一类指标。四是科技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得到了强化,辽宁省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厅,增加了编制和处室。五是制定发布了《辽宁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六是制定出台《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若干规定》,建立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七是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2006年省财政预算安排省本级科技经费支出达6.1亿元,比2005年增长96%。八是营造全省上下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全省14个市都召开了科技大会,出台了相关决定和政策措施。辽宁省直有关部门都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意识已深入人心。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突出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进一步搞活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辽宁省围绕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积极推动企业科研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探索推广了技术入股、研发项目经理制、按销售或利润比例分成、校企双酬、工薪外重奖等多种分配形式,提高了研发人员的收入所得,大中型企业科研人员的收入一般达到企业平均收入的3~5倍。企业在按新体2 制建设研发机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二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研发水平。2006年重点支持沈阳机床、华晨金杯等骨干企业新组建省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中心63个,总数达到284个。三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设立了“产学研合作技术联盟”专项,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的“技术联盟”。2006年,重点支持了“沈鼓—大工研究院”等24家企业与17所大学、4所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技术联盟。目前,辽河油田等250家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技术联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四是推进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设立了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培养计划专项,改变过去只注重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培养人才的做法,通过为企业培养创新团队和人才,凝聚吸引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研人员与之结合,形成创新联合舰队。2006年,为企业培育了20个在全国抢占制高点的创新团队和100名高层次创新人才。启动了“科技中介机构千人培训工程”,培训科技中介人员1000人。五是变被动立项为主动凝聚、引导科技资源为经济主战场服务。改变长期以来自下而上、被动立项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上而下确定科技计划支持重点,更多地反映企业重大科技需求,以企业为承担主体,引导企业投入,吸引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走向经济主战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科技计划投入企业创新项目的资金超过60%以上,企业R&D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比重达到75.2%。科技计划的集成度和支持力度也大幅提高,2006年支持单个项目经费强度最高达1000万元。
三、强化集成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辽宁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辽宁建设成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中心环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一是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辽宁省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凝练出解决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集中资源组织实施了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等12个重大专项,投入经费2.65亿元,占经费总额的72%。据不完全统计,工业领域解决和掌握了大型铸锻件可视化铸造技术、超级钢控轧控冷等203项关键技术,已申请专利147项,其中发明专利97项;研制出大型龙门式五轴加工中心、QUY350超大型履带起重机等重大装备和产品61个。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105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1.2%,比2005年提高了1%。二是积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掌握核心技术。为降低辽宁省主导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增强产业竞争力,我们加紧研究制定辽宁省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对企业引进技术方面的指导;设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专项,2006年重点支持了盾构机、PET/CT等28个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装备和新产品。三是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设立了1.25亿元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其中,支持178个成果转化项目,带动企业投资27.1亿元,开发新产品66种,推广新技术98项,实现销售收入39.6亿元。专项安排4000万元用于对近年来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115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予以表彰,奖励到个人,这批项目共解决了169项关键技术问题,开发推广了206种新产品、新品种,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310亿元,利税92亿元。
四、总揽全局,推进区域创新,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根据提高辽宁区域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辽宁省立足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局,统筹优化科技创新的区域布局,根据地区发展实际确定工作重点。一是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的优势产业,也是国家对辽宁寄予厚望的产业。辽宁省以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为目标,全方位支持沈阳机床、大连机床、沈阳变压器、大连造船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装备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2006年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增长25%,高于全省工业6%, 行业总量首次超过石化行业,全省工业新增利润中有80%来源于装备制造业。二是以高新区为重要载体辐射带动区域发展。2006年,沈阳、大连、鞍山三个国家级高新区和锦州、营口、辽阳、葫芦岛四个省级高新区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省总数的56.6%,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达74家;实现工业增加值520亿元,同比增长31.2%,高出全省工业增加值11.5%,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3.3%。三是积极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基地。根据各地区的优势和特点,分别确定了支持重点。如,支持建立沈阳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大连软件出口基地、营口镁质材料基地和本溪中药现代化四个国家级科技产业基地;支持抚顺市建设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基地;支持辽阳建设芳烃及化纤原料基地;以及建设鞍山金融设备产业园、锦州光伏产业园等10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已见雏形。
2007年,辽宁省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紧密围绕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辽宁三项重点任务,探索新思路,采取新举措,谋求新发展。一是启动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试点”,全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强大科 技支撑。二是开展“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实施“冶金行业节能科技示范”和“水污染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辽宁省科技厅提供)
编辑部:(010)58881861
责任编辑:曹
军 邮
箱:info@mail.most.gov.cn
网
址:http://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