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申报:有东西才申报,没有不要去造另:附《非遗法》

时间:2019-05-14 01:5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非遗申报:有东西才申报,没有不要去造另:附《非遗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非遗申报:有东西才申报,没有不要去造另:附《非遗法》》。

第一篇:非遗申报:有东西才申报,没有不要去造另:附《非遗法》

非遗申报:有东西才申报,没有不要去造。另:附《非遗法》

中国青年报 截图——访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

王烨捷 王晶晶 《 中国青年报 》(2013年03月19日 03 版)

在全国政协文艺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一言不发,始终坐在一边听发言、做笔记,他所关注的是事关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的重大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王文章从文化部艺术局研究室出道,曾在文化部戏剧处、艺术管理处、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任职。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方面,他经验老道。王文章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回应了此前学界关注的非遗申报“数量大、质量低”的问题。他告诉记者,根据2004年至2005年期间,文化部门针对全国非遗项目的排摸普查数据,各地统计上报的、“地方上自认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达87万项,“但这个数据要重新归类,肯定有很多重复的。比如相邻两个县,报的可能是同一个非遗项目。” 确保国家级非遗“非人造”

王文章说,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非遗项目多是肯定的,在提高非遗项目质量上,文化部门主要靠“科学认定”规则。他尤其反对那些为了申请非遗,而蓄意造假的行为。“处理申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地方喜欢‘人造’一个非遗项目。”王文章不赞同这种行为。比如戏曲中有一个“声腔剧种”,该剧种作为一个单独的演出形式已经失传,但“声腔”的特色和内容已被其他一些地方戏曲所吸收。有些地方为了申报一个非遗项目,专门为“声腔”剧种组建了一个演出团,重新“塑造挖掘”了一个人造非遗项目,被文化部门“反弹”了回去。“非遗应该是你有的东西去报,没有的东西不要去造,科学认定,不能拼凑。”王文章说,近10年的时间,文化部一直在对上述87万个普查项目进行归类,并通过严格的“科学认定”方法,把那些质量不高的非遗申请弹回去。“重申报、轻保护”问题仍存在

早在2010年,就有媒体报道,非遗申报热情高涨,但非遗保护不受重视。对此,王文章说,“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依然存在,他将其摆在文化部非遗工作最应该引起重视的位置上。

“进入国家级名录,这个地方就出名了。”王文章说,一些地方或个人在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上,不是不去做,而是不能理解保护的真正意义。

举例来说,50年前,某手工雕刻项目被确认为非遗项目,虽然与现在的机械化雕刻工艺和计算机设计造型能力相比,显得粗糙些,但传承人不能在该项目中引入机械工艺,这样会破坏该项目的非遗属性。“可以有创新,这是一种活态流变性,但不能违背非遗传承的恒定性规律。”王文章说,一些个人或地方,在申报非遗时,把它看成一种经济资源,“想体现它的经济价值,用来赚钱。”一旦发现该项目不挣钱,就会疏于保护。

对此,王文章认为,利用非遗项目挣钱不是不可以,但要在保持非遗项目传统特点不变的情况下才更妥当,“你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前提下,作品拿出去卖,能挣钱,这个方法好。” 非遗“退出机制”正在试行

王文章透露,为了治理非遗保护不力的问题,文化部一直在酝酿一套合理的退出机制,“有的地方没有落实保护措施、项目保护单位发生变化、保护不得力等,去年我们就撤销了一批非遗项目,重新调整了一批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 在非遗项目的撤销上,王文章非常慎重。他告诉记者,其实早在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布后,文化部就开始酝酿出台“退出机制”。

直到去年,文化部才慎重地第一次撤销或合并一批非遗项目,有的改变了保护单位,有的被“提出批评”,有的传承人进行了调整,还有不履行责任的传承人被拉出了非遗传承人的目录。

王文章说,“退出机制”是非遗保护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文化部现在下发了一个具有制度性规范意义的文件,要求各地根据文化部提出的要求和标准首先进行自查,一级一级往下查,一级一级往下监督。各地自查后,文化部再根据情况作进一步的监察和调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11年2月25日(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目 录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第五章 法律责任第六章 附 则总 则第一条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制定本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第三条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第四条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第五条 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扶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第七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第九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第十条 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调查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需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由文化主管部门负责进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可以对其工作领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第十二条 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定、记录、建档,建立健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收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代表性实物,整理调查工作中取得的资料,并妥善保存,防止损毁、流失。其他有关部门取得的实物图片、资料复制件,应当汇交给同级文化主管部门。第十三条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第十四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第十五条 境外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批准;调查在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进行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批准;调查结束后,应当向批准调查的文化主管部门提交调查报告和调查中取得的实物图片、资料复制件。境外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与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合作进行。第十六条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征得调查对象的同意,尊重其风俗习惯,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第十七条 对通过调查或者其他途径发现的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立即予以记录并收集有关实物,或者采取其他抢救性保存措施;对需要传承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传承。代表性项目名录第十八条 国务院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本行政区域内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第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向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推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推荐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项目介绍,包括项目的名称、历史、现状和价值;

(二)传承情况介绍,包括传承范围、传承谱系、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传承活动的社会影响;

(三)保护要求,包括保护应当达到的目标和应当采取的措施、步骤、管理制度;

(四)有助于说明项目的视听资料等材料。第二十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议。第二十一条 相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形式和内涵在两个以上地区均保持完整的,可以同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小组和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推荐或者建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初评和审议。初评意见应当经专家评审小组成员过半数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初评意见进行审议,提出审议意见。评审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二十日。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根据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和公示结果,拟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报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保护规划,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保护规划,对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应当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重点保护。第二十六条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确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应当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并保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避免遭受破坏。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地村镇或者街区空间规划的,应当由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规制定专项保护规划。第二十七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保护规划未能有效实施的,应当及时纠正、处理。传承与传播第二十八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第二十九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可以认定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

(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参照执行本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的规定,并将所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予以公布。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采取下列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一)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

(二)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

(三)支持其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

(四)支持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的其他措施。第三十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二)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

(三)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三十三条 国家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动。第三十四条 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第三十五条 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第三十六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三十七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应当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保护属于该项目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单位予以扶持。单位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第五章 法律责任第三十八条 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第三十九条 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时侵犯调查对象风俗习惯,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处分。第四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破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第四十一条 境外个人或组织违反本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由文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及调查中,取得的实物、资料;情节严重的,个人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组织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 附 则第四十三条 建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制定。第四十四条 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知识产权的,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传统医药、传统工艺美术等的保护,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四十五条 本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非遗项目名录 申报程序

非遗项目名录 申报程序

附件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定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国家保护名胜故迹、珍贵文物和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第三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表演艺术;

(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手工艺技能;

(六)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第四条

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目的是:

(一)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

(二)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高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

(三)尊重和彰显有关社区、群体及个人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展示中国人文传统的丰富性;

(四)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五)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第五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评定工作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具体实施。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要与各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相互配合、协调工作。

第六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项目,应是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典型意义;或在历史、艺术、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具体评审标准如下:

(一)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

(二)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三)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四)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

(五)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六)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第七条

申报项目须提出切实可行的十年保护计划,并承诺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进行切实保护。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一)建档: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

(二)保存: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

(三)传承: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该项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四)传播:利用节日活动、展览、观摩、培训、专业性研讨等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该项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

(五)保护: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以保证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保护该项遗产的传承人(团体)对其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所享有的权益,尤其要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

第八条

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可向所在行政区域文化行政部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申请,由受理的文化行政部门逐级上报。申报主体为非申报项目传承人(团体)的,申报主体应获得申报项目传承人(团体)的授权。

第九条

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项目进行汇总、筛选,经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后,向部际联系会议办公室提出申报。中央直属单位可直接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申报。

第十条

申报者须提交一下资料:

(一)申请报告:对申报项目名称、申报者、申报目的和意义进行简要说明;

(二)项目申报书:对申报项目的历史、现状、价值和濒危状况等进行说明;

(三)保护计划:对未来十年的保护目标、措施、步骤和管理机制等进行说明;

(四)其他有助于说明申报项目的必要材料。

第十一条

传承于不同地区并为不同社区、群体所共享的同类项目,可联合申报;联合申报的各方须提交同意联合申报的协议书。

第十二条

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对 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合格的申报材料提交评审委员会。

第十三条

评审委员会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审和专业咨询。评审委员会每届任期四年。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主任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担任。

第十四条

评审工作应坚持科学、民主、公正的原则。第十五条

评审委员会根据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进行评审,提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推荐项目,提交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第十六条

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通过媒体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推荐项目进行社会公示,公示期30天。

第十七条

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评审委员会的评议意见和公示结果,拟订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经部际联席会议审核同意后,上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第十八条

国务院每两年批准并公布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十九条

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各级政府要给予相应支持。同时,申报主体必须履行其保护计划中的各项承诺,按向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交实施情况报告。

第二十条

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进行评估、检查和监督,对未履行保护承诺、出现问题的,视不同程度给予警告、严重警告直至除名处理。

第二十一条

本《暂行办法》由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

本《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010年6月12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草案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定、传承与传播等保存、保护制度。会议决定,该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全国人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立法调研组进行实地调研。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全文

(摘录)

中国人大网 www.xiexiebang.com日期: 2010-08-28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及草案说明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社会各界群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www.xiexiebang.com)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西交民巷23号,邮编:100805,信封上请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征集意见)。意见征集截止日期:2010年9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

第一章

第二条 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属于传统口头文学组成部分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十六条 国务院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保护。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本行政区域内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保护。

第十七条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拟订,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第十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选择项目,向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推荐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推荐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项目介绍,包括项目的名称、历史、现状和价值;

(二)传承情况介绍,包括传承范围、传承谱系、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传承活动的社会影响;

(三)保护要求,包括保护应当达到的目标和应当采取的措施、步骤和管理制度;

(四)有助于说明项目的视听资料等材料。

第十九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根据保护工作的特殊需要,可以建议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未推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二十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认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议。

第二十一条 相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形式和内涵在两个以上地区均保持完整的,可以同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小组和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推荐或者建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评审。

专家评审小组由5名以上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不同领域,分别建立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库。专家评审小组成员从相关领域的专家库中随机选择产生。

专家评审委员会由各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由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召集。

第二十三条 专家评审小组对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初评,提出初评意见。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初评意见进行审议。

初评意见应当经专家评审小组过半数的专家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初评意见应当进行充分协商,提出审议意见。

第二十四条 评审工作应当科学、民主、公正,维护公共利益。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制度,对参与评审的专家建立诚信档案。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20日。

第二十六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保护规划,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保护规划,对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

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应当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重点保护。

第二十七条 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应当根据下列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整体保护:

(一)保持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的历史延续性;

(二)维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场所不受破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确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应当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

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地村镇或者街区空间规划的,应当由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规制订专项保护规划。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保护。

国务院传统医药主管部门、负责传统工艺美术保护的部门等,应当根据本部门的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对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保护。

第二十九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保护规划未能有效实施的,应当及时纠正、处理。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篇:非遗项目申报程序及参考资料

海淀区非遗项目普查申报相关程序

此程序是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的,目的是给有申遗意向的项目在申报时作参考,如有不准确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此程序只适用于本区的非遗普查申报工作,如有变化请以当年普查申报的相关通知为准。

1、填写、上报《普查登记表》及照片。

2、出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海淀卷)。

3、专家推荐申报本次区级名录的项目。

4、本次被推荐区级名录的项目撰写《项目论证报告》,上报资料片,解说词。

5、修改、审校、印刷《项目论证报告》,修改解说词,制作项目资料片。

6、召开《区级项目专家评审会》,经专家投票推选出区级项目,并在本次区级项目及上次未进入市级名录的项目中,推荐本次申报市级名录名单。

7、区联席会议研究通过本次区级项目名录。

8、报纸公示本次的区级名录。

9、被推荐市级名录的项目修改《论证报告》,准备十分钟资料片。

10、单独或按类别召开《市级名录专家论证会》,经专家论证签字确认后,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证报告》和资料片。

11、按照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要求,准备市级名录申报材料,上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2、市级专家论证会论证通过后,送市联席会议审核通过。

13、报纸公示市级名录。

14、根据北京市推荐的国家级项目,填写国家级名录准备材料。

15、向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报送国家级名录相关材料。

16、所有北京市报送的申报材料上交文化部。

17、文化部组织专家进行国家级名录的论证。

18、通过国家级名录论证的项目,再送各部委联席会议审核。

19、通过审核的国家级名录项目进行公示。

20、通过公示的项目由国家正式公布。

第四篇:大连花鼓舞申报非遗项目脚本

“大连花鼓舞”申报片解说词

大连市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辽阔的东北平原。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70万。下辖10个区市县4个经济开放先导区,辖114个乡镇,987个行政村。目前,大连已发展成为东北、华北、华东以及世界各地的海上门户,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工业、商贸、金融和旅游城市。

大连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1.7万余年,2200多年前已有行政建制。从秦汉起,大连已成为我国北方海上交通要道和海防战略要地。随着海上运输的发展和明清两代先后移民垦荒,由山东、河北移居来的人越来越多。由于移民垦荒,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每遇年节、庙会,甘井子区小平岛十二屯,金州关帝庙、长兴岛的娘娘宫、新金县的吴姑城等,均有民间艺人云集于此,开展各种秧歌、花鼓、太平鼓、高跷等活动。明朝末年,凤阳地区连年屡遭饥荒水旱,农民只得背井离乡,流离乞讨,他们借助打花鼓这一生活技艺逃难到全国各地,并通过卖艺相传的方式把“凤阳花鼓”流传到了南北西东。

清朝末年,山东日照县农民许忠平、许延爱父子携妻儿老少一路卖艺乞讨来到大连新金县,把所学到的“凤阳花鼓”,与当地秧歌、太平鼓舞相结合发展成为新金花鼓,后又经又经加工、创造成长穗花鼓,并发展成为人们庆祝丰收、祈盼幸福、平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的一种民间舞蹈——大连花鼓舞。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大连花鼓舞源于“凤阳花鼓”,兴起于新金县地区,发展成为长穗花鼓,并在大连地区广为流传,成为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大连花鼓舞以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在激昂、多变的节奏中,人体健美的律动与彩色鼓穗的丰富线条相交织,构成舞蹈的独特魅力。舞蹈表演形成了动作粗犷、节奏欢快、情绪热烈、步法稳健、刚中有柔、欢腾奔放等特点,令观赏者激动振奋。

花鼓固定在腰间,打时左手用木棒击鼓,右手则舞动三尺多长的穗带,穗头扎两个疙瘩,舞动起来击鼓,可以在空中跳跃,施展腾挪,左右开弓,均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舞姿挥动鼓棒,让穗头准确地击中鼓面,发出有节奏的鼓声。击鼓套路已形成单穗击鼓、复合穗击鼓、跳跃击鼓、白蛇吐信、犀牛望月、拨云见日、双龙戏珠、玉带缠腰、八面凌风等90种。每个动作既独立成章,又可衔接组合为一体。

大连花鼓舞是最初是在农村地区产生的民间舞蹈艺术,它承载着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喜怒哀乐的情感。它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传承于民间,对于研究大连社会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大连花鼓舞不仅作为大连舞台艺术长演不衰的奇葩,同时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体现人民群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了农村村镇和城市社区群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一直以来,大连人民都非常珍视《大连花鼓舞》的保护和传承。解放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传承和创新《大连花鼓舞》的表演。1953年,大连花鼓舞表先后参加原辽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汇演,东北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和全国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都获优秀表演奖。1960年,由大连花鼓舞《庆丰收》,参加全国职工文艺汇演,被摄入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万紫千红》中。1957年,张毅等编舞,丛宝璋作曲的《大连花鼓舞》参加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舞蹈比赛荣获金质奖章,为中国文艺在国际赛事中争得了第一个金奖。

大连花鼓舞为辽南地区民间舞蹈开创了历史新篇,为歌颂新时代、新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时光的流逝,大连花鼓舞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虽然依然在涌动,但却微乎其微。演员从年龄结构上已难适应演出的需要,第一代传承人已经离世。真正掌握大连花鼓舞全部技艺的第二代传承人已近80高龄,第三代传承人也近60岁,急需培养新的传承群体。

为此,我们制定了大连花鼓舞保护计划,建立大连花鼓舞后备人才培训机制,为花鼓舞能够得到有效传承提供保障。力争培养出新一代大连花鼓舞传承人,壮大大连花鼓舞传承队伍。另外,我们将设立大连花鼓舞培训及保护传承基地,建立并完善大连花鼓舞数据库。通过举办大连花鼓舞汇演、大连花鼓舞研讨会、编辑出版大连花鼓舞艺术及培训专著和音像资料、筹建大连花鼓舞 艺术博物馆等系列举措,进一步加强大连花鼓舞的保护。相信,对于这朵辽南民间舞蹈艺术中的奇葩,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悉心爱护,积极保护下,大连花鼓舞必将大放异彩!

第五篇:02孔氏手工动物绣鞋非遗项目申报辅助材料

项目代码:Ⅷ

滑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辅助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简

三、授权委托证明

四、授 权 书

五、图片展示

滑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孔氏手工绣鞋”

申请报告

根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滑文旅广新2016第48 号《关于推荐申报第五批滑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通知》等相关规定和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决定将“孔氏手工绣鞋”申报滑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将有关情况申报如下:

一、项目情况

项目名称:孔氏手工绣鞋

申报单位:滑县枣村乡滑古营村村民委员会

滑固营“孔氏手工绣鞋”是民间传统技艺,传承谱系较为清晰。“孔氏手工绣鞋”经过百年的民间技艺洗礼及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已由始创初期的民间普通手工艺发展成为今天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手工艺术,具有独特性、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收藏性等基本特征及历史借鉴价值、市场开发价值、保护传承价值。

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手工绣鞋的刺绣修饰手法沿袭了东方装饰唯美的审美风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帮的铺陈,并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艺饰条。应用彩色丝线从鞋头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垫上都绣上华丽的纹样。在老百姓心中,动物绣鞋为民间喜庆祥和之物,有消灾避难,永保长寿,步步平安的吉祥寓意。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缝制手工布鞋除了掌握裁剪、缝制、绣花等多种技法外,还需要一定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今传统手工绣鞋不仅是一种民间的手工艺品,更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滑固营“传统手工绣鞋”已经由常清秀、张宗兰、孔俊英、徐亚楠和徐亚茹传承四代。

二、申报目的

滑县枣村乡滑古营村“孔氏手工绣鞋”具有历史借鉴研究、市场开发、保护传承的价值。加入“非遗”行列,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逐步完成有关资料的挖掘、整理、研究、印刷、保存工作,并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保护传承体系,确保这一传统手工技艺世代相传,不断创新发展。较好地推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全面发展,为社会多样性文化及科学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三、申报意义

通过申报,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传承中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需要;是中华民族保持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性的独特展现;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文化、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为滑县枣村乡滑古营村“孔氏手工绣鞋”提供了传承、发展的机会,同时为促进滑县枣村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经济发展都将产生重要作用。

滑县枣村乡滑古营村村民委员会 2016年6月24日

滑县枣村乡滑古营村 “孔氏手工绣鞋”简介

一、历史渊源

手工绣鞋在我国约有近3000年的历史。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手工绣鞋的刺绣修饰手法沿袭了东方装饰唯美的审美风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帮的铺陈,并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艺饰条。应用彩色丝线从鞋头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垫上都绣上华丽的纹样。在老百姓心中,手工绣鞋为民间喜庆祥和之物,有消灾避难,永保长寿,步步平安的吉祥寓意。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缝制手工动物布鞋除了掌握裁剪、缝制、绣花等多种技法外,还需要一定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今传统手工动物绣鞋不仅是一种民间的手工艺品,更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氏手工绣鞋”,是传承人孔俊英在继承母亲、外祖母及前人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再发挥、再创造。孔俊英自幼随手巧的母亲学做手工,母亲善于想象、独创,所做手工样式别致新颖,在当时远近闻名。

孔氏手工绣鞋做工精细、逼真、内容丰富、色彩鲜艳、富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上乘的民族传统工艺品,饱浸民族文化气息,极具民族特色。该传统手工艺绣鞋已经由常清秀、张宗兰、孔俊英、徐亚楠和徐亚茹等传承了四代。

二、工艺特征

手工绣鞋主要是室内绣花鞋、儿童绣花鞋以及各种动物牛、虎、兔、马、羊、猴、鼠、鸡、狗、猪、鸭子、小象等动物形象为造型,具有独特性、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收藏性等基本特征。

手工绣鞋做工复杂,就针而言,一双鞋子的完成,需要不同型号的钢针,分为“头号、中号、小号,绣花用的则是仅2.5厘米的钢针;就线而言,做好一双鞋需用粗细两种棉线,以及丝、蚕丝等多色彩线;就针脚而言,要达到缜密、均匀,加工时需采用平针、压针、散针、扣针等不同针法,仅鞋头上的刺绣针法就有: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而鞋底,就有十多种针法纳出的不同的花型;就鞋面而言,采用多种针法、各种彩色丝线绣出各种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动物图案,动物的嘴、眉毛、鼻子、眼等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出动物的乖巧或威猛。就耗用时间而言,一对图案复杂、做工精美的绣花拖鞋的制作,一个人需耗时长达一个月之久,而一对最简洁的鞋子的完工,最少也要一人费时两天。

主要制作工序:

1、剪鞋样。用硬纸板根据脚的大小剪出鞋样。

2、抿褙子。意思就是用纯棉碎布,一层层地用玉米糊裱好贴在硬木板上,一张扎实的褙子要抿上五层碎布,这是做鞋底的内料,晒上五六天的样子。这样做出来的鞋底透气,舒适,不臭脚。

3、剪鞋底。因为抿好的褙子是一大整块的,所以接着需要首先将鞋样放在在褙子上,用笔照着鞋样画下来,再拿剪刀剪下来。

4、缝鞋底。把剪好的褙子用针线两层缝在一起,下面底层比上面要小一圈。

5、包鞋底边。用剪好的长布条用糨糊包在鞋底周边,并晒干。

6、纳鞋底。用大针、棉绳一针一针用套针法把鞋底纳结实,用钢针和粗棉线细密地纳为了让鞋底防滑。

7、糊鞋帮。将两层纯棉布料用面糨糊粘在一起,然后再蒙上一层白布。

8、剪鞋帮。将糊裱好的鞋帮晒干,并把鞋帮样按在上面照轮廓画下来,再裁剪。次晾干再用一层棉布包好再次缝合,用钢针、棉线把鞋底缝实,用棉布条将周边包实。

9、绣鞋面。在鞋面上画所要绣的图案,然后根据图案进行绣花。

10、缝合鞋后跟。用一针压一针的针法将鞋帮缝合在一起。

11、包鞋口边。用剪好的白布条沿鞋口用针线包好。

12、绱鞋帮。从鞋帮的侧面中间开始,将鞋帮绱到鞋底上。十三是制作鞋带。用长布条缝鞋带,并固定在鞋的脚后跟上沿上。这样一双鞋子就完成了。

以上只是一双简单鞋子的制作过程,而一双精美复杂的绣花鞋的制作,最多需要三十八道工序。

三、主要价值

一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透着民族的艺术天赋和审美,是了解民族历史的窗口,更是连接过去和现代文化的纽带。

二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手工艺动物鞋的造型、款式和图案,往往是表达了劳动人民祈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反映了汉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审美取向和信仰追求。

三是能够将功能和审美有效结合。传统手工艺动物鞋是群众的生活用品,同时又作了艺术加工,达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四是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充分利用旧衣物等资源、使天然资源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五是可利用农闲劳动力,增强群众收入。可利用农闲进行加工,使农村闲臵的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增强群众的收入,又可使这一民族技艺得到发展和传承。

传承人:孔俊英 2016年6月22日

授权(委托)证明

根据《滑县文化旅游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推荐申报第五批滑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通知》(滑文旅广新2016第48 号)文件精神和要求,决定祖传手工技艺将“孔氏手工绣鞋”申报“第五批滑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项目。

为切实做好申报的各项工作,特授权(委托)滑古营村村民委员会为申报主体(同时也是该项目的保护单位),全面负责申报工作的各项事宜。

特此授权(委托)

负责人:孔俊英 2016年6月22日

授权书

根据《滑县文化旅游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推荐申报第五批滑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通知》(滑文旅广新2016第48 号)文件精神和滑固营村“孔氏手工绣鞋”传承人孔俊英(该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授权(委托),同意将其申报的文字、照片、专题片、宣传册等,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宣传推广。

枣村乡滑古营村村委会 2016年6月24日

“孔氏手工绣鞋”制作程序图片展示

...........................抿箅子 剪鞋样 剪鞋底

............................................缝鞋底 缝好的鞋底 粘鞋底

..................................................纳鞋底

描虎头

绣虎头

................................................粘帮底里布

沿虎头边

缝里边

...............................................耳朵料

缝耳朵

按耳朵..............................................沿威毛

缝定威毛

缝鞋脸

...............................................缝后跟

缝鞋里

沿鞋口

..............................................沿底边

缝定虎头

缝胡须

..............................................剪虎尾

缝虎尾

打尾缨

.............................................虎尾缨

帮底合成成品小虎 孔氏手工绣鞋样品

........................................................................................

下载非遗申报:有东西才申报,没有不要去造另:附《非遗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非遗申报:有东西才申报,没有不要去造另:附《非遗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